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性看待乐天事件银行存款丢失事件

3,666被浏览114,507分享邀请回答441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3K25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哪些“存款”失踪了?——透视“银行存款”失踪事件
来源: 作者: 吴雨、王凯蕾
新华网北京5月25日电题(记者吴雨、王凯蕾)一段时间以来,有些银行发生的“存款失踪”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2014年以来,类似的存款“失踪”案件在河南、安徽、湖南等地也屡屡发生,这些案件不仅损害储户的利益,更令整个银行业声誉受损。
  新华网北京5月25日电题(记者吴雨、王凯蕾)一段时间以来,有些银行发生的“存款失踪”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舆论追问:银行的存款安全到底出什么问题了?谁该为“存款失踪”事件负责?
  是“存款”失踪了吗?
  通常意义的居民储蓄存款是储户存入银行的货币资金,按期限可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如果储户是在银行柜台存入资金,银行必须提供正规单据并严格执行央行公布的利率标准。
  去年11月以来多次降息后,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即便上浮1.5倍也只能达到3.375%,但不法分子往往开出的是比正常存款利率高出3至5倍、甚至更高的“回报”吸引储户。从记者梳理的近些时期各地发生的所谓“存款”失踪事件看,多是以各种手段“高利”诱惑储户上钩。
  ——“贴息”揽储,盗取资金。近日曝出的工商银行石家庄建华支行部分客户资金失踪事件中,不法分子向客户许诺给予8%至10%不等的存款贴息;2014年2月份发生的杭州42名储户丢失9505万元存款案中,涉案的杭州市联合银行员工以13%的“贴息存款”为诱饵。
  ——理财变“飞单”。社会人员和银行“内鬼”勾结,私自销售非银行自主发行、代销的理财产品,产品不能按期兑付,甚至出现本金亏损。2014年广东两个私募基金在一些银行进行募资,承诺付给投资人6.5%至14%的年化收益,涉案金额达7亿多元。事发后涉事银行不承认产品是通过银行卖给客户的,而是银行员工私售行为,200多名投资者索赔无门。
  ——借银行场地非法集资。今年5月发生的中国银行杭州庆春支行的存款被骗事件中,100多位储户竟将存钱卡和密码交给一名前银行职员冒充的“客户经理”,换来一张有伪造银行抬头和印章的承诺函,被骗存款过亿元。
  2014年以来,类似的存款“失踪”案件在河南、安徽、湖南等地也屡屡发生,这些案件不仅损害储户的利益,更令整个银行业声誉受损。
  谁之过?
  “存款”失踪事件频出,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没有银行‘内鬼’,案件发生不了;没有轻信,案件也发生不了。”有关专家分析诸多“存款”失踪案件时认为,责任是多方的。
  在银行方面,存款失踪事件暴露出银行内控管理存在漏洞,对于银行的经营环境和人员管理存在疏漏。
  不法分子之所以能以“高利”诱骗,和长久以来银行给人“高息揽储”的印象分不开。在存贷比考核等监管指标要求下,银行往往以“贴息”“返利”等做法吸收存款,这使得不少储户把不法分子的高息诱饵当成银行拉存款时的“特别贴息”而放松警惕。
  “另外,经过柜台将储户存款转走,不管是临时工还是正式工,银行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郭华认为,即便不是在柜台办理,只要行骗行为发生在银行经营场所,银行即被视为提供了协助。
  在储户方面,存款失踪事件频发,表明储户面对“高息”诱惑,头脑发热,理性缺失。在北京西单一储蓄所里,一位正在排队办理业务的中年女士对记者谈了她对“存款失踪”的疑问:“知道炒股、理财可能会挣多一点,我们一般不敢信,但在正规银行里有人推荐的高利率存款我们能不信吗?以后我们还能信吗?”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锡军认为,在被曝光的案件中,被骗的储户往往都是被“高息”所蛊惑,不少人明知超过规定的高息不受保护仍然冒险去做;有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足,甚至将自己的储蓄卡和密码交给业务代办人员;有的不仔细核对相关单据就贸然签字……“这些都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教训是深刻的,面对一些不正常的揽储手段,储户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保护好自己的财产。”赵锡军说。
  一位银行内部人士对记者说:“面对骗子花样翻新的手段,银行有时也是受害主体。有的储户明知道是非法集资仍铤而走险,一旦发生问题就找银行,银行对存款失踪案件也很头疼。”
  如何让存在银行的钱安全?
