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论版《资本论》研究刍议

浅谈《资本论》的生态思想和现实价值
浅谈《资本论》的生态思想和现实价值
&&&&&&&&&&&&&&&&&&&
(文∕张继龙)
&&&&&&&&&&&&&&&
摘要: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马克思《资本论》中寻找生态文明的理论根据,主要表现在劳动价值理论,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发展前途理论当中。本文主要从这些思想当中汲取了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线索,即不断创新劳动价值理论,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资本的本性以及运行规律,缓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探索地租理论,调整土地政策;不断调整制度,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资本论》,生态思想,价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就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定了基调。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引起国家,社会和民众的重视。那么,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在哪里?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本文就从马克思思想当中寻求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
关于马克思的思想有没有生态思想是有争议的。本文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当中存在着生态思想的萌芽,点点滴滴分布在他的著作的各个角落。生态思想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中都有。本文主要从《资本论》中寻求生态建设的理论依据。《资本论》是个宏篇巨幅,描绘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细胞,脉络和机体运作及其发展走势。马克思在《资本论》当中,往往在阐述一个问题的同时,把其他的问题也推引了出来,他的生态思想也大多数在这种情况写表现出来的。在他看来,任何一个复杂的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他指出:“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不是孤立地、片面地研究某一社会现象,而是从它们相互作用的整体上阐述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也是在阐述其他重要问题的同时暗含在里面的。比如,劳动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资本的本性,资本循环,资本的分类,再生产理论,经济危机理论,地租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等等。
《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
劳动价值论包含生态思想。劳动是人建立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弥补人和自然界之间“裂缝”的链条,是调节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必备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马克思:《资本论》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07-208
页)。由此看出,人通过劳动与自然界发生作用,改变着自然界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人和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改变的。因此自然界能否维持良好的发展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的劳动方式。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人们的劳动具有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无疑涵盖了土地等自然生态环境。因此,离开了人类劳动,价值就不可能被创造,人类劳动脱离了劳动对象或自然生态环境也无法创造价值
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和危机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包含生态思想。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当中,在第一部类生产资料消费和第二大部类消费资料消费之间的实物交换和价值补偿,求的就是通过这两大部类的交换实现资本主义生产的平衡,保持资本主义正常发展。倘若两大部类的其中的任何一环节发生异常或中断,比如说,生产资料不能够及时的补偿给消费部门,那么消费部门生产就会异常或中断。这样资本主义生产的链条就会发生扭曲。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进而影响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系统,经济危机就会爆发。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包含了两个方面,即经济危机理论和生态危机理论。生态危机是和经济危机伴随而行的。资本家在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从而不断的扩大再生产的同时,是忽略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历史上大多数国家道路,经济越发达,国内的环境就会更恶化,或者向不发达国家蔓延。
资本的循环。马克思指出了产业资本循环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的统一,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并提出“连续性本身就是一种劳动生产力”[2]312为了保证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必须在时间上相互继起。否则,就会破坏市场产业结构的平衡,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揭示了资本运动连续性的条件存在于资本运动过程的内部和外部。空间上并存主要是指内因,要求资本运行主体是产权主体,具有自主性;
时间上继起主要是外因,要求具备完善的市场条件。
资本的地租。马克思把地租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他认为,土地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土地所有权的存在是地租存在的前提。人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和受益者,不是土地的主宰者。人类只有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而且,越是到更高级的发展阶段,越要更加注重这一点。“从一个较高级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878”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应当将自己视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从自然界获取自己所需的时候,更加注重未来资源的可持续性。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生存资源
不变资本的节约。马克思根据资本在创造剩余价值中的作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提出节约不变资本所采取的途径,即大量的排泄物,机器的改良和科技的进步。“总的来说,这种再利用条件是:
这种排泄物必须是大量的,而这只有在大规模的劳动的条件下,才有可能;
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
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
[3]115。大量的排泄物的产出为资本家努力节约资本提供可能,机器和科技的创新与革命为节约不变资本提供了技术手段。在这三种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会处于一种循环的体系之下,节约了大量资源,从而为更多的利用作为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榨取更大的剩余价值。
排泄物的划分。马克思把自然地排泄物划分为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指出“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扩大。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
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
人民出版社,2004.)资本家在组织生产时,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不惜一切代价破坏环境“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
例如,在伦敦,450
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来污染泰晤士河”
(资本论(第3卷)
人民出版社,2004.)
