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重点到底讲了个什么?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揭示经济规律也是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成功的认识经济规律,便可以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对经济规律认识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动就越自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的一门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观念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value in use) ,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反之,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
使用价值是物品的自然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并且具有质的不可比较性。比如人们不能说橡胶和香蕉哪一个使用价值更多。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价值一起,构成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Two-fold Character of Labour )生产商品的和这二重属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它使家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提出的成为完全科学的价值理论。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指劳动本身所对应的客体,比如耕作的土地,纺织的棉花等。包括两大类。一是自然界的物质,即未经人类加工过的自然物。一是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用做原材料的产品。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发展历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创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于19世纪中叶。此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已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和美国占了统治地位,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经济危机周期地发生。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业无产阶级日益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发展,需要有自己的经济理论作为思想武器,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马克思和用和研究政治经济学,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他们第一次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划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出生产关系来,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
他们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指明生产关系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每一种生产关系是暂时地存在于历史的一定阶段。这样,他们就科学地阐明了生产方式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是遵循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表现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政治经济学建立在以客观经济规律为依据的坚实的基础上,使政治经济学成为真正的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当时创立的政治经济学规定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从而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和趋于瓦解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弊病,并从趋于瓦解的资本主义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矛盾和弊病的力量和因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多方研究
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古典的、庸俗的、的、的绝大部分经济学著作,批判地继承了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中的科学因素,收集和研究了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文献和资料,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揭示了它的真实运动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廓清了贯穿于中的迷乱。
他们阐明了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归根结柢是和阶级之间的关系;虽然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这一重大贡献是建立在马克思对学说作了全面论证和革命性的发展的基础上的。
马克思在研究商品的二重性时,发现了中包含的劳动的二重性:创造,形成价值。这就使价值的本质得到了科学的说明,并使得剖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现象获得了重要的钥匙。
马克思科学地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对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了资本家使用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是的真正源泉,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和的秘密,创立了他的崭新的,奠定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基石。
剩余价值学说彻底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的深刻基础,使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眼界豁然开朗,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上的最大功绩。马克思研究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积累过程,揭示了,指出“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第23卷,第708页)。
马克思全面考察了的,把按实物形式分为和两个部类,按价值分为、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在这一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的实现条件,阐明了资本主义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中的深刻矛盾。马克思从本质到现象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全过程,解决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并不违背这一使不能解决的难题,阐明了价值转化为以及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的过程,并进一步阐明了剩余价值在、、借贷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割。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经济运动的全面分析,马克思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并且得出以下的结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必然达到同它的资本主义外壳不相容的地步,相应的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日益尖锐,无产阶级革命必然爆发。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胜利,指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就是埋葬资本主义和创建新社会。  恩格斯在概括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和成果时,提出了狭义政治经济学和的区别。只限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恩格斯称之为狭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人类各种生产方式,阐明人类各个社会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和消费的规律的政治
