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政府想要管理政府间转移支付付就需要进行某些政府购买

预防交易风险
保障资金安全
&|&&|&& |&&|&&|&
添加您的标签
&&我常用的收藏标签
您已收藏成功!
背景颜色:
字体大小:
法规标题:印发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财政转移支付管理办法和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的通知
制定机构: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日期:日文书字号:穗府办(2011)51号
生效日期:日效力级别:地方政府(部门)文件
穗府办(2011)51号
印发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财政转移支付管理办法和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的通知
穗府办(2011)51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财政转移支付管理办法》和《广州市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已经第13届147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财政局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广州市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财政转移支付管理办法
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的实施意见》(穗办〔2011〕5号)精神,为做好我市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的实施工作,保障事权下放后工作能顺利开展,按照“财随事转”的原则,制定本办法。
一、事权下放主要内容
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的决定》(穗字〔2011〕8号,以下简称《决定》)精神,对市将下放区(县级市)管理的64项事权,按照“财随事转”的原则,给予财力保障。
(一)成建制整体下放。
市本级事业单位成建制整体(包括编制、人员、事权管理)下放给区(县级市)管理,由市财政以上年度财政拨款数扣除一次性专项支出后划转经费给相应的区(县级市)。
(二)专项事权下放。
1.社会工作专项服务下放。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社区建设、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劳动就业、退管服务、司法矫治、卫生服务、老年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等领域。
2.市政公用设施维护项目下放。包括:市政工程设施、园林绿化设施、市政排水设施、公共环境卫生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等。
以上专项事权下放,按照“财随事转”的原则,市财政以上年度财政拨款数划转经费给相应的区(县级市)。市财政没有安排专项经费的社会工作专项服务事权,属于区(县级市)单位部门职责的,下放后所发生的管理费用支出,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安排。
(三)项目审批权限下放。
市有关部门将项目审批权限直接下放区(县级市)管理的,分为3种情况处理:
1.对《决定》要求市下放审批权限的项目如有非税收入,按照“财随事转”的原则,非税收入由所在区(县级市)政府自收自用,专项用于该项目审批管理费用支出。若有剩余,由所在区(县级市)政府统筹安排。中央、省、市政府对项目非税收入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执行。
2.对《决定》要求市下放审批权限的项目虽无收入来源,但市本级有专项安排管理经费的,由市财政以上年度财政拨款数为基数划转经费给相应的区(县级市)。下放审批权限的项目既没有收入来源,市本级也未安排专项经费的,下放后所发生的管理费用支出,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安排。
3.鉴于2011年市本级预算草案已上报市人大审议,其中部分拟下放项目的非税收入已由市财政统筹安排项目支出。对上述项目所发生的管理费用支出,由市财政以上年度财政拨款数为基数划转经费给相应的区(县级市)。从2012年开始,按照上述第1种情况执行。
二、操作程序
(一)对《决定》要求市下放给区(县级市)的事权,由市业务主管部门与区(县级市)相关业务部门参考市法制办制订的《实施××(事项名称)委托书》、《关于移交××(事项名称)的协议书》的格式文本,签订相关委托书或协议书后,送市财政部门办理经费划转。市财政部门根据《实施××(事项名称)委托书》或《关于移交××(事项名称)的协议书》确定的经费数额,通过财政专项补助形式将经费划拨给所在区(县级市)财政部门。
(二)在事权下放过程中,原市有关单位(部门)通过政府采购或招投标与中标单位签订的合同未到期的,区(县级市)有关部门接收事权后,应继续履行合同至期满后,方可由区(县级市)有关部门开展新一轮政府采购或招投标工作。
(三)从市和区签订下放协议或委托合同之日起,在此之前发生的各项合同约定的开支,均应由中标单位通过原有渠道申请支付;在此之后发生的剩余款项向区(县级市)申请支付。市财政向区(县级市)划拨的款项中,相应扣除由市本级已履行合同发生的开支金额。
三、资金管理
(一)区(县级市)财政部门收到市财政划转经费后,应按照财政资金管理要求,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将相关经费编入实施单位部门预算管理。
(二)专项事权划转的经费,严格按照财政资金管理规定,必须确保专款专用,不得以任何借口截留、挪用市财政部门划转的专项经费。
(三)加强对事权下放项目政府采购监管。事权下放项目按规定需政府采购的,必须进行政府采购,按规定直接支付的政府采购项目资金必须实行国库直接支付。市、区(县级市)财政部门应加强对政府采购资金的监督检查,督促政府采购合同的履行和采购资金依法支付。
(四)市、区(县级市)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事权下放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责任追究
违反本办法规定,属于《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所列违法行为的,依照该条例予以处罚或处分。
(一)国家和省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有关法律政策依据变化或有效期届满,根据实施情况依法评估修订。
如果您想查看法规全部详细内容,请
1/4页 找到相关56名律师
免责声明: 本文书来自互联网,本站发布的裁判文书仅供阅读参考,如需正式引用,请注意核对官方正式文本。如侵犯您的版权请点此 。
余额不足提示(还差0元)
请先充值至少0元。
充值完成后,请点击下方按钮后重新购买。
印发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财政转移支付管理办法和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的通知
共有8个人收藏
相同类型法规
扫描二维码,与汇法网微信互动
汇法律师群:安全追欠防骗联盟群:&&
&&京ICP证140452号&&汇法网&&版权所有&&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摘录标签名:
常用摘录标签推荐政务服务论文阅读
热门服务型政府论文阅读
同类论文推荐是健全财政监督机制,由突击检查转变为日常监督,由;64.财政体制就是指规定着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放各;理权限划分的一项根本制度;65.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为均衡各地方政;将中央政府掌控的部分财力转移给地方政府使用的一种;答①财政体制所管理和规范的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各;③财政体制是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67.;③划分财政收支范围(核心):一种财
是健全财政监督机制,由突击检查转变为日常监督,由专项的、事后的监督向经常性的事前、事中的监督转变。三是积极配合审计监督,协助审计部门依法对政府非税收入进行审计,建立全方位监督体系。四是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政府非税收入征收项目、标准、依据等方面应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增强透明度。五是加大查处力度,对政府非税收入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严格按照有关财政法规处罚规定进行处理。六是加大非税收入稽查力度,常年对单位收费项目、财政票据、银行账户等进稽查,实行全方位监督管理 64. 财政体制就是指规定着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放各级政府之间在财政收支划分和财政管理权限划分的一项根本制度。 65.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为均衡各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协调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将中央政府掌控的部分财力转移给地方政府使用的一种调节制度 66. 财政体制的内涵是什么? 答①财政体制所管理和规范的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②财政体制的核心内容是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权,其实质是关于财权财力的集中与分散的一项基本制度 ③财政体制是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67. 简述财政体制的内容。 答:①确定财政管理机构体系(基本):就是在财政体制中把财政管理的组织机构确定下来,并明确系统内部各机构的管理职权。目前我国的财政管理机构分为五级:中央级、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各级财政部门内部有设置不同的业务机构,分别负责各项财政业务管理; ②划分财政管理权责(重要):这种职权的划分要与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相适应、相一致。财政既然是一种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经济行为,那么国家就可以根据公共需要的覆盖面和收益范围划分不同层次,来科学地、合理地确定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范围和财政管理权责; ③划分财政收支范围(核心):一种财政体制是集权,还是分权,是通过财政收支范围划分的集散程度体现出来的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的结构呈现出这样的情况:在财政收入的划分中,侧重于中央政府;在财政支出的划分中,侧重于地方政府; ④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a、为地方财政提供额外收入来源,弥补地方财政收支差额,以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b、中央政府通过对地方财政的财力补助,使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行为符合中央政府宏观政策的实施要求;c、由于地方政府提高的某些公共产品或服务产生的利益,不仅为本辖区的居民所享受,而且具有外溢性;d、在分级财政体制中,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方的财力悬殊巨大,中央政府可通过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促进各地方财政经济发展的均衡化;e、中央政府还可利用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国家某些特殊社会目标的实现。 68. 建立财政体制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①财政体制与国家政权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原则:首先财政体制必须确定分几级管理,财政的分级管理必须与国家政权结构和行政区划相一致:其次财政管理体制是整个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需随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②财权和事权相匹配、权责结合的原则:财权和财力是两种手段,两者之间无必然联系,是彼此独立的,所以只要财力或财权相匹配,就可使一级政府运转正常。而要实现财权、事权的相匹配,还必须权责的结合,权责结合反映在财政体制上,就是要使各级财政有各自的收入来源和支出范围,并把财政的收支尽量挂起钩来 ③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公平有两种含义:一是基于财力均等要求的上解负担公平,体现在收入划分,二是基于机会均等要求的发展条件公平,体现在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效率有两种含义:一是基于优化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二是基于这一制度有效运转的行政效率
