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方法求支招怎么戒浮躁静下心远离浮躁的诗句看书复习考试

(宁如尘FlowEr)
(时钟的柳橙)
(子衿悠悠)
(跳绳的猫)
第三方登录: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除了考试注意力很集中外 其他时间没办法让自己静下心来看书复习?_百度知道
除了考试注意力很集中外 其他时间没办法让自己静下心来看书复习?
我有更好的答案
亲,你好…你是想静下心来,是吗?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网上看到一个非常好的回答,下面分享给你,希望给你一点帮助,更希望你能静下心来学习,学习更上一层楼… 1确立目标,找准方向、动力 目标让人有奋斗的方向,目标让人产生动力,目标对行为有激励作用。无明确目标,犹如人在黑夜里行走,人会迷茫。有了明确目标,注意力就围绕着目标转,克服困难、战胜困惑的勇气、力量也会增强,而当行动一步步接近目标时,又给人以鼓舞,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因此,要想静心读书,首先应该确立恰当的奋斗目标。 2学会放弃,控制自己情绪 生活有时会压迫人,社会上各种信息时常侵扰人,但为了美好的明天,人不得不放走那些与自己现在无关紧要或与自己的角色不符合的信息,甚至不得不抛下最心爱的小说或游戏等。 放弃,并非失去,因为只有放弃才会有另一种获得。要想做一名登山健儿,就得放弃娇嫩白净的肤色;要想掌声永久,就得放弃眼前的虚荣。梅、菊放弃安逸和舒适,才得到笑傲霜雪的艳丽;大地放弃绚丽斑斓的黄昏,才迎来旭日东升的曙光。放弃失败等带来的痛楚,放弃屈辱留下的仇恨,放弃心中所有难言的负荷……凡是次要的、枝节的、多余的该放则放。 放弃,是一种境界,是自然界发展的一种必由之路。 漫漫求学路,只有权衡轻重,学会恰当的放弃,才能轻装前进,才能不断有所收获。你若不能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而让人生大步前进的机会从自己 身边溜走,那么你将会错过更多的机会。倘若将一生的所得都背负在身,那么纵使人有一副钢筋铁骨,也会被压倒在地。心静不下来,是因有心事困扰着你,挥之不去。你可把困扰你的事情列出来,按照你认为的困扰你的严重程度分级,然后按从重到轻逐级解决。可利用空闲的时候,多看看幽静校园的奇花异草,名人雕像,多深呼吸几下,在学校幽静的环境漫步,放松自己。接下来,你就可安心的去学习,因在你漫步之中,是在消除一天下来的疲惫和杂念。也许这些困扰你的事情你自己思考后还是无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你可向亲朋好友求教,实在不行,可找心理咨询老师,协商解决。若大部分严重影响你情绪之事都解决了,则你的心自然就会静下来了! 3加快做事节奏,强迫自己习惯 人生有这么一条逻辑主线,即:生活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主宰人生。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我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养成了各种习惯,这些习惯都时时刻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犹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海一样,各种习惯铸就了我们的性格也即定规的思维和行为。 人往往在精神良好的状态下工作、学习、做事,效率和效果都会最佳,而适当地加快做事节奏,可有效地刺激大脑,振奋人 的精神。做每一件事加以时间限制以使自己有一个紧迫的时间观念,在一个小时内应完成的学习任务,绝不能拖拖拉拉两个小时才完成。应有计划性和目的性,不可像大海中无航标的孤舟。每天克制自己要好好预习、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复习和总结,并时常给自己加油:我一定能行。同时,做事节奏一旦加快,就可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做一些文体活动和休息调整,充实活跃自己的生活,从而更加有效地清除心理上疲惫感,注意力更易集中。若违反就自我反省一下,给自己一个小惩罚,以示警告!如在课堂上你感到要开小差就用笔在本子上画一横,过后统计次数,或用自我奖励的方法:即一想开小差的时候就提醒自己若我再集中几分钟,课外活动就去打篮球,否则不行等等。日积月累,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性的循环,良好的习惯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发生积极效应了。 4思维跟随老师,学会独立思考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课堂上充分利用了时间,这也意味着在课后少花些功夫。课堂上要主动配合老师思维,积极调动眼、耳、手、脑、口、笔的功能,眼是“摄像机”、耳是“录音机”、手是“操作机”、脑是“发动机和中央处理器”、口是“扬声器”、笔是“手术刀”, 只有充分发挥了各自价值,即积极观察老师的活动,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动手操作,及时做好笔记,有问题打问号待下课解决等,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思维只是顺从老师,不妥,更重要的是要有独到的见解。若学习上遇到困难,应尽量静心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辛劳取得的成果,你会有更多的成功喜悦和成就感,会增强你的自信、勇气和毅力。若学习中遇到困难,一味期盼别人给予点拨、启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味等靠的依赖心理,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长此以往,你的独立意识就会逐渐丧失,独立能力、创新能力逐渐就会泯灭,注意力会更加涣散。 5合理安排时间,学会休息和锻炼 人不可能像机器那样一直动转下去。在十分疲倦时,人脑已处于混饨状态,若强打精神支撑着学习不但无效果反而浪费了光阴。故,据教学和实际合理安排利用时间,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其它相关事情的关系尤为重要。首先你要清楚一周内所要做的事情,然后制定一张作息时间表。在表上填上那些非花不可的时间,如吃饭、睡觉、上课、作业、预习、复习、娱乐等。安排这些时间之后,选定合适的、固定的时间用于学习,留出一定的时间给休息、锻炼、娱乐,这一点对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 很重要。休息好的人,精神焕发,锻炼让人产生一种驾驭感、超越感,心情更爽,都利于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故,该休息,一定不放弃;该锻炼,尽情投入。
这个 。。太复杂了吧。
参考资料:
别人说很多都是没有用的。其实这也是一种习惯。如果你对自己够苛刻,那就坚持一点勉强自己心静,看书,其他什么都先放一边,这样坚持一周时间习惯了就好。
听点轻音乐,喝点自己喜欢的饮料,天气越来越热了,要调节好自己呀!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注意力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马上要考试了,怎样能使自己静下心来学习?_百度知道
马上要考试了,怎样能使自己静下心来学习?
马上要考试了,怎样能使自己静下心来学习?大学进入复习周了,马上要考试了,可是就是不能静下心学习,心里很乱。
我有更好的答案
  1、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列出学习可能给你带来的好处,不学习有哪些危害。然后给自己制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并进行不断的调整、完善。采用激励、奖励等各种方法,实施和完成计划,养成学习习惯。    2、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满足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得当,学习严重受挫,就会越来越没兴趣,甚至产生讨厌的情绪。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通过训练,实现阅读提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注意力集中的提高。同时极大的缩短了学习的时间,平时需要几个小时完成的学习任务现在几十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了,效率提高了很多倍,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提高很多。具体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你的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阅读、学习效率和兴趣。    3、做学习的主人,体会学习的快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培养自学兴趣 。知识要互补,思想要共振,学习讨论也是很重要的,它既可以活跃学习气氛、集中注意力,又可使学生信息得到交流,思维得到调整。
采纳率:90%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我们如何阅读:读书的境界与方法(图)
这篇文字寻找一颗星从网络上偶尔看到,很是喜欢,为我们读书人的读书作了一个非常不错的总结和指导,特发上博客分享给各位。
  读书虽无止境,但分层次有境界。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可是境界有层次高低之分。由于读书人的年龄和阅历不同,读书的目的不同,境界也不同;由于读书人的个性、悟性差异,所达到的境界迥异。有人把读书分为五级:第一级:尽信书。刚开始的读书人,觉得书里讲的都是对的。道理很简单,白纸黑字,那还有假?不过这时的人,读书是为了功利,为了前途读书,书读过用后就忘。这是读书的最低境界。第二级:乱读书。这时的读书人,因为喜好而读书,一看见书,就有读的欲望,不管书的内容适合不适合自己,是书就读,囫囵吞枣。读的书积在肚子里,消化不了。却以读书多而沾沾自喜。第三级:怀疑书。这时的读书人读的书精而专,有了自己的看法。开始了横向比较,发现了书中的诋误。开始觉得写书人也不对,开始对书中的错误挑刺,每发现一处前人没有发现的错误,就高兴得睡不着觉。第四级:理解书。这时的读书人,因为精研,理解了写书人的心,不再吹毛求疵,将心比心,与作者有心心相印的默契。知道了立言的难处。第五级:不看书。这时的读书人,对一切融会贯通,放眼书林,不过是那些话在换说法,看一切书,犹如晴空皓月。我认为,这种分法有道理,但界限不明显,层次不准确。我以阅读文学书籍为例,按照读书人的年龄阶段把读书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表示三种阅读水平:
  第一层次:耽于书中,沉湎于书中内容,被书中内容情节所吸引,为书中人物的前途命运而悲喜忧伤。这一层次是阅读的最低层次,是初级阅读水平。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一层次就是阅读的“看热闹”的层次水平,属于大众阅读,也是小学生的阅读水平。读者的情感思想受书中人物、情节的牵引,为书中内容所左右,人在书中,情感、思想也在书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一般人读书多在此层次。比如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类,不作那么多考虑,只是获取休闲或心理自娱。所以这又可以称作娱乐境界:
  第二层次:能够跳出“看热闹”的圈圈,注意了看“门道”,能够透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去思考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意义,透过人物的命运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从作者的思想意图上去看文章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的发展如何,设计、构思、表达是否合理、合适,由对文章的直接感受,上升到了理性思考。读书中有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理解,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这是阅读的第二境界,是阅读的中级水平。这一层次,阅读进入了高一级层次,已经超出了文章内容本身,不单单是读文,也去读写文的人、读作者了,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作者的写作水平了,不是跟着文中人物的思想起伏,悲喜忧伤,而是去触摸作者的感情脉络,跟着作者的思想去思考,去感受文章的情节发展,遣词造句的优劣,表达的效果如何,对文章进行品评欣赏了。这一层次也可称作欣赏境界。阅读能够超脱文章,随作者意图去思考欣赏,但情感仍为作者所左右。比如读李杜诗会为李白、杜甫才情胁迫,为之赞叹不已;读渊明之诗,会为其田园静谧的氛围、闲适的心情熏染,体验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真谛;读《岳阳楼记》,感仲淹人格高大,读鲁迅作品,赞鲁迅思想深刻,读“人间喜剧”,叹巴尔扎克笔法老道等等。虽阅读水平提高,仍未脱作者窝臼,只能属于中级阅读水平。
