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息回购现金到期负债本息比率是否可以选择不继续储蓄

债券质押式报价回购考卷及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债券质押式报价回购考卷及答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独家 | 破天荒!货币基金爆逆回购交易违约,又是专户通道搞的鬼?
近日,中融现金增利货币市场基金(以下简称中融现金增利)在一季报中披露了去年底参与的一笔债券质押式逆回购业务。截至今年2月到期结算日,交易对手方“新沃基金-乾元2号资产管理计划”未履行回购义务,基金管理人使用固有资金垫付该笔逆回购业务到期本息。也就是说,交易对手违约了。
每经记者 陆慧婧 每经编辑 江月
近日,中融现金增利货币市场基金(以下简称中融现金增利)在一季报中披露了去年底参与的一笔债券质押式逆回购业务。截至今年2月到期结算日,交易对手方&新沃基金-乾元2号资产管理计划&未履行回购义务,基金管理人使用固有资金垫付该笔逆回购业务到期本息。也就是说,交易对手违约了。
有业内人士感叹,这可是连2013年6月&钱荒&时都没见过的景象。
中融基金垫资旗下货基
4月21日,中融现金增利发布的一季报,披露了去年年底基金参与债券质押逆回购业务遭遇对手方到期违约一事。
一季报中称,报告期内,本基金与新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新沃基金-乾元2号资产管理计划于日达成一笔交易金额为50,000,000元的债券质押式逆回购业务(到期结算金额为50,424,657.53元)。截至到期结算日日,乾元2号未履行回购义务。为保护投资人利益,经本基金托管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同意,基金管理人于日使用固有资金50,424,657.53元垫付该笔逆回购业务到期本息。
基金管理人将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代表本基金继续积极督促乾元2号的管理人新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履行义务,并将通过一切可能的合法途径向债务人进行追偿,积极采用各项措施最大可能地减少损失,并承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
一季报同时披露,截至今年3月31日,中融现金增利货币基金存在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比例达到或超过20%的情况,两家机构投资者持有货币基金份额占比分别为22.42%和33.53%。
中融现金增利货币基金成立于日,初始成立规模为20亿元,去年年底基金规模攀升至71.62亿,今年一季度末规模增至90.59亿。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信息显示,新沃基金-乾元2号资产管理计划于日备案,为一对一专户产品。
私募排排网去年11月评选的月度私募业绩榜单中,一家投资顾问为华夏资产的"新沃基金-乾元2号资产管理计划",去年7月初成立至去年11月末,收益率高达28.97%,11月月收益率6.79%,月度业绩排名债券策略私募第四。不过,当理财不二牛(微信号:buerniu5188)向私募排排网咨询上述私募产品时,私募排排网告知当时有人电话通知该产品已经清盘,此后将该产品下线,目前无法查询具体信息。值得注意的是,理财不二牛在基金业协会上也未能查到名为华夏资产的私募管理人信息。
巧合还是吻合?
今日下午,中融基金对理财不二牛的回复中表示:在产品运作过程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感到非常的遗憾。依据信息披露相关法规要求,以及维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和知情权,我们通过季度报告对该事件进行了信息披露。目前各方正在积极商谈推进相关解决方案。但对于理财不二牛所提出的质押品等核心问题,仍然避而不谈。不过,新沃基金对此并没有做任何回复。
不过有债券圈机构人士透露,该笔债券逆回购业务违约抵押品与大连机床旗下违约债券时间如此撞车,究竟是巧合还是吻合呢?
据《每日经济新闻》此前报道,2月28日,已深陷违约漩涡的大连机床公告称,截至2月27日,因涉及4起诉讼,其母公司大连高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持有威海华东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东数控)总数为5062.4万股股份已全部被司法冻结(轮候冻结),占华东数控股份总数的16.46%。自2016年11月"15机床CP003"技术性违约之后,大连机床至少已连续发生7只债券违约事件,违约本金金额累计超过30亿元。
&该笔逆回购违约时间之长实属罕见。&一位债券圈机构人士指出,此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也曾发生过因为资金紧张,逆回购到期无法按时履行回购义务的情况。不过延期基本也在一两天之内还清,从中融现金增利货币基金披露的情况看,该笔交易已于今年2月初到期,截止3月31日,新沃基金-乾元2号资产管理计划仍未按时偿还,这样的情况在2013年6月钱荒时都未曾发生。
&从中融现金增利货币基金垫付的利息较低可以判断中融基金并未大幅提高逆回购利率,因此中融基金通过参与存在违约风险债券逆回购博取高额收益的可能性不大。&上述债券圈机构人士分析,&如果该笔逆回购交易真与大连机床违约相关,那么该笔逆回购交易发生时(日),业内周知大连机床违约风险极高,中融基金接受大连机床债券作为质押品就暴露出交易流程的疏忽。&
&而从新沃基金角度分析,债券逆回购属于双方借贷关系,不能因为抵押债券违约就不进行到期回购,这类似我找你借钱,用房子作为抵押,之后房子着火了,我也不还钱了,上述情形影响恶劣。&上述债券圈机构人士如此形容。
"基金专户背后很可能是私募基金作为投资顾问,去年年底,很多债券私募基金高杠杆导致爆仓,或持仓组合出现债券违约,融出的债券没钱接回,上述逆回购交易违约或因这两种情况导致。"一位大型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负责人称。
&去年年底债市调整,只有货币基金有能力对外融出资金,若逆回购交易管理不慎,很容易暴露风险隐患。&上述大型基金公司固定收益负责人指出。&从正面角度看,基金管理人及时对货币基金垫资,没有对基金持有人收益造成影响,也算是对基金持有人负责。&
&违约方新沃基金-乾元2号资产管理计划大概率是基金公司专户对外出借的通道产品,此事再度暴露了专户通道的风险问题。今年3月份,监管层已经明令禁止公司基金专户对外出借通道。&某大型基金公司督察长表示,基金公司交易管理相对较严,第二天需要用到的资金头寸,今天就已冻结。相比之下,将专户出借用作通道产品,容易引发风险。不过也不排除该专户为基金公司自有产品,但这一概率较小。
今年3月31日,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基金管理人应加强开放式基金从事逆回购交易的流动性风险和交易对手风险的管理,合理分散逆回购交易的到期日与交易对手的集中度,对交易对手应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与严格的准入管理,对不同的交易对手实施交易额度管理并进行动态调整。
均为中小基金公司
中融基金成立于日,注册资本7.5亿,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占注册资本的51%,上海融晟投资有限公司占注册资本的49%。原宝盈基金副总杨凯2016年9月加入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自2016年10月起至今任公司总经理。
同花顺数据显示,中融基金目前管理公募基金63只(A/C份额分开计算),截止去年年底,中融基金公募规模为419.98亿,排名行业第50。
另一家涉事基金公司--新沃基金成立于日,注册资本为1亿元,新沃资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新沃联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出资占比分别为70%和30%。此前工银瑞信基金副总经理,库三七出任新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截止今年3月31日,新沃基金旗下管理了新沃通宝货币,新沃通盈灵活配置混合,新沃通利纯债,新沃鑫禧债券四只公募基金,截止去年年底,新沃基金公募基金规模52.34亿,行业排名第87位。
基金业协会备案信息显示,截止目前,新沃基金共发行44只专户产品,最新一只专户产品--新沃基石1号资产管理计划备案日期为日。
今年4月21日,新沃基金空降副总,此前在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固收资管部任投资经理的丁平出任新沃基金副总。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Copyright (C) 2017 每日经济新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北京: 010-, 上海: 021-, 广州: 020-, 深圳: 9, 成都: 028-2014年邮政储蓄银行招聘考试真题
(4)_甜梦文库
2014年邮政储蓄银行招聘考试真题
