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用智慧城市来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环境工作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智慧城市研究述评与对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智慧城市研究述评与对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403 - 禁止访问: 访问被拒绝。
403 - 禁止访问: 访问被拒绝。
您无权使用所提供的凭据查看此目录或页面。  【赛迪网讯】为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消耗、环境生态破坏、人口剧增等问题,各城市纷纷开展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以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来优化和提升城市发展环境。根据赛迪世纪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已有180多个城市(含规划、在建智慧城市)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将智慧城市作为加快经济发展转型的战略导向,智慧城市建设渐入高潮。  园区是城市发展地方产业、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壮大区域经济、进行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载体。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园区也遇到了同质化竞争等一系列发展问题,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通过智慧化建设来实现转型升级。所以,赛迪世纪认为,园区作为城市的一个重点区域,应该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良机,争做试点,尽早建设智慧园区,通过智慧园区的建设来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  园区作为智慧城市“先行军”有先天优势  1、新建区域多,具备高起点规划建设的可行基础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双重影响下,园区作为生产要素聚集的空间区域,通常会选择城市郊区的待开发区域来开发建设,具备了高起点规划建设的可行基础。园区在规划和建设阶段就可以引入新型城镇化的高端发展理念,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思路,科学规划新城功能布局、产业定位、市政基础设施等,尽量避免老城区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了体现高端定位,新建园区都不约而同的提出了智慧园区的规划理念,致力于成为所在城市的示范区。  2、信息化设施规格高,具备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环境  为了给园区入驻企业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园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会高规格来建设,具体包括稳定的供电系统、网络通信设施、云数据中心、互联网出口、高速园区光网、移动通讯基站等,以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除此之外,为了满足园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的生活需求,园区还会在公共场所部署无线WIFI热点覆盖,协助运营商积极推广3G、4G网络,为园区居民提供泛在的网络服务。综合来看,园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普遍高于城市内其他城区,从而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高速的信息传输通道。  3、信息化意识高,具备智慧建设应用推广的关键条件  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园区(尤其是科技园、软件园、创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工作人员多属于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普遍比较年轻,学历较高,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信息化意识高,更易于接受信息化应用的推广。园区对外提供的无线网络、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等公共服务,均通过信息化形式来呈现,即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直接传递到园区用户,园区工作人员对电脑和手机等终端的操作技能相对较高,各类智慧园区的应用更易得到推广。  4、大部制机构设置,具备业务协同的体制优势  为提升园区运作效率,集中实现园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园区在设立之初多采用准政府的管委会体制,管委会作为市级政府派出机构,机构设置有明显的园区特色,除设置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促进、招商引资、规划建设等部门外,其他城市管理、社会管理领域的部门,多采用大部制机构设置,便于部门间业务协同,提升运营效率。园区在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上不断改革和完善,形成了“小管理、大服务”的政务管理机制,克服了传统条块分割的体制弊端,有效提升了园区的行政效率,体现出业务高效协同的机制优势。  以智慧化提升园区竞争力已成大势所趋  1、全国已有四分之一的国家级园区启动了智慧园区建设  根据赛迪世纪的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在国家级园区中,有63个提出了智慧园区的建设理念,占比达到四分之一左右,其他各级园区也积极开展智慧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在空间布局方面,中国智慧园区建设已经初步呈现出集群化分布特征,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以其雄厚的工业园区作为基础,成为全国智慧园区建设的三大聚集区;中部沿江地区借助沿江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势头,大力开展智慧园区建设;广大西部地区依据各自园区建设基础,正加紧智慧园区建设。