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联:百万基金行情,情

必修3-21 对联对仗要彼此对仗:工对与宽对 自对与借对 正对反对与串对 无情对
必修3-21 对联对仗要彼此对仗
&&&&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工对与宽对 自对与借对 正对、反对与串对 无情对、集句对等。最常见的是正对、反对和串对。
1、 正对。上下联内容相似或者相关(即只有一面性)的对联。如: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上下联内容相似)
爆竹声声喜庆丰收岁
梅花朵朵笑迎跃进年(上下联内容相关)
2、 反对。所谓反对,顾名思义,就是上下联意思相反。因为内容相反,就形成了上下联的鲜明对比,引人注目,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如:
破千年旧俗
立一代新风
红日消残雪,反动派同悲末路
曙光照征途,无产者共向未来
3、 串对。串对又叫流水对。它的特点是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说,其实两句是一个整体,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串对的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如: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因果关系)
除夕刚饮祝捷酒
新年又看报春花(连贯关系)
正对、反对和串对,什么时候该用哪一种,要根据内容的需要与可能去选择。一副对联,如果做到了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再加上平仄协调,那就是工对了。工对可以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美。
【长联欣赏】
对联节奏必须相同这一点,比较短的对联应是如此,比较长的对联也应如此。看乐山大佛寺弥勒佛殿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再看看福州涌泉寺弥勒佛殿联:
&&& 日日 携空布袋,少米无盐,却剩得 大肚宽肠,不知 众檀越,信心时 用 何物供养?
&&& 年年 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 欢天喜地,请问 这头陀,得意处 是 甚么来由?
这副对联,从大的停顿来说,节奏是六&&四&&七&&五&&八,从小的停顿来说,节奏是二&&四&&二&&二&&三&&四&&二&&三&&三&&一&&四,也是两联都如此,没有一处例外。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 (清&窦垿撰)
1、海内存知己,______。
2、______ ,领异标新二月花。
3、桃李满天下;______。
4、英雄肝胆男儿血,______。
5、春夏秋冬,四季服装皆溢彩;______,______。
6、青山有幸埋忠骨,____。
答案:1、天涯若比邻 2、删繁就简三秋树 3、教化遍中华 4、祖国疆土母亲心 5、东南西北,八方顾客尽开颜 6、白铁无辜铸佞臣
补充之一:岳阳楼长联鉴赏
&& 岳阳楼内悬有历代游客的许多优秀对联,其中有&居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饶有风趣韵味。这里最长的对联,是清朝道光年间窦进士撰写的。上下联一共104字,洋洋洒洒,大笔淋漓,将岳阳楼的风物和历代名人轶事概括无遗。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 清&窦垿撰
注释:潴,zhū本义:水停聚的地方。
【鉴赏】这副对联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用问答手法指点江山,写出了洞庭湖的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其显著特点之二是:用典多,作者借助名人典故、名人诗文名句、传说逸事,描情绘景,抚今迫昔,抒发作者的情怀淋漓尽致,内涵十分丰富;其显著特点之三是:排比法的运用颇富表现力,上下联用了两组排比句,从各个角度有层次地反映岳阳楼的传说佳话和四周形势景象,揭示了岳阳楼著名和雄伟奇特的原由。
上联一开始就赞叹岳阳楼的奇伟,接着便历数典型史迹予以论述:首先点出的是杜甫的五言绝唱--为世人称道的《登岳阳楼》诗,让人们从中去领略洞庭湖的浩瀚宏阔;其次点出使岳阳楼声誉倍添的范仲淹的佳辞妙句;再次提及岳阳楼的修建及范仲淹文中对滕子京政绩的评价;最后以吕洞宾的神话和陈子昂的诗句作结,从而把岳阳楼的奇伟美妙提到最高度。因为在岳阳,流传着许多关于吕洞宾的神话传说及诗句。其中有一首诗云:&朝游北越暮苍悟,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作者把诗、儒、吏、仙几个方面的史迹、典故,巧妙地溶入自己的联作之中,把岳阳楼的奇伟写到了绝处。然而作者到此笔锋顿转,移用陈子昂的佳诗妙句,借以发出不见前代贤才而悲伤感慨之情,寄寓着自己深沉的思想情感。