  第三层次:达到自由的层次。如果读书超脱了文章,超脱了作者,能从更广阔的空间去阅读,达到了阅读上的自由,不受文章的限制,不受作者左右,实现了阅读认识的自我,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阅读的立足点高,眼界宽广,认识更客观公平。因为读者是在广阔的空间背景上的阅读,文章和作者都有众多的比较对象,达到了认识的自由境界,所以读者的认识见解也就更为客观公正。无论是文章还是作者,书读到此境,当然应为最高境界。比如读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他不会为诗文动人的描写、奇特的想象而止步,也不会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叛逆精神,高傲气节折服而停留,他能从更加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去读:李白虽才华横溢,气魄雄伟,然心高气傲,难与合作。虽有经天济世之志,纵情傲物,放情山水,也只能泄于诗文。朝中丞相大员推荐不屑,只望皇帝征召;朝廷招后,又居才傲世,也只能把他赶出朝堂。后参与叛乱之事获罪,也是理当必然。能读出李白才情可叹,不堪合用,可为读文评人公正客观也。陶渊明摆脱世俗,逃离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堪为后范,《归田园居》闲适安逸的心情,浓郁的生活气息感人至深,然逃离官场,不为社会争斗斡旋,只求一身安逸;对会现实不满,只以弃归反抗,必然是消极的,个人的社会作用难以发挥,社会状况亦难改一二。屈原虽然伟大,一篇《离骚》,爱国之情唯天可表,然而抗争之中耿直相对,不求进退,愚忠枉死,国终遭亡,实在可惜。书读至此层何能高出?书读至此已达读书的极至,读书的智慧、认识都达到了最高境界。因此这一层次可称作批评之境,也可叫做自由之境。
  以上三个层次大体上是按读书人的年龄不同、所处的读书阶段不同而分的层次。这三个层次,是循序渐进的,是不断超越的。超越的条件,就是多读。多读才能超越,不断地超越,才能达到最高层次。由此可见,读书的境界往往是因人而异的。但这还不足以区分读书境界的高低。我认为在第三层次中才可分出不同的读书境界。一般说来,读书的目的决定或者影响读书的层次和境界。我想,大凡阅读者,无论是哪一种读书目的,在阅读过程中,或说在终其一生的阅读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都是在寻求一种读书境界。读书的人多了,就有了层次或曰境界之分。历代不少名人对读书的境界作过高度地概括和生动的表述。在这里,我把我欣赏的读书境界略加评点推介如下:
  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用三句宋词来概括和表述读书治学的三种境界:起先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然后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实际上是说治学所需的精神和胸怀。第一是说要甘于寂寞,不怕孤独,同时要目光远大,敢为人先,对自己严要求、高起点。第二是说要意志坚定,百折不挠,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毫不动摇。第三是说要谦虚地对待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不可自恃高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要活到老,学到老,探索到老。还有湖北省松滋市教研室的王世发先生“效颦”王国维先生的办法,借用几句现成的古诗来表述,提出读书的三种境界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第一境界也。大雪纷飞的冬天,一位老渔翁不怕寒冷,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独自划着小船在江上垂钓。读书与此情境颇为相似。读书,要静下心来,耐住寂寞,不怕孤独,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第二境界也。诗人陶潜在喧嚣的尘世,却生活得如此安静,主要是他能保持一颗远离世俗的心,自己虽然在东篱下采菊,但内心早已和南山融为一体了,因此一切都感觉那么美好。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欣然忘食,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融!读进去了,便会书中有我,我在书中,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这是一种“物我合一”的读书境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第三境界也。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首,博大而崇高,你登泰山极顶,你就会感到其他。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当你读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你的心胸就会豁达、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然物外的至上境界。这两位先生说的三种境界,其中的道理不必详说,凡成就大学业者,必有大精神,也必有大胸怀。我认为,王国维概括的“古今之成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其实,又何止是学问、事业,整个的人生仿佛也是如此的三段论:一要生存,要有衣食住行,即自然的生存;二要发展,要有事业,要有独立个性的行为,即社会的生存;三要超越,要找到自己的本性,然后依着这本性而生活,即灵的生存。然而,王国维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说,稍加推究,仍不能发现其个性痕迹。比如第一境就不仅有面对无限学海的选择和下定决心,且有他自己所说的“悲壮”在内,这尤其适合于从政、从军未成大业者转而攻学术者,而不完全适合一般学人。而且这样的三种境界,就不能说是一种优雅或者情趣了,把读书人看作这样的孤独、清苦和寂寞,让读书人望而生畏。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东晋诗人陶渊明说得好:“好读书不求甚解”,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样的读书境界可以说是人生的乐事了,把书作为一种玩物来欣赏把玩,如临碧池,如沐春风,乐到极处,忘乎所以。宋代的大词人李清照与他的夫君赵明诚,在读书上与陶潜先生英雄所见略同。他们夫妇只要发现了好书,就是典当衣物也要买来。每一天夫妇在饭后饮茶时,必要说一句书中话,然后夫妇猜在哪一本哪一页,猜中者先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对此曾有精彩的描述:“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易安居士夫妇读书读到这种快乐境界,真令我等读书人羡慕不已。董桥先生对读书的领悟更高一筹,他把读书比做听雨,真可以说是一种优雅的极致了:“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在董桥先生看来,读书就如同听街前的点滴细雨,是一种韵味,是一种悠闲,是一种情致,更是一种乐趣。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林语堂的读书观更见读书人的真性情,主张读书需要有一种优雅、轻松、自由的阅读境界。在这种读书境界中,至少包含了两个因素,一个是读书的艺术性,另一个是读书的自由性。读书是一种率性而读的乐趣,一个人在读书时,心灵应该是自由的,生命应该处于和谐的状态,这种读书时的心境使阅读本身成为了生命的享受和乐趣。这是一种纯然的、无功利性的、诗化的阅读生活。林语堂先生把臻于这种读书精神的境界,称之为艺术。他的《读书的艺术》一文,便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这种对于读书精神的认识。他说:“什么才叫做真正的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兴之所至,兴趣盎然,兴味到时,拿起书来就读,乐在其中了;或在暮春之夕,与你们的爱人,携手同行,共到野外读《离骚》,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籍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他对于那种为功利而读书的人嗤之以鼻的:“现在你们手里拿一本书,心里计算及格不及格,升级不升级,注册部对你态度如何,如何靠这书本骗一只较好的饭碗,娶一位较漂亮的老婆。这还能算为读书,还配为读书种子吗?”林先生的读书观是一针见血的,他认为读书与治学是两码事,切不可混淆了,才会有读书的真乐趣、真性情。我以为,这种读书境界好。北朝李谧曾经说的那种“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北城”的读书,实在太累了,把读书视为经国之大业,就失去了读书的乐趣和优雅。作为一个庸常的普通读者,是可以把林语堂的这些关于读书的艺术精神的观念,移用于自己的读书生活之中的。所以,我感到,读林语堂先生这样谈读书的著作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感,它不仅提供了我多读、多写的启示,更成为我的读书生活的一种精神范本。
  还有人用比喻的手法把读书人分为不同类型,以表述不同的读书层和境界。我觉得这既形象丰满而又意味无穷。现归纳并略加评议如下:(1)书虫,就是不唯俗,不从俗,心无旁骛,只争朝夕地读书求知。历年来,“书虫”的名声不那么好,几乎成了“迂腐”、“无用”的别名。说某个人是个“书虫”常带着一些贬意。尤其是近年来,精神与崇高被日益消解,世俗的倾向,使得不少人逃离书斋,放弃“价值”,热衷“价格”,不愿沾书虫气了。其实,“书虫”是一种品位、一种品质。无需什么道场和行头,只需心有所依,以鲜活的生命,面对没有生命的文字,囿于文字组构的方雨世界,探求人类绵延千载的浩瀚历史,用平凡的血肉之躯,感知天才伟人的不朽思想和灵魂。在此过程中,贫穷与华贵,高尚与卑微,均得到暂时的平等。容身的陋室或宫殿,茶馆与赌场,都远遁于遥远的虚无间;心中积郁的块垒与迷茫,都溶解于春色秋波中,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有形的生命得以开阔,污浊之气得以荡涤,心灵得以净化和滋养。所以,我说,“书虫”是一种外王内圣的高贵群落,是从俗世的喧器、扰攘和利禄中走向洁净、悠闲和诗意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甘做“书虫”,也就是卫护一种自尊、自爱、自重和自信。在现实生活中,能一意孤行,以夸父逐日般的勇气和意念从书籍中寻觅人生要义的人,实在是把精神看得比物质更重、把心灵的陶冶看得比肉欲的享受更重、把恬静看得比豪奢更重的人“书虫”,在“物质胜利法”的年代,唯一的缺憾,就是比较清贫,不可能像“飞虫”那般“潇洒”,像“蛀虫”那般“富有”,但他们却会为自己从书中汲取的知识感到自豪和满足;相反,利禄丰裕的人,却可能像唐诗所说的“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2)书奴。古人谓之寻章摘句者也。评介书籍,多从修辞造句,谋篇布局、华章美文角度支去考虑,似在森林中寻佳木,抚其枝干,赏其枝叶,啧啧称奇,至于书之内涵几何,观点成否,则退居其次,概不深究。书奴对世事无洞察之功,心无定见,书云彩亦云,心随书走,终被书所虑,恰似盲人摸象,摸着一面,不及其余,未窥书之全貌,而惑于片面偏论。(3)书鬼。据书载:唐代诗人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王勃在宴席上写《滕王阁序》时,气恼了宴主阎都督之婿吴子章。他早经宿构,却被王勃夺了头彩,明知才不及他,也忿然不平,在王勃《藤王阁序》刚作完之时,就称早已见过此文,也是从头到尾背了一遍,仅序后七言律诗一首不曾防住,才露了马脚。我想那吴学士不是鬼才是什么?时下有人读书不怎么样,却有几分鬼才,读书如观景,走一城,失一地,凭蜻蜓点水之功,猎一鳞半爪之词,神侃起来天南海北,无所不知,深究书中之理,则索然无言了。(4)书仙。又有散仙和正宗仙家之之分。散仙者身无重负,心无沉思,闲暇这余,顺手拈来,一目十行,顷刻一本,随手一扔,哈哈一笑;或者睡前灯下,半卧半坐,一书在手,眼过心迷,三页不过,鼾声已起。此等读家,岂非仙人!正宗仙家则就无此福气了,他们或有惑求解,或心存高远,书中探源,字里求根,博采众长,苦酿甜蜜,把精选之书前翻后看。世人知其知之甚广又颇有见地,不解其中苦乐之味矣。(5)书神。凌空取势,一眼见底,只有森林不见草木,追根求源,透地三尺,不仅了解书之观点要意,而且能够发掘作者对问题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久之则万书之理存乎一心,千人思维集于一身,集众家丰富正确之思维方式,有神明洞察万物之功力。正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所揭示,“山愈险,景愈美,,而游者愈少”,随读书境界上升,人也越来越少了。以上这五种读书人,我认为,就阅读本身而论,能做书神固然要得,做书虫理应受到称赞,退做书奴也无不可,有书鬼、书仙之才,各得其所,也无可厚非。读书是一种雅事、乐事,正因为其乐无穷,才引得一代代读书人如痴如醉。此等如痴如醉的读书人,古时谓之“书痴”,是个雅称;如今则改为“书呆子”,不无鄙夷的意思。“书呆子”,喜欢读书做文章,而不肯牺牲了自己的兴趣,和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业,去博取安富尊荣,自有其乐趣,也许还可以说是其乐无穷。可能这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不合时宜,但读书实在是学人的真情趣。正如喝酒,浅饮取其清雅,微醺获其放纵,酩酊大醉得有“见了皇帝不磕头”的豪迈气概,顺势而取,自得其乐,也就是了。所谓幸福,也就“一江春水向东流”了。幸福实际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状度和心境。清贫与淡泊,未必就不是一种人生,一种所得,一种幸福。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一个俗欲汹汹噪声嚣嚣的年代里,能做到不贪、不占,不为金钱所动,已属难能工巧匠可贵;且还要在这不贪不动的同时,箪食瓢饮,不浮不躁,“众人皆醒唯我独醉”地安贫乐道,当那些自恃是聪明人,在投机取巧中捞取好处时却是一个傻瓜,其人格与人品多么崇高!