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中西部地区智慧园区建设将来迎来全新的建设浪潮。  图1 2012年中国智慧园区分布图  2、智慧园区建设初期多聚焦基础设施和园区管理,旨在提升基础环境竞争力  在智慧园区的建设初期,园区把建设重点都聚焦在基础设施和园区管理两大领域,拟为园区入驻的企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园区建设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具体建设内容包括高速宽带网络、下一代商用互联网、WIFI、3G、三网融合、IPv6技术等。园区管理是指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升园区安防、节能、交通、应急等领域的管理水平,具体建设内容包括智能安防、智能建筑、智能交通、呼叫中心、智能一卡通等。  以北京未来科技城为例,在筹建之初高起点规划了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园区宽带网接入目标定位为普通办公楼1000M、重点实验室10G,互联网出口带宽2015年达到400G, WLAN实现园区全覆盖。园区管理领域规划了智能交通服务系统、智能电网服务系统、平安园区服务系统、低碳生态服务系统等,为园区入驻的企业提供优异的发展环境。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全面建成了以千兆为主干的互联网接入IP网络系统、遍布园区每个角落的3G网络和覆盖公共热点区域的WIFI无线网络;并积极与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合作,加速推广TD-LTE技术,以提供2G、3G、WLAN、4G“四网协同”的无线网络环境。为加强园区管理,开发区以建设智能安全技防平台、智能“一卡通”系统、智能信息发布系统、智能楼宇为重点,大力推进智慧园区建设,不断完善园区发展环境。  理清思路,抓住智慧园区建设“关键点”  1、秉承园区发展战略  智慧园区不是简单园区信息化、智能化的集成,而有其丰富的内涵。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禀赋的园区,建设智慧园区的目标、策略、重点任务都不尽相同。如在园区初建阶段,更多的需要考虑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如何统筹建设,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进而提升园区形象和品牌,吸引企业入驻;在园区发展阶段,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搭建技术孵化平台、促进知识共享,加速产业升级,以优化园区的公共服务,培育企业发展。所以,智慧园区的发展规划,一定要与园区的发展战略相结合,智慧园区才能更好的引领园区可持续发展。  2、切合园区产业特点  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所以,智慧园区的建设一定要切合园区的产业发展特点。园区在进行智慧园区规划时,重中之重就是围绕园区重点产业,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促进园区重点产业发展,提升园区产业集聚能力;此外,借助智慧园区建设,汇聚智慧发展资源,也可以培育符合园区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  3、聚焦园区特色应用  智慧园区实施范围广泛,各园区在规划具体建设工程时,应集中建设资源,聚焦园区特色应用。如经开区在发展初期以招商引资为主,通过建设园区三维招商系统可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工业园区入驻企业以工厂为主,普遍能耗较高,基于物联网的能耗监测系统是工业园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高新区是创新发展的主阵地,通过搭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来助力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物流园区为了提升效率,通过物流一体化平台来优化园区物流整体的运作流程等。  4、注重绿色低碳环保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时期,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等压力,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成为支撑发展新的增长方式。新建园区或扩建园区在规划阶段,都将绿色、低碳、环保等理念纳入了园区的总体规划,积极构建园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有机共生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5、创新智慧园区建设模式  智慧园区建设工程大多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内容多、运行周期长、风险影响高等特点,传统的政府投资建设模式已无法满足智慧园区建设的要求。所以,必须创新智慧园区建设模式,加强政府引导,深化市场运作,建立“谁投资,谁受益;谁使用,谁付费”的运营机制,积极调动设备厂商、运营商、集成商、科研机构、移动互联网厂商等企业来参与智慧园区建设,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园区用户受益的建设目标。  作者:园区信息化咨询中心 总经理 刘昊来源赛迪网-赛迪世纪)
13-06-26·
13-06-26·
13-06-26·
13-06-26·
13-06-20·
13-06-19·一、信息化发展的组织升级
1. 发展是组织化的升级
社会经济效率主要来自于组织的优化,不论是社会组织还是技术设施(也是一种组织)都在向越来越复杂的方向迈进,以寻求更高的效率。发展是组织更新和再集成的过程。信息化建设是一种综合组织优化工程,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新层次的组织环境,信息化的推动者认识这种新层次,才能有效地利用新层次带来的新机会,如同互联网思维能够更好的利用互联网机会一样。
