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到底是改变了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的透过表面看本质的名言

董骏:技术如何深入到金融的本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董骏:技术如何深入到金融的本质
龙源创新数字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金融科技到底有什么不同?
来源:搜狐理财
  3月23日,以“直面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未来”为主题的2017年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隆重开幕,2016年最为火爆的金融科技行业成为本次论坛的重头戏之一,大会专设的金融科技分论坛吸引了国内外诸多Fintech大佬,精彩观点不断。
  京东金融CEO陈生强作为国内最早提出金融科技新定位的企业家在金融科技论坛上对时下比较泛滥的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金融科技等概念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他认为,互联网金融更多是将互联网作为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科技金融是通过技术给自己做产品;而金融科技是以数据为基础、技术为手段,改变金融行业的成本结构和收入结构。
  下面是陈生强现场演讲实录:
  目前市场上流传着三个概念,分别是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
  从定义上来看,金融科技应该是遵从金融本质,以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为金融行业服务,从而帮助金融行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不过,不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科技,都应该遵从金融本质。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区别是,互联网金融是场景的拓展,而金融科技是技术的革命。互联网金融更多是将互联网作为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而金融科技是以数据为基础、技术为手段,改变金融行业的成本结构和收入结构,互联网金融更多是卖产品,而金融科技更核心的是帮助金融机构设计产品。金融科技是帮助金融机构去做以前做不了或者做起来成本很高的事情,场景的拓展只是金融科技的一个维度。
  那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到底有什么区别?科技金融是通过技术给自己做产品,金融科技是服务金融机构,是一个开放平台。
  金融科技公司的核心壁垒是风险定价能力。所谓核心壁垒是无论谁进这个行业,即便再有钱也需要花时间去搭建的能力。
  拿消费金融的业务来说,我们积累了十年的用户数据和交易数据是我们做这个的基础,我们用这个数据搭建了我们核心的风险定价模型,目前这个模型涵盖了超过三万个变量,为超过两亿人做了评分。但仅靠京东的数据想做到很好的风险定价是不足够的,所以我们通过购买、合作以及投资几个方式来弥补我们在数据上的不足。在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应用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区块链等技术。
  除了风险定价模型,我们还开发了防欺诈、防套现、防洗钱模型、用户洞察模型等。整套系统还在不断的优化,慢慢形成核心能力和壁垒。所以,京东金融的第一个核心壁垒是数据驱动下的风险定价能力。我们现在可以做到每个人不同的额度不同的利率水平。
(责任编辑:曹萌)
&&&&&&</div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摘要:京东金融CEO陈生强不认同Fintech定义,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和开放
“这个定义放在全球来看,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在今天上午举办的第一届中国金融科技大会上,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很锐利地指出,维基百科里对Fintech的定义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有所调整。
第一届中国金融科技大会由五道口金融学院主办, 央行前副行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五道口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廖理,京东金融CEO陈生强、蚂蚁金服总裁井贤栋等多位传统和互联网金融领袖级人物出席了此次会议。
