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的关系再分配更符等

近年来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不同解读和观点评析
发布时间:作者:卫兴华 胡若痴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3年7期
摘要:从新闻媒体报道和学界发表的论著来看,在怎样准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上,在怎样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文件的有关提法上,在怎样评析中央有关提法的演变上,依然存在理论认识上的差异。
  [关键词]效率;公平;优先;兼顾
  [摘要]在我国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趋势。在此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央调整了宣传多年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性提法。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中共十七大报告的这一新的原则性提法,总的来说统一了思想认识,但是,从新闻媒体报道和学界发表的论著来看,在怎样准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上,在怎样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文件的有关提法上,在怎样评析中央有关提法的演变上,依然存在理论认识上的差异。
  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中外学者长期关注和议论的理论与实际问题。中共中央有关文件中的提法也变更几次。在我国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趋势。党和政府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一个更高的地位,强调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关注弱势群体利益,致力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此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共中央调整了宣传多年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性提法。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中共十七大报告的这一新的原则性提法,总的来说,统一了思想认识:要重视作为社会公平重要内容的分配公平,要缩小和消除贫富分化的现象,要逐步实现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共同富裕。
  但是,从新闻媒体报道和学界发表的论著来看,在怎样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上,在怎样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共中央文件的有关提法上,在怎样评析中共中央有关提法的演变上,依然存在理论认识上的差异。
  一、怎样准确把握中央有关提法的演变与内涵问题
  最近看到一篇专门讲公平与效率的文章,其中这样论述:&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之初,基于中国落后的经济发展现实,我们提出了&效率优先原则&,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把&蛋糕&做大,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在改革进入中期,党中央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新思路,力求实现效率与公平的优化结合。&[1]作者的认识逻辑是:改革开放之初,只强调&效率优先&,不讲公平,后来改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加入&兼顾公平&,因而是二者&优化结合&的新思路。接着又说: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及公平达20多处,又提出了三个公平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把公平正义放在首要的突出的位置&,&不妨倡导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以下简称《不妨》一文)。
  首先,上述论述没有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共中央文件中关于效率与公平提法的演变史实。
  讨论效率与公平问题,应区分两个不同的层次:其一是分配领域中的效率与公平关系;其二是经济社会整体领域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长时期中,中共中央文件中的有关论述和理论界的讨论,主要是从第一个层次即分配领域层次上着眼的。后来拓宽了领域,特别是中共十八大报告更为明确地拓宽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范围,既着眼于从分配领域的层次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也着眼于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中共十七大以前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提法和讨论,主要是从分配领域来讲的。前面引述的《不妨》一文中讲:&改革开放之初&&提出了&效率优先&原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作者也没有提供出处。&改革开放之初&的源头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提出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认真执行按劳分配原则,克服平均主义,&城乡人民生活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这里没有提出效率与公平概念及其关系,但可以认知,实行按劳分配、克服平均主义,是体现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关系统一的。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就是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统一起来。
  最先明确提出分配关系中的效率和公平关系原则的中共中央文件是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这一分配原则是将重视效率与重视公平统一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多劳多得,奖优罚劣,反对平均主义,有利于提高效率,把蛋糕做大。&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就是防止两极分化,坚持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体现了作为社会公平重要内容的分配公平。
  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提出:在分配制度上,&兼顾效率与公平&。这一提法与十三大的提法无实质性的区别。兼顾二者,就是二者统一与并重,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如果说,中共十三大关于&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一词容易被误解为&效率优先&的话,十四大报告的提法就把这一可能的误解也消除了。
  由此可见,断言&改革开放之初&&提出了效率优先原则&而不提公平是没有根据的。1993年以前,中共中央文件中没有提出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而且,既然讲的是分配领域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不可能只提&效率优先&,不提&公平&概念!
