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都把创业想的太简单早餐做法 五分钟 五千能创业 太幼稚

我的路&第一步&&(对于创业&我很天真&也很痴狂)
转眼用的很烂。可真是转眼就到年根了,还有几天就是春节,奶茶店的经营暂时告一段落。终于有时间梳理。汇总。反思。早说过要把我的创业经历培育在博客里。那么现在你看到的。以后也许你将经历的相似就是我的故事。。。
&&&&&&&&&&&&&&&&&&&&&&&&&&
对于创业 我很天真 也很痴狂!
从学校毕业起,直到现在,尝试过很多有关创业的路数,还记得17岁利用暑假在汽水厂打工的经历。(某种意义上那是我们这里的年轻人开始自立的标志),“津美乐&”当时在西安真是牛的可以,算是冰峰奇虎相当的对手。之后的冰峰也是在它没落后才有了红遍西安的施展机会。
一天20元,把流水线上的汽水堆积成如珠穆朗玛峰的高耸,然后随手喝着身边的汽水,躺在珠峰上唱着吻别。劳累在汽水般甜腻腻的凌晨,6个小时的夜战。。。虽然累到胳膊青紫,胀痛。可是拿到钞票的时候,那种磅礴的骄傲和满足当然是现在的多数城市宝贝们没法想象的经验。
创业参悟:创业者需要过人的智慧和机遇。但更需要的是一段感同身受的体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连搬运这样简单的事情都瞧不起,做不好。那么富不过3代这种俗语,真的是穿透人心,直指要害。当然创业不一定要从搬运工开始。完全可以根据个人条件和当地的情况来抉择,另外注意相关的职业防护和劳务常识,别被人钻了空子。利用我们年轻人的热情和干劲。
上班后,抓住厂里人喜欢跟风的心理,用工资从朋友手里进了很多生活日用品,利用工余时间大力推销。从罐头。洗发水,小电器。杂七杂八的,几个月下来居然也小挣了一笔。虽然积累了一些销售的经验。可从此也背上了不务正业的骂名。
创业时代我要格仔
如果看过2007年十月份华商报的朋友。应该对西安出现的第一家格子铺有印象。MINI
BOX格子铺可以说是我真真正正的第一家店,当然这种销售模式也是由我发起引进推出西北的第一家,在之后大街上病毒样复制的大概都算我的徒子徒孙了呵呵。
原版找不到了,下面是我格子铺的截图。
10平米店铺40多商户(图)
09:27&&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law.cctv.com//images/5_.jpg" BORDER="0" NAME="image_operate_45703"
ALT="我的路&第一步&&(对于创业&我很天真&也很痴狂)"
TITLE="我的路&第一步&&(对于创业&我很天真&也很痴狂)" />
&&&&10月9日,在西安小寨商圈一家约10平方米的小店里,老板阿杜信心十足,他和合伙的朋友被戏称为投资规模最小的“地产商”。
  不久前,阿杜和朋友将租来的10平方米小店分割成120个小格子,再分租给40多“下家”展示销售价格低廉而又时尚的小玩意,从两元钱一套两张的“相思证”,到120元钱的玩具狗。
  这种“格仔铺”据说是六年前由英国一个小伙子首创,因为网络商店的兴起而风靡日本和港澳地区。租用格子铺不仅费用低廉,而且无需雇人管理,成为一些学生、年轻白领兼职创业的选择。
  本报记者张宏伟摄影报道
其实这种模式在很早的时候我就有过尝试。98年我在市面上找到售卖精装电影海报的批发商。低价购进大量加框海报,在翻几倍卖出,在高中附近的礼品店里,跟老板谈好租用她的一面墙,缴纳适量租金(记得是120/月)平时老板帮我售卖。每卖出一副就按照百分比提成。那时我对账务还不怎么懂,就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对成本考虑的也不是很精细,所以两三个月下来,也就是打平,还造成大量压货,现在家里挂满墙的电影海报就是当时的遗留。
