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带给冲击金融机构罪的冲击在哪儿

“金融科技”将对传统银行影响几何?_网易财经
“金融科技”将对传统银行影响几何?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金融科技”将对传统银行影响几何?)
与互联网金融之间或许还在玩着概念消灭概念的游戏,银行业要思考的是,不管他们谁在消灭谁,如何利用这次金融科技变革的机会武装自己才是正经事儿。金融科技与银行不是颠覆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
金融科技“消灭”互联网金融?
2013年,我们进入互联网金融元年,之所以称其为元年,是因为互联网思维成为并冲击着传统金融业态形式,银行、券商、基金、保险等传统金融业机构都准备在这一年中谋篇布局,以应对T等互联网巨头的互联网金融攻势。仅仅三年过去,互联网金融的话题开始变少,人们转而更愿意讨论金融科技,这让互联网金融的处境变得尴尬起来。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就在会议的前几天临时更改了议题,将“互联网金融将遭遇泡沫?”改为“金融科技将遭遇泡沫?”。金融科技替代互联网金融,一语成谶。
有观点认为,金融科技之所以能替代互联网金融,除了受互联网金融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的因素影响外,根本原因在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创新和科技因素已经逐渐超出了互联网的范畴,正逐步成长为名副其实的金融科技企业。
银行业发展金融科技的本源是什么?
不管是互联网金融公司还是金融科技企业,他们这种利用互联网和科技手段高度融入金融业务的企业形态已经对现有的传统金融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虽然各家银行都在积极探索互联网以及新技术在金融业务领域的突破和应用,但在新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面前,依然倍感压力,银行业转型的路上危机四伏。
而在此之前,银行业面临许多悬而未决的难题。比如,在如何掘金大数据方面依然面临窘境,整体解决方案缺失,商业化的路线不明晰;人工智能相关的智投顾问的发展空间尚不明确?一度火热的VR概念为何不能在金融科技领域被广泛应用?哪些科技应用值得金融科技去追捧?为什么科技一直在飞速发展,而银行业却一直处于饥渴状态?怎样领会金融科技的核心含义?
我们一直认为,科技成果应用于金融行业的本源应该是解决金融服务业务中的发展问题。那么问题来了,金融科技到底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核心问题呢?维基百科对金融科技的释义甚是好:金融科技,一种运用高科技来促使金融服务更加富有效率的商业模式。
从维基百科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科技要强调的不单单是技术应用,而是要形成一种商业模式。但它究竟如何形成模式?这种模式之中又有着哪些道理和讲究呢?这就需要行业的专家和学者们更进一步的探讨和交流。
在对比了中美互联网金融与fintech的发展环境与内部机理,并与银行同业交流了面对金融科技脱媒压力而主动创新转型的做法和经验之后,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董俊峰在专栏上撰文表示,“金融科技与银行不是颠覆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如何在互补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助推银行业转型是一个更为深刻的内容。
金融科技驱动银行转型
金融科技的发展不仅给银行业带来机遇和挑战,也给金融科技公司带来机遇和挑战,机遇在于,他们的金融科技产品的特点将有机会在银行业得以施展,实现金融与科技的互补。而挑战在于,他们需要更加主动地接近金融市场,探查市场需求,以便更有效地支持银行业在科技应用上的难题。因此,论坛也会有相关的科技企业就相关问题进行剖析和讨论。
金融科技,在银行业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武器,一种商业模式,解决金融与科技应用矛盾,解决银行业战略转型的重要驱动力。新概念消灭旧概念只是表象,改变自己,做一个更完美的金融服务者才是银行业真正应该关注的落脚点。
受本文观点影响,以科技为方向的金融企业将趋于利好,具体项目包括:
财鲸(Pre-A轮,过往投资方:创新工场)
财鲸是服务于中国大众投资者的海外智能投资平台,为投资者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海外投资交易解决方案。财鲸团队坚持用技术快速提升服务品质,基于数据、算法、互联网技术和金融服务整合能力,推荐顺应全球发展趋势、最具赚钱效应的热点组合,为投资者提供全新的一站式投资服务。
雪球财经(C轮,过往投资方:明势资本、薛蛮子、红杉资本中国、晨兴资本、人人公司)
