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运能力指标分析的各项指标 数据保持在多少比较好 有没有大概的标准

下载费用: 40.00 共享分 &
&&&&&&&&&目前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目前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下载需:<b style="color: #ff 共享分
内容要点:
目前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目 录 摘要 ..................................................................... 1 关键词 ................................................................... 1 Abstract ................................................................. 1 Key words ................................................................ 1 一、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概述 ............................................... 1 1、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含义 ............................................. 2 2、企业营运 能力分析的目的 ............................................. 2 1)从企业管理当局的角度 ............................................... 2 2)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 ................................................. 2 3)从企业债权人的角度 ................................................. 2 4)从企业业务关联方的角度 ............................................. 2 3、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内容 ............................................. 2 1)人力资源营运能力的分析 .............................................. 2 2)生产资料营运能力的分析 .............................................. 3 ( 1)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分析 ............................................. 3 ( 2)非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分析 ........................................... 4 ( 3)总资产营运能力分析 ............................................... 5 二、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 5 1、缺乏对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的评价 ....................................... 5 2、 指标分析数据的取得较繁琐 ........................................... 6 3、各个指标有口径不一致之处 ........................................... 7 4、企业决策者重视度不够 ............................................... 9 5、会计人员专业分析水平低 ............................................. 9 6、缺乏对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具体评价 ................................. 9 三、改进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对策 .......................................... 10 1、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分析应并重 .................................. 10 2、做好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数据采集 .................................... 10 3、不能仅停留在公式的表面分析上 ...................................... 11 4、将营运能力指标作为财务的核心指标和决策者的考核指标 ................ 11 5、定期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素质进行培训 ............................ 12 6、兼顾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分析,并充分考虑无形资产的作用 ............ 12 参考文献 ................................................................ 13 第 1 页 (共 13 页) 目前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摘要 : 企业营运能力指的是企业利用自身的经济资源创造收入或产值的能力,其指标的分析主要是用营业收入净额与资产项目进行相关的比率计算与分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营运能力的分析至关重要,影响着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但是,长期以来,营运能力分析不仅在数据来源、口径等方面存在缺陷,而且也没有得到企业决策者的高度重视,此外,对企业营运能力指标分析也比较片面,忽略了许多应有的东西。所以,本文针对该指标分析中存在的 问题一一提出建议,使其得到改善,从而完成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关键词 : 营运能力 分析 问题 建议 Abstract: he enterprise operation ability refers to the ability that the enterprise generate income or output to make use of their own economic resources, the analysis of the indicators is mainly used to net income and assets of the project to calculate and analyze the relevant ratio .For an enterprise, the analysis of operation ability is crucial, affecting the enterprise's solvency and profitability. But, for a long time, the analysis of operation ability not only exist defects in data source, calibers and also , but also didn't get th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cision-makers, in addition, th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peration ability is also one-sided, ignores many things. So, in this paper, aiming at the problems to come up with suggests, and making them better, so as to complete the goal of maximum of profit. Key words: Operation ability analysis problem suggest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壮大,许多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形势下,企业想要迅速走上轨道,想要在一个行业中站稳脚步 ,想要逐步扩大企业规模,想要在市场上不断扩大自己产品占有的份额,甚至有一天能控制这个产品的市场,那么,就必须有效地、充分地利用各项经济资源,认真做好企业资金营运的分析工作,不断提高营运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并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一、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概述 第 2 页 (共 13 页) 1、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含义 企业的营运能力即营业运行能力,是企业营运资本在经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力特性。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广义是指企业所有资源要素共同发挥的营运作用,其狭义是指企业资产的营运效率,即资产的管理水平和周转情况,不直接体现 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 2、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目的 通过对企业营运能力指标的分析,不仅能了解各项资产的周转速度,还能了解各项资产创造收入的能力,即判断和确定资产营运状况对企业经营和财务活动的影响。 1) 从企业管理当局的角度 企业管理当局分析营运能力,是为了优化资产结构,改善财务状况,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产经营风险,在充分发挥资源效率且尽量少占用资金的情况下,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2) 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 企业营运能力与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企业所有者必须全面分析营运能力,确切掌握 企业财务安全性、资本的保全程度及资产的收益能力,毕竟这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且也是资本结构决策的重要依据。 3) 从企业债权人的角度 对于企业债权人而言,分析营运能力是为了更好的判断其债权的物质保证程度或安全性,即债务人偿还债务本息的能力,从而借此决定是否对企业继目前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第2节 六维经营能力指标体系构成有哪些?
盈利能力就是指在正常的营业状况下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是企业最重要的经营能力之一,它对企业的成长性、公司质地、竞争力及估值分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盈利能力指标主要包括:
■■毛利及毛利率
■■净利润
■■净利润率
■■息税前利润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
■■资产息税前收益率
■■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
■■投资性资产收益率
■■经营性资产收益率
■■投入资本收益率
■■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率
以下详述这些盈利能力指标及释义。
毛利率又称销售毛利率,属于盈利能力指标,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
指标公式:
●●毛利率=毛利&营业收入&100%
●●毛 利=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
& 投资者在分析盈利能力时一定要关注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毛利率反映了企业产品销售的初始获利能力,是企业净利润的起点。它是上市企业的重要经营指标,能反映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和获利潜力。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更易拥有较高的毛利率,因而毛利率对于判断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毛利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 在进行同业比较时,毛利率的高低通常反映企业对销售商品和劳务的定价能力以及成本控制能力。