最后我拆开一副海报才发现,看起来相当精良的加框电影海报其实做工和成本非常简单,一张明信片,底板纸,和塑胶木纹边框就是全部。当时我的进价最低是11块,卖到35一副.(价格过高直接影响到销量)后来寻找到加工场所和原材料供应(轻工有的是)所有成本只有5元不到。真是有够心疼,感觉是被很宰了一把。
只是最重要的电影明信片跑遍了西安城也没有找到,那些东西当时都是只有在沿海和发达地区才有的买,失望之余,非常不甘心的把东西都搬回家,现在每每看到墙上那些经典的电影海报,我都想起那些初创的时光,命运真的是鬼魅无常,本来卖电影海报只是觉得有得赚,可是多年后却催生我我现在甚至毕生的智趣。。。也许今后都要和电影剧作,创意策划为伍了。
创业参悟:发现好的商机,先行一步很重要,可是对于基础功课不能够忽视,特别是相关商品的行情和分析是其一,成本核算是其二。能不能自己开发,货源哪里找,成本利润消耗都要清楚。当时就是吃了这样的亏。在发价上,就没有发言权。对于成本稀里糊涂的话,当时我的打平结果真的是运气,不然没准现在家里天花板上也会挂满海报哦。
咱们接着说格子铺的故事,当时的红火让我这个人名第一次有了名人的感觉。自我感觉良好的同时,我们囫囵了一个潜藏的定时炸弹,我们的合伙协议并没有签订。店是3个人入伙出资。从准备到经营很长时间。那份合伙协议签字栏里还是空白一片。现在想想也是奇怪。在忙再累。大家总该有时间签个字吧,问题出在哪?钱都出了,店也开了,合作协议居然没有签订,而且还能一直经营下去。我们真是不够专业的可以。
创业参悟:如果是合伙经营。合伙协议在创业之初也就是出资之前或同时就要签订好。决不能推脱!分工职责提成分红等,特别是遇到的问题。不要写上到时协商之类的模糊语言,到时大多情况就是吵闹和分崩离析。要紧的是提前预估风险以及之后的解决方案。谁的责任,该不该退股和赔偿。都要写清楚。不要偷懒!不要偷懒!不要偷懒!商标门店所属协议等既然是合伙就一定要统统签字,人手一份,管它有形无形的资产大家都有份,防止突变情况。特别是朋友间的合伙。切记!
至于之后发生的不利情况,到现在还影响到我的生活和朋友们的友情。也许有些事情只有靠时间和生活的磨砺才能荡平。。。
我们在西安地段最好的小寨海港城一楼找到一件铺面。单房租一月就要一万,咋看上去很贵,其实不然,房租高,大多数情况下和人流量是成正比,人流量直接影响到你的销售,货品要转的快,钱就周转的开,有些刚开店的朋友舍不得钱,又受不了商铺老板的花言巧语,找到一些铺面位置不好,但房租便宜的地方。这样多半的结果不是关门就是惨淡经营。正所谓一步差三市。
格子铺的生意对铺面的要求更高。没有哪个格主不希望自己店的人气十足,这样才有更多的机会销售商品。你的租金再便宜,没有顾客光顾,再耐心的格主也会招架不住的。我们的一个竞争对手就是起初犯了这样的错误,败下阵来。他在海港城斜对面一家新开的商城里找了个最靠里面的铺满,房租到是便宜的令人称奇,可生意也是奇差,至于奇到什么境界,大家尽可以发挥想象了。郁闷的小老板经常跑到我们店里观摩。看着他艳羡的眼神,我能明白他心里的苦楚。不出两个礼拜,就只好关门大吉。和他在同一家商场里的另一个格子铺就比较机灵。提前看好靠近楼梯口的铺位。还是个小十字路口(也就是商场选址俗称的“金角银边”)开始生意也比较清淡,可毕竟能看到铺面的人也多,终于坚持了下来。
这个小老板就比较滑头,我写的广告宣传,他只字不拉的原版照抄过去,我店里新推出什么销售举措,他也依葫芦画瓢。没过多久找到门道后,居然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创业参悟:开店最重要的三件事1是选址2是选址3是选址。你的策划创意再出色,货品再牛气,可是大家根本就走不到你那去,一切都是白搭。房租便宜一定有便宜的道理,贵也一样。年轻人创业的资金都比较紧张,能尽快回钱是大事,没有很多钱和时间撑到马云常说的后天的后天。那就一定要慎重加仔细,哪怕不要开呢,也千万不要凑活找个铺面了事,我们创业的起步资金,大多是父母,朋友的血汗钱,糟蹋粮食都很可耻,更何况这些呢!
