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科技创新新主力军该如何发力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科技创新主力军该如何发力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原标题: 科技创新主力军该如何发力
  [导读]
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健全人才服务与保障措施,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真正使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广西发展的第一动力。
  科技创新主力军该如何发力
  ——广西推动创新发展科研院所专题座谈会侧记
  □ 本报记者 江东洲 刘 昊
  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政产学研协同松散,科技体制、机制缺乏生机与活力;科技成果产业化动力不足;缺乏高端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广西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基础和创新能力仍然比较薄弱。
  7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在南宁主持召开推动创新发展科研院所专题座谈会,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广西创新发展,听取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
  面对加速兴起的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面对广西改革发展需求,广西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应该如何在推动广西产业发展和重大领域科技创新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破茧成蝶,一马当先?
  改革:体制机制要科学灵活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科研院所和高校集聚着大量人才和科研资源,而科学灵活的体制机制又是其能否充分释放创新活力的关键。
  “科研经费的预算和报销制度改革最为迫切。目前,科研经费全部采用行政经费管理的模式,不符合科学研究的实际和规律,极大打击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广西师范大学省部共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的一番话语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共鸣。
  对此,广西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提出,应大幅提高人员费在财政资助的课题经费中的比重,允许有工资收入的科技人员从课题经费中领取绩效工资;引导企业出资招标关键技术课题时,计入人力、智力成本。
  此外,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广西科学院负责人建议,应建立符合科研工作规律的、更加灵活的科研管理机制,给予成果转移转化、横向课题管理更加宽松的政策;建立科学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现代院所的运行机制,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热情。
  在转制科研院所中,普遍存在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机制未有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未真正建立等问题。“鉴于当前广西转制科研院所的现状,整合要素资源,组建广西产业科学研究院,是一个很好的改革发展思路。”广西化工研究院负责人说。
  产业化:政府引导基金要介入
  成果产业化程度不够,产品结构不合理,也是许多科研院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创新是需要投入的,不仅仅是政府的三项经费投入,还要吸引风险投资和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创新过程。”广西大学环保科学研究所负责人以他所创办的环保企业为例,建议政府设置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引导风险投资基金,吸引风险投资、社会资本和优秀的科技型企业参与投资,“一旦新技术和新产品进入到产业化阶段,就可能吸引到大量民间资本的主动进入,形成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新的动力”。
  而在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负责人看来,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激励创新人才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带动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
  人才:使用要“放开手脚”
  人才一直是影响广西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老大难”问题。
  “尽管我们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努力培养科研骨干成长,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但与国际一流实验室相比,高层次人才、青年优秀人才及国际型人才仍十分缺乏。”广西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坦言。
  在人才引进方面,广西科学院负责人建议在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重视海外留学归国人才的引进,使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由“输血”向“造血”转型。
  在人才机制方面,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负责人认为应鼓励和支持引进院士及高科技人才,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的薪酬管理制度,为广西科技发展、转型升级培养一流人才。
  “人才一聚全局兴,人才一旺满盘活,要创新发展,关键靠人才。”广西化工研究院负责人深有体会地说,要坚持注重以内部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原则,放开手脚用好人才,“我院是广西西部之光人才政策的受益者,正是我院的人才送到了北京,开阔了眼界,在微分子右旋糖酐铁合成领域取得了突破,让我们保持持续领先的地位。”
  回应:全面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操作;既体现时代要求,又符合广西实际……与会人员所提的意见建议如何转化为广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和工作成效?
  “我们将认真梳理此次座谈会的意见建议,并尽可能吸纳到即将出台的推动广西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关文件中,以激发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创新活力。”广西科技厅厅长曹坤华说。
  “全区各科研院所及高校要紧密结合广西实际和各自特点,扎实开展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力争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在座谈会上,陈武就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在推动广西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几点要求:要加快建立产学研紧密合作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的分配机制,最大程度地调动科研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政府等协同创新;要加大科研院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支持区内高等院校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等领域的科技创新;要健全人才服务与保障措施,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真正使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广西发展的第一动力。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佛山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打造“顶天立地”的战略科创平台
   时间:
  数读佛山科技
  创新资金占财政支出6.09%
  2017年,佛山全市财政共投入创新资金47.29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6.09%,其中市本级财政投入在每年递增情况下额外追加4亿元、总经费达6.81亿元,创历史新高。
  中小微企业获得2693万元创新券补助
  2017年,佛山1229家企业投入技改金额772亿元,技改企业数和金额均居全省第一。共有548家企业获省级财政补助资金3.07亿元,共有456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获得2693万元创新券补助。
  上市高企达26家
  截至2017年,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47家、同比增长83.5%,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达26家、居全省第三,上市高企募资额、金融机构向高企贷款余额均居全省第三,此外有2928家企业申请高企培育入库。
  省级工程中心数量全省第二
  全年新增省(企业)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21家,新增省级工程中心233家、累计达628家,省级工程中心新增数和总数均居全省第二。
  朱伟现场谈五区创新驱动:
  今年创新如何发力?
