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从经济增长看新增就业人口,能得出结论 英文什么结论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摘要]由于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错综复杂,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古典经济学时期一直到现在,经济学家和学者们对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持正反观点的大有人在。本文认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劳动力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并且从长期和短期来看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本文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出发,从短期和长期角度对我国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中国论文网 /2/view-6546798.htm  [关键词]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适度理论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3-02      1问题的提出   关于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影响的争论,从古典经济学时期到现在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主要的观点有三种:人口迅速增长对经济发展有不利影响,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马尔萨斯、莱宾斯坦,以及英国人口学家罗伯特?卡森等;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有刺激作用,代表人物有凯恩斯、A?汉森、朱利安?西蒙、马歇尔?托德罗和世界银行的人口专家南希?伯德赛尔等;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有可变的或错综复杂的关系,代表人物有埃德温?坎南、库兹涅茨、盖文?琼斯、杰弗里?麦克尼克尔和托马斯?迈里科等。   经济发展是一个质和量统一的概念,它以人均产量的增长为基础,并受各种质量指标因素如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社会公平、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的深度影响。由于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本就错综复杂,若各种因素全面考虑,将很难得出一个一致的、有说服力的结论。因此,本文的经济发展是狭义的,主要把人均产出这个最关键性的要素从经济发展的含义中剥离出来,且不考虑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产业结构、贫富差距等因素的影响。那么,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考虑到我国的现实情况又会如何呢?   2理论分析   2?1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一般影响分析   对于人口过快增长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观点一般有以下三点:   第一,适度人口理论:当人口规模小于最大收益点时,增加人口规模有利于经济增长,而当人口规模超过最大收益点时,进一步增加人口将使其边际产量为零或为负,不仅不利于经济体的长期发展,而且不利于短期经济增长。   第二,人口增长过快易引发失业问题:人口迅速增长必然带来未来劳动力的大规模增加。在人口增长15年左右的间隔之后,劳动力供给以相近的速度增加,如果远远超出了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引发严重而持久的失业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失业问题就是由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引起的。   第三,人作为生产者是一笔财富,而作为消费者则是经济的负担。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大量剩余劳动力,一些剩余劳动力不参与生产,只进行消费,从而扩大社会消费总量,减少资本积累,甚至形成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   可以看出,无论是通过边际产量递减、就业压力增加还是消费和资本积累的角度进行论证,关于人口增长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论点都是将人口“数量”作为出发点。然而,人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最基本的维度,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决定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和比例关系,而人口素质决定了生产者的质量。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比例关系,以及生产者的质量决定了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故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能笼统而论。具体来说,人口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是通过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人口流动、人口增长等变量完成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类型的经济,推动发展的关键要素是不同的,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和劳动力是主要的生产要素,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要求数量多、质量低,人口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在工业经济时代,随着机器不断替代劳动力以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经济发展要求的劳动力相对于资本有下降趋势,但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有所提高。劳动者素质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劳动者素质越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弱,甚至可能成为经济的负担;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技术等软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劳动力等硬生产要素的贡献率越来越小,相对于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即劳动者的素质更重要。可见,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不断降低,智力资源已成为决定人力资本价值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内在动力。   2?2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要评价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应该对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文判断一个经济的发展阶段,参照经济中不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而定。年间我国各个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下图所示。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注: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      由上图可知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较大,第一产业贡献率较小。年,第二产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第一推动力,但第二产业及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有波动下降的趋势;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上升,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二推动力。