经济学,恩格斯称之为广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扩展到资本主义以外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的各种生产方式和比较不发达国家内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存的其他生产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比较。恩格斯关于原始公社和相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精辟的研究,也是广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规律性,对未来的新社会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论述,提出了共产主义将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并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作了原则性的推断。由于阐明了一些社会经济形态的特殊经济规律,又确立了为数不多的、适合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成为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奠立者。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创造发展
在资本主义从占统治地位,发展到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帝国主义时期,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政治经济学。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深刻矛盾作了精辟的分析,揭示了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是垄断,并依据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激化,阐述了在垄断基础上产生的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前夜。
列宁阐明了是把和国家的力量结合起来,但它并不能挽救资本主义制度,正好相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它的出现只是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快要实现。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并由此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或者单独一国内获得胜利的新结论,从而科学地改变了马克思和依据垄断占统治地位以前的资本主义作出的结论,即社会主义只能在一切或大多数文明国家同时胜利。列宁开拓了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新途径。
列宁在领导取得胜利以后,特别是在提出用代替以后,依据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提出并分析了有关的一系列原则问题。列宁科学地分析了俄国的多种经济成份和阶级关系,创立了新的过渡时期的学说。他指明了国有化和社会化的联系和区别,论证了建成的合作制道路,提出了经过下的走向社会主义的计划,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大意义和主要途径;在重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同时,强调了经济建设中的和物质利益原则,提出了社会主义阶段利用关系以及有关计划、管理、分配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原则。
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是在实践中发展的,他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是与军事共产主义不同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新的模式。列宁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部分奠定了基础。  与列宁所处的时代大致相同,欧洲一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也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如、、R.卢森堡等,都提出过一些有益的理论成果,但也包含着一些错误的论点。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斯大林
的贡献 斯大林进一步论述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提出了苏联能在资本主义包围下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论证了苏联实现的根据、速度和方法,探讨了推进的道路。
斯大林还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研究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商品生产和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斯大林的这些研究和探索推进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除斯大林以外,苏联的经济学家在不同的时期也提出过一些有益的能启发人们思考的理论观点,但也出现过一些错误的理论。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国发展
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根据中国的革命实践,并在概括中国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半封建和阶级关系,区分了和民族资本主义。并由此制定了理论,论证了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的是包含多种经济成份的形态。
这种理论分析,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对于社会经济形态更替和演变的学说,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这种分析说明: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不会呈现出单一的、彼此相同的状态,在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具体的根源和条件下,会呈现出多样的、互有差异的状态。由此就决定了革命会采取不同的斗争形式。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分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的多种经济结构,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原则(见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且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把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许多开拓性的有益成果。
在50年代和60年代,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观点。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两种基本社会矛盾。毛泽东还分析了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各种矛盾,提出了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等一系列理论原则。
1956年召开的文件概括地指出: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此外,()强调经济工作必须实事求是,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保持国民经济比较平衡的发展。
()特别重视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各种过渡形式,还提出过许多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
