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去年同期的业务量为什么是存量业务务,按销售额的1%计提;同比超过部分为增量业务,按增量额的1.5%计提奖励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14家上市银行晒成绩单:零售贷款投放力度加大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14家上市银行晒成绩单:零售贷款投放力度加大》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14家上市银行晒成绩单:零售贷款投放力度加大》 精选一作者:马传茂上市银行今年上半年业绩披露行至中途。截至目前,已有14家A股上市银行完成2017年中报披露,包括交行、5家股份行、4家和4家农商行。数据显示,14家上市银行上半年集体实现净利润同比正增长,其中股份行中只有招行净利增速超过10%。在整体营业收入下滑的情况下,“营改增”大幅减税、拨备计提略有减少都对净利增长提供正向支持。从看,上市银行受“强监管”政策影响,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整体压缩,“表外转表内”特点明显,明显高于资产增速,其中以、和贷款为代表的零售贷款增速较快;负债端则将存款吸收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同时保持适当的同业存单发行,以抵消同业负债规模下降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中信银行(6.560,0.00, 0.00%)、上海银行(18.810, 0.00, 0.00%)双双“缩表”。此外,此前银行股相对较低的估值,也吸引了证金公司、在二季度市场增持。数据显示,14家银行中有6家银行上半年受到证金公司增持,其中南京银行(8.180, 0.00, 0.00%)已被增持至接近“举牌线”。:加大零售贷款投放截至6月末,前述14家上市银行规模较年初增长至35.32万亿元,其中,贷款增速(7.75%)明显高于资产增速。值得注意的是,中信银行、上海银行上半年双双“缩表”。 中信银行董事长李庆萍表示,今年加快“轻资本、 、轻成本”经营转型,通过主动“缩表”,控制该行总资产和规模、放缓资本消耗速度。从结构来看,除交行、杭州银行(14.670, 0.00, 0.00%)之外,其余银行上半年均选择压缩同业资产,其中中信银行压缩超过2800亿元同业资产,位居已披露中报的上市银行第一位。而受“表外回表内”的大趋势影响,除少数几家农商行外,主要上市银行上半年贷款增量均远高于以债券、非标为代表的类资产增量,其中中信银行上半年增加逾2100亿元,投资类则减少超1600亿元。整体来看,上半年上市增加以、、为主,部分银行由于上半年信贷额度不足,也会选择通过信贷类非标继续进行表外融资。贷款方面,受监管趋严、“营改增”和走高等因素影响,上市银行融资业务量明显减少,而在零售贷款和公司贷款之间,上半年前者增速普遍高于后者。以正在进行零售转型的平安银行(11.110, 0.00, 0.00%)为例,该行上半年零售贷款增量是公司贷款增量的9.2倍;中信银行上半年零售贷款增量更是达到公司贷款增量的18.41倍。而在零售贷款的结构中,上市银行零售贷款增长主要集中于款、透支,以及个人的增长。负债端:将存款放到更重要位置除同业资产在压缩外,上市银行同业负债也在整体压缩。数据显示,14家上市银行同业负债整体压缩超过7000亿元,较年初下降幅度超过10%,其中光大银行(4.210, 0.00, 0.00%)同业负债规模压缩就超过3100亿元。此时,银行为增加负债规模,将存款吸收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上,上半年14家银行总存款增量接近7000亿元,基本抵消同业负债规模的下降。其中招行期末存款总额较年初增加3402.05亿元至4.14万亿元,中信银行存款总额则较年初减少近1900亿元。不过在存款结构上,上市银行呈现和去年存款活期化不一样的特点,即“零售存款占比上升” 、“定期存款占比上升”。这主要是由于上半年复杂的市场利率变化影响,商业银行出于稳定负债规模和成本的考虑,通过营销以及大额存单发行等方式,加大对定期存款和低成本零售存款的吸收。此外,还有部分股份行和大型城商行继续扩大同业存单余额,以招行为例,该行期末同业存单余额即较年初增长26.7%至2385.34亿元。有分析师认为,这一方面是这些银行根据市场利率走势进行主动负债管理,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发行3个月以上期限的同业存单,来代替正在萎缩的同业负债,改善LCR()指标,这时同业存单更多的成为银行跨季管理的工具。营收整体下滑 净利润集体正增长经营业绩方面,数据显示,14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797.21亿元,同比减少超50亿元,其中7家银行(含4家股份行和3家城商行)营收同比下滑。拆分营收结构来看,受负债成本高企和净息差走低因素影响,14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整体同比下滑3.89%,由于利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接近七成,因此不可避免地带动营业收入的整体下滑。利息净收入下滑的背面,则是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增长。数据显示,14家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较去年同期上升1.92个百分点至34.48%,其中手续费佣金净收入较年初增长8.65%至159.9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非利息收入占比较高的招行,在上半年出现非利息收入同比减少逾36亿元的情况,该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也较去年同期下滑了3.17个百分点。招行在业绩说明会上解释称,这主要是受监管趋严、资本市场表现,以及“营改增”对票据业务非息收入的负面影响。不过,在14家银行营收整体下滑的情况下,前述银行集体录得净利润增速正增长,主要是因为营业支出的减少。其中中小银行净利润增速普遍高于股份行和大行。上半年14家银行上半年税金及附加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77.46%(受“营改增”影响)、较去年同期略有减少,都为净利润增长作出正向贡献。以南京银行为例,该行在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7.04%的情况下,上半年同比减少逾50%、营业税金及附加同比减少逾80%,进而实现营业利润同比增长7.98%。值得注意的是,14家上市银行中有5家银行上半年不及去年同期,这些前瞻性指标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不良生成率也环比去年下半年有所企稳甚至下降。整体而言,前期拨备较为充足的上市银行,在好转时也将迎来减少拨备、释放利润的时期。来源:证券时报原标题:14家上市银行晒成绩单:零售贷款投放力度加大更多专业报道,请点击下载“界面新闻”APP//执行获取文章信息函数 var aid = '1581079';《14家上市银行晒成绩单:零售贷款投放力度加大》 精选二来源:中金团队作者:陈健恒分析员,SAC执业证书编号:S1 SFC CE Ref: BBM220张继强分析员,SAC执业证书编号:S0;SFC CE Ref: AMB145唐薇分析员,SAC执业证书编号:S5摘要2012年至今,我国商业的增速和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城商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增速较快:(1)中小商业银行近几年资产端依赖交叉业务扩张较为迅速。即通过、资金承载非标资产,其次是同业、、、等,这其中一部分通过嵌套的方式达到提高收益、避税、减少风险资本占用、下沉资质等目的。(2)资金来源上,中小银行则主要依赖批发性融资,包括同业存款、回购、发行同业存单等。的动机在于:虽然实体经济真实信贷需求不强,但中小机构对业绩和规模的诉求较强,尤其是理财等的性质,而部分交叉金融业务/嵌套可以帮助规避金融监管达到扩表的目的;另一方面,在货币环境整体宽松的背景下,短端负债成本较低,而同业存单等良好主动的工具为之提供便利。但这也决定了,其规避监管的行为蕴藏一定的风险,包括金融链条拉长、降低、风险承受者与风险源距离更远、风险等,以及监管加强下表调整的压力。梳理上市银行2016年和2017年一季报特点,进一步分析其未来变化的方向及影响:负债端来看:(1)一般存款的乏力,且分布不均,部分银行一季度存款负增长;存款压力导致部分银行资产端增速明显放缓。个别银行一季度出现缩表的现象,主因一般存款的下降。(2)同业存单带动占比进一步上升。往后看,在同业缩表压力下,同业存单余额增速将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余额阶段性下降的情况。(3)持续流出与现阶段央行流动性投放模式下,向央行借款同比增速167%,且资金成本居高不下、稳定性下降。(4)存款的乏力进一步传导至资产端扩张的放缓,导致银行从过去的以贷定存转变到以存定贷,个别银行甚至由于一般存款的流失导致一季度缩表。往后看,在货币政策以及各类监管政策持续偏紧旨在监督金融机构防风险、背景下,市场流动性整体偏紧;叠加银行的信用扩张放缓,基础货币与所派生的货币的下降,将使得一般存款增长延续乏力;进而,商业银行在一般存款的抢夺上也将更加激烈,也将进一步抬升负债端资金成本。而短期看,去杠杆压力下,同业解锁的环节或导致杠杆先被动上升、后在资产逐步到期下方能主动去杠杆,被动上升过程中对同业负债的需求仍较大,同业负债成本短期或仍居高不下。资产端来看:(1)总资产同比增速12.07%,较16年年末的13.1%小幅放缓。其中,压缩了狭义的同业资产,同比增速降至24.38%,应收款项类投资同比增速快速降至5.68%(不过,部分前期放在应收款项类的投资在16年转至),贷款同比增速提升至12.33%,其中16年个人贷款增速较快。(2)分银行类型来看,大行总资产同比增速逆势回升,一季度同比从去年的三季度回升至11.4%,主要集中在债券、同业、贷款等;而中小银行增速放缓,股份制银行从16年年末的17.75%降至13.43%,主要压缩的同业资产、应收款项类投资;城农商行从16年年末的20.76%降至14.4%,主要放缓的同业资产。(3)从环比来看,一季度新增以贷款和应收款项为主;结构上有所分化,一季度股份制银行明显放缓,资产端倾向于贷款,而城农商行资产端倾向于应收款项和贷款类资产。交叉金融业务:梳理资产端,可以发现银行应收款项这一科目过去几年快速发展,在上市银行资产端占比升至7.44%,绝对规模突破12万亿。过去其主要属于范畴,但近年主要是“各类受益权”。不过一季度增速放缓,部分银行主动压缩或部分转移至可供出售及交易账户。为全面分析交叉金融业务全貌,我们通过“本集团在未纳入合并的结构化主体中享有的权益”来观察规模及结构。汇总大中型上市银行和71家城农商行来看,交叉金融业务合计规模在17-18万亿,主要是2013年之后发展起来的,并在年快速发展;股份制银行发展最早,城农商行2016年仍在快速推进。结构上,+资金信计划合计约10.5万亿,主要投向票据、贷款等信贷类资产,属于影子信贷的部分;理财(银行表内持有的同业理财)约4万亿,在15、16年快速发展;基金约1.1万亿,即银行表内购买的基金,在16年快速增加;约9000亿。虽然部分该项业务起步较晚的银行仍在扩张(包括一些中小银行),但现阶段部分股份制银行在2016年下半年、17年一季度已主动压缩应收款项科目下的投资。