  禅城 要擦亮“创客之城”名片
  “禅城区近年来在创新创业发展硬环境提升和软环境优化上下功夫,‘创客之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和面积位居全市前列。”佛山市市长朱伟说。
  朱伟表示,以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发展动能转换,是中心城区避免在低端制造业外迁后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的重要途径,希望禅城区接下来继续强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加快汇聚创新创业新动能,擦亮“创客之城”名片。
  南海 依托平台引进创新要素
  南海区借助广佛同城先行优势,在高水平人才引进、科技型企业培育、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成效突出。朱伟说,目前南海区拥有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引进的省市创新团队、备案创业投资机构和基金规模等,均位居全市首位。
  朱伟提出,南海区要再接再厉,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依托区位和平台优势引进更多创新要素,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顺德 加快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顺德区充分发挥创新发展主力军作用,R&D总额、占GDP比重均位居全市第一,为科技创新工作全面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会上,朱伟说,顺德龙头企业创新带动作用突出,上市企业数量、“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上市企业直接融资额等数据均位居全市首位。
  朱伟强调,在高端人才团队引进工作上,顺德区仍需进一步加强,加快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高明 科学谋划空港经济区建设
  当前,高明区把引导企业建设研发机构作为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55.5%,位居全市第一;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也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朱伟说,这对于高明区来说实属不易,值得充分肯定。
  朱伟要求高明区,抢抓珠三角新干线机场落户的历史性机遇,科学谋划空港经济区建设,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发展临空经济,助力佛山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部航空枢纽。
  三水 规划建设高水平产业园区
  去年三水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等关键指标增幅分别达112%、60%、70%,均位居全市首位,为多项经济指标增速走在全市前列提供了有力支撑。
  朱伟要求三水区,在进一步强化西南、乐平区域创新资源集聚发展基础上,注重辐射带动其他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产业园区,切实把创新落实到产业发展上来,努力把三水打造成为佛山经济新增长极。
(责任编辑:张
今年2月,佛山曾透露,将在南海三山建设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
联合国EDIP创业导师培训计划启动暨授牌仪式日前在深圳举行。此次联合国EDIP创业导师计划为首次落户深圳。
医保年度共申请赔付“安维汀”48支,费用总额241788元,重疾补充保险待遇二予按封顶线赔付150000元。
“大嗌”是大喊大叫的意思。
4月24日,“北上广深·绿色骑行”全国通办税收宣传主题活动举办。2000多名身着制服的税务工作人员深入城市、深入企业、深入市民,依次出现在北京鼓楼大街、上海东方明珠、广州塔、深圳华润大厦等多地,以骑行方式宣传“全国通办”等便民办税举措及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将税收政策、税收服务送进千家万户。
广东省气象台预计,25-26日,受切变线影响,湛江和茂名有中(雷)雨局部大雨,其余市县多云为主,早晚有轻雾。
4月23日,笔者从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印发的《广东省2018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获悉,今年全省地质灾害重点预防区包括51个重点防范山区县(市、区),其中威胁1000人以上的地灾隐患点有51处。
记者从铁路部门获悉,铁路“五一”小长假运输期限为4月28日至5月1日共计4天,广铁集团预计发送旅客680万人次,其中高铁发送484.5万人次,同比增加38.1万人次,增长8.5%。上海建设创新之城应如何发力 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上海建设创新之城应如何发力 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日 09:13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沈桂龙
内容摘要: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 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使上海成为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其中,创新被置于首要位置。那么,未来20多年,上海如何切实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呢?