69. 试述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答:问题:①转移支付形式不规范,主要采取承认地方既得利益的基数法影响了财政均等化进程②当前转移支付中无条件转移支付所占比重过大,影响中央财政的调控③省级以下财政体制的不规范,影响了财政功能的发挥 改革方法:①弥补地方财政经常性缺口②缓解横向非均衡③体现国家政策导向 70. 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监督检查活动 71. 什么是财政监督?它具有哪些性质? 答:概念:财政监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本质属性,其主要作用就是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保证财政分配的科学、正确和有效 性质:①财政监督是经济监督制度的组成部分,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②财政监督体现着对政府权力的制约 72. 财政监督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答:财政监督的主体(国家财政机关、各级财政部门)、财政监督的职责权限(提现了财政管理的范围和权限)、财政监督范围(包括:预算、税务、国有资产、财务会计、预算外资金) 73. 简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 答:①总体性: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应社会经济活动总体出发,把财政资金的支拨与使用放在国民经济的生产总过程来考察 ②多样性:财政支出效益评价就要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科学的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 ③多层次性:评价财政支出效益要从总效益、中央财政支出效益、地方财政支出效益等多角度出发,展开多层次分析 ④外在性:财政支出活动对社会发展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对财政支出效益的衡量,不仅要考虑财政分配活动的直接结果,还要考虑间接结果 74. 乘数效应:政府购买支出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其原理是在那个福购买支出会转化为其他部门的收入,这个部门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储蓄后用于消费或投资,又会转化为另一个部门的收入。 75. 挤出效应:由于财政扩张使利率上升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的现象被称为挤出效应。 76.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77.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调节无价水平和利率,以影响投资需求和产出。 78. 什么是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什么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答:乘数效应:是政府购买支出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其原理是,政府购买支出会转化为其他部门的收入,这个部门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储蓄后用于消费或投资,又会转化为另外一个部门的收入。 挤出效应:当政府购买的增加刺激了物品和劳务的总需求时,它也引起了利率的上升,而较高的利率往往导致投资支出的减少,并组织了总需求的增加。这种由于财政扩张使利率上升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的现象被称为挤出效应。 79. 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答:根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调节总需求方面的不同作用,可以将其划分为扩张的、紧缩的和中性的三类。这样,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方面,将形成不同的政策组合。由于中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旨在维持既定的总需求结构,不对总需求产生倾向性的调节作用。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搭配,即“双松”政策组合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搭配,即“双紧”政策组合 ③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搭配,即“一松一紧”政策组合 ④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搭配,即“一紧一松”政策组合。 80. 积极财政政策:是财政政策中相机抉择因素的积极运用,表现为扩张性性财政政策。即在有效需求不足时,通过财政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以达到供给和需求平衡或者其他特定目的。 81. 稳健财政政策:是指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不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或紧缩影响的一种财政政策。 82. 什么是积极财政政策?为什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答:(1)积极财政政策:是财政政策中相机抉择因素的积极运用,表现为扩张性性财政政策。即在有效需求不足时,通过财政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以达到供给和需求平衡或者其他特定目的。 (2)①积极财政政策具有明显阶段性特点 ②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实施中具有定向意义,也就是说,积极财政政策选择了以调整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经济增长后劲和产业带动效应的目的,以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方向 ③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我国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而言的 ④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以扩大需求为主旨,并注重多项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政策复合性。 83.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带来了那些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 答:(1)正面效应①积极财政政策拉动了经济增长②积极财政政策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完善步伐,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③积极财政政策直接增加了就业岗位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2)负面效应①债务风险加大②经济结构矛盾依然突出③国债资金边际投资效率下降④对民间投资形成积压⑤诱发通货膨胀压力等。 84. 什么是稳健财政政策?如何理解稳健财政政策的内涵? 答:(1)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①基本维持现有规模的水平,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②合理调整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增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③优化支出结构,加强管理,提高效率; ④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2)①适度:一方面是指财政政策力度适中,政府财政支出在保证对经济增长有效刺激的前提下适当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在保证微观主体消费、投资需求不受较大影响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将财政赤字缩减到合理边界;另一方面,稳健财政政策的适度性来源于渐进式改革的轻微震荡性 ②避险:避险即规避经济过热和赤字激增两方面的风险 ③公平:公平即促进了财富在代际间的合理分配。 85. 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原则有哪些? 答:①控制赤字;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 ②调整结构;结构调整是宏观经济政策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 ③推进改革 ④增收节支;实现结构性减税和财政收入同步增加的立体组合。 86. 如何理解稳健财政政策的总量效应和结构效应? 答:(1)稳健财政政策的总量效应:就是说,在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政策效应方面,稳健财政政策同积极财政政策一样,也具有明显作用,但二者在政策取向和作用机制上明显不
同。积极财政政策着眼于逆经济周期的需求管理,主要目的是通过扩张政府购买,发挥乘数效应弥补有效需求不足,刺激经济增长。而稳健财政政策市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相结合,在扩张有效需求的同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更能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具有针对性的特点,使政策着力点应从应急的、解决短期问题为目标转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来,政策设计的主要目的不是以财政政策的扩张加速经济增长,而是要理顺经济增长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为经济的内生增长提供一个健康的、有保障的平台。 (2)稳健财政政策的结构效应:稳健财政政策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主要通过“有保有控”,截长补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保”的方面,其一包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其二保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其三保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其四保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控”方面,一是部分行业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二是投资调控得到加强;三是抑制高耗能产品出口取得初步成效。 87. 稳健财政政策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答:首先,增强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针对性;其次,加快向公共财政转型,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最后,协调双稳健政策的搭配。 总体而言,稳健财政政策实施中,应着重于巩固前一阶段宏观调控的成果,并且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主要作用,其具体发展方向应该是对社会公平的维护和对经济增长机制的调整。①在调减总量扩张力度的同时,控制赤字,增收节支,并要把握好“有保有控”的区别对待作为关键,服务于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要求;②政策调整要与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框架相呼应,政府首要考虑的应是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公益品)与公共服务;③近年长期建设国债资金投入的重心和在建项目应继续予以关注,以保持必要的政策连续性;④注重调节收入分配,改善社会预期、鼓励消费,并积极合理调整区域经济关系,逐步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⑤大力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实质性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生活休闲娱乐、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专业论文、财政学25等内容。 
