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理财app利息排行榜产品怎么选

2018银行理财产品怎么买? 业内:想买就早点出手_网易财经
2018银行理财产品怎么买? 业内:想买就早点出手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收益走高 2018年银行理财产品怎么买 )
与往年“翘尾”后回落不同的是,进入2018年,收益率仍继续上行。最新数据显示,封闭式预期收益型理财的平均收益率已接近4.9%。在业内人士看来,受国内金融持续去杠杆、国外多家加息等因素的影响,2018年银行理财收益率还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不过增速可能放缓,投资者如有意购买应及早出手。开年收益率继续上行据普益标准发布的最新数据,上周(1月6日-12日)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升至4.84%,环比增长0.02个百分点,比2017年末增长0.14个百分点。收益率破“5”的产品也比比皆是。例如北京分行销售的一款,认购起点5万元,期限179天,风险评级是稳健性,预期收益率达5.2%;光大银行一款3月期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1%,认购起点同样为5万元。通过对比多家银行官网发布的理财产品信息可以看出,银行理财收益率整体还是和认购起点、期限、风险级数等成正比。例如建行在售的理财产品中,一款私人银行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相对较高,达5.08%,但投资门槛为100万元,期限726天。不同购买渠道下的银行理财,收益率也不尽相同。例如于1月18日发行的一款手机银行夜市理财,期限50-365天,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5.15%-5.4%,5万元起购。以高收益来吸引客户,也是银行提高手机银行用户黏性的一种方式。今年理财收益上涨空间有限事实上,2017年银行理财收益率就一路走高,1-4季度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分别为4.18%、4.39%、4.57%和4.7%。在这背后,是我国金融市场去杠杆导致货币市场利率全面攀升。控制基础货币投放、准备金率调节货币乘数、上调、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流动性工具利率等操作贯穿2017年。2018年的主旋律依然是强监管。年初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已下发至少5道文件延续或补充前期政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产业升级与区域金融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李虹含表示,目前我国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仍居高不下,未来有必要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加速“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节奏。从外部因素来看,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紧缩货币趋势逐渐明朗,“加息”再次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热词。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在内的央行先后进行了加息,中国香港也在早些时候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1.75%。利率变化也牵动着市场的神经。日前一位央行官员在公开讲话中阐述利率与杠杆之间的关系,就被敏感的市场人士误读为“短期内有加息空间”。但不久该消息就被辟谣。融360理财分析师刘银平认为,2018年加息并不是没有可能,但是概率较低,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基调不会变,虽然说是中性但是会向偏紧的方向去靠,市场利率大概率会继续向上走。“进一步来看,如果央行加息,基准利率就会上调,银行理财收益率也会很快跟着调整,即使央行不加息,基准利率不变,在流动性收紧、市场利率走高的情况下,2018年银行理财收益仍有可能继续上涨,不过增幅相较于2017年可能会放缓。”刘银平分析称。数据显示,2017年四季度的封闭式理财预期收益率涨幅就已呈缩小之势。有意购买应及早出手理财收益率的上行,对于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意味着投资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而且银行理财一直以来也是非常稳健的投资标的,与其他理财产品相比,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银行理财收益波动都相对较小,比如2017年银行理财累计上升了0.84个百分点,而货基宝宝上升了1.23个百分点。
也因为波动相对不大,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如果有意向购买,可以及早出手,避免额度售罄或下一期产品期限、风险等不符合自己的预期。一位银行理财经理分析称,其实有时候投资者只看到收益率的数字,没有实际计算增加或减少的收益。以10万元投资半年期理财来计算,4%和5%的年化收益率,看上去涨了不少,但半年获息只差500元。“对于投资者来说,?购买银行理财跟炒股、买基金、买黄金不同,是不需要看时机的,现在就是购买银行理财的最佳时期。只要手上有资金,并且有理财需求,趁早买理财肯定要比等一等、观察形势后再买更好。”刘银平也有相同建议。不过也有一种情况例外,刘银平指出,春节即将到来,如果不确定在春节前后要花多少钱,不确定资金什么时候要用,那么建议先把钱放在里面,等到确定在未来一段时期不用了再去买银行理财。
本文来源:北京商报
责任编辑:张梅_NF2100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理财产品怎么买?给大家支了这几招,也差不多可以避过理财产品的陷阱了。
  1理财产品是会亏损的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异常火爆,一是有远高于定期存款的收益率,二是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而当下,很多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印象也是:低风险、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这种印象总的来说没有错,但银行理财产品绝不是垂手可摘的牡丹。在过去的一年里,多家银行爆出的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门&、&负收益门&事件就是最好的警示。
  投资者要明白,理财产品的稳赚只是传说,有的理财产品到期时,有可能得不到预期收益,有的甚至连本金也不保。
  2募集期藏有玄机,理财收益会被&摊薄&
  通常情况下,银行一般会声称,银行理财产品在资金募集期和清算期不享有收益,是按活期存款利息计算的。如果投资者买入时间较早,而该产品的募集期和清算期又比较长,那么实际收益率就会被拉低。
  比如某商业银行推出的一款预期收益率高达5.5%的1个月期限理财产品,从9月26日开始销售,10月7日才结束募集,10月8日起算利息。也就是说,购买的这款产品,空档期是12天。这10多天的空档期,可不就&摊薄&了购买者的实际理财收益?