  “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一个过程,当务之急是银行要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完善制度以保护储户利益不受侵犯,而不是推卸责任。”赵锡军说。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明确表示,银行要对储户“存款”失踪进行调查,不管是因为银行管理或信息系统漏洞,还是犯罪分子和银行个别工作人员相互勾结造成对“存款”资金的诈骗,都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王兆星还表示,银行有义务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银行在日常经营中,都必须要加强自身管理,有效防范各种针对存款人的犯罪行为,保护储户存款的安全。
  除银行加强“堵漏”外,储户也必须明白哪些钱“存”的是安全的,哪些是在“冒险”。
  对正规渠道存款,银行负有百分之百的责任。“不管是大银行、小银行,都是安全的。银行的项目均在严密监控中,一旦出现风险,有关方面会及时介入处理,一般不会走到破产清算,动用存款保险基金的地步。”广东省人民银行的一位专家说,即使出现银行破产,存款保险制度也将提供相应保障。
  对银行职员或前职员利用“身份”欺诈或拉私活,以“高息”诱惑或“飞单”等形式“骗”取“存款”,银行对员工和场所监管不力,将负连带责任。不过,法律专家认为,这里面有责任大小和比例问题,在银行尽到告知、监管义务后,银行方面的责任会相对较轻。
  而对明知是非法还参与其中的集资行为,其利益就很难得到保障。但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郭华认为,不法分子借助银行经营场所从事的非法集资行为,银行需承担相应责任,因为银行有对经营场所进行管理的义务。
  储户贪图高额回报是骗局得逞的重要原因,赵锡军等专家提醒,对于高于法定利率的定期存款不要轻信,超高投资收益更要多留个心眼。不少储户金融安全防范意识不高,需要加大金融安全教育。
扫一扫加入南方网微信朋友圈
编辑: 于艳彬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存款失踪——透视“银行存款”失踪事件
更新时间: 14:30 来源:新华网
是存款失踪了吗?通常意义的居民储蓄存款是储户存入银行的货币资金,按期限可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如果储户是在银行柜台存入资金,银行必须提供正规单据并严格执行央行公布的利率标准。
  新华网北京5月25日电题(记者吴雨、王凯蕾)一段时间以来,有些银行发生的&存款失踪&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舆论追问:银行的存款安全到底出什么问题了?谁该为&存款失踪&事件负责?
  是&存款&失踪了吗?
  通常意义的居民储蓄存款是储户存入银行的货币资金,按期限可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如果储户是在银行柜台存入资金,银行必须提供正规单据并严格执行央行公布的利率标准。
  去年11月以来多次降息后,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即便上浮1.5倍也只能达到3.375%,但不法分子往往开出的是比正常存款利率高出3至5倍、甚至更高的&回报&吸引储户。从记者梳理的近些时期各地发生的所谓&存款&失踪事件看,多是以各种手段&高利&诱惑储户上钩。
  &&&贴息&揽储,盗取资金。近日曝出的工商银行石家庄建华支行部分客户资金失踪事件中,不法分子向客户许诺给予8%至10%不等的存款贴息;2014年2月份发生的杭州42名储户丢失9505万元存款案中,涉案的杭州市联合银行员工以13%的&贴息存款&为诱饵。
  &&理财变&飞单&。社会人员和银行&内鬼&勾结,私自销售非银行自主发行、代销的理财产品,产品不能按期兑付,甚至出现本金亏损。2014年广东两个私募基金在一些银行进行募资,承诺付给投资人6.5%至14%的年化收益,涉案金额达7亿多元。事发后涉事银行不承认产品是通过银行卖给客户的,而是银行员工私售行为,200多名投资者索赔无门。
  &&借银行场地非法集资。今年5月发生的中国银行杭州庆春支行的存款被骗事件中,100多位储户竟将存钱卡和密码交给一名前银行职员冒充的&客户经理&,换来一张有伪造银行抬头和印章的承诺函,被骗存款过亿元。
  2014年以来,类似的存款&失踪&案件在河南、安徽、湖南等地也屡屡发生,这些案件不仅损害储户的利益,更令整个银行业声誉受损。
  谁之过?
