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农业客户资金需求是否合理客户投诉率?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金融》,进入
现代化农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以黑龙江省为例
作者:王玉凯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的
资金需求情况
&&&&&&& 近年来,黑龙江省坚持实施以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成为全国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双第一的省份。在现代农业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现代农业的资金需求也日趋旺盛。为了解现代化农业发展中资金需求状况,我们抽取黑龙江省四个市(地)农业主产区,就金融如何更好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开展调研。
&&&&&&& 生产成本投入加大推动农业生产资金需求持续增加。表现在:一是种植业的农资成本不断上涨;二是柴油价格不断飙升;三是人力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四是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初步测算,由于生产成本增加,2012年四个市(地)种植业新增生产资金需求113亿元。
&&&&&&& 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使农业企业经营资金需求加大。随着农业产业形态发生转型,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革,黑龙江省规模农业正在兴起,农业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的资金需求快速增长。目前,农业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是购进粮食原料、粮食加工、粮食储存及粮食销售四方面用途。近年来,原粮价格、运输费用、人工成本、厂房费用等一系列生产成本不断上涨,推动粮食企业资金需求不断增加。而黑龙江省每年10~12月份水稻、大豆、玉米等原粮集中上市,原粮收购价格相对较低,是粮食企业收购原粮的最佳时机,资金需求量较大。
&&&&&&&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需求巨大。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工程的投入。2011年,黑龙江省建设重点工程359项,落实各类水利建设资金157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入最多的一年。尽管如此,由于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老化,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已经进入老化期,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亟需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抗御灾害能力。
&&&&&&& 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近年来,黑龙江省着力完善和发展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进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建设,大幅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装备资金需求较大。2011年,除省财政安排1亿元秋整地补贴资金外,市县乡各级财政部门对秋整地所需油料、机具和作业费给予累计补贴4.17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此外,黑龙江省还投入资金14.8亿元,组建了118个农机合作社。2012年,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小型农业机械向更大马力农业机械升级,以及农机具专业化合作组织的发展,预计农业机械化资金需求将继续增长。
&&&&&&& 农业科技发展资金需求快速增长。2011年,黑龙江省财政投入6.6亿元,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项目210项,支持实施良种化工程;筹集资金5亿元,建设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70个、玉米膜下滴灌示范区16万亩。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黑龙江省也提出了加快良种培育创新,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开展重点科技公关等措施,而落实这些措施亟需资金支持。
&&&&&&& 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资金需求量大。近年来,黑龙江省利用地表水灌溉农田的能力较差,主要依靠地下水维系粮食产量的增加,导致地下水超采,水位降低;化肥使用的大量增加,导致土壤和地下水受到污染,严重威胁着现代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问题逐渐显现,使得环境治理资金需求随之放大。据四市(地)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生态环境治理投入资金量为9.8亿元,同比增长49%,2012年预计为9.9亿元。
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 资金供给渠道单一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现代农业生产涉及农资经销、种子经销研发、农业生产、农产品收购加工、农业科技运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壤改良等多个环节,对金融信贷产品也同样具有灵活多样的需求。而目前农业种植贷款和农产品收购加工贷款在黑龙江省几乎是整个农业金融服务的全部。农业信贷市场仍然缺乏对需求度日益提高的诸如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村水利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治理、创办涉农相关企业投资等中长期信贷品种的开发与使用,使得金融供给模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多样化的资金需求。
&&&&&&&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不足。由于农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较小,并且随着我国农业税的取消,农业地区的财政收入缓慢。黑龙江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各级财政自身无力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有效投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虽逐年加大,但却主要用于农民各种补贴上,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并不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比较有限&&(全文请阅读《中国金融》印刷版2012年第21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
(责任编辑 赵雪芳)
[][][][][][][][][][][][]我的图书馆
作者:秦志伟 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 9:00:57马晓河 图片来源:中国农科院网站■本报记者 秦志伟 李晨“要
想在农业上赚钱,靠国家补贴是赚不了钱的,必须发展高端农业、高附加值农业、高效农业,这就需要高投入。”5月25日,在中国农科院举办的农科讲坛上,国
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以《“十三五”规划:机遇挑战与战略思想》为主题作了报告,并对农业的未来作了如上分析。“十三五”时
期,补短板成为促使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关键的一点,而农业现代化短板尤为突出。其实,“十二五”规划就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
代化”。五年过去了,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仍然是滞后的,这是业内人士达成的“共识”。在马晓河看来,当前世界正
在进行一场以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为重心的产业技术革命,这会给中国带来新的机遇。这种变化反映在农业农村领域,就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成果正
在借助产业结构调整,以渐进、渗透、跨界方式改造着农村产业,并使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出现了融合趋势。高成本时代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着天花板、地板的双重挤压和红灯、黄线的双重约束。马晓河认为,现在农业进入高成本时代。粮食供求状况很好地诠释了其表现。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大口径粮食作物进口总量超过1.2亿吨,而我国粮食总产量才6.2亿吨。我国在粮食大幅度进口的同时,也面临着“四高”的问题,即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和高补贴。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看来,导致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就是价格倒挂。据
了解,这种情况始于2013年,当年,国内大豆每亩生产成本625.9元,美国大豆每亩生产成本476.6元,国内成本比美国高出31.3%。棉花成本也
在步大豆的后尘,2013年国内棉花每亩生产成本2177.5元,美国棉花每亩生产成本717.2元,成本高出203.6%。“价格倒挂是中国这样资源禀赋国家迟早要到来的事情。”叶兴庆认为,人多地少的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农业肯定是贵农业。在马晓河看来,农业关乎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一个国家不管农业,这个国家肯定不行,“任何高收入国家,没有一个国家的农业没有实现现代化的”。毋庸置疑,这需要国家补贴作为基本社会保障。据介绍,日本的农民收入中有60%是靠国家补贴,韩国的比例是50%,欧洲的比例是30%,美国的比例也是30%。“我国支持农业还不够,还要投入,补贴还要增加。想在农业赚钱,靠国家补贴是赚不了钱的,必须要发展高端农业、高附加价值的农业、高效农业,这就需要高投入。”马晓河说。近年来,休闲农业作为一种高附加值农业,逐渐走入大众的视线。一些农业地区也抓住这一机会,通过开展特色乡村旅游,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在马晓河看来,当前的产业技术革命中,跨界是其特点之一,这就使得产业边界模糊,“农田水稻里种出古人图案、种出风景画、种出山河美景来,农业跟文化发生了融合,这是旅游业还是农业?产业边界已经分不清了”。创新的理念马晓河认为,这个时代要想搞农业,必须有创新的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提到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5年末,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农业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方向是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中国的粮食产业也面临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问题,前两天在学术讨论时我就提出,粮食产业也面临着去库存、结构性调整的问题。”马晓河说。叶兴庆也认同这样的观点:“我国的农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产能透支,也就是说我国现在达到的产能是在透支资源、透支生态,实际上也是透支未来。”叶兴庆表示,对于这个问题,“十三五”期间也要开始采取措施解决。主要有两个路径,一是为这些不健康的产能退出找准支点,撬动这些不健康产能的顺利退出;二是让健康产能的增长跑赢不健康产能的退出。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强调“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专家认为,“十三五”时期将继续执行这一战略。“十三五”规划纲要部署了一批工程,其中包括实施一批农业重大工程,高标准农田、节水农业、农机化、智慧农业、现代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村三产融合等。“建设高标准农田每亩需要900~1000元钱,要完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需要1万亿元投资,这是一个巨大的任务。”马晓河说。此外,马晓河认为,在新形势下,原有体制和政策已经难以满足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有新的体制和政策安排。“必须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大力支持发展多种类型的产业新业态。“马晓河表示。今
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
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加快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框架,围绕全产业链制定全面、系统的政策,并制定产业融合的标准化建设体系。“马晓河说。《中国科学报》 ( 第6版 综合)
陈锡文:中国农业发展面临三大压力
  北京2月3日电 (记者 陈康亮)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3日在北京表示,尽管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但仍面临三大主要压力,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当天,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即“一号文件”)举行发布会。
  陈锡文在发布会上指出,压力之一来自不断攀升的农业生产成本。其中,既有传统原因,比如中国大多数家庭经营的农业规模小,降低成本难度大;亦有