关键词:创新;上海;发力;科技创新;研发经费
作者简介:
  建设创新之城,上海如何发力&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使上海成为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其中,创新被置于首要位置。那么,未来20多年,上海如何切实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呢?  知名全球城市往往是创新能力与水平较强的城市。以英国拉夫堡大学为基地的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目前已成为全球城市排名的知名机构。它将伦敦、纽约、巴黎和东京列为排名靠前的“四大世界级城市”。作为知名的全球城市,这些城市在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排名上,往往处于领先地位。  上海相对于前沿全球城市的差距,并不在于研发经费的投入不足。事实上,早在2011年上海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就已达到3.11%,高于现在美国、德国2.8%左右的水平,与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水平相当。在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逐年提高的情况下,2015年上海达到3.7%,已和韩国处于同类水平,正靠近以色列超过4%的研发投入强度。  理性来看,上海的相对短板在于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创新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企业家精神相对稀缺。为此,建议完善以下四方面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市场运行机制。首先,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在创新资源中的配置关系,避免政府对研发经费的主观分配以及科技园区整合过程中过多的行政介入。其次,要培育一批科技创新的市场主体,主要是能够对市场作出灵活反应的企业主体。一方面,给予民营高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平等而宽松的运营和科研环境;另一方面,在对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在业绩考核中要更加注重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最后,要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形成有利于创新业务发展的市场机制、倒逼机制,使政府的服务和监管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比如,对带有测量血压血糖功能的可穿戴智能硬件的审批,可以考虑调整分类目录,设置诸如“轻医疗器械”类别,避开耗时多、流程长的传统医疗器械监管。  二是继续完善和改进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意见》及其配套文件的出台,对科技创新激励有了更好的政策措施。但上海还需营造打破四平八稳、厌恶风险的创新氛围,要对科技创新采取更大程度的激励措施。例如,科研成果市场化定价,要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形成。政府购买要发挥引导性作用,适当加大对创新成果的财政支持力度,如政府部门在公车改革中增加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科研成果市场化,应进一步加大对核心科研人员的收益分配,采取更加灵活、便利的分配政策。高端人才和稀缺人才引进,上海可以在户口办理、研究经费、生活补贴等方面给予更大便利和支持。  三是更大范围建立创新容错机制。上海在容错机制建设方面走得比较早。市人大出台了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明确改革创新项目因客观因素未实现预期目标,在考核评价和经济职能审计时不作负面评价;一些企业也把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写入公司章程。从创新实践看,容错机制的建立还应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要将容错机制放到市域层面,扩展到全市各部门及所有创新主体,通过法律规章的形式加以明确。对于基础创新,要区别于应用创新,不能用产业化的要求去对待,对这一领域的创新失败应采取更加宽容的态度。  四是建立更为完善的创新人才保障机制。上海已出台诸多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文件,但商务成本和生活成本的高企对现有政策形成负面对冲。这说明创新激励还不够,还难以解决创新人才的后顾之忧。要让创新创业者安心定心,就必须要有更为完善的保障机制,其中一个重要对策是租房保障。除了人才引进给予的必要资助和补贴外,建议学习伦敦的房屋出租经验,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机制。政府应在廉价房和公租房方面提供必要的产品和服务,社会层面也要形成各种类型的房屋出租,在房间大小和价格高低上形成选择谱系。&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张赛)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政产学研协同松散,科技体制、机制缺乏生机与活力;科技成果产业化动力不足;缺乏高端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广西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基础和创新能力仍然比较薄弱。$$
7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在南宁主持召开推动创新发展科研院所专题座谈会,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广西创新发展,听取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
面对加速兴起的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面对广西改革发展需求,广西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应该如何在推动广西产业发展和重大领域科技创新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破茧成蝶,一马当先?$$
改革:体制机制要科学灵活$$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科研院所和高校集聚着大量人才和科研资源,而科学灵活的...
相关文章推荐
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在4月24日召开的广西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会议上指出,承接产业转移,要准确把握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广西的比较优势,选准产
《当代广西》2007年10期
东部产业转移对广西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也对广西产业结构升级、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方面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广西应针对在承接东部产业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及时找到...
《特区经济》2008年09期
广西产业要发展,应遵循一定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好着力环节,分清轻重缓急,做好时间和空间的系统安排。广西应依托资源、地域、民族等优势做大做强做优产业,鉴于此,文...
《改革与战略》2010年08期
提高广西产业竞争力,需要同步推进产业&负成本&低碳化转型。因此,有必要在原有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构建促进广西产业&负成本&低碳转型的政策框架。广西产业&负成本&低碳转型...
《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产业政策为各级政府对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政策的总汇、包括产业引导、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高度化、产业演进(层次提升)、以及有关的进出口、投资、金融、物资供应、劳...
《改革与战略》1987年05期
广西属于不发达农业省区,区内还存在不少贫困地县,农业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况。广西的一切经济行为必须从这个现实出发,或一切发展(包括横向经济)问题必须考虑到这个最根本的...
《改革与战略》1987年06期
产业政策是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和整个活动进行结构性的科学规划和安排,解决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问题。从而求得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经济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控和推动产业...
《技术经济信息》1998年04期
广西产业政策的制定:1、必须立足于未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2、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应成为广西产业战略的重要内容。广西产业结构调整:1、改变政府职能,改变依靠政府推动经济的...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0...