雪球财经是一家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公司,旗下拥有投资类社交产品「雪球」、服务中国美股投资者的资讯门户「i美股」。 雪球财经还发布反映中国概念股整体市场状况的中国概念股指数。
图灵金融(Pre-A轮,过往投资方:金色锦城资本)
图灵金融是一家主打智能投资的金融科技公司,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分析提供优异的金融服务,为大众投资者提供一站式全面的理财投资服务平台。
本文来源:投资界网站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传统金融机构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塑造数字化的未来
一、数字化时代,传统金融机构价值链不断遭受冲击
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由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和“千禧一代”构成的高度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浪潮将金融机构带入到了由电信巨头、线上支付商、互联网巨头以及其他金融科技创新企业共同竞争的金融生态圈中。数字化浪潮正在从业务模式、产品、服务和客户体验等多个方面对传统金融行业造成颠覆和冲击。
过去5年,金融科技领域吸引了全球超过400亿美元风投和成长期股权的投资。2015年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已经高达191亿美元,是2011年的近8倍。这些集中于借贷、支付以及财务管理等各个细分领域的独角兽级别的金融科技公司凭借着更高的创新敏捷性、更有竞争性的运营成本以及更具吸引力更能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不断的渗透传统银行的价值链,已经深切地让银行感受到金融科技公司对其传统存贷付业务的冲击。
例如微众银行、蚂蚁金服以及京东金融等众多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资产管理产品。这些跨界金融产品的推出势必会进一步侵蚀传统银行业的市场份额。
二、面对数字化的冲击,唯有创新引领实现变中求存
面对数字化的深远冲击,金融机构需要重新思考其赖以成功的传统商业模式并探索全新的颠覆性的理念出奇制胜,但是这需要远见、勇气与决断力。因为数字化变革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它更是文化理念上的一次深远的洗礼。它要求金融机构克服内外部各种抵制因素,优化改变传统的运作机制并替换升级现有基础设施架构。数字化的变革是一个漫长而艰难坎坷的历程。
但是我们观察到目前很多国际上的领先银行已经采取了实质性的创新举动来积极应对不断外延的行业边界和来自更加灵活的非传统竞争对手的威胁。
从内部来看,这些银行在创新文化塑造、组织架构调整、前瞻性的技术研究与战略布局上都在积极地进行转变,努力塑造符合数字化时代的银行DNA。从外部来看,为了加快创新的速度与实效,这些银行还纷纷通过收购金融科技企业、孵化金融科技创业企业、投资金融科技企业、与金融科技公司开展战略合作等方式来积极地应对挑战力争实现弯道超车。
这些金融行业的领先机构走出自己的传统领域,主动出击,将创新拓展到客户所在的价值链和生态圈,通过积极布局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捍卫并拓展自身在生态圈内的疆域。
譬如通过使用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增加灵活性;利用社交媒体与客户互动进行获客并增加客户粘性;通过将流程转移到云端来提高效率;通过完全数字化的运营以及数字时代的超级组织架构改变银行的传统行为模式。他们在此轮的金融科技挑战中不断的找寻真正重要的信号,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义,它们不再只是单纯的金融服务者,而是一站式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资源整合者,通过创新重新定位自身的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
三、新常态下的中国银行业如何因势利导塑造数字化时代的DNA
展望未来,数字化对金融行业的影响无论是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会越来越深远,这一场变革中率先完成蜕变的机构将获得巨大的先发优势。但是数字化转型并不能一蹴而就,我们需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背景下,充分借助新兴技术与新兴业态的发展因势利导的对自身的体系架构进行革新优化,才能在当今的动态格局下去塑造符合数字化时代的银行DNA,应对未来的数字化风暴。
1. 构建跨界的数字化变革精益组织,锻造前瞻性的数字化变革领导力