新因素,比如投入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者工资上涨等。“总体上,农民从每亩土地上、尤其是种粮棉油等产品,获得的收益增加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
产品价格上涨。”
  陈锡文认为,价格的不断上涨又引出第二个问题,即和国际市场的价格水平相比,国内主要农产品,包括稻谷、小麦、玉米、棉花、糖等价格普遍偏高,这亦导致近几年国内相关农产品进口数量持续增加,国内部分农产品库存高企。
  在他看来,还有一个主要压力来自于生态环境制约。中国过去单纯以追求产量为主、拼资源拼消耗的农业发展方式,对国内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危害,比如说重金属污染问题等越来越引起各方面关注,也对农业自身发展构成越来越大制约。
  “正是在这样背景下,'一号文件’提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陈锡文说,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片面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方式,转变为数量、质量、效益并重。
  陈锡文分析,“一号文件”一方面强调,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质量,提高农民素质。另一方面,也
要求调整农业自身结构,特别是考虑到中国农业资源毕竟有限,必须把有限资源集中到对国内最必需、对农民又能增加收入的产品上来。
  “仅仅提供初级产品是不够的,这次'一号文件’中要求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既提供初级农产品,又能对其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延长其产业链;同时还可以在农村开展各种各样服务业,包括像旅游业、农家乐等。”陈锡文说。(完)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 题: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农业现代化——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新华社记者林晖习
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书记在小岗村的重要讲话,是强农重
农的强烈信号,也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响鼓重锤,更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军号角,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信心和决心。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应该把握哪些重点?韩长赋:改革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所在。我们要按照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部署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些打基础、管长远的重点工作。新
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土地承包权主体和经营权主体发生事实分离,这个重大变化对土地制度
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重大创新,有利于保障和实现农民权益、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三权分置”的前
提是“落实所有权”,我们正在研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问题,对二轮延包到期后承包期限、延包方式等提出具体意见。“三权分置”的基础是
“稳定承包权”,通过开展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三权分置”的核心是“放活经营权”,要鼓励探索创新,尊重农民选择,发展土地
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重大制度创新,管长远、管
根本、管全局。推进这项改革,有利于形成创新发展的农村产权制度,有利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利于增进农民财产权益,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
果。按照中央要求,当务之急是要把家底摸清,把制度框架建立起来。要抓紧出台改革文件并搞好试点,积极探索股份量化到集体成员并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
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构建“三大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问:农业部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有哪些思路和举措?韩长赋: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去年以来,农业部先后对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调整进行了部署,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狠抓措施落实,打好农业结构调整“组合拳”。二是要强化物质技术装备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农业,发展绿色生产,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三
是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提高农业经营的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
业化水平。重点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要抓紧研究完善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解决
“谁来种地”和经营效益不高问题。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问: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应重点做好哪些工作?韩
长赋:维护农村和谐稳定,首要的是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仅是农村经济制度的根本,也是农村社会治理机制的基础,牵一发而动全身。深化
农村改革,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绝不能动摇。要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这三条“硬杠杠”必须要把握好。特别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审慎稳妥推进,一时看不清的,不要急着去动,有点历史耐心,不能操之过急。土地是农民的生存
根本和情感依赖,是农民的“命根子”,只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了,人心才能稳定。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确保农民权益不
受损害。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必须稳定行之有效的农村政策。政策稳,人心稳,农村稳。要通过不断加大和完善扶持政策,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有
更多的“获得感”。“十二五”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又一个历史最好时期,证明这些年中央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是行之有效的,必须长期坚持,不断
完善。维护农村和谐稳定,还要大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农民就业增收是农村最大的民生,只有农民有活干,“钱袋子”真正鼓起来,农村和谐稳定
才有基础。要把支持农民就业创业,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创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广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
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农业生产出现了土地流转加快、农业资本不断深化和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等特点。尽管我国农业生产成就巨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认清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对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报今日刊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规模经济发展课题组《我国农业规模经济发展及问题》一文。文章指出,长久以来,我国农业是注重产量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这种单纯依靠土地、化肥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生产方式越来越难以持续,农民增收、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针
对当前农业生产存在的农业生产成本高、利润薄等问题,文章指出,由于农资成本、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我国三种粮食生产的利润率越来越低,亟须提高生产效
率,逐渐从小农生产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其间存在诸多要素配置不合理,表现为:一是耕地规模小、碎片化严重。二是劳动力的老龄
化,且受教育程度不高。三是农业科技含量仍有待提升。四是农业融资不足。五是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对此,文章结论认为,在传统的农业生
产方式下,我国土地、资本、劳动力、科技等要素投入的质量和配置效率都处于较低的水平,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利润薄,农民增收困难。因此,农业生产方式转
型期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提高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文章强调,以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抓手,可以发挥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提
升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如何进行战略布局
光明网06-01 16:45
作者: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会长 王巨禄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十七大明确“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实践路径,再到十八大深刻、全面阐述的“以工促农,以城带
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都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是现阶段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在实现“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一定要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道路。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加速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满足人的物质
和文化需求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推手,这是国家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代人必须承担、肩负的历史责任。
一、城乡发展一体化一定要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层面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史已经证明,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存在着天然的、内在的、有机的必然联系。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农
业社会开始步入工业社会以后,城市很快就呈现出全面快速发展的趋势,工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服务业孕育了蓬勃发展的潜
力,工业和城市渴求农村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源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农民也在不断呼唤和寻求得到城市及工业的支持,企盼从贫困的乡村和低效益的农业生产
中解放出来。两者需求的共鸣使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之间显现了相互促进、相互吸引、更加密切的关系。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工业
化必然又推动农业现代化,他们之间的互动机制在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正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所言:“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
面貌也跟着改变。”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看,当一个国家农业占GDP比重下降到15%以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城市化率超过40%,农村劳动力
比例低于30%,经济快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各国政府都会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层面。开始从经济和行政的各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避免因城