从银监会6号文等来看,规定新开展的不得进行多层嵌套;要根据性质,准确计量风险,足额计提资本和拨备;落实风险等;监管从严下,预计后续商业银行在交叉金融业务上创新的动力会被抑制。净息差方面:2016年下降78.8bp,付息负债付息率下行50bp左右,导致上市银行2016年全年的净息差收窄33.8bp。2016年股份制银行净息差收窄幅度相对较小,主因其付息负债成本下行更为显著,与宽松货币环境下融资较为灵活有关。但去年8月央行货币政策边际转紧之后,中小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负债端压力凸显,付息负债资金成本调头在上行。从17年一季报单季数据来看,生息仅上行1bp至3.66%,而单季计息负债付息率从去年年末的1.78%上8bp至1.86%;导致一季度上市银行合计的单季净息差收窄7bp至1.94%。大行、城农商行基本持平,但股份行收窄20bps。影响在于,负债成本显著上行带动净息差收窄压力下,商业银行自然会想到传导,如近期我们了解到部分银行ftp价格明显提高,进而包括金融市场部在内的资产配置部门对资产端的收益要求也更高,或通过信贷端和传导至实体经济。表外业务来看:16年规模保持增长但增速显著放缓,从15年的56%下滑至24%,16年末总余额29.05万亿元(较2015年年末增加5.55万亿)。但分布较为不均,上市银行中23家可计算的表外理财2016年增量为4万亿,前十家银行年度增量合计3.4万亿,或以同业理财为主,相应的近期规模压力较大。往后看,MPA考核压力,叠加银监会去嵌套、禁止同业空转、理财空转,未来银行理财规模增长将明显放缓,不排除同业理财资金流出带动银行理财规模阶段性下降的情况出现。部分主要监管指标来看:(1)广义信贷方面,2016年绝大多数银行的广义信贷增速、总资产扩张增速较2015年放缓,但一小部分银行增速提升,或因主动扩表、或因表外理财增速过高拉升其广义信贷增速。(2)部分银行低于12%,在MPA考核、非标回表等压力下,仍有补充资本的压力。从一季度来看,已有银行主动补资本。(3)LCR(流动性覆盖率)指标来看,一方面,央行流动性投放有限、外汇占款逐步流出,资金来源有限;而另一方面,净利润增长压力和扩表需求下,资金运用增大;导致绝大多数上市银行LCR在2016年下半年有所下降。从2016年年末的情况来看,有六家上市银行目前距离17年年末达标90%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未来从流动性考核的角度出发,一般存款的抢夺压力也会增大。一、引言:监管趋严背景下的2012年至今,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增速和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部分机构主动加杠杆较为明显,城商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资产负债表增速较快,整体中小银行扩表速度超过20%,远高于大行。从金融机构主动加杠杆的动机来看:虽然实体经济真实信贷需求不强(平台仍存在一定的融资需求),但中小机构对业绩和规模的诉求较强,尤其是理财等刚兑的性质,而部分交叉金融业务/嵌套可以帮助规避金融监管达到扩表的目的(如同业资产);另一方面,在货币环境整体宽松的背景下,短端负债成本较低,而同业存单等主动加杠杆的工具为之提供便利;在这样的驱动力下,金融机构主动加杠杆。但这也决定了,其规避监管的行为蕴藏一定的风险,包括金融链条拉长、透明度降低、风险承受者与风险源距离更远、期限错配风险等,以及监管加强下资产负债表调整的压力。梳理上市银行银行资产负债详情,可以发现:(1)中小商业银行近几年资产端依赖交叉金融业务扩张较为迅速,即广义的同业业务上。体现在其资产负债表上,从会计记账层面主要体现在应收款项、可供出售两个科目,而在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上,则主要体现在“股权及其他投资”科目。通过计划、资金信托计划所承载的非标资产(包括信贷类资产、票据、企业),其次是同业理财、化、债券委外、公募债基和货基等,这其中一部分通过嵌套的方式达到提高收益、避税、减少风险资本占用、下沉资质等目的。从上市银行数据来看,中小银行的同业资产+应收款项类投资在总资产占比高达25%及以上。(2)资金来源(负债端)上,中小银行则主要依赖批发性融资,包括同业存款、回购以及发行同业存单等方式从大行的超储中借来准备金。从上市银行的数据来看,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的同业负债+应付债券在总负债的占比超过30%,个别银行甚至超过45%。银行资产负债表既是实体的一面镜子,也能从中推断债券需求力量及资金面变化。基于上市银行2016年年报和2017年一季报,我们试图通过进一步梳理商业银行的最新变动,并分析监管从严以及货币收紧的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影响、展望未来的发展。二、商业银行负债端压力日趋显著从上市银行2016年年报和2017年一季报所披露的负债端特点来看:1.一般存款:几家欢乐几家愁,一般存款的乏力导致部分银行资产端增速明显放缓一般存款来看,2017年一季度主要上市银行吸收存款科目同比增速从2016年四季度的10.17%降至9.78%,整体增长较为乏力,对应一季度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增速降至9.8%,企业存款仅增长2267亿元(去年一季度同期增长15600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同比增速从2016年上半年的6%-7%的增速逐步回升至10.45%;但股份制银行吸收存款同比增速放缓1个百分点至7.13%,对应季度环比增速仅1.44%,其中中信、民生、平安一季度吸收存款环比负增长,主因对公或个人定期存款的下行;城商行吸收存款一季度同比增速从23%降至15.3%,不同银行的差异较大,有的城商/农商行一般存款增速超过20%,有的银行仅5%。整体来看,一季度一般存款增速有所放缓,但不同银行之间差异较大,有的银行如大行、部分城商行增速回升,而股份制银行一般存款增速较为乏力且个别银行一般存款下降;且占比来看,不同银行结构差异较大,大行一般存款在总负债占比可高达84%,而有的股份制银行一般存款占比不到55%。与此同时,同业负债仍处于压缩状态,在总负债的占比从前期的15.8%降至14.2%;应付债券在一季度大量发行同业存单带动下,占比升至5.1%,但对一般存款的补充极为有限,总负债增速放缓。之前两年,货币政策宽松,负债端管理不是问题,更关键是找到资产。而今年以来存款的乏力进一步传导至资产端扩张的放缓,导致银行从过去的以贷定存转变到以存定贷;个别银行一季度出现缩表的现象,主因一般存款的下降。往后看,在货币政策以及各类监管政策持续偏紧旨在监督金融机构防风险、去杠杆背景下,市场流动性整体偏紧,“流动性池子的水下降”的背景下,叠加银行的信用扩张放缓,基础货币与所派生的货币的下降,将使得一般存款增长延续乏力,进而,商业银行在一般存款的抢夺上也将更加激烈。2.应付债券占比进一步上升。同业存单,扩表利器还是续命良药?图表2右图显示,上市银行中,股份制银行与城农商行的“同业负债+应付债券”在总负债的占比超过33%。其中,在MPA考核下,部分银行主动压缩买入返售(回购融出),导致同业负债科目也相应下降,但包含同业存单的应付债券科目同比增长37.2%,在总负债的占比进一步提升至5%。且不同类型银行差异较大,国有在总负债占比在2.2%附近,且以商业银行债为主,同业存单较少;而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的应付债券在总负债占比分别为10.7%、17%(2016年年末,这一占比分别为9.25%、15.4%),与一季度大量发行同业存单有关(如图4)。从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包含同业存单后新口径的同业负债在总负债占比来看,部分银行占比超过1/3(如图5);上市银行同业负债超标规模近万亿,意味着其负债端存在一定的调整压力,也会加大其对一般存款抢夺的压力。从今年一季度同业存单的情况来看,在较高的背景下,一季度同业存单余额从16年年末的6.3万亿快速上行至7.8万亿,规模净增1.5万亿,主要是用于弥补一般存款增长乏力的资金缺口。但由于同业存单的资金成本较高,根据草根调研,其资金运用主要投向贷款、非标等信贷类资产。进入5月,同业存单发行利率近期继续节节攀升,创年初至今的新高,如AAA的3M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在5月22日高达4.75%,较前期明显上行。然而,尽管一级发行利率不断上调,但市场认购需求较弱,实际发行量/计划发行量创低位、同业存单的余额也在前期突破8万亿回落至7.8万亿以下。背后的原因包括:(1)到期滚动压力大,5、6月份每个月到期的同业存单高达1.5-1.6万亿;而前期资产负债期限错配背景下,城商行同业融资的刚性较强。监管强调降低期限错配要求下,近期长期限的存单发行意愿提升。(2)需求端来看,广义基金在赎回担忧下需求有限;部分有钱的商业银行则倾向于留着子弹他用,尤其是临近半年末、整体超储水平较低。目前,在金融解杠杆的过程中,存单的需求收明显快于供给收缩,即便在一级发行利率上调略过3月的水平后,需求较弱(购买意愿有,很多机构没有钱),带动近期净增为负。从调节商业银行负债端工具的角度,同业存单是的产物,是改革利器。从资金来源和运用来看,一部分商业银行通过发行存单弥补一般存款增长的乏力,来主动扩表。但也有一部分商业银行基于同业负债(包含同业存单)来增加对同业资产的配置,且从2016年年报应收款项和可供出售金融的披露结果来看,大量的同业负债在资产端是通过各类资管通道、同业理财等渠道,对应是非标(信贷、票据)、债券委外和公募债基、货基等资产,这就属于主动负债通过各种形式去配置非标资产,或存在一小部分“同业空转/”的行为(如图表1)。考虑银监会强调禁止同业存单、同业空转等,同业存单的发行需求在去杠杆的过程中将先上升后下降(因为去杠杆和解锁的过程会出现杠杆先被动上升、随后在资产到期下再主动下降的情形)。往后看,在同业缩表压力下,同业存单余额增速将明显放缓,甚至余额下降的情况;对应未来应付债券这一科目的同比增速也将有所放缓。但另一方面,MPA等各种监管从严下,加上潜在的非标回表压力,商业银行有更强的补充资本的动力,发行商业银行债、次级债补充资本或流动性的需求有所上升。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业缩表过程中,未来同业负债需求或逐步下行,供需将重新匹配,一般转为量价齐跌,短端机会将更为确定。3.向央行借款:货币政策边际转紧后,成本明显抬升2016年央行主要通过流动性,带动上市银行“向央行借款”科目在一季度同比增速为167%,在总负债的占比从2015年年末的0.88%升至一季度末的3.03%。但从资金成本来看,在去年央行收短放长以及上调OMO、MLF利率之后,央行投放的流动性余额的加权资金成本也不断上升,从.78%的加权利率升至3.02%。虽然体现在商业银行负债端的付息率并未明显升高,甚至考虑其他因素后边际小幅下降,但考虑向央行借款量的增加,从不到1万亿增加至4.4万亿(用以补充2016年的2.9万亿),对于上市银行而言,抬高了整体的资金成本,尤其是负债端的稳定性变差。4.负债端小结:去杠杆初期对同业负债需求较大,未来一般存款竞争更为激烈整体来看,过去在外汇占款持续流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偏紧流动性投放有限、资金在金融同业体系流转比例增加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一般存款增长乏力;且分布较为不均匀,大行与部分中小银行增加而其他银行下降。存款的乏力进一步传导至资产端扩张的放缓,导致银行从过去的以贷定存转变到以存定贷,个别银行甚至由于一般存款的流失导致一季度缩表。存款的乏力也导致商业银行加大同业负债的融入,通过回购、同业存款、同业存款等批发性融资工具,并带动同业存单余额在一季度快速上行,发行利率居高不下。