由于BAT和京东金融四家企业巨头出席大会,据说组委会为了安排这四家主题演讲的次序就费了很多心思。最终,排在企业中第二个出场的京东金融果不负众望,陈生强不仅分享了满满的干货,还给互联网金融行业以启示。
早在一年多前京东金融成立之时,有人建议陈生强把公司定位于“金融技术”,这样更洋气一点,但对这一行业有着深入了解的陈生强没有听从这一建议,而是直接定位于“金融科技”。这一定位“一不小心”契合了后来的大势,因为Fintech在美国的火爆,过去半年多来,不少公司也给自己贴了“金融科技”的标签,并且这个词在媒体的曝光越来越多。
所以,今天上午陈生强的分享其实直指当下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两大核心问题:一、不是贴上金融科技的标签就是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公司有四大标准;二、金融科技的本质应该是金融和开放,这也更符合中国现实。
金融科技绝不能绕过传统金融
维基百科里对Fintech的定义是这样的:它是由一群通过科技,让金融服务更高效的企业,构成的一个经济产业。Fintech公司通常是那些尝试绕过现存金融体系,而直接触达用户的初创企业,它们挑战着那些较少依赖于软件的传统机构。
可以看到,在这个关于“金融科技”的定义中有四个关键词,第一个是高效,第二个绕过传统金融,第三个是初创企业,第四个是挑战。陈生强认为,这个定义放在全球来看,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在陈生强看来,高效是对的,这个毋庸置疑,但是对于“绕过传统金融体系”这一点,陈生强认为,金融科技公司一方面可以帮助传统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现有用户;另一方面,自己获得用户之后,再输出给传统金融机构,共同提供服务,这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陈生强强调,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事物本身的“物理逻辑”。这个“物理逻辑”,就是事物的本质。做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如果不遵循金融行业的本质,把风控放在第一位,就会有很大危险。而且把风控放在第一位,不能只是说说,京东金融从一开始就在战略地图上,把风控放到了第一位,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去做。
“对金融要有敬畏之心,才能走得更长久。”事实上,京东金融能走到今天,跟京东金融对于传统金融业务的敬畏有很大关系,消费金融其实就是京东金融基于金融业本质而找到新突破口。
虽然全社会的杠杆率较高,但消费者杠杆率却并不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京东金融基于互联网消费金融做了白条这个产品。京东金融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京东白条交易额同比增长600%,消费金融用户同比增加700%,月均订单提升52%,月均消费金额增长97%,其中60%的订单来自移动交易。在京东刚结束的周年庆典促销中,80%的白条订单进行了分期,白条用户平均客单价是其他用户的两倍。
此外,基于对金融本质的理解,京东发现了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发展的痛点,京东金融用保理的模式,做了京保贝产品,为京东商城上游供应商提供了更好的融资方案。随后京东金融又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做了京小贷和动产融资,为京东商城的POP商户,甚至外部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
再基于消费升级的势能,京东金融还做了众筹这个业务,先是产品众筹,后来延伸到私募股权融资和众创生态圈,做出了一个创业服务的小生态。
正如陈生强所说,金融科技企业不能绕开传统金融业务,只有基于传统金融业务模式,再结合互联网新技术、新商业生态,这才是金融科技发展的根本。
金融科技公司的四大标准
维基百科中对于Fintech的定义中还有一点是“初创企业”。不可否认,目前很多金融科技公司确实是初创企业,但这些公司大多只聚焦在某一块业务上。陈生强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未来一定会出现一些综合型的金融科技公司。
另外,全球范围内一些传统的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地加强技术投入,并对外输出。比如高盛就曾表示自己是个科技公司,其交易系统的技术已经非常强大,而Two Sigma则已经把自己的强大交易系统提供给第三方使用。
所以,更根来看,金融科技公司更需要的是大数据方面的技术实力,而这一点初创公司很难一下子积累起来。
再本质一点来看,金融科技公司的核心优势不应该是“挑战”而是“连接”,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非金机构应该扩大合作,将自身的能力输出给大家,从而帮助他们改善效率,降低成本,这才是金融科技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