下联继续写岳阳楼之奇之美,不过不是借诗文典故,而主要是依据方位实写。登楼远眺,南可望潇湘,北可及巫峡,西可至巴陵山,东可穷山岩的边界。那宏阔的湖水,那滚滚奔腾的河流,那耸立的群峰,那雄镇一方的主峰均映入眼帘。作者写至此,切景着墨:发出了此中胜景真意,&谁领会得来&的设问。真是言虽尽而意无穷。
(1)杜少陵五言绝唱:杜少陵即杜甫。汉宣帝许后之陵,在陕西长安县南,其地称少陵原。杜甫曾在此居住,自号&少陵野老&。五言绝唱是指杜甫的《登岳阳楼》五言律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范希文两字关情:范希文即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江苏吴县人。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其中《岳阳楼记》最为著名,尤以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为世人所传诵。两字关情即指其中的&忧&&乐&两字。 
(3)滕子京百废俱兴:滕子京即滕宗谅,字子京。北宋河南人,与范仲淹同举进士,历任殿中丞、知州、天章阁待制,因故被贬到岳阳,次年他主持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4)吕纯阳三过必醉:吕纯阳即吕洞宾,名岩。唐代进士。传说他后来入终南山修道成仙,为&八仙&之一。自号纯阳子。据《岳阳风土记》载,吕洞宾好酒,曾三醉岳阳楼。楼上有他留的字。他的《绝句》诗云:&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5)诗耶,儒耶,吏耶,仙耶:诗人吗?儒家吗?官吏吗?神仙吗? 
(6)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这是改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佳句,该诗中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佳句。 
(7)南极潇湘:这里当指南边直到潇水和湘水。 
(8)扬子江北通巫峡:扬子江即长江。巫峡为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省巴东县西,与四川巫山县接界。 
(9)巴陵山西来爽气:指巴陵山在岳阳西方。巴陵,岳阳古为巴陵郡。古代传说夏后羿曾斩巴蛇于洞庭湖,积骨成丘陵而得名。爽气即指明朗开豁的自然景象。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10)岳州城东道崖疆:岳州,隋代置岳州。治所在巴陵(今岳阳市),元改为路,明改为府,南朝宋置巴陵郡。岳州城即今之岳阳市。东道岩疆指东西接连高山。岩疆,指山岩之边界。亦有解作&崖州边疆&者,言&崖州指今广东南部一带&,意恐联想过远。 
(11)潴者:潴一作渚,zhū,水停聚之地。唐代韩愈《岳阳楼别窦可直》诗有&潴为七百里,吞纳各殊状&句。
(12)峙者:直立、耸立着的。 
(13)镇者:一方的主山称镇,描绘山势雄镇一方的样子。 
(14)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改用陶渊明《饮酒》诗中佳句。《饮酒》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5)窦游:字坫,一字子州,号兰泉。云南罗平淑基村人,清道光间官于湖南。该联一说窦垿撰,何绍基书;一说何绍基撰。据雁寒《岳阳楼长联及作者窦垿》一文,该联作者当可肯定是窦垿。 
(16)岳阳楼:是江南三大著名楼阁之一。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它原为三国东吴鲁肃练水军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此建楼。宋庆历五年(1045),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次年,重修岳阳楼,主楼两侧还建有三醉亭、仙梅亭、怀甫亭。请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一文,盛传海内,岳阳楼因此声誉倍增。
补充之二:就对联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而言大至可以分为三类: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比如:
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
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这种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比如: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边的这幅对联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比如:
