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哈尔滨钢厂的一名炼钢厂偷拍事件结果工人,钢厂于1997年破产,给我划定工龄9年,我可以按特殊工种退休吗?

  发帖人非本文作者,如需转载请联系博主
  一、青春十八岁
  公元日,大年初一,冬天一扫雾霾阴雨暖阳照耀在新春第一天的大地上,人们纷纷出门探亲访友出游以不误大好春光。殷秀儿的女儿陈蔚从广州回家探亲,算一算这是女儿离开重庆北上南下的第10个年头,女儿刚到家的时候向父亲陈新友提出想在这次过节的空隙去给那些破产后的厂房拍一些照片——陈新友是个老发烧友,女儿工作的几个年头中也多少和新闻摄影相关,父女俩在摄影的爱好上有着很大的共鸣。
  女儿幼时正是夫妇两人在做工人的时候,上班都是三班倒,在陈蔚上幼儿园之前和幼儿园放假的时候,时常两人会带着女儿去厂里上班。所以,老厂房也是女儿幼时的“游乐园”,陈蔚是伴着轧机、锻机大锤的轰鸣声长大的,对于这些老厂房她希望能够在它们还存在的时候留下一些痕迹。
  于是这父女二人拎着三部相机就出门了,直到傍晚两部数码相机电池耗尽二人才悻悻归来。晚饭后,殷秀儿翻看着这父女二人一下午的成果,心里顿时五味齐全,一个个的故事像电影一样翩翩涌来。
  重庆特殊钢厂——原24兵工厂、2307信箱厂(为了保密,写信回厂地址都只能写信箱号。无线电厂是2306,曾经声名全国的嘉陵厂是2301),当殷秀儿18岁(她已经是第二代二钢人了)跨进这个厂门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一座坚强的厂,抗战时期的日军狂轰滥炸也没有毁灭中国人消灭小日本鬼子的炮弹从这里源源送出;这是一座勇敢的厂,国民党撤离大陆时指使特务炸毁它,是她的父辈们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组织起工人纠察队保护了这座厂;这是一座优秀的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国防工业、航天工业的发展史上,都离不开重庆特钢工人做出的贡献。
  1972年从会山顶进入重庆特钢大门,右边的一栋小红楼就是特钢的首脑机关——党委、厂部,这栋小红楼是五十年代为苏联专家修建的(2012年为了修建地铁已经拆除无踪影了),在小红楼的后方是一个小山坡,站在坡顶可以一览锻造厂、轧钢厂、炼钢厂车间(原八车间、四车间、一车间),这三个特钢厂最主要的车间就是老厂区(建于1935年),绕过了厂区往下就是嘉陵江边——这是过去特殊钢厂主要运输物资的进出口。殷秀儿的父亲是一轧钢厂车间工人,1971年已60出头的老爷子接组织通知退休,就让她顶班也到了一轧钢厂车间250中轧机主电室(轧机现在在三峡博物馆有展览,殷秀儿离开厂后在博物馆再次看到它,不禁泪流满面)。
  主电室就是开动轧机的地方,进厂时殷秀儿和陈新友都还必须要接受保密教育,陈新友还曾经因为一张照片怀疑涉及泄密而被组织谈话过,这是另外一话了。主电室合闸——轧机启动,加热炉燃起熊熊烈火,热剪机热浪滚滚,精整组钢材成堆,行车在头上飞来飞去。殷秀儿每天就是身在这样一个火一样的现场工作,相对其他工种(轧机、加热炉、精剪组等)清闲很多,合闸启动之后,她就可以站在主电室门口看轧钢工人轧钢。刚开始她还觉得挺新鲜,一大坨坨的钢锭送进加热炉加温,再送往札机,轧机两边站着轧钢工人,他们用手中的大铁钳夹住火红的钢头或钢尾送往不同的孔型——轧钢既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眼手要非常灵巧。翻滚的轧机会将一条条火热的钢条送到面前,动作一旦不协调,钢条烤得人连眼都睁不开不说,后面档位的人还会不断敲击钢板催促并声嘶力竭的骂娘。因为钢温低于一定的温度就“喂”不进孔型,甚至可能轧翻钢、打烂轧辊——一旦这样的话,轧机就必须得停下来换辊,这时主电室就会跳闸关机。
  多看几天轧钢,正当青春的殷秀儿就手痒想试试。那时轧机上的工人因文化大革命断档都是一些四十、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年轻的都是和殷秀儿一般大的刚满十八或者二十岁的“小崽儿”,时不时轧钢工的男生就会调侃她:你来嘛。殷秀儿打小就是一个不服输的女生,听到这句话还真跳下场子拿起铁钳就准备喂钢。老师傅见了还正儿八经的教她怎样夹钢不会打滑,怎样喂才顺手,就这样殷秀儿还真上了劲儿,等着合闸之后就时常去和那些一般大的男生挑战。帮忙轧钢的时候就会有人送给她保健票(轧钢机是高温体力劳动,每月有一定分量的保健票,可以在职工食堂买红烧肉、排骨汤),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样的“代工费”不无小补。有一次殷秀儿仗着自己胆大不知天高地厚的去了一档(轧机按照高低不同分为六档,一档为最高),被大组长看见了,给她一顿臭骂。原来挑钢不仅需要身手灵巧同时也需要力气,否则用力不对吊钳(一档是用吊钳)会跳起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可能打伤或者打死人。这一说把这个小姑娘可吓了一跳,再也不敢乱来。
  1972年12月文化大革命后进行了整党整团,恢复了党团组织建设,殷秀儿因为表现优秀首批入团,后又被选为250中轧机的团支部书记,当时一轧钢厂三台轧机各一个支部,一个机修支部,除了她之外都是男性。而250中轧机团支部除了三个女团员,其余也都是男性。面对这样的一群人,她通过努力将这些年轻人都鼓动起来利用周日(当时国家周休仅有周日一天)组织义务轧钢,后来有一些非团员的青年也参加了进来,整个轧机没有老职工就能开动轧钢,自然殷秀儿作为团支书理当顶一个班的轧钢工。
  回忆起这段生活可以说是殷秀儿最懵懂的,整天置身于机器轰鸣中,说话要靠吼听话要耳朵凑,好像从早到晚都有使不完的劲儿。那时的三班倒工人每班都提前半小时开班前会,延后2小时下班。整点下班洗澡后还参加政治学习,基本上在车间的时间有10多个小时。
  她的青春、她的爱情、结婚生女、入团提干整整十二年,都在这个车间。直到1984年厂劳资处调动,她才离开了这里,先后又在劳资处、集管处等地方工作,直到2000年企业员工下岗集体进再就业中心,整整28年。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就给了特钢,殷秀儿一直爱着这方土地,这一份爱是用语言无法言表的,当她看见影像中那熟悉的厂区铁路、厂房、工具房,如今却是那样的斑驳、破败、杂草丛生,尤有恍若隔世的感觉。这还是他么?昔日的辉煌、火热、忙碌,都成了如今的沉寂荒凉。
  她相信在中国过去除了农民子弟,最多的是企业职工子弟,谁见了今天这一幕都回黯然泪下,谁都会问:这是为什么?
楼主发言:45次 发图:17张 | 更多
  重庆特殊钢厂  厂区沿江向南北方向延伸,南端抵瓷器口刘家坟,北抵井口。南北长3.8公里,东西宽0.35_1.4公里,总面积为4.02平方公里。70年代开始,生产车间北至双碑和远祖桥,渝碚公路纵贯厂区,生产车间、职工住宅及医院、文娱活动中心位于公路以东,少数生产车间、职工子弟中学、小学及部分职工住宅位于公路以西。距离市中区16公里,厂区备有三个专用码头,1958年开始在厂区增建标准轨道铁路,1965年建成厂外专用线4.06公里,1989年共有铁路线19.84 公里,厂区共有公路10公里(from 《重庆特钢志》)  2000年破产在职18702人,自此之后这一些60年代的大学生、70代职工技校的工人,在这个厂里工作了30年、20年、10年的人就消失于这样一个大集体,淹没在人群中。  这个厂区正在被拆除,这一段历史正在消失,所以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记录下来。
  重庆应建一工业消亡企业博物馆,保存那些企业资料及一些实物,记录那些曾经为工业救国、实业报国的企业员工们,以及他们坎坷变迁的人生命运。  如公共方面不作为,个人只得以自己的方式留下一些印迹。
  好文。必须顶。
  这才是重庆文化的根基!
