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有谁能提供2017年截止三2017第一季度思想汇报A股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资产总额或者负债总额?

A股三季报披露工作落幕 布局年报行情三大注意事项|年报|山东大学|行情_新浪财经_新浪网
阿里员工炒港股年赚1000万?点这里,你也可以成为下一个TA!</span
  布局年报行情三大注意事项
  A股上市公司2017年三季报的披露工作已经正式落下帷幕,沪深两市逾3500家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的经营业绩一览无余,同时,不少上市公司还对全年业绩做出预测,这无疑为投资者提供了提前布局年报行情的好时机。对于投资者而言,想要在年报行情中分一杯羹,就需要在筛选投资标的时注意三大事项。
  众所周知,年报行情每年都是A股市场重要的投资主题。在年报行情的炒作过程中,炒作的核心归根到底是公司股票的经营业绩。在三季报陆续披露完成之后,大部分上市公司全年的经营预期已见雏形,如果在此时选择对年报行情概念股进行布局,则会存在较高的安全边际,毕竟大部分年报行情概念股尚处于炒作初期,提前布局使得介入成本较低,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不过,在投资主题朦胧期进行提前布局同时也可能面临更高的投资风险,这就需要投资者在提前布局年报行情时考虑得更为周全。
  首先,业绩增幅大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并不一定真的好。通常情况下,投资者在提前布局年报行情的过程中,对于业绩大幅上涨的上市公司会格外关注,尤其是业绩增幅高达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上市公司会更加吸引投资者的眼球。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业绩暴增的个股真实盈利能力可能并不好,诸如,某些上市公司虽然归属净利润同比大增,但公司扣非后归属净利润却呈现亏损状态,这意味着上市公司业绩的大幅增长是建立在甩卖资产等“财技”手段之上,这样的经营业绩不具备可持续性,因而在真正的年报行情炒作过程中,公司股票可能并不会有所表现。
  其次,选取标的时应把业绩与行业相结合。提前布局年报行情概念股,就好比“押宝”,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毕竟要从众多业绩优异的个股中挑选为数不多的年报行情概念股并非易事。对于那些所处热门行业且前三季度经营业绩超预期的个股,投资者应该予以重点关注,因为这些个股更容易成为年报行情中领涨的“急先锋”。虽然年报行情的炒作核心是投资标的的经营业绩,但并非业绩优异的个股就一定存在年报行情。毕竟市场的整体资金有限,在年报炒作过程中,有限的资金会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只个股中。在同等情况下,备选投资标的所处行业显得颇为重要,毕竟热门题材、行业的个股更容易受到主力资金的青睐。当投资标的具备业绩优异、热门行业等多重标签时,公司股票未来遭遇主力资金关注的可能性会更高。
  最后,在选取投资标的时应综合考虑市值大小以及年内涨幅。在任何投资主题的炒作浪潮中,市值大小是操盘主力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毕竟中小市值个股更容易被主力资金操盘,且操盘成本也较低。与此同时,A股投资者对于中小市值个股更具好感,因为中小市值个股往往能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收益预期。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经营业绩向好的个股在年内涨幅已经较大,对于此类个股,后续经营业绩如果未能超预期增长,则可能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因而投资者在选取过程中,可以重点予以回避。
  此外,高送转行情也是年报行情的一部分,投资者在布局年报行情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关注。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 it.islive$$
@@=it.content$$
网友提问:@@=it.question$$
老师回复:@@=it.answer$$三维度透析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
  截至10月31日,3408家A股上市公司的2017年第三季度报告已全部公布完毕,各家公司在其中详细披露了1-9月和三季度当季的主要财务数据、经营数据以及主要股东变动情况。在当前金融监管政策的导向下,A股市场的投资逻辑正在迅速回归基本面,同时受益于供给侧改革,全部A股的盈利增速拐点已经出现,因此有必要对上市公司三季度报告中的真实业绩表现和机构持股的动向进行对比分析。  一、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全面回升  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就呈现出结构化的行情特征,尤其是大盘蓝筹股在多数时间要明显跑赢小盘股(特别是创业板股票),这一点可以通过沪深300指数、中小板指数和创业板指数的背离走势直观体现出来。而此种情况的出现,与以上三个指数成分股一年多来的业绩增速变化背离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在分析个股三季报业绩表现情况之前,首先考察沪深300、中小板和创业板三季度板块整体业绩增速对比是否发生了变化。经过统计之后,如图1所示,沪深300在过去一年时间里,从净利润负增长到正增长超过10%,属于典型的“逆袭成功”;与之对比明显的则是创业板,从2016年四季度的高增长一路下滑,直到今年三季度才暂时有所企稳回升;而中小板则一直维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但是今年二季度开始增速有所放慢。另外通过图1,我们还可以得出两点认识:第一,创业板整体增速在()大幅亏损的同时仍能小有回升,是一种积极变化,只是持续性还有待观察,不过即使如此,沪深300的增速回升幅度仍然快于创业板;第二,以上所有板块前三季度业绩都较上半年回升,这是2016年来没有过的现象,印证了宏观经济开始企稳向好的判断。  二、业绩高成长的公司  季度报告最引人关注的内容是公司利润较上期的变动情况。就基本理论逻辑而言,假设股票的估值在较长一段时间保持平稳(毕竟投资者对一家公司未来发展空间的预期很难出现频繁变动),公司业绩的快速提升将驱动股价以较快速度增长,因而业绩高成长的公司历来是市场重点关注的对象。  本部分考察的范围仅限于三季报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十倍的公司,在通过对3408家上市公司三季报筛选之后,发现仅有67家公司的三季报净利润同比增速超过了十倍,占比不到2%,可见具备超高成长性的公司在市场上还是相当稀缺的(见图2)。净资产收益率是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财务指标,能直接反映出企业股东自有资本获取投资报酬的高低,比率越高代表股东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在沪深两市已披露三季报的上市公司中,共有3135家上市公司三季报净资产收益率为正,其中,106家公司三季报净资产收益率在20%以上。具体来看,()三季报净资产收益率最高,达到131.21%。在三季报业绩增长超10倍个股中,净资产收益率在20%以上的共有10只:韶钢松山、()、()、()、()、()、()、()、(),()。进一步梳理发现,这10只个股当中不乏年内涨幅巨大的:沧州大化(111.67%)、方大炭素(215.26%)、华友钴业(170.03%)。当然也有截止目前涨幅仍为负值的:氯碱化工(-12.68%)、海德股份(-24.4%)、粤泰股份(-16.09%)。  三、业绩环比持续向好的公司  上文中,我们仅将上市公司三季报的净利润增长率自高到底进行简单排序,但是如果从业绩的持续性和逐季改善的角度而言,我们还可以采取一种稍微复杂一点的分析方法,即提取三季报业绩增长十倍的这67家公司在2017年一季报和中报的净利润增长率,筛选出最近两个报告期内业绩增速不断加快的公司,然后再采用与第一部分同样的评价公司盈利能力的方法,但由于符合业绩环比连续向好的公司中达到ROE>20%的较少,所以我们将此处净资产收益率的标准设定为大于10%,符合此条件的共有8家公司的股票(图3)。  四、机构持股变动情况  所谓机构,主要指公私募基金、券商自营、券商理财、QFII、社保基金、保险产品和保险自营等。因为机构一般具有较强的投研能力且资金量较大,其持股动向值得普通投资者参考和跟踪。考虑到不同机构产品对收益风险比要求的不同,根据各公司2017年三季报披露的十大流通股东的信息,本文重点关注了QFII、社保和保险自营资金的动向。  共269只股票获得QFII资金的关注。与中报信息对照来看,QFII在7-9月新买入了80只股票,其中大叁林获5家QFII新进,合计持股比例高达34.1325%,另外持股比例超过1%的股票还包括()、()、()、()、()、()、()、()、()、()、()、()、()、()、()、()、()、()、()、()、()(见图4)  此外,有66只股票获得QFII资金增持,其中增持比例超过1%的包括()、()、()、()、()、()、()、()、()、()、()、()、()、()、()、()(见图5)。   (二)社保  共576只股票获得社保基金关注。与中报信息对照来看,国家社保基金在7-9月新买入了106只股票,持股比例在前十名的股票有深圳新星、()、()、()、()、()、()、()、()和()(见图6)。  而在二季度已经被社保持有的股票中,社保在第三季度增持比例超过2%的则包括()、()、()、()、()、()、()、()、()、()、()和()(见图7)。  (三)保险自营  共42家公司获得了保险公司自营资金的关注。与中报信息对照来看,险资在7-9月新入了()、()、沧州大化、()、()、()等6只股票(见图8),同时只增持了()这一只二季度原本持有的股票。  五、总结  本文从板块业绩变化趋势、上市公司业绩增速和机构持股变动情况等三个主要维度考察分析了A股市场2017年三季度报告披露出来的重要基本面信息。第一个维度,通过比较沪深300、中小板和创业板三个不同风格板块过去四个报告期的业绩变化趋势,判断以沪深300为代表的大盘股仍然是当前市场上业绩向好趋势最为明显的投资种类。第二个维度,比较分析上市公司不同时期的净利润增速数据,并辅以代表公司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从单报告期的业绩高成长性和三个报告期内业绩连续环比改善的持续性两个细分角度,筛选出了数据表现最为亮眼的部分股票,这些标的大部分集中于化工、有色和机械等偏周期的行业中,符合受益于供给侧改革的传统行业实现盈利持续改善的流行观点。第三个维度,聚焦QFII、社保基金和保险自营资金等机构的持股新动向,将机构新进和大比例增持作为考察线索,辨识出机构资金认可的优质公司股票,其中保险自营同样偏好集中度持续提升的周期龙头股,但QFII和社保基金则明显更偏好于白马股与成长股。总之,在新时代金融监管和改革政策的指引下,A股市场的投资风格势必更加趋于理性;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也将继续加深市场内部的结构性分化。
责任编辑:zqn
以下为热门自选股
代码|股票名称
同花顺财经官方微信号
手机同花顺财经
专业炒股利器
同花顺爱基金[转载]中国A股白皮书——看这20年股市,兼谈10年10倍股,赚看得见的利润(第一
&&中国A股白皮书——看这20年股市,兼谈10年10倍股,赚看得见的利润
&第一部分、七年熊市下的经济背景概述
&第二部分、造成A股遭遇灭顶之灾的因素探析
1、股改后遗症的全面引爆
2、无休止的IPO扩容,造成A股长熊不起
3、无羞耻的增发再融资让A股雪上加霜
&第三部分、中国股市未来希望何在?