乡和工农之间差距的拉大而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比如19世纪法国巴黎及时规划的“新城”模式,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新农村
建设”和70年代初韩国的“新村运动”。西方老牌的发迖国家,用了一百年左右时间,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因为后发优势,用了四五十年都成功地实现了城
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农业的GDP比重下降到5%以下,农业劳动力占比一般都在3%左右,英、美、法等发达国家城乡收入差距为1.5左右,日本的城乡收入
差距已经控制在0.86至0.97之间,大大低于我国的2.8至3之间,几乎看不到城乡之间的差别。人和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也长期无法突破国际公认基尼系数
0.4的红线。
习总书记在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
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实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既表明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为达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不失时机地作出了正确判断,也反映了城乡广大人民群众一致要求尽快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分割的强烈愿望。参照西方发达国家当年开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
背景,我国早在2002年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2015年又跃升到8000美元,农业占GDP比重己下降到9%,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为56.1%,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达39.9%,完全具备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客观条件。实现十三五规划中“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
到4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超6.5%”和邓小平“三步走”战略中“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
家水平”的目标,不仅有可能,而且应该说是有信心和把握的。特别是因为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我国后发优势明显。到那时候,
今天跃然纸上的美好蓝图一定会变成现实的宏伟奇迹。
二、发展产业和优化结构是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
城市和农村,工人和农民本是居住地和职业的分工不同而形成的习惯传统称谓。绝不能因此就有贵贱高低之分,贫富差距之别。工人和农民,他们在一个
国家里统一、永久不变的称号都叫公民。消灭他们之间的差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必须完成的的历史
使命。二元经济结构和产业比较效益形成的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错误方针和惯性思维必须得到纠正,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农村面貌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西方发达国家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历程以及我国走在改革开放前发展很快的苏南地区的发展实践,都告诉我们:革除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下要素分配不公的弊
端,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优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环境,鼓励城乡人民踊跃参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因地制宜地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型战略产业,
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的方针,补齐现代化农业发展短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城和乡村发展互通、互动,相互依存,引导一、二、三
产业融合协调发展,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
2015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前十位中,江苏占六个县市。其中江苏的苏州市占四席,昆山位列第一,张家港和常熟分别列第三、
第四,太仓位居第七。江苏的江阴市、宜兴市分列第二和第九。这些地方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城乡居民的收入提高最快,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别缩小最明
显,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城市人口做加法,农村人口做减法,农业占比继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占比大幅度提升,人均国民收入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
水平。产业结构在发展中不断地实施动态调整,支持着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他们共同的经验是产业支撑城市发展,城市带动产业发展,产城结合,城乡统筹,协
调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路子越走越宽。
没有产业作为支撑的城市建设,前景一定会令人堪忧,不仅建设过程中困难重重,即使勉强建立起来也难免遭遇衰败凋蔽的厄运,更谈不上发挥对乡村和
现代农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一些地方出现的所谓“空城”、“鬼城”无一不证明发展产业,优化结构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没有城市产业的高度
集聚,很难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密集汇合,拓宽城市产业多元发展的空间,实现增加就业岗位,扩大中等收入的人群,把城市经济全面活跃起
来。城市经济不繁荣,财政收入不增加,城市承载能力不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受限,高效快速增长的工业和低效慢速发展的农业,及长期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影响,这
些因素导致的城乡差别将会长期存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必然要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
三、以人为本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型升级的主旋律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业相对落后的大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集中,城市密集,交通方便。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产业集群的程度高,
继续重点抓好珠三角、长三角等城市群的建设,大型城市周围卫星城镇的建设,有利于形成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示范区,使之带动周围
一线一片乡村的发展能力更强,影响力更大。从全局和长远上看,能够在全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上,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中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经济相对落后,
现有的大中型城市,不是一味去追求城市规模的再扩张,主要应在现有的基础上,重视注入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理念,从认识、政策和制度上彻底改变城乡规划不统
一、建设不同步的传统模式。把贯通城乡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网络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精力和财力完善城市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和功能,为加快城
乡发展一体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把以人民为本,优先做好安居、创业、增加就业,不断增加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红利”,作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型升级的
主旋律,把增强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城市建设的主攻方向。让城市的文化、生态建设、文明建设更具民族和地域特色,最大限度地吸引
人安居和创业,使正在推进的城市化建设和管理更适应市场经济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同时,要更加重视鼓励不同地区,根据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与市场环境和
潜力的综合分析,从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出发,准确定位,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继续出台更加优惠的发展政策,加快小城镇建设,尽快修补中
小城镇建设长期发展缓慢这块短板,使星罗棋布的中小城镇成为对接大城市,链接广大农村的纽带。尽可能快地提升全国城市对乡村带动的覆盖面。逐步形成以城市
群建设为重点,大、中、小城镇并举发展的新格局。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使生产力在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布局更加合理,差距不断缩小。让创
新、绿色、开放、共享、协调的发展理念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切实得到贯彻落实。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伴随时代进步,动态发展的过程,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正确的方法论观察新形势,研究新变化,提出新问题。
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发挥先导决定性作用的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走向瞬息万变。比如,当今社会地上不断增加密度很大的高
铁、高速公路,天上铺满越来越多宽带、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社会结构和管理模式,人们的消费需求和生活方
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城市和农村的距离被拉的越来越近,产业之间的互相合作更加频繁,各种从业人员身份的转换和变化越来越快。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似乎
告诉人们不应再把城市人口的增加,农村人口的减少,居住地是在农村还是城市,简单地作为衡量城市化率高低的主要标志。而应把城市和农村是否享受均等的国民
待遇,接受同样的文化教育,平等地参与国家的一切政治活动,增强法律观念,升华道德素质,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尊重人在经济和
社会发展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向更高层面的要求。假使继续把经济指标的增长,城乡形式上、浅层次的外在建设,唯
GDP增长,作为评估政府政绩的主要依据,一定会阻碍或偏离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方向。
今天,一些年轻的大学生和经过城市打拼具有一定资金积累和素质提升的农民工回农村或小城镇创业,一些在不同岗位上退休的老人渴望回乡村享受天然
的田园生活已初露端倪。虽然这部分人群目前为数不多,但是,这种逆向流动的现象应该成为城乡发展一体化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根据市场消费升级和以
人为本的要求,注入更多的现代化元素,建设各具特色宜居宜业、富裕、文明、生态、美丽小城镇和中心村镇,更符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未来社会进步的方向。西方发
达国家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到了一定的阶段,都作出过这样的选择。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我认为更值得借鉴。
四、深化改革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不竭动力
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个漫长而又紧迫的实践过程,既要有责任感、紧迫感,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当前城乡发展一体化中遇到的几个突出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不善于做好过细的思想工作,违背大多数群众意愿,急于求成,在城市规模扩张和撤村并乡,撤乡并镇中
暴力“强拆”。二是产业发展缺少科学论证,盲目地设立各种“园区”,侵占集体和农民的利益。三是离开财政的承受能力,盲目地拓宽马路,建设高楼和标志性建