金融学 第 1 章金融学概述 1.1 金融概述 1.1.1 金融的含义 金融通常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其中“金”指货币资金,“融”指交易、调剂、流通。在这里, 融通的主要对象是货币资金;融通的主要方式是有借有还的信用方式,而组织这种融通的机构则 为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1.1.1.1 金融活动是以货币为载体的运动 各种金融关系都表现为货币关系,货币不仅对商品交换存在媒介关系,而且货币与货币之间也存 在着兑换、积累、分配等关系,这一切又构成了金融关系的基础。 1.1.1.2 金融的本质表现为信用关系 金融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信用关系,但信用关系比金融的范围更广泛。金融活动是指以货币或价 值为对象的借贷活动;而信用关系还包括各种非货币形式的借贷,如实物借贷。 1.1.1.3 金融体现的是一种价值关系 一切金融活动必然都表现为货币的运动,而现实生活中货币只是一种价值符号,货币运动和货币 信用活动实际就是价值的流动和运动。 1.1.1.4 金融体现的是一种跨时期的动态关系 金融活动是一种动态的活动,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越强,也就越有活力。 1.1.2 金融的构成要素 1.1.2.1 金融主体 金融主体就是参与金融活动的各类参与者。其中,各类金融机构是构成金融活动主体的主要部分。 此外,政府、企业以及居民也是重要的金融主体。 1.1.2.2 金融客体 金融客体也被称为金融工具或者信用工具,它是货币资金或金融资产借以转让的工具。理论上金 融既然是货币信用关系的体现,那么,各种金融活动能够成立的前提就是首先必须有货币的存在, 没有货币,金融也就无从谈起。 1.1.2.3 金融市场 金融的核心内容是资金融通机制。如何高效率的合理配置资金对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市场就是这一资金融通机制的主要载体之一。 1.1.2.4 金融制度 金融制度通过提供规则和安排以界定人们在金融交易过程中的选择空间,约束和激励人们在金融 交易中的行为,降低金融交易费用和竞争中的不确定性引发的金融风险,保护金融交易双方的权 利,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1.1.3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1.1.3.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其自身的特殊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金融运行的正常有效,货 币资金的筹集、融通和使用就充分而有效,社会资源的配置也就合理,对国民经济走向良性循环 所起的作用也就明显。 1.1.3.2 金融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 现代经济是由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其显著特征之一是宏观调控的间接化。 而金融在建立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1.3.3 金融是沟通经济生活的命脉和媒介 现代社会,一切经济活动几乎都离不开货币资金运动。 1.2 金融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1.2.1 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 世界上诞生最早的银行是 1580 年在意大利成立的威尼斯银行。1694 年在英国伦敦成立的英格兰 银行是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金融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金融市场不 断扩展,金融工具日新月异,金融商品花样翻新,金融机构功能倍增,金融体系多元竞争,金融 服务扩大深化,金融操作实现电脑化,金融业务步入信息化,金融走向全球一体化。 1.2.2 现代金融学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人们把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已经形成的以货币供求和资金流动等宏观分析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融 理论体系称为古典金融学,把此后形成的以金融市场等微观研究领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融理论 体系称为现代金融学。 进入 90 年代,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广泛使用,使金融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一是金融资产的证券化;二是金融活动的复杂化;三是金融研究的微观化。 现代金融理论是在古典金融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现代金融理论与古典金融理论之间存在实 质性的区别。 第一,分析工具的区别。第二,研究层面的区别。第三,研究领域的区别。 1.2.3 金融学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金融学科发展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并且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 建国后,与计划体制相联系,我国当时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仅有的中国人民银行也只是 国家财政的出纳部门。与此相对应,在相关经济理论方面,也只存在社会主义财政与信贷理论, 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货币金融理论。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适应,人民 银行独立为中央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先后从人民银行 的业务中独立出来,成为专司某个具体领域内金融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 加入 WTO 后,中国金融业面临着与国际接轨的压力,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化,金融领域内 竞争的日趋激化以及金融业务范围的扩大,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等。这一切变化 都要求金融教育也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理论继承上, 《金融学》无疑是在货币银行理论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经济范 畴,货币银行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新的社会、经济环境 赋予了它新的表现形态、内涵及作用。金融学则是在当代新的历史阶段中,有关货币银行理论研 究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 1.3 金融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金融学主要研究货币、信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活动及其规律。 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对金融学的研究应该既包括以金融主体行为及其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微观金融学的内容,又包括以金融系统整体的运行规律及其各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 宏观金融学的内容。 金融学在某种意义上又属于综合性的经济科学。 概括起来,金融学主要研究和阐述以下几方面内容:货币及信用原理、金融机构运作原理、金融 市场与投资、金融调控及货币政策、国际收支、汇率与国际货币体系、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等 第 2 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2.1 货币的产生及发展 2.1.1 货币的产生 物物交换的弊端: 一是“需求的双重巧合”制约了交换的顺利实现。二是参与交换的商品越多,价格关系就越复杂。 三是比价的波动影响“交叉兑换比率”的实现。四是缺少普遍接受的价值储存手段。 以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方式就成为价值表现形式。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四个阶段,有过四种价值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扩 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2.1.1.1 简单的价值形式:当人类社会开始有剩余产品时,交换只是一种偶然的行为。一种商品 价值偶然、简单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就是简单的价值形式。 