  二、“西南一切工业之母”  特钢厂的荣耀早在1935年,建厂之初的奠基石上镌刻着“西南一切工业之母”,之后这成为教育特钢子弟的必修课。企业破产之时,清算小组大多时间都忙于清查固定资产,而关于特殊钢厂历史的资料室却无人看管。资料室大门敞开,纸页资料四处散落,满地的纸堆中甚至可以非常容易找到曾经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的影像资料。  偶然一天,一位曾经分管宣传的老干部看到了这凄凉的一幕,出于职业的敏感和心痛,她把冷落一隅的“西南一切工业之母”以及朱德、方毅等国家领导人视察特钢时的照片仔细收藏。  后来重庆修建三峡博物馆时候,博物馆向破产领导小组征集资料——他们听说一轧250Ф轧机是1920年美国制造,破产领导小组经过商议后就无偿捐献了两架轧机牌坊——展览在三峡博物馆。  殷秀儿后来特地为了轧机去参观过,它静静的矗立在那儿,黑黝黝的战枪披挂在身。但是她觉得它在向她哭诉:我怎么会在这里,多么孤单,多么落寞。我悠久的历史,熠熠的光辉还能有谁知道。殷秀儿此时泪流满面:你见证了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你被钢铁工人铁臂护卫;你扎制的材料上天入地——你是英雄,你是民族魂的象征。我的青春由你相伴,我的成长有你见证,可我却无力把你送上精神的祭台…………从三峡博物馆出来,殷秀儿感觉发自骨子里的一种无奈和无力,因为她听到很多半大的孩子们都在问,这是什么东西啊,甚至还有人根本漠视了它的存在,匆匆而过。  而剩下的四个牌坊命运更是凄惨,被人拆除后当废铁卖给了一个江苏人,据说卖得时候作的废铁,到手之后又做了正常机器继续使用。就这样一轧250Ф轧机被五马分尸首尾分离。  而之前提到的那位老干部曾和三峡博物馆咨询,她有一块“西南一切工业之母”的奠基石不知道三峡博物馆是否需要。对方欣喜若狂、如获至宝,立马要走了。而后给这位老干部发了一张捐赠证书和一千元的先进,这位捐赠人将奖金上交了当时特钢的当家人,自己仅保留了这份捐赠证书。
  2301信箱  2307信箱  重庆当时这样的信箱还真不少!
  描述得嘿详细,我也算是特钢厂工人的后代,我为此嘿自豪。我听爷爷说,他是为了躲避国民党抓壮丁而到重庆,进入老特刚的,是 锅炉工,哪个时候退休的我忘老,因为我才几岁,后来我老汉接班进了位于双碑的三角花园附近的特刚教育培训部工作,也因此我的童年生活很幸福,不过在老汉40来岁的时候,中午下班在宿舍休息时突发脑溢血被对门的同事发现送到特刚的医院,通知了我妈妈,但也因特刚一医院医疗条件有限告知要转院,此时老汉病危,还没来得及转,我老汉闭到眼留老几滴眼泪就走了,当年我才11岁,当知道勒事的时候我还在大姨家玩,赶到重庆我老汉已经在太平间了,后头厂头派车将老汉的骨灰送回老家安葬,特刚厂每月会发抚慰金给我至到我满16岁结束。当时爷爷还在,白发送黑发人,第二年爷爷去世,老爷子最喜欢的狗狗在爷爷去世的第二晚也莫名的去了,在爷爷去的时候开始,狗狗不吃不喝的也不闹,平时嘿凶,都是爷爷给它弄饭,而且吃饭的时候除老爷爷,任何人在它身边它都要歇起牙吧。就睡在门口估计是陪他去了,后头我姐姐接班,没上几年就遇下岗潮了,当然我的童年也因此发生变化,我的性格也变内向老。  
  三、师兄(上)  在钢铁企业里,除了管理干部实行行政级别,工人都分成钢铁级和机修级,这两大类级别下分普工和学工两种。普工一般就是高温或重体力劳动,经过半年或一年的学习就可晋级,定级工资就是钢铁或机修二级。初始工资是26|28元,定级后工资为37|39元。学工又按照技术难度分为2年制或3年制,初始工资为18元,经过2~3年的学徒可考试转正为一级 ,转正一年之后方可定级。不管是普工还是技工都得签订师徒合同,因为断层新入厂的工人多,就可能出现一个师傅同时带好几个或者好几期徒弟。所以,在厂里就出现了同门师兄、师弟、师姐、师妹的“家族关系”,同门的徒弟们之间也如同兄弟姐妹一样亲密,在现在的企业中很难再出现这样的“家族关系”了。  2012年的某一天,殷秀儿的师兄永远的离开了,享年59岁,而那一天正好是她的生日。  其实这位师兄并不是殷秀儿的同门的师兄,他是殷秀儿老公的师兄。1970年师兄进厂,而老陈是69年下乡,71年进厂。按照年龄来说老陈其实大过师兄,师兄师弟是按照拜师时间来说,所以理论上老陈要叫他一声师兄。但是这几十年来老陈从来都没有认真的承认过这位师兄,直到他去世。  1972年初春殷秀儿进厂到了250Φ轧机主电室,很快就学会了启动主机的日常操作。天生爱唱歌的她把主机启动的铃声、轧机的轰隆声、加热炉的火焰、热剪冷床哐当声当做了伴奏,时不时趁着师傅不在时引吭高歌几句。很快的,在男青年居多的厂里就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殷秀儿在轧机乙班,她注意到在换班中下一班里有个男青年长着瘦高的个头——因为瘦高得了一个外号叫“竹竿”,和另外一名长相笃实、略显含蓄——因其头大得外号“大头”,这两个同门师兄弟上下班形影不离。每次交班的时候她都会和他俩闲聊两句,交谈中,殷秀儿发现这师兄弟俩人对未来非常有理想,和其他浑浑噩噩混日子的工人们对比,他们更有激情和冲劲,于是这三人就经常凑在一块聊天。  1972年全国恢复党团组织建设,在青年工人中发展共青团员,这三人就一起写了入团申请处。“竹竿”在文笔表述上略逊其他两人,于是他就找上了殷秀儿帮他写了入团申请书。年底这三人都顺利的入团,半年后“竹竿”和殷秀儿又当选为了团干部——“竹竿”当选为厂团委委员,殷秀儿是250Φ轧机的团支部书记。这二人对于团建设活动非常积极,经常策划组织团里的活动,并且对于后进青年还要进行家访帮助,还每周日利用休息时间定期更换板报(现在应该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板报了),每月组织青年野外活动……所以每年的团支部评比中殷秀儿的团支部都是优秀团支部。除此之外殷秀儿还定期参加自己组织的马列毛泽东思想理论学习,生产工作上要处处争优先,经常下了夜班之后还要赶去参加义务劳动……没有领导要求、没有报酬、没有补休,却从无怨言,这才是火热的青春啊!