筑物。基础设施建设重地上、轻地下,地上地下建设不同步,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盛行。四是沿续既往城市传统的发展模式,缺乏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导致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中曾经出现过的各种“城市病”又在我们这里重现,严重损害了城乡一体化健康的发展。这些问题都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在规律要求格格不
入。其深层缘故都与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尚未彻底破除有关。革除既往体制、机制已经固化了的各种制度弊端,降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成本依然是当务之急。要通过深
化改革,彻底结束城乡分治的局面,取消附加在农民身上的一切不公平待遇,让城乡各种生产要素能在统一的市场实现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城乡人口的“双向流
动”不再受现有体制的限制,国家基本公共的服务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无差别化。加强财政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允许城市工商资本自愿、放心下乡投资,弥补乡
村和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创造条件,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和集体、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建立健全人才管理体制,培育更多懂政策、会管理、有能力的新型
经营组织和主体,带头发展多元化产业,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让农民享受更多的土地和产业增值“红利”。加快农村养
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推动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农村城市化待遇达到全覆盖。全社会都应该为农民工进城发展“点赞”,切不可因为城乡发展一体化
过程中一时出现而又正在解决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问题,就对农民工进城本是正能量的社会现象,作出负面的评价。其次,还要通过深化改革,全面创
新城乡行政区划管理,从法律上为城乡一体化有序发展提供可靠保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的发挥作用实现有机结合。力求
精准发力,避免无效投资,增加有效供给,把供给侧改革理念贯穿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过程。全面创新人才管理培训体制,实施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发现和培养一批
又一批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高度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领导干部,一代又一代、成千上万个具有创新精神,敢于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成长壮大的企业家。牢固树立改革
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永远不衰的生命力,不断开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局面。
最后,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记守住十八亿亩的耕地“红线”,尤其要特别重视永久性粮食生产耕地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侵占,这是保
证一个十三亿多人口大国“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一定要避免西方发达国家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曾
经出现过轻视粮食生产、放松土地管理和农业基础产业保护,而后又不得不付出很大的代价得以纠正的教训。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除了它具有商品属性的一面,
还有公益性的属性,如果少数人占有或垄断土地资源,一定会加剧和形成新的不平衡,后患无穷。不要把现阶段鼓励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误认为是农民放弃土
地承包权,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性质,这是城乡发展一体化中不能动摇的大政策。
城乡发展一体化任重道远,既不要因为它的长期性缺乏紧迫感,责任感,也要防止需要经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在当今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一蹴而
就,急于求成。要立足长远,着眼当前,不断从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试点地方工作的经验和失误中找到克坚攻难的方向和破解困境的办法。尊重规律,不急不躁,埋
头苦干,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目前、现阶段的目标和政策,明天,未来城乡发展一体化如何向更高层迈进,需要有更宽阔的视野和想象力。当互联网、机器人不断普
及和应用,月球、火星太空经济高度发达的那一天,城乡还有没有界限,工农还有没有区别,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有什么变化,都应该有更多
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这是社会学和未来学家研究的课题,我们期望这些方面的研究,对今天的发展有新的启示,在明天能取得丰硕的成果。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2015年四川县域经济改革发展重点工作推进方案
【编辑日期:】 【来源: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点击数:331】
  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不断夯实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的底部基础,特制定2015年县域经济改革发展重点工作推进方案。
   一、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一)深化农村改革。坚持推行“多权同确”,继续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2015年完成75%
以上的确权登记;全面开展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启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流转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探索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农林业用地风险保障制度,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支持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
点;完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体系建设,指导各地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交易平台建设,完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和涉农金融机
构税收减免办法;深入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稳妥推进符合条件的县级联社和城区机构整合组建
农村商业银行,稳步发展村镇银行,鼓励商业银行单列涉农信贷计划,引导保险机构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积极稳妥
推进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试点,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用合作范围;探索扩大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推进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
制定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促进“三农”发展的意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责任单位:省委农工委、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
源厅、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省政府金融办、人行成都分行、四川银监局、四川证监局、四川保监局、省信用联社、省供销社)
  (二)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改革。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动成都市开展国家重点专项改革,促进3个省级
试点市制定2015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
革,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促进教师流动制度化。以县级医院为重点,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社会办医政策。继续推进城乡居民大病
保险工作,加快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巩固扩大参保覆盖面,开展全民参保登记试点工作。推进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向参保人员全覆盖。(责任单位:省
发展改革委、省委农工委、省编办、教育厅、公安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国土资源厅、农业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工商局)
  (三)优化提升“两扩两强”改革。完善扩权强县改革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省、市、县项目管理流程。出台进一步
向扩权试点县(市)下放部分市级管理权限的目录,增强扩权试点县(市)承接管理权限的能力。有序推进扩权强镇改革,继续实施“百镇建设行动”,抓好第三批
试点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实施“四个一”工程,力争三批共300个镇完成项目建设投资120亿元,就地就近吸纳农业人口30万人。(责任单
位: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
  (四)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国家部署,围绕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启动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进一步
落实农业人口落户城镇的政策措施,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平等接受公共服务的政策。按照财政部安排部署,探索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进
一步明确农村财产权利归属,允许农民带着财产权利落户县城。(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公安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农业厅)
  (五)进一步提升县级财力保障水平。扩大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试点范围。积极推进涉农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改革,
巩固和完善涉农资金整合机制,推进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试点。统筹国家涉农项目资金,增加市县政府对其的管理支配权限,落实涉农财政奖补资金、税收减
免、风险补偿政策,积极通过财政注资等形式扩大地方政府担保资本实力。(责任单位:财政厅、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扶贫移民局、
省信用联社)
   二、大力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六)加快完善县域路网。继续实施“交通八大专项工程”,推进普通国道提档升级,启动实施农村公路集中攻坚,
改善农村通村公路1.5万公里,推进道路安保工程全覆盖。进一步提升运输枢纽站点服务水平,加快发展农村客运网络,大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责任单
位: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
  (七)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工程,建设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继续抓好小型农田
水利重点县建设,新增有效灌面90万亩,新增节水灌面140万亩。加快小井沟水库、武引二期灌区、白岩滩水库、二郎庙水库等67处大中型工程建设;全力推
进蓬溪船山灌区、向阳桥水库等大中型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8处。全面解决470万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安全饮水问题。(责任单位:水利厅、省发展改革
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农业厅、林业厅)
  (八)全面完成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任务。落实《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三年行动计划(
年)》,解决规划内剩余2.3万户9.93万人用电问题。对未纳入三年行动计划的无电村,由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和国网四川电力等企业筹措资金开展无电地区电
力建设,全面实现无电村通电。(责任单位:省能源局、国网四川电力)
  三、加大转型升级力度&
  (九)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认真落实关于大力推进工业强县富县建设夯实底部基础的实施意见,突出抓好战略性新
