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2017年10月的货币乘数的计算

有关货币乘数的计算题。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有关货币乘数的计算题。
为什么啊? 货币乘数难道不是1除以现金准备率吗假设银行有12%的现金准备率(reseve ratio),大众有9%的现金比率(currency ratio)那么,市场的货币乘数是多少?答案是5.19
答案是怎么算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货币乘数的这个定义可用公式简要表示: m=M1/B=(k+1)/(rd+rt.t+e+k)
= (1+9%)/(12%+9%)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货币乘数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我看大部分理论认为,货币乘数的最大值计算公式是:
k=(Rc+1)/(Rd+Re+Rc)。
如果不考虑现金,可简化为:
k=1/(Rd+Re)。
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
但我感觉,货币乘数根本就没有限制,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比例或存贷比只能限制货币创造的速度,而不能总规模。
如果把全国银行看成一家银行,假设存款准备金率为20%,初始银行存款为1亿元。
1、1亿元存款,缴纳20%存款准备金,还剩8000万存款。
2、如果存贷比规定不能超过100%,则银行只能放出8000万贷款,这8000万贷款又会形成存款,其中20%缴纳保证金,相当于增加了6400万存款。
3、加上原来的8000万存款,银行存款数量变为1.44亿元,这1.44亿元又可以贷款生成存款,存款数量变为1.44 + 1.44 * 80%的存款。
4、如此反复,贷款越多,银行可以贷出的款就越多,贷款数量呈几何数字无限量增长。
基础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比例这些参数只会影响货币创造的基数和速度,而不会影响信用创造的总量。如果没有存贷比限制(目前我国已经取消),那么商业银行就算没有存款也可以创造信用,想贷出多少就是多少。
我的理解哪里有问题?请各位集友指正一下,不胜感激!
1金币8金币18金币58金币88金币188金币
余额不足,
支付即为同意
- 试试再说
为什么全球央行都在QE?因为社会的贷款需求没有了,从需求端影响到了M2的创造过程,只能由央行亲自动手解决了。
- 炒客--常存
极限是由基础加准存限制的,能有多大是贷款需求决定的
存款准备金是要真金白银的交上去的,1.44的存款中叠加了之前的,反正是算错了,自己好好看看,不想解释
- 80后宅男
如果存贷比规定不能超过100%,则银行只能放出8000万贷款,这8000万贷款又会形成存款,其中20%缴纳保证金,相当于增加了6400万存款。
这还没错。
加上原来的8000万存款,银行存款数量变为1.44亿元,这1.44亿元又可以贷款生成存款,存款数量变为1.44 + 1.44 * 80%的存款。
这就有问题了,存款数量变为1.44亿元没错,但是可以贷出的只有新增的缴纳准备金后的6400万,之前的缴纳完准备金后的8000万已经贷出去了啊。
- 一位大V曾经说过,不要去骂别人傻×,而要多去想着怎么赚傻×的钱。
大哥,重复计算了,一个简单的等比数列求和,系数小于1,和等于1/(1-系数)
每次放贷出去的钱,是一个公比为(1-准备金率)的等比数列,这个公比小于1,极限值是存在的,也就是存在理论上限。
- 试试再说
在没有存贷比的限制条件下,商业银行本质是这样的:只要它愿意,就可以在任何帐户上增加任何数字的存款,只要这个帐户的主人承诺还钱就行,这个数量有什么限制呢?
比如,现在有基础货币100亿,存款准备金率20%,不考虑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比率,
则所有派生的货币为
100+100*0.8+100*0.8*0.8+100*0.8*0.8*0.8+....
这是个典型无穷等比数列,他的和为100/(1-0.8)=500,也就是在20%准备金率下,能产生m2极限为500亿。
一般,这个1/(1-准备金率)也就货币乘数,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这个叫货币乘数。
- 长期投资者
知识要结合经验与逻辑才会有用。告诉你货币乘数,不告诉你背后的大量数据以及逻辑关系,你还是不懂。
- 试试再说
任何一次贷款的发生,只要银行体系是封闭的,都会表现为存款总量的增加,只要保证金率不是100%,就有更多的钱可以参加信贷创造过程。
- A的价格太高
?作为?一个?外行?,?我?也?有?疑问?,?所有?的?计算?都?说?贷款?又?会?成为?存款?,?但是?中国?和?国外?的?储蓄率?相差?很?大?啊?,?国外?的?资产?证券?化?率?比?中国?高?得?多?,?这?会不会?是?中国m2??增长看起来?特别?高??的?原因??
