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营销案例的好处

我有竞争压力,金钱压力,各种压力..我室友带我去玩,我还有时间压力,我很多很多压力,我赔不起她们。我室友她是个大美女,又高又瘦,但是我是一个又矮又胖的胖子,我也会有这样的压力。再加上她二线城市,我是一个小地方来的,我没有办法跟她天天面对面的相处,我会避开跟她一起。(同济大学 轨道交通
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多事情我知道就是它存在,但是很多人跟着走,他们认可这个事情吗?大家在一起推着一个好像不对的潮流,就比如说钱,这种人跟人之间的谄媚和不平等的关系,你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因为他是我的上司,其实他对你来说根本不是什么很重要的人,他也不是一个让我认可的人,然后我还要去怎么样, 反正就这些东西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会这样去做。(肖遥 内蒙古大学 英语 研一 )
我觉得以后找工作可能会是一个问题,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在专业方面。我觉得喜欢和不喜欢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事情,很多时候,零分是不喜欢,一百分是喜欢,我对很多事情可能都保持在七八十分的样子,很少能找到一个特别特别喜欢的事情…我觉得如果有时间的话,基本上超过六十的事情我都愿意去做。
我转过一次专业,以前是想考环境的,结果高考没考好,就去了医学院,然后也属于执念吧,我那时候觉得做环境这个事情非常的高尚,觉得这个全球环境危机,各种糟糕,那个时候好天真,后来发现毕竟喜欢一个东西和你真的做好一个东西是两码事。(Muki 上海交大 环境与科学 大四 )
图片来自:huffpost
我觉得身份认同算是一种焦虑,我到底是学生还是创业者?给我带来的困扰,怎么说呢,比如说期末考试的时候,实际上我也不需要通过文凭证明自己,准备期末考试对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却需要浪费我很多时间。(孔庆勋 暨南大学 市场营销 )
我觉得整个人生可能都会有迷茫的状态,你会觉得你的一生不管怎么过都是没有意义,人是特别狭小的,你会发现其实你不管做什么,你能产生影响的部分真的很小。而且有的时候在你喜欢做的事,和你要满足生活、物质你应该做的事,它们是冲突不可协调的。(Cello 上外 工商管理 大四)
我身边朋友的焦虑是来自于父母辈的,就是对比起父辈的成就和薪酬,自己害怕达不到而产生的压力。(林炫
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最迷茫最焦虑,可能来自对平庸的恐惧
值得为它单独列上一个小标题。
有趣的是,在我们的调查中,这种对平庸的担忧,有几次是通过旁观“别人的迷茫”而表现出来的。
“我不应该像他们那样”,但如何才能不像他们那样,并没有准确答案。
如果迷茫和焦虑有分级——这差不多是最高级的形式,它往往也是伴随一生的那种焦虑。
乐观地说,这是进步的最重要动力之一。
我看身边的同学我都很着急,他们大学四年可能从外地来,虽然人在上海但是他们没有真正融入这个城市,每天都在宿舍里渡过,我觉得这的确是跟家长的经济支持有关系。我有一个好朋友, 他家庭条件并不差,但是他爸妈只给他 2000 块钱而已,所以他就没有办法出去玩,每天都窝在寝室,所以他们四年结束之后对上海的感觉就是没什么好玩的,也没有什么好吃的, 我觉得这个也蛮可惜的。(同济 文化产业管理 匿名)
图片来自:
原来觉得大学很自由,可以想走就走,想不去就不去,想象都是美好的,但事实上专业课很多,大学活动没有很丰富,宿舍也没有高中好…想干很多事情,到毕业了什么都没干,四年瞎忙,大一参加社团学生会,没有收获,大二当了个部长,也没什么用,辩论社也退了..
大学不能回想过来说只有考证、考试、上课了,得有一点想起来特别有意思的事情,但是我目前没有想起来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我 当时以为实习期的工资低是正常的,但是后来才知道转正的人工资也不很高,而且还挺累的,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在那儿干下去,他们是本地人,一个月也就三四千 块钱工资,加五险一金,如果是个外地人,租个房子就没有了。而且还有一个男生,做的还不是商品推介,是微信运营,就是抄别的公众号上的东西粘贴过来继续 发,每天就这么一点事情,剩下的时间就坐在那里看韩剧,我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感觉挺没劲的。(吕秉洁
天津师范大学 俄语 大四)
迷茫一直都有,我觉得迷茫对我来说是一种人生常态,专业方面、职业发展方面、家庭生活、感情生活或者自我的认知,分分钟都在迷茫…我看事情不是很通透的那种,所以我常常蛮纠结的。
图片来自:
我希望自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我不知道怎么定义这个“太”,因为我觉得“太”是需要跟别人对比的,我觉得每个人都肯定或多或少会在意别人的看法,只是说这个度需要去把握一下。(虞冰)
刚进大学的时候压力非常大,因为优秀的人太多了,而且大一的时候成绩并不好,是努力学习了依旧不好那种,当时压力很大,很消极。特别是我们物理学院,竞赛进来的很多,都特别优秀,你根本就没法比。(晁越)
钱可能是焦虑的原因,也可能本身就是定位自己的一个标准,所以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们的「好奇心大调查」中,有单独一篇有关的报告,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没钱,可能随时会成为眼前最重要的困扰,是你无法忽视的,它产生的焦虑显而易见。