但如何能做好连接?京东金融认为,金融科技公司应该定义成:遵从金融本质,以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为金融行业服务,从而帮助金融行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具体来看,金融科技公司应该有四大标准:第一,以数据和技术为驱动;第二,提升行业效率,降低行业成本;第三,做传统金融不能做或做起来成本很高的业务;第四,致力于能力输出,服务金融机构。
只有依据这四个标准,才能真正做到“连接”的使命,比如金融科技公司的数据规模要够大、维度要够广且要合法,同时能够在数据的基础之上,叠加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这样的数据和技术驱动力才能真正提高获客能力,同时也能利用利用大数据风控体系实现资金成本层面的高效。
京东金融的例子其实很能说明问题:京东金融信贷资产的ABS,发行利率最低只有3.8%,而对资金的使用方来说,由于京东金融发放贷款的方式比较灵活,随借随还,所以用户的实际融资成本会更低。另外,京东金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客户的贷款利率一般在年化9%左右,而大多数客户实际上并不会全年都使用贷款资金,而是只使用2到3个月,这样算下来的话,其资金成本只有1.5%到2.3%之间。如果这些企业用传统融资方式的话,平均利息成本应该会是6%左右。
因为减少了资金的闲置,所以企业使用京东金融的贷款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而能够实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京东金融在大数据以及风控方面的技术实力,如陈生强所说,京东金融有一半的员工在做大数据分析以及研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用技术服务金融用户。
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什么?陈生强强调,金融科技公司不应该跟传统金融机构抢生意,而应更多地去做传统金融不能去做,或者做起来成本很高的业务。像股权众筹业务,传统金融机构很难介入,因为他们没有互联网化连接投资者和创业企业的体系,更不能搭建出一个服务的生态。
另外,金融机构原有的业务体系能做,但做起来成本很高的业务,就像京东金融给没有征信记录的年轻人以信用支持、提供消费金融服务,帮助他们求学深造、租房以及旅游等,这些业务方向才是金融科技公司最应该投入大力气去做的。
这不仅弥补了传统金融企业的短板,更是发挥了金融科技企业的长处,真正发挥了“连接”价值。不得不说,陈生强对于金融科技的理解非常深入,其观点更值得行业思考。
金融科技未来方向:五个层面的开放
在科技技术正在变革传统金融业的今天,金融科技行业其实更需要开放。陈生强在演讲的后半段一直强调的就是开放,“京东金融不想把自己做成一个金融机构,中国不缺这一家金融机构,我们要做的是把自己所有的能力开放出来,为广大的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提供服务,致力于提供菜单式的、嵌入式的基础设施服务。”
不仅要对大型的、全国性的金融机构开放,还包括小型、地方性、偏向于服务农村农业的金融机构,用京东金融的全产品链,去服务农村的全产业链,帮助农民解决效率低和成本高的难题。
当然,京东金融的开放心态非常之大,甚至是以京东金融已有的技术积累、产品能力以及行业思考,用全方位的开放心态帮助金融用户发展,并推动金融科技行业的升级,这一理念更值得点赞。
如陈生强所说,京东金融未来要实现五大开放。首先是技术能力的开放。目前,京东金融在供应链金融上的风控和系统能力,已经实现对外部的输出,例如京东金融的京保贝2.0能够将风控及系统能力输出给第三方企业;消费金融的风控,也实现了向首付游等外部商户输出;保险云为保险公司提供基础算法、提供大容量存储功能、以及外延功能产品的快速开发及上线。
其次是互联网产品能力的开放。京东金融通过数据及科技能力,能够提供出很多创新产品。如京东金融前段时间刚发布的京东金融大数据消费指数,能够为证券行业提供及时、深入的信息支持。京东金融自建的大数据平台,也能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加定制化的数据服务。
第三是用户能力的开放。用户运营,是金融科技公司通过利用互联网平台的持续运营,而积累起的壁垒优势。像京东金融与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合作开发的小白卡,100天时间能够创造100万的用户的申请纪录,这一速度此前难以想象,但京东金融以其金融科技公司的能力做到了,而且现在也把这一能力开放出来,让小白卡用户成为京东金融和合作银行共同的财富,这一开放思路才是对传统金融企业的最大帮助。
第四是资产端的开放。京东金融有供应链金融和消费金融两大块资产端,基于优质风控能力,京东金融可以为资金富余的金融机构提供很多的优质资产。目前,京东金融已经将消费金融现金贷产品——”金条”的资产端开放给上海银行,白条和京保贝的ABS也基本开放给传统金融机构购买。
第五是资金端的开放。在财富管理方面,京东金融前期通过销售小金库、小白理财、票据、基金等产品,已经积累了大量优质用户,通过私募股权融资沉淀了很多高净值人群。这些用户已习惯于通过京东金融平台进行资产配置。这样优质的资金端,京东金融也可以开放给更多的金融机构。
说实话,听到陈生强讲的这五大开放,寰寰姐的感觉是,京东金融这是把积累已久的“家底”拿出来分享了!!
