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应试教育育是不是就是只要考试成绩好就能升学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不是除了考试成绩还要看别的素质的教育?

UID 425314
阅读权限 70
注册 宝宝生日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问题一: 什么是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指以应试为目的,以考试成绩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以应试为目的学习模式也应该包括在内, 但此处不予以讨论)
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教育和学习的目标是提高考试成绩为目的
2. 教育的效果评价单一, 只由考试成绩来决定
3. 教育的内容只重视考试有关的知识内容和应考技巧
问题二: 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很难给出很好的解释的, 我尝试用官方的信息来解释这个东西,
而不要管个人的解释, 这样才会比较合理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
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
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
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这个定义看起来没什么问题, 但是问题是什么是学生的基本素质??
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
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
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努力缩小学校间办学水平的差距;要在普及初中教育的地方,取消小学升初
中的考试,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不招收高费择校生;建立并完善符合素
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构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
目标的督导评估制度和教育质量监控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
再看实施细则, 仍然很虚, 无法批判, 无法直接实行
但是重点很明确是要因材施教, 要培养学习/创造/生存/发展的能力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UID 425314
阅读权限 70
注册 宝宝生日
问题三, 什么是素质(转)
素质是指个人在某些方面的固有基础和原本特点。
某些素质与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关系密切。如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素质发展的生理条件,但这些基本因素并不就此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某些遗传素质上的不足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
某些素质完全是靠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并在实践中增长,如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素质的内容包含了人的方方面面,有生理的、心理的、体能的、智力的、文化的、道德的等。
所谓素质教育实际就是全面的发展教育。现今反复强调素质教育主要是对当前社会上偏重、甚至只讲智力教育的“拨乱反正”。
要加强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全面发展,不能只要学习好,其他身体体质、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就不闻不问。顺其自然变化。结果造成不少孩子或是高智商低能力;或是体质很发达,心理很脆弱;或是文化修养不低,道德修养很差。这种发展极不平衡的样子,当然今后决成不了才,所以父母想加强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就不能只重视智力教育,只看考试分数,只讲营养滋补;还要重视道德教育,注意品德修养,鼓励体育锻炼,给些挫折磨练,并让他们多参加些社会活动,多经受些社会实践的考验,这些都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孩子的综合素质必定会不断提高。
[ 本帖最后由 shanlon 于
00:58 编辑 ]
UID 425314
阅读权限 70
注册 宝宝生日
问题四: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转)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大体可以从以下10点表现出来:
& && & ①从指导思想上看: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 && & ②从教育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
& && & ③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
& && & ④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型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 && & ⑤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性课程”,比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等。
& && & ⑥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 && & ⑦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
& && & ⑧从教育方法上看: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
& && & ⑨从教学途径上看,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使得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挥棒”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
& && & ⑩从评价标准上看,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
[ 本帖最后由 shanlon 于
01:00 编辑 ]
UID 425314
阅读权限 70
注册 宝宝生日
考试、应付考试、应试教育
转自&自在的书斋&
考试、应付考试、应试教育
提起这个话题,是想试着首先给应试教育一个定义,然后再来讨论它的危害问题。要不然大家虽然很热烈的讨论,但心里对什么是应试教育这个概念都理解不同,那就叫做鸡同鸭讲,肯定讨论不出一个结果了。
比如,有不少人把应试教育理解为“有考试的教育”,这个定义在讨论域中是一个无差异定义,因为我们是在现代学校教育的论域内讨论应试教育问题的,而现代学校教育都有考试,因此,这个定义抹杀了一种学校教育类型和其他学校教育类型的差异,因此也就抹杀了在这个方面进行讨论的可能性。
打个比方,我们讨论男人好色的问题,如果把“好色”定义为对异性有性欲,那么在“男人”这个论域内就是无差异的定义了,除开发育存在问题的个别男人,所有男人都具有对异性的性欲,这样定义,自然的结论就是:男人都好色,于是我们就没有了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
使用“应试教育就是有考试的教育”这个在学校教育论域下的无差异定义,必然得出“现代学校教育都是应试教育”这个结论,这是让这个问题无法讨论下去的定义,也就是一个拒绝承认应试教育客观存在的定义,在这个定义下,应试教育的优劣,就成了无意义的伪命题,因此,我们要想好好讨论这个问题,就一定不能使用这样的定义。
要在一个讨论领域进行差异性的讨论,就必须给出一个具有差异性的概念定义,否则这个概念就不能用来讨论问题了,这就是为什么要求概念定义要使用“种+属差”原则的原因,你不给出属差,那么就必然有属概念=种概念,属概念就失去了意义。
要在现代学校教育论域内讨论应试教育问题,就必须对应试教育下一个有别于其他类型现代学校教育的差异性定义,也就是必须给出属差,否则就是直接在否定现代学校教育内部存在具有本质性的差异,是直接在拒绝讨论应试教育问题。
下一个什么样的差异性定义,能够适合用来讨论问题?应试教育的字面含义是“应付考试的教育”,“应付考试”就是这里的属差,所以,弄清楚了“应付考试”四个字的含义,应试教育的定义就明确了。
因此,我们需要首先对“考试”进行分析,然后才能够分析什么样的考试会被“应付”,应付考试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具体特征,会导致什么样的教育后果等等,然后才谈得上讨论什么是应试教育,以及它有什么危害性。
考试,在学校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为什么现代学校教育都需要有考试?