  以上的读书境界,教会了我如何读书,如何处理书与人生的关系。在我的读书生活中,还摸索、总结、概括出自己读书要有的境界:(1)革命导师们的读书境界。如马克思、毛泽东、周恩来、鲁迅式的等,他们读书不仅为自己,更为天下。马克思读了书写《资本论》,让天下的有革命倾向的人生出实际的革命念想;周恩来少年时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读外国书译外国书,有为中国人“盗天火”的神圣感。这个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只有一代伟人或哲人才能达到的。香港散文家董桥用毛泽东三段词来比喻的读书三境:一曰:“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风雪迷漫”写出学海之苍茫。“十万工农下吉安”则目标明确,气势浩荡,颇合决心读书时的境界;二曰:“四海翻腾云水恕,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四句,表现读书过程中十荡十决,斩关夺隘,所向披靡之豪壮。三曰:“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往事”三句写“神驰八极,心游万仞”。末两句写此后的光风霁月、清渚白沙、思想认识升华的别开生面。这确实选得好,大气磅礴,别是一番兴味。这种境界用于今天更合新世界潮流,更富时代精神。(2)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重要的是,要“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理解为不要“死读书”,这样就能“会意”。读书务求“会意”,清代有位诗人就说过,“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知味”与“会意”是一个意思。“会意”可以有大小之别,概括言之就是能诱发恻隐之心等美好情愫产生的联想。(3)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最生动的例子是曹禺1930年进入清华大学后利用三年的时间读遍了清华园图书馆中从古希腊悲剧到奥尼尔的所有世界戏剧的经典名著,之后,也是在清华园图书馆内于1933年写成了《雷雨》。这种读书境界,是我漫无际涯的读书生活中,永远牵引的灵魂的灼目灯塔。虽然这种读书境界很高,但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经过自觉努力之后是可以达到的。所以,为了追求和实现读书的高境界,我常以“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作为我和书的关系,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作为我读书的写照。放眼看看今天,文化精神在萎缩,谈论读书境界,似乎也成了一种奢侈的事情。功利化、商业化、低俗化、快餐式的阅读,在今天越来越成了趋势,而那种超然的、艺术化了、澡雪了灵魂和情感的读书生活,仿佛只能留在了我们记忆里去品味、体悟了。然而,没有高尚的读书境界的读书生活,究竟该是一种怎样的枯燥、乏味、刻板的读书啊!古罗马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摘引了这样一句名言:“文字使人死,精神使人生”。寻求一种读书的境界,往往决定了一个阅读者对于书籍的选择态度,对于读书方式的追求,对于读书目的不懈的探寻,和对读书对于生命和人生的精神作用的终生体验。可以说,读书境界是读书人生的精神依托,是能够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静下心来坚持读点书,享受一点沉思的快乐。为了追求和达到读书的高境界,我认为在读书过程中切实做到如下要求:
  读书的方法
  有人不禁要问,读书用眼看就是了,怎么还要有方法?其实,读书方法大有讲究。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早年家里很穷,少年时代打工糊口,工作之余,常去图书馆借书,而且阅读速度极快,几天就要借还一大迭书。曾下决心,将图书馆的书全部读完。于是,他就从第一个书架的第一本书读起,依次读下去。以爱迪生的毅力而言,他完全可能成年累月地一直读下去。图书馆人员很奇怪,就问他:“你是怎样看书的”,他说:“我是把图书馆的书挨着个借下来翻着看的”。图书馆人员就告诉他:“读书要有选择,也要有好的方法。读书要有目标,没有目标,收获就不大,因为时间有限呀!”。爱迪生这才迷途知返,从此按照图书馆人员的指导,正确地读了好多书,专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从而为他今后的科学发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一生有几千项发明,最终成为闻名于世的发明大王。如果他当年不迷途知返,真的成年累月地要读完一个图书馆的书,那他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就,很可能就是一个有脚的书橱。所以,读书要有好的方法。
  借鉴前人的读书方法,必将大得读书之益。我搜集到一些名人名家的读书方法,现列举如下:
  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則殆。
  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審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陸沉,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
  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三国董遇读书利用“三余”:“老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即要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学习。
  苏东坡读书要分“三步”:第一步是抄一段,第二步是用三个字为题,第三步是用一字为题,别人只要提出某段的头一个字,他就能背出来。他谪居黄州时,每次读《汉书》都作“提要”。
  欧阳修以文章闻名于世。他的经验有“三多”:多读好文章;多练习写作;多和朋友商讨。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昧的无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指点门径。
  徐锡麟以“三心”、“两结合”为特点读书法。“三心”即专心、细心和恒心。“两结合”即读书同修身养性相结合、读书同锻炼身体相结合。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仍常到书室外散步、打拳、做体操,以调剂读书生活节奏。
  马克思读书有“博、记、读”三字秘诀:博,就是博览群书;记,就是折书角、划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就是朗读、熟读,熟读成诵即读出声来。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总结自己长期创作的经验认为: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毛泽东在校读书坚持“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事。他的“见缝插针”法,说的是充分利用各种时间来读,早上起床读、晚上躺下读、外出视察在车上也要读。
  鲁迅酷爱读书,并且讲究读书的的“三性”,即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三味”,即平知、获趣、致雅;“三法”,即背书法、抄书法、设问法。还有准确把握诗词的“三意”:即意绪,意象,意境;吟诵时或苍劲或激越或飘逸或悲切或低回。
  李公朴说从书中跳出来“三条路”:一条是读活书(读书之有物的书);一条是活读书(动脑筋勤思考);一条是读书活(读书联系实际)。
  徐特立读书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
  茅盾经常采用“三式”读书法:第一遍,鸟瞰式,形成初步印象;第二遍,精读式,品味作品妙处;第三遍,消化式,汲取种种精华。总之,读书要用心,方法要灵活,脑筋要勤转。
  翦伯赞学习经典著作有三法:一是通读;二是重点读;三是做笔记。
  张五常主张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即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什么问题。快读就是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翻得惯了,速度可以快得惊人。读大意,快翻两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作问号,但其它底线或记号却不可用。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
  以上,古今名人读书大都有自已独特的方法。还有一些以数字命名的读书方法,别有意味。如:
  一箭双雕读书法:现代哲学家艾思奇早年在日本留学时,除了钻研他喜欢的功课外,还必须学习日文等课程。他虽手不释卷,仍感到时间不足。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学到更多的知识呢?他买了一本日文版的《反杜林沦》一边学日文,一边学哲学。而后,又买了德文版的《反杜林论》。这样,哲学、日文、德文三方面同时并进,既把《反杜林论》这本书读透了,日文和德文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为此,他把这种读书方法称为“一箭双雕”。
  两书对看读书法:清代学者黄本骥认为读古书时应该两本对照着看,以便从对比中得到更多的收获。虽然黄氏这种读书法限于读古书,且要求两书之间有相同内容的记载,但这种两书对看读书法与现代比较读书法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步读书法:第一步是概要了解读物的内容;第二步是在掌握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重点的内容作深入的钻研,以求真正领会;第三步是将全书融会贯通,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了解其精蕴,吸取其精华。三步读书法是我国历代学者所推崇的读书方法。
