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如何走出人生的低谷低谷

人民日报二论经济:坚持发展实体经济_网易财经
人民日报二论经济:坚持发展实体经济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坚持用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真正把功夫下在巩固、增强底气上,是我们主动适应新常态、工作的重要方法论。基础牢,全局稳;底气足,信心增。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经济增长仍处在合理区间,同时,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些企业经营困难,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经济回稳的基础还需进一步巩固,稳中求进仍要付出很大努力。千难万难,找对办法就不难。越是在爬坡过坎的关口,越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难题,遵循发展规律,打基础、增底气,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抓在手上。巩固基础,就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归根到底要靠发展。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做到发展意识不淡化、发展干劲不懈怠、发展势头不减弱。我们不是不要P,而是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这是“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思想的内在要求。目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根源恰恰在于盲目追求速度的旧思维、老路径。只有顺应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让改革提供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让创新成为点燃发展的新引擎,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后劲更足的发展新路,才能有效破解经济工作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巩固基础,就要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发展最坚实的基础,在强大的实体经济。企业好,经济就好,政府有税收、居民有就业、金融有依托、社会有保障。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作为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出发点,这是中央政治局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做出的重大论断。无论是发展政策还是改革举措,都要着眼于让企业家提振信心、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努力培育出更多创新能力强、品牌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优秀企业,促进实体经济不断壮大,打牢我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巩固基础,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目的是人,抓民生就是抓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保障民生建设资金投入,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要积极引导民生需求,稳定和逐步扩,支持相关服务行业加快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要高度重视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格外关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雪中送炭办好实事,解决难题取信于民,让全体人民生活更美好、有更多获得感。人民群众的共享、支持和参与,是推进发展最广泛最深厚的社会根基。相关新闻
标准一旦建立了之后,大多数时间并不用总管着市场。
巨丰投顾6月策略:市场低谷期防御为上。
此种战法是短线交易者必须注意的一个因素,是散户能够获利的力量之源。
K线是分析和判断行情走势最基本的技术指标。学会看图,赚钱不再难!
在这个市场里,主力决定着大市走向。散户能赚钱的方法就是跟庄操作。
要做股票,先看大盘,如果把握不好节奏,想在市场生存,真的很难。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宗庆后:做实体经济不要跟风暴利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第02版:财经视野
人民日报海外版
往期回顾 &
虚拟经济过度受宠
实体经济需要扶持
小学生想当银行家说明啥(市场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随着今年我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如何实现“保增长”,尤其是促进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已成为当前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日前表示,当前全社会都在轻视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连小学生的作文,大多数都表示“要当银行家”。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干实体经济,都奔向虚拟经济进行投资、炒作,导致政府和企业创新动力不强、工业投资下降,进而影响整个中国经济下行。  制度拖了实体经济后腿  “小学生想当银行家”折射出全社会对金融等虚拟经济的过度重视,而轻视实体经济的普遍态度。“这些年,我们的经济社会出了一个毛病,大家都忽视实体经济,都不愿意干实体经济。”