  其次,《不妨》一文对有关提法的解读不准确,它说:&在进入改革中期,党中央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新思路,力求实现效率与公平的优化结合&。我们知道,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改变了此前效率与公平统一和结合的提法。《不妨》一文把&优先&与&兼顾&理解为&效率与公平的优化结合&是不准确的。所谓&效率优先&,就是效率优先于公平,重于公平。&兼顾公平&就是附带地兼顾一下而已,是重效率,不重公平,把分配公平放在一个次要地位。这一思路在十六大报告中做了更明确的说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就是说,政府在初次分配中只注重效率,不注重或不管公平。要通过市场发挥提高效率和调节初次分配收入的作用。由于市场调节初次分配收入会形成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可由政府通过再分配发挥调节职能。
  从上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具体说明来看,这并不是《不妨》一文所解读的&力求实现效率与公平的优化结合&。该文没有注意到,在出现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贫富分化的趋势日益显著、社会矛盾随之凸显的情况下,不少学者提出应调整或放弃收入分配关系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性提法。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放弃了此前宣传多年&优先、兼顾&的这一提法,强调指出: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同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
  不再提&效率优先&,强调关注社会公平,还没有解决效率与公平究竟是怎样的关系问题。应当明确两点:第一,中共中央文件中只是放弃了分配关系中效率优先于公平的原则。如果是生产和经济领域,强调重视效率,让效率优先于产值,优先于GDP是完全正确的。第二,放弃分配关系中的&效率优先&,不是说可以不讲效率,不重视效率,而是放弃重效率,轻公平,初次分配只注重效率,不注重或不管公平的原有思路。
  处理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中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新思路&是什么?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6月22日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提出&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统一&。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怎样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呢?有的学者沿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路来解读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一种误解。中共十七大的新提法的本意是,无论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要既重视效率,又重视公平,而再分配则&更加重视公平&。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总结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十大经验中,&把提高效率同促进公平结合起来&作为其中的一条。这表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不再是&优先&与&兼顾&的关系,而是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结合的关系。
  《不妨》一文论述效率与公平关系理论的演变,不符合历史过程,对&优先&与&兼顾&的解读也不准确,而且对中共中央文件指导思想的调整和改变史实,特别是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的新提法只字未提。竟将中央文件放弃的&优先、兼顾&原则,当做&效率与公平优化结合的新思路&。似乎现在还未改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于是,根据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公平正义,提及&公平&20多处,并强调三个&公平&,就推断说:社会公平&不仅仅是一个&兼顾&的位置&。竟然不知&优先,兼顾&之说早已放弃,继而提出:&不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其实,中共中央文件强调公平,并未忽视效率,并不是转向重公平,轻效率,主张公平优先于效率。目前,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指导思想是两者的结合与统一,是两者的并重。由于前一个时期,重效率,轻公平,经济快速增长了,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第二位,蛋糕确实做大了,但由于没有同时致力于分配公平,出现了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的趋势,表明没有分好蛋糕。正因为如此,近些年来,强调社会公平和分配公平。按理说,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重效率,分配重公平,天经地义。分配公平,有利于促进劳动效率、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科技效率的提高,把蛋糕做大。而效率的提高,蛋糕做大做好,可以分得更多更好。而增大分配的份额,有利于实现更高层次的公平。在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讨论中,有的强调生产决定分配,所以重在做大蛋糕;有的强调分配公平,否则,蛋糕做大了,产生贫富两极分化,为了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应重在分好蛋糕。
  其实,应全面认识这个问题。从经济运行过程来看,先生产,后分配与消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才能分配和消费什么,分配和消费多少。但从生产与分配和消费的内在关系来看,生产是服从于消费需要的,不是为生产而生产。生产的成果是要通过分配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分配与消费就有个公平与不公平的问题。不能用先生产、后分配的过程得出重生产效率,轻分配公平的认识。而且,先生产,后分配的顺序,不能决定和回答分配公平或不公平的问题。反过来,也不能因为生产服从于消费需要,服从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的,就重公平,轻效率,改提&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要知道,普遍贫穷的公平不是社会主义。有的学者提出,鉴于目前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出现贫富分化,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天平,应向公平倾斜。这个意见是合理的,也是目前大力强调和推进惠民生政策的根据之一。但是,这只能是阶段性的政策倾斜。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过程考察,效率和公平并重与统一,蛋糕做大和分好,应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长期的根本原则。
  因此,提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主张是不正确的。同样,个别学者目前还坚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点也是有悖于科学理论和实际情况的。
  二、分配公平能靠市场化改革实现吗?