- 试试再说
资产证券化属于直接融资,不会产生信用货币。
- 试试再说
银行发出一笔贷款后,任何帐户的存款都不会减少,不存在什么钱已经贷出去而失去贷款能力的问题。跟我们平常人之间的借贷关系是两回事。这就是信贷和借贷之间的区别。
- 试试再说
我敢说,只要政府不干预,中国银行业永远都不会有坏帐问题。因为,只要有坏帐就再做一笔新的贷款掩盖过去就行了。
唯一能够管住信贷膨胀的就两个因素:
1、CPI指数
这两个不出问题,不管央行基础货币量是多少,信贷都可以无限扩张下去。
目前我国的货币乘数是5.3,很快就会破6,破7。
如果这个货币乘数公式是正确的,以我们目前17%的保证金率,6%的现金比率,货币乘数最大值为4.60,根本不会超过5。
M2背后是信用,信用扩张本身是有极限的。美国准备金率好像是百分之1?但是美国的货币乘数也不高。
- 当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傻子的时候,应该反省一下自己,说不定傻的人是我自己
楼主搞懂了语文的“极限”一词,没有搞懂数学的“极限”一词。
- 试试再说
银行最怕大家没有贷款需求,那时什么量化宽松都没有用处,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如当前的日本、欧洲等国家。
- 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本金
楼主的想法中,似乎没有区分央行和普通银行
间接融资将通过银行体系进一步放大货币量,这是货币乘数效应。
举例:银行只有100元,你从银行贷款100元,然后存在银行。然后银行又多了100元可以贷给别人…… 这就是创造了广义货币供应M2银行有一个准备金率,20%的准备金率,就是说 你存到银行100元,银行最多只能贷出去80元,这样就不能无限创造货币。然后这时候,在准备金率是20%的情况下,如果你自己有100元,存在银行,通过反复的借贷,最多可以创造100/20%=500元的货币。这就是间接融资的一个杠杆效应。如果是直接融资,你直接把100元借给企业。这并没有增加货币供应。目前我国社会融资结构正在从间接融资以往直接间接融资并重的情况发展,而且直接融资市场发展速度非常快。随着直接融资比重的增大,货币乘数效应将降低,从而是一个减少M2的方法。我国十二五规划指出,要“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这也是去杠杆化的一种解释。
M2(最大值)=(基础货币-M0)/准备金率+M0
M0: 63200亿
基础货币:
300000亿左右
准备金率:
算出M2最大值145万亿,当前M2实际情况140万亿左右。
在不增发基础货币或者降准的情况,M2可能快接近极限?
- 知所不知,知所不能,我的水晶球永远是模糊的。
“商业银行就算没有存款也可以创造信用,想贷出多少就是多少”是不可能的,这里的关键是商业银行并非用存款来发放贷款,而是用准备金来发放贷款,如果无存款则无准备金,也就无法发放贷款,存款是银行的负债,准备金是银行的资产,存款创造的基础是需要先有准备金(现金和在央行的存款),意味着初始有存款后准备金才能增加,在这个过程中银行负债和资产同时增加,再通过信用创造的过程(发放贷款或购买债券)来进行存款派生。想象一个例子,如果明天新开家银行,该银行无任何存款,当然无准备金也就无法发放贷款,必须要有人存入笔钱后准备金增加,才能用扣除法定保证金后的剩余准备金来进行信用创造,而货币得以扩张则需要当借款方存入该银行或其它银行后才完成。
一只青蛙第一次跳1米,第二次跳0.5米,第三次跳0.25米,每次减半。
永远也跳不过2米的,所以有极限,无限接近2
如果存款准备金是20%,理论上最大是5倍。
- 最好的投资是投资那些免于“创造性破坏”这种资本主义精髓的企业,因此巴菲特是他自己的掘墓人
错误在第3条,不可以是1.44 + 1.44 * 80%,只能是1.44 + 0.64 * 80%。因为银行已经把1.44亿的存款贷出,不能重复计算,它这次收到的是6400万,它只能把这6400万的80%再次贷出。你的第3条会导致这个数列不收敛,等于用一笔准备金创造出无穷多的信用货币,那是不可能的。
- 试试再说
@lailai2000:
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控制银行贷款规模的不是存款准备金,而是核心资本充足率, 是《巴塞尔协议》的基本要求。
核心资本是商业银行股东的自有资产,跟储户的钱是没有关系的。
比如几个股东集资1亿成立一家商业银行,在没有客户存款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创造贷款,只要”核心资本/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总额“超过7%的下限就可以了。
所以说,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跟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比例是没有关系的,这是本文想要阐明的内容。
这就像发行期权一样,你要用自有资金做担保,才能创造这个信用。
- 试试再说
看来大家的错误观点还是很难纠正过来。
贷款产生的钱算存款,难道以前的存款就不算存款了?贷款过程难道会减少谁的存款数量?