姚景源表示,比如说温州,本来是搞实体经济起家的,后来开始炒作,炒绿豆、大蒜,再来炒房子,最后变成炒钱,也就是放高利贷。  “我国实体经济当前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窘境,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和人们都认为做实业越来越难。”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指出,产业间巨大的比较利益差距使人才和资金的流动倾向于选择更具赢利性的虚拟经济投资方向。“一夜暴富”的资本神话创造了令人羡慕的财富英雄,实体产业发展却越来越失去脚踏实地的耐心和根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金碚表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我国改革开放选择的路径相关。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渐进式的,发展道路是级差式的,因而长期存在差别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在这样的体制环境中,工业发展多年来实行“血拼”式的竞争方式,在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额的代价。在这一过程中,工业领域遇到的很多矛盾与困难,大部分是因其他方面的改革滞后和不配套引起的,这反过来又成为深化工业改革开放的障碍。  姚景源指出,制度上的不合理,使得现在全社会都不愿意干实体经济。  金融业利润过高不合理  然而,相比于实体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以银行、金融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业绩近年来却是一枝独秀。据统计,我国A股市场上金融企业利润占比从2005年的不到30%快速上升到2011年的43%。其中,16家上市银行创造了8824亿元的利润,平均每家坐享551亿元的利润,而A股除银行以外的2400余家上市公司仅创造了1万亿元的利润,平均每家的利润额为4.8亿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表示,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金融业作为实体经济的融资服务提供商,其合理的利润空间不可能长期超过实体经济的平均回报率。但恰恰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的倒挂,直接导致了企业给银行打工的局面。我国大部分实体经济的平均利润率都在10%以下,一些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甚至还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从而陷入了挣的钱还不够还银行贷款利息的窘境。  李长安表示,银企关系扭曲已成为制约实体经济、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障碍。银行业如果不能很好地与实体经济相结合,虽然短期内可能会获得高利润,但最终将失去发展源泉和动力。只有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相互配合、共同发展,使虚拟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取得双赢结局。  创新才是发展的关键  如何才能遏制这种趋势继续发展,驱动实体经济走出低谷呢?  “我们没有创新的动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姚景源表示,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是结构问题,是增长方式的问题。但为什么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没有实质性进步,大家都不满意?原因就在于,本来危机的时候,能够淘汰落后产能,结构优化,推动创新,但我们却不是这样,危机一来,政府马上出台政策,全都保护起来,大家全卧倒,风声一过又全都起来了,旧的结构和旧的生产方式又摆在了我们面前。  “稳增长,我主张两个原则。”姚景源表示,一是要和调结构转方式紧密结合,不符合这一原则的这些招法不要干;二是稳增长要和改善民生相结合。凡是老百姓最不满意的领域都是这次稳增长最重要的投入空间。教育、医疗、养老,这么多空间,都是我们稳增长非常重要的空间。  金碚表示,中国必须适时实现从渐进式改革开放向全面配套改革开放的转变。特别是要尽快改变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工业“单兵突进”,而其他领域滞后的局面,当前需要同步加快各领域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要消除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各种壁垒,尽快形成金融财税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实体经济企业大调查:困难的日子过去了吗?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微观主体,既是影响经济形势走向的重要力量,又是经济形势变化的主要被影响者。
当前,宏观经济各项指标企稳向好,曾遭遇较大困难的实体企业感受如何?记者近日分别前往江苏苏州和无锡、湖北武汉和宜昌、四川成都和德阳,对我国东、中、西部3省6市的100多家实体企业进行调查,了解企业经营中的喜与忧,印证宏观经济运行的冷与暖。
在对百家企业的调查中,超七成受访企业看好今年经营走势。但“稳住了”不等于“走好了”,多数企业表示还处在比较困难的时期。过剩产能、资金瓶颈、成本压力,使一些企业挣扎在生存线上,担心刚有了起色的市场会有反复。
困难中寻求突破,近七成的受访企业努力尝试转型升级以期破茧成蝶。不少企业已经尝到了技术创新、“互联网+”等带来的甜头,还有一些企业正在苦苦寻找转型方向。不论经济形势如何,展望中国制造前景,积极的声音还是大多数:“从未考虑退出实体经济”“付出努力将上个新台阶”……大部分实体企业表示,将持续“强身健体”来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
困难的日子过去了吗
今年前5月,宏观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是什么感受?困难的日子过去了吗?
