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圣贤之道与德阳财税服务务有什么关联?

发现信息价值
当今有践行圣贤之道者!
09:13 原创发表在
践行圣贤之道者! 由“俗人、贤人、圣人”可见,人是分三六九的啊! 圣贤语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临财毋苟得。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心言,深于矛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观操存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吕坤:《呻吟语》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吕坤:《呻吟语》
人必有一善,集百人之善,可以为贤人;人必有一见,集百人之见,可以决大计。 ——吕坤:《呻吟语》
须是德业相劝勉,过失相箴规,乃为益友。 ——吕坤:《四礼翼》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君子有三戒:少年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洪应明:《菜根谭》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此是涉世一极乐法。 ——洪应明:《菜根谭》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金缨:《格言联璧》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意气愤怒处,要降得下。 ——金缨:《格言联璧》
精神有限,故嗜欲要节制,言语要简默,凡事要收敛,精神不漏则作用有力。 ——李惺:《冰言》
人若近贤良,譬如纸一张,以纸包兰麝,因香而得香。 ——金缨:格言联璧》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君子必慎交游焉。 ——颜之推:《颜氏家训》
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 ——林逋:《省心录》
纳爽耳目变,玩奇筋骨轻。 ——《刘禹锡集》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凡有精美可爱之物,不可轻易向人索取。要知人心相同,物之可爱者,我心既爱,彼心亦爱,夺人之爱,心甚不良。若开口向说,彼或不允,岂不自愧?彼不得已而与我,未尝不隐恨于心也。何必因此而取人怨尤乎?有识之人当不谬予言。 ——石成金:《传家宝》
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意时。 ——石成金:《传家宝》
待小人亦宽,防小人亦严。 ——石成金:《传家宝》
损友敬而远,益友宜相亲。 ——方孝儒:《逊志斋集》
蓼菜成行,瓶瓯有堤,量粟而舂,数米而炊,可以治家,而不可以治国。 ——张岱:《四书遇》
治国,犹种树也,欲荣其上,必溉其下,下枯而上则焦矣!君上而民下,只一树也。 ——张岱:《四书遇》
见义不为,无勇也。 只为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 ——洪应明:《菜根谭》
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石成金:《传家宝》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大丈夫处世,不可少此磨练。玉磨成器,铁炼成钢。 ——石成金:《传家宝》
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于道。 岁寒,然而知松柏之后凋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洪应明:《菜根谭》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松柏之姿,经霜弥茂;蒲柳之质,望秋先零。 ——张岱:《四书遇》
修善福应,为恶祸来。 ——张岱:《四书遇》
公生明,偏生暗。 ——石成金:《传家宝》
怜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 ——石成金;《传家宝》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泰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谏逐客书》 上述资料取自《显密文库》
今人若践行圣人之道,不超凡脱俗也难!若能有所发挥、丰富,自然超凡入圣?从开篇的圣贤箴言里,可以看出,所谓圣贤并非某具体人,而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是集体智慧之集成。 中华传统文明何其伟哉? 然而,大陆圣贤之道颓废,已非一日,六十多年了,几代人啊?今日之大陆,体现圣贤之道者,何在?不从本源上解决“人”的问题,百年之后,我中华文明丧灭,必矣。危言耸听? 黄横十二年二月一日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加载下一页跟帖
大家都在看
横竖有理的其他帖文
更多好看内容
不过瘾?!打开凯迪看更多精彩内容什么是孔孟之道_百度知道
什么是孔孟之道
我有更好的答案
  就是儒家学说。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值得商榷)。  伦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  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要有抱负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要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及“君子远庖厨”等。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做不到”与“不去做”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采纳率:69%
来自团队:
” 用 法 偏正式:孔子;孟:孟子孔孟之道 ( kǒng mèng zhī dào ) 解 释 孔。指儒家学说,安能有所教诲,以开发明公耶。 出 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专务强霸而居大位;作主语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所谓孔孟之道就个体而言,是弘扬、践行仁、义、礼、智、信等德行;对社会而言,是弘扬中华之德道:即厚生、爱民,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之道。
就是儒家之道啊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您的位置:
标签:广告
20:21:380至13岁的孩子在无意识的轻松状态,可以同时接受5至10种信息,只要重复的听,就能无意识的背下大量知识。一篇课文,孩子听5-10遍就有印象,听20-30遍很熟悉,听50遍95%的孩子可以背诵,听100遍孩子终身不忘。蒙台梭利把这称为“潜教育”。孔孟之道国学机全国高级营销总监微信Jljw566, QQ“孔孟之道”国学教材内容是由中国国情研究会国学研究中心等教育研究机构200多位教育专家,依据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原理,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结合全国各地众多国学堂和国学幼儿园十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古今中外的经典精心甄选和权威认证而成,是孩子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孔孟之道全国高级营销总监微信号Jljw566,QQ孔孟之道国学机天然楠竹材质纯手工细腻做成,外观古朴具传统经典韵味,看惯了卡通的孩子们一眼就喜欢上了,遥控操作,音质优美,不是金属塑料壳的电子产品可比的哦
,共有7175首国家高级播音员录制,内容适用到高中毕业, 可插内存卡, 可插U盘当播放器, 还有收音机功能 同一首歌可以有摇滚,古典,流行,爵士,乡村等模式
是一款不可多得的国学产品孔孟之道全国高级营销总监微信号Jljw566,QQ【孩子学习国学经典能收获什么?】1、能快速、大量背诵国学经典;大量提高识字量,从三岁听到五岁,两年掌握的识字量相当于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2、喜欢学习,会说英文,爱好写作。3、有正向的人生观、价值观。4、会孝顺父母,帮助别人。5、喜欢笑,懂礼貌了。6、少看电视和少接触网络游戏了。7、家长轻松省心,幸福感提升了。8、普通话逐渐标准了,因为国学机每一段诵读,都是播音员倾心奉献。你不让他普通话标准都没有办法。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863855',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浅释孔孟之道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浅释孔孟之道
&&&热&荐&&★★★
【字体: 】
浅释孔孟之道
作者:&&&&文章发布:&&&&更新时间: 6:51:33 &&&&
&&&&&&&&&&&&&&&& &&&&&&& 金维克
南怀谨先生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正因为我们没有通过复兴儒学来重塑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的孔孟之道的相关内容谈点粗浅认识。
&&& 一、孔孟对道的理解
道是中华民族在人类进化长河中积累的智慧的体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伏羲是人首蛇身,古人依照伏羲形象创造出“道”。道字里的“首”是伏羲的头,辶字旁是伏羲的躯干。从伏羲创建八卦图开始,道就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把道看成宇宙的本原,万物的始基。老子进一步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认为,道一方面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说;另一方面又无处不在,人在道中,而不知道之所在,好像鱼在水中,而不知水的存在一样。《周易大传?系辞上》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这个道是指存在于万事万物中的根本原因和根本规律。《管子?任法》指出“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这里“道”是政治原则。《春秋左传》记载,子产认为“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这里的“天道”即指与天象有关的自然规律。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道。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他把“闻道”看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道”在《论语》中出现90次,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孔子虽然也从道家的天道观角度理解道,如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这里所指的“天”,就是天道之天。孔子又说:“富贵寿夭,错然在天”,把天道说成人力无可奈何。他还认为天是不可以得罪的,如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但他更重视人事。在孔子之前,管子已在人道的意义上使用道,孔子则完全实现了道由天道向人道的转向。孔子吸收道家关于道的思想,将宇宙之道、规律之道人化,用道来说明人事,突出人道。如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里的“先王之道”、“文武之道”、“夫子之道”也都是指人道。他还从道德原则的角度理解道,如《论语?述而》篇中说“志于道,据于德”。在孔子看来,天道虽然高远,但遵循人道就能参悟天道。
孟子在继承孔子人道观的同时,进一步将道引向仁政方向,并形成了独特的王道观。如孟子在《滕文公》中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在《尽心》中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在《尽心》中还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达”;在《离娄》中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到了战国末期,荀子对道的人道诠释就更清晰了。荀子在《儒效》中说:“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更是把儒家的人道思想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孔孟之道的主要内容