一、当前A股大蓝筹的估值研究
 1、当前A股与国外市场大盘股估值的比较
 2、A股市场不同历史时期大盘股的估值变化及牛市阶段的市场表现
 3、当前A股银行股与世界主要银行股的估值比较
& 二、低估值、高股息率证券的投资机会分析
&第四部分、银行股行情能否启动的逻辑分析
&1、银行股和题材股的长期市场表现解析
(1)、从2005年6月3日到2007年10月16日,是A股历史上最大级别的牛市行情阶段,银行股在市场中的实际表现?
(2)、从2005年6月3日到2014年6月30日,时间周期跨度10年,涵盖了超级牛市行情和最大级别的熊市,银行股的实际表现如何呢?
(3)、从2007年10月16日到2014年6月30日,是时间周期跨度7年的最大熊市,银行股在最大级别的熊市里的市场表现
(4)、A股市场上各级别行情中,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实际市场表现差别?
2、以浦发银行为例,探寻长期熊市下持有银行股的投资收益
(1)、1999月11月10日——2005年6月3日区间,浦发的市场表现
(2)、日——日区间,浦发的市场表现
(3)、长期熊市环境下,持有高成长银行股的收益率分析
第五部分、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一、美国银行业的收入结构演变过程
 (一)、美国银行业收入结构演变及实证分析
  1.美国银行业收入结构的演变。
  2.美国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分析。
 (二)、美国大型银行富国银行收入结构案例分析
  1、富国银行收入结构概况。
  2、富国银行的收入结构实证分析。
 (三)、美国银行业收入结构变化的监管制度
二、德国银行业收入结构变化
 (一)、德国银行业收入结构演变与分析
(二)、德意志银行收入结构案例分析
 (三)、德国银行业收入结构制度分析
三、新加坡、台湾地区银行业收入结构情况
& (一)、新加坡银行业收入结构情况
& (二)、台湾地区银行业收入结构情况
四、中国银行业收入结构变化
 (一)、收入结构总体分析
 (二)、中国银行收入结构案例分析
五、研究结论及相关启示
 (一)、主要结论
(二)、我个人对中国银行业发展前景的理解
六、中国资深银行家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解读
& (1)、怎么评价我国几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成果?
& (2)、我国银行业是否存在垄断?
& (3)、我国的银行业是不是“暴利”行业?
& (4)、银行与实体经济是相对应还是相对立?
第六部分、欧美成熟市场上银行股的长期市场表现给我们什么启迪?
1、加里斯洛夫斯基和银行股
2、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和银行股
3、“股神”巴菲特与其对富国银行的投资案例
第七部分、谨防银行股投资过程中的黑天鹅事件
& 1、花旗的巨亏对银行业发展的警示
(1)、房贷的合理控制是防范风选的基础
(2)、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房贷证券化
(3)、金融创新是对行业发展的促进和制约
2、富国银行——历次危机中璀璨的明珠
(1)、富国银行简单的业务结构促其平稳增长
(2)、富国银行稳健的风险控制机制为其保驾护航
&第八部分、A股市场低估值高分红股票的价值分析
一、年,A股上市公司分红规模及分红比例趋势特征
1、2011年度A股上市公司的分红情况
&2、2012年度A股上市公司的分红情况
3、2013年度A股上市公司的分红情况
& 二、低估值高分红的银行股价值挖掘
& 三、中国银行股票的价值之所在
中国A股白皮书——看这20年股市,兼谈10年10倍股,赚看得见的利润
银行业发展既然没问题,那股价为什么这样跌?
不看好银行,为啥?因为现在业绩太好了,以后不可能总这样好。
看好创业板,为啥?因为创业板业绩太差了,以后不可能总这样差,只会比现在好。
“没有比银行更好的生意,也没有比银行还差的股票”。实业中的银行如日中天,钱赚到不好意思说出口;股市中的银行凄凄惨惨,钱亏到没有勇气说出口。如此鲜明的反差,是实业太梦幻,还是股市太现实?
本文撰写了已经近3个月,这是俺20年的投资经验、对市场的看法和认识的融合,在没写这部长篇前,我对银行股的投资价值还没有百分百的放心,但当俺开始执笔写这部长篇时,俺才明白:现在是俺历史性买银行股的绝佳机会,如果在这个时点我错过银行股的买入时机,我会后悔后半生,因银行股具备10年10倍的上涨空间,这不是简单靠每年业绩增长完成的,即使业绩不增长,估值不修复,银行股都可以有2倍以上的利润,而如果银行股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速(我分别按年均0%、5%、10%、15%几种情况计算),持股10年,按理想增速计算,最高收益可以到19倍利润,具体原因我会在本长篇里最后面部分做详细的介绍,因文章篇幅太长,我先放出一部分,给有心者琢磨一下。
微博这里表格变形,请移步到博客浏览,地址:
第一部分、七年熊市下的经济背景概述
A股市场已经连续走熊达7年之久,虽然这个市场自成立以来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各种问题,虽然它的投机炒作歪风盛行,但它始终遵循一个长期规律:就是当市场整体估值回落到平均10倍PE时,大底基本形成,而当市场整体估值上到50倍以上的市盈率时,市场基本是顶部。而现在,上证A股的静态平均市盈率已经低至9.70倍,上证50的静态市盈率更是低至7.34倍,上证180的静态市盈率也沉底于7.98倍,这意味着整个A股市场已经到了绝对安全的区域,市场底部就在眼前。
A股这7年熊市的起因是源于2007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这场危机中并没有受到大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经济形势都处在持续回暖和复苏中,很多国家的经济运行形势已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状态,美联储也在逐步退出经济刺激计划。为此,欧美股市在危机发生后的这7年时间里,不但收复了金融危机引爆期间股市崩盘式重挫的全部失地,并且全球主要股指均陆续创出新高,如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已经摸到16800点,早已突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最高点位14200点。这场危机的爆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有,但破坏力不大,远非A股市场所表现出的这种极端状态。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集中爆发是在2008年的上半年,而我国经济是从2008年下半年起受到影响,经济增速明显下滑。2008年1季度和2季度时,GDP增速略高于10%,而到了第3、第4季度就分别下降到9%和6.8%,到2009年1季度GDP增速下滑到6.2%的谷底。为此,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及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刺激措施来应对危机,从2008年第4季度到2010年底,新增中央政府投资11800亿元,带动地方政府投资8300亿元、银行贷款14100亿元、企业自有资金等其他投资5800亿元,共同完成4万亿元的投资工作量。这4万亿投资计划直接拉动了经济增长,使受创的经济形势呈现V型反转,在2009年第1季度经济增长陷入谷底的6.2%后,2009年第2、3、4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7.9%、8.9%和10.7%,最终全年增速恢复到9.2%的高水平上。当然,这场经济救助计划也给经济发展带来后遗症,有观点认为:这一政策使中国经济饱受通胀之苦,不少家庭财产以及民间财富缩水。而中央政府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资,也使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在2011年迅速增长到10.7万亿元人民币。问题的出现,让新一届政府对中国经济运行形势做出新的调整,中央的制订的重大举措是:中国经济改革将在2014年加速推进,在六个领域实施“加减法”:即产业结构调整、财税体制改革、对内对外开放、国有企业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金融改革六个领域,引导经济数据进入“七上八下”新常态,将“过热”引向“稳健”,即确保2014年GDP增速在7.5%左右,促成三驾马车“两升一降”,即消费增速和出口增速将小幅上升,让投资增速略有放缓。所以,危机后的这7年时间,经济发展中问题是有,但总体情况远好于世界其他发达经济体。但A股市场的表现,却没有合理反应这些年来经济运行的特点,A股指数呈现持续时间长达7年的趋势性下挫,沪指从危机爆发前的6124点,下跌至今累计跌幅已近70%,市场估值已经跌至A股市场自成立以来的极限位,甚至让欧美很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型投资评级机构都感动难以理解。A股市场到底怎么了?为何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总体经济运行格局良好的情况下,A股能创记录的维持长达7年的大熊市?并且这“熊”现在还依然顽强的坚守在市场上。
第二部分、造成A股遭遇灭顶之灾的因素探析
A股已经把中国经济的脸丢到全世界,因A股指数已经连续数年熊冠全球,悍然的昂首屹立于资本市场熊市巅峰的宝座上。A股到底是被谁强奸了?其实,严格来说A股是被轮奸了,几个重犯分别是:全流通、IPO扩容和有关部门。
1、股改后遗症的全面引爆
A股市场是个特殊结构的市场,因为国家体制原因,当时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呈畸形特征,就是除了挂牌上市的公众股外,还有更大额度和更大比例的国家股和法人股,只是数额巨大的这部分股权不上市而已,所以当时市场上流行着有具有时代特征的词语:“同股同酬、同股同权”,意思是说虽然国家股和法人股不上市,但它们和普通公众股一样享有公司权益和权利。这些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持有者,基本是各地区的国资委或公司企业。因为当时上市公司在股市上的融资渠道,除了首发融资外,还有重要途径是配股,可是占股权比例很高的国家股和法人股持有者无力承担和支付巨额的配股资金。为此,这部分股权的持有者将全部或部分配股权有偿转让给其他法人或社会公众,比如每股的配股权以0.20元的价格转卖其他法人或社会公众,然后这些法人或社会公众行使相应的配股权时所认购的新股就是转配股。但当时这部分转配股不能上市,无法转为可流通的社会公众股,这样影响到投资者的认购积极性,并且进一步带来股权结构的混乱。A股市场从1994年5月开始实施转配股制度,到1998年再停止这一做法,这样在中间这3年多时间里,沪深两市合计产生的转配股约33亿股。后来为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2000年3月中国证监会决定:这些转配股从4月开始,用24个月的时间逐步安排上市流通,上市方式是按照产生转配股的时间先后,分期、分批陆续进入二级市场流通,对于部分公司有多次转配行为的,按首次发生转配股的时间确定上市顺序,并实行一次性全部上市。当时沪深两市实施转配股的公司共168家,转配股总量约33.05亿股,占两市流通A股数量的3.96%。所以这次转配股上市只是有限的市场扩容,对大盘的影响不大。