记者近日前往江苏省的苏州和无锡、湖北省的武汉和宜昌、四川省的成都和德阳,对3省6市的100多家实体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
“向下掉”的趋势止住了
去年下半年以来经营状况总体趋稳,超七成受访企业看多今年经营走势
■“今年一季度,机床产品订单排到了10月份,不打款的客户就得往后排,这种情况从2009年以来还是第一次出现”
“最困难的时期基本挺过来了”——受访的多数企业认为,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营状况总体趋稳,实体企业的压力有所减轻。
“总算走出低谷了”,江苏龙腾光电专案课长褚俊健感叹。企业在2012年亏损8亿元,彼时,“成本高、贷款难、产品卖不出去,全行业都在亏损”。
此后几年,虽然龙腾光电千方百计降成本、拓市场、搞研发,但经营困难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直至2016年,光伏市场有所回暖,企业终于打了翻身仗,实现利润4亿元,今年利润有望达到6亿元。
东部地区企业率先感受到暖意,中西部的部分企业也有了向好的感觉。
“2013年前,企业销售额年均增速高达35%,但2013年到2016年,不管投资如何增加,销售都上不去。今年前4月,销售额又开始快速增长了,同比增长20%,明显比前几年好。”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颉说。
更难得的是,传统产业中的一些企业也有“稳住了”“撑过来了”的体会——
“连续几年都在亏损线上挣扎,去年微利,今年形势会更好一些,‘向下掉’的趋势基本止住了。”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财务部长甘凌说。
普什宁江机床从2009年起陷入困境。“整个机械行业都差不多,市场疲软,恶性竞争,不论龙头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亏得厉害,老牌的长沙机床厂已经倒闭,我们算是撑过来了”,甘凌说,让企业感到有希望的是,订单量上来了,“今年一季度,几个系列的机床产品都好起来了,订单排到了10月份,不打款的客户就得往后排,这种情况从2009年以来还是第一次出现。”
回顾过去一年的经营状况,受访的100多家企业中有76%的企业表示营收规模“显著上升”或“略有上升”。
再看对2017年的预测,超7成的受访企业看多经营走势。同时,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透露今年会“小幅扩大投资”。
“稳住了”不等于“走好了”
企业还处于比较困难的时期,还可能有反复
■“玻璃纤维行业价格有所回升后,容易造成第二波产能过剩,很可能今年下半年市场又要下滑”
然而,“稳住了”不等于“走好了”。“市场有了起色,不等于会一直暖下去,还可能有反复”——多数受访企业持这一观点。
“现在去杠杆、收资金,首先受冲击的是实体经济。我们对下半年不太乐观,钢材价格可能会下跌。”法尔胜泓昇集团副总裁刘礼华说。
远东智慧能源首席执行官蒋华君也认为,“企业经营困难还没有结束。”在他看来,很多产业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还很重。
一些企业不仅表达了对今年下半年经济走势的不确定,对今后两年的经济前景也不敢过于乐观。
“今年的形势好于去年,至少不会亏损,但是明年就不好说了”,四川玻纤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东说。2013年到2016年,四川玻纤连续4年亏损,去年底明显感到市场开始回暖,今年预计盈利8000万元。但韩东对后势有些担心,“很可能今年下半年市场又要下滑。玻璃纤维行业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价格有所回升后,去年底许多本该退出的小企业又活过来了,许多新开发的窑炉又要用起来,容易造成第二波产能过剩。”
成都佳发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晶则判断,“困难的日子可能还得有一两年,政策的制定以及效果的显现需要一定时间。”
在受访的100多家企业中,11.11%的企业认为“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完全过去”,51.52%的企业认为,“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基本过去,但情况会有反复”,还有37.37%的企业认为“困难仍在持续”。
为啥担心有反复
过剩产能、资金瓶颈、成本压力,使一些企业挣扎在生存线上
■“论赚钱,金融排第一,房地产排第二,然后才是实体经济,而制造业又是实体经济里最难赚到钱的”
为何多数企业一边判断“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基本过去”,一边又认为“情况会有反复”?企业家的担忧主要源于什么?