但事实上,陈生强在谈到这五大开放时,没有一丝犹豫,这其中不仅有京东金融的开放理念,更有说到做到的决心。
【总结】“金融+互联网”的大格局才能成就伟大
正如陈生强所说,京东金融要做的,就是为传统金融机构赋能,降低他们的成本,提高他们的效率,这不是一个所谓的“互联网+金融”的模式,而是一个“金融+互联网”的模式。
“金融是核心,科技是手段。”这才是金融科技行业的核心根本,陈生强的演讲,从观点上为行业带来了新思路,而在实际行动中,京东金融的真正开放,则是把金融科技公司的能力分享出来,真正在推动“金融+互联网”的产业变革。
不仅是推动传统金融业的互联网化改革,“不认同Fintech定义”的京东金融更是在带动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思维转变。
当前的金融科技,已经被认为是全球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一部分。在陈生强的带领下,京东金融的格局很大:“如果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抓住了这一历史机会,就会成为全球金融行业变革与进步的驱动力。”
掌握金融科技的“金融和开放”本质,抓住这一机遇风口,从而成就全球级的伟大公司,这就是京东金融给行业的启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百家号作者平台APP
扫码下载安卓客户端
便捷管理文章信息
随时查看文章收益评论:互联网不会改变金融的本质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无论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还是监管机构,其注意力都似乎被互联网的创新性所吸引,而对商业和金融的本质注意不够。
原标题:互联网不会改变金融的本质
2013年7月,上海自贸区刚推出时,当地政府对其的解释只是一个保税区的升级版,一个国际船运中心,之后两个月里自贸区的定位迅速升级为国家战略,成为环境、投资环境和政府职能改革的试验田。
自贸区和荷兰是什么关系?用历史的眼光看,上海自贸区的愿景就是做一个当代的荷兰。国际船运中心必然带来国际贸易,以及对金融,尤其是结算的需求。金融中心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国际船运中心的地位。
荷兰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金融史。晋商在明朝通过运输边防军粮获得&盐引&,即取盐和贩盐的特许权,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各种国内和国际贸易。犹如荷兰,贸易的发展,尤其在动荡时期,产生了对结算和支付的需求。1823年,平遥人雷履泰开办&日升昌&票号,创建了异地汇兑,取代实行了几千年的现银结算方式,以&货通天下&为基础实现了&汇通天下&。 到二十世纪初,山西票号在中国一百多个城市中开设了数百家分号,除了汇兑,还提供信贷,成为中国金融之王。
山西票号的没落与战乱有关,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清政府成立户部银行(后改为大清银行)。这个官办银行,垄断了过去由票号收存和承汇的官款业务。山西票号的兴盛自结算和支付业务始,也因为背景更强大、更现代化的同类竞争对手的出现,和时局动荡而衰落。
历史与互联网金融
对历史的回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互联网金融,因为商业和金融的逻辑并未改变。
阿里巴巴发展史上一个经典战役,是于2003年成立淘宝网并在之后的竞争中完胜。当时美国C2C市场的巨头Ebay入主一直统帅着国内电子商务领域的易趣。初出道的淘宝网是如何完成这个似乎不可能的任务的呢?究其原因,淘宝网使用了免费策略,阿里巴巴推出了支付宝。
由于不信任,当时的网络卖家往往采用款到发货,使得买家驻足不前,成为网络交易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换言之,可靠的结算和支付是网络交易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支付宝创新性地结合了担保和支付。这个金融创新和免费战略的结合,彻底打败了Ebay。几乎没有悬念,阿里巴巴会在几年后取代沃尔玛成为世界上零售额最大的公司。这个奇迹的源头,是贸易和支付的强大结合。其背后的逻辑,和荷兰在17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和金融中心并无二致,而支付宝的作用犹如当年的阿姆斯特丹银行。