往后看,在货币政策以及各类监管政策持续偏紧旨在监督金融机构防风险、去杠杆背景下,市场流动性整体偏紧,“流动性池子的水下降”的背景下;叠加银行的信用扩张放缓,基础货币与所派生的货币的下降,将使得一般存款增长延续乏力;进而,商业银行在一般存款的抢夺上也将更加激烈,也将进一步抬升负债端资金成本。而短期看,去杠杆压力下,同业解锁的环节或导致杠杆先被动上升、后在资产逐步到期下方能主动去杠杆,被动上升过程中,对同业负债的需求仍较大,广义的同业负债成本短期或仍居高不下。三、商业银行资产端:MPA下增速放缓,以存定贷下优先信贷类资产正如上文对负债端的剖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负债端一般存款增长放缓、加大批发性融资的占比,而后者资金成本较高。那么,是什么使得银行在同业负债成本高企背景下,仍主动扩大负债规模呢?需从资产端来解释。1.资产端:贷款、非标仍是资产扩张的主要对象从上市银行一季度末总资产增速来看:(1)全部同比增速为12.07%,较16年年末的13.1%小幅放缓。其中,狭义同业资产压缩,同比-2.5%(主要压缩了,一部分是12-14年非标资产的到期,另一部分是MPA考核下季末压缩回购资金的融出);贷款同比增速提升至12.33%,其中16年个人贷款增速较快;债券投资同比增速降至24.38%(交易、可供出售、持有至到期这三个账户以债券投资为主);应收款项类投资同比增速快速降至5.68%。不过,部分前期放在应收款项类的投资在16年转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如购买他行理财、基金、资产管理计划、证券等,因此,需要客观的看待三个债券投资相关科目的增速。(2)分银行类型来看,大行总资产同比增速逆势回升,一季度同比从去年的三季度回升至11.4%,主要集中在债券、同业、贷款等;而中小银行增速放缓,股份制银行从16年年末的17.75%降至13.43%,主要压缩的同业资产、应收款项类投资;城农商行从16年年末的20.76%降至14.4%,主要放缓的同业资产。同时,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在信贷投放、债券投资科目增速较为显著(如下图),且股份制科目中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16年年末增速显著,同比从前期20%附近的水平增加至60%附近,主要是资产管理计划、购买他行理财、基金等,去年理财依靠同业理财再度快速发展,叠加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一度低于同业理财利率,中间存在一定的相对确定的,带动在商业银行表内相关同业资产占比进一步提升(后文会详细剖析广义同业资产)。(3)但从环比来看,一季度新增资产配置以贷款和应收款项为主;结构上有所分化,一季度股份制银行明显放缓,资产端倾向于贷款,而城农商行资产端倾向于应收款项和贷款类资产。股份制银行受制于一般存款乏力,总负债增速仅0.55%,对应总资产增速0.81%;其中,贷款环比增速4.9%、应收款项2.4%、债券2.3%,而同业资产、现金与存放央行环比下降25.3%、4.9%。表明一季度负债成本较高背景下,尤其是部分股份制银行依靠发行同业存单房贷,资产端也倾向于高的资产/高效能的资产,如能带来存款的贷款、非标等资产,而对同业资产、兴趣较小。城农商行也类似,压缩了同业资产,但其应收款项科目仍在快速增长,环比增速高达14.64%。大行也很有意思,过去应收款项科目增速整体较低,但今年一季度部分中小银行MPA考核压力较大,而大行考核压力相对较轻,叠加同业类资产收益率回升、风险资本占用地等特点,其逆势扩表,且主要投向贷款和应收款项类投资。2.债券投资:地方债为主、同业存单国债为辅,减持信用债传统的债券投资(交易、可供出售、持有至到期三个账户)来看,上市银行债券投资科目同比增长24.38%,增速小幅下行;不过一季度在地方债发行极少背景下,环比仅3.3%。分银行类型来看,大行、股份制、城农商行的债券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17.4%、52.3%、24.3%,其中股份制银行的债券投资中有一部分将前期计入“应收款项”的购买他行理财、基金、收益权计入,口径变大导致其同比增速显著提高。不过过去两年,中小银行加大债券投资力度,如城商行对地方债、同业存单的配置力度均较强;而农商行一级账户总计从15年年终的300个增加至目前的753个,且对政金债、同业存单配置力度较强。而传统大行在2016年对除了地方债的其他债券配置力度较弱,少量增配国债、同业存单,减持信用债。一季度来看,受制于一般存款增长乏力、资金成本较高、信贷需求旺盛等因素,大行为主的商业银行对债券的配置力度偏弱;但目前收益率上行之后,债券相对吸引力有所上行。2017年来看,考虑年底地方债置换压力减轻,商业银行表内的债券配置相对可以做到更加均衡,但关键仍在于负债端的压力能否减轻,以及资产端各类资产实际收益率的比较。3.细抠交叉金融业务和影子信贷全貌基于上文的分析与梳理,可以发现两个特点:(1)应收款项这一科目过去几年快速发展,在上市银行资产端占比升至7.44%,绝对规模突破12万亿。过去其主要属于债券投资范畴,但近年来,主要是“各类受益权”。(2)从16年开始,部分银行应收款项这一科目放缓,但有的银行是真的环比下降,有的银行是转移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下。进一步,从各家银行报表附注对于“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披露,穿透之后,过去两年商业银行扩表的资金运用主要是通过各类交叉金融业务,即资产管理计划、资金信托计划,投向非标资产(包括信贷类资产、票据、企业债权),其次是同业理财、资产证券化、债券委外、公募债基和货基等,这其中一部分通过嵌套的方式达到提高收益、避税、减少风险资本占用、下沉资质、规避监管等目的。但由于不同银行在编制报表时标准不一,且目前我国的编制并未按照穿透规定严格执行,因此很难通过这两个科目的简单比较了解影子信贷、交叉金融业务以及委外、同业空转的全貌,尤其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仍是以债券为主,而各类交叉金融业务(包含委外)分布于应收款项、可供出售、交易、买入返售等多个科目。因此,需要穿透之后来看。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本集团在未纳入合并的结构化主体中享有的权益[1],”(简称“享有的结构化主体的权益”),根据上市银行年报中的解释,是本集团通过直接持有投资而在第三方机构发起设立的结构化主体中享有权益,涵盖了应收款项、可供出售、交易等各个账户下的交叉金融业务。本集团通过持有该类结构化主体权益获取利息收入、。本集团对该类结构化主体不具有控制,因此未合并该类结构化主体。并在附注中披露其账面价值(含应计利息)和最大损失敞口。具体的规模和结构来看:(1)上市银行方面,披露了“本集团在未纳入合并的结构化主体中享有的权益”的上市银行中,17家上市银行(以大行、股份制银行为主)合计规模约在11万亿,且主要在2013年-2016年上半年快速上升。资产配置方面,主要投向是资产管理计划和资金信托计划,合计占比高达70%左右(规模略超过7万亿);购买他行近年来占比也有所上升,从2015年的15%上升至19.2%,绝对规模在2万亿左右(同业理财规模在16年年末约6万亿);基金约8000亿;资产支持证券占比4.2%,约4000亿。(2)城商农商行方面,我们统计了近百余家城商农商行年的“本集团在未纳入合并的结构化主体中享有的权益”科目,其中有71家城商农商行具有可比的时间序列数据。基于这71家城商农商行“享有的结构化主体的权益”来看,预计2016年年末合计规模增至6-7万亿。其中资管计划、资金信托计划占比为54%(约3.5万亿),理财产品占比近30%(约2万亿),资产支持证券8.2%(约5000亿),基金4.6%(约3000亿)。汇总来看(如图表16、17),样本中的大中型上市银行和71家城农商行来看,交叉金融业务合计规模在17-18万亿,主要是2013年之后发展起来的,并在年快速发展。股份制银行发展最早,各部分股份制银行在2016年下半年或17年一季度小幅压缩该科目;城农商行起步较晚,但在部分城商行总资产占比较高,且城商行整体来看,2016年仍在快速推进,预计近期在监管趋严下有所放缓;大行过去一直以传统的存为主,但在今年一季度中小型银行MPA考核压力较大出资产背景下,承接了部分应收款项科目下的资产。结构上,资管计划+资金信托计划合计约10.5万亿,主要投向票据、贷款等信贷类资产,属于影子信贷的部分;理财(银行表内持有的同业理财)约4万亿,在15、16年快速发展;基金约1.1万亿,即银行表内购买的基金,在16年快速增加;资产支持证券约9000亿。这也回答了本章开篇的问题,主动负债几何。4.监管从严之下,交叉金融业务何去何从?上文全貌梳理之后,根据银监会6号文《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1)新开展的同业不得进行多层嵌套。要根据基础资产性质,准确计量风险,足额计提资本和拨备。严控银行理财嵌套,不得简单将作为各类资管产品的资金募集通道。(2)对于交叉性金融产品,风险责任原则资金来源于谁,谁就要承担管理责任,出了风险就要追究谁的责任。对于资金来源于自身的资产管理计划,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承担起风险管控的主体责任。(3)6号文规定审慎开展,严格委外机构审查和名单管理,明确委外投资限额、单一受托人比例等要求。规范开展和质押融资,严格控制交易,不得违规放大。――银监会首次正式在文件中提及禁止同业投资多层嵌套。不过,“多层嵌套”的定义有待明确,几层算多层呢?尤其是现阶段很多银行自营资了各类资管计划,对于存量的资管计划管理人,如何限制其嵌套有待商议。不过,同业业务增量空规模、存量消风险;限制自营投资多层嵌套,可以限制交叉金融风险,尤其是银行绕道进行资产违规出表、隐匿、信用风险下沉等起到限制性作用。同业业务的调整不仅仅体现在负债端,在资产端的压力也不小。近期债券委外的赎回只是影响的形式之一。按照的原则,银监会加强对银行各类业务的和限制资管产品的嵌套将对新增业务起到较大的约束作用,对存量业务也存在不低的影响。一旦穿透到,银行计提的资本金提高以及拨备提升的情况下,将实质性的提高银行的业务成本。虽然部分该项业务起步较晚的银行仍在扩张(包括一些中小银行),但现阶段部分股份制银行在2016年下半年已主动压缩应收款项科目下的投资;叠加监管对于嵌套、空转等严查,预计后续商业银行在交叉金融业务上创新的动力会被抑制。然而,仍存在两个问题有待商榷,一方面,如果这部分资金通过嵌套的方式,最终投向了实体经济,那么,在清理嵌套之后要确保实体经济的融资,否则容易发生再融资不畅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否按照规定,符合资本计提、统一授信及统计、国家产业政策等,仍可以继续操作?从草根调研来看,目前部分银行倾向于在自查、银监会反馈自查结果之前暂停相关业务,且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小组。一些银行的应对方式是,随着这些资产的到期,银行可能会不再续接这些资产,或者主动的出售这些资产。不过抛压对存量非标资产的传导或有限,因为没有流动性,因而对债券市场的传导或更加明显,引发债市的调整并带来赎回压力。[1]注:本集团在未纳入合并的结构化主体中享有的权益:为了更好地运用资金,本集团截至日享有权益的未纳入合并范围的结构化主体主要包括由本集团或独立第三方发行和管理的理财产品、基金、资产支持证券、资金信托计划及资产管理计划等。本集团通过持有该类结构化主体权益获取利息收入、投资收益。本集团对该类结构化主体不具有控制,因此未合并该类结构化主体。(被称为“发起设立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四、负债端成本上行导致净息差明显收窄1.