2.1.1.2 扩大的价值形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剩余产品不断增多,交换变得经常而丰 富,一种商品不是偶然的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而是和越来越多的商品交换,由更多商品来表现 自己的价值,成为扩大的价值形式。 2.1.1.3 一般价值形式:市场上所有商品都由一种商品表现价值,即一般价值形式。在一般价值 形式下,商品的直接物物交换变成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一般等价物具备了货币的一 般性质。 2.1.1.4 货币形式:第二次大分工后,产生了专门的商品生产,一般等价物的固定化就成为经济 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一般等价物相对固定在某种特殊商品上后,这种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价值形式是价值形式的最高阶段。 2.1.2 货币形态的变迁:人类发展史上的货币形态十分繁杂。在古代,作为货币的有牲畜、盐、 茶叶、皮革等,也有铜、铁、贝壳、银、金。到现代,我们所熟悉的是纸币、辅币、银行存款和 信用卡等。从上述货币的演变可以发现:货币是由早期的实物形态,慢慢发展为用它的替代物, 即代用货币,然后发展到现代的信用货币。 2.1.2.1 实物货币:实物货币是货币形式发展最原始、最朴素的形式,它是与原始、落后的生产 方式相适应的。由于许多实物货币携带不便、不能分割、质地不一、容易受损等,很难作为理想 的交换媒介。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金属货币经历了两种转变。 一是从质上看,经历了由贱金属到贵金属的演变; 另一种是从形态上看,经历了由称量货币到铸币的转变。 2.1.2.2 代用货币:代用货币本身价值低于其所代表的货币价值。相对于金属货币,代用货币具 有成本低廉,易于携带,节省稀有贵金属等优点。 代用货币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交易者关心的并不是流通手段本身有无价值,而是它能否 起媒介作用,这就产生了由价值符号或代用货币代替真实货币的可能性。而代用货币的完善形式 就是纸币。 2.1.2.3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与支付手 段的货币形式,是货币的现代形态。信用货币可分为辅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等几种主要形式。 信用货币的基本特征是:其本身的价值低于货币价值,不再代表任何贵金属,以国家和银行的信 誉作保证。 2.1.2.4 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是一种通过银行的电子计算机自动转帐系统进行收付的货币。它是 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 通过销售终端、 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功能的“储 值”或“预付支付机制”。 电子货币具有以下特点:①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依托,进行储存,支付和流通;②可广泛应用于 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领域;③融储蓄、信贷和非现金结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④电子货币具 有使用简便、安全、迅速、可靠的特征;⑤现阶段电子货币的使用通常以银行卡(磁卡、 2.1.3 货币的本质 一是货币金属论,认为货币与贵金属等同,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货币的价值取决 于贵金属的价值。 二是货币名目论。货币名目论者从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出发,否定货币的实质价值, 认为货币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名目上的存在。 马克思定义了货币并指出,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和价值形态发展 的必然产物。首先,货币是商品。作为商品,它同其他一切商品一样,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体。货币具有价值,说明它与普通商品一样,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物。 其次,货币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同普通商品有如下区别: (1)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而普通商品则没有这种作用。 (2)普通商品只具有由其自 然属性所决定的特定的使用价值,而货币商品除了同样具有这种特定的使用价值之外,还具有一 般的使用价值,即具有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2.2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五大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是基本职能的派生职能。 2.2.1 价值尺度: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货币的 第一职能,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也叫本质职能。 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就是商品,它与其他商品一样,也有价值。货币在 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有现实的货币,只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 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的时候,就是商品的价格。 2.2.2 流通手段: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发挥交易媒介作用时,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它是货币 的基本职能之一,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是价值尺度职能的必然发展。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真实的货币或现实的货币。交易的完成要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观念上的货币是买不到任何东西的,而执行价值尺度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这是二者的重 要区别。我国人民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人民币的流通具有普遍的接受性、垄断性和独占性。 2.2.3 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如清偿债务、支付税金、房租、 水费、工资等,起到延期付款的作用,即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是货币流通手段职能派生出来的。它起因于赊账的商品交易,当货币作为流通 手段时,则是价值单方面转移。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对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2.2.4 贮藏手段:当货币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时,它就会 暂时退出流通领域,起到贮水池的作用。此时,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 货币贮藏的作用:①作为流通手段准备金的贮藏。②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的贮藏。③作为世界货 币准备金的贮藏。信用制度发达以后,货币贮藏手段有了更大的变化。首先,纸币也可充当贮藏 手段。其次,社会各阶层把自己持有的货币资产或收入存入银行,使贮藏手段趋于集中。 2.2.5 世界货币:当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着一般等价物作用时,称其为世界货币。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货币流通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许多国家的货币,在国际市场发挥 着作为国际货币的三种效能,即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财富转移的作用。 