只有自然人之间借贷关系,才会出现钱借出去以后自己的存款少了,这就所谓的直接融资。
商业银行信贷过程是间接融资,是不会减少任何存款额度的,只会减少银行自身的信用额度。
- 知所不知,知所不能,我的水晶球永远是模糊的。
还是这句话:商业银行并非用存款来发放贷款,而是用准备金来发放贷款。注意不是法定准备金,是准备金,即库存现金和存在央行的存款。所以不存在“贷款产生的钱算存款,难道以前的存款就不算存款了?贷款过程难道会减少谁的存款数量? ”这样的问题。
“比如几个股东集资1亿成立一家商业银行,在没有客户存款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创造贷款,只要”核心资本/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总额“超过7%的下限就可以了”,这里问题在于没有存款(银行负债)情况下也没有准备金(银行资产),拿什么去贷给别人呢?
- 如履薄冰
不是大伙错了,是楼主有误区吧
还是举例说明
贷出去8千万(此时存款余额1.8亿,贷款余额0.8亿)
现在只能再贷出去6400万了,而不是1.44亿,因为0.64+0.8=1.44
不是说以前的存款不算存款,而是以前的存款已经贷出去了,你是不能重复计算的
按你说的如果再增加1.44亿的贷款那么就变成了(存款余额1.8亿,贷款余额1.44+0.8=2.2亿),贷款余额比存款余额还高
这里只一个周期为例,所以才有了1/(1-准备金率)的货币乘数极限。
假设A在商业银行存了10000,商业银行放央行2000,贷给B 8000, B又把这8000存入商业银行,这时商业银行有A的存款10000,B的存款8000,一共18000,那么需要再交给央行1600元,银行剩14400元,问题是这14400元里面,有8000元已经贷给B了,这8000元还能再贷给其他人吗?显然不可以,那么这时银行能放贷的钱只有6400元,而不是14400元。
高中数学等比数学求和。
- 试试再说
大家不要再计算什么等比数列了,理论上商业银行创造多少货币跟银行存款量没有关系,只跟商业银行自己的净资产有关系。
而实际上,商业银行创造的贷款数量是跟存款数量挂钩的,即所谓的存贷比规定。但这只是政策上的规定,而不是理论上的必然。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并不大家想象的那样,吸收客户存款然后贷款给别人,赚取息差,这不是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是P2P或资本中介的业务模式。
既然理论上,商业银行创造贷款并不需要客户存款,为什么实际上还要和存款额度挂钩呢?
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最基本的目标就是管理通胀,要保障货币持有人的购买力不被通胀过度侵蚀。落到实处,就是要给存款人发放利息,商业银行必须承担起这个义务;为此,国家赋予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创造信用货币的权利,只要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贷款数量和存款数量相当,商业银行就可以获取利润。
以工商银行为例,我们做一下简单的推算(数据和算法并不准确,只是想说明这个概念):
2015年末,工商银行净资产为1.64万亿,根据《巴塞尔条约》规则,资本充足率应当高于7%,银行最多可以创造14倍的商业信用(1/0.07=14.28),也就是说工商银行可以创造1.64*14=23万亿的信用贷款。
从这一点上看,贷款限额跟工商银行有多少客户存款没有任何关系!在实际情况下,可能会有存贷比和年度贷款限额的规定,但这只是政策上的规定,并不是理论上的限制。
货币乘数就是货币的杠杆
类推杠杆=1/保证金
- 修身齐家
我觉得楼主可以换个对象来思考下,比如换成不能吸收存款的小额贷款公司。如果该公司只有一亿的资本金,由于不能吸收存款,把这一亿贷出去就没事可干了。
- 试试再说
我敢肯定你没看懂我的意思!还文科生理科生。
银行是依托储户的存款来创造信贷的吗?
储户的存款是储户自己的钱,银行凭什么在不减少客户存款的情况下创造新的货币(M2)?你想明白这个问题没有?还是根本就没有想?
把客户存款借给他人,只能通过银行理财产品的形式展开,客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银行把钱投入到其他项目,客户储蓄变成银行理财份额,这叫直接融资,不是信用创造。
银行创造信用货币的基础是银行的自有资产,而不是客户的储蓄。
之所以要规定商业银行贷款数量不能超过存款数量,是为了平衡各商业银行之间的义务和权利。不能让某些银行只行使创造货币权利,而不承担补偿存款人通胀损失的义务(支付存款利息)。
明白了不?