从政府信息化发展史可以看到由政务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政府到智慧城市日益复杂化的过程,信息化业务的规模化会涌现出更高层次的集成优化的机会,组织化的范围越来越大,效率越来越高。
2. 电子政务阶段
早期的政府信息化是从局部项目开始的,目的只是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降低业务成本、缓解人力不足。信息化建设项目大多是独立开发,难免出现信息孤岛、信息烟囱,部门信息化建设理论是系统工程理论,组织优化集成的范围只限本部门业务与早期的信息技术。
3. 电子政府阶段
电子政府的提法并未在国内普及,使用这一名称是强调电子政务发展已进入强调整体效益的阶段,政府在电子政务普及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要求,追求的目标不再是单项业务的高效率而是政府服务整体的高效率,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与执政能力,实现数据资源与设施的共享,系统之间的合作是思考的核心。电子政务的全面普及涌现出电子政府的新层次,电子政府是对各电子政务应用项目的再组织再集成,在整体层次上实现政府的目标。
4. 智慧城市建设阶段
电子政府阶段的进一步发展进入到智慧城市阶段,智慧城市建设跳出了信息化领域,追求的是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的繁荣,智慧城市的建设投资也跳出了政府投资、政府管控的范围,进入全社会的投资、全社会创新的新领域,智慧城市的组织层次进一步升级为城市范围内各种智能化系统的协调,其组织化视角扩大到城市所有智能化业务体系。
二、不同层次的设计理论
1. 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发不同层次的设计理论
对不同层次的信息化需求已经有了不同的设计理念,每种理念都针对涌现出的新层次问题,忽略低层次问题以便聚焦高层次问题研究,如同在软件总体设计中调用功能模块而不必考虑模块细节一样。老层次的问题解决得充分,新层次的问题就会涌现出来,继续沿用老办法就不行了,我们需要新层次上的理论,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不能在产生问题的层次上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而应当进入更高层次上去思考。
2. 系统工程理念:强调统一设计、精准处理
系统工程的理论强调解决问题的整体视角,要全面、精准地设计具体的信息化工程,以保证所设计的信息系统能够准确实现预定的目标。精准设计理念被广泛应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项目之中,是信息工程学的理论基础。信息工程学是软件开发商的核心理念,软件本身是精确的形式逻辑的运算,只能解决确定性问题,软件开发需要确定性的需求环境,具体工作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均由甲方负责确定化,这种甲乙分工有助于软件人员集中精力完成软件开发任务。
3. 体系工程理念:强调项目间合作、共享、互操作
体系工程理论是多系统合作阶段的新理论,部门业务的信息化完成之后,各信息系统的合作、协调与再集成就是新层次的中心问题,被称为“系统的系统”的体系工程就是要解决这类的问题,体系工程强调数据共享与处理能力的共享,强调信息系统的配套与协同,强调标准化与互操作,通过系统松耦合提升系统再集成的效率,形成整体化的服务能力。
体系工程是在系统工程之上的新层次理念,是诸多项目的组织者设计的工具, “一号、一窗、一网”和 “让用户只跑一次”就要靠体系工程的理念来设计。
4. 生态工程理念:强调与环境共存、自组织、可持续
智慧城市建设超出了电子政府的范围,进入了更广阔更持久的社会组织层次,智慧城市突破了信息化领域的局限,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合,强调IT与绿色发展技术的融合,智慧城市不再以IT技术为中心。智慧城市的投资不再以政府为中心,进入社会投资为主的新时代。政府的智慧城市规划将演变为促进社会自组织创新为主的规划,自组织的创新发展模式将成为主流,生态工程的理念将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
三、智慧城市与智能应用的繁荣
1. 智能应用的繁荣
对于智慧城市人们会从两方面来描述,一方面是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另一方面是强调城市的智能化建设,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与服务的方便性。这两方面都很重要,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将会涉及许多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本文不做重点讨论,在智能化方面,本文认为智慧城市层次的思维不是具体项目应当怎样做,而是如何实现智能应用创新的繁荣,繁荣不是静态的概念而是动态的发展概念,智慧城市意味着智能化创新的可持续繁荣。
2. 短期应用与长远发展的不同
智慧城市建设与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概念层次上不同,信息化项目是具体的短期的任务,处于初级层次,而智慧城市是长远的概念,是指明一种方向,处于抽象的层次。智慧城市与信息化项目的层次差别如同智慧与聪明的差别,聪明是指具体事件处理上的精明,智慧是长远和广泛事件处理中总体上的合理性,聪明肯定的是独立事件的效率,智慧肯定的是统计效果与最终目标的实现。智慧城市的视角是长远与广泛的,虽然人们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认为智慧城市的时空视角处在更广阔的层级上。
3. 繁荣是高层次的现象,需要高层次思维
智能化创新的整体繁荣与具体业务的智能化建设的层级差别很明显,企业的任务是实现某具体业务的智能化,政府的长远目标则是城市的智能化繁荣。繁荣不是指几个领域或项目而是指整体的状态,繁荣不是靠政府直接控制能够实现,繁荣需要自组织的发展,繁荣是一种生态,是一种新层次上的概念,需要用生态工程的视角来思维,要使用间接手段让创新自组织繁荣,不能靠行政力量去拔苗助长。
4. 长远规划要关注弱影响力因素
我们需要研究繁荣产生的规律,繁荣是高层次的现象,影响发展的因素有强驱动力和弱驱动力,强驱动力能在局部目标的实现中发挥强大作用,但是强驱动力的作用范围小、时间短,而长期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弱驱动力作用的结果,要促进繁荣必须要关注影响智能创新的弱驱动力。
行政手段、巨额投资等强驱动力对于短期项目执行有力度但是持续时间短,城市的繁荣是长期事业,只能依赖长期的驱动力,这就是文化、利益分配机制、社会合作环境等因素,创新繁荣的规划需要在弱影响力方面下功夫。