可见,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存和交叉过渡的时期。这决定了劳动者素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此外,由于在短期和长期里促进经济发展核心要素是不同的。从短期来看,一个经济的技术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是不变的,经济发展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力构成的人均产量增长函数。而从中长期看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对人均产出的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故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可分为短期和长期讨论。   短期内,假设技术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不变。随人口增加,其边际产出是先增加后减小的。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我们有合理的理由假设我国经济处于劳动力边际产出下降的范围之内。当人口增加到一定数量时,新增人口的边际产出将会小于现有人口的平均产出,使平均产出增长率下降,但是新增人口的边际产出还是正的;若人口继续增加,会使边际产量降到零甚至为负,这时即便是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下降的。故短期里人口高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长期内,一个经济体的技术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都是可变的,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存和交叉过渡的时期,劳动者素质、知识、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比例减少,因此,过快的人口增长会造成大规模失业,是不明智的。但是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定规模的人口及其增长率,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口增长又构成技术进步的基础。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是相互影响的,人口增长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技术进步反过来却要求更少的人口,这似乎是矛盾的。但是认真思考我们会发现,长期里直接决定技术进步的并不是总人口数量及其增长率,而是高素质的人口及其增长率。这说明从长期看,劳动力单纯在规模上的增长并不能促进经济发展,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失业问题,劳动力在质量上的增长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3结论   从短期来看,由于新增人口的边际生产率递减,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从我国长远来看,一方面,人口单纯在规模上继续高速增长不利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高素质人口的增长有利于促进创新和科技进步,能刺激经济发展。只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开发,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熟练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最宝贵的财富。由于人口对资源的稀释作用,我们很难保证一个庞大而高增长的人群都具有高素质,因此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的同时着力提高人口素质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作为消费者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作为生产者是巨大的财富。对于现有的人口,我们要想办法变“包袱”为财富。这需要加速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通过优育和优教提高人口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维森?西方学者在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上的争论[J].国外经济理论动态,1988(7)?   [2]边程?关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思考[J].决策探索,1990(1)?   [3]李映惠,杨伟?略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J].西北人口,2000(1)?   [4]朱方伟,高畅,王国红?产业集群的核心要素演进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   [5]张瞻基,李博文?人口年龄结构、储蓄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路径研究――基于修正索罗模型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4(12)?   [6]余广源,周洁,罗娜,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来自湖北省的经验证据[J].中国市场,2013(20)?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来源:新华网
  经济增长目标、消费价格涨幅、进出口增长目标、财政赤字、新增贷款和新增就业人数这六大数据,传递出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讯息。
&&& 六大数据传递我国经济发展重要讯息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车玉明、刘铮、韩洁  在3月5日开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以及计划报告、预算报告中的一些经济数据指标引起了强烈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认为,经济增长目标、消费价格涨幅、进出口增长目标、财政赤字、新增贷款和新增就业人数这六大数据,传递出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讯息。  GDP预期增长8%左右:着眼于转变发展方式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目标8%左右。这个数字与去年预期目标一样。  “两个8%内涵不一样。”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去年的8%,最重要的是保增长,要在极为困难的局面下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速。而今年8%的增长预期,意味着要在经济企稳回升基础上,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今年8%‘含金量’更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盛松成认为,去年中国经济8.7%的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这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种有效手段。但今年更强调增长方式的转变,更追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以及可持续性。  “今年‘三驾马车’前景总体良好,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回升势头。在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能再重复旧的发展模式,要把更多精力放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CPI涨幅3%左右:温和上涨不必过分担心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在经历了近一年的下降后转为上升,社会各界普遍关注通胀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预期目标在3%左右。  “今年将物价调控目标设定在3%左右是综合考虑经济增长、通胀压力以及社会承受力等多方因素的结果。”