  五步读书法:近年,国外流行一种“五步阅读法”,即概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等。这种五步读书法,最早出现于美国衣阿华大学,后来,美、英和欧洲各国都普遍采用。国外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读书法符合人们读书中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助于理解书本内容和增强个人记忆力。五步读书法过程是:概览:这是读书的第一步,就是根据学习的要求,首先浏览一下书的提要、目录、内容梗概,大体了解这本书是否为自己所需;发问:指阅读后通过思考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这一阶段,要读书中各章节的标题以及章节承上启下的内容,一边粗读一边提问。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己的钻研。阅读:如果说浏览、发问敲开了书本知识的大门;阅读则是登堂入室。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复述:即“回忆印象”,如俗话说的“过电影”。离开书本。回忆书中的内容,看自己发问题目上否获得了正确的理解。这是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也是巩固记忆的手段;复习:指经常复习减少遗忘,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一般在复述后一、二天内进行,隔一段时间再重复一次,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又能温故而知新,从中获得新的体会。
  “十说”读书法:一本说。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四多说。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五到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现代文学家胡适加上“手到”;现代文豪鲁迅再加上“脑到”。五到俱全,乃读书良方。六字说。法国哲学家卢梭把读书归纳为“六字”:储存、比较、批判。七录说。明代文学家张溥之书房命名为“七录斋”。每读一篇佳作,必抄录之。录完,默读一遍便烧掉;再抄,再默读。反复七次,永志不忘。八面说。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自称读书“八面受敌”。一本书分作几次读,每一次探究一个方面,方方面面掌握了,自己写文章就能多角度联想,挥笔自如。九审说。现代文学史家陈中凡研读古书“审谛九事”:别真伪,识途径,明诂训,辨章句,考故实,通条理,知家法,察史实,知流别。十目说。清代学者阮元生平读书治学甚勤,曾表示:“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晒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从而道出了其读书的诀窍。对一般性知识图书,可以粗看略看。而对重要的图书典籍则一定要认真仔细、一字不苟地精研细读。
  如此,这些名人名家和读书人归纳的读书方法,都是经验之谈,都是有效的读书之道。当然,好的读书方法还不只是上述这些。对于读书人来说,读书方法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伴随着读书实践: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学习他人的读书方法,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书方法,总结探索自己的读书方法,创法拓展,不拘一法,相互取法,以法增效等。由于读书与个人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今后发展的关系密切相关,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由于人们读书的价值,读书的神圣权利和读书的搏斗精神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书方法。从我的读书实践来看,除了仿效别人的读书方法,还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出更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特别在今天,在跨学科、大文化的大背景下,读书方法、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协同、统一,会形成一些新的综合读书法,会在读书实践中讲究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有机组合。我认为要自觉舒展知识链,应当倡导一些更加有效的科学读书法。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从事党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职业需要,也有各方面的条件大大改善,我赏试仿效科教界同仁提出的现代读书方法,自己也摸索创造出一些读书方法,加速了读书进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
  (1)比较分析的方法。所谓比较分析,指比较分析书的时代背景、主题和题材,说明全书各部分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以及逻辑上的内在联系,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的学习方法。通过系统分析性阅读,能对书的主题观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论述。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书籍也是如此。有系统,同学科、类别。读一本书或一类书,应该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把它放在一门学科系统中,从整体和部分、对象和环境的关系中,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研究。从这一统一体中找出一门学科的规律以及与外界事物的联系,并且研究这种普遍联系性和系统性,进行有层次的、条分缕析的整理、提炼,使孤立、零散的材料进入一个统一、有机的大系统。只有这样注意在普遍联系中,用整体的观点、联系制约的观点、结构有序的观点以及输入输出和反馈的控制原理去研究,就能从总体上,而且是在比较深的层次上,把握一门学科的规律性,才能研究好这门科学。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发展。在比较分析性阅读中所做的笔记是概念性的笔记,既包括作者的概念,也包括读者的概念,既要注意这些因素的相互联系和横向对比,也要注意它们的来龙去脉和纵向对比。通过阅读,这些概念和内容被加深和拓展了。比如,我在教学党务管理学中读了大量的有关行为科学方面的书籍,对过去和现在、中国与外国的各类管理理论和实践加以比较研究,通晓其是非、利弊、长短,这有助于深入全面系统地掌握党务管理行为科学。学习和研究党务管理行为科学既要注意纵向继承,又不可忽视横向借鉴;既要注重吸纳成功经验和理论概括,又不忽视剖析失败教训和批判错误论调,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各国政党,特别是世界工人阶级政党的党务管理行为的经验教训,本着“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更好地丰富党务管理行为科学。管理既有社会属性,又有其客观自然属性。对于古今中外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的(特别是行政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理论概括,也可以进行综合、分解、分析、比较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中吸收和借鉴一些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还要注意与行为科学、领导科学、心理学以及有关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加以比较研究,广泛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撰写出版了一篇论文:中国***历次党章比较研究、二本教科书:《党务管理学概论》、《组织行为学》、一本专著:《党务管理行为论》。
  (2)夏丐尊读书法:即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由精读一篇文章带读许多书,有效地扩大自己的涉猎面。这是著名语言学家夏丐尊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我在读书中也经常采用这种读书方法。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大量的相关性书籍完全可以联系起来阅读,以便加深理解和扩大知识面。我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在读一本重要的书籍时,应当由此及彼,带读其它书,向四面八方拓展开去,促使我读更多的书。夏丐尊举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这篇文章是晋朝人写的,如果想知道这篇文章的地位和晋朝文学的情况,就可以去翻翻中国文学史;这篇文章体现了一种乌托邦思想,而英国的莫尔写过一本叫《乌托邦》的书,又可以对照起来读;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文一类,如果想明白记叙文的格式,就可以去翻看有关记叙文写法的书;另外,如果想知道作者陶渊明的为人,还可以去翻《晋书?陶潜传》。如此这般,可以由读一本书引出一大串来。我按夏丐尊的办法也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莫尔写的《乌托邦》等书籍和文章,就不知不觉地联想起我的家乡红安县桃花镇。在我记忆里的桃花镇,是最美最好玩的地方,也是最有自然与人文价值魅力的地方。东边远处有入云峰峦环抱拱卫,西边远处是倒水河奔涌回旋,像一幅白色玉带从天地面降,近处古镇的东西两面是连绵不断的山峦丘壑作屏障,形似五只虎或蹲或卧守护,在连绵的三座山上建有六——八层高的三座宝塔和三处终年不断香烟缭绕的寺庙;山影幢幢,古树高大参天,郁郁葱葱,枝叶摇曳,雀跃莺啼,百花绽放,姹紫嫣红,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情形,一条清水小河由北向南流淌,河的两旁平川沃野,草色芊芊,田园锦绣,鸥鹭蹁跹,牛羊成群,竟如醉如痴,油然而生“人生难得几回见”之感,不由得要涌起“世外桃源”之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好一个修身养性之所在!古镇四周砖石寨墙城楼围绕,一条斑驳麻石板铺的街道贯穿南北,两旁店铺栉次粼比,一派繁荣。夕阳之下,却将千年古镇的文化底蕴与醉卧夕光的娇柔之气糅合得天衣无缝,仿佛想见当年文风鼎盛、贤能辈出的景象来。我高中毕业时,曾写了一首诗表示回乡务农的决心,其中有几句我还记得:“家乡的水啊清又清,家乡的泥土香喷喷,家乡的邻里多亲近,家乡的儿女更多情。”读了《桃花源记》后,联想起来,真似陶令公所述的《桃花源记》的仙境。虽然,我少小离乡,在见过“世面”之后,平心而论,以现代社会的眼光去比较,她朴实得有些贫弱,,恬淡得有些苍白,她对自己的高贵身份一无所知,反过来,一代代满世界去找“桃花源”的人却对她不屑一顾。不过,这也许更添增她几分神秘色彩……于是我兴致勃勃地搜寻有关桃花店地名的来历。据史料记载,从元朝始,这里就叫桃花站。“站”是当时朝廷特设各地重镇,用于政务、军机联络交通中转的据点。这至少表示有两种可能:一是可能在元以前这里确是“桃之夭夭”;二是可能在元以前这个地方已被确证无误就是古桃花源。又有资料显示,元朝以前,桃花店周边的土地名为“仙居里”,这就让人联想到神仙居住的地方,倒颇有几分诗意。桃花店以大别山为屏障,是华中咽喉,鄂北门户,地处鄂东黄州之北,是黄州府的前哨锁钥,扼“一夫当关,千里平安”之险要,战略地位自不待言,难怪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古代,这里又虎踞吴头楚尾,北倚岗峦重叠,是古代武昌府北之丘陵,那一弯百里的丘陵带,不就是陶令公所谓的“武陵”吗?桃花店恰在南北天险中央,桃花洞里峡谷云水间,偏有一片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竟与陶公所述的《桃花源记》的仙境是那么的相像!奇怪的是“仙境”面积并不小而且并不遥远,外人却很难发现也很难走近,就连现代地图也都含糊不清,竟无人把她跟真桃花源联系起来。所以我遵守一种冥冥中的天意,把她跟真桃花源联系起来看,我甚至斗胆设想,这可能就是多少人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桃花源真迹!然而,历史的变迁,后来的建设却因战天斗地、破旧立新,特别是大办钢铁的引导而出现偏差,自然环境、历史遗存都遭到严重破坏,桃花店渐渐失去了美丽的模样。虽然如此,这里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仍然是得天独厚。近年来,这里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去年我率全家十四口回乡过春节,与乡亲们畅谈,发现桃花店人的建设观念也更新了,他们已认识到环境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可以预料,人们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以科学的发展观作指引,就一定能够向世界展示出一个更加美丽的新桃花源!
