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银行出具的资金证明资金监管账号是否可以开具

台湾银行账户开户的那些事儿
台湾银行账户开户的那些事儿
最近总有客户宝宝问台湾银行账户的事,问题五花八门,Windsor Consultancy温莎姑娘吐血原创整理,在联系温莎姑娘个案咨询前,各位可以看一下这个台湾银行账户开户扫盲宝典,大部分同样也适用于香港、澳门、其他海外银行账户办理。
台湾银行账户怎么转账,转出?内地怎么收款?
Windsor Consultancy温莎姑娘:网上银行操作转账。国内转出、转入,该怎么办怎么办,具体是主管部门规定。为什么会问这种问题呢?海外账户资金来去自由,那是离岸市场的事情,内地有外汇管制是什么样就是怎么样。就好像,某个客户宝宝家里有门禁,在外面玩得再开心,那是外面的事儿,宝宝,你回到家里还是有门禁啊。
台湾银行公司可以开户吗?
Windsor Consultancy温莎姑娘: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首先,通常情况下,Windsor Consultancy温莎咨询发布的文章中提到的台湾银行账户开户、香港、澳门等各种海外银行账户开户都是指个人账户!!! 然后,台湾银行当然可以开设公司户口,这就涉及到台湾公司注册的问题了。所以,如果要咨询海外公司注册和开户的宝宝,咨询时要说清楚情况,例如:台湾银行公司开户、台湾银行个人账户开户、海外公司注册… 最近区块链比较火,各位有出海需求的宝宝赶紧私信温莎姑娘。
台湾银行公司可以开户吗?
Windsor Consultancy温莎姑娘:不知道有些客户宝宝怎么想的,有的宝宝问的这个公司是问大陆的公司可以在台湾开户吗?温莎姑娘只想说,亲,麻烦先说清楚你具体什么情况,该办离岸公司的办离岸公司。
台湾银行开户要不要本人当场?
Windsor Consultancy温莎姑娘:台湾的银行统统都要本人到场的。 不想到场办别的国家。
台湾银行开户有没有资金要求?
Windsor Consultancy温莎姑娘:当然有。温莎姑娘提前告知大家,节约大家时间,台湾银行开户有资金要求,具体存款要求因银行而异。台湾银行账户目前大陆客户群还是有海外资产配置需求的高净值人士,当然高净值的标准每个银行都不一样。
为什么选择台湾银行账户?为什么不是新加坡?
Windsor Consultancy温莎姑娘:湾湾,你要给我广告费。台湾的银行账户完美规避的CRS(不懂的搜索温莎姑娘台湾银行账户其他文章)。没有语言障碍,落地宾至如归,一个台湾的银行账户等于一个无语言障碍版本的小瑞士银行账户哦,而且费用比瑞士低太多,顺便旅游去看看嗲嗲的台湾小姐姐,吃台湾美食。
作者:Windsor Consultancy温莎咨询
转载/咨询 温莎姑娘 明星御用移民顾问 微信:lixiaoxian2898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全方位移民顾问公司 明星客户的选择!