孔子和孟子生活的年代不同,思想也有很大差异,但就儒学的道统而言,二人同为奠基者。如果说孔子构筑了儒学的架构,那么,孟子则完善了这一架构,为儒学道统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也正因为二者的思想前后相继,后世才称之为孔孟之道。孔孟之道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仁义之道。孔子尚仁,孟子重义,仁义之道是儒学的核心思想,孔孟的其他思想都是建立在仁义基础上的。仁、义、礼、智、信,并称为“五常”,其中仁是核心,义是仁的展开,礼、智、信,又是仁、义的展开。孔子把仁界定为孟子直接将仁表述为“仁者爱人”。“爱人”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即“亲亲之爱”,还须推己及人,把爱人推广到全社会,即“泛爱众”。“义”在《论语》和《孟子》里具有道义和适宜的含义。孔子讲“义”时,首先与“利”相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进一步将“义”上升到人生观的高度:“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至于仁与义的关系,孔子和孟子都有所表述。孔子在强调仁的互爱时,又强调义在调节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即根据人的不同身份,不同情况,推行仁爱。如孔子说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比”,就表现出因时、因事制宜的精神。孟子对仁与义的关系做了更清晰的阐述。他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又说:“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把义看成仁的延伸。孟子还认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主张通过义达到仁。仁义之道的根本在“人心”,只有内心接受并贯彻于人际关系中,仁义精神才能光大。
二是忠恕之道。忠恕是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中忠是从正面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从反面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强调以待自己之心待人,体现了仁的精神。“忠”与“恕”是一体的,“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不可分的,即所谓“一以贯之”。在忠恕之道中,恕更为根本,有了恕,才能做到忠。循着忠恕之道,不仅可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够逐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孟子在孔子忠恕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说”沿着孔子“忠恕观”之“欲”的心理基础,强调“四心”感受,将孔子未明说的心理感受确定为“四端”,从而推出人与人之间永恒的道德价值。
三是中庸之道。“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汉代郑玄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二程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里郑玄的解释可能更符合本意,二程则从理学角度进行了发挥。中庸的完整含义应该是以中和为用。中庸既是道德状态和道德标准,也是处理问题的智慧。中庸是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执两用中”,就是坚持“中”,戒其“过”,因为过犹不及。孟子继承和完善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提升了中庸的方法论境界。《孟子?尽心上》认为,“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百废也。”这里的“权”,是指变通的意思。“执中无权”是说刻板地坚持“中”而不会变通,就是“执一”,就不符合“执两用中”的要求了。当然,“权”的境界,远非一般人可以达到。诚如朱子所言:“至于权,则非圣贤不能行也。”中庸之道作为方法论,成为后世儒学的道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是礼仪之道。春秋时期,世道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朝的礼仪日渐崩坏,社会失序。礼的问题引起孔子高度重视,强调“克己复礼”,并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由此,孔子健全和完善了儒家的礼仪之道。首先,礼是国家的典制。《周礼》设计出一套理想官制,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象征天地四方六合。六官各辖六十职,共计三百六十职,象征天地三百六十度。周礼的作用就是划分人们的尊卑,,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礼达而分定”。孔子继承并完善了周礼,为后世王朝奠定了典制基础。其次,礼是社会秩序。孔子认为,“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如果人人遵守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社会秩序,家国便可长治久安了;反之,社会秩序违反了礼仪,不合规矩,家国就可能动荡不安。其三,礼是人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应遵守符合自己身份的行为规范,以礼来对待他人。为此,孔子强调,“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孟子在礼仪方面更强调“敬”。他认为,“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这里“敬”体现的是人格尊严,不仅应“下敬上”,而且应“上敬下”,上下是平等的。
五是诚信之道。孔子和孟子都非常推崇“诚信”,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诚信”进行了阐述,为中华民族的诚信观奠定了坚实基础。孔子的诚信思想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其一,知人知己。《论语?颜渊篇》载:樊迟“问知”,孔子答曰:“知人”。知人包括两方面:知自己和知别人。《大学》的“诚其意”就是了解自己的心愿,然后,真诚、诚实,“毋自欺也”。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就是“自欺”。“信”从人从言,“知人从言”之意,本义是了解人。孔子说:“不患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那么如何知人,孔子又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言为心声,了解一个人主要是从言语来知晓。其二,说到做到。