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请问莆田黄石工业园园有叫大成二厂的吗?在什么位置

正在初始化报价器有谁懂常见故障工业电脑主板维修方法?3个回答Whisper_3516电脑主板人为因素造成的故障现象
1、热拔插即带电拔插电脑与外部设备的连接电缆线,这很容易导致主板上的接口电路被烧坏。
  2、电脑主机安装位置不利于通风散热,在长时间使
用的条件下,就会出现无规律的“死机”或“重启”,尤其是在气候炎热的夏季,故障现象更是频繁、多发。  
3、电脑病毒会使电脑的运行速度变慢或者数据丢失;重则程序错乱,甚至系统遭到破坏。
电脑主板接触不良引发的故障现象
1、氧化引起的接触不良:内存条与插槽间因氧化引起的接触不良是最常见的,表现为可通电开机.CPU风扇运转正常,但显示屏上无任何反映(点不亮),故障检测卡显示代码“CO~C7”(检测不过内存),对于这类故障应首先用小刷子蘸香蕉水反复清洗和擦拭内存插槽及内存条,除去氧化层。很多电脑在经过这一步操作后就已经恢复正常工作,说明就是氧化引起的故障。 
 2、显卡与插槽之间因氧化引起的接触不良,表现为可通电开机.CPU风扇运转正常,但显示屏上无任何反映,故障检测卡显示“检测不过显示卡”的代码,表明故障就在显卡相关的电路上,摇晃或按压显示卡,显示屏上有明显的亮、暗闪变,或滚动条纹干扰,或者花屏,清洗和擦拭显卡与插槽之后,电脑恢复正常,这就是氧化引起的故障。
moke_4206开机后提示“CMOS Battery State Low”,有时可以启动,使用一段时间后死机,这种现象大多是CMOS供电不足引起的。对于不同的CMOS供电方式,采取不同的措施:
1.焊接式电池:用电烙铁重新焊上一颗新电池即可。
2.钮扣式电池:直接更换。
3.芯片式:更换此芯片最好采用相同型号芯片替换。如果更换电池后时间不长又出现同样现象的话,很可能是主板漏电,可检查主板上的二极管或电容是否损坏,也可以跳线使用外接电池。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没有人_9111  1.观察法:有无烧糊、烧断、起泡、板面断线、插口锈蚀。
  2.表测法:+5V、GND电阻是否是太小(在50欧姆以下)。
  3.通电检查:对明确已坏板,可略调高电压0.5-1V,开机后用手搓板上的IC,让有问题的芯片发热,从而感知出来。
  4.逻辑笔检查:对重点怀疑的IC输入、输出、控制极各端检查信号有无、强弱。  5.辨别各大工作区:大部分板都有区域上的明确分工,如:控制区(CPU)、时钟区(晶振)(分频)、背景画面区、动作区(人物、飞机)、声音产生合成区等。这对电脑板的深入维修十分重要。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热门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相关问答2个回答曌酱鱼756手机连接电脑需要将开发者调试开启勾选usb,电脑安装有手机驱动程序,usb供电充足等。1个回答风热发奋你可以去房产局进行调查。1个回答叮叮当当嘿哟61个按键用于演奏也完全够用了1个回答hexiaozhuan家用制氧机工作原理:利'用分'子筛物理吸附和解吸技术.制氧机内装填分'子筛,在加压时可将空气中氮气吸附,剩余的未被吸收的氧气被收集起来,经过净化处理后即成为高纯度的氧气。分'子筛在...3个回答qzuser_小霸王E701复读机具有充电功能,方法如下:在时钟状态下,按暂停钮或放音/自动钮2秒,液晶显示“充电”。最长可充电15小时,15小时后自动停止充电。注意事项:...1个回答找回啦尊敬的用户您好: 1、WiFi本身问题,可能WiFi未正常连接,导致无法上网;   2、路由器问题,可能路由器过热或者损坏;   3、可能宽带欠费,导致无法上网;   4、WiFi...1个回答薇儿aij精工〉西铁城〉卡西欧
精工从3位数到7位数的表都有。其最高端品牌credor可比瑞士高档表,其次grand seiko,比劳力士差得不多,就seiko牌子的也分好几个档次,个人估...1个回答韩国人玄彬3354你是说,问一下地暖请洗。是多少钱一平方米呢,在农村一般他是按照一处房子而收钱的。暖气片在200元吧。地暖应该也在三百元以上的价格的。3个回答xxb0120水平高的话,淬火硬度最高可达64HRC,当然是指淬火后回火前的硬度。1个回答入戏2jL1x38空调要达到制冷或者制热的效果就不会太省电,购买变频空调比普通的空调省电,制冷的温度不要太低,开27度左右,制热温度不要太高,开22度左右,这样比较省电濉溪县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已参考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一起交流。
濉溪县,为安徽省唯一辖县,位于安徽省北部,东临,南接、,西连,西北与河南省接壤,东北依。总面积1987平方千米。总人口111万人(2012年)。全县辖11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共建的现代产业园。县政府驻濉溪镇沱河路92号。濉溪承东启西、区位优越,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和重要组成部分。
濉溪历史悠久,是秦相和之首的故里,拥有、、淮海战役临涣总前委旧址3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因古和在此交汇而得名,产自濉溪县。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素有“酒乡煤城”、“中原粮仓”的美誉。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濉溪县历史沿革
,本地属,置铚邑,邑址在今临涣集。
战国时期,本地属楚国。
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设36郡,县境分属泗水郡的相县、铚县、蕲县、。泗水郡及相县治所均在相城(今淮北市)。
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改泗水郡为沛郡,相、铚县未变。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大将居翁为相城侯,沛郡改为。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本地东部属彭城郡,其余属侯国。后侯国又改称沛郡。
三国时期,曹魏迁沛国治所至(今江苏省沛县),本地分属魏谯郡的相、铚、竺邑、蕲和符离5县。
西晋时,沛国治所复迁相城。本地分属豫州沛国之相县、、符离县和谯国之铚县、蕲县。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本地属沛郡之相、竺邑、符离和谯郡之铚、蕲5县;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置临涣郡,治铚城,本地分属谯州之临涣郡、蕲城郡。东魏五年(公元547年),析临涣郡置白掸县和涣北县,白掸县治所在今百善南,涣北县治所在今柳孜集南秦。本地分属沛郡相县、蕲城郡蕲城县、临涣郡白掸县和涣北县。北齐天保元年(公元 550年),复置竹邑县,治所在竹邑城;废临涣郡和涣北县,置临涣县,治铚城。三年(公元572年)本地分属彭城郡承高县、蕲城郡蕲城县、睢南郡竹邑县、符离县,谯郡临涣县、白掸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竹邑县并入符离县。(公元605年),白掸县并入临涣县,本地分属谯郡临涣县和彭城郡蕲县、符离县、。
唐初(公元618年),本地分属徐州之符离县、蕲县和临涣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符离县置,治所在今赵集。元和四年(公元809 年),析徐州之符离县、蕲县和泗州虹县置,本地分属宿州符离县、蕲县和亳州临涣县。九年临涣县改属宿州,本地分属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
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63年),分属宿州之临涣县、符离县、蕲县。