四、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定位
1. 信息技术要成为各行各业的仆人
对信息技术的夸大会助长IT的自我中心论,以为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就能够完美的管理城市,以为靠大数据中心 + 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组成的“城市大脑”就能够解决所有“大城市病”问题。实际上数据只是部分历史信息的记录,能够分析出一些问题绝不是所有问题,数据处理能力并不能替代创新的智慧,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而不是替代人们解决问题,需知人是智慧城市的主角,IT只是工具,离开了人的“城市大脑”并不代表智慧。
2. 信息技术是社会服务重组的工具
当今社会的生产力建立在各种资源与处理能力的有效集成的基础之上,合作的基础是连接,信息行为是一切组织的粘合剂,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系统与数据、系统与智能的连接,正是这种跨时空的连接能力构建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与技术集成,支撑着社会的生产力、支撑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效率与方便性,信息技术革命是组织连接方式的革命,推动着各行各业的资源、知识、能力的大重组、大优化,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大发展。
3. 信息技术上优化组织的工具
信息技术提供的是优化业务组织的机会与工具,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智慧,工具是没有智慧的,人是使用工具智慧的来源,大数据中心、城市运行管理中心都不宜追求城市信息化中心的位置,应当努力去做城市业务管理的仆人,帮助各行业的管理者去优化自己的业务,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信息服务机构要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帮助各行业取得成效,在助人成功的过程中实现信息服务机构的自我成长。
4. 业务目标比数据资源、技术资源更稀缺
经济学认为从最稀缺的资源为中心进行资源组织才是合理的,人们常常会认为数据是最缺乏的,或者认为数据处理分析技术是最缺乏的,实际上最缺乏的是能够见到效益的目标机会,这种机会是多方面因素的组合,是业务的真实需求,这种效益机会才是最宝贵的。专家们利用政府数据的组合可以发现一些可以改进工作的内容,但是在业务人员看来这些发现并不急切,自己提出的问题才亟待解决,电子政务建设应当以业务问题为中心,不能以技术为中心也不能以数据为中心,唯有以业务部门的应用目标为中心才能获得可持续的效益。
五、自组织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
1. 城市长期发展的模式是自组织
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城市都是自组织发展起来,不是靠他组织模式成长起来。城市发展是长久的过程,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不可能有他组织意志能够持续操控城市长远的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研究城市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提出更有长远影响力的措施。政府的措施应当着眼于长远的效益,间接的措施会比直接的操控更有效果。这并不排斥在某些关键时刻采取关键措施直接推动的价值,关键措施会通过路径依赖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长久的导向作用。
2. 政府系统为什么不如市场系统有效
我们常常会看到政府建立的系统往往不如市场建立的系统更有效,电子商务不如阿里,信息共享不如百度,手机支付不如腾讯,其原因在于政府采取的模式是它组织模式,而企业采取的模式是自组织模式。
政府模式很少考虑如何借用参与者自身的需求动力,不给用户提供足够的选择性,而是依赖行政措施与政府投资来组织社会服务业务,初始力度很大但成本过高而难以持续。
企业模式会给参与者自由选择的机会,更多考虑用户与合作方的利益,使用户自身的需求成为加入该业务的动力,企业模式充分利用了用户内在的需求而并不需要高成本的外力推动,使自组织模式的成本大大低于它组织模式。
自组织模式参与者分析利弊之后才加入合作,这使得自组织系统成为汇聚参与者利益的系统,这将增加系统的稳定性,政府系统没有这种利益的聚集功能也就没有这种稳定性,一旦维系系统的行政手段与利益补贴取消,该系统的业务就会立即终止。
3. 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
行政力量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推动非常有效,但局限性也很明显,行政力量虽然很强却难以持续,一把手工程不能支持业务的长久发展,政府行政要求会因缺乏长期的监督力量而不能保证执行。因此对于需要长期运行的信息化业务采用力度不大但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间接手段是必要的。
直接措施与间接措施的区别在于前者要动用外部力量实现信息化的要求,后者靠调动参与者的内在需求引导其实现信息化的要求。典型的例子如政府部门信息共享,行政要求十分严厉,使用绩效考核等措施来推动,但这些做法都缺少长期效果。可行的解决办法是挑选出确实真有效益的为数不多的项目,召集利益相关部门共同讨论解决方案及效益分配办法,让效益来推动信息共享。
4. 调节收益分配政策,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考虑的是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项目,它不同于靠政府投资的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建设更多依赖社会的自组织,创造自组织繁荣的生态环境是智慧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影响创新的首要因素是利润区的分布,利润是创新的主要动力,政策首先要保证创新者的利益,降低创新的门槛与创新的成本,让更多的企业与个人能跨过门槛进行创新,政府要开放数据,支持关键技术(如5G通信)的应用普及,还要建立社会发展共识,促进社会创新在时间与方向上的同步,营造自组织创新的配套合作环境,提升自组织创新的效益。
六、政府应选择力所能及的目标
1. 过高期望是信息化项目失败的原因