- 试试再说
银行创造的信贷,如果出现了坏帐,由谁来承担?难道把其他客户的存款扣了填进去?显然不可能。
这个坏帐只能由银行用自有资金来承担,这就要求银行创造信贷得有一定的比例的自有资本。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开银行可能要满足很多监管的要求,任一条违反了都不行,
贷款余额&存款余额-央行准备金,
你所谓的资本充足率,没错也是你所说的为了防范坏账损失的风险。
No.3 : 。。。。
你的疑问原来在于No.1,解释了后又在No. 2纠结。
No1. 跟 No。2 是and 的条件,不是or的条件。
你银行满足了2,不满足1,也是不行的。
我耐心解答,到此为止,我已经放弃。
- 兰陵笑笑生 松岛菜菜子
恭喜楼主已经进入了为辩而辩的阶段了。
- 知所不知,知所不能,我的水晶球永远是模糊的。
资本充足率的目的是为了限制银行的风险,用部分自有资本来缓解坏账损失,这是正确的,但并非为了限制货币供应量,想象一下没有自有资本的银行例子:全部负债是100元存款,全部资产是100元准备金,净资产0元,如何货币扩张?还是一样的,上交20元法定准备金后剩余的80元准备金置换为贷款,当借款人获得资金存入该银行或其它银行后准备金再次增加,从而又可进行第二轮货币扩张。。。在这个资本充足率为零的例子中最终限制货币供应量的还是准备金率。
讨论的另一个问题:借新还旧来掩盖坏账能永远玩下去吗?看上去似乎是的,只要准备金率调得很小,则银行总能继续发放贷款来周转,但实际上坏账的产生对应的是企业经营无法产生合格的回报率,回报率还不及借款成本才导致无法偿还本息,这样就算不断借新还旧搞下去,企业债务仍然会不断增加,直到最后资不抵债破产为止,实际中当债务过高时企业资金周转都会越来越困难沦为僵尸企业,会发生拖欠供货商、债券持有者、员工工资等情况,引发三角债问题等,被拖欠方都可以到法院起诉要求企业破产,最终坏账还是得暴露。
- 智商捉急地臆测:90%的A股投资者只占有10%的流通市值
这个呢,咱要回顾一下历史啦。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相朱搞了个保值补贴,那玩意儿不用说,就是针对银行盈利能力的。结果是让银行出现了“技术性破产”。
其中农信系统就不是啥技术性破产啦,由于它们都是分散的,绝大部分是已经资不抵债,所谓“核心资本”已然成为负值。
当时中央的决策是让这些“僵尸”银行继续生存。
那么请问,此时“控制银行贷款规模”的又是啥呢?
照你的意思,是不是当年就该出现贷款规模的发散了呢?
- 试试再说
@lailai2000:
如果银行自己没有资本金,凭什么创造信用货币?就算央行也没有这个权利,中国的央行以外汇作为抵押发行人民币,美联储以美国国债为抵押发行美元。商业银行就这么NB?依托客户的存款发钞?
都说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是政府赋予的权利,有权利就有义务,这个义务就是吸收足够的存款,并支付存款利息,从而担负起管理通胀的责任。发钞过程跟客户的存款没有关系,与上缴到央行的存款保证金更没任何关系。
你们都是做投资的,你在市场上卖空期权难道不需要担保金吗?
- 知所不知,知所不能,我的水晶球永远是模糊的。
还是混淆了这点: 商业银行并非用存款来发放贷款,而是用准备金来发放贷款。通常有了存款后准备金才增加,银行才可发放贷款,但也不是非要有存款不可,比如现在有家银行资产只有国债100元,负债只有向央行的再贷款100元,无任何存款,净资产为零,当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后国债抵押给央行,银行获得100元准备金,该准备金也可用于发放信贷从而产生货币派生。本例中银行既无自有资本也无任何存款,但只要有准备金后还是可以发放信贷去派生货币。
- 试试再说
1、存款准备金是储户存款按一定比例上缴到央行的部分,本质上还是属于客户存款,如果用准备金可以创造信用,也就相当于用储户存款创造信用。
2、你说的商业银行有100元国债,然后向央行再贷款100元,就可以创造信用。实际上根本就不用向央行再贷款就可以,国债就是货币等价物,可以折算成银行自有的净资产。这就是我所说的银行利用自有资产创造信用的过程。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一项古老的银行管理制度,起源于金本位时代,那个时候还没有信用货币这个东西。银行吸收客户存款后再把客户的钱贷给其他人(类似于现在的P2P或信托),银行只起到了资本中介的作用,这一过程没有信用货币的创造过程,也没有M2的概念,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总量与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总量相同。中央银行为了防止储户集中提现,造成商业银行兑付危机,要求商业银行将一定的现金存放在中央银行的仓库中,以备不时之需,上缴央行的存款准备金无法借给他人,也就限制了银行的贷款规模。