孔子主张做人应以诚信约束自己,以行不符言为耻,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非常重视弟子们的诚信教育,他反复叮嘱弟子要“主忠信”,“谨而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r与虽然只是车上小小的木销子,但它们锲嵌在车辕的横木上,缺了车就将无法行走。人缺少诚实守信的品德,就如同车子缺少r无法行进一样,在社会上寸步难行。其三,信分大小。在一般情况下,孔子主张“言必信,行必果”。但是,又不能太教条、僵化。所以,他认为,“言必信,行必果,nn然小人哉!”当子贡问到什么样的人才配称“士”时,孔子却认为这类“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不懂是非曲直,识量浅狭、固执,不知变通,是小信,犹如小人。在孔子看来,一等的“士”是有羞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孟子发展了这一思想,明确提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还从天道和人道的视角认知诚信:“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是天道,认识天道,效法天道就是“信”。这样,孟子就将诚信之道,上升到世界观高度。
六是孝悌之道。善事父母谓之孝,兄友弟恭谓之悌。孔子在《论语》中多次阐发孝悌思想,尤其在个人追求、家庭伦理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均赋予孝悌以深刻的价值诉求。首先是亲亲之情。孔子认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强调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是人与人关系中最真实、最根本的感情。父母对于子女的爱,称为“慈”;子女对于父母的爱,称为“孝”。“父慈子孝”是相互的,父母对子女付出了慈爱,子女回过头来报答父母就是“孝”。《论语》记载,学生宰予认为“三年之丧”时间太长,孔子批评他说,“予之不仁也”,接着指出了为什么“三年之丧”是“天下之通丧”的道理:“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就是说,一个婴儿出生以后,需要三年的精心呵护,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因此,子女也应有三年的爱心回报他死后的父母。孔子还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古文“弟”与“悌”通用,是指兄弟之间,哥哥对弟弟要关爱,弟弟对哥哥要尊重,这叫“兄友弟恭”。其次是恭顺敬养。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把赡养父母,看成子女尽孝应承担的最基本义务。同时,进一步指出:“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如果只是把能养父母当作孝,那是世俗偏见。就是犬马,一样也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的尊敬之心,又与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强调的是,对父母尽孝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如果总是给父母脸色看,即使让他们吃得再好,穿得再暖,他们心里也不会痛快,这就不能说是孝。在孔子看来,孝悌的本质要求是“敬”。其三是慎终追远。孔子认为,对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曾子强调“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是说要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行其礼,尽其哀;“追远”,是说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尽力表达追念敬重之情。如果都能够做到“慎终追远”,社会的道德一定可以笃厚起来。孟子围绕事亲阐发了自己的孝道思想。他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将“父母俱存”视为人生之第一大乐事。
七是民本之道。儒家提出以民为本,尽管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但主张“重民”、“爱民”、“惠民”,要求统治者施行“德治”、“仁政”,毕竟与民有利,缓和了官民矛盾,推动了社会发展。儒学的民本思想主要内容如下。其一,民贵君轻。孟子在孔子亲民、爱民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百姓为先,为政者要保障百姓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民众有权推翻君主。孟子提倡“王道”政治,目的是劝告统治者重视民众,让民众安居乐业。孟子的民本思想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二,与民同乐。孟子说:“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与民同乐则民乐,不与民同乐则民怨。因此,君王要得到民众拥护,必须与民同乐。孟子还说:“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主张君王与百姓同忧乐。其三,有教无类。孔子看到了教化的重要性,提出“不教而杀谓之虐。”在孔子那里,受教育者不论贫富贵贱,都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普通民众只有接受教育,才能走向仕途,即“学而优则仕”。孟子认为,国家设立学校,对民施以教化,就是王政。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主张统治者要得民心,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应对百姓实行教化。