 财政学 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  财政学的心得和体会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财政学学习的心得和体会,仅供参考!财政学的心得和体会还记得在第一节财政学课之前,看到的这样一段话:你了解政府...  财政学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除了一般性分配外,实际上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分配,即财政分配。 财政产生的条件: 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基础; 公共权力组织的...  财政学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财政学(第八版)陈共编著 人大版 2015年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财政学第一章 财政学对象一、财政概念: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  财政学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节 财政的概念 一、如何理解财政 (一)从资源配置(产品和服务提供)角度理解财政 ●能用钱在市场买到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和...  《财政学》复习题及答案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章 一、简述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 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 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  如何学好财政学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如何学好财政学摘要:财政学是和我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学科,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之有关,要结合自己 的生活,学习实践,...  华中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财政学》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在以下各种财政收人形式中, ( )不属于强制性财政收入。 A.国有企业收人 B....当前位置: >>
购买支出(上)政府
第四章 购买支出(上)政府消费本章主要讲授内容? 行政管理支出? 国防支出?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支出 ? 本章小结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维持政府机构正常运转和政府提供公共 服务所需经费的总称,使政府购买支出的一部分。政府以普通 消费者的身份在市场上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或国家投资所需 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在国家财政支出项目中,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有行政管 理支出、国防支出、文化教育支出、科学研究支出、医疗卫生 支出等支出项目。 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特点 1.有偿性 2.等价性 3.消耗性 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财政支出中的行政支出是指为保证国家 权力机关和行政管理机关的正常运行而必须 安排的经费开支,是一种纯粹的消费性支出 行政管理作为国家职能的主要存在形式 和表现形式,是一种国家行为,政府是这种行 为的主体,并通过实施公共行政管理来履行国 家的职能。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主 要通过行政管理部门的活动来实现,这使行 政管理所产生的效用具有显著的社会性。 ? 一、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属性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背景资料: 机构改革与 我国的行政 支出改革官民比例汉朝1:7934唐朝1:3927明朝清朝建国初期1978年1997年1:22991:9111:2941:501:30 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一、行政管理支出的涵义及特点? ? ? ? 二、行政管理费与经济的关系 三、行政管理支出的内容 四、行政管理支出变化的一般规律 五、行政支出增长的影响因素? 六、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确定与控制 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 一、行政管理支出的涵义及特点(一)涵义: 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各级权力机关、行政 管 理机关行使其职能所安排的经费,是维持国家政权 存在、保障各级国家管理机构正常运转所必须的费 用。 (二)特点: 1. 非生产性??? ? ?行政支出不直接作用于生产经营活动, 也不产生任何直接的经济效益。2. 连续性 3. 增长刚性 4. 效益难以货币考核,难以在短期考核 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 ? ? ? ? ? ? ? ? ? ? ? ? ? ? 二、行政管理费与经济的关系 1. 从直接的生产和消费社会财富角度来看,行政管理 支出属于社会财富的“虚耗”,因为,行政活动是 非生产性劳动,从而与生产性劳动相对立。就此而 言,这类支出越小越好。 2. 从财富生产的社会条件看,政府的行政活动维持了 社会生产与生活的秩序,因而用于行政活动的费用 又不是在“虚耗”社会财富。 3. 从社会经济的循环周转来看,生产是产品的创造, 消费是产品的实现,若无消费,生产不仅是一种无 内容的概念,而且也不能正常进行。行政管理活动 正是全社会消费的一个构成部分。因此,当社会的 消费需求不足以完全吸收掉同期的产出时,行政支 出的增加,有增加消费和支持生产的作用;而当社 会的消费需求超过同期产出时,增加行政费,则有 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 三、行政管理支出的内容 ? 财政统计口径的行政管理费包括人大、政府机关、政协、 共产党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社会团体机关等单位的行政管理 经费。具体分析时按照预算收支科目分解为以下五大类:公检 法经费、外交外事支出、行政费用和武装警察部队经费、对外 援助支出。 ? 行政管理支出结构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人员经费与 公用经费,二是基建经费。 ? 将人员经费基本等同于政府人工成本;公用经费是用于保 证政府机构正常开展公务而花费的支出,包括公务费、业务费、 购置费、修缮费等。目前我国人员经费占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大 部分,公用经费数量相对不足。 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 ? ? ? ?? ? ? ?1. 行政管理费 指国家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政府机构的各项经费支出。 2. 公检法支出 指国家财政用于公共安全机关、各级法院、检察院以 及司法行政机构的经费支出。 3. 武装警察部队经费 指中央预算对内卫部队、边防部队和消防部队的经费 支出 4. 外交外事支出 指国家财政用于国家外事机构进行外交活动的经费支 出。 5. 对外援助支出 指国家财政用于对外援助的各项经费支出。 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 四、行政管理支出规模变化的一般规律 75--76?政府行政管理支出在政府机构改革期间的稳 定增长呈一定上升的规律性,这也表现出行政管 理支出总量与政府职能范围之间的内在联系。但 支出的过快增长,导致国家财政运行困难,地方 政府物理支持地方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10%12%14%16%0%2%4%6%8%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年份80 83 86 89 92 95 98 01 图5-2 行政支出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年)行政支出/GDP 行政支出/财政支出 若干国家1995年行政管理支出 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印 度韩 国泰 国荷 兰美 国英 国澳 大 利 亚行政管理支 出占财政总 支出的比重 (%)7.24.6310.6310.259.27.109.04表4-3 若干国家1995年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 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 1.规模迅速扩张 ?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公共 事务日渐增多,导致行政支出的规模呈现出不断增长的 趋势。 ? 2.增长速度常超过财政支出增长速度 ? 3.占GDP比重稳中有升 ? GDP是行政支出增长的物质基础,行政支出占GDP比 重指标显示了一个国家非经济费用支出的负荷能力和负 担水平。 ? 4. 行政支出的实际增长率平稳增长 ? 如果真正考察行政支出的实际增长率,那就要考虑 的物价因素。 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 纵观五次机构改革,可以发现我国的行政机构改 革始终呈现出一种“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 的循环状态。1982年--2007年,我国先后进行过五次 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1982年国务院100个部门裁了39个; ? 198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由原有的67 个减为60个,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 199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 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1998年,国务院的40个组成部门,仅保留29个; ? 