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农机局是很差的单位吗可以吗?

鄄城县2000农机“能人”走上致富路
——中国菏泽网
鄄城县2000农机“能人”走上致富路 10:36:09 来源:中国菏泽网
    中国菏泽网消息(通讯员 郭洪峰)鄄城县坚持把培养农机乡土人才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000名农机乡土人才通过各类农机培训,成为农机维修、农机作业等方面的农机“能人”。
    据介绍,该县通过摸底把农村一大批农机维修高手、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选拔到农机乡土人才队伍中来,实行动态管理,形成了一个遍布全县城乡、滚动发展的服务网络,并在全县17个乡镇、街道办建立了农机乡土人才库。为进一步提高农机乡土人才的致富技能,该县利用县、乡、村三级党校、农机校等教学阵地,开展各类农机技术培训。通过邀请农机专家课堂讲课、现场指导和实地参观等方法,向农机手传授农机保养、维修、跨区作业等技术,为培育农机乡土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该县还在政策、技术和资金上积极扶持,帮助农机乡土人才把产业做大做强,逐步形成规模。目前,全县已有2000多名农机“能人”走上致富之路。
(责任编辑 羊莹春)
更多新闻,请看
更多评论,欢迎到参加讨论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10版:京山新闻
按日期检索
版面标题导航
钱场农民靠农机走上致富路
&&本报讯(通讯员张军霞 李甫辉 记者李凯)“我致富,靠的就是这几头铁‘牯牛’。”日前,京山县钱场镇农民向元生指着自家机房里的几台农机具,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向元生是钱场镇荆条村十组人,因为家境比较贫困,初中一毕业就回家务农了,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一年到底勤扒苦做,收入还是不多。1998年,京山县农机局在荆条村示范推广农机具,并且宣讲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向元生心头一热,就同村里的桂爱华一起,把平时省吃俭用积攒的一些钱拿出来,又贷款4万元,在国家补贴下,购买了一台旋耕机、一台收割机、一台插秧机。自从家里添置了这三样“宝贝”后,向元生的农活就干得轻松省心多了,仅一年就还清了贷款。每到农忙季节,他很快地把自家的农活干完,然后就和桂爱华开着农机具帮助村里的人或耕田打田或插秧或收割,单是农机务工收入每年就在4万元以上。
&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 && && && && && && &&
&&您当前所在位置:>>>>
调研路上不一样的“示范社风景”——
&&& 不同的致富路,同一个“农机梦”&&&&&&&发布日期: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陈斯
从2016年12月开始的沈阳农业大学协助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赴203家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开展专项调研活动在3月份圆满结束。在持续了3个多月的调研过程中,沈阳农大的调研员们不仅全方位了解了示范合作社的各项情况,更与合作社理事长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虽然理事长们的致富路各不相同,但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他们怀着同一个“农机梦”。
&
广东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镇顺:
子承父业,合力兴农
当兵转业回家做什么工作?大学毕业理想的工资是多少?学习武术参加全国比赛吃青春饭能有几年?这可能是部分年轻人要纠结的几个问题。但是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却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在理事长马镇顺的带领下,家里的三位公子都走进了农机行业。
“在没有成立合作社之前,我们当地有相当一部分农户的农机装备利用率低,机物料成本、田间生产成本高。而且很多新技术也没有引进,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发展滞后。看到这些,我就决定成立一个合作社,让大伙儿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人多力量大嘛!采购装备数量大了也有优惠,成本自然也就降下来了,产品在市场也有话语权。”于是在2009年,马镇顺带着这些抱负,和大儿子马学杰建立了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流转形成大片土地实现机械化,带动当地农业产业,走上了服务农村、服务农机、服务农民的道路。