信用货币时代,存款准备金制度基本成了摆设,美联储早已放弃了存款准备金这项货币政策工具,目前存款准备金率象征性地维持在1%-3%的水平。因为商业银行信贷的发生不会伴随帐户资金的转移过程,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只要没有违规操作,本币也就不存在无法兑付的问题,存款准备金制度也就失去了意义。
- 知所不知,知所不能,我的水晶球永远是模糊的。
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没有基础货币也就无法货币扩张,基础货币是什么?正是银行的准备金+现金,因为现金基本可忽略,所以货币扩张基础就是要有准备金,无准备金也就无基础货币,还怎么扩张货币呢。 所以”用准备金可以创造信用,也就相当于用储户存款创造信用“说法有问题,准备金是可创造信用,但储户存款不可创造信用,当然储户存款增加后银行准备金也同步增加,但并不能因此就说是拿存款去发放贷款。注意存款是银行的负债,而准备金是银行的资产,不可将资产负债混为一谈, 商业银行并非用存款来发放贷款,而是用准备金也就是基础货币来发放贷款。我上面已经举过负债方无存款而只有再贷款、资产方只有国债的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获得准备金去发放贷款的例子。对于该例“商业银行有100元国债,然后向央行再贷款100元,就可以创造信用”说法没理解该例子意思,初始需要有100元再贷款只是在无存款情况下为了让银行资产负债平衡,因为资产方已有100元国债,而非通过向央行再贷款来发放信贷,是将国债质押给央行获得准备金后才能增加用准备金来发放贷款,当国债质押后银行负债方多了100元向央行的质押贷款,资产方多了100元准备金,准备金增加了也就是基础货币增加了,才能发放贷款。
- 不可证伪的理论都是耍流氓
前期有帖子讨论过:因为美国的银行放贷远小于市场直接融资规模(全世界只有美国是这样),所以货币创造主要由美联储直接向市场购买债券实现,具体情况还请了解的大神给讲讲,美国的银行和直接融资市场以及美联储创造货币的具体过程。
- 知所不知,知所不能,我的水晶球永远是模糊的。
美联储直接向市场购买债券等公开市场操作实现的不是货币创造,而是基础货币供应,基础货币供应增加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才能用于发放贷款实现货币创造。要注意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并无不同,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后拿准备金去发放贷款或者购买债券都能实现同样的货币扩张。
- 投机像群山一样古老
基础货币很重要,现在极限是六倍左右,但只要有与基础货币相当的坏账爆出来,信贷扩张就不能玩下去了,因为基础货币会被被耗光,老百姓会到银行挤兑,不敢存银行,企业也是,货币大贬值,央行就会学习国民政府四十代的做法,现在的m2是数字上的,而不是真正的现钞,能拿出来的就是个基础货币
- learn & live
楼主没学过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几何级数部分和的极限吗?
如果想直接得到答案,那就是说货币乘数的上限=1/存款准备金率。比如20%的存准率,那么货币乘数最多是5倍;而如果存准率为0,也就是银行吸收的存款全部可以转为贷款,那么货币乘数没有上限。
其实货币乘数的上限的意义不大。因为在实际中,银行的贷款意愿远远达不到政策所能允许的最大值。银行会有超额存款准备金、债券投资等。
- 试试再说
你还在说什么等比数列,我的意思说商业银行创造信贷的规模上限受制于两点:
1、银行自有净资本限制(巴塞尔协议规定的内容)
2、政策的限制,比如存贷比、年度贷款额度控制等。
跟什么存款准备金率没有任何关系!也不存在什么最大货币乘数的限制!
说商业银行是依据准备金来创造信贷的,这明显是违反常识的。按照这个理论,央行上调准备金率,银行上缴的准备金就会增加,信贷规模就可以增加?央行下调准备金率,银行上缴的准备金就会减少,信贷规模就会收缩?
这跟实际的情况完全相反啊!
通过准备金率调节贷款规模是在金本位、非信用货币环境下的手段,在信用货币时代用处很小。基于这个原因,美联储已经40年没有调整过存款准备金率了,因为那玩意根本就没啥用。
- 试试再说
说实话,我也是最近几天才思考这个问题的,以前的认知跟大家一样。
我也自以为是的计算过,在17%的保证金率,5%的现金条件下,货币乘数就不应该超过4.8.
但现实情况是,2015年10份开始,中国的货币乘数已经超过5,12底达到5.3。
今年1月份虽然放水1.6万亿,但减去这两个月外汇流出引起的外汇占款减少以及到期逆回购冲销,货币乘数应该超过5.5了,这让我无法理解。
我本人是在证券公司工作,监管层对证券公司两融规模的限制措施是:两融规模不得超过证券公司净资本的5倍(现在是4倍)。跟证券公司托管的客户资产规模毫无关系。
证券公司托管的客户资产跟银行里的储户存款是一样的,属于客户的资产,证券公司无权对客户的资产做任何处置,也不得利用客户的资产创造任何信用。
真理越辩越明,希望各位要讲道理,不要人身攻击!