在数字化变革风云变幻的当下,金融机构想要在变革的大潮中保持正确的航向,需要有一支具有前瞻性的领导团队,引领金融机构进行颠覆性的业务探索。理想情况下,金融机构可设立首席数字化运行官(chiefdigitalofficer, CDO)或者首席创新官(chiefinnovationofficer,CIO),由这样的角色来对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愿景进行总体规划和组织架构的顶层设计。
首席创新官负责规划金融机构的数字化变革愿景,他们站在更高层次审时度势,从宏观角度筹划如何将科技融入业务客户战略,同时在对不断涌现的数字化技术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为金融机构构筑起将商业模式与数字化技术有机融合的蓝图框架,为金融机构后续的变革提供前瞻性的指引,从而驱动整个机构的变革。目前,诸如瑞银集团、渣打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等国际大型金融机构都在内部设立了首席创新官的职位。
此外,传统金融机构的职责划分通常是以产品和渠道为横向维度的矩阵式结构,这种职责矩阵结构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全新的游戏规则,需要做出适当的改变。金融机构内部应形成跨业务条线的综合团队,同时配备大数据分析、精益化运营以及客户体验等多领域的关键人才。这些人才组建的跨职能部门的数字化团队对于整个机构整体的变革至关重要,这一团队将会有力推动不同部门的联动协同,为数字化变革提供有效支撑。
荷兰国际集团(ING)在对旗下的银行机构进行数字化变革时,建立了由来自产品开发部门、IT部门以及市场营销等职能部门员工组成的跨条线团队,并赋予这一团队根据特定的目标进行产品和服务端到端的开发、测试等活动的权利。ING集团通过重塑传统的组织架构,打破组织间的壁垒,以此来提升银行的工作效率,使ING集团能够对客户日新月异的需求做出更敏捷的反应。
2.挖掘提升大数据洞察,提供基于客户视角的全渠道协同服务
在数字化时代,用户的需求随着设备、数据和移动应用的发展也趋向于享受更加具体的场景和更加细化的服务,传统金融机构所追求的大而全的服务已经不再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游戏规则,只有满足客户对细分场景或满足特殊客户群体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有效增加客户粘性并建立与客户的信任关系。
为了提供这种体验,金融机构需要挖掘大数据创造性的分析处理能力,提升数据驱动的数字化洞察力,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综合数据生态系统,为产品和服务决策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参考,满足客户更加细化维度的需求。同时,根据大数据分析出的客户需求和偏好结果,将多个渠道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提供全渠道整合的客户体验。
这种与客户进行的数字化互动可创造“关键转折点”,将中立的客户转变成为忠诚的客户。此外,金融机构也需要树立客户至上的理念,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等工具,深入客户充分了解其需求,并将其融入到每一个流程中,基于客户视角进行全流程的产品和服务开发。
在国内,众多金融机构已经在大数据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例如,民生银行实施大数据“平台+产品”双轮驱动战略,以“标准化、云端化、智能化、移动化”为发展方向,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商业价值,打造智能银行。中信银行实施了数据仓库解决方案,基于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为银行提供统一的客户视图,通过视图能够更清晰地掌握客户需求和价值,从而为客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工商银行打造了大数据基础平台并建立了大数据分析挖掘服务体系,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更深入地洞察客户的心声,进而更有针对性地驱动业务的变革。
3.培育崇尚探索与试错的文化基因,实践灵活敏捷型的开发模式
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过于审慎的文化而言,数字化变革需要金融机构拥抱更加迅速的技术创新步伐,并且要求金融机构能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将外部变化迅速融入到产品之中。金融机构只有将崇尚探索和不断试错的创新文化基因融入到整体文化的血液中并采用更加灵活的创新模式,才能在新技术不断涌现时与业务进行灵活快速的融合,最终脱颖而出。
同时,在数字化时代银行的IT基础设施、开发模式、科技能力建设是否能够支撑快速变化的业务和用户需求?在过去数年间,银行和金融机构都花费了大量财力建立自身的IT基础设施,这些以大型机、小型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在保障稳定性的同时,可扩展性表现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