——消化过剩产能还需要时间。
湖北宜化集团总工程师杨晓勤和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定贵认为,产能过剩是阻碍化工行业向好的主要原因。“国内尿素产能有8000万吨,实际上包括出口在内对尿素的需求也就6000多万吨。”“氮肥、磷肥大概都存在1500多万吨过剩产能,导致低价倾销。再加上化肥行业恢复征收增值税、取消优惠电价等因素,去年很多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前进说,目前行业仍存在30%以上的过剩产能。“造一条船只剩2个点的毛利。中船工业这么多下属企业,除了少数跟军品关系大的企业之外,做民船的企业普遍亏损,压力较大。”
即便身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甚至行业领头羊,也对产能过剩导致的过度竞争深有感触。“当年咱们是缺芯少屏,2009年液晶屏生产线投产后,企业年产值一路攀升到近50亿元,可是2013年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价格被腰斩,企业产值一下掉到了十几亿元。”成都一家电子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通过两三年时间,从大批量、小批次转向多批次、小批量的市场,产值才实现回升。
——资金瓶颈卡住了企业命脉。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一些银行断贷、抽贷几乎成为压垮实体经济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致命一击”。调查中,“解决资金回笼问题、贷款收紧问题”是企业认为眼下最急需调整的政策。
“银行不管你死活,对于化纤行业基本‘一刀切’,可是我们在国际上都是有话语权的。”江苏申久化纤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邱国全说,去年企业顶住压力,好不容易扭亏为盈,结果今年一季度,银行收贷更紧,企业明显感到资金压力。“太仓、苏州的支行、分行都觉得我们不错,可是它们的上级机构对行业‘一刀切’。其实,尽管行业产能过剩,但也有赚钱的,也有高端产品,应当区别对待。”
——需求不振,工业品价格还在低位徘徊。
近三成的受访企业在为市场需求低迷而烦恼。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金吕说,近年来客户压价愈演愈烈,主机厂压力传递导致配套供应商的利润越来越薄,今年西门子提出降价20%,阿尔斯通和通用电气都提出降价18%—20%。“虽然今年一季度销售同比增长15%,是近年来最好的开局,但可以预见,未来3至5年,企业面临的经营形势还很严峻。”
——最影响制造业企业信心的还是“实业赚钱难”。
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引导资金流向实业的政策,但企业普遍反映“脱实向虚”仍较严重,特别是制造业企业面临虚拟经济更大的挤压。
“论赚钱,金融排第一,房地产排第二,然后才是实体经济,而制造业又是实体经济里最难赚到钱的。”刘礼华说。法尔胜在从事特种光纤、机械制造的同时,近两年也开始涉足金融领域。他做了个对比:融资租赁板块,仅仅开展两年,总共40个员工,去年营收2.5亿元;研发一个光纤新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再到赚钱,大约是10年的周期,被市场认可了,也很难实现一年2.5亿元的营收。
多位企业负责人谈到,制造业具有先期投入大、投资周期长、利润薄的特点。近几年金融业赢利状况显著优于实体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恶性循环:资本逐利,越来越少进入到制造业领域;得不到资金,制造业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生产积极性越来越低。
“开厂不如炒房”,同样干扰着实体企业。有企业家感慨,开一间厂子,审批难、贷款难、拿地难、招人难、赢利难、回款难,处处为难,真不如炒房子省事儿、来钱快。“我们会执著于实业,但炒房赚钱快真的打击大家的积极性。”苏州雷格特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鑫表示。
房价快速上涨,还间接推高了制造业企业的成本。一方面,资金从制造业流出,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房价攀升影响企业的用工成本。袁鑫说,苏州房价自2015年以来几近翻倍,企业员工买房的成本高了,这最终会转嫁到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中去。
房价上涨也使得一般性制造业越来越难以在城市发展。调查中记者发现,大量制造业企业近年来不得不往外搬迁,或搬进工业园区,或去郊县,有的干脆迁往其他地方。企业搬迁除了平添一大笔搬迁成本外,也间接抬高了企业的用人成本、物流成本。
还顾得上谋转型吗
68.42%的受访企业表示困难中仍在“专注转型升级”
■在受访企业中,超九成企业认为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了收获,只有1%的企业觉得“效果不明显”
近几年国家一直在鼓励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在应对经营难题的同时,企业是否愿意从转型升级中谋突破?
