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三家P2P完成超额完成目标标清理」

一篇文章看懂中国P2P行业!史上最详尽解读
我的图书馆
一篇文章看懂中国P2P行业!史上最详尽解读
▇ 本文为摩尔金融(moerjinrong)撰稿人原创文章
作者:某互联网公司战略投资部投资经理William Tan
一、P2P定义
P2P是Peer to Peer的意思,理论上,是指个人通过第三方平台在收取一定费用的前提下向其他个人提供小额借贷的金融模式。
在中国,P2P概念已经逐渐扩展到了P2B(Peer to Business),也就是企业成为融资方,个人提供资金。本文所指P2P是包含了P2B的广义概念。
为了便于分析,P2P分为狭义P2P和P2B,二者实践中主要的差别在于融资方融资金额的大小,小的属于狭义P2P(一般50万以下可以认为是小额),大的属于P2B。(有企业主以个人名义在P2P平台上融资给企业用,如果金额比较小,也归为狭义P2P范畴。)
按时间顺序,P2P可以概括为P2P1.0模式、P2P2.0模式和P2P3.0模式。
P2P1.0模式:基于网络大数据环境下的纯信用纯线上交易模式。
P2P2.0模式:线上和线下并行运营的“O2O方式”,网贷平台同时承担信息中介和风险控制的角色,平台或其关联公司做担保。
P2P3.0模式:将项目审核及担保剥离给专业小贷公司、担保机构,P2P平台只做信息展示并提供撮合交易。
二、结论概要
三、基础数据
1.中国P2P公司数量及增长率
截止2014年二季度,中国P2P公司1184家。
数据来源:网贷之家&网贷天眼
2. 中国P2P交易额及增长率
2014年上半年,全国P2P网贷成交额964.46亿元。
笔者觉得这个交易数据有一定水分,里面可能夹杂着理财产品销售,超出了P2P概念。此外,从广东、浙江两省交易额占比较高可以初步猜测,会有一部分传统民间借贷搬到网上化身P2P,这部分市场原本就存在,只是过去没有被统计进来。
3. P2P交易期限
目前网贷的平均期限在3-6个月。易P2P网贷研究院估计,目前超半数的平台借款期限在3个月以内,由于市场规模较大的平台平均借款期限较长,故拉升了行业的平均期限。
4. P2P利率变化
P2P利率下降趋势明显,但总体依然较高。
5. P2P借款人数及投资人数
关于借款人数,各个平台的统计数据不一致,网贷之家的数据是截止2014年6月底7万多人,而易P2P网贷研究院的数据是18.9万人。
关于投资人数,各个平台的统计数据差不多,网贷之家的数据是截止2014年6月底32万人左右,而易P2P网贷研究院的数据是44.36万人。
增长速度上,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半年借款人数增长100%,年化增长率300%,预计2014年底借款人数14万人;半年投资人数增长120%,年化增长率384%,预计2014年底投资人数达到76.8万人。
接下来计算投资人人均投资额:
由于交易额是时间段类型的数据,而投资人人数是时间点类型的数据,这里按照预测数据估计2014年的投资人人均投资额,采用的方法是类似会计上处理财务报表的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2014年预测总交易额/((2014年年初投资人数+2014年年底投资人数)/2)
得到的2014年投资人人均投资额约为55万。
注: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2014年年初投资人数约为14.5万人。
笔者认为,人均投资额55万这个数字太大了。笔者猜测,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交易规模存在猫腻。试想一下,借款人A要借一笔10万元的资金,期限6个月,那么平台为了扩充交易规模,和A说:你这笔6个月的借款分6次借,每次期限1个月,于是,这笔借款贡献的交易规模由10万元变成了60万元。
第二,产品形态存在猫腻。大部分P2P的平台已经不是纯粹的P2P了,首先,会把一些货币基金形态的理财产品放到平台上;其次,会有过去通过小贷公司借款的企业,变相通过P2P融资,出资方实质上可能是小贷公司本身;最后,会有一些将信托产品拆分零售的手段,以代持方式规避法律风险。
6. P2P 总成交榜前十名单
P2P平台周总成交榜榜单(截止日)
将最近一周排名列表如下,并补充了投哪儿网、有利网、合拍在线、人人聚财、融资城、365易贷、宜人贷、银客网和拍拍贷:
周总成交量(万元)
周总成交量(万元)
数据来源:网贷之家
P2P平台月总成交榜榜单(截止日)