随着云计算的普及以及以区块链为代表的分布式数据存储方式的出现,数字化变革需要银行思考如何平衡遗留技术与新型技术,并对原有的技术和平台进行升级和改造,以适应新的服务需求。而随着数字化时代产品升级和换代的速度逐步加快,银行传统的设计开发流程已不再适应这样的更新速度。因此,银行需真正意义上去借鉴学习并实践敏捷开发、持续设计交付等互联网产品设计思维和开发手段,跟上创新的步伐,更好地应对新的开发模式的挑战。
在国外,花旗银行通过在内部培育创新文化氛围的方式进行数字化的转型变革,花旗银行鼓励员工轮流参与到创新项目组中,零风险地尝试颠覆式创新,这种高容错性且高灵活度的创新机制大幅度提升了员工参与创新项目的积极性,也在花旗银行内部孕育了乐于创新的文化基因。这一创新文化使花旗银行能够更加自如地应对外界快速变化的技术发展和客户需求。
4.打造跨界合作金融生态圈,搭建数字化开放平台加速数字化战略布局
术业有专攻,对传统的金融机构来说,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是金融机构的优势,但在金融科技迅驰发展的当下,一些科技企业已经走在了探索的前列,集聚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金融机构借力于现有的金融科技体系,将金融机构的客户和数据资源与科技公司的技术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将会加快向数字化和互联网转型的步伐,起到1+1&2的共赢效果。
此外,在数字化时代,开放性平台对于金融机构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通过构筑开放式的平台,吸引其他机构及个人参与互动,形成良好的资源集聚效应,和完善的创新知识网络,助力金融机构加速数字化的产业布局,在数字化变革大潮中抢占先机。
四、数字化创新变革过程中对于风险的管控仍是重中之重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经营风险是金融机构的本质特征。虽然银行为更好地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正在快马加鞭地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但无论采取怎样的转型策略,银行都需要把风险管理作为重中之中。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银行必须密切关注伴随其中而产生的各类风险,例如不匹配的风险管理方式、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风险、监管合规风险、业务产品风险以及新技术风险等等。这些风险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科技的更替以及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呈现出新旧交融、复杂交织的特征,对银行的风险应对、风险管理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只有不断的创新数字化时代的风险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并做好关键风险的管控,才能更加从容的驾驭数字化的未来。
1.风险管理由被动变主动,从“看门人”转变成为“利益相关者”
与数字化时代适配的风险管理是银行塑造数字化未来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为应对各类风险,银行普遍已经建立了风险管理框架、流程及各项标准指标,设立了“三道防线”的风险管理架构。但在数字化变革过程中,风险管理的策略、方法、风险部门的职能、风险文化塑造仍应推陈出新、不断优化完善。
银行应以长远的眼光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并进行动态调整,反复修正。可采用嵌入式的风险管理方法,从业务、技术、产品、管理等多个维度关注风险和潜在威胁。银行还需勇于进行风险职能转变,将风险合规部门的职能定位从“看门人”转变成“利益相关者”,从被动式管理走向主动式防控。在培育创新文化的同时,植入和贯穿风险文化,将全员风险管理落到实处。
2.建立网络安全应对与防护机制,不让网络安全成为数字化转型过程的拦路虎
由于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以及复杂的互联网环境,网络安全已成为银行实践金融科技、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最大风险之一。传统的安全防护措施将不足以保障企业应对日益多样化的网络攻击,网络犯罪、大规模隐私数据窃取、钓鱼、网络欺诈等各种攻击案例正困扰着整个金融行业。如果不能有力地保障用户的资金与信息安全,更会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声誉遭受质疑。因此,网络风险、网络威胁和网络漏洞值得银行高级管理层越来越多的重视。