- 不可证伪的理论都是耍流氓
楼主够倔强,呵呵……
找到一个有关美国货币体系的视频,希望能有帮助:
- 知所不知,知所不能,我的水晶球永远是模糊的。
银行当然是有准备金才能发放贷款,准备金是银行的资产,当发放贷款后,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准备金置换为贷款,发放贷款前后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总资产不变,只不过从准备金变为了贷款。但并非全部准备金可用于发放贷款,因为存款对应的准备金部分要上缴部分法定准备金,银行一般自己也要留部分超额准备金 ,剩下的准备金才能用于发放贷款,这是基本常识。”央行上调准备金率,银行上缴的准备金就会增加,信贷规模就可以增加“这句话不对,正好相反,应该说“央行上调(法定)准备金率,银行上缴的法定准备金就会增加,于是银行可用于发放信贷的剩余准备金就减少,银行发放的信贷也会减少”。这里不要混淆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准备金,准备金是银行的现金和在央行户头上的存款,法定准备金是银行存款对应的准备金中那部分需上缴央行银行不能自行动用的准备金,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可用于发放信贷的准备金。
- 关注低风险投资的菜鸟
大家就说为啥突破了5?我也是很好奇。
- 试试再说
我也就是这个意思,准备金其实就是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商业银行创造信用是依托于自有资本而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先要揽储,然后才能发放贷款。
只要银行能够融到足够多的资本(比如增发股票),就可以创造更多的贷款并获取利息收益。既然发放贷款不依赖客户储蓄,那为什么商业还要揽储?为什么不把客户的存款赶到其他银行,让人家支付利息,自己只获取贷款利息,岂不很爽?
这就涉及到义务和权利的平衡问题了:
由于商业银行为获得利息收入创造了新的货币,稀释了其他货币持有人权益,造成了通货膨胀,就必须对货币持有人支付代价。因此,一般国家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吸收比贷款规模更大的存款(存贷比规定),并向存款人支付利息,这样才能保证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所以说,吸收存款并支付利息是商业银行创造信贷必须付出的代价,而不是创造信贷的源泉。
- learn & live
赞一下楼主的探究精神。我理解错了你的意思。
- 大海捞针
第一种情况:比如说 票据报纸的例子,有些票据被非法挪用后,真实票据派生来源仅仅被计入基础货币一次无疑,但被复制成报纸后信用被成倍统计入M2。这个需要确认M2统计口径对待这个情况是否重复统计了。
我估计是一定的,因为曝光前,大家认为库房里的报纸和股市里抵押品都是是央行的基础货币派生的M2
还有一种情况:“201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银发〔号文,规定将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金融机构存放纳入存款准备金交付范围,存款准备金率暂定为零。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工作,相关技术条件已经具备,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日起,对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金融机构存放执行正常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境外金融机构不包括境外央行(货币当局)和其他官方储备管理机构、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等境外央行类机构。”
原来境外是不用交付存款准备金的所以不受货币乘数限制,无限放大,而且有可能回流至境内变成M2
我能想到的这两种。而且货币统计有误差是难免的,随着央行创新手段增多,真实突破官方名义基础货币的上限是可能的,总之货币乘数马上或已经达到上限无疑。不必过分纠结现实和理论的差异。
- 知所不知,知所不能,我的水晶球永远是模糊的。
”准备金其实就是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有误,准备金是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和现金,也就是基础货币,准备金是银行资产的一部分,但不是净资产,而银行自有资本是银行净资产,定义不可混淆。先明确这几个基本概念:基础货币、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不然都搞混就无法理解。注意基础货币是准备金+流通中现金,货币供应量(全部存款)=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而非存款*货币乘数,基础货币而非存款才是一切货币扩张的源头。
以工行的财报为例,第一张图为资产,其中资产方第一项就是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也就是准备金,工行就是拿这个准备金中扣除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后的剩余准备金去发放贷款,而不是用存款去发放贷款。第二张图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负债主要是存款,也有向央行的借款和同业拆借等,所有者权益就是净资产,也就是银行的资本。工行只能将自己的资产置换为另一种资产,比如将准备金置换为贷款或者国债,而不能将负债(存款)置换为资产(贷款)。
- 夜色朦胧雾未尽 守得云开见月明
读读货币银行学就明白了,另外揽储和流动性有个毛关系
楼主仔细看看工行的资产负债表,应该不会再绕弯子了,另外lailai2000老师说用准备金去放贷款偶是不同意的。
1、从工商银行的负债端可以看出,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客户存款,自有资金和向央行借款是很少的。注意的是,看表的时候,就别去想中间怎么货币创造的,货币乘数等等,很容易绕弯子,最后的结局就是这个表。即晚上清算时,整个银行系统维持在一种紧平衡的状态。
2、从工商银行的资产端可以看出,银行的资金运用最主要的就是放贷,然后才是存放央行或者去买债券。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假设今天工行不放贷(因为最近央行比较生气),也没人取款,但是吸收了一笔1万元的存款,咋办呢?