要想着收咱失地;
别忘了还我河山。
一失足成千古笑;
再回头是百年身。
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哈成之妙。
补充之三:关于对联的对仗 彼此对仗
(一)工对与宽对&&&
&&& 工对有三个基本要求。
&&& 一是词类必须相当。要做到词类相当,首先就要弄清古人对词的分类。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说,&按照诗的对仗&,词可分九类,这就是名词、形容词、数词(数目字)、颜色字、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连词、助字之类)和代词。古人则称为虚字、实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其定义为:&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虚字分&死&、&活&(生)两种,&死&者为形容词,&活&者为动词。实字指普通名词。助字指副词、代词和其他虚词。半虚指方位词,半实指抽象名词。再补上数词和颜色词,两种说法便可一一对应。《文镜秘府论&论对》之所谓&一二三四,数之类也;东南西北,方之类也;青赤玄黄,色之类也;风雪霜露,气之类也;鸟兽草木,物之类也;&&&比虚字、实字、助字这种分法,又更具体一些。至于怎样就叫词类相当,《缥缃对类》提出&实对实,虚对虚&这个原则,强调分辨&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是不错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副词对副词,&&。不过,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诗词中数目、颜色、方位各自成一类,&孤&、&半&等也算数目,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而连绵字当中又分为名词性的(如鸳鸯、鹦鹉)、形容词性的(如逶迤、磅礴)和动词性的(如踌躇、叮咛),不同词性的连绵词,一般也不能相对;专名只能跟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这一些于诗适用,于对联也是适用的。此外,古代还将名词分作若干小类,如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等。所谓&词类相当&,也包括不将这些小类的一类去对另一类。
&&& 由于古今属对的原理基本一致,所以按今天的说法去分析古人写的对联,也是大致吻合和可行的。下面以解缙写的&墙上&联为例:
&&&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墙&对&山&,&芦苇&对&竹笋&,&头&对&嘴&,&脚&对&皮&,&根&对&腹&,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浅&对&空&,是形容词对形容词;&上&对&间&,&底&对&中&,是方位词对方位词。不管是按古人的要求还是从今天的标准来看,都对上了,而且对得非常好。
&&& 二是结构必须相应。所谓结构相应,就是两联具有相同的语法结构。拿&墙上&联来说,上联是个主谓结构,下联也是个主谓结构。上联的主语部分是个偏正结构,下联的主语部分也是个偏正结构。上联的谓语部分是个联合结构,下联的谓语部分也是个联合结构。这两联的结构就是相应的。现按层次分析法作图如下。由于两联结构相同,只合作一图:
  墙 上 芦 苇,头 重 脚 轻 根 底 浅;
  山 间 竹 笋,嘴 尖 皮 厚 腹 中 空。
  └─┘ └─┘ └─┘ └─┘ └─┘ |
  方位  联合  主谓  主谓  方位  │
  └────┘   │   │   └──┘
   偏 正     │   │    主谓
   └┬┘     └───┴─────┘
    │          联  合
    └───────────┘
        主 谓
&&& 词类必须相同,结构必须相应,这两条一般都是应该遵守的。但有些对联,有时在联内自对,上下联虽然词类不完全相当,语法结构也不一致,只要自对工整,也是允许的。这个问题本书还会叙述。
&&& 三是节奏必须相同。就是说两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看下面两副对联:
&&& 四季 笙歌,尚有穷民 悲夜月;
&&& 六桥 花柳,浑无隙地 种桑麻。
&&& 万井 桑麻中,点缀六桥花柳;
&&& 一城 灯火下,浑映十里湖天。
&&& 这两副对联都题于杭州西湖湖心亭,也都是十个字。从大的停顿来说,前一副的节奏是四&&七,后一副的节奏是五&&六。从小的停顿来说,前一副的节奏是二&&二&&二&&二&&三,后一副的节奏是二&&三&&二&&四。如果把这两副对联的下联彼此交换一下,先不说内容合不合,只说节奏,一联要读成二&&二&&二&&二&&三,另一联要读成二&&三&&二&&四,那就无论如何合不上拍,自然也无法对仗了。
&&& 节奏必须相同这一点,比较短的对联应是如此,比较长的对联也应如此。看福州涌泉寺弥勒佛殿的一副:
&&& 日日 携空布袋,少米无盐,却剩得 大肚宽肠,不知 众檀越,信心时 用 何物供养?