考试是用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这一点,我相信大家没有异议。
问题是,谁需要这样的检验?
不是学生自己,虽然有许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觉得没有把握,非要看到考试成绩才心里有数,但那是习惯了考试才造成的现象,实际上学生有许多渠道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比如听懂没有,作业能否独立完成,老师对自己的作业怎样评判等等。
也不是老师,老师直接和学生接触,通过眼神交流、回答问题、作业情况等等,老师可以不需要考试就很清楚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得比考试成绩更深入更全面。
是家长们需要这个检验结果,是学校以及学校的上级领导需要这个检验结果,是社会需要了解这个检验结果。
这是现代学校的社会办学特征决定的,家长们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老师去教,社会把整个下一代托付给老师去教,就需要了解老师是否教得称职、尽职。考试在本质上是通过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来检验老师乃至整个学校的教学情况的。
这应该是现代学校都采用了考试方式的基本原因,虽然考试的作用并不完全限于这个方面。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孔子时代的教学没有考试,因为孔子授课不是受到社会的委托,也不是受到家长的委托,他的教学不是国家要求的普遍教育,他的学生也不是家长送来的,他只对学生负责,教学的效果他自己知道,学生自己也知道,就可以了,而这可以不需要考试这个形式。
现代学校是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双重委托,对下一代进行批量化教育的一种模式,这就必然的需要一个有形的检验结果来证明学校方面没有辜负这种委托。不论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回避不了这种双重委托的实质。
所以,现代学校教育一定是有考试的教育,这是由现代学校的基本特征决定的。
作为一种有形的检验方式,考试并不只有唯一的形式,但任何用于检验教学效果的考试形式一定是能够得出有形的、可以量化的结果,这却是不会改变的。
因此,针对现代学校教育,我们不需要讨论要不要有考试的问题,没有考试的现代学校教育就失去了评价机制,因此就会失去监控,不能保证学校方面会忠实于社会和家长的委托。
那么,“应付考试”是怎么回事情呢?
这个问题涉及到考试成绩与学习效果的重合程度,如果两者完全重合,也就是考得好与学得好完全等效,那么,应付考试的唯一途径就是教好学好,而教好学好的必然结果就是考得好,成功应付考试就等同于正常完成了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应付考试的教学和学习就无法与正常的教学和学习在客观上区分开,应试教育也就成为了伪命题。
考试成绩与学习效果等效,逻辑上就是一个等效命题,一个等效命题是双向的蕴含命题,必然有两个表述同时成立:如果学得好,那么必然考得好;如果考得好,那么必然学得好。
如果学得好,那么必然考得好。这个命题如果不成立,那么意味着要达到考得好的目标,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教学目标以外的额外技能,这些技能既然没有纳入基本教学目标,那么可以假设那并不包括在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双重委托范围之内,或者说社会和家长并不认为这些技能是有用的,这样一来,学生就增加了额外的负担,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精力等发展资源,去学习一些未必有用的东西,这显然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如果考得好,那么必然学得好。这个命题如果不成立,那么意味着存在其他途径,可以在没有真正学好的前提下,达到考试成绩好的目标。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种变相作弊的可能性,可以在没有真正完成要求的学习任务情况下通过检验。如果学生自己找到了这种途径,那么就是他在自欺欺人,如果学校和老师介入进去,帮助学生找到这种途径,那么,学校和老师就在集体作弊,就是在有意逃脱社会和家长的监控,有意回避自己应该承担的委托责任。
如果某种考试使得上面第一个命题不成立,那么应付这种考试的教学,就必然带来浪费成长资源,甚至竭泽而渔的过度占用这种资源的恶劣效果。
如果某种教学方式使得上面第二个命题不成立,那么这种应付考试的教学方式就是在故意集体作弊,严重偏离社会和家长对学校教育委托的基本目标,是严重的失职行为。
如果两个命题因为种种原因同时不成立了,那么应付考试的教育实际上就成了“教了一些不该教的东西,该教的东西却没有真正教好”的异化的教育方式,我们指责应试教育,就是在这个意义下的指责。
那么,我们国家的现有学校教育,是不是这样的应试教育模式呢?这取决于现有的学校考试是不是导致第一个命题失效,以及现有的教学方式是不是导致第二个命题失效。
这需要进一步分析了。
有没有可能学好了却考不好?逻辑上当然存在这个可能,只要考试的内容需要超出基本教学目标的技能,就可能导致学好了却考不好的结果。
如果设计考试题目的目标真的是为了检验真实的学习效果的话,那么这种情况应该是不会出现的。为了检验真实学习效果而设计的考试,称为学业水平考试,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那就是现代学校设立考试的基本目的。
学业水平考试如果没有出现设计误差,那么应该是能够保证学得好就考得好的。
但考试并不只有学业水平考试一种,选拔考试,或者说淘汰考试,就和学业水平考试有根本的差别。
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学习目标,间接的检验了学校和老师的整体教学情况。它自然应该是固定检验标准的方式,怎样算是达到了教学和学习目标,本身是有一个客观标准的,学业水平考试就以这个标准来设计。
固定标准的考试,达标比例必然就是波动的,学生普遍的努力程度不同,老师普遍的教学水平不同,会导致考试及格人数乃至满分人数大幅度波动。
如果拿学业水平考试结果作为某种选拔和淘汰标准,而这种选拔和淘汰的结果对于学生和老师又至关重要的话,那么就很可能导致大面积高分出现,使得选拔和淘汰失去依据,尤其在选拔比例很低,淘汰比例很高的情况下,学业水平考试很难完成选拔和淘汰目标。
选拔和淘汰考试要求有固定的选拔淘汰比例,比如高考,名校的名额很有限,重点学校、一般一本、二本、三本,各有自己的名额,那么,统一高考就必然是一种淘汰选拔考试,它必须拉开分数间距,使得名校、重点、一般一本、二本和三本学校都能够单纯依靠高考分数就能够完成淘汰选拔目标。
顶级高分、高分、达标等等的比例,在淘汰考试中基本是预先固定下来的,它直接取决于考生总人数和录取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固定了各等级的达标比例,就必然采用可变化的评价检验标准,简单说就是水涨船高的标准,大家都学习很好了,还是必须淘汰多数学生,尤其是名校等级,永远要淘汰掉绝大多数的考生,怎么办到?