兴产业和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强化创新驱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鼓励和引导传统行业企业进行改造提升,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钢铁、水泥、
光伏等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强化产业园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园区二次创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支
持“个转企”、“小升规”,鼓励企业到新三板上市融资。扩大产业开放与合作,有序承接东中部和中心城市产业转移。(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
革委、科技厅、省投资促进局)
  (十)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新建和改造提升200个万亩亿元示范区、360万亩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继续抓好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建设,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茶叶等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
播种面积,确保全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3400万吨以上。大力推进牛羊富民工程,建成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大力实施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培育壮大一
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责任单位:农业厅、省委农工委、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林业厅、商务厅)
  (十一)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
展。加快推进连接城乡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新建10个现代流通示范县和20个重点商贸镇,制定实施四川省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加快10个省级电子
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组织县域规模龙头企业参与市场拓展“三大活动”。制定实施《四川省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推进国家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积
极探索以旅游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研究制定四川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四川省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创建1—2个国家旅
游度假区、1—2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新培育10个旅游强县。(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委农工委、科技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厅、林业厅、商
务厅、省旅游局、省政府金融办)
  四、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十二)大力实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重点推进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建设,大力实施扶贫解
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力争建成幸福美丽新村5000个,同步规划、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提升公共文化
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启动农村廉租房建设,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机制。(责任单位:省
委农工委、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
  (十三)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清理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限制条件,健全农业转移人口随迁
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教育的相关政策,确保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创业就业的政策扶持,完善落实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
续办法。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发展。(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公安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文化厅、省卫生计生委)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四)切实抓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加快改造危旧房棚户区30万户,建设保障性住房5万套,续建70
万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5万户,向农民工定向出租1万套公租房。认真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委农工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农村廉租房建设的意见
的通知》(川办函〔号)精神,全面启动农村廉租房建设试点,力争全年建成农村廉租房2.5万套以上。出台《四川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
和《四川省农村建筑工匠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农房建设管理新模式,在全国率先推行城乡住房一体化管理。(责任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委农工委、财政厅、
国土资源厅、省国资委)
  (十五)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
系和人才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励、扶持高校院所科技人才、青年大学生、海外高层人才和“草根”能人创新创业,构建阶梯型孵化体系。继
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等工程,加快化解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
系建设。继续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社会办医促进工程,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
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教育厅、科技厅、民政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工商局、省投资促进局)
  (十六)大力实施扶贫攻坚。抓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和“五大扶贫工程”,实施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
工程,细化落实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差别化政策措施。扎实开展藏区“六大民生工程计划”和彝区“十项扶贫工程”,向阿坝、甘孜、凉山州30万户农户发放
新型小粮仓。加快推动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认真开展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编制《全省乡村旅游扶贫三年
行动计划》,指导全省旅游扶贫试点村建设。推进旅游扶贫试验区和旅游扶贫机制体制创新试点建设。做好中央在川定点扶贫、省内对口定点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等
工作。(责任单位:省扶贫移民局、省委农工委、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省民族宗教委、财政厅、农业厅、省旅游局、省以工代赈办)
  六、加强组织保障和监督监测&
  (十七)强化督促指导。认真落实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和民族地区县发展指导意见,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
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各地要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县域经济科
学发展、加快发展。(责任单位: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十八)加强审计监督检查。涉农部门要开展对乡(镇)村财政涉农项目资金落实情况的抽样检查。建立乡(镇)村
财政涉农资金项目审计监督检查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重大工作。研究出台对乡(镇)村财政涉农资金开展专项审计监督检查的指导意见,把涉农项目资金使用
作为评选“三农”工作先进的重要考核内容。(责任单位:省委农工委、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审计厅、省扶贫移民局)
  (十九)抓好运行监测。按照主体功能区分类,完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对县域经济运行情况分析研究,及时提出统计分析报告。(责任单位: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厅、省统计局)
  (二十)完善绩效考核。认真落实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积极研究探索差异化考核,切实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导向性。(责任单位: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厅、省统计局)
工业如何有效反哺农业?——“主粮三农向何处去”大讨论“资本与农业”(3)作者:孙北国,创联新农业智库创始人,首席研究员。【导读】习
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紧要关口,既是爬坡过坎的攻坚期,也是大有作为的窗口期”、“只有横下一条
心,扎扎实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产业结构层次才能出现一个大的跃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才能出现一个大的跃升”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要统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用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增
加农民收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如何优化要素配置?如何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用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五大发展理念”的国策在黑龙江落地,总书记“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的指示精神的可靠实现,都必须以更开放的理念解放思想、以更大的理论创新勇气改变对“工商资本”的偏见。黑
龙江做为中国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省份,绝不能贻误时机。落实总书记“要把政策转化为行动,全力打好攻坚战”指示精神,就必须纠正农业政策理论上对“工
商资本”的偏见,必须用更加辨证的哲学发展观和法治观,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和农村推动“新三农”发展进行科学认识和法规前置的理论突破。【正文】以
习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工业反哺农业”的大政国策早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清晰体现,会议指出: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工业反哺农业”国策发布后的3年时间里,客观评判“工业反哺农业”,基本无踪影,没有实实在在落地。不是政策有问题,是发展路径没有找到更好的切入点,是产业政策理论创新滞后。“工业反哺农业”,既是新农业、新农村发展所必需,也是新常态下工商企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一、工业反哺农业,是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年,农业几十年的补给促进工业进步,今天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工业反哺农业不但可以有效推进“三农”协调发展,客观上也推动工商企业自身的创新,更可成为新常态下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如果我国的农业还要靠自身走很长的路,那么中国农业现代化就是一个空泛的说辞而根本不可能实现,或者说要再等上四十年。现实情况却是,中国等不起,中国的国情等不起,中国的四个现代化等不起。农
业现代化不能尽早实现,其它三个现代化也很难实现;农业现代化不能尽早实现,中国广大农村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还会持续恶化;农业现
代化不能尽早实现,农业的面源污染和农村自然生态危机还会进一步加剧;农业现代化不能尽早实现,内需拉动就还会相当乏力、国家经济基本面就还会持续低迷乃
至出现经济衰退……工业反哺农业,是客观现实、客观需要,也是对于工业自身优秀体系、文化、产能等资源的再利用。工商领域几十年积累、沉淀