& 如果毛利率远高于同行业整体毛利率平均水平,则一定要认真留意,加以分析。
&对于不同行业,毛利率的可比性不强。
&毛利率一般适用于对非金融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分析。
净利润指在利润总额中按规定缴纳完所得税以后的税后利润,也称为纯利或净收益,属于盈利能力指标,是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公司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以及所有经营相关费用及税金后的税后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俗称经常性净利润。
& 净利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经营指标。于投资者来说,净利润是衡量投资回报多少的重要参考。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净利润则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益的一个主要指标。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
净利润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是指公司扣除所有成本、费用和企业所得税后的利润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率简称经常性净利润率。
& 净利润率代表每一元营业收入能获得的净利润,它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净利润率越高,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 经常性净利润率则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率,它反映了企业经营实际持续盈利能力水平。
& 在同等毛利率水平下,费用水平控制越好的企业往往净利润率越高。
& 必须要注意不同地域企业可能由于适用的所得税率差异而导致净利润率水平不同。
息税前利润与净利润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剔除了资本结构和所得税政策的影响。如此,同一行业中不同公司之间,无论所在地的所得税率或者资本结构有多大的差异,都能够凭借息税前利润这一类指标更为准确地比较盈利水平,且同一企业在分析不同时期盈利能力的变化时,使用息税前利润也较净利润更具可比性。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是指扣除利息、所得税、折旧、摊销之前的利润。该指标剔除了摊销和折旧,是因为摊销是按历史成本计价的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待摊费用在本期应承担的成本,而并非投资人更关注的当期的现金支出。同样折旧也是按历史成本计价购建的固定资产在本期应承担的成本。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可以剔除这些不同历史成本对当期经营成果的影响,投资者可以更方便直观地分析企业当期或过往各期的经营成果。
& 息税前利润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都反映企业现金的流动情况,是资本市场上投资者比较重视的两个指标,通过在计算利润时剔除掉一些不可比的因素,可以使利润的计算口径更方便投资者比较分析。
& 息税前利润主要用来衡量企业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反映企业的基本获利水平,它与净利润的主要区别在于剔除了资本结构和所得税政策的影响。同一行业中的不同企业,无论所在地的适用税率或是资本结构有多大的差异,都能够采用息税前利润指标来更为准确地比较经营成果。
&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则在息税前利润的基础上,将由于购建的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历史成本计价的资产对本期经营成果的干扰因素剔除,从另一个角度得出便于投资者分析的经营成果。
&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伴随着资本市场杠杆收购的浪潮,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指标被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们广泛使用。起初分析师将它视为评价一个公司偿债能力的指标,随着时间的推移,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指标现在被各业界广泛接受。因为它非常适合用来评价一些前期资本支出巨大,而且需要在一个很长的期间对前期投入进行摊销的行业,尤其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比如核电行业、酒店业、物业出租业等。如今,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分析师和市场评论家们推荐投资者使用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指标进行分析。
资产息税前收益率,属于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一方面揭示了企业总资产的基本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企业总资本投入所产生的基本利润水平,对判明企业总体资产盈利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反映企业总体的获利能力。该指标将公司占用的全部资产视为总投入作为分母,将息税前利润总和作为分子,以评价公司的总投入和产出的效率。该指标与融资成本率进行比较则会直观地展现公司的基本获利水平,所以也称基本获利率。
& 表示每一元资产能够产生多少息税前的利润。
资产收益率也称资产回报率。它属于盈利能力指标,用来衡量每单位资产创造的净利润。 
& 资产收益率是用来衡量每一元资产能获利多少的指标,该指标越高,则资产利用效果越好,否则相反。
& 资产经常性收益率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资产收益率,它反映了企业实际持续盈利能力水平。
& 在同业比较中,同等净利润率情形下资产周转越快,则资产收益率越高,说明企业内生性增长动力越充足,运营能力越强。
& 重资产、资本密集型企业往往适合用资产收益率进行分析比较。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资产利用效果越好,否则相反。该指标在银行业运用非常广泛,由于银行自有资本占比一般都比较低,所以银行经营管理层会非常关注这一指标。专业投资者会运用此指标对企业盈利性进行分析,往往通过同业比较及趋势分析对公司盈利能力作出研判。
& 资产收益率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反映企业的融资成本。
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报酬率,即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是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该指标越低,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弱。因此该指标体现了自有资本获得净收益的能力。
& 净资产收益率的含义就是每一元自有资本能获利多少净利,所以也称自有资本收益率,是衡量企业股东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越高,说明自有资本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反之则越低。
& 净资产经常性收益率则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资产收益率,它反映了企业实际持续盈利能力。
& 在同等资产收益率情形下,负债占资产比例越高,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但如果负债占比过高,则必须关注公司的偿债能力,国际通行标准是50%的资产负债率,即权益乘数为2是比较合理的。
& 在同等负债占比情形下,资产盈利能力越强则净资产收益率越高。
投资性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投资性资产通过投资而产生的收益比率。从现代企业来看,企业除从事正常的生产经营以外,还可通过控股、参股、购买理财产品、投资不动产等方式从事一些投资性业务,我们称这些投资性业务产生的收益为投资收益,其与相应的投资性资产的比率称为投资性资产收益率。
●-所得税率)+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
& 投资性资产收益率主要反映企业中投资性资产的获利能力,指企业除经营收益以外的投资收益与相应的投资性资产的比例。
& 对企业而言,投资性资产收益率越高,代表通过投资获得收益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表示通过投资获得收益的能力越弱。
& 投资性资产收益率与经营性资产收益率相对应,前者表示通过投资获得收益的能力,后者表示通过经营获得收益的能力。
& 投资性资产收益率普遍用于对保险、资产管理企业进行同业比较,从中可以发现各个企业投资能力的优劣。
经营性资产收益率是指在企业收益中,从事生产经营的那部分资产所获得的收益的收益率。现代企业除从事正常的生产经营以外,还通过控股、参股、购买理财产品、投资不动产等方式从事一些投资性的业务,从而获得收益,在扣除投资产生的这部分收益后,其与相应的经营资产的比率称之为经营性资产收益率。
& 经营性资产收益率主要反映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资产的获利能力,指企业除投资收益以外的经营收益与相应的经营性资产的比率。
& 对企业而言,经营性资产收益率越高,代表通过经营获得的收益能力越高;反之,则表示通过经营获得的收益能力越低。
& 经营性资产收益率与投资性资产收益率相对应,前者表示通过经营获得收益的能力,后者表示通过投资获得收益的能力。
& 经营性资产收益率被普遍用于生产经营性企业的同业比较分析。
投入资本收益率又称投资资本回报率,属于盈利能力指标,它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有投入资本赚取的收益率,用于衡量投入资金的使用效果。
●-所得税率)&投入资本&100%
& 投入资本不包括无息负债。
& 投入资本收益率是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有投入资本赚取的收益率,而不论这些投入资本被称为债务还是权益,仅以投入这些投入资本是否有成本作为判断依据。
& 投入资本收益率较为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排除了由于融资能力不同带来的有息负债与财务成本差异产生的回报率的差异。
& 投入资本收益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同期比较,若投入资本收益率大于净资产收益率,则表明企业不应再通过融资来扩大经营规模,而应该提升存量资产的盈利能力;若投入资本收益率小于净资产收益率,则表明企业经营的效率较高,通过融资可提升企业的收益率。
长期股权投资收益是指企业通过投资控股或参股从被投资企业获得的投资收益,用于衡量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效益,包括通过权益法和成本法核算方式获得的投资收益。
& 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率是企业通过投资活动赚取的投资收益与所投成本的比率。
& 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率越高,表明企业投资产生的可持续收益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表明企业通过投资产生的可持续收益的能力越低。
成长能力是指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发展速度,它包括了企业规模扩大的能力、市场占有率持续增长的能力、盈利的增长能力及所有者权益增加的能力等。成长能力指标主要包括:
■■营业收入增长率
■■净利润增长率
■■总资产增长率
■■净资产增长率
■■资本性开支增长率
■■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增长率
■■经营杠杆
以下详述这些成长能力指标及释义。
营业收入增长率是指本期营业收入与上期营业收入差值的比率,是评价企业或行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指标。营业收入增长率大于零,表明营业收入有所增长;反之,表明营业收入下降。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越快,收入经营数据越好。
& 营业收入增长率是评价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它通过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进而可以模拟预测企业经营业务拓展趋势。
& 营业收入增长率越高,表明营业收入增长速度越快,市场前景越好;反之说明前景堪忧。若该指标小于0,则表明企业的市场份额出现萎缩,是非常重要的预警信号。