大学四年的消费水平在慢慢升高,但他们对未来的财富期望值还不算太高,即使大学里为了省钱买喜欢的物品,有“白菜加馒头”的时候,他们也把它看成是暂时性的现象,他们一般都相信自己有远大前程。
焦虑迷茫除了(淘宝/银行)账单和听同学说找不到工作,就没什么可焦虑的了,也没什么缓解的方法,只能默默放下….因为我觉得钱不是省出来的,以后还是得我慢慢赚回来,除非有明确的省钱目标比如演唱会,出去玩, 旅游呀。(孙淑 四川大学 建筑学 大四 )
我们之前就计算过,我们这个专业大部分的学生毕业都会进四大,四大起薪 7500,扣掉数据后到手 5800 多 一点吧。然后我们就计算,如果我们去了四大之后我们会有多穷,最后计算的结果都是我们每天连瓶装水都喝不起,我们只能带点水,去公司接水喝,因为买不起瓶装水,早上只能吃那种包子,而且包子只能吃八毛的。不要买新衣服了,永远不可能穿新衣服。不能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当然这有点夸张,他们每个人有很多那种差补的,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就是形容说这种困难和艰难,在上海生活真的是蛮难的。
因为每个月 5800 来算,租房子之后得去掉 3000 块,那就剩下 2800 块钱了,你在学校你也不可能只花 2800 块钱。(复旦大学 会计 匿名)
但这一次,我要出国,就真正意义上的要距离家里和朋友都很远,还要去打工补贴一些学费,对这个新生活的开始会有一些焦虑感…现在开始会逐渐也感到钱的压力,因为出国留学会给家里带来很大一笔支出。(何佳龙)
大学期间还是比较顺, 真的入职之后,现实摆在你面前了,你会很清晰意识到工作真的跟自己想的不一样,就比如说公司甚至可能报给你薪水,说你能拿十二万。但我现在隐约感觉拿不到这个数字,我觉得被坑了。很多这样的小事情拼合起来,最后把你情绪爆发出来。(徐杰)
大三开始逐渐会有考虑房子这样的想法,总担心可能会有更加现实的时候,这样的感觉就特别强烈了,一是最近房价也是一个热议的话题,二是可能研究生到外面租个房子住,就会对这方面的信息尤其敏感。(王铭驰 复旦大学 中文
比如我去设计院工作,我会不满足,一直都是这个焦虑。你肯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上一层,但我仅仅是当个项目经理,并不会让我的生活上一个台阶。这个和家庭有关系,我父母是设计院的,我未来去设计院,我赚的钱就会和我父母现在拿的那点钱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不想啃老,我肯定希望我将来超过他们 的,但如果正常走,肯定跟他们差不多。(同济大学 土木工程 匿名)
未来,因为未知而迷茫
无论是工作、创业还是读研,最担心的是学了没用的知识、将来没有一技之长,还没来得及施展自己,世界已经变了。
毕业之后又会涌入新的问题:住房条件不断挑战自己的忍耐极限,遇到一个合适的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工作城市的落户医保问题,而这时候好朋友不在身边,更没有导师和父母,只有自己的自控能力和管理情绪的能力。
关于未来可能要发生的所有事,因为未知而焦虑迷茫。
我觉得眼前的问题都不会让我焦虑,焦虑的是未来,我现在的工作(学而思)对于我未来找工作有什么帮助呢,一点帮助都没有,花很多时间,浪费精力,我以后又不想当老师….将来我会考虑在北京,大四这一年我更焦虑,以后想留北京一直萦绕在我脑子里。
同学之间也会有同样的焦虑, 对工作、未来的焦虑,这个相比谈恋爱什么的都是比较轻的事情。(北大 大四
英语文学 匿名)
迷茫还是针对未来的吧,因为不知道这事到底能不能成,未来会是什么样的。而且迷茫和焦虑随时都有啊,创业的时候,如果哪天不焦虑那肯定就出问题了,因为市场瞬息万变,你要随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北大 大四 匿名)
对于未来的迷茫肯定有,就是以后去了部队不知道跟自己现在想的会不会一样,如果在部队干的不好,出来以后干什么。如果找不到工作我可能就去创业,自己的爱好也可以发展成事业….其实想想也没那么迷茫了。(北大
电子系 大四 匿名)
我希望自己再聪明一点,在人情世故方面,待人接物上更老道一点。即将面对社会比较忐忑,怕走上社会被人坑。我不想改变的是自己现在挺单纯的,其实挺矛盾的,一方面想成熟,一方面想保持正常人的正直感,走在社会上会慢慢有答案的。(孙淑)
大二大三的时候,会很迷茫。自己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也没啥,像我们专业(经济学)又万精油那种,那种状态就不知道自己干嘛,读研吧,好像自己也不太适合,本科毕业论文都要逼死的。工作吧,我又不想做那种不太擅长的工作,因为擅长才会喜欢吧。(Susie)
到了本科快毕业这个时候就很多事情都还无法理解,比如说我想在国内做一些事情,希望可以改变社会上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一些特定的人群,我大概有一个想法知道怎么去做,但是可能我就会有点难找到跟我志同道合的人跟我一起去做。(童浩翎 )
大三的时候,不确定自己毕业后的去向,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就很纠结。不过通过实习和与其他人的交流就慢慢确定方向了,我觉得人会迷茫或者焦虑归根结底是因为太闲,只要忙起来就不会这样了…身边的同学应该也有迷茫,有的就整天打游戏,有的就不断找实习。(许成东 上海外国语 新闻传播 大四)
最近突然有一天特别悲观,就是觉得人生很多事情是无法掌控的,就算我现在一步一步,每一步都走的很好,但是以后是什么样子, 可能真的是命运在安排,所以就觉得我现在这一段时间非常开心,有我最好的朋友陪着我,但是我不能确定十年之后我们还能不能坐在一起。她之后要出国,我们一年见一次,可能真的会变淡,所以就会开始考虑到这些问题。
书念完要进入社会,我还蛮焦虑这件事儿,我就怕我念书真的是在一个很理想的状态里面,但是可能一工作之后就发现,可能每个月五千块钱的房租都已经让我很有压力。(同济大学 文化产业管理 匿名?)
