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附注中长期股权投资理解应当披露的下列信息:(1) 对投资性主体的判断及主体微分的转换;

下载费用:8 金币 &
企业会计准则(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3).docx
下载提示(请认真阅读)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文档加载中……请稍候!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金币 &&0人已下载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a href="UserManage/CopyrightAppeal.aspx?bid=1805628" title="版权申诉" class="fLeft works-manage-item works-manage-report" target="_blank"
关&键&词: 会计准则 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企业会计准则 准则披露 的披露三
资源描述:
《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一一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讲义 讲师:常有新 五、在子公司中权益的披露 (一)企业集团的构成情况 企业应当在合并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企业集团的构成,包括子公司的名称、主 要经营地及注册地(一般指国家或地区)、业务性质、企业的持股比例(或类 似权益比例,下同)等。企业对子公司的持股比例不同于企业持有的表决权比 例的,还应当披露该表决权比例。企业可以采用表1的格式来反映企业集团的 构成情况: 表1(二)重要的非全资子公司的相关信息 子公司少数股东持有的权益对企业集团重要的,企业还应当在合并财务报表附 注中披露下列信息:(1)子公司少数股东的持股比例。子公司少数股东的持股 比例不同于其持有的表决权比例的,企业还应当披露该表决权比例。(勾当期 归属于子公司少数股东的损益以及向少数股东支付的股利。(3)子公司在当期 期末累计的少数股东权益余额。(4)子公司的主要财务信息。如果单个非全资 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对企业集团而言并不重要,则不需要披露上述信息。除 子公司的主要财务信息外,企业可以采用表2的格式来披露上述(1)至(3)项 要求的信息。本准则要求企业披露重要非全资子公司的主要财务信息,以帮助财务报表使用 者了解重要的少数股东权益对整个企业集团的业务活动和现金流量的影响。重 要非全资子公司的主要财务信息包括: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非 流动负债、营业收入、净利润、综合收益等。企业可以采用表3的格式来披露 重要非全资子公司的主要财务信息。 表3 重要非全资子公司的主要财务信息 (三)对使用企业集团资产和清偿企业集团债务的重大限制 使用企业集团资产和清偿企业集团债务存在重大限制的,企业应当在合并财务 报表附注中披露下列信息:(1)该限制的内容,包括对母公司或其子公司与企业 集团内其他主体相互转移现金或其他资产的限制,以及对企业集团内主体之间 发放股利或进行利润分配、发放或收回贷款或垫款等的限制。(2)子公司少数 股东享有保护性权利,并且该保护性权利对企业使用企业集团资产或清偿企业 集团负债的能力存在重大限制的,该限制的性质和程度。(3)该限制涉及的资 产和负债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金额。 (五)企业在其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份额发生变化的情况 1.不丧失控制权的情况企业在其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份额发生变化且该变化未导致企业丧失对子公司控 制权的,应当在合并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该变化对本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在不丧失控制权的情况下,子公司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但这一交易会影 响合并财务报表中少数股东权益等金额,对本企业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本准 则要求企业在合并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该变化对本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2.丧失控制权的情况 企业丧失对子公司控制权的,如果企业还有其他子公司并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 表,应当在合并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按照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计算的下列信息: (1)由于丧失控制权而产生的利得或损失以及相应的列报项目。(2)剩余股权 在丧失控制权日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算而产生的利得或损失。 (六)投资性主体的相关信息 企业按照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被确定为投资性主体,且存在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 范围的子公司,并对该子公司权益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 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该情况予以说明。同时,应当披露该子公司的基础信 息和与权益相关的风险信息 1.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的基础信息 企业(母公司)是投资性主体的,对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企业 应当披露下列基础信息:(1)子公司的名称、主要经营地及注册地(一般指国 家或地区)。(2)企业对子公司的持股比例。持股比例不同于企业持有的表决 权比例的,企业还应当披露该表决权比例。企业的子公司也是投资性主体且该子公司存在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下属子公司的,企业应当按照上述要求 披露该下属子公司的相关信息。2.与权益相关的风险信息 企业是技资性主体的,对其在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 围的子公司中的权益,应当披露与该权益相关的风险信息: (1)该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以发放现金股利、归还贷款或垫款等 形式向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存在重大限制的,企业应当披露该限制的性质和程 度。 (2)企业存在向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提供财务支持或其他支持的 承诺或意图的,企业应当披露该承诺或意图,包括帮助该子公司获得财务支持 的承诺或意图。在没有合同约定的情况下,企业或其子公司当期向未纳入合并 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提供财务支持或其他支持的,企业应当披露提供支持的 类型、金额及原因。 (3)合同约定企业或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向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 范围,但受企业控制的结构化主体提供财务支持的,企业应当披露相关合同条 款,以及可能导致企业承担损失的事项或情况。在没有合同约定的情况下,企 业或其未纳人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当期向原先不受企业控制且未纳入合 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提供财务支持或其他支持,并且所提供的支持导 致企业控制该结构化主体的,企业应当披露决定提供上述支持的相关因素。 六、关于在合营安排或联营企业中权益的披露 (一)合营安排和联营企业的基础信息 存在重要的合营安排或联营企业的,企业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1)合营安排或联营企业的名称、主要经营地及注册地。 (2)企业与合营安排或联营企业的关系的性质,包括合营安排或联营企业活动 的性质,以及合营安排或联营企业对企业活动是否具有战略性等。 (3)企业的持股比例。持股比例不同于企业持有的表决权比例的,企业还应当 披露该表决对于重要的合营安排或联营企业,企业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披露合 营安排或联营企业的基础信息。 (二)重要的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的主要财务信息 对于重要的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企业除了应当披露基础信息外,还应当披露 对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投资的会计处理方法,从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收到的股 利,以及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在其自身财务报表中的主要财务信息。合营企业 或联营企业的主要财务信息,包括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 负债、营业收入、净利润、终止经营的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综合收益总额 等。 对于重要的合营企业,企业对其投资按照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的,可以采用表 格的形式披露合营企业的主要财务信息和相关信息。 企业根据其他相关会计准则,对重要的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投资采用权益法以 外的其他方法进行会计处理的,需要区分两种情况:(1)企业是投资性主体的, 不需要披露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的主要财务信息。(2)企业不是投资性主体的, 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所披露的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的主要财务信息直接来源于合 营企业或联营企业的财务报表,不需要经过调整,也不包括调节过程。 (三)不重要的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的汇总财务信息企业在单个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中的权益不重要的,应当分别就合营企业和联 营企业两类披露下列信息: (1)按照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的对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投资的账面价值合计数。 (2)对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的净利润、终止经营的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综 合收益等项目,企业按照其持股比例计算的金额的合计数。企业是
& 蚂蚁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企业会计准则(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3).docx 链接地址:
当前资源信息
类型: 共享资源
格式: DOCX
大小: 150.45KB
上传时间:
&& 广告或垃圾信息
&& 译文浏览
&& 专家导读
&& 色情、淫秽、低俗信息
&& 反政府、反人类、反社会等反动信息
&& 科技资讯
&& 平台技术
&& 散布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等信息
&& 侮辱、诽谤等人身攻击信息
&& 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等信息人民邮电出版社微店
微信认证 )
人民邮电出版社官方微店,为您提供最全面,最专业的一站式购书服务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您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5.00~40.00
书名:企业会计准则详解与实务:条文解读+实务应用+案例讲解 定价:128.0 ISBN:8 作者:无 版次:*1版 出版时间:2018-02 内容提要: 企业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报告的基本依据,学好企业会计准则,是做好会计工作的根本。为了帮助广大会计工作者学好会计准则、用好会计准则,我们集众多专家学者与实务界人士的学识、经验与智慧,编写了这本企业会计准则解读。 本书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对1项基本准则、41项具体准则进行了全面、深入、详尽的解读。针对每一个具体准则,本书以逻辑结构图的形式阐述了该准则的逻辑结点与逻辑流程;以案例解析的形式,将笼统抽象的文字规定转化为清晰具体的实务操作,全面提升读者的实务操作水平。本书共包括案例320余个,均结合准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逐步展示会计处理的全过程,是读者需要重点阅读的所在。 本书是一本全景式讲解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专业图书,是广大会计工作者学准则、用准则的案头*备工具书。它既适合会计实务工作者用来解决日常实务工作中的各种疑难与困惑,也适合会计理论工作者、会计专业学生用来掌握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的具体规定。 作者简介: 本书编委会 方文彬(会计学硕士,兰州商学院会计学院教授) 邢铭强(会计学博士,兰州商学院会计学院教授) 汪华亮(法学博士,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姚 宇(经济学博士,陕西财经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 计东亚(会计学博士、绍兴文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 孙蕾蕾(会计学博士、烟台大学会计系副教授) 徐东方(会计学硕士,河北金融学院讲师) 唐斯圆(会计学博士,清华大学) 目录: *1章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1.1.1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1.1.2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1.1.3 会计基本假设