可5年之后的2005年,证监会开始推行股改,这次股改可以说是即给了A股市场一场盛宴,同时又把市场最终推向地狱。“股改”的全称是,是通过非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协商机制,消除A股市场股份转让制度性差异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和法人股全部象一样参与市场流通,然后真正实现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其实这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由于股权分置,上市公司大股东有习惯性的“圈钱”冲动,同时它不会过多关心公司股价的表现,这种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让股权分置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心病”,市场各方逐渐认识到,股权分置在很多方面制约了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首先是因股权分置形成非流通股东和流通的“利益分置”,就是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的增减,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的股价,比如:上市公司以每股50元的价格2000万股股票,由于是高发行,增发后由5元增加到7元。也就是说通过增发,公司大股东可以不出一分就使自己的资产增值超过40%。而增发后即使二级市场股价大跌,但对大股东毫发无损。所以股权分置的缺陷,造成上市公司大股东只有“圈钱”的欲望,而没有太多关心股价的动力,也就是股权分置最大的弊端是流通股的股东和非流通的股东缺乏共同利益基础。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这次股改的实施过程,第一次让流通股的股东有了与非流通股的大股东有了话语权,因一直以来,在很多控股股东眼里,流通股的股东只是,他们考虑利益时很少考虑流通股东也是公司股东,只有在要融资时才会适当照顾一下流通股东的利益。但在股改实施过程中,流通股的股东第一次真正有了话语权,就是大股东提出的股改对价方案是否能获得通过,完全由流通股股东的投票结果来决定,这也是A股市场上流通股东在精神上获得前所未有胜利的唯一一次,因为历史上,流通股的股东很难有机会,或者根本没权利和上市公司进行有效的沟通,但股改期间拨打任何上市公司的联系电话,无论大小的流通股股东都可以得到上市公司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入微的照顾,这在A股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根据多数公司通过的股改方案:非流通股在解禁前有三年锁定期,同时按照10送3的比例一次性给流通股股东进行对价补偿,以及承诺在一定期限内注入优质资产。这意味着流通股东如果持有了正在股改的上市公司股票,持有者会因上市公司股改而得到经济利益上的丰收。当然,帐户总市值的变化还得看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变化情况以及流通股东对这些变化情况的掌握和分析判断能力,但这并不是股改前提下的流通股东受益程度讨论的范畴,而是流通股东投资能力的问题。由于股改是各上市公司的管理阶层自己提出方案,然后交由小股东投票表决,所以有很多独具创意的方案被推向前台,比如:
(1)、大股东提出违约赔偿条款。非流通股股东增加股改违约赔偿承诺,规定如果非流通股股东未按承诺减持股份,那么非流通股股东愿意将违约出售股票所得全部或部分赔偿给公司(类似台湾公司法归入权条款)。这是一个惩罚规定制定,有助于消除流通股股东对股改承诺条款得不到执行的担心,有利於稳定市场预期和增强投资者持股信心。
(2)、大股东提出禁售期限延长(类似共同基金发行之初的闭锁期条款)。有很多大股东主动提出延长禁售期的承诺,目的是表明大股东对公司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给投资者一个良好的预期。如很多上市公司大股东承诺将禁售期限从法定的12个月延长到24个月至36个月,而江淮汽车、的大股东承诺禁售期延长到60个月,的大股东更是诺72个月内不上市交易其所持股份,这个承诺期限之长为股改以来之最。
(3)、部分股改公司制订限售价格条款。大股东承诺解禁期结束后,即使减持,那么减持价格将不得低过某某价格。
(4)、大型蓝筹公司实施更优厚的对价方案。如上海汽车推出每10股送3.4股对价方案,这一对价水准超过此前和宝钢股份的对价幅度,由此进一步稳定了投资者对绩优蓝筹股的流通补偿预期。
那么上面所述这些还仅仅是股改初期流通股东获得的显性利益收获,在股改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流通股东还获得了另类的精神回报,就是由于处于限售期的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已经位居同一战壕,限售期非流通股东的财富变化曲线图已与流通股东基本一致,所以必须倾其所能搞好公司运营。为此在股改期间,不只是优质公司的股票得到投资者的拥护,包括ST股、绩差股在内,很多这类公司的大股东承诺在股改过程中额外再付诸于注入优质资产的对价补偿,这样使得公司的基本面出现脱胎换骨式的提升。所以A股市场借助股改引发的这场牛市行情,也是A股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超级牛市,两市股指最终上涨5倍之多。所以,股市的上涨的刺激因素总体上和经济运行格局有很大关系,但这并不是唯一,如2005年A股市场爆发的这轮超级牛市行情,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市场制度性的制约因素同样可以引发市场变动。从这个层面讲,股改给A股投资者提供了一场超级盛宴,但其后遗症又把A股推向了深渊。
  “大小非”的流通权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核心,长久以来投资者最为担心的“市价减持”方案到真正实施股改时推出的“对价减持”的方案,化解了长期以来引发市场不断动荡的诸多纠纷,并激发A股市场上演了轰轰烈烈的大牛市。可人们在牛市狂欢的同时,似乎没人想过后面还要有承担非流通股上市的承接责任,至少满市场没有给这些“大、小非”的空降准备“赎身”银两。于是,有人训导经理要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有人开始歌颂公司自愿延长锁定期的义举,还有人站起来大声呼吁,甚至跑到上市公司挨家动员不要到期减持,却没人追究自己的“违约”责任。原本已经给中小投资者支付了股票对价,已经掏出真金白银补偿了投资者,可是等这些按约定有权如期履约、实施减持的大股东需要市场开始承担责任时,已经享受完盛宴的投资者则纷纷站起身,擦干净满身油花的嘴,然后不约而同的争先恐后逃单跑掉,而按约定准备减持的大股东面对这一切,没搞明白这是又出了什么事情?反正他们知道自己又成了被人人喊打的角色。
&2007年10月,沪指摸高6124点后,地狱之门正式向A股敞开。周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开始爆发,A股,持续近两年的牛市让A股指数大幅上涨5倍之多。巨大的获利盘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让A股走出几乎崩盘式的下挫,几乎没有抵抗的从6124点直线滑落到1664点,跌幅达73%。这期间,产业资本大规模的套现减持成为A股市场崩盘的助推器。
 经济环境不好,周边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国内经济增速下滑,货币紧缩、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放缓,这一切让大、小非的持有者——资本套现的冲动愈发强烈。当初股改时,中国证监会规定:“持有股改试点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百分之五以上的非流通股股东应当承诺,在前项承诺期期满后(注:锁定期12个月),通过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出售股份,出售数量占该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在十二个月内不超过百分之五,在二十四个月内不超过百分之十。”,虽然有些公司的大股东在推出的股改方案里承诺延长限售股的锁定期,但更多数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并没有做此承诺,而上市公司小股东(俗称小非)压根就没做承诺,所以在限售股解禁后,市场开始迎来大面积的解禁潮。如2008年8月,有91家A股的股改限售股解禁,合计224.43亿股,这其中大蓝筹公司限售股的解禁,让市场产生恐慌到极点,如8月15日,金融行业券商类别的龙头股——中信证券,这是一只权重非常大的金融股,对指数的影响非常大,中信证券在股改中共解禁29.71亿股,解禁市值338.13亿元,分5批解禁。那么我就以中信证券的减持过程为例,来回顾当时股改的解禁潮对市场的冲击到底如何。
中信证券10年历史走势:
中信证券于日实施股改,对价方案是:公司所有非流通股股东向全体流通股股东,按每10股流通股获付3.2股的比例支付对价。全体非流通股股东分别承诺自非流通股获得上市流通权之日起,自动锁定一年。同时承诺:一年锁定期结束后,如减持数量公司股份总数的1%时,在两个工作日内公告。持股5%以上的非流通股大股东还承诺:解禁期结束后,减持比例在12个月内不超过5%,24个月内不超过10%。当这些大小非真正解禁后,我们看到中信证券大、小非股东的持续减持情况:
(1)、大股东中信集团在日前出售中信证券3546.79万股后,减持步伐没有停止,在后续一个星期内再度减持2665.06万股,这样截止日,大股东中信集团已累计减持6211.85万股,占中信证券总股本的2.08%。在这两次减持后,中信集团仍持有中信证券12154.70万股,其中6195.64万股为无限售条件流通股,其余5959.06万股将于日解禁。也就是限售股刚解禁不久,大股东率先将所持股份的33.82%抛售出去,占所持股份中已经解禁部分的50.06%。
&&(2)、日,日和日,雅戈尔数次发布公告称已于二级市场大幅减持中信证券28400.56万股,减持比例超过中信证券总股份的4%。
& (3)、日,发布公告称,大股东中信集团及其下属公司累计减持1.5亿股,减持数量达总股本5.04%的比例,这次减持后中信集团及下属公司仍持有27.30%的股份。这是自1月份减持6211.85万股后,大股东的再次集中抛售,这新一轮的减持又抛售近1亿股。
(4)、日,中信证券发布公告称:截至日,发起人股东中粮集团已累计减持6053.2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03%),目前仍持有3130万股。
(5)、2008年7月,中信证券又发布公告称:中国人寿减持2500万股,套现5.6亿元。
(6)、2008年第3季度,中国人寿再度减持中信证券1.08亿股,套现22.86亿元。
(7)、2009年3月,中国人寿、中国人寿集团分别又减持1.94亿股和3000万股。
(8)、中粮集团、新星石化、燕山石化、上海诗玛尔、上海工业投资、中国机械进出口以及南京新港等数个小非,相继开始大幅减持中信银行,也就是说随着每批次限售股的解禁,持股者几乎都是选择抛售卖出。
试想,作为中信证券的大股东自己疯狂的连续抛售减持,小非再落井下石,原本坚持长线价值投资的保险公司又相继在伤口上撒盐。而连保险公司都清仓离场了,这让中信证券二级市场的持股者做何感想?他们对中信证券未来的走势能不绝望?何况,日中信实施股改日,流通市值只有28.08亿元,而股改后的三年内,限售股解禁市值达到820.45亿,这需要二级市场多大的本事才能承接下来啊?