&&& 年年 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 欢天喜地,请问 这头陀,得意处 是 甚么来由?
&&& 这副对联,从大的停顿来说,节奏是六&&四&&七&&五&&八,从小的停顿来说,节奏是二&&四&&二&&二&&三&&四&&二&&三&&三&&一&&四,也是两联都如此,没有一处例外。
&&& 一副对联,如果做到了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再加上平仄协调,那就是工对了。工对可以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美。
&&& 如果不能完全做到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和平仄协调,就是宽对。古人把词性相同而词类不同的对联,都放在宽对之列。例如:
&&& 青山有幸埋忠骨,
&&& 白铁无辜铸佞臣。
&&& 这副题于杭州西湖岳墓的对联中,&山&、&铁&、&骨&、&臣&都是名词。但&山&属地理类,&铁&属器用类,是地理对器用;&骨&属形体类,&臣&属人伦类,是形体对人伦。这就是一副宽对。但这样的宽对,在古对联中就很普遍,而今都应视为工对。又如,&墙上&联中的&芦苇&和&竹笋&,都是名词,而且都是植物,主要之点是相同的;但&芦苇&两字意义无所侧重,而&竹笋&意义则侧重于&笋&,这样一来,尽管&芦苇&与&竹笋&在构思上都是联合式,但看起来就好像前者为联合式,后者为偏正式,同中又有异了。不过这种差异仅在一词之内,范围很小,一般也很难感觉出来,因此,不能说对得不工。更何况这两个词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用别的词来替换。&春在江山上,人入画图中&里的&春&属时令类,&人&属人物类,物类不同,但都是名词,也应作工对看。
&&& 古今都视为宽对的,即半对半不对这一种。这类对联很多,一般为联艺不高者所为,无须举例。
&&& 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对联也不例外。若拘泥于对仗平仄,就会损害内容,那也不妨放宽一点。对工厂农村平时所用的一般对联,尤其不应苛求。但是,若为名园胜地,由于好的对联可给环境增色,使人流连欣赏,触引情思,在题写新作时,就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力求达到上乘。
(二)自对与借对
&&& 工对也有一些权变。一是可以进行联内自对。自对就是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这种对法起源甚早。《容斋续笔》三云:&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盖起于《楚辞》&蕙蒸&、&兰藉&,&桂酒&、&椒浆&,&桂棹&、&兰枻&,&斫冰&、&积雪&。自齐梁以来,江文通、庾子山诸人亦如此。如王勃《宴滕王阁序》一篇皆然。谓若&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龙光、牛斗,徐孺、陈蕃&,&腾蛟、起凤,紫电、青霜&之辞是也。杜诗&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之类.不可胜举。&(词语下的横线与浪线皆为笔者所加,下同)。自唐代以降,自对在对联中也逐渐使用开来。使用方式首先可分为两类: 有单字自对者。这种自对容易被人忽视。看岳阳楼如下一联: 杜老乾坤今日眼;范公忧乐古人心。 上联&乾&(名词),与&坤&自对,下联&忧&(动词转名词)与&乐&自对。非单字(即两字或多字为一项)自对者,此较常见。如柳州柳侯祠联: 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佑民。 联中的&黄蕉&与&丹荔&是自对,&福我&与&佑民&也是自对。&黄蕉&与&丹荔&是偏正结构,&福我&与&佑民&是动宾结构。结构不相应,上下自然不对仗。但因自对的词语彼此之间却是词类相同、结构相应的,因此也就工整了。有的对联,联内自对以后,还可以上下联彼此相对。如解缙&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上联的&头重&与&脚轻&相对,下联的&嘴尖&与&皮厚&相对,都是自对。