将最近一月排名列表如下,并补充了爱投资、人人贷、投哪儿网、人人聚财、365易贷、有利网、宜人贷、银客网和拍拍贷:
月总成交量(万元)
月总成交量(万元)
数据来源:网贷之家
7. P2P投资人数量前十名单
这里选取了2014年6月月报数据。
列表如下,并补充了温州贷、投哪儿网、合拍在线、钱爸爸、鑫合汇、银客网、陆金所、积木盒子和融资城:
月总投资人数
月总投资人数
数据来源:网贷之家
8. P2P主流平台平均每标金额和平均每人投资金额
其实,分析每家P2P公司的平均每标金额和平均每人投资金额需要结合其商业模式来分析,这里仅仅将数据陈列,后续更详细的分析将在Case Study部分给出。
以2014年6月当月的数据计算,上述月总成交量排名中的P2P公司平均每标金额和平均每人投资金额如下:
为了看得更清楚,这里只给出平均每人投资金额,并去掉融资城:
同时,将数据列表如下:
平均每人投资金额(万元)
平均每标金额(万元)
从数据中可以看到,P2P平台之间的平均每标金额和平均每人投资金额方差是非常大的。显然,P2P平台已经演变成了P2B,B2B,P2P的概念得到了深度拓展;不同P2P公司的差异非常大。
四、主要模式
P2P属于“贷款”的范畴。贷款有四个主要环节:贷款项目的获取、贷款项目的审核、贷款资金的获取、到期还款交易结束。
笔者判断一家平台公司是不是属于P2P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贷款资金的获取一定是来自于线上,面对普通大众的,这样的P2P平台才是具有“互联网精神”的P2P.
根据贷款项目获取方式的不同,P2P平台主要包括:
(1) 线上获取贷款项目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P2P平台与美国P2P平台类似,贷款项目由线上获取。但是,由于目前中国的征信体系不完善,线上获取的项目很难做风控,这类平台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制约。
(2) 线下获取贷款项目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P2P平台一类是自己到线下开门店,另一类是与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合作,通过线下渠道获取贷款项目。这种获取贷款项目的方式符合中国国情,但增加了成本。
(3) 线上线下共同获取贷款项目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上述两种模式结合起来。
根据贷款项目审核方式的不同,P2P平台主要包括:
(1) P2P平台审核项目
这种模式的P2P平台对风控的要求很高,风险也主要由平台或其关联公司来承担。
(2) P2P平台的合作单位小贷公司或担保公司审核项目
这种模式的P2P平台只做信息的发布和交易撮合,将主要风险转嫁给了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不过,平台处于自身品牌的考虑还是会涉足风控,同时对平台的品牌和流量要求很高,否则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为什么要和这个平台玩儿呢?
根据到期未还款的处置方式,P2P平台主要包括:
(1) 纯平台无垫付模式
该模式下,投资者完全自担风险。此模式也是美国通行的模式。但是由于中国的信用体系不完善,以及投资者不成熟,此类模式在中国的实际发展中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2) 平台担保垫付模式
该模式下,平台对投资者本金和利息进行担保,一旦发生逾期,由平台现行偿还投资者。但此类模式已被监管机构明令禁止。
(3) 担保公司担保垫付模式
该模式下,由第三方担保公司对投资者的本金和利息进行担保,一旦发生逾期,由担保公司偿还投资者。国内监管机构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杠杆要求上限是10倍,因此随着平台交易规模的扩大,对担保公司的需求量也会增大。但担保模式下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一旦违约率过高,担保公司无力偿付的情况下,投资者要自行承担风险。担保公司不是慈善家,也是要收费的,因此引入了第三方担保也意味着增加了成本。
(4) 风险准备金模式