有段时间超迷茫,你想作为一个应届生,你在学校里面你根本就不知道各个行业什么样子,很多是靠你的想象,你也不知道你适不适合,所以你在投简历的时候其实没有很具体的方向,你就是觉得好像还不错那就投了,那可能后面你又会很踌躇,这个过程很纠结。(Cello)
生活变故,为什么是我?
总有一些特殊事情会改变你生活的轨迹,让你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焦虑是全新的,但是是深远的。
很多时候,你也使不上劲,只是被动地裹胁于其中,偶尔还会感慨命运不公。
去年四月份我外婆过世了, 最糟糕的那段时间,不管什么时候都能哭出来,非常沮丧、焦虑… 因为从来没有学会怎么面对,也没有和双胞胎姐姐交流过,我和外婆很亲,我比较内向,不是什么都说的。我更倾向于说出来没有意义,说出来问题不会解决,反而会把对面的人搞得很尴尬,不知所措….我这么多年学会的就是,有些事情不管多糟糕,咬牙切齿也得把它扛下来。(四川大学 建筑学 大四 匿名)
第二件是今年暑假保研的时候,我父亲是公务员,他们单位内部出了一些事,就把我父亲拉下水了,这件事情可以算是从小到大,家里发生的比较大的变故,之前他们有什么事情我也不知道,但这一次感觉自己也成为了家里的主心骨,需要承担一些责任…很多事情叠加在一起,我当时就觉得自己面临一个很大的坎。
爸爸最后没有事了,他也想通了一些事情,不会再像其他家长一样希望我找个稳定的工作,做个公务员之类的,因为他也吃到了苦头,知道不是这么好呆的。( 广州某大学 法学
老一辈的亲戚一直将就下去,不离婚的爱情我不是很理解,我不会将就的。我不会把自己陷在这样的境地,我是一个不喜欢吵架的人, 两个人因为小事起的摩擦,我不知道这种无数摩擦中还存在的感情,还有多少含金量?(陶佳怡)
大二下学期的时候, 算是我这二十年的人生当中,应该说最难过的时候。那段时间不停的武汉杭州来回跑,我记得很清楚,读了三天书,然后又是一张奶奶的病危通知下来,然后再回去。下了两次病危通知,最后一次就是过世了。那个时候第一次发现,父母的容貌有变化, 家里有人生病,会把大家都弄得心力挺交瘁。最后那一次,送走我奶奶的时候,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爸爸哭,你会有冲击。(方佳婷 华中农业大学 广告 大三)
去了天津也可能是换了环境,不在父母身边,我开始意识到了糖尿病这个东西有多可怕。首先是直观的我发现我拿着钱我花不出去,因为我去超市买东西,发现基本所有东西的配料后面不是有白砂糖就是有玉米淀粉,反正就是我不能吃的东西…我特别委屈,有了钱我不知道要买什么,什么都不能买。
那个时候确实害怕,因为已经意识到了它就像一个小虫子在我身体里,一直在啃食我, 虽然我不知道,但它一直在啃,然后不一定哪天就啃坏我什么地方,可是我没有办法去阻止它,我当时已经有这个恐惧的感觉了。
我爷爷也有尿毒症,我才知道原来现在我可以动是因为我还小,我的身体还是处在一个发展的状况。但是我在想有一天我老了怎么办,因为医生他们打针的时候都会跟你讲,你这么小,然后说什么什么的,但是我也有老的那一天,就是一直很恐惧的一件事情。(肖遥)
他们是如何找到解决焦虑的办法的?