  缩小和消除目前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已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改革,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有人主张&以市场化改革推进分配公平&(以下简称《市场化》),[2]这值得商榷。首先,它与中共中央提出的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相背离,也不符合经济实际。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为此,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而改革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平的路径是什么?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同时,要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可以看出,上述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不是&市场化&的行为,也不可能由&市场化&来实现。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并指出:要通过改革与发展,&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这表明,解决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扩大问题,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可以防止和消除两极分化。反过来说,贫富分化是偏离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怎样坚持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从根本上说,要靠中共十八大指出的&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我国宪法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别做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不会产生全社会的两极分化的。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3](P172)宪法又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就是既不搞单一的公有制,又不搞私有化。如果离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根本原则,包括公有制、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依靠&市场化改革&推进分配公平是不现实的。
  其次,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改革与发展,要&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这又涉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同样是效率与公平并重,而且加了&更&字,是二者更重。
  《市场化》一文提出:&提低、限高、扩中&的收入分配改革,&要从&更加公平的市场&上着力,只有培育市场公平,才能更好地鼓励各类企业平等竞争,为&收入倍增&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说:&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杠杆的支点选取至关重要。这个支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平的市场&&只有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让自由竞争激发效率,重塑公平,改革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入差距才能逐步缩小。&显然,在《市场化》一文作者看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重塑公平,只有靠市场化的自由竞争,市场化才能激发效率与公平,实现&收入倍增计划&,缩小收入差距。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企业之间要展开竞争,竞争可以促进效率的提高,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企业活力,打破垄断。但是,市场不同情弱者,不怜悯眼泪。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会产生分化,不会自发地形成社会公平,更不会自发地形成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消除贫富分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充分发展的市场经济制度,但没有实现分配公平和社会公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贫富分化反而更加扩大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2年的&国情咨文&中也提出,经济不平等现象正在危及中产阶级与&美国的价值&。根据当时美国的统计,1%的美国富人占有国民收入的1/5和社会财富的1/3。根据《纽约时报》2011年底的调查,认为美国的经济不平等现象严重,1%最富的美国人的税后收入自1979年以来增加了两倍,而80%的美国人同期收入只增长1/3。美国企业主管的收入与普通工人的收入差距,由以前的30倍增加到300倍。&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是99%与1%的对抗。
  2012年,德国联邦劳工和社会事务部提交了德国第四次贫富报告《德国生活状况》表明,2007年至2012年,&德国私人净资产总额增加1.4万亿欧元,但财富更趋不均,2008年,德国最富有的10%的人口拥有德国净资产的53%,这一比例比10年前增加了8%,最不富裕的50%的家庭财产总和占德国私人资产的比例仅为1%,比1998年下降了4%。
  西方学者认为,市场经济承认分配的不公平。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运行中,既会促进效率的提高,又会产生分配的不公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逊也讲:&市场并不一定产生一种被认为是社会公正或平等的收入分配。一个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可能产生不可接受的、极大的、在收入与消费上的不平等。&[4](P77)又说:即使具备有效率的完全市场竞争的理想条件,&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收入能被公平地加以分配。结果将是,收入和财富上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会长期在一代代人中存在下去。&[4](P54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常识也告诉我们:在私有制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既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资源配置,还会造成贫富两极分化。传统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不会产生两极分化,那是以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前提的。我国的实践证明,在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即使公有制单位也会出现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情况,出现贫富差距。可见,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来看,还是从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实际过程来看,靠市场化实现分配公平是不现实的,是没有理论和实际根据的。