& 在运用营业收入增长率对未来进行前瞻性预测时,应结合企业的历史数据,例如业务收入水平、产品或服务市场占有情况、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及其他影响企业发展的潜在因素,通常会采纳企业前三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 营业收入增长率的比较分析,最好参考企业所在市场的成长情况,以判断企业营业收入增长是超过行业的增长还是低于行业的增长。若超过行业的增长,表明企业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否则,表明企业所占份额在缩小。
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经营成果,是当年实现的净收益,也称为税后利润,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指标。净利润的多寡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总额,二是所得税。净利润增长率代表企业当期净利润比上期净利润的增长幅度,指标值越大,代表企业盈利能力越强。
& 净利润增长率反映了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程度,是综合衡量企业资产营运与管理业绩以及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净利润增长率越高,反映企业利润增长越快;反之越慢。净利润增长率若低于0,则表示企业净利润下降。
& 由于净利润包含了利息、非经常性损益、所得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用净利润增长率来分析企业利润增长情况时,应仔细了解净利润的构成情况。
& 由于企业净利润会受到所处发展阶段不同、资本成本不同以及企业所享受到的政策不同等因素影响,导致对企业盈利成长性的判断失真,因此,剔除这些影响因子的息税前利润增长率会更加清晰地展示出企业基本盈利成长的客观情况,与净利润增长率一起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盈利成长性水平。
总资产增长率是企业本期总资产增长额同期初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本期资产规模的增长情况。资产是企业用于取得收入的资源,也是企业偿还债务的保障。资产增长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发展好的企业一般都能保持资产的稳定增长。
& 总资产增长率越高,表明企业一定时期内资产经营规模扩张的速度越快。但在分析时,需要关注资产规模扩张的质和量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避免盲目扩张。
& 三年平均资产增长率指标消除了资产短期波动的影响,反映了企业较长时期内的资产增长情况。
净资产增长率是指企业本期净资产总额与上期净资产总额的比率,它反映了企业资本规模的扩张速度,是衡量企业总量规模变动和成长状况的重要指标。
& 净资产增长率是代表企业发展能力的一个指标,反映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及企业资本规模的扩张速度,是衡量企业资产总量规模变动和成长状况的重要指标。
& 净资产增长率若发生重大变动,除由企业留存收益变动产生的原因外,还有可能由于股权融资、回购减资等造成。
资本性开支增长率是指企业本期资本性开支增长额与上期资本性开支的比率,它反映了企业资本性开支的增长速度,对研判企业未来的潜在成长提供一定参考。
& 资本性开支是指取得的财产或劳务服务产生的收益可以跨越超过一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支出,如购建固定资产,购买生产设备、无形资产等。因此,这类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先计入资产类科目,然后,再分期按所得到的效益转入适当的费用科目。
&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供长期使用的、其经济寿命将经历许多会计期间的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都要作为资本性支出,在各个会计期间以固定资产的折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摊销等方式计入各受益期间。
& 资本性开支的增长速度对研判企业未来的潜在成长有一定参考价值。因为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往往与资本性开支的增长密不可分,企业产能提升了,必然会对企业的潜在经营能力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资本性开支的增长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增长潜能。
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增长率,是指当期实现的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与上期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相比增长的幅度,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 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增长率表明股东应占企业的净利润之成长性。
& 由于现代企业持股控股的情况较多,一家企业如果通过投资控制(占股权比例50%以上)另一家非全资控股的企业,那么,企业通过合并报表获得的净利润,有一部分是属于被控制企业的少数股东(50%以下)所有。因此,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概念因此而生。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比净利润更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股东的收益。
& 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增长率越大,表明应归属于企业股东盈利的增长越快;反之,则表明归属于企业股东的盈利增长越慢。若比值为负,表明企业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下降,为负增长。
经营杠杆又称营运杠杆,指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由于存在固定成本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与收入变动率之间的相关变动规律。在一定产销量范围内,产销量的增加一般不会影响固定成本总额,但会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降低,从而提高单位产品利润,并使息税前利润增长率大于收入增长率;反之,产销量减少,会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升高,进而降低单位产品利润,并使利润下降率大于产销量的下降率。企业没有固定成本,也就是说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与营业收入变动率同步增减,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基于这种变动规律,企业常常会根据经营杠杆这种现象来进行财务管理和预测。
& 在某一固定成本比重的作用下,销售收入变动对利润变动产生的相关影响,被称为经营杠杆。由于经营杠杆对经营风险的影响最为综合,因此常常被用来衡量经营风险的大小。经营杠杆的大小用经营杠杆系数表示,一般情况下经营杠杆系数越大说明经营风险越大,反之越小。
& 经营杠杆反映了利润变动和销售额变动之间的变化关系,企业一般可通过增加销售额、降低单位固定成本等措施来提高经营效益,即我们俗称的提高经营效率。
& 长期资产规模越大的企业往往固定成本也高,因此决定了其经营杠杆也就越大。企业要想提高盈利能力,就必须不断增加产销量,以成倍获取利润。
& 经营杠杆反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是一把双刃剑。在较高经营杠杆的情况下,当产销量减少时,企业利润减少的速度将远远大于销售收入减少的速度;当产销量增加时,利润增加的速度也将远远大于销售收入增长的速度。这表明经营杠杆越高,产销量的变动对利润变化的影响越大,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大;经营杠杆越低,产销量的变动对利润变动的影响越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小。通常情况下,经营杠杆高低只反映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小,不能直接代表其经营能力的好坏。
& 利用经营杠杆可以便于对企业未来的利润以及销售变动等进行合理的预测。
& 经营杠杆的高低代表企业经营风险的高低,所以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通常都通过计算经营杠杆的大小及财务杠杆的风险度来进行分析,从备选方案中确定一个最优的方案,以获得最佳的决策预案。
& 经营杠杆的高低与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结构有关系。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在企业资产结构中的占比越大,经营杠杆就越高;否则,经营杠杆就越低。当经济上行、企业蓬勃发展、产品市场供不应求或是卖方市场的时候,较高经营杠杆的企业的利润增长速度就会较快,投资回报也会较高;相反,当经济出现下行,较高经营杠杆的企业的利润下滑幅度会较大,经营风险会较大,宜适当回避。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自身所欠债务的能力,它通常以变现性作为衡量标准,可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资产偿付能力。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以其资产或劳务短期偿还债务的能力,资产偿付能力则是企业以其资产偿还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
■■资产负债率
■■资产有息负债率
■■有形资产负债率
■■短期资金安全系数与短期资金保障系数
■■非有形资产占总资产比
■■长期资金来源充足率
■■利息保障倍数
■■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
■■保守速动比率
■■短期偿债能力系数
偿债能力指标是反映基本面的核心指标,在投资分析中非常重要。这些指标一方面可反映公司的质地情况,另一方面甚至可反映行业基本面的健康情况。表2-1所示是笔者依据过去长期的投资经验整理出的偿债能力方面的风险预警值,仅供投资者参考。
下面详述这些偿债能力指标及释义:
资产负债率也被称为举债经营比率,是指期末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公司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筹集的,同时也反映债权人提供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是一项衡量公司利用债权人资金进行经营活动能力的指标,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
& 资产负债率反映了在企业的全部资产中由债权人提供的资产所占比重的大小, 揭示了债权人向企业提供信贷资金的风险程度, 也展示了企业举债经营的能力。
& 不同的参与者,往往考量的角度不同:债权人希望资产负债率越低越好;投资人则希望负债比率较高以带来一定的好处,例如财务杠杆、利息税前扣除、以较少的资本投入获得企业的控制权等;而经营者最关心的是在充分利用借入资金给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财务风险,杜绝发生偿债危机。
& 通常企业资产负债率的适宜水平是40%~60%,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资本水平,资产负债率也往往体现出行业特征。
& 资产负债率超过100%,说明公司已经资不抵债。
资产有息负债率是指有息债务占总资产的比率,又称有息资产负债率。它作为资产负债率的修正指标,表明企业以其全部资产对有息债务的偿还能力,同时也表明企业的资产偿付能力。
& 资产有息负债率反映了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入的附息债务占企业全部资产的比重, 揭示了附息债权人向企业提供信贷资金的风险程度,也展示了企业举债经营的潜力。
& 从企业经营分析角度观察,资产有息负债率上升或下降,往往折射出企业经营方式方法的转变,而且一旦配合同业比较,可以揭示企业议价能力的变动,因此成为投资分析的导向性指标。
& 资产有息负债率适用于同业对比。由于有息负债需要支付利息成本,因此,如果同行之间的资产负债率相接近,资产有息负债率越低的企业,往往议价能力越强,越能展现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有形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有形资产总额的比率。这项指标是资产负债率的延伸,是更为客观地评价企业资产偿付能力的指标,因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如商标、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在企业资不抵债情况下进行资产清算时,不一定能用来偿还债务,会给债权人的资产偿付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因此从资产总额中扣除,更能客观地评价企业偿债能力。
短期资金安全系数与短期资金保障系数这两个指标是根据企业短期资金状况作出的风险预警信号指标体系,由爱股说财经分析团队建模。它隐含了当这两个指标中最大的那个系数低于1的话,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堪忧,预示公司可能在一年内就会有短期偿债风险浮现;当这两个指标中最大的那个系数低于0.5的话,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严重不足,则预示公司可能在半年内会出现短期偿债危机的困扰。