1.1.4 会计基础
1.1.5 会计要素
1.1.6 记账方法
1.2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2.1 可靠性
1.2.2 相关性
1.2.3 可理解性
1.2.4 可比性
1.2.5 实质重于形式
1.2.6 重要性
1.2.7 谨慎性
1.2.8 及时性
1.3.1 资产的定义
1.3.2 资产的确认条件
1.3.3 资产的列报
1.4.1 负债的定义
1.4.2 负债的确认条件
1.4.3 负债的列报
1.5 所有者权益
1.5.1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1.5.2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构成
1.5.3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1.5.4 所有者权益的列报
1.6.1 收入的定义
1.6.2 收入的确认条件
1.6.3 收入的列报
1.7.1 费用的定义
1.7.2 费用的确认条件
1.7.3 费用的列报
1.8.1 利润的定义
1.8.2 利润的确认条件
1.8.3 利润的构成与列报
1.9 会计计量
1.9.1 会计计量属性
1.9.2 计量属性的运用原则
1.10 财务会计报告
1.10.1 财务会计报告的定义
1.10.2 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
2.1 存货的确认
2.1.1 存货的定义
2.1.2 存货的范围
2.1.3 存货的确认条件
2.2 取得存货的计量
2.2.1 存货的计量原则
2.2.2 外购存货的成本
2.2.3 加工取得存货的成本
2.2.4 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的成本
2.2.5 不计入存货成本的相关费用
2.3 发出存货的计量
2.3.1 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
2.3.2 已售存货成本的结转
2.3.3 周转材料的处理
2.4 期末存货的计量
2.4.1 可变现净值的定义及特征
2.4.2 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考虑的因素
2.4.3 通常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情形
2.4.4 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
2.4.5 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
2.4.6 存货盘亏或毁损的会计处理
第3章 长期股权投资
3.1 长期股权投资基础
3.1.1 准则规定
3.1.2 准则解释
3.2 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
3.2.1 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3.2.2 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3.2.3 特殊情况的会计处理
3.3 后续计量之成本法
3.3.1 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3.3.2 成本法核算下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调整及投资损益的确认
3.4 后续计量之权益法
3.4.1 权益法的适用范围
3.4.2 权益法的核算
3.5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及处置
3.5.1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
3.5.2 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3.6.1 准则规定
3.6.2 准则解释
第4章投资性房地产
4.1 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
4.1.1 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及范围
4.1.2 确认投资性房地产的条件
4.2 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
4.2.1 初始计量
4.2.2 后续支出计量
4.2.3 后续计量
4.3 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
4.3.1 投资性房地产转换的解释
4.3.2 房地产转换的基本准则
4.3.3 投资性房地产转换的具体应用
4.4 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
4.4.1 投资性房地产处置的基本准则
4.4.2 投资性房地产处置的应用
第5章固定资产
5.1 固定资产概述
5.1.1 固定资产的定义
5.1.2 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
5.1.3 单项固定资产
5.2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5.2.1 外购固定资产
5.2.2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
5.2.3 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
5.2.4 存在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
5.3 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5.3.1 固定资产折旧
5.3.2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5.4 固定资产的处置
5.4.1 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
5.4.2 固定资产处置的账务处理
第6章 生物资产
6.1 生物资产基础
6.1.1 生物资产概念
6.1.2 生物资产的特征
6.1.3 不属于生物资产的特殊规定
6.2 生物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6.2.1 确认的基本原则