Tel 180- 微信lixiaoxian2898
香港进修移民
香港优才移民 HKPR海外二代回港移民
今日搜狐热点台湾银行业小史
文章来源:王剑的角度
本文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郭昶皓,他以时间为线索,回顾了台湾银行业从1945年至今的发展历程。
年的台湾银行业是公营银行绝对主导的大一统体系,1960年后,引进外资银行和准民营银行的尝试,使得这种大一统体系有所松动,但是公营银行体系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80年代。
1980年代开始,岛外“金融自由化”浪潮,岛内僵化的公营银行体系难以满足台湾经济腾飞的需求,这两股力量推动台湾的银行业逐步开放。此后,银行业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于1999年爆发了本土性金融危机。
进入新世纪,台湾认识到银行业恶性竞争的弊病,分别于2002年和2005开启两次金融改革,第一次金融改革效果明显,“二次金改”结果却差强人意。
金改过后,信用卡和现金卡便成为了银行新的角力场,银行大肆发放信用卡,最终触发偿债危机即所谓“双卡风暴”,此后,监管政策不断加强,台湾银行业发展的逐渐回归常态。
写在前面:
古人说以史为鉴,大陆银行业的发展,很多时候都能从台湾银行业的历程中看到一些影子。
1.:公营银行绝对主导
1.1 大一统体系
1945年台湾光复后,国民政府便开始接收日本在台的产业,其中,日本人经营的“株式会社台湾银行”被改组为“台湾银行”,这就是台湾最早设立的公立银行,并在1949年开始发行区域性货币“新台币”。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后,由于人员编制紧缩,包括货币发行、收受各银行存款准备金等业务,均由台湾银行代为完成,成了事实上的中央银行。
很有民国范儿的台湾银行logo
除台湾银行外,台湾土地银行、第一商业银行、彰化商业银行等,也是这一时期改组或合并成立的。同时,随国民党政府迁台的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等,也先后在台复业,它们构成了台湾最初的银行体系。
其中,台湾银行、台湾土地银行的资金由国库直接划拨,其余银行虽然是股份制公司的形式,但政府持有的股份均为50%以上,因此事实上都为政府所控制,就是所谓的公营银行。而政府为稳定台湾局势,对银行业准入、存贷款利率、分支机构设立等均作了严格限制。
这种“大一统”的公营银行体系,虽然有助于稳定秩序、恢复生产,但也造成了诸多问题。其一,是银行体系效率低下,却享受了高额的垄断利润,如台湾前三大商业银行(华南银行、第一银行和彰化银行)利润率都很高;其二,公营银行体系因缺乏竞争导致作风保守,而彼时台湾的农林牧渔等产业十分发达,中小企业和家庭有旺盛的融资需求,银行却无法满足,存在“贷款难”问题。
1.2 体系的松动
1960年后,有两股力量使银行体系有所松动。其一是引进外资银行,其二是准民营银行的尝试。
为了拓展对外贸易及引进外资,台湾自1960年代开始逐步放开外资银行设立分行,但每年只能设立2家。1959年,台湾核准日本劝业银行在台北开设分行,是为第一家外资银行。1964年12月公布《外国银行设行细则及业务范围》后,如美国花旗银行、泰国盘古银行等陆续开设分行。到1970年代末,台湾共有14家外资银行。
同时,在1950年代前,台湾就已有区域性的民间“合会”。这一种提供小额信贷的互助会组织,也从中赚取利息,其实就是民间借贷。在公营银行体系垄断的情况下,合会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1975年7月,台湾第一次修订《银行法》,将“台湾合会储蓄公司”重组为“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并在年间分别批注成立台北区、新竹区等7家中小企业银行,这些都是纯民营资本控制的银行。
但是,上述两类银行的实力有限,市场份额也几乎可以忽略,同时还依然受到严格的业务和分支行设立的管制。因此,在1980年代以前,台湾维持着公营银行体系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
2.:金融自由化与银行业开放
2.1 金融自由化
1980年代开始,存在岛内外两股力量,推动台湾的银行业逐步开放。在岛外,随着麦金农教授提出“金融自由化”概念后,掀起了金融自由化浪潮,一部分以美国、日本的发达国家为代表,通过金融创新来摆脱监管的束缚。另一部分则由拉美和东南亚地区的新兴市场为代表,要求放开利率、汇率和金融市场。
在岛内,1970年代开始经济起飞,1980年代正是鼎盛期。但是,由于台湾外向型经济的主导,外汇开始不断积累,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和通胀压力上升。而僵化保守的公营银行体系,也愈发无法满足岛内的融资需求,超发的货币又使得游资泛滥,产生了各类脱离监管的“影子银行”。