若短期资金安全系数或短期资金保障系数出现负值,则通常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短期偿债能力非常强,而另一种却是短期偿债能力不足。
产生这两种评价的结论由爱股说平台的智能数据分析系统自动识别,请用户留意这两种不同情形。
非有形资产是相对有形资产而言的,包括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商誉
及长期待摊费用等一些属于企业、已经发生了支出但不能明确确定是否可
以用来偿还企业债务的资产。
& 非有形资产占资产比属于偿债能力指标,它从会计的保守原则出发,将企业有可能无法用于偿债的部分资产单独列示,以警示其有可能存在的偿债风险。
& 非有形资产包括无形资产、商誉、开发支出及长期待摊费用。若非有形资产占资产比较高,则意味着企业资产未来每个会计期间承担的摊销费用越大,对未来的盈利影响就越大,反之则影响较小;特别是对于收购形成的商誉,若采用减值测试法,一旦所收购的企业盈利下滑,商誉的一次性减值对盈利影响将很大;另外,一些资本化的支出易虚构资产,企业可能把本期费用资本化以粉饰当期的利润。
长期资金来源充足率,是衡量企业经营规模所必需的资本配备与实际获得的资本投入是否相符,并依此判断企业实际获得的资本投入与企业的经营规模扩张是否过度的重要指标。
& 长期资金来源充足率主要反映企业实际经营的规模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作配备。
& 长期资金来源充足率大于1,表明企业经营规模所需的资金配备充足;长期资金来源充足率低于1,表明企业经营规模所需的资金配备不足,企业存在短债长投的情况。因此,长期资金来源充足率又称短债长投系数。
& 长期资金来源充足率并不是越高越好。若长期资金来源充足率远大于1, 表明企业经营规模所需资金存在超配的情况,资本的效率或效益会很低,大量的长期资金投入会沉淀在货币资金或其他流动资产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投资产能或通过利润分配来降低长期资金来源充足率。
& 长期资金来源充足率若远低于1,表明企业存在严重的短债长投,资本投入严重不足,也表明企业管理者经营管理不善,长期资产占用了大量的短期资金来源。当企业遇到这种情况时,极有可能存在融资需求;否则,企业有可能出现流动性缺失,出现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破产的情况。
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相比,倍数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因此,债权人要分析利息保障倍数指标,以此来衡量债权的安全程度。由于作为分母的利息费用通常很难采集,在分析应用中往往用财务费用替代利息费用进行计算,所以存在一定误差。
& 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反映企业经营收益为所需支付的债务利息的倍数。利息保障倍数越大,企业就越有充足的能力支付利息;否则相反。
& 利息保障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
& 利息保障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要维持正常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且比值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如果利息保障倍数过低,企业将面临亏损、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
& 为了考察企业偿付利息能力的稳定性,一般应计算5年或5年以上的利息保障倍数。保守起见,应选择5年中最低的利息保障倍数值作为基本的利息偿付能力指标。
& 关于该指标的计算,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根据损益表对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进行分析,作为利息支付保障的&分子&,只应该包括经常收益。
(2) 特别项目(如火灾损失等)、停止经营、会计方针变更的累计影响。
(3) 利息费用不仅包括作为当期费用反映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资本化的利息费用。
(4) 未收到现金红利的权益收益可考虑予以扣除。
(5) 当存在股权少于100%但需要合并的子公司时,少数股权收益不应扣除。
流动比率是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它反映了用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即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来保障对它的支付。一般说来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短期偿债能力亦越强;反之则弱。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在2∶1以上,表示流动资产是流动负债的两倍,即使流动资产有一半在短期内不能变现,也能保证全部的流动负债得到偿还。
& 流动比率过高,即流动资产相对于流动负债多太多,可能是存货积压,也可能是持有现金太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企业的存货积压,说明企业经营不善;现金持有太多,说明企业不善理财,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 一般认为,生产企业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高于的企业才具有较强的偿付能力。
& 当流动比率&1时,表示企业有足够的流动资产来偿还流动负债;当流动比率&l时,表示企业没有足够的流动资产来偿还流动负债;当流动比率=1时,表示企业的流动资产恰恰能够用来偿还流动负债。
& 流动比率是使用某一时点的值进行测算的,所以它反映的是静态的偿债能力。但企业的运营是动态变化的,因此该比率有局限性。
& 如果企业的财务会计准则适用的是现代会计准则,则在流动资产中存在一种&虚资产&,即待摊费用。这其实是已经发生的一项费用,只是企业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需要逐步摊销而已,它不可能再变成可偿债的资产。
& 流动比率高,一般认为企业偿债保证程度较强,但并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或银行存款偿债。因为流动资产除了货币资金以外,还有存货、应收账款、待摊费用等项目,有可能出现虽然流动比率高,但真正用来偿债的现金和银行存款却严重短缺的现象,所以分析流动比率时,还需进一步分析流动资产的构成项目。
& 流动比率只有和同行业平均流动比率、本企业历史流动比率进行比较,才能知道这个比率是高还是低。这种比较通常并不能说明流动比率为什么高或低,要找出过高或过低的原因还必须分析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所包括的内容以及经营上的因素。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
速动比率有时又称为酸性测试比,是指速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并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速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项等,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变现。而流动资产中存货、1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及其他流动资产等则不计入,因此速动比率是不考虑存货的比率。计算速动比率时还需要扣除待摊费用。
& 速动比率高代表企业偿债能力强,一般认为速动比率为1比较稳健,但是,我们不能机械地认为这个比率为1就很好,因为速动比率的计算会受应收账款的账龄、回收周期等因素的影响。
& 速动比率反映了用速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由于它扣除了受计价方式和市场影响的不稳定因素&&存货,所以,更能反映企业真实的偿债能力。
& 速动比率的标准仍然会受行业、宏观环境、企业发展阶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值来说明速动比率的最佳值。
& 速动比率过高虽然对债权人来说有足够的保障,但是,从企业自身运营的角度来说,它反映出企业资产的周转状态较差,获利能力较差。
保守速动比率是现金、短期证券投资和应收账款净额三项之和,再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它是由于行业之间的差别,在计算速动比率时除扣除存货以外,还可以从流动资产中去掉其他一些可能与当期现金流量无关的项目(如待摊费用等)而采用的一个财务指标。保守速动比率用企业的超速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证券、应收账款净额)来反映和衡量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从而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强弱。
& 其中,应收账款净额是指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减去备抵坏账的净额。
& 由于保守速动比率的计算除了扣除存货以外,还从流动资产中去掉其他一些可能与当前现金流量无关的项目(如待摊费用)和影响速动比率可信性的重要因素(如信誉不高客户的应收款净额),因此能够更好地评价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和偿债能力的强弱。
& 保守速动比率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短期偿债能力系数,是指企业以手头的现金偿还未来一年内到期的有
息负债的能力值。
& 短期偿债能力系数主要反映企业手头现金是否足以偿还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的能力。由于有息负债一般是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公众发行的债券,具有刚性兑付的特性,若到期不能清偿,则视为违约。
& 短期偿债能力系数值在0.5~1,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充足,若低于0.5,则表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不足。
& 短期偿债能力系数越高,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短期偿债能力系数越低,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弱,企业风险越大。
运营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内部资源及生产资料的配置组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作用的能力,它反映了企业内生性增长的能力,主要用于企业成长性分析及竞争力分析。运营能力指标主要包括:
■■营业周期
■■资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付账款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
■■预收账款及预收账款增长率
■■议价能力系数
■■现金转换周期
■■营运资本周转率
以下详述这些运营能力指标及释义:
营业周期是指企业从资金投入使用到完全收回资金,完成一个商业循环所需要的天数,狭义的定义就是指从取得存货开始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经营周期。它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效率问题。营业周期越长,企业资产的周转速度越慢,企业资产的利用率越低,则经营效率越低;营业周期越短,企业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企业资产的利用率越高,则经营效率越高。
●&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周转率
& 营业周期是指从外购承担付款义务,到收回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产生的应收账款的这段时间。
& 对企业经营而言,营业周期越短,表示企业的资产运转效率越高,资产收益也越大;反之,则表明企业效率下降,资产收益也会下降。
& 同样的营业周期,由于资产结构、资本结构等的不一样,可能导致不同的经营效果。所以,在分析总营业周期时,应该进一步分析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的问题,以便更加清楚地了解企业的运营效率。
& 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短,说明资金周转速度快;营业周期长,说明资金周转速度慢。
资产周转率是衡量企业资产管理效率的重要财务指标,体现企业经营期间全部资产从投入到产出的流转速度,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通过该指标的对比分析,能反映企业本年度以及以前年度总资产的运营效率和变化,发现企业和同类企业在资产利用上的差距,促进企业挖掘潜力、积极创收,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也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一般情况下,这个数值越高,表明了企业总资产周转速度越快,资产利用效率就越高。