当把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升级到顶格,仍然不能满足淘汰考试目标的时候,淘汰考试就不得不寻求基本学习目标以外的技能考核了。
简单观察一下高考卷子的特征,不难发现它具有题量大,难题、偏题、怪题多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是为了在基本学习目标以外找到淘汰依据而加入的。
题量大,就要求做题速度快,当题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势必要求学生做题的速度达到“不假思索”的程度,这要求学生对题目内容形成高度熟练化的直觉思维,这需要长期大量的练习才能够达到,但它并不是基本的教育目标,社会实践并不需要我们对知识的应用达到不假思索的程度,事实上,不假思索的去解决现实问题是一个很恶劣的习惯,常常是导致决策错误的根源。
难题,本来不过是解题线索不直观明显的一种题目,真正把知识掌握透彻,思维能力锻炼充分的学生,应该是不会怕做难题的,但依靠对知识本身的深入理解,以及良好的思维方法去解答难题,势必需要足够的思考时间,在题量大的情况下,就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试,所以,必须要把大量常见题型和常规解题步骤记忆下来,考试中绕开思考过程,直接程序化的完成题目的解答,这同样是需要长期大量练习,记住了各种类型的题型才能够获得的技能,而这也同样不是基本的教育目标,考试题目不可能覆盖真正的实践内容,记住考试题型的过程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帮助。
偏题怪题,实际上就是意想不到的题目类型,它正是针对记忆题型的方式来的,你用记忆题型的方法对付我的题量大难度高的出题方式,导致考试成绩拉不开差距,那么我就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题目类型,让你记不胜记。
这本来是消除记忆题型这种不良学习方法的措施,但由于题量和难度因素,学生仍然无法单纯依靠对知识的深入把握和良好的思维能力应对,于是不得不加大题型记忆范围,更广泛的采用题海战术,你让我记不胜记,我就以超范围超强度记忆训练来对付你。
于是,以高考出题者为一方,以学生和中学老师为一方,就形成了超级大国军备竞赛式的恶性循环,学生为在高考选拔中取胜,想方设法的加大训练强度和范围去应对,中学老师为了达成高升学率目标,则想方设法帮助自己的学生去应付这种考试。这种应付的结果,导致整体应试能力提高,打破了利用考试进行淘汰选拔的目的,于是高考出题者又不得不变本加厉的增加题量加大难度多出偏题怪题,重新拉开差距。
美苏军备竞赛循环升级的最终结果是拖垮了整体实力处于弱势的前苏联。高考出题强度和应试能力提高的循环升级,最终拖垮的必然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学生一方。
为了跟上出题强度的增加,高中生们一届比一届辛苦,先是牺牲了正常的发展资源,不能玩耍,没有充分时间学习课外知识等等,接下来开始牺牲睡眠时间和正常的劳逸结合,牺牲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但仍然不够,因为淘汰选拔的需要,高考出题者的强度升级是永无止境的,最终,到高中生们再没有任何更多的东西可以牺牲的时候,这种恶性循环就走到极端了,而这种教育的恶果也就必然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而触目惊心了,应试教育也就该寿终正寝了,但是,一代孩子也就被牺牲掉了。
应付高考,本来不是中学的教育目标,更不是小学的,中小学的考试本来应该是学业水平考试,只要学生在学业水平考试中的表现达到了预定期望,学校和老师就算完成了社会和家长的委托,忠实于自己的职守了。
但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并不是这样的,高考、中考、小升初升学率成为了对学校及老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标准,这不是学业水平标准,而是淘汰制标准,这个标准一旦建立,学校教育就偏离了本来应有的轨道,考试性质被异化了,教学方式必然被迫一起被异化,陷入恶性循环就是无法避免的了。
这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实情况,并非我自己空穴来风臆造出来的谎言,也不是靠闭上眼睛不认帐就可以抹杀掉的事实。
中小学教育一旦绑上为高考升学率奋斗的战车,就必然要超出基本教育目标去高强度的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且这种训练还不得不一再的变本加厉,既不顾及这种应试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有没有实际价值,也不顾及对学生带来的身心伤害。
至于中小学教育怎么会绑上了追求升学率这辆疯狂战车,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需要从恢复高考以后的历史变迁去讨论。
因为学校教育的考试由学业水平考试变换为高淘汰比例多等级拉开的淘汰考试,“学得好就考得好”这个命题就被直接的打破了,学校方面不得不教一些本来不该教的东西,学生不得不在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之外,完成高强度的应试能力训练,乃至付出身心健康为代价,这是应试教育的一个方面的问题。
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是,“考得好必然学得好”这个命题也被打破了,导致中小学学校教育并没有真正完成基本教育目标。
有没有可能在没有真正学好的前提下考试出好成绩?这个问题的回答本来就是肯定的。所有可以量化的考试,检验的能力都是显性的,而教育的目标里却必然要包括很多隐性能力,因为教育的目的并非为了考试,考试仅仅是一个检验手段,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实的能力,这种真实能力必然包括各种隐性能力,不仅有智力上的,还有意志、坚韧、责任心等等我们称为“情商”以及社会能力等方面的东西。