风险准备金模式是指平台另设风险准备金账户,通过借款管理费、投资利息提成、甚至平台自有资金等形式储备资金用于贷款损失时的垫付。一旦风险准备金用完,则由投资者自行承担风险。
五、Case Study
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目前只分析了7家比较典型的P2P公司,之后会把其他有特色的P2P公司一一阐述。
1.红岭创投
(1) 基本数据
日当周平台成交额2.49亿,排名第一;2014年6月当月成交额4.92亿,排名第四;2014年6月投资人数14994人,排名第一;平均每人投资金额3.28万,每标金额3.95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2) 项目来源
项目来源主要是线下,也有少部分线上;借款人主要是企业,少部分是个人。
其大部分项目是有抵押的,只有13%信用借款。
值得注意的是,占比最高的净值借款的意思是借款人用自己在红岭创投平台投资未收回的资金作抵押进行借款,增大了平台的风险。另一方面,红岭创投目前没有推出债权转让交易业务也是净值借款居高的原因。
(3) 项目审核
红岭创投的所有项目审核都是由平台来审核的。
(4) 资金获取
红岭创投平台上资金来源主要是线上。
(5) 逾期处理
红岭创投平台上的项目都是有本金+利息担保的(需要先成为会员,会员费180元/年)。
2014年之前,平台上项目的担保公司是深圳可信担保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注册资金仅有1000万元人民币,并且红岭创投拥有其90%股权。
2014年之后,由于政策规定平台本身不可以提供担保,因此红岭创投改为风险准备金模式,其中初始准备金为5000万元,计提准备金标准为每笔借款标按借款金额年化1.2%计提。红岭创投披露的坏账率是0.686%。
(6) 信息披露
对于项目金额在50万以下的项目,平台的信息披露很不完备,投资者无法知晓自己的交易对手是谁,对方拿钱用来做什么。对于项目金额在50万以上的大项目,平台会对项目基本情况进行披露。
(7) 收益及期限
红岭创投官方披露的2013年综合年化收益率为16.39%,期限如下图:
红岭创投借款期限没有超过12个月的。
第一,从结果上来看,红岭创投总体上讲还是比较草根的,满足“普惠金融”的角色要求;
第二,净值借款占了37%,这部分显然就是冲规模的。
第三,红岭创投的项目很大一部分是企业周转借款,甚至有房地产项目融资,融资成本在年化20%左右,这个成本太高了,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对于平台来讲风险都是巨大的,尤其在经济下行之时,平台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第四,2014年之前的平台控股担保公司担保模式风险极大,注册资金1000万较平台交易规模而言杯水车薪;2014年之后的风险准备金模式稍靠谱一些,但对平台的风控能力要求很高;
第五,大项目信息披露尚可,小项目信息披露不完备;
第六,红岭创投的网站页面太丑,略显山寨。
(1) 基本数据
日当周平台成交额2.47亿,排名第二;2014年6月当月成交额4.41亿,排名第五;2014年6月投资人数851人,排名第57;平均每人投资金额51.80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每标金额5.33万。
(2) 项目来源
陆金所的项目基本上都来自平安集团的子公司,并且不同项目的投资有最低投资门槛要求。陆金所的产品主要是P2B,也有少量P2P,但是信息不透明。个人借款人可以在陆金所平台上申请借款,但是需要一个线下实地资料认证的步骤。
(3) 项目审核
项目审核是由陆金所或其他平安集团下属公司完成。
(4) 资金获取
资金获取主要通过线上,但是与其他平台不同的是,陆金所的各个产品门槛不同,并且门槛较高。
陆金所为投资者提供了债权转让平台,未到期的债权可以转让。
(5) 逾期处理
陆金所的产品由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融资担保(天津)有限公司对本息担保。但是,这家平安融资担保(天津)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只有2亿元,平安集团并没有连带责任,因此理论上,陆金所的产品风险也是很大的。
(6) 信息披露
陆金所的信息披露极其不透明。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投资的产品是P2P而不是P2B(也就是投资稳赢-安e),那么投资者在把钱转账出去之前是无法知道交易对手的一丁点信息的。