过高的期望是信息化建设设备的主要原因,几乎所有的失败都与不切实际的高目标有关,例如信息共享,只做几个效益明显的信息共享并不困难,但是要推广到政府所有的信息都共享就不好办了,因为大多数信息共享并没有什么价值,为实现这些鸡肋般的共享投入的成本永远收不回来,因为对信息共享的效益盲目放大到无法实现的地步,问题是这种错误还在犯,还在放大大数据的作用,放大城市大脑的作用,放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的作用,使得原本能够做出的事情因期望值过高而变得不切实际。
2. 顶层设计首要任务是使目标合理化
顶层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使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回归合理,不要做办不到的事情。智慧城市方案的甲方受到某些专家的蛊惑会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希望一口吃个胖子,顶层设计专家们要帮助甲方打消这种念头,信息化建设并不是有技术就有一切,技术的应用与社会环境的融合才是最艰苦的工作,我们的资源与精力只能实现为数不多的功能,因此顶层设计的主要任务不是增添目标而是精选目标,使信息化目标能够与政府的社会组织能力匹配,实现有限目标完成力所能及的信息化任务。
3. 用效益视角评价技术开发的价值
过度的技术开发是信息化建设效益不好的重要原因,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乙方常常是知道怎么做却不知道所做事情的价值,而作为甲方最容易产生的失误是低估一项业务需要反复磨合调整才能产生效益的艰巨性,应当看到效益思维与执行思维处于两个不同的层次,效益是高于执行的高层次思维,效益思维必须考虑影响效益的更广泛因素包括社会组织的配合及对最终目标的贡献,具体项目开发的价值是从整体效益出发对具体工作的评价,如果没有高层的效益视角将不知道所做工作的价值,将分不清工作的主次,对于有效地完成任务是不利的。
4.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做什么”与 “怎么做”是不同层次考虑的问题,多数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在“做什么”层次上缺乏勇气,不敢筛选项目,致使项目臃肿完全失去成功的可能。有所不为是成功的前提条件。
每项信息化建设任务都有主次之分,核心任务是信息化建设的生命线,核心任务稳住阵脚,次要任务的开发才有意义,分清主次是信息化项目成功的关键,让主要任务稳住脚必须聚集全部精力,唯一的办法是减少目标,将精力用到核心路径的完善后再去考虑扩展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不会因任务少而精失败,只会因目标多而杂失败。
七、新型智慧城市三个新视角
1. 智能应用创新大爆发时代
从信息化涌现的视角观察新型智慧城市与传统智慧城市概念的区别会更清晰。智慧城市提出近十年,急剧变化的信息技术等不到十年就会涌现一个新时代。十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日新月异,新技术冲击波还不在于单一技术的进步,冲击波来自新技术的综合利用环境的完善,新环境正在促成智能应用创新的大爆发,如同互联网普及引发了全球信息大爆炸。
新型智慧城市是智能创新大爆发时代的新理念,新型智慧城市是可持续创新活跃的城市,比传统智慧城市更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 智能手机武装的新居民
新型智慧城市面对的第二项涌现是智能手机的大普及。早期的信息化面对的基本用户是PC,包括桌面PC与笔记本,服务的颗粒度只能精确到家庭与办公室,而今天信息化面对的是智能手机武装起来的新居民,服务的颗粒度精确到每个人,这种服务精度的提升成为手机支付、定位导航、电子商务、共享经济大发展的基础,政府信息化建设要适应这种新精度、新效率的环境,“一号一窗一网”和“让公众只跑一次”都是政府适应这种新环境的具体措施。
智能手机的普及提高了居民的信息能力、使居民自信力提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增强,信息的民主化推动社会的民主化,推动政府服务强调以人为本,推动政府数据开放、政务开放,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新型智慧城市比传统智慧城市更加重视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3. 企业信息能力超过政府
新型智慧城市面对的第三项涌现是互联网企业的信息服务能力、数据汇集能力已经大幅度超过政府。互联网BAT、三大运营商、华为、中兴、浪潮等企业已经形成极大的社会影响力,政府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已出现反转,政府与企业合作推动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大趋势,新型智慧城市的设计理念正在改变传统的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强调与企业合作的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智慧城市应当更多依靠社会的自组织,政府的作用应当是创造稳定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创新繁荣。
胡小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再反省——建立顶层设计长期效益评估制度的必要性
顶层设计始终难以落地
顶层设计的落地难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普遍问题,去除浮躁之风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改进的重要内容。
1.1 顶层设计背离了人们期望
人们对顶层设计寄予了很高期望,希望顶层设计能够保证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为此不惜重金聘请知名的专家来进行顶设方案的评审,然而很遗憾,顶层设计很难满足人们的期望,顶层设计与智慧城市建设越来越脱节,落地难问题越来越普遍。
1.2 规模越来越大,财政难以支撑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模越来越大,覆盖越来越全,以至于地方政府越来越难以承担。城市需要做的事很多,而如此大规模的智慧城市投资是否值得谁也说不清,没有人做过整体投资的效益分析,多数建设项目都是由各部门提出的,政府并没有部门进行总体平衡,智慧城市建设出现多而杂的局面。
1.3抓不住城市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智慧城市要做的事情很多,必须选择重点一件一件地做,政府的精力与可用的资源有限,确定解决问题的主次先后顺序很重要,但是这些并未被入顶层设计的考虑范围,顶层设计只会增添项目却不敢删减项目更无排列优先级的能力,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顶层设计必然会迷失城市的发展方向。