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财经大学校长艾洪德说,有人担心今年是否会出现较大的通胀压力,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没有必要过分担心。  当前推动CPI上扬的直接因素更多来自蔬菜等食品类价格。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充裕的流动性,是导致通胀预期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转暖,企业普遍开工生产、采购原料、恢复产能,居民消费热情也不断提高,价格指数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是经济回暖过程的必然结果。但由于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没有发生改变,粮食连续6年丰收农产品供应比较充足,因此物价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大。  “全年CPI可以控制在3%左右,是比较温和的可接受的。当然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升,确实应该采取合理调控措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  进出口增长8%:在增强外贸竞争力上下功夫  计划报告提出,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左右。  “从我们企业感受到的情况看,对欧美市场的出口正在缓慢复苏,对新兴市场如南美、中东、非洲等的出口正快速发展,增幅超过欧美市场。”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生认为,与去年总体下降不同,今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体将呈现上升态势。  去年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美、日、欧经济下降2.5%至5.3%不等,世界贸易下滑12%。权威机构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速有望达到3.9%,世界贸易将增长5.8%。  “从今年看,世界经济在复苏,外需会比去年要好。但要看到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曲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贸易恢复也受到一定的约束。”姚景源提醒。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李妙娟预计,广东出口今年将结束大幅下降态势转为上升,但升幅不会太大。  代表委员们强调,即便外贸形势好转,也不能忘记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今后要在增强外贸竞争力上下更大工夫。  财政赤字超万亿:积极财政不减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0500亿元。这意味着在去年9500亿元赤字的基础上,今年赤字规模又增加了1000亿元。  “目前我国经济虽呈现回升向好势头,但基础还不稳固,需要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需要保持财政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时,由于财政收入增长较低,支出压力较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因此财政赤字仍需要保持适度规模。”财政部部长助理胡静林说。  财政赤字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政府用于调节宏观经济、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有效有段。按照国际上通行的马约标准,赤字率3%一般设为国际安全线。据财政部测算,2010年全国财政赤字预计占GDP的2.8%,与上年基本持平。  艾洪德代表说,与一些欧美国家过度负债相比,我国政府负债率和赤字率双双低于国际警戒线,总体可以承受,也是安全的。  新增贷款7.5万亿元:货币政策仍适度宽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元左右,这一数字较去年全年实际新增的9.56万亿元贷款减少了2万多亿元。  “2009年信贷投放量的大幅增加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种非常态举措,今年新增信贷目标较去年全年发放贷款额有所回落,合理引导货币条件逐步从反危机状态回归常态水平。”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  代表们认为,去年创出新纪录的新增贷款在带动我国经济快速企稳回升的同时,也加大了资产价格高涨、市场流动性由充裕向过剩转化的风险。  郭田勇认为,合理控制信贷风险势必成为监管层今年关注的重点,从年初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到头两个月两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都传递出控制信贷投放节奏、调控银行流动性的明确信号。  值得关注的是,相对于去年年初确定的5万亿元信贷规模,今年新增信贷目标仍保持一定规模,体现了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多方化解就业压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以上,这一指标与去年报告的指标持平。  2009年,我国实际新增就业1102万人,超额完成了全年900万人的就业指标。  “今年新增就业指标与去年目标持平,但从就业形势看,今年的就业压力要高于去年。”就业问题专家莫荣说。  今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631万人,总量为历史新高,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将超过700万。此外,“就业难“与“民工荒”叠加在一起,也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  报告提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自主创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等措施,从多方面化解就业压力。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商会副会长、永正制衣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正说,解决就业难题需要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容量大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税收和信贷支持,创造更加有利于就业的环境。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说:“创业带就业是我国就业的新增长点,1人创业平均可以带动3人就业。”他认为,鼓励自主创业、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
Copyright (C)
& .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今年前5月份中国新增就业人口600万人
日 来源: 互联网 【】 【】分享到:
中研网讯:  “速度慢一点没问题,保就业目标可以完成。”  中国社科院经济形势分析组研究员沈利生,谈起目前的就业形势时说。  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要实现经济7.5%的目标,同时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目标的完成。
相关研究报告