  (3)预测读书法:也称超前思考法或悬测读书法。面对自己比较熟悉或正在研究的题目的文章或书籍,可先不忙翻看其内容,而是悉心研究题目,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个题目由自己来写会分作几章几节,组织怎样的结构体系,对其中的重要观点又将从哪方面入手,组织哪些材料来论述,并将自己的设想写下来,然后再拿它与原文对照,看哪些地方不谋而合,哪些地方意见相左,哪些地方自己不得其解。对不谋而合处,稍加浏览便可,对意见相左处,要推究谁正谁误,原因何在。对不得其解处,要舍得下功夫,不但掌握人家的观点,还要掌握人家的思路和方法。这就是预测阅读法。这样读书能强化对书中思想内容的印象,了解作者思路,明了自己思考的不足之处和知识的薄弱环节,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1986年我到党校后,参加主编的第一部著作《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基本原理》一书,就是采用“预测读书法”,先按党建教学的需要,掩卷细思,根据书名预测这本书的内容及基本结构,回顾过去所读的同类书籍的一般写法和通常观点,然后再设想:自己应该怎样来“做文章”,编写提纲目录,待这一切全部想好后,才开始阅读马列著作和《毛选》中有关党的学说和建设的论述,凡是其他书上已说过的而且自己也熟晓的内容,就不再看了,专门去读书中那些新颖独到的观点。看完一本书,并不是把整本书原封不动地装进脑子里去,而仅仅是添上一些自己所不知的新鲜东西。同时在“翻阅”、阅读时还要对自己的预测加以验证。如果作者的论述和安排果然不出所料,就说明在这一点上已接近作者的水平,如果作者的写法出乎所料,就要想想为什么这样写。想通了,自己也就提高了一步。就是这样促使阅读了大量的党建著作,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基本原理,既完成了这本教科书的编写任务,又为此后的教学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还有“全息读书法”,借助于全息摄影术,可以把自己的阅读空间从具体的阅读对象中扩展延伸,进行全息式知识补充、视角调整、方式铺垫;“追踪研究读书法”,对于特定的研究对象,择书而读,读中有研,研中复读,有序进逼,灵性驱动;“框架读书法”,就是将书中的知识归纳成一个个框架,在读书中随时将合适的内容放进去;“比较读书法”,把几种观点相近或相反的书籍进行对照阅读;“质疑读书法”,一边读书一边对书上的内容提出疑问;系列组合读书法;网络滚动读书法;等等。我在运用这些方法中,注意了如下几点:第一,应用逻辑读书法,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并且要看著者所提出的界说,是否有系统的发挥,所建立的原则是否有事实的根据,所叙述的事实是否有原则作指导。如是就可以判断此书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书的本质或精义,依据原则,发疑问,提假设,制范畴,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解此书的内容。第二,应用体验读书法,就是首贵放弃主观的成见,不要心粗气浮,欲速助长,要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切己体察,优游玩索,虚心涵泳。须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以审美、以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要感觉得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把读同代人的书,当作就是在全国甚或世界学术之内去交朋友,去寻老师,与作者或国际友人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把读古书当作尚友千古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故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即从这种读书的体验里去理会,去反省,去取精用宏,含英咀华,去体验古人真意,去绍述古人绝学,去发挥自己的心得。这就是用体验的方法去读书,也可以说是由读书的生活中去体验。用这种的读书法,其实也就是—种涵养功夫。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致限于粗疏浅薄偏激浮嚣。第三,应用全体“选部分读书法”,从部分看全体的玄思方法以读书,可以说是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之法。譬如,由读某人此书,进而博涉及此人的其他著作,进而博涉及与此人有关之人的著作(如此人的师友及其生平所最服膺的著作)皆可说是应用由部分到全体观的方法。然后再由此人师友等的著作,以参证、以解释此人自己的著作,而得较深一层的了解,即可说是应用由全体观部分的方法。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趋势,由某一学派的立场去观认某一家的地位,由某一家的著作以代表某一学派的宗旨,由全书的要旨以解释一章一节,由一章一节以发明全书的精义,均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玄思方法以读书。这样,读书的收获就会大得多。
  有人说,网络阅读就要代替传统的阅读方式和方法了,你还谈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意义呢?确实,网络的出现与日益普及,大大拓展了阅读空间和丰富了阅读形式,以至使传统的阅读生活受到了冲击与挑战。有相当一部分人自从与宽带网络亲密接触之后,原有的阅读生活随即被刷新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变化之一是越来越少进书店了,买书数量也随之递减;变化之二是对纸质书本的阅读量减少,而网上阅读的时间则随之增多。在网上还看到,有的人算了这样一笔账:现在书价是越来越高,一个月买七八本书要花两三百元,而不限时包月宽带网才一百元(还有继续下降的可能),再花一百元买张网上读书(密码)卡,你就拥有了几个数字图书馆和数十万册图书,可以在任何时间上网择书阅读和下载,真是方便极了。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从我近年来阅读情况看,虽然我书房里的电脑也与网络世界互联互通已有六年了,我也曾好奇中登上了“网络快车”,下载不少文章,但我却无法长久地在网络上实现所谓诗意的阅读。在网上阅读时,身体只能处于一种僵直的状态,既不自在也不舒服。比如:不能躺着看,只能坐着看;不能用手翻书,只能用按键翻页;不能用笔勾画精彩的文字,只能用鼠标来点击选择文字……而且包容了所有媒体特征的网络因其丰富性和虚拟性,往往会使人面对它时显得无所适从,以至跟着感觉走。有时,一不留心会不知不觉悟地迷上了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因此,网上阅读使我并不充满轻松与快活,反而日渐感到了悲凉与忧伤。甚至,我开始怀疑“阅读”是否真的可以在网上长久地进行?或者说是否有真正可能的“网上阅读”?所以,对于信奉“生活从阅读开始”的我来说,几年的网上阅读实践还是没有改变我的读书生活常态。具体表现在始终改变不了进书店选书买书然后阅读这样一种司空见惯的读书生活方式。不可否认,无处不在的网络正愈来愈大地影响着现代社会,并以不可阻挡之势日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因而,网络对社会大众的不断分解与融合也将是空前的,对于读书群体自然也不例外。可就我的感觉来讲,一个真正的阅读者,即便网络再时尚再方便,那也只是某个方面的时尚与方便,因而它很难完全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更多的阅读还得在书本上进行,因为书本阅读的许多便利与自由,正是目前的网上阅读所欠缺的。在我看来,现在的网上阅读还算不上是真正的阅读,只能算是一种网络浏览。阅读是缓慢地品评与回味,它与速度无关。而浏览是走马看花,它与速度关联。其实,现代的读书生活既少不了阅读,也少不了浏览。面对书本我们会有阅读的心态,面对报刊我们只有浏览的念头。而浏览终究是无法完全替代阅读的。一个阅读者可能在网络的浏览中日渐散失阅读的兴趣,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没完没了的浏览欲望。何况,网上阅读只是一种读书方法,它不能代替其它读书方法。如此说来,网络时代的阅读,一旦完全告别了纸质书本而完全依靠网络来进行的话,到头来很有可能是真正阅读的完全终结。因而,每一个读书人,只有在网络时代里保持应有的警觉与清醒,才有希望保证网络时代的正常阅读生活。
  在吸收、借鉴、模仿和创建读书方法中,我认为要读好书还必须做到:
  1、读书要有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读书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这对一个人读书很有导向作用。读书是一个过程,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要有计划,才能有好的读书效果。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浩瀚书海是无涯的,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我们读书要有计划,不能毫无目的地乱读一气。在众多优秀的书籍当中,东读一本,西读半册,获得的知识只能是一鳞半爪,毫无体系可言,虽然也可获益,但是事倍而功半。如果有计划地读书,明晰先读哪本书,后读哪本书,不致眉毛胡子乱抓一起,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很少有时间一口气吧一本书读完,这样,就需要进行实践规划,否则,本来兴致冲冲买来、借来要读的一本书,结果到头来一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年过去了,还翻不到一半。什么原因呢,就是没有总体的时间安排和执行时间计划的毅力与恒心。读书好比探险,没有一条真正的已成的道路,也不能全靠别人知道,而要自己发功夫费心思去搜求,这样才能一路走好。读书计划应包括所读之书目、读书的时间分配、地点的确定、进度的安排、要解决哪些问题以及解决的程序,等等。既要订出短期内小范围的读书计划,读什么内容的书,采取什么措施,达到什么要求,用什么标准和方式来衡量读书成效等,更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诸如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理想追求等,制订出长期的大范围内的终生读书计划,做到活到老,读书到老,从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日有所学,日有所获,日有所进。当然,读书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所需要的书籍材料,又往往受财力、环境以及体力的限制,一个完整而不受阻碍的计划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有一个大体的计划,也就可以用时间和方法来补足一切的缺憾,消除其阻力。