货币的以上五种职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它们都体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正是因为货币 能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具有和一切商品交换的能力,因此它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当 货币上述两个基本职能进一步发展时,才会出现贮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既与货币的两个基 本职能密切相关,又以贮藏手段职能为前提。世界货币职能是货币前四个职能的继续和延伸。总 之,五大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是随着商品流通及其矛盾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2.3 货币制度构成及其演变 2.3.1 货币制度构成: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和组织形式。它 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综合构成。货币制度的构成具体包括:货币材料、货币单位、 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等。 2.3.1.1 货币材料:货币材料也称币材,就是国家规定哪种材料作为货币,这是一个国家建立货 币制度的首要步骤。用哪种商品作为币材就称为那种商品的本位制,比如用金、银作为货币材料 就分别形成金本位制、银本位制等。 2.3.1.2 货币单位:货币单位的规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二是确定货币 单位的值,即包含多少货币金属。 2.3.1.3 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本位币又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本位币是一种足值的 铸币,其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基本相符,这是本位币的基本特征。本位币有如下特点:①自由铸 造。②无限法偿。③磨损公差。在金属货币流通制度下,铸币流通会有自然的磨损,不法之徒还 有意削边、擦损。 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供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辅币主要用贱金属铸造。辅币是不 足值的铸币。辅币在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上具有以下特点:①辅币可以与本位币自由兑换。② 辅币实行限制铸造。③辅币是有限法偿货币。国家对辅币规定了有限的支付能力。 在不兑现的纸币制度下,本位币的自由铸造被取消了。本位币的磨损公差规定在许多国家都改为 规定纸币的流通年限,如新加坡规定,新发行的货币流通 3 年必须收回销毁。不兑现纸币制度下, 辅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2.3.1.4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货币发行准备是指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时须以某种金属或某几种形 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使货币的发行与某种金属或某些资产建立起联系和制约关 系。在金属货币制度下,黄金储备的用途有三个方面:第一,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第二,作 为扩大或收缩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第三,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2.3.2 货币制度的演变 货币制度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从其形态上来看,主要经历了银 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2.3.2.1 银本位制:银本位制是历史上最早出现,也是实施时间最长的一种货币制度。它以白银 为货币金属,以银币为本位币。在银本位制度下,银币可以自由地铸造和自由熔化,是无限法偿 货币,银币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19 世纪后期,世界白银产量大幅度增加,白银的价格开始跌落, 许多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开始用黄金取代白银作为货币使用。 20 世纪初,除了中国、印度、墨西哥等少数国家仍实行银本位制外,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放弃 了这种货币制度。 2.3.2.2 金银复本位制: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贵金属都是铸造本位币的材料,可以自由 地输出、输入,金币和银币可同时流通,都可以自由地铸造,具有无限法偿。历史上,金银复本 位制经历了三种形态:平行本位、双本位以及跛行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的特点是:金币和银币同为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自由输出、输入,国家 不规定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而由市场上金银的比价确定。这样,每种商品都具有金和银表示的 两种价格,金银市场比价波动必然引起商品双重价格比例波动,给商品交易带来麻烦。 双本位制: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固定比价,两者交换比率不受市场金银价格波 动的影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 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 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跛行本位制:金银币都是本位币,但金币能自由铸造,银币不能自由铸造,且限定每次支付的最 高限额,金币和银币按法定比价进行交换。事实上,在这一制度下,银币已经演变成辅币,金本 位制度初步形成。 2.3.2.3 金本位制: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是英国。金本位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金币本位制、金 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式。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其基本内容是“四自”,即 规定金铸币为本位货币,居民可将金块自由申请铸造成金币,金币可自由熔化为金块、银行券可 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和金币可自由输出、输入。 金块本位制特点是:政府停止铸造金币,不允许金币流通,代替金币流通的是中央银行发行的纸 币。纸币的发行是以金块为准备,金准备多,发行的纸币就多,反之,则少;纸币的价值与黄金 保持等值关系;人们持有的其他货币不能兑换成金币,但可以兑换为金块;黄金仍可自由输出入。 金块本位制称为“富人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其特点是:规定纸币的含金量,国内只流通纸币,无铸币流通、 无金块兑换。中央银行将黄金和外汇存放在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 货币的法定兑换比率。本国居民可以将本国纸币兑换成外汇,再向其他相关国家兑换金块。 2.3.2.4 不兑现的信用本位制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指既不规定含金量也不兑换黄金,完全取消流通货币的金银保证,流 通中的货币通过中央银行的信贷程序投放出去的货币制度。 因为纸币的发行数量直接由政府决定, 如果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的商品对它的需要时,就会使社会购买力大于商品可供量,达到一定程 度时,必然引起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2.3.3 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 我国现行的人民币制度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作为我国唯一合法通货,人民币具有无限法偿 能力。人民币实行垄断发行,统一计划管理的制度,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发行机关,并集中管 理货币发行基金。 第 3 章信用和征信 信用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多产生于货币借贷和商品交易的赊销或预付之中。 信用以偿还本息为基本特征,其主要形式包括国家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等。