金融机构需要紧跟网络威胁的发展趋势,不仅仅停留在研究如何应对现有的、已知的威胁和漏洞,也应该积极研究新型的网络安全攻击手段。其次,银行需要建立网络安全风险应对机制,改进和完善网络安全防护的工具、手段:譬如使用新一代态势感知技术前瞻性地发现网络攻击趋势,利用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反欺诈系统进行交易欺诈监控,精准定位网络攻击,从而有针对性地应对甚至防止这些风险。第三,银行还需要保持与同业、监管机构、移动运营商、安全厂商等的持续合作,共同打造网络安全防护生态圈,携手应对越来越广泛的攻击。
3.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措施,积极应对新业务产品风险
随着金融科技的异军突起,许多设计不成熟、鼓吹高收益但无法兑付的产品也被搬到线上。如果不能有效应对,这些“问题产品”将使得金融机构面临严重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声誉风险。
金融机构必须对渠道上的新业务和产品加大重视,对产品、第三方机构、渠道、用户进行全面的风险控制。在产品的设计和准入阶段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对于第三方机构进行完善的尽职调查。同时,通过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的传统方式以及各类新技术手段,及时发现风险,监测风险以及预警风险,并及时清理违规产品和业务。
4.不触红线、不破底线,妥善应对监管合规风险
对于以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数字化创新变革,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基本保持着鼓励、支持的态度。但开放包容的监管环境,并不意味着弱监管、无监管,各国监管机构对数字化时代的新业态、新产品的监管正在逐步规范化,呈现逐步趋紧的趋势。
反洗钱风险在数字化变革中仍将是银行面临的严峻考验之一,而监管机构对反洗钱的打击力度也在持续加大。互联网打通了金融服务的边界,这也意味着跨境监管合规成为挑战。银行还必须满足监管机构对于数据隐私保护、信息披露、KYC等方面日益严格的要求,避免自己触碰监管红线。
为此,银行需要加强与监管机构的联系,密切关注监管动向,储备和培育熟知各国监管条例的风险管理人才。银行同时也需积极与外部咨询机构、专业服务机构保持合作,悉心听取专业的咨询建议,来应对日益严格的监管合规要求。
随着监管机构开始逐步引导新的竞争者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以期建立起健康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市场环境,提供消费者更多选择,满足小微企业、长尾客户迫切的金融需求。消费者也开始转变传统观念,越来越多的消费群体脱离传统金融渠道使用金融科技服务的大趋势不可避免。
如果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想在新一轮的激烈竞争中继续领跑,那么就需要在战略层面、业务运营层面、科技层面、风险管理层面均进行积极的务实的变革和创新。银行必须重新审视数字化时代客户的痛点及需求,借鉴并学习金融科技企业的客户至上、快速迭代开发的思维,培育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科技支撑能力,在严格把控风险的前提下,勇于并善于开辟新渠道新产品,突破现状,致胜未来。
(来源:互联网金融)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专栏】在金融科技这件事上,这一次传统机构来真的了
扫描到手机
扫描到手机,随时[继续看!]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扫描左侧二维码,就能在手机继续浏览本文,还能分享到微信或微博。
01:36来源:零壹财经
招行要做金融科技银行、平安立志成为科技公司、兴业成立金融科技公司、交行“牵手”苏融。传统金融机构开始真正发力,一个新的新金融格局开始了。
——馨金融
继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分别与京东、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达成战略合作之后,交行也在今天与苏宁金融“牵手”。至此,五大行都已“敞开怀抱”与金融科技公司“强强联合”。
据了解,交行和苏宁金融将在银行卡、支付、金融产品、供应链金融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并在网点、客户等方面有所融合,还将进一步打通线上与线下场景,以金融产品创新迭代各业态、各场景的服务能力。
此外,双方还将设立交行-苏宁智慧金融研究院,重点开展云计算、数据处理技术、人工智能、VR/AR等前沿基础性科技以及智能商务、智能交互等跨界合作研究,加速金融科技与金融业务的全面深度融合。
这不再是那个传统金融与金融科技壁垒分明的时代了。