制度的更替。马克思《资本论》论证的逻辑终点就是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而走向共产主义。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使资本家不顾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限制,疯狂地为了生产而生产。而正是这样,恰恰又为未来社会的到来准备了客观的物质条件。“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马克思:《资本论》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683
马克思有表述了他对未来社会生态发展的观点,即“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928
《资本论》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
第一,劳动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核心概念。以劳动为作用对象的物质变换既包括自然界本身的物质变换,也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物质交换。
第二,马克思不仅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人对自然的掠夺、资本与劳动的异化,而且揭示了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三,马克思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关系置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基础之上,阐述了资本主义内部各个环节的循环和转化。
第四,马克思关于制度更替的理论,阐明共产主义的社会的实现是朝着生态美好的方向递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对自然的盲目的破坏恰恰为未来社会提出适合于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思想和政策提供了客观的条件。马克思以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为归指,阐述了要合理地调节物质变换,这也是人类从必然王国逐渐过渡到真正的自由王国内在要求。
第二《资本论》中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生态思想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和历史价值,对指导我国探寻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坚持在发展中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价值。《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不断发展劳动价值理论,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资本的本性以及运行规律,缓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探索地租理论,调整土地政策;不断调整制度,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不断创新劳动价值理论,调和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的背景是当时的资本主义条件下,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他跟我们提供了认识劳动的基础,这种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以劳动方式作用于自然界创造满足人类需要的价值的过程。因此,在马克思的视野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一种实践关系,又是一种认识关系,人在对自然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在获得对自然和人自身的认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实践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导致人对自然的认识存在着观念的异化。这种观念的异化,在实践中就会导致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结果。在人以实践的方式、认识的方式把握自然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体现的是人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然能否满足人的需要及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的表现。我认为,现在的劳动不仅包括马克思的劳动思想,而且还包括更加具体的劳动方式,这种劳动方式是指劳动者参加生产时所采取的劳动组织形式,包括劳动组织之间及内部的分工协作形式,劳动组织规模以及劳动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张艺
劳动方式探讨 )。劳动方式作为建立人与自然的中介直接决定人以什么样的姿态来对待自然。因此要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促进劳动方式的合理化,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地水平
把握资本的本性以及运行规律,努力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资本的本性: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作为他人辛勤劳动的制造者,作为剩余劳动的榨取者和劳动力的剥削者,资本在精力、贪婪和效率方面,远远超过了以往一切以直接强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1]35&&
资本的循环,虽然三个基本阶段界限不是很清晰,但是在我国也存在。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这个问题是不能被抹掉的。十八大关于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论述。“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就是客观的面对资本循环的阶段的启发。
重视地租理论,加强土地监管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我国土地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着规模化进程受阻、集约化经营遇瓶颈、追求土地生产率和保护自然环境存在矛盾、长期的政策偏失及“非农化”思想冲击等问题。迫切需要灵活的调整土地政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绝对地租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比,两者都属于市场经济范畴,所以马克思地租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现代化仍有着重大的理论指导价值。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绝对地租,有利于显化土地资产的价值,进而能够有效地监督和控制城乡建设中乱征或浪费土地的现象,节约土地资源;有利于正确认识土地产权关系,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
