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房交易卖方风险,货物的风险从何时由卖方转移给买方

您的位置: &
& &&&2014年自考国际商法考点:货物风险转移
2014年自考国际商法考点:货物风险转移
15:10&&自考365 【
  货物风险转移
  (一)货物风险转移的意义
  在国际货物买卖中,风险是指承担风险责任的当事人一方必须承担货物因意外损坏或灭失的责任。对于买卖双方而言,确定货物风险的转移尤其对买方具有特殊意义。各国法律、《公约》和国际贸易惯例的一般原则是,风险在哪方,就由哪方承担货物的损失。在买卖过程中,如果货物的风险已由卖方转移给买方,即使货物由于意外事件而遭受损失,买方仍有义务按合同规定支付货款;如果风险尚未转移给买方,则货物遭遇的损失就仍由卖方承担,卖方不能以此为理由要求免除交货义务,并且卖方还要承担因不交货而产生的损害赔偿责任,除非卖方能证明这种损失是由于不可抗力原因造成的。
  一般说来,如果买卖合同被如约履行,则风险仅被认为是价金风险,因为此时谁承担风险,谁就将损失价金;但是在一方当事人违约的情况下,例如卖方未提供与合同相符的货物或是买方拒绝接受与合同相符的货物,情况就不同了,因为此时的风险不仅是价金的风险,还包括了赔偿金的风险,而且,大多数国家的国内法和国际规则都认为,该风险应由违约方承担。由于国际货物买卖通常涉及长途运输,买卖双方都无法准确预知货物的实际状况,风险作为一种责任的承担,对买卖双方都是一种负担,因此如何将这种负担尽可能快地转移给对方当事人,成为国际货物买卖当事人异常重视的问题。
  (二)风险转移的时间
  货物风险转移的关键性问题就是风险转移的时间。尽管当事人可以通过约定对风险转移的时间予以安排,但有时约定却很难明确作出。在制订《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以后,多数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借助合同中所采用的价格术语来确定风险的转移时间,但在没有价格术语或者没有采用价格术语的情况下,风险责任问题依然非常棘手。
  综合各国法律及国际公约的规定,转移风险的时间标准主要有三个:
  (1)风险转移在买卖合同订立时。如瑞士等国家即采用这个标准。
  (2)风险转移在货物所有权转移时。采用这一标准的国家有英国、法国等。
  (3)风险转移在交货时。即以货物的实际交付作为风险转移的确定标志,而不论货物所有权在何时转移。如以美国、德国、奥地利等为代表的大多数国家均采用这一标准。
  上述第二种观点因为受到越来越多的来自学术界和实践的异议而逐渐被废弃;而第一种和第三种观点正被日益普遍地接受,前者还被广泛地应用于货物在运输途中买卖(路货买卖)时风险转移的确定。
  (三)《公约》的有关规定
  《公约》允许买卖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风险转移的时间及条件,而且规定约定的效力高于《公约》的效力。因此,《公约》仅在当事人对风险转移未作约定时才适用。
  《公约》原则上以卖方交货时间来确定风险转移的时间,但由于国际货物买卖中的交货情形多种多样,所以,《公约》又针对不同情形对风险转移的时间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1、货物涉及运输时风险转移的时间
  《公约》规定,如果买卖合同涉及货物运输,除双方当事人另有约定外,运输风险应由买方承担,具体而言:
  (1)如果卖方没有义务在某个指定地点交付货物,则货物的风险在卖方按照合同把货物交付给第一承运人进而转交买方时起转移给买方;
  (2)如果卖方有义务在某一特定地点把货物交付给承运人,则在货物于该地点交付给承运人以前,风险不发生转移。
  2、路货买卖中货物风险转移的时间
  路货买卖,是指在运输途中进行的货物买卖,即卖方先把货物装上开往某个目的地的运输工具,然后再寻找适当的买方出售在途货物的买卖。对于货物在运输途中出售时的风险,《公约》规定:
  (1)从订立合同时起,风险就转移给买方承担。例如,甲向马来西亚的乙订购橡胶,约定由乙在8月10日将货由吉隆坡发至上海,货到上海的时间应为8月17日,此间8月11日甲又与丙签订了买卖橡胶的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合同标的物橡胶的风险自甲和丙所订合同成立之日即8月11日起转移至最终的买受人丙。
  (2)如果&情况表明有需要时&,则从货物交付给签发载有运输合同单据的承运人时起,由买方承担风险。这一规定,实际是规定了风险转移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即风险转移可以追溯到交付货物甚至于合同订立之前。例如,卖方将一批处于运输途中的货物转卖给买方,此时货物灭失的风险应从买卖合同成立之时起由买方承担,但如果双方同意风险从卖方将货物交给承运人时转移给买方,那么如果在订立合同以前货物已经发生损坏或灭失,则由买方而不是卖方承担这个责任,买方必须向卖方支付货物的价款。
  所谓&情况表明有需要时&是指风险提前转移的需要。这种提前的需要,主要原因在于在途货物的买卖是凭单据交易,双方只能凭单据判断货物的状况,不知道意外事故是否已经发生,即使意外事故已经发生,也很难确定发生的时间,从而难以用订立合同的时间作为划分风险责任的时间,在买方承担风险后,买方可以根据运输合同的规定,向有责任的承运人请求损害赔偿。
  (3)如果卖方在订立合同时已知道或理应知道货物已经灭失或损坏,而未将这一事实告知买方,则由卖方负责该损失。但如果卖方在订立合同时已将货物损失的实情告诉了买方,而买方愿意接受,则该损失由买方承担。
  3、其他情况时货物风险转移的时间
  (1)从买方接受货物时起,或者如果买方不在适当时间内接受货物,则从货物交付给买方而买方违反合同不受领货物时起,风险即转移给买方承担。
  (2)如果买方有义务在卖方营业地以外的某一特定地点收取货物,则当交货时间已到而买方知道货物已在该地点交付时起,风险转移给买方承担。
  4、与货物风险转移相关的其他因素(来源:自考365)
  (1)货物的特定化与货物风险转移。货物特定化是指卖方在货物上加注标志,或以装运单据、通知买方等方式将货物清楚地确定在合同项下的行为。
  根据《公约》的规定,货物风险的转移与货物所有权的转移一样,都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即必须以将非特定物进行特定化为前提。被特定化的货物,风险自卖方将货物特定化时起转移给买方。
  (2)保留控制货物处分权与货物风险转移。《公约》认为,卖方保留控制货物处分权的单据,只是作为买方支付货款的一种担保,不影响风险的转移。
  (3)根本违约与货物风险转移。《公约》规定,如果卖方已根本违约,即使风险已转移于买方,也不损害买方对这种根本违约可以采取的各种补救方法。关于此项规定,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此项规定仅适用于卖方根本违约的场合;第二,按此规定,卖方的根本违约并不影响货物的风险按《公约》的规定转移给买方,只不过,买方对卖方根本违约所应享有的采取各种补救方法的权利不受损害。也就是说,在卖方根本违约的情况下,即使货物风险已转移到买方,买方仍然有权采取宣告解除合同、要求卖方交付替代物或请求损害赔偿等救济方法。
  更多更全资料请见自考365网校《》课程辅导。
  编辑推荐:
本文转载链接:
欢迎访问:
自考真题库手机应用
& & & & & &
热门搜索:    以下试题来自:
多项选择题在CIF条件下,货物意外灭失的风险在何时何地从卖方转移到买方()
A.在卖方将货物交给承运人时
B.在装运港越过船舷时
C.在卸货港越过船舷时
D.如果是在途货物的话,自买卖合同签订之时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货物价格
B.货物的数量和质量
C.付款方式
D.争议的解决
A.DDP(纽约)
B.FOB(天津)
C.FCA(纽约)
D.FAS(天津)
A.国家对天然财富与资源的永久主权原则
B.国际合作以谋发展原则
C.公平互利原则
D.最惠国原则
A.货物质量
B.货物的原产地证
C.交货日期
D.货物数量
A.货币兑换险
C.国有化或征收险CIF价格的货物风险自何时转移?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CIF价格的货物风险自何时转移?