资金成本在一季度调头上行从上市银行2016年全年的净息差来看,生息78.8bp,付息负债付息率下行50bp左右,导致净息差收窄33.8bp。其中四大行付息负债付息率简单平均仅1.63%,一般存款的优势使得其资金成本明显低于其他银行近50bp。对应到净息差方面,2016年五大行、城农商行分别收窄35bp,股份制银行收窄30bp;股份制银行收窄幅度较小主因其付息负债成本下行更为显著,与宽松货币环境下融资较为灵活有关。但去年8月央行货币政策边际转紧之后,中小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负债端压力凸显。结合前文第二章、第三章负债端和资产端变动来看,在央行收紧流动性闸门之后,上市银行负债端压力较大,且付息负债资金成本在上行。从上市银行一季报单季数据来看,收益率仅上行1bp至3.66%,而单季计息负债付息率从去年年末的1.78%上8bp至1.86%;导致一季度上市银行合计的单季净息差收窄7bp至1.94%。分银行类型来看,大行、城农商行基本持平,但股份行收窄20bps。2.加大一般存款抢夺背景下,关注资金成本上行对资产端的传导作用一般存款增长乏力以及整体利率水平的抬升,使得商业银行加大一般存款抢夺的力度。根据各银行柜台存款的信息,目前包括工农中建在内的各大银行,已经纷纷提高了存款利率。如1年期存款利率从前期的1.75%变成,1.8%(1万元以下)和1.95%(1万元以上)。我们在年初的LCR专题、同业存单专题都有提到过,一般存款争夺更为激励是大势所趋。影响在于,负债成本显著上行带动净息差收窄压力下,商业银行自然会想到传导,如近期我们了解到部分银行内部ftp价格明显提高,进而包括金融市场部在内的资产配置部门对资产端的收益要求也更高。即便等作为资产的收益率对其而言有所上行,但考虑负债成本的上行,实质吸引力增加有限。加权也已经有所上浮,但在需求整体疲软,而政府类项目议价能力强的背景下,转移资金成本的压力较大。此外,由于普遍预计负债端管理难度较大,银行纷纷从以贷定存转换到以存定贷之后,在资金运用尤其是资产配置上更为谨慎。如同业、债券等,的能力不及贷款。五、表外业务:MPA和去嵌套下,未来增速将放缓表外业务方面,根据中债登《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6年)》数据,16年银行理财规模保持增长但增速显著放缓,16年末总余额29.05万亿元(较2015年年末增加5.55万亿),全年增速从15年的56%下滑至24%(如下图)。但分布较为不均,上市银行中23家可计算的表外理财2016年增量为4万亿,前十家银行年度增量合计3.4万亿。其中,浦发、招商、建行四家银行新增表外理财超过4000亿,或以同业理财为主。从来看,同业理财16年成为增长主力,占比进一步升至20.6%,绝对规模从2015年年末的4万亿增至6万亿。资产配置来看,2016年,表外理大了对债券尤其是信用债的配置力度,占比从15年的29.5%提升至43.8%。相应的,也引发潜在风险――近期在银监会系列监管文件压力下,银行、禁止同业空转压力,部分银行自查阶段暂停创新业务;资产端调整压力传导最显著的在于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因为没有流动性的资产如非标等无法抛售/快速出表,只能等到到期)。而由于同业理财一般期限在1-6个月,且流动性较高,进而绝大多数银行/机构倾向于同业理财到期不续,对于同业理财的发行方,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压力。另外根据银监会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披露[1],截至17年3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29.1万亿元,与16年末相比基本没有增长,与16年一季度末相比同比增长19%,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34.8%。17年一季度理财规模增长乏力,除了与销售难度仍然很大有关外,或与银行表外理财于17年一季度正式纳入MPA考核的影响。往后看,MPA考核压力,叠加银监会去嵌套、禁止同业空转、理财空转,未来银行理财规模增长将明显放缓,不排除同业理财资金流出带动银行理财规模阶段性下降的情况出现。[1]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docView/5DFA1BB1D9E6828A4BAE50.html六、主要监管指标梳理:MPA、LCR、资本充足率1.MPA:表外理财的加入加大考核压力日,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将于2017年一季度评估时开始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以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1]”意味着2017年一季度,表外理财将首次纳入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我们在16年11月《详解mpa考核及对债市的影响――兼上市银行16年三季报点评》专题报告中提到过,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后,由于现阶段表外理财增速较快,会提升商业银行整体的广义信贷增速,从而加大中小型银行尤其是过去表外理财发展较快的银行广义信贷考核的压力。从2016年上市商业银行广义信贷来看,我们基于资产负债表简单测算其广义信贷增速(更多是拟合资产负债表增速,或因同业计入而高估),绝大多数银行的广义信贷增速、总资产扩张增速放缓,但一小部分银行增速提升,或因为主动扩表、或因为表外理财增速过高拉升其广义信贷增速。2.资本充足率:部分银行偏低部分银行资本充足率低于12%,在MPA考核等压力下,仍有补充资本的压力。从一季度来看,已有银行主补充资本。3.LCR:下半年下降,主因存款不稳定,需加大优质LCR(流动性覆盖率)指标来看,一方面,央行流动性投放有限、外汇占款逐步流出,资金来源有限;而另一方面,净利润增长压力和扩表需求下,资金运用增大;导致绝大多数上市银行LCR在2016年下半年有所下降(披露数据的17家上市银行中有11家LCR指标年末较半年末是下降的)。个别银行因为一般存款流失而超储下降,进而分析下降;部分银行由于较为依赖同业负债,分母现金净流出增大;都会导致LCR的下降。不过,从2016年下半年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来看,部分银行是上升的,或与其增持利率债有关。根据银监会2014年发布《商业银行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应当在2018年底前达到100%。在过渡期内,应当在2014年底、2015年底、2016年底及2017年底前分别达到60%、70%、80%、90%。从2016年年末的情况来看,有六家上市银行目前距离17年年末达标90%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考虑一季度有的商业银行对公定期或对私定期存款是净流出的,对其流动性压力也较大,因而从流动性考核的角度出发,一般存款的抢夺压力也会增大(从分母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对于流出的计算可以看出,存款角度,对LCR更利好的排序为:零售存款、中小企业存款、有业务关系的运营存款如、托管等、无业务关系的金融机构存款);且表内对利率债仍有一定的配置需求(计入合格优质,有助于提高LCR分母)。[1]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469/3215090/index.html《14家上市银行晒成绩单:零售贷款投放力度加大》 精选三(原标题:39家上市银行中报透视:
三家“缩表”,近半息差、中间收入下降)截至8月31日,A股银行板块股价今年的整体涨幅达到24.74%。这源于银行的基本面有明显改善。银行半年报已披露完毕,我们整理了25家A股银行以及14家中资H股共39家银行的经营情况。在39家上市银行的比较分析中,我们惊奇地发现了很多变化。首先,股份行的资产规模增速罕见地低于大行,这主要源于同业业务的收缩。第二,营业收入下滑,但净利润逆势增长,是今年银行中报业绩的另一个特点。这主要是因为资产质量的好转。上半年25家A股上市银行净利润合计7746.3亿元,同比增长4.92%。其中,四大行利润合计5119.15亿元,占比达到66.09%。而就算是在整个银行业的利润占比,四大行也达到了52.76%。净利润的增长主要归功于25家银行的各项不良指标都有明显好转,25家银行中有16家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在下降,7家上升,2家持平。不过,在行业和地区层面,仍有局部上升的情况。行业上,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采矿业以及批发零售几个行业上升较明显;地区方面,环渤海和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率仍在上升。导读从全部39家上市银行看,除锦州银行、郑州银行和贵阳银行等城商行的上半年资产规模增速在两位数,其余银行资产增速均为个位数。其原因,在于同业业务的收缩。近十年来,银行资产扩张速度出现罕见的下滑,股份制商业银行增速落后于国有大行增速。“去杠杆”带来的同业业务收缩影响,银行同业业务大幅萎缩,同业理财、同业投资和同业负债减少。这导致股份制银行资产增速明显下滑。中信、民生和上海三家银行甚至出现“缩表”。上半年,在营收大幅下滑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银行利润却逆势上升,招行等甚至恢复两位数增长。究其原因,多家银行归因于资产质量好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39家在A股、H股上市的银行中报,2017年上半年,五大行包括邮储银行不良率均在降低。但9家上市股份行中,仅兴业、招行、中信、光大不良率下降。“这是我们四年以来,比较有亮点的一个半年报。尽管净利润增长2%,但内部结构,竞争活力,能力以及可持续性,都有了很好的表现。”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称。“净利润恢复两位数增长,最大的贡献来自于我们资产质量的好转。”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表示。资产扩张增速明显下降在“去杠杆”等强监管背景下,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出现“缩表”。其中,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银行等城商行资产规模下降。截至2017年上半年,中信、民生和上海三家银行的分别为5.77万亿元、5.65万亿元和1.71万亿元,分别较去年底减少2.18%、4.72%和2.50%。光大银行、浦发银行上半年资产规模增速也在1%以下,分别为0.34%、0.99%。这使得从资产规模增速这一指标看,股份行罕见地低于大行。此前,股份行、城商行的资产扩张速度一直远高于大行。而统计39家上市银行数据,2017年上半年,包括五大行、邮储在内的六家银行资产增速平均在5%以上,9家上市的股份行资产增速平均刚超过2%。具体来看,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和华夏银行的资产增速均在5%以下,分别为4.91%、4.33%、4.70%、2.84%,只有浙商银行资产增速为7.27%。城商行、农商行资产扩张速度也明显下降。实际上,从全部39家上市银行看,除锦州银行、郑州银行和贵阳银行等城商行的上半年资产规模增速在两位数,其余银行资产增速均为个位数。其原因,在于同业业务的收缩。