不断调整制度,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马克思关于排泄物的划分理论警示我们注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切忌只为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保护。它启示我们变革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传统消费模式,形成生态消费模式,以减少环境污染,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它还启示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建设生态政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的利润动机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根源在于制度安排与利益诉求。它要求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安排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三,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化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培育生态文明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党的十八大报告)四,构建生态社会。马克思认为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双重关系的统一,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控制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合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融为一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自然资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实现人类的解放和发展的同时,实现自然的解放和发展。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许光伟:《资本论》第四卷逻辑问题的争论
来源:《马克思主义文摘》2012年第12期
范畴如何由一个认识事件转为学科方法工具的?这实际上揭示了学科和科学的工作关联,即由学科规范逐渐达成科学规范之共识过程。
  许光伟:《资本论》第四卷逻辑问题的争论
  载于《马克思主义文摘》2012年第12期第21-23页
  【作者按】《资本论》四卷之逻辑关切&认识发生学&。这是简缩&人类剩余价值认识史&的提要。盖因笔者已经发出&文化版《资本论》&之研究刍议,重发此短文,是提醒学者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范畴如何由一个认识事件转为学科方法工具的?这实际上揭示了学科和科学的工作关联,即由学科规范逐渐达成科学规范之共识过程。
  自从马克思试图写作《资本论》第四卷由此而&生产&《资本论》以来,《资本论》第四卷的逻辑一直备受争议。在众多的争议问题中,可以归纳为这样的主要&争议逻辑&:其一,马克思为什么要单独和先行写作&历史(批判)部分&?其二,由第一个问题必然引出的思考是,历史部分的性质究竟是什么?换言之,也就是意在追问《资本论》第四卷到底有无独立逻辑?其三,最后必然归结的一个问题是,历史部分和理论部分的关系究竟为何?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在这些争议中,考茨基很显然站在了持否定意见的一方。对于第一个争议逻辑,考茨基认为,&之所以必须把历史地批判性的研究工作当作马克思创立经济学说的起点,这也许是因为理论及其所根据的前提需要通过理论的历史再现来加以验证。&从而为了表明这一点:&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不是在空地上生长出来的,它克服了那些使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困惑不解的矛盾,它解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进程所提出的那些问题。&但是,&考茨基认为《剩余价值学说史》的使命在于提高古典政治经济学,实际上是抹杀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完成的、而且正好是在《剩余价值学说史》里鲜明地表现出来的革命变革。&所以,卢森堡反驳到:不能&同意考茨基的乐观主义的意见,&&因为他在自己的序言里谈到,他现在期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转向更深刻地和更有效地研究各个古典学派&,而&马克思的新著作,以其全部伟大意义和革命精神,只能从战斗中的无产阶级身上取得生命力。&
  对于第二个争议逻辑,考茨基顺理成章地认为,&这样做,全书的重要部分,必须重新改作。&以至于可以说,&在形式上,它们是一个完整的全体。&考茨基工作的自然结果是从现成性上利用马克思的材料,将其编成一部&独立性著作&。但是,&《剩余价值学说史》的结构同《资本论》前三卷的结构只在基本上是相同的。实际上,《资本论》第一卷所研究的问题不仅在《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一卷,而且在第二卷、第三卷里都得到了反映。&&最后,不论在《剩余价值学说史》的第二卷或第三卷里,都可以看到与分析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再生产有关的一些材料。&因此,&如果马克思著作的历史部分的内在结构方面不是基本上再现他的理论部分的结构,那上述情况就不可能达到。&
  在最后一个争议逻辑上,考茨基的意见无疑是终局性的,即马克思所写出并遗留下来的这些&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材料,无论如何,不是作为&《资本论》第四卷&来安排,它们是作为与理论部分平行的写作&&&纯粹理论史&即剩余价值学说史&&来安排的。考茨基诚恳地认识到:&在这个著作的整理工作上,我越是向前进,我越是明白,要照恩格斯的预期,把它编成《资本论》第四卷,是我的能力办不成的。&因此,考茨基的总的看法是:&理论的历史发展的叙述,在这里,是全然放在一个特殊理论及其展开的批判后面了。&