八是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的概念虽然最早见于《庄子》,但是,由于这一提法更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逐渐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普遍被视为内圣外王的途径。孔子在《论语》中并未明确阐述内圣外王的理论,我们只能按照儒家内圣外王的逻辑,分析孔子这方面的思想。如孔子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可以看成内圣外王思想的初步阐述。这里“修己”符合“内圣”的要求,“安百姓”符合“外王”的要求。孟子沿着孔子的思想,对内圣外王之道进行深入探索。孟子在“性善论”基础上阐发了自己的内圣观。孟子特别注重内心的修养,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以养“浩然之气”,达到“不动心”,并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境界。在内圣与外王的关系上,孟子偏重内圣,强调以德定王,认为外王之道必须奠基于内圣之上;内圣是外王的必要条件。孟子之意是内圣必臻于外王,内圣是起点,外王是内圣外化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阐明了他的“王道”理想。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并将王道图景描绘如下:君主如圣人一般统治着国家,国家法制健全,政令畅通,赏罚分明,贤人辈出;赋税徭役适度,百姓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对于君主和国家发自内心地表示拥护……孟子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后世儒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孔孟之道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令世界瞩目,但是,我们也付出了极其沉重的官场腐败、公德沦丧、两极分化、环境毁坏等代价。有些矛盾和问题的积累速度已经超过了改革速度,甚至超过了经济发展速度,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制度、体制、机制的根本性变革,更需要思想的指导和文化的引导,而以孔孟之道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和文化,植根中国本土,传承2000多年,与时代精神结合后,必定焕发新的生命力,无疑将为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提供良方、良药。
第一,孔孟之道的政治指导意义。儒家历来把用道德和教化治理国家作为治国之道。孔子以仁为本提出的“德政”思想,视道德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的根基和出发点,对于我们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只有以德施政,才能得到百姓拥护,就象群星环绕北极星那样。孔子还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政法、刑罚来治理百姓,人们只想免于刑罚,却不知犯罪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礼仪来教化他们,人们就不但具备羞耻之心,而且能够自我检点,改过向善。为了取信于民,孔子强调要爱惜民力,使民以时,节用而惠民。如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进一步体察认识到了民心的伟大力量,即民心的向背决定着政权、国运的兴衰存亡:“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为了获得民众拥护,孔子明确提出统治者要依据民意举贤任能,要“从善如流”。他认为“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百姓就服从统治了;选拔邪恶的人,罢黜正直的人,百姓就不服从统治了。孔子还认为,政事是“正人”之事。鲁国大夫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正”,是对“政”的最佳诠释,是为政的首要前提。为政者出以公心,刚正无私,才能令行禁止,使百姓归于正道。儒家以德治世的理论十分丰富,虽然我们现在更注重以法治国,但伦理道德的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作用决不可以轻视。
第二,孔孟之道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儒家虽然重视农业,但并没有像法家那样过度强调“重农抑末”,而是主张分工分业,均衡发展。如《周书》就认为,“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孔子在招徕远人的政策中,特别注重工商的引进:“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孔孟之道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仍有积极意义。一是富民的经济诉求。孔子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在富民前提下,要求统治者废除苛政,减轻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为了富民,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而孟子则更进一步主张“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使人民的物质经济生活得到基本的保障而能够衣食无忧、不饥不寒、养生送死而无憾。这些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发展不是为了富民,而是为了出政绩,为了GDP;不是富民,而是富资本,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更背离了儒家的富民理想。孔孟的富民思想,对于矫正我们的经济发展目的,具有启示作用。二是诚实的经济交往。儒家一贯倡导的诚实不欺、信守承诺思想,对于今天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近些年来,我国市场中出现的蒙、坑、假、骗,假、冒、伪、劣等行为,就是因为经济生活缺少诚信的底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道德经济,有些经济行为需要利用法律约束,而更多经济行为要解决。虽然不像物质产品那样会给企业直接带来利润,但它是发展的无形动力。市场经济离开了诚信,就会进入无序状态,甚至失去生存的根基。三是薄税的经济政策。孔子主张减轻农业负担,他把加重人民负担的行为斥为“苛政猛于虎”。孟子也提出过多项政策性建议,如“易其田畴,薄其赋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深耕而耨。”孟子认为过度征敛,是百姓贫困处于悲惨境地的根本原因,国家的政策应有利于百姓的生产,为他们发展生产提供便利条件。我国通过营改增下调了部分企业的税率,但从总体上看,如果我国不实行全民福利制度,。四是反对分化的分配设想。孔孟都从仁的社会价值观出发,反“”财富分配不均是造成社会不安、政权不稳的根由,如果财富分配均匀了,就不会有政权倾倒的危险。孟子看到了贫富分化是由土地引起的,为解决贫富分化,他主张实行“井田制”,把土地公平地分给农民。