就如文章开头所说,大学生曾经焦虑过的东西,在不算短(但肯定也不算长)的四年中很快找到解决方案一样,大部分焦虑、迷茫都会过去……
这其中有一些技术上的解决办法,比如购物、看电影和打游戏,很多人觉得这很奏效 。(可见这些麻烦并不是了不起的大麻烦)或者另一件“棘手”的事需要做,能够把焦虑推后。
英语系的陈婧喜欢画画,想做作品集,但爸妈认为太冒险,最后她接受了意见,学了营销。她也不再焦虑了,因为觉得这样也还好,“还好”的舒适感蒙蔽了焦虑。
当然,还有更多的人,被新的更严重的焦虑和迷茫所替代了。
我觉得最不能缓解焦虑的方法不是吃饭或买衣服什么,那个只会让我更焦虑。我觉得那是一种逃避对我一点用都没有,所以我现在没事的时候会逛逛一些实习网站、论坛什么的,多了解,好去准备。(北大
英语文学 大四 匿名)
在这种工作压力大、迷茫的时候,从效果上来看缓解压力最好的方式是买东西,但不能老买啊,老买就没钱了,如果不买东西的话,我会睡一两个小时的觉,或者发呆或者看个电影。但是问题总是问题,逃避也不是办法,所有的问题还是需要我去解决。(北大 大四 创业)
大 一的时候焦虑和迷茫,当时没有想到离家这么远读书,后来我考上了吴玉章学院,大家都是不同专业,结果就是你在原学院没认识多少人,在吴玉章学院认识的人又不跟你一个专业,没法多聊,所以有一种孤单,被夹在中间的感觉,很不爽…转完专业第二个学期,有超级多的学分要修,就没有时间想其他的,天天上课,后来就没有焦虑和迷茫了,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因为我从小到大非常喜欢日本动画片,所以从小学开始写同人文,还有就是觉得自己非常的寂寞,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情感的寄托,所以只好放到二次元。就是一种对人 生的参与感没有那么强烈。就是你的心思没有放在现实生活中,你就只好在幻想的世界里去寻找情感的寄托。这会让我感到安慰和开心一点,算是一种移情。(张夏丹)
一是能不能读得上,二是读得上读什么方向,这两个是最迷茫的,有时候出去逛一逛,没心没肺看一些电视剧和电影,排解焦虑和迷茫….我觉得对未来那些的困惑,迷茫可能一直都有,所谓的消除只是换一种方式看待它,真正的消除得看以后的实践。(三分之 Z 先生)
解决办法就是自己去做一件事情,不要老想,接触不同的行业,就会有切身的体会。实习的时候也会有长辈, HR 部门的各个姐姐也会和我聊你以后做什么呀,需要做什么准备之类的。
迷茫过了,觉得还是要找工作的,工作必须要找,早晚的问题,就开始投简历。深圳面试的时候顺便去广州玩了一下,看演唱会的时候顺便去上海玩了一下。那段时间迅速变好很多。四月份渐渐忙论文,忙考我的证,基本也不会去考虑消极的事情。(Susie)
焦虑未来,不确定未来,以后做什么?到底是工作还是干嘛? 焦虑完更加坚定了,因为自我评判一番后,脑海里面想清楚了。(丁怡俊)
焦虑和迷茫其实是一直存在的,不知道自己做什么, 在做什么… 我那个时候也不知道去找谁问,问也不一定问的出来。你去问导师教授,他们能提供的方向上的引导其实也是非常有限的。我也跟我父母谈过,他们告诉我他们那个时代的生产资料和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一样了,已经过了很多年了,只有你自己从那个过程里面过来。
我很享受那个时候非常颓废,非常迷茫,又找不到过程那个状态。这是一种非常麻痹又很放空的一种状态,人是非常轻松的,人不去考虑未来的东西,只专注现下,只专注于享受的时候…所以那个时候我也没有学习,工作也没有做好,什么东西都没有做出来。
在我们手里的资料掌握得很有限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对一些解决不了的东西产生这样的情绪。所以说后面才会想到,这个时候是应该用来学习的,用来潜下心来思考一些东西的,而不是用来做这个做那个杂七杂八的东西,当然这都是后面才能想到的东西了。(汪博伦 )
其实我的想法也很多变,我自己很喜欢画画,我没有专业学过 。我当时想 gap 一年或者两年,直接去画画,封闭的那种,去做作品集,申请那种艺术类的或者设计类的院校,家里不同意。一个是冒险,一个是觉得美术这种东西做业余就好了…那段时间就各种跟家里吵啊什么的,后来觉得营销也还不错,可以往广告那个方向去走,后面就好了。(陈婧 南京大学 英语
我忙起来的时候会有比较焦虑的情况。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很不适应,觉得怎么有那么多的事情,很抓狂不知道该先做什么,后面就知道自己去规划,碰到很多事情统一记在一电脑里面或者一个本子上面,后面安排好今天做什么,这两天哪些事情要先搞定…一般我用这种方式把这些焦虑处理好,这是我尝试过最有效的办法。(童浩翎)
我是校报主编,本来当主席团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最后不是我..我难过了整整一个学期。我那个时候对于人际关系最迷茫,为什么我对别人很贴心,他们不选我。我反省自己工作的时候,我都是以解决事情为目标,其实和同事没有情感交流。
后来我发现想快速接近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聊天就是吃饭了吗,失恋了吗,生活上的事情,哪家饭店好吃,说一个笑话..更有效。不需要讲什么思想层次的东西,大家都希望得到有马上兑现的好处。后来我人际交往的弹簧就松掉了。(上外 德语 大四 匿名)