1.4对执行难度估计远远不足
目前顶层设计对无形成本低估很普遍,对有形成本(如设备)精心计算,而对模糊成本(如软件开发、数据处理、数据整合等)严重低估,对组织与管理成本(如数据质量维护、数据开放等)未加考虑。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社会重组工程,对组织与培训的成本的低估直接影响智慧城市应用的普及。
系统不是建好了就能正常运行,每个系统都需要有一段适应、维护、修改的磨合过程,磨合适应的成本(也是组织成本)甚至会超过初次开发的成本。对无形成本估计不足是顶层设计不能落地的重要原因。
顶层设计脱离实际的甲方原因
华而不实的顶层设计是浮躁的智慧城市建设纵容的结果,高质量的顶层设计只能在甲方对质量严格挑剔的环境中产生。
2.1 很多智慧城市投资不依赖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对于智慧城市的投资规模并没有多少发言权,特别是纵向系统。一些项目负责人最关注的并不是技术与需求,而是如何得到经费,投资规模来自于领导间的协议,有些纵向管理系统的经费并不归地方管理,顶层设计往往是既定投资规模的汇总并无投资的规划权,对经费没有话语权的项目难有权威。
2.2 走过场的专家评审
通常顶层设计要经过专家评审,但顶层设计的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评出来的,评审提高不了质量。专家评审很容易通过,半天至一天的评审时间专家连资料都看不完,更谈不上充分发表意见,没有人在意专家是真还是假、意见重要不重要,评审的主要作用是让专家分担责任,借助于某些专家的名气进行宣传。
2.3 人治的智慧城市不会关心顶层设计
人们常说政府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即是说信息化是人治而非法治,人治的智慧城市建设不会尊重顶层设计,因为领导人更关注任期内效益而非智慧城市建设的长远效益,不考虑长期负责的领导人不会对关注长远效益的顶层设计有兴趣,上行下效使更多的管理干部也不把顶层设计当回事。
2.4 政府行为的短期化使顶层设计华而不实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城市整体的智慧积累与提升都需要时间,每项具体的智能项目要使用户满意都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与改进,急于求成是不可能做好的,知识积累不可能速成,浮躁的管理人会纵容假大空的顶层设计,而认真的管理者会循序渐进地建设智慧城市并制止华而不实之风。
顶层设计出现问题的乙方原因
顶层设计落地难反映了乙方的设计思想脱离实际,设计者以自己的价值观替代甲方价值观进行设计,未能理解各利益相关方的真实需求。
3.1 设计者缺乏用户的价值观
顶层设计脱离实际与设计者思想方法密切相关,设计者需要明确顶层设计的评价标准不是设计者的标准而是用户的标准,设计者要学会以用户的价值观来评价顶层设计,俗话说“干活不问东累死也无功”。拥有IT背景设计人员热衷于推销最先进的技术体系设计,而不清楚顶层设计首要任务是解决智慧城市方案经济上的合理性,评价标准的偏离是顶层设计脱离实际的主要原因。
3.2 工程人员不理解不确定性
IT工程人员长期面对的是信息工程问题,其思维模式主要是确定性的,确定性思维方式适合于具体的、稳定的信息化工程,而智慧城市的复杂性超出信息工程学的领域,存在着大量不确定性,效益本身就是不确定的,顶层设计不可能设计出完美的方案来解决未来所有问题,面对不确定性环境,应当设计滚动的、不断反馈改进的动态系统,以富有弹性的间接措施替代对未来问题的直接处理,借助于激励与约束的机制,鼓励人们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创新。
3.3 偏离了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要以用户的核心目标为中心,核心目标凝聚了用户的最大价值,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一次顶层设计不要想解决所有的问题,必须集中资源、集中精力解决城市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项目要与核心目标配套才更有效益,不要去增添与核心目标无关的内容,散乱的项目只会分散精力却不能带来增值。顶层设计最重要的作用是组织围绕核心目标配套服务,配套与同步是效率之源。顶层设计的预见力有限,不要想一次完成所有的任务。
3.4 忽视组织化成本损害了可操作性
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的效率,效率主要来自各种资源的有效组织,智慧城市建设是全社会的组织化改造,信息技术是组织化改造的重要工具,但工具不等于效益,多方面合理配套才是效率之源,配套包括流程改造、知识普及、数据完善等等,它们都是组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信息化工作的组成部分,这些工作成本不低却常被人们忽视,例如数据整理的成本远高于数据分析的成本。顶层设计人员对IT外的组织化成本估计不足必然增加执行的困难。
建立长期评估机制整肃智慧城市市场
要改变顶层设计华而不实的局面,首先应改变各方急于求成的心态,如果政府真正重视智慧城市建设质量,高质量的顶层设计一定会大量出现。
4.1 缺乏长期考核机制会纵容劣质顶层设计
在顶层设计中出现一些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存在着滋生华而不实顶层设计的土壤,低质量的顶层设计因有急功近利的甲方纵容而存在,要提高顶层设计质量必须改变粗放的需求生态,实施智慧城市效益的长期考核,清肃智慧城市建设的浮躁之风,华而不实的顶层设计将难以生存。
4.2 长期效益要有长期的评估机制
顶层设计缺乏有效的跟踪考核是造成顶层设计出现滥竽充数的重要原因,智慧城市的效益需要长期运行才能体现,顶层设计的优劣需要由实践来检验,要求专家在评审中迅速看出问题并不现实,方案写得越详细对问题掩盖性越强,有些设计者经常以熟悉内容的过度描述来为想不清的内容打掩护,想靠一次性专家评审来保证质量既不合理也不可行,专家评审也需要补充长期复核的机制。
4.3 政府重大智慧城市决策要长期追责
智慧城市是长期的事业,从决策到产生效益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干部的任期却较短,如果没有长期追责制度很容易产生只顾短期形象的面子工程。没有长期检查就无法培养起干部的责任心,智慧城市很多重大决策影响长远,对决策者的长期追责机制将有利于决策的谨慎,这也要求专家要为自己的表态长期负责,长期追责的压力必将有力提高评审的质量并便于淘汰假专家。
4.4 顶层设计的后评估与及时修改