  3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
  随着银行间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大,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水涨船高。很多银行都竞相推出收益率&诱人&的理财产品,如某商业银行一年期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达到15%左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都能达到其承诺的收益率,因为预期的收益率并不等于实际到期的收益。
  理财专家提醒,选择银行理财产品,不要光盯着收益率。实际上,许多产品由于存在着&猫腻&,投资者最终到手的收益,并没有宣传时说的那么多。
  4产品评级不见得靠谱
  在产品说明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相关的风险评级,如中信银行(行情 研报)一款产品就在说明书中显示为PR2级(稳健型,黄色级别),其实都是银行自己给自己评定的,并非是第三方机构评的,意义并不大。
  不仅理财产品的风险评级本身不可靠,而且银监会明确要求银行必须进行的投资者风险测评,不少银行也在走过场。
  5风险提示必须看清楚
  尽管银行会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在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和合同上,对风险提示做所谓表述,但是那些风险说明由于太专业甚至充斥着各类专业术语,对于投资人并没有多大价值,普通人也看不懂。
  记者在查询了众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说明书后,发现尽管很多说明书长达十几页,但是对于产品的本质风险揭示甚少,大部分是营销性质的语言,而非客观的深度分析。
  6资金投向要关注
  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直接与产品的风险挂钩。投资者在看产品说明书时,必须关注资金投向。
  如果资金投向为债券回购、存款、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等,这样的理财产品风险就低;如果资金投向为二级市场如股票、基金等,这样的理财产品风险偏高。
  7不去触碰&霸王条款&的理财产品
  在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里,某些设计条款明显偏向银行,把投资者的收益&榨干吸尽&,投资者要当心这样的理财产品,尽量不去触碰。
  比如,在某些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一概规定&超过预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
  8看清产品是银行自发还是代销
  在银行渠道里,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都是银行自发的,但也不排除银行作为代理销售其他的理财产品。
  如某些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明确写着&银行作为投资者的代理人&&&这样的声明。银行只承认是代理、委托关系,若出了事,它不负责。
  9超高收益往往是&镜中花水中月&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无论是否能够读懂复杂的产品说明书,高收益率都是很大的诱惑。
  目前结构性产品多为保本、部分保本或非保本的浮动收益型产品,由于触发条件等的严格限制,超高收益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沦为银行营销的噱头。
  10费用要当心
  与明面上的手续费相比,银行理财的&隐形费率&问题更为突出。多家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显示,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计算公式为&理财计划预期投资收益率-理财产品销售手续费、托管费等费用&。
相关文章推荐理财保证收益超6%为何都是骗子?理财产品咋选?