  &存款&失踪事件频出,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没有银行&内鬼&,案件发生不了;没有轻信,案件也发生不了。&有关专家分析诸多&存款&失踪案件时认为,责任是多方的。
  在银行方面,存款失踪事件暴露出银行内控管理存在漏洞,对于银行的经营环境和人员管理存在疏漏。
  不法分子之所以能以&高利&诱骗,和长久以来银行给人&高息揽储&的印象分不开。在存贷比考核等监管指标要求下,银行往往以&贴息&&返利&等做法吸收存款,这使得不少储户把不法分子的高息诱饵当成银行拉存款时的&特别贴息&而放松警惕。
  &另外,经过柜台将储户存款转走,不管是临时工还是正式工,银行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郭华认为,即便不是在柜台办理,只要行骗行为发生在银行经营场所,银行即被视为提供了协助。
  在储户方面,存款失踪事件频发,表明储户面对&高息&诱惑,头脑发热,理性缺失。在北京西单一储蓄所里,一位正在排队办理业务的中年女士对记者谈了她对&存款失踪&的疑问:&知道炒股、理财可能会挣多一点,我们一般不敢信,但在正规银行里有人推荐的高利率存款我们能不信吗?以后我们还能信吗?&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锡军认为,在被曝光的案件中,被骗的储户往往都是被&高息&所蛊惑,不少人明知超过规定的高息不受保护仍然冒险去做;有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足,甚至将自己的储蓄卡和密码交给业务代办人员;有的不仔细核对相关单据就贸然签字&&&这些都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教训是深刻的,面对一些不正常的揽储手段,储户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保护好自己的财产。&赵锡军说。
  一位银行内部人士对记者说:&面对骗子花样翻新的手段,银行有时也是受害主体。有的储户明知道是非法集资仍铤而走险,一旦发生问题就找银行,银行对存款失踪案件也很头疼。&
  如何让存在银行的钱安全?
  &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一个过程,当务之急是银行要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完善制度以保护储户利益不受侵犯,而不是推卸责任。&赵锡军说。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明确表示,银行要对储户&存款&失踪进行调查,不管是因为银行管理或信息系统漏洞,还是犯罪分子和银行个别工作人员相互勾结造成对&存款&资金的诈骗,都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王兆星还表示,银行有义务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银行在日常经营中,都必须要加强自身管理,有效防范各种针对存款人的犯罪行为,保护储户存款的安全。
  除银行加强&堵漏&外,储户也必须明白哪些钱&存&的是安全的,哪些是在&冒险&。
  对正规渠道存款,银行负有百分之百的责任。&不管是大银行、小银行,都是安全的。银行的项目均在严密监控中,一旦出现风险,有关方面会及时介入处理,一般不会走到破产清算,动用存款保险基金的地步。&广东省人民银行的一位专家说,即使出现银行破产,存款保险制度也将提供相应保障。
  对银行职员或前职员利用&身份&欺诈或拉私活,以&高息&诱惑或&飞单&等形式&骗&取&存款&,银行对员工和场所监管不力,将负连带责任。不过,法律专家认为,这里面有责任大小和比例问题,在银行尽到告知、监管义务后,银行方面的责任会相对较轻。
  而对明知是非法还参与其中的集资行为,其利益就很难得到保障。但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郭华认为,不法分子借助银行经营场所从事的非法集资行为,银行需承担相应责任,因为银行有对经营场所进行管理的义务。
  储户贪图高额回报是骗局得逞的重要原因,赵锡军等专家提醒,对于高于法定利率的定期存款不要轻信,超高投资收益更要多留个心眼。不少储户金融安全防范意识不高,需要加大金融安全教育。
扫一扫手机继续看多行存款频失踪 专家:理性存款才能不丢钱
  专家支招储户:一切以合同为准,以操作结果为准
  不要轻信天上掉馅饼,不要轻信为你办业务的职员
  近日,多地存款频频“失踪”,浙江杭州42位银行储户放在银行的数千万元存款仅剩少许甚至被清零;(,)等知名企业存款也出现异常,近3个月就有存在银行的5亿元不知去向。同时,义乌、南京、湖北等地也出现了储户存款失踪事件。此外,1月23日,媒体报道称南京一家名为“南京某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的假银行非法吸储2亿元。
  近来接连发生在全国多地的存款丢失事件让广大储户很焦虑。业内专家指出,在已发生的存款丢失案件中,部分储户对高息、高收益的盲目看重成为被犯罪分子利用的“突破口”。储户一定要先考虑安全再算经济账,理性存款才能不丢钱。而随着存款制度的出台,我国居民存款安全将得到全方位的制度保障。
  存款丢失多因被高息利诱
  记者梳理发现,存款丢失的对象主要针对个人储户和企业客户:“高息利诱”是重要原因,从已披露的案件中,部分银行内部控制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广东省银行系统的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一些违法、违规的银行职员往往以高息或高收益“忽悠”储户,然后在这过程套取密码或利用合同的复杂性进行“专业欺骗”。这一现象,不仅在储蓄过程中可能存在,在购买中更容易出现。“在许以高息、高收益时,他们往往会很神秘地说,这是因为你是大客户才得到的特殊待遇。顺理成章,特殊待遇会遇到很多"特殊做法"或"变通操作",储户上当一般就出在这上边。”
  在案例背后,多有银行内部职员通过“内外勾结”获取高额回扣或非法收入的现象。