(7) 收益及期限
陆金所平台上P2P产品收益是在央行同期贷款利率基础上上浮40%,期限分为1年、2年和3年。
第一,陆金所平台上投资者的投资金额较高,这与陆金所设定了最低投资门槛有关系;
第二,除了P2P产品之外,陆金所平台上还有理财产品;
第三,陆金所主要靠平安集团的隐形背书,但从法律上,平安集团并不为陆金所的担保公司平安融资担保(天津)负连带责任,其2亿注册资本担保陆金所交易体量的产品还是有问题和风险的;
第四,陆金所的P2P产品信息披露及其不完备;
第五,中国的投资者是非常不成熟不专业的投资者。陆金所的产品在之前基本上是秒杀的,投资者只是简单的认为陆金所背后有平安集团,就不会有问题,但他们当中很少有人认真研究产品特点和风险大小。投资者看重有大腿的平台、能保本息的平台、知名度高的平台、收益高的平台,但是少有投资者会仔细研究评估其风险,这些投资者中不仅仅是类似大妈的小白投资者,其中不乏金融专业科班出身的人士。
从股市和房市来看,中国投资者喜欢在炒股亏了时去闹证监会和交易所,喜欢在买了房子后房价下跌时去砸售楼处,而不去找自己身上的原因。P2P领域也是一样,中国投资者太依赖他人了,因此注定中国的P2P模式与发达国家会有显著不同。
当然,也不能都怪投资者,政府的合理监管和对信用体系建立的重视也是P2P良性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
(1) 基本数据
日当周平台成交额1.44亿,排名第三;2014年6月当月成交额5.57亿,排名第二;2014年6月投资人数2561人,排名第28;平均每人投资金额21.73万,每标金额122.59万。
(2) 项目来源和产品形态
鑫合汇是一家专注于P2B业务的公司,项目来自于线下。主要有三类产品:第一类产品叫做聚优宝,是基于私募债券受益权转让的产品。基本模式是:首先由金融机构在股权交易市场上购买企业债券,然后将这些企业债券的受益权拆分成多个小份额在鑫合汇平台上转让。第二类产品叫做日益升,基本模式是:借助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渠道,将中小企业短期贷款分拆转让给投资者。第三类产品叫企益融,是需要借款的企业直接在平台上发布借款需求。
(3) 项目审核
项目审核由鑫合汇母公司中新力合控股集团的下属相关公司审核。
(4) 资金获取
资金获取主要通过线上。有投资起始金额规定,但不高,在1000元左右。
鑫合汇提供了债权转让的平台。
(5) 逾期处理
平台上的产品由鑫合汇母公司中新力合控股集团下属的浙江中新力合担保服务有限公司进行担保,浙江中新力合担保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
(6) 信息披露
鑫合汇的信息披露做得还不错,各类产品都可以查询到借款人的基本信息,同时平台披露了相应保障模式、交易结构等信息。
(7) 收益及期限
鑫合汇平台上的产品收益平均来看在10%多一点,比较正常。期限各类产品长短不一,有几个月的产品也有1-3年的产品。
第一,鑫合汇平台上平均每标金额很高,这与其作为基于企业债的P2B交易平台模式有关系。
第二,鑫合汇基于企业债券受益权转让的“聚优宝”产品在打相关监管法规的“擦边球”。
第三,鑫合汇的“企益融”产品模式是一些P2B平台通用的模式,但该模式有“非法集资”的风险,还在等待政策明朗;
第四,鑫合汇母公司中新力合控股集团下属多家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左右,注册资本存在腾挪可能,真实性有待验证,平台有可能面临较大风险。
第五,作为一家民营P2B机构,鑫合汇出身并不草根,而是依托中新力合集团背景而成立并发展壮大的。因此,平台主要消化的是自己下属各个平台有关的项目,与积木盒子和爱投资有较大的不同。
4. 积木盒子
(1) 基本数据
日当周平台成交额9441万元,排名第六;2014年6月当月成交额2.63亿,排名第九;2014年6月投资人数784人,排名第59;平均每人投资金额33.58万,每标金额225.01万。
(2) 项目来源
积木盒子的项目来源主要是线下。从公开信息来看,其项目具体来源应该大部分是其合作的担保公司及其他类型合作单位,项目来源具有一定地域性,北京和云南的最多,这应该和创始人的过去工作经历有关。借款人主要是企业,也有少部分个人借款。如果想通过积木盒子平台融资,目前线上申请只允许企业经营贷和房产抵押贷,并且有地域限制。
(3) 项目审核
积木盒子对每一个项目都要实地尽调,并拥有自己的风控模型。
(4) 资金获取