刚开店的时候因为这种销售模式再香港广州等地,也是刚起步不久,对于相对信息比较闭塞的西北地区,连很多自认为很潮的大学生们都是闻所未闻,刚开始的一个礼拜,没有什么人来问,更多的学生看到我们这家充满小格子和LED灯的小店,都是怕怕的躲了过去,然后听到他们在小声嘟囔:这家店怎么什么都没有啊,八成是要关门了,走转别的去。。。
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大伙赶紧去康复路,轻工打来好几千元的商品。摆到主要的格子里,这才勉强吸引到一些学生进店,利用进店的机会,我再向他们解释格子的用途。另外我们几个刚开始都有点放不开,看到很多学生在门口观望,就是不敢张口。还是街头摆地摊的同行们让我打开嗓子。偶然看到一个大学女生在天桥上卖女孩的饰品。弱弱的她可没有我们几个大老爷们的羞涩,不论人多人少,都能听到她脆脆的叫卖声。很多路过的学生就是被她的叫卖声吸引。。。
奶奶个熊。咱还不如个小姑娘有勇气么 ,豁出去了我也。
于是在小寨海港城有那么段日子,你就能看到个奇怪的小伙,站在店门口的凳子上,不顾旁边老板们和路过学生的嘲笑,大声的高喊着:本店所有格子都是可以出租的,我们替你卖货。不用你亲自看货,只需在家收钱。一个格子只收&#65509;&#65509;&#65509;元,过时不候。西安第一家格子铺帮你创业。。。。
这个办法看着很傻,可是在那种狭窄的过道,人流量又非常的大,我故意把凳子放到靠中间的过道上.人群到我这里自然就有点堵塞,加上大家都被我喊的内容吸引。没过一个礼拜,本来空荡荡的格子,居然供不应求。之前看笑话的旁边店铺的老板再也不敢小瞧我们这西北第一家格子铺了,学生们纷纷停步。进店索要传单。在大家伙共同的努力以及华商报的头版报道效应下,我们的小店终于做到从默默无闻到陕西省零售商圈尽人皆知。
创业参悟:决定创业本身是见很不容易的事情,在开始的阶段,需要把当初抉择的勇气拿出来。是开口叫卖,还是沉默不语。某些时候,甚至决定你的成败。没有哪家店刚开张就会生意兴隆,需要根据当前的状况及时作出应对和调整。把你能做到的尽量做好,即使不成。也比什么都不愿做,干等着倒闭的强。
现在想想我的胆子比周围的朋友们都要大些,语言组织能力也更强。后来得到中航西航第N届青年演讲大赛金奖,估计也是拜当时的叫卖经验所赐。记得有段时间在某体育中心做市场策划,老总限定我们为举办的夏令营寻找合适的代课老师,&眼看时间所剩无几,去学校联系肯定来不及,碰巧旁边的教育中心教师资格正在报名。看到那么多的人群。我们几个赶紧过去发传单。可大中午的。大家都在焦急的等待,昏沉沉的没心思看我们的广告,传单几乎统统被拒绝。这会我直接站到高高的台子上。高喊起应聘广告,还是这招管用。所有人都被吸引过来,居然有不少人主动来要传单,代课老师也很快有了着落。&当时的总监和同事&还经常纳闷我怎么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在高台上狂喊。呵呵那时的我真是又进入到叫卖格子的状态了。
经营了一段时间,我们终于分到了分红。虽然不多可大家终于觉得有了收获。可这中间出现了很业余的错误,而这个错误直接导致了后面的争吵和结局。我们几个合伙人当初有责任分工,甲负责进货&乙负责网络宣传&甲的女友负责店内销售和做账。我也在店内负责销售辅助工作&。当初甲的女友很自信的说她以前就做过销售和账务的情况。看着她自信满满的样子我们统统赞成。可问题恰恰出现在她身上。第一她突然提出要我们除了工资外令付给她分红的每人3%。我们当然不会同意。第二&我们一直没有很仔细的核对她做过的帐,知道最后才发现,经常是她把格主的营业额也直接并到我们的营业额中。这是业余非常错误的做法。