南宋时,长淮以北沦为金,本地分属金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撤临涣、符离、蕲县3县,辖地并入宿州。本地属归德府宿州。
明、清本地无县建置,属凤阳府宿州。
民国2年(1913年)改宿州为宿县,本地仍属宿县。
日,析宿县西境置濉溪县,属人民行政公署宿县行政专区公署。
日,属安徽省宿县专区。
日,属专区。
日,复属宿县专区。
日,改专区为地区,本地属宿县地区。
日,由宿县地区领导改属淮北市,现为淮北市唯一市辖县。
濉溪县地理环境
濉溪县位置境域
濉溪县位于安徽省北部,东经116°23′~116°59′,北纬33°17′~34°01′。东临宿县,南接蒙城县、怀远县,西连涡阳县和河南省的永城县,北靠淮北市郊区和萧县。自县境南端双堆区王小庄至北端刘桥区陈庄,长95公里;东起马桥区塔山,西止铁佛区吴庄,宽45公里。总面积243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39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8.44%;水面面积38平方公里,占1.56%。耕地面积2016232亩,占总面积的56.6%,非耕地面积1544768亩,占43.4%。
濉溪县地貌
濉溪地处淮北平原中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微倾,除县东北部有少量低山残丘分布外,其余为广阔平原区。主要地貌类型为山丘、平原、湖洼地、河流。县内最高山峰老龙脊,位于蔡里集东南5.5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3°56′,东径116°54′。海拔362.9米,山底围3华里。
平原区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海拔23.5至32.4米。面积约2070平方公里(不含水面和湖洼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5.2%。以横穿平原中部的古隋堤(今宿永公路)为界,北部为黄泛冲积平原区,南部为古老河湖相沉积平原区。
隋堤南有较多的封闭型湖洼地,主要分布在四铺、百善、铁佛等区,全系耕地。这是濉溪县特有的地貌类型,其成因与隋运河有关。运河北堤宽40米,高出地面5米,高大完整;南堤宽20米,高出地面4米,残缺不全。汛期大水猛涨时,南堤往往决口,泥沙被水冲向决口两边,自北向南形成土岭。土岭为黄泛物质堆积,宽500至600米,长米不等,高出地面约1米。仅四辅区内的商庙岭子、谢家岭子、冯圩子岭子、三铺南岭子面积就有20多平方公里。每两道岭子之间,由于长期积水,便形成封闭型湖洼地,近似方形。这样的湖洼地很多,俗称“十八湖”,如卧龙湖、叶刘湖、关家湖、尹湖、油榨湖、练子湖、陈大湖、运粮湖、邱湖、杨家湖、四平湖、孤山湖、雁鸣湖、附湖、百里湖、沈姜湖、南湖、小湖等。总面积为86.67平方公里。特点为湖底滞水性大,四周保水差。
濉溪县河流
濉溪县境内河流多顺自然坡降平行贯穿,浍河等主要河道两侧分布有泛滥堆积地貌。主干河道有14条,其中行洪河道有新濉河、相西河、闸河、龙岱河、洪碱河、南沱河、王引河、包河、浍河、北淝河10条。另有大沟116条,全县河、沟构成5个水系:濉河水系、南沱河水系、新北沱河水系、河水系、北淝河水系。澥河、沟总长1283.45公里,水面面积25.2平方公里。
濉溪县气候
濉溪年平均气温14.5℃,降雨量852.4mm,充足,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县属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3至5月)温暖,季平均气温14.4℃,气温回升快;天气多变,雨量较冬季增多,常刮偏东风。夏季(6至8月)炎热,因受海洋性气候影响,降水集中,蒸发量大,多偏南风。秋季(9至11月)凉爽,降温快,气温日较差大,多偏东北风。冬季(12月到翌年2月)因受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天气严寒,雨雪稀少,多偏北风。  年平均气温14.5℃。1月为全年最冷月,平均气温-0.1℃;7月为全年最热月,平均气温27.5℃。气温年较差27.6℃。极端最高气温41.1℃。出现在日;极端最低气温-21.3℃,出现在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62.4℃。一般日出前气温最低,正午后14点左右最高。日较差春秋季较大,冬夏季较小。4月、5月日较差平均分别为11.5℃和11.9℃;10月、11月日较差平均分别为11.0℃和10.4℃。3月至5月气温回升较快,升温12.5℃;9月至11月气温下降显著,降温12.8℃。
濉溪县行政区划
2006年3月,濉溪县辖11个镇:、、、、、、、、、、。共24个居委会、413个行政村。
濉溪县自然资源
濉溪县动物资源
野生兽类有野兔、野猫、獾狗、刺猬、松鼠、黄鼠狼等。50年代,东
柳孜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
北部山区有狼出现。1981年,在浍河和闸河各捕到1只扬子鳄。
鸟类有:野鸭、野鸡、野鸽、喜鹊、大雁、鹌鹑、啄木鸟、猫头鹰、燕、麻雀、布谷鸟、黄鹂、鹞、鹰等。
虫类有蛇、青蛙、蟾蜍、蜥蜴、蝎子、蟋蟀、土鳖虫、蚯蚓、蜈蚣等。
鳞类有鲤鱼、草鱼、鲫鱼、鲇、青、鲢、鳙、鲩、鳊、鳜、、赤眼鳟、乌鱼、黄鳝、白鳝、鳖鲦、泥鳅、戈鱼等。
甲壳类有龟、鳖、虾、蟹。
贝类有蚌、螺、蛤蜊。
濉溪县植物资源
林木科类有黄连木、山槐、、楸树、、山枣。
草类有刘寄奴、寻骨风、竺锦草、、败酱草、金牛草、金佛草、浮萍、鸭跖草、铁苋菜、猫眼草、瞿麦、益母草、柴胡、车前草、小蓟、透骨草、旱莲草、扁蓄、翻白草、龙葵、、六月雪、瓦松、凤尾草、马齿苋、大蓟、夏枯草、地丁、泽兰、薄荷、爬根草、扁扁草、毛抓秧、腥腥草、掐不齐、苜蓿、三棱草、节节草、打鼓条、毛草叶、红腚猴、蚂蚱膀、万根草、蒲草、灰灰菜、羊蹄棵、面条菜、涩拉秧、苍耳、王不留行、蒲公英、绞股蓝、蒺藜、青蒿、苗扫帚、红蓼草、蓑衣草、鬼针草、牛蒡、小蒜、富苗秧、菟丝子等。
濉溪县矿产资源
濉溪县矿产资源丰富,非金属矿产以煤为主,是全国煤炭储量最丰富的县份之一,其次是水泥灰岩。金属矿产以铁为主,铜、金、银、钴等次之。已探明储量:煤60亿吨,铁9689.16万吨,铜13.59万吨(伴生金属量),金17.3吨(伴生金属量),银112.65吨(伴生金属量),钴6169.44吨(伴生金属量),硫33.28万吨(伴生元素),水泥灰岩3575.45万吨,水泥粘土1010.6万吨。  煤矿主要分布在县西北部及南部的童亭矿区,共18处,即刘桥、黄集、梁花园、火神庙、卧龙湖、百善、蔡山、前岭、海孜、临涣、杨柳、童亭、袁店、五沟、孙疃、界沟、任楼、双堆。金属矿产分布在县中部地区,计有石楼、双庄、史小楼、殷庄、吴窑、邹楼、刘楼、陈庄、三铺、秦楼,前常11处。非金属矿产分布在县东北部,有土型及四山水泥灰岩两处。  煤炭资源得天独厚。不仅储量丰富,且煤类较全,主要有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及自然焦。西北部矿区各煤田以瘦煤、无烟煤为主,童亭矿区则以气煤、肥煤为主。铁矿均属矽卡岩型隐伏磁铁矿床,以富铁、高硫低磷及部分伴生铜、金、银、钴等有益元素为其特点。矿石类型以需选矿石为主,部分属炼铁用铁矿石。各矿床矿石平均品位:含铁一般在41.3~56.7%,含铜0.28~1.83%,含钴0.006~0.026%,含金0.38~4.34克/吨,含银3.2~7.7克/吨,含硫0.81~3.99%。水泥原料灰岩品位:氧化钙含量50~53.32%,氧化镁含量0.64~1.12%。  此外,县东北部山区出露的寒武系至奥陶系的石灰岩,也可作水泥原料或其它建筑材料,如赵集至刁山、烈山至蔡里一带的石灰岩即是。
非金属矿产以煤为主,是全国煤炭储量最丰富的县份,其次是水泥灰岩、优质大理石、等。金属矿产以铁为主,铜、锌、铬次之。
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达60亿吨,铁、铜、金矿9700万吨。皖北煤电集团公司14对矿井座落在濉溪境内,年产原煤2000多万吨。
濉溪县人口