2003年设立国务院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1982年主要是精简机构,1988年提出职能转变的 任务,1993年推行“政企分开”,1998年按照市场经 济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缩身”, 2003年明确了政府职能转变的取向是经济调节、市场 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从总体来看,前五次机 构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都是单枪匹马, 配套措施不到位,终难逃脱“先缩后胀”的怪圈。 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 2008年开始实施大部制,??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 2008年以前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 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 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行政职能的错位和 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 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 大部制改革的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 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 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日公 布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将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 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改革后, 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这次国务院改革涉及调 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 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 ? ? ? ? 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大”。这种“大”表现为组织规模大和职能范 围广 二是“少”。就是职能部门少,如实行大部制的日本 是12个,美国是15个,英国是17个。 三是“合”。实行大部制的目的之一是整合行政资源 四是“协”。大部制必须有机整合机构,优化组织结 构,使之高度协调。 大部制改革可以化解当前政府机构重叠、职能交叉、 政出多门的问题以及权限冲突的矛盾,有助于减少和规 范行政审批,简化公务手续和环节,提高政策执行效能, 降低行政成本。也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 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 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 设置27个。国务院组成部门如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国防部 ,国家发展 和改革委员会 ,教育部 ,科学技术部 ,工业和 信息化部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公安部 ,国 家安全部 ,监察部,民政部 ,司法部 ,财政部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 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铁道部 , 水利部 ,农业部 ,商务部 ,文化部 ,卫生部 , 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 ,中华人 民共和国审计署。 五、 行政支出增长的影响因素? 外在因素? 1.财政收支水平 ? 2.经济发展水平 ? 3.物价指数水平 ? ? ? ?? 内在因素1.政府机构膨胀 2.财政秩序紊乱 3.预算约束软化 4.政府部门运作 效率低下 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 六、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确定与控制 ? (一)行政管理支出的确定原则 ? 社会利益原则 ? 量入为出原则 ? 最小费用原则 ? 1.以政府应有的职责范围为前提是合理配备的行 ? 政机构的基本需要 ? 2.国家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可能 为政府实现行 ? 政管理所提供的物质条件 ? 3.国家财政收支总量及行政经费占 财政收支的比 ? 重的历史数据比较,特别是 通过对行政支出占 ? 财政支出的比重的比较 研究 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我国历史上的官民之比是,汉1:7945,唐 1:3927,清1:911;解放后的“官”民之比 是,解放初1:600,70年代末1: 50。我国财政供养人员与人口比的关系50年来从1/297下降到1 /29 ,约有4100万财政供养人员;许多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消 费性质的部分占80%多。领导干部多的现象在许多地方形成 “倒金字塔型”。一般各县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和县政协四 大班子共有县级领导39人。领导多,小车也多。一般每县有车 200辆左右,年费用400万元。 ? 全国2470个县级单位,40%以上是赤字。许多县、乡、村 欠发教师工资。可见,冗员负担较为沉重。因此,大力压缩我国财政供养人口,减轻财政负担, 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案例:职务消费的黑洞怎样填补?? 湖北省某市是一个只有50多万人口的县级市,财 政供养人员16224人,除工资外,职务消费支出一年 在3500万元以上。到2002年年底,全市行政事业单 位有各类公务用车447辆,剔除车辆折旧费,在当地 一辆公车年均消耗近5万元,算下来全市一年公车耗 资2000万元左右。招待费是另一个“黑洞”。一些 领导干部把吃喝扩大化,节日请,典礼请,来访请, 业务请,工作请,交谊请,只要能想到吃喝由头, 便成一桌酒宴,吃了山珍海味,还要来个酩酊大醉。 据该市纪委调查,2000年全市招待费1980万元,占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的18%。还有消息说,全国 一年公款吃喝在2000亿元,相当于吃掉一个三峡工 程。 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 (二)行政管理支出的控制 ? 对行政管理支出的控制是一个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才能决定的问题。而社会经济管理的需要以及社会总供求 的对比关系,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 1.通过某种政治程序来实现 ? 政府需要哪些职能部门,各部门应有多大规模,通过某 种政治程序来确定,可以实现有效的控制。因为决策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权衡与选择的过程,它需要特定的政治程序 来表达人民大众的意愿。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是 这样的政治程序,人民大众可以通过这一政治程序来表达 自己对包括行政事业费支出在内的财政支出的意见,从而 决定行政管理费用的规模以及支持这一规模的资金来源。 如果这―政治程序能充分实施,公民也能得到充分的信息, 行政机构的规模以及行政费的规模当可得到适当的确定。 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 2. 对行政费支出的规模或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规定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指标,并由司法和民意机 关对之施行严格监督。这是各国在控制行政管理费 上的一个可行的的经验,但这种方法还有待于政治 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权 力过分集中问题的解决 ? 3. 加强行政机关的设置和合理的法制建设,为 各机构的设置和活动规定基本的规范和程序,严格 定员定编管理,完善公务员制度,控制机构膨胀和人员增长。 改进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控制差旅费、会议费等行 政费用开支标准,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政府采 购制度,抑制社会集团的实力,也能有效地约束行政 费用的膨胀。? 另外,还要加强上下级之间、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社会和公众 的监督,使行政支出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第二节? ? ? ? ? ?国防支出一、国防支出的含义与性质 二、国防支出的内容 三、国防支出的规模 四、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 五、国防支出的经济效应 六、国防支出的管理 第二节?一、国防支出的含义与性质国防支出国防支出是指国家用于陆、海、空军及国防建设 的各种费用。国防支出具有纯公共产品的属性,必须 由政府来提供,通过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国防支出 ,可以保证政府建立和保持一支具有一定军事优势的 武装力量,借助这支武装力量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 有序进行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国防支出是一种纯社会消费性支出,不直接作用 于生产经营活动,是一种消耗性支出。在一国资源有 限的条件下,军用品与民用品之间,在总量上存在此 消彼长的制约关系。 第二节国防支出? 二、国防支出的内容 ? (一)按预算收支科目分类,国防支出包括军费、国防科研 事业费、民兵建设费、动员预编经费、招兵事业费、专项工 程经费等具体项目。 ? (二)按军队兵种分类,国防支出包括国防部支出、战略部 队支出、陆海空支出、武警支出和预备役支出 ? (三)按支出目的分类,国防支出包括维持费用和投资费用 ? 1. 维持费主要用于维持军队的稳定和日常活动,提高 军队的战备程度,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包括军事人 员经费、军事活动维持费、武器装备维修保养费和教育训练 费。 ? 2. 投资费主要用于提高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是增强 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武器装备的研制费、武器 装备的采购费、军事工程建设费和防空费。 第二节出项目 年份国防支合计 (亿元)人员生活 活动维持费 装备费 费(%) (%) (%)0233.5 32.0 31.934.2 33.7 34.332.3 34.3 33.82.04 1694.44表4-5 近年我国国防费构成 第二节? ? ? ? ? ? ? ? ? ?国防支出三、国防支出的规模 在现实中,要找到合理的国防支出规模存在以下困难 1.国防总需求难以界定 “免费搭车”的想法 社会成员无法表达其确切需求 2.国防总效益难以确定 每个人对国防产品的评价不同 每个人可用于购买国防产品的收入不同 3.国防的负担难以合理确定 提供国防产品的成本来自税收,每个人对国防产品的评 价不一,并且无法真实表达从国防产品总所得利益,这使 得每个人愿意支付的税收数量不尽相同。 ? 国防支出的合理界限,难以由一般模式来确定。实际上, 第二节国防支出? 2004年,中国的国防费为2199.86亿元人民币,占当年国内生产 总值和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61%和7.76%。2004年中国 的国防费仅相当于美国的5.77%、英国的41.03%、法国的75.65%、 日本的63.97%。 ? 2005年,中国的年度国防费预算为2477.56亿元人民币。 中国 增加的国防费主要用于: ? 1.提高军队人员工资福利待遇,保证军队人员生活水平随着社 会经济发展同步提高; ? 2.完善军人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建立军人伤亡保险、退役医疗 保险、军人住房补贴、随军配偶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险补贴 等制度; ? 