信 用是金融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3.1 信用的产生及特征 3.1.1 信用的产生:在私有制下,贫困家庭缺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了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 向富裕家庭借债,这样就产生了信用。因此,剩余产品的出现和贫富差别是信用产生的前提条件。 在商品经济社会,商品和货币在各个所有者之间分布是不均衡的。一方面,生产者要出卖商品; 另一方面,购买者买进商品后因为贫穷或没有货币,产生借贷的需要,这样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 展就成为信用产生的社会基础。 3.1.2 信用的要素 信用交易或信用活动包括三个基本的要素,即信用主体、信用工具和时间间隔。 信用主体是参与经济活动的市场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银行和个人等。信用工具可以从不同的 角度进行划分。时间间隔即承诺与兑现承诺的时间差。 3.1.3 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从微观上看,信用对企业和个人筹措发展资金,节约流通费用,增强竞争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从宏观上看,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契约产生预期效果的基础是 信用。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的一个必备要素,它对于加速资金集中,扩大社会投资,扩大消费需 求,拉动经济增长和调控宏观经济都具有重要作用。 3.2 信用形式 信用活动是通过具体的信用形式表现出来的。 信用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民间信用等。 3.2.1 高利贷信用:高利贷在人类社会中久已存在,极高的利率是其最明显的特征。它是一种通 过发放实物或货币而收取高额利息为特征的借贷活动。 高利贷信用产生于原始社会瓦解时期,那时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原始公社内部产生了贫富分 化。有以下特点:高利贷的利率高、剥削重。 3.2.2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互相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的信用。具体形式:企业间的商品赊销、 分期付款、预付货款、委托代销等。 特点:主体是厂商;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优点:方便和及时。局限性:规模和数量 上的局限性;方向上的局限性;信用能力上的局限性;商业信用还存在信用期限上的局限性。 3.2.3 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间接融资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特点:客体是货币资本;主体一方是银行和金融机构,另一方是企业和个人;银行信用与产业资 本的动态不完全一致。优点:规模和数量上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银行信用的投放方向不受 限制;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期限上的局限性。 3.2.4 国家信用:国家信用也叫政府信用,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参与的一种信用形式,主要表现 为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 政府信用基本形式:由国家发行政府债券;政府发行专项债券;向银行透支或借款。其中最主要 的形式是国家发行国库券和公债券。 国家信用在经济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是解决财政困难的较好途径。解决财政赤字的途 径有增税、从银行透支和举债三种。 3.2.5 消费信用:消费信用亦称个人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 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类型:工商企业以赊销商品(延期付款) 、分期付款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 的信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消费者提供的消费信用,也就是消费贷款,它属于长期 消费信用年。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消费者的购买力需求与现代化生活需求的矛盾,有助于提高消费水平。 同时,消费信用也可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3.2.6 国际信用:国际信用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银行及其他自然人或法人对别国的政府、银行 及其他自然人或法人所提供的信用。 按领域划分,国际信用可分为贸易信用和金融信用两大类。按其期限,国际信用可分为短期信贷、 中期信贷和长期信贷。按贷款人划分,国际信用还可分为由私营企业、银行、经纪人等提供的私 人信用、由政府直接提供或通过国营信贷机构提供的国家信用以及国际金融组织与区域性金融组 织提供的信用。 3.3 信用工具:信用工具是具有一定格式并准确记载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偿还日期和偿 还额,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能有效约束双方行为的书面信用凭证。信 用工具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书面凭证。 3.3.1 信用工具的特征:特点:偿还性;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 信用工具的收益有三种:固定收益,是投资者按事先规定好的利息率获得的收益;即期收益,又 叫当期收益,就是按市场价格出卖时所获得的收益;实际收益,指名义收益或当期收益扣除因物 价变动而引起的货币购买力下降后的真实收益。 3.3.2 信用工具的分类 现实经济生活中,信用工具的形式多样,也有多种分类方法,最常见的是按时间长短分为短期信 用工具和长期信用工具。 3.3.2.1 短期信用工具:短期信用工具是指一年期以下的票据和信用证等信用工具。票据是具有 一定格式,载明金额和日期,到期由付款人对持票人或指定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信用凭证。 票据一般分为:汇票、本票、支票。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要求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一定期限 内,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票据。按出票人不同,汇票可分成银行汇票和商业 汇票。按承兑人的不同,汇票可分成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承诺 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本票按其出票人身份为标准,可以 分为银行本票和商业本票。支票是出票人签发,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 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可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支票一经背书即可流通转让,具有通货作用。 3.3.2.2 长期信用工具:长期信用工具又称有价证券,是具有一定面额,代表财产所有权或债权, 期限在一年以上,并能定期取得一定收入的凭证。股票是股份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按其所持股 份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所有权凭证。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 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承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的债务凭证。 凭证上载明债券发行机构的名称、 面额、期限、利率等事项。债券一般分为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又称公司债 券,是企业为集资而发行的债务凭证。政府债券,是政府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务凭证。金融债 券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作为债务人发行的债务凭证。 