我觉得一个解决办法是做一些实习,去真正面对它了解它。也不能说完全解决,但永远在实习中,你每天都会事情干的话就不会这么焦虑..当你一份事情结束了之后,你就会陷入我之后要干什么这种想法。
但可能忙到最后会陷入一种虚无的状态。就比如前几天我学校里拍一些毕业电影的项目,会特别特别忙。然后忙到最后又不知道我来干什么了。我就站在那边可能看着他们拍电影, 就觉得做这件事没有意义等等,会想到这一点,就特别累这样子。(王铭驰)
我一直在试着改变自己性格中的某些方面,我以前属于那种比较在意别人的说法和看法的,然后过了四年,可能经过的事情比较多了,发现其实有些别人对你的看法或者说法,经过时间以后你会发现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你做你的事情,你做的好的不好的事情大家都会看到..自己的内心会越来越就是觉得 OK,就不用太去在意别人了。(姚玮佳 上外 对外汉语 大四)
不太焦虑(自带解决方案)
当然,这种情况一定是有的,但不一定是好事。
他们可能是很强大,也很可能只是无感。
只有在做某个具体的选择时,关于未来的方向时,可能会有一些焦虑。但是有了一个方向后,我不会考虑的很具体,我比较习惯走一步算一步。我不太觉得我一定要做什么工作,或者生活在什么地方,总之到时候再说吧..我也不太会特别关注别人的生活会怎么样。(冰琳
环境科学 大四 )
说实话也就现在迷茫,毕业设计时间太紧而想法太多,来不及展现。我平时没有什么特别焦虑的时候,没心没肺的,比较乐观…没有人不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没有人会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满意,我现在时间少、没钱,但我现阶段忙得没有时间去焦虑(忙毕业设计),感觉被推着走。(天津美院 雕塑 大五 匿名)
我跟学校那些纯粹的大学生接触不多,跟做商业的做经济的接触比较多,我同学做投资的 VC。我们一般都没太迷茫吧。我相对来说比较清晰,该干嘛就干嘛, 我有自己的目标,为什么迷茫是因为你大量闲散时间空出来了。(清华大学 数学系 匿名)
没有人希望焦虑一直存在。
我们可能也会有这样的困惑,那些焦虑来自一个长辈或者“过来人”,他们不断地把自己的失败和困难放大,不断地担忧或者提醒“吃亏”“挨欺负”这样的江湖险恶——用以恐吓年轻一代,即使初衷是真诚帮助,最后带来的可能也是一个猥琐、怯懦的社会。而如今这些为未来的“社会”所迷茫和焦虑的人,也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猥琐和怯懦社会的帮凶。
我们想跟在校生和刚刚毕业的人说:
“社会”并没有那么可怕。大部分时候个人的能力——这个能力可能包括学习的能力、把握机会的能力——更有价值。
适应规则,比适应圈子或朋友这样的潜规则更重要。
这个社会没有那么尔虞我诈,它比起学校来,职场上确实有更多的利益冲突,但大部分时候,利益存在并不是坏事。学会保护自己的利益,学会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会让关系变得更纯粹一些。
没有更多啦李倩:情绪营销可能是 2017 年的营销风向标
李倩:情绪营销可能是 2017 年的营销风向标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本文节选自有情绪零食创始人、前青山资本董事总经理李倩在钛坦白在线课的分享。点击链接,注册成为钛媒体 Pro 专业版用户,可以免费参与钛坦白在线课,与钛客直接交流,并查看丰富的专业数据和信息:在做营销的过程中,要养成随时随地去思考营销话题、营销切入点的习惯。比如我今天赶路时的着急、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那么作为做营销人员如何利用这种情绪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说到情绪营销,各位对这个词应该不陌生,大家会觉得情绪营销就是跟当下有意思、好玩、新奇的营销事件相关。我今天分享情绪营销是想敦促各位,要回到营销的本质去思考问题,想一下为什么会出现情绪营销?什么是情绪营销?情绪营销该怎么做?如何利用情绪营销?如何尽快抢占地盘?品牌已经成为一个常见的词了,但是很多人并不理解为什么要做品牌,它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回到方法论的角度去思考,品牌的本质就是促进购买,提高议价,这是我们做品牌的主要作用。促进购买,做品牌是为了让你来买,花更贵的价钱来买,基于这个作用我们再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情绪营销呢?一些有意思的情绪营销案例回顾过去一年,我们身边出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案例:第一个是喜茶,大家都知道喜茶的排队可以说是年度营销事件了,喜茶算是饮料连锁店的兴起;网易云音乐做了很多相关的营销事件,比如包下地铁整节列车、联合农夫山泉推出印有网易云音乐网友评论和留言的瓶装水;还有新世相的 " 逃离北上广 " 的经典策划,一大票年轻人在 " 逃离北上广 " 这个主题的感召下,兴致勃勃的围观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麦当劳在高考期间推出的准考证活动,不管是哪一年大学毕业的人都忍不住把自己的照片上传到麦当劳小应用里,体会一把当年高考的感觉。