2010年末全县公安户籍总人口10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455人,增长1.0%。全县年末总户数31.1万户。总人口按性别分男性56.2万人,女性53.6万人。全县非农业人口15.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7万人,死亡人口5616人。全年迁入人口8017人,迁出人口7935人。
濉溪县交通
建国后,濉溪县地处淮北煤田开发中心,交通业迅速发展。1956年春,县人民委员会发动群众,以“民工建勤”的方式,把濉符公路改建成碎石路面,至次年冬完工,境内长23公里,这是濉溪县第一条晴雨通车公路。1959年,宿永、宿蒙公路县境内路段63.2公里,全部改建为砂礓路面,符合国家四级道路标准。此后,烈山至蔡里、宋疃至马桥、渠沟至青龙集路段,相继改建为碎石路面,计长24.1公里。濉溪至四铺、四铺至孙疃、临涣至五沟、濉溪至涡阳、南坪至罗集、孙疃至任集等路段也先后改建为砂礓路面,计长284公里。  1970年,0908国防公路(萧淮公路)开始兴建,1975年工程告竣,县境内长42.9公里,是濉溪县第一条三级黑色油路。同年,濉符公路改建成三级油路面,长23公里。此后,宿永公路、烈山至蔡里公路也改建为沥青路面,计长48.4公里。1979年至1983年,濉溪至岳集、仲大庄至刘桥矿公路,分别由省公路局和刘桥矿投资,改建成沥青路面,计长29公里。  1985年,县境内有干线公路11条,计长340公里。其中5条建成沥青路面,2条(濉岳公路、刘濉公路)部分建成沥青路面,计长173.5公里。支线公路13条,计长92.2公里。其中7条建成沥青路面,1条部分建成沥青路面,计长38.1公里。矿区专用线4条,计长17.8公里,全部为三级油路面。区、乡、村公路62条,计长390.3公里,大部分为砂礓碎石路面,小部分为土路面。
濉溪交通便捷,符夹、青阜、青芦三条铁路穿境而过,北接,东连,西入大京九。公路交通国道、省道四通八达,连霍高速、合徐高速呈“十”字型在此交叉,驱车南下省会合肥、东进海滨城市连云港只需2小时左右。距仅有50公里。内河航运入淮河、通长江,直达。规划筹建中的许昌-亳州-宿州-淮阴高速公路将横穿濉溪县中部。规划筹建中的亳州-永城-青龙山-宿州铁路也将横穿本县北部。
濉溪县经济发展
濉溪县综合
“十一五”期间,濉溪县GDP总量跨上百亿元新台阶;财政收入由3.1亿元增至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40亿元。经济结构相继实现了二产超越一产、工业超越一产、三产超越一产“三大跨越”,特别是工业经济强势崛起,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4.2%。
2010年濉溪县生产总值(GDP)完成11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1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58.2亿元,增长33.8%;第三产业增加值31.8亿元,增长9.0%。三次产业结构为21.8:50.5:27.7。与上年相比,一产比重下降4.7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提升6.5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达10489元,比上年增长17.7%。
濉溪县农业
濉溪为农业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以下简称建国前),旧的生产关系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加之水利失修,灾害频繁,粮食产量低下,好年成亩产不过百斤。民国29年(1940年),小麦亩产29.8斤,总产仅2000万斤,人均41斤。建国以后,人民当家作主,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0年粮食产量3.2亿斤,棉花63万斤,油料660万斤,农业总产值2788.5万元。1955年粮食总产达5.46亿斤,棉花266万斤,油料431万斤。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由于“左”的路线干扰,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接着又是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生产急剧下降,1962年粮食总产降至2.05亿斤,只有1950年的64%。农民花钱靠贷款,吃粮靠回销。1966年后,农业虽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广大农民排除干扰,坚持生产,改进生产技术,使农林牧渔各业逐年有所发展。1976年和1965年相比,粮食产量由2.13亿斤增至6.3亿斤,棉花由45.4万斤增至450.2万斤,油料由30.2万斤增至305.3万斤,农业总产值增长1.7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推行家庭承包生产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林牧渔全面发展。1985年粮食总产10.16亿斤,棉花991万斤,油料6172万斤,分别比1978年增长0.77倍、2.3倍、10倍。全年农业总产值32871万元,比1950年增长6倍,比1978年增长1.4倍。林牧副渔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50年的11.7%上升到20.6%。随着工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农业总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89.25%下降至64.5%。
1980年9月,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1981年和1980年小麦面积同是3600亩,总产由1980年的68万斤增至110万斤,亩产由188.9斤提高到305.6斤。1983年全县粮食总产9.9亿斤,比亿斤增长47.8%。1984年、1985年持续增长,两年均突破10亿斤。与此同时,林业实行了“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责任制”的“三定”政策,给农民发放了林权证。渔业也实行承包责任制,2.6万亩可养水面,全部承包到组,到户,发给了水面使用证。
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全县耕地220万亩,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和畜禽生产基地。
截至2012年,濉溪县已形成包括15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70万亩高蛋白大豆、80万亩玉米、15万亩瓜菜的“四大”农产品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连续8年被评为全省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5.1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农业增加值16.2亿元,林业增加值0.4亿元,牧业增加值7.0亿元,渔业增加值1亿元,农 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6亿元。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2.4万吨,比上年增加3.7万吨,增长3.7%。其中,夏粮69.1万吨,增长4.0%;秋粮33.3万吨,增长3.3%。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1.3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735公顷;油料面积2867公顷,减少562公顷;蔬菜面积6563公顷,增长9.1%。全年油料产量7830吨,下降7.8%;蔬菜产量15.7万吨,增长7.8%;水果产量1465吨,下降0.5%。全县完成造林面积133公顷,育苗面积56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2.31万公顷。