在此背景下,政府提出经济自由化方针,首先便是放开利率和汇率。利率方面,1980年颁布的《银行利率调整要点》,开启了利率自由化进程。在1985年废除利率管制条约,各银行可在规定的区间中自行决定基本贷款利率及浮动水平。到1989年7月,全面取消利率管制。汇率方面,自1978年开始,台湾由固定汇率制度改为机动汇率制度,并成立外汇市场。年间,外汇市场操作方式多次调整,并最终在1989年实现台币汇率自由化。
2.2 开放银行业
在利率、汇率均已放开的基础上,开放银行业就顺理成章了。1989年7月,台湾第二次修订《银行法》,1990年又颁布《商业银行设立标准》。至此,设立民营银行终于有了法律依据,但资本金要求要达到100亿新台币,远高于当时公营银行的自有资本。并且,民营银行只许设立5家分行,也远低于公营银行超过50家分支机构的平均水平,业务方面,也仅放开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
在这样苛刻的条件下,仍然有大量的银行开设。自1992年4月开始,最初核准的16家民营银行陆续开业。除新设立银行外,政府也批准信托投资公司、大型信用合作社及中小企业银行改制为商业银行。此外,在1990年代末还大力推行了公营银行民营化。这使得岛内本地银行的数量随之迅速增长,民营银行数量从1990年的11家增长到1999年的47家,公营银行则有13家减为5家。民营银行的资产规模占比,由1991年的8.89%上升到2001年的51.5%,公营银行由53.68%下降到19.7%。
但是,由于此前货币超发导致游资泛滥,资金纷纷进入股市。股市泡沫在1990年破灭,8个月时间从12000点跌到2800点,实体经济遭受冲击,GDP增速逐年下行,投资和融资的需求都十分低迷,存、贷款同比增速仅在年银行业开放的时期有所回升,随后又掉头向下,直到2000年前后接近0增速。
1990年台湾“股灾”
存贷款增速放缓
在这一背景下,民营银行可谓“生不逢时”,银行业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一方面,由于仅放开了存贷款业务,存贷款利差迅速收窄。虽然从加权存贷款利率的利差看,整个1990年代均维持在约3%的水平,但这其实是因为银行通过期限错配才勉强得以维持。如果考察基准放款利率和一年期存款牌告利率之差可见,从1988年的1.9%迅速下降至1993年的0.44%,整个90年代平均也仅1%左右。作为对比,2016年这一数据是1.591%。
另一方面,则是逾放比(不良指标,指金融机构逾期贷款占贷款总额比率)的迅速抬高。该数据自1989年的0.88%逐年上升,最高达到2001年的11.26%。说明银行为了盈利,将贷款投向了此前的非合意客户,或是集中授信现象严重,在加权利差平稳的背后实际上承担了更大的风险。当然,也有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
世纪之交逾放比高企
激烈竞争的结果就是,从1990年到2001年,台湾本地银行ROE率由20.79%的高峰降为3.61%,ROA则由0.9%降为0.26%。2000年银行分行达到5600余家,平均每3000人对应一家金融单位,而公认金融机构最密集的日本和新加坡,该指标都在5000人。
台湾城乡街头银行密布
此外,虽然台湾侥幸躲过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但危机期间,岛内部分企业加高杠杆扩张信用,而经济始终不见起色,最终于1999年爆发了本土性金融危机,银行逾放比高涨,坏账堆积严重,部分银行出现亏损,银行业的恶性竞争急需治理。
3.2000-至今:二次“金改”与双卡风暴
3.1 二次金改
进入新世纪,台湾当局认识到银行业恶性竞争的弊病,因而开启第一次金融改革,出台“银行二法”和“金融六法”,并将2002年订为“金融改革年”,重点工作在于降低过高的逾放比,并推动银行业的兼并重组。
这既有助于缓解过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也为一些经营不善导致亏损的银行提供了退出机制,本地银行的数量由2000年的48家缩减为2008年的37家,并新成立了14家金融控股公司。逾放比下降到2004年的3.8%,而银行业的ROE则回到10%以上。不过,为了弥补银行的不良贷款,台湾当局也付出了1.4万亿新台币的代价。
在一次金改的系列政策取得较好效果的基础上,台湾当局顺势开启第二次金融改革,试图扩大金融控股公司规模,着力打造数家有国际竞争力的金控公司,具体目标为:提升3家金融控股公司市场占有率至过10%、公股银行减半为6家、金融控股公司减半为7家、至少一家金融控股公司到海外挂牌或引进外资。其中,前两项限期2005年底前完成,后两项限期2006年底前完成。为了适应混业经营的趋势,台湾于2004年新设“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金管会),实现了从分业监管到混业监管的转变,下辖银行局负责银行业监管事项。