3.3.2.3 其它分类:信用工具按有无金融机构的参与分为直接信用工具和间接信用工具两大类。 直接信用工具:非金融机构发行的直接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商业票据、公债、国库券、公司债券和 股票等。 间接信用工具:金融机构发行的存款单、银行票据等,是由金融机构作为借贷双方的金融中介参 与的信用。 3.4 征信与社会征信体系 3.4.1 征信:征信,中文之“征”即证、验、求,“信”即信用、诚实、信任之意。狭义的征信, 是指调查、验证、评价他人信用;而广义的征信,还有“求取他人对自己的信用”之意。 基本功能:了解、调查、验证他人的信用,使赊销和信贷活动中的授信方能够比较充分地了解信 用申请方的真实资信状况和如期还款能力。 3.4.2 征信和信用的关系:信用主要是指借钱还钱、先消费后付款等经济活动;征信则指的是专 业化的信用信息服务,为了让大家更方便地借钱,通过第三方机构将每个人的信用信息集中起来, 在需要的时候供信贷机构及各相关主体使用。这是信用与征信的主要区别。 3.4.3 征信体系:征信体系是指与征信活动有关的法律规章、组织机构、市场管理、文化建设、 宣传教育等共同构成的一个体系。 征信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为信贷市场服务,但同时具有较强的外延性,还向商品交易市场和劳动力 市场提供服务。 社会征信体系:个人征信体系和企业征信体系两大部分。 个人征信的征信对象主要针对本国公民、在该国长期活动的外国人及个人资产。个人征信体系是 指能证明、解释和查验个人信用情况而建立的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资料和行事规则的制度 框架。它主要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系统、个人信用风 险管理制度、个人信用风险转嫁制度等。企业征信的征信对象是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中小型企 业及其发行的债券,主要为征信对象提供企业信用调查、资信评级、股票债券评级、市场调查等 服务。 3.4.3.1 征信体系模式 第一种是市场主导型模式,又称民营模式。特征是征信机构以盈利为目的,收集、加工个人和企 业的信用信息,为信用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独立的第三方服务。政府基本上处于社会信用体系之外, 主要负责立法、司法和执法,建立起一种协调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同时其本身也成为商业性 征信公司的评级对象。第二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又称公共模式或中央信贷登记模式。这种模式 是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为主体,兼有私营征信机构的社会信用体系。其征信 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各国中央银行管理,主要采集一定金额以上的银行信贷信息,目 的是为中央银行监管和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服务。另一部分由市场化的征信机构组成,一般从 事个人征信业务。第三种是会员制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以行业协会为主建立信用信息中心,为协 会会员提供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互换平台,通过内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征集和使用信用信 息的目的。 3.4.3.2 征信机构:征信机构是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信用信息服务的机构。其业务主要是采集、 存储、加工、分析信用信息,提供信用信息查询、信用报告服务或其它信用查询服务。它包括信 用信息登记机构、信用调查机构、信用评分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等。 3.4.4 建立征信体系的必要性: 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完整性、 客观性, 使人们自觉地坚守“诚信”, 经济得以健康发展。征信制度的建立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各部门管理社会的成本,提高工 作效率。银行利用征信技术合理扩张授信业务,增加资金流通数量和速度,并刺激经济发展,拉 动消费和投资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从而达到促进金融经济发展的作用。 3.4.5 我国的信用现状及征信体系建设 现状:履约率低;债务人大量逃废债务;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等恶性案件不断发生;企业进行 虚假信息披露、包装上市圈钱等行为屡见不鲜;以万亿元计的银行的不良贷款积累;盗窃知识产 权等等。 这些问题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首先,信用缺失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其次,信用的严重缺失导致市场交易成本上升,资源 配置效率下降。最后,信用缺失加大了金融风险。 当前我国的社会征信系统的建立,关键是建好五个子系统:一是信用档案系统,包括个人信用档 案和企业信用档案;二是信用调查系统,包括贷款信用、融资信用、合资合作信用、贸易伙伴信 用调查;三是信用评估系统,对企业和个人进行信用评估综合考察和客观、科学、公正的分析研 究;四是信用查询系统,包括企业和个人两套信息系统;五是失信公示系统,根据失信行为严重 程度的不同,分为内部公示和外部公示。 4.1 利息与利率 4.1.1 利息及其本质 所谓利息,是贷款者放弃获取投资收益的补偿,是一段时期内放弃货币流动性的报酬;或者说, 是贷款者因暂时让渡货币资金使用权,从借款者那里取得的超过借贷货币额的报酬。对于借款者 来说是借用本金应付出的代价。 利息究竟来源于何处,其本质是什么? 4.1.1.1 马克思关于利息本质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利息是财富的分配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利息可以称为是借贷资本这种特殊商品的价 格,任何时候都由供求决定。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息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劳动,本质是雇佣工人创 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借贷资本家的那部分利润即剩余价值,它反映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 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生产关系。 4.1.1.2 西方学者关于利息本质的观点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认为,利息是由于地租存在而产生的,是因为暂时放弃 货币的使用权而获得的报酬,即“利息报酬论”。 纳骚?西尼尔认为利息是借贷资本家节欲的结果。 欧文?费雪认为利息是不耐程度的指标,是倾向于借债的不耐程度、时间偏好高的人与倾向于放款 的不耐程度、时间偏好低的人进行充分活动的结果。 约瑟夫?马西认为利息直接来源于利润,并且是利润的一部分。 亚当?斯密认为利息具有双重来源:当借贷资本用于生产时,利息来源于利润;当借贷资本用于消 费时,利息来源于借款者别的收入。 凯恩斯认为利息来源于一定时期内人们放弃货币的灵活偏好的报酬,利息率并不决定于储蓄和投 资,而是决定于货币存量的供求和人们对流动性偏好的强弱。 4.1.2 利率的概念 利息水平的高低是由利息率表示的。利息率简称利率,是指借贷期内所获得的利息额与借贷资本 金的比率,称为利息率,也称为收益率。利率的计算公式为: 利率=(一定时期借贷货币取得的利息额/一定时期借贷的资本额)×100%。 4.1.3 利率的表示与计算方法 4.1.3.1 利率的表示方法有: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年利率一般以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通 常称为年息几厘。月利率一般以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通常称为月息几厘。日利率一般以本金的 万分之几表示,通常称为日息几厘。 4.1.3.2 利息的计算方法利率的计算有两种基本方法:单利计息法和复利计息法。 单利是指在计算利息时,不论借贷期限的长短,仅按本金计算利息,所生利息不再加入本金重复 计算下期利息的方法。单利计算公式为:I=P?r?nS=P?(1+n?r) 式中,IDD利息额;PDD本金;rDD利率;nDD借贷年限;SDD为本金和利息之和。 复利是指在计算利息时,将本期所生利息加入本金计算下期利息的方法,即第一年按本金计算利 息,第二年将第一年的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出第二年的利息,以后各年以此类推。复利计算公式 为:S=P?