全年肉类总产4.95万吨,增长2.3%。其中,猪肉产量2.97万吨,增长2.1%。禽蛋产量2.89万吨,增长12.7%;奶类产量1358吨,下降33.8%。全年水产品总产量9211吨,增长4.4%。
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化、规模化进程加快,新增流转规模土地2万亩,建成日光温室0.35万亩,钢架大棚1.2万亩,新增规模养殖小区13个。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22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382家,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家。注册农产品商标186件,7个品牌获省级名牌称号,10个农产品获中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濉溪县工业
濉溪酿酒业兴盛,口子酒的生产源远流长。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在《宋人沽酒》篇中记述了口子酒的买卖盛况:酒家“为酒甚美,悬帜甚高……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明末相山隐士任柔节以“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的诗句赞美口子酒,后人又有“名驰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的赞誉。民国初年,酒坊多达72家,工人900余名,年产酒300万斤,远销上海、杭州、北京、抚顺等地。民国20年(1931年)和23年,口子酒分别在青岛、北京召开的“铁路沿线土特产展览会”上荣获“甲级名酒奖”。
1949年,县内仅有濉溪酒厂一家国营企业,其余为五金、竹木器等几家作坊,工业产值只有287万元,占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7.93%。1950年至1957年,工业发展较快,陆续兴建了砖瓦厂、棉织厂、印刷厂、酱园厂等企业。1957年工业产值达700万元。1958年,掀起“大跃进”运动,全民大炼钢铁,大办工业,一批企业盲目上马。1959年企业增至142个,比1957年增长12倍,但经济效益极差。1961年进行调整,撤掉100家企业,此后工业生产开始回升。“文化大革命”初期,工业生产下降、徘徊。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广大工人的艰苦努力,工业产值以年均13.5%的速度递增,1977年达3639.8万元。1978年以后,工业更是持续发展。至1985年,已拥有酿酒、冶金、化工、陶瓷、五金、建材、轧钢、机械制造、煤炭、造纸、印刷、建筑、编织、轻纺、食品加工等20多个工业部门,并进行了合理配套布局,工业结构渐趋合理。主要工业产品由1949年的3种增加到100多种。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口子酒荣获1984年国家轻工部酒类质量大赛“金杯奖”;碳铵荣获1984年省内综合评比“银杯奖”;砖瓦质量名列皖北第一,全省第三。
濉溪乡镇工业在1978年后突飞猛进,广泛开展了横向经济联合,千方百计引进技术、人才、资金,积极开发新产品。至1985年,引进资金670多万元,引进工程技术人员1827名,与上海衬衫三厂、上海活性炭厂、江苏滨海果品公司等单位联办企业13个。产品达300多种,其中濉溪镇西关铸管厂生产的钻石牌下水道盖板,出口美国和新加坡,在国际市场获得好评;活性炭、动力苯、珍珠岩等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红机砖、镰刀、珍珠岩、炭黑、盖板、铸铁管、动力苯均获安徽省优质产品证书。
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808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5.5%。乡以上工业总产值10013万元,其中全民企业31个,产值5844万元;县办集体企业31个,产值4169万元;乡镇企业162个,产值1945万元。在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产值分别为6589万元、3424万元。全县133个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创利润755万元,其中22个全民企业获利润471万元,111个集体企业获利润284万元。
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191家,比上年增加39家,增长27.3%。全年实现增加值49.40亿元,增长40.5%。其中,轻工业增加值20.45亿元,增长37.3%;重工业增加值28.95亿元,增长53.9%。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1.02亿元,增长24.4%;集体企业0.36亿元,下降0.3%;股份制企业28.5亿元,增长23.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0亿元,增长95.0%;其他经济类型企业17.5亿元,增长100.6%。
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1
濉溪县工业园区
1亿元,比上年增长61.6%;工业产品产销率97.65%,比上年提高0.3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利税12.79亿元、20.36亿元,分别增长97.1%和111.6%。焦化、煤炭开采和洗选、食品、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8.68亿元,增长57.1%。其中,焦化行业40.47亿元,增长48.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2.47亿元,增长88.7%;食品工业46.69亿元,增长52.5%;建材业9.05亿元,增长90.6%。
2010年全县建筑业总产值6.3亿元,增长70.1%。房屋施工面积54.9万平方米,增长38.2%;房屋竣工面积46.3万平方米,增长34%。
截至2012年,濉溪县目前已形成煤电及矿产采选、煤化工及精细化工、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加工、纺织服装六大主导产业。
濉溪县社会事业
至2011年底,全县城镇化率为 41%。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达 25平方公里,自来水普及率 82%、燃气普及率 69%、绿化覆盖率达31.5%。
2010年全县中等职业学校10所,全年招生1094人,在校学生4486人。普通中学60所,在校学生8.2万人,专任教师3932人。小学216所,在校学生8.9万人,专任教师4086人。幼儿园36所,在园儿童16044人。义务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8.5%。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县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全年专利申请量102件,授权量67件,比上年分别增长52.2%和48.9%。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037万元。  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02所,其中医院、卫生院33所,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699张。全县卫生技术人员2875人,卫生防疫人员380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9.8‰,婴儿死亡率8.63‰,产妇住院分娩比例100%。免疫覆盖率继续维持高水平,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防控。
