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升级所需要的企业技术能力转移分为三种情况可以是什么和什么

企业能力对企业自主品牌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广东省制造业企业的调查分析
宋耘, 王婕.
企业能力对企业自主品牌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广东省制造业企业的调查分析[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 85-98.
SONG Yun, WANG Jie.
The Effect of Firms' Competence on the Upgrading of Self-owned Brand: A Study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of Guangdong's Manufacturing Firms[J].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
): 85-98.&&
Permissions
企业能力对企业自主品牌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广东省制造业企业的调查分析
中山大学 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作者简介:宋耘(1970-),女,四川乐山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王婕(1990-),女,湖南湘乡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1YJA630105)
自主品牌升级是企业升级的高级形式。能力建设是企业升级的必要条件,其中,网络能力决定了企业对外部知识的获取能力,技术能力决定了企业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相融合并创造新知识的效果,营销能力则决定了企业捕捉市场需求、建设销售渠道、运营品牌的水平。通过对广东省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揭示了企业网络能力、技术能力与营销能力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三种能力在企业自主品牌升级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国内市场自主品牌升级和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需要的能力存在差异。
自主品牌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7)03-0085-14
The Effect of Firms' Competence on the Upgrading of Self-owned Brand: A Study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of Guangdong's Manufacturing Firms
Business School,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The self-owned brand upgrading is an advanced form of enterprise upgrading.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upgrading of self-owned brand from bo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markets. Capacity building provides essential condition for enterprises' upgrading. The competence of network determines enterprise's ability to get the external knowledg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determines the integration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internal knowledge and external knowledg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new knowledge creation. Marketing capability determines the level of the enterprises to capture the market demand, build the sales channels, and operate the brands. 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study 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Guangdong. The conclusion reveals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among network competenc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nd marketing capability, and three kinds of capability bring promoting influences on the enterprise's self-owned brand upgrading.
enterprise capability;
network competenc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marketing capability;
self-owned brand upgrading;
manufacturing industry;
Guangdong Province
一、引 言制造业大而不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其直接表现为企业利润空间的严重不足。《年中国制造业500强研究报告》显示, 7年来中国制造业500强的利润率一直低于5%, 2011年该指标表现最好, 也仅为4.74%, 之后便持续下滑至2014年的2.7%①(①参见http://www.kccbest.com/trends/trendsdetail/524。)。作为国内佼佼者的500强企业尚且如此, 其他众多未进入榜单的中小企业的情况更加堪忧。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企业通过代工嵌入全球分工网络后, 被外国旗舰企业锁定在低端制造环节, 无力打造自主品牌, 只能被迫接受不利的价格条件。例如, 中国DVD全球产量第一, 但是出口均价不到45美元, 每台利润不到1美元②(②中国制造如何在微笑曲线上微笑, 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c_.html。)。世界某知名品牌包市场售价3 000元, 由东莞慧达手袋厂代工, 出厂价仅为120元, 每个包的代工利润最多为20元③(③大陆工厂代工上万元名牌包利润仅5元, 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cankao//c_.html。)。与代工企业受到无情压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国旗舰企业的丰厚利润空间。据广东佛山陶瓷行业的业内人士透露, 目前我国陶瓷产品出口主要采用为国外知名品牌代工的方式, 作为价值链上的旗舰企业, 美国、意大利等国的品牌商的产品利润往往可以达到300%④(④资料由作者于2016年6月到广东佛山中国陶瓷城总部集团调研所得。)。要想改变中国企业长期以来在产业内分工中的弱势地位, 实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甚至构建以我国企业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 需要高度重视自主品牌的创建。自主品牌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自主品牌升级(OBM)意味着企业从贴牌生产到以自主品牌进行销售的跨越。从我国企业升级的前沿实践来看, 一些企业在为外国旗舰企业代工的同时, 在本土市场积极构建研发和营销网络, 以自主品牌直接面向更为广阔的本土终端市场, 在国内市场实现了自主品牌升级。然而在海外市场, 由于外国旗舰企业具有强大的市场势力, 且营销网络的建设耗资巨大、困难重重, 导致能像华为一样在海外市场大规模实现自主品牌升级并因此打开利润空间的中国企业寥寥无几。基于我国企业在海内外市场实践的差异, 笔者认为在研究企业自主品牌升级时, 应区分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升级绩效的影响因素是升级领域研究的关键课题。作为升级概念的提出者, Gereffi(1999)[]将升级定义为企业向获利能力更高的经济领域发展的过程, 认为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企业能力的提升。自此,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升级影响因素的研究便大多建立在资源基础观理论(Barney, 1991)[]和动态能力理论(Teece等, 1997)[]的基础上, 承认能力获取是企业升级的必要条件, 是在国外市场实现自主品牌升级的关键性影响因素(王朝晖等, 2013)[]。在企业能力的具体构成上, 我们借鉴企业竞争力领域的研究, 聚焦于技术能力、网络能力和营销能力三个方面(吴晓云和张欣妍, 2015)[]。其中, 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外部知识获取与通过整合产生新知识的效果, 营销能力则决定了企业品牌和渠道建设的效果。在这三大能力中, 技术能力对企业升级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 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Lall, 1991; 毛蕴诗等, 2014)[, ]。营销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虽然也受到重视, 但鲜有研究注意到营销能力对企业升级水平的影响(Eng和Graham, 2009)[]。