但是,二次金改要求限时限量完成金融机构整并,政府将一些公营银行卖给民营金融机构,被认为存在利益输送。如彰化银行曾是台湾排名前三的商业银行,总资产达1.3万亿元新台币,2002年的营业收入就有423亿元,却被台新金控以366亿元的低价买进。最终,政府于2006年9月宣布“二次金改”的若干方案难以在期限内完成,事实上宣告其失败。
3.2 双卡风暴
由于此前银行的逾放比高涨,因此金改过后,银行对公业务承压。加之进入升息周期,加权利差开始收窄,必须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信用卡和现金卡(现金卡可透支消费和提现,无免息期,办理门槛较低)便成为了银行新的角力场。
2000年,信用卡与现金卡只有1830万张,但到2005年底,台湾的金融机构共发行各种金融卡1.3亿多张。大肆发放信用卡,其实与向非合意用户放款类似,很多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人在无法还清欠款的情况下,通过申请多张新卡来“以卡养卡”,这样一来的循环利率高达20%。最终引发偿债危机即所谓“双卡风暴”。银行信用卡的预借现金规模,从2005年的2156亿新台币大幅缩减至2006年的880亿,信用卡张数也从4500余万张跌至3800万张。
2005年双卡风暴原地爆炸
此后,监管政策不断加强,并遵照《巴塞尔协议》的相关规定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出要求,台湾银行业发展的逐渐回归常态,盈利指标趋于平稳。
申明:感谢作者的辛勤原创!若在本公众号转发过程中涉及到版权问题,敬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及时更改删除,谢谢!(邮箱:)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台湾银行业大陆信贷资产暴增 未来2年或翻倍达13%_行业动态_银行_金融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当前位置:
个股查询:
台湾银行业大陆信贷资产暴增 未来2年或翻倍达13%
本文来源于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江家岱 )&台湾本地利差才100个点子,而给中资企业放贷的利差动辄280-300点。高收益摆在那,谁都想利用有限的额度多向大陆放贷。&一位驻港台资银行的高管说出了整个业界的心声。
截止到6月底,台湾地区&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金管会&)的统计显示,台湾全体银行对大陆的曝险(与中国大陆相关的信贷资产)共计1.6万亿新台币,包括投资、授信和同业拆借总额。但必须注意,官方口径既不包括1年期以内的贸易融资(以内保外贷为主),也没有算入经香港和第三国/地区借入并最终在大陆使用的信贷。
而按照国际评级机构惠誉的不完全统计,台湾地区银行业对大陆的整体曝险在去年底已高达900亿美元(约合2.7万亿新台币);惠誉预计,大陆曝险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将在未来2年内翻倍,达到13%。
从2010年开始,台湾地区&金管会&几度放宽对大陆的授信和投资限制,大陆曝险金额的上限从最初的30%银行离岸资产到100%的银行资产净值。但依据7月公布的信贷数据,永丰商业银行、兆丰国际等多家商业银行的大陆曝险金额已逼近法定上限的1倍净值。
上述台资银行高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金管会&近期已明确拒绝了任何企图再度放宽大陆曝险监管的诉求。换言之,在监管盲点中寻求突破将是台银在额度渐渐枯竭下的合理选择,贸易融资和高杠杆的大陆子行业务成为众矢之的。
惠誉台湾区银行金融评级部主管李信佳(Jonathan Lee)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尽管目前风险可控,但对大陆曝险的监管存在盲点,容易被渴望逐利的商业银行钻空子。整体而言,制造业为主的尾端风险正在台湾银行体系中不断增加,跨境套利活动亦在升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尝试就此联络台湾地区&金管会&,至截稿时,暂未获得回应。
同样的时间节点,惠誉统计的台湾银行业大陆曝险占到所有银行资产的7%,而官方统计却只有3.5%,监管是否存在盲点?