濉溪县文化艺术
纺织画是用胶水和纺织颜料在普通布料上直接作出的画,它不受绘画工具、布料、尺寸的限制,且防水、不褪色、不掉色,是濉溪县画家马泰先生和女士共同创作的。 由于纺织画已经打破了传统画种的表现观念,新的艺术观念和新的绘画材料赋予了它新的面貌,给人以全新的艺术视觉效果。纺织画既能画出油画的厚重、水彩画的透明,又能画出中国画的韵味,是一门中西画结合的嫁接艺术。纺织画比油画省时省力,切作画方便,宜于收藏和保存,装裱快速。作画时既可像国画一样,平放在案上作画,又可像油画一样钉在画框上作画。它色彩清新明快,透明华润、变幻丰富、水分淋漓流畅、色调高雅和谐,是以胶水和彩相互融合渗透的艺术,当多种颜料碰在一起时,颜色借助胶水的灵性所产生的种种绮丽、妙趣的视觉效果,是其它画种无法比拟的。马泰夫妇先后创作出纺织画五十多幅,其中,《生命之泉》、《山父》、《黄河源流醉秋图》、《发怒的山神》、《乡土》、《九雄争霸》等作品被有关单位和个人收藏。
淮北大鼓诞生于淮北市濉溪县,自明末清初已具雏形。最初只是以手鼓伴奏,半说半唱顺口溜。清代中期,艺人
在淮北,大鼓是广受欢迎的群众艺术
们改革了这门手艺,他们把手鼓用简单支架固定了鼓位,随之,表演也变成了固定场地的演唱。新中国成立后,淮北大鼓发展到鼎盛期。淮北大鼓的器具主要有大鼓、鼓架和板。鼓以檀木或枣木挖成圆形,上下蒙牛皮,边缘用大头钉固定,四周加铁环以敲击时产生谐音。鼓棒用柘树条或石榴树条,前端加工成弯头状,敲击时不至损坏鼓皮。鼓架用六根竹条支成三角形支架。上用细麻绳攀系以固定大鼓。板有钢板和手板两种,钢板形似半月牙状,钢或铜制成,也叫“月牙板”、“梨花片”,手板为三顼。
淮北大鼓以唱为主,说为辅,唱腔高亢婉转,地方特色浓郁,多采用地方小调或吸收其他地方戏曲剧种曲调,语言诙谐幽默,深受淮北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
淮北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流行于苏、皖北部边界以内,至宿州、浍河以北这一较小区域,是极具民间特殊演唱风格的稀有剧种之一。据传溯源于明初,又有记载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解放后,淮北及丰、沛、萧、砀地区的民间花鼓班有百余个。
淮北花鼓戏演唱时无音乐伴奏,用锣、鼓、梆子击以节奏。常用板式有大颠板
淮北花鼓戏
、直板、小颠板等。擅演悲剧,唱腔如泣如诉,跌宕婉转,哀婉缠绵,低徊流转,句间以吸气浊音或衬音相连,若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尤其“寒调”,唱来如泣如诉,如哀如叹,别具一格,极富个性。民间向有“花鼓戏难学、难唱、又难听,听过三天,迷上就不轻”之说。它的唱腔保留了中华民族“歌言情”的原始风貌,充分展示了淮北地区妇女“哭言泣语”、“哀叹悲歌”的独特抒情方式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并且吸收了众多地方小调、民歌的营养,形成了宿州调、浍北调、口子调、寒板、货郎段调等丰富的唱腔曲调。它的舞台表演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戏曲“虚拟表演”的原始状态。所有情景纯用虚拟手法表现,男女演员可互扮各种角色行当。淮北花鼓戏传统剧目有《龙庆海吊孝》、《蜜蜂记》、《王二英盼楼》、《双锁柜》、《三打苏凤英》、《鞭打红桥》、《乾隆私访》等80余个。
“花鼓大走场”是淮北花鼓戏最具特色的“绝活儿”。表现形式为男角背花鼓(称“鼓架子”)。在“盘鼓”和“八句子”中舞姿丰富多彩。女角头扎绣球,手舞长绸,脚绑垫子——穿“三寸金莲”绣花鞋。表演技术难度高,演员需有深厚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绑垫子”是淮北花鼓戏的一大独创。不仅是艺术美的创造,而且展示了中国古代妇女“裹脚”这一历史现象,在1990年应邀赴安徽怀远参加电视艺术片《虹》拍摄时,曾被美国艺术家们赞誉为“中国的民间芭蕾”,是一不可多得的活的历史史料。
淮北琴书是地方曲艺的大曲种之一,它源远流长,积累丰富,旋律优美,板式繁丽,而且曲腔对文学载力强。既能说唱传奇大书,又能咏唱抒怀寄情的曲段。它是以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流行为苏西、豫东、皖北、一带。据老艺人说:在没有洋琴伴奏的情况下,称“丝弦”,盲人演唱此曲种,群众称“瞎腔”,一人拉坠胡,足蹬脚踏板,口唱曲调,称“三张嘴”。师傅传授此艺术,徒弟必须先学“三张嘴”,才能学段子,学大部书。后来,有了洋琴,唱丝弦加上洋琴伴奏,叫唱“洋琴”的,再后来,唱洋琴学会说大部书,才有“琴书”之称。唱琴书的“三张嘴”是敲琴、打板、唱曲。淮北琴书,历史悠久,确切年代,无法考证。
淮北琴书的音乐曲牌有《大八板》、《小五板》、《垛子板》、《慢板》、《快板》、《喜调子》、《哀调子》等曲牌。琴书开场前,先合奏一段曲牌《大八板》,群众称为“打闹台”,艺人称“拉拉场”(把观众吸引过来听书),优美、动听、欢快的音乐把观众吸引过来以后,即开始演唱小段,然后“开正本”(唱大部书)。淮北琴书在演唱小段之前,还有一段和观众交流的语言和唱段,以表现艺人谦虚和蔼的态度。
淮北琴书演出流传曲目多以人文戏为主,地方群众称其为“鞋筐子戏”。由于琴书历史悠久,加上老艺人不断创新,在演唱中也逐步出现了一些武戏。淮北琴书的曲牌《八大板》曲调鲜明,高低起伏,变化无穷,特别是坠胡伴奏,充分显示出它的特点。皖北地区能编排并演唱淮北琴书的老艺人已寥寥无几,王益东作为淮北琴书老艺人王凤成之子,自幼随父学艺,对琴书有很深的造诣。他演唱的《宝宝》、《百灵鸟错怪呆头鸡》等曲目多次在中央及省、市调演中获奖。
泥塑是中国历史上较为悠久的民间艺术,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从民间泥玩到清静高雅的寺院殿堂无所不在。据史书记载,泥塑艺术在商、周时代就得到了普及和应用。人们不但用泥塑成了各种历史人物、和神像,而且用泥塑造了各种动物和社会所需的容器等,对其进行烧制,成为陶器。特别是陶俑之类随葬品的发明和应用,结束了用活马活人陪葬的历史。到了隋唐时期,泥塑艺术最为盛行,尤其的传入,带来了泥塑艺术的蓬勃发展。但到了上世纪中期,泥塑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的断层。受西方雕塑艺术的冲击,雕塑市场被石膏、蜡雕等艺术占领,加上泥塑艺术队伍的老化,面临着失传和灭绝。
泗洲戏原称“拉魂腔”,是淮北地区的主要戏曲
贺馥的刻绫画
剧种。流行于安徽、苏北及鲁南等地区,约有200多年历史。据传,与江苏、山东的柳琴戏同出一源。泗州戏是由民间说唱发展起来的比较典型的板腔体唱腔剧种。其唱腔南、北方风格交融,婉约与豪放并蓄,在一定基调的旋律基础上,演员可根据剧情的需要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灵活掌握曲调节奏的快慢、急缓和强弱高低,自由运用各种花腔调门,尽情发挥各自的特长,艺人把这称为“弦包音”(即丝弦伴奏必须跟着唱腔走),也叫“怡心调”(根据剧情自由变换腔调),尤其是女声唱腔,尾音翻高八度,委婉尽致、动人心魄,被群众誉为有拉魂的魅力,故有“拉魂腔”之称。早期的泗州戏形式比较简单,它从一人敲板演唱,一人柳叶琴伴奏,逐渐发展到小戏班。泗州戏的艺术表演以“压花场”为基础,分“单压”和“双压”两种,具有明快爽朗、粗犷有力的鲜明特色。解放后,泗州戏在声腔艺术、表演艺术和剧目的创作、整理工作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除挖掘整理了《吕蒙正赶斋》、《》、《小南堂》、《吵年》等传统剧目外,还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现代剧目,如《结婚之前》、《两面红旗》、《摔猪盆》、《喝面叶》等。