在支付功能满足后,为支持贸易发展,为买卖双方提供信贷服务成为自然选择。看懂了这个逻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阿里巴巴于2010年推出阿里小贷,这是给商家的信用卡。阿里巴巴也在今年试图推出给消费者的虚拟信用卡(后被央行紧急叫停)。2013年和天弘基金推出的余额宝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支付宝作为支付中介的地位。金融工具表面上在变化,但是商业和金融的逻辑和当年的荷兰非常类似。
如果以造船起家的荷兰能够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支付和金融中心,以贩盐起家的晋商能够发展成中国的金融之王,互联网公司做金融的逻辑和前景就是存在的。这个逻辑取决于两个条件:商业活动对金融存在的真实需求;现有的金融体系没有满足这个需求。而支付宝、阿里小贷、余额宝的成功恰恰满足了这两个条件,这是古老的商业逻辑的解释。
犹如英国取代荷兰,阿里巴巴的潜在风险,是另一个贸易和金融平台的兴起。微信成功地打造了一个移动时代的天空城市,人们在这个城市中交往、交流信息和从事商业活动。表面上看这个城市并不对阿里巴巴造成直接冲击,因为淘宝系是天空商城,而微信并不是商城。但是有一天,当微信城市引入越来越多的,有越来越多的贸易场景使用微信支付时,阿里巴巴的贸易和金融平台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
换句话说,阿里巴巴的强项是满足贸易和对金融的强大需求;微信的强项是社交社区,短板则是贸易和支付场景,但是这个社区可能有很大的贸易扩张空间。举个例子,余额宝春节以来平均每天流入资金约200亿元,其揽存数量是微信平台推出的理财通的十倍以上。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淘宝系巨大的贸易支付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腾讯要入股大众点评网和京东商城了。这些平台为腾讯带来贸易和对金融的需求。
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荷兰和晋商所带来的一个深刻启示,即支付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具备这个功能的金融机构已经种下了银行的种子,当有一天这个功能和存款利息相结合时,对用户来说就基本满足了银行的功能。换句话说,这个结合会对银行产生直接的冲击。
美国的货币基金就是这样产生的。美国第一只货币基金于1971年产生,为短期存款支付利息。到1970年代后期美国的货币基金开发出了支付功能,相当于货币基金也可以当作现金使用。有了利息和支付的双功能,加上市场利率高于银行限定的存款利率,于是存款开始飞速搬家。到2001年,美国货币基金的揽存量已经远远超出银行活期存款的总量。
前面这段真实的历史,是在大部分时间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只要监管当局不完全遏制,那么互联网对渠道的冲击,加上移动支付的便捷,会让这个过程大大提速。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大量互联网金融创新产生。但真正让传统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产生痛感和焦虑的,是支付和利息的结合。这个结合,加上互联网公司已经搭建的贸易平台对金融的需求,会对传统金融发出直接的冲击。
贸易(商业)产生对金融的需求,进而在现有金融体系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催生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的生命力,以及对现有体系的冲击,往往取决于贸易平台的生命力;用互联网的语言来说,这叫流量决定一切。
这个古老的逻辑,在过去几百年中演绎了从国家到企业的兴衰。互联网公司在一开始做金融的时候,往往只是朴实地遵循这个逻辑为商业服务,并没有刻意去和金融机构竞争。只要符合商业逻辑,互联网公司做金融并不需要特殊的DNA。这种金融可以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补充,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是对现有金融的替代。互联网金融确实需要合适的监管,但是余额宝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佣金宝对券商的冲击,都不是简单的监管套利,而是符合商业逻辑、实实在在的金融创新。
一个有意思的观察是,无论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还是监管机构,其注意力都似乎被互联网的创新性所吸引,而对商业和金融的本质注意不够。从这个意义上说,回顾历史、思考本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历史观,进而思考互联网金融的边界和与商业关系,及早布局,应该是有意义的。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李华阳]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42198