先给央行打款1700元,做为法定存款准备金。还剩下8300元,这时工行行长就琢磨着怎么用这8300元赚钱。可以全部转到央行做为超额存款准备金,赚央行给的利息;也可以去上海的外汇交易中心逛逛,shibor利率高,就拆借给别的银行用了,赚别的银行的利息。如果利率不高,就看看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的收益率,买债券也可以。
货币实际有3个水池子,1央行、2商业银行、3大众手中的流通现金,基础货币放在1、3两头,中间商业银行派生货币。
- 知所不知,知所不能,我的水晶球永远是模糊的。
你谈到例子具体过程如下:工行吸收1万元存款——工行负债方多了1万元存款,同时资产方多了1万元准备金——留出1700元法定准备金后假设也不留超额准备金,用剩余的8300元准备金去发放贷款(或买国债或拆借给其它银行)——发放贷款后工行资产方减少8300元准备金,同时多了8300元贷款(或国债或拆出资金),总资产在发放贷款前后保持不变。所以还是用准备金发放贷款,而不是用存款发放贷款,吸收存款的效果只是引起工行准备金增加。
- 知所不知,知所不能,我的水晶球永远是模糊的。
强调这点:缴纳法定准备金是用银行资产端的准备金去交,不是用银行负债端的存款去交,缴纳法定准备金后银行负债端的存款不变,并不会减少。离开准备金谈发放贷款是无本之源,准备金是基础货币,离开基础货币也无法谈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乘数。央行可以控制基础货币也就是准备金,但无法控制货币乘数,货币成熟是借款人、商业银行共同行为的结果。
上面那个例子中工行放了一笔1万元的贷款,为什么工行能放款?正是因为工行资产端有准备金,但如果无准备金也就无法发放贷款。那准备金怎么产生的?既可以是因为新增存款,也可以是因为银行新增其它负债(同业拆借、央行再贷款)引起银行资产端同步增加准备金,此外银行资产端置换,比如央行购买银行持有的债券,也会引起准备金增加可用于发放贷款。
准备金就是银行的自有资本?错
准备金是来自于存款,对应的指标是准备金率。
银行的自有资本就是是净资产,对应的指标是核心资本充足率。
- 知所不知,知所不能,我的水晶球永远是模糊的。
楼上第一句正确,准备金不是银行的自由资本,我上面谈过了准备金是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和现金,也就是基础货币,准备金是银行资产的一部分,但不是净资产,而银行自有资本是银行净资产。
但第二句不完全正确,总结准备金增加有三个渠道:1、来自于存款增加;2、来自其它负债增加如同业拆借、央行再贷款、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其它贷款如MLF、SLF等;3、还可以来自银行资产端置换,如比如央行购买银行持有的债券;资产端置换还有一种特殊形式是有外币存款的银行向央行结汇,将外币准备金置换为人民币准备金,央行形成外汇储备,这也是以前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此外资产端的贷款或债券到期收回也会引起准备金增加,这也是资产端置换的一种方式。
- 知所不知,知所不能,我的水晶球永远是模糊的。
备付金就是超额准备金。
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取消了对商业银行备付金比率的要求,将原来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备付金率合二为一。目前,备付金是指商业银行存在中央银行的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那部分存款,一般称为超额准备金。
银行债券到期或贷款到期也会引起资产端的债券/贷款减少及准备金增加,这部分重新释放出来的准备金就可用于再次发放贷款或购买债券,但注意此过程并不会引起银行系统中总的货币供应量也就是总存款变化,因为要还贷或偿还债券时需要从另一家银行提取存款来偿还该银行的贷款或债券,引起另一家银行的准备金减少,于是另一家的准备金减少和该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互相抵消,银行体系总的准备金不变,也就是基础货币不变,货币供应量当然也不变。
- 知所不知,知所不能,我的水晶球永远是模糊的。
是这样,银行吸收了新存款后,比如100元存款后,存款数量就新增了100元,存款是银行的负债,银行负债多100元,资产方也必须多100元,不然资产负债表就不平衡。那么资产方什么东西多了100元呢?就是准备金,如果客户存进的是现金,那就是银行资产方现金多100元,如果客户是转账存入100元,那银行资产端就在央行的户头上多了100元存款,但不管是现金还是在央行存款都是准备金。然后银行要用准备金去发放贷款了,就留出法定准备金及超额准备金用剩余准备金去发放贷款。
- 试试再说
呵呵,把各位大佬都吸引进来了,学习了。
反正这个事,我是由自认为清楚,到糊涂,再自认为清楚了,现在又有点糊涂了。
主要纠结于两点:
1、银行按一定比例向央行缴纳保证金,这个保证金是上缴银行自己的钱,还是储户的钱?