世人多知剪纸,却鲜闻刻绫画。 刻绫画是画家贺馥女士在民间剪纸基础上与版画等各类绘画结合,在创作题材和内容上加以深层拓展,并在材料、技法、装裱上加以突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表现手法是刀刻,非剪;是绫,非纸,在装裱后方集大成。画面突破了剪纸的尺寸、表现内容的局限性,不仅有版画、
濉溪县风景名胜
土城是安徽省目前唯一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先秦古遗址。临涣和小李庄为总前委驻址。建有淮海战役烈士陵园和邓小平同志亲笔题词的烈士纪念塔。、临涣城址、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为仅有的三处。
濉溪县老城石板街
老城石板街,东起老濉河西岸,西至关帝庙巷南头,全长1公里,街宽5米。街面青石铺砌,光滑如镜。其建筑古朴典雅,呈明清风格,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濉溪县老城石板街
濉溪城,俗称“口子”,为“汴水入濉之口”,金元时,口子又成溪水入濉之口,故称“濉溪口”。明时本地商人富户多汇于此,为防匪乱,濉溪人于居民区四周挖壕设栏,濉溪城遂具雏形。石板街由清末民初绅士倡导用青色瓦子石铺设。抗战时期,石板街遭日寇焚烧,时又遭国民党飞机轰炸。解放后,人民政府虽多次拨款修复,恢复了往日的面貌,然十年动乱,各种神庙、阁楼、牌坊等古迹文物遭到劫难。石板街渐失往日的繁华,日趋萧条。90年代中期,人民政府对老城石板街开发保护。
石板街所留胜迹、传说、名人轶事甚多,如:七十二步上天梯、夹一井、月牙桥、九道弯、城隍庙、、天主教堂、等。
濉溪县临涣古城
位于县城西南35公里处,古为铚城,是浍水、涣水的交界处。由于临涣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淳朴,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旧有两庵四寺、九阁十八庙、二堂对两馆、二十景地配四泉之记载,临涣古城遗址与城内古建筑城隍庙、天主教堂、文昌宫、、山西会馆、及城外的张晋亨墓、李沃孜汉墓群、孙氏墓群等共同被列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它古遗迹还有位于临涣古城南端的观星台遗址、环绕临涣集四周的临涣古城遗址、位于南城墙外侧,浍河岸坡地上的陶圈井、城西外侧的宋代窑址。古墓有位于临涣东周庄的秦相蹇叔墓、临涣集东李沃孜村西的李沃孜墓群、临涣郊区东侧的码头汉墓群、位于城西黄庄的元代墓群以及元奉大夫张晋亨元代墓。古建筑有位于城东墙内侧的山西会馆、临涣十八庙之一的香山庙、位于临涣古城中部的城隍庙。
濉溪县临涣文昌宫
位于临涣镇北头,始建于唐代。1948年淮海战役时是总前委指挥部,现为濉溪县红色旅游观光胜地,1980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濉溪县小李庄前委旧址
小李庄前委旧址位于韩村镇小李庄,日,淮海战役总前委从临涣文昌宫移驻至此,直至淮海战役胜利结束。现前委驻地于1980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濉溪县双堆集烈士陵园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位于淮北市濉溪县双堆集南面,东西长368米,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纪念碑
南北宽292米,面积10.6公顷,烈士陵园于1976年筹建,1981年10月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落成,双堆集歼灭占纪念馆于1988年10月竣工。陵园大门朝东,门内两侧各有一个面积为1250平方米的池塘。宽阔笔直的主干道通往纪念碑,南部的尖谷堆为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也是淮海战役双堆集地区期间双方激烈争夺的制高点。园内遍植雪松、龙柏、黄杨等风景树木,并有花圃和果园。1995年12月,陵园被批准为安徽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0年陵园被批准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陵园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全国第二批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纪念碑
位于陵园中部,1980年5月动工兴建。翌年10月1日落成。碑高22.5米,白色花岗岩砌成。碑基分为两层,第一层南北长31米,东西宽31米;第二层长宽各为25米;四面各有18级台阶,并有青松环绕。纪念碑座正面镌刻纪念碑文,碑身正面刻有邓小平同志的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上下两端环万年青图案。碑冠镶嵌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浮雕。纪念碑前铺设水泥结构的广场,面积约2100平方米。
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
位于陵园东南部,正面朝北,1988
乾隆湖旅游风景区
年10月建成,长32米,宽28米,占地900多平方米。同志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该馆造型美观,民族式屋檐覆盖着金黄色琉璃瓦,外墙乳黄色,44面圆顶高窗分布四周。敞开式正厅宽14米,高6。8米,进深10米。东、南、西三厅互相串通,连成一体。中央为一天井,面积98平方米。整个建筑色彩明快,形式大方,既有古典建筑艺术,又有现代建筑风格。展厅陈列珍贵历史照片300余张,文物200余件,作战地图、图表、美术作品20余幅,并有电动沙盘模型1台。这些展品历史、形象地反映了淮海战役全貌。展出内容共分八个部分,以双堆集地区歼灭战为重点。第一至第七部分为战役部分,共8个展室。第八部分分为缅怀先烈厅,陈列着27位烈士的事迹、遗像和遗物。
濉溪县乾隆湖
乾隆湖风景区位于濉溪县城南端,由塌陷复垦的环湖风景区、步行龙图街、老城石板街3块构成,面积约5平方公里。融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商贸购物为一体。由安徽建工学院规划设计,1998年10月濉溪镇人民政府开工兴建。景区风光优美,更有帝王胜迹轶事引人入胜,主要景点有:
风情岛占地1万平方米。建乐泰城,高3层,琉璃瓦装饰,取欧洲风韵,由诸多“八”字型建筑拼合而成,内设西式餐饮,再现欧洲生活;名人名画,根雕制作,显示中国人文底蕴。建蒙古包7座,圆顶弧壁,苫草作顶,独见浙滇格调。岛上栽种中外名贵珍奇植物,北方花草争红竞绿,南国棕桐娇态傲骨,加之民族特色服务,形成一个浓缩的世界,步入风情岛,水情·、风情、民情、岛情,使你怡然陶醉,如入世外桃源。
怡趣园朔正门东50米便是怡趣园北大门,一颗古松植根于大门西侧,树干粗壮,高约5米,粗可两三人合抱,枝条蓬展,东伸的枝条形成门楣。东侧的立柱上鲜红醒目的大字——怡趣园。“十年树木,”,正是怡趣园大门设计者要体现的寓意。怡趣园四周雪白的墙壁上绘制着一幅幅彩图,配着一首首古诗,诗意画境,陶情怡趣。园内游艺项目丰富多彩。跷跷板、滑滑梯、蹦蹦床、飞天椅、恐龙碰碰车、双人小汽车等各具情趣。在南端湖面,若坐上小船,摇动双桨,戏水赏荷,当十分惬意。位于园区东北角有演出广场,占地500平方米,舞台高筑,石凳俨然。每逢节假日,这里便是梨园弟子大显身手的热闹去处。
坐落在怡趣园的东侧。传说雍正四年(1726年),山东蝗灾南袭此地,蝗虫飞动时遮天蔽日,落地时菽禾全无。皇帝派大将刘猛治蝗,刘猛在梦中接受点化,火熬蜜糖,遍涂于树,蝗虫吃糖被粘,层叠树上,遣兵聚歼之。为纪念刘猛功德,当地人民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集资建庙,取名“叭蜡庙”,俗称“蚂蚱庙”。今改名为龙兴寺,由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几部分组成。山门朝东,面阔3间,10.6米,门楣上高悬金字朱匾,上有“龙兴寺”3个大字。