第一条如果我们不答应,她将离开格子铺。账务店铺和她没关系。并且她的男友也不会在合作协议上签字。双方为此争吵升级。直接造成以后的分道扬镳。至于第二点更是要命。我们为自己的轻率付出了代价,而我们还浑然不知。难怪我们的账务对不上。这点现在看来,她的业余是诱因,可我们几个出资人图方便,觉得没什么问题,这种无所谓的心态才是重点。
创业参悟:创业伙伴的选择非常重要,脾气秉性专长要考虑。特别是品性。人好不代表事情就会做得漂亮,人品有问题那更不可行。自负,马虎和过于算计都是大忌。不要因为是朋友或亲戚就盲目放心,大部分合作失败就败在朋友和亲戚间的合伙上,因为要顾及太多的面子和人情。特别在关键的账务上,自己一定要非常仔细的审核,绝对不能忽略不看。
跳过这段争吵,我的合伙朋友在关键问题上犯了个错误----冒进。看到生意日渐红火,还有竞争对手不断涌现的压力,我们起初确定在西安小寨的主要商圈里再开连锁,同时在飞炫广场和百汇市场开设分店。
当初合伙朋友提出这个方案的时候,我们几个被吓了一跳。可是看到朋友胸有成竹的样子我们几个勉强同意这个方案,大家分头筹钱。再筹钱的过程中我和董董留心去这几个市场调查了一下,真是一走吓一跳。首先房租贵的吓人。如果我们的房租过于昂贵,直接会影响到格子的价格,而租格子的大多是没有太多资本的学生和精明过人的成熟网商,面对这样的价格,大多数人都会慎重。另外在商场大致销售的商品上,也是相当庞杂,而且价格都很便宜。而格主们卖的和这些商场其他店面卖的多是同一货品,在价格上更没有什么优势。&那租格子的时间肯定不会太长,这也会影响到租格子的收入和今后的发展。
当我们把这些问题告诉提议者时,他还是当初的侃侃而谈:这些市场是黄金市场&,你不先去,别人就会把你挤死,大家都在那里租格子,咱们的格子怎么办。做大事要考虑长远。。。
我和董董商量过后,还是觉得过于冒险,决定不参与这项计划。为此还背上了不守信用的骂名。事后的状况,证明我们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他借来的许多钱在最贵的地方开了两个铺面,表面上看去煞是风光,可过高的房租和其他店商品的重复,让很多本有信心的格主纷纷退出。这样惨淡经营了一段时间,那些店也纷纷倒闭。而他也背上了巨额的欠债。直到现在我那个朋友还是抱定当初的看法,认为是我们当初没有配合他投入更多的资金,才导致后续经营不利。真是无奈。。。
人心有时真的是魔鬼!为一些过于宏伟的目标,作出不切合实际的表面方案。如果当初能集中精力把我们原有的店面做好做精,等待时机做好调研,再选择合适的铺面,也不会造成那些悲惨的结局。况且一个店面没有十几万拿不下来。这些钱一旦损失,作为普通家庭在好多年内都无法翻身。我们看那些创业家的故事。以此作为蓝本和偶像本没有错。怕就是不自量力,过于自负只追求所谓的精彩和大开大合。所谓马云张朝阳等创业神话在起初的阶段也是相当谨慎后作出的决定,不仔细分析好前景和市场,贸然加大投入只能是血本无归。好在我和董董认真做了功课,才惊险的避过了这个麻烦,不然我们现在也许和他一样还在还债也不一定啊。
创业参悟:创业一定要量力而行,正所谓有多大碗盛多少饭。要面子活受罪的事情不要干。在你风光的背后,也许就潜藏着莫名的危险。心态在这时起决定要素。被虚名和盲动蒙蔽,会让你看不清市场本来的面目。网络上都在吹一年开多少分店的神话,可有多少大公司也是由于盲目的扩张,造成资本分流和局面失控,最终垮台。我们小本生意也有共通的地方,在资金和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不分析市场,盲目上马新项目跟光脚走在沾满黄油的独木桥上没什么区别。稳扎稳打,谨小慎微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有些时候,小就是大。