的多重生产力要素、特别是优秀企业家资源、大企业组织资源以及其携带的人才、文化、资本、体制、模式、管理、理念、价值观等要素对现在的农业和农村来讲,
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工业反哺农业,在实现农村资源汇聚、价值叠加的同时,也实质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创新发展。工业化是组织化、是企业化,用企
业化组织模式进行现代大农业生产体系建设,与农民土地资源和农村自然山水资源形成联结机制和组织化体系,是主粮农业因地制宜进行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的有
效形式。建立组织载体,形成可执行可操作的落地“抓手”,才可能加快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二、工业化模式符合中国主粮农业发展的国情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用工业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将工业思想运用到农业上,特别符合我国的国情、农情和民情,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中国农业需要探索的可以解决“三农”多重矛盾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1.建设新农村需要工业化组织体系农
村资源匮乏,缺少教育、缺少医疗、缺少文化、缺少资金、更缺少人气。因此,农村有需要外围资源的进入,带领和帮扶农民创造幸福生活,这是农民的渴盼,是农
业的基石,也是农村的需要。我们必须将工商业资源与农业资源相融合,建设新农村需要工业化组织体系,才可打造农工商的多重价值创造。2.发展新农业也需要工业化组织体系工
业十几年优秀资源的积累,特别适合带领中国农业走出低谷,造就一大批农工商跨界企业家队伍,形成发展新农业的业化组织体系,实现中国新农业事业的企业家精
神、企业家文化、企业家情怀、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发挥以及创建和打造中国农业巨轮的宏大历史使命,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农业+新农村”建设。3.致富新农民更需要工业化组织体系工
业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工业的企业化组织可以保障农业高效合理化运营;工业的一体化管理理念可以带领农民实现体制性持续富裕;工业和商业的资本是
农业改革和创新重要的资源;工业的优秀文化可以引导农民认识“新三农”;工商业的法规政策理念也一样可以在农业上发挥和运用。如此,必将以工业思想促进农业进步,也必将打造一部在轨道上运行的快车,拉着农民跑!三、十年窗口期,找到“抓手”是关键互联网、大数据、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世界,留给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时间,只有十年!中国梦,留给农业现代化的时间,只有十年!几
十年的工商业企业高速发展使其沉淀了很多的优秀资源,将这些先进的多重生产力要素资源汇聚到农村,将产生价值叠加、驱动、吸引的循环经济状态。这也将是中
国农业的强大价值创造,必将带动我国经济更上一个大台阶,我们必须加以利用和发挥,切不可在犹犹豫豫、迷茫之中失去了打造中国农业大船的最关键的十年窗口
期。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走入低谷,粮价下跌、农业政策玉米收储保护取消,农业面临更大的困难局面,这种低迷如果不加以改革创新,必将导致重大社会问题的产生,农业政策对“三农”和社会的推动力有多少?这些也必将会导致民众对政府信任的质疑。因此,国策与政策相融合,打开突破点,找到可执行、可操作的“抓手”是关键!如此才能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完成十年窗口期的历史使命!四、工业反哺农业,成就“新农业”创联新农业智库给“新农业”的准确定义是“工业反哺农业,创造新农业”,更准确定义是“大工业反哺农业,创造新的大农业”。今日中国农业,事实上已经进入了一个必须依靠工业反哺才可能实现农业振兴的“新农业”历史发展阶段。这就需要我们清醒审视:怎样才能实现多重能动要素在农村融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依据国情和民情,怎样又好又快的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反哺农业,必须在反哺模式和反哺路径上有效落地。必须呈现出高水平的的顶层设计,不能再“天上有云,地上没路”。充分利用工商业思想和工商业资源,推动新农业企业智慧而稳健的走出一条持续提升企业未来成长价值的、创造中国高效生态农业典范和大美中国乡村建设的创新发展之路。最终实现“大工业反哺农业,创造新的大农业”。五、打造一大批农工商跨界企业家队伍企业家带来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企业化组织,还有企业家背后的人才、组织、文化、技术、资本等等能够促进“三农”进步的多重优秀资源,这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不可或缺的价值。用
企业家的脚走新农业的路,以企业组织化将人才、文化、资本、信息、科技、模式、体制等资源和要素深度融合,以系统性汇聚资源、创造价值叠加发展效应、建设
农业上市公司作为未来中国农业资本市场的支撑主体,实现资源一体化融合和人才汇聚,推动各产业间融合,形成产业化农业。最终以产业化为基础,推进资本农业
的实现。这就是工业走进农业,工业反哺农业,成就“新农业”。【正文结束】关注“三农”问题,一起讨论“中国农业向何处去?”。关注创联新农业智库(http://www.clxnyzk.com/)中国农业走向世界大舞台
——我国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成就综述近年来,我国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发展,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对外投资合作深入推进、农产品进出口稳定发展、农业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与重点国别、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农业多双边合作和科技交流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也在世界大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世界农业贡献着力量。引智引技,科技合作助力农业现代化近年来,通过实施一批重大联合项目,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农业种质资源、技术、农机装备、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为推动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引进国外农业先进技术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缩小我国农业科技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一项长期任务。事实上,为尽快缩小我国农业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早在1994年,我国就启动实施了948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据
统计,截至2015年9月,948计划向40余个国家(地区)派出1576名专家学习考察和开展合作研究,请进1253名专家开展农业技术交流、合作研究
与培训。引进动植物、微生物种质资源及优良品种24700多份,先进及实用技术1000余项,关键仪器设备430余台(套)。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共育成
新品种260多个,取得专利技术和品种权545个,培养硕博士人才近2100人。经测算,国际合作使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时间平均缩短10~15年,节约研发经费30%~50%,引进的国际农、牧、渔业先进技术几乎囊括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加工的所有环节。积极走出去,为世界农业发展贡献力量在引资引智的同时,我国农业也在不断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和力度,农业对外投资合作进一步呈现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格局。截
至2015年底,农业对外投资存量超过117.4亿美元,在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农林牧渔类境外企业1300多家,覆盖了种植、林业、畜牧、渔业和相
关服务业等各个行业以及生产、加工、仓储和物流等主要环节。农业走出去政策创设多点开花,农业走出去企业保费补贴试点和农机购置补贴境外延伸试点逐步启
动。有关金融机构对于农业对外合作的支持不断增强,到2015年底中国进出口银行已向农业部推荐的约90个农业对外合作贷款项目批贷人民币230多亿元。
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初步构建起农业走出去的规划体系、政策框架体系、信用评价体系、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体系等5大体系。除了对
外投资,我国近年来还不断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技术和资金援助。自粮农组织1996年发起南南合作相关行动计划以来,我国积极推动项目有序实施,获得全
球广泛肯定。截至2016年5月底,已启动23个“南南合作”项目,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加勒比海等地区的26个国家派遣了1040名农业专家和技术
员。去年,我国与世界粮食计划署起草了双方关于加强消除全球饥饿及促进发展伙伴关系的谅解备忘录,中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南南合作培训班首次在华举办,全年
为亚非国家培训农业技术与管理人员1547人次,推广了一大批我国实用的农业技术与管理经验。优化进出口结构,农产品贸易稳定健康发展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全面开放,农产品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农产品贸易总额增长5.7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我国通过统筹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类规则,保障了农产品贸易稳定健康发展。一方面通过适度进口,调剂余缺,弥补国内产能不足,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力度,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据统计,2015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706.8亿美元,与“十一五”末相比增长了43.2%。出口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产品持续发挥竞争优势,同期相比,水果、蔬菜、畜产品及水产品出口额分别增长58.1%、33.4%、24.0%及47.0%。为
了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农业部采取多种方式,统筹开展优势农产品营销促销,先后多次举办了国际渔业博览会、薯博会、国际种业博览
会、农交会等精品展会。中国-东盟优质水果推介活动、中国-亚欧博览会优质水果推介活动等已经连续举办多届,推动我国水果销往东盟、中亚与欧洲国家。同
时,通过整合境外展会参展资源,着力打造国家级农业展团。去年,我国企业以国家展团形式参加了米兰世博会、韩国国际食品展、俄罗斯金秋展、布鲁塞尔全球国
际水产展等世界知名展会,提升了国外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的认知度。讲述中国故事,传播农业文化福
州芬芳的茉莉花茶,彩云之南迷人的哈尼梯田,生态和谐的稻鱼共生系统……这些珍贵的农业文化资源,如今都已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着眼于人与自然
的和谐,我国着力推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水平,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军者。在已确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我国数量占
1/3左右,正让越来越多的国家人民感受到我国农耕文化的魅力。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的“软实力”也正在与日俱增。除了
农业文化的魅力,我国农业发展成就也多次获得国际社会肯定和赞赏。2015年,我国被授予完成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目标的证书,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完成了
5000万美元信托基金合作总协定磋商,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
织、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平台发挥了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同时,我国越来越重视国际标准制定,不断提升国际涉农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成为国际农业规则制定者之一,通过参与三聚氰胺、莱克多巴胺、硫丹等一系列残留限量标准的指定,切实维护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中新社北京5月31日电(记者丁栋)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5月31日表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当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韩长赋表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去年以来,农业部先后对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调整进行了部署,下一步,将落实结构调整措施,打好农业结构调整“组合拳”。其次,要强化物质技术装备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农业,发展绿色生产,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三是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韩长赋强调,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点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完善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解决“谁来种地”和经营效益不高问题。 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应该把握哪些重点的问题,韩长赋表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要抓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些打基础、管长远的重点工作。韩