(1+r)nI=S―P 4.2 利率的种类和决定因素 4.2.1 利率的种类 4.2.1.1 根据利率在借贷期内是否调整,可以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内固定不变、不随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动的利率。固定利率适用于借款 期限较短或市场利率变化不大的情况。 浮动利率是指利率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 浮动利率较适合借款期限比较长的情况, 可使借贷双方都承担较小的利率变化风险。 4.2.1.2 根据利率形成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官定利率、市场利率和公定利率 官定利率是指由一国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要求强制实施的利率。市场利率是指由 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所确定的竞争性利率。公定利率是指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如银行、 公会等确定的利率。它只对会员银行有约束作用。 4.2.1.3 根据利率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利率,即银行的挂牌利率。它是指在通货膨胀下没有剔除通货膨胀 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在物价不变、货币购买力不变的条件下的利率,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则是名 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后的利率。若用 i 表示实际利率,r 表示名义利率,p 表示通货膨胀率。则实 际利率的计算公式为:i=rCp 4.2.2 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 4.2.2.1 平均利润率:决定利率水平高低的首要因素是利润。利率高于零低于平均利润率,在零 和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 4.2.2.2 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利率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但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其 变动的主要原因是由市场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造成的。 4.2.2.3 宏观经济政策:利率是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杠杆,又是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的 外生变量。当宏观经济形势过热时,提高利率,以减少货币供应量;当宏观经济萧条时,降低利 率,以增加货币供应量。 4.2.2.4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为避免损失,往往在银行公布的利率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通货膨 胀率。而在通货紧缩时期,则降低利率,以刺激人们消费和企业增加投资,推动经济走出低谷。 4.2 利率的种类和决定因素 4.2.2.5 汇率水平:本币贬值会刺激本国出口的增加和外国资金的流入,进而增加国内资金市场 上的资金供给,带来利率下降的压力;反之,本币升值会刺激进口的增加和资本的外流,从而减 少国内市场上的资金供给,产生利率上升的压力。 4.2.2.6 国际利率水平:国际利率水平高于本币利率水平,会刺激资本外流,增加套汇、逃汇活 动,导致基础货币回笼,货币供给量减少,本币利率呈上升压力;反之。 此外,利率水平的高低还会受到利率管制、经济周期、借贷期限等因素的影响。 4.2.3 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4.2.3.1 利率变动对社会总供求的影响:利率与货币供给成正比,与货币需求成反比。利率的变 动一是影响储蓄者对货币的供给,二是影响筹资者对货币的需求。 4.2.3.2 利率变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在经济过热时期,商品价格水平较高时,可提高利率,增 加人们的货币储蓄量,抑制人们的现期消费,并提高企业借款的成本,减少企业的现期投资,以 使商品的价格下降;反之。 4.2.3.3 利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投资可分为实物投资和证券投资。就实物投资而言,利率提高, 意味着筹资成本增加,投资后的相对获利减少,这会抑制投资;反之。利率对证券投资的影响主 要是调节银行储蓄与有价证券的结构,以及对不同有价证券的选择。银行利率与有价证券价格成 反比。 4.2.3.4 利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对资本可自由流动的国家来说,一国提高利率,产生国际 间利差(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 ,会促使外国资本流入,可改善该国国际收支逆差或加大国际收 支顺差。但是,提高(降低)利率产生的资本流入(流出)会带来国内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减少) , 货币供应量上升(下降)的效应,这会减弱提高(降低)利率、紧缩银根(扩张信用)的效果。 4.3 西方利率理论 4.3.1 古典利率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决定于资本的供给和需求,这两种力量的均衡决定了利率 水平。 资本的供给来源于储蓄, 利息是对推迟消费储蓄行为的补偿, 它取决于人们的“时间偏好”、 “节欲”、“等待”等因素。储蓄(S)是利率(i)的递增函数。投资(I)是利率(i)的递减 函数。如下图: 4.3.2 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认为货币最富有流动性,在任何时候都能转化成任何资产而不遭 受损失。利息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货币、牺牲流动性所得到的报酬。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由 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因此货币的供给独立于利率;货币需求是内生变量,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 好。人们的流动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多,而流动性的强弱取决于人们的交易动机、预 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是收入的递增函数,投机动机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以 L1 表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以 L2 表示投机动机,货币总需求可表示为:L=L1(Y)+L2(i)。 当利率下降到某一水平时,人们预期未来利率水平会上升,货币的需求就会无限大,人们只持有 货币,而不购买债券,无论中央银行供应多少货币,都会被储存,从而使利率水平不能继续下降, 即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4.3.3 可贷资金理论: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的。 可贷资金的供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当前的储蓄 S;二是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即新增发的 货币△MS,这两个方面都是利率的增函数。可贷资金的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前的投资需求 I; 二是货币贮藏的需求即净窖藏△H,这两个方面是利率的减函数。 4.3.4IS-LM 分析的利率理论: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 IS-LM 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 起,构成一个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较为完善的表述。IS 曲线是指商品市场均衡时,表示产出 Y 和利率 i 之间关系的曲线,是利率达到均衡时投资和储蓄的供求,利率决定于收入的情况。 LM 曲线是指货币市场均衡时,表示产出 Y 和利率 i 之间关系的曲线,是利率达到均衡时货币的供 求,收入决定利率的情况。当 IS、LM 曲线相交时,表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状态, 其交点决定了均衡的产出和利率。如图 4.3.5 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 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不同期限债券的收益率与期限之间关系的理论。 