顶层设计需要有不断提高的过程,重要措施是建立后评估制度。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可每年评估一次,要检查执行的效果,未能执行的原因是什么,是哪些地方脱离实际还是有关部门拒不执行,借助于顶层设计的执行评估可以发现哪些脱离实际的部分应及时进行修改,对于违反规划的部门行为要进行批评与处罚,这样做一方面能不断提高顶层设计的水平,另一方面能够提升顶层设计本身的权威性,成为主管部门引导智慧城市建设科学化的有力措施。
顶层设计要转变思维方式
顶层设计的优劣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设计人员要追求用户的价值目标,并要准备接受实践的长期检验。
5.1 顶层设计长期负责制是必然趋势
顶层设计的长期负责制一定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采取的措施,没有长期负责的压力顶层设计的质量无法保证,没有不断的后评估反省修改,顶层设计是无法积累智慧不断提高的。粗放的智慧城市建设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当顶层设计必须要面对以实践结果再检验之时想蒙混过关是不行的,设计者必须拿出真正有效的设计成果才能通过。
5.2 跳出IT思维,学习用户价值观
IT出身的顶层设计人员尤其要学习用户的价值观。顶层设计首先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智慧城市的价值与成本是用户的价值与成本而非开发商的价值与成本,开发者必须要学会理解用户与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跳出自己习惯的IT逻辑与审美观,用户不会按IT理念来评价顶层设计只会按自己需求的获得感来评价系统,优秀的顶层设计是平衡了各利益相关方需求之后的产物。对用户价值观的理解能力决定了顶层设计的水平。
5.3顶层设计内容少而精才会成功
目前顶层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多而杂,涉及的范围广而细必然会迷失方向,将使智慧城市失去个性。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重点任务,顶层设计应帮助城市集中力量解决本市重点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政府精力、财力有限,顶层设计的重点不能多,多了必然把控不住。
顶层设计不能过细,因智慧城市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过于详细的设计本身是不合理的,过早关注细节必然影响战略思维的深度,过多的细节描述会限制了执行者处理新问题的自由度,增加系统执行与运行的困难。
5.4 与用户共同设计、共担长期责任
顶层设计不能关门设计,要与用户共同来进行,IT出身的设计者很难全面理解甲方与用户的价值观,共同设计能够使信息技术与用户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更有操作性的系统。
共同完成的顶层设计便于用户接受与执行。人们对于将自己排除在外的系统有着本能的抗拒,只有共同参与才能消除这种抗拒。
优秀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是不断反省、不断检查、不断修改的产物,唯有设计者与用户长期负责才能促使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不断优化,从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作者: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胡小明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中国智慧城市其它文章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通知》指出,要做好城乡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引导地方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量力而行,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一、公安大数据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各地公安机关纷纷进行公安大数据探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是从全面推进公安大数据战略的高度来看,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一)理念不够清晰,认识有待统一1、对公安大数据的重大理论问题缺乏系统研究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波特兰位于美国西部的俄勒冈州,临近威拉米特河汇入哥伦比亚河的河口,是美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城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波特兰特殊的气候。波特兰地理位置示意图波特兰的气候具有凉夏型地中海气候兼海洋性的特点,冬天温暖多雨,夏天炎热干燥,全年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决定。雄安设立将满一年,下一步,这个肩负“千年大计”使命的新区怎么建设,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近日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从2015年开始,智慧城市的类脑化进程不断加速,包括城市大脑,城市云脑,城市神经系统,智慧城市脑,交通大脑等概念不断涌现,人工智能成为当前科技热点的今天,人们在定位和解读这些类脑巨系统的时候,往往将其归类于人工智能系统。但是从整个科技趋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引领城市创新发展,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实践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有益借鉴。一、云栖小镇的由来与开放社区的形成1.云栖小镇产业形态的嬗变一是以农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20世纪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新华网北京3月21电 (黄浩)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工作有了新的进展。