6.2.2 初始计量原则
6.2.3 生物资产相关的后续支出
6.3 后续计量
6.3.1 折旧
6.3.2 计提减值
6.4 收获与处置
6.4.1 基本原则
6.4.2 具体运用
第7章 无形资产
7.1 无形资产的基本准则
7.1.1 无形资产定义
7.1.2 无形资产确认的条件
7.1.3 无形资产的特征
7.2 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7.2.1 无形资产分类
7.2.2 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7.3 无形资产后续计量
7.3.1 无形资产使用寿命
7.3.2 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
7.4 无形资产处置
7.4.1 出售
7.4.2 对外出租
7.4.3 对外捐赠
7.4.4 报废
第8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8.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概述
8.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和计量
8.2.1 确认和计量原则
8.2.2 商业实质
8.2.3 涉及多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处理
第9章 资产减值
9.1 资产减值基础
9.2 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
9.2.1 资产减值情形的判定
9.2.2 可收回金额的确定
9.3 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
9.3.1 基本原则及方法
9.3.2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应考虑的因素
9.4 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及处理
9.4.1 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原则
9.4.2 资产减值损失确认的会计处理
9.5 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
9.5.1 资产组的概念
9.5.2 资产组的认定
9.5.3 资产组减值的会计处理
9.6 商誉减值的处理
9.6.1 资产减值的基本原则
9.6.2 商誉减值测试的方法与会计处理
*10章  职工薪酬
10.1 职工薪酬的概念及分类
10.1.1 职工薪酬的概念
10.1.2 职工薪酬的分类
10.1.3 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10.2 短期薪酬的确认与计量
10.2.1 货币性短期薪酬
10.2.2 带薪缺勤
10.2.3 短期利润共享计划
10.3 离职后福利的确认与计量
10.3.1 设定提存计划
10.3.2 设定受益计划的准则规定与对应解读
10.4 辞退福利的确认与计量
10.4.1 辞退福利的准则规定与准则解读
10.4.2 辞退福利准则的应用举例
10.5 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确认与计量
10.5.1 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中设定提存计划
10.5.2 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中设定受益计划
10.7 衔接规定
*11章 企业年金基金
11.1 企业年金基金概述
11.1.1 企业年金与企业年金基金
11.1.2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各方当事人
11.1.3 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
11.2 企业年金基金缴费
11.2.1 企业年金基金缴费及其流程
11.2.2 企业年金基金收到缴费的账务处理
11.3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
11.3.1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原则和范围
11.3.2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流程
11.3.3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的账务处理
11.4 企业年金基金收入
11.4.1 企业年金基金收入的构成
11.4.2 企业年金基金收入的账务处理
11.5 企业年金基金费用
11.5.1 企业年金基金费用的构成
11.5.2 企业年金基金费用的账务处理
11.6 企业年金待遇给付及企业年金基金净资产
11.6.1 企业年金待遇给付及其账务处理
11.6.2 企业年金基金净资产、净收益及其账务处理
11.7 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
11.7.1 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编报主体
11.7.2 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构成。
11.7.3 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编制
*12章 股份支付
12.1 股份支付概念及特征
12.1.1 股份支付的概念及分类
12.1.2 股份支付的适用范围
12.1.3 股份支付的特征
12.1.4 相关概念
12.1.5 不适用该准则的情形
12.2 可行权条件
12.2.1 可行权条件的概念及分类
12.2.2 可行权条件的修改
12.3 股份支付的确认和计量原则
12.3.1 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的确认和计量原则
12.3.2 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的确认和计量原则
12.3.3 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确认原则
12.4 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
12.4.1 股份支付会计处理程序
12.4.2 股份支付的具体会计
*13章 债务重组
13.1 债务重组基础
13.1.1 债务重组概念
13.1.2 债务重组的核算范围
13.1.3 债务重组的方式
13.1.4 用以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
13.2 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
13.2.1 债务人的处理
13.2.2 债权人的处理
13.3 债务重组会计处理具体应用
13.3.1 以资产清偿债务
13.3.2 债务转为资本
13.3.3 修改其他债务条件
13.3.4 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方式
*14章 或有事项
14.1 或有事项概述
14.1.1 或有事项的定义
14.1.2 或有事项的基本特征
14.2 确认和计量
14.2.1 或有事项的确认
14.2.2 预计负债的计量
14.2.3 对预计负债账面价值的复核
