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过热的表现是什么是过热还是趋冷

专家:中国经济正处在动力切换中 防过热也要警惕趋冷
&&& 一季度中国GDP增长11.9%的数据,引发市场对于经济过热的担忧。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24日在上海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由政府力量向市场力量推动的切换,而在此过程中内需增速有减缓的趋势。因此,宏观调控要防止过热,也要警惕趋冷因素。
&&& 张立群是在出席“第六届钢铁产业发展战略会议”时作出此番表述的。他分析说,在一季度11.9%的GDP增速中,出口贡献了3.4个百分点,包括投资和消费在内的内需贡献了余下的8.5个百分点。而在去年一季度6.2%的GDP增速中,出口的贡献值是负3.3个百分点,内需的贡献值是9.5个百分点。“由此可看出,今年一季度GDP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去年基数较低和出口的强劲恢复所致,而内需的推动力量不升反降。”张立群说。
&&& 张立群认为,出口的贡献值过大,会给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不确定性。因为今年一季度出口的强劲反弹,包含有美国经济“补库存”等短期因素。而美国经济要想真正起来,最终还是要看消费。“从失业率等指标看,美国消费复苏的前景并不乐观。”张立群说。
&&& 至于内需推动力的不升反降,在张立群看来,是由于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切换所致。“今年政府投资正在逐渐退出,而接棒的企业投资还不够旺盛。”张立群指出。以去年出现井喷式增长的汽车行业为例,虽然当前市场销售势头还不错,但汽车厂商对于是否扩产仍比较谨慎,因为它们担心在经历去年的需求大释放后,今年能否维持不好判断。
&&& “在外需、内需两方面皆遭遇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当前中国经济难言过热。因此,宏观调控在防过热的同时,也要警惕趋冷因素。”张立群说,如果调控得当,能够避免政府力量向市场力量切换时的波动,则中国经济今年有望实现9.5%左右的平稳较快增长。 [29]
来源:新华网
(本文来源:国家统计局
没有相关新闻
网易房产48小时评论排行
网易房产图片推荐
28000元/㎡
16000元/㎡
45000元/㎡
40000元/㎡
房产精彩图片推荐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国研中心专家认为防经济过热也要警惕趋冷_网易新闻
国研中心专家认为防经济过热也要警惕趋冷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24日在上海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由政府力量向市场力量推动的切换,而在此过程中内需增速有减缓的趋势。因此,宏观调控要防止过热,也要警惕趋冷因素。
张立群是在出席“第六届钢铁产业发展战略会议”时作出此番表述的。他分析说,今年一季度G D P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去年基数较低和出口的强劲恢复所致,而内需的推动力量不升反降。
张立群认为,出口的贡献值过大,会给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不确定性。因为今年一季度出口的强劲反弹,包含有美国经济“补库存”等短期因素。至于内需推动力的不升反降,在张立群看来,是由于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切换所致。“在外需、内需两方面皆遭遇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当前中国经济难言过热。因此,宏观调控在防过热的同时,也要警惕趋冷因素。”张立群说。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吴晓波:明年国内经济将趋冷
日 18:40来源: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讯 第七届“最佳商业模式中国峰会”于日在北京举办,峰会由商界传媒主办、凤凰网财经频道进行全程图文报道。财经作家吴晓波表示,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将硬着落,而大陆学者认为能够软着落,不过大家都都赞同明年经济将会趋冷。
以下为吴晓波演讲全文:
吴晓波:当我们怀着很纠结的心态离开这个会场的时候,你还是会很迷盲,最后有半个小时时间,我想我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样的角度,我们把现在所在的这个2011年的四季度,把他放到一个比较宽的历史宽度中,首先来看一下,眼前的2011中国经济的一些基本情况,然后我们把他放到一个2008年三季度以来,在过去三年里面中国经济发生的情况,如果我们再往前面看,看一下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整个波动周期,巴黎他放到一个比较宽的历史宽度中我们会对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会有一些比较清醒的认识。