& 资产周转率在分析中是属于内生性增长动力指标,是考察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总资产周转速度越快,资产利用效率越高。
& 不同行业的资产周转率往往也不同,所以一般是在同业之间进行比较。
& 不同企业,即使有同样的资产周转率,也会因不同的资产结构,产生不同的经营效果。在分析总资产周转率时,应该进一步分析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周转率,以便更加清楚地了解企业的运营效率。在企业的资产结构中,一般重资产型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相对于固定资产周转率来说会高一些。从资产结构的角度来说,流动资产周转率是比较容易提高的,所以投资者应该关注流动资产中的存货、应收账款等的周转状况,通过提高它们的周转率来提高资产的周转率。
& 在分析资产周转率时,营业收入应该使用营业收入净值,即应当扣除销售折扣、销售退回和销售折让,这样分析才能更准确。
& 如果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突然上升,而企业的销售收入却无多大变化,则可能是企业本期资产大幅度下降,如偿还了银行的借款或供应商的负债、报废了大量固定资产或其他长期资产一次性拨备等原因造成的,而不是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率提高。
& 如果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长期处于较低的状态,企业应采取措施提高各项资产的利用效率,处置多余、闲置不用的资产,提高销售收入,从而提高总资产周转率。
& 资产周转率可以分为总资产周转率、分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和单项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等)三类,不同报表使用人衡量与分析资产运用效率的目的不同:
(1) 通过资产运用效率分析,有助于股东判断企业财务安全性及资产的收益能力,以进行相应的投资决策;
(2) 通过资产运用效率分析,有助于债权人判明其债权的物质保障程度或其安全性,从而进行相应的信用决策;
(3) 通过资产运用效率的分析,管理者可以发现闲置资产和利用不充分的资产,从而处理闲置资产以节约资金,或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以改善经营业绩。
应收账款周转率又称收账比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的平均次数,是用于衡量企业应收账款流动程度的指标。
& 此处的应收账款包含了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销售收入为扣除折扣和折让后的销售净额,平均应收账款是指未扣除坏账准备的平均应收账款金额。
&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的平均次数。一般情况下,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平均收账期越短,账款的收回越快,资产流动性越强,短期偿债能力提升越快;反之,则说明企业的营运资金过多用在应收账款上,影响了正常的资金周转。
& 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周转率应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如果应收账款周转率相对于以前有明显的降低或应收账款金额发生非正常膨胀的异常变化,则有可能存在高估企业的营业收入、销售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企业所处的市场买卖双方的议价能力发生了变化等情况。
& 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平均收账期越短,说明应收账款的回收越快。否则,企业的营运资金会过多地滞留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的资金周转。影响该指标正确计算的因素主要有:季节性经营的企业使用这个指标时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大量使用分期付款结算方式;大量使用现金结算的销售;年末大量销售或年末销售大幅度下降;等等。采用年化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的计算方法,取多点应收账款的平均值,可以有效回避上述情况对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影响。
& 目前国内财务报表上列示的应收账款是已经提取减值准备后的净额,由于销售收入没有相应减少,就会发生提取的减值准备越多,作为分母的应收账款越少,而导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造成应收账款管理越好的错觉,这明显是与公司实际有出入的。所以在进行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时必须要与坏账准备结合分析。
应付账款周转率是指年内应付账款的周转次数,它是反映企业应付账款的流动程度并展现流动负债支付能力和占用供应商资金状况的指标。
& 应付账款周转率高,说明付款条款并不有利,公司议价能力不强,在通常情况下,应付账款周转率越低越好(企业没有偿债能力的除外)。
& 应付账款周转率反映本企业占用供货企业资金的能力。合理的应付账款周转率来自与行业平均应付账款周转率的对比和公司历史正常水平的对比。如公司应付账款周转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说明公司较同行可以更多占用供应商的货款,显示其重要的市场地位,但同时也要承担较多的还款压力,反之亦然;如果公司应付账款周转率较以前出现快速提高,说明公司占用供应商货款能力降低,可能反映上游供应商谈判实力增强,要求快速回款,当然也有可能预示原材料供应紧俏甚至吃紧,反之亦然。
& 由于应付账款具有低成本或无成本融资的特点,往往具有行业议价能力的企业才能占有这种市场经济专利,因此如果在经营持续健康的基础上应付账款周转率越低,往往说明企业越有优势。当然,如果应付账款周转率出现急速上升,那么可能是公司经营出现问题,甚至成为危机的征兆。
存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存货的周转速度。存货周转率高,企业存货的周转速度快,企业存货占用资金的利用率高;存货周转率低,企业存货的周转速度慢,企业存货占用的资金利用率低。
& 存货周转率一方面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次数),次数多,表明存货周转速度快,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转越快;反之,存货周转速度低,说明存货储存量大,占用运营资金多,不利于资产周转。存货周转率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销售实现的快慢,一般情况下,存货周转速度越快,说明企业投入存货的资金从投入到完成销售的时间越短,存货转换为货币资金或应收账款等的速度越快,资金的回收速度也越快。
& 存货周转率指标反映了企业存货管理水平,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体现了企业运营管理的综合能力。
& 同样的存货周转率,由于存货内部结构不一样,可能产生不同的经营效果。所以,我们在分析存货周转率时,可以进一步分析存货的结构,以便更加清楚地了解企业的运营效率。存货结构指存货中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的占比。在分析存货周转率时,为了不受存货结构的影响,可以单独分析原材料存货的周转率,也可以单独分析非原材料存货的周转率,因为原材料和成品虽然均属于存货,但是其性质和面向的使用对象完全不同,管理方式也不同。原材料面向供应商,原材料周转率属于公司采购部门控制;成品面向客户,成品周转率属于销售部门和生产部门协调控制。
& 存货周转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存货周转率太高,可能造成频繁采购,从而提高了采购的交易费用和物流的运作费用,如果这些增加的费用超过了企业存货降低带来的资金成本降低部分,就应该适当地降低存货周转率,进而降低费用。
& 存货周转率高,可能由如下原因导致:首先可能是存货不足,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其次可能是大批量采购而分批消耗,导致存货周转率失真,使计算值偏高。
& 存货周转率具有行业属性,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管理方法下,存货周转率是不同的,因此通过同业对比可反映企业的存货运营能力。
& 要注意企业会计采用的存货计价方法。由于存货的计价方法不同,企业的平均存货会产生差异,如先进先出、加权平均等方法,计算出的存货余额会有差异,所以存货的计价方法也会影响
存货周转率。
& 存货周转率也会与企业产品的季节性和市场价格波动有关系。如果是季节性产品如农产品,则在不同的季节存货周转率不同。因此,采用年化存货周转率进行分析会比较准确。
& 如果企业预测未来产品或原材料将要涨价而囤积存货,则可能导致存货运转率降低,表面看起来管理不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时存货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其已具备投资性质而不是简单为了生产运营,反而从另一角度凸显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前瞻力,并非是不好的情形。
固定资产周转率又称固定资产利用率,是指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净额与固定资产平均净值的比率。它是衡量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的一项指标。该比率越高,表明固定资产利用效率越高,利用固定资产效果越好。
& 固定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每一元固定资产能产生多少收入的效率指标。
& 固定资产周转率主要用于分析对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比率越高,说明利用率越高,管理水平越好;反之,如果固定资产周转率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偏低,则说明企业对固定资产的利用率较低,可能会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
& 重资产型企业运用固定资产周转率进行同业比较往往能体现企业在行业中的综合运营能力;而劳动密集型企业、轻资产型企业或过度计提折旧而导致固定资产净值率过低的企业,在使用此指标时就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
& 固定资产周转率的分母采用固定资产净值,因此指标会受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的影响,应注意企业的折旧政策是否变更。
预收账款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前,向客户收取的预付款或合同的全部款项。预收款项是企业的主动负债,也是良性负债。预收账款与销售有关,是企业无偿占有客户资产的一种方式,所以,它在资产结构中的比例应该高一些。它的占比越高,说明企业占用的外部资产越多。
& 一般采用订单式生产的企业和产品供不应求的企业往往采用预收客户款项的方式来确保对客户的产品供应。
& 预收款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企业的销售政策和市场策略,从策略上反映出企业的市场地位。预收账款有升高的趋势,可能表示销售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预收账款有降低的趋势,可能表示销售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预收账款从绝对值的角度来说,并不是越多越好;但是,从在资本中的占比角度分析,预收账款占比越多越好。
& 预收账款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企业销售政策的变化和产品所处市场的变化。当企业的应收账款增加、预收账款降低时,预示着企业的主动市场在丢失,同时销售政策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即由预售变为了赊销。
& 预收账款的规模需要与企业的实际供应能力和合同的条款相适应,不是越大越好,千万不可为了提前收款而签订企业在如交货期、供应量、产品质量承诺等方面难以履行的合同。
& 预收账款类流动负债一般是用商品来进行偿还,如果这类流动负债比例高,对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要求相对较弱。
& 如果预收账款比率高,虽然同样要求流动比率高,但是更准确地说是要求企业能够按照要求交付产品,即要求存货资产结构中的产成品或交付商品比例高。
& 交易是有风险的,特别是在首次对不熟悉的客户进行交易或认为客户的信用状况不佳,存在拒付风险的交易事项时,企业往往采取先款后货的交易方式。先款后货通常有几种方式:一是全额先款后货,即通常讲的收多少钱、发多少货;二是先预收一定比例的款项,收到头款后发货,待客户收到货后再收尾款或依其他约定方式收款。是先收款还是先发货,往往取决于交易双方的信任以及标的物的紧俏程度,即要看这个交易是处于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预收的款项可能还具有定金或保证的性质,这要看双方在合约中怎么约定。采取预收方式销售物品或提供劳务是最安全的交易方式,因为这不会产生坏账,但企业也可能会因此而失去一些业务拓展的机会。