而&头重脚轻&与&嘴尖皮厚&又上下相对。联内自对以后又可以上下联相对的,就显得特别工整。能做到这一步当然再好不过,但若不能兼顾,只是联内自对也行。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说过:&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和下联之间不必求工。&又说:&甚至于上联和下联之间完全不像对仗,只要句中自对是一种工对,全联也可以认为工对了。& 自对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表现形式,值得注意。自对的各项有时不要求字数完全相等。如济南大明湖铁公祠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上联&四面菏花&与&三面柳&自对,下联&一城山色&与&半城湖&自对,前后字数就为四和三。字数可以不等,但结构必须相应。&四面荷花&是偏正结构,&三面柳&也是偏正结构。下联同此。不这样就不能成对。按此,则解缙联&头重&不仅与&脚轻&自对,也与&根底浅&自对。下联也一样。这种字数不相等的自对,是为了句式的需要增减而成的。&三面柳&与&半城湖&可视为减字,&根底浅&与&腹中空&可视为增字。有时自对可以不限于两项。解缙联上联之&头重&与&脚轻&与&根底浅&自对,自对的部分就有三项。下联也一样。再看如下一副: 古来几许英雄?汉卫霍,晋石玄,唐许张,宋韩岳,威加夷狄,无非都是男儿。论女中匹马从军,历黑水黄河,仅木兰一人出塞。此地无边风月。南前川,北大别,东洪界,西长轩,地接江湖,正好形成襟带。望峰顶苍鹰犯斗,绕白云红日,似芙蓉万丈横空。 这副对联乃李景芳作,题于湖北黄陂木兰山。卫霍,卫青、霍去病。石玄,谢石、谢玄。许张,许远、张巡。韩岳,韩世忠、岳飞。前川,当为山名。大别,大别山。洪界,洪界山。长岭,长轩岭。上联&汉卫青&与&晋石玄&、&唐许张&、&宋韩岳&自对,都是偏正结构,而&正&的部分又是联合结构。下联&南前川&与&北大别&、&东洪界&、&西长轩&自对,也是偏正结构,但&正&的部分不是联合结构。上下联自对部分都有四项。有时可以规律性地重字。如《对联话》载汪文溥挽龚百炼父子联: 一能死,一能报,合传党人青剑史;有是父,有是子,同时送者白衣冠。 上联自对,重&一能&二字。下联自对,重&有是&二字。一副对联可以在不同位置上,多次使用自对: 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辨伪真。 这副杭州岳墓联,上联&正&与&邪&(皆为形容词)自对,&冰&与&炭&(皆为名词)自对;下联&毁&与&誉&(皆为动词)自对,&伪&与&真&(皆为形容词)自对。上下联皆有两处使用自对。自对各项之间,有时还可以相隔。例如: 甘霖成瑞雪;百岭见千娇。 此联&甘霖&与&瑞雪&对,中间隔一&成&字;&百岭&与&千娇&对,中间隔一&见&字。 &活佛顿成死鬼,东来不见西归&这样的对联,说&活佛&与&死鬼&对,&东来&与&西归&对,是对的,但还应看到,其中也有通过对比而在修辞上取胜的成分。对于自对的认识,有两种偏向存在:不知道或者未看出是联内自对,便认为上下联失对,此其一。有人谓昆明大观楼长联中上联首句之&空阔&(形容词)与下联首句之&英雄&(名词)&不对仗&,即为一例。殊不知上联是&空&与&阔&自对,下联是&英&与&雄&自对。把联内自对的范围扩大化,此其二。也就是说,把一些本来不是自对的,也说成是自对。陆伟廉先生《对联学知识导读》一书,对自对的阐述,颇多精当之处,但自对扩大化这一点,也颇明显。比如&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一联,其中&处处&与&家家&,陆先生认为是&单字自对&,其实不过是两字迭用而已,因为没有自身与自身相对的道理。再如阮元贺刘文清太夫人寿联:&帝祝期颐,卿士祝期颐,合三朝之门下,亦共祝期颐,海内九旬真寿母;夫为宰相,哲嗣为宰相,总百官之文孙,又将为宰相,江南八座太夫人。&期颐,百岁。陆先生认为上联之&帝祝期颐&与&卿士祝期颐&、&亦共祝期颐&,下联之&夫为宰相&与&哲嗣为宰相&、&又将为宰相&为&隔句分离自对&,其实不过是上联重言&祝期颐&三字,下联重言&为宰相&三字而已。若把这也视为自对,&亦共祝期颐&在结构上未免太不相应了。又如无名氏讽邹鸣鹤游戏联:&部院难为为掌院,桂林不守守东林。