今天我争取把他谈完,我们先来看近景,今天上午其实何帆先生的演讲,基本上说明我们学界对中国经济的现状是有共识的,唯一的区别是认为中国大陆的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会出现一个软着陆的情况,那么西方很多学者认为,明年会进入到一个硬着落的情况。所以下半年到明年经济趋冷是大家共同看到的一个问题。我来分析大概出现六个景象,第一个实体经济会不好,面临到价格上涨,两个内需,房地产和行业的低迷会造成内需市场的萧条,第三个信贷问题,第四汇率被动上升这是实体经济面临的情况。
第二个情况是房地产的调控,地产到今天为止,我们看到的情况已经到了很大的博弈期,那么在四季度到明年来看的话,我觉得在5月份北戴河会议前,中央政府对房地产调控进行宽松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那么在半年内,各个城市的房价的波动,已经跟这些城市的供求没有关系了,北京市未来半年房价涨和跌,和北京有多少供应量没有任何关系,这是非常诡异的情况。所以未来对房地产价格有影响的是这三个因素,第一个是社会稳定因素,中国的大学生阶层和基层白领阶层对09年每一个阶层超过50%这样的房价上涨的心理压力实在太了,社会性的,所造成的这么一个情况,所以整个是一个政治维稳的要求对于对地产本身的要求。第二个是地方财政的问题,两个礼拜前中央政府终于允许两省两市,允许自主放债,说明地方财政的压力已经变得非常大了。这两个数据你可以看到整个产业政策的压力非常大,过去15年里面,各个地方财政的支出,每年的刚性支出都会增长在20%以上。所以财政的压力会非常的大。
今年四季度以后,各个省的财政收入增长还是非常的快,我去了解一下情况,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过去几年,很多财税局不愿意增收的税今年收的非常足,就看明年会怎么样,所以土地问题已经变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于1993年分税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的讨论点,各位还记得朱镕基在清华大学一百周年的时候去讲了几段话,其中最重要的一段话就是表明现在的土地紧张问题和93年的分税制是没有关系的,我想他这讲这一段话不是代表个人的意见,他代表着一批中国最高层的财政官员的一些意见,而他领导的那批财政官员,王岐山、周小川、郭树清,这些人应该是中国未来十八大以后最重要的财政领导干部,大概会组绕中国未来的财税体制改革,就看今年下半年的博弈会怎么样。
第四个是失业率,房子和车子卖不掉,两个加快到一起会涉及到130多个行业,失业率会变成大的问题,中国的改革,我最近刚刚做完2000年的中国企业史研究,你最后会发觉这个国家有一个特点,他是全世界到现在为止唯一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是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来就开始的,中央集权以后,中央对地方经济的发展面临到两难的问题,一方面他需要发展,发展以后地方经济就会繁荣,有钱人就会增多,他会对中央形成一个巨大的挑战,挑战就要维稳,经济就会萎缩掉,所以这个逻辑从秦汉就开始,到宋朝的时候最明显,你看78年以后,其实就是一个由维稳到发展的过程。但是到了2003年以国资委成立为标志,中央政府开始集权。
短期来看,如果房地产和汽车行业在明年上半年没有很大的上升的话,现在中国城市里大概3.2亿农民工,他们很多人就会失业,一旦失业以后很多人不愿意回到农村里,会愿意留到城市里,用马克思的话讲他们就是流氓无产者。
市场是极其诡异的,2010年中国的股市发展全世界倒数第三,今年更加惨。
第四个问题物价问题,物价连续上涨超过了30个月,那么你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来看,只有5%、6%,我后面两个数据简单讲一下,第一是黄金,黄金过去三年里面实际上增长了103,这个意义上来看,整个人民币对内贬值的速度和幅度是超过我们想象力的。
地方财政开始枯竭,超过了十万亿的负债,美国要扩大出口,美国要提高就业率,其中有一个办法就是要逼得人民币升值,加大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这两个事情我们都看得到。
过去三年里面的情况,08年9月份到09年6月份,通过巨额的投资,把中国经济从底层拉起来,98年以后中国经济所谓的三架马车,一个是中国制造,一个是内需消费,2011年四季度的情况,跟2008年三季度的情况是非常相似的,明年有没有机会把三架马车重新拉起来,这是李克强和习近平要面临的一个大的问题。在08年9月份到09年3月份第一次是大量投资,两市繁荣,巨额放贷。
第二个环节是09年7月到09年12月份这半年在做金融紧缩的事情,在中国做事情很麻烦,如果你只看人民日报看的话尼会死得很难看。股市跌的哪一天是号,股票开始跌。
第三轮是发生在09年12月份到今天,这是关于房地产的争论,这个争论的结果是李克强副总理代替温总理成为了房地产领导小组的组长。我们还记得温总理开始谈政治体制改革了。这是过去08年以来,到今年三年多我们看到的三个阶段的情况,那么这些情况发展到今天。