  感谢各位关注  我会努力鞭策作者尽快更新,作者年纪大了习惯手写,所以我得对着文稿打字修整。  这是我们父母辈的青春,当我回到厂里看到荒芜破败的厂房、被深挖几十米的厂区,我很想知道为什么没有人提出来保留这一段历史。  北京的798、广州的红砖厂、太古仓都是这一段历史的遗留,为什么重庆不能有?为什么重庆特钢不能有?  但是我的力量有限,我希望这样的发布可以引起特钢子弟们的共鸣,帮助我们的父辈保留这段历史
  陆续我会放一些拆除前后的厂区照片
  很有意义的记录。记号。
  版权所有,请勿随意转载          这是2012年拍的照片,老旧的机器们已经停止了生产,铁路也荒草丛生——但是它们都还在那里          厂房已经彻底搬空,只留下挖地三尺的工地
  下面这一组是今年年初的,两组照片时隔一年而已
  我印象中无线电厂代号是2701。
  往事难回忆。
  你照这些我明天都可以去照。没有意义。真是发烧友,发点老照片,越老越好,只要是厂头的,最好是团结坝、民主坪、和平山一带的。还有三练的最好。跪求。。。我父亲一天都在喊我给他找几十年前的老照片。。。。。。
  特钢志我家也有,我老爸一天都抱起看,就放在他床边。我爷爷也是厂头开行车的。我爸对厂里的感情很深。如果LZ有老照片,联系下我,谢谢。。。我的手机
  @胖子麦麦
  有没有意义各自界定的概念不同,我只想表达这些东西每天都在消失。  就算今天去你也拍不到机器了,都卖完了,过两天可能厂房都给人扒了,我不想仅仅说明是发烧友。
  老照片数量过大整理也是个费时间的事情,以前的都是相纸洗出来的,所以都只能数码翻拍,太麻烦了,要整理出来也得花退休老头儿一年两年的时间才得行
  回复第20楼,@胖子麦麦  老照片数量过大整理也是个费时间的事情,以前的都是相纸洗出来的,所以都只能数码翻拍,太麻烦了,要整理出来也得花退休老头儿一年两年的时间才得行  --------------------------  可以提供我扫描成电子版吗?  
  楼主:胖子麦麦 时间: 22:31:06   2000年破产在职18702人,自此之后这一些60年代的大学生、70代职工技校的工人,在这个厂里工作了30年、20年、10年的人就消失于这样一个大集体,淹没在人群中。  -----------------------------  那在职18702人,除退休工人之外,其余者是如何安置的,现状如何?请给予一点介绍。
  殷秀儿后来特地为了轧机去参观过,它静静的矗立在那儿,黑黝黝的战枪披挂在身。但是她觉得它在向她哭诉:我怎么会在这里,多么孤单,多么落寞。我悠久的历史,熠熠的光辉还能有谁知道。  殷秀儿此时泪流满面:你见证了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你被钢铁工人铁臂护卫;你扎制的材料上天入地——你是英雄,你是民族魂的象征。我的青春由你相伴,我的成长有你见证,可我却无力把你送上精神的祭台…………从三峡博物馆出来,殷秀儿感觉发自骨子里的一种无奈和无力,因为她听到很多半大的孩子们都在问,这是什么东西啊,甚至还有人根本漠视了它的存在,匆匆而过。  ----------------------------------------------------------
  回复第20楼,
@胖子麦麦  老照片数量过大整理也是个费时间的事情,以前的都是相纸洗出来的,所以都只能数码翻拍,太麻烦了,要整理出来也得花退休老头儿一年两年的时间才得行  --------------------------  @tr912 21楼
18:15:00  可以提供我扫描成电子版吗?  -----------------------------  不是不提供,主要是现在整理出来的都是私人的部分,有人布置了任务给他,这部分确实不方便外传。等任务完成,我春节已经建议他整理一些之前车间的照片,要等一阵才有。整理出来了,我@你吧,不过没这么快应该还要几个月的说。
  回复第20楼,
@胖子麦麦  老照片数量过大整理也是个费时间的事情,以前的都是相纸洗出来的,所以都只能数码翻拍,太麻烦了,要整理出来也得花退休老头儿一年两年的时间才得行  --------------------------  @tr912
18:15:00  可以提供我扫描成电子版吗?  -----------------------------  @胖子麦麦 26楼
21:09:00  不是不提供,主要是现在整理出来的都是私人的部分,有人布置了任务给他,这部分确实不方便外传。等任务完成,我春节已经建议他整理一些之前车间的照片,要等一阵才有。整理出来了,我
,不过没这么快应该还要几个月的说。  -----------------------------  那要得,我等你,你不要忘了哟
  这个故事有点长,我想,我需要先mark下,再慢慢看。
  三、师兄(下)  “竹竿”后来由组织安排进了重庆特钢华隆公司,华隆的前身是个合资企业,外资撤走之后就只剩下了国企资产。“竹竿”成为了华隆领导班子的一员,不久之后的2005年7月重庆特殊钢厂由市政府操办,最终走上了破产的终章。“竹竿”气愤加心痛之余还有不甘心,在他的心中特钢不应破产也不该破产,特殊钢材大有市场,除了原有的军工市场需求,民用市场的需求也日益扩大。他召集了部分原一轧车间的骨干分子聚集在华隆公司旗下,立志要走出一条振兴特钢之路,重塑特钢形象。由于华隆只有一台350Ф轧机和后来增加的600Ф开坯机,特殊钢材生产的萎缩制约了华隆公司的市场。“竹竿”四处找寻合作伙伴,只为了能够给华隆扩大生产或资源,先后在涪陵、武陵与人合作筹办炼钢厂,厂名为“胜特”——可见其心!  2005年重庆特钢集团破产前夕,企业进行了资产整合,把一些优良资产从集团剥离。剥离的优良资产和人员均不属于特钢,资产按职级划分股份,职级越高个人资产就越多——这就是独特的“带资分流”(当时的大型国企破产,缺乏参考,所以非常多方式都是独创甚至有些奇特。是否正确这里不点评,只能说特殊的时期造就了这样结局)当时“带资分流”的解释是,由一部分人带走部分资产,独立去闯市场带领职工走出困境。但是更多的职工因为年龄、技能等诸多因素在社会上无法谋生,就算是有30多年工龄,最终只能按照每年800元计算失业补偿金。失业之后的医保、社保、孩子的学费、父母的赡养费仅仅靠这每年800元计算出的补偿金怎么能够继续生活?一时间夫妻离婚,妻子外遇傍大款;得了重疾,走上绝路……而80代特钢人记忆最深刻的新春游园会举办地——足球场,成了卖淫嫖娼、买毒贩毒的聚会地;为了筹集生活费,将房屋租给卖淫者收取钟点费……这一切都让特钢人痛心——“竹竿”能够召集原厂职工重新上岗、生产也是基于不忍,基于对特钢事业的坚持!  华隆的人员不断增加,而钢铁市场的起伏跌宕,“竹竿”的压力也越来愈大。2012年4月,新桥医院检查出他患脑部胶质性肿瘤,他并不知道他的生命时钟进入了倒计时。他对殷秀儿和老陈说等他病好了,要一起和他们去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毕竟年纪也到了。但是6月14日二次手术后,他自己感到了死亡的迫近。时常他念叨的是,工人怎么办?他对探视他的领导说:你们要一定要团结,一定要善待职工!华隆是这些职工的根,没有了华隆他们都无法生活。他签下了辞职书的时候流下了一行清泪,而这是他的脑瘤急剧恶化,视力已经严重退化了。  终于他累了,吁了人生最后一口气,最后这一口气他都要留在特钢的土地上(到最后他选择了原特钢长医院,现东华医院度过最后的时间)。但是他死不甘心,任何人都不能合上他要想疾呼而大张着的最,失声痛哭的工人在华隆公司迎候他的灵车,当灵车在厂区缓行时,他的嘴才终于合上。  他年仅59岁,还不到法定的退休年龄,为了特钢他尽力了——他付出的是自己的生命。尽管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殷秀儿和老陈都很理解。换做是他们,他们也会这样去做,为了特钢的视野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呜呼,早逝的特钢,早辞的师兄!