其实,读书的方法很简单!积极地读书,读积极的书;有系统地读书,读有系统的书。所谓积极地读书,是要有主动的读书态度,不能在别人逼的情况下才读书;而读积极的书,则是指书的内容,应该光明、向上,而不能消极、颓唐。至于最后两句话的意思,则是说应当先拟定一个读书的计划,按部就班地来,书的内容更应当选择有系统、有组织的,才能收到最佳的读书效果。我的读书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阅读书目。制订阅读计划,一定要开列“必读书目”,要注意把各个方面的相关优秀书籍列入自己的阅读范围,不能仅仅限于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领域。如果只是专注某一方面的书籍,就会把自己的视野和思维囿于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失去了广阔的知识海洋。要完善自己知识体系、健全自己的人格,就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书籍。但是也不能漫无边际,不分轻重缓急。过去在学生年代,我曾请语文老师和专业课老师给我开列过课外阅读的“必读书目”。参加工作后,我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定“必读书目”。我认为,开列“必读书目”,选择阅读内容:一要明确阅读目标。比如说,在学生时代,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理解课内所学的知识,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进而由一斑而窥全豹,由一点而窥全面。二要请师长指导,帮助有目的的选择“必读书目”。比如说,在校学生的课外阅读难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也就很难得到有益的指导,特别是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要想理解其深刻的主题,对于青少年学子来讲,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兴趣;而且,如果缺少指导,在课外读物选择上也会存在盲目性的弊端,一味地以“有趣”为选择标准,以猎奇和消遣为目的的阅读心理,导致阅读热点为武侠、言情、警匪之类的小说,而对其他书则趣味索然,以致于所读书籍的品位较低,甚至一些坏书也成了手中的“常客”。由于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较大差异,有的喜欢流行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尽赶时髦有的喜欢名人的,不管歌星影星,出名就行;有的喜欢读那些大案要案、红墙秘闻;有的喜欢读那些风流韵事、奇闻异趣;当然,也有喜欢读文学作品、时文报章的。要明白,只凭个人兴趣而不考虑知识需要的阅读,最终会导致发展不平衡、知识严重倾斜。开展课外阅读,虽然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并非所有的书都适合学生读。看课外书首先要有目的、有选择地阅读,决不能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尤其是现行出版物多如牛毛,若没有一个计划,老师不加指导,由着学生感觉,良莠不分,信手掂来便读,不仅时间不允许,白白浪费时间精力,而且势必走入误区,严重的会被一些书教坏。我看到2000年推行的语文教学大纲,认为有一点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它给中学生列出了“十大名著”和“二十大名著”的目录,对中学生需要读的名著作了比较明确的界定。这样,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阅读一些虽然兴趣不大但非常重要、能终生受用的读物。与此同时,考虑到学生个体的阅读爱好,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根据其兴趣特点、阅读能力,推荐于其有益的一定量的课外读物供其阅读,以发挥其特长。对教材的阅读应是学生阅读的主体和重点,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内阅读来展开。这样老师在选择读物、进行阅读指导时,就会有意识地拓展课堂阅读内容。三要切合实际。要读多少书,读哪些书,必须根据实际制订一个计划,开列一个书目,划分一个明确的读书范围,规定在什么时间读什么样的书。目标不要订得太高。太高了,实行起来比较吃力,或者根本无法完成。这样,时间长了,落空的次数多了,就会丧失信心,使读书计划成为一纸空文。开始时,不妨先把标准订得低一些,这样,实行起来比较容易,也有利于培养读书兴趣,积累读书经验。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从而把计划安排得更加合理,使读书的效果更好。在选择专业科目的必读书目上,既要顾及各门学问的完整性,又要顾及读书人的多种层面和多种可能。不要把书目开得太多太长。如果“必读书目”太多太长就变成了“重要书目”,可能一辈子也读不完。有的还需要寻找一种更有针对性的小书目。四要有能反映事物的特点的相关的作品进行阅读。经过阅读后,在查阅资料、提出问题、探究阅读的过程中,自己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积极性也会充分调动了起来;这样“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累多了,写作时,就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比如说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素材,使得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也大大提高。
  二是读书时间。首先自己先看一下书的目录、前言和后记,了解这本书的大体结构和写作意图等等。清代学者王鸣盛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张之洞也说:倘若读书“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目录学乃一学科之纲,纲举乃能目张。在了解目录之后,尽量掌握辨伪与鉴别的本领,剔除伪冒与无价值之书,把精力集中于读有价值之书上。具体到阅读每一本书也要有计划性,譬如,合理地确定每天读多少页,或者是多久读完一本书。接着把一本书分为几部分,然后开始规划,每天晚上要看到第几章、第几节、第几页,明天早晨、中午、傍晚、晚上等等分别看几页,后天、大后天、下星期等等直到把这本书在头脑中规划完,用铅笔把时间注在目录上。然后严格按照计划执行,雷打不动,要是有事拉下了,那今天的内容就相应地增加到明天的学习任务去。就这样,最后提前完成了读书计划。所以,真要学习,就要按照既定目标规划读书时间,这样,自己就心中有个方向,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了。如此日积月累,学问就与日剧增。我到党校工作后基本上养成了一个读书习惯:清晨,在开始工作之前,我总要读一会书或报刊,内容不外乎是有关自己从事的专业科学知识和时事政策,因为这类书籍报刊是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而且对于清新和集中注意力的头脑有好处,这样我的一天开始了。当一天的工作完毕,心情轻松,又不想再从事激烈的心智活动时,我就读历史、散文、评论与传记;晚间我看古今中外的小说。在床头,我放一本字典和心情一点不受影响的书,可以随时取看。习惯成自然,生活过得有滋味。
  三是读书方法。读书要针对阅读内容和自己的读书条件选择读书方法与技巧之外,我认为还要注意:(1)所列的书籍有的当然是需要仔细阅读,精心研究的,如唐诗、宋词、《红楼梦》粗读等一系列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文化典籍。其中的文字虽言有尽而意无穷,需要认真揣摩,而且有些精彩的段落要会背诵。但有些书籍并不需要读原著,有些书只需泛读以获取轮廓梗概、大框架、大线索的了解,或只需要进行摘要性的阅读。(2)学会感悟。感悟是主动读书、创造性读书具体表现,是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桥梁。课外阅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优美感人的或是富有人生哲理的精制散文、诗歌等,也有许多反映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应学会感悟,唤醒情感体验,再利用已有的生活体验,调动想象、联想去再现、再造文章情境,使自己在和谐愉悦的阅读审美情境中,徜徉于感悟的文化走廊上,开阔视野,丰富想象,进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提高感悟生活的情趣和能力,同时也享受读书的快乐。所谓“通过阅读来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阅读”。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在自主感受、自主理解、自主鉴赏、自主感悟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促进和提高。(3)读书计划一经制定,就要认真实行。有的人计划订得不错,可一遇到事情,就把计划丢到一旁,还自我安慰说:今天晚上情况特殊,明天再读吧!要知道,今天遇到这样的事,明天也可能遇到那样的事。这样下去,怎么能够完成读书计划呢?正像一首诗所说的那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培养有计划地读书,坚持不懈的读书,不仅能够提高读书效率,而且还能锻炼我们的意志,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2、读书要分类
  由于书籍的类型不同,每个读书之人的内在动机、需要和心性不尽相同,没有一种对所有人都普遍有效的读书方法。据我观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困惑求知型。主要特征是;以惑求学,以学解惑,获得知识,启迪心智,上下求索,拓展人生。二是揽镜自照型。主要特征是:重视反省,以镜正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是高山俯瞰型。主要特征是:立意高远,高屋建瓴,总体把握,提升境界。四是海边拾贝型。主要特征是:兴之所致,俯拾而得,把玩欣赏,怡情修性。五是蜜蜂采花型。主要特征是:广泛采撷,吸取精华,运思良久,独有心得。六是盲人摸象型。主要特征是:摸着一面,不及其余,片面深刻,惑于偏论。当然,读书方法可能不限如此,这只是我对人们读书法的一种概括。在这些阅读类型上,我认为其中值得警惕的是盲人摸象型。这是读书时经常容易犯的错误。这种错误常常表现为:对作者的思想没有完整理解,只着意于只言片语,或者盲目相信作者的观点,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贵在质疑的眼光。结果,读书就可能误导了自己。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作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所以,我主张,读书人应该读四类书,少一类,便不能称为“读书人”:第一类是实用型书籍;第二类是获得型书籍;第三类是精神型书籍;第四类是消谴型书籍。并对这四个类型的书籍,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