想做格子铺的朋友要清楚,格子铺的生意是一项非常需要坚持和细心地活计。光是成百个格主的账务就有够头痛,还好我们有董董的专心(即便他为此也背上莫须有的误会)你除了要售卖自己的货品。更重要的是面对形形色色的格主。大概幼稚园的阿姨们照料小朋友的某些状况用到格子铺也差不多,不过我照料的是各类五花八门的商品和格主们各不相同的心态。我比较耐心和好脾气的性格大概就是在那会的强化客服当中锻炼出来的啊。每天面对蜂拥而至的顾客和隐藏其中的小偷,换假钱的,毛手毛脚的。。。站在凳子上看货是常有的事情。头脑要百分之二百的集中。就曾有店里最贵的LOMO相机被一个看似高校学妹的美女(真是美女啊呵呵)瞬间偷跑,反应过来早没影了。害我赔了格主好几百。。。(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每天结束精疲力尽的店内销售还要回到厂里上夜班。这样的生活居然坚持了一年。想想也真是可以,大概我就属于要钱不要命的那种类型吧呵呵。(胃病就是哪会惯出的毛病)经常是累的就坐在618的地板上靠着椅子昏睡过去,醒来汽车里就只剩我一个人和扫车厢的大妈。
这种劳顿和纠结的创业生涯终于在我们自己的争吵和内耗中结束了。钱没挣多少。可心境却都变了。格子铺是我创业的第一桶金。可那也是我的伤心地。
创业参悟:拿得起就要放得下。初始的豪情和结局的流离,总会出乎我们的意料。每一种经历都是成长的脚步。失去了,错过了,该不该的都已经发生。想创业就要经得起命运的拿捏。在辗转纠结后,总要面对明天。生活不应该属于过去,但我们可以以此为参照,平衡我们既有的和想要的。丰富我的生涯,精专我的历练。。。
如果有想通过租格子锻炼和创业的朋友,我很愿意把我在店里的经验和你们分享。小格子也是大世界。通过格子的商品和销售。也能反映出一个格主的经营能力和销售思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周亚辉:创业不在于你多牛 而是对手有多烂 - A5创业网
扫一扫,联系编辑获得审核机会
符合以下要求,获得报道机会
1. 新公司求报道
2. 好项目求报道
3. 服务商求报道
4. 投资融资爆料
客服热线:400-995-7855
当前位置:&&&
周亚辉:创业不在于你多牛 而是对手有多烂
10:38&&来源:微信公众号:捕手志&
  雷军为的对手烂爆了。他找的所有合作伙伴,都是中国最顶尖的那拨人。比如你要在2008年做网游,全中国没人做,你就要把眼光放大,去看整个游戏业。把所有可能的潜在对手,CTO都了解一下,这样赢面才大。
  周亚辉先生曾说:「我最多只花10%的时间在投资上,大量的时间还是花在做企业上,我永远把投资作为学习的方式,做企业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做投资能看到很多关键的点。」但即便如此,在投资上他因成功投资趣分期、达达等项目,被冠上「独角兽挖掘机」的称号。在企业经营上,昆仑万维企业规模逐年增大,用户群正遍及全世界。
  据他自己说,目前做企业交了2亿美金左右的学费,做投资交了1个多亿人民币的学费。值得思考的是,他交的这些学费让他深刻地明白了什么?我们又能从他成功的创业投资经历中学到什么?