  楼主:胖子麦麦 时间: 22:31:06  2000年破产在职18702人,自此之后这一些60年代的大学生、70代职工技校的工人,在这个厂里工作了30年、20年、10年的人就消失于这样一个大集体,淹没在人群中。  -----------------------------  @王老大哥2012 23楼
20:21:00  那在职18702人,除退休工人之外,其余者是如何安置的,现状如何?请给予一点介绍。  -----------------------------  不知道今天更新这一段有没有解答一点儿这个疑问。  如果是双解的话,就是自己解决饭碗。  现状就是,能找到工作的都离开了二钢,曾经楼上的老工程师甚至远去了海南工作(因为家里有个儿子生活自理有问题,为了保障儿子以后的生活不得不离开特钢之后再找工作),离开人世的时候都没能回家;没找到工作的,就是低保;到退休年龄的,交够了社保就可以领退休工资了。  也还有部分一些员工在“带资分流”之后继续运营的企业里工作,数量不多。
  精锻的照片      这是三峡博物馆的250轧机  
  @tr912
我放了两张精锻生产时的照片
      漏了两张
  四、铁路  2012年底,原重庆特钢厂的铁路线突然开始挖拆,没几天铁轨就没了,留下了一堆废弃的枕木。接着来了几台大型挖掘机,继续掘地三尺。特钢人都知道,这里是一块宝地,前临波涛滚滚的嘉陵江,背靠郁郁葱葱的歌乐山。而地下在历经数年的建设发展,埋藏了大量的废钢铁。从九十年代初就有福建、浙江的人来这里挖废钢铁,转手再卖给需要废钢的企业。  而这条铁路有60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水路木船运输发展形成铁路、公路和水路多渠道的运输系统。1950年,全厂仅有窄轨铁路400米,轨距20寸(600mm),轨道为方钢条,粉段组成。无牵引车,全靠人力搬运推车。1951年起逐步翻修换成了8公斤轻轨道3条,另新建4条,使厂内基本形成运输铁路网。1958年10月厂内第一条准轨铁路建成通车后,主要铁路干道改为准轨铁路。1959年底共建成铁路线8公里,主要生产车间和料场的主要原燃材料、钢锭、钢坯转运,成品入库,大都由准轨铁路运输。1964年10月专用线路工程基本完成,专用线4.06公里与重庆铁路分局梨树湾车站接轨,其中隧道两个——映山红隧道长150米,渣滓洞隧道长380米。并为兄弟厂农药厂(现农药集团)、重庆耐火材料厂、十八冶建设公司(现中冶集团)、嘉陵机器厂(现嘉陵集团)等单位办理运输业务。1999年铁路总长21.84公里,路车到达量190605万吨,路车发出量88340吨。重庆特殊钢集团公司铁运处专司铁路运输管理。1999年时固定资产原值5305万元,净值2007万元。(以上摘自《重庆特钢志》)  特钢人对铁路是有特殊感情的,因为铁路运输吞吐的是原燃材料和成型钢材,同事牵系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只要听到火车汽笛在鸣号,看到车头拖着长长的白烟,说明厂内生产依然繁忙且正常,工人的工资就有着落。多少年来多少特钢人多少特钢人的子弟都是枕着隆隆的火车声如梦和成长,它是特钢生产的主动脉,也是特钢人的生命线。  九十年代末,特钢步入困境,铁路运输也随之进入淡季。随后又经历了几番起落折腾,最后彻底瘫痪。2005年7月宣布破产后,特钢的设备就陆续以废钢铁变卖,轧机、炼钢炉……直到2012年底厂外的铁路线也卖了,留下的满目疮痍和破败。  日殷和老陈以及他们的朋友,为了寻找最后的铁路,从大河沟铁路线开始徒步,穿过映山红隧道、渣滓洞隧道、小桥、中桥……沿途都看见挖去了一半的铁轨,残余的枕木,这群老特钢人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考虑将专线铁路贯穿烈士墓、白公馆、渣滓洞成为红色旅游专线?为什么不考虑让它继续为这座城市服务,既可以保留这段历史又可减少造价,何乐不为?  “厂兴我荣,厂衰我耻”回味当年我们的励志标语,百感交集……他们已经牺牲了那么多,连这一点都不能留下来么?
  特钢一炼的落过,看了此文,表示感触颇深
  @胖子麦麦 32楼
23:04:00  @tr912
我放了两张精锻生产时的照片  -----------------------------  期待你的更多的片片,特别是家属区的,和平山,团结坝,足球场,游艺楼,快餐顶的。。。
  都是历史了
  这里曾经是特钢销售处的钢材库房和钢材外运,材料运进的铁路枢纽站,而今连铁轨都被挖掉了....    大河沟铁路桥    是这篇帖子的重要地点http://bbs.tianya.cn/post-45-.shtml  渣滓洞隧道    这几张都是近日刚拍的
  顶起!
  一代名厂就这样凋谢了,可惜,可惜!!!
  特钢人,期待更新
  @胖子麦麦 顶!呜呼!
  严重关注!!!!特钢的倒下值得深思,有志者可专著研究分析,改革有成本、有代价,应该有人来买单。
  标记个 慢慢看
  今天晚上会更新一些,最近作者有点懒
  顶贴,老同学,还不更新?
  楼主:胖子麦麦 时间: 22:31:06  2000年破产在职18702人,自此之后这一些60年代的大学生、70代职工技校的工人,在这个厂里工作了30年、20年、10年的人就消失于这样一个大集体,淹没在人群中。  -----------------------------  @王老大哥2012 23楼
20:21:00  那在职18702人,除退休工人之外,其余者是如何安置的,现状如何?请给予一点介绍。  -----------------------------  后來发生众所周知的群体事件后。市国资委向下属企业安置了部份员工。我当时所在单位接收了约十人。  亊隔多年后,经过破产失业的阵痛后,多渠道分流,内退,重新安置,再就业?根据我所知原特钢人还算基本稳定下来了。比小破产厂好至少还有重新安置机会。
  70后二钢子弟校的飘过,  马路对面就是精煅车间,当时二钢的骄傲哦。  团结坝,长春沟,光荣坡,,,,,,,,,,怀恋。。。。
  我的外公是特刚元老,电方面的总工。我的童年也曾住在坡顶俯瞰二钢全景,看最高的烟囱冒出滚浓烟。改日,带上相机,回去找找。中心湾依然还在,面貌还没有大变。儿时参加过游园,记忆尤新。  
  特钢的子弟顶起,好怀念小时候球场坝春节的游园,当时觉得完全是是我们的天堂,现在再也没有这种感觉了。小学子弟二校,曾在和平山、民主坪、中心湾住过的正宗二钢70后子弟路过,楼主,以后多发特钢的老照片,你勾起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谢谢。
  毛泽东说:一个钢铁一个粮食,有了这两个东西就好办了。可他万万没想到,有了这两个东西就难办了。现在钢铁产能过剩,先进的每吨钢仅400公斤标煤,落后的800公斤以上。 二钢“2000年破产在职18702人,。。。。”宝钢8000人年产3000万吨优质钢材,在世界上还不算最先进的。淘汰落后产能,这是大方向啊。
  关于下岗双解职工提前退休政策和意见  90年代末期以来,国内兴起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化改制浪潮。民营化改制导致的大量下岗失业职工,生活陷入困境,异常艰难。全国由此产生的下岗失业职工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这数千万人涉及到数千万个家庭,直接间接波及到上亿人。 下岗失业职工生存遇到的严峻挑战,他们“真穷、真苦、真可怜”的生活状况,却被完全忽视了。其原因,就是真相被一层层严严实实地掩盖着。鉴于此,我们郑重地向“两会”简要反映有关情况并提出建议。  一、公有制企业改制对待职工的做法  地方公有制企业改制对于职工的处理,一般的做法是,除了少数工龄满三十年或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人实现内部退休,每月可领取二三百元(各地有差异)的内退工资之外,其他人无一例外地被“买断工龄”,即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金后,统一解除劳动合同。“买断职工工龄”一般是按原有企业留存资产和上一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确定工龄标准。各地政府部门把实际上与“裁员”区别不大的“买断职工工龄”,称之为“安置职工”。其实,众所周知,公有制企业民营化改制基本上没有安置职工,即并未重新安排就业。  在公有制企业改制过程中,原职工在政治上没有受到尊重,过于微薄的经济补偿,根本不足以真正补偿他们长期以来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的贡献。  二、下岗失业职工的生活困境  公有制企业民营化改制之后,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职工,除极少数符合内部退休条件的职工尚有生活保障外,其他职工全部失业。这些失业职工中,很小的一部分年轻、有技术、学历较高的人比较容易“再就业”。