在马镇顺和三个儿子马学杰、马学仕、马学友兄弟的精心经营下,合作社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马镇顺一家子承父业的事迹在汕头几乎家喻户晓,他们在人多地少的潮阳潮南地区走出了一条别人不敢走的路——开荒、承包了4000多亩地种植水稻。马镇顺在2003年获得“全国种粮大户”荣誉称号,2004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2009年再一次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2011年12月再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荣获“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光荣称号。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种粮种出了名堂,马镇顺更加坚信:种粮不会被人瞧不起,只要你种得好,同样获得人们的尊重。“现在国内国外各个级别的农机会议,都能见到我们农民的身影。”马镇顺也动员起孩子们跟他一起种田,和泥土打交道。“大儿子马学杰当初在部队立了功,原本说转业时可以安置工作,但他后来还是决定回来和我一起种田。”
“我当兵回来就一直和父亲务农,从事农机事业。”马学杰一门心思想搞好家乡农业,2010年3月他参加了广东省首届“农机推广杯”水稻机插秧技能比赛,并获得“状元”称号,还赢得了一台高速插秧机;2010年5月,被汕头市潮阳区团委评为“十佳青年岗位能手”;2012年,当选为雷沃杯“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并受通报表彰。一系列成绩,都让马学杰对自己的农机合作社发展更有信心。
“农业也要现代化,这是农业的出路。”如今,从播种、插秧、收割、烘干,马镇顺已经实现了一条龙机械化生产。“而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现代化知识。”马镇顺的二儿子马学仕、三儿子马学丰学成之后,也都回来当起了农民。
马学仕在广州念大学营销专业,毕业以后毅然决然地回家继续发展农业,扩大合作社的经营范围,主管合作社财务和对外发展等业务,学以致用,不断充实合作社的力量。
马学丰在广州武术学校,当学校准备让他参加全国散打比赛时候,他决定像大哥二哥一样也回家务农,为合作社锦上添花。现在的他,主要负责管理合作社的耕地维修农机具等工作。
“俗话说,人多好种田。”马学仕半开玩笑地说起当初选择回家帮助父亲和哥哥的理由,“在我看来,我爸创业之初确实辛苦,那时候一百斤稻谷卖三四十元,很多人宁可抛荒也不种田,但他坚持下来了。”在马学仕眼里,父亲集聚了潮汕人吃苦耐劳、勇敢拼搏的特质。“碰到了问题马上着手解决,想各种办法,绝不回避问题。”马学仕说,可能是父亲身上的这些品质影响了他们兄弟几个,也可以说,这就是他们的家风。如今,种粮收粮都实现了机械化,机械难免就会出故障。“一般的故障,我们兄弟三个自己修,而且必须马上修。那么多谷子等着烘干,不及时粮食就会坏掉,片刻也耽搁不得。”马学仕的言行,不知不觉就表现得如同他的父亲一样:碰到了问题就要马上想办法解决。
2016年,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员120多人,拥有150多台套农业机械,这些农机设备已涵盖了水稻生产的全过程,还包括了收获后的烘干处理和大米加工,服务耕地面积已超过5万亩。父亲和三兄弟的不断进取、共同努力,让他们的合作社越做越红火。
&
山西泽州巨丰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庞星辰:
做傲骄的“农二代”
庞星辰,巨丰农机合作社的少主人。大学本科毕业之后,他便随着父亲庞大叔走上了一条自己以前最不愿意走的路。短短三四年光景,褪去了毕业时的稚气和娇气,现在的庞星辰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位朝气蓬勃的新农人形象。
当调研组赶到巨丰农机合作社时,庞星辰和农民伙伴们正准备着新一年要用的化肥,大院里嘈杂的声音彰显着一种活力,到处是忙碌的身影,丝毫没有任何慵懒。合作社不仅经营着种子培育中心,实验田在海南,还在老家山西经营着面粉厂、原种场,庞星辰也因此建立了自己的事业。
“开始的时候实在是迫不得已才跟着父亲找点活干,总不能赋闲在家吧。后来却慢慢爱上了这个行当,喜欢上了这块土地和农民朋友们,索性就定下心来踏踏实实经营着自家的合作社。我想靠着自己年轻的头脑把合作社经营得越来越好。”现在的庞星辰也算是事业小成,他称呼自己是“农二代”,不比官二代富二代差,表示作为未来的新农人一定会坚持到底。
&