中信银行副行长兼财务总监方合英表示,2017年初,该行审时度势,明确“控表”策略,提出了“降增速、提转速、调结构”。到一季度末,该行因势而变,调整为“缩表”策略。上半年主动压降同业资产和应收款项类投资,其中应收款项类投资减少1936亿,下降18.5%,同业资产减少2817亿,下降51.5%。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去年底,中信银行吸收了一笔大额存款,由于成本较高,在资产端配置了同业资产,今年一季度到期后没有续作,使得负债端存款的下降和资产端同业的下降。对民生银行而言,该行上半年同业资产3074亿元,比上年末下降33.44%。上海银行上半年末应收款项类投资为1466亿元,比上年末下降39%。此前以同业业务见长的兴业银行上半年也主动压缩同业资产规模,同业专营规模较去年底减少2382亿元,下降21%。上半年,兴业银行同业理财减少近2700亿元,余额降至1900余亿元。招行高管在该行会议上也表示,该行资金余额上半年下降10%,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按照监管要求退出了一些同业理财业务,这项下降了1000多亿元。“同业业务对公司依然有很大贡献。”兴业银行高管在其分析师会议上表示,作为市场的核心部分,同业业务依然是战略重点。招行高管也表示,面对外部的监管环境和当前资产配置的诉求,预计下半年招行资管业务规模可能会与年初持平。息差、中收压力双冲击营业收入下滑,但净利润逆势增长,是今年银行中报业绩的一个特点。目前已上市的39家银行中,16家银行营收负增长,占比将近一半,主要为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其背后,除了息差下降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手续费及佣金等中间业务收入也大幅减少。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净利润均实现增长,只有中行、招行和浙商银行在两位数。不过,中行税后净利润增速为3.02%,与工行、建行和农行相差不大。招行、浙商银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1.43%、18.56%。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增速。2017年上半年,四大行中,建行、中行营收分别下滑3.74%、5.22%;工行、农行营业收入虽然分别增长1.25%、6.36%,但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大幅下滑,分别为-6.17%、-16.91%。9家上市股份行中,有6家营业收入增速下降。截至2017年上半年,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15.78%、-0.22%、-9.51%、-2.08%、-1.35%、-1.27%。浦发银行上半年营收增长1.44%。究其原因,或为息差大幅收窄,或为中收猛降。从息差角度,兴业、民生等上半年净利息收入降幅较大,分别下降25.26%、33.68%。兴业高管在该行投资者业绩会上解释称,这是由于金融市场利率从去年末快速上行150-200个BP,且上半年对同业采取回撤措施,导致营收下降幅度大。有正在转型“大零售”的股份行高管表示,招行等银行存款成本较低,负债端可以穿越资产周期,这有利于息差稳定。但该行正在零售转型进程中,传统客群不是以零售为主,零售客户的培育需要时间。对于后续影响,有股份行高管表示,目前银行贷款定价仍在上行,后续对息差是正面的影响。“去年上浮5%的对公,今年可以谈到10%-15%,市场利率向存贷款传导还需要一些时间。”手续费和佣金等中收业务上,招行、民生和平安均出现下滑,上半年分别下降8.02%、12.77%、4.26%。有股份行高管表示,上半年非息收入受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如受监管政策影响,代销保险据比较差。投行业务增长也比较疲弱,发债不景气。该行年初计划新增理财4000亿元-5000亿元,现在来看难以实现。“上半年资本市场总体而言不是太好,所以招行代理基金、代销保险和代销的增长也受到了一些影响,特别是。”招行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外,营改增税收政策对票据业务非利息净收入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从明年开始招行非利息净收入在这一基础上是会有所提升的。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辛继召责任编辑:钟齐鸣_NF5619《14家上市银行晒成绩单:零售贷款投放力度加大》 精选四(原标题:中信民生上海银行主动缩表 货币趋紧顺势而为)2017年上市银行的半年报发布终于结束。在中信银行、上海银行及民生银行的业绩报告中,“缩表”成为一个关键词。财报数据显示,中信银行、上海银行、民生银行的资产规模较上年末分别下降了4.72%、2.5%、2.18%。同业资产成为银行“缩表”的主因。除了这3家银行“缩表”之外,光大银行和浦发银行的资产规模也仅实现微增,较上年末时分别增长了0.34%和0.99%。整体来看,中小银行的资产扩张正在放缓。监管高压态势之下,初显。资产收缩同业当先针对资产规模下降,银行的解释是“顺势而为”。中信银行副行长方合英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中信银行在年初就明确提出“控表”策略,“缩表”是在一季度末主动做出的策略调整。他认为,在货币市场趋紧、监管政策趋严,自营存款增长困难的背景下,“缩表”避免了资产负债不协调增长带来的问题。民生银行在财报中也称,“在M2增速下降、市场环境日趋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为贯彻落实中央的政策精神,特别是支持 三去一降一补 ,公司审时度势,主动收缩业务规模,业务经营顺势而为,经营结构持续优化。”从具体数据来看,同业资产收缩是银行“缩表”的主因。就民生银行的具体数据来看,资产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2.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94%;交易及银行账户投资净额2.06万亿元,比上年末下降6.60%;同业资产3074.19亿元,降幅33.44%。中信银行的客户贷款也仍有7.41%的增长,而应收款类8438.95亿元,比上年末减少约1935亿元,下降18.66%,同业资产余额约2650亿元,比上年末减少2816.75亿元,下降51.52%。而上海银行,仅应收款类投资一项就由去年底的约2403亿下降至约1466亿,降幅近39%。此外,以同业业务见长的兴业银行也在压缩同业资产规模,同业专营非标投资规模较去年底减少2382亿元,下降21%。平安证券励雅敏团队在8月31日发布的研报中称,上市银行资产端同业资产环比一季度持续收缩。其中,大行的同业资产环比增速为-0.8%,股份制银行为-4.8%,城商行为-23.0%。研报认为,从各家上市银行二季度新增生息资产的结构来看,资产端结构的调整继续进行,同业资产与类资产环比一季度继续收缩,分别环比减少1%和3%,资源更多地向倾斜。而从信贷结构来看,低资本消耗、低不良的零售贷款成为了主要配置方向。就的长期,中信银行称,“缩表”何时结束将根据银行的业务结构调整等内外部情况而定,没有具体时间表。银行经营出现分化从数据来看,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调整从一季度时就已经开始,国有大行与中小银行的分化也逐步显现。招商分析师陈郑、叶依林曾对银行一季报数据进行统计:2017年第一季度,五大行平均负债17.47万亿,相较于2016年底的16.84万亿,增长了0.63万亿,增速达到3.78%;而11家上市中小银行平均负债合计3.67万亿,较去年末仅增长了0.04万亿,增速从去年的4.89%降至1.67%,且低于去年同期增速。中小银行的存款流失,理财纳入MPA考核后表外增长乏力,成为中小银行扩张速度放缓的主因。而使得资金回流大行,国有大行的盈利能力正在改善。今年上半年,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的净利润分别为1537亿元、1087亿元、1105亿元和139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4%、3.02%和3.81%。而在去年时,工行及农行的利润增速尚不足1%,仅为0.8%、0.5%。在8月25日的业绩发布会上,方合英也明确提出,“今年银行经营出现了一些分化。”大行相对来说经营稳定性较好。但是股份制银行普遍出现了营收下降。他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净息差下降。上半年货币市场利率中速抬升,对同业业务水平影响明显;同时也有存贷下降,以及营改增等因素的影响。另外,以市场化存款来填补一般性存款,也带来成本的提高。而金融去杠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下半年影响仍在。从监管来看,银监会在近日通报称,“三违反”、“”、“四不当”的专项治理基本完成了自查,监管检查和整改问责工作还在推进当中。央行对于同业业务仍在加码。除了2018年要将1年期以内同业存单纳入MPA考核外,8月31日,央行又发布公告,提出金融机构将不再新发行期限超过1年(不含)的同业存单。虽然行业普遍认为,1年以上同业存单余额非常小,新政策对市场影响不大,但监管严控同业负债扩张的指向性却很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业负债成本居高不下,金融去杠杆持续推进的情况下,各家银行对于同业规模的收缩仍将持续,力图在提升占比的同时压降高收益负债。”平安证券研报分析。本文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 张夏楠责任编辑:钟齐鸣_NF5619《14家上市银行晒成绩单:零售贷款投放力度加大》 精选五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 张夏楠 北京报道2017年上市银行的半年报发布终于结束。在中信银行、上海银行及民生银行的业绩报告中,“缩表”成为一个关键词。财报数据显示,中信银行、上海银行、民生银行的资产规模较上年末分别下降了4.72%、2.5%、2.18%。同业资产成为银行“缩表”的主因。除了这3家银行“缩表”之外,光大银行和浦发银行的资产规模也仅实现微增,较上年末时分别增长了0.34%和0.99%。整体来看,中小银行的资产扩张正在放缓。监管高压态势之下,金融初显。资产收缩同业当先针对资产规模下降,银行的解释是“顺势而为”。中信银行副行长方合英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中信银行在年初就明确提出“控表”策略,“缩表”是在一季度末主动做出的策略调整。他认为,在货币市场趋紧、监管政策趋严,自营存款增长困难的背景下,“缩表”避免了资产负债不协调增长带来的问题。民生银行在财报中也称,“在M2增速下降、市场环境日趋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为贯彻落实中央供给侧改革的政策精神,特别是支持‘三去一降一补’,公司审时度势,主动收缩业务规模,业务经营顺势而为,经营结构持续优化。”从具体数据来看,同业资产收缩是银行“缩表”的主因。就民生银行的具体数据来看,资产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2.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94%;交易及银行账户投资净额2.06万亿元,比上年末下降6.60%;同业资产3074.19亿元,降幅33.44%。