资金获取主要是线上。对投资起始金额没有规定,同时提供了债权转让平台。
(5) 逾期处理
除了担保公司担保之外,积木盒子还进行了多种类型的风控创新。首先是再担保与反担保;其次是依据不同项目类型而设计的个性化保证金制度;再次是依据不同项目类型而设计的个性化风险互助金制度;最后是积木盒子从自有资金中提取了部分资金设立了法律援助基金。
(6) 信息披露
积木盒子的信息披露是非常完备的,这点相比其他平台做的好得多。
(7) 收益及期限
积木盒子平台上产品的收益在10%左右,期限从半个月到一年以上都涵盖。
第一,积木盒子人均投资金额和平均每标金额都很高,走了一条“项目精品化”和“投资人精品化”的道路。
第二,积木盒子的信息披露非常完备,投资人可以清楚的了解到项目信息、借款用途、担保机构等对投资决策起到重要作用的信息。
第三,网站界面干净清爽,投资标的呈现方式友好,用户体验较佳。
第四,在风控方面做了创新,虽然无法准确判断实际风险大小,但能看到平台在这方面的重视。
第五,每一个项目的风控方式略有不同,担保机构也不都相同,因此对投资者而言,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专业判断来选择标的。
第六,笔者比较看好积木盒子,但是也有几点担忧:一是其独立实地做尽调增加了成本;二是担忧其优质融资项目的来源渠道会有局限,毕竟既没有抱大腿也没有关系型股东;三是系统性的政策风险。
(1) 基本数据
日当周平台成交额8305万,排名第7;2014年6月当月成交额2.06亿,排名第12;2014年6月投资人数7353人,排名第6;平均每人投资金额2.80万,每标金额25.17万。
(2) 项目来源
爱投资专注于P2B,全部项目来源于线下,其网站上没有“我要借款”这类入口。爱投资项目主要来源于合作单位,但是对合作单位类型进行了拓展,基于此对产品进行了创新,合作单位除了担保公司之外,还包括保理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所以,其产品类型相比其他P2B平台更宽泛。
(3) 项目审核
爱投资主要对合作机构进行考核和定期筛选,项目审核主要交由合作机构完成。
(4) 资金获取
资金获取主要是线上。投资起始金额100元,同时提供了债权转让平台。
(5) 逾期处理
一旦逾期,爱投资平台上的产品都是由合作单位先行赔付,合作单位会要求借款方提供抵押物以及反担保。
(6) 信息披露
爱投资的信息披露也比较完备。
(7) 收益与期限
爱投资平台上的产品收益在10%-15%之间,期限从3个月到2年都有涵盖。
第一,从网站上看,爱投资的投资标的金额普遍在100万以上,平均每人投资金额只有2.80万,笔者推测主要原因是统计计算中计入了债权转让部分,该部分转让金额普遍很小。
第二,爱投资和积木盒子都是专注P2B,但人均投资额度差距非常大,笔者估计与二者的营销手段有关;
第三,爱投资与积木盒子商业模式的差别在于:爱投资项目来源主要依托于合作机构,项目尽调和风控也主要依赖合作机构,爱投资只对合作机构的风险进行评估;而积木盒子的项目来源虽然也依靠合作机构,但是尽调和风控主要依赖于自己。
第四,笔者个人认为爱投资与积木盒子相比,自己不掌握风控,风险更大。
第五,网站界面用户体验比较好。
第六,笔者对爱投资的担心主要是:爱投资的风控主要在合作单位,会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好项目不会愁基金来源,当风险暴露时,爱投资的驾驭能力有限;系统性政策风险。
(1) 基本数据
日当周平台成交额7547万元,排名第9;2014年6月当月成交额1.89亿,排名第15;2014年6月投资人数13324人,排名第2;平均每人投资金额1.42万,每标金额5.99万。
(2) 项目来源
人人贷只做P2P贷款,从合同范本来看,借款人都是个人。但是其中部分个人借款用于生意周转,变相成为企业借款。人人贷的项目来源既有线上也有线下。人人贷和友信拥有共同的母公司人人友信,其管理团队都是同一批人。人人贷是线上平台;友信拓展线下门店,至今已在31个城市开设了80个左右的借款咨询营业部。人人贷的产品分为散标和优选理财计划,散标中包括信用标、担保标和实地认证标。信用标是纯信用借款;担保标的来源是人人贷的合作机构:中安信业和证大速贷,并由二者担保;实地认证标来源于人人贷兄弟公司友信,是由友信实地认证过的,但是并没有担保。优选理财计划相当于一个封闭基金,投资者将零散的资金投资到该封闭基金,锁定期一般一年,由人人贷代为投资平台上的标的。优选理财计划享受本金保障。
(3) 项目审核
人人贷的信用标和实地认证标由人人贷及其兄弟公司友信审核,而担保标主要由合作伙伴来审核。担保标占总交易额的比例不到10%。