  休学创业
  1999年,我是清华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学校有个可以休学创业的政策,那年有不超过20人暂停学业出来创业,我是第12个人。
  我很清晰地记得,自己做了一个原创动漫网站,叫火神网,拿到了清华科技园50万投资。这个项目有点像现在的社交网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展示空间,能交流沟通。那时候两眼一抹黑,纯粹是碰,没有一点前瞻性。我坚持了4年,为了活下来,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动画广告的外包,做过大量的多媒体光盘,还有一些小网站。
  任何一个事情刚开始的时候,大多呈现繁花似锦、烈火烹油之势,接下来就是冷暖自知。最初,在清华科技园租了一个办公室,等到账面只剩下10万块钱时,办公室就退掉了。我就在五道口附近租了两个2000块钱的两居。刚刚工作的第一个暑假,几乎天天中午都吃蛋炒饭,3块钱,很便宜。
  第一次创业失败了,说实话,很惭愧,一直都没有做起来。后来总结这次创业失败,我觉得自己不懂技术,所以我想去了解技术。当时听人说,千橡互动里技术高手比较多,所以我就去了,期间我想明白了很多问题。
  陈一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对我说,互联网上第二拨创业者肯定比第一拨更难成功,上一拨创业时,哪里都是空地,你占一片就可以。现在,已经有几个大城市了,我们只能做游击队,一边找几片相对肥沃的草地,逐渐变成小村庄,再变成城市;一边寻找其他草地。
  陈一舟在寻找创业的空地方面,堪称典范。他是一位连续创业者,更是一位并购高手,在早年把Chinaren卖给张朝阳后,他一直在找空地,他赌的是社区,所以买了校内。
  网页游戏就是我找的空地。游戏的本质是一种创意,后来者永远都有机会,只要你创意够出色。为了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我把房子卖了,向亲戚借了一些钱,加上自己的一些钱,大概有一千多万。
  接下来就是如何活着了。早期想在互联网领域分一杯羹,我和所有的创业者一样,都面临着腾讯天花板的问题。通俗点说,就是腾讯如果进入你所在的行业,你打算如何应对?这个问题也是投资人向创业者提问的一个经典问题。
  对于腾讯这样一个有着庞大用户和极强粘性的平台型企业,我从来没当成竞争对手。幸运的是我创业的时候,腾讯的格局变大了,他不会在小生意上和小公司竞争。
  远离红海
  十几年过去了,我觉得大学时代去创业,还是蛮幼稚的。机会在哪里?报纸上说的,那些统统都是假的。媒体铺天盖地开始报道时,已经不是机会了,蛋糕已经切好,钱已经装进口袋,所以当事人才公开了,媒体也开始跟进了。
  现在创业成功,尤其对于没有资源的年轻创业者来说,选择别人做过的方向要想成功太难了。年轻人和我这样年纪大的人,创业的思路完全不一样。说实话,如果团队不强,我不建议在红海里寻找方向。因为你得有足够的资源、经验,条件太多了,所以不太适合创业团队做。
  我觉得中国未来的创业会很像美国,年轻的创业团队不会再跟风了,成功的概率太低了。年轻人会去做创新,哪怕是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差异化,或者人群的定位有一点点不同。
  我自己对于过去的一些决策都非常后悔,当时非觉得自己牛逼,要去红海里闯一闯,最后虽然闯得也没赔钱,可能还挣了一点小钱,但对我来说很亏,浪费了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
  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选择战场其实有个简单的判断方法,尤其To C的这些业务,你想一想还有没有机会在用户脑海里占据一个词的位置?如果你自己都不能用一句话把产品形态说清楚,那我觉得这个方向是很危险的,太复杂的东西往往不能够赢得用户。另外,关于定位,我觉得最好是之前没人做过的。
  当然,想在红海里闯出一条路子也有一个办法,就是找大腿抱。中国的大公司总是什么业务都想做,所以你如果能让他控股你,你也不当大股东,就要一点股份,能挣一点钱,你帮他做这块业务,这个机会是存在的。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方法。
  就像我之前说怎样创造一家一亿美金的公司?我们做了一些有趣的研究,发现做一亿美金公司最重要的是跟着牛人走。分享一个有趣的研究现象,我们发现在过去5年成功的主题不是O2O、出海、企业服务,成功率最高的是小米生态链。我们做了统计,在2015年底前创业公司能够进入小米生态链的有机会进入1亿美金的行列。