购买公有制企业的民营企业主一般是收购原国企最核心的有效资产,所需员工数量很少,因此原职工在改制之后的民营企业就业者所占比例很小,而且,一般情况是,在劳动强度增大、劳动时间延长的情况下,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与在原公有制企业相比,反而有所下降。  其他下岗失业职工,特别是占多数的女职工年过40岁、男职工年过50岁的“4050”人员,陷入了非常严峻的生活困境。长期以来,这些人数多达数千万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职工,是工人阶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曾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巨大的历史性贡献,表现了工人阶级伟大的奉献精神和优良品质。这些同志以厂为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是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家园。虽然工作期间工薪待遇一直低廉,基本上仅够当时养家糊口,一般是没有积蓄的,但是只要积极认真、遵纪守法,就不会有失去饭碗之忧。因此,他们始终充满着主人翁自豪感,以乐于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为社会所公认。然而,正是这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在把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岁月献给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后,他们被改制抛向社会自谋职业。  下岗失业职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连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都面临就业难的境况下,“再就业”之路异常艰难。他们到劳务市场找职业没有任何优势,论体力、精力比不上进城的农民工,论文化比不上待业的大学生,只能应聘一些报酬最低条件苛刻的岗位:更夫、卫生员、护理员等,没有正常休息日。事实上,只有极少数“幸运者”有从事清洁工、绿化等“公益性岗位”和家政服务之类工作的机会,而多数人面临四处碰壁的极度窘境,为了温饱,每天四处凄惶奔波,以求获得偶尔打几天零工的机会。一些下岗失业职工只能靠拾荒勉强度日,一些下岗失业女工甚至被迫从事色情业以维持全家人生计。尤其是一些职工夫妻双双下岗失业后,生活困难更大,“贫贱夫妻百事哀”,因此家庭不和、夫妻感情破裂而离婚的现象比比皆是。  在比较稳定的经济来源断绝之后,下岗失业职工还要自己交纳每年四五千元并不断上涨的社保金(养老金和医保金),还要养家糊口,并有可能遇到家人就医、孩子上学成家、住房改善等特殊情况需要开销。其生活之艰难可以想见。这些年来,这些原国企职工居住在被人称之为“贫民窟”的职工生活区,居住在原国企生活区的狭小的住房里,艰难度日,无人问津,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们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着,不但生活极其艰难,而且普遍受到社会的蔑视与欺凌,精神创伤非常严重。近几年,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诸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涨工资、提高养老金标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等,但是几乎全都与下岗失业职工没有直接关系。他们是一个完全被社会遗忘、冷落的庞大群体,他们的生活境遇实际上已经远不如大多数农民和农民工。  三、关于下岗失业职工问题的建议  鉴于下岗失业职工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制中遭受的极不公平待遇,鉴于他们的实际生活困境和他们长期以来的共同诉求,我们郑重提出如下建议。  (一)希望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认真关注下岗失业职工这个人数众多的庞大群体,关注他们艰难的现实处境,关注他们在生活上面临的各种困难和严峻挑战。建议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出台统一的政策措施,研究处理下岗失业职工问题。深入下岗失业职工群体进行切实调研,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有关政策,使他们也有机会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党的惠民春风。鉴于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区分各地不同情况,制定适当标准,对他们在国企改制中付出的巨大牺牲进行合理的经济再补偿,把他们从生活的泥沼中拯救出来。  (二)鉴于他们不堪每年交纳社保金的重负,根据原职工年龄大小和工龄长短,部分或者全部免除交纳社保金,直到退休。下岗失业职工男,年满50岁,国有企业工龄满10年以上,可以提前退休。女,年满45岁,国有企业工龄满10年以上,可以提前退休。
  解除劳动合同,解除再就业中心合同的顶起!
  @薜荔藤萝 48楼
21:25:00  顶贴,老同学,还不更新?  -----------------------------  你素谁呀
  忙了几天懒了几天,前两天家里电话来说,厂里旧职工的阿姨含着泪看完了,问我说咋还不更新,才振作起来重新更新一段  今天这部分整理特钢厂曾经荣耀的过去。
  五、过去的时光难忘怀  “小女小女快快长,长大嫁到二钢厂,三天一顿肉七天一个膀”这首童谣流传于民国时期,足见二钢厂的富裕早在当时就深入民心。在殷秀儿小时候,男孩子玩铁环、陀螺、弹弓,家里的鞋、衣架,甚至厨房用的刀、锅都是捡特钢厂的残余边角料做的。女孩子们一边在读小学阶段,放学后做完作业就会去铁道边捡炭花(煤渣),那时寻常人家听的床脚下都是堆放着柴和炭花——这些都是冬天烤火取暖的主要能源。夏天,殷秀儿和同伴们最开心的是家里的大人下班带回来一盅冰糖水,那是高温工人降温用的。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个比如今昂贵的进口冰激凌更美味。双碑卖菜的农民都知道,但逢集市,背背兜的就是特钢的,拎菜篮的是嘉陵厂的。特钢厂的家属子弟也有着一丝天生的优越感,在七八十年代,参加工作能进特钢的都不容易,有市政府、机关、医院、银行的子女都通过各种关系挤进特钢招工、招生的名额,很多学校的教师、医院的医生都招特钢工人为婿。正如曾经的250Φ轧机的老机长对吊儿郎当的青工们说:“只要你工作好,没有找不到的婆娘。”以前市级机关招干都在企业干部中选拔,八十年代市里借调去的一些干部都不愿意去市里而回了厂——现在说起来也是笑谈“肠子都悔青了”。  日,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长阎锡山训令兵工署二十四厂停工,实施紧急戒严。11月29日,警察总队第二师派兵将钢厂第一发电厂全部炸毁,以及炼钢厂两座3吨电弧炉和部分厂房炸坏。地下党组织工人成立工人纠察队保卫保护钢厂,其间阻止了数起国民党特务破坏钢厂的企图。  日重庆解放,同年12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军事管理制度委员会派军事代表进厂接管。日,电炉炼钢复产,当年产钢2669吨,相当于1949年的生产水平。  1985年钢厂累计产出电炉钢481万个,钢材331万个,上交国家利税总额9亿元,为基础建设投资累计2.51亿元的3.6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六五”期间产钢115万个,上缴利税3亿元。  1986年后,特钢厂经过“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计划的逐步改造和扩建,1988年产钢27.28万个,钢材20.56万个。上缴利税13.2亿元。其中利润6.4亿元。累积为投资的5.3倍。1993年特钢厂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年产钢35.084万个,钢材24.12万个。  1979年以后,6年时间共研制新产品1491项,为国防尖端科技发展试制洲际导弹、通讯卫星、核潜艇和航天工业用钢材,多项新材料荣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经委办法的优秀新产品奖。70年代中期后成为我国阀门钢牌号较多、产量最多的阀门钢主要基地。