我们也看到了绝味鸭脖的广告刷满了整个机场的一面墙,在这面墙上用极其醒目的白底红字涂满各种情绪化的表达;饿了么外卖平台,最早它的 slogan 是 " 饿了别叫妈,叫饿了么 ",而现在已经把它的 slogan 改为 " 饿了就要 " 这样明确的态度表达;快手推出了 " 生活没有高低 " 的高水平 slogan,是对各个阶层的人们的喊话;包括大家都非常喜欢并且转发陌陌的各种宣传片,每次陌陌推出的宣传片都会让人觉得眼前一亮,有态度、有情绪的表达。这些优秀的营销策划、品牌升级和表达都有一个共性——从情绪的角度出发。不同时代下品牌的情绪表达我们来回顾下上一阶段中国的品牌的事件和品牌定位是什么样的。我们耳熟能详的 "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 挖掘机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 " 还有 " 怕上火喝王老吉 " 等,这些我们从小听到大的广告语、广告定位和品牌的出发点,总是会让我们感觉到非常明确、清晰、简单,让我们一下子就感受到这个产品的物理本质、它的功能属性、有多好玩、多好用、多值得。这也是上一代营销人经常提的 " 卖点 " 和 " 买点 ",也就是购买动因和卖点。从这些广告语我们了解了这个商品卖的是什么,对消费者的实用价值,人们为什么要买你的东西,产品最大的特色和功能是什么。而现在的那些广告语,并不能一下子知道它的卖点是什么,其实它的卖点就是一种情绪,比如《吐嘈大会》、《奇葩说》的卖点是真实的情绪的表达,年轻人的这种 " 我就想要 " 的鲜明态度是这些品牌的表达。我们可以从时代、品牌和产品的发展阶段去思考这种变化,上一个阶段人们强调产品的功能属性和物理卖点,是因为在这个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对产品的期待处在供需不平衡的状态,我们拿着钱也买不到好东西。我们的时代出现了大量的海淘,中国人有了条件可以去国外旅游、购物,大批人去国外买东西。于是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在日本疯抢马桶盖、在国外疯抢奢侈品、包包这样的新闻。大家对好的产品的认知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打开眼界而不断进化的。随着消费升级的来临,我们身边每一类产品都涌现出不少高品质、满足我们需求的东西,比如我们现在综艺节目、电视剧、电影的选择远远大过上一经济周期大家对于娱乐节目的期待,那时候的选择只有某个卫视,而现在随便一个年轻人都可以拿到大量的娱乐节目,甚至是国外的娱乐节目。通过小米盒子、大麦盒子可以看到无数的影视剧娱乐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一档新的娱乐节目要想脱颖而出、打造自己的品牌,其压力非常大,制作精良、主持人非常逗乐不再是重要条件。我身边很多做综艺节目的朋友吐嘈现在推出一档好的、知名的综艺节目越来越难了。同样的道理可以复制到消费品的各个品类,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大量的消费升级产品涌现出来,在中国每一个品类都有很多高品质的东西。过去只要强调我们的产品某一项功能或质量好就可以了,现在除了这些还要再加一项条件,用另一个诱饵去吸引我的消费者。情绪价值是品牌的灵魂很多朋友说品牌是做辅助的,产品好才是真的好,我也觉得品牌确实是建立在产品之上的逻辑,只有产品够好,才有和品牌成功结合的可能性,如果你产品本身就烂,那品牌做得再好也没用。" 酒香不怕巷子深 " 的这个观点影响了中国很多的实业家品牌拥有者,他们觉得只要我的产品还行,就可以做得出来,但是他忘记作为制造大国,这种产品像雨后春笋一样,很难做出杀手级品质的产品,当你的产品只有七八十分又不得不推的时候怎么办?这是很多中国品牌和中国创业者面临的问题。我们都说苹果是乔布斯这位神一样的人物推出的应用,苹果的手机如何好用;我们也说微信并没有做过什么推广宣传营销,但依旧是做得非常棒的一个软件,好的产品自然会说话,但是类似的产品多少年才出一个呢?除这些产品,其他产品如何做品牌?如果我们和同行的产品都能做到七八十分,大家就要 PK 非物理因素之外的因素,非使用价值之外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我们今天要提到的情绪价值。可以把情绪价值和产品的实用价值想象成是一个人的肉体和精神,每个人的肉体都长的差不多,我们就要去评判他们的精神、性格、文化水平、思想境界。同样情绪对应的情感和我们产品的实物价值也是这样的,当产品的实物价值基本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或者同行业的水准都处于同等水平的时候,情绪营销就应运而生。情绪营销是时代情绪和用户情绪的表达,是种附着在品牌上的有情绪感染力的灵魂,它可以带来很多的价值,比如在情绪营销的过程中,用户因为和你的情绪一样而买单、因为情绪被抚慰而买单。现在的消费到了有钱难买我愿意的阶段,过去花钱买的是性价比,而现在购物,不用去细分析了,现在的消费和购物已经明显出现了一种 " 我就愿意这样 " 的状态。