科技与金融越发浑然一体,光凭身着西装还是牛仔裤已经难以成为身份认定的标签。这个趋势在今年变得异常明显,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机构已经“觉醒”,开始向金融科技转型方面倾注更多的资源。
其背后原因的原因并不难理解,在市场和政策环境变化、行业竞争加剧、新兴金融科技业态冲击的大背景下,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正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
今天,毕马威发布了一份关于银行业转型的报告,该报告列举了银行在获客与营销、产品与服务、合规与风控、运营管理、科技基础与研发五个方面的20大痛点;并指出,金融科技是化解这些痛点、引领行业突破的一个核心发力点。(对该报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复“银行”两个字获取)
报告认为,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问题,例如,获取高收益资产越来越难、小企业客户获客与经营成本高、农业金融的低效益与高风险、科技系统软硬件投资巨大且扩展性差等问题都可以通过新的技术手段缓释。
而在商业银行加强金融科技能力方面,毕马威也列举了三种实现模式:
其一,银行类金融机构通过借鉴金融科技产业创新思路,自行研发创新金融技术,构建产业生态;
其二,采用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形式,利用金融科技公司的创新成果来推动银行业金融科技业态的研发与应用;
其三,利用“投贷联动”等产业政策契机,以投资带动合作,与专业投资机构联动,由金融机构投资或参股金融科技创业公司,来构筑双方深度业务合作的开展。
如果说前面提到五大行与京东、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苏宁金融达成战略合作属于第二类,那么接下来这个案例则属于第三类。至于第一类,我在后面两段再细说。
馨金融获悉,发起成立的金融科技公司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兴业数金),在低调蛰伏了一年多之后开始走向台前。这家成立于2015年12月的公司股东包括兴业银行、高伟达、金证科技、新大陆等。
从战略定位和业务方向来看,兴业数金与市面上不少立志从事技术输出的金融科技公司多有相似。
比如,它不仅为兴业提供技术支持和金融场景叠加应用,还是兴业集团面向中小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中小企业提供金融信息云服务的最主要平台。而未来,它也有计划把技术输出的半径进一步扩大。
传统金融机构发力金融科技的案例,除了前面已提到的两类外,还有更彻底的第一类。
“拥抱互联网、新科技”不再只是一个口号,也不再只是停留在业务层面。金融科技开始登堂入室,逐渐成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战略重点、转型方向、甚至终极定位。
例如,银行界的创新“风向标”——招商银行,这次又有了新目标。在其半年报中,招行首次明确提出要做“金融科技银行”,对标金融科技企业,加快向“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目标迈进。
回顾招行的发展历程,它的每一次战略转型都极具行业前瞻性和代表性。
比如,年先后上线“一卡通“一网通”发力个人银行业务;2005年开始明确将零售银行业务作为战略重点,;2009年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加快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二次转型”等。
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招行发布的2016年年报中,招行行长田惠宇就曾提到,招行必须举全行“洪荒之力”,推进以“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为目标的金融科技战略。
这次,招行在半年报中将该战略进行了更具体的阐释,“要把科技变革作为未来三到五年的重中之重, 将金融科技的研发和应用全面铺开;并将重新审视和再造提供服务的方式,据此调整内部组织、流程、制度和文化。”
并且,半年报显示,招行还将按照上一年度税前利润1%提取专项资金设立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基金,鼓励全行利用新兴技术进行金融创新。
去年招行的利润总额是789亿元,粗略算一算,大概就有80亿要投进金融科技创新。
另一家与招行同在深圳的中国平安,其转型的方向更为彻底。
董事长马明哲在中国平安的中报中表示,“智能科技的时代正在来临,赢科技者赢未来。我们期待不远的将来,逐步将平安从资本驱动型的公司转变为科技驱动型的公司。”
这可不是一个遥远的愿景,平安也抛出了不少实实在在的数字来例证自己成为一家科技公司的能力。
其中报显示,平安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及区块链等领域已取得了不少成果。截至 日,平安的专利申请数高达1,458项:人脸识别技术准确率达99.8%,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已被应用于200多个集团内外部场景中。