长赋表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土地承包权主体和经营权主体发生事实分离,这个重大变化对土地制度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
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重大创新,有利于保障和实现农民权益、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要鼓励探索创新,尊重农民选择,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
股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此同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重大制度创新,韩长赋表示,当务之急是
要把家底摸清,抓紧出台改革文件并搞好试点,推动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增加农民的财产
性收入。(完) 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光明网05-30 09:45
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版,核心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无缝对接
近年来,我省高原现代农牧业发展成就明显,农牧业连年增产,农牧民连年增收,农村牧区改革取得显著进展。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整合资
源要素,提高组织化程度,个体产出和效益显著增加,尤其一二三产结合,建立了一些草地畜牧业发展新模式,探索出了一些新经验。但农牧业结构性矛盾、发展与
环境制约的矛盾依然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严重制约着农牧业当前和未来的持续发展。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介绍,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我省种
植业依然品种单一、产出低,缺乏竞争力;畜牧业表现为畜草矛盾突出,个体性能低、季节性出栏多,农牧结合不紧密。尽管国内外消费者普遍认可“绿色、无污
染、有机、环保”的高原农畜产品,但由于缺品牌、缺规模、缺中高端产品,全省90%以上农畜产品都是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致使量多价低。从生产经营分析:虽然“十二五”期间我省农畜产品加工发展迅速,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50.2%,但仍低于全国10.8个百分点,农畜产品加工、运输、转化等方面实现的产值不到百亿元,一二三产融合不够,缺乏有效拉动。尤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化需求和质量安全的要求及关注度越来越高,但农牧业投入品多、监管难度大,标准化生产水平低,产地准出制度只是起步,在保供给的同时,保质量、保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只有发展深受消费者欢迎的、高原特点青海特色的有机产品、富硒产品、无公害产品,以供给侧改革,增强农牧业发展活力,才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据了解,去年全省耕地流转面积到10.216万公顷,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1.85%,尤其大部分耕地零散经营,产出较低。草场流转面积490.53万公顷,占到可利用面积的15.5%,耕地草原规模经营比例偏低。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单位面积使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肥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亟待改善。随着规模养殖迅速发展,养殖环节粪污污染迫切需要治理。草原超载放牧现象仍然普遍,畜草矛盾尖锐,迫切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修复生态、改善环境,实现绿色发展。来源: 青海日报
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发布推进农资供给侧改革的指导意见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29日讯
为贯彻落实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任务要求,着力解决当前农资供给中的突出问题,提升农资供给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资供给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
平供需平衡跃升,切实提升会员企业的为农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构建形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于5月26日
在其举办的中国农资行业创新发展会议上,发布了《关于推进农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转变,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渐壮大,对农资产
品和服务的需求日趋更新,从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趋势判断,一些和改革不相适应的发展方式,一些成本高企、库存积压、创新较弱、效益和竞争力低下的农资企
业,如不能尽快适应改革要求,将面临巨大生存压力。因此,推进农资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农资行业适应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创新经
营服务、提升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意见》分析了当前农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五大问题:一是供需错配。一方面是供给无法满足新兴需求带来的产品错
配。当前,农资经营品种比较单一且产能过剩严重,无法适应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农业用肥和土壤修复的新需求;另一方面是服务水平和能力满足
不了个性化需求带来的服务错配。二是成本高企。流通成本高企,由于我国生产运输、仓储、装卸等农资流通关键装备与技术水平较低,造成流通环节成本高企,并
同时带来损耗、污染及效率低等问题;资金成本高企,农资流通企业往往是低资产、高负债、高杠杆运营,毛利率极低,缺乏可抵押物,融资较为困难,融资成本偏
高;农资产品成本不确定性;改革风险成本高企。三是农资不合理使用。农药、肥料和农膜的过量和不当使用,造成土地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四是企业活
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主动创新意识不强、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服务创新能力不足。第五,人才匮乏。
《意见》提出,推进农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目标是:要坚持为农服务宗旨,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要求,
以农业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为引领,以建设农资现代流通体系为抓手,以深化行业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提升企业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积极整合资
源,提升农资供给全要素生产率。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相适应的农资供给结构体系,形成服务功能完备、网络健全、机制灵活、运行高
效、充满活力的农资经营服务体系。
《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农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始终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努力适应把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要求和农民生产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以制度改革、科技创新为主要途
径,努力实现农资服务由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要巩固流通行业优势,完善优化农资流通网络,密切与农民的利益链接,发挥农资企业长期扎根农村、服务
农民的组织和网络优势;要准确把握现代农业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紧跟行业新兴发展模式、新的需求和变化,及早布局,掌握先机,创新发展。
《意见》明确,推进农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任务:一是提高认识,有效化解农资供需错配问题。树立危机意识和创新
意识;准确把握当前农资供给中的结构性问题;着力推进农资产品技术创新;大力推进农资经营服务创新。二是健全农资现代流通体系,努力降本增效。创新农资流
通技术,加快农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示范;适应行业政策调整,规范经营,促进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运用金融创新手段,均衡生产成本,锁定风险
和利润,化解季节性带来农资经营成本不确定问题。三是科学施用农资,促进绿色发展。适应化肥、农药减量化的要求,优化货源结构,加强高效、环保、新型农资
产品的供应服务,降低和防范农业面源污染;引导农户科学施肥、用药,提高肥药利用率,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向农民推广节肥、节药、节水技
术,开展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为农民提供更多科技含量高、环保高效、使用简便的农资产品,减少土壤污染。四是树立新理念,推进农资行业创新发展。坚持市场
化取向;推进融合发展,着眼种、肥、药、机“四位一体”,促进行业资源整合与共享运用;运用互联网四位;实施国际化战略。五是创新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
《意见》要求,协会会员单位要高度重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在企业
内部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意见》表示,协会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协调,积极建议国家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出
台,并加强调研,总结成功经验,树立先进典型,搭建学习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企业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付伟在珠三角核心区,土地非农化、权益股份化的村庄并不鲜见。对于地处一级水源保护地的寮采村来说,这样的发展道路显然不能复制。不过,横亘在寮采人面前的生态红线,既是一座“围城”,也是一座“平台”。否则,“最美休闲乡村”的桂冠又何以能够戴在寮采村头上?更
为重要的是,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尝到了土地集约经营甜头的寮采村民能够逐步意识到,在土地确权中,承包权固然要划定明确的边界,但这道边界,完全可以建立
在对利益的合理分割和充分共享基础之上,而并不需要在土地肥瘦、地形地势等问题上再锱铢必较。利益分配的核心变量从以土地要素为主到以人口要素为主,寮采
村正在进行的集体经济“半股份制”探索也提醒我们,收益相对固化与农村土地确权虽然不能划上完全的等号,但也算是“赋权增利”的确权原则在特定环境中的一
种存在形态。面
对资源条件与生态环境的双重约束,“十二五”农业科技更加强调绿色发展,在农业生产投入品、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生物质能源、绿色宜居村镇等方面
展开布局,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升,生态治理取得新突破,美丽宜居村镇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饲料用酶技术体系创新及产品创制针对饲用酶的性能差和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建立了完整的酶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技术体系,打破国际大公司的技术垄断,提高我国饲用酶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赢”。延庆新农村万户绿色燃气示范工程通过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等混合原料,经过预处理、厌氧发酵、生物燃气提纯等技术生产沼气,沼气经膜提纯装置处理后,生产出甲烷浓度高于95%的生物燃气,经CNG槽车运送到村级气柜实现新农村清洁能源供应,一个项目可以实现1万户农户清洁能源自给自足。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制取生物油技术建立了具有年产万吨级生物燃油能力的热裂解示范工程,装置已正常运转。获得了一种复合添加剂配方(乙醇60—70份,乙酸甲脂5—15份,乙腈20—30份),提高了生物油的稳定性,为生物质的能源化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万吨级秸秆汽爆炼制生产液体燃料产业化技术与示范针
对航空领域碳减排的重大需求,开发出秸秆等生物质水相催化合成生物航空燃油新技术,建成国际首套百吨级秸秆生物航空燃油中试示范系统;秸秆生物航空燃油产
品经国家油品检验中心检测,达到航空燃油品质ASTM国际标准,建立了“分散降解为中间体—集中加氢制油”的规模化发展模式,成为国家应对航空碳减排目标