&陆先生认为上联之&部院&与&掌院&,下联之&桂林&与&东林&,为&双字自对&(属自对诸项有一字相同者)。其实不过是借邹氏之所&为&与所&守&,均有一字相同,在修辞上取其机巧而已。总之,上述种种,作者都不是在求&对&上做文章的,自然不当以自对论之。若把不是自对者也作自对处理,自对的质与域,界线就模糊了。对联用自对,一般只在部分词语中进行。上下联完全自对的情形也是有的,苏州月驾轩石波艇子联&在山泉清,出山泉浊;陆居非屋,水居非舟&与汉阳古琴台&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联,皆是如此。但这样的对联毕竟不多。因为两联完全自对,容易使人觉得上下无对仗可言。一副对联,时而自对,时而上下联相对,交错进行,就不会造成这种感觉。二是可以借对。所谓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包括某种词性和结构)的同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借对自古有之。《王褒碑》&年逾艾服,任隆台衮&之&艾服&,由《礼记&曲礼》&五十曰艾,服官政&而来,此借&服&表示衣服之义与&衮&(三公官服)对。《沈约墓志》:&以彼天爵,郁为人龙。&爵,本指爵位,此借其&雀&义与&龙&对。借对分借下和借上两种: 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例如: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这副题明成祖观灯的对联中,下联的&永乐&就是在用其&永远快乐&的意思的同时,借其表明成祖年号的意思来与上联&大明&相对的。又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红白,指两种酒。这副对联中,下联的&东西&就是在用其表&物件&的意思的同时,借其表方位意思来与上联的&南北&相对的。借上联的词语以适应下联的,叫借上。例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副对联中的&沧&本为&寒&意,因与&苍&同音,这里便借以表示&苍&,再取&苍&(深绿色)意同&蓝&相对。再如: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地犹武陵郡,喜垂髫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 这副对联题于湖南桃花源。传南朝宋武帝刘裕少时,家贫,一日于新洲砍伐荻茅,射中一巨蛇,蛇带箭逃走。次日刘裕复去原地,见几个青衣童子捣药甚勤,问其缘由,答曰:&我主被刘寄奴箭伤。&刘裕吼散童子,拾得其药,后用于军中治伤。寄奴,乃刘裕小名,人遂呼该药为&寄奴草&。&寄奴&于此为草名,而其构词方式是动宾式。&避秦&是个动宾结构,下联在用这个词时,就是在让&寄奴&在上联中继续表名称的条件下,借其动宾式这一点来同它相对。从上文的例子看,借对尚有借义和借音之分。清以前人,借义与借音,随遇而用,无所轻重,清人则多重借义而不重借音。这种情形,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诗文借对&一条有述。该条云: 今时诗文喜用借对,以寓巧思,盖古人三十四格内之假对也。如&自朱耶之狼狈,致赤子之流离&,以&赤&对&朱&,以&子&对&耶&,&狼狈&兽名,&流离&鸟名,此假对之工者,今尚学之。又云: 若&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以&鸡&对&杨&,盖取&杨&与&羊&同音,&天子居丹扆,廷臣献六箴&&&以&丹&对&六&,盖取&六&与&绿&同音;&苍箓&对&诸姬&,以&诸&为&朱&,&皇眷&对&紫宸&,以&皇&为&黄&之类,古人传以为工,今则不取矣。说以&借音&方式表示的借对&今则不取矣&,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事实上清代乃至清代以后,仍有人时或用之。 借对有较高的技巧性,因此是一种巧对。
(三)正对、反对与串对
&&& 根据上下两联在意思上联系方式的不同,对仗还有正对、反对和串对之分。
