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知识付费还是如何避免交智商税税

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扫扫有惊喜
知识付费只是“智商税”?你的智商该充值了吗?去年可以说是知识付费的元年,很多商家和用户也都在这片浑水里趟了不知多少遍,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得到」,但很少有人真正弄懂了什么是知识付费。接下来小编想从几个方面来和大家聊聊知识付费。知识付费值不值?一份内容怎样才算算值,在不同的脑袋里区别很大。有人认为,只要学完以后我的生活没有产生质的飞跃,就是不值,所以他们所谓的学习成长,其实是想找一条速成之路。有人认为,只要它没给我带来同等的瞬时金钱回报,就是不值,所以他们所谓的投资自己,其实是做一个类似菜市场的买卖。不过还有那么一小撮人认为,学习成长是多方面的,当我在做着义务劳动的时候,其实我也在积攒跨界经验;当我在进行认知迭代的时候,其实我也在学习别人的商业模式;当我在遇到1%的好内容和99%的差内容的时候,其实我也在提升自己对内容质量的鉴别能力。前几天一个90后的小伙子来到宁波,小伙子说今年在知识付费上花了5W多块,但结识了很多年入百万、千万的人,光这些人就给他今年的业务提供了几十万的佣金。他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有人认为我是傻逼,那我就继续成为这些不傻逼的人眼里的傻逼。什么人愿意为知识付费?现在有很多声音都在说,知识付费是对着中产阶级贩卖焦虑,什么商业思维啊,认知提升啊,都是收割智商税的。不过我见到的却恰恰相反,一群远过了中产线的人,都在如饥似渴地挑选好用的“工具”来武装自己,他们并不焦虑,只是愿意不停地提升自己,被收割又如何?本来市场就是良莠不齐,出门一顿饭而已,万一是好东西就赚到了。而另一群远不到中产的和自认为是中产的伪中产,却在跳脚大骂,因为常常一门课的几百块钱就是他们好几天的生活费,所以如果不是学了就能让他们财务自由,那可就真是好生心疼。说到智商税,你觉得这两群人谁的智商会高一些?
上一页&1共2页热门新闻更多
实时热点榜单热门视频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知识付费,付的是学费还是智商税
知识付费,付的是学费还是智商税
随着“知识付费”浪潮的兴起,让我们更加看到了原来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钱原来可以如此直接。为了成功,很多人愿意花钱去买所谓“成功人士”的课程,内容或许并不比大学课堂里教授的一番话来的实在,但有很多课程的费用却高的离谱。知名自媒体大V咪蒙的知识付费课程刚一上线,就在行业内外引起了一大波关注热潮,有人调侃说这次又有一大波人自愿又被迫交了新的“智商税”。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虽然大家对咪蒙的评价大多倾向于“鸡汤文作家”、“靠犀利博眼球“,但她的收费课程前依然人头攒动。可以说,互联网时代给整个内容生态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追求文章质量的内容创作者越来越少,热衷于打造流量爆文的内容创作者此起彼伏。似乎对于“火”起来的内容创作者来说,好评率或复购率和“流量”这两字比起来很是微不足道。我们无法用是非对错这几个字去评判在这种复杂的生态环境下,怎样做才是合理的,每个人看事物的眼光是不同的,对同一件事情的衡量标准也一定是不尽相同的,但“保流量、弃质量”的抉择中必然也有着诸多无奈。从事新媒体类的内容创作者虽然有着忠实的粉丝和高阅读量,但要想登上所谓作家的“大雅之堂”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好似于名望之族和暴发户之间的区别,同样是有钱人,但名望之族的“财富”却更容易受到肯定。好比说,一个作品产出量和关注量都非常高的自媒体内容创作者和一个不善言辞但笔耕不辍的大学教授围绕同一个问题发表个人见解,我相信更多的人会在潜意识里认为大学教授的意见更有价值和借鉴性。或许我们还可以这样说,为大学教授的讲座付费我们付的的的确确是“学费”,而给内容创作者付的费大多是为了自己的喜好或者是对方的努力,并不是为了从中学到什么,而是为了带给自己一种愉悦感。当然,既是自愿,那么无论是哪种原因都无可厚非。纵观各大论坛,虽不乏有优质文章和实用科普贴,但其关注度和某些抖机灵答案、甚至是毫无价值的自拍相比,对比很是明显。如果说“知识付费”只是指为获得知识而支付的费用,那么像这类因引发关注度而引起的付费行为也叫做“知识付费“的话我认为多少有些勉强,就我个人而言更愿意将其称之为“打赏”。对于不同的人,价值也代表着不同的东西,学费也好,打赏也罢,再不济是智商税也行,只要自己愿意又有何其妨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业务军事资讯分析,轻松谈谈
作者最新文章本文「知识付费是“收智商税”的“骗局”吗?」转载自网络,作者麻范儿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QQ邮箱
您可能也感兴趣的“知识付费”大爆发,这个“智商税”你愿意交吗?