如果学生有办法绕开这些隐性能力的培养,直接学会应付考试的显性能力,那么考试成绩就不能正确反映真实学习效果。至少在理论上,是存在这种“隐性作弊”捷径的。
但在实际上,没有老师介入的前提下,学生靠自己找到这种捷径的可能性是几乎不存在的。
就拿记忆题型来说吧,如果没有老师帮助,那么学生必须首先学会正确的解题思路,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对题目类型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同类题目的共同性,总结出带有通用性的解题步骤并且记住,这样的过程,学习目标本身要求的真实理解和把握,良好的思维能力训练等等一样也没有绕开,相反还需要有很好的归纳总结能力,有很好的发现共同性思路的整理能力,在显性能力达成的同时,需要的隐性能力也一并达成了,甚至超额完成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书面考试历来只能反映显性知识的掌握和显性能力的高低,但考试成绩好和实际上学得好,在大多数现代学校教育中却一直有很高的重合度的根本原因:在老师不介入帮忙的前提下,学生要想获得显性考试能力,是难以绕开必要的隐性能力的。
但只要老师一介入帮忙(对了,介入帮忙的往往还不仅是直接授课的老师,那些五花八门的教学辅助材料,多数也是在这个方面提供“帮助”的),情况就变化了,这条捷径就能够走了。
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要远远高于学生,由老师来进行题型归纳,同类题型解题步骤的总结,是要比学生自己完成更加容易的,然后把归纳总结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牢牢记住,就帮助学生绕开了解题中必要的知识把握过程和自行寻找解题线索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可以在相关隐性能力没有充分获得锻炼的情况下,直接掌握应付考试所需要的显性能力。
同样的,老师可以根据自己长期指导应付考试的经验,告诉学生哪些题目类型会高概率出现,哪些会低概率出现,这种方式叫做猜题。老师还可以根据经验了解哪些教学内容基本上不会出现在考试内容中,干脆在教学过程中忽略掉,这叫做“不考的就不教”,老师还可以直接拿历年的考试卷子作为作业,让学生提前训练,针对错题情况直接进行显性应试指导,这就是全方位的应试能力训练了。
所有这些做法,本质上都是老师在帮助学生隐性作弊,目的就是让学生不必完全达到基本教育目标就获得很好的应试能力。
老师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升学率的需要。尤其当学生的精力付出已经接近极限,连身心健康已经牺牲掉了,没有更多可以牺牲的东西时,老师们只好拿基本教育目标来牺牲了,让学生可以节省本来应该用于达成基本教育目标的精力,用于达成更高的应试能力,这是一个挖潜措施,一个无奈然而足够可恨的措施。
那些教辅材料的编制者为什么也这么做?他们和购买材料的学生的升学率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但这是一个商业行为,简而言之,这样的东西有市场,一切为了钱。
那么,老师们为什么敢于公然这样做?为什么敢于公然和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作对?
因为评价标准的异化和单一化。当对老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单一使用升学率这种指标,单纯从学生在淘汰制考试中的成绩表现来评价的时候,当老师们帮助了学生隐性作弊,不仅不会受到任何指责,而且还能够获得工资、奖金、职称等实际利益,同时也获得更多尊重的时候。除开老师们自己的教育良心以外,就没有更多的东西来约束他们不要这样做了。
那个看起来很美好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已经形同虚设了。
当学校教育的考试由学业水平考试异化为高淘汰率的选拔考试的时候,学校教育就必然要承担额外的应试能力的训练,而且这种训练必然水涨船高,愈演愈烈,竭泽而渔,直到老师和学生都不再有任何一点东西可以牺牲掉的时候。
当学生在淘汰制考试中的成绩表现,成为评价老师教学水平以及职业责任心的唯一标准的时候,由老师介入,帮助学生走捷径,以绕开学校教育基本目标,以尽可能少的精力代价,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应试能力的应试教学模式,也就必然会堂而皇之的出现了。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应试教育概念。
它不是“有考试的教育”,而是以“应付淘汰制考试”为最高教学目标的异化教育,是考试主宰一切的教育,是置学生的身心健康于不顾,也置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于不顾的,极其恶劣危害极大的教育。
不要告诉我,中国目前的学校教育并不是这样的,关于这一点,广大的家长心里有数,广大的一线老师心里有数,广大的学生一样心里有数。
那是一个全国范围的事实,不是闭上眼睛不认帐就可以抹杀的事实,掩耳盗铃毫无意义
[ 本帖最后由 shanlon 于
01:03 编辑 ]
UID 425314
阅读权限 70
注册 宝宝生日
还“应试教育”概念以本来面目
&转自网络&
还“应试教育”概念以本来面目
——素质教育调查研究之二
& &&&在当今中国,要真正高扬素质教育之帆,不批倒批臭“应试教育”是不行的!因为,一谈到素质教育,总有人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应试也是一种能力,应试也是一种素质。于是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反什么?怎么反?