理财保证收益超6%为何都是骗子?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日前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老百姓要加强风险意识,不能一看收益高就被“忽悠”进去了,他说,“保证6%以上回报率的就别买,那是骗子”。为什么说保证收益率超过6%的理财都是骗子?回报率低于6%的产品是否就一定靠谱?老百姓该如何选择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有不同收益类型据了解,按收益类型来区分,所有的个人投资基本都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保证收益型,不仅保本还保收益,通俗说就是稳赚不赔;第二类是保本浮动收益型,只保本,但不保证收益,到期收益率可能为零;第三类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连本金都不保证,更别提收益了,到期实际收益率可能是负的,也可能很高。股票和基金是典型的非保本浮动收益投资。从楼继伟的表述看,保证6%以上回报率,显然属于保证收益型。在现实生活中,稳赚不赔的保证收益理财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储蓄式国债和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其中保证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最常见。值得注意的是,大家在进行投资理财时,不能光听销售人员的介绍认定产品是什么类型,而要详细查看具有法律效力的产品合同和章程。保证收益型理财最高收益不超6%当前保证收益型理财的收益水平究竟如何呢?北青报记者收集市场信息发现,当前稳赚不赔的理财工具可以受到法律保障的年化收益率的确都不超过6%。目前,各家银行存款利率都已在央行基准利率基础上有所上浮。以一年期定存为例,目前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是1.5%,而银行普遍在1.95%至2.1%,个别地方性小银行最高可上浮45%达到2.17%。存款利率最高的三至五年期定存,央行基准年利率是2.75%,商业银行普遍执行2.75%-3.2%。一直受到老年客户欢迎的储蓄式国债收益率也是固定的。资料显示,去年11月发行的2017年第七、八期储蓄国债(凭证式)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品种,最大发行额为360亿元。其中:第七期180亿元,期限3年,年利率3.9%,第八期180亿元,期限5年期,年利率4.22%。保证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显著高于存款和国债。北青报记者昨天从银监会批准建立的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信息披露门户网站中国理财网查询发现,在售产品中收益率最高的是浙江德清农商行发行的一款为期3年的产品,收益率为5.6%。总体来说,小银行的产品收益率比大银行高,期限长的产品比期限短的产品高。大部分保证收益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集中在4%-5.3%。相比之下,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的收益水平要更高一些。普益标准发布监测数据显示,上周(2月24日至3月2日)国有银行发行的期限为3-6个月的保本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17%,同期限非保本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则为5.11%。股份行3-6个月非保本产品预期收益率为5.25%,同期限保本产品也是4.17%。北京地区上周发行的保本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14%,非保本产品则为5.15%。非保证收益投资者要自担风险“有时也能在银行买到最终实现年化收益6%的产品,还有很多信托、券商集合理财和互联网金融产品实际收益率也超过6%了,难道都是骗人的吗?”对于消费者的这一疑问,理财专家指出,这些产品如果是正规机构提供的,从合同章程看肯定不可能保证收益,必须提示投资风险。只不过产品运作不错,所以最终实现了理想的预期收益。但这不等于其预期收益受法律保护。也就是说,如果这些产品亏了本或者没有实现之前预期的最高收益,投资者不能要求金融机构作出赔偿,只能自担风险。以广受青睐的余额宝为例,其实质为货币基金。货币基金本身是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之前也没有发现过兑付风险。但货币基金章程并不承诺保本,更不会保证最低收益。理论上说,在市场收益率大幅上升并同时发生大额赎回时,货币基金可能发生本金亏损。但是这种极端情况的可能性很低。即便不承诺保证收益,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现在只有4%左右,历史上也只有很短一段时间保持在6%以上。事实上,即使是保证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银行也不是无条件承诺收益的。2011年,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中对保证收益理财产品的设计提出了如下要求:商业银行不得无条件向客户承诺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应当是对客户有附加条件的保证收益。商业银行向客户承诺保证收益的附加条件可以是对理财产品期限调整、币种转换等权利,也可以是对最终支付货币和工具的选择权利等,承诺保证收益的附加条件所产生的投资风险应当由客户承担,并应当在销售文件中明确告知客户。从以上文件表述来看,只有同期存款利率才是金融机构可以无条件承诺的收益,也是投资者可以享受的合理的无风险收益。所以,如果有人向投资者推荐一款理财产品,合同上敢白纸黑字写明超过6%的无风险保证收益,完全可以像楼继伟所说的那样,认定这是诈骗。因为,它违背了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规律,之前很多跑路的P2P和非法集资就是这么干的。投资者前期都能按时收到保证收益,于是逐渐丧失警惕,不仅加大本金还拉来亲朋好友参与。最后,机构资金链断裂,投资者竹篮打水一场空。未来投资理财将打破刚性兑付前几年信托和银行也发行了不少高收益的产品,虽然合同中没有承诺收益,但无论是金融机构自己还是投资者都“心照不宣”地认为肯定能兑付。