按理来说,牛市氛围下,当市场处在极度狂热中时,解禁股分批减持的初期,市场因为已经被狂热所麻痹,对股票供给的增加是可以欣然接受的,但是当解禁股涌出量越来越大、供给量无限增加时,这种狂热终将有清醒之时,尤其是当大股东自己都连续的大手笔把所持解禁股倾巢而出倒向市场时,投资者终于明白自己享受完盛宴后,最终留给自己的是一条黄泉不归路,其结果就是万丈巨厦顷刻间崩塌,A股的股价从哪里起来,然后再跌回哪里。
股票市场的特点是“买涨不买跌、杀跌不杀涨”,由于大股东的长周期持股,通过多年来分红利润的滚存和股本连续扩张,这些大、小非的持有者——产业资本的投资成本已经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虽然所持股票的价格在下挫,但相对于他们很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巨额持股数量而言仍获利不浅。而连续的减持过后,当其所持股份低于总股本5%后,再行减持已无需公告,但减持步伐并没有截止,相反更为隐蔽。即使在投资者已经认为是地板的位置上,这些产业资本仍有丰厚利润。尤其是以长期投资为导向的保险资金数度减持,这让市场信心更加崩溃,因为这类资金实施减持,实际是向市场传递信号——不看好A股市场的未来。那么根据中信证券股改以来市值增加情况做统计的结果,在股改后的三年内,合计解禁29.71亿股,按解禁日的股价计算,5批次解禁给中信证券新增流通市值是820.47亿。而中信证券股改实施时,公司对流通股股东按每10股流通股获3.2股的比例支付对价补偿,对价支付完成后公司的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股份总数均维持不变,也就是说中信证券股改实施时,流通股东合计获得了1.28亿股的对价补偿,按股改实施当日5.20元的收盘价算约折合6.656亿元的市值,这样流通股总市值为28.08亿元,而后期限售股陆续解禁后,流通股的股东合计遭遇了820.45亿元新增市值的灭顶之灾。中信证券的股改实施只是中国A股市场一个缩影,一场盛宴大餐结束后,留给市场的路是一条通向地狱之门,所以中信证券的股价何以不跌?中国A股缘何不会狂泻?而此前,市场人士多是把A股的下跌归谬于金融危机,其实根据前面统计的中国经济运行数据在危机前后的变化,我们知道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力度不大,并且影响时间很短,但为什么周边发达国家的股市在危机过后很快扭转乾坤,重新步入牛市步伐,而中国A股却连跌7年,原因已经不言而喻,那么这里面的罪魁祸首是谁?是参与这个市场的每个主体其实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股改实施后,虽然从大非的角度看,他们是上市公司的主要控股股东,必须从公司长久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源整合的角度来维护其利益。但对于小非来说,他们基本不受任何政策的约束,它不用考虑公司长远的产业发展等利益,也不用考虑上市公司资本整合的要求,追求短期资本利益最大化是小非持有者最大目标。由于小非的持股成本极低,面对当时货币紧缩政策,很多企业急需现金保持资金链的流畅,加上危机期间人人自危的恐惧心理作怪,持有现金是最大的安全,所以小非选择抛套现是对于他们最安全的做法。而对于大非的持有者而言,当市场面临高估值风险时,大股东的抛售动力较强,当市场估值相对合理时,大股东更倾向于选择持有股票,所以2008年中后期,当A股崩盘式下挫后,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开始发布再延期减持的承诺,如6月18日股改第一股三一重工的控股股东三一集团首先发布延期减持的承诺公告,然后两个月内相继有26家公司均发布控股股东的延期减持承诺,以此给市场提振信心,但一切都已杯水车薪,因为市场已经崩了,投资者经过此前市场灾难式减持的洗礼后,已经都清楚的知道大小非的股东减持是什么后果,虽然承诺了“延期减持”,但这和原本今天要杀你,但现在改为晚几天再杀无异。而大股东知道自己直接减持对市场会造成巨大冲击后,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大股东选择隐蔽性很强的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就是在大宗交易平台将解禁股直接批发给资金实力强的自然人或投资机构,受让方顺利过户后即可随时在二级市场抛售,这样的“曲线减持”后期在很多上市公司的身上得到上演。据统计,自日到8月19日,沪市大宗交易平台共成交168笔,累计成交金额78.78亿元;深市大宗交易平台共成交155笔,累计成交金额35.10亿元。
股改的初衷原本是想通过全流通来实行同股同权、同股同酬,通过全流通消除A股制度性差异,遏制上市公司大股东习惯性的“圈钱”欲望,强迫其多些关心公司股价的表现,强化大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共同利益基础,但这一美好的初衷在中国资本市场又被部分公司的大股东们做了进一步创新,就是同权后,部分公司的大股东利用二级市场疯狂减持套现,加数倍收回投资成本后,然后将公司置于随波逐流的境地,完全忽视公司其他股东的利益,但这不是股改制度的缺陷,是退市制度的缺陷,也是人性悲哀的充分体现,是资本市场法制建设不足、惩处力度不强的体现。现代资本市场的法制基础是犹太民族文化中的契约精神。在资本市场这种契约文化中,违约行为是不可原谅的。违约行为可细分为蓄意和无意,在股权分置改革的进程中,“大小非”集中减持早在预料之中,所以诱发股市下跌并不是“大小非”股本身,其实是股市没有给“大小非”减持提供充足的流动性,结果构成了无意的违约行为。股市流动性不足的制度缺陷无法追究到任何个人或群体,而“大小非”的履约减持加剧了股市的流动性不足,结果不仅伤害了股民,而且伤害了市场诚信,谁应该为股市提供充足流动性呢?答曰:无人负责。透过“大小非”减持的是非迷雾,我们看到了中国股市的制度性缺陷:融资偏好极高却无人负责提供流动性。
  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的下午,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刚下飞机,听说股市暴跌508点收盘,立刻转身登机飞回华盛顿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次日清晨他在股市开盘前发表了简短声明,承诺“向体系注入充足的流动性”。而时至今日,中国股市狂跌70%,市场连熊已经达7年之久,但亦今为止没见任何实质性的承诺,我们能见到的都是空洞无物的空喊、呼吁。显而易见,中国股市没有这个机制,也从来就没建立这个机制,如果说政府设立了处理、协调市场的相关部门,可我们看到的是这个部门一直致力于建设不断从市场抽血,而不是给市场输血的机制,这就是无休无止的IPO扩容。
2、无休止的IPO扩容,造成A股长熊不起
&股改的全流通给市场带来重度摧残,而股市暴跌后近乎变态的连续大剂量IPO扩容,则宛如用刀子不断的片割市场心脏,这就好比我们面对一个垂死的人,当看其&苟延残喘时,不时拿针捅刺其心脏,它动一下就桶一下,直到其彻底濒临死亡才罢手,而这个凶手是谁?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2010年沪、深两市共有327家公司实施IPO,IPO融资规模高达4685.22亿元,超越亿元的IPO历史融资纪录。而我们清楚的知道:2007年A股市场是有史以来的超级牛市,这意味着2010年IPO的融资规模不但超过了2007年牛市阶段的融资额,而且创了历史新高。可2010年的A股市场还没有从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中恢复过来,但IPO融资规模却创了历史记录。并且,这一年的IPO呈现这样两个特征:一是发行价高,如海普瑞和汤臣倍健两只新股的发行价就超过百元,这在A股市场成立以来十分罕见;二是发行估值严重偏高,2010年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高达57.93倍,有214只个股的发行市盈率超50倍,只有113只个股的发行市盈率在50倍以下,而当时A股的平均市盈率不足20倍。这样恶性圈钱的后果是什么?高市盈率、高价发行的新股上市后高开低走,对市场人气给予重度摧残,如发行价超过百元的海普瑞,上市首日摸出188远的天价后,股价就开始持续下跌,虽然其在2011年实施过10送10的分红方案,可现在的股价已经20元不到。
IPO的恶性圈钱没有随2010年的结束而终止,更没有随着A股的再度走熊而减缓。2011年A股IPO公司282家,募资总额4486.45亿,再度超越2007年牛市IPO募资总额的记录,只是稍稍屈尊于.22亿的募资额。其结果不言而喻,市场的回报是股指破位后开始一路下行,如果A股投资者在2011年的资产亏损幅度小于50%,就已经水平很高的投资人了。市场重心的不断下挫,投资者的惨重损失并没有让相关部门放下屠刀,2012年继续实施变态的IPO,年内再度发行152家,募资额1017.93亿,市场的反应自然是惨烈暴跌,股指直接跌破2000点,即到当年的11月2日,有关部门才放下屠刀,因为它知道自己面对的伤者已经快咽气了,如果还继续刀割,人就要彻底死亡了。虽然刀子不再刺割心脏了,可是这场创伤却无法拟补,带给投资者的是持续7年的熊市。根据中登公司披露的数据显示,当前A股新开户数日均不到1.3万户,这是2007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新低;从最新一次A股持仓账户数统计,持仓比例从最高峰时的40%跌至30%出头,这一方面是因为市场持续走低,投资者的金融资产大量缩水,另一方面预示着选择含泪清仓离场的投资者日渐增多。另据上市公司年报显示,上市公司的持股股东户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股东数量为7829.9万户,2011年为7771.82万户,2012年为7412.24万户,而至2013年底只余7094.54万户,这不是说上市公司的筹码集中度提高了,而是离场的投资者越来越多了。而这一切情况的发生,却是建立连续在三年有760余家IPO公司上市的基层上,原本新公司上市,应该给A股市场带来更多的投资者才符合常理,可实际情况却是原有投资者不断砍仓离场,含泪退出资本市场。
所以,一直以来造成A股市场畸形发展的不是投资者自己,是相关部门,其昏庸之举在搞坏市场的同时,更让A股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资本市场原本应该是投资者分享经济高速发展胜利果实的场所,资本的合理增值又可以让保险资金、社保资金、企业年金有合理的投资收益。这样良性循环后,资本市场可以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由此辅助中国经济再次腾飞,可实际上A股市场在相关部门的昏庸治理下,被搞成全世界资本市场的奇葩,股民亏损的事小,你可以不顾及股民的死活,但这样局面严重阻碍了政府对中国经济的改革计划,同时让A股市场成为全世界嘲讽中国经济的笑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某些部门的管理者真应该集体乘坐MH370航班,否则不足以平民愤。
3、无羞耻的增发再融资让A股雪上加霜
第三部分、中国股市未来希望何在?