& &&&一、“应试教育”概念的提出
& & 有人认为,“应试教育”这个概念,是人们为了为素质教育找到一个批判的对立物,而制造出来的。其实不然,“应试教育”是人们对教育中存在的各种违背教育方针和教学规律的各种错误做法的概括,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
& & 1986年,《教育研究》从第四期起开辟专栏,讨论“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目标”的问题,历时1年。在《教育研究》1987年第1期,我发表了《教育改革要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一文,这应该算作是在全国倡导素质教育的较早的一篇文章。
& & 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国家教委“端正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研究与对策领导小组成立并举行第一次会议。领导小组组长:张承先;副组长:柳斌、王明达。会议决定从现在起,到明年上半年,就基础教育脱离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违背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向全社会公布调查报告,引导全国开展端正教育思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讨论,使各级党政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认识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办教育,为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深化教育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外部环境,并制定若干相应的改革措施。
& & 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及国家教育委员会“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调查组”在《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发表《抓住关键,综合治理》一文,《光明日报》和一些省报发表了文章摘要。我有幸参加了国家“七五”课题《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 & 《抓住关键,综合治理》一文的基本观点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表现在学校,根子在社会,出路在改革,解决问题的关键在领导。什么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该文“是指脱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把基础教育办成单纯的升学教育,违背教育方针违反教育规律的错误做法。具体表现是:不按教学计划开课,升学考什么,学什么;不按教育规律教学,升学怎么考,怎么学;不面向全体学生,只对有希望升学的学生教学;大量办复读班;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唯一标准,搞升学排队,规定升学指标;猜题、押题、舞弊等等。造成的危害是:教育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学生不能全面发展;教育不面向全体学生;摧残青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浪费等。”
& & 显然,“应试教育”是有特定含义的,我们在使用“应试教育”这一概念时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应该遵守人们对“应试教育”内涵的基本规定。
& & 二、不能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划等号
& & 11月8日上午,我在潍坊市调研,张国华局长在汇报中谈到:要充分地肯定和评价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进步。对素质教育不能神秘化,我们不失去话语权。我们不可能像抓经济指标那样看教育,孩子的成长有一个过程,任何一个积极的变革都要给予肯定,素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基层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的任何点滴进步,都要敢于肯定。要深刻理解教育发生的点滴进步,大家都在走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路上,不要用很高的要求来审视今天的现实,更不要过多地指责,存在就有一定的道理。
& & 11月9日上午,我在淄博市调研,张洪亮局长主持座谈会,张景春副局长代表市教育局汇报了全市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所作的工作。听了张局长的汇报,刘慧晏书记对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一系列批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党政领导还是非常重视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当然,张局长对于高中教育的一些看法,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他说:我们在召开高中座谈会时,感到即使在高中教育中,广大的校长和教师们也在推进素质教育,他们也做了许多改革和探索。
& & 如何看待以上两位局长的一些认识和观点。的确,素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确对于基层教育工作者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进行的点滴探索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这里,我更认识到,谈到反对应试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家内心里都有一种委屈,总认为这几年在辛辛苦苦地抓教育,全力以赴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怎么都成了应试教育?在这里,我想指出的是;承认教育战线存在应试教育现象,并不是对教育工作的全盘否定,更不是认为教育战线都是抓应试教育。一句话,我们绝对不能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或等号。“应试教育”只是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影响整个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
& & 三、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 & 如何看待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我想,必须坚持以下三个观点:
& &&&一是素质教育实践与应试教育现象并存。在当前的整个教育中,我们应该承认,素质教育实践是丰富多彩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取得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成果。比如,在推进课程改革,打破国家课程一统天下方面;在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面;在解放学生,推进教学评价多元化方面;在加强校本教研,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尽管在教育中存在着大量的应试教育现象,甚至可以说,在一些地方,近年来应试教育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但毕竟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这些实践和探索,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尤其难能可贵。
& & 二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的。我们在充分肯定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所作的大量探索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确,应试教育现象是大量存在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从教育价值观上讲是对立的。应试教育作为一些党政干部、一些教育干部错误的教育政绩观的突出表现,说到低,他们只对自己的政绩负责,牺牲的是学生的根本利益,因为应试教育从本质上说,不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负责,不对学生获得就业主谋生的本领负责,更不对终生的生活幸福负责。
& &&&三是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应试教育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我国,由于实行小学生就近入学,初中生划片招生,小学生升初中没有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小学阶段学生课程开设比较齐,多数学校基本上能够按照国家的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但是到了初中阶段,由于目前各地高中学校之间存在着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较大差距,而进了所谓的重点高中,学生升大学的希望就大,初中违背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方案的要求,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就变得比小学严重,到了高中更是变本加厉,可以说,高中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应试教育进行的。我们完全可以说,高中教育是我国应试教育的“重灾区”。
& &&&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回归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 &&&在我的记忆里,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源于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对于这个提法,教育界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同志都认为,教育不可能从一个轨道转向另一轨道。在这里,我认为,教育战线面临的挑战不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回归问题。因为教育战线不存在全盘应试教育的问题,这里需要的是扼制应试教育现象,让应试教育回归素质教育。在这里,要切实纠正应试教育的下列做法:
& & 一是转变“应试教育”的办学思想
& & “应试教育”以追求升学率为教育根本目的,这种教育价值观弃学生的健康发展于不顾。省城某重点高中校长提出的口号是:送给我一个高中生,还给你一个大学生。
& & 二是改变“应试教育”考什么教什么、能考出什么就教什么课程开设原则
目前,为了应试的需要,从初中到高中,对所谓的应考科目,如语数外、数理化、政史地都很重视。从全省教师队伍调研的情况看,应考科目几乎都存在着教师超编现象,而非应科科目,则无一例外地存在缺编现象,致使音体美课程开设不足,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基本上开同虚设。
& & 三是改变怎么考就怎么组织教学。一天,我收到某地一位县教科室主任的短信:该县正在组织小学升初中考试,基本设置考试科目为:3+X+1。更可笑的是,省某重点中学在全省高中课程改革定点联系校第六次会议,大谈在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优化教研科室的经验。什么经验?就是按照山东省高考科目的设置,重新设置教研科室,组织语文教研室、数学教研室、英语教研室,文综教研室、理综教研室、基本能力教研室。这是什么样的改革?完全是按照提高升学率的需要来重建教研组织。
& & 四是改变片面奖励高考升学率的做法。“应试教育”的管理原则是什么?一切以提高高考升学率为依归。请看某县中奖励高考升学率的政策:
学校对高三教师实行奖励,平均每位高三教师4000元,根据得分多少确定奖金数量。教师奖金=高三教师人数X4000元/高三教师总得分X教师个人得分,教师个人得分主要依依以下四个方面为准:
& & 1、市高考状元计50分;
& & 2、市文科前50名每名10分;
& & 3、市理科前200名每人10分;
& & 4、一本上线每班按50人计50分,多一人加一分少一人减一分。