我们看这段时间表,他不是一个特别独特的景象,因为78年以后到现在为止,中国已经发生了七次宏观波动,现在处在第八个宏观波动周期种,2010年不是特别关键的年份,2011年也是特别关键的年份,很多大事会发生在2012年到2013年,78年、81年、84年、88年、93年,我们叫做治理整顿之年,然后到了93、98、04、08我们有了一个名词叫宏观调控年份。
我们未来看中国经济会发觉中国经济如果过热的话会产生贫富差距拉达,经济发展很快,很多人赚了很多的钱,但是这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其实没有完成,大量的农民,中国现在社保体系里面4.5亿人,将近10亿人不在社保体系里面,这帮人会对这些富人产生剧烈的仇富的情绪,所以国家要开始调控,这是经济发展过热的情况,如果经济过冷会出现什么情况,大量的人口从实体经济中溢出来,社会动荡问题不断加大。所以中国经济发展在未来,包括一直以来,他最最危险的年份,从来不是经济过热的年份,从来不是2009年这样的年份,中国经济最危险的年份从来都是那些经济过冷的年份,我们现在就处在一个慢慢变冷的时间点上。三架马车都停掉了,所以我们要寻找新的引擎,对国民经济来讲到今天为止我们找不出第四个引擎,这就是宏观经济上的难点。
会出现这样的景象,五年四年一个周期的波动,十年一个大的萧条,全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全球经济史上的纪录,连续三十年,保持GDP增长超过8%。这是人类工业革命以来没有一个国家达到过的记录,只有新加坡保持过29年的这样一个纪录,中国已经保持32年了。
面向未来,明年会很微妙,明年会是三个时间点的交错,政府交届,四万亿的投资效应终结之年,宏观周期的到达之年。
第二个我们看中国进入到一个长期的通货膨胀通道,从这个时间段你可以看得到,中国的物价波动不是短期现象,78年到88年中国物价不断上涨的时期,所以很多人把八十年代称为物价改革时期,一直到1989年为止,然后进入到88年到93年整个五年的经济调整时期。
到了07年中国进入了长期高物价发展时期,一直到去年年底我们的经济学界才承认中国进入到一个通货膨胀周期,在此之前我们都说叫通胀预期,但实际上从07年开始,物价就开始涨了,我认为大概会有十年的时间物价高速上升。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到今年年底我们的城市化率是达到50%,在1978年的时候,中国城市化率就18%,这个数据低于宋朝时期,我们78年城市化率还不如宋朝。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因为城市化高速的发展,我们每年的房屋建筑总量是全世界的一半,全世界一半的房子建在我们中国,这些房屋建筑相当于俄罗斯这个国家国土面积上房屋保有量的总合。06年以后我们每年建一个俄罗斯,城市化的发展,我个人认为,大概起码会持续15年左右,所以在15年之内,中国的房价要进行下跌,大概是没有什么可能性的。所以这是一个问题。
在讨论房地产的问题会很纠结,房价不断的上涨财富会向少数人不断聚集,但是房价一旦停止,中国经济发展会失去动力,在未来中国要解决的不是发展的问题,未来要解决的是公平的问题,就是现在所形成的改革的这些成就,怎么来因为重新的利益分配,当然不是今天我们这个场合要谈的问题,未来利益分配问题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主要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四个未来十到十五年之内中国和美国有一个大的竞争。有一次大家在一起商量一个账,2010年中国和美国的GDP,值做计算,如果中国保持7%的增长,美国经济保持2.5%的增长,中国经济多久会超过美国,大概是在12到15年。也就是说习的政府很有可能在他们结束的时候中国经济会超过美国,我认为这会成为未来十八大以后政府最重要的全民共识,他就告诉你说你们跟着共产党走,在我们这一届内我们会回到1823年之前的中华帝国,这未来会成为一个全民共识,这是一个发展。
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处在很不同的状况,把美国和中国比在一起很麻烦,美国处在由信息革命向新能源革命,环保革命转型的过程中,奥巴马是很倒霉的一个总统,这很像1980年代的美国,1990年找到了信息革命,重新成为了领头羊。现在很像那个时间点,中国经济会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处在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交界点上,我们今天讨论所有的所谓的最佳商业模式,包括最后一场移动互联网,他谈的都是制造革命所产生的这些结果和信息革命怎么样来完成一次交接,我们从来没有谈过技术,到今天为止没有人谈技术,大家都是谈的应用。中国和美国处在完全两个不同时间点上,但中国有可能利用这个时间窗口在经济总量上赶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这是我们的一个判断。