(4) 资金获取
人人贷的资金获取全部来自线上,基本没有最低投资门槛。
(5) 逾期处理
一旦发生逾期,对于担保标,由担保方负责先行赔付投资者;对于信用标和实地认证标,由人人贷设立风险备用金来偿付。目前风险备用金与待还本金之比为2.31%,人人贷官方发布的坏账率0.49%。
(6) 信息披露
人人贷的信息披露也比较完备。但由于是个人名义借款,能披露的有效个人信息起始很有限。
(7) 收益与期限
人人贷平均投标利率年化13.6%,期限从1个月到3年都有,1年及1年以下的占比较多。
第一,人人贷的人均投资额度和平均每标金额都比较小,在做普惠金融,笔者个人比较喜欢;
第二,人人贷开设了线下营业部以便获取项目,资产相对重一些,但巧妙的是人人贷是以母公司人人友信下设两个子公司分别做线上和线下,那么未来无论情形发生什么变化,人人贷都会比较主动(如果中国国情证明一直需要线下营业部,那么人人贷可以以母公司人人友信的名义上市;如果人民银行开放个人征信录入给P2P,P2P项目获取不再需要线下营业部,那么人人贷可以以“人人贷”这个子公司来上市)
第三,除了担保标,人人贷其他的项目全部是没有担保的,是风险备用金模式,目前风险备用金与待还本金之比为2.31%,不算高,对人人贷的风控要求非常高。担保标的比例只占不到10%。对投资者而言,需要考虑风险。
第四,用户体验比较好。
第五,除了系统性风险外,人人贷自己做风控,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但这也是把双刃剑,做得好了,自己活的很好,不太依赖外部环境;做得差了或是激进了,可能会输的很惨。
(1) 基本数据
日当周平台成交额276.4万元,排名第87;2014年6月当月成交额8219万,排名第37;2014年6月投资人数5907人,排名第10;平均每人投资金额1.39万,每标金额0.6万。
(2) 项目来源
拍拍贷项目来源全部是线上。作为国内最早的P2P公司,拍拍贷一直坚持着借款人和投资人两方全部来自线上的轻资产模式。
(3) 项目审核
拍拍贷的项目审核也全部通过线上。
(4) 资金获取
资金获取也全部来自线上,没有最低投资门槛。
(5) 逾期处理
拍拍贷平台上的标的全部是信用标。拍拍贷为了鼓励分散投资,设立了一系列条件(投资项目50个以上,每笔投资不超过5000元并且不超过该标借款额的1/3),满足这些条件可以享受拍拍贷风险备用金的全额本金偿付。
(6) 信息披露
拍拍贷对借款人的信息披露并不是很完备,这点让笔者觉得很诧异。
(7) 收益与期限
拍拍贷平台上产品的收益较高,一般在10%-20%,15%以上的居多。借款期限由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大部分在6-12个月。
第一,拍拍贷的人均投资金额和平均每标金额都很低,从网上实际情况来看,每笔投资金额在数百元到数千元,如果平均每人投资金额1.39万的统计没错,那么拍拍贷的鼓励分散投资的一系列措施还是起到了一定效果。拍拍贷更是普惠金融的代表。
第二,由于是借款人全部来自于线上,因此拍拍贷上面借款人有些“淘宝化”,显得比较“山寨”(称谓和头像等),至少笔者是不放心把钱投给拍拍贷平台上的借款人的。
第三,拍拍贷网站界面很土很山寨,不像是互联网公司出来的“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人做出来的产品,笔者略惊讶。
第四,既然是纯线上模式,那么借款人更容易遭到怀疑,在这样的情形下,拍拍贷对借款人信息的披露竟然不是很完备。
第五,拍拍贷可以基于自己投资的金额在平台上借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流动性,但是没有二手债权交易平台。
第六,拍拍贷纯线上风控模式对大数据处理技术要求非常高,基于目前可获得的信息,难度还是很大的。
第七,如果央行准许P2P录入个人征信系统,那么对拍拍贷这类纯线上模式P2P将是重大利好。
六、政策监管
目前国内对于P2P 平台针对性监管制度尚未出台,市场准入没有特殊要求。
现阶段进展是:P2P行业监管已确定由银监会监管,央行条法司正在研究制定互联网金融的行业指导规范,银监会也在密集进行P2P行业摸底和讨论监管方案。
目前已经提出四条监管边界,即:明确平台的中介性质、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不得将归集资金搞资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七、P2P最终赢家会是谁?