调查中,有68.42%的企业表示困难中仍在“专注转型升级”,希望以此实现突破。这其中,一些企业已经尝到了转型升级的甜头。
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破茧成蝶的金钥匙。
在受访企业中,99%的企业认为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了收获,只有1%的企业觉得“效果不明显”。“研发新产品不容易,但企业最终靠创新突出重围。”成都百裕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经理郭尧尧说,公司开发的独家产品“银杏内酯注射液”,去年销售收入达5.1亿元。“2001年开始研发,2012年初才上市,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但这一独家产品让企业在竞争中坚如磐石。”
智能制造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好抓手。
“下大力气实施智能制造,传统行业才有前途。”宜昌奥力铸造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简开贵说,过去,铸造行业都是传统工艺,劳动密集、又脏又累。2008年开始,企业陆续投入2亿元实施智能化改造,铸造车间自动化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打磨机器人也于2013年上线,车间工人从2000多人减少到100多人,生产效率和品质却大幅提升,产品供不应求。
“互联网+”快车给企业带来新机遇。
四川施克塞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彬介绍,企业2015年前一直从事低端制造,一年生产几十万个球泡灯,又累又忙还不赚钱。去年企业开发了wifi智能照明,只生产2万只灯就有了500万元左右的营业额。“实际生产成本差一倍,可售价却高了10倍,企业这次是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
共享经济新业态让制造业企业从中受益。
甘凌感慨,“得感谢共享经济,共享单车的零件基本就是从我们的滚尺机床上做出来的,我们的订单一下子多得接不过来。”
转型升级有多难
有的不知道往哪转,有的苦于“有心无力”
■“引进一位高端科研人员,企业付出百万年薪,最终科研人员拿到手的只有55万元左右,税太高了”
转型升级,道理都会讲,但知易行难。
——往哪儿转?许多企业表示,在转型过程中“自己根本不知道脚该往哪里伸”。
调查中记者发现,制造业企业通常把“转型”和“升级”做不同的理解,认为“转型”一定程度上要跨界,“升级”则是在原有产业链上向中高端迈进。
不少企业对“转型”持保留态度。“转型就好比‘这山看着那山高’,但‘那山’究竟怎么样也说不清。很可能翻山越岭到了‘那山’,发现同样很困难。”江苏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瞿李平说。一些企业家表示,企业固守原有产业,并不是不想突破,而是担心贸然行动会“死得更快”。“一眼望去能赚钱的领域,等你跑过去时可能早就挤满人、没得赚了。”
更多的企业致力于“升级”,并认为这是“中国制造”的必由之路。在江苏调查时,多位企业家表示,市场需求已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制造业企业正努力往产业链高端走,只不过这不是一步能够跨过去的。
——找准了方向,企业又常常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难题,“低端的没钱赚,高端的还做不了,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
技术突破难。四川豪特电气有限公司看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近两年一直致力于工业机器人的研制。副总经理李社基说,眼瞅着市场火爆,企业却无力拿下,因为一直攻克不了智能制造装备最核心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不要说我们这家企业,整个国内可能都还不行。”
人才引进难。“中小企业很难满足研发人员的研发要求,花10万元请一个人,呆了六七个月就走了。”湖北三宁化工算了算账,近年来企业每年引进100多人,最后能留下来的不是很多,有时流失率高达50%。多家企业反映,目前的税收政策不利于企业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引进一位高端科研人员,企业付出百万年薪,最终科研人员拿到手的只有55万元左右,税太高了。”江阴一家企业负责人说。
获取资金难。龙腾光电近两年投入大量资金从大尺寸产品向附加价值较高、技术领先的中小尺寸产品转型。“投入几千万元资金开发的国际领先技术都已经研制出样品了,但要实现成果转化,还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技术改造资金,压力真的很大。”
难归难,在展望“中国制造业前景如何”时,69.7%的受访企业还是选择了“付出努力将上个新台阶”,更有87.88%的企业表示“从未考虑过退出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就像咱们的身体一样,天气可能会差、环境可能会变,但坚持强身健体,那就什么也不怕!”