接着我们来看在眼前的宏观调控时期,我们能够有哪些东西可以做得到,这是我们的一些判断,第一个这些行业仍然是非常好的行业,地铁,地产,地矿,当前中国最大的投资者是谁,政府,政府的钱会投在这三个地方,所以大量的资金会成为这些行业和这些行业相关的,三地仍然是中国最好的行业,这是一个判断,第二个判断是外贸转向内需,整个市场从09年以后,外贸转向内需,1998年到2008是中国制造的黄金十年,到09年黄金十年彻底结束掉了,马云这个人命很好,1999年回到杭州办,中国开始搞外贸,东南沿海地区的外贸以来度,98年风暴99年开始起来,2007年底,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08发生金融危机,香港他的股票跌的怎么样,但是今天的阿里巴巴已经不是2007年上市的阿里巴巴了,B2B的业务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淘宝,跟内需有关,人命好也没办法。从阿里巴巴你可以看得到,09年以后中国的市场开始转向内需,所以在中国做制造业的人,98年到08年这十年靠外贸赚很多钱,09年以后这些制造业企业都需要进行内外贸的平衡。转向内贸的话他的模型跟98年以前做制造业完全不同,这就是我们今天会议的,我们今天看到很多好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其实都在这个配置上,就是我们用信息革命的程度全面的再造我们的中国制造业,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当前没有夕阳行业,无论做袜子,做衬衫,做IT,做汽车无论做什么行业是没有一个夕阳行业的。所有的变革所有的创新都会发生在惊险的一跳上,就是用信息再造我们未来的企业。
在这个时间点里面,我们对中国的中小企业,大概有这几个法则给大家做一个沟通,第一个是三个周期,一个企业的生命周期,产业变革周期,和宏观波动周期。
第二个是面向未来的企业再造,我认为具备了这四个特征的企业,是在中国未来无论多大的一个金融风暴,无论四年五年怎么样的一次经济波动你都会非常有未来,多元化公司一定没有未来,第二个是互联网化,第三服务增值。第四个是资本嫁接。
最后跟大家分享两句话,德鲁克的一句话,“什么是成熟企业?经历两次成长危机的企业才算得上是成熟的企业”。第二个是德鲁克去世前最后一次接受采访的一句话,你说什么是真正的好企业,德鲁克说只有鞋子是真实的。当时我看到这句话非常感动,我们所有做企业的人跟一个鞋匠一样你做鞋子,我们对一个鞋匠的评价标准会有很多,他做了全世界最多的鞋子,比如他做的鞋子在全世界做得最贵的等等等等,你会很多评价一个鞋匠,但是德鲁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东西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你做了一双鞋子,你卖给了一个人,他穿在脚上他是不是感到很舒服。如果他感到很舒服,那你就是世界上最好的鞋匠。我们做企业的出发点都是希望做一双好鞋子。
最后一句话,尼采的话,做企业中国未来也很难,不会很顺畅,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国家都很难,尼采的这句话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他说那些没有消灭我们的东西,将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相关专题: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quanjz]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单日流入资金最多个股
明星分析师荐股
58254.28万元
34691.33万元
33937.39万元
27891.91万元
27267.37万元
25373.79万元
23848.95万元
22217.12万元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您所在的位置: &
& 滚动新闻 & 正文
既要防经济过热 更要防经济趋冷
日08:37  
  上半年我国经济继续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长率达到了10.9%,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渐加快,至6月份累计投资的同比增速为31.3%,是自2004年6月以来投资增速最快的月份。这种高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在其背后起支撑作用的高投资引起了宏观调控当局的警觉。勿庸置疑,对经济过热时刻保持警惕自然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同时也需要冷静地思考看待目前过快的经济增长率和投资水平。
  当前过快的增长难以持续
  经济过热的首先表现就是GDP增长率过高。在理论上,衡量经济增长过快与否以及过快程度的标准主要有两个:其一,经济增长率是否超过了“潜在经济增长率”;其二,物价水平是否大幅度的上涨。
  就“潜在经济增长率”而言,它是指经济中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及各种资源所能够支撑的增长水平。因此,为了测度潜在经济增长率并据此判断经济是否过热,其基本前提就是要调查研究经济中可用的生产要素状况。可是,这样的调查研究即使是在统计制度完备的发达国家也极其费时费力,在我国则基本上不可能。