2、银行创造信贷的规模是受制于客户存款,还是自有资金?(虽然客户存款算银行资产,但同时也是银行的负债,两者相抵净资产为零)。
我的理解是,存款保证金应该是储户的钱。银行自己的钱可以存到央行、也可以在银行间市场上交易,也可以和央行进行拆借。
银行创造信贷的规模应当受制于自有资金,至少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
如果创造信贷的规模受制于客户存款规模,那实际上就是没有规模限制,因为每次创造贷款都会生成新在存款,新增存款增量越来越大,新增贷款规模也会越来越大。(很多人说的那个等比数列计算公式都是错的,不必理会)
接受存款是银行创造信贷的义务,而不是源泉。
信用货币理论中,银行创造货币,其实就是个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理论上既不需要自有资金,也不需要客户存款。货币乘数只受制于一个因素,那就是央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
但这只是理论上啊,实际中银行是现代社会发展演变的产物,所以都是先用黄金作为客户存款基础,然后再慢慢变成信用货币的。楼主可以看MODERN MONEYTARY MECHANISM 美联储技术官僚写的,很详细的说明了现代银行的发钞机制。
至于银行的净资本,巴塞尔协议,那是用于防范银行的经营风险的。跟货币乘数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 公众号:Login_255
准备金是按银行存款总额比例提取,而不是按净资产提取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应对挤兑等风险。券商两融是按券商自身净资产比例提供天花板。这两者是有差别的。不过循环信贷创造还是有其极限,因为每创造一次,都需要上缴准备金,就如等比数列和的收敛,有天花板的。
所以必须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和电子货币加强监管,否则挪用+高体内循环比例的话,理论上能无限创造货币
- 试试再说
感谢各位的解答!
总算是明白了,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公式(不考虑现金):
商业银行当前可新增的贷款规模 = 存款余额 - 法定准备金 - 贷款余额。
商业银行每次创造信贷以后,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以同样的数值增加,法定准备金按一定比例增加。
但法定准备金 、贷款余额的增加值肯定大于存款余额的增加值,随着信贷创造次数的累加,总有一天会达到存款余额的上限。
感觉跟超额准备金也没啥关系,超额准备金应该是银行吸收存款以后没有合适投放渠道,但又不得不支付存款利息时,才将款项存在央行,以获得一些的利息补偿。
- 试试再说
但是信贷的本质,还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由于信贷创造不像借贷过程哪样,存在资金所有权的转移(出借方的资金转移给贷入方)。从原理上来说,商业银行创造信用并不需要吸纳存款,存贷比规定、准备金只是一种限制规则,以实现商业银行权利和义务的平衡目标。
- 兰陵笑笑生 松岛菜菜子
本贴第四个回复的朋友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结果楼主硬是盖了快一百楼。也是牛人。
- 知所不知,知所不能,我的水晶球永远是模糊的。
1、银行按一定比例向央行缴纳保证金,这个准备金(非保证金)是上缴银行自己的钱,还是储户的钱?
储户的钱是银行的存款,银行自己的钱是银行的准备金,当储户存进一笔钱后,银行负债方增加一笔存款,资产方增加相同金额的准备金,虽然从物理层面看储户的钱存进银行后就变为银行自己的钱了,是同一笔钱(现金或支票存款),但在会计层面上储户的钱代表银行的负债,银行自己的钱代表银行的资产,需要进行区分。银行上缴央行的法定准备金在会计意义上只能用自己的钱也就是准备金中提出部分来上缴,但在物理层面上当然还是储户存进来的钱中提取部分来上缴。
2、银行创造信贷的规模是受制于客户存款,还是自有资金?(虽然客户存款算银行资产,但同时也是银行的负债,两者相抵净资产为零)。
明确上面那个问题中物理层面和会计层面的区分,就容易回答了,客户存款算银行资产是弄反了,客户到银行存款是借给银行钱,所以客户存款是银行的负债,但银行存款增加后自己的钱也就是准备金增加了,该准备金才是银行的资产,尽管物理层面上增加的这笔存款和增加的这笔准备金是同一笔钱但还是要在会计层面进行区分,两者资产负债互相抵消使得净资产不变。
银行信贷发放是受制于会计层面自己的钱也就是准备金,吸收存款只是增加准备金的一个渠道,但并非唯一渠道,其它渠道增加了准备金,银行自己的钱多了也能发放贷款。上面已经总结准备金增加有三个渠道:1、来自于存款增加;2、来自其它负债增加如同业拆借、央行再贷款、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其它贷款如MLF、SLF等;3、还可以来自银行资产端置换,如比如央行购买银行持有的债券;资产端置换还有一种特殊形式是有外币存款的银行向央行结汇,将外币准备金置换为人民币准备金,央行形成外汇储备,这也是以前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此外资产端的贷款或债券到期收回也会引起准备金增加,这也是资产端置换的一种方式。
这三个渠道增加了准备金都能去发放信贷。
-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授长生
敢问LZ看的什么书?
观点和雪球上的 @学经济家
这些货币银行理论早都过时了,现在有丰富发达的影子银行/银行也有表外业务/各种民间借贷,都不需要准备金,一句话,货币乘数不存在极限,理论上可以无限大。讨论这个理论上的极限值没有意义。
要回复问题请先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币乘数计算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