  考茨基显然是严重混同了历史部分的写作性质和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性质。在第一个争议上,考茨基借口历史部分的写作目的只是为了理论&寻根&,而取消了剩余价值范畴作为资本生产的认识发生学的&入口&的规定性;实质上,是将历史部分的写作性质直接矮化为它的理论性质。继而在第二个争议上,考茨基直接否定了历史部分逻辑的特殊性,实质是取消了它的&独立逻辑&,&&尽管在表面上,考茨基恰恰宣扬的是&历史部分的独立性&,但其实这是对独立逻辑与逻辑的独立性在内涵上的进一步混同。所以,考茨基最后很得意他的第三个争议:还原马克思发生学&原像&的要旨就在于,坚持把历史部分同它的理论部分分开,就像马克思在进行独立性的理论部分生产时,采取一种特别的方式坚持将理论部分同它的历史部分分开一样。现在,考茨基同样要采取这种方式,用&抽象力&这种特有的用以切割的手术刀继续完成马克思没有完成却&原本想完成&的事情。总之,考茨基就是希望将&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材料,建立为类似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在历史方面的&教科书&那样纯粹的理论认识体系。如此,马克思经济学真正地和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一致起来了,并在历史方面获得了统一性。这就是考茨基字典里的范畴发生和理论发生的认识机理。
  其实,考茨基所做的不过是为自己的理论&愿想&寻根。通过将历史部分处理成&文献综述&,从而就可以在古典学派的有价值的思想发展中&再现出&马克思的思想。而这种&古典再现&的经济思想不外乎是李嘉图之后的&社会主义学派&的想法。因此,他们尽管&决没有把资本主义的关系看作永恒的关系&,并且&把资本作为特殊的生产关系来描述&,但是按其本性,仍然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观&,同&关于资本只是&积累的储备&的资产阶级拜物教观点&结合起来。在这里,考茨基和其他社会主义者&&像琼斯和蒲鲁东&&一样,&一般说来,他的批判是幼稚的,&实际上,&他甚至根本没有掌握他要批判的那门科学的基本要素&;因此,这些社会主义者在面对真正的庸俗经济学家时不仅显得异常地肤浅,甚至连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也不如,以至于他们不懂&庸俗经济学家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维护政治经济学的各种范畴的&,并且更加不懂得&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攻击这些范畴&。因此,考茨基实际上只懂得一点:马克思&提示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全部发展,一直到那和他自己结合着的点,&即&在那里,琼斯完了,马克思进来了。&
  庸俗和肤浅的社会主义视线使考茨基停留在非批判的理论建构观上,导致其坚持要将马克思《资本论》的&入口&确立为理论学说的单纯的平滑和顺延。这种平面结构要求将理论部分和历史部分看作是&两条平行线&,并且是相互隔开的、各自执行不同的和特定的功能的两个并行的线条。但是,马克思在理论部分生产中对历史部分的&相对剥除&,只是为了贯彻一个相对纯粹的&范畴生产的过程史&形式;而与之相适合的历史部分再生产,也同样是从贯彻相对纯粹的&认识范畴的生长史&的形式方面和角度,去理解并技术性地考虑如何从已有的理论和历史&杂合&中将&理论部分&已经完成的生产对应地加以&相对剥离&。但无论如何不会是&切割&,因为单单是执行生产功能的不同&&这形成了理论部分和历史部分的各自不同的&理论性质&,并不能导致它们的异质性乃至彼此&独立&。实际上,历史部分和理论部分决不会是互相完全地隔开的,而毋宁说它们始终相互结合和映照。两种理论性质在结合的互补性上恰好说明了它们的母体,即它们的共同的性质&&&写作性质&。
  实际上,马克思发生学在科学规范上的&原像&(科学性质),主要就是由这种理论和历史合一的具体写作性质所体现的。它将批判性深深扎根在理论和历史的统一中,彻底追问我们的理论究竟是&如何来&的,即最后浮现出来的是作为理论部分和历史部分的高度有机统一。所以,如果说历史部分有逻辑的独立性,那么,这恰恰表明了范畴生产中的&特殊逻辑&,这种特殊逻辑在各自生产范畴的生理结构的过程中,彼此从依存于对方的关系中&独立&出来,执行各自的独立的理论功能,而成为单独的理论体系的组成。但它们终究不是游离开的&逻辑&,因为它们自始至终服从一个统一的母体&&由特殊写作性质决定的总逻辑。这些&独立逻辑&构成了《资本论》的四卷结构安排,形成篇章上的&独立性&。但是,它们同时结成一个总体,因为这些功能按其本质,均不过是为着一个总目标:范畴生产。
  在谈到他的《资本论》第四卷写作时,马克思本人确实说过:要创立一个历史法庭,对每个人论功行赏。但是,马克思《资本论》中所&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由此,《资本论》是将资本作为&范畴&来生产的。马克思通过历史部分和理论部分的结合的写作,最终发现了这一范畴的&生理结构&。马克思用不同方式表述了这一结构:社会生产关系范畴、二重性规定以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最后的这一描述性的结构,无疑最终导致了马克思决定放弃&六册计划&,而专注于《资本论》的创作。因为在这里,马克思的确真正做到了&解除它在黑格尔那里所具有的神秘外壳&,找到了归纳、表述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好方式,从而也就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因此,所谓&自然规律&,也就只应该在&生理结构&这一层面上加以理解。
  《资本论》的整体性研究无疑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构造确立了典范。在实践态上,它包括三个&解释&层级:逻辑模型&&解决&如何来&的问题,确立&能够解释&的基础;理论模型&&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建立&解释模型&(数学模型只是它的必要的表现形式);计量模型&&进一步解决和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查找和辨明质和量之间的&确定性联系&。最后的层级是真正意义的&实证分析&,是在对事物的具体属性进行分门别类的实际分析的基础上,寻求&真正的知识&;这是&真正的实证科学&,但是,研究前提只能够是:&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所以,仅仅以这样的前提为&研究条件&:&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并始终坚持&前提批判&。这意味着,对认识形式科学的批判是与能动的生活过程联系着的知识生产的永恒的切入点和结束点,是它们的不能间断的联结环节。
(摘自《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10期,原文标题《&资本论&第四卷的逻辑:认识发生学》)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晨钟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wyzxwk0856)
电话:(乌有之乡站长范景刚)
&乌有之乡.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 /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号文化版《资本论》研究刍议pdf下载_爱问共享资料
文化版《资本论》研究刍议.pdf
文化版《资本论》研究刍议.pdf
文化版《资本论》研究刍议.pdf
简介:本文档为《文化版《资本论》研究刍议pdf》,可适用于人文社科领域,主题内容包含王铁成:审视新结构经济学:一个多维视角doi:jissnx夏明:财务学:理性和行为的交响曲江畅:论智慧湖北经济学院学报JournalofHubeiU符等。
侵权或盗版
*若权利人发现爱问平台上用户上传内容侵犯了其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合法权益时,请按照平台要求书面通知爱问!
赌博犯罪类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市文化资本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