& 如果预收账款有借方余额且长期大额挂账,则可能有以下嫌疑:
(1)有资本不实抽逃资金或求人垫资虚假出资嫌疑;
(2)有被人挪用资金及私设小金库或账外经营嫌疑;
(3)有已出现相关经济纠纷或已成事实坏账损失可能;
(4)有虚开发票无款进账或款已收回未入账被挪用嫌疑;
(5)有在预收应收或其他往来科目双户挂账串户嫌疑。
& 如果预收账款有贷方余额且长期大额挂账,有隐匿收入偷漏税或出借银行账户代人进账之嫌疑。
议价能力系数表明企业在上下游的产业链中,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讨价还价的能力。该指标可以表现企业在这个行业中的地位或影响力。
&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包括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
& 议价能力系数主要反映企业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议价能力越强,则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或影响力越强;反之,则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或影响力较弱。
& 议价能力系数值大于1,表明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强;低于1,则表明企业议价能力较弱。
& 议价能力系数越高,表明企业的议价能力越强;在与供应商或客户的交易或商务活动中处于优势地位,更容易获得现金流;议价能力系数越低,表明企业的在上下游中所处地位越弱,获得现金流的能力也较弱。
现金转换周期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从付出现金到收到现金所需的平均时间,一般单位是天数。
●&(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销售成本&平均预付账款)
●&(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销售收入&平均预收账款)
●&(销售成本&平均应付账款)
& 现金转换周期以天为单位。现金转换周期的长短直接影响企业流动资金需求的数额,现金转换周期越长,占用在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存货上的资金就越多,从而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相反,现金转换周期越短,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就越低。
& 现金转换周期的长短,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可以考核企业运营能力的强弱及产业链上地位的高低。现金转换周期越短,企业运营能力越强,对上游供应商及下游客户均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 从一段时期内看企业现金转换周期趋势,可以观察企业运营能力的强弱变化以及行业地位的变迁。
营运资本周转率也称营运资金周转率或净营运资金周转率,是销售收入与净营运资金的比值,反映营运资金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
& 营运资本周转率表明企业营运资本的运用效率,反映每投入1元营运资本所能获得的销售收入,同时也反映1年内营运资本的周转次数。
& 一般而言,营运资本周转率越高,说明每1元营运资本所带来的销售收入越多,企业营运资本的运用效率也就越高;反之,营运资本周转率越低,说明企业营运资本的运用效率越低。
& 营运资本周转率还是判断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辅助指标。一般情况下,企业营运资本周转率越高,所需的营运资本水平也就越低,此时会观测到企业的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等可能处于较低的水平,但由于营运资本周转速度快,企业的偿债能力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水平。因此在判断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时也需要对营运资本的周转情况进行分析。
& 不存在衡量营运资本周转率的通用标准,只有将这一指标与企业历史水平、其他企业或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才有意义。
& 当营运资本为负值时,营运资本周转率有可能出现负数,表明企业平均流动资产低于平均流动负债,有可能是企业议价能力很强,也有可能是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难以偿付债务。
管控能力就是企业管理经营的控制能力,它主要是指费用控制能力以及资产风险控制能力。如果费用控制不力,则可能会使企业盈利不佳导致经营水平低下;而如果某些资产占比过大又必然会引致企业营运资金周转
出现风险甚至带来经营危机。管控能力指标主要包括:
■■期间费用及期间费用率
■■管理费用及管理费用率
■■销售费用及销售费用率
■■财务费用及财务费用率
■■融资成本率
■■期间费用占毛利比
■■折旧及摊销
■■应收账款及应收账款占资产比
■■存货及存货占资产比
■■其他应收款占资产比
以下详述这些管控能力指标及释义。
期间费用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对象的各种费用。它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期间费用率是指期间费用占收入的比重,用百分数表示,属于管控能力指标。
& 期间费用率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综合因素,它直接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 期间费用率高,表明企业的利润被费用消耗得多,必须加强期间费用管控。
& 行业不同,期间费用率水平通常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对期间费用率进行分析的时候,要参考行业的期间费用率水平及公司历史的期间费用率水平,再来评价公司管控能力的水平。
& 因为期间费用包含了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所以应该详细分析期间费用的占比变化以及变动趋势,从中判断出企业的业务盈利变动因素是什么原因构成。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费用,包括董事会费用、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及社会保险费等,咨询费,诉讼费,低值易耗品摊销,无形资产摊销,印花税,研究费用,排污费,技术转让费等相关费用。管理费用率是指管理费用与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属于管控能力指标。
& 管理费用率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 管理费用率高,表明企业的利润被组织管理性的费用消耗得多,必须加强管理费用管控。
& 因为管理费用中绝大部分属于固定成本,管理费用的提高或降低会影响到公司盈利平衡点的提高或降低。
& 一般情况下,管理费用率会因为行业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例如零售行业一般较低,金融行业一般较高。在计算管理费用率时,零售行业销售收入为包含成本的销售总额,而金融行业的营业收入并非营业收入总额,而是用营业收入总额减去利息支出后的余额。由此可见,不同行业的管理费用率不具有可比性。
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由企业负担的广告费、运输费、保险费、展览费、包装费、装卸费等,以及设立的销售机构的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业务费及销售机构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等,属于管控能力指标。销售费用率是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销售费用率反映了企业取得一定的销售收入所需付出的营销成本,可作为反映企业营销效率的重要指标。
& 销售费用率体现了企业为取得单位收入所花费的单位销售费用,表明销售费用占据营业收入的比例。销售费用率越大,表明销售费用消耗的营业收入就越高,利润就越低。
& 不同行业的销售费用率水平不一致,应视行业分析或与历史水平比较分析而评价。
& 销售费用率的变动趋势往往能够揭示企业经营思路或发展方向变化的一些端倪,而且如果结合行业周期及企业产品生命周期背景进行分析,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我们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
& 在销售额一定的情况下,销售费用越低,企业的效益就越好。
财务费用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发生的利息净支出、汇兑损失、金融机构手续费及筹资发生的其他财务费用。财务费用率是指财务费用与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属于管控能力指标。
& 财务费用率可以综合考察利息支出等财务费用占整个收入结构的比重,比重越高,说明财务费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越大。
& 有息负债高的企业往往表现出较高的财务费用率,尤其是资本密集型企业的财务费用率偏高。
& 没有贷款的企业,财务费用率可能为负数。
& 有时财务费用与有息借款比明显与银行利率有差异,作为分析师应该去认真分析发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融资成本率
融资成本是企业为了融入资金而支付的相应支出及利息,其实质是资金使用者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报酬,如委托金融机构代理发行股票、债券而支付的注册费和代理费,向银行借款支付的手续费及利息等,因此,企业融资成本实际上包括两部分,即融资费用和资金使用费。由于上市公司财报无法非常准确地披露所有融资成本明细,在实际投资分析中只能将相应支出及利息模糊地认定为财务费用,而将融入资金总额模糊认定为有息负债(敬请读者留意),故融资成本率也就模糊认定为企业为了借入有息负债而支付的相应财务费用率。
& 融资成本率是企业为了借入有息负债而支付的相应财务费用率,因此,融资成本率越高,说明企业为了债务而支付的成本越高。
& 在同行业中,融资成本率高的企业往往议价能力比较弱,市场地位相对不高,而融资成本率低的企业在通常情况下能够从债权人那里获取比较低廉的融资成本。
& 有时候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融资或债券融资,含由于手续费突增而导致短期融资成本高企的情况,因此必须要甄别清楚,否则,会有可能导致判断失误。投资者可以利用爱股说平台独家的盈富分析,在融资成本率指标下进行分析。
& 通常意义上,融资成本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各方对企业风险综合评定后借予企业资金收取的成本。资信佳、风险小的企业在同一市场环境下,融资成本往往较低;反之,融资成本则较高。
期间费用占毛利比是指企业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在内的期间费用占企业毛利的比例。
& 同行业内,如果在同等毛利率情况下,期间费用占毛利比越高,往往企业的利润率会越低;反之,若期间费用占毛利比越低,则利润率往往越高,因此这个指标往往能反映企业费用管控能力的强与弱。
& 期间费用占毛利比的趋势分析非常重要,费用管理优秀的企业趋势往往平稳或向下,而费用管理较弱的企业则呈现明显向上的走势。
& 期间费用占毛利比的行业比较,能够有效地反映企业在行业中管控的能力水平,凸显出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
固定资产折旧简称折旧,它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不同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计算确定的每年折旧额不同。摊销是指除固定资产之外,对其他可以长期使用的经营性资产按照其使用年限每年分摊购置成本的会计处理办法。与固定资产折旧类似,摊销比较常见的有低值易耗品摊销、待摊费用的摊销、无形资产摊销、商誉摊销、开办费摊销、递延资产摊销等。在会计处理上,摊销费用应计入管理费用中减少当期利润。从金额上看,一般情况下摊销的费用相对于折旧费用要小很多,因此摊销和折旧一般会放在一起披露而不加区分。
折旧和摊销都属于非现金消耗性成本,也就是在当期没有实际发生的现金流出。在对企业进行经营活动分析时,如果企业产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仅仅可以弥补当期的非现金性消耗性成本,虽然企业能够在现有的状态下维持生存,但是,如果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如原材料涨价、外部应付账款的付款条件变化等,一旦发生微小的运营条件变化,企业的生存就会有危机,我们称这种状态为生存边际。处于生存边际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很差,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能够弥补非现金性消耗性成本并有剩余,是一个企业健康发展和壮大的重要基础。
& 折旧及摊销是企业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资本化后的长期待摊费用等资产根据估算的受益期,按照一定的方法摊入受益期的一项固定成本。