濉溪县名优特产
濉溪县口子酒
产于淮北市濉溪县,系浓香型白酒。口子酒酿造历史悠久。据传,战国时期,宋国迁都相山,就大量酿造。口子酒历时千年,素有“名驰冀北三千里,昧占江南第一家”之誉。口子酒人口昧道甘美,酒后心悦神恰,素有“隔
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的美誉。
产于濉溪县,系浓香型白酒。口子酒酿造历史悠久。口子酒的酿造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春秋鲁桓公15年(公元697年),宋襄公多次献血盟会诸侯,饮的就是当地酒。据传,战国时期,宋国迁都相山,就大量酿造。南宋、金、元朝代,口子酒大量生产。口子酒历时千年,素有“名驰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之美誉。许多文人墨客、达官巨贾会集于此,或泛舟濉水,或饮酒赋诗,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写道:秋灯夜写联句诗,春雪朝倾暖寒酒。阵湖缘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宋元丰三年,徐州知州苏轼在《南乡子宿州上元》词中写道:“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词中白酒即为口子酒,那时濉溪口属宿州地。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徐州时,极为赞赏濉溪地方官进献的口子酒。以相山隐士任柔节的“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诗句最为流传。
口子酒的生产代代相袭,占有历代槽坊旧址,利用千年古泉,百年老窖,选用优质高粱,上等陈曲,利用传统酿造工艺,酒质清醇馥郁。
口子酒的特点为浓香,溢香远,留香长,透瓶飘香,隔宿不断,有“透瓶香”、“隔宿香”之称。它“清澈似玉露,浓馨胜芝兰,甘美沁心脾,入口味绵延”。南京人夸曰:“濉溪名酒到浦口,南京全城皆飘香”。古往今来,商贾行旅,文人墨客莫不“闻香下马,知味停车”。历史上有“名弛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之美誉。口子酒已成为淮北濉溪名片之一。
濉溪县口子糕点
建国以前,濉溪经营杂货的店有数十家。其中较大的商号有泰兴、景泰、大同、萃丰恒、华康泰、同顺成等。杂货店主要经营糕点生意。口子糕点品种多,质量好,销路广,是濉溪的土特名产之一。口子糕点人们爱食,更是馈赠亲友的好礼品。
口子糕点分为普通糕点和精细糕点(粗点、细点)两种。像三刀、角蜜、小京枣、蚂蚱腿、豆角皮、燎花、麻饼等均为普通糕点。精细糕点有寸金、麻片、烘糕、蜂糕、云片、山楂糕、皮糖、蛋糕、鸡骨糖、京蜜等。此外还有些时令性的糕点:酥糖、木瓜糕、绿豆糕、月饼等。并有专为祭祀用的礼品,通称“蜜供”。蜜供是用白糖制成的各种各样的人和物。如八仙人子、神像、宫殿、牌坊、宝塔、香炉、蜡台、壶、碗、盆、瓶、龙、虎、狮、马、牛、猪、羊、鸡、鸭、鹅、花、鸟、鱼等。这些“蜜供”制作精巧完美,观之,形态逼真,食之,香甜可口。
当时在濉溪最出名的糕点是景泰的酥糖、泰兴的京蜜。建国以后,濉溪建立了国营糕点厂和集体互营的糕点厂。数十年来,陆续扩大和增加,已有糕点厂20多个。各糕点厂不仅生产传统糕点,还从外地引进了制作西点的新技术,能生产多种西式糕点。
濉溪县临涣包瓜
久负盛名的临涣酱培包瓜,系传统名菜,有百余年历史。临涣包瓜在清光绪初年、由南京人潘孝武父子来临涣集开设“园昌斋”酱园店制成的一种酱菜。它以香、脆、嫩以及酱味浓郁等独特风味而闻名。清末有诗人题诗赞日:“瓜风送香气,蜂蝶乱飞云,食之包瓜后,忘却故乡人。”
临涣包瓜系选用优良的包瓜(原名女儿瓜)精制而成。包瓜春季播种,6月底7月初采搞活,筛选1至1.5市斤丰满滑润、老嫩适中的鲜瓜,随采摘随加工,不过夜,以保持瓜的鲜度和脆嫩。制作时将鲜瓜切盖去瓤,人缸初腌,日晒夜露30余天后复酱(一层瓜一层甜酱),培40天后制作成琥珀色的瓜壳待用。然后将加工好的酱杏仁、酱花生仁、酱黄瓜、酱品兰、酱苔、酱生姜、酱培瓜、咸豆角、石花菜、陈皮等10余种优质酱菜配料切碎调配,装人酱培成熟的瓜壳内,盖上瓜盖其成品色泽光亮,脆嫩清香,人口清爽,咸甜适度,酱味浓郁,南北皆宜。
濉溪县临涣棒棒茶
临涣当地不产茶,但安徽却盛产茶叶。在临涣南面不足两百里的
临涣棒棒茶
地方,就有着一个叫做六安的地方,茶叶生产远近闻名。临涣就是借着六安当地一种叫做红茶棒的茶叶,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茶“棒棒茶”。据说常饮这种茶,除有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的奇特功效外,还能解酒,多饮不撑腹,还可暂解饥渴。临涣镇的人口,还不足两千人,可这里数得上名字的古茶馆就有10多家,相传,这还因为临涣古镇有好泉水的缘故。古镇南面有一口泉,叫做回龙泉,相传这口泉水清冽甘甜,现今的茶楼也就大多分布在它的附近。
濉溪县老城辣汤
濉溪老城的辣汤是用母鸡和圆骨,加上装有12种配料的料包煮汤。煮的时候除了加葱和麦仁之外,加上大量的生姜,这个汤的味道就偏辣,这种辣味很鲜。把洗好的面筋在温水中醒透,让原来海绵状的面筋表面变得光滑柔软,然后掐成一小块张开下锅,同时用筷子顺时针搅动,这时面筋就会被甩成片状,如鸡蛋絮,但比鸡蛋絮略厚一些。辣汤面筋制作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将面粉放入盆内,用清水约1公斤调成软面团,用手蘸上水把面团揉上劲;饧几分钟,再揉上劲,然后兑入清水轻轻压揉,至面水呈稠状时换上清水再洗。如此反复几次,直到将面团中的粉汁全部洗出,再将面筋用手拢在一起取出,浸泡在清水盆内。洗面筋剩下的面水勾兑到汤中,这样的勾兑连麦仁都沉淀不下去。最后,加上鳝鱼丝、盐、味精、适量的白胡椒。在汤中加上些许香油,更是美味。
濉溪县濉溪酱包瓜
濉溪酱菜以酱包瓜最为著名,首创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已有120多年的生产历史。濉溪酱包瓜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风味别具一格。元昌斋酱品厂选用当地产的优质包瓜为原料。此瓜呈鼓形,色泽青黄,清润丰满,而且要求每颗重量五百克至七百五十克,坚持随采摘随加工,不能过夜,以保证鲜嫩。制作时,首先在包瓜的梗处以圆盖状切开,挖去瓜瓤, 再经过初腌、日晒、酱制等工序,使瓜壳呈琥珀色;然后,筛选取优质杏仁、花生仁、黄瓜、线瓜、豆角、苔子、苤蓝、生姜、鹿角菜、陈皮等作为配料,并经过酱制之后切碎作馅,充填于酱好的包瓜壳内。最后将先前切下来的圆瓜皮盖再盖上,捆扎为原鲜包瓜的形状即为成品。
濉溪县临涣培腐乳
临涣的酱品众多,与包瓜齐名的是独具特色的培腐乳。培腐乳有100多年的历史,随同包瓜远销四方。技术精细,工艺复杂,选料优良,配比适当,发酵酿制周期较长,产品制成后具有独特的风味。食培腐乳后,倍感食量增加,尤其用培乳的汁液作为烧肥肉的辅料,更是别有风味。根据气候、温差、土质、无污染等情况,全部精选上等黄豆,加入多种名贵中药材和特制的香料。培乳需要的原料选好后,按生产工序,严格把关,尤其是卫生标准更高。首先要用清水淘净后,再放进清水浸泡,成功后方能上磨磨浆,浆磨成后用箩过去粗渣。所留下来的细浆,用汽加温后点一定的石膏,然后上榨压成规定厚度和标准含水量的块状。下榨后用刀子划成2公分厚、4公分见方的胚块,间隔均匀地放入温室的笼里发酵,要求在恒定室温中保持45至48小时。待发酵到一定的程度,用特制干蜜酱制,加上和天然三伏酱油,装入大缸或坛子内底面,加用适度蜜甜酱,封口上签,放入专用酵室按规定存放。经过大豆浸泡、磨浆、过浆、烧浆、点膏、初榨、压平、复榨、划块、磨制、培制、入缸、封缸、储存、成品等工艺流程。自然发酵陈酿,从胚胎到成品大约10个月的时间,秋凉后开始出售。成品出售前再进行一次检查,如发现色泽和质量不符合标准,不准出厂销售。优良的产品呈棕褐色,皮肉鲜嫩,质地幼细,酱香味浓郁,咸酸味适度,晶莹酥软,软而不腻具有培乳应有的独特味道。
濉溪县临涣培乳肉
与培包瓜、培腐乳齐名,临涣培乳肉同样以它的色泽鲜艳、形态饱满、入口肥而不腻、乳香浓郁,令人有食之不舍之感而远近驰名。