  高收益背后伴随高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储户在银行里存款容易遇到的陷阱有:混淆存款和理财、保险;理财产品不提示风险。至于银行职员涉嫌犯罪的套取密码、挪用存款等行为,虽然较少,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要轻信天上掉馅饼,也不要轻信为你办理业务的职员,一切以合同为准,以操作结果为准。”
  “面对高收益的诱惑,有部分储户便把安全抛之脑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陆军说,储户必须明白高收益背后必然伴随高风险,切不可被销售人员误导。
  专业人士指出,购买理财产品,其中有三点必须注意:一是银行存款必须是在银行柜台办理,储户与银行签订合约,期限以活期、三个月、半年、一年、三年、五年为主,收益率固定,以银行挂牌为准;二是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必须认真了解产品内容,这里主要指的产品的投资标的,预期收益情况等。同时,还要搞清楚这是银行自己发售的产品还是代销的产品,如果是代销的产品,是否有代销合同;三是对于较高的预期收益率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现在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在5%左右,如果人家向你推荐10%以上甚至30%的理财产品,这多半是非银行渠道的基金、等结构性理财产品,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银率网的分析师说。
  银行有义务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
  、中国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银行有义务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商业银行要强化内部督查,不应再发生存款失踪个案。杭州有关方面也对外宣称,将全力追回赃款保护储户权益,涉案银行也将为受害储户垫付存款。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陆军认为,银行负有保护客户资金安全的责任,从披露案例看,部分银行的内部控制出现了很大问题,值得银行内部及监管当局高度关注。
  而另一方面,储户也应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在存款时要选择信誉好的银行,在办理存款业务时,要避免对高收益的盲目崇拜,而是理性地分析自身的承受能力,如果是低风险级客户建议选择银行定期存款或银行发售的短币基金理财产品,并检查有无银行单据凭证。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HN666)
01/19 11:1201/26 13:2101/26 10:2601/26 07:2301/26 06:3401/26 06:1901/20 07:4401/20 07:14
银行精品推荐
特色数据库:
精品栏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扫扫有惊喜
如何理性地看待银行存款丢失事件?一般来说,大部分普通人碰到银行存款丢失的概率差不多跟中100多注双色球的概率差不多(电信诈骗不算啊),当然为确保万无一失呢,作为个人来说,我建议做好以下几点:1.自行填写开户资料,尤其是账户绑定的手机号,不要填写他人的号码有些高息揽存的资金贩子会跟你签订所谓协议,诱骗你在开户资料中将账户绑定的手机号填写成他的号码,这样方便他后续控制你的账户并转移资金。2.开通账户短信通知功能,绑定自己的常用手机号一定要绑定自己常用手机号,这样账户资金变动你可以随时掌握,万一资金有异常变动,可以及时进行临时冻结,避免扩大损失。3.仔细核对所开存单、存折或者借记卡信息一定要确保你所开存单、存折或者借记卡等你是本人名字,防止被人移花接木。当然 @胖有型 提到的那种情况也是有可能出现的(虽然从概率上来说比较低),这个对客户来说很难防范,但是你只要仔细核对账户名、金额等关键信息即可,将来出现意外,查出来如果是柜员操作的问题,银行肯定是全责,你放心大胆的去要,打官司也不要怕。4.如果你不会使用网银、手机银行请不要开通,如果开通,请保护好你的U盾、口令牌,不要随意交给他人这一条对老年人尤其重要,因为他们对网银、手机银行等新生事物不甚了解,很容易上当受骗。5.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请不要将你收到的手机验证码告诉他人现在快捷支付只需要卡号、手机号、验证码即可完成交易,实在是方便,但也有很大风险,所以如非本人操作,请不要将手机验证码告诉他人。6.仔细核对业务回执,确认交易类型和交易金额后再签字有些人提到,银行柜员操作人员会利用信息不对称,诱骗用户多次输入密码,实则暗地里进行转账交易。这个呢,各家银行已经在内部控制上有所防范,现在很多银行柜面输入密码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密码键盘了,而是带显示屏的一个装置,方便用户核对业务类型和交易金额,但是以防万一,我们还是要仔细核对单据。而且就银行来说,转账交易需要填写申请单,如果柜面暗地里操作,势必要自行补一张申请单,只要申请单不是你本人签字,到时候找银行,他肯定吃不了兜着走。最后要引用我尊敬的一位风险管理人士的一个观点,他是这么说的:例如,如果碰到什么重要决定,涉及到钱的,我都会下定决心之后,先不忙行动,睡一觉,第二天再说。大家都知道诈骗案件特别多,坏人们都洞察人心,都会跟你说,别跟身边人说,谁也不要告诉。为什么?这种诈骗都不高明,纯粹利用人突然碰到事情时的头脑发热,一旦与人交流,自己能瞬间明白自己上当了。文章来源丨知乎封面来源丨《了不起的盖茨比》
2热门新闻更多
实时热点榜单热门视频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理性看待乐天事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