& & 考取山东省状元的奖金学校实行特殊奖励,奖金2万元左右。
& & 另外,县政府每年拿出36万奖励高考优秀个人,每人价值一万元的金牌。
UID 425314
阅读权限 70
注册 宝宝生日
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国家教育委员会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现就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小学的紧迫任务(一)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为在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正在实行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面临人均资源占有率低,科技、教育、文化相对落后和人口素质亟待提高的严峻挑战,面临国际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要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这一切归根到底将取决于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终身教育的发展,也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在中小学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二)充分肯定基础教育的成绩,深刻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基础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创造出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等一批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育模式和学科教学整体改革经验,一些地区还积极开展了区域性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实验,取得了重要经验。这些改革在深度与广度上一直在持续发展,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为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们也必须深刻认识“应试教育”对中小学教育产生的影响和危害。目前,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应试教育 ”不是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单纯以应试升学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否定“应试教育”,不是要否定现行的教育。事实上“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它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妨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作为唯一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偏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因此,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中小学摆脱 “应试教育”束缚。
  (三)明确向素质转变的目标,树立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要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树立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当地实际,统筹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出明确的改革目标,使城乡每所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化”;管理水平达到“规范化”;校长、教师队伍素质优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中小学走上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谐发展的办学轨道。为达到这一目标,当前各地要切实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缩小学校间办学水平的差距;要在普及初中教育的地方,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不招收高费择校生;建立并完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构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督导评估制度和教育质量监控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当地政府应做好各有关方面的协调工作,提供条件保障,使改革落到实处,争取在几年内初见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以素质教育的课程、教材体系为核心,以教育质量监督控制度、科学的考试制度和督导评估制度为机制,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根本保证,以教育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全社会的支持、参与为保障的素质教育运行体系。
  二、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四)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根据《教育法》提出的要求,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逐步达到规范化,是政府依据法律规定应承担的责任。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改造薄弱学校的整体规划。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三部委《关于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人员支持基层教育工作的请示》的通知精神,切实采取充实、培训、交流和调整等措施,加强薄弱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应尽快使每所学校的领导班子、教师,以及校舍和设备都达到合格要求,使学校在贯彻执行教育的法律、法规,落实学校管理规程和课程方案等方面达到要求。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要争取在几年内使薄弱学校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
  (五)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近些年来,国家在基础教育的课程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当前中小学必修课程门类过多,选修课程过窄,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不同程度存在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因此,国家教委要在近期内组织力量对现行课程、教材中不适当的内容、要求进行调整。同时,要制定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教材体系,积极稳妥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教材改革的研究与实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统筹规划和领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条件和需要,组织力量在一定范围内就课程方案的调整进行探讨与实验。调整课程应本着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于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原则,减少课程门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有时间、有条件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参加劳动,丰富生活经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课程调整的方案要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报国家教委备案。
  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用书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学校和教师都不得向学生推销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印发的“用书目录”以外的教学用书、学习资料和各种学具。严格禁止违反规定的各种复习资料进入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对让学生统一订购这类复习资料的校长、教师和学校其他人员,要坚决整肃,严加处理。
  中小学校要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广大教师要更新观念,在新的教学观指导下,进行教学方法、学习指导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建立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体系,改革考试和评价方法。各地要依据《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修订稿)》,制定工作计划和评估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制度。坚决改变以升学率高低为主要指标评估教育政绩优劣、办学水平高低、教师工作好坏的做法。在开展对中小学校督导评估的过程中,学校要认真做好自我评估工作,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主体作用。要积极改革和完善对干部、教师的评价工作,使督导评估起到改革学校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
  要改革对中小学生的考试和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应符合教育方针、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积极提倡小学阶段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用正面鼓励的评语激励学生进步。中学可以进行学分制的试验工作。要坚决摒弃仅以学科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以及损害学生人格的错误做法。评价工作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生动活泼发展的和谐环境。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全面关心,并通过评价鼓励他们走向成功。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各种形式的统考。初中阶段一般不实行会考制度。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要不断完善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兴利除弊。要准确把握会考的毕业水平考试性质,发挥其对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正确导向作用。
  (七)加快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方,要尽快全面落实并不断完善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的要求和方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加强对中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领导,积极推进中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中等学校招生制度既要有利于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更要有利于初中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提倡中等学校招生实行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一次性入学考试的做法,减轻学生考试负担。认真总结中等学校招生改革的经验,包括高一级学校招生指标分配与办学水平、质量评价结果合理挂钩等方法,并使之不断完善。