前面说过,A股市场自成立以来,确实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各种问题,畸形的发展造成A股的投机炒作歪风盛行,但它始终遵循一个规律:就是当市场整体估值回落到平均10倍PE附近时,大底基本形成,而当市场整体估值上到50倍以上的市盈率时,市场基本到顶。现在,上证A股的静态平均市盈率已经低至9.70倍,上证50的静态市盈率更是低至7.34倍,上证180的静态市盈率也沉底于7.98倍,这意味着整个A股市场已经到了绝对安全的区域,市场底部其实就在眼前。
股改确实造成了A股的流通市值数以倍计的增加,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加上此前4万亿刺激计划的实施,高通胀的事实,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这些年来银行存款连续大幅增加的事实,都告诉我们居民手中的钱一直在大幅增加。如果从央行公布的货币指标走向趋势看,目前现金、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其他存款都处在很好的局面中。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11.5%,消费物价指数(CPI)则创下33个月来的新高,当时央行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日起,央行三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力求稳定经济,补充流动性。而最近一段时间,央行开始实施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兴业、民生、宁波银行等先行小范围降准,其实这是为后期实施全面降准做铺垫。&货币供应增加和股市都是经济的先行指标,都会先于经济做出反映,居民存款连年大幅增加,这意味着股市走强的物质基础一直是具备的。手中的钱多了后,居民对理财的需求越趋迫切,这几年来房产限购,越来越多的热钱流向理财市场,所以理财产品这些年来方兴未艾,而股市因为长期熊市的事实,让这些热钱望而却步,但这一切有望迅速得到改观,原因是:A股太便宜了,这是市场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利好,A股的估值早已经到了质变的临界点,现在缺的只是个敢于去点燃市场的火种。
&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出了六点措施(简称“国六条”):“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既有利于拓宽企业和居民投融资渠道、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也对优化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国六条的颁布,意味着新一届政府班子已经深刻意识到发展好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2009年以来,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结果是企业的负债率迅速飚升,截至到2013年底,我国非金融类企业的负债余额已经超过GDP总额,企业的杠杆率(负债总额/GDP)达到了近120%,在所有大国经济体中是最高的,这意味着银行承担着巨大的风险。要化解这样的风险,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展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所以,资本市场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如果资本市场不发展好,新一届政府班子制订的经济改革计划基本无从谈起。从宏观经济的政策调控工具看,货币手段已经被用到及至,2013年初信贷再次扩张,但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并不明显,反而把楼市的泡沫刺激起来了,所以,通过扩张信贷的方式已经没有大的政策空间。如果刺激股市走好,不仅可以让银行及非金融类企业及时得到资本金的补充,而且可以形成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增长,更重要的是,股价上涨还可以扭转市场对经济的悲观预期。为此,政府刺激股市的动机越来越强烈,这也是日,国务院正式发布资本市场新“国九条”的原因。新国九条进一步明确了“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对于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拓宽企业和居民投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针对股票市场,提出积极稳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加快多层次股权市场建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和完善退市制度。在针对市场资金供给方面,明确提出大力培育私募基金、壮大专业机构投资者,支持社保基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资金、境外长期资金等机构投资者逐步扩大入市投资范围和规模。同时明确提出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扩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的范围,提高投资额度与上限等,这一切表明政府核心部门已经真正意识到资本市场对经济改革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中,曾经有过数次刺激股市的行为,比较成功的有1999年的“5.19行情”,还有2004年出台的“国九条”。从历史经验看,要把使股市活跃起来,最重要的是要有新增资金。从1999年开始公募基金进入规范发展的轨道后,股市里开始拥有长线投资者,为股市注入了活力,为此A股从1999年开始持续走牛至2001年,最大涨幅超过100%。2004年后的牛市里,同样可以感受到基金的威力。2006年-2007年底,公募基金的规模从不到5000亿份迅速突破3万亿份,带动股市快速飚升。这一次无论是国六条还是国九条,都重点明确增加市场资金供给的举措,此举可以有效促进社会资本进入股票市场,为股市找到源头活水。而从资金存量看,我国的广义货币已经超过100万亿元,而沪深股市的总市值是24.11万亿,其中实际流通市值约10万亿元,这样前者是后者的10倍,只要引导得当,让少量资本进入股票市场,A股的繁荣就不是奢望。
现在影响A股能否健康发展的因素,有资金供给能否拓宽和A股行业估值等方面的问题。4月10日,内地和香港两地监管部门宣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将允许两地投资者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即“沪港通”,随即深交所也宣布“深港通”也将在几个月后开始实施,这实际是A股市场向国际开放的开始。而资本市场真正国际化后,成熟市场的投资理念势必随外围资金的进入而促进A股市场得到健康发展,蓝筹股成为市场主流资金投资的中坚力量,这是全世界所有资本市场共同的特征。如果国际资本开始逐步介入A股,那么我们的市场必然要向成熟化靠近,并由此改变A股历史上短期暴涨暴跌的顽疾。2014年6月,罗杰斯在电视节目中对中国投资者的箴言是:“离开A股市场的人将更绝望”,回顾历史,这其实也是罗杰斯投资生涯的教训之一。因为这样的情形在美国市场也多次上演,根据彼得林奇长期统计的数据显示:因为1929年、1972年、1987年各次股市崩盘患上创伤综合症而远离股市的投资者,他们将转移出去的钱投资于债券、货币市场、储蓄账户和定期存单后,虽然想着这样可以躲避下一次股市的崩盘,但他们远离股市后所错过的投资回报,再加上通货膨胀导致的货币贬值,要比即使发生他们所经历过的最严重股市大崩盘造成的财富损失都要大得多,而A股市场其实现在处于同样的情况下。
连续7年的熊市已经让A股得到了彻底的洗礼,现在两市的市盈率估值已经跌到历史极限位,很多优质蓝筹股的分红率已经达到或超过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水平,这其实预示着A股已经到了跌无可跌的地步。随着刺激股市走强的各种催化剂不断释放,A股市场在不远的将来走出长线大牛市行情绝对是大概率事件。长期以来,A股市场的运行特点一直是呈短期暴涨暴跌的特征为主,尤其是年间,当时A股市场的容量小,机构投资者匮乏,市场以散户为主,同时游资泛滥,因此当时的市场表现出短期暴涨暴跌的特征实属正常。2000年后,A股开始培育以封闭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短期暴涨暴跌的市场格局逐渐开始改变,无论熊市还是牛市的时间周期都开始拉长,这是逐渐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成熟市场去靠拢。A股长期的牛熊市循环规律告诉我们,当市场平均市盈率上到60倍附近时,市场见顶的概率大增,当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水平下降到13倍市盈率附近时,市场到底的概率同样增加,而目前上证A股的市盈率为9.70倍,上证180指数的市盈率是7.98倍,上证50的市盈率是7.34倍。特别是:占指数权重大的蓝筹股,很多股息率已经达到或超过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加上众多蓝筹股的平均市盈率已经跌至7倍,银行股的平均市盈率已经跌至4.82倍,试问:这样的市场还怎么跌?
国泰君安证券曾于2014年1月发布了一份《A股估大蓝筹的估值研究报告》,该报告中所列举的部分数据对我们分析目前的市场有很大辅助作用,国泰君安在报告中指出:
(一)、当前A股大蓝筹的估值研究
  1、当前A股与国外市场大盘股估值的比较
  国泰君安比较了世界主要证券市场的估值情况,索取样本为: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孟买SENSEX30指数、东京交易所指数、韩国KOSPI50指数、英国FTSE指数、法国CAC40指数、德国DAX30指数、恒生指数、上证指数。为了方便比较,选取了各个市场中市值较大、占指数权重较大的个股,并剔除市盈率100以上及亏损公司的股票。