  一是读那些实用的,能够立竿见影解决实际问题的书籍,我采取信息式的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是为了帮助查证、参考。例如字典、辞典、百科全书、地图一类的工具书;各类教科书以及相关的辅导书,参考书;各种技术操作性指导书等。工具需求类的书籍,功能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总要随时代的变迁而调整这些书,我们无需花大功夫去读,购置需要的放在身边,需要时,即查即用,见缝插针地读。休息时,翻翻书,读读报,当我读书或写作累时,我就会随手翻阅一些杂书。由于我把书籍分了类,所以在翻阅的过程中,我便明白,哪些书需要认真读一下的,哪些只需略略看一下就行了,哪些内容将来可能有用的。这样我以很短的时间,把一下子来不及看的书把它们放在一定的位置上,用时就能随时找到。我阅读报纸、广告、说明书等一类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况,也采取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大多数这类资料,读者应该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法,眼睛象电子扫描一样地在文字间快速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任何人想及时了解当前形势或者研究某一段历史,速读法是不可少的,当然,是否需要精读或中断、停顿下来稍加思考,视所读的材料而定。
  二是读那些教人生存的获得型的书籍,如《资治通鉴》、《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之类的政治专业书籍,我采用“困惑求知型”的阅读方法。这是与消遣性阅读截然对立的。这类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书,是一个专业人员的立身之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都是一定得读的,它们应尽可能多读一点。这对于开拓思路,增长见识、加深学养、提高理解、判断能力是很有好处的。由于阅读这种书有着较为明确的目的,在阅读过程中不以对于书本所传达出的表层或浅层意蕴作简单的认知和掌握为满足。郭沫若认为,“为研究而读书”,是指一个人学有所成,以研究求索的态度读书。郭老的方法是:(1)直探本源,不受前人约束;(2)搜罗一切资料,尽可能无遗漏;(3)对于资料毫不容情地、毫不惜力地加以清算,务求彻底,毫不放松。所以,我在进入对书本接受之前,要做一些相关的准备工作,比如了解与书本有关的知识信息,在对阅读书本的接受过程中,注意提炼、吸收和消化书本传达出的新信息,进而将之与自身固有的知识经过冲突、并存而达到融合的程度,做到阅读过程中的知识接受和能力培养同时并重。还有些书籍是做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必读之书。如历史类书籍。每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民族,自己民族悠久的思想、文化、科学史;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环境,以及在这种时代、环境里萌生的各种新技术、新思潮,新文化,从中发现我们探索、学习的新目标、新起点、新任务,否则,即使你是位专家,是位颇有影响的学者,但你决不是个读书人。
  三是读那些精神的,能够拓展视野、丰富涵养、启迪心智、教人智慧的书籍,我采取三种读书方法:(1)“高山俯瞰型”的读书方法。比如哲学、文史及励志书。由于这种读书的超现实功利性使得读书主体而言成为一种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高级精神活动。我采用这种读书方式,以分析各家之言,体会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渴望获得生存启示,进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飞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阅读这些著作要慢读,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细加思索,捕捉作品的真正的用意,从而理解其中的深奥的哲理。(2)“揽镜自照型”的读书方法。比如读人物传记、回忆录之类的书籍,我采用这种读书方法,重视反省,以镜正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边读边思考,甚至拿自己的生活来印证,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3)“蜜蜂采花型”的读书方法。如文学艺术、科普知识之类的书。我采用这种读书方法,立意高远,高屋建瓴,广泛采撷,吸取精华,总体把握,提升境界。因为它们是我们的精神需要、精神的食粮,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感、启迪我们的心智,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自己情感的需要,感受新的审美情趣,追求美好与高尚。所以就应当选择人类文明史上最优秀、最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来阅读。读这些书,有的要快读、泛读,力求多读些书。因为这种获得型书籍的阅读其实是消遣性书籍的阅读的延伸,即在对于的书本的阅读过程中,原本持有的消遣性目的逐步为从书本中获得更高的精神享受和审美感受的期望所取代。有的又要慢读、精读,例如唐诗宋词、莎士比亚的戏剧、托尔斯泰的小说……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因此阅读时应该非常缓慢,自己能听到其中每一个词的声音,如果嘴唇没动,只是因为偷懒。阅读诗词更要注意听到声音,即使是一行诗中漏掉了一个音节,照样也能听得出来。特别是阅读散文要注意它的韵律,聆听词句前后的声音,还需要从隐喻或词与词之间的组合中获取自己的感知。文学家的作品,唯有充分运用这种接受语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们的聪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这种依赖耳听,通过眼睛接受文字信号,将它们转译成声音,到达喉咙,然后加以理解的阅读方法,最终同臆想能力相关。以上这类书籍都属于思想需求的,而思想需求的书籍也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价值不受时间性与空间的限制,历久而弥新。在知识需求的读书和思想需求的读书之间,有时会感觉到一些灰色地带,似乎难以分別。不过有些书只要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得出差別,有些书可能某一段时间深受注目,广受欢迎,但过几年时间就被淡忘,就像是知识类;反之,很长时间之后还存留的,就像是思想类。这一种获得型阅读较之前一种,目的性淡化,自律性要求不高。因此,就阅读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而言,更显放松,更富有张力,能动性也更为突出,更易于臻至对于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和阐释所必需的自主自由状态。当然,这种阅读过程中,要想从书本中获得感觉之理性、表层意义遮蔽之下的深层内蕴,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审美能力是断然不可能达到的。
  四是读那些消遣型的书籍,我采取随意的“海边拾贝型”的阅读方法。如罗曼史小说、许多漫画、写真集、侦探武打小说等,都属於休闲类需求。消遣型阅读如同其他消闲方式一样,是人类为调节高度紧张的身心,消除工作疲劳而进行的一种精神活动。消遣型阅读对于阅读主体的知识素养、审美能力不作过高要求,只要具备现实的、经验性常识的人皆可以从事此项阅读。阅读主体并不试图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度切人和阐释,也不是出于审美目的,更不是为了求得对阅读书本深度阅读和思考后所获得的富有创见的新思想,而是表现为阅读过程中的平面化和消费性。对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主体更多是从感觉和兴趣出发,而很少考虑书本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兴之所致,俯拾而得,把玩欣赏,怡情立志。所以这种读休闲需求的书籍也有很大的特色,那就是可以视为用过即丟的产品。有人主张阅读消遣型的书籍采取麻醉性的阅读法。认为这种阅读既然是为了消遣,就要如同服用麻醉品那样使读者忘却了自己的存在,飘飘然于无限的幻想之中。对这一主张,我不仅不认同,而且坚决反对。我认为,这类读者一般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不感兴趣,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书本之外。如果使用麻醉性的阅读方法阅读名著,读者只能得到一些已经添加了自己的幻想的肤浅的情节,使不朽的名著下降到鸳鸯蝴蝶派作家的庸俗作品的水平。如果漫不经心地阅读《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犹如读拙劣的三角恋爱小说。麻醉性的阅读在将进入成年的时候达到顶峰。如果看的恰好是本好书,他们会有所得,而如果看到的恰好是本坏书,也就会在无形中受到污染。此乃“糊涂型”读者。当今,那种麻醉性阅读就是造成大量的文学作品质量低劣的一个重要原因。
  3、读书要泛观博取
  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600余种,分为55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曾信誓旦旦:“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朱熹在《性理精义》中曾说过:“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陶渊明也有两句诗写道:“得知千载事,正赖古人书”。一个人想在某一领域里有所成就,就得博览群书学有专攻,对历代各家各派书籍进行分析研究和继承借鉴,而对历代书籍的博古通今、分析研究、继承借鉴,就是读书的鉴赏力。陈寅恪家富藏书,年少时代就立志“欲纵观所未见之书”,只有遍批群籍,才能寻找到那种会心的智慧,博采众长,才能见多识广。一个人亲近一本书,需要一种机缘。但是这种机缘是等不来的,需要在博览群书中增大这种可能性。古人云:“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读书则不可不贪;凡事不宜痴,若行善则不可不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破万卷书是夸张,但读书多对人肯定有好处的。有位名人所说;“读书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更丰满。”这句名言诫示了读书的价值,书读得越多,知识越丰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偷”。写文章作诗,都是形象思维,在苦思不得、抓耳挠腮、黔驴技穷的时候,读书的效用就会来了。“偷不偷”放在一边,起码可以给人以电石火花的灵感,启发人的思维,即使借用一下对自己的文章有所帮助也未尝不可。可见,读书要泛观博取。