  要改革高校招生中的入学考试制度,逐步推行高考报名社会化,并从考试科目的合理设置,适当增加考生选择机会,高考试题要份量适中,区分度适当,考核知识和能力并重,以及完善配套改革措施等方面探索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八)切实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克服“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倾向。学校的德育工作要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总体目标,坚持以“五爱”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以权利义务、民主法制为中心的公民意识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浅显易懂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常识教育。广大教师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要在教学中注重激情、明理和导行各环节的有机结合,注重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九)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教师队伍。校长、教师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具有良好的师德。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面向每个学生,平等、公正,因材施教,要逐步掌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估的方法,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抓好校长、教师的培训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向全体教师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继续教育,引导广大校长和教师逐步形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思想、观念;扩展和更新知识,提高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师德建设,认真贯彻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禁体罚、变相体罚以及侮辱学生人格等一切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师范院校要从办学方针、培养目标、基本教育教学理论、课程结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培养和提高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改革,努力为中小学输送符合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师资。
  (十)进行素质教育整体改革,开展区域实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依国家教委有关开展素质教育区域实验工作的文件精神,从实际出发,就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政策和措施进行探索和区域实验。确立整体性改革的目标、必要条件和鼓励措施,如在考试办法、升学指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制定一些具体政策,以有利于区域性整体改革的开展,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及时总结区域性整体改革所取得的有效经验,并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宣传推广,以促进中小学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十一)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会遇到许多实践和理论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教育科研,进行科学决策。理论工作者要与学校教育工作者相结合,重视教育实践,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以指导教育教学的改革。各级教学研究部门要将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重要的任务,当前,要集中力量研究并指导中小学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克取“应试教育”的影响。各地应针对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精心设计教育实验。通过实验进行探索,作出比较选择,用以指导大面积的教育改革。
  师范院校以及教育科研机构应坚持面向基础教育、为基层服务的方向,主动参与中小学校的改革,将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重要研究课题,从实践中汲取营养,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十二)建立奖励机制,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有力地促进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国家教委将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表彰和奖励制度。国家教委将依据国务院颁发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对基础教育改革中坚持正确方向,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又有推广可能性的优秀教学成果进行奖励。要充分发挥这一奖励及其他有关奖励的导向体制作用,旗帜鲜明地引导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
  (十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调整教育结构,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随着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要适度发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加快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成人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播电视大学注册视听生等开放式办学,为公民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多种机会。继续深化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加快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改革。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建立并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的路子。农村要实行“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各级政府要充分运用宣传舆论,提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和“终身教育”的思想,引导学生、家长和社会在观念上形成共识。
  三、加强领导,创设环境,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十四)实施素质教育,政府要加强领导。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要做到认识到位,教育投入到位,要尊重教育规律,为实施素质教育创设宽松的环境。各级领导干部不得向教育部门和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各级政府不得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工作以及考核干部和老师的唯一标准。要积极稳步地推进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逐步实行学历与能力并重的用人制度,重学历不唯学历,重在真才实学,为实施素质教育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十五)实施素质教育要取得家长、社区的支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主动向家长、社会宣传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家长、社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参与对学校的管理,形成社区参与教育的有效机制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学校要建立定期联系和反馈制度,听取家长、社区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家长、社会对学校工作和教师工作的监督。
  (十六)依法治教,保障和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要增强依法治教的意识,严格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教委颁布的文件,自觉接受各级人大的法律监督。各级政府要依法加强对下一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执法监督。着重从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是否重视,是否依法保证基础教育投入,是否创造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是否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以及是否引导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等方面予以监督;规范办学行为,教育执法机构对违反教育法规的行为要坚决依法予以查处。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涉及教育方向、教育思想、教育政策、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一场重大转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自我完善。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将使基础教育以新的姿态进入21世纪
UID 425314
阅读权限 70
注册 宝宝生日
素质到底含什么内容?
看完了各家方言, 再回到自己的角落
按我个人定义, 素质就是将来学习或生活所需要的
基础能力, 如果将来用不着的能力和素质绝对也算
所以这会根据时代的变化, 家长的意愿, 孩子自己
的意愿来决定素质的具体内容
或许这就是因人施教的核心所在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可以从通用方面去讨论素质,并再
从中细分得到自己的素质内容
&&包括体能,卫生等
&&包括责任感,独立性,意志力, 以及情感,性格,抱负,信念,世界观等
&&或用点流行而虚无的词语说情商,人性,人格
&&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
&&包含语言,音乐,美术,交往的能力
(欢迎大家把能想到的都加上)
UID 200888
阅读权限 6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太长太多,没看下去.
UID 350581
阅读权限 7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这个争论太复杂,不好界定。
UID 425314
阅读权限 7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都逃不掉考试, 那么考试有什么区别呢?