提出过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价、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
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等观点。
() 提出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一部分经济学家,在正确对待,强调发展生产力,重视利润和,适当处理经济发展速度和比例平衡关系,肯定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等等方面,都提出过有益的、中肯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都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
但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经济工作上“左”的思想的干扰,使许多正确的理论观点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错误的经济思想逐渐占居主导地位。被日后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观点不但得不到重视,甚至受到不应有的压制和批判,以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造成极大的混乱,使中国的国民经济遭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
“文化大革命”结束,受到深刻教训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正反两面的经验。在重申并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邓小平和陈云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广大经济学界,逐步开展各抒观点的广泛深入的讨论,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理论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总结和探讨,取得了新的成果。
主要的有:
①总结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的重要论断,提出了应当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改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②重新研究了社会主义经济中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地位和作用,肯定了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行计划经济必须充分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并适当利用市场机制。
③确定了讲求经济效益既要求用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见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又要求产品符合、符合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经济效益成为理论上分析社会主义经济运动和实践中一切的核心。
④明确提出了各个都应当探求出适合本国国情并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等等。这些观点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 在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80年代又作出了新的开拓性的贡献。
主要是明确了: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长达上百年时间的;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依据中国国情,改革严重束缚着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体制。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首先以农村为重点、逐步转向以城市为重点的过程中,总结出以下一些新的理论观点:
①进一步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②强调了社会主义经济中所有权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这就开拓了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形式、特别是全民所有制的具体形式的新途径。
③发展了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理论,提出了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农村合作经济的新形式,并继续探索完善这一新形式的途径。
④深化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贯彻按劳分配以及整个消费资料分配的研究,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成员的不能理解为完全平均或同步富裕,否则必然导致共同贫穷。只有经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富裕,以逐步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
⑤在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条件下,探索了坚持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和发展,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一些的者,早在40年代末,迟至60年代中期,都在不同程度上结合自己国家的具体条件和经济实践,力求摆脱单一的固定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这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重新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程,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主张进行规模或较广泛或有限度的经济改革,以求得适合自己国家的生产关系的模式,加速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国家的经济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正确认识及其具体形式,关于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关于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关于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中投资和消费的特点,关于把引入的理论等等方面,都有新的重要的进展。他们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都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西方国家和经济学者的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一部分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具有比较复杂的特点:①这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依据本国的国情,提出自具特点的经济学说。②既存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本国实际相结合以促进工人运动的倾向,也存在脱离工人运动而进行学院性的理论研究的倾向。③有一部分人着重研究30年代以来新发现和发表的马克思的一些手稿,强调“异化”概念在中的地位。④有相当多的经济学家,重视把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分析方法来阐述马克思的经济学说。⑤有一些经济学家按自己的观点或依据某种当代的哲学观点,重建所谓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以上的特点说明,这些国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既有新的有益的发展,也夹杂有不少错误论点,需要结合实践的发展来分析和辨认。