我们身边的朋友经常买很多所谓不值的东西,比如奢侈品,在大家看来奢侈品是最不值的,但是我们为奢侈品付出了大量品牌的议价,同样的一个包我们可能花几万甚至几十万去买,中间的议价就不用说了,但人们很多时候已经被这个事教育出来了,接下来大家可能为了一杯茶多喝五块钱,为了一档喜欢的节目、喜欢的明星去付费,这已经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品牌定位要找对 " 山头 "在这里推荐特劳特先生的一本书叫《定位》,这是营销领域非常重要的红宝书,因为 90% 的人对定位的理解是有问题的,大家认为定位意味着找到你产品的特色,你属于哪一特色,这个特色是否明确,然后把它作为你的特点,但是定位并不是这么理解。大家之所以出现误解,是因为站的角度错了。我曾经与《定位》这本书的中文翻译者顾军辉先生探讨过定位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致的意见是定位一定是从竞争对手出发的。定位是瞄着竞争对手的方法和学科。所谓定位,就是一定要看到你竞争对手在哪个山头上是老大,然后迅速绕过那个山头寻找新的山头做老大。定位的本质是大家都要当第一,如果对手已经声称质量是这个领域中的第一名,你再说自己的质量也非常好就不符合定位的逻辑了,定位的逻辑告诉你应该另外寻找一个山头,在那个山头当第一。比如他们声称质量第一,你就告诉大家我们的生产周期最短、我们的速度最快,当速度最快这件事也被人占领了,那你就告诉大家,我们的某一项功能是行业第一,就像 " 怕上火喝王老吉 "。定位的前提是基于竞品,比如你是做牙刷的,牙刷也可以标榜怕上火,但这个已经被王老吉占了,你就要选一个别的,竞品的概念不一定对标同品类的竞品,还要包含不同的品类的竞品。我们一天平均要接触 5000 个以上的品牌,这些感官层面、实用层面的定位,已经被很多品牌占满了,那么情绪还有什么作用呢?情绪营销的作用就是当实用主义、物理层面的山头都被人占满的时候,开辟一片新的沃野,谁跑得快谁就能圈到地,所以才会涌现出像喜茶这样的品牌,还有饿了么、陌陌、咪蒙和 PaPi 酱等品牌,大家迅速占领某一个情绪山头,成为这个情绪的代言人。我们现在到了营销、定位的红利期,红利期就是有好处的那个阶段,就好像当你去机场排队办登记牌的时候,排在很多人后面等待,这时候你发现隔壁又开了一个窗口可以办理了,你过去排在了另外一排的前三名,迅速办完了手续。同样的道理,现在到了品牌营销和品牌定位的红利期,大家抱怨定位不好定,找来找去所有的定位都被占了,而我想告诉各位的是,眼下就有大把的机会需要大家去占领,可能当下还意识不到,再过几年就会说当年那么好的机会被我错过去了,时代就是这样往返更迭发展的。如何迅速挖掘情绪?情绪营销就是利用情绪这个定位,迅速绑定消费者心中的一种常见情绪,再把这个情绪绑到自己的产品和品牌上,从而让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具备实用价值、实际的购买动机的同时又具备了新的情感购买动机,这个情感购买动机就是我们说的情绪营销的结果。咪蒙公众号有一重价值观是非常稳定的,就是一定要有钱,钱是整个公众号里面表达最重要的一重含义,而且这个情绪的感觉是我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这种感觉是当下整个社会里比较流行的情绪。大家不要把这种情绪理解成喜怒哀乐,这样太笼统了,除了喜怒哀乐还有一些没有被总结、被表达、被发现的情绪。在情绪的领域里,一个品牌如果做意见领袖的话很快就能发展起来,比如说 " 饿了就要 ",表达的是年轻人我就要的情绪态度;陌陌的每一部宣传片表达的都是我不要跟他们一样,我要特立独行,这样一个明确的情绪点。情绪点就是要善于总结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人群。比如针对特别喜欢奋斗的人,要表达明天就是要最好的,为了明天宁愿每天看到早晨四点钟的北京,这种情绪叫做拼搏,与此同时,这类人对立面还有一种另情绪也在暗流涌动。有情绪零食有一个品牌叫一人饮酒醉,它的物理定义是国内首款酌酒的咸口零食,这是实用层面的定位,那它精神层面的定位是什么呢?一开始我们很难给出定位,但后来发现在奋斗的对立面存在着另外一群人,他们的特点是宁愿碌碌无为但又高高兴兴的过一生,世界都是你们的,你们拿去吧,我只愿一人饮酒醉。我们发现没有品牌为这群人代言,这样的情绪就是刚才我说的荒原上的巨大山头。这样情绪出来后,立刻有一群人感受到它,同时有一群正在奋斗的人说,我好羡慕那样的生活。大家要养成总结和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人和现象的能力,把这些情绪总结出来,比如我们经常看《吐嘈大会》《奇葩说》,《吐嘈大会》在吐嘈什么人,《奇葩说》里说的又是什么现象。再比如喜茶和丧茶,我们要知道说喜茶喜的是什么,丧茶说的丧是什么,那种小确丧为什么会流行,这是普通人的崛起,是一种 loser 的崛起,这些情绪构成了这个时代暗流涌动着的,大家心底惺惺相惜的东西,这是为普通人鼓掌与欢呼的东西,所以人们喜欢它。情绪营销的玩法中国大量的消费品品牌都是像动画片一样的外形,做的很活泼但完全不走心的设计和情感,完全 get 不到情感的点,因为大家一直在想办法提升产品的性价比,很难顾及到情绪的发力点,但是国外一些相对成熟的品牌,他们的品牌就发展得比较早,比如迪斯尼。迪斯尼是快乐情绪的代言人,说到迪斯尼大家就会想到快乐,说到彩虹糖大家会想到欢脱的创意,无拘无束自由的状态,其实每个品牌背后都有非常强大的情绪的关联和动因,或者叫情感的关联和动因。在中国目前的情景下,大家应该去挑出优于竞争者的物理层面的定位,如果不能,就要调动人们的情感。喜茶从茶本身很难区别去其他同类产品,吃喝这件事很难做出让所有人吃完都泪流满面的东西,真正能划开彼此之间差异的是情绪。