由于时间关系分析的案例不够充分,这个话题留给以后再解答。
这里将P2P分为狭义P2P和P2B。
仅就商业模式而言,笔者认为狭义P2P和P2B两大阵营中都会有最终赢家诞生。P2P和P2B的主要差别在于融资方单笔借款金额的大小,小的属于P2P(虽然可能是小企业主以个人名义借款给企业用),大的属于P2B。
在狭义P2P领域,笔者认为人人贷模式会成为最终的赢家,拍拍贷模式还将继续挣扎。原因是:第一,线上线下同时获取项目并进行风控更靠谱,虽然纸面上纯线上成本会低于线上线下结合的成本,但是如果考虑中国网民上网人群分布、国人目前意识形态以及违约率的话,不一定线上获取项目和风控成本就低于线下;第二,人人贷模式中,线上和线下业务是分别设立两个子公司运营的,上面有一个母公司,这种架构进可攻退可守;第三,利用大数据、算法做风控听起来很高大上有技术含量,但由于可获得的数据有限,基本上谈不上大数据,没办法只能靠线下获取更充分的信息;第四,P2P违约录入央行征信系统可能是拍拍贷模式的大救星,但是这事不好预期,很可能推出来之前拍拍贷模式企业已经撑不下去了。
在P2B领域,笔者认为情况比较复杂。P2B领域的优质项目来源主要依赖于平台的资源,这点在P2P领域重要性没有那么突出。这样,陆金所一定会活的非常不错,必然成长为大巨头。但陆金所志存高远,P2P甚至P2B只是其一小部分,未来陆金所想做的是B2B,即非标资产的交易平台,让机构投资者进场交易,这样规模就是一般公司所无法比拟的。所以,陆金所其实并没有和一般P2B在一个level上,人家想的是外太空的事。其他P2B领域的公司中,一些有地方大实业背景的公司短期内都会活的比较好,会有一些优质的项目来源,但最终的赢家一定是不被巨大利益诱惑,稳扎稳打做风控的公司;而相对而言没有太好背景的P2B公司,如爱投资、积木盒子这类,笔者比较看好的是积木盒子的商业模式,即精选合作单位和项目,风控主要自己做,是死是活反正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但好项目来源会是其发展瓶颈。
八、P2P初创企业还有机会吗?
就P2B而言,笔者认为如果不是创业团队有很强大的背景(比如一个大集团想做这事,成立了子公司并找到某些牛人管理层持股),目前来看风险大于机会。P2B更看重优质项目来源,而想要获得优质项目如果没有背景是很困难的事。
就狭义P2P而言,笔者认为初创企业还是会有一定机会的。挑战在于:进入的时点比较晚、行业内已经有具有一定品牌的公司、政策风险依然存在。机会在于:目前的比较知名的P2P公司大部分还是综合性P2P,那些垂直型P2P还是有机会占据一部分市场份额的。垂直包括两个方面:垂直行业和垂直目标人群。由于笔者至今还没有把所有P2P公司都看一遍,所以可能会存在已经在垂直行业和垂直目标人群中做的不错的公司了,垂直目标人群里,笔者之前想过基于校友的P2P,后来发现笔者的一个学长已经在做了,公司名字叫靠谱鸟,名字略奇怪,期望能在未来的厮杀中有一席之地吧。还有一类机会是创新商业模式,这个听起来很不负责任很难,但是笔者确实发现一个初创公司将电商和P2P结合起来,模式非常新颖。最后一类机会就是利用移动端的特点来做一些事情了,笔者也有一些不成形的想法,如果有缘分以后有机会再讨论吧。
作者:某互联网公司战略投资部投资经理William Tan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额完成目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