中信银行的客户贷款也仍有7.41%的增长,而应收款类投资余额8438.95亿元,比上年末减少约1935亿元,下降18.66%,同业资产余额约2650亿元,比上年末减少2816.75亿元,下降51.52%。而上海银行,仅应收款类投资一项就由去年底的约2403亿下降至约1466亿,降幅近39%。此外,以同业业务见长的兴业银行也在压缩同业资产规模,同业专营非标投资规模较去年底减少2382亿元,下降21%。平安证券励雅敏团队在8月31日发布的研报中称,上市银行资产端同业资产环比一季度持续收缩。其中,大行的同业资产环比增速为-0.8%,股份制银行为-4.8%,城商行为-23.0%。研报认为,从各家上市银行二季度新增生息资产的结构来看,资产端结构的调整继续进行,同业资产与证券投资类资产环比一季度继续收缩,分别环比减少1%和3%,资源更多地向信贷资产倾斜。而从信贷结构来看,低资本消耗、低不良的零售贷款成为了主要配置方向。就资产负债管理的长期预期,中信银行称,“缩表”何时结束将根据银行的业务结构调整等内外部情况而定,没有具体时间表。银行经营出现分化从数据来看,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调整从一季度时就已经开始,国有大行与中小银行的分化也逐步显现。招商银行资产管理分析师陈郑、叶依林曾对银行一季报数据进行统计:2017年第一季度,五大行平均负债17.47万亿,相较于2016年底的16.84万亿,增长了0.63万亿,增速达到3.78%;而11家上市中小银行平均负债合计3.67万亿,较去年末仅增长了0.04万亿,增速从去年的4.89%降至1.67%,且低于去年同期增速。中小银行的存款流失,理财纳入MPA考核后表外增长乏力,成为中小银行扩张速度放缓的主因。而金融去杠杆使得资金回流大行,国有大行的盈利能力正在改善。今年上半年,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的净利润分别为1537亿元、1087 亿元、1105亿元和139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4%、3.02%和3.81%。而在去年时,工行及农行的利润增速尚不足1%,仅为0.8%、0.5%。在8月25日的业绩发布会上,方合英也明确提出,“今年银行经营出现了一些分化。”大行相对来说经营稳定性较好。但是股份制银行普遍出现了营收下降。他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净息差下降。上半年货币市场利率中速抬升,对同业业务水平影响明显;同时也有存贷利差下降,以及营改增等因素的影响。另外,以市场化存款来填补一般性存款,也带来成本的提高。而金融去杠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下半年影响仍在。从监管来看,银监会在近日通报称,“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的专项治理基本完成了自查,监管检查和整改问责工作还在推进当中。央行对于同业业务仍在加码。除了2018年要将1年期以内同业存单纳入MPA考核外,8月31日,央行又发布公告,提出金融机构将不再新发行期限超过1年(不含)的同业存单。虽然行业普遍认为,1年以上同业存单余额非常小,新政策对市场影响不大,但监管严控同业负债扩张的指向性却很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业负债成本居高不下,金融去杠杆持续推进的情况下,各家银行对于同业规模的收缩仍将持续,力图在提升高收益资产占比的同时压降高收益负债。”平安证券研报分析。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14家上市银行晒成绩单:零售贷款投放力度加大》 精选六银监会二季度启动的“三三四”市场乱象整治行动,目前成效凸显。这从上市银行陆续披露的半年报中得到清晰印证,较为明显的现象就是:同业业务开始“刹车”。从已披露的14家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来看,同业业务基本出现不同程度地“缩表”,其中有个别银行的同业资产规模最高降幅达到74.7%。对此,有投行人士对记者分析表示,上市银行的同业业务出现规模收缩,并非完全是严监管所致,这也是今年银行控制成本、应对完成利润考核指主动之举。同业出现不同程度“缩表”作为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扩张资产规模的“发动机”,同业业务却在上半年出现明显“刹车”,折射出去杠杆成效明显。上证报记者梳理已披露的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发现,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华夏银行(600015,股吧)、南京银行(601009,股吧)、光大银行(601818,股吧)、上海银行、无锡银行等,在同业两端均出现规模下降。其中,无锡银行的同业资产规模降幅最大,高达74.7%,而交行和杭州银行的同业业务则逆势而行,同业资产规模分别增长19.42%和43.05%。无锡银行解释称,这是由于调整资产配置造成了同业资产的减少,并导致总资产增速明显放缓。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为1259.17亿元,增长幅度仅为1.03%。另两家同业资产规模降幅较大的银行是中信银行(601998,股吧)和华夏银行。上半年,中信银行同业资产减少2817亿元,同比下降51.5%;华夏银行同业存款为597.45亿元,同比下降55.34%,买入返售金融资产887.46亿元,同比下降27.28%。相较于同业资产的变动,上市银行同业负债的收缩迹象更为明显。据中泰证券统计,从上市银行已披露的2017年半年报来看,同业资产的规模和一季报基本一致,均在2.6万亿元左右,同业负债整体规模则低于6万亿元。中泰证券认为,这表明银行同业资产端的调整从年初就已经开始,差不多一季度就已调整到位;而负债端调整主要是股份制银行负债调整所带动的。据记者统计,上半年,14家上市银行同业负债端压缩规模超过7000亿元。另外,从半年报数据中可以窥见,部分银行同业业务板块还有调整压力。比如,上海银行虽然总体资产出现缩表,但是同业存单与同业负债的总负债占比约为36.75%,已经超过了33%的监管上限。严监管控成本成效明显分析同业业务缩表的原因,一方面是监管合力整治同业业务乱象,另一方面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主动调整、控制成本的结果。二季度,银监会先后密集出台18个相关文件,其中整治的重点之一便是同业业务,目前来看成效非常明显。今年上半年,银行业同业资产、同业负债规模出现七年以来的首次双收缩。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商业银行的同业资产余额和同业负债余额比年初均减少了1.8万亿元,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增速分别是-5.6%和-2.3%。自此,同业业务增速转为负增长。同业业务“缩表”并非完全是监管重拳出击所致。有分析人士解释称,这也是银行出于控制成本、满足利润考核指标所作出的主动调整之策。“这是因为,尽管同业业务板块可助银行迅速扩张资产规模,但是其稳定性较差,对利率非常敏感,收益率也一般。因此,今年在严监管政策之下,为确保各项考核达标,银行只能适当控制同业规模。”“考虑到同业业务的特点,今年就只能控规模。”某城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向上证报记者解释称,以前为了完成利润指标,可以靠同业扩张规模,但今年行不通了。“在流动性管控压力下,一旦利率上行,成本就很难控制,只能控制同业负债端占比。”但他又无奈地表示,在流动性紧张的非常时刻,也只能靠同业负债来“续命”。在业内人士看来,考虑到央行已提出“明年一季度,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一年以内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银行同业业务的“寒冬”或许刚刚开始。“预计依靠同业业务来进行扩张的中小银行,将全面进入缩表周期。”分析人士称。公众号推荐:票宝宝:Pbb_PJCS简介:我们是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银行、信用证等银行票据居间业务的专业平台!↑↑↑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14家上市银行晒成绩单:零售贷款投放力度加大》 精选七银监会二季度启动的“三三四”市场乱象整治行动,目前成效凸显。这从上市银行陆续披露的半年报中得到清晰印证,较为明显的现象就是:同业业务开始“刹车”。从已披露的14家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来看,同业业务基本出现不同程度地“缩表”,其中有个别银行的同业资产规模最高降幅达到74.7%。对此,有投行人士对记者分析表示,上市银行的同业业务出现规模收缩,并非完全是严监管所致,这也是今年银行控制成本、应对完成利润考核指标的主动之举。同业出现不同程度“缩表”作为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扩张资产规模的“发动机”,同业业务却在上半年出现明显“刹车”,折射出去杠杆成效明显。上证报记者梳理已披露的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发现,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南京银行、光大银行、上海银行、无锡银行等,在同业资产和负债两端均出现规模下降。其中,无锡银行的同业资产规模降幅最大,高达74.7%,而交行和杭州银行的同业业务则逆势而行,同业资产规模分别增长19.42%和43.05%。无锡银行解释称,这是由于调整资产配置造成了同业资产的减少,并导致总资产增速明显放缓。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为1259.17亿元,增长幅度仅为1.03%。另两家同业资产规模降幅较大的银行是中信银行和华夏银行。上半年,中信银行同业资产减少2817亿元,同比下降51.5%;华夏银行同业存款为597.45亿元,同比下降55.34%,买入返售金融资产887.46亿元,同比下降27.28%。相较于同业资产的变动,上市银行同业负债的收缩迹象更为明显。据中泰证券统计,从上市银行已披露的2017年半年报来看,同业资产的规模和一季报基本一致,均在2.6万亿元左右,同业负债整体规模则低于6万亿元。中泰证券认为,这表明银行同业资产端的调整从年初就已经开始,差不多一季度就已调整到位;而负债端调整主要是股份制银行负债调整所带动的。据记者统计,上半年,14家上市银行同业负债端压缩规模超过7000亿元。另外,从半年报数据中可以窥见,部分银行同业业务板块还有调整压力。比如,上海银行虽然总体资产出现缩表,但是同业存单与同业负债的总负债占比约为36.75%,已经超过了33%的监管上限。严监管控成本成效明显分析同业业务缩表的原因,一方面是监管合力整治同业业务乱象,另一方面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主动调整、控制成本的结果。二季度,银监会先后密集出台18个相关文件,其中整治的重点之一便是同业业务,目前来看成效非常明显。今年上半年,银行业同业资产、同业负债规模出现七年以来的首次双收缩。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商业银行的同业资产余额和同业负债余额比年初均减少了1.8万亿元,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增速分别是-5.6%和-2.3%。