而伴随着组织间合作的日益普遍, 以培育和维持外部伙伴关系为特征的网络能力被认为是企业提高升级绩效的重要能力, 研究强调建立企业间关系可带来资源联合、资源分享和学习(Eng, 2005)[]。从文献梳理的结果来看, 现有研究在讨论企业升级的影响因素时, 大多将企业升级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来处理, 忽略了不同企业升级类型所需能力的差异, 尤其不够重视企业自主品牌升级这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现象。鉴于此, 本文聚焦于企业自主品牌升级的影响因素研究, 创新性地将企业自主品牌升级区分为国内市场升级和国外市场升级, 并将网络能力、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共同纳入到研究框架中, 以广东省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进行分析, 试图回答以下四个问题:一是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营销能力是否存在相互影响; 二是分别考察网络能力、技术能力与营销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的自主品牌升级; 三是综合考察三种能力在影响企业自主品牌升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如何; 四是三种能力对企业国内市场自主品牌升级和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二、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一)自主品牌升级的相关研究自主品牌升级(OBM)是企业升级的一种高级形式, Amsden(1989)[]在研究东亚电子产业的发展后得出结论, 新兴市场的企业实现升级的最佳路径是首先从OEM(代工)向ODM(原始设计与制造)演变, 然后才能实现自主品牌升级。Humphrey和Schmitz(2002)[]根据企业不同阶段的活动内容, 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升级的四种类型: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跨产业升级。其中, 功能升级主要表现为以自主品牌创建为核心的自主品牌升级, 它区别于过程升级和产品升级这两种代工形式内部的渐进式演进, 是从代工到创建自主品牌的跨越。自主品牌升级路径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如Hobday(1994)[]、Ernst和Kim(2002)[]对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电子产业进行研究发现, 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企业早期通过为国际知名品牌代工, 经过一段时期的技术模仿和消化吸收, 最终完成了向OBM的跨越。Sturgeon 和 Lester(2003)[]对20世纪70、80年代“ 亚洲四小龙” 企业基于全球供应基地的“ 供应商导向型产业升级” 进行研究, 发现这些企业通过成为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商, 以OEM 形式进入全球市场, 然后逐步形成“ 制造+设计” 的模式, 最终实现了自主品牌升级。毛蕴诗和郑奇志(2012)[]对多家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后发现, 针对国外市场, 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发达国家的高端品牌, 获取战略性资产, 实现从OEM或ODM向OBM的升级, 也可以通过分拆重组, 让OEM、ODM、OBM三种模式并存。杨桂菊(2010)[]认为, 代工企业进行自主品牌升级的最终目的是达到IBM阶段, 即品牌国际化阶段。不管采用何种路径, 代工企业实现自主品牌升级的难度都很大。因为作为全球价值链的构建者和管理者, 外国旗舰企业不但控制了核心技术, 还通过控制营销网络, 将代工企业屏蔽在终端市场之外。代工企业要突破技术壁垒和市场限制, 必须在研发、设计、生产等技术领域或在市场策略等营销领域具有优势。从企业能力角度来看, 就是必须同时实现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这两种系统性能力的拓展。Hobday(2000)[]在研究东南亚五个国家的电子产业时发现, 由于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较弱, 这些国家的制造业企业长期处于 OEM 和 ODM 阶段, 迟迟难以实现自主品牌升级。基于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对外部异质知识具有强烈需求的认识, 近年的研究日益关注企业外部网络中蕴含着的知识、信息等有价值资源对企业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的反哺作用, 而这种反哺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企业构建、维护和管理网络的能力。(二)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的相互作用企业网络是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竞争者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Brass等, 2004)[]。社会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 网络关系作为处理社会事务的一种极具价值的资源, 为网络成员提供了共同拥有的资本和促使网络成员在各种感知世界中相互信任的资本, 这些资本能够为网络成员获取收益提供声望保证, 因此网络关系是企业竞争成败的最终决定因素。Hä kansson(1987)[]最早提出网络能力的概念, 将其定义为企业提高网络位置的能力和处理特定网络关系的能力。Mö ller 和 Halinen(1999)[]区分了网络能力的四个维度:网络愿景能力、网络管理能力、组合管理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本文认为网络能力是企业甄别外部网络价值和机会, 构建企业网络、进行资源分配、发起和管理各层次网络关系以获得稀缺资源的动态能力。具体包括:1)网络构建能力:即企业识别和构建战略性网络的能力; 2)网络控制能力:即企业占据有利的网络位置, 并进行网络维持和控制的能力; 3)网络关系管理能力:即企业管理外部伙伴关系的能力; 4)关系组合管理能力:即将资源在不同的关系组合间进行优化配置的能力。作为后发国家, 中国一直面临着实现技术追赶的现实问题, 从微观层面来看, 这种追赶是通过本土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来实现的。由于身处转型经济的复杂环境, 中国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路径与发达经济体、新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刘洋等(2013)[]强调通过内部研发与合作创新两种途径提升技术能力。Morrison等(2008)[]建立了基于企业技术能力的代工企业升级理论, 认为技术能力积累是决定企业升级水平的内生因素。基于这些已有研究成果, 我们将技术能力定义为企业吸收、运用和创造新的技术知识的能力, 并从技术人员、技术基础、信息系统和组织结构四个方面来考察。基于网络理论的创新研究强调嵌入外部网络对企业技术能力的积极作用。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既依赖于内部积累, 也离不开与外部知识源的合作与交流。网络能力强的企业通常能占据更好的网络位置, 或者更善于与网络伙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稳定关系。优越的网络位置能更好地克服信息约束, 为企业带来有价值且兼具稀缺性、难以模仿性的网络资源(Gulati, 1998)[], 信任关系则有助于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有利于知识和信息在企业间的共享(Schilling 和 Phelps, 2007)[]。Ló pez-Sá ez 等(2010)[]的研究发现, 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将从外部获取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促进企业技术能力的增长。相比研究者对网络能力如何影响技术能力的重视, 技术能力对网络能力的影响则几乎被学界所忽略。邢小强和仝允桓(2007)[]曾指出, 技术能力为开发和利用新网络关系提供了知识基础, 同时也限制了网络活动的方向和效果。本文认为从企业能力的知识属性来看, 技术能力和网络能力的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的重叠性。技术能力强的企业能更好地识别外部知识的价值, 对于与什么样的外部组织成为合作伙伴才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有更为准确的判断, 因此在进行网络构建时有能力主动选择合作伙伴, 提高合作网络的价值。另外, 网络中心位置属于稀缺资源, 网络成员都希望能成为网络中的核心企业, 在位置争夺过程中, 技术能力强的企业由于具有更高的地位与合法性水平, 因此享有先发优势, 不但更容易成功构建高水平的合作网络, 而且更可能在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 从而获得依附在网络位置上的优质资源, 进一步提高技术能力。很明显, 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过程。基于以上分析, 提出如下假设:H1:技术能力与网络能力存在显著的相互正向影响关系。(三)网络能力对营销能力的影响营销能力是人力资产、市场资产和组织资产的复杂组合(Mö ller 和Anttila, 2010)[], Day(1994)[]从知识角度将企业营销能力定义为积极利用内外部资产, 协调各种不同的内外部活动, 实现企业营销管理的技术性知识的综合。Vorhies 和 Morgan (2005)[]通过文献研究整理出七种与企业绩效相关的营销能力, 分别是定价、产品开发、渠道管理、市场沟通、销售管理、市场信息管理及市场计划。本文主要关注营销能力中与企业升级相关的内容, 包括:新产品推广与顾客需求跟踪能力、渠道管理能力和市场沟通能力。