井田制是中国最早的土地改革设想,影响巨大,甚至启发了两千多年后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贫富分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对社会稳定产生巨大的潜在威胁,有必要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智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孔孟之道的道德教化作用。孔子将“仁爱”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而仁爱要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开始。孟子将这种仁爱原则描绘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体现着一种博爱的胸襟、一种民胞物与的情怀。忠恕之道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设身。如果一个人有发自内心的爱,并由己及人,就会想到和关爱他人、想到和关爱集体、想到和关爱国家。孔子特别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主张人犯错了,要改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有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强调通过自省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孔子在“仁爱”基础上,推出的温、良、恭、俭、让等人格要求和慎独、慎微的修养方式,为历代儒士所遵循。孔孟之道也可以说是圣贤之道,其普世的道德思想十分丰富,对巩固二千多年的王朝集权统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孔孟之道的许多人生理念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提倡的情况下,仍顽强地抵御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果全面恢复儒家优秀的伦理道德,并用来教化民众,必将有效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道德沦丧问题。
第四,孔孟之道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社会和谐是指社会的结构、机制和运行方式的均衡、有序状态。儒家历来注重社会和谐,《论语》、《孟子》及其他许多儒家经典都有关于社会和谐的阐述。一是秉持尚中原则。儒家的中庸之道强调社会发展和人的交往,要遵守平衡准则,做到勿过勿不及。孔子认为过与不及都偏离中道,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我们汲取中庸之道中的积极因素,对于促使人的身心和谐,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启迪和指导作用。二是遵守贵和之道。“和”是儒家重要思想范畴之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和”不是无矛盾、无差异的和,而是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孟子则从“人和”角度阐述了和谐思想。承认不同而谋求“和合”,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以贵和之道处理国际关系,有助于促进世界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三是追求大同理想。儒家理想中的和谐社会,就是《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与地也,不必藏于已,为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一理想对孙中山影响极大,孙中山将“天下为公”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和核心价值观。儒家的大同理想具有普世价值,弘扬大同理想,对中国、对世界,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五,孔孟之道提升中华礼仪水平。儒家对礼高度重视,将“礼”作为“五常”之一,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我国在古代被称为“礼仪之邦”,与儒家礼仪思想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孔子主张礼义治国,强调治国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要各守本分,各按自己的等级名分办事。提出“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国无礼则不宁,事无礼则不成。儒家礼仪虽然是为中国古代王朝服务的,但是,儒家关于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各种交往中要遵循一定礼节的理念和仪式,对于提高国人的文明交往水平,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礼是人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仪则,人们遵从“礼仪”,依礼而行,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而且有利于改善和提升中国人的社会形象。
笔者强调重视儒学思想,特别是重视孔孟之道,并不是要复辟儒学,而是希望复兴儒学。复辟是平面回归,复兴则是螺旋式上升,是辩证的扬弃。千百年来,儒家在治国理政方面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诸如德治、善政、民本等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仍有很强的指导性。儒学的复兴是创新,是赋予儒学时代精神和新的生命力。传统儒学只有与当今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现代化转型,才能重新解释实践、指导实践,才能提升中华民族的内在素质和现代化品格。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难平&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公益网站孝德文坊 版权所有 建议浏览本网站时将显示器分辨率调为
本文坊为公益性质,如有单位或个人认为某转贴侵犯了其版权请致信本网投稿信箱,我们即行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税服务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