14.2.4 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
*15章 收入(2017)
15.1 收入的定义及核算范围
15.1.1 收入的定义
15.1.2 收入的核算范围
15.2 收入的确认
15.2.1 收入确认的判断标准与流程
15.2.2 合同的评估
15.2.3 履约义务的识别
15.2.4 收入的确认方法
15.3.1 交易价格的确定
15.3.2 交易价格的分摊
15.4 合同成本
15.4.1 合同成本的确认
15.4.2 合同成本的摊销
15.4.3 合同成本的减值
15.5 特定交易的会计处理
15.5.1 附有销售退回条款的销售
15.5.2 附有质量保证条款的销售
15.5.3 主要责任人与代理人
15.5.4 附有客户额外购买选择权的销售
15.5.5 知识产权许可的授予
15.5.6 售后回购交易
15.5.7 预收款无需退回
15.5.8 无需退回的初始费
15.6.1 列报项目
15.6.2 列报信息
15.7 新旧准则衔接
*16章 政府补助
16.1 政府补助概述
16.1.1 政府补助的定义
16.1.2 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
16.1.3 政府补助的分类
16.2 政府补助的确认和计量
16.2.1 政府补助的确认条件
16.2.2 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16.2.3 政策性优惠贷款贴息
16.2.4 政府补助的退回
16.3 政府补助的列报
16.3.1 列报项目
16.3.2 披露信息
16.3.3 衔接规定
16.3.4 新旧准则差异比较
*17章 借款费用
17.1 借款费用的定义及范畴
17.1.1 定义
17.1.2 范畴
17.2 借款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17.2.1 借款费用确认的基本原则
17.2.2 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计量
17.2.3 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停止
*18章 所得税会计
18.1 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18.1.1 资产的计税基础
18.1.2 负债的计税基础
18.1.3 特殊交易或事项中产生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
18.2 暂时性差异
18.2.1 暂时性差异
18.2.2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18.3 递延所得税负债及递延所得税资产
18.3.1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18.3.2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18.4 所得税费用
18.5 合并财务报表中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产生的递延所得税
18.6 所得税的列报
*19章 外币折算
19.1 记账本位币
19.1.1 外币交易的定义
19.1.2 记账本位币的定义
19.1.3 记账本位币的确定
19.1.4 境外经营记账本位币的确定
19.1.5 记账本位币的变更
19.2 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
19.2.1 即期汇率和即期汇率近似汇率
19.2.2 汇兑差额的会计处理
19.2.3 分账制记账方法
19.3 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
19.3.1 境外经营财务报表的折算原则
19.3.2 恶性通货膨胀下境外经营报表折算
19.3.3 处置境外经营时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核算
*20章 企业合并
20.1 企业合并概述
20.1.1 企业合并的界定
20.1.2 企业合并的方式
20.1.3 企业合并类型的划分
20.1.4 合并日或购买日的确定
20.2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20.2.1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定义
20.2.2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处理原则
20.3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20.3.1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定义
20.3.2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处理原则
20.4 不同合并方式下的会计处理
20.4.1 控股合并的会计处理
20.4.2 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的会计处理
20.5.1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披露
20.5.2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披露
20.6 业务合并
*21章 租赁
21.1 租赁基础
21.2 租赁的分类
21.2.1 分类
21.2.2 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区别
21.3 融资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21.3.1 租赁开始日的会计处理
21.3.2 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
21.3.3 租赁资产折旧的计提
21.3.4 其他项目的处理
21.4 融资租赁中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21.4.1 租赁开始日
21.4.2 对未确认融资收益的处理
21.4.3 对未担保余值的会计处理
21.4.4 对或有租金的会计处理
21.5 经营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21.6 经营租赁中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21.7 售后租回交易
21.7.1 确认的基本原则
21.7.2 售后租回分类及会计处理
*22章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22.1 金融工具概述
22.1.1 金融工具的定义
22.2 金融工具确认与终止确认
22.2.1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条件
22.2.2 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
22.2.3 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
22.3 金融工具的分类
22.3.1 金融资产的分类
22.3.2 金融负债的分类
22.4 嵌入衍生工具
22.4.1 嵌入衍生工具的定义
22.4.2 混合合同
22.5 金融工具的重分类