据地方史料记载,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时,总前委在邓小平、刘伯承、同志的领导下,面临复杂的形势,当时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就设在临涣一座小茅草屋里。为了革命的胜利,老百姓们心疼首长们的辛劳,便把自家最好的饭菜送到了总前委。当时首长们的餐桌上就有一道临涣特色菜———培乳肉。刘伯承将军一吃就喜欢上了,只见他嘴里吃一块,手中的筷子夹一块,眼睛还盯着盘子里的一块。这时刘伯承心有所悟,一下子就联系到了刚才研究的作战计划上,于是提出了“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的作战方案。“吃一个”,就是先集中兵力歼灭黄维兵团;“夹一个”,就是把杜聿明集团紧紧包围住,不让他逃掉;“看一个”,就是对于蚌埠方向前来增援的敌人严密监视,堵住其进攻。
是久负盛名的特产,产于濉溪西北,多栽植在海拔50米至150米的山坡上。明朝嘉靖 年间,大夫吴梦春所著《随年》一书,记载黄里石榴“颜色鲜羌气味芬芳,粒大籽软,汁甘而浓”。民国年间,远销南京、上海等地。黄里石榴品种繁多,有玛瑶籽、软籽、青皮糙、满园香、笨石榴等。其中品质最好的有一种是软籽石榴,又叫冰糖石榴,果圆形,皮极薄,单果重150克,最大300克,粒数350至400个,呈冰糖色,粒大汁多,籽实绵软,味极甜。
濉溪县土型西瓜
产于濉溪县土型,已有多年栽培历史,闻名淮海地区,
风销淮北、徐州、宿州、蚌埠、合肥等地。该瓜品质优良,皮薄肉厚,脆嫩多汁。清香爽口,甘甜文蜜。熟透之瓜,刀划其皮,自动裂开,瓜瓤突起,不可复合。主要品种是青核桃纹,属中熟种,果型较大,为椭圆形;皮青绿色,有细网纹,厚约1厘米;瓤红、质沙、籽黑。单瓜重约20斤,大的30余斤,亩产4000斤左右,最高达7000斤,每年栽培面积约300亩。
濉溪县百善硬面大卷
百善硬面大卷以形状美观看见舒心,筋道吃起来掉渣,方圆百
百善硬面大卷
里闻名遐迩。过往的客商路人,常品尝硬面大卷以饱口福。百善硬面大卷不同于一般的大卷。首先是它的“硬”;用手按不出凹坑,攥在拳中不变形,像砖头块似的。再者是“大”:正宗的大卷一般长7厘米,宽3厘米,高 15厘米,一个足有四两多。其次是它的形状:上方为桥拱圆弧形,下边为四方形。仅这三个特点,非一般大卷能媲美也。百善硬面大卷,几经兴盛沉浮。如今在百善镇只有谢家独家经营。百善硬面大卷已濒于失传的边缘。
濉溪县双堆面鱼
“双堆面鱼”做法很简单,用碗盛上面粉,加上一定的水,放盐适量,捣成糊状,将水烧开后,用筷子将捣成糊状的面糊一筷一筷地拨入正在烧的开水之中,面糊进入开水后凝固,形状像大大小小的河鱼,成蛋状。面鱼入锅煮熟后,再加上适量的盐、油和调料即可食用。如果捣面糊时,加上一两个鸡蛋,面鱼吃起来会更松软。“双堆面鱼”可荤可素,而面鱼的荤素一般都以配料和佐料来调节,素者,配料施以青菜、菠菜之类的蔬菜,用油也以小磨麻油为主。荤者,配料可用各类肉丁肉丝,用油则以动物油为主,加以少量的香油搭配。煮面鱼的汤也有讲究,大多用猪骨、牛骨、羊架子等炖煮的高汤了。
濉溪县其它土特名产
濉溪羊肉汤、素馅扁食(大年三十晚上包好,初一早上吃的饺子)、干菜角子(一般正月十五做)、油炸小磨绿豆丸子(一般春节期间才做)、水煎包、烧饼、鏊子烙馍、(芝麻)干馍、小磨香油、鸡蛋茶、(香油)腌冬瓜酱豆、变蛋。
王憨子油茶
油茶是濉溪小吃中的滋补精品,人们常说“老城油茶喷喷香”。在街头的饮食摊子上,摆把大壶,外用棉布包着用作保温,壶内有做好的油茶。食用时,加醋、酱油、麻油,酸辣鲜香,美味可口。其口感滑腻油润,略感糊口,且酥油香气浓郁,营养丰富,深受老人和儿童的喜爱。油茶除了香,还有提神、消食健胃、驱湿避瘴、驱寒治感冒等功效!
黄里石榴 黄里石榴是久负盛名的特产,产于濉溪西北黄里村,多栽植在海拔50米至150米的山坡上。明朝嘉靖 年间,大夫吴梦春所著《随年》一书,记载黄里石榴“颜色鲜羌气味芬芳,粒大籽软,汁甘而浓”。民国年间,远销南京、上海等地。黄里石榴品种繁多,有玛瑶籽、软籽、青皮糙、满园香、笨石榴等。其中品质最好的有一种是软籽石榴,又叫冰糖石榴,果圆形,皮极薄,单果重150克,最大300克,粒数350至400个,呈冰糖色,粒大汁多,籽实绵软,味极甜。
南坪响肚 濉溪南坪响肚是用新鲜猪肚烹制而成,是南坪镇的一道特色名菜。在濉溪南坪镇,无论是红白喜忧还是朋友聚会的宴席上必有“响肚”,它具有味道鲜美、清香宜人、清脆爽口的特点,在口中嚼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故称“响肚”。  据介绍,响肚的制作方法也很简单,但煮时的火候应根据作料细致掌握。需购买新鲜猪肚,用盐和醋水反复搓洗,切成条状,在开水锅煮熟加作料,用小食盆或大瓷碗将汤、肚一起盛出来,用小勺舀着吃。  南坪响肚老少皆宜,营养丰富、色味俱佳,深受城乡人民喜爱。如今,在宿州、淮北、蚌埠等城市都有“南坪响肚”。
留香阁毛笔 淮北留香阁毛笔厂生产的毛笔,选料精良,制作柔适度,有200多个品种,属宣笔。留香阁在发掘传统制笔工艺的基础上,即保持宣笔的特点,又博取众长,吸收湖笔取锋的长处,独创了自己的风格。保持了毛笔特有的尖、圆、齐、健、刚柔兼得、毛纯耐用的优点,而且锋长、锋清、体瘦、含墨量大,用起来挥洒自如,泼墨凝重,可致“铁线中锋”的妙趣。其中舞鹤游天、墨龙戏海、蝶寿、紫竹轩等品种,经著名书画家刘海粟、舒同、李苦禅、赖少其、费新我等试笔,一致称道得心应用,挥洒自如、纷纷留墨赞誉。日本著名书画家加藤丰翠、柴田木石等人也给予很高评价。留香阁毛笔远销港、澳、日本、泰国等地,享誉国内外书画界。
濉溪县所获荣誉
2011年度安徽省“科学发展先进县”。连续两年被安徽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县”称号。月份,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月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速和月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速均居全省第一。2011年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并获得国家级“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利用外资总量居全省县级第一。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一。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全省非公经济发展先进县。深港最佳投资环境城市。2009年浙商(省外)投资潜力城市。2010浙商投资最佳城市。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濉溪经济开发区先后荣获了“中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园区”、“2011浙商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装备制造)”、“安徽省首届投资环境5A级开发区”等荣誉称号。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濉溪县历史名人
濉溪历代不乏俊才名士,历史名人有春秋时期政治家,秦相蹇叔,东汉哲学家桓谭,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东晋著名的军事家、音乐家桓伊以及东晋三戴(、戴勃、)、西晋嵇含、金代二武(武祯、)等。三国时期之首的嵇康在此结庐,有《》。
近代有早期革命家、徐凤笑、刘之芜等。
.网易[引用日期]
.濉溪县政府网[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濉溪县政府网[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中国民族宗教网[引用日期]
.商务部网站[引用日期]
.住建部[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莆田黄石工业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