  尽管无法准确地测度中国的潜在增长水平,但是,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的潜在增长水平应该是上升的。衡量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直观指标是非农就业(二、三产业就业)占全部就业中的比重,这个比重越高,表明从事经济附加值较高的劳动人口就越多,从而劳动的边际产出乃至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就越高。如果按照有的经济学家(如社科院经济所刘树成所长)基于历史数据得出的结论,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在9%左右,那么目前的增长水平应该高于此,可能在10%、11%甚至12%左右。据此,上半年10.9%的经济增长率似乎就没有值得过分担忧了。
  将物价指标反映经济增长水平似乎更加客观。标准的宏观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物价水平由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的。如果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则物价水平上升、甚至发生螺旋式的通货膨胀,经济呈现相对过热状态;反之,如果总需求增长慢于总供给,则物价总水平趋缓、甚至出现通货紧缩,此时经济呈现相对萧条阶段,通俗地说,就是“产能过剩”。
  从目前各类物价水平看,上半年CPI只增长1.5%,其中主要是鲜果(同比增速47%)和新鲜蔬菜(同比增速13.5%)价格上涨过快;PPI增速达到了3.5%,其中主要是石油价格持续、高速上涨,而其他资源、如煤炭、电力等的价格已经明显回落;截至5月份,原材料价格指数增长率达到了5.5%,但也是同石油尤其是有色金属价格的持续高速上涨有关,而石油、有色金属的价格又主要受国际商品市场非理性炒作和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
  就调控当局担忧的资产价格而言,全国房地产价格的增速已经在逐步回落,即使有部分城市的房价涨幅较高,多起因于近期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调整政策,如90平米住房的供给须占到70%以上,这种上涨基本上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所以,从目前我国的物价水平看,目前的经济过热恐怕是难以持续的。
  如何看待当前的投资水平
  在任何一个国家,经济过热的最重要表现就是投资水平过高,在中国以投资维持经济增长的经济体中,则更是如此。然而,衡量投资水平是否“过高”,除了要看物价水平之外,还得看另外两个标准:其一是投资增长是否超过了支撑投资的经济资源,其二是投资的效率。
  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可以知道,储蓄与投资之差等于出口和进口之差。如果投资高于储蓄,则意味着国内的经济资源无法支撑国内的投资,因而需要通过贸易逆差来获得国外的资源;反之,如果投资低于储蓄,则意味着国内的经济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在经常项目上出现贸易顺差。
  中国的经济现实反映了后一种情况:自1990年以来,除了1993年因人民币汇改导致的冲击之外,在16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投资率(投资与GDP之比)一直低于储蓄率(国民储蓄与GDP之比)。相应地,我国的出口一直大于进口。这种投资率长期小于储蓄率和出口长期高于进口的状况说明,我国经济一直处在“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并存的状况。2005年我国储蓄率为47.9%,投资率为43.3%,后者低于前者达4.6个百分点,为改革开放以来内部失衡乃至外部失衡最为严重的年份。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出现投资率低于储蓄率的情况,一方面有其深刻的经济和非经济因素,例如人口结构变化、工业化初期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以及各种福利制度改革等;另一方面,也切实地反映了我国的经济资源没有用于尚不发达的国内经济,而是被用于那些已经处于发达阶段的国家(如美国)。在这种背景下,如果非要说中国的投资率高,那么,一个显著的事实是,投资还没有高到能够吸纳国内经济资源即国内储蓄的地步。
  除了从国民收入恒等式的角度来认识“高”投资外,还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就是投资效率。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一种生产要素如资本发生了过度的投入,则必然会导致该种要素的边际产出发生较快的递减。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投入只能获得越来越少的收获。然而,有关投资效率的微观理论研究也没有证实中国的投资效率在下降。
  在对微观方面进行考证之外,在宏观层面还有两个便利的指标可以反映投资效率。一个是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存货占GDP的比重。显然,存货与GDP的比重越高,则说明投资的效率越低。可是,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在年间,存货占GDP的比重平均为6.8%;在年间,该指标下降到4.3%;而在年间,已经只有不到1%。存货占比的不断下降是我国投资主体由国有经济逐步转向民营经济的必然结果,是投资决策机制提高的反映。