在做情绪营销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找到与你相关的情绪发力点。这个发力点是非常巧妙的入口,一拍脑门马上就能想到的一定不值钱,一定是要花费很长时间和心思去制定的。就像我们说的小确丧和小确幸,它们用巧妙的情绪发力去总结了人们当下的这种常见情绪。比如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去年有一首诗突然间流行起来,穆欣老师写的《从前慢》," 从前车也慢,马也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首诗在去年火了一次,说明了当时的状态下,人们对于这种快的焦虑已经到达了一定程度,所以慢的这种愉悦立刻就流行起来。在快节奏的时代," 慢 " 成了一种新的情绪,这种情绪是找到情绪发力点的关键,切入点要符合当下人们的心情,同时要形成一个反差。产品和情绪要进行紧密的结合。有时选择的情绪非常好,但很难和产品结合密切结合,要尽量找跟自己产品相对契合的东西,比如迪斯尼选择快乐的情绪就是特别贴切。在产品和品牌中间要做一个取舍和结合,要理解现代人,除了质量上乘、物美价廉、老少皆宜之外还有让人愿意购买的情感因素。情感营销一直都是存在的,比如 80 后的怀旧食品、玩具,这些东西的再次兴起赚了一拨情感和情绪的钱,它并没有强调产品的质量有多好、产品的功能有多强,而是一个让你产生回忆的东西,让你愿意为它买单。要想办法让品牌或者个人成为这个情绪的代言人。就像我刚才提到的咪蒙,papi 酱,还有《吐嘈大会》上的嘉宾也都成了情绪的代言人,包括花点时间这样的鲜花品牌,代言了一种 " 幸福就是有花可以赏 " 这样一种小满足的状态。要更具体的情绪,千万不要大而化之,不要造词、自嗨,更不要无病呻吟,要真的有情绪。比如要占领一种情绪叫忧伤,忧伤很大而化之,而且有点无病呻吟,你要找到的情绪必须结合当下这个时代,当下时代里有什么大家都觉得很痛苦每个人都心里有但没有被总结出来的,其实情绪营销最关键的一步叫总结提炼。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情绪收集有人说我不够敏感,应该如何发现点这种情绪呢?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招社交媒体情绪采集法。我们每个人都有微信朋友圈活着微博等社交媒体,大家可以节选一个时间节点,比如今天下了超级大的暴雨,那么从下暴雨开始往后的一个小时里,大家可以统计,你的朋友圈一共刷了多少条朋友圈,这些朋友圈里面他们都在讨论哪方面的内容,有公司广告类、个人生活类、自拍类还有享受类,然后总结一下有哪几种情绪。一些重要的新闻事件发生之后,比如当时九寨勾的地震发生之后,我把朋友圈里面所有的九寨沟地震的消息从第一条到接下来的一两个小时之内地所有信息调出来,一对一的做采样、比对,看大家在说什么,有人是担心、难过,还有一种情绪,包括我在微博上也采集了一些信息,很多人说幸好去过九寨沟,那时候九寨沟是什么样的,就是一种小炫耀的情绪。小炫耀在事件营销上非常有用的一种情绪,比如我们放一张中国地图或者世界地图让所有人去标注你去过哪里,这是非常典型的小炫耀。麦当劳做的 " 我的高考准考证 ",还有人民网在八一建军节的时候做过 " 我的军装照 ",这些都叫做小炫耀。当下每个人的那种焦虑但又觉得自己还不错的那种感觉,是我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去采集的一些情绪,这是一个现成的样板,就看大家去不去了解,去不去收集。新世相的 " 逃离北上广 " 活动也是对情绪的收集和释放。大家对情绪营销的应用:第一,要了解和发现情绪;第二,要总结和概括情绪;第三,要引爆或者去引导情绪,通过一个事件,让所有人怎么样。比如一万人互相说晚安这样的策划,大家看到的这些精彩策划是由情绪推动的一场营销,比如最早的营销经典案例冰桶挑战。冰桶挑战是为渐冻人做公益的宣传活动,但如果不利用公众的情绪去推动的话,那么这一场营销也做不好。这是一种社交炫耀,到最后经常有人开玩笑说,没有被点名往身上泼水,就觉得自己没有在成功人士圈,这个就是我被谁点名的,然后立刻浇自己一桶水吧。所以大家对情绪营销的理解,一定要建立在对人类的情绪的敏感发觉、挖掘、总结和引爆的基础之上,品牌定位、事件策划时情绪都应如此处理。情绪营销可能会是 2017 年的营销的风向标,它告诉我们在实用主义的山头被逐渐占满之后,还有另外一条路可选,那就是把我们的情绪、情感的山头逐一占满,让人类在使用价值之外感受到产品的另一重情感价值。(本文独家首发钛媒体,根据有情绪零食创始人、原青山资本董事总经理李倩在钛坦白上的分享整理)【钛客介绍:李倩是有情绪零食创始人、前青山资本董事总经理、前腾讯新闻主编,她也是知识付费平台 " 在行 " 上评分最高的市场类专家】&&&&&&&&&&&&&&&钛坦白第 58 期预告:企业转型的必修课特邀著名经济学家、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中搜网络董事长、总裁陈沛,智慧云领导力发展机构创始合伙人、小村资本合伙人兼首席战略官陈雪频,深入解析企业在转型期应注意的事宜,解答企业经营者的疑惑报名方式: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大家都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焦虑营销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