2013年11月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实现就业目标,并不一定要7.5%这么高的速度。  6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院院士大会作报告时指出,1~5月份,中国新增就业人口600万人,占全年目标的60%,其中3、4、5月的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17%、5.15%、5.07%,呈现下降的态势。  按此看,今年上半年,乃至全年,在目前经济态势下,完成就业目标难度不大。此前数字显示,全国一季度经济增速为7.4%,实现新增344万,比去年同期增加2万人。  2013年经济增速为7.7%,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即1个增长点,可以带动170万人新增就业。根据这个标准来看,要实现今年1000万人的新增目标,经济增速6%左右即可实现。  由于目前就业并未出现减少的情况,一些机构认为,目前的经济增速可以被视为潜在经济增速,即在、资源、环境等条件下支撑的经济速度。  在此速度下,就业仍完成良好,因此全年不必强求7.5%的目标完成。此前中国社科院建议,将今年经济目标下调到7%。  就业指标超预期完成  根据李克强总理在两院院士大会提供的数字,今年1~5月份,中国新增就业人口600万人,占全年目标的60%,其中3、4、5月的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17%、5.15%、5.07%。  按此看,二季度就业形势比一季度预计更好。此前一季度全国新增就业344万,完成目标的34%,平均每月新增就业114万。  但是1-5月的数字是,平均每月新增就业人数为120万,考虑到还有6月份,按此看,今年上半年突破700万新增就业岗位,问题不大。  李克强总理对此指出,“稳了速度、稳了就业、稳了物价,这种‘稳’,实际就是一种‘进’。同时,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有了不小的进步。”  今年实现这么好的就业数字,很不容易。  一季度,全国经济增速为7.4%,比去年一季度以及全年的7.7%有所下降。不过,实际新增就业岗位不降反增。  对于这种情况,国家委员会委员胡瑞文认为,可能与中国劳动力总量连续2年下降有关。  他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包括大学生在内,要找到一个就业岗位并不难。最大的问题是要找到对口的适合自身的岗位不容易。  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27万,不过,从目前各地获得来看,整体大学生签约就业的情况,并未恶化。2013年毕业后到现在为止的毕业生就业率反而还比2012年有所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测算了解到,5月全国工业数字尽管比4月有所提升,但是比4月的8.7%增速回升幅度不大。5月全国发电数字为同比5.2%,略高于4月4.4%水平。  如果从全社会用电数字来看,根据本报记者了解,5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可能在4.8%左右,略高于4月的4.6%水平。  GDP目标可适当降低  针对这种经济增速放慢、就业转好的情况,一些专家认为,鉴于全年就业目标会超额完成,经济增速如果达不到7.5%,也无妨。  沈利生告诉记者,一般用一个区间数字来说明要达到的经济目标好一些,从今年完成1000万目标看,7%的经济目标是足够的。  他指出,现在经济放慢,就业反而转好,这与业占到经济最大的比重有关。“服务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实现的就业岗位增加越多。”他说。  数字显示,今年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到49%,继续超过第二产业。一季度第三产业(服务业)增速为7.8%,高于第二产业7.3%的增速。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去年10月21日总工会做报告时曾有解释。  他指出,过去,中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大约100万人就业。经过这几年的调整,尤其是随着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目前大概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130万甚至150万人就业。  部和有关方面反复测算,都认为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需要7.2%的经济增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下一步中国经济发展今年更值得关注的是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稳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  比如像产能过剩等问题必须解决,这种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只有在这个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们才能够不断改善经济增长的内容、经济增长的模式、经济增长的效率。只有这些改善了,才是稳增长最可靠的基础。”
本文分享地址:
相关新闻关键词阅读:
体验式服务将成橱柜业主流发展趋势...
居民现金回报提高导致投资者买房偏好转变、城市居民住房需求基本满足、外来...
商品房市场:6月第一周,楼市成交明显滑落,这部分是受端午假期的影响。其3...
5月31日纺织指数为960点,较周期内最高点1074点下降了10.61%,较...
乳品包装加工机械行业的特殊性表现在:技术跨度宽、综合性强,市场发展空间...
在农业龙头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业是主体,因此,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并对...
射阳县棉花协会调查,4月份全县棉花生产情况:植棉面积环比仍有减少,同比1...
2014年的国内中央空调行业,像极了2009年,市场前景难以预测,企业之间相互...
深圳运营中心:深圳市中研普华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华南运营总部:深圳市福田中心区深南中路东风大厦12楼全层 邮编:518031 &&乘车路线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56--5388 客户服务专线:6 06 96
专线:6 29596 专线:6
媒体合作:6 广告合作:6网站合作:6 邮箱: 传真:8
咨询QQ:5336038
Copyright (C) 199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 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号我的位置:
为什么要把充分就业置于宏观经济目标首位
来源:上观新闻&&作者:陈宪
近年来,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我国宏观经济正在经历从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到充分就业作为首要目标的转变。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总水平)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通常将充分就业置于这四个目标的首位。这是基于政府性质和职能定位的正确选择。近年来,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我国宏观经济正在经历从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到充分就业作为首要目标的转变。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稳增长的重要目的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这里,就业和民生是目的,增长是手段。显然,就业被摆在首要的位置。他进一步指出:“今年就业压力加大,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比去年多100万人,突出了更加重视就业的导向。”
什么是就业弹性系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并通过制定“翻番”的增长指标,以实现不断赶超的发展目标。在这一背景下,经济增长一直是宏观经济的首要目标,只有在某些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年份,价格稳定被替换为首要目标。当然,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同方向变动的,也就是说,增长较快时就业状况就会比较好,反之亦然。然而,增长与就业毕竟有着不同的内涵:增长是产出,是结果,是因变量;就业是劳动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是自变量。增长一般代表财富的增加,就业则表示劳动人口参与财富创造过程并获得收入的机会。显然,就业是与人联系更加紧密的变量。所以,就现代政府的执政理念而言,要求将充分就业置于宏观经济目标的首位。