3.保障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对最近裁减的20万军队员额进 行妥善的退役安置; ? 4.加大军队人才建设投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确保军队人才 战略工程的实施; ? 5.适度增加部分装备建设经费,提高军队在现代技术特别是高 第二节国防支出? .5亿元人民币--302亿美元 ? 亿元人民币--351亿美元 ? .21亿元人民币--449.4亿美 元 ? .69亿元人民币--572.29亿美 元 ? 2009年中国国防支出4825.01亿元。 ? 2010年中国国防支出5176.35亿元。 ? 2011年国防费预算大约为6011亿元人民 币。比上年预算执行数约增加约676亿元, 第二节国防支出 第二节?国防支出我国国防支出的相对规模在“六五”、“七 五”时期曾一度趋减, 2000年以来,为了推进军 事现代化步伐,我国国防支出有所增加。这一情 况,主要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有关。不过,从总 体上说,我国对国防的财政投入仍然是相当有限 的。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国防支出 无论是在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上都是较低的。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18.35 16.55 11.08 6.1 3.04 2.41 2.5 1.96?? ¨ú9.8 7.65 5.98 1.1? ? ? ú0.95? ± ? ?1.5? ? ? ú? ? ? ú? ? ? í ? ?? ? ? ú? ? GDP±? ? ×? ? ? §? ? × ? ? ? ? ? ±?图4-2 2001年中国与部分国家国防费占GDP和财政支出比重的对比 第二节国防支出? 四、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 ? (一)国家制度与对内对外的政策 ? 国防支出是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分配范畴。 不同的国家制度将产生不同的对外政策, 特别是因此而形成的全球战略是影响一国 国防力量配置的重要因素。 ? (二)国家经济力量 ? 在正常情况下,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 低,是确定国防支出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国防支出(四)国防军事现代化的压力 ? 在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从根 本上改变着各国国防力量的对比关系,实 现国防现代化是当代各国建立巩固国防的 客观要求。 ? (五)兵役制度 ? 中国实行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 役制度:义务兵役制的军事人员薪金较低, 有助于减少直接的军事开支费用,但国家 需要更多地承担他们复员后的基本生活保 案例:美国的全球军事战略? 美国除本土以外在全球的军事战略布 局主要由六个战略区域组成――欧洲战略 区、中东战略区、中亚战略区、东亚战略 区、北太平洋战略区、南太平洋战略区。 ? 中东战略区是所有这些战略布局的重 中之重。美国在中东的军事战略布局是这 样设计的:以海湾国家中的沙特阿拉伯、 伊拉克、伊朗、以色列、埃及作为战略支 撑点,彻底掌控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保 障美元国际本位币的金融地位。控制海湾 ?美国在东亚战略区军事布局意图的重点 首先是遏制中国的扩张,其次是为配合实 现中东战略对中国进行战略牵制。通过美 国军事力量在这一地区的存在,打造从日 本列岛到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 六甲海峡等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形成海上包 围圈(也就是第一岛链),用制造地区紧 张局势,催生和加剧不稳定因素的手段, 为在世界局势发展到必要的时刻发动一场 针对中国的战略决战而奠定基础。 ?整个东亚现实存在着三个军事冲突的爆 发点:朝鲜半岛、台海、南中国海。台湾 问题是中国人心中的痛,美国深知这一点, 所以,分离台湾和大陆,阻止中国统一, 台湾就成了美国有效制衡中国大陆的有力 武器。南中国海的利益争端是美国牵制中 国的又一战略举措,扩大相关国家的纷争, 将中国拖入矛盾的旋窝。中国要维护自己 利益的话,势必和南海国家发生冲突,加 深中国与东盟国家战略互不信任,破坏中 第二节国防支出? 五、国防支出的经济效应 ? 传统的观点认为,国防支出是一国国防 安全产品及劳务的非生产性投资,是政府 的一项沉重的财政负担,削减国防支出对 经济增长具有正面效应。从特定角度而言, 国防支出与一国的经济增长是有矛盾的。 事实上,国防支出对一国经济增长既可能 产生负效应,也可能正效应。如果处理得 当,正效应是可以占据主导地位的。具体 说来,在当代社会里,国防支出的正效应 第二节? ? ? ? ? ? ? ? ? ? ? ? ??国防支出六、国防支出的管理 (一)国防支出的几个相关问题 1.处理好国防支出目标与手段的关系 政府为国防建设购买新式装备并不是支出的 目的,而是加强军备、应付战争需要的一种手段 。国防经济学表明,国防开支中购买导弹、飞机 的费用并不是越便宜越好,而达到最终目标才是 最根本、最关键的。假设潜艇上装备的北极星导 弹比陆基导弹贵两倍,但在遭受第一次打击后, 75%的陆基导弹会被摧毁,而潜艇上装备的北极 星导弹却安然无恙。从这个意义上说,北极星导 弹的实际成本要低于陆基导弹,因为与陆基导弹 相比较,北极星导弹更有助于达到最终目标。 第二节? ? ? ? ? ? ? ? ?国防支出2.注意“全面”费用分析 在考虑安排国防支出时,既要注意军事设 施或武器装备系统本身的费用,也必须重视与 这种设施或武器装备系统有关的人员经费和设 施装备维持费用的增加。如果不能全面地进行 费用分析,就难以做出正确而有效的选择,从 而导致出现重视设施装备费用而忽视设施装备 的维持费用及人员经费的问题。因此,全面进 行国防支出的各项费用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节? ?国防支出3.装备的更新与实用性 尽快部署新式武器和装备,与国防支出的 目标是―致的。新式武器和装备利用了先进技 术,它的部署有利于增强防卫和打击能力。但 可能使原有的武器和装备因此而受到冷落。从 经济学角度看,应该把武器装备的实用性同由 此而产生的费用联系起来(除非在特殊情况下才 只考虑实用性)。只有当真正把武器装备的实用 性和相关的费用分析结合起来时,才能谈到军 费开支的有效性。 第二节国防支出? (二)国防支出的合理限度及其控制 ? 1.军需与民需品之间的权衡选择 ? 国防支出的合理限度,主要是指国防支出究 竟多少才合适的问题。如果单纯从国防角度看问 题,可能就会得出军费开支越多越好的结论。因 为充足的军费开支有助于提高威慑和防御能力。 但是,在政府财力一定的条件下,国防开支数额 应被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同时也应考虑军需 与民需之间的此消彼长的相互制约关系。 第二节? ?国防支出2.计划一方案一预算 国防的目的是保卫国家不受侵犯。侵犯之敌 或可能的侵犯之敌位于何方,可能动员的侵犯力 量有多大,有效地遏止这些侵犯所需的军事力量 要有多大,都是可以接近准确地估计出来,而且 是可以量化为若干指标的。这就为确定国防费奠 定了基础。一国可以首先确定所需的军事打击力 量规模,然后为此制定军事措施计划,再为执行 各个计划项目拟定各种可以替代的实施方案,对 各种方案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比较,选定成本最 小而收益最大的方案,最后根据被选定的方案所 需资金,编制国防支出的预算。这种制度,一般 被称为“计划一方案一预算”。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一、科学、教育、文化、卫生 支出的含义 ? 含义: 所谓财政的“文教科卫支出”,是财政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 广播、文物、体育、地震、海洋等事业的经费支 出的统称。它由国家财政用于这些事业的日常经 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两项内容构成。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二、教育支出 ? 1.教育支出的分类? 按照来源和负担情况划分,教育支出主要包括财政的 预算内教育支出,各级政府征收的由于教育的税费,校办 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以及其 他属于国家财政性的教育经费。 ? 按照性质划分,教育支出主要包括教育基建支出和教 育事业费支出。 ? 按照教育层次来分,教育支出可以分为初等、中等和 高等学校三级教育经费支出。 ?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2. 教育支出的经济性质 ? 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首先具有私人性。但在 实践中,各国政府却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 主导作用,原因是教育服务还具有较强的公共性。换 言之,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尤其是越 基础性的教育,其公共性越强,对于整个社会的利益 与好处就越多。 ? 教育具有强烈的正外溢性。具体表现:? ? ? ?(1)教育是高素质劳动力的来源。 (2)教育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 (3)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4)教育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教育服务就是一种典型的“混合公共产品”, 受教育者学到知识和技能,增加了获得收入的能 力,在生活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从这一 角度看,教育服务具有明显的私人产品属性;但 是,个人受了教育以后,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 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民族素质,保 证了国家的民主制度得以在一个更为良好的环境 中运行,促进了社会交流与经济发展,从这一角 度看,教育服务存在外部收益,具有公共产品属 性。若由私人部门提供教育必然会导致教育供给 量的不足,从而需要以政府供给或政府资助的形 式来加以弥补。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然而,各种教育服务具有公共物品性质 的程度是不同的。根据人们的一般看法, 把教育服务大体划分为二类:一类是义务教 育,另一类是非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公 共物品性质很强,它具有巨大的外部收益, 社会应该鼓励它们的供给,因此,公共决 策者在考虑义务教育时,更多地强调它是 政府的责任,介入的程度较深,是政府教育 财政支出的重点;非义务教育的私人物品 性质更强一些,例如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3.教育支出规模分析? 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 “《纲要》”)提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百分之四,达 到发展中国家八十年代的平均水平。” 我国教育支出规模变化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预算内教育经费绝对规模扩大。 (2)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教育经费投入格局逐步 形成。 (3)教育支出占GDP达4%的目标尚未实现。? ? ? ? ?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4. 高等教育:财政压力大,拨款模式不合 理,高学 ? 费伴随低就业 ? 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事业,它的社会效益 主要体现在向社会提供高层次的人才、新 知识、新技术,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 道德文化建设服务。我国高校在过去几年 的“大兴土木”中成就了高等教育毛入学 率23%的大众化教育格局,伴随着高等教育 的跨越式发展,“高校财政压力大”,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 (1) 高校财政压力情况分析 财政压力巨大造成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实际上严重不足。