&&& 正对的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如台湾高雄郑成功祠联:由秀才而封王,支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驱外夷以出境,自辟千秋新事业,愿今日有志者再鼓雄风。 这副对联,上联讲郑成功在江南坚持抗清事,下联讲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事。此两事也就是郑成功一生的主要功绩。两联在意思上互相补充,十分明显。某地摩天岭联: 山势巍峨,翮鸟不能越过;崖壁峻峭,飞猿亦苦攀登。 对联总的讲摩天岭的高峻。上联极言其高,下联极言其峻,两联的意思也是互相补充的。
&&& 反对的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如河南灵宝函谷关犹龙阁联: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闻老子再骑牛。 田文,孟尝君。齐湣王时入秦。秦昭王先欲以他为相,后却囚而欲杀之。孟尝君让从人中善狗盗者暗入秦宫,盗出狐裘献给昭王宠姬,始得获释潜逃。夜半至函谷关,门尚未开而追兵将至,又赖一门客学鸡叫赚开关门,才最后脱险。策马,即指此事。说&未许&者,显因鄙视孟尝君鸡鸣狗盗的伎俩。老子,春秋时道家创始人李耳。相传他曾骑青牛从函谷关出隐大漠,并在出关前将所著《道德经》付与关尹,该书遂得流传。说&愿闻&者,是希望这样的事能再次发生。两联的意思就相反相成。杭州岳墓的那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对联,上联讲栖霞岭能埋葬岳飞是很荣幸的,下联讲白铁无罪却被用来铸秦桧等人的跪像,实在倒霉,意思也相反相成。
&&& 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如长沙岳麓山联: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登&是为了&看&,&看&是&登&的目的。这副对联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半说,下联就是上联意思顺连而致。 四川德阳白马关庞靖侯祠联: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 庞统,字凤雏,死封靖侯。明知落凤,即明知自己会死。先帝,刘备。《三国演义》说,刘备、庞统进军雒城,庞统马失前蹄,被掀翻于地,刘备便将自骑的白马换与他。行至落凤坡,雒城守将张任以骑白马者为刘备,令乱箭射之。庞统死,刘备幸免。明知,颂誉之辞。卧龙,诸葛亮。这副对联,上联写庞统的牺牲精神,下联交代牺牲的动机,也是一副很好的串对。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说:&丽辞(对偶)之体,&&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刘勰这种说法,就当时辞赋中某些骈俪情况来说,有一定的正确性。
&&&& 要防止像&宣尼(孔子)悲获麟,西狩(获麟)泣孔丘&那样的不必要的词语重复,也是应当的。但笼统地讲&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就不免绝对化了。因为不管是骈文的对偶,还是诗词中的对仗,还是独立使用的对联,正对都是多数,佳作也不少,有些内容还非得用正对来表达不可,再说,意思上是否重复,也不在于是否用了正对,而在于作者。作者若功力深,又注意了这个问题,那么就是用正对,意思也可以不重复,这已为大量的正对对联所证明;作者若思想贫乏,无病呻吟,那么就是用反对,也不见得不重复。因此,在艺术上把正对一律视之为&劣&,显然没有道理。即使是与反对比较而言,也是片面的。应当说,这三种方式都是需要的。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特点,也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反对和串对,稍长一点的对联就不好使用,这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也是它们不如正对的地方。可是,长期以来,人们一谈对仗,就把刘勰这句话奉为金科玉律,不加分析地照搬。笔者曾看到一本有关对联方面的书,其中说:&串对比正对好,&&但又不及反对为优。如果将三种对联按艺术性排列,那就是:反对为优,串对次之,正对为下。&这种对刘勰观点的不加分析的发挥并不妥当。