  缩小收入分配过大差距,实现分配公平,需要根据中共十八大精神,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措施,提出收入分配的具体方案。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要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这里讲的是全社会的公平正义,当然也包括分配领域的公平正义。这要通过加紧建立&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和&保障体系&来实现。至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制度和政策措施,前面根据中共十七大和十八大的报告已做了说明,总之,要采取具体措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要使&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市场化行为,而是政府与社会行为。
  三、怎样评价&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论和实践
  从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起,到十五大、十六大报告,再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宣传了十多年。直到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才放弃这一原则,转而强调注重社会公平,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现在的问题是,怎样评价&优先,兼顾&的分配关系原则,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目前依然有个别学者主张这一原则,但已不为学界认同,因为它有悖于当前的理论与实践。本文最后会回过来议论这一问题。个别学者将&优先,兼顾&原则理解为二者的优化结合与统一,是一种误解,前面已做过评析。值得讨论的是另外三种不同的见解和评价:一种见解是:当时提出&优先,兼顾&的原则,是针对平均主义的,是必要的,后来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趋势,因此,中共中央对此提法进行了调整。另一种见解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重视分配公平。社会主义要防止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需要通过分配公平来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重效率不重公平,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因此,提出和宣传这一原则,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偏离。还有一种观点是,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一直科学地把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努力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它把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效率与公平关系的不同提法及其演变,都纳入&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框架中,认为各种提法都有利于效率和公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先讨论第一种见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究竟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是针对什么的?不少学者认为是针对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平均主义的。这未必符合实际,需要从历史背景、理论观点和经济实践进行评析。
  首先,从理论指导和经济历程的发展过程来看,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了&克服平均主义&的改革任务。当时,克服平均主义的主要途径是&认真执行按劳分配原则&。1987年,改革开放已走过近10年的时光,当时的分配状况已与完全的计划经济时期不同了。市场调节发挥着日益增大的作用。分配关系呈现出两种不公平现象:其一是,在工资收入由国家直接调控的部门,平均主义的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其二是,新出现了一种分配不公现象,即收入分配&体脑倒挂&,教育、科技卫生部门的脑力劳动者的收入低于生产和服务部门一般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国有经济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个人收入出现差距不合理拉大的分配不公平;国有经济职工收入低于个体、私营经济收入。根据当时北京市统计局对各个行业的调查,建筑业、饮食业和服务业职工的人均月收入为217元,而国家机关、大中小学教师人均月收入为133元。某些行业单项比较,收入差距也很突出。如当时出租汽车司机的收入高于公共汽车司机的两倍左右。
  平均主义和收入差距畸形扩大、&体脑倒挂&,都是分配不公,既无效率,又无公平。可以判断,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是既针对平均主义,又针对分配不公平的。报告中提出的&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显然是针对平均主义分配的;而&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显然是针对新出现的分配不公平的。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关于&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提法也是既针对平均主义,又针对收入差距畸形扩大的分配不公平的。重视效率,就是要通过各种调节手段,&鼓励先进、促进效率&。而分配公平也是鼓励先进,促进效率的重要手段。重视公平,就是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可以说,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是效率与公平的联结点。