的重要技术方案。精确喷灌技术与产品以低能耗、多功能、精确灌溉为研究目标,开发出低压均匀喷洒等喷头,高比转速多工况自吸等灌溉机组、高效智能太阳能抽水灌溉系统及高均匀度变量施肥装置,构建了适用于集约化农田的低能耗精确喷灌技术体系。已推广至内蒙古、江苏等地,累计应用面积超过22万亩。中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建立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为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了重要依据,对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提出了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及其评价指标体系,为沿海滩涂消浪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低覆盖度防风治沙的原理与模式开创了低覆盖度(15%—25%)固定流沙的新领域,基本解决了我国固沙林在中幼龄期大面积死亡的问题,解释了荒漠化地区生态用水与植被恢复密度对稳定性的影响问题;实现了人工造林对植被修复的促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荒漠化治理技术的进步。“三北”地区水源涵养林体系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形成了典型水源区水源涵养林构建技术示范样板,可直接用于指导“三北”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充分发挥其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洪减灾等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水源涵养林体系建设进步。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塘东村保护发展规划留住乡愁,搭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文化交流新平台。塘东村是闽南红砖建筑演变活态标本,知名侨乡。规划严控保护底线,搭建文化交流桥梁。力求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切实改善原住民生活”活态传承。 开
发农村人力资源、培育农村人力资本,为农村建设发展创造内源型发展动力,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经之路。但近年来,伴随打工经济的迅猛发展,
我国部分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相继陷入了空心化状态,农村建设发展面临着新的难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农村建设主体和人才随农民外流出现严重短缺与
流失。短缺与流失构成的双重困境,正是农村人力资本空心化的现实表现。一方面,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基础不稳致使其呈现出先天性短缺。由于历
史条件和现实政策的影响,我国农村一直较为缺乏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培育。就当前而言,培育新型农民已经成为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地方政府
思想上的不重视、行动上的迟缓以及农村组织的管理不力和农民个体投入的有限,都使得新型农民的培育步履维艰。另一方面,农村人力资本的后天流失愈发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加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于是,农民便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打工经济一时兴起,甚至一度成为
部分地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部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然超过了农村发展的可承受限度,导致农村出现了众多问题。其中,青壮年农民已经成为农村外流
人口中的主要部分,而这一群体原本应是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重点对象,其流失不仅导致了农村人力资本数量的短缺和质量的下降,还直接导致了农村人力资本的空
心化。基于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分析,对其治理而言,应该实现预防与培育的二元并行。一方面前置农村人力资本空心化的应对关口,并进行积极预
防,另一方面也应有效治理已出现的农村人力资本空心化。其一,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人力资本空心化,并承担起治理之责。具体来说,尽快调查农村人力资本的现
状,重视潜在的、可能出现的农村人力资本空心化,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应对方案。此外,在增加农民发展机会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上强化作为,尽可能让农民在当地
实现经济增收和享受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在源头上遏制农民的过度外流,缓解农村出现的“农民荒”现象,同时为农村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本。其二,应尽快建
立统一的农村人力资本培育机制。一方面,需尽快成立统一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培育的领导机构,使其承担起统筹、分配培养资源的重任,并有效指导全
国农村人力资本培育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应更多地关注农民的发展需求,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科技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让农民在当地寻找到致富
发家、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通过各种政策来强化地方农村人力资本培育工作,从而减少农民的过度外流,进而预防和治理农村人力资本空心化。其三,推动新型农
民培育工作的加速开展。政府要在资金支持、人才保障等方面为新型农民培育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农村组织要进一步承接起新型农民培育政策与工作的落实;要提
高农民对其个人能力提升的认识,积极参与到新型农民培育中来。加速培育新型农民,不仅能为农村积累优质的人力资本,而且也能切实有效地加快新农村和美丽乡
村的建设进程。(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产业融合等一系列新政
策,为金融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金融业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尽快适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加快推进
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能形成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与金融转型升级稳健经营的双赢局面,在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促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
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的改革中大有作为。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迎来新机遇(一)农业供给侧改革拓展金融服务阵
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转型升级、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培
育、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构建和完善,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随着这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的逐步落实,既拓展了
金融服务市场,也为涉农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提供了一片热土。(二)农业供给侧改革引导涉农信贷投向。当前农业遇到诸多结构性矛盾和难题,突出
表现是低水平供给与高水平需求不匹配,农产品受到价格封顶、生产成本抬升双重挤压,农业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任务艰巨。与此同时,涉农金融机构感到优质
信贷客户难寻。而随着土地流转试点扩大、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步伐加快,对涉农金融机构来说,循着政策倾斜支持的指向,锁定优质信贷投
放对象目标,不仅仅是培育新的增长点,更是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三)农业供给侧改革催生涉农金融服务新需求。长期以来,受制度摩擦、规模
歧视、外部环境缺陷等因素使农村金融服务明显不足,尚不能有效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而金融业脉准“十三五”时期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趋势,把着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解决金融业自身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加快金融创新,开发适应性金融产品及服务,满足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差异化金融
需求,迎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短板(一)涉农金融服务创新不足。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
营,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催生金融需求多样化,促使贷款对象由农户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变,贷款金额由小额分散向大额集中转变,贷款方式由
小额信用向资产类抵押转变,贷款期限由短期向中长期并举转变。而原有固化的农村金融服务格局并未打破,涉农金融服务还难以适应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展及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要,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产品认证品牌等非货币化资产权证抵押贷款业务未实质性地推进。(二)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
单一。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修建灌溉设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等长期发展投资周期长,要求贷款期限延长,而目前涉农金融信贷品种主要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联保和担保贷款等,普遍金额小、期限短,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要在时间、风险与价格上不匹配。同时,农村支付结算渠道不畅,县域特别是乡镇金融网点少、
电子银行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缺乏以及城乡无差别的结算收费标准,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资金流扩大的需要。(三)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面
对涉农金融服务风险及成本高、收益低的特征,金融支持现代农业承担着较高的风险,致使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农业保险供给市场主体偏少,导致农业规模化经
营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在产品设计和具体操作上难以适应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需要。与此同时,一些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对涉农保险公司、险种及保险条款的
了解,对涉农保险存在一定抵触,影响了涉农保险公司承保能力的扩大和经营的稳定。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一)
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扩大涉农服务覆盖面。其一,完善农村金融网点建设及布局。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各
涉农金融机构要坚持大胆闯、务实干的经营方向,重视结合自身经营效益,合理设置机构网点,尽快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兼顾公益性和盈利性,为现代农业提供
综合化金融服务的组织体系。其二,培育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提升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实行经济欠发达地区“一行
多县”和在经济发达地区“一县多行”并举,提升村镇银行县域覆盖面。发挥其植根农村,易于与各种类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纽带关系,在获取信息、识别项目、控
制风险、提高效率等方面优势,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其三,健全农业“兜底”的保障机制。政府引导现有保险公司涉足农业保险业务,鼓励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
增设机构,拓展业务,完善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体系。健全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探索“保险+期货”模式,转移化解市场风险。加快客户需求导向型
涉农保险产品创新,引导保险机构利用农村金融机构网络,开辟客户投保、续保及理赔快速通道,有针对性地开发一批农村客户用得着、买得起的保险产品。(二)
创新农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拒绝客户不合理要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