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多元化筹资模式,但财政拨款和 学费仍是我国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其他渠道筹资的经费 数量很少。教育部的统计数字显示,从1998年到2005年间, 我国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从340.87万人增长到 1738.84万人,增长5.10倍;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从 579.17亿元增加到1207.48亿元,只增长了2.08倍,这意味 着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拨款增速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规模的 扩张速度。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由2000年的 7309.58元逐步下降到2005年的5375.94元;高校生均预算 内公用经费由2000年的2921.23元逐步下降到2005年的 2237.57。高校学费标准在2000年以后已基本被“冻结”, 在名义收费标准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物价上涨,高等教育 的实际收费标准是下降的;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办学成 本却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在稳步上升,特别是能源等日常费用和引进人才成本不断 攀升。在财政拨款增速有限,学费收入没有实质性增加而 办学成本持续上升的共同作用下,许多高校的财务状况不 断恶化。? 我国高校扩招的决定并没有经过完整的论证决策程序,主 要是依靠政府部门与高校领导的行政命令,也没有充分听 取民意、接受监督,更没有提交人大审批。主要是教育行 政化的结果。所以,政府应对高等教育扩招后所面临的财 政压力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为优化高等教育的筹资环 境,需要进一步强化财政的投入力度。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 (2)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分析 1989年国家教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出《关于普通高校收 取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从政策上肯定了高等教育实行 成本分担和补偿制度。此后,我国高校学费逐年上升,以 北京和广东为例,北京市2000年一般专业的学费介于4200 元至5000元之间;理工科专业介于元之间;外 语、医科类专业在元之间;艺术类院校的学费 则突破万元大关;只有师范、体育、民族等“冷门”专业 收费较低。广东省2000年的大学收费一般专业介于3800至 4800元,其中,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进入“211工 程”的大学可上浮20%,艺术院校的学费高达4000元至 10000元不等。2000年以后,教育部出台了规范高校收费 的规定,此后,高校收费才基本稳定。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据统计,全国高校生均学费已经从 元左右上涨到2004年的5000元左右,再加上住宿、 吃饭、穿衣等,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的费用在1万 元左右,4年大学需要4万元左右。而我国城乡居 民的经济支付能力又怎样呢? 2010年我国城镇居 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为19109元和 5919元,以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读完4年大学 需要一个城镇居民2.1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6.6 年纯收入。虽然政府从2007年开始大力推广助学 贷款和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但覆盖面仍然有限, 学费已 ? 给我国普通居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 (3)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经费拨款实行“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 方式,“综合定额”是根据上年度生均成本费和本年度在 校生规模核定的;“专项补助”则根据高校发展的各种特 殊需求和政府专项资助的重大工程,如实施“211工程”、 “985工程”项目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 一系列建设项目等,经学校申请,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拨 给。它最大的不足就是综合定额的不科学和不能够较大程 度地把拨给学校的资金同学校的资金使用效益和按社会需 要办学挂起钩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一些高校不顾办学 条件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对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关注不够, 专业设置千篇一律,教育的同质化导致人才培养的同一化, 无法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和社会对特殊人才的 需要,造成学生培养质量不高、专业不适应社会需要、就 业困难等现象,这对那些花费高额成本接受高等教育的普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5.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绩效不足的制度解析 ? 根据以上分析,在财政的大力支持下,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 绩,但仍然存在总经费规模和各级各类教 育经费规模都相对不足,城乡间、地区间 教育差距明显,弱势群体教育成本负担重, 无法公平享受教育服务,教育的阶层差距 广泛存在等问题。可以从我国政府管理体 制、税收制度和财政分权体制来探寻我国 教育财政资金瓶颈约束,配置结构不合理,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1) 就我国政府管理体制而言,? ? ? ? ? ? ? ? ? ? ? ? ? ? ? 地方官员人事体制是自上而下的任命制和考核制,由于存在信息 不对称和监控的天然难度,使得上级对下级的考核评价往往简化 为对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考察和特定指标的监控,如地区GDP增速 和城市建设的发达与美观等。虽然我国大量的教育事权归属地方 政府,但地方政府在公共教育投入方面的作为尚没有被充分和有 效地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而且,地方人大虽然在 事后监督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在事前的决策过程中, 特别是在通过地方政府预算机制落实公共政策目标这一环节中, 发挥的影响力还十分有限。在法制建设方面,对各种违规拨付、 挤占、挪 用、滞留、截留教育资金的行为,也没有明确地方政府 、相关部门 首长的负责制和上级政府的连带负责制。按照公共选 择理论,政府 被看作是理性的经济人,政府的施政行为是在各种 约束的条件下, 做出最优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只有当教 育支出的增长能获得相应的回报,有利于完成考核指标,政府才 有足够的激励或动力来扩大教育投入。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而就我国国情而言,近年来就业形势日趋 严峻,数十年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相当 之低,于是,在缺乏内部民主制约的情况 下,受这些考核指标的诱导,以行政为主 导的地方财政决策行为必然会背离辖区居 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需求,即地方政府为 了追求任期内经济增长而将大量财政资金 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甚至直接介入一些 竞争性行业,进而挤占本应该用于教育, 公共医疗等辖区居民迫切需要的财政支出。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2)就税收制度而言,???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上可以为地方政府带 来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收入。个人所得税 在我国属于共享 税,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是6∶4,该税 种目前存 在制度不完善,征管难度较大、征管成本 高,规模 小等问题。2007年我国个人所得税仅仅占 税收总收 入的7%,而且我国也尚未开征财产税,即 基层政府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3) 我国各级教育的城乡与地区差距主要是不规范的财政分权 ? 制度造成的 ?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采取“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 负责”的管理体制,1994年开始实施的分税制体制改革扭转了过 去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过低的局面,在收入层层集 中的同时,国家却将投资教育的责任抛给了地方政府,地方财力 的苦乐不均使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不愿意也没有能力保证充足的 教育投资规模。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的不到补偿,教育的阶层差 距也就暴露无遗。2005年底开始进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 机制改革”试图扭转这种局面,具体办法是:对免学杂费和提高 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比例是,西部地区为8:2, 中部地区为6:4;对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比例是, 中西部地区为5:5,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承担,中央给予适当奖励 性支持;对贫困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的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 全额承担,东部地区由地方自行承担。这一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按照具体的教育建设任务,以加大中央投入为引子和主导力量, 调动各级政府同时加大教育投入。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6. 结论和政策建议 教育的公平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它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由于我国的财政 政策长期以来是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理念的指导下,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为出发 点,致使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往往以牺牲 公平作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效率。教育领 域的不公平归根到底也是缘于公共政策对 效率的追求,对公平的忽视。