22.5.1 金融工具重分类的定义
22.5.2 金融资产重分类的会计处理
22.6 金融工具计量
22.6.1 初始计量
22.6.2 后续计量
22.6.3 合同变化
22.6.4 与权益投资相关的合同
22.7 金融工具的减值
22.7.1 金融工具计提减值准备的原则
22.7.2 金融资产信用减值的客观信息
22.7.3 预期信用损失
22.7.4 信用损失
22.7.5 损失准备确认方法
22.7.6 判断事项
22.7.7 其他规定
22.8 利得和损失
22.8.1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
22.8.2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
22.8.3 其他规定
22.8.4 股利收入
22.9 衔接规定
22.9.1 前期比较财务报表数据
22.9.2 金融资产分类
22.9.3 合同现金流量影响因素的评估
22.9.4 混合合同
22.9.5 金融资产的指定与撤销指定
22.9.6 金融负债的指定与撤销指定
22.9.7 金融工具减值
22.9.8 其他规定
*23章 金融资产转移
23.1 金融资产转移与终止确认
23.1.1 金融资产转移的定义
23.1.2 金融资产终止确认
23.2 金融资产转移的情形
23.2.1 金融资产转移的情形
23.2.2 金融资产转移的处理原则
23.2.3 评估风险与报酬的转移程度
23.2.4 评估是否保留对被转移金融资产的控制
23.2.5 其他规定
23.3 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处理
23.3.1 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
23.3.2 继续确认被转移金融资产
23.3.3 继续涉入被转移金融资产
23.3.4 向转入方提供非现金担保物
23.4 衔接规定
*24章 套期会计
24.1 套期的定义及分类
24.1.1 套期的定义
24.1.2 套期的分类
24.2 套期工具
24.2.1 套期工具的定义与范围
24.2.2 指定套期工具
24.3 被套期项目
24.3.1 被套期项目的定义
24.3.2 被套期项目的指定
24.4 套期关系评估与套期会计
24.4.1 套期有效性的定义与要求
24.4.2 套期有效性的评估与再平衡
24.4.3 套期会计
24.4.4 终止套期关系
24.5 套期保值的确认与计量
24.5.1 公允价值套期
24.5.2 现金流量套期
24.5.3 境外经营净投资的套期
24.5.4 套期关系再评估
24.5.5 其他规定
24.6 信用风险敞口的公允价值选择权
24.6.1 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
24.6.2 终止指定条件
24.7 衔接规定
24.7.1 基本规定
24.7.2 特殊事项
*25章 原保险合同
25.1 原保险合同概述
25.1.1 保险合同的定义
25.1.2 原保险合同的定义
25.1.3 不适用原保险合同的情形
25.1.4 混合风险工具的分拆
25.1.5 原保险合同的分类
25.2 原保险合同收入
25.1.1 原保险合同收入的确认条件
25.1.2 原保险合同收入的计量
25.1.3 原保险合同提前解除
25.3 原保险合同准备金
25.3.1 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的内容
25.3.2 保险责任准备金充足性测试
25.4 原保险合同成本
25.4.1 原保险合同成本的定义
25.4.2 计入当期损益的情形
25.4.3 损余物资
25.4.4 代位追偿款
25.5.1 资产负债表列示项目
25.5.2 利润表列示项目
25.5.3 附注中披露项目
*26章 再保险合同
26.1 再保险合同概述
26.1.1 再保险合同的定义及特征
26.1.2 再保险合同基本业务
26.2 分出业务的会计处理
26.2.1 基本规定
26.2.2 应收分保准备金
26.2.3 分出保费及摊回款项
26.2.4 赔付成本
26.2.5 存入分保保证金
26.2.6 纯益手续费
26.3 分入业务的会计处理
26.3.1 分保费收入的确认
26.3.2 分保费用
26.3.3 分保赔付成本
26.3.4 存出分保保证金
26.4.1 在财务报表中列报事项
26.4.2 在附注中披露事项
*27章 石油天然气开采
27.1 石油天然气开采的定义及核算范围
27.1.1 核算范围
27.1.2 相关定义解释
27.1.3 石油天然气开采会计核算概述
27.2 矿区权益的会计处理
27.2.1 初始计量
27.2.2 矿区权益的折耗
27.2.3 矿区权益的减值。
27.2.4 矿区权益的处置
27.3 油气勘探的会计处理
27.3.1 基本原则
27.3.2 会计处理
27.4 油气开发的会计处理
27.5 油气生产的会计处理
27.5.1 定义及核算范围
27.5.2 井及相关设备的折耗计提
27.5.3 其他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适用准则
27.6 油气资产的确认及计量
27.6.1 油气资产相关定义。
27.6.2 油气资产折耗方法。
27.6.3 油气资产减值处理
27.7 弃置义务
*28章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28.1 会计政策及其变更
28.1.1 会计政策概述
28.1.2 会计政策变更
28.1.3 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
28.2 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28.2.1 会计估计与会计估计变更
28.2.2 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的划分
28.2.3 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
28.2.4 会计估计变更的披露
28.3 前期差错及其更正
28.3.1 前期差错概述
28.3.2 前期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
28.3.3 前期差错更正的披露
*29章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29.1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概述
29.1.1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定义
29.1.2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涵盖的期间
29.1.3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分类
29.2 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
29.2.1 基本处理原则
29.2.2 具体会计处理
29.3 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
第30章 财务报表列报
30.1  财务报表概览
30.1.1 财务报表的定义及分类
30.1.2 财务报表的分类
30.1.3 相应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30.2 财务报列报的基本要求
30.2.1 遵循各项会计准则进行确认和计量
30.2.2 以持续经营为列报基础
30.2.3 以权责发生制为编制基础
30.2.4 遵循重要性原则
30.2.5 保证列报的一致性
30.2.6 保持披露金额的准确