  其次,从理论逻辑来看,1993年11月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固然也会打破平均主义,但很难说是主要针对平均主义的。第一,此前中央文件中的有关提法已经一再否定了平均主义,不需要换个提法来否定。难道是因为用&兼顾效率与公平&否定平均主义的力度不够,需要新出台&优先,兼顾&的新原则么?第二,不能用重效率、轻公平,初次分配只重效率不注重或不管公平来否定平均主义!因为那是用贫富分化的更大的不公平来否定平均主义的不公平。第三,强调效率和公平并重,就可以完全否定平均主义,因为效率与公平并重,是与既无公平又无效率的平均主义相对立的。
  复次,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体脑倒挂&的分配不公平,扭转为新的收入分配不公平。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已呈现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的调查,1995年的基尼系数已达0.45。可以推断,1993年已达0.4以上,进入显示分配不公平的警戒线。显然,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背景和取向,已经不再是主要指向平均主义。
  提出&优先,兼顾&这一原则的中央文件,是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提出: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这里没有再接着强调&防止贫富悬殊&、&防止两极分化&。提倡个人劳动报酬引入竞争机制,就是指劳动报酬要由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调节。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市场起资源配置的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高于计划配置。按照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劳动力资源与其他要素资源,都要由与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相结合的价格机制来配置。就是说,个人劳动报酬要由市场形成的劳动力价格来调节,而市场调节劳动报酬的结果是会产生分配不公平的。这种不公平可通过政府主导的再分配来调节。有的学者将其称作&市场管效率,政府管公平&。西方有一派经济学者强调机会公平,不赞同政府干预的分配公平。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就是效率优先于分配公平。而且认为,通过市场自由配置资源和机会公平形成的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是合理的、公平的。我国也有学者持此观点。所以,可以认为,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主要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参照了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和国内外某些学派的观点提出的。笔者认为,我们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能照搬西方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按劳分配为主体,不可能主要通过由市场调节劳动报酬来实现。私营外资企业按要素所有权分配,要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劳动报酬不能脱离市场调节作用,但也应受到政府的宏观调控,如规定最低工资线,治理拖欠和克扣工资,要求遵守劳动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缩小贫富分化。至于整个社会要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更不能依靠市场自由竞争和市场调节来实现。
  再讨论第三种见解。有的学者发表文章认为,我国30多年来,一切改革的实践与理论,都是一直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科学地把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努力使二者相互促进。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政策发展变化的历史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5]该文历数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个体经营等,都是&既提高了效率,也增进了公平&。对于中共中央文件中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提法演变,认为都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的不同提法和适时调整。他认为,1993年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收入差距的扩大,中共十六大报告&针对这种情况&,又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认为中共十六大的这一提法是&针对收入差距扩大&提出的新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论。这里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中共十六大的这一提法,实际上是对&优先、兼顾&的进一步阐述。其本意是初次分配只注重效率,可不注重或不管分配公平。分配公平由再分配去调整。重效率、不重公平的思路更突出了。这一原则不是针对收入差距扩大,也无助于缩小收入差距。要知道,我国收入差距过大并导致贫富分化,正是由初次 分 配 不 公 平 形 成 的。我 国 的 再 分 配 机制&&&主要是社会保障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健全和完善,不可能通过再分配实现分配公平。该文把中央后来强调的&更加注重公平&,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该文
  引文错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意公平&),看做是&优先、兼顾&、&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连接与延伸,是原有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提法的新发展。其实,讲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和结合,是指二者并重,并无&优先&、&兼顾&之分。中共十七大讲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指&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既重视效率,又重视公平。讲&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表明初次分配也要重视公平,再分配则要&更加注重&。中共十八大讲&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两者都加一&更&字,更表明是对&优先,兼顾&即重效率、不重公平的放弃,并无连接和延续的关系。