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第一,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的财政保 障制度。 ? 要在财政、教育部门的法规中,明确规定 政府的教育财政责任,尽早制定《教育投 入法》和《教育预算执行条例》,通过法 律法规形式确定教育投入的总量和比例, 切实提高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 使教育经费的筹集、分配、使用都有法可 依,责任明确,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级地方 政府落实相关投入目标的执行和问责机制, 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将财政收入超收部 分更多地用于教育投入。只有具备充分的 物质保障,才能为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和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第二,完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促进城乡间,地区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建 立由中央或省级统筹的农村教师工资保障 机制,逐步消除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的 校际和地区差异,促使义务教育教师在县 域或更大范围内流动和定期轮换制度化, 从而确保边远乡村中小学的师资都能达到 规范化要求,以此保障边远贫穷地区中小 学生所获得的教育服务质量有所提高,促 进教育过程的公平。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第三,健全教育资金拨付使用的管理 制度,缩减拨付层次,完善监管措施。每 次资金的拨付都要公开预算及对应的拨款 金额,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还应明确规定 教育经费由上级拨付到下级的时限,这样 既提高效率,又减少被挤占、挪用、滞留、 截留及权力寻租的机会。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第四、改革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逐 步将办学条件状况,专任教师数量及结构, 专业教育能力,设备与设施利用率,就业 率,学生对高校的满意度,科研成果产出 水平等指标纳入到学校的绩效评价体系。 通过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可以发现哪些 投入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哪些是 高效的,哪些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将评估的结果与部分预算经费拨款直接挂 钩,这样可以不断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引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 第五,控制学费标准,完善对普通本科高校和职业? ? ? ? ? ? ? ? ? ? ? ? ? ? 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财政资助政策。学费属于公共 服务收费,应该经过价格听证会论证,充分考虑城镇居 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由物价部门向社会公布实施。为了 使家庭困难的学生不至于因为贫困而辍学,保证职业教 育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要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 扩大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的资助范围。针对绝大 部份贫困学生家庭在农村的实际情况,人民银行可从资 金上支持农村信用社开办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而 且相当一部分助学贷款可用学生父母工资账户、家庭其 他有效资产作担保或抵押,便于控制贷款风险。另外, 由政府出资设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和风险保险 基金,可增加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的积极性,使更多优秀 的经济困难学生能园大学之梦,为改变他们的竞争条件 ,向社会上层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创造条件。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二、科技支出 ? 1. 性质 ? 所谓财政的“科技支出”,是财政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专 项支出。按照我国财政支出的划分标准,科技支出包括科技三项 费用、科学事业费、科研基建费及其他科研事业费。 ? 从研究性质上说,科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基础 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 ? 基础科学研究一般具有研究成果交易性差、外溢性明显等特 征。因此,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难以从市场中获取支持自己研 究工作的经济资源。而应用科学研究往往直接导致新产品、新工 艺的发明,在专利制度下,从事这类研究的人员可以将其研究成 果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易,并从中获取收入。基于以上不同的特点, 基础科学研究一般由政府来承办,所需经费主要由财政承担,而 应用科学研究则主要由私人承办,所需经费由私人承担。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2. 规模?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进步愈益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 动力。据统计,现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 面超过了劳动力增加和资金增加,成为第一生产力。 各国用于科学研究方面的政府支出日益增长。
0%1%2%3%4%5%6%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图5-14年份科技支出/财政支出 科技支出/GDP我国科技支出的相对规模(年)80 83 86 89 92 95 98 01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30002000年部分国家R&D投入比较3.5 3 2.5 2
0.5 0 美国 日本 德国 英国 俄罗斯 中国0R&D占GDP%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三、卫生支出 ? (一)我国的卫生支出包括: ? 公共卫生支出范围主要包括卫生管理部门管理费用 支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工资和福利支出、卫生设 备支出、卫生科学研究支出、医学教育支出、预防保健 支出、突发性事件的医疗救护支出(地震、洪涝灾害等) 等。 ? 在我国,财政对公共卫生支出的对象覆盖医疗卫生 管理机构(卫生局机关)、公共医疗机构(医院、卫生 所等)、公共卫生防疫机构(流行病、传染病、职业病、 地方病防疫站等)、医学科研机构(医学研究院所、医 科院校)、突发性事件的医疗救护(地震、洪涝灾害) 等。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二)从绝对规模看,从年间,我国卫生支出增长了 4.28倍,年均增长14.1%。然而,从相对规模看,这期间卫生 支出占财政支出和GDP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而且比发达国 家普遍低很多。?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一直存在着较深层次的 危机,公共卫生投入不足、预防保健工作松软乏力。自1990年 以来,卫生总费用各组成部分的绝对值都有增长,但三大项卫 生费用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构成比却发生了严峻的变化:民个人 卫生支出所占比重由37.1%上升为58.4%,而政府预算内卫生 支出所占比重由25.0%下降为15.2%,社会卫生支出所占比重 由38.0%下降为26.4%。 ? 尽管这与我国正在进行的医疗卫生保健制度的改革有关,但 不可否认,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在 某些地方确实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位。 我国公共支出与世界水平的静态比较按人口统 计学 划分地区 市场经济 国家 欧洲前社 会主义国 家 拉丁美洲 国家 中东伊斯 兰国家 亚洲其他 国家 印度 中国占世界 人口(%) 15 7 8 10 13 16 22卫生支出 (10亿美 元) 1 483 49 47 39 42 18 13占世界总 支出(%) 87 3 3 2 2 1 1卫生支出 占 GDP(%) 9.2 3.6 4.0 4.1 4.5 6.0 3.5人均卫生 支出(美元 ) 1 860 142 105 77 61 21 11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三)我国医疗制度的背景及进程?建国以后,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公 费医疗制度,企业实行劳保医疗制度。随 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国有企 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制度的弊端愈发 明显。 ? 首先,医疗费用的增长超过了国民生 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换句话说,一个国家 的生产能力跟不上消费水平。不仅如此, 这种医疗制度还造成企业之间负担差距过 大:新兴产业老职工少,医疗开销相对少,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基于日益沉重的医疗费用包袱,1994 年国务院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 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并于 1998年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 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改革的基 本思路是“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 统账结合”。“双方负担”即基本保险由 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统账结合” 即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 合。已实行40多年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 就此告终。到2000年底,我国已基本建立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四)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事记: ? 2000年2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 意见》,全面启动医改。此次医改主要措施包括:将医疗机构 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 务价格放开,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卫生行政部门转 变职能,政事分开,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公立医疗机构内 部引入竞争机制,放开管制,规范运营,改革药品流通体制, 实行医药分家等。 ? 2002年10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会后以中共 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 定》,强调要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 度等。 ? 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和农业 部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要求从当年 开始新农合试点。同年,中国出现SARS疫情,公共卫生体系暴 露出的问题受到关注。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2004年,卫生部公布《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报告显示:中国内 地城市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人口占百分之四十四点八,农村为百 分之七十九点一。民众“看病贵、看病难”等现实矛盾日渐突出, 有专家对医改的指导思路提出质疑。 ?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媒体发布关于医改的研究报告 称,中国医改总体上不成功,其症结是近二十年来医疗服务逐渐 市场化、商品化。十一月,哈尔滨爆出“五百五十万元天价医疗 费事件”。 ? 一位老人在哈尔滨某医院住院66天,住院费用139.7万元,平均每 天2万多元。而病人家属又在医生建议下,自己花钱买了400多万 元的药品交给医院,作为抢救急用,合计耗资达550万元。 ? 同年卫生部明确提出:“市场化非医改方向”,医改目标是构筑 一个惠及“全民”的医疗保障平台并陆续在全国启动城镇居民医 疗保险试点。 ? 2006年9月,成立了有十一个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国家发改 委主任和卫生部部长共同出任组长。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2007年年初,医改协调小组委托六家研究 机构对医改进行独立、平行研究并提出建 议,后研究机构增加至九家。十月,由国 家发改委牵头,分别在南昌、天津召开医 改座谈会,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讨论 医改方案。同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报告提 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坚 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 府责任和投入”,明确了医改的指导原则。 ? 日,《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四)市场化走向的体制变革带来的消极 后果:? 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 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 ? 1. 在公平性方面,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 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 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富裕社会成员的 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多数 社会成员(包括相当多农村人口以及部分城 市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在卫生投入的宏观绩效方面,尽管全社会的卫生投入水平大幅度 提高,居民综合健康指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2002年,卫生总费 用占GDP的比重已经增至5.42%,但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 域,一些卫生、健康指标甚至恶化。改革开放前已被控制的部分 传染病、地方病开始死灰复燃,新的卫生、健康问题也不断出现。 在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 中国仅列144位,结果令人深思。低于印尼(92位)、伊拉克 (103位)、印度(112位)、巴基斯坦(122位)等国,而 这些国家的人均GDP 都没有中国高 ? 公平性和宏观效率的低下,导致了消极的社会与经济后果。它不 仅影响到国民的健康,也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 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 极预期,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此 以往,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危及社会的稳定以及公众对改革 的支持程度。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四)问题的根源 ? 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 基本规律 。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品性质与一般消费品不同, 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具有公共 品性质的服务是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 同时,也是个人力量所无法左右的。因此,必须而且只能由政 府来发挥主导作用。否则就一定要出问题。SARS所暴露的公 共卫生危机以及其他诸多问题的出现已经充分显示出问题的严 重性 ? 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不同社会成员可 能遇到的疾病风险以及相关的医疗服务需求是不同的,个人及 家庭之间的经济能力也是不同的。如果将医疗服务需求视为私 人消费品,主要依靠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能力来抵御疾病风险, 则必然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医疗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最低程 度的满足,他们的基本健康权利无法得到保障。这不仅有失社 会公平,也会带来其他一系列经济与社会后果。因此,在医疗 保障体制的设计上,必须在广覆盖的前提下,建立风险分担和 社会共济机制。中国城乡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实际结果,就是 将医疗服务需求逐步演变为私人消费品。其消极后果非常严重。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结论:? 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市场化改革以失败告终。根本原因在 于政府责任的缺失和不合理的分权财税体制。政府应认识 医疗的混合物品特征,恢复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领域的政 府主导地位,增加财政卫生投入,实现全民基本医疗保障; 规范政府间卫生事权分担体制与机制。? 商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不符合医疗卫生事 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是一个早已被理论和 各国实践充分证明了的问题。中国改革开 放以来的问题是重新走了一遍已经被认定 为错误的道路。这种倾向必须纠正。 第三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 生支出? ? ? ? 四、文化支出 我国财政的文化支出包括: (1)文化事业支出,指文化部和地方文化部门的事业费 (2)出版事业费,是指新闻出版署和地方出版事业系统 的事业费 ? (3)广播电视事业费 ? (4)文物事业费,是指国家文物局和地方文物系统的经 费,等等 ? 文化支出也是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一方面,文化 产品是为满足居民个人文化消费的需要而提供的;另一方 面,由于文化产品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稳 定和发展具有强大的原动力和冲击力。国家必须把其中一 部分纳入公共提供的范围,由国家财政资金支付。 本 章 小 结1、行政管理支出的数量和比重的变化,直接受国 家政权组织结构和职能范围的影响,在控制行政管理 支出时,既要认识其增长的合理性,也应防止其增长 过快及不合理的增长。2、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及趋 势,并采用必要的制度和方法来合理确定政府的国防 支出。3、科教文卫支出对一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国 民素质和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政 府应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对科教文卫支出的安 排并确定政府支持的重点。 关 键 词?行政管理支出 ?国防支出 ?科教文卫支出?继续教育?全民卫生防疫系统 复 习 思 考 题1、财政支出应怎样正确安排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2、分析影响行政管理经费确定的因素? 3、分析影响国防支出确定的因素? 4、怎样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5、为什么说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6、财政应怎样实现对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的支持?7、怎样理解建立全民卫生防疫系统的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现代财政制度通论》第五、六章,魏 杰、于同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公共财政学》第七章,刘玲玲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五章 政府购买性支出1/2 相关文档推荐 第四章 财政支出 42页 免费 第四章...从某 种意义上讲,支出经济分类是对政府支出活动更为明细的反映。 第三节财政...制度下政府 在理解财政支出结构的基础 第四章 财政支出构 成 掌握财政支出的 ...支出的分类及其 效应分析 P110 思考 题5 第五章 购买支出 (上) 掌握政府...支出法,GDP 包括 A、消费 B、投资 C、政府购买 ...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消费加上储蓄 第三题、判断题(...利 第四章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5 道...法规第四章 知识点: 竞争性谈判方式,是指要求采购...零星支出属于财政授权支付。 本题考核政府采购法的...包括单件物品或单项服务购买额不足10万元人民币 的...第四章 财政支出总论 一、填空题 1、按政府职能...转移性支出 C.社会性支出 D.购买性支出别 E.维持...替代效应”,和平时期的公共支出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上...正确 错误 错误 第四章我的测试题答案 满分 望有用 楼主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5 道题共 5 分) 1、政府购买支出增加,IS 曲线向左上移动...4. 购买性支出是政府在市场上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本题应不拘泥教材,可结合财政理论知识适度发挥) 第四章【答案】一、单项选择...职责和特征:供给公共产品 第四章 1.财政支出(政府...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以保障其基本...货币最重要 第一章 四、名词解释及概念辨析 1、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从性质上看,购买性支出反映着政府部门和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互利、有偿的市场交 ...在财政预算上,支出是指政府各部门 可以支配的预算金额, 第四章练习题一、判断...国防开支包括国防部门与其它部门所有用于维持 武装部队,武装力量的费用,如购买军需...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府转移支付的减少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