30.2.7 遵循可比性原则
30.2.8 财务报表表首的列报要求
30.2.9 报告期间
30.3 资产负债表列报
30.3.1 资产负债表的定义及内容
30.3.2 资产负债表项目列报分类
30.3.3 资产负债表列报格式
30.4 利润表列报
30.4.1 利润表的定义及项目列报原则和具体适用
30.4.2 利润表列报总要求
30.4.3 利润表项目列报
30.5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列报
30.5.1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定义
30.5.2 所有者权益表列报的基本原则
30.5.3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列报格式及说明
30.6.1 财务报表附注的定义
30.6.2 附注应当披露的内容及顺序
30.6.3 一般企业财务报表附注格式
30.6.4 商业银行财务报表附注格式
30.6.5 保险公司财务报表附注
30.6.6 证券公司财务报表附注格式
30.7.1 资本负债表
30.7.2 利润表
30.7.3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30.7.4 附注
第31章 现金流量表
31.1 现金流量表概述
31.1.1 现金流量表的内容
31.1.2 现金流量表内容与结构
31.1.3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及程序
31.2 现金流量表编制
31.2.1 一般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31.2.2 商业银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31.2.3 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31.2.4 证券公司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31.3 现金流量表附注
31.3.1 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编制
31.3.2 企业当期取得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的披露
第32章 中期财务报告
32.1 中期财务报告概述
32.1.1 中期财务报告的定义
32.1.2 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
32.2 确认和计量
32.2.1 会计政策
32.2.2 会计估计
32.2.3 重要性
32.2.4 会计计量
32.2.5 季节性、周期性或者偶然性取得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32.2.6 会计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32.3 合并财务报表
32.4 比较财务报表
第33章 合并财务报表
33.1 合并财务报表基础
33.1.1 合并财务报表的定义及解释
33.1.2 合并范围的确定
33.1.3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原则
33.1.4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前期准备工作
33.1.5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程序
33.1.6 报告期内增减子公司的处理
33.2 合并日财务报表的编制
33.2.1 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33.2.2 合并日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33.3 购买日后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33.3.1 合并资产负债表
33.3.2 合并利润表
33.3.3 合并现金流量表
33.3.4 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33.3.5 案例分析
33.4 特殊交易的会计处理
33.4.1 追加投资的会计处理
33.4.2 处置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处理
33.4.3 因子公司的少数股东增资而稀释母公司拥有的股权比例
33.4.4 其他特殊交易
第34章 每股收益
34.1 基本每股收益
34.1.1 分子的确定
34.1.2 分母的确定
34.2 稀释每股收益
34.2.1 基本计算原则
34.2.2 可转换公司债券
34.2.3 认股权证、股份期权
34.2.4 企业承诺将回购其股份的合同
34.2.5 多项潜在普通股
34.2.6 子公司、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发行的潜在普通股
34.3 每股收益的列报
34.3.1 重新计算
34.3.2 列报
第35章 分部报告
35.1 分部报告概述
35.1.1 分部报告的定义
35.1.2 编制分部报告的意义
35.2 报告分部的确定
35.2.1 业务分部
35.2.2 地区分部
35.2.3 分部合并的条件
35.2.4 报告分部的确定
35.3 分部信息的披露
35.3.1 分部信息披露的主要报告形式和次要报告形式
35.3.2 主要报告形式下分部信息的披露
35.3.3 分部信息与企业合并财务报表或企业财务报表总额信息的衔接
35.3.4 次要报告形式下分部信息的披露
35.3.5 其他披露要求
第36章 关联方披露
36.1 关联方披露的基本规定
36.1.1 关联方的认定
36.1.2 相关概念:
36.2 关联方关系的认定
36.2.1 关联方关系认定的一般原则
36.2.2 关联方关系界定的例外情况
36.3 关联方交易
36.3.1 关联方交易的定义
36.3.2 关联方交易的类型
36.4 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披露
第37章 金融工具列报
37.1 金融工具列报概述
37.1.1 金融工具列报的含义
37.1.2 金融工具列报的目的
37.1.3 金融工具列报准则适用范围
37.2 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区分
37.2.1 金融工具的分类
37.2.2 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划分
37.2.3 金融工具的列示
37.3 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抵消列示
37.3.1 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抵消列示的条件
37.3.2 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不得抵消的情形
37.4 金融工具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列报
37.4.1 一般性规定
37.4.2 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及相关披露
37.4.3 利润表中的列示及相关披露
37.4.4 套期会计相关披露
37.4.5 公允价值披露
37.5 与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披露