  最后,讨论第二种见解。这种见解认为&优先、兼顾&的提法本身存在着理论上的偏误。但不同学者在具体阐述上又存在非本质性的差异。有的学者出于某种考虑或理解,认为整体上说&优先,兼顾&的原则是错误的,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其积极意义。而有的则认为,从总体上说,这一原则是偏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前者如,有的学者从其论文的标题看,是认为&优先,兼顾&的提法是错误的,是要说明&错在哪里&?但其内容是先讲: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并阐述了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接着提出:这一提法自身包含着一些明显的局限和负面效应,并用主要的篇幅论述了这种局限性和负面效应的表现。诸如:同以人为本的基本理论相抵触;与和谐社会建设格格不入;政府重要职能错位;不利于经济社会制度的建设;不利于公正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形成;等等。总之,提出一系列不赞同和否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的理由。[6]
  有的学者直接质疑&优先,兼顾&提法的科学性。笔者持这种见解。理由是:
  (1)分配方式由生产方式决定,作为生产方式基础的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与一切私有制相比最公平的所有制,它所决定的分配关系,应是比一切剥削制度下的分配关系更公平的,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体现着和要求分配公平,而且,社会主义要求通过按劳分配或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如果重效率、轻公平,使效率优先于公平,公平处于次要地位,乃至初次分配只注重效率,不注重或不管公平,就会出现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形成两极分化现象,偏离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
  (2)重效率、轻公平,初次分配只重效率,不讲公平,会导致效率与公平双缺失。因为分配不公,不利于调动劳动和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劳动效率、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效率的高低,与产量和GDP的多少不能画等号。可以是高投入、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产量和GDP的粗放型经济增长,也可以是相反的高效益、高质量的节约型增长。这就反映了效率的差别。离开分配公平,单强调效率,效率未必会提高,但忽视公平和初次分配不讲公平,必然会助长收入差距扩大,助长贫富分化的不公平。
  (3)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宣传初次分配只注重效率,忽视公平,会有利于资本,而不利于劳动。对私营、外资企业来说,效率高低,表现为利润率高低,重效率,变成重利润率。轻视和不讲分配公平,会转变成压低、拖欠、克扣工人工资和侵犯工人权益的实际行为,助长资本利润和劳动工资的对立。地方官员为引进外资,同样重资本利益,轻劳动利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不允许的某些严重侵犯职工权益的行为,在我国私营、外资企业大量存在。
  (4)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讲以人为本,讲保障和改善民生,讲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讲发展与改革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讲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就必须重视包括分配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并需要通过分配公平和社会公平来实现。如果把分配公平放在一个次要的不注重的地位,上述一切都会成为空谈。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能画等号。二者既有市场经济一般性和共同点,又有产生于社会制度不同的根本性的差异点。劳动者的收入不能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两极分化是相伴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消除两极分化,效率与公平并重,走向共同富裕。
  (6)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西方国家的学者,存在三种不同的见解:强调效率优先于公平,如新自由主义学派哈耶克、弗里德曼等就持这种观点;另一派学者反对片面强调效率优先,主张将公平作为优先考虑的目标,如罗尔斯、勒纳、罗宾逊夫人等。他们认为,分配不公会损害工作热情,损害效率,导致两极分化。还有一派主张兼顾效率与公平,如萨缪尔逊、凯恩斯、奥肯等。萨缪尔逊认为,没有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自发形成的收入分配可能过分不平等,既要效率又要公平的途径,是通过政府干预来修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这讲的是资本主义国家。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更应重视这一问题。
  哈耶克等的效率优先于公平的观点,不仅遭到西方其他学派学者的反对,连西方政府也没有采纳他们的主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将西方新自由主义的效率优先于公平的主张,作为处理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原则。因此,在笔者自己的论著和所编教材中,始终没有认同和宣传这种观点,而是一直讲效率与公平并重,讲两者的结合与统一。中央后来强调更加注重公平,中共十七大将效率与公平的结合作为改革开放历程中的宝贵经验之一,就表明已经否定了&优先,兼顾&和初次分配只重效率的历史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邹广文.不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J].人民论坛,2013,(1).
  [2] 周人杰.以市场化改革推进分配公平[N].人民日报,2013-01-21.
  [3] 邓小 平 文 选 [M].第3卷.北 京:人 民 出 版社,1993.
  [4] 萨缪尔逊.经济学[M].第14版.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5] 赵周贤.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N].光明日报,2012-09-14.
  [6] 吴忠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究竟错在哪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
译品2013年8月号
智库观察2014年9月号
版权所有 & & &
穗公网监备案证第7号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