1989年被授予国家二级企业连续六年进入中国最大500家工业企业,1994年被四川省许为省工业企业十大经营规模企业,四川巴蜀知名企业、经济效益显著先进企业。国家经委授予全国工业系统经济效益先进称号。  早在1958年邓小平来特钢视察风趣的说“不要忘了八只老母鸡(机)吃你们哟!”说的就是当时国家的八个机械工业部新属的工厂,都需要特钢厂供应的优质钢材,当时很多品种享受免检。1956年彭德怀到特钢厂,在自制电炉旁等到出完钢;1957年4月,国家副主席朱德到厂视察;1959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到厂视察;同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陈云、薄一波到厂视察……在特钢厂的光辉历史上,不禁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脚步。历届冶金部领导、省委领导、市委领导多次光临特钢指导生产经营,关心职工家属日常生活,让特钢职工近距离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倍感钢铁工人的光荣,极大的激发了特钢工人的生产热情。  1978年特钢在全市率先实行奖金制度;1979年全厂回复综合奖制度;1983年上级批准试行自费内部浮动工资制度;1983年5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特钢厂为工资调整、工资改革的试点单位。市面上紧俏的黑白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八十年代初在特钢已不属新鲜了。  1980年根据沙坪坝区人民政府意见,与区合办重庆链条厂;根据市二轻局意见,投资45万元,与重庆制锁一厂在江北区合办重庆市不锈钢制品厂;1982年北碚区属钢厂并入特钢。  80年代是特钢厂史上最光辉的时代,而一些轻工业厂十分不景气,特钢除了不断向外无偿投资,还接收破产企业的失业职工,先后西南服装厂、二针厂、丝纺厂的失业职工投靠特钢。更有四川女子足球队、重庆市京剧团在没经费、开不起工资揭不开锅的时候,是特钢厂展开博大的胸怀,伸出无私之手给经费、管工资。回报就是女子足球队每年到厂给职工家属踢一场球,京剧团到厂演出一场……特钢厂的真金白银拯救了四川省女足和国之精粹——京剧。当今的足球明星、京剧名角也许不会记得“三十年河东”的事,他们动辄数十万的出场费,与往日寒酸不可同日而语。  回想当年辉煌时的特钢,殷更深的更深的感受是为什么说工人阶级伟大——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为什么是工人阶级,因为他们无私,更因为他们是真正的无产阶级!!  PS:四川省女子足球队是全国保存为数不多的女足之一,是后期为组建国家女足输送队员的主要球队,名将温丽蓉就曾经在特钢足球场出现过。
  @bluerhinesea 52楼
10:37:00  我的外公是特刚元老,电方面的总工。我的童年也曾住在坡顶俯瞰二钢全景,看最高的烟囱冒出滚浓烟。改日,带上相机,回去找找。中心湾依然还在,面貌还没有大变。儿时参加过游园,记忆尤新。  -----------------------------  下中心湾拆完了,上中心湾也有部分拆老。
  预告  六、知识分子的精英们
  @sh1018 50楼
09:07:00  70后二钢子弟校的飘过,  马路对面就是精煅车间,当时二钢的骄傲哦。  团结坝,长春沟,光荣坡,,,,,,,,,,怀恋。。。。  -----------------------------  精锻后面会着重写,确实在后期属于二钢的骄傲,压垮骆驼的稻草之一的罗布林设备也是在此车间。
  六、知识分子的精英们
  前两天在游艺楼殷遇到了游总,他曾经是特钢厂的老副总工程师,为人谦和,也是全厂四十三位享受国务院政策津贴之一的高级技术人员。他已八十有余了,向殷陈二人打听起老索(原精锻厂厂长)。游总告诉他们,老索最近写了一首诗,是写特钢破产的,问二人看见没有。因这两天正好是殷在整理回忆特钢厂的那些事,她总感觉对这些老工程技术人员的心理是理解并无奈的。  都知道特钢过去是由军工厂演变而来的,在过去“政治高于一切”的年代,国家培养的大学生要分配到军工厂的必须是品学兼优、政治可靠的。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自较发达的北京、上海,年轻炽热的他们离乡背井来到二钢厂,住的是单工宿舍。初来乍到也没有亲戚朋友,被分配的单位都是生产一线的生产班组当工人,名曰锻炼。他们和一线的工人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其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长时间的基层生活也让他们对车间的机器设备、生产工艺了如指掌。70年代殷陈二人进厂时,每台轧机都配备有现场技术员,他们的工作办公室就是在生产现场,也穿着劳保服。不熟悉厂里情况的人是分不出谁是工人谁是技术员的。  有时生产现场还会突然现场站满了技术人员甚至是厂长,他们和工人讨论切磋,甚至大吵。为的是出新产品,产品不出来他们都不离开现场——直到新产品轧制出来。有点常识的就会知道这时在试制新产品,不定是航天航空甚至是卫星上急需要的钢材。他们废寝忘食的工作时常让他们照顾不了家人,为此很多五六十年代大学生的子女学历都不太高,有些甚至只是技校生。中心湾的老职工家属区就曾有一名退休总会计师的儿子下岗,在父亲年老体衰陷入特困后依然不管不顾,其理由是“他有共产党管”。  他们真的是贡献了青春甚至是子孙一代的中坚知识分子精英!  企业破产时,他们已步入老年,眼看亲手建设发展的企业由兴转衰,甚至活生生的倒下,这比挖他们的心还难受!有的接受不了这个现实,患上忧郁症、海尔默兹综合症,选择跳楼、跳崖、上吊自杀……殷陈认识的人中就有4名干部是这样离开人世的。更可怕的是当他们进入老年后疾病缠身,而在重庆破产企业职工的医保费每月仅有20多元,比原厂大集体的退休职工还少,当然更不能和他们那些曾经落选特钢而进入事业单位、学院机关的同学相比了。曾有一名副总经济师告诉殷秀儿,他家在上海留有一套房给他,但他不能回去住。因为他的退休费付了物管费就所剩无几了。每次同学聚会,他也不好意思说他这个副总的退休费数额。  特钢的破产伤在他们的心里,更多的是经济上的拮据、困惑。他们身在讲贡献的年代,他们相信共和国不会忘记,没有他们昨天的付出就没有今天的发展。  扪心自问,社会是否应该给他们一些反哺回报呢?  想到这里,老殷觉得心理隐隐作痛。  伤痛和疮疤,可以用时间来将它们遗忘。而现在她在将试图遗忘的一点一滴重新收拾,又一点一滴的亮出来。这对于一个年近六十岁的老人无疑非常的残酷,写一篇就像揭开一层疮疤,痛得钻心。在网上也有不少特钢人或特钢子弟在关注,原来他们也是“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仍是重特心”。虽然他们漂泊在天南海北,却仍然忘不了特钢的儿时记忆。  是的,历史是无情的,特钢虽然没了,但是特钢人的精神已根深蒂固的植入曾在这儿生活的每一个特钢人,带着这种精神发扬光大生生不息。他们曾是这场变革的见证人,为了子孙后代留下一点什么,也不枉为特钢人。
  七、一张照片的故事
  六、知识分子的精英们(补充)  老殷的一位朋友的父亲是特钢历史上有名的何明达,1958年提为机械工程师。他从工人做起,努力学习钻研,长期从事革新创造活动,改进落后的操作工序、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厂内的小铁路运输专用线、输煤机、钢锭车、露天龙门吊和自动卸料台都是由他设计并组织实施的。1954年评为重庆市工业劳动模范,并先后十次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1956年出席全国群英会,1963年11月 在嘉陵江边索道事故中牺牲,时年仅37岁。  而此时他的大女儿才12岁就读小学五年级,他的妻子腹中还怀着小宝宝。他的妻子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在他去世之后没有再嫁,用一个女人单薄的肩头挑起了5个儿女的养育。但是她对子女的教诲明确了一点——不要当干部,不要在特钢厂当干部,干部在她的眼中就是不知疲倦的付出直至生命终结。  易诚之,1962年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后分配进厂,两次评为冶金部科研新产品先进科技工作者,1983年出席四川省科技大会,他曾任精密合金研究所科研组长,冷轧板车间副主任、主任,厂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重庆市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他致力于冷轧板的技术攻关,主持研究的“冷轧板异步轧制技术”取得成功。由于精力过度投入工作,积劳成疾,1986年8月逝世,时年仅47岁。  他们都是英年造势的特钢工程技术人员中的精英,因为他们成就了特钢曾经的辉煌!