播放数:86526
播放数:132668
播放数:47332
48小时点击排行技术从未改变金融的本质,只是改变了金融的形态
就在这个周末,10月21日,PINTEC、百度、腾讯、台湾瑞银和中国信託等参加了《数位时代》在台湾举办的“FinTech金融科技论坛暨创新交流盛会”,从他们各自对FinTech的阐述中可以发现:FinTech战争已经开打!科技业 VS. 金融业共同瞄准AI 浪潮,而以AI人工智慧为基础延伸金融服务将会是这场战争的关键。
PINTEC 创始人&CEO | 魏伟
图片来源 | 数位时代
FinTech虽像战争,但魏伟认为
技术从来没有改变战争的本质,改变的是战争的形态
技术也从未改变过金融的本质,改变的是金融的形态
人类文明历史的进步常常以工具的进步为标志,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青铜、火器等等。我们虽然经营着一家智能金融公司,但武器的更迭进步对时代的意义,与现在FinTech对金融行业的意义很是相似。
举个例子,大家知道火药,火药在宋代出现时,只是冒着白烟放毒气,或者响声大诈唬人,在火药基础上15世纪左右出现了滑膛枪,17、18世纪到拿破仑时期较优质的滑膛枪开始大规模在战争中使用。但滑膛枪最初很low的,射程只有50-80米、发射频率每分钟2到3发,准确率低,“十个火枪九个坑”意思是说只有一个打到人。另外一组数据,弓箭的射程也是80米以内,每次发射一支箭的情况下,弓箭手每分钟5次左右发射,精度传说有“百步穿杨”,战场的弓箭手可能更优秀。滑膛枪是很笨的,没子弹,一个空管,一根直管,一个膛线管,发射一轮以后,还要重新往里倒火药,倒进去,再点火,很慢,至少比再发一支箭慢得多,所以二次打击能力也很弱,可能敌军骑着马过来,一枪没打中,装膛的时候就已经到你跟前了。
这和现在的情况很像,有人会说FinTech噱头大于实际贡献,FinTech的公司是杂牌军、用的数据多么零散、处理的客户都是银行看不上的长尾客户等等。是的,目前我们也承认一些初级阶段的不足。
就和枪械最初一样,弱点很多。单单从这些方面来看,枪应该早就被淘汰了,但他们不仅没有,反而愈发精进,枪械主宰了兵器,一战时期德国采用的马克沁机枪射程、射速、攻击力就已经千百倍超过弓箭了。
为什么枪没有被淘汰?在于它的使用效率大大提升、门槛却大大降低,一个弓箭手过去要练习几个月才能射箭,而养活一支弓箭手、长弓手的队伍还要付出巨大的成本,相比之下,花几天工夫,就能把一个普通农民训练成一个至少能简单开枪的枪手。枪作为弓箭的代替,门槛低,效率高,且越来越高,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力,压过了弓箭手。
门槛、效率
FinTech和传统金融的重要区别
很多人会担忧,FinTech对金融的的改变是本质性的改变?还是形式上的改变?从武器来类比,弓箭的箭头和枪的子弹,从射程、速度、技术等都有极大差别,但本质上还是没变,还是把一个小铁头发射进敌人的身体里。技术没有改变战争的本质,但改变了战争的所有形式。
金融的本质是“经营风险”,技术对它也只是视角和方式上的改变,在边际成本、效率、普惠程度等有改变,但所考虑的因素,比如信贷,智能信贷(Digital Lending)仍然考虑还款能力、还款意愿、逾期等,智能理财(Robo-advisor)仍然考虑财富管理目的、风险收益比等,都是没有改变的。
FinTech对于金融来说,本质没变,但技术已经颠覆金融所有的体验。微信支付、支付宝仅仅出现一两年,因为改变了支付的效率、门槛、用户体验,人们非常乐于接受这样的便利,出现后几个月内就遍布全国。曾经问过楼下的水果店,你们都收微信支付,把钱倒腾出来会不会很麻烦?他们说,倒出来干嘛?他们给供货商、供货商给农民全都是微信支付,水果生产、供应、批发、零售上下游都不用现金了。金融服务在支付上正在越来越无感化了,水果店店主可能并不会感觉自己是在使用某个金融服务。技术已经颠覆金融的体验了。
除了支付,金融的其他重要业务:信贷、理财等等,也正在极大改变。传统信贷仍然需要像梭子一样,走完银行零售业务中的一系列流程:销售和客户接触,得到客户的基本信息;做预审;预审通过后还需要进一步递交一些纸质材料,比如身份信息,住址证明、银行流水等;运营部门再通过电话等方式做审核;再做录入;再做最终的审批处理;当审批得到结果时,再进入银行系统立项;最后放款。整个流程下来,最快需要一周左右。因为每个步骤都需要去一步一步通过,所以不论怎么优化,也难以再提高速度。
运营成本也掣肘效率提升。我们智能信贷子公司读秒的CEO周静以前是渣打做零售风控的,她说,银行的一个知名零售产品销售、录入、预审、运营、审批等团队需要几十人,这样规模的团队已经是业内非常精简的。一天大概处理不到一千贷。如果要增加审批的量,意味着团队人员也需要相应提高。这是真实存在的问题,由于排队者太多,有的客户申请后必须排队到第二天、第三天,贷款申请才开始被接收处理。