网络能力强的企业能获得更多的外部信息, 包括与营销活动有关的信息, 如特定市场的消费者偏好、市场机会、渠道关系等。尤其是在有供应商与客户参与的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的企业, 可能成为市场信息和市场知识的交汇点。市场知识能引导营销能力重组, 促进营销能力发展(Eng 和 Graham, 2009)[], 有利于企业提高市场感知力(Day, 1994)[], 把握市场需求。网络能力强的企业还善于进行关系管理, 在频繁互动中与网络伙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因此可能获得网络伙伴的帮助, 有效建立新的分销渠道。基于以上分析, 提出如下假设:H2:网络能力对营销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四)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对企业自主品牌升级的影响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等的广泛联系是获取技术知识的重要渠道, 通过这种联系可以较快掌握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或最新技术, 从而为企业的升级提供技术信息来源(Meyer等, 2004)[]。而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横向关系则有助于企业联合异质资源、采取联合行动、进行联合研发(Navaretti 等, 2004)[], 联合体在人力资本上进行共同投资, 可以帮助企业克服升级过程中存在投资不足的风险。而且通过企业间、协会等方式构建的网络力量会影响区域创新政策的推行, 后者对当地企业从全球价值链上的低附加值端向高附加值端顺利演进具有推动作用(Provan 等, 2007)[]。本文认为, 企业在自主品牌升级的过程中会遇到资金、技术诀窍、内部资源、产品-市场知识、分销渠道等诸多障碍。克服这些障碍的途径之一是通过发展与其他外部主体的关系来获得外部资源, 并将这些外部资源转化为企业的内部能力, 进而影响自主品牌升级水平。由此, 根据中国企业自主品牌升级的实践, 将其区分为国内市场自主品牌升级和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基于以上分析, 提出如下假设:H3a:网络能力对企业的国内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具有正向影响; H3b:网络能力对企业的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具有正向影响。在研究外部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时, 需要考虑技术能力的作用。Maurer等(2011)[]研究德国制造业企业时发现社会资本显著影响知识存量。而知识存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在很多知识管理的研究中得到确认(Van Wijk等, 2012)[]。Nieves和Osorio(2013)[]认为, 与外部网络的连接会通过改变企业的知识存量而影响到创新绩效。Tsai(2009)[]对台湾地区企业合作网络的研究表明, 只有在考虑吸收能力的情况下, 与外部企业的合作才会提高创新绩效。知识存量、吸收能力都是技术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网络能力决定了企业能接触到的外部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但外部知识需要被企业理解、整合, 进而转化为新的技术能力, 最终才能对企业升级绩效产生影响。基于以上分析, 提出如下假设:H4a:技术能力在网络能力影响企业国内市场自主品牌升级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 H4b: 技术能力在网络能力影响企业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五)营销能力对企业自主品牌升级的影响企业的升级过程伴随着能力的重构。企业从为价值链上的旗舰企业生产或设计产品, 转为直接为终端消费者提供产品, 这一转型增加了企业面对市场的复杂程度, 如果没有能力的提升作为配合, 是很难获得成功的。营销能力是企业能力中的重要构成, Hilmersson和Jansson(2012)[]指出, 企业在进入国外市场时存在外来者劣势, 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企业在国外市场需要的营销能力与企业现有的营销能力之间存在差距。毛蕴诗等(2009)[]对东菱凯琴和佳士科技两个企业的升级过程进行研究, 发现它们在从OEM到OBM的升级过程中都伴随着企业销售网络的铺建和完善, 以及企业宣传推广力度与经验的增加。项丽瑶等(2014)[]认为营销能力是企业实现OBM所需要的关键能力, 升级绩效取决于企业在品牌策划、市场策略等营销领域相对优势的大小。本文认为, 以自主品牌进入市场, 对OEM或ODM企业最大的挑战就是渠道和品牌等营销资产的建设。基于以上分析, 提出如下假设:H5a:营销能力对企业的国内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具有正向影响; H5b:营销能力对企业的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具有正向影响。三、研究设计与方法(一)数据来源在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番禺区沙湾专业镇政府、广州市白云区政府的协助下, 研究团队共发放问卷329份, 回收203份, 其中有效问卷157份, 有效回收率77.34%。样本企业主要分布在日化用品、照明产品、电子产品和仪器、汽车、医疗机械、通信设备、家用电器等行业, 其基本特征见。所有样本企业在国内市场均有自主品牌产品的销售, 81家企业在海外进行自主品牌销售。表1表1
表1 样本企业特征个, %变量变量定义样本量占比变量变量定义样本量占比是否上市企业是3220.38销售额(RMB)1千万以内3119.75否12579.751~3千万2515.92企业所有权性质国有企业95.733~6千万1610.19集体与民营9057.326千万~1亿2113.38中外合资企业3824.201~3亿1610.19其他所有制2012.743亿以上4830.57资产总额(RMB)4千万以下5333.76企业发展阶段OEM阶段127.644千万~1亿3321.02OEM→ ODM127.641亿~4亿2717.20OEM/ODM→ OBM4528.664亿以上4428.03OBM阶段8856.05海外销售额平均占比19.63自主品牌销售中30.99国外销售额的平均占比
表1 样本企业特征个, %(二)变量测量在设计量表时, 我们充分借鉴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于国外学者提出的量表, 我们根据中国场景进行了调整, 以尽可能贴近中国企业的现实。研究人员就初步形成的量表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经小样本预调研最终形成量表和调查问卷。(1)企业网络能力。综合Ritter和Gem&#x000 nden(2003)[]、任胜钢(2011)[]的研究, 将网络能力划分为4个维度:网络规划能力、网络控制能力、网络关系管理能力和关系组合管理能力, 分别用3、3、22、4个题项进行测量。(2)企业技术能力。参考魏江(2008)[]的研究, 采用18个题项从技术人员、技术基础、组织维度和信息维度四个方面来测量。(3)企业营销能力。主要借鉴Eng和Graham(2009)[]的研究, 采用14个题项从产品开发、渠道管理和市场沟通三个方面来衡量企业营销能力①(① 限于篇幅, 具体题项内容略去备索。)。(4)自主品牌升级绩效。借鉴毛蕴诗等(2010)[]的研究, 采用自主品牌销售占比来衡量自主品牌升级水平, 并将自主品牌销售占比进一步区分为国内自主品牌销售占比和国外自主品牌销售占比, 分别衡量国内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和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三)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1.网络能力网络能力包含四个维度, 其中网络关系管理能力涉及对政府、供应商、分销商、金融机构、科研机构、顾客的关系管理, 因此我们设计了三级维度的题项来进行测量, 在对网络能力的整体量表进行分析前, 需要先就网络关系管理能力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情况进行报告。网络关系管理能力量表Cronbach's Alpha值为0.927, 具有良好的信度。KMO值为0.879, 变量之间具有较高的线性关系(见)。由于各维度题项的指向明确, 我们按照六个子维度(政府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分销商关系管理、金融机构关系管理、研发网络关系管理、顾客关系管理)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并依据分析结果对量表实施改善。最终该部分量表删减为16个题项(见), 删减前后的拟合情况见。量表的组合信度和聚合效度都较好。网络关系管理能力量表的测量结果最终以三级维度测量题项结果的加权平均值呈现, 并纳入网络能力整体量表的分析。企业网络能力整体量表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913, KMO值为0.894, 具有良好的信度。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所示, 但绝对拟合指数(GFI)为0.881, 尚未达到模型可接受的标准。在对题项进行因子分析时, 发现部分题项存在明显的因子交叉荷载, 因此对题项进行删除和调整, 最后得到25个题项的量表(见)。测量模型的整体拟合度提高, 模型结构效度良好(见)。表2表2
表2 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指标变量模型Cronbach'sAlphaKMOχ 2/d.f.RMSEACFIGFICRAVE网络关系管理能力初始模型0.9270.8791.8660.0740.930.833修正后模型0.9110.8731.5090.0570.970.9050.9690.68网络能力最初模型0.9130.8941.8590.0740.9360.881修正后模型0.9090.8961.5760.0610.9610.9030.9470.549技术能力最初模型0.9480.9123.1430.1170.8760.778修正后模型0.9360.9151.6530.0650.9710.9090.9680.686营销能力最初模型0.9390.8964.3430.1460.8880.781修正后模型0.9020.8681.60.0630.9860.9550.9560.709