  以上10个国家或地区,2013年度各自的经济运行情况:中国2003年的GDP增速为7.7%(超过年初制订的7.5%预期目标),继续遥遥领先其他任何国家。印度GDP增速5.70%,排名第二;。法国GDP表现较差,同比增长仅0.5%,所选的各交易所样本公司的加权利润增长情况:上证TOP40为14.30%,仅次于德国的19.70%,但14.30%的利润增长在各个市场中都属于表现优异的级别;在指数涨幅方面,上证综指2013年跌幅6.75%,全球排名垫底,继续熊冠全球。2013年涨幅最大的为日本市场,上涨56.72%,道琼斯、纳斯达克、德国DAX指数的涨幅均在25%以上。而亚洲市场除了日本涨幅较大外,韩国、印度、香港市场涨幅都排名靠后,原因有可能是受A股市场拖累,但韩国KOSPI50指数和印度市场SENSEX30指数至少都是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高位区域横盘,总体呈现较强的势头,并且印度SENSEX30指数在2014年的上半年开始突破上行,半年时间累计上涨18.38%。而香港恒生指数绝对是受A股拖累所致,虽然恒指的平均PE只有15.20,远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尽管2013年度仍小涨4.74%,但离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位置仍相去甚远。
估值方面,所选上证股票平均市盈率为11.1倍,平均市净率为1.5倍,均大幅低于10个市场的均值,分别低估50%,而这其中大市值公司尤其被低估,加权平均市盈率仅为6.52倍,市净率为1.08倍。
2013年,中国经济仍领跑全球,大型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位居世界最前列,并且持续保持稳定高增长。但股市的表现差强人意,股票价格被极度扭曲。从美国股市130年来发展的历程看:标普500的估值始终在10-23倍市盈率区间波动,历史平均为16.5倍。美国股市历史上估值低于10倍的情况只发生过五次,且每次低于10倍市盈率后,均爆发一轮大级别的牛市。而目前(日),上证综指的市盈率仅为9.70倍,股市的非理性会被时间纠正,从长期看,股市的估值会向均值回归,而A股市场被极度低估和扭曲的现阶段正是绝佳的买入机会。
针对市场上被严重低估的大蓝筹公司股票,国泰君安还给了一份特别角度分析的数据:
  2、A股市场不同历史时期大盘股的估值变化及牛市阶段的市场表现
  对比过去几轮大牛市爆发前后大盘股的估值变化趋势,和充当牛市“领头羊”的公司估值进行对比,所选的牛市阶段分别是:
(1)、日至日,上证综指从512.83点上涨至2245.44,历时五年半,上涨幅度338%;
(2)、日至日,上证指数从998.23点上涨至6124.04点,历时两年半,上涨幅度513%;
(3)、日至日,上证综指从1664.93点上涨至3478.01点,历时十个月,涨幅109%。
分析结果表明:大盘股在指数中占有很大权重,在大牛市中往往引领大盘上涨的角色。在所选取的上述三轮牛市阶段中,先取市值最大的20家及50家股票作分析样本,首先分析这些股票在大盘整体上涨前的估值变化情况可以发现:大盘股的估值底部确认后,大盘的底部也基本形成。而目前(2014年6月底)A股的估值已经远远低于过去几次大盘每次在底部时的估值,如以沪市流通市值最大的前20只股票为例:1996年大盘跌倒底部时,平均市盈率为18.5倍,平均市净率为2.6倍;2005年跌倒底部时,平均市盈率15.6倍,平均市净率2.2倍;而2008年跌倒底部时,平均市盈率18倍,平均市净率2.8倍;而当前(2014年6月底)上证市值最大的前20只股票平均市盈率仅为8.7倍,平均市净率仅为1.4倍,远远低于过去几次大盘在底部时的估值区间。所以,从估值上讲,A股已经具备底部阶段的全部特征,离上涨已不远。
  通过比较这三次牛市中涨幅居前的股票名称,可以发现,在前50大市值的股票中,估值低的股票往往会有更好的表现,比如年及年两次牛市行情中,对市值最大的前50只股票按涨幅大小进行排序,我们发现:涨幅前十位的股票在行情启动前的平均市盈率分别为12.7及13.2,均低于这50只股票18.7及17.8的平均市盈率水平,而牛市行情启动前较高市盈率的股票,在牛市中实际的涨幅基本都排名靠后。这一现象在年的牛市中更为明显,当时涨幅前十位股票的平均市盈率是13.2倍,这些股票平均上涨1344%,而涨幅排名在41-50名的股票,在行情启动前的平均市盈率为23.3倍,平均涨幅只有198%。由此可以看出:如果牛市来临,低估值的股票更容易获得超额收益,并且领跑股市,而估值较高的股票,其回报往往一般。
  3、当前A股银行股与世界主要银行股的估值比较
  我们统计了全世界总资产排名前列的44家上市银行股,包括中国的6家银行:工商行、建行、农行、中行、国开行及交行。通过对这44家银行股各项指标分析的结果表明:与各市场其余38家上市银行股比,中国的银行公司盈利能力最突出,这6家银行的净利润额在44家上市银行股中均在净利润排名前十位的行列,并且中国的银行股盈利增长较快,均为12%以上的幅度,国外银行能够长期保持盈利增长的不多。在估值方面,目前(日)中国的五家上市银行股股价,对应2013年业绩的平均静态市盈率为4.75倍,市净率为0.82倍,远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38家银行股18倍的平均市盈率和1.2倍的平均市净率,同时也低于现在美国市场7家主流银行股12.90倍的平均市盈率和1.14倍的平均市净率。
&&&&年前后,全球爆发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冲击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即使6年后的现在,全球经济仍处在危机后的恢复阶段。美联储在日宣布,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和就业市场改善,将进行新一轮资产购买计划(QE3),并将超低的联邦基金利率指引延长至2015年年中。而美国危机爆发前后,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股价暴跌,这场危机中美国银行股的平均跌幅近70%,直到2009年2月,美国股市才开始企稳反弹,银行股开始大幅走高,即使到现在,美国的银行股仍在继续慢牛爬升中。而与全世界各主要市场银行股的表现做对比,A股市场的上市银行股价值已被严重低估,因为按照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商业银行股价的市净率可以长期稳定在1.5-2倍之间,而目前A股市场上16家银行股的PB只有0.85倍,静态市盈率只有4.86倍,因此具有很大的估值修复空间。
  通过对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前美国主要银行股估值情况的分析,选取其最大的7家上市银行,其股价的阶段性高点都出现在2007年前后,然后随金融危机的爆发股价也急剧下挫。在美股大跌前,美国的这7家银行股对应2007年业绩的平均静态市盈率为18.08倍,平均市净率为2.26倍。进入金融危机爆发阶段后,这7家银行的股价跌幅均在70%以上,股价最低点均出现于2009年2月前后。而现在A股上市值最大的7家银行平均静态市盈率只有4.75倍,平均市净率为0.86倍。其中,市盈率仅相当于美国银行股在危机爆发前高点处的26%,市净率相当于此前高点处时的40%。而美国的银行股这些年来一直稳步上行中,其市盈率、市净率水平势必继续上升。而中国银行股的业绩正处在未来几年仍将高速增长的状况中,这16家银行股在后几年内,动态市盈率将进一步下降到4.41、3.92和3.40倍,这样,A股上市银行的这两项指标与国外市场银行股对应指标的差距越来越大。
  日本的情况:日本上世纪80年代末经济崩溃前的银行股估值,同样远高于目前A股上市银行的估值。在年间,日本银行股的市净率最高为11.2倍,长期维持的区间是在5倍附近,市盈率估值则一直保持50—80倍的区间。而当前A股16家上市银行的平均静态市盈率为4.86倍,是日本发生危机前的10%,市净率为0.85倍,不到日本发生危机前的20%。&
  二、低估值、高股息率证券的投资机会分析
  目前大盘蓝筹股估值较低的同时,大多都有较高的股息率水平,以A股的全部16家银行股为例,股价基准为日,2013年股息率是5.38%,年的预期股息率分别是6.39%、7.20%,均完胜当前十年期国债4.5%的到期收益率,及五年定存4.75%的存款利率。而国家经济要发展就必须继续发行货币,这样银行利润势必继续上升,所以按目前银行股的股价水平算,未来银行股能实现的股息率还将继续升高,而较高的股息率是大型资金抵御大盘继续下跌风险的保障。
&上表为目前阶段高股息率的各行业蓝筹公司代表,其中银行业整的股息率整体处于较高区间,平均在6%左右。如果现在买入银行股,其低估值、高股息率的特点能否为投资者带来回报呢?当前银行股不招人待见的原因有很多——对银行坏账的担忧、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利率市场化等等,这些所谓的不利因素对银行业未来的发展到底有什么影响?这些在本文后面篇章有详细评述。
& 回顾A股市场这十几年来的历史走势,当前银行股的处境与2005年股市在大底部时钢铁股的处境十分相似。2005年7月A股在1000点大底部区域时,市值前十大的钢铁股平均市盈率6.3倍,平均市净率1.1倍,平均股息率7%,均与现在的银行股相当。当时是市场环境下,钢铁股是不被市场看好的品种,因为夕阳行业、产能过剩、国有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等看空观点交织。但是在钢铁股被集体“毁灭”前,这十家市值最大的钢铁股在年的牛市中还是极度“疯狂”了一把,平均涨幅771%,远高于大盘指数的涨幅。这十只钢铁股中跑赢大盘指数涨幅的有八只,并且是估值越低,涨幅越大。而在牛市中,一般基金经理都难以跑赢指数,如果在月份买入低估值、高股息率的钢铁股,无疑可以轻松跑赢市场指数。所以,在股票市场极度低迷阶段,买入低估值、高股息率的股票组合,一方面由于高股息率的存在,可以拥有稳定的股息收益,抵御熊市的冲击,另一方面,在牛市行情启动后,将有极大概率远远赢大盘。
第四部分、银行股行情能否启动的逻辑分析
最近这些年来,A股市场潜移默化中形成一个怪象:就是银行股逐渐成为低价股的代名词,其股价表现甚至不如垃圾股。如果问中小投资者:“A股最值得买的股票是什么?”,很多人会坦诚回答:“是银行股”,但如果问“想不想买银行股?”,可能更多人会回答:“不买,因为赚不到钱”。机构投资者对银行股又持什么态度?这个用数据回答即可,因为引导市场主流投资理念的公募基金,已经用他们的仓位配置比例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截止2013年底,全部公募基金的金融业持股市值583.05亿元,占净值比例由第三季度的6.43%下滑至4.63%,即金融行业是公募基金2013年第四季度减持幅度最大的行业。而这仅有的583.05亿金融行业股票市值,是含银行、保险、券商的全部市值,其中银行股的持股市值仅3%左右,这个比例是多是少呢?