  现在巨大的百亿美元、千亿美元创始人知道如果不创造开放生态就无法成为百亿、千亿美元的公司。所以他创造开放生态,围绕一些它不想做的事,它觉得很苦很脏的事情。商业模式、壁垒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把「爷」伺候好。
  做一亿美元公司最重要的能力是BD能力,想办法把大公司投资部的人搞定,让他投你,再拉几个能搞定模块的人,这个成功率比其他创业成功率高太多了。
  四年结束战斗
  我总结十几年创业经历,一个组织四到五年一定要换一波人,你不想主动换这个组织都会自动换的,因为员工觉得干四五年还不成功,赶紧打自己算盘溜了。
  所以我强烈建议,创业的时候一定想着四年结束战斗,除非特别好的项目会值得All-in,否则世界变得太快。如果四年之内不能结束战斗,我觉得Fast Failure也不是丢脸的事情,俗话说早死早超生。
  一个人的成长要三到四年才能上一个新台阶,这个过程怎么让自己提高?这其实就是方法论的问题了。自己想想,系统化各个纬度梳理一下,都会有很多好的方法。
  对于自身成长来说,我觉得勤奋是最重要的。人性是懒惰的,你可以回顾一下读书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列了十本课外书让大家去读,能有几个同学真正全部按照老师的要求读完?概率非常低。还有你发现为什么美容美发健身那些充值卡消费卡是门好生意?就是利用人懒惰的特点,因为不管什么卡,最后平均下来20%是死钱,挣的就是这个。
  所以对于自己成长来说,定一个可行的成长目标,你真的一二三能做到,这是对自己最大的挑战。千万不要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坚持不了,开始挺兴奋的,后面坚持不了半途而废。这是一个节奏感的问题,人的成长和企业发展中节奏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另外,创业要找牛逼的小伙伴,这样公司基本就成了。所以我认为做一个企业,其他不要太差,都打60分,只要有特别牛逼的团队,成功的把握基本在80%以上。
  组建团队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对一个人的判断不是主观意志决定的,很多人判断能力是偏低的,当你看到更牛逼的人,你会发现之前找的那个CTO水平很差。所以最重要的一点,是你的竞争环境。你要以人才市场作为一个标杆,找到这里面最牛逼的人。
  雷军做小米为什么成功?成功绝不在于你多厉害而是对手有多烂。小米成功因为雷军找的所有合作伙伴,都是在中国人才市场里最顶尖的那一拨人,他不成功是很难的事情。
  我也犯过错,总结起来就是评判都是以自己主观为准,这人不错,很好,但是会发现其他公司找的同样岗位的人,比我找的这个人还牛逼,就把这个人PK掉了。所以在组建团队的时候要系统化梳理一下,对比一下你想做的市场,甚至是一个还没有起来的市场当中的人才情况。
  比如说2008年做网游,全中国没人做,那你就要把市场放大一点,对比整个游戏行业。再比如做硬件,可能是很细分的一种,那你就要结合整个智能硬件的环境去看。你可以把这个市场里所有可能是潜在对手的公司,比如CTO位置的人都了解一下,这样赢的可能性才大。
  投资心得
  我正式开始做投资,是从2014年11月昆仑(昆仑万维)过了发审会之后开始的。我觉得这是终点又是起点,我和昆仑都应该借这个机会把全世界看看,再来规划未来10-20年的长远计划。但那个时候,我连投资领域最基本的常用术语都不知道,什么Pro Rata、Veto CB之类的词,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常用的词只知道Pre 和Post。
  做了一段时间的投资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最好的投资都是你已经天天在琢磨这个领域,然后市场上就有项目开始亮相,你一看就是你想要的东西,投!这个是最好的投资逻辑。如果你自己平时都缺乏琢磨,机会到眼前也会抓不住的。
  举个例子,当初我投资映客,最开始是以太资本的一个FA发微信给我:「周老板,映客项目有兴趣聊聊吗?国内移动直播领域的第一,多米音乐联合创始人再次创业,用户100万,10月份收入已经300万了,发给您BP看看噢!」
  我当即回了一个「这个不错」。我是怎么想的?最主要一点是我当时老是在琢磨移动视频那段时间增长很快,尤其短视频,是一个大领域,必须要看看。我记得当时自己还给曹毅(源码资本创始合伙人)还有李丰(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发微信闲聊,视频这个领域还是太大,建议他们需要多看。这不,我老琢磨的时候,突然有视频直播的项目撞上来了,我当然想看看。