(四)无情对
&&& 有一种所谓无情对,用《清稗类钞&流水联》中的话来说,就是&对联仅对字面,而命意绝不相同者&,古人亦称为&流水联&,而与通常将一句话分成两半说的所谓&流水对&即串对有别。这种对联,只求上下联的平仄与对仗相合,而不管内容上有无联系。看该条举的例子:
&&& 对联仅对字面,而命意绝不相同者,世所谓流水联者是也。如&木已半枯休纵斧&,对&果然一点不相干&,&干&对&斧&,以虚字作实字解矣,工绝。又有一联曰&杨三已死无京丑。&对&李二先生是汉奸&。以&先生&对&已死&,至工。又&春眠未觉花心动&,对&夏礼能言杞足征&,&欲解牢愁须纵酒&,对&兴观群怨不离诗&,亦工。又光绪时,天津富翁某尝自拟上联,嘱人对之,句曰:&三径渐荒鸿印雪。&旋有人对之曰:&两江总督鹿传霖。&
&&& 同书&无情对&条下,除了别有新例而外,对&流水联&条所引之联,尚有一些补充说明。该条云:
&&& 张文襄早岁登第,名满都门,诗酒宴会无虚日。一日,在陶然亭会饮,张创为无情对,对语甚夥,工力悉敌。如&树已半枯休纵斧&,张对以&果然一点不相干&,李蓴客侍御慈铭对以&萧何三策定安刘&。又如&欲解牢愁惟纵酒&,张对以&兴观羣怨不如诗&。此联尤工,因&解&与&观&皆为卦名,&愁&与&怨&皆从心部,最妙者则&牢&字之下半为&牛&,而&羣&字之下半为&羊&,更觉想入非非。最后,张以&陶然亭&三字命作无情对,李芍农侍郎文田曰:&若要无情,非阁下姓名莫属矣。&众大笑,盖&张之洞&也。
&&& 以&张之洞&对&陶然亭&,或谓为咸丰二年(1852)一次联赛上的产物。所谓联赛,恐怕就是张之洞诸人的这一次聚会。
&&& 上条有&张创为无情对&之语。创者,始也。但无情对早在唐代即已有之。以&苍耳子&对&白头翁&便是一例。这个无情对在&唐代:对联的产生时期&一节,已有引述。考此类对子产生的背景,最初当为单纯练习对仗所致。就是说练习对仗时,不管内容如何,只要对上就行。
&&& 在梁章钜的《巧对录》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 避暑最宜深竹院;
&&& 伤寒莫妙小柴胡。
&&& 但是,到了张之洞们手里,无情对不仅已成为一种趣巧对联,而且已达到了运用自如的程度。
&&& 无情对的特点,是以借对取胜。即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包括某种词性和结构)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上文诸例均有这个特点。下面再析两例:
&&& 庭前花始放;
&&& 阁下李先生。
&&& 阁下,既为一种尊称,又指楼阁之下。李,既指李姓,又指李树。先生,既指一种尊称,又指首先长出。下联三用借对,与上联对得工而且巧。
&&& 公门桃李争荣日;
&&& 法国荷兰比利时。
&&& 上联为一句唐诗,下联为三个国名。荷兰,又作&荷&、&兰&两种花名与&桃李&对,比利时,又以&比利(之)时&意与&争荣(之)日&对。此联两用借对,也对得很出色。
&&& 陆伟廉先生在《莫把&拼盘&当对联》一文中,把这种无情对称为&拼盘&,说它既没有刻画什么,也没有记述什么。这个看法对于那些确实如此的例子来说,是有道理的。但对整个无情对来说,却不尽然。&杨三已死无京丑,李二先生是汉奸&一联,既是典型的无情对,又通过借对显示了深刻的内容。可见无情对是否成为&拼盘&,不在无情对本身,而在于作者。只要运用得好,无情对也是可以很好地表达思想的。即使只是&拼盘&,能帮助练习对仗,也并非全然没有用处。
&&& 有时两联分别出自两个对手,是在针锋相对的情况下题写的。解缙传说中的这类例子就不少。比如说有一次曹尚书想试试年幼的解缙属对的水平究竟如何,派人把他找来,有意让他走侧门进去。解缙认为曹是有意奚落自己,坚不从命。曹因解缙是个孩子,于是讥笑说:
&&& 小犬无知嫌路窄。
&&& 解缙把头一昂,答道:
&&& 大鹏有志恨天低。
解缙的下联,只是对曹尚书讥笑的一种回击。上下联各抒其意也可以说是各行其是的。但是,因其皆有感而发,有的双方都颇含深意,这种对联,既同无情对不同,也不能简单地否定其存在价值。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在基金行情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