日中信证券出具的《2014年基金年度策略报告》给出了一些重要数据,是公募基金最近10年来以上证指数权重为基准,和以沪深300指数权重为基准的金融行业股票超欠配序列图,也就是公募基金历年来在金融行业的仓位配置与指数权重比例为基准的差额情况说明:
1、首先以全市场为基准的超欠配图表12说:该图表的统计日期始于日到日,时间跨度正好10年,这期间A股经历过两次大的轮回,先是一波源于2001年6月份的大熊市,这波熊市终止于2005年6月份,也就是直到沪指探底998点后A股才开始止跌企稳,这波熊市持续4年之久,沪指累计下跌54.88%,其杀伤力不可谓不强,时间持续也很久。虽然沪指在2005年6月份探底998点,但探底后市场并没有马上走强,只是呈现企稳状态,底部稍微上扬,股指没有再行继续杀跌而已。直到2006年7月,沪指震荡到1700余点处,开始挑战点压力位后,A股才开始流露出要走强的迹象。这段时间里,公募基金在金融股的仓位配置上,基本与上证指数中金融股的权重相接近。随着银行股结束了从2005年6月到2006年2月的小幅反弹行情,公募基金开始大举减持金融股,由此前的达到标配到再度超欠配接近20%,也就是基本把金融股的仓位几乎彻底减持干净,因当时银行股占上证指数的权重也就20%多一些。
随银行股股价的正式启动,公募基金在银行股上的仓位配置比例迅速下降,到2006年11月份,银行股的股价从底部开始上涨1倍后,公募基金在金融股上超欠配的比例也达到极限,超欠配比例近20%,也既银行股的这段上涨,是公募基金一直在减持,直到把筹码几乎减光,但这并没有影响银行股股价的上攻势头。随即,公募基金开始回补金融股的仓位,到2007年11月,最终把金融股的仓位提高到与标配20%的差额只差3%的程度,而伴随着公募基金对金融股仓位的回补,带来的是大盘指数快速走高。而从这一过程公募基金在金融股上仓位的增减及银行股走势情况看,促成银行股股价上行的动力并不是公募基金所为,因银行股启动初期,公募基金是大幅在减持金融股的仓位,但这期间银行股的股价却势如破竹般迅速走高。而随着09年银行股的大幅反弹,在股价达到反弹高位后,公募基金在银行股的仓位配置上终于达到标配比例,但这时银行股的股价已经开始下行,也即公募基金持着标配的仓位迎接银行股的下跌,直到2010年7月,银行股把前期反弹幅度的50%已经跌掉的情况下,公募基金方开始醒悟并实施大幅杀跌,但银行股的股价已经开始止跌,也就是公募基金将所持银行股标配仓位的近一半杀在阶段性底部位置,因这段时间公募的金融股仓位配置长期维持在10%附近。随着2012年底银行股又一波上攻行情启动,公募基金所持银行股的仓位比例并没有增加,也即2012年底这波银行股的强势行情并非公募基金发动,相反公募基金在2013年7月份前后,所持金融股的仓位比例再度大幅降低,超欠配比例再度达到极限位,意味着公募基金的银行股仓位又是杀在低点。那么截止2013年年底,公募基金的金融业持股市值583.05亿元,占净值比例下滑至4.63%,这583.05亿金融行业股票市值,是含银行、保险、券商的全部市值,其中银行股的持股市值仅3%左右,这与图表13的情况基本吻合。那么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公募基金减持金融股确实一度造成银行股股价的下跌,但2014年以来,虽然公募基金金融股的仓位配置比例不断下降,但银行股的股价已经开始拒绝下跌,相反股价开始呈现稳步上扬的态势,而公募基金在银行股的仓位上已经低到近乎极限的程度,即使公募基金想继续减持杀跌,我不知道公募基金是否还有足够的筹码用来砸盘?一个可悲的事情是:原本应该倡导理性投资的公募基金,在2013年底杀4倍市盈率的银行股,然后去追65倍市盈率的创业板小票,结果是追进创业板后,创业板开始大跌,而在4倍市盈率杀银行股后,银行股开始底部上扬,这是多么讽刺的一幕。
&1、银行股和题材股的长期市场表现解析
“即使在炒作和投机经常盛行的A股市场中,理性也只会迟到,却从来不会缺席”,这句话是理性投资者对市场未来的美好期望,这里面隐含着某种程度的心酸和无奈,但也明显袒露了对市场未来的信心。其实,A股虽然炒作风盛行,但理性确实从来没有迟到、更没有缺席。
A股市场银行股的上市始于深发展银行,深发展的上市造就了无数资本市场上的财富神化故事,这样的案例也经常见诸报端。曾经有人统计过,如果在87年5月认购完深发展的原始股后,长期持有20年时间,也就是持有2007年5月,按当时市场的火爆情况(当时市场是牛市),累计收益高达万倍。对这个收益倍数我不置可否,但能获取千倍收益我完全相信。因为深发展在87年5月首次发行股票后,时隔3年半才在深交所挂牌,在其没挂牌前的三年多时间内,深发展实施过几次高额派现和几次大比例转增股的分红方案,90年时又直接实施1:20的拆细,拆细后又10送5。曾有原始股东统计过,经过连续的现金分红和大比例股本扩张后,在深发展上市挂牌前,原始股东的每股投资成本已经摊薄到0.46元,而91年4月份深发展上市挂牌后的首日开盘价是67.41元。深发展上市挂牌后,继续高速扩张,先后实施过11次转增股和高额派现的分红方案。如果不算上市后这23年来的现金红利分配,也不算低价配股,只算上市后实施的这11次转增股带来的股本扩张,计算结果是挂牌后这23年间:只靠转增股就可以获得57.6倍的扩张,也就是挂牌首日如果买1股深发展的股票,现在是57.6股。如果原始股东确实在91年挂牌时持股成本已经摊薄到每股0.46元的话,那么持有到现在(日),理论收益是:9.82*57.6/0.46=1229倍,如果再假设深发展从87年首发股票后每次分红派现的红利进行再投资买入,以及数次低价配股带来的收益,那么深发展原始股东持股到现在获取到近万倍收益的可能确实存在。
深发展1987年才成立,是随着深圳特区的建立而成长起来的一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在A股历史上银行估值高高在上时,可能没太多人关注银行业的发展情况,更没有多少人认真琢磨上市银行的股票。其实,我们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相继涌现出来的股份制银行这些年来高速发展壮大的现实,我们应该明白深发展银行的成长历程其实只是银行业成长中的一个缩影。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可以带动银行业获得超常规的发展,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规律性事实。银行是经营现金资产的,社会经济活动越发达,从银行过手的资金额度就越大,甚至通货膨胀都可以增加银行业的利润,所以这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行业。对此,我在本文的后面部分会有详细论述。而上面长线投资深发展获取巨额收益的案例其实不具有任何代表性,因为27年前我们没有买深发展原始股的机会,并且即使有机会也不大可能去买,毕竟当时资本市场在中国还是新鲜事情,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所以,我对最近10年来,用A股全部的16家银行股实际市场表现做数据分析。
A股市场银行股合计16只,第一只银行股——深发展是1991年4月,几乎是伴随深交所的成立而挂牌上市。深发展上市后的9年时间里,它作为两市唯一一只银行股,同时也是大权重股,与四川长虹分别担当深沪两市的风向标,数次在大级别行情里充当市场领头羊的角色,以至于当时有句顺口溜,是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意思是深发展只要稍微动一下,整个大盘就要抖一抖。据说1996年前后,深圳地方政府为了激活深市股票市场,曾组织救市资金进场拉抬深发展股票,结果还真把深圳市场成功激活,最终让市场走出一波持续近5年的大级别牛市行情。当时,深发展和四川长虹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用当时股评人士常用的话来形容,就是:“深发展作为深市超极龙头指标股,其宠大的总股本、流通股本及市值水平,当仁不让的成为市场霸主,无人能及,其走势无论是涨是跌,都对深指影响巨大”,其实,深发展当时的总股本只是5.17亿股,流通股是3.57亿股,总市值30亿元,流通市值20亿元左右;沪市的四川长虹也大体相当,总股本5.05亿股,流通股1.55亿股,总市值40亿上下,流通市值十几亿。虽然我们现在觉得一只股票2、30亿的市值已经不值得一提,但在当时市场容量小,缺乏机构资金参与的市场环境下,深发展和四川长虹的地位还真无法撼动。随着1996年牛市行情的启动,银行股集中挂牌的小高潮开始展现,从99年11月到2003年9月的4年间,浦发、民生、招商和华夏这四家银行在上交所相继挂牌上市。此后,随着深、沪两市的趋弱回落,其他银行股的挂牌动作也暂时告一段落。直到2006年的超级牛市行情启动后,银行股的集中挂牌高潮才重新掀起,从2006年7月到2007年9月的这一年多时间,中行、工行、建行等真正的巨无霸开始上市,然后中信银行、交通银行,以及兴业、北京等地方性股份制银行相继挂牌,这一时期是银行股挂牌上市的高峰期,14个月时间内合计有9家银行陆续上市。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深、沪两市启动超跌反弹行情,农行和光大银行于2010年8月也加入两市的银行股阵营,这样深、沪两市合计有16只银行股挂牌上市,其中深圳只有2家,分别是深发展和宁波银行,其余14家都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原本还有十余家银行公司准备登录A股,如徽商银行、广发银行、大连银行、重庆农商行、盛京银行、江苏银行等,但A股长达7年的熊市,让已挂牌上市的16家银行股都处在4倍多市盈率、0.85倍市净率的惨淡局面中,这让准备登录A股的众多银行类公司不禁心有余悸,为此有些拟上市银行不得不选择放弃A股而转战H股,如徽商银行、重庆银行已经登录H股,据说广发银行也处在赴港上市的过程中。看来,已挂牌上市的这些银行股走势,已经到了影响其他同类公司IPO的程度,这更说明市场上这16家银行股的走势惨淡到极点。那么如果我们在最近10年买入并长期持有银行股,损益情况会呈现什么局面?
&&&&在此,我用A股市场这10年来5个不同市场区间段的走势做取样测试样本,经过精确计算后得到测试结果:
(1)、从日到日,是A股历史上最大级别的牛市行情阶段,银行股在市场中的实际表现?
日是A股市场极具重要意义的一个时点,当日沪指跌破千点并下探至998.23点,这是A股市场自1997年以来,到现在的17年间唯一的一次破千行为。同时,后期事实证明这个破千时点也终结了自2001年6月份开始的4年大熊市,A股很快迎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超级牛市行情,沪指于2年后的日最高上摸6124点,指数上涨达504.16%。在这波牛市行情里,深、沪两市的全部5只银行股平均涨幅884.82%。其中,浦发银行上涨1084.09%,招商银行上涨979.77%,都远远超过同期沪指的上涨幅度,即使涨幅最小的华夏银行也上涨682.61%,超出沪指涨幅178个百分点。所以,5只银行股在这波超级牛市里,当仁不让的成为市场领头羊。
从上表可见,2005年6月前后5大股份制银行的总市值、流通市值在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仁不让的属市场中大权重股,对指数运行趋势影响巨大。市场在千点区域徘徊时,上证A股的静态市盈率为14倍左右,银行股是15.29倍,两者基本相当,但当时评论媒体的观点认为银行股的估值已经被严重低估。为此,自市场破千并开始启动上涨行情后,两市5只银行股全部率先展开上攻行情,最终成功引领深沪A股走出超级牛市行情,并且在这波牛市行情里,持有银行股所获取的收益是远远超过大盘涨幅的。
&(2)、从日到日,时间跨度10年,涵盖了超级牛市行情和最大级别的熊市,银行股的实际表现如何呢?