翻阅监管法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金管会&对大陆曝险的统计存在多项豁免。首先,短期贸易融资(1年以内),包括进口、出口、应收账款和票据贴现等一概不计入大陆曝险;这与香港金管局的做法差异很大,无形中更是助长了银行为了逃避额度监管,多做类似内保外贷的业务。李信佳表示,初步统计,这部分金额到去年底已高达200亿美元。
一名在福建经营贸易的公司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台湾地区的银行对内保外贷的申请非常欢迎,在核对贸易订单后,期限一年的贷款最快1个月就能放款,借款利率普遍低于3%,对比香港有不小的利差优势。更重要的是,台湾地区的银行在完成首次授信后,由于有大陆银行开出的信用证,对借款用途和还款来源查得&比较松&;他在短短半年内已成功在台湾获取了2笔内保外贷,获批金额与申请一致,不会打折扣。
根据惠誉从台湾地区数十家银行拿到的信贷质量反馈,短期贸易融资的不良率低于0.5%,有担保的贷款逾期率更低。
&正常情况下问题不大,但如果欧美需求再次重复前几年的低迷周期,很多制造业台商在大陆的子公司就会出现流动性紧缩,再加上内保外贷中无法规避的套利活动,台湾地区的银行体系就会经受考验。&李信佳认为,&金管会&到目前为止对大陆曝险采取了谨慎负责的态度,但监管上存在盲点,统计数据也欠缺透明度,在法定额度行将饱和的背景下,变相鼓励激进的银行放松警惕,多做套利有关的交易。
官方统计的另一个可能的盲点在于台银在大陆的子行。与以往分行不同,大陆子行由于业务往来对手以大陆客户为主,故豁免于合并入母行的大陆曝险统计;但若子行的资金存放于大陆银行同业,仍须受&金管会&监管。
截至7月24日,台资银行共在大陆设立了2家子行(或子公司),分别是永丰银行(中国)和富邦华一银行,另有国泰世华银行、玉山银行申请设立子行已获官方核准。
李信佳表示,越来越多的台资银行在大陆设立子行,终结了过去分行无法吸收人民币存款的限制,如果再配合平均10倍的高杠杆,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大陆曝险,却不受&金管会&制约,只需满足大陆银监会75%的贷存比要求。
鉴于目前贸易融资和大陆子行存在的监管盲点,惠誉预计台湾地区银行业在未来2年将保持100%的年复合增长率,对大陆的曝险金额可能在2016年达到银行总资产的13%。以永丰、富邦、中华开发工银、上海商业银行和兆丰银行为例,实际保险金额占比可能从目前的15%-20%届时攀升至20%-25%。
香港老路?
台湾地区银行业今天发生的情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2年前的香港,在贸易融资和跨境套利的双重引擎下,香港银行业的内地相关贷款在今年1季度末达到2.87万亿港元,其中贸易融资4060亿港元。
&与香港相比,台湾地区的大陆曝险更为间接,但不代表风险就小。&李信佳分析,台湾的大陆曝险中有44%向台商位于大陆的子公司投放,另有40%存放于大陆银行同业市场,只有11%的信贷直接投向了中资企业,剩余5%为财务投资。
他说,香港银行业直接面对内地房地产和制造业的系统性风险,台资银行则对大陆的劳工价格、内需变化甚至原材料供应都非常敏感,虽影响间接但所面对的尾端风险同样不小。既然有香港的前车之鉴,台资银行为何要重走老路呢?
前述台资银行高管坦言,台湾本地业务的利差水平长期偏低,对中资企业放贷可换取2倍的边际利益,因此各家银行都想尽办法尽可能将贷款资源投向大陆。他表示,由于金管会已明确不会再放宽大陆曝险的监管,因此各家台银除了挑选优质客户,贸易融资是目前唯一的突破口。
他透露,香港金管局要求在港注册的认可机构每月提交投放于内地贷款的额度,只要还款来源和资金用途在内地使用,就算阿里巴巴这样复杂的BVI实体,都会归类为内地曝险;因此不认为监管存在盲点,只是管辖机构不同罢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以台湾地区去年底资产净值最高的台湾地区银行为例,该行就主攻大陆企业的银团贷款,并争做牵头行;其香港分行原则上只对大陆有国企背景和行业前三的企业授信,拓展贸易融资则是该行未来的业务重点之一。
(编辑:wangxu)
财经网微评论(人参与)
说说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条)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财经网联系。未经财经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407号] Copyright 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股票/基金&
台湾银行业大陆信贷资产暴增 未来2年或翻倍达13%
作者:江家岱
第1页:监管盲点
第2页:香港老路?