素质教育的考试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就是学业水平考试,
只有一个评价标准, 就是合格或不合格
应试考试的特征也很明显, 第一是要计算分数, 第二是要排名次
从教育的目的和对考试的针对性而言, 只要是冲分数或名次去的
教育就很大部分划分到应试教育,而仅仅为了达到合格的教育就可
以划分到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也打分
素质教育也打分
UID 425314
阅读权限 7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反思一: 国家要搞素质教育, 努力缩小学校间办学水平的差距
问题一: 可能消除学校间的差距么? 要多久才能达到?
有人和我争辩是否要帮孩子挑学校的问题, 曾问过我问题:
深圳实验中学政府投入多少钱? 普通中学投入多少钱?
深圳实验中学有多少特级教师? 普通中学有多少?
好的教师愿意去深圳实验中学呢? 还是普通中学?
就算是同样的教育方式, 深圳实验中学教得好呢? 还是普通中学?
要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可能方法是:
1. 学校的政府投入经费按学生人数来计算
2. 学校准许招生人数由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来决定
3. 学校不能收取其他费用或赞助
问题二: 如果学校间差距不能消除, 那怎么可能避免大家选择学校?
如果大家都打算进入名校,那么那么多名额大家怎么分?
现在深圳有规定禁止小学和初中入学任何考试/
但是并没有禁止学校可以选择学生, 并没有规定学校不可以参照
以前学校或考试的成绩来选择学生
(俺听过很多人做同样的事情: 买房子不是为了住或投资,
只是为了帮小孩子拿到学校的准入证)
UID 425314
阅读权限 7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wangtutu & & & &
11:31& & & & 威望& & & & +2 & & & & 素质教育也打分
wangtutu & & & &
11:31& & & & 金钱& & & & +2 & & & & 素质教育也打分
打分只是为了检查是否合格, 而不是为了排名
金钱 10889
阅读权限 8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前来取经哈,刚在另一楼请教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
UID 425314
阅读权限 7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这两天还在反思: 到底学校教育要达到什么效果? 家庭教育要达到什么效果?
刚刚从当当买了两本书, 正在学习中
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
帮孩子成为学习赢家
先学习完再继续思考..........
UID 425314
阅读权限 70
注册 宝宝生日
广东高考新政:高中会考成绩与高校招生挂钩
会考成绩到底对高考产生何作用?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昨日(13日)指出,会考成绩将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只有参考的3门科目全达C级以上,才能报考重点(一本类)大学。上个月,广东公布2010年高考改革新方案,将实行“3+综合”模式,不再选考“X”科,同时开展会考。新方案的高考科目设置,“3”为语文、数学(文科/理科)、外语三科;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改革后各科目考试成绩仍以原始分形式呈现。
& & 但此次改革最大的变化是,建立会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学业水平考试侧重对高中生学习情况的全面检测,使水平考试与选拔考试分离,并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高校招生录取适度挂钩。
& & 各科卷面成绩与等级分关系
& & ●100分-85分为A级
& & ●84分-70分为B级
& & ●69分-50分为C级
& & ●49分-25分为D级
& & ●24分(含)以下不给等级,在成绩单上表达为考试成绩未达等级要求。
& & 具备高校录取资格的必要条件
& & ①三科达C级才能报重点
& & 具备第一批本科院校普通类专业录取资格的必要条件:文科类考生必须参加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的
考试并获得等级成绩,且三门学科成绩均达到C级及其以上等级;理科类考生必须参加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的考试并均获得等级成绩,且三门学科成绩均达到C级及其以上等级。
& & ②两科达C级才能报本科
& & 具备第二批本科院校(含第二批A类、B类院校)普通类专业录取资格的必要条件:文科类考生必须参加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的考试并均获得等级成绩,且考试成绩中至少有两门达到C级及其以上等级;理科类考生必须参加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的考试并均获得等级成绩,且考试成绩中至少有两门达到C级及其以上等级。
& & ③一科达C级才能报专科
& & 具备第三批专科院校(含第三批A类、B类院校)普通类专业录取资格的必要条件:文科类考生必须参加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的考试并均获得等级成绩,且考试成绩中至少有一门达到C级及其以上等级;理科类考生必须参加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的考试并均获得等级成绩,且考试成绩中至少有一门达到C级及其以上等级。
& & ④两科达D级才能报艺校
& & 各批次艺术类专业录取资格的必要条件:考生必须参加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的考试,且至少有两门学科成绩达到D级及以上等级。
& & 各批次体育类专业录取资格的必要条件:考生必须参加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的考试,且至少有两门学科成绩达到D级及以上等级。
& & 会考具体考试时间
& & 化学、政治8∶30-10∶00
& & 生物、地理10∶40-12∶10
& & 物理、历史15∶00-16∶30
& & (本次会考安排在 2009 年 6月下旬进行,各科目的考试时间均为 90分钟。)
& & 会考各学科考试范围
& & 政治科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内容。
& & 历史科包括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的内容。
& & 地理科包括地理 1、地理 2、地理3 的内容。
& & 物理科包括物理 1、物理 2、选修1-1 的内容。
& & 化学科包括化学 1、化学 2、化学与生活或化学与技术(由考生在试卷上选择)的内容。
& & 生物包括生物 1(分子与细胞)、生物 2(遗传与进化)、生物 3(稳态与环境)的内容。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应试教育的好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