自此,同业业务增速转为负增长。同业业务“缩表”并非完全是监管重拳出击所致。有分析人士解释称,这也是银行出于控制成本、满足利润考核指标所作出的主动调整之策。“这是因为,尽管同业业务板块可助银行迅速扩张资产规模,但是其稳定性较差,对利率非常敏感,收益率也一般。因此,今年在严监管政策之下,为确保各项考核达标,银行只能适当控制同业规模。”“考虑到同业业务的特点,今年就只能控规模。”某城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向上证报记者解释称,以前为了完成利润指标,可以靠同业扩张规模,但今年行不通了。“在流动性管控压力下,一旦利率上行,成本就很难控制,只能控制同业负债端占比。”但他又无奈地表示,在流动性紧张的非常时刻,也只能靠同业负债来“续命”。在业内人士看来,考虑到央行已提出“明年一季度,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一年以内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银行同业业务的“寒冬”或许刚刚开始。“预计依靠同业业务来进行扩张的中小银行,将全面进入‘缩表’周期。”分析人士称。本资讯摘自网络,由《你好!金融》整理转载,版权属于原作者。文中观点并不代表本司立场。《14家上市银行晒成绩单:零售贷款投放力度加大》 精选八银行2017半年报透视截至8月31日,A股银行板块股价今年的整体涨幅达到24.74%。这源于银行的基本面有明显改善。银行半年报已披露完毕,我们整理了25家A股银行以及14家中资H股共39家银行的经营情况。在39家上市银行的比较分析中,我们惊奇地发现了很多变化。首先,股份行的资产规模增速罕见地低于大行,这主要源于同业业务的收缩。第二,营业收入下滑,但净利润逆势增长,是今年银行中报业绩的另一个特点。这主要是因为资产质量的好转。上半年25家A股上市银行净利润合计7746.3亿元,同比增长4.92%。其中,四大行利润合计5119.15亿元,占比达到66.09%。而就算是在整个银行业的利润占比,四大行也达到了52.76%。净利润的增长主要归功于25家银行的各项不良指标都有明显好转,25家银行中有16家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在下降,7家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2家持平。不过,在行业和地区层面,仍有局部上升的情况。行业上,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采矿业以及批发零售几个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较明显;地区方面,环渤海和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率仍在上升。
(曾芳)导读从全部39家上市银行看,除锦州银行、郑州银行和贵阳银行等城商行的上半年资产规模增速在两位数,其余银行资产增速均为个位数。其原因,在于同业业务的收缩。近十年来,银行资产扩张速度出现罕见的下滑,股份制商业银行增速落后于国有大行增速。“去杠杆”带来的同业业务收缩影响,银行同业业务大幅萎缩,同业理财、同业投资和同业负债减少。这导致股份制银行资产增速明显下滑。中信、民生和上海三家银行甚至出现“缩表”。上半年,在营收大幅下滑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银行利润却逆势上升,招行等甚至恢复两位数增长。究其原因,多家银行归因于资产质量好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39家在A股、H股上市的银行中报,2017年上半年,五大行包括邮储银行不良率均在降低。但9家上市股份行中,仅兴业、招行、中信、光大不良率下降。“这是我们四年以来,比较有亮点的一个半年报。尽管净利润增长2%,但内部结构,竞争活力,风险控制能力以及可持续性,都有了很好的表现。”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称。“净利润恢复两位数增长,最大的贡献来自于我们资产质量的好转。”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表示。资产扩张增速明显下降在“去杠杆”等强监管背景下,银行资产规模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出现“缩表”。其中,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银行等城商行资产规模下降。截至2017年上半年,中信、民生和上海三家银行的资产总额分别为5.77万亿元、5.65万亿元和1.71万亿元,分别较去年底减少2.18%、4.72%和2.50%。光大银行、浦发银行上半年资产规模增速也在1%以下,分别为0.34%、0.99%。这使得从资产规模增速这一指标看,股份行罕见地低于大行。此前,股份行、城商行的资产扩张速度一直远高于大行。而统计39家上市银行数据,2017年上半年,包括五大行、邮储在内的六家银行资产增速平均在5%以上,9家上市的股份行资产增速平均刚超过2%。具体来看,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和华夏银行的资产增速均在5%以下,分别为4.91%、4.33%、4.70%、2.84%,只有浙商银行资产增速为7.27%。城商行、农商行资产扩张速度也明显下降。实际上,从全部39家上市银行看,除锦州银行、郑州银行和贵阳银行等城商行的上半年资产规模增速在两位数,其余银行资产增速均为个位数。其原因,在于同业业务的收缩。中信银行副行长兼财务总监方合英表示,2017年初,该行审时度势,明确“控表”策略,提出了“降增速、提转速、调结构”。到一季度末,该行因势而变,调整为“缩表”策略。上半年主动压降同业资产和应收款项类投资,其中应收款项类投资减少1936亿,下降18.5%,同业资产减少2817亿,下降51.5%。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去年底,中信银行吸收了一笔大额存款,由于成本较高,在资产端配置了同业资产,今年一季度到期后没有续作,使得负债端存款的下降和资产端同业的下降。对民生银行而言,该行上半年同业资产3074亿元,比上年末下降33.44%。上海银行上半年末应收款项类投资为1466亿元,比上年末下降39%。此前以同业业务见长的兴业银行上半年也主动压缩同业资产规模,同业专营非标投资规模较去年底减少2382亿元,下降21%。上半年,兴业银行同业理财减少近2700亿元,余额降至1900余亿元。招行高管在该行投资者会议上也表示,该行理财业务资金余额上半年下降10%,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按照监管要求退出了一些同业理财业务,这项下降了1000多亿元。“同业业务对公司依然有很大贡献。”兴业银行高管在其分析师会议上表示,作为大金融市场的核心部分,同业业务依然是战略重点。招行高管也表示,面对外部的监管环境和当前资产配置的诉求,预计下半年招行资管业务规模可能会与年初持平。息差、中收压力双冲击营业收入下滑,但净利润逆势增长,是今年银行中报业绩的一个特点。目前已上市的39家银行中,16家银行营收负增长,占比将近一半,主要为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其背后,除了息差下降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手续费及佣金等中间业务收入也大幅减少。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净利润均实现增长,只有中行、招行和浙商银行归属于母公司在两位数。不过,中行税后净利润增速为3.02%,与工行、建行和农行相差不大。招行、浙商银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1.43%、18.56%。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增速。2017年上半年,四大行中,建行、中行营收分别下滑3.74%、5.22%;工行、农行营业收入虽然分别增长1.25%、6.36%,但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大幅下滑,分别为-6.17%、-16.91%。9家上市股份行中,有6家营业收入增速下降。截至2017年上半年,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15.78%、-0.22%、-9.51%、-2.08%、-1.35%、-1.27%。浦发银行上半年营收增长1.44%。究其原因,或为息差大幅收窄,或为中收猛降。从息差角度,兴业、民生等上半年净利息收入降幅较大,分别下降25.26%、33.68%。兴业高管在该行投资者业绩会上解释称,这是由于金融市场利率从去年末快速上行150-200个BP,且上半年对同业采取回撤措施,导致营收下降幅度大。有正在转型“大零售”的股份行高管表示,招行等银行存款成本较低,负债端可以穿越资产周期,这有利于息差稳定。但该行正在零售转型进程中,传统客群不是以零售为主,零售客户的培育需要时间。对于后续影响,有股份行高管表示,目前银行贷款定价仍在上行,后续对息差是正面的影响。“去年上浮5%的对公,今年可以谈到10%-15%,市场利率向存贷款传导还需要一些时间。”手续费和佣金等中收业务上,招行、民生和平安均出现下滑,上半年分别下降8.02%、12.77%、4.26%。有股份行高管表示,上半年非息收入受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如受万能险监管政策影响,代销保险据比较差。投行业务增长也比较疲弱,发债不景气。该行年初计划新增理财4000亿元-5000亿元,现在来看难以实现。“上半年资本市场总体而言不是太好,所以招行代理基金、代销保险和代销信托手续费的增长也受到了一些影响,特别是保。”招行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外,营改增税收政策对票据业务非利息净收入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从明年开始招行非利息净收入在这一基础上是会有所提升的。《14家上市银行晒成绩单:零售贷款投放力度加大》 精选九核心提示:从上市银行三季报看,多数银行盈利增速持续回暖,五大行经营依然保持稳健,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净利润增速更是突破性地达到两位数。上市银行盈利增速持续“回暖” 主动“缩表”加快打造轻型银行截至10月末,A股上市银行2017年前三季度“成绩单”已全部亮相。从上市银行三季报看,多数银行盈利增速持续回暖,五大行经营依然保持稳健,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净利润增速更是突破性地达到两位数,城商行盈利能力可圈可点,宁波银行、杭州银行等中小银行盈利增长较上半年明显提速。值得关注的是,在利差收窄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影响下,部分中小银行主动压缩资产规模,加快向“轻资本、轻资产、轻成本”经营转型的趋势愈加明显。净利润增长稳步提速三季报数据显示,五大行今年前三季度共实现净利润6302.6亿元。从净利润总额来看,工行实现净利润2291亿元,稳居首位;从净利润增速来看,五大行净利润增速较上半年均有所提升,其中,中行净利润同比增速最快,达到7.93%。