& 折旧及摊销与企业长期资产中的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原值有关,在计提或分摊方法固定的情况下,原值越大,折旧及摊销额越高。
& 在一般的情况下,折旧的计提与无形资产等的摊销方法属企业的会计政策,不会发生变化,但在利润不足或欲隐藏利润的情况下,也有企业可能调整这些会计政策,遇到这种情况时,投
资者应格外留意。
& 由于折旧及摊销系企业的一项固定成本,因此,在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营业收入增长对利润贡献极为有利,反之则不利。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向外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向购货单位或劳务接受单位收取的款项,以及因销售商品而产生的代垫运杂费和承兑到期未能收到的商业承兑汇票。与应收账款相关联的科目是坏账准备。
应收账款是企业信用政策的产物,也是市场竞争的真实反映。过多的应收账款必定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甚至生存,因此,企业应及时收回应收账款以弥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耗费。对于被拖欠的应收账款企业应采取措施,组织催收及计提坏账准备等,但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应在取得有关证明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后,作坏账损失处理。
爱股说网站的应收账款指标包括了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因此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指标就是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之和占资产的比重。
& 应收账款与应收票据是企业在实现销售后未及时收回现金,以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的形式列示于企业账面上的债权。由于应收账款与应收票据在日后能否收回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应收账款及票据数额越大,企业积累的潜在财务风险就越高;反之,则财务风险越低。由于经营模式、企业规模及所处发展周期不同,单纯基于应收账款及票据的余额无法判断企业这部分债权是否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对应收账款及票据进行运营管控分析时,采用应收账款占资产比这一指标比较合适,该指标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应收账款在资产中的占比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往往也反映企业产品销售的市场状况。该占比过高,企业的资金周转会变慢,偿债能力变弱并会出现现金短缺。有一份研究报告曾指出,企业在走向失败的过程中,流动性项目呈现出来的特征是:应收账款和存货越来越多,现金及现金流量越来越少。所以应收账款占比过高往往不是好的信号。投资者对应收账款占比高企的企业必须高度警惕,因为这往往说明这些企业产品议价能力不强或内控管理有问题等,当然,这也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时间较短、经济立法不健全而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生。
& 对于有可能产生呆账或坏账的应收账款,公司应当计提坏账损失,已确认为坏账的应收账款,并不意味着公司放弃了追索权,一旦重新收回,应及时入账。
& 产生应收账款之后,企业除了积极催收以外,还应积极对其进行利用。有的企业为了营运资金周转,将应收账款出售给金融机构或者将应收账款按一定折扣卖给保理机构以获得相应的融资款。
& 由于现代会计准则采取的是权责发生制记账原则,也就是商品销售出去,即使暂时没有回款,也可记账视为销售已经发生,因此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应收账款一可通过赊销帮助企业扩大销售,二可减少产成品存货,节约相关的开支。但如果应收账款过度增加,势必会引起流动资金出现短缺,迫使企业不得不加大举债经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安全。所以,通过观察企业应收账款占资产比以及变动趋势,可感知企业在行业中的议价地位。
& 当一个企业的应收账款增加、预收款项降低,预示着企业的主动市场在丢失,同时销售政策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即由预售变为赊销,往往也会对股价构成影响。
& 企业的应收账款增加,也会导致企业不得不去吸纳承兑汇票。有的企业现款回收率不足10%,承兑汇票占到60%以上,有时为了及时变现不得不承担高额的贴现成本,这种情况在国内非常普遍。大部分应收票据属于银行开出的承兑汇票,这些票据虽然看似风险不高,但如果深究票据运转流通的保障体系,会发现许多企业的票据开立保证金非常低,有的甚至只占开票额10%,这种情况如果在经济情势较好背景下尚可,一旦经济形势逆转,会引发全系统、全产业链的金融风险。投资者必须加以关注。
& 有些企业利用应收账款进行利益输送,以利用应收账款坏账处理手法换取所谓的&贴点&。有的企业用以物易物相互抵账、抹账来清理应收账款。抵回的实物,企业一方面再以高价抵出,另一方面则根据需要用于生产或以当前市价赔款销售,其结果是企业获取了维持基本生产所需资金,但也承担了损失,呈现了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
& 投资分析师对应收账款分析主要包括应收账款规模占比分析、应收账款趋势变动分析、应收账款账龄占比分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分析。行业不同,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也不同,一般来说,制造业和生产企业及批发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相对较大,零售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较小。应收账款的账龄不同,则产生坏账的可能性不同,因此投资者必须关注应收账款的账龄分布、坏账准备计提方法并判断潜在坏账可能性。
& 投资者应该对应收账款的异常增长保持关注,如果应收账款的增长幅度超过了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则一定要警惕,要辨别清楚是何种因素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同时还应该密切关注企业的现金流状态,如果同时发生了现金利润变动异常,则要高度警惕。
& 应收账款的回收周期及账款回收集中度会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如果回收周期长,账款回收集中度高,则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回收周期短,账款回收集中度低,则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相对较强,说明企业营业收入出现明显上升,但应收账款显著超过了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出现异常信号,必须引起警惕,应充分了解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包括各种商品、半成品、在产品、原材料、辅料。在投资分析领域,存货分为原材料及非原材料两大分类。
& 存货占资产比是指某一时间点的企业的存货占资产的比例,表明了企业存货占用运营资金的状况。
& 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的存货水平并不一致,因此,根据存货占资产比的变动趋势及同业比较,能作出有效的评估。企业存货处于何种水平比较合理,行业不同,存货占资产比及存货的周转率也往往不同,所以企业存货的管控能力具有行业特征。企业过度持有存货会产生大量的存货持有成本,如仓储费、保险费、管理费、存货损失等,企业到底该持有多少存货量合适,取决于很多条件,包括市场供应状态、企业的采购政策、供应商的供应政策、企业的资金实力等,而存货量越大,资金占用量则越大,相关成本费用也必然上升。
& 通过存货占资产比的同业比较,可以反映存货管理是否处于合理的水平以及是否存在改善的空间等。
&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存货量越小,企业的管理水平越高,资产利用状态越好,所以存货量往往折射出企业的管理水平高低。
& 企业存货一般都按照成本入账,但存货由于是经营性资产,必然受到外界产品及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会计准则规定:当存货的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企业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但有些企业可能为了突出利润,采取隐瞒或者少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等方式而高估资产值。投资分析师必须注意这种由于存货拨备不足而导致价值虚高的问题。
& 若存货占资产比过高,不仅会积压大量企业的资金,而且,由于市场行情的变化,存货的价格也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旦市场价格下跌,按照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发生存货跌价的风险就大,会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因此,稳定且适当的存货占总资产比,有助于企业的长远稳健发展。投资者同时通过连续观察该指标可以分析企业存货利用效率的高低变化,进而从一个侧面发现企业经营问题或者经营思路是否改变,以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作出预警。
& 存货是一项变现能力较弱的流动资产,它在资产中的占比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资产的流动性。所以,它在资产中的占比应该越低越好,如果存货占比较高,那么就需要进行存货结构分析,找出真正的原因。按照存货的性质分析,可分为原材料及非原材料两大类存货资产,这样也就非常清楚存货占比情况了。
& 存货占资产比的变动趋势反映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变化。存货占比越低,说明企业在存货方面的管理状态越好;反之越差。& 一般情况下,存货是企业变现能力最弱的流动资产,如果其在总资产或流动资产中的比率过高,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有些企业会通过存货质押的方式从银行类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盘活运营资金。
& 如果销售收入、营业利润、存货同时大幅上升,而存货周转率下降,投资者必须高度关注,因为可能存在虚构销售收入或少结转营业成本的情况。
& 如存货增长率远大于其主营业务成本增长率,并且财务报表附注中会计政策变更里没有说明企业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发生变更,则可能存在少计主营业务成本、多计销售收入的行为。
其他应收款是企业应收款项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其他应收款为企业除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应收代位追偿款、应收分保账款、应收分保合同准备金、长期应收款等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及暂付款项。
&&& 其他应收款通常是企业在商品交易业务以外发生的各种应收、暂付款项。
其他应收款主要包括应收的各种赔款、罚款;应收出租包装物租金;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备用金,如为职工垫付的水电费、应由职工负担的医药费、房租费等;存储保证金,如租入包装物支付的押金;预付账款转入。
& 其他应收款通常是企业在商品交易业务以外发生的各种应收、暂付款项,应收货款不能列入此科目。
&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主要用于反映除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以外的其他款项。在正常情况下,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的期末余额不应过大,因为许多不良公司通过这两个账户进行财务舞弊,投资者需高度关注此类科目是否异常。
& 如果企业的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待摊费用和长期待摊费用年度绝对值增加较多、增幅较大,并且企业的期间费用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则可能存在将费用转移、多计收益的非正常行为。一旦出现这种情形,投资者必须要高度关注。
盈利质量就是企业盈利真实性及盈利可持续性考量。盈利质量构成了评价企业盈利真实性最重要的标准,它主要是由利润含金量及非经常性损益利润总额比来评判的。盈利质量指标主要包括:
■■经营现金流
■■利润含金量
■■自由现金流
■■非经常性损益
■■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总额比
■■投资现金流
■■筹资现金流
以下详述这些盈利质量指标。