表2 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指标2.技术能力技术能力量表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948, KMO值为0.912, 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但模型拟合结果显示, 拟合指数未达到可接受标准。根据AMOS修正指标的提示找出并删除了4个题项, 重新拟合模型(结果见), 最终量表包括14个题项(见)。表明, 模型拟合程度较好, 组合信度良好, 聚合效度较优。3.营销能力企业营销能力量表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939, KMO值为0.896。量表信度较好, 并适合进一步做因子分析。在模型指标修正的提示下删减了5个题项, 最终营销能力量表包含9个题项(见)。测量模型的各项拟合结果、组合信度和聚合效度都较好(详见)。(四)修正后的量表根据对网络能力、技术能力、营销能力量表进行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结合因子分析结果, 对三大量表的题项进行删减和修正(具体过程详见前文), 形成最终量表, 如所示。表3表3
表3 经修正后的网络能力、技术能力、营销能力量表网络规划能力●积极寻找行业内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除了现有的合作伙伴外, 积极利用各种渠道, 如商会、展销会、行业协会、咨询机构、政府机构等寻求合作伙伴网络控制能力●善于从过去的合作经验中总结、完善合作流程●定期评估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与效果●经常对“ 对外交流人员” 的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网络关系管理能力●对政府的关系管理(3个题项)网络能力●对供应商的关系管理(2个题项)●对分销商的关系管理(3个题项)●对金融机构的关系管理(2个题项)●研发网络的关系管理(3个题项)●对顾客的关系管理(3个题项)网络组合管理能力●定期对合作伙伴进行评估和调整●在不同的合作关系中合理分配企业资源●定期举行跨部门管理人员会议, 讨论如何在合作中实现协同效应●整合不同合作伙伴的技术、资金、渠道、信息等资源技术人员●科技人员在职工总数中的占比情况●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投入技术基础●专利发明数量情况●拥有实验室、研发基地等研究中心的情况●研发经费的投入情况●与研发联盟的合作程度技术能力组织维度●重视技术创新●有清晰的研发项目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的技术研发项目合理分配资金、设备、人员等资源●研发资金投入能满足需求信息维度●建立了完备的技术信息中心●技术部门内部协作良好●技术部门与其他部门间协作良好●技术部门与企业外部合作伙伴沟通紧密产品开发●掌握新产品推广技巧●掌握顾客需求调研技巧●新产品开发成功率高渠道管理●能吸引和保留有价值的销售渠道营销能力●从渠道伙伴处获取必要信息和知识●为渠道伙伴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支持市场沟通●广告创意和管理经常得到同行的赞誉●能恰当地运用公共关系技巧处理事务●掌握了品牌定位和管理的技巧
表3 经修正后的网络能力、技术能力、营销能力量表四、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一)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所示。在三种企业能力中, 企业对自身网络能力的评价最高, 其次是营销能力, 技术能力的评价最低。AVE平方根大于相应行与列的相关系数, 说明量表具有很好的区分效度。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显著, 企业的网络能力、技术能力、营销能力与自主品牌升级水平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适合进行下一步的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表4表4
表4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系数和区分效度变量MEANS.D.网络能力技术能力营销能力自主品牌升级网络能力5.2360.9540.741技术能力4.9491.0800.544* * * 0.828营销能力5.1541.0830.652* * * 0.624* * * 0.842自主品牌升级4.3631.5030.337* * * 0.455* * * 0.434* * * 0.940说明:相关系数矩阵对角线上显示的是AVE的平方根值; 相关矩阵的左下方显示的是相关系数值; * * * 表示相关系数在p< 0.01的水平下显著。
表4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系数和区分效度(二)数据同源性检验为了避免样本数据的同源性偏差问题, 本文采用Podsakoff和Organ(1986)[]提出的Harman单因子检测法进行检验, 以问卷所有条目进行未旋转因子分析时第一主成分的因子载荷量反映CMV程度。再对四个量表的所有题项进行因子分析, 提取出12个主成分, 第一个成分因子载荷量占36.12%, 未占到总变异的一半, 说明单一因子没有解释绝大部分的变异量, 其他因子载荷均在1.87%~7.68%之间, 说明样本数据的同源性偏差问题在本研究中并不明显。(三)假设检验与讨论分析本文采用回归方程模型验证研究假设, 并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讨论企业网络能力、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共同作用于企业自主品牌升级的结果。在回归方程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当中, 以企业所有权性质、资产总额、国外销售额占比、自主品牌销售中国内(国外)销售的占比(分别对应于以国内(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为因变量的情况)、企业发展阶段为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定义详见。由于篇幅限制, 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不在文中详细列示。1.回归分析首先对三种企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数据显示, 网络能力对技术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 =0.593, p< 0.01), 技术能力对网络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 =0.463, p< 0.01), 因此假设H1得到验证。网络能力对营销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 =0.746, p< 0.01), 假设H2也得到验证。表5表5
表5 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营销能力的回归分析结果模型回归系数FSig.Adj. R2网络能力对技术能力的影响10.593* * * 8.43300.301技术能力对网络能力的影响20.463* * * 8.96700.316网络能力对营销能力的影响30.746* * * 19.71500.592说明:* * * 表示回归系数在p< 0.01的水平下显著。
表5 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营销能力的回归分析结果接着就三大能力对自主品牌升级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数据显示, 网络能力对企业国内、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的影响皆显著为正(β 国内=0.658, β 国外=0.36; p< 0.1), H3a、假设H3b通过检验。从调整R2来看, 模型1的解释力明显大于模型2, 且网络能力的系数模型1β 国内大于模型2β 国外,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网络能力对于企业国内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的影响较国外市场大。营销能力对企业国内、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的影响显著(β 国内=0.721, β 国外=0.596; p< 0.01), 假设H5a与H5b得到支持。模型6的方程贡献率(16.1%)明显低于模型5(35.2%), 且模型3的系数β 国内=0.721> 模型2的系数β 国外=0.596, 说明营销能力对于企业国内市场自主品牌升级的影响比对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的影响大。表6表6
表6 网络能力、技术能力、营销能力与自主品牌升级的回归分析结果模型市场类型网络能力技术能力营销能力FSig.Adj. R2网络能力对自主品牌升级的影响1国内0.658* * * 6.80200.2322国外0.36* * 1.770.0950.064技术能力对自主品牌升级的影响3国内0.767* * * 10.75700.3364国外0.88* * * 6.32900.321营销能力对自主品牌升级的影响5国内0.721* * * 9.92200.3176国外0.596* * * 3.1560.0040.161网络能力和技术能力对自主品牌升级的协同影响7国内0.287* * 0.635* * * 10.2900.3528国外-0.2461.004* * * 5.85300.327网络能力和营销能力对自主品牌升级的协同影响9国内0.2140.602* * * 9.09100.32110国外-0.1140.662* * * 2.8050.0060.153说明:* * * 表示回归系数在p< 0.01的水平下显著, * * 表示回归系数在p< 0.05的水平下显著。