传统金融机构纷纷接力扛起“金融科技”的大旗,这可不是简单的炒作概念、追逐风口。为什么这么说?眼下,传统金融机构们的两大世纪难题莫过于:增加利润、提升估值。而科技、或者说金融科技正是破题的一把“钥匙”。
科技最核心的价值本来就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它在优化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效率方面的效果已经在过去几年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而传统金融机构在数据、技术、牌照、资金方面的先天优势与之结合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在估值方面,金融股PE过低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股价不给力的情况也已持续多年。看看隔壁一路飙涨,不断冲破记录的科技股,着实让人羡慕不已。
在平安的中报发布会上,平安首席财务官姚波在谈及股价是否被低估的时候提到,腾讯、阿里等公司的PE估值都是50、60倍,而市场对平安还是按照传统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来进行估值(平安目前PE约15倍)。
在资本市场,科技股向来是“吸金力”最强的一股力量,中国有刚刚突破4000亿美元的阿里、腾讯,美国也有股价不断刷新纪录的Facebook、谷歌、苹果、亚马逊等超级公司。
互联网属性是做流量和用户,不承担信用风险,业务规模与流量和用户成正比;金融属性是指要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风控是核心,规模越大通常风险也越大,要用银行体系的估值方法。在资本市场,显然是前者更讨喜。
用P2P来举个例子,美国市场对信息中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估值明显高于具有信用中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估值,。比如,扮演信息中介角色的 Lending Club市值一直大大高于具有信用中介角色的 OnDeck,哪怕丑闻爆发后的低谷期,LC的市值也是Ondeck的两三倍。
P2P都尚且如此,何况那些规模庞大的传统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所以,大家都在不断地强化自己的科技属性。
当然,除了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本身更受资本市场青睐外,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互联网或科技属性更强,公司的成长空间和想象空间显然也更大。
例如,不少金融科技公司都在强调“技术输出”是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核心技术的输出和应用,企业不用受限于(金融业务)资本金、杠杆率的制约,其成长边际得以大大拓展,进而可以连接更大的生态。
姚波也在中报发布会上提到,平安科技的运用,不单单运用于内部子公司,同时也在逐渐向外输出。我们希望通过交流,看是不是能更进一步改变或提升平安原有的传统估值模式。
尽管,平安频频为自己的股价鸣不平,但复盘一下今年的金融股走势,今天文中提到科技范儿最足的两家传统金融机构:招行、平安已是资本市场上表现最好的金融股了。
2016年至今,招商银行的股价一直领跑股份行,而中国平安今年的涨幅超过60%,遥遥领先于其它金融股。
发展很重要,但价格才是硬道理。
每日精彩好文,尽在好买财富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收听好买财富官方微信
微信号:howbuy
0.60% 1.5%
0.60% 1.5%
0.60% 1.5%
0.60% 1.5%
0.60% 1.5%
0.60% 1.5%
0.60% 1.5%
0.60% 1.5%
1.50% 1.5%
0.60% 1.5%
0.60% 1.2%
0.60% 1.5%
0.60% 1.2%
0.60% 0.8%
0.60% 0.8%
0.60% 1.5%
0.60% 1.5%
0.64% 1.6%
0.60% 1.5%
0.60% 1.5%
0.60% 1.2%
0.60% 1.2%
0.60% 1.5%
证监会首批独立基金销售机构
银行级加密,保障安全
好买获得腾讯B轮投资,全面提升客户金融服务体验...
掌上基金人人都是基金经理
行情、资讯、热点,一手掌握
精选牛基,抓住每一次赚钱机会
7X24小时,随时随地买卖基金
2.扫描下载到手机
注册领红包
扫一扫,立即下载领取
新手专享新手适合买什么基金?
第一次,安全最重要
货币基金七日年化:
4.50%(01-12)
买的少一点,试试水
看看大家都在买什么
本周热销基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机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