因此,即使个别没有出现风险的产品最终也由金融机构“托底”实现了“刚性兑付”。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时至今日,尽管合同中对产品风险白纸黑字提示得十分清楚,不少老百姓还是不去细看产品合同就签名购买。其实,这种违反市场规律的刚性兑付,看似短期内保障了投资者的利益,但麻痹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风险的痛感,损害了资管市场整体的健康和生命力。长此以往,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后果将很可怕。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层已经下决心打破刚性兑付,今后那些不保本不保证收益的产品真有可能亏本。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要打破刚性兑付。这一文件中涉及的资产管理产品包括但不限于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货公司、期货公司子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等。文件明确指出,金融机构应当加强投资者教育,不断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打破刚性兑付。对于“打破刚性兑付”,文件要求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如果金融机构被认定存在刚性兑付行为,还将受到惩处。存款类金融机构发生刚性兑付的,由银监会和人民银行按照存款业务予以规范,足额补缴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并予以适当处罚。非存款类持牌金融机构发生刚性兑付的,认定为违规经营、超范围经营,由相关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纠正,并实施罚款等行政处罚。未予纠正和罚款的由人民银行纠正并追缴罚款,具体标准由人民银行制定,最低标准为漏缴的存款准备金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相应的两倍利益对价。此外,举报刚性兑付还有奖励。财经提示应根据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理财产品资管新规目前只是征求意见稿,离正式实施还有一年半左右的过渡期,投资者暂时可以按现在的原则来选择理财产品。但无论新规施行与否,投资者都应该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投资理财工具。一般来说,固定收益类且风险等级为R1及R2的理财产品,大部分情况都能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即使为非保本银行理财产品,事实上的收益达标率在99%以上。可优选选择股份制银行或者规模较大的城商行,这些银行的同类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相对比较高。需要注意的是,市场上大部分年化收益率超过5.5%的理财产品可能不太适合普通投资者购买,这类理财产品大多具有以下三点特征:一是结构性理财或浮动收益理财,有一定风险,高收益未必能达到;二是投资期限可能较长,比如2~3年,流动性太差;三是起点门槛可能比较高。如果新规正式落地,大家还应该改变之前认为银行理财必刚兑的观念,在选购时严格区分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和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后者不存在刚性兑付,亏损风险大大提高;对于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应关注其资产投向及相应的风险等级,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风险等级的产品。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咋选理财产品才靠谱?_凤凰资讯
咋选理财产品才靠谱?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咋选理财产品才靠谱?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
原标题:咋选理财产品才靠谱?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资管新规”。其明确要求银行理财产品要打破刚性兑付,对于许多习惯了购买保本保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来说,打破刚兑后又该如何选择才靠谱?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鸡蛋要装在不同的篮子里。作为投资者,要把资金分散配置,化解投资风险,或者做自己熟悉的投资领域,在资管新规落地之后,这显得尤为重要。
   就当下看,投资者可以继续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因为与意见稿相比,新规将过渡期延长了半年,截止到2020年底,这给了银行足够的调整时间,也给了投资者自我调整的时间。当然,投资者也可以尝试净值型理财产品,毕竟净值型理财大涨大跌的可能性也不大,长期来看亏损的概率也很低。
   如果投资者能承受比以往银行理财更大的波动率,或是投资期限可以长达2~3年,可以申购纯债基金。而承受力稍低的投资者可以用货币基金等替代普通银行理财。一般来说货币基金虽然不能承诺收益率,但也很少出现亏损。
   如果继续追求保本保息可选“大额存单”。最近,银行大额存单开始受热捧,一大原因就是多家商业银行上调了大额存单利率。当然,不管市场如何千变万化,作为投资者,还是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财知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华商报记者 赵浪 张毅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2257
播放数:1504
播放数:32648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目前最靠谱的理财产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