广西化工研究院在科研体制改革中,加快转制创业步伐,狠抓产品创新,强化市场开拓,办好中试基地,发展科技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10年来,全院取得...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0年01期
近年来,广西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不断变化。文章分析了广西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了实现广西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途径。
《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年09期科技创新主力军该如何发力
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政产学研协同松散,科技体制、机制缺乏生机与活力;科技成果产业化动力不足;缺乏高端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广西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基础和创新能力仍然比较薄弱。
7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在南宁主持召开推动创新发展科研院所专题座谈会,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广西创新发展,听取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
面对加速兴起的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面对广西改革发展需求,广西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应该如何在推动广西产业发展和重大领域科技创新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破茧成蝶,一马当先?
改革:体制机制要科学灵活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科研院所和高校集聚着大量人才和科研资源,而科学灵活的体制机制又是其能否充分释放创新活力的关键。
“科研经费的预算和报销制度改革最为迫切。目前,科研经费全部采用行政经费管理的模式,不符合科学研究的实际和规律,极大打击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广西师范大学省部共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的一番话语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共鸣。
对此,广西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提出,应大幅提高人员费在财政资助的课题经费中的比重,允许有工资收入的科技人员从课题经费中领取绩效工资;引导企业出资招标关键技术课题时,计入人力、智力成本。
此外,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广西科学院负责人建议,应建立符合科研工作规律的、更加灵活的科研管理机制,给予成果转移转化、横向课题管理更加宽松的政策;建立科学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现代院所的运行机制,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热情。
在转制科研院所中,普遍存在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机制未有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未真正建立等问题。“鉴于当前广西转制科研院所的现状,整合要素资源,组建广西产业科学研究院,是一个很好的改革发展思路。”广西化工研究院负责人说。
产业化:政府引导基金要介入
成果产业化程度不够,产品结构不合理,也是许多科研院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创新是需要投入的,不仅仅是政府的三项经费投入,还要吸引风险投资和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创新过程。”广西大学环保科学研究所负责人以他所创办的环保企业为例,建议政府设置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引导风险投资基金,吸引风险投资、社会资本和优秀的科技型企业参与投资,“一旦新技术和新产品进入到产业化阶段,就可能吸引到大量民间资本的主动进入,形成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新的动力”。
而在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负责人看来,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激励创新人才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带动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
人才:使用要“放开手脚”
人才一直是影响广西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老大难”问题。
“尽管我们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努力培养科研骨干成长,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但与国际一流实验室相比,高层次人才、青年优秀人才及国际型人才仍十分缺乏。”广西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坦言。
在人才引进方面,广西科学院负责人建议在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重视海外留学归国人才的引进,使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由“输血”向“造血”转型。
在人才机制方面,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负责人认为应鼓励和支持引进院士及高科技人才,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的薪酬管理制度,为广西科技发展、转型升级培养一流人才。
“人才一聚全局兴,人才一旺满盘活,要创新发展,关键靠人才。”广西化工研究院负责人深有体会地说,要坚持注重以内部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原则,放开手脚用好人才,“我院是广西西部之光人才政策的受益者,正是我院的人才送到了北京,开阔了眼界,在微分子右旋糖酐铁合成领域取得了突破,让我们保持持续领先的地位。”
回应:全面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操作;既体现时代要求,又符合广西实际……与会人员所提的意见建议如何转化为广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和工作成效?
“我们将认真梳理此次座谈会的意见建议,并尽可能吸纳到即将出台的推动广西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关文件中,以激发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创新活力。”广西科技厅厅长曹坤华说。
“全区各科研院所及高校要紧密结合广西实际和各自特点,扎实开展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力争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在座谈会上,陈武就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在推动广西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几点要求:要加快建立产学研紧密合作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的分配机制,最大程度地调动科研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政府等协同创新;要加大科研院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支持区内高等院校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等领域的科技创新;要健全人才服务与保障措施,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真正使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广西发展的第一动力。
作者: 江东洲 刘 昊
[责任编辑: 吕芮光]
“他是一名打工青年,却坚持着自己的数学热情和理想,即便被当成民科,也百折不饶。在浙江大学蔡天新教授的慧眼之下,他终于走到台前,向人们展现惊世成果,让伪素数无处可逃。
2005年,潘建伟团队实现了13公里自由空间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实验,证实光子穿透大气层后,其量子态能够有效保持。从纠缠光子分发到量子隐形传态,中国团队和奥地利团队不断竞争,立下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许学彦是新中国造船事业的重要奠基人,曾与陈景润一起荣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做好科技创新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