但现在来看读秒:提交信息不需要纸质文件,只需要客户线上填写。而且这些信息并不繁琐,不需要客户自己都记不住的银行流水、存款证明等,只需要很容易获得和记住的基本信息,比如身份证号、手机号、地址、信用卡号。
授信效率来看,读秒后台会有数据库来进行数据比对,匹配,清洗入库等。目前这些数据已经被读秒分成了100多个变量,500维度去做数据挖掘,在分析的同时,定价模型、反欺诈模型、授额模型集体在跑。它不像银行的一步一步的流程,它的数据处理不分前后,所以可以10秒实时授信。
这也就运营成本的区别,读秒人工成本、运营成本很低,所以不存在申请人数太多就要排队审核的情况。现在读秒每月已经有50到60万贷申请,平均每天几万贷,申请量的增加,几乎对成本没有影响,边际成本趋向于0。
理财端会更难一些,一般理财师要很多次的线下沟通,了解家庭情况、经济状况、理财计划、风险接受程度、预期收益…还要根据市场情况做调整,定期跟踪用户情况,做出理财方案调整。我们做的另一块业务是璇玑,数字化资产配置Robo-advisor。它结合了行为金融学的一些理念,能够很快从问卷测评中了解用户理财需求和特点,秒级的时间计算超过10的36次方的资产组合方案和收益,立刻执行方案,且实时捕捉金融市场变化和个人变化,对方案组合进行调整。
就像火药推动子弹,金融变化的背后是技术的驱动。智能信贷和智能理财今天呈现出现在的高效状况,在可能5年前的技术情况下是难以想象的。
现在读秒有40多个数据源,其中很重要一部分数据来自于运营商数据、电商数据等。而这些数据很多是近几年才出现、或者才能有效使用的。三年前,以前没有听说过互联网公司利用通话记录来做数据源,即便用户授权你去查他的运营商通话记录,也很难纯粹用技术去完成操作——基本上每个运营商、每个省市,页面都大相径庭,技术很难去像人一样去识别并查询和录入。而每个人通话记录,数据量非常大,仅仅六个月的话单,就有上千个通话,每一条通话记录都很重要——可能包含着黑名单用户、可能存在通话地点频繁更换等重要信息。这些记录数据都要识别、归纳和分析,依靠人是不可能的,只能靠模型更聪明、去找更重要的变量,而只有当数据成本越来越低的时候,才可能大规模实现。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以前基本上什么业务都要“本人持身份证现场办理”,后来有的业务慢慢变成“本人持身份证拍照上传”,现在读秒只需要填写一些字段就行,后台技术能够验证你的身份证,看你是不是你本人;再比如购买记录,以前电商的使用并不普及,购买记录覆盖面不广,无法作为重要的数据源,现在基本每人都网购,这就是很好的信用数据,所以看到现在电商开始做金融,也是近几年的事情;还有黑名单,5年前也没有哪个线上公司说我有逾期还款黑名单供你防欺诈验证;还有一些法院公示的文书,现在也不用人去查,可以在线用技术查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据量上百倍、上千倍的翻,模型用到的变量也翻十倍、百倍,计算复杂度更是差乘地增长,但是现在,只要在十秒之内就能完成以前传统银行几周几十人完成的事。以前需要理财师和你本人聊很久,各种解释某种理财方案,然后录音、签字,而现在马上就能完成10个大类资产的10的36次方的计算量,给你定制的最合适的资产配置方案,这就是FinTech。
还有什么会被改变的
可能一切的形式都会变
金融本身只是服务,现在“金融服务”的存在感却太强了。银行办业务其实只要3分钟,却排了半小时队;贷款这个需求很简单,却发现仅仅是递交材料就跑了一堆办事处,打了一堆证明。
业内形态正在产生巨大的改变,很多金融机构的常规业务,逐渐被互联网的形式代替,金融前端的业务正在越来越社会化——为孩子规划教育基金,不用让理财顾问帮你讨论各种自身经济情况、货币贬值预期等,也不用“本人持有效身份证去银行网点办理”,RA几秒钟从方案到付款、执行已经完成了。要借钱,直接在读秒等5到10秒就有结果了。买机票,直接在去哪儿就可以用信用赊账消费,还可以分期还款。线下买咖啡,直接打开微信、apple pay就好了。
未来纯正的金融机构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小,可能银行就是个批发机构,只是储息,然后把钱批给各个行业来做,实体端口代替金融点将越来越普及。
现在去咖啡厅,还要拿手机,开微信,扫一扫。以后不了,我们正在试点一个虚拟钱包项目,将信贷简化到可以刷脸。进了咖啡厅,拿了咖啡,直接走,钱自己就扣了。
现在要去卖场买个手机,可能挑手机花5分钟,刷卡、签字、付账花5分钟,支付花了50%的时间,也就是说50%毫无价值地浪费在金融服务体验上。以后呢,进门,选了手机,拿了就走,其他不用管,钱已经扣了——可能是指纹识别,可能人脸识别,甚至可能一进门,最适合你的手机就已经在你旁边等着你拿走了,这就是FinTech。
可能我们的想象力还不够,可能方方面面会更轻松更无感。但方向是一样的,高效率、低门槛,FinTech已经用技术开启了金融的另一个时代。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透过表面看本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