表6 网络能力、技术能力、营销能力与自主品牌升级的回归分析结果下面进一步分析三种能力对自主品牌升级的作用机制。网络能力对技术能力的影响显著为正(模型1), 技术能力对企业国内、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的影响均显著为正(模型3和模型4)。将网络能力和技术能力两个变量同时放入回归方程后, 技术能力对于企业国内、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的影响依然显著为正, 但网络能力对于企业国内、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变化。网络能力对企业国内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的影响依然为正, 但显著性下降(对比模型1和模型7); 而其对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的影响不再显著(对比模型2和模型8)。这表明技术能力在网络能力影响企业国内、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的路径中分别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和完全中介作用, 假设H4a和H4b得到支持。依据相同的逻辑路径, 营销能力在网络能力影响企业国内、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的过程中也具有中介作用。网络能力对营销能力的影响显著为正(模型2), 营销能力对企业国内、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的影响显著为正(模型5和6)。当网络能力与营销能力同时作用于企业国内、外市场的自主品牌升级时, 网络能力的影响不再显著。在的模型8中, 技术能力的回归系数大于1, 说明企业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的变动速度大于技术能力的变动速度。即企业技术能力的增加能够较大幅度地推动企业在国外市场的自主品牌的升级。2.整体关系模型路径的检验前文通过回归方程分析了企业三种能力与国内、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之间的关系, 但其忽略了三种变量共同作用于自主品牌升级时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基于偏最小二乘法(PLS)构建了三种能力企业国内、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的结构方程模型(见图1~2), 并对中介效应进行Bootstrap分析。图1
图1 三种企业能力对企业国内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图2
图2 三种企业能力对企业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示:营销能力和技术能力对企业国内市场自主品牌升级的影响显著为正, 网络能力对企业国内市场自主品牌升级的直接影响效应不显著; 而在企业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中, 只有技术能力对升级水平具有显著影响, 营销能力和网络能力的影响不显著。这是在考虑三种企业能力的相互作用后得出的结果。它意味着:决定企业国内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的主要是营销能力和技术能力, 而决定企业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的主要是技术能力。五、结 论(一)研究结论1.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网络能力对外部知识获取的影响, 并指出建立外部联系以弥补知识缺口、提高技术能力的重要性。但本文研究发现, 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存在相互的正向影响, 而不是网络能力对技术能力的单向影响。2.当单独考察三种企业能力对自主品牌升级水平的影响时, 每一种能力都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对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网络能力与营销能力进行组合分析时, 网络能力对自主品牌升级的影响效应就明显减弱甚至消失了, 即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在网络能力影响企业国内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的过程中发挥了部分或完全中介作用。这说明企业获取的外部知识不能直接作用于企业绩效。3.企业国内市场自主品牌升级和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所需要的能力存在差异。Schmitz(2007)[]曾经指出, 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是企业升级的主要驱动因素。当同时考察三种企业能力对自主品牌升级水平的影响时, 得出了更明确的发现:显著影响企业国内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的是营销能力和技术能力, 而显著影响企业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的是技术能力。这与我国相当多的企业都在国内市场实现了自主品牌销售, 而能在国外市场实现自主品牌销售的企业却凤毛麟角的事实是一致的。(二)管理启示1.既然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考虑到企业面临的资源约束,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对网络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育就应有不同的侧重。因为能力的培育需要花费时间, 优先的能力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高效率。具体而言, 当企业的技术能力较薄弱时, 享有的网络资源会相当有限, 难以为企业带来有价值的外部知识。这时企业应集中资源进行内部学习, 依靠自身力量提高技术能力。而当技术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 企业就具备了加入高质量的外部网络甚至在其中占据有利位置的基础条件, 这时就应该重视对网络能力的投资和跨越组织边界的学习, 充分利用网络能力和技术能力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进入良性循环, 实现两种能力的共同提升[]。Soh等(2004)[]对美国电信企业联盟网络的研究发现, 企业的网络中心度越低, 获得行业协会等颁发的新产品奖励对企业后续研发投入的影响就越大, 因为获奖增强了企业对自身技术研发方向的信心, 企业受此鼓舞, 会倾向于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 提高技术能力, 并尝试进入网络中更中心的位置。这一研究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支持, 同时也代表了一种企业先技术能力、后网络能力的发展路径。2.外部知识不能直接作用于企业绩效的发现解释了我国许多企业落入“ 引进— 落后— 再引进— 再落后” 怪圈的原因。即虽然存在外部知识来源, 但企业没有将来自外部的增量知识与企业内部的存量知识进行融合, 导致技术创新难以为继。因此, 通过构建和管理网络获取外部知识固然重要, 但知识的消化、运用和整合才是关键, 如果不能有效地把外部知识转化为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 网络能力的建设对企业的自主品牌升级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3.企业国内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所需要的能力差异是本研究的重要发现, 它揭示了我国企业自主品牌升级的可能路径。打造国内品牌需要营销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支撑, 但当企业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之后, 就可以通过做好市场调研、顾客需求跟踪、新产品推广等产品开发工作, 以及渠道管理和市场沟通来打造自主品牌并获得本土市场认可。一般来说, 企业在国内市场实现自主品牌销售, 门槛相对较低, 但要在国外市场打出自主品牌, 就必须有强大的技术能力来支持。华为是一个典型例证。华为品牌在全球市场得到广泛认可, 其获利能力也因此令许多中国企业无法望其项背。在电子信息产业的中游环节, 华为占据了32%的利润, 仅次于思科(思科控制了中游利润的45%)①(① 郎咸平:对于高通罚款只能让我们解一口闷气, 证券时报网:http://www.stcn.com/187085.shtml, 日。)。而支撑华为品牌的是它雄厚的技术能力:每年占销售收入10%以上的研发投入(2005年~2014年的研发投入总额高达1 880亿元人民币), 超过45%的员工从事研发工作, 以及因此获得的在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LTE中占全球15%以上的基础专利, 在光纤到户、光传送网、固定宽带语音等技术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专利, 在170多个标准组织和开源组织中担任核心职位②(②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官方网站:http://www.huawei.com/cn/about-huawei。)。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自主品牌升级的可能路径(见图3)。图3