&根据统计结果:从日至今,沪指的累计上涨空间是100.91%,而涵盖这10年走势的5家股份制银行平均涨幅是410.82%。其中,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累计分别上涨561.74%和527.35%,即使涨幅最小的招商银行也上涨288.82%,都远超沪指100.91%的涨幅,这足以证明:从一个较长的市场周期里,长期持有银行股可以获得远远超过指数升幅的收益水平。投资股票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为博取短期差价收益的买卖行为,它实际是分享优质企业高速成长的成果,通过领取股息红利,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随着企业的高速成长,随着股息率水平和盈利能力的提高,也带来股价的大幅上涨,从而实现股息红利和股票价差的资本利得两方面收益。我时常问身边的朋友: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家公司企业,它的每股净资产是1元,每年有稳定的20%净利润,如果现在让你按0.80元的价格入股,你是否愿意?我得到的答复都是“当然愿意,但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机会?”,其实,现在的机会在深沪两市是比比皆是,两市的银行股,及很多各行各业的蓝筹股大多都处于严重破净的状态下,每年利润增长在10、20%以上,并且按照现在的股价算,股息率达到7、8%。如果我再把上面的问题换个问法:“如果你身边有家公司经营不太好,已经连续几年亏损,现在每股的净资产是0.1、0.2元,或者已经负资产,但现在有机会以每股1元的价格入股,你是否愿意?”,我相信,我能得到的对方回答绝对都是断然否决。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投资行为都很谨慎和理性,但是在资本市场上,很多人却把自己的理性和其投资行为完全隔离开来,因为有很多投资者去选择那些股性活跃,但业绩极差的垃圾股、绩差股。这是由于很多投资人在资本市场上推行的选股标准,并不是从企业成长的角度去分析评判一家企业的价值所在,而是从股价的波动性和偶然性来作为选择投资品种的衡量标准,尤其是A股市场退市制度的不严谨的现阶段,让很多投机性强的投资者专门去赌绩差公司的资产重组,他们希望买入的低价垃圾股能通过咸鱼翻身赚取暴利。确实,市场上有很多公司通过退市摘牌,然再恢复上市的机会造就了一些成功的投机者,但多数投资者在这样的投机中最后是亏光了全部本金。
A股市场成立以来的这20多年,曾经无限风光过的资产重组题材明星股是层出不穷,如郑州百文、达尔曼、亿安科技、中科创业、银广夏、数码网络、水仙电器、广华化纤、鞍山合成、托普软件等等,他们当年都曾因为重组题材而得到大肆炒作,股价一度暴涨十倍甚至数十倍。但无论它们怎么闹,无论股价被炒多高,最终都被证明一切只是浮云,他们的下场要么是带上ST帽子被实施特别处理,要么就是被摘牌退市。而A股市场这20年来,真正通过产业整合、资产重组,进而脱胎换骨变身优质上市公司的几乎凤毛麟角,也就是通过资产重组、产业整合能真正获得成功的比例,在这个重组群体里不足百分之几。但A股市场对重组题材股的炒作力度之大让人瞠目结舌,也引得中小投资者趋之若鹜的奔向这一题材概念的炒作。为此,A股市场一度涌现出为数不少的资产重组题材概念炒作的典范,这其中的一些“佼佼者”如广华化纤,曾用名:欧亚农业,英豪科教、ST英教、华圣科技、ST华圣等,他在A股市场上为资产重组题材概念的炒作树立了“标杆”、缔造了“辉煌”的历史,搞“高科技农业”、“荷兰花卉引进”,又“进军教育产业投资”,无一不是能让市场能焕发激情的重大题材,即使退市灭亡前,还由香港“资本玩家”关百豪在其身上表演一出资产收购的闹剧,关百豪信誓旦旦的声称“处理完ST英教的不良资产及债务重组后,他会利用自身的实业平台使ST英教进行业务转型”。但是,随着公司所涉及项目的一个又一个失败,公司已彻底“瘫痪”,因为连续巨亏,被迫暂停上市,旋即又被彻底终止上市。ST英教的被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其财务情况恶劣到极点,2002年度和2003年度的每股收益分别巨亏1.0元和
0.85元。2004年的前三季度仅实现主营收入259万元,净利润亏损4518万元,净资产负2.2亿元,借款5.16亿元,资产负债率141%。但就是这样的垃圾公司,却不断得到市场恶性炒作,股价几十倍的上涨,还吸引了无数中小投资者蜂拥而入。其实当时A股市场上比“ST英教”更有收购价值的壳公司无数,但是在ST英教上却偏偏能连续搞出各种花样翻新、题材各异的一系列“产业重组整合”故事,其真实目的并不完全是一场资本市场上的游戏,其背后还有着很多深层次不可告人的目的,但这场戏演的太过逼真、太惟妙惟肖,以至于骗过无数中小投资者。发生在ST英教身上的这个案例,真应该作为后来投资者对自己加强风险教育的教材:ST英教的前身是广华化纤,作为“历史遗留问题”股于1993年上市,95年因行业发展问题及管理不善造成大量劣质资产。1998年10月,资本玩家杨斌带领陈忠联入驻,引进“高科技农业及荷兰花卉引进”,公司名称由“广华化纤”改为“欧亚农业”。因为杨斌自己是外籍身份,他个人控制的公司又是外资身份,无法直接在国内IPO融资,所以他开始琢磨在A股市场进行"买壳上市"的可能性,他遇到广州从化“英豪学校”的创始人陈忠联后,两人看上的“壳”就是广华化纤。杨斌通过陈忠联控制的“从化市博大”和“英迈尔实业”两家公司受让广华化纤5202万股的国有法人股后获得控股权,然后引进荷兰花卉、&蔬菜种植等农业项目,为此公司于1998年10月更名为“欧亚农业”,杨斌因为外籍身份,所以只在公司担任董事,而对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还不熟悉的陈忠联任欧亚农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1999年陈忠联操控欧亚农业收购自己创办的英豪学校资产,于是“欧亚农业”开始更名为“英豪科教”,从此公司主业增加了时髦的“教育产业投资”。与此紧密配合的是公司年度业绩分别“做”到0.65元和0.88元,年度分配方案也极为优厚,虽然公司因为没有真实的钱可以给股东派发现金红利,但这两个年度分别推出10送10和10送6的送股方案,彻底让市场为之疯狂,股价累计暴涨10倍有余。杨斌在与陈忠联合伙买壳进驻广华化纤的同时,杨斌自己的地产项目(荷兰村项目)也于同期在沈阳动工兴建,初期投资预算18亿,主要资金来源为银行融资,巨大的资金缺口促使杨斌把所谓的高科技农业项目包装到香港上市,也简称“欧亚农业”,顺利融资6.8亿港元。但2002年10月一封中国证监会致香港证监会的举报信,让杨斌东窗事发并锒铛入狱。失去了杨斌的造假配合后,英豪科教也突然宣布主业遭遇变故,从此拉开英豪科教走向没落的序幕。陈忠联和杨斌走到一起,两者都是为了钱。陈忠联于1993年通过教育储蓄金模式创办了广东英豪学校,也就是“家长存钱,企业运作,以商养学”的模式,然后待学生毕业离校时归还本金。1993年国内银行一年期定存利率高达10.98%,存信托公司的回报平均高达25%,所以开始阶段陈忠联通过把储蓄金存银行、信托来即可维持学校日常运转,但1996年后银行利率从10.98%直降到1.98%,加上信托公司陆续破产,英豪学校的运营资金产生缺口。在这种情况下,陈忠联与杨斌一拍即合,开始合伙把手伸向证券市场。在二人控制英豪科教后,陈忠联利用上市公司平台对外融资,举债2亿元收购英豪学校大部分教学和生活设施,然后用收购过来的资产转身再和英豪合作办学,由此帮助英豪学校暂过难关。2002年杨斌入狱后,联合造假的链条断裂,英豪科教败绩逐渐暴露出来,英豪科教的业绩也由此前的每股0.88元,滑落到2000年的0.26元、2001年的0.06元,接着随杨斌的入狱,英豪科教2002——2004年的三年里每股收益分别亏损0.85元、亏损1.0元和亏损0.68元。至此,陈忠联入驻英豪科教后没有从市场融来任何资金,因其2001年推出的唯一一次配股申请未获批准,后期陈忠联一直利用英豪科教的平台疯狂向银行贷款,最后借此成功的将上市公司彻底掏空。截至2004年9月,ST英教净资产负2.2亿元,短期借款5.16亿元,资产负债率141%,公司资产数次被强制转让、查封、拍卖,包括第一大股东从化市英豪博大持有的1.3亿法人股(占公司总股本29.77%),所以依靠陈忠联自己,让ST英豪实行扭亏已经没任何可能,公司走向死亡已是必然,但戏还没有结束,又一位资本高手隆重登场:日,英豪博大所持上市公司的1.3亿法人股,按每股0.05元、合计总价656万元的价格拍出,接盘者是香港富商关百豪,他以自己控制的电子港科技有限公司身份成功竞拍下这1.3亿股法人股。对关百豪收购严重资不抵债的ST英豪,市场很多人士百思不得其解,但关百豪的收购报告书中显示,“收购方在上市公司不良资产清理完成以及债务重组完成前,仅出于投资祖国内地法人股市场的目的”,可是深沪两市比ST英教有价值的公司法人股遍地都是,关百豪为何偏偏看上了ST英豪?根据资料查询,关百豪是香港股市上的传奇人物,其名下控制有三家香港上市公司,其曾在1999年收购时富投资(10),2000年入主实惠集团(0996.HK),继而再分拆时富金融(8122.HK)于创业板上市,只是这3家公司在香港市场都属于仙股(股价不足1港元);1997年曾为处于困境中的中建电讯融资22.5亿港元,1999年为时富先后集资四次,募资总额达9亿元,而这一切当时被市场认为是无法办到的,所以不少香港媒体更将他誉为“财技高手”。那么关百豪以656万元的代价收购ST英教到底为了什么?当时有明白人指出:“600多万买下30%的控股权,这在二级市场上要赚多少个600万啊?这机构真高明啊!”。也许是巧合,在关百豪接手ST英教的前一周,其公司股票已经开始反弹,拍卖成功后连续6个涨停,一个月时间股价累计涨幅达66%,而同期的上证指数仅上升了2.45%。确实,关百豪接手ST英教后,自始自终就从没露过面,也没有进入ST英教的董事会,他只派了两个人过来,&一个人是出任新董事长,另一个任总经理,但公司搬迁至新办公住所及召开股东大会时,只有这新任总经理露过面。2004年5月,公司接到上海证交所通知,由于连续三年亏损,公司股票暂停上市交易,后期公司则被彻底摘牌退市。当这一场让人眼花缭乱的重组舞台戏最后曲终散场时,留给“ST英教”,或者叫“ST华圣”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是什么?是苦涩?愤怒?惆怅?这个可能只有投资者自己才知道。
其实A股市场上类似ST英豪这样的重组闹剧多到数不胜数的程度,我不否认确实会有绩差公司通过重组获得新生,但通过重组真正让公司成功转型并获得新生的案例实在是少之又少,那么原因何在?从上市公司本身角度讲,挂牌上市资格的本身是极有价值的资源,因有着可以从证券市场无成本融资的权利,多数控股股东宁愿让自己控制的上市惨淡经营,也不愿意轻易放手,除非遇到买家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能够让上市公司的控制人认为有大利益可图的情况下,它才会考虑将上市公司转手,否则它宁可维持。这样,多数绩差公司最后多是在经营业绩连年亏损,最后无计可施,直至面临摘牌退市的情况下才会选择重组,这种情况下有病乱投医,它无需过多考虑接手方的实际能力,它只关心自己手中即将失去价值的控股股权能变卖什么价格,因此时能套现出逃是其最大目的。对于接手方,其买壳借壳上市的目的,很少会有真正从上市公司发展角度去考虑,而是以控制上市公司平台后,然后利用这个平台进行融资、套现为主要目的,比如买壳方在成功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后,多数会打着优质资产注入的幌子实行增发再融资,然后控制人将自己手中劣质资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四个季度思想汇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