  七、一张照片的故事  进厂后,殷秀儿就开始了三班倒的日子,刚开始倒还是觉得新鲜。时间一长,才体会到了痛苦,特别要命的是到了下半夜2点~5点,瞌睡来了怎么都挡不住,不管是喝老荫茶还是掐大腿,站着都能睡着。高温季节的时候,轧机工人可以说是吃不好睡不好,刚开始是在为轧钢工人休息的凉亭上淋水,形成一个人工“水帘亭”,通过冷水达到降温的目的。后来在轧机旁修了一个冷冻房,从制冰厂拉来的大冰块放在室内降温。有了冷冻房年轻的“超龄生”(当时也只有十八、十九岁)在房里睡着而不想换班,任中年的吴机脑壳(机长)沙哑着嗓子吼、揪耳朵,最后他端来一杯浓茶挨着灌,才把青工灌醒去轧钢。  下班后的青工除了政治学习,就是逛双碑,特钢厂的钢铁工人沿袭了豪爽仗义的风气,在外遇上了不平事,只要是特钢人无不帮忙的。所以特钢的青工打架在石双片区都是相当有名的。  73年的初春,殷上中班上午8点就要去车间政治学习,遇上了“师兄”二人下夜班也在参加政治学,。她和另两位师妹约二人去砖瓦窑“春游”。砖瓦窑和嘉陵厂毗邻紧挨着嘉陵江,江边是职工家属自辟田地栽种的麦苗和蔬菜。从一轧车间出来穿过八车间有一座水泥桥连接,桥对面就是一片高低错落的家属平房。  陈师兄是个发烧友,以前都是借别人的照相机自己学冲洗照片。71年进厂后,积攒了一年的工资,买了一台海鸥120相机,这在当时的青工中算是非常洋气的奢侈品,也是“公子哥儿”的爱好。听说陈师兄买了相机,爱美的姑娘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虽然那时上下班穿过大且不透气的劳保服是正常,穿裙子白衣领翻出来都会被看做资产阶级生活作风,书记也会因此找去谈话。但是纵然这样,也挡不住姑娘们骨子里爱美的心,有机会还是会偷偷打扮一下。  没几天,车间保卫干事朱干事就找上了殷去办公室,工人一般不怎么去办公室,一旦被叫去心里自然就忐忑不安了。朱干事说,他们照相的时候把车间厂房拍进背景了,一、要交出照片;二、写检查;三、要交代相机的主人是谁。从办公室出来殷秀儿顿时就没了主意,一打听才知道是师妹中的一人将照片拿出来看被她师傅看见了。师傅是党员,马上发现了问题,立即报告了保卫干事。殷和师妹们一商量,发现这二人更没主见,殷秀儿告诉她们“绝对不能透漏相机是谁的,不能因为给我们拍照就连累了别人,这样对不起人。至于检查我来写,你们俩抄就行了。”  “尊敬的领导:本人因缺乏政治学习阶级斗争的弦拉得不紧,保密意识不强……”检查附上照片一并交上去了,追问相机时我们回答是借的别人的,已还给别人了。好在朱干事可能见我们的检查写得还像模像样的,此事就没有再追问了。可是师傅倒是把师姐师妹三人狠狠的批了一顿,那段时间三个姑娘都“夹着尾巴”做事儿,就怕作为XX典型惊动了父母。庆幸的是姑娘们成功“保护”了师兄,没有当叛徒泄露他们。从此这几个青工再也不敢在厂内外拍照了,哪怕背景里有一点厂房的影子也不敢了。  76年车间团总支书记抽调去当带队干部(本厂子弟下乡插队的地方,企业派干部去共同管理)让殷秀儿从主电室出来代理工作(她当时是团总支副书记,因为长年三班患有神经衰弱,这种调职也算是照顾了)并兼任车间播音员。虽然车间机器轰隆,根本听不见广播,但她还是不辜负领导的期望,每天早、中、晚三次定时开放喇叭,还下工段去采写当天的产量并及时播报。而车间的广播室就设在朱干事的办公室,有一天殷随意翻开朱干事的书桌,发现她们上交的照片就压在一叠资料的最底下,殷秀儿欣喜若狂。因为她一直以为这张照片惊动了厂保卫处,照片早就上交了。于是她立马将照片偷偷的“物归原主”了,这事儿除了当事人没有其他人知道,如果不是女儿让她写这六十年来的那些事儿,也许这件事就永远的埋在肚子里了。  他们的青春在火红的年代是寂寞且单调的。
  自传体文字,一般记述了人的真情实感。向楼主致敬!  
  八、一条反标
  这就是那张被朱干事收缴,后来被偷偷拿回来的“肇事”照片  
  @tr912
这张照片够老吧
  @胖子麦麦 73楼
21:50:00  这就是那张被朱干事收缴,后来被偷偷拿回来的“肇事”照片    -----------------------------  那时厂里老工人保密意识雀湿超强,后来这种意识成为二钢人的过硬素质之一。只是在这张照片里,遭青春撞了一哈腰杆,还好没崴倒……哈哈
  @胖子麦麦
21:50:00  这就是那张被朱干事收缴,后来被偷偷拿回来的“肇事”照片  -----------------------------  @纪念莫飞a 75楼
23:07:00  那时厂里老工人保密意识雀湿超强,后来这种意识成为二钢人的过硬素质之一。只是在这张照片里,遭青春撞了一哈腰杆,还好没崴倒……哈哈  -----------------------------  当年的工人阶级还是要淳朴很多,老师傅也照顾这些青工,所以也雀湿不容易“崴倒”
  @王老大哥-16 20:21:00  那在职18702人,除退休工人之外,其余者是如何安置的,现状如何?请给予一点介绍。  ———————————————  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内退下岗买断  
  那个特钢家属区,听说现在是贫民区,杂皮成堆!  
  1935年刘湘主持奠基修建的。。。
  特钢近两万职工,五万家属,70、80年代是重庆的上缴利税大户(比重钢还高),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企业消失了,职工下岗了,为国家的企业改革作出了巨大牺牲,希望社会多关心国企下岗职工的生存,不要只关心农民工的权益。
  九、特钢情结 上  特钢破产后很多特钢人离开了这里,有的为了生计,有的是搬迁,更有的是为了离开这块伤心之地。老殷有N个理由离开,却始终舍不得离开,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父辈曾工作在这个地方,更多的是扯不断理还乱的情思。小时候她是伴着早晨厂广播站的声音醒来,夜晚听着火车“呜~~~~~轰隆轰隆”的声音入眠,中心湾、团结坝、炭花坝、凉水沿……到处都可以捡拾到幼年的乐趣。在这儿似乎从来没有感觉时光的流逝,脑海里印下的童年故事就发生在脚下的这块土地,似乎这就是昨天的事。  今年老殷迈入花甲,从出生开始,除去中学住校1年下乡知青2年,她在特钢生活了整整57年,只有生于斯长于斯是难有这番刻骨铭心的依依乡情。耳濡目染特钢工人的大公无私、刚直不阿、豪爽义气、忠诚执着,浸染在她的骨子里,也让她根深蒂固形成一种性情。尽管在纷繁的社会现实中她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但同时也让她在跌宕起伏中更完善了自己。  1971年殷秀儿年过六十的父亲退休,特钢厂要她姐姐顶班,而家里的父母更想让小女儿顶班,理由是她年幼,下乡的环境太贫穷。可是因为特钢厂曾以特招去宣汉县招有唱歌天赋的姐姐,却多次被当地拒绝,双方拉锯直到退休指标将作废,特钢厂才同意招收殷秀儿。当1972年2月殷秀儿到厂劳资处报到,劳资处的女干部惊讶的说:“呀,你就是殷秀儿啊,你妈妈天天到我们这里来哭,你回来了就好了……”这个时候殷秀儿才知道为了让她回厂,她的母亲四处找人,求爹爹告奶奶,没有钱送不起礼,就只有用无奈的泪水去打动人。  16岁刚过殷秀儿就下乡到了宣汉县天生区芭蕉公社九大队二队,从县城出去一直沿着小河往山里走,生产队就坐落在四面都是山的大山中。赶场买盐都要翻山过河,必翻的那座坡被当地人称为“够爬坡”,哪怕双手空空也无法一口气翻过山,中途都得在一棵大树下歇脚。生产队田少土多,小年轻一下队里就开始挣工分养活自己。殷秀儿刚分到芭蕉公社是12月,1970年春节因为家里没钱给她路费,这一年春节她就是在农村过的。下乡两年插秧打谷(这俩字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写,大家可以指正)什么活儿她都学都干,深得社员的好评。1971年她还出席了宣汉县的“三代会”。大队干部也说殷秀儿的表现是大队知青中最好的,若有招工第一个推荐她。而事实上,殷秀儿一直没有被推荐出去,眼看着同来的知青陆陆续续都走了,赶场都见不着几个熟面孔,一封封写给父母的家书就催得更急了。终于家里来信说下一批就有了,她就开始算还有多少米要砍多少柴,米吃完了柴烧完了,招工的消息还没有,那真的是度日如年啊!  直到接到通知体检,一颗忐忑的新才算安定下来。临走之前,倒头便睡的殷秀儿失眠了,想到就要回去,生活将重新开始就压抑不住兴奋,那夜她就一直盘算着一定要当一个好工人。回家后,她的母亲把在特钢厂工作的几位叔叔叫到家里来特地给她上了一课,也是怎样做一个好工人。  同车回来的知青和她同时分到四车间(一轧车间),同行的女生是车工上长白班,殷秀儿到主电室上三班倒。那时她还并不羡慕长白班,因为干部几乎都出自于主电室。在主电室的时候殷秀儿还读了三年的在职财会中专班、初级英语,要说文化大革命让她失去了最佳的读书机会,进入了社会之后更觉得知识的重要性,她希望自己可以加快步伐追赶上。