我的图书馆
“知识付费”大爆发,这个“智商税”你愿意交吗?
财经解说授权转载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衣食住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人们面对随之而来的“信息大爆炸”,却越来越无助。这时候付费模式出现了,虽然要求付费,但能让人从庞杂的信息里解脱出来直接接受最精品内容。“知识付费”成长爆发史2016年虽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但知识付费并不是从2016年才萌芽。豆瓣作为一个庞大的兴趣社区,在电商兴起时就曾试着推出过线上购票、付费版豆瓣FM、电子书等服务,最终都不了了之了。随后版权问题渐渐被关注,“内容”的付费概念日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主动付费选择有品质的好内容,&“知识付费”就应运而生了。日,果壳上线了“在行”。用户可以通过平台可以线下约见各行业的前辈、行家,通过一对一的询问,获取经验或针对性建议。同年5月,罗辑思维团队推出了以知识型人才为主导的知识服务平台“得到”,入驻了不少出名的“大V”,一年积累了558.4万用户人,平台用户日活达45万。日,知乎上线了付费收听的“值乎”,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付费模式。之后,又推出了线下课堂实时问答的“知乎live”,截至2017年初参与用户超过200万次。日,果壳紧跟知乎动作推出了语音付费问答平台“分答”,王思聪、罗振宇、周国平、章子怡等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纷纷上线平台回答各类问题。分答上线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就获得了1000多万授权用户,付费用户超过100万,交易总金额突破1800万。日,喜马拉雅FM也跃跃欲试地上线了第一档付费订阅节目——《好好说话》,当日就售出25731套,销售额达500万。同月,新浪微博上线了粉丝问答功能。2017年,BAT扎堆入局,内容赞赏、有偿问答、社群付费……“知识付费”新模式迭出不穷。在注意力与优质内容贫乏的时代,这些平台你争我往地“迎风起舞”,掀起了知识付费的高潮!凭啥让用户买账“知识付费”的风口一直居高不下,究竟戳中了用户的哪些痛点?1、从时间方面来看当前这个时代每时每刻都在提醒人们要学习、要进步,很多人眼看着别人在努力,自己也想提升却没时间产生了“知识焦虑”。即使有时间,面对庞杂的信息也无力选择。“知识付费”就抓住用户在碎片时间想得到提升的“痛点”,提出付费内容选项。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用户筛选信息的时间与精力,也就满足了用户的期望。2、从金钱成本来看没有“知识付费”的时代,学课程需要报班,上课需要腾时间、需要交通费、甚至住宿费,不管怎么算都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当各大平台上推出大量音频干货、电子笔记、电子书目,并且标价不贵,降低了用户的学习的成本。3、从社交货币上来看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注重隐私,知识就成了一种社交货币。你不喜欢看电视,可是你收听收看了关于热播大剧的评论,当别人聊起话题时你就能插嘴聊几句。你没看过《驴得水》,但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可以像看过一样评价这是一部好电影。知识付费的内容往往会演变成一种谈资,内容是什么或许并没多大影响,只是用户“心理焦虑”的一针安慰剂。乱象中保持理性不少人花了成千上万块在各大平台订阅了各种各样的内容,却发现不少产品买了也没听过,听了也觉着“并没有什么卵用”,觉着“知识付费”就是忽悠人交“智商税”。起初,知识付费的内容都是偏干货的“知识”,随着知识付费风口的到来,越来越多玩家加入,各种打着知识付费旗号的产品涌入市场,“知识”渐渐被泛化, 个人脱口秀、自媒体等“寓教于乐”的付费产品越来越多,边界日益模糊。教育类的“知识付费”内容也不少,但大多是喊喊口号、打打鸡血,旧瓶装新酒搞几个新鲜词吸引用户。碎片化的学习根本无法承受用户想要成功的愿望,一个月实现突飞猛进考上研究生、掌握设计技能、月薪到5万等标题都是噱头,要想成功就必须扎扎实实的用功,勤奋是唯一的捷径。说白了,大多数知识付费产品都是为了让用户简单的了解这个领域的皮毛,要想知道的更多,那就必须买专业书籍和课程,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系统地学。在众多的“知识付费”产品中,只有保持理性,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才不至于交那么多“智商税”。一直以来都有一句“既然爱,请深爱”,小编交税后只想说“既然学,请深学”。如果你又有钱,还喜欢三分钟热度,“知识付费”欢迎你!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商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