作为中国工业领域品牌营销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平台提供者,MM《现代制造》已经成长为中国工业传播领域的一面旗帜、一个品牌。通过纸媒、数字、会议、新媒体以及服务等全方位立体的传播渠道,为读者提供包括产品评论、技术前沿、案例采写、封面故事等专业内容,并以展会快报、E-newsletter、网站专题、样本夹插、工业展会日历、微电影、书籍出版、大型庆典活动策划以及微信运营、电视媒体等全新形式的介入,绝对让您的工业价值传播更到位、更深入、更久远!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第07版:财金
融资又融物 服务对象广 业务更灵活
租赁业成服务实体经济生力军
本报记者 王 璐
租赁业融资融物的模式能为需求方和生产商搭桥,为好产业和好项目提供设备或资金。这个过程中,既扶持了先进制造业、农业等产业,又消化了过剩产能,优化了产业结构。随着金融改革的整体推进以及配套政策的完善,我国租赁业将在社会融资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如果一个企业急缺“物”,金融租赁或融资租赁公司可以买来设备租给它;如果一个公司急缺“钱”,可以把自有设备抵押给金融租赁公司融入资金——看似“小众”的租赁行业,近年来在实体经济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发展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是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拉动企业设备投资,带动产业升级。会议还确定了加快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行业发展的措施。 融资租赁公司是一般性企业,监管部门为商务部,金融租赁公司持有金融牌照,属于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为银监会。金融租赁可以吸收股东存款、从事证券投资、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和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同时需要接受类似银行标准的金融监管。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力军”,金融租赁公司与融资租赁公司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随着相关政策举措的落地,租赁行业未来发展如何? 服务国家战略
支持小微企业 租赁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实”。每一单业务必须有租赁物的真实存在,杜绝了脱离实体经济自行其道的风险;二是“近”。直接面对实体企业开展租赁业务,将资金全部转化为企业所需的设备设施,起到了资本直达管道的作用;三是“广”。服务对象方面,既有大中型企业,也有小微企业。既包括国有经济,也有大量民营企业;四是“活”。相比信贷产品,更加侧重于考察企业经营能力、未来盈利水平以及租赁物的通用性。同时,根据客户的不同情况,设计符合实际需求的业务结构,最大程度地解决实体经济融资融物难题。 据了解,对于飞机、船舶、通信、机械设备等一些高端制造业和资产密集型产业来说,很多企业不得不面对资产价值昂贵、企业资金压力大的制约。以飞机领域为例,我国民航业中约有65%的飞机以租赁方式引进,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于国外租赁公司。我国租赁业的发展,打破了国外租赁公司的垄断,增强了我国航空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同时,租赁还可以支持国产大飞机的研制、生产和销售,进一步增强我国航空业的自主权。 在便利小微企业融资融物方面,小企业想用什么设备而买不起时,可以由租赁公司出钱购买再租给企业使用。租赁能够根据企业需求,通过租赁与信贷、保理等产品的组合设计,最大程度地方便小微企业融资融物,减少企业资金的占用,降低融资成本。 在服务企业“走出去”方面,租赁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贴身的金融服务,打造出“中国制造+中国金融租赁”的海外发展模式,即租赁公司从国内购买产品租给国外企业,打开国际市场,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充当先锋。在进口方面,租赁业还能通过从国外采购直接拉动进口,发挥平衡国际贸易的作用。 优化产业结构 熨平周期影响 在国家促改革、调结构的过程中,落后产能的淘汰、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资金需求通过租赁的方式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一方面,租赁业尤其是金融租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严格制定投向,能侧重于支持先进、高端产业和国家扶持的战略产业,从而持续推动整个宏观经济的结构优化;另一方面,通过金融租赁可以带动国际产能合作,起到平稳经济运行,化解系统风险的作用。 由于租赁业逆经济周期运行,在价格低谷时买入资产,高点时转出,因此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当实体经济的“蓄水池”,有效熨平经济周期对实体产业的影响,帮助企业在行业周期上行时避免盲目扩张,在下行时渡过难关。 在辅助新兴产业、改善民生方面,租赁业在地铁轻轨、绿色公交、污水处理、节能发电、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可以提供资金支持,盘活现有存量资产,有效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完善基础设施,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从国外情况看,租赁行业在西方有着较为成熟的模式,而我国金融租赁行业在国际化和专业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我国租赁行业将在社会融资当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一是随着金融改革的整体推进、配套政策的完善、准入条件的放宽,越来越多的社会投资主体进入租赁行业,将会大大提升金融租赁在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二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当中发挥的作用会更加明显,成为贯彻国家战略与宏观调控的有效金融工具,对国家的大飞机战略、制造强国战略、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战略、城镇化战略的扶持作用将进一步深化;三是发挥自身贴近实体经济、相对灵活便利的优势,与信贷、基金、保险、资产管理等其他金融业务形成有机互补,并通过创新打造各类组合产品,进一步丰富金融产品服务链,更好地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走出灵性的低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