图3 多种类型企业能力作用下的企业国内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路径制造能力和设计能力都是企业技术能力的构成要素。OEM虽然利润微薄, 但能显著提高企业的制造能力。在ODM的过程中, 企业的设计能力得到了锻炼, 财务实力也同样在缓慢积聚。当这些基础技术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 企业可选择在国内打造自主品牌, 具体策略是加大在营销资产上的投资。国内市场自主品牌升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企业的获利能力, 随着财务实力的增强, 企业在技术上进行持续投资就具有了现实可能性。研发上的高投入增加了企业实现技术突破的概率, 当技术能力跃升到世界一流水平, 企业就能真正实现在国外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的自主品牌升级。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该路径的背后是企业资源的不断累积和企业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三)研究局限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是考虑到数据获取的可行性, 仅针对广东省的制造业企业发放问卷, 导致样本在区域和容量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另外, 能力的演进对企业自主品牌升级的影响在模型中没有涉及。在后续研究中, 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关注企业能力的动态变化, 并将企业放到全球价值链的大背景中, 以考察企业的自主品牌升级对于重构全球价值链的影响。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GEREFFI 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
[本文引用: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 99-120.
[本文引用:1]
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7): 509-533.
[本文引用:1]
王朝晖, 陈洁光, 黄霆, 等.
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关键影响因素动态演化的实地研究——基于广州12家企业个案现场访谈数据的质性分析[J]. 管理世界, 2013(6): 111-127.
[本文引用:1]
吴晓云, 张欣妍.
企业能力、技术创新和价值网络合作创新与企业绩效[J].
[本文引用:1]
Explaining industrial succes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M]. UK: Macmillan Education, 1991.
[本文引用:1]
毛蕴诗, 徐向龙, 陈涛.
基于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的产业竞争力分析——以中国制造业为例[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1): 64-72.
[本文引用:1]
TECK-YONG ENG, J GRAHAM SPICKETT-HONES.
An investigation of marketing capabilities and
upgrading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ers in mainland
Hongkong[J].
[本文引用:3]
TECK-YONG E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cross-relational impacts of strategy analysis on relationship performance in a business network context[J].
[本文引用:1]
AMSDEN A H.
Asias next giant-how Korea competes in the world-economy[J]. Technology Review, 1989, 92(4): 46-53.
[本文引用:1]
HUMPHREY J, SCHMITZ H.
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
[本文引用:1]
East Asian latecomer firms: learning the technology of electronics[J]. World Development, 1994, 23(7): 1171-1193.
[本文引用:1]
ERNST D, KIM L.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knowledge diffusion, and
local capability form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R]. Aalborg,
Denmark: Nelson & Winter Conference, 2012, 4: 46-53.
[本文引用:1]
STURGEON T J, LESTER R K.
Upgrading in East Asian industries: new challenges for local supplies[R]. WP for World Bank's Project on Industrial Performance, 2002.
[本文引用:1]
毛蕴诗, 郑奇志.
基于微笑曲线的企业升级路径选择模型——理论框架的构建与案例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3): 162-174.
[本文引用:1]
代工企业转型升级: 演进路径的理论模型——基于3家本土企业的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 2010(6): 132-142.
[本文引用:1]
HOBDAY M. East versus Southeast Asian innovation system: comparing OEM and
TNC-Led growth in electronics[C]//Technology,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本文引用:1]
BRASS DJ, J GALASKIEWICZ, HR GREVE, et al.
Taking stock of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a multilevel perspective[J].
[本文引用:1]
HÄKANSSON H.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 network approach[M]. London: Croom Helm, 1987.
[本文引用:1]
MÖLLER KRISTIAN K, AINO HALINEN.
Business relationships and
networks: managerial challenge of network era[J].
[本文引用:1]
刘洋, 魏江, 江诗松.
后发企业如何进行创新追赶——研发网络边界拓展的视角[J]. 管理世界, 2013(3): 96-110.
[本文引用:1]
MORRISON A, PIETROBELLI C, RABELLOTTI R.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 framework to study industrial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本文引用:1]
GULATI RANJAY.
Alliances and
network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9(4): 293-317.
[本文引用:1]
SCHILLING MA, PHELPS CC.
Interfirm collaboration networks: 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network structure on firm innovation[J].
[本文引用:1]
LÓPEZSÁEZ P, NAVASL PEZ JE, MART&#x000NDECASTRO G, et al.
Exter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processes in knowledge-intensive clusters[J].
[本文引用:1]
邢小强, 仝允桓.
创新视角下的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关系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12): 182-186.
[本文引用:1]
KRISTIAN MÖLLER, MAI ANTTILA.
Marketing capability—a key success factor in small business?[J].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0, 3(2): 185-203.
[本文引用:1]
The capabilities of market-driven organiza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a Quarterly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1994, 58(4): 37-52.
[本文引用:2]
VORHIES DW, NA MORGAN.
Benchmarking marketing capabilities for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5, 69(1): 80-94.
[本文引用:1]
MEYER-STAMER J, MAGGI C, SEIBEL S.
Upgrading in the tile industry of Italy, Spain and
Brazil: insights from cluster and
value chain analysis[M]. Cheltenham: Elgar, 2004.
[本文引用:1]
NAVARETTI GB, GALEOTTI M, MATTOZZI A.
Moving skills from hand s to heads: does importing technology affect export performance in textiles?[J].
[本文引用:1]
PROVAN K G, FISH A, SYDOW J.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at the network level: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whole network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7, 33(3): 479-516.
[本文引用:1]
MUARER I, BARTSCH V, EBERS M.