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业的经营形势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冲击,银行营业收入下滑,息差收窄;另一方面,不良贷款继续攀升,不断蚕食银行利润。可喜的是,从今年以来的情况来看,五大行的盈利增速出现持续回暖。具体来看,工行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5%;农行实现净利润1601.42亿元,同比增长3.87%;中行实现本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1455亿元,同比增长7.93%;建行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2012.42亿元,同比增长3.82%;交行实现净利润544.19亿元,同比增长3.50%。股份制银行中,招行净利润增速最快。今年前三季度,招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8.05亿元,同比增长12.78%;实现营业收入1657.03亿元,同比增长3.38%。紧随其后的是兴业银行,前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71.49亿元,同比增长7.20%;和分别达到0.76%和12.74%。“今年的监管环境无疑更有利于大行,大行经营稳健、较高、业绩确定性强。此外,股份制银行的龙头招商银行零售转型、转型已有成效,负债端优势突出。”太平洋证券分析师董春晓表示。城商行等中小银行中,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净利润增长较快。其中,南京银行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74.33亿元,同比增长17.02%。宁波银行实现净利润73.68亿元,同比增长16.15%。银行开启“缩表”模式在整个金融体系去杠杆以及银行强监管的趋势下,银行主动开启了“缩表”模式。今年三季度,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的资产规模较二季度分别减少了1142亿元、305亿元和35亿元。事实上,今年一季度,中信银行就开始主动“缩表”。截至9月末,中信银行资产总额55369.73亿元,比上年末下降6.64%;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31683.1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09%;负债总额51357.51亿元,比上年末下降7.41%;客户存款总额33167.43亿元,比上年末下降8.86%。银行主动压缩同业资产是“缩表”的主要原因。受到监管层政策指引以及金融市场利率中枢上升的影响,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同业业务规模明显收缩。“从资产端来看,银行主要是压缩非贷款资产,贷款及垫款总额较上年末依然增长10.09%。从负债端来看,同业负债较上年末下降13.13%,存款较上年末下降8.86%。‘缩表’无疑对利润特别是利息净收入部分有一定的影响,但有利于其改善资产负债结构。”董春晓分析。而从整个银行业的情况来看,资产负债规模增速放缓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末,银行业同业资产和负债双双收缩,比年初分别减少2.6万亿元和2万亿元。其中,理财产品增速连续8个月下降,目前降至4%,比去年同期下降30个百分点,同业理财余额比年初减少2.6万亿元。非息收入增长有喜有忧面对净利差水平下降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转型发展成为银行的不二选择,各家上市银行纷纷发力中间业务。然而从三季报数据来看,非息收入增长却是有喜有忧。截至9月底,建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936.4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5%。交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幅5.92%,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20.44%,同比增加0.82个百分点。中行今年前三季度非利息收入占比30.77%,比去年末36.72%的占比有所下降。工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076.43亿元,同比下降5.37%。业内专家认为,基于当前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银行为支持企业降低运营及交易成本,加大业务优惠减免力度,加上理财业务收入增速趋缓等,上市银行在汇款及结算、信贷承诺、银行卡手续费、咨询和顾问费用等项目上同比增速下降。与之相对的是,在客户财富增长和资本市场发展契机下兴起的一批轻资本占用的新兴业务,对非息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显现。当前,轻型化发展已获得银行业共识。无论是新兴业务占比提升,还是主动收缩资产规模,都表明“轻资产”、“轻负债”已成为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方向。“商业银行需进一步挖掘重点新兴业务拉动收入的潜力,加强中间业务布局的前瞻性、针对性,紧密围绕、交易银行、和业务以及、和手机银行等重点新兴业务,加大资源投入和改革的创新力度,以拉动整体非利息收入的增长。此外,受到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的监管影响,今后一段时间,银行理财增速可能进一步放缓,但从长远角度看,资管业务的回归本源将有利于业务持续健康发展,为动能的后续发挥奠定基础。”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黄艳斐表示。【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14家上市银行晒成绩单:零售贷款投放力度加大》 精选十核心提示:从已披露的14家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来看,同业业务基本出现不同程度“缩表”,有个别银行的同业资产规模最高降幅达到74.7%。银监会二季度启动的“三三四”市场乱象整治行动,目前成效凸显。这从上市银行陆续披露的半年报中得到清晰印证,较为明显的现象就是:同业业务开始“刹车”。从已披露的14家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来看,同业业务基本出现不同程度地“缩表”,其中有个别银行的同业资产规模最高降幅达到74.7%。对此,有投行人士对记者分析表示,上市银行的同业业务出现规模收缩,并非完全是严监管所致,这也是今年银行控制成本、应对完成利润考核指标的主动之举。同业出现不同程度“缩表”作为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扩张资产规模的“发动机”,同业业务却在上半年出现明显“刹车”,折射出去杠杆成效明显。上证报记者梳理已披露的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发现,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南京银行、光大银行、上海银行、无锡银行等,在同业资产和负债两端均出现规模下降。其中,无锡银行的同业资产规模降幅最大,高达74.7%,而交行和杭州银行的同业业务则逆势而行,同业资产规模分别增长19.42%和43.05%。无锡银行解释称,这是由于调整资产配置造成了同业资产的减少,并导致总资产增速明显放缓。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为1259.17亿元,增长幅度仅为1.03%。另两家同业资产规模降幅较大的银行是中信银行和华夏银行。上半年,中信银行同业资产减少2817亿元,同比下降51.5%;华夏银行同业存款为597.45亿元,同比下降55.34%,买入返售金融资产887.46亿元,同比下降27.28%。相较于同业资产的变动,上市银行同业负债的收缩迹象更为明显。据中泰证券统计,从上市银行已披露的2017年半年报来看,同业资产的规模和一季报基本一致,均在2.6万亿元左右,同业负债整体规模则低于6万亿元。中泰证券认为,这表明银行同业资产端的调整从年初就已经开始,差不多一季度就已调整到位;而负债端调整主要是股份制银行负债调整所带动的。据记者统计,上半年,14家上市银行同业负债端压缩规模超过7000亿元。另外,从半年报数据中可以窥见,部分银行同业业务板块还有调整压力。比如,上海银行虽然总体资产出现缩表,但是同业存单与同业负债的总负债占比约为36.75%,已经超过了33%的监管上限。严监管控成本成效明显分析同业业务缩表的原因,一方面是监管合力整治同业业务乱象,另一方面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主动调整、控制成本的结果。二季度,银监会先后密集出台18个相关文件,其中整治的重点之一便是同业业务,目前来看成效非常明显。今年上半年,银行业同业资产、同业负债规模出现七年以来的首次双收缩。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商业银行的同业资产余额和同业负债余额比年初均减少了1.8万亿元,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增速分别是-5.6%和-2.3%。自此,同业业务增速转为负增长。同业业务“缩表”并非完全是监管重拳出击所致。有分析人士解释称,这也是银行出于控制成本、满足利润考核指标所作出的主动调整之策。“这是因为,尽管同业业务板块可助银行迅速扩张资产规模,但是其稳定性较差,对利率非常敏感,收益率也一般。因此,今年在严监管政策之下,为确保各项考核达标,银行只能适当控制同业规模。”“考虑到同业业务的特点,今年就只能控规模。”某城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向上证报记者解释称,以前为了完成利润指标,可以靠同业扩张规模,但今年行不通了。“在流动性管控压力下,一旦利率上行,成本就很难控制,只能控制同业负债端占比。”但他又无奈地表示,在流动性紧张的非常时刻,也只能靠同业负债来“续命”。在业内人士看来,考虑到央行已提出“明年一季度,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一年以内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银行同业业务的“寒冬”或许刚刚开始。“预计依靠同业业务来进行扩张的中小银行,将全面进入 缩表 周期。”分析人士称。【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为信息传播之需要,不作为投资参考,网贷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14家上市银行晒成绩单:零售贷款投放力度加大"的相关阅读:
还可以输入 500字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
就是都是骗子。
就是都是骗子。
就是都是骗子。
相关推荐:
投资人QQ群
沪公网安备 4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存量业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