  另一个指标是经济增长率与投资率之比。从理论推导看,这个指标就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出。在年间,该指标为0.27,即一元的投资带来0.27元的GDP;在年间,该指标为0.23,即一元的投资带来0.23元的GDP。所以,资本的边际产出并无明显的下降。而且,最关键的是,资本边际产出的波动率大幅度下降。资本边际产出波动率的下降反映了投资决策机制的改进和投资效率的提高的。
  上述分析可见,依据判断经济增长过快、投资水平过高等主要经济指标,我们还无法得出或者至少是无法有把握地得出“经济已经极度过热”这个结论。那么,在采取相关经济政策时就需要三思而后行了。同时,要时刻引起我们警惕的是,在经济增长的三大总需求(即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中,如果短间内难以刺激作为国内需求的消费,同样作为国内需求的投资又被过分压制,那么我们将不得不更加依靠摩擦不断的对外贸易,经济的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问题也将日趋严重。
  总之,虽然我们无法有把握地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并据此采取方向明确的短期宏观经济政策,但是,我们可以十分有把握地说,从长期政策取向上看,在采取切实措施刺激国内消费的同时,继续加快推动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以提高投资效率、改善投资结构,这一定是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长治久安之道。(殷剑峰)
(上海证券报
?( 07:30:39)
?( 07:06:44)
?( 06:51:01)
?( 07:17:45)
?( 10:41:24)
?( 07:54:26)
电话:010-
邮箱:finance#tencent.com
(请将“#”改为“@”)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专家:中国经济正处在动力切换中 防过热也要警惕趋冷_网易新闻
专家:中国经济正处在动力切换中 防过热也要警惕趋冷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新华网上海4月26日电(记者何欣荣)一季度中国GDP增长11.9%的数据,引发市场对于经济过热的担忧。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24日在上海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由政府力量向市场力量推动的切换,而在此过程中内需增速有减缓的趋势。因此,宏观调控要防止过热,也要警惕趋冷因素。
张立群是在出席“第六届钢铁产业发展战略会议”时作出此番表述的。他分析说,在一季度11.9%的GDP增速中,出口贡献了3.4个百分点,包括投资和消费在内的内需贡献了余下的8.5个百分点。而在去年一季度6.2%的GDP增速中,出口的贡献值是负3.3个百分点,内需的贡献值是9.5个百分点。“由此可看出,今年一季度GDP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去年基数较低和出口的强劲恢复所致,而内需的推动力量不升反降。”张立群说。
张立群认为,出口的贡献值过大,会给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不确定性。因为今年一季度出口的强劲反弹,包含有美国经济“补库存”等短期因素。而美国经济要想真正起来,最终还是要看消费。“从失业率等指标看,美国消费复苏的前景并不乐观。”张立群说。
至于内需推动力的不升反降,在张立群看来,是由于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切换所致。“今年政府投资正在逐渐退出,而接棒的企业投资还不够旺盛。”张立群指出。以去年出现井喷式增长的汽车行业为例,虽然当前市场销售势头还不错,但汽车厂商对于是否扩产仍比较谨慎,因为它们担心在经历去年的需求大释放后,今年能否维持不好判断。
“在外需、内需两方面皆遭遇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当前中国经济难言过热。因此,宏观调控在防过热的同时,也要警惕趋冷因素。”张立群说,如果调控得当,能够避免政府力量向市场力量切换时的波动,则中国经济今年有望实现9.5%左右的平稳较快增长。
央行报告:中国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更加巩固IMF:全球经济好于预期 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10%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我出口仍将保持强劲回升势头从首季六大指标看中国经济走向“亮点”背后看难点--首季中国经济形势剖析
本文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2007年经济过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