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列宁选集》第2卷,第588页)。在存在无产阶级的社会中,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它是制定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推翻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现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当前人类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和世界动荡曲折的进程中,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深入和的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必须有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面向不断变化的经济现实作出新的分析和论证,它也必须面向当代各种不同的经济学说并进行分析批判以作出汲取或舍弃的抉择,因而在它的发展的某些阶段中必然出现众说纷纭、彼此辩驳的状况,并不断经过实践来检验正误,筛选出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论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不断发展,使它能恒久地保持具有生命力的更新和发展。当前,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在结合自己所面临的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和分析,努力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论证,概括出新的理论结论。他们取得的有益的发展,都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增添新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学科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
第一节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 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2.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
5.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4.研究生产关系必须重视生产力的状况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2.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 商品与商品经济
⒈商品经济的产生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4、商品的价值量
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 货币
⒈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2、货币的本质
3、货币的职能[1]
.搜狐教育[引用日期][原创]马克思究竟想要做什么?
导读:[/align]
马克思究竟想要做什么?
马克思出生在普鲁士特利尔小城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受人尊敬的律师,有着稳定可观的收入。童年马克思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富裕小康的家庭。
马克思从小精力充沛,头脑灵活,手脚麻利。所以,其父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子承父业,成长为一个受人尊敬、学识渊博、生活体面的人。当然,老马克思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儿子后来除了生活不是很体面外,受人尊敬、学识渊博的程度,全人类都没有几个比肩者。老马克思为人正派,性情温和,但并不保守,为了追求法国式的自由主义宪制,毅然放弃了犹太教。这些都必然对童年马克思产生很大的影响。
特利尔小城是当时非常崇尚自由平等精神的地方,城里有一个贵族叫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是当时的政府高官。这个老头博闻强记,思想开明,非常喜欢聪明伶俐的小马克思,经常带他到郊外散步,给他朗诵和讲解各国文学大师的作品,特别是莎士比亚的作品。马克思终身喜欢莎士比亚的原因就在这儿。马克思象尊敬父亲一样尊敬老威斯特华伦,把他看做自己的导师。但在老威斯特华伦去世之后,青年马克思却偷了他最心爱的宝贝,就是他漂亮的女儿、特利尔城第一美女、上流社会舞会上的皇后燕妮•冯•威斯特华伦。两个青年人不顾家庭背景的巨大落差和家族的反对,最终结为伉俪,成为后来共产党人爱情的典范。
青年马克思承父命先后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如饥似渴地钻研法律、哲学、历史、艺术史等著作,几度因刻苦学习累垮身体。大学期间通读了黑格尔的所有著作及其门生的著作,成为坚定的青年黑格尔派。当时柏林知识界有一个秘密团体叫“博士俱乐部”,核心成员有科本、鲍威尔、鲁藤堡。年仅20岁的马克思加入后,以其广博的知识和不同凡响的谈吐,很快也成为核心成员。他们讥评时政、批判宗教、嘲笑专制、主张自由,成为普鲁士警察黑名单上的人。马克思走上革命道路,这里应该是一个起点。
后来马克思的革命轨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都有详细记载。上述介绍主要是要说明三个事实:1、马克思是犹太人,家庭原本信奉犹太教。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人学内容,不可能不受家庭的影响。2、马克思从小生活在普鲁士专制政权下,但特利尔城却是一个崇尚自由平等、反对专制的地方,马克思从小深受父亲、岳父等人的开明思想影响。3、马克思是从研究黑格尔开始,奠定雄厚思想基础并走上革命道路的。后来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把黑格尔的思想颠倒过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理论上阐述了人格的发展是基于个人的童年经验。所以,这3点将对下面的叙述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我们现在信仰的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意识形态上讲,我们现在的指导思想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究竟在其哲学中说了什么呢?说了2.2个内容。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两个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又分成两个部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唯物主义部分主要说的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最终是物质的产物,人类的思想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人与客观世界的联系是实践活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主观加之于客观的人类活动。
辩证法部分主要说的是,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有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对立统一方法即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即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同样只有个性没有共性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
我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前提。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的架构几乎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翻版,是把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对应到人类社会中来的结果;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明显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起决定作用。
我们看看历史唯物主义是怎么说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本质上也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物质实体,也有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他们的相互作用促进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最终达到共产主义。
在两个主义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是实践的观点。实践就是人类活动,而人类活动有一个异化的过程。要消除异化,就要消灭私有制,而消灭私有制,只有实现共产主义。
所以,马克思究竟要做什么?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
上一篇《天佑中华送瑰宝——找寻中华文化的另一个角》提出,要植入中华文化的DNA序列并成为显性基因,需要通过三道关口的检验。前两个关口,马克思主义都通过了,关键看第三个关口,即是不是提出终极人生价值,并且还简化为这个终极价值应该可以用一个人字旁的汉字代表。