The value of intraorganizational social capital: how it fosters knowledge transfer,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growth[J].
[本文引用:1]
RAYMOND VAN WIJK, JUSTIN J P JANSEN, FRANS A J VAN DEN BOSCH, et al.
How firms shape knowledge to explore and
exploit: a study of knowledge flows, knowledge stocks and
innovative performance across units[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2012, 24(9): 929-950.
[本文引用:1]
NIEVES J, OSORIO J.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in knowledge creation[J].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 2013, 11(1): 62-77.
[本文引用:1]
Collaborative networks and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oward a contingency perspective[J].
[本文引用:1]
HILMERSSON M, JANSSON H.
International network extension processes to institutionally different markets: entry nodes and
processes of exporting SMEs[J].
[本文引用:1]
毛蕴诗, 姜岳新, 莫伟杰.
制度环境、企业能力与OEM 企业升级战略——东菱凯琴与佳士科技的比较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 2009(6): 135-157.
[本文引用:1]
项丽瑶, 胡峰, 俞荣建.
基于“三矩”结构范式的本土代工企业升级能力构建[J]. 中国工业经济, 2014(4): 84-96.
[本文引用:1]
RITTER T, GEM&#x000NDEN HG.
Network competence: its impact on innovation success and
its antecedents[J].
[本文引用:1]
创业者网络能力结构的测评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10(1): 69-80.
[本文引用:1]
魏江, 王铜安, 刘锦.
企业技术能力的要素与评价的实证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8(3): 39-45.
[本文引用:1]
毛蕴诗, 李田, 谢琦.
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及企业应对策略研究——基于长三角与广东省的对比分析[J]. 广东社会科学, 2010(5): 11-17.
[本文引用:1]
PODSAKOFF P M, ORGAN D W.
Self-reports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problems and
prospect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86, 12(4): 531-544.
[本文引用:1]
SCHMITZ H.
Reducing complexity in the industrial policy debate[J].
[本文引用:1]
吴晓云, 杨岭才.
价值网络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影响的实证研究[J]. 财经论丛, 2015(12): 70-76.
[本文引用:1]
SOH P H, MAHMOOD I P, MITCHEL W L.
Dynamic inducements in R&D investment: market signals and
network locations[J].
[本文引用:1]
“互联网+中小企业”的发展致思[J]. 理论探索, 2016(1): 103-107.
[本文引用:1]
... 作为升级概念的提出者,Gereffi(1999)[1]将升级定义为企业向获利能力更高的经济领域发展的过程,认为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企业能力的提升 ...
... 自此,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升级影响因素的研究便大多建立在资源基础观理论(Barney,1991)[2]和动态能力理论(Teece等,1997)[3]的基础上,承认能力获取是企业升级的必要条件,是在国外市场实现自主品牌升级的关键性影响因素(王朝晖等,2013)[4] ...
... 自此,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升级影响因素的研究便大多建立在资源基础观理论(Barney,1991)[2]和动态能力理论(Teece等,1997)[3]的基础上,承认能力获取是企业升级的必要条件,是在国外市场实现自主品牌升级的关键性影响因素(王朝晖等,2013)[4] ...
... 自此,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升级影响因素的研究便大多建立在资源基础观理论(Barney,1991)[2]和动态能力理论(Teece等,1997)[3]的基础上,承认能力获取是企业升级的必要条件,是在国外市场实现自主品牌升级的关键性影响因素(王朝晖等,2013)[4] ...
吴晓云, 张欣妍.
企业能力、技术创新和价值网络合作创新与企业绩效[J].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开始运用企业能力、技术创新和价值网络合作创新来增强竞争优势,以获取更好的绩效,而当前对于企业能力如何通过上述两种创新影响企业绩效的研究仍然模糊. 针对理论研究的缺陷,基于企业能力理论,通过分析两种创新对企业能力与企业绩效的中介作用,揭示企业技术能力、市场导向、整合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和价值网络合作创新促进企业绩效的内在机制. 采用158份中国通信技术企业样本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对假设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增强企业技术能力、市场导向和整合能力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创新对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绩效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但对市场导向和整合能力与企业绩效的中介作用不明显,价值网络合作创新则对技术能力、市场导向和整合能力与企业绩效都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应当通过提高企业和经理人的整合能力、加强企业与政府和研究机构之间网络合作的方式来解决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时面临的资源不平衡问题.
... 在企业能力的具体构成上,我们借鉴企业竞争力领域的研究,聚焦于技术能力、网络能力和营销能力三个方面(吴晓云和张欣妍,2015)[5] ...
... 毛蕴诗等,2014)[6,7] ...
... 毛蕴诗等,2014)[6,7] ...
... 营销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虽然也受到重视,但鲜有研究注意到营销能力对企业升级水平的影响(Eng和Graham,2009)[8] ...
... 市场知识能引导营销能力重组,促进营销能力发展(Eng 和 Graham,2009)[8],有利于企业提高市场感知力(Day,1994)[28],把握市场需求 ...
... 主要借鉴Eng和Graham(2009)[8]的研究,采用14个题项从产品开发、渠道管理和市场沟通三个方面来衡量企业营销能力①(① 限于篇幅,具体题项内容略去备索 ...
... 而伴随着组织间合作的日益普遍,以培育和维持外部伙伴关系为特征的网络能力被认为是企业提高升级绩效的重要能力,研究强调建立企业间关系可带来资源联合、资源分享和学习(Eng,2005)[9] ...
...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一)自主品牌升级的相关研究自主品牌升级(OBM)是企业升级的一种高级形式,Amsden(1989)[10]在研究东亚电子产业的发展后得出结论,新兴市场的企业实现升级的最佳路径是首先从OEM(代工)向ODM(原始设计与制造)演变,然后才能实现自主品牌升级 ...
... Humphrey和Schmitz(2002)[11]根据企业不同阶段的活动内容,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升级的四种类型: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跨产业升级 ...
... 如Hobday(1994)[12]、Ernst和Kim(2002)[13]对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电子产业进行研究发现,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企业早期通过为国际知名品牌代工,经过一段时期的技术模仿和消化吸收,最终完成了向OBM的跨越 ...
... 如Hobday(1994)[12]、Ernst和Kim(2002)[13]对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电子产业进行研究发现,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企业早期通过为国际知名品牌代工,经过一段时期的技术模仿和消化吸收,最终完成了向OBM的跨越 ...
... Sturgeon 和 Lester(2003)[14]对20世纪70、80年代#cod#x0201c ...
... 毛蕴诗和郑奇志(2012)[15]对多家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后发现,针对国外市场,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发达国家的高端品牌,获取战略性资产,实现从OEM或ODM向OBM的升级,也可以通过分拆重组,让OEM、ODM、OBM三种模式并存 ...