  再举一个例子,高瓴资本的张磊作为一个顶级的二级市场投资人,到一级市场能投中京东,就是他对零售和消费者品牌的理解非常透彻,天天就是琢磨沃尔玛、亚马逊,京东只是撞到张磊枪口上了。
  另外,我认识的中国绝大多数牛的投资大佬,基本上初次判断都是靠直觉。最终的结果投与否,80%以上也都和初次判断直觉结果差不多。
  你如果和高瓴资本张磊、IDG资本周全、红杉沈南鹏、经纬张颖这些老大见面聊一小时,他投你也就投了,不会聊完后再去做各种分析,然后跑来告诉你要投你(当然前提是你说的都是真实情况和真实数据)。
  道理很简单,第一,他们拥有在短时间内,快速且高质量地判断和决策的能力,这也是他们能够脱颖而出的共同之处。这群人都是40岁以上的人,每天只能安排几场和创业者的会议,因为不同行业不同公司不同阶段信息量很大,所以这种会特别耗脑耗神。
  第二,功夫在平时。他们每天都处在对行业、对世界、对人生的学习之中,每天都在提升。行业情况怎么样,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公司该如何管理,市场该怎么突破?这些大佬们早就很清楚,甚至比你还清楚。所以他们第一次见你说不投资你,那大部分的情况便不会投。
  再说回我,你看我和人聊聊天就敢投资,好像傻乎乎的,其实不然。我和CEO聊,1小时一般不超过10个问题,但会考察你对产品、技术、市场、运营、战略等各个环节的掌握程度。我碰到的CEO,很少有所有问题都能对答如流的,如果你很快败下阵来,我就知道你下得功夫还不够深。
  我写过程序,当过产品经理画过visio图,做过项目经理,做过销售摆过摊,管过全国渠道,做过BD,做过Marketing,买过流量卖过流量,战略和投资部门也干过。很简单,CEO行不行,你就问他各种业务细节问题就可以。
  比如一个快速成长期的To C公司,你问他,规划一次类似赶集、58在2013年这样的活动,预算多少?注册用户和日活跃用户能增加多少?执行要点是什么?我相信可以筛掉四分之一以上的融A轮的创业公司CEO。
  在中国创业,从过去十几年的历史可以看到,最重要的是「一招鲜」&&你只要掌握一个大招就牛了,换句话说就是单点突破。
  这个大招是什么?我总结下来,就是市场上最牛的团队组建能力。当然在其他方面你可能也牛一点,战略、销售、产品做得好一些。但是整体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团队要牛逼。我总结自己创业的法则,不管做任何项目开始创业,单点突破我一定是选择「人」这件事。
  当然,前提就是自己要牛逼。你到一个创业公司,可以去看看公司拿股份拿得多的人牛不牛逼(不牛逼赶紧撤)。而自己牛逼就是完全靠积累了,这件事不是短时间能够上来的,那样完全不靠谱。
  我看了一本有关Google的书,了解到Google从不相信培训能让人进步,所以它一开始一定要找最牛逼的人。我一直苦恼这么多年我们做培训做得很差,想花精力做但总觉得性价比很低效果也不好,看到这本书就明白了,培训就没有做得好的,Google根本不相信培训能让人进步。
  之前我们公司核心管理层的进步都很慢,想办法做针对性的各种培训还是很慢,后来干脆把他们送去读中欧EMBA、长江EMBA,发现这样比自己内部搞好很多。很重要一点就是他能够在过程中获取全新的、高质量的信息。
  我一直在内部讲,人不是不能进步的。人进步最主要取决于什么?取决于你吸收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这是最重要的。信息超高质量其实就变成情报了,不是普通能获取到的,得花钱买。信息不单单是数据,还包括很多软性的东西。比如你和文化人聊一下,突然对某个东西有很多感悟,这也是信息。
  经过这么多事,我明白了一些特别深刻的道理,有些东西看起来很美,但最多只是个美丽的诱惑而已。创业绝大多数是会死掉的。你融到天使、从A轮融到B轮没什么用,很多企业会死在C轮、D轮,太常见了。所以你要出来创业,一定想清楚,认真评估当中的风险与机会。
责任编辑:佩佩
延伸阅读:关键词:
创业好项目
微企点:海量精美模板 H5自助建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A5创业网了解最新创业资讯服务
&徐州八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投诉邮箱:
扫一扫关注最新创业资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00种简单早餐做法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