尽管增长与就业是同方向变动的,但是,在不同的相关条件下,增长拉动就业的数量是不同的,亦即就业弹性系数是不一样的。所谓就业弹性系数,是指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系数越大,吸收就业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由于受到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增长与就业之间表现出不同的互动模式,就业弹性的强度和方向也会有所不同。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弹性系数经历了两轮由低到高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增长较快的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相应的就业弹性系数比较高。随后,制造业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工资水平也逐步提高,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出现逐步降低的趋势。与此同时,在政绩考核体制和税收最大化的激励下,地方政府偏好大规模项目和基础设施投资,而大企业往往也是资本密集程度更高的企业。因此,出现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的情形。但是,这一格局随着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不断上升和经济发展方式持续转变,又一次出现变化。尽管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连续六年出现下行,从2010年的10.2%到2016年的6.7%,降幅达到3.5个百分点,但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就业弹性系数依然得到提高。也因此,这些年来,我国并未出现较大的就业压力。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直接关注就业、保障就业,是政府“最要紧的责任”,也是最体现“以人为本”的宏观经济目标。
将充分就业置于首位遇到哪些障碍
长期以来,充分就业之所以没有成为宏观经济的首要目标,有历史发展阶段的原因,也和在分析预测宏观经济走势时,与就业有关的指标较少被涉及等有关。需要指出的是,这里面还有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现行统计制度的问题。
首先,到目前为止,我国反映失业状况的指标,仍然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它是指在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一方面,分子即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城镇户籍,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另一方面,分母中的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不包括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因此,这个指标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为此,2011年中国政府就决定,从“十二五”期间开始,不再使用“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一指标,而采用“调查失业率”。遗憾的是,尽管李克强总理在一些场合,提到过调查失业率的数据(如,2015年大城市调查失业率为5.1%),但到目前为止,在一些官方统计中仍然在沿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有统计部门称,测算的调查失业率比城镇登记失业率低,觉得困惑,所以不用。这个“不采用”的理由并不充分,因为事实上出现调查失业率低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情况是完全可能的。
统计部门发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或调查失业率都是一定时期的实际失业率。实际失业包括两种情形:其一,自然失业,即与经济周期无关的自愿性失业、摩擦性(择业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其二,周期性失业,是指整体经济的支出和产出水平下降即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一致的。在复苏和繁荣阶段,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就业人数普遍增加。在衰退和谷底阶段,由于市场需求不足,企业又纷纷压缩投资和生产,裁减雇员,形成失业大军。所谓充分就业,是指当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状态。如果某地调查失业率低于城镇登记失业率,就意味着非城镇户籍劳动人口的自然失业率为负。由于自然失业中的自愿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不可能为负(但可能为零),那么问题一定出在结构性失业上,即劳动和人力资本市场出现有就业岗位,但招聘不到从业者的情形。这是在目前一些高端就业市场上完全可能出现的情形。这里,可能有信息对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供给端的问题,即由教育、培训等因素导致的人才结构问题。
既然所谓的困惑其实是有解的,那么我建议还是要尽快推行国际通行的调查失业率统计,并同时发布我国的自然失业率以及其他相关数据,如每周登记失业人数和新增就业人数等。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将充分就业置于宏观经济目标的首位,并以是否充分就业作为分析和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依据。
实现充分就业需要大力推动“双创”
在未来一个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即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及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影响,如智能化技术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将使一大批现有的就业人口失业或转岗。面对上述变化,实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源源不断的新增就业来自于哪里?答案是比较清楚的,新增就业主要来自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根据目前的人均GDP、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中国经济仍然有着很大的增长和发展空间。为了实现中长期的增长和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必须形成新动力,即供给侧动力。供给侧动力也是所谓“三驾马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企业家精神。“双创”将有助于形成新动力,进而在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中创造就业岗位,实现充分就业。
创业的本质是试错。在今天,创业更多体现为内在创新,主要是与新技术有关的创新。试错包括并行的两部分,即创业者试错和需求试错。两者皆为“对”,才算创业初步成功。而且,结果为“对”的创业总有可能孕育出新技术,进而可能产生新产品、新服务,甚至新产业。所有这些试错为“对”的创业创新活动,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作出无可替代的贡献。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未来新增就业的最主要源泉。
近年来,在互联网+、智能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自谋职业的就业形式发展比较快,也可能成为新增就业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是,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帮助这些自谋职业的从业者,解除他们养老、医疗、住房的后顾之忧,值得关注并需要新的改革举措。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主编:王珍,邮箱:)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输入您的评论
在@后输入空格完成输入
登录并发表
&&评论内容
登录并发表
没有会员号请
1954年9月出生于上海。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院执行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服务经济与贸易、公共经济学。现正在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服务经济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业余爱好是写经济评论和随笔。已出版《跷跷板上看天下》、《人本精神:经济学人的告白》、《走进公共社会》和《谁来关注利益失衡》四本集子。
上海辟谣平台
第三届绿色账户微电影大赛
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整合推广平台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客户端下载
Copyright (C) 上观(沪ICP备号-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站长统计
沪公网安备 61号
解放日报新媒体研发中心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