  而要泛观博取,首先就要“泛读”。所谓泛读,就是要多读书,尽量扩大知识范围。读书万万不能狭窄。读名著,读科普,读历史,读各类书籍,潜心研究,日积月累,才有成就,通过各种途径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凡是在某一科学问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有许多它科学问有深广的基础。鲁迅强调博览群书。他读书是极力精深的,同时他又非常强调博览,主张不要对自己的阅读范围作过狭的限制。他年轻时,在规定的功课之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一不读,连《释草小记》、《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毛诗草木鸟兽虫疏》、《花镜》这样谈花草虫兽的古书,他也在闲时拿来翻看。鲁迅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他在《致颜黎民》一文中说:“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无足轻重,后来做起文章来也胡涂。”鲁迅博大精深的知识和他的巨大成就,是与他的博览有着直接关系的。王亚南认为搞学问不能单打一,要“相互渗透”。有一回,一位搞哲学的同志到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家拜访。走进书房,发现书架上排列着不少外国古典文学名著,案头还放着一本夹着纸条的《莎士比亚戏剧选集》,他好奇地问:“您看那么多的外国小说干嘛?”王亚南饶有风趣地说:“借用你们搞哲学的一句行话,叫‘相互渗透’。我喜欢看外国小说,正是为了搞文科的‘相互渗透’呀!”。“相互渗透”,是王亚南治学取得成就的重要方法。他10岁丧父,家境不济。他深知求学之不易,加之素有救国抱负,所以读书十分勤勉。他读书的面比较宽,进大学后他学的是教育,但他还以中文、英文为辅系,同时修习这两系的课程,付出了双倍的精力和时间。后来,他又花了很多时间研读历史,并精通了德语、英语、日语、法语、俄语。这样,他掌握了文、史、哲、经等方面的精深知识,为以后在经济学领域取得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所以,我从无数事例中得出,博览群书,泛观博取,是读书做学问的首要条件。
  我读书的兴趣很广泛,阅读范围也较为广泛,可以说,古今中外诸子百家,“畅销书”、报刊、杂志等,无所不读,无所不记。我对书的欣赏和阅读,在于博、杂,或天文地理,或历史哲学,或文学艺术,或人物传奇,或诗歌散文,或新闻轶事、趣闻杂感,本土的、异域的、奇幻的……都让我留连忘返,甚至连军事著作、宗教著作,我也读得津津有味。比如说,大学毕业后到部队军训农场锻炼的一年半期间,营房建在四周几十里茺无人烟的沉湖滩涂上,买不到书,借不到书,带的书也少,想读书而没有书可读。那时正是号召“全党学习军事,要准备打仗”,于是我就阅读《毛泽东选集》中有关军事方面的著述,还写了三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不是军人,却来读军事著作,从何说起?这虽然是迫于形势、环境,但读了这军事著作以后我不但懂得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军事离不开政治”等原理,而且对军事学中的许多名词、术语,搞得比较清楚,且能运用这些概念分析与综合报纸上所反映的战争情况,探索它的发展规律,估计它的发展形势,并且预测它的发展动向、前途和结局。这也使我在学习、工作和写作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我还认为童话、寓言很值得一读。童话、寓言好像写给小孩们看的,实际上是写给心灵被污染的成年人读的,期望他们童心发现,回归人性之本源。真情真爱真的理想,往往在童话、寓言中有着最真切的反映。童话、寓言书,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也深深地吸引了我。闲暇时,信步走进童话寓言大世界,领略这里奇异的风光。其实,许多世界经典童话寓言作品,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儿童小说,浅显通俗的文字,隐含着深奥的哲理,这就构成了童话寓言的文学价值,让童话、寓言张扬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童话、寓言已不再仅仅属于孩子,它成了人们的阅读时尚。常常重读那些经典童话、寓言却使人手留清香,心旷神怡,真有妙不可言的艺术享受。在我的记忆中,人生最宝贵的是童年,可惜早已在不经意中匆匆逝去。现实的生活铸造着人生的信念,然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总无法忘却童年的往事和金色的岁月。似水童年一去不复返矣,而童话、寓言却能使我们回到童年的时光,让我们永珍藏着一颗纯真的童心。夜深人静之时,窗外或明月悬空,或风雨潇潇,室内温柔的灯光陪伴着我,美丽的童话、寓言不时唤醒我儿时的回忆:那是多么幸福的日子呵,就这样,每当我需要某种慰藉的时候,我会在临睡之前翻几页童话、寓言书,让童心犹存的灵魂在优美的字里行间缓缓穿行,让童话般的诗意和美好的心愿进入我的梦乡。读点科普常识也很必要。理论的历史的哲学的书籍会影响和改变我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自然科学书籍则能驱逐愚昧,照亮我们的心灵。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但结果往往是简单的道理,真正的科学应该是对真理的一种再解释,真正的科学研究应该是对现存真理从新的排列组合,科普删弃了复杂的过程,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了真理,读科普书的过程就是掌握自然世界的过程,如果对世界抱有一种好奇的话,读点科普必不可少。我读中学时就读过《十万个为什么》,现在我还饶有兴趣的读《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是大众化的、小百科全书式的、生动活泼又深入浅出的知识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中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来自生活,都来自读者身边。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也就使《十万个为什么》贴近了大众。《十万个为什么》的成功,还在于“套”字上。《十万个为什么》在策划时,就注意到成龙配套,包括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所以,为了儿孙,也为了我自己,我到图书大世界买了几大套科普书籍。由于工作忙,时间紧,我也读那些页薄的书及“活页书”。我认为,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书不在厚薄,给人启迪就算好书。俗话说开卷有益,在我们读书的过程中,往往被一本小册子书所吸引,它没有什么长篇大论,给人的感觉就象一个人坐在山路凉亭的茶桌旁,喝着大碗茶,听路人把稀奇古怪的故事娓娓道来,听后沉思,却感到了内容就是我们实际生活中曾经和正在发生着的事情,给读者的是一种沉沉的有时也能让人陶醉的情感。比如说,我在《党政干部认坛》杂志社工作期间,为了把文章写得短小精粹,我到校图书馆阅览室读《小小说选刊》,觉得它以“精品意识、读者知音、作家摇篮”为办刊思路,每期汇聚海内外最新最优秀小小说,让读者一册在手,尽览人生百态社会万象。我也曾被书中的很多内容所感动。在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阅读《小小说选刊》更有其时尚的意义,有一些其它形态的文学不可替代的因素,它使人感受故事中的悲欢离合,人世间的真善美,在对社会的不良面的揭露中得到反思,在工作中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享受生活的快乐。我把自己的体会讲给同行们听,得到大家的认同。有人说,这不可替代的东西就是平民品质、民间情怀、大众趣味,就因为它抒发了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普通人的善恶爱憎和传统的道德情愫。这话不一定很科学,却道出了相当的真实。小小说确实拥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从艺术上讲,小小说是以小见大,缩龙成寸的艺术,在创作上的要求其实也很高。在用欣赏的眼光去阅读《小小说选刊》的精华文章的同时,看多了也会发现有些作品的面貌似曾相识,雷同、重复、模仿、模式化的现像也时有出现。我以为,小小说创作中最大的悖论和两难问题在於:民间化的眼光、平民化的意味、道德善恶的评价尺度,这一切给小小说带来大众性的成功的东西,与深刻化、精英化、超越化的文学性要求的矛盾。说白了,仍然有个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平民化与精英化、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任何事物都只能在二律背反中前行,小小说也不例外。在不失大众文化品性的前提下,创造出更多独异深刻甚至永恒的艺术珍品,正是读者寄予小小说的期望。我还喜欢读一些页薄、字浅、理深的书和文章。我总觉得能用最平常和浅白的文字讲出来的道理才伟大,才能更加显得说话人的才思。我不喜欢咬文嚼字,那些文章令人看了就像掉进一个大黑洞里,茫然不知其所以,有一种不着边际的感觉。在中学时代,我爱读赵树理、李准的书,即使是在讲故事,却讲得浅白而精彩,当投入进去后,反而不觉得是故事,仿佛书里的一切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此类书也讲许多道理,而且讲得很深,但均不觉得讨厌。退休后,我讨厌一些老气横秋之人一开口一提笔就是大道理一通的文章,我喜欢上了读《中国剪报》、《楚天都市报》上的“讲述”“小说连载”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也讲道理,但讲的道理只是作者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认知,那是一种极感性的经验之谈,是一种知心的交流。虽然不一定要所有人都认同,而我觉得知心就好!正如林黛玉的一句话“我是为我的心而活!”。
  从上所述,可见我读的广泛,读得“杂七杂八”。曾有人戏称我为“杂家”。细想起来,这个读的“杂”,也就是泛读,即广泛阅读,指的是读书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浮躁的时候怎么静下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