宁夏盐池富地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武占有:
“我这人就是闲不住”
“我这人闲不住,闲了就想干点事,抓住啥干啥,看见别人有困难就帮,所以在十里八乡也有点威信。”说起为什么创立合作社,宁夏盐池富地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武占有说道,“我是个爱惜田地的人,不忍心看着农田荒废。尤其这‘靠天吃饭’的土地,收益不是很好,大部分农民的土地都闲置着,自己出外打工了。”武占有觉得田都是好田,但有的人因为人工耕种耗时耗力、把握不准种田的时机,导致收成不好,没有打工挣的钱多,所以才让这些田荒废的。他要是将这些田承包下来,用大型机械统一耕种,效益会好很多。于是,武占有创建了自己的合作社,并联合了一些有农机设备的、懂农机装备的农民也加入进来。
“合作社大部分是私有财产,大部分机械都是合作社成员自己的,成员之间关系都非常和睦。”在武占有的描述中,合作社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这还要得益于合作社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沈阳农业大学特派员开展专项调研过程中,发现这里的具体细则颇为清晰,尤其是武占有给调研员展示了一些社内材料后,发现全部数据资料都很齐全,每一笔支出收入都整理得一丝不苟,各种合同签字手印都十分齐备,就连加油的小票也收集在整理盒内。
“虽然我只上过小学,但丰富的生活经历让我懂得应该如何用心经营这份家业,如何带大家共同致富。”武占有深情地说。
&
湖南新生力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向铁青:
合则利,分则损
“在我第一次了解到有合作社这么一回事儿的时候,觉得这个相比打工还是自由一点。而且如果有共同想法的人一起,奋斗的目标就会一致。”当问到抱着何种心态办合作社时,湖南新生力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向铁青很实在地讲到。
“在2012年的春节,我和其中一个合伙人就跑到农业局问了情况,之后承接了一个农业厅搞工厂化育秧的项目。这个项目总共是90万,需要我们出20万,政府补70万,我们几个股东坐在一起商量了一下,说干就干!”带着一种直爽与霸气,向铁青和几个合伙人们一拍即合。
说起向铁青,在当地周边也算一个近似传奇的人物。“十六岁到长沙打工,一直做管道安装,最高峰的时候一个月能赚2万元。”但在2007年的时候,他突然不干了,回家买了清拖504,当起了农民。
“合则利,分则损,有钱大家一起赚更好。”抱着这样的心态,向铁青从504起家,当时主要做农机手,在2011年成立合作社之后事业就一直走上坡路,到2012年便真正地自己承包土地,开始搞规模化的大合作社生产。
“当时合作社扩大规模后购买新机器时,还遇到了一个情况:其中一个合伙人突然说不干了,他觉得以前是两三个人好赚钱,分红也明确,现在人越多钱肯定分得越少。于是,他打算自己去买一台机器单干,可他没有考虑到合作社的力量更强大,蛋糕还是要大家一起才能切得更大。假如他一个人买1台机器,合作社可以买10台,这样合作社就明显与个人小打小闹拉开了差距。事实证明一切,最后他又回到了合作社。”
提升领导管理素质,也是向铁青一直非常重视的问题,他反复向沈阳农大的调研员强调:“我们也需要学学企业管理,不懂管理不行。管理农机,也是我们从事农业生产作业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从采购一些东西来讲,就牵扯到种子、化肥、农药这三大部门,假如把这些都集中到我一个人头上,我也干不过来。”于是,向铁青安排股东7个人一起去学管理,一个人学费一万七,总共十多万元。至于其他的社员培训主要还是向铁青自己做,他还亲自请农机局的相关领导帮忙,安排专家免费帮他们做培训。
除了管理方面的问题,紧跟科技步伐在向铁青眼里也同样重要。“农业机械更新换代太快了,但这是好事。技术部分我们消化也快,两三年就差不多了。不过,我们也得紧跟科技发展脚步,消化慢一点点都不行,否则就会被淘汰。”向铁青一年在外就是两个月,这两个月主要是陪股东去看设备,研究一些新品种,提一些新方法;另外有一部分时间还要参加一些培训学习,和其他合伙人交流互惠。
&
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的调研员们在各地国家示范合作社调研,与理事长们深入交流。
&
(报道相关材料由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柴宇,工程学院学生马骏骁、武晓鹏、王乐提供)&『』『』
&&&&&&&&&&&&&&&&nbsp
&&&&&&&&&&&&&
&&&&&&&&&&&&&&&&nbsp
&&&&&&&&&&&&&
&&&&&&nbsp
100122
&
99217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机可以买商业险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