&&&&&<FONT face=KAITI_GB万亿还是2.7万亿新台币? 台湾银行业大陆曝险恐2年翻倍
&&&& 本报记者 江家岱 香港报道
  “台湾本地利差才100个点子,而给中资企业放贷的利差动辄280-300点。高收益摆在那,谁都想利用有限的额度多向大陆放贷。”一位驻港台资银行的高管说出了整个业界的心声。
  截止到6月底,台湾地区“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金管会”)的统计显示,台湾全体银行对大陆的曝险(与中国大陆相关的信贷资产)共计1.6万亿新台币,包括投资、授信和同业拆借总额。但必须注意,官方口径既不包括1年期以内的贸易融资(以内保外贷为主),也没有算入经香港和第三国/地区借入并最终在大陆使用的信贷。
  而按照国际评级机构惠誉的不完全统计,台湾地区银行业对大陆的整体曝险在去年底已高达900亿美元(约合2.7万亿新台币);惠誉预计,大陆曝险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将在未来2年内翻倍,达到13%。
  从2010年开始,台湾地区“金管会”几度放宽对大陆的授信和投资限制,大陆曝险金额的上限从最初的30%银行离岸资产到100%的银行资产净值。但依据7月公布的信贷数据,永丰商业银行、兆丰国际等多家商业银行的大陆曝险金额已逼近法定上限的1倍净值。
  上述台资银行高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金管会”近期已明确拒绝了任何企图再度放宽大陆曝险监管的诉求。换言之,在监管盲点中寻求突破将是台银在额度渐渐枯竭下的合理选择,贸易融资和高杠杆的大陆子行业务成为众矢之的。
  惠誉台湾区银行金融评级部主管李信佳(Jonathan Lee)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尽管目前风险可控,但对大陆曝险的监管存在盲点,容易被渴望逐利的商业银行钻空子。整体而言,制造业为主的尾端风险正在台湾银行体系中不断增加,跨境套利活动亦在升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尝试就此联络台湾地区“金管会”,至截稿时,暂未获得回应。
  监管盲点
  同样的时间节点,惠誉统计的台湾银行业大陆曝险占到所有银行资产的7%,而官方统计却只有3.5%,监管是否存在盲点?
  翻阅监管法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金管会”对大陆曝险的统计存在多项豁免。首先,短期贸易融资(1年以内),包括进口、出口、应收账款和票据贴现等一概不计入大陆曝险;这与香港金管局的做法差异很大,无形中更是助长了银行为了逃避额度监管,多做类似内保外贷的业务。李信佳表示,初步统计,这部分金额到去年底已高达200亿美元。
  一名在福建经营贸易的公司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台湾地区的银行对内保外贷的申请非常欢迎,在核对贸易订单后,期限一年的贷款最快1个月就能放款,借款利率普遍低于3%,对比香港有不小的利差优势。更重要的是,台湾地区的银行在完成首次授信后,由于有大陆银行开出的信用证,对借款用途和还款来源查得“比较松”;他在短短半年内已成功在台湾获取了2笔内保外贷,获批金额与申请一致,不会打折扣。
  根据惠誉从台湾地区数十家银行拿到的信贷质量反馈,短期贸易融资的不良率低于0.5%,有担保的贷款逾期率更低。
  “正常情况下问题不大,但如果欧美需求再次重复前几年的低迷周期,很多制造业台商在大陆的子公司就会出现流动性紧缩,再加上内保外贷中无法规避的套利活动,台湾地区的银行体系就会经受考验。”李信佳认为,“金管会”到目前为止对大陆曝险采取了谨慎负责的态度,但监管上存在盲点,统计数据也欠缺透明度,在法定额度行将饱和的背景下,变相鼓励激进的银行放松警惕,多做套利有关的交易。
(责任编辑:HN022)
07/29 01:5607/23 07:02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银行精品推荐
特色数据库:
精品栏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金监管协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