我有更好的答案
CIF价格,只要你的货物越过装运港船弦靠近岸的一边,货物的风险就由卖方转移到了买方。但是费用的划分点在目的港。
采纳率:24%
岸价(CIF)。卖方签订保险合同并支付保险费。卖方的责任自货物越过在目的港的船舷时起转移给购买方。也就是说在货物于指定目的港越过船舷时:也称为成本加运保费(指定目的港)条款。是指卖方除负有在CFR条款下的同样义务外,还必须就运输中买方负担的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对货物保险
风险转移是在装运港船弦,即货物越过船弦风险转移到买方
CIF的应该是目的港的船弦.FOB的则是装运满的船弦.
装运港,货物越过船弦
装运港船弦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cif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国际经济法第二章国际货物买卖法习题(附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国际经济法第二章国际货物买卖法习题(附答案)
&&国际经济法第二章国际货物买卖法习题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从经济业务的实质出发,对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交易中形成的收入应否和何时确认作了规范,基本上适应了企业错综复杂、多样化经营方式和不确定性经营环境的要求。  就工商企业来说,销售商品是其主营业务,应否和何时确认在销售商品中形成的收入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有很大的影响。准则对此提出了四个确认条件:(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人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其中,条件(1)和(2)主要解决何时确认收入问题;条件(3)和(4)主要解决应否确认收人问题,四个条件都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估计与判断。从实施中反馈的意见来看,何时确认收入问题最复杂也最难判断。因此,笔者拟从相关法律中寻求依据,对国内和国际货物买卖中的收入确认时间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企业会计人员在实务中及时、准确地确认收入。  一、收入确认时间的两个条件分析  条件(1)规定企业只有在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时才能确认收入。风险是指商品所有者承担商品价值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报酬是指商品所有者预期可获得的商品中包含的未来经济利益。风险和报酬其实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常情况下,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商品所有者在承担风险的同时也享有报酬,两者同时转移(特殊情况下,风险和报酬可能出现分离,但这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因此,条件(1)可转化为卖方只有在买方承担风险时才能确认收入。这里的承担风险是指由谁来担负因风险而产生的标的物价值损失的后果,风险发生后,买方仍须支付价款,即风险由买方承担;买方不再支付价款,即风险由卖方承担。  条件(2)规定企业只有在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时才能确认收入。从法律角度看,所有权是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等权能的集合体。当企业保留了继续管理权和控制权时,所有权实质上并未转移。因此,条件(2)可转化为卖方只有在所有权实质转移给买方时才能确认收入。  可见,货物买卖中收入确认时间的核心问题是风险转移时间和所有权转移时间的认定,即风险和所有权何时从卖方转移给买方。风险转移的时间和所有权转移的时间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一般地说,风险随着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而转移。我国《民法通则》第72条规定“按照合同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的,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起转移,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财产交付时,所有权和风险同时转移。当然,在司法实践中两者转移时间也会出现不同步。例如,卖方将劣质商品出售给买方,虽然在交付后,劣质商品的所有权由卖方转移给买方,但买方有权退货,并追究卖方的违约责任,这时风险并末转移给买方。因此,本文下面的分析均从所有权转移时间和风险转移时间两方面展开。  二、国内货物买卖中收入确认时间的分析  (一)所有权转移时间。这既是买卖合同的核心要素,也是确认收入的必要条件。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所有权转移的时间标准依下列原则确定:(1)依合同约定时间。当事人可以花合同中约定标的物所有权转移的时间,约定的时间既可以是某一时间界点,也可以是附转移条件,待条件成就时,所有权转移。(2)交付完成时间。若合同末约定标的物所有权转移的时间,则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转移。(3)法律、法规规定时间。法律、法规要求所有权转移须履行特殊手续的,则以该特殊手续办理完毕时间为所有权转移时间。  (二)风险转移时间。