经营现金流,全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表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增加额或减少额。
& 经营现金流表明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入的情况。通常情况下,经营现金流越大越好。若经营现金流出现负值,则表示企业经营情况存在问题,应引起注意;经营现金流如果长期处于下降趋势,则说明企业的现金流可能出现了问题,必须引起关注。
& 我们通常认为经营现金流是企业的造血机能,经营现金流小于零或为负的企业被认为是不具备造血机能的企业。有了经营现金流,企业才能持续扩张发展,也才能对股东分红派息。因此,经营现金流是一个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利润含金量,也称净利润现金回报率,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经营现金流与净利润的比值,反映实现的净利润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障的,这个指标属于盈利质量指标。
& 利润含金量可用以确定公司经营业务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之间的实际差距水平,反映净利润中经营现金净流入的占比情况。
& 在企业盈利情况下,利润含金量值越大越好,说明企业盈利质量较好;若该值长期低于0.4,则说明企业盈利质量较差,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 在投资分析中,经常会引用利润含金量来观察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存在虚假盈利陈述或操纵报表。例如企业净利润很高,但经营现金流却长期异常低甚至出现负值,则该公司很有可能采用了激进的会计方法或技术,甚或存在造假账嫌疑;而如果企业长期利润含金量过高而且盈利,则该公司很有可能采用了隐瞒利润的会计处理手法。
自由现金流是企业产生的、满足了再投资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这部分现金流量是在不影响公司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分配给企业资本供应者的最大现金额。自由现金流在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基础上考虑了资本性支出和股息支出,可用来衡量企业实际回报给股东的现金,表达在不危及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下股东和债权人所能分配的最大现金额。自由现金流是衡量企业可持续增长的最佳量度指标,广泛应用于投资分析中。
& 自由现金流越大,表明企业现金越充裕,分红派现的能力越强。
& 自由现金流隐含的是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的经营现金流净额为基础,并扣除资本性开支,其生成机制与利润生成机制关联度不高、更纯粹,规避了许多利润调节因子对利润的影响,反映了企业实际节余和可动用的资金,不受会计方法的影响,因而通过自由现金流再配合利润指标进行分析,可反映公司盈利能力上的缺陷。可以说自由现金流是企业在扣除了所有经营成本和当年投资之后剩下来的现金利润。
& 自由现金流考虑了股东的股权投资成本。在会计处理上,债务资本的成本以财务费用利息支出的形式被扣除,但不扣减因使用权益资本而产生的成本,这会导致企业的经营者不重视资本的有效配置;而自由现金流反映了可供股东和债权人分配的现金利润,对出资人来说,到手的现金才是真正的利润。
& 优秀的企业最基本的三个方面就是可持续、增长及现金流充裕,这里的现金流就是自由现金流。持续增长的自由现金流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拥有稳定充沛的自由现金流意味着企业还本付息能力强、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用于再投资、偿债及发放红利的余地大,被视为财务健康状况的依据之一。当自由现金流大幅下降,则可能表明企业资金运转不畅,甚至是财务危机到来的先兆,因此,自由现金流是在投资分析领域被作为非常重要的风险预警指标来提供投资判断的。
& 当然自由现金流的趋势变动也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正在发生的变化,例如有的企业为了增加市场份额盲目扩大赊销比例,虽然有可能营业收入大幅上升了,但却增大了经营风险。爱股说用户可以通过盈富分析法下面的自由现金流指标来进行动因分析,这为投资者增加了洞窥企业经营改变的途径。
& 自由现金流也被用于估值模型,俗称自由现金流价值模型。这个模型主要建基于现有资产产生的自由现金流增加值、自由现金流预期增长率、预计持续增长期及企业价值增加值预期这几个因素,再结合现企业价值而折现回归的净现值,客观地反映了资本的时间价值,成为一种股票定价模型。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联系,以及虽与生产经营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评价企业当期经营成果和获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
非经常性损益包含的项目:
(一)商品经营活动可能涉及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1. 商品经营活动中显失公允的关联购销交易产生的损益。企业与关联方之间发生的关联交易,基于公平合理的基础按照市场原则进行,是商品生产经营中的正常现象,但很多企业基于利润指标的考虑,在关联交易中往往采用不合理作价的方式为企业增加利润。因此,为了真实地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在计算财务指标时应该扣除由不合理的关联交易产生的利润水分。但是,在扣除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产生的损益时,应该按照关联交易的具体类型分别确定计入非经常性损益的金额。在计算非经常性损益时,企业与关联企业之间发生的、属于企业持续经营必不可少的、经常性发生的业务产生的损益只应该扣除关联交易作价与公允的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损益,如商品经营活动中包括的关联采购、关联销售、土地租赁、各种辅助性劳务的提供等交易类型。
2. 资产的处置或置换损益以及债务重组损失。企业为生产经营购置的各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是企业持续经营不可或缺的基础,生产型企业购置资产的主要目的并不是通过出售或置换这些资产以获取利润,处置或置换此类资产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频率也是很低的;企业进行债务重组发生的损失也是经营活动中偶然发生的损益。因此,对于企业由于处置或置换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而发生的损益以及债务重组的损失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应该剔除在经常性损益之外。
3. 有关资产的盘盈或盘亏。资产盘盈或盘亏应该是属于企业偶然发生的业务,由此产生的损益应该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处理。
4. 资产减值准备。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事项,因此企业不应该将计提的各种资产减值准备对损益的影响看作非经常性损益。
5. 补贴收入及相关的税收优惠、返还。对于企业获取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等各种税收优惠及税收返还、财政补助等其他各种补贴收入是否应该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处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判断:
(1)根据获得补贴收入或享受税收优惠、返还的期限,判断企业能否在未来较长的期限内获取这些收益。如果企业能够在较长的期限内(比如在连续3年或3年以上的期限内)连续地获取这些收益,则可以认为这些收益的取得构成了企业经常性损益的组成内容。
(2)根据相关收益取得的法律文件是否存在、是否符合现行规定判断。如果没有审批文件或属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越权审批,则由此产生的收益即使能够在很长的时期内获得,也不能作为企业的经常性损益。比如,某企业拥有进出口经营权,每年均有大量进出口业务,则企业每年收到的税务部门的出口退税虽然在会计处理时作为补贴收入,也应该作为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处理。
(二)投资活动可能涉及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企业发生的投资活动包括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两种基本类型,由此获取的投资收益包括股权投资收益、债权投资收益以及股权投资差额摊销。对于上述三部分收益能否作为企业的经常性损益,应该根据其形成的具体来源进行分析:
1. 企业基于战略发展的考虑进行各种长期投资,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短期内转让以获取价差收益。因此,通过对外的长期股权、债权投资在持有投资期间所获取的正常投资收益,应该作为经常性损益。但是,企业转让持有的长期投资属于特殊业务,由此产生的损益应该全部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处理,否则无法合理地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2. 企业对外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时发生的股权投资差额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计入投资收益,如果企业能够合理地预计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不会转让该项股权,且摊销期限不短于3年,则可将此项发生频率较高的损益归于企业的经常性损益。
3. 企业进行的各种短期投资(包括委托投资)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取短期内的差价收益。由于在经营活动中收入和支出存在时间差,可能导致部分资金闲置。因此,如果企业利用暂时闲置的资金而不是借入的资金直接进行而非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短期投资,则可以将此类投资产生的收益作为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处理。
&&& 4. 如果企业向其他企业拆出资金或委托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也应该作为企业的投资活动。如果此类活动产生的收益高于或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则应该将实际获取的收益与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结果的差额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处理。
(三)筹资活动可能涉及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1. 如果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时,可能获得财政贴息的优惠政策,则可以将获得的财政贴息收益冲减工程成本或当期财务费用。但是,由于财政贴息的时间一般为一年时间,最长不会超过三年,因此,应该将获得的财政贴息收益进入当期损益的部分作为非经常性损益。
2. 如果企业在向关联企业及其他企业拆入资金时,支付的资金占用费高于或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应该将实际支付的资金占用费与按照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计算得出的结果的差额作为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处理。
3. 对于外币业务发生较多的企业,由于汇率变动而形成的汇兑差额应该作为经常性损益项目处理。
(四)其他项目
1. 营业外收支项目中,企业发生的诸如捐赠支出、债务重组损失、罚款收入或支出、非常损失等营业外收支项目(不含上面已经提及的项目),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频率不大,属于偶然发生的事项,因此应该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处理;但企业支付的学校经费在目前的条件下,可以认为是企业需经常发生的事项,因此应该作为经常性损益项目处理。
2. 追溯调整的影响数。由于在一般情况下企业会计政策制定以后应该保持相对稳定,会计政策变更不是经常发生的事项,因此由于变更会计政策对以前年度进行追溯调整而引起的以前年度损益的变化应该作为当年的非经常性损益处理。
3. 企业由于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而实际收到的所得税返还,按照现行会计处理的方法应该在收到时冲减所得税费用,而不是计入补贴收入,严格说也是企业的一项非经常性损益。但是,企业在计算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时,应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营运能力的财务指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