... 杨桂菊(2010)[16]认为,代工企业进行自主品牌升级的最终目的是达到IBM阶段,即品牌国际化阶段 ...
... Hobday(2000)[17]在研究东南亚五个国家的电子产业时发现,由于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较弱,这些国家的制造业企业长期处于 OEM 和 ODM 阶段,迟迟难以实现自主品牌升级 ...
... (二)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的相互作用企业网络是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竞争者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Brass等, 2004)[18] ...
... kansson(1987)[19]最早提出网络能力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企业提高网络位置的能力和处理特定网络关系的能力 ...
... ller 和 Halinen(1999)[20]区分了网络能力的四个维度:网络愿景能力、网络管理能力、组合管理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 ...
... 刘洋等(2013)[21]强调通过内部研发与合作创新两种途径提升技术能力 ...
... Morrison等(2008)[22]建立了基于企业技术能力的代工企业升级理论,认为技术能力积累是决定企业升级水平的内生因素 ...
... 优越的网络位置能更好地克服信息约束,为企业带来有价值且兼具稀缺性、难以模仿性的网络资源(Gulati,1998)[23],信任关系则有助于减少机会主义行为,有利于知识和信息在企业间的共享(Schilling 和 Phelps,2007)[24] ...
... 优越的网络位置能更好地克服信息约束,为企业带来有价值且兼具稀缺性、难以模仿性的网络资源(Gulati,1998)[23],信任关系则有助于减少机会主义行为,有利于知识和信息在企业间的共享(Schilling 和 Phelps,2007)[24] ...
... ez 等(2010)[25]的研究发现,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将从外部获取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促进企业技术能力的增长 ...
... 邢小强和仝允桓(2007)[26]曾指出,技术能力为开发和利用新网络关系提供了知识基础,同时也限制了网络活动的方向和效果 ...
... ller 和Anttila,2010)[27],Day(1994)[28]从知识角度将企业营销能力定义为积极利用内外部资产,协调各种不同的内外部活动,实现企业营销管理的技术性知识的综合 ...
... ller 和Anttila,2010)[27],Day(1994)[28]从知识角度将企业营销能力定义为积极利用内外部资产,协调各种不同的内外部活动,实现企业营销管理的技术性知识的综合 ...
... 市场知识能引导营销能力重组,促进营销能力发展(Eng 和 Graham,2009)[8],有利于企业提高市场感知力(Day,1994)[28],把握市场需求 ...
... Vorhies 和 Morgan (2005)[29]通过文献研究整理出七种与企业绩效相关的营销能力,分别是定价、产品开发、渠道管理、市场沟通、销售管理、市场信息管理及市场计划 ...
... (四)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对企业自主品牌升级的影响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等的广泛联系是获取技术知识的重要渠道,通过这种联系可以较快掌握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或最新技术,从而为企业的升级提供技术信息来源(Meyer等, 2004)[30] ...
... 而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横向关系则有助于企业联合异质资源、采取联合行动、进行联合研发(Navaretti 等, 2004)[31],联合体在人力资本上进行共同投资,可以帮助企业克服升级过程中存在投资不足的风险 ...
... 而且通过企业间、协会等方式构建的网络力量会影响区域创新政策的推行,后者对当地企业从全球价值链上的低附加值端向高附加值端顺利演进具有推动作用(Provan 等,2007)[32] ...
... Maurer等(2011)[33]研究德国制造业企业时发现社会资本显著影响知识存量 ...
... 而知识存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在很多知识管理的研究中得到确认(Van Wijk等,2012)[34] ...
... Nieves和Osorio(2013)[35]认为,与外部网络的连接会通过改变企业的知识存量而影响到创新绩效 ...
... Tsai(2009)[36]对台湾地区企业合作网络的研究表明,只有在考虑吸收能力的情况下,与外部企业的合作才会提高创新绩效 ...
... 营销能力是企业能力中的重要构成,Hilmersson和Jansson(2012)[37]指出,企业在进入国外市场时存在外来者劣势,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企业在国外市场需要的营销能力与企业现有的营销能力之间存在差距 ...
... 毛蕴诗等(2009)[38]对东菱凯琴和佳士科技两个企业的升级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它们在从OEM到OBM的升级过程中都伴随着企业销售网络的铺建和完善,以及企业宣传推广力度与经验的增加 ...
... 项丽瑶等(2014)[39]认为营销能力是企业实现OBM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升级绩效取决于企业在品牌策划、市场策略等营销领域相对优势的大小 ...
... nden(2003)[40]、任胜钢(2011)[41]的研究,将网络能力划分为4个维度:网络规划能力、网络控制能力、网络关系管理能力和关系组合管理能力,分别用3、3、22、4个题项进行测量 ...
... nden(2003)[40]、任胜钢(2011)[41]的研究,将网络能力划分为4个维度:网络规划能力、网络控制能力、网络关系管理能力和关系组合管理能力,分别用3、3、22、4个题项进行测量 ...
... 参考魏江(2008)[42]的研究,采用18个题项从技术人员、技术基础、组织维度和信息维度四个方面来测量 ...
... 借鉴毛蕴诗等(2010)[43]的研究,采用自主品牌销售占比来衡量自主品牌升级水平,并将自主品牌销售占比进一步区分为国内自主品牌销售占比和国外自主品牌销售占比,分别衡量国内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和国外市场自主品牌升级水平 ...
... (二)数据同源性检验为了避免样本数据的同源性偏差问题,本文采用Podsakoff和Organ(1986)[44]提出的Harman单因子检测法进行检验,以问卷所有条目进行未旋转因子分析时第一主成分的因子载荷量反映CMV程度 ...
... Schmitz(2007)[45]曾经指出,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是企业升级的主要驱动因素 ...
... 而当技术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企业就具备了加入高质量的外部网络甚至在其中占据有利位置的基础条件,这时就应该重视对网络能力的投资和跨越组织边界的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能力和技术能力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进入良性循环,实现两种能力的共同提升[46] ...
... Soh等(2004)[47]对美国电信企业联盟网络的研究发现,企业的网络中心度越低,获得行业协会等颁发的新产品奖励对企业后续研发投入的影响就越大,因为获奖增强了企业对自身技术研发方向的信心,企业受此鼓舞,会倾向于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技术能力,并尝试进入网络中更中心的位置 ...
... 因此,通过构建和管理网络获取外部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的消化、运用和整合才是关键,如果不能有效地把外部知识转化为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网络能力的建设对企业的自主品牌升级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48] ...
企业能力对企业自主品牌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广东省制造业企业的调查分析
[宋耘, 王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升级所需要的技术能力可以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