新华网从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了解到,近日,该部门在北京召开了“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18年度指南编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各人大代表各抒己见,为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一起来回顾:全国人大代表安伟: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也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摘要英国基于“数字政府即平台”理念,持续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战略。本文在分析英国《政府转型战略()》出台背景及面临挑战的基础上,对该战略在推动跨政府部门业务转型,培养数字人才、技能和文化氛围,优化数字工具、流程和治理体系,统筹运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摘 要:本文在总结回顾过去5年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理念,对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及智慧社会的2018年发展趋势作出六点预测,即:从以信息为主导逐步转向以人、服务、管理为主导;AI和绿色低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今天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幸福就要奋斗”、“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人间自有公道在!”……习主席这12句话特别提气!01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3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今天,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根据该方案,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6个。涉及城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编者按2015年的春天,浙江省委、省政府吹响了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的集结号,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三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热情投入,市场之手神奇发力,星罗棋布的特色小镇在浙江大地破土而出,蓬勃生长。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3月10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就如何进行有效的城市规划来避免大城市病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回答了新华社记者提问,详情见上方视频,采访实录整理如下: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历了
观点分享“智慧未来,生生不息”创客小镇以特色小镇的生态化、网络化、数字化、幸福感为出发点,将先进的高科技产业融入小镇生产,生活,管理的各个方面,使信息化、智能化、成为提升小镇功能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为小镇的发展提供可以居住、生产、休闲、工作便利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又是一年两会时。“品质革命”、“三大攻坚战”、“双创”升级版、“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这些词,你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吗?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90个热词解释,就业党、考研党统统用得上。一起来看看!没看够?继续往下戳,看更多精彩内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从本世纪处开始,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互联网类脑智能巨系统架构也逐步清晰起来。互联网大脑架构,就是互联网向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类脑智能巨系统架构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2017年,我国基础前沿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高端装备大步走向世界。同时,创新格局出现重大变化,科研院所和高校在基础研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担纲“主角”,很多新产业新业态引领世界潮流。英国《金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当前,智慧城市发展,得到我国各级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创新的关键性主题之一。通过六年来不断迭代升级的政策设计、规划指引、试点创建和行业实施,中国,正成为全球智慧城市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是全球最大的试验场、最大的投资国、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今天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对今年工作提出建议。在《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中国城乡建设工作的重点包括: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
中国智慧城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优化经济环境工作总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