37.5.1 定性和定量信息
37.5.2 信用风险披露
37.5.3 流动性风险披露
37.5.4 市场风险披露
37.6 金融资产转移的披露
37.6.1 金融资产转移的含义
37.6.2 金融资产转移信息披露的一般要求
37.6.3 对于已转移但未整体终止确认的金融资产的信息披露
第38章 *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38.1 *次执行会计准则概述
38.2 *次执行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38.2.1 *次执行日的新旧会计科目余额对照表和期初资产负债表
38.2.2 *次执行日采用追溯调整法有关项目的处理
38.2.3 *次执行日采用未来适用法有关项目的处理
38.3 *次执行日会计列报
38.3.1 首份中期财务报告和首份年度财务报表
38.3.2 首份中期财务报告和首份年度财务报表附注
第39章 公允价值计量
39.1 公允价值计量概述
39.2 相关资产或负债
39.2.1 资产或负债的特征
39.2.2 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单元
39.3 有序交易和市场
39.3.1 有序交易
39.3.2 主要市场和*有利市场
39.4 市场参与者
39.4.1 公允价值计量条件
39.5 公允价值初始计量
39.5.1 初始计量
39.5.2 公允价值通常与其交易价格不相等的情况
39.5.3 以公允价值对相关资产或负债且交易价格与公允价值不相等的利得损失处理
39.6 估值技术
39.6.1 估值技术
39.6.2 估值技术方法
39.6.3 变更估值技术的情况
39.7 公允价值层次
39.8 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39.8.1 非金融资产的计量
39.8.2 非金融资产*佳用途的影响因素
39.8.3 估值前提的确定
39.9 负债和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
39.9.1 负债和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计量
39.9.2 计量原则
39.10 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可抵销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
39.10.1 计量原则
39.10.2 计量条件
39.11 公允价值披露
39.11.1 公允价值披露要求
39.11.2 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每组资产和负债的附注披露要求
39.11.3 非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每组资产和负债的附注披露要求
第40章 合营安排
40.1 合营安排概述
40.1.1 合营安排定义
40.1.2 合营安排参与方
40.2 合营安排的认定和分类
40.2.1 合营安排的认定
40.2.2 合营安排的分类
40.3 共同经营参与方的会计处理
40.3.1 共同经营合营方利益份额的确定
40.3.2 共同经营投出或出售资产损益的确认
40.3.3 共同经营购买资产损益中归属于共同经营其他参与方的部分确认
40.3.4 对共同经营不享有共同控制的参与方损益的确认
40.4 合营企业参与方的会计处理
第41章 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41.1 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概述
41.2 重大判断和假设的披露
41.2.1 对其他主体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重大判断和假设的披露
41.2.2 由非投资性主体转变为投资性主体的信息披露
41.3 在子公司中权益的披露
41.3.1 在合并财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一般要求
41.3.2 使用企业集团资产和清偿企业集团债务存在重大限制的企业的附注披露要求
41.3.3 存在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的企业的附注披露要求
41.3.4 对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所拥有份额发生变化时企业的附注披露要求
41.3.5 作为投资性主体的企业对未纳入合并报表的投资企业的一般披露要求
41.3.6 作为投资性主体的企业对未纳入合并报表的投资企业的风险披露要求
41.4 在合营安排或联营企业中权益的披露
41.4.1 存在重要的合营安排或联营企业的,企业应当披露的信息
41.4.2 重要的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补充信息披露
41.4.3 企业在单个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中的权益不重要的信息披露
41.4.4 限制性信息披露
41.4.5 超额亏损的份额确认
41.4.6 未确认承诺及或有负债的披露
41.5 在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41.5.1 对于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的企业应当披露的信息
41.5.2 披露对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提供财务支持或其他支持的意图
41.5.3 企业是投资性主体的,对受其控制但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的处理
第42章 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
42.1.1 准则制定背景
42.1.2 准则范围
42.1.3 准则的基本内容与结构
42.2 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的定义与分类
42.2.1 持有待售类别的定义
42.2.2 持有待售类别的划分条件
42.3 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的计量
42.3.1 取得日的计量
42.3.2 持有待售类别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42.3.3 减值准备的转回
42.3.4 不再满足划分条件时的处理
42.4 终止经营
42.5.1 资产负债表列报
42.5.2 利润表列报
42.5.3 报表附注中的披露
42.5.4 可比期间信息的披露
人民邮电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人民邮电出版社官方微店,为您提供最全面,最专业的一站式购书服务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人民邮电出版社微店
手机启动微信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renyoushe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期股权投资怎么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