  番外的补充  芭蕉乡在大概96年左右的时间老殷带女儿去过,那可能是女儿到初中见过的最穷的地方了。坐了大概近半日的火车才能到宣汉,宣汉去到芭蕉乡还要半日公车,一早一晚也就两班。住在和老殷交好的幺姑家,电器就只有点灯和广播,没电视没娱乐。幺姑从早到黑就忙农活,娃儿几个全部打畅放。住了四五天,女儿腿上给跳蚤咬的全是包,心理是不愿意再去了。  隔年暑假,老殷想让女儿去芭蕉乡住一个月,真正体验下农村生活。幺姑的弟弟亲自来接,结果女儿在家又哭又闹,老陈心疼就放弃了这个计划。  后来幺姑的儿子大了,在家弄了个小的养猪场,还做自酿酒,酒糟喂猪,听说日子现在过得也很不错了。重庆现在去宣汉开车也蛮近了,这两年知青组团回乡的活动组织很多,据说阵仗最大那次,县里还办了接待。
  真实的回忆,朴实的语言,真情的释放,继续写下去,60多年的时间跨度,难得看见这样的文章。
  请继续写下去,偌大的特钢厂是怎么消失的,老陈的工厂生活顺利吗?期盼着
  明天会更新的。  最近作者写了一些,但是因为作者年纪大,写完了是靠人翻拍了给我,我在誊写在电子文档发布的。  最近翻拍的人不在家几天,所以更新会稍微缓慢一些
  二钢厂子弟飘过!每次回重庆都要去看看球场坝,窍门山。当学生时放学回家就在球场坝卖冰糕、麻辣串,冰粉,每年春节游园的时候好热闹哦!虽然那时候生活艰苦,但那时候的经历却终身受益。
  九、特钢情结 下  1981年殷秀儿有了女儿,因为家里没有老人可以帮忙带,她也想过是不是要请长假带小孩,但是又担心这样的生活会桎梏了自己,最终会落后于同龄人。她计划在女儿上小学之前一定要读大学,经过数个白天上班晚上在办公室啃书本的日夜,考上了经济管理刊函授大学,92年又考上了中央党校函授班。  记得上刊大时,要到重大去听课,女儿没有人带。殷秀儿就背着女儿走到(那个时候沙坪坝到重大没有公交车,只能走路去)重大附近的姐姐家,课间休息十分钟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去姐姐家,看看女儿是不是安全——姐姐住电力局家属院,家里的电器电线很多。然后再跑回去上课。有时候也带女儿去教室,躲在大教室最后排的凳子上让她睡觉,结果女儿经常因此感冒发烧。  还有一次要去袁家岗考试,晚上看书晚了,早晨天不亮就出门。公共汽车少,好不容易挤上车却下错了站,怕赶不上考试,又只好走路到沙坪坝去转车。  不过殷秀儿也非常感谢特钢给了她一个了愿的机会,她在职读书的学费、车费都可以在企业报销,考试期间脱产带薪、大学毕业社会实践考察也不用自掏腰包,就是说只要进了企业,培训、进修都由企业承担,也不影响工资升级。由于以前学习没有脱离基层,理论知识可以立马实践,殷秀儿在劳资处工作时在刊大函授学习,就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写出了重庆特殊钢厂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在后来的工作中,几乎有关劳动工资、经济责任制、人事管理的相关制度办法都是由殷主笔,实践效果也不错。特别是在指定经济责任制的同时,与市劳动局谈成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让厂办大集体的职工工资由“死工资”变成有源之水。有经济效益个人收入就可增长,并力主集体企业职工参加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尽管当时遭到一些人的反对,现在来看这对集体企业职工是天大的好事。  学习中殷秀儿觉得自己得到了成长,她学到的新知识也用在了为特钢的服务中,这就是她的欣慰和收获。  厂里的文艺青年也不少,有文学创作组和美术创作组。殷秀儿参加的文学创作组,组里有个男青年叫邹X实,他是革命先驱邹容的后代子孙,他非常爱写诗,一轧车间有位姓严的老师也爱写,于是殷秀儿经常在厂广播站朗诵他们写的诗。那时厂广播台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词句“啊,火红的钢铁,火红的年代\伟大的祖国,我是你的儿女\我将青春献给你”
  @胖子麦麦 70楼
15:49:00  七、一张照片的故事  进厂后,殷秀儿就开始了三班倒的日子,刚开始倒还是觉得新鲜。时间一长,才体会到了痛苦,特别要命的是到了下半夜2点~5点,瞌睡来了怎么都挡不住,不管是喝老荫茶还是掐大腿,站着都能睡着。高温季节的时候,轧机工人可以说是吃不好睡不好,刚开始是在为轧钢工人休息的凉亭上淋水,形成一个人工“水帘亭”,通过冷水达到降温的目的。后来在轧机旁修了一个冷冻房,从制冰厂拉来的大冰块放在室内降温......  --------------------------  你写的不错啊! 我虽然在特钢长大,很多事情却不了解。  你故事的主人翁是250轧机的一员,恰好我爸爸也是在二扎任职车间副主任多年,分管安全和生产,姓王,2005年过世。
  你写的不错啊! 我虽然在特钢长大,住过大河沟长房子,前进坡,光荣坡;二校和莲光校读的小学;混迹于上下中心湾,球场坝,游艺楼。  你故事的主人翁是250轧机的一员,恰好我爸爸也是在二扎任职车间副主任多年,分管安全和生产,姓王,2005年过世。  -----------------------------
  问题一:  不记得是哪一年,特钢厂的人拦马路示威游行,把北碚到沙坪坝的老公路拦断是为啥子事呢?  问题二:  现在特钢厂的厂房全部空起的哟?不晓得企业转型嗦?干点别的撒。
  @胖子麦麦期待更多老照片。。。
  我今天催一下更新,上周一周都没更了
  支持你,写下去
  这样的回忆,情真意切,真实而感人;同时,它已不仅仅是个人性质的了,还属于并记录了那个曾经的企业与年代。
  勾起了无数二钢子弟的回忆
  有一篇长篇,不过作者不太愿意公开,属于家庭记录,所以就不更新在这里了.  过两天会有与破产的那些事情.
  你写的不错啊! 我虽然在特钢长大,住过大河沟长房子,前进坡,光荣坡;二校和莲光校读的小学;混迹于上下中心湾,球场坝,游艺楼。  你故事的主人翁是250轧机的一员,恰好我爸爸也是在二扎任职车间副主任多年,分管安全和生产,姓王,2005年过世。  -----------------------------  @wangpeilei75 90楼
00:37:00  -----------------------------  谢谢,不是我写的,我是负责发布的人,不过我会转告你的话给作者的,感谢
  希望文章继续下去,让更多的重特人及关心特钢的人一起来回忆过去,甚至探讨特钢从辉煌走向破产的原因。
  顶起,我还以为是转载王老滴哈,顶了再仔细看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炼钢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