实现共产主义是不是终极人生价值呢?我在孔子系列文章里,有一篇《孔子的数学题》,里边有一个表格,罗列了世界几个典型思想的结构拆分,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结构不完整的年轻思想体系的观点。按这个结构拆分,马克思主义没有提出终极人生价值。所谓终极人生价值,就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或者说,人最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儒家要成为“儒者”,道家要成为“神仙”,佛家要成“佛”,西方思想是要成“人”即成为自由独立的人。而共产主义显然不属于这个范畴,而且,我们也找不出一个人字旁的汉字代表共产主义。因此,第三关,马克思主义不能通过。中国文化的第三个角,到底在哪里?
我前面说了一个怪诞的理论,认为思想家可分为“道”和“术”两个层次,其实是我个人的一种瞎掰,不知道学术上有没有这种说法,如有雷同,不胜荣幸。“道”和“术”有什么区别呢?“道”层次的思想家是精神领袖,“术”层次的思想家是帝王将相。跟着“道”层次的思想家受苦受累,跟着“术”层次的思想家荣华富贵。所以,跟着孔子的,颠沛流离;跟着老子的,不知所终;跟着释迦摩尼的,乞讨要饭;跟着耶稣的,钉死在十字架上;跟着马克思的,经常被各国政府驱逐,居无定所。而跟着列宁、跟着毛泽东的,都是开国元勋。现实生活中往往也是这样,跟着有“思想力”的领导干,累死累活不一定能得到提拔;跟着有“领导力”的领导干,飞黄腾达还有吃有喝。但是,人最终要回归“道”,否则,你成就再大,地位再高,都将迷失方向。这就是“道”的魅力,所谓佛法无边,就是这个道理。其实,真正开悟的人要跟着有“思想力”的领导,是能学到真本事的,比如鬼谷子的学生。
“术”的层次,为了阶段性任务的需要,往往会放大、修正或发展“道”的某个方面的思想,这在人类思想史上几乎是个常态。但,长期偏离“道”,就如现在的股市一样,必须调整。
中国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自从有了共产党,我们就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马克思主义这个“道”显然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断然没有今天的成就。所以,“道”与“术”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我们有没有在某个方面误读了马克思?就是一个“道”与“术”的转化问题,是一个技术问题,不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所以,不要贴标签,才能继续往下讨论。
在“道”与“术”的瞎掰中,我提出“道”层次的思想家必须谈“人”,谈人的终极价值,而“术”的层次是可以只谈道路、方法、手段的。马克思有没有谈“人”呢?这是能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放在“道”层次进行技术考量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2.2版本,看起来是一个拼盘。这是苏联学者造成的。马克思毕生从事《资本论》的写作,临终都没有写完,没有时间写专门的哲学体系的大部头著作,其哲学思想分散在相关文章、著作和遗留的手稿中。《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本人的著作,是苏联学者归纳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和手稿后撰写的,所以就成了现在2.2的样子。
当然,2.2忠实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考。但在关于“人学”问题上,是不是没有足够的重视?可不可以这样说,2.2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多地引向了“术”的方向,而没有向“道”的方向作更深度的挖掘。即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到底说了什么?而这才是马克思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最终想要做的事情。
其实2.2中提到的实践的问题、异化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之所以提出共产主义这一路径色彩非常强烈的设计思想,不仅是理论推导的结果,更是一个伟大思想家对人的终极价值思考的必然,正如孔子要提出大同世界一样。把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倒过来推导,是这样的,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消灭私有制,才能解除异化劳动,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解放。马克思究竟想做什么,是不是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劳动异化论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理论,被湮没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滚滚洪流中,路径与手段代替了目的。
有几个细节,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一是童年马克思,出身犹太家庭,接受过犹太教的熏陶,向往自由,喜爱文学大师的著作。童年的经历在马克思理论人格的形成上留下了鲜明的烙印。二是青年马克思,在30岁时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共产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名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既是唯物辩证法“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这一基本原理的体现,更是马克思始终关注“人”的有力证明。三是老年马克思,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些激进现象十分不满,讽刺说:“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说明马克思还活着的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对路径与目的的认识偏差就已经存在。
2.2版本拼盘中,起联接作用的是实践的概念以及劳动异化包括人的异化、社会的异化等问题。“人的自由”是马克思一生关注的问题。人为什么不自由?因为异化。只有打破这种异化,才能使人得到自由、得到解放。而要打破这种异化,就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包括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的这两大发现,都是这一理论推导的逻辑硕果。而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不是在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这两大成果上倾注了全部力量,把果当成了因。其实,只有人的解放、全人类的解放才是马克思一切思考的归宿。譬如登山家,登上山顶才是其最终目的,为了登顶所采取的一切行为都是手段。
当我们举起右手对党旗宣誓:“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一下子就把“人”说没有了,把路径当做了目的,把“术”当成了“道”。而这个误读,看来马克思本人还在世的时候就存在了,也不都是后来人的错。
马克思、恩格斯联手把黑格尔倒过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才有了后来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我们是不是到了该把马克思关注的目的和马克思设计的路径颠倒过来的时候了?
马克思的思想光芒终生聚焦在人、人的解放、全世界劳苦大众的解放上,这才是马克思这个“道”层次的思想家的终极追求,也应该是所有共产党人的终极追求。用一个人字旁的汉字来代表这个终极价值,“众”这个字是不是比较合适一点。(图6)
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也是西方思想,但其诞生一开始就具有的国际主义精神,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截然区分开来,使其在中华文化整合中,避免了同质重复,都可以独立成为中华新文化结构的一个角。
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结构的关键组件,成为中华文化DNA序列的显性基因,那些“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你还相信马克思主义吗”的论调,还需要回应吗?
共产党员,必须相信马克思主义。不是共产党员,信不信也无关紧要,对8700万人来讲,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13亿中国人,真正皈依佛门的有多少?但佛教润物细无声地进入了你的日常生活。所以,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相信了,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意识形态,不仅是统治思想,更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液,像佛教一样,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力量。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