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风险转移时间(风险承担的规则)确定如下:(1)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交付前由卖方承担;交付后由买方承担。但当事人另有约定或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2)因买方的过错使标的物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交付的,买方应承担自约定交付之日起至实际交付时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3)卖方出卖运输途中的标的物,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自合同生效时起由买方承担。(4)合同未约定交付地点或约定不明,标的物由卖方运输的,卖方将标的物交付给第一承运人后,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买方承担;未约定由卖方运输的,卖方将标的物置于交付地点,买方违反约定没有接受的,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自违反约定之日起由买方承把。(5)因标的物的质量不符合要求,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买方拒绝接受或解除合同的,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卖方承担。(6)卖方未按约定交付有关标的物单证和资料的,不影响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的转移。  三、国际货物买卖中收入确认时间的分析  国际货物买卖是指营业地分处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进行的货物买卖。国际货物买卖与国内货物买卖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国际性,或称“涉外因素”。目前规范国际货物买卖的法律主要有三类:(1)各国国内立法,如我国的《民法通则》和《合同法》;(2)国际公约,如1980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定的《国际货物买卖公约》以下称《公约》;(3)国际商业惯例,如国际商会编纂的199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以下称1990年通则》)。1998年我国加入《公约》凡我国有外贸经营权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对外签订买卖合同时,可以选择《公约》作为该合同的适用法律。对于公约的末尽事项,仍要适用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一)所有权转移时间。《公约》对货物所有权何时转移并未作规定。归纳起来,国际上对所有权转移时间有以下几种原则和做法:(1)合同订立时间为所有权转移时间;(2)货物特定化后,在交货时所有权发生转移;(3)对货物特定化后,以双方当事人的意图决定所有权转移;(4)订立独立的物权合同,转移货物所有权;(5)所有权于交货时转移。  (二)风险转移时间。在国际货物买卖中,风险主要指货物在高温、水浸、火灾、盗窃、查封等非正常情况下发生的短少、变质或灭失等损失川公约》对风险转移时间确定了以下三个原则:  1、划拨是风险发生转移的前提条件。根据《公约》的规定,货物在划拨合同项下之前风险不发生转移。  2、以客货时间作为风险转移时间川公约》第69条规定,从买方接收货物时起,风险转移给买方承担。该原则的适用前提是卖方无违约责任,否则不适用。《公约》还将交货分为以下几类分别规定风险转移的时间:  (1)涉及运输的交货。A、卖方没有义务在指定地点交货,风险于货交第一承运人时起转移给买方;b、卖方必须在某一特定地点交货,风险以在该地点货交承运人时转移给买方。  (2)在途货物的交货。对于在运输中出售的货物,原则上从订立合同时起风险转移给买方。  (3)不涉及运输的交货。A、在卖方营业地交货,风险从买方接收货物时转移给买方;或在货物交买方处置但遭无理拒收时起转移给买方。B、在卖方营业地以外地点交货,当交货时间已到,而买方知道货物已在该地点交他处置时,风险开始转移给买方。  3、国际惯例优先原则。在国际货物买卖中,有些国际惯例对风险转移时间有自己的规定。《公约》第9条规定,双方当事人业已同意的任何惯例和他们之间确立的任何习惯做法,对双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1990年通则》根据卖方承担义务的大小将13个贸易术语分为E、F、C、D四组:  (l)E组。只有1个贸易术语;EXW(工厂交货),卖方承担在其所在地(工厂或仓库)将货物交给买方前的风险。  (2)F组。包括3个贸易术语:FAS(船边交货)、FOB(船上交货,俗称离岸价)、FCA(货交承运人)。双方风险的划分是:FAS以指定装运港买方指定装货地点的指定船边为界限;FOB以装运港货物越过船舷作为界限;FCA以货交承运人的时间和地点为界限。  (3)C组。包括4个贸易术语:CFR(成本加运费)、CIF(成本、保险费加运费,俗称到岸价)、Cm(运费到付)、CIP(运费、保险费到付)。在CFR和CIF术语中,卖方承担货物茬装运港越过船舷以前的风险;在CFR和CIF术语中,卖方承担货交承运人以前的风险。  (4)D组。包括5个贸易术语:DAF(边境交货)、DES(目的港船上交货)、DEQ(目的港码头交货,关税已付)、DDU(未完税交货)、DDP(完税后交货)。在该组术语中,卖方承担货物运至目的地前的风险。
上一篇:&&下一篇:
&&&&&&&&&&
学习到晋升一站式解决,一对一辅导直推上岗……
系统化培养会计思维,用就业验证培训效果……
通往管理层的有效捷径,短期晋升拿下高薪……
【对话达人】活动时间:日——10月24日活动性质:在线探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手房交易卖方风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