可用债券的回报率曲线表示。债券的收益率曲线是指把期限不同,但风险、流动性和税收等因素 都相同的债券的回报率连成的一条曲线。根据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到期给债券带来的收益不同, 可以把收益率曲线分为向上倾斜、水平以及向下倾斜、先向上再向下倾斜四种类型。如图 4.3.5.1 预期假说理论:预期假说理论理论认为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的水平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 在于对未来利率水平的预期,长期利率是某一期限内预期的短期利率的平均值,即投资者在持有 一年到期和在上年出售这种债券下一年再投资得到的回报是相同的。 该理论无法对利率曲线为什么几乎总是向上倾斜的原因作出解释。 4.3.5.2 市场分割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又称期限偏好理论。不同期限的债券市场相互之间是完全 独立、彼此分割的。无论投资者或借款者都有强烈的期限偏好和期限需求,由于他们只对一种期 限的债券具有强烈的偏好,而对其他期限债券却并非如此,所以,他们不会因为不同期限的收益 差别而放弃或改变他们的需求期限范围。 4.3.5.3 风险溢价理论:风险溢价理论认为,金融市场是有风险的,对未来利率不可能完全预期。 利率期限越长,利率变动的可能性越大,利率风险也就越大。投资者为了减少风险,偏好流动性 较高的短期证券。而筹资者希望长期使用资金,偏好期限长的长期债券,而且期限越长越好。为 了吸引投资者购买长期债券,必须支付一份流动性升水才能使他们愿意持有长期债券。因此,长 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一方面是作为对风险的补偿,另一方面也是对放弃流动性的补偿。 4.4 我国利率体制及改革 4.4.1 我国利率制度的沿革 4.4.1.11949 年~1978 年高度集中的利率管理体制:在 1949 年~1978 年期间,一切利率都由国 家计划制定,这一时期的利率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利率决定和调整权高度集中于政府与 中国人民银行。②利率种类少,结构不合理。不仅存在存贷款利率倒挂的现象,而且存在长短期 利率倒挂的现象。③利率不能发挥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在
年期间,银行存贷款利率 仅进行过 6 次大面积调整。④利率传导机制是完全的行政机制。 4.4.1.21978 年至今实行利率管制下的有限浮动利率制度:1978 年以后利率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 中的重要性显现出来,利率管理体制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1999 年 3 月 2 日,人民银行修订并下发了《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 ,强调了利率杠杆对国民经济 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简化了利率管理的种类,明确了人民银行利率管理和金融机构自定利率的范 围,使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以规范的形式明确下来。 4.4.2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4.4.2.1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 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 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 4.4.2.2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略) 4.4 我国利率体制及改革 4.4.2.3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思路和内容 目前,我国金融界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达成的共识是:放开利率先从货币市场开始;存贷款利率改 革的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其中贷款利率先扩大浮动幅度, 再全面放开,存款利率先放开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再放开小额和活期存款利率。 4.4 我国利率体制及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 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3.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 4.政府(或中国人民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利。 在上述的内容当中,商业银行对存贷款的定价权是利率市场化也是金融市场化的核心内容。 5.1 金融机构体系概述 5.1.1 金融机构及其类型 金融机构泛指从事金融业务、协调金融关系、维护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机构。金融机构体系又称 为金融体系,是一个由经营和管理金融业务的各类金融机构组成的整体系统。 金融体系包括:货币金融政策及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机构;金融业务的经营机构;金融活动的监管 机构。 金融机构按活动的领域分为直接金融机构和间接金融机构。前者指活跃于证券市场并为筹资者和 投资者牵线搭桥,提供策划、咨询、营销、经纪、登记、保管、清算、资信评级等一系列相关配 套服务的中介机构,各种证券经营公司大都为直接金融机构。后者指活动于间接金融领域,在最 初的资金提供者和最终的资金使用者之间进行债权债务转换的中介机构。 按职能作用,金融机构有中央银行(或其他一些专业金融领域的监管机构,如证监会之类)与一般 金融机构之分。前者承担宏观金融调控、进行金融监管的重任,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后者则是商 业化经营,通过向社会提供特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取得收入。 按业务特征,金融机构有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分。凡是被称之为银行的金融机构,一般都以 存款、放款、汇兑结算等传统而典型的银行业务为其主要经营内容。其他所谓的专业银行,也大 都以存款、贷款为主要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它包括保险、证券、信托、租 赁、投资等机构。 5.1.2 金融机构的功能 5.1.2.1 间接金融机构的功能:间接金融中介机构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 首先,金融中介机构能够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所谓交易成本是指从事金融交易所需花费的时间和 金钱。其次,金融中介机构可以防范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5.1.2.2 直接金融机构的功能:直接融资市场中的金融机构,如证券经纪人和证券交易商、投资银 行以及证券交易所等对于证券市场的顺畅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往往居于证券的发行者(资金 需求者)和投资者(资金提供者)之间,在自身承担了相应的收益和风险的同时,使双方更有效地进 行直接的投融资。 5.2 西方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架 5.2.1 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银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的日益加 强而不断发展和强化。中央银行最初由商业银行演变而来,如 1656 年成立的瑞典银行和 1694 年 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最初都是商业银行,后来分别被政府改组为中央银行。 5.2.2 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最早出现的现代银行机构。现代商业银行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 理结算为基本业务,并为顾客提供多种服务,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商业银行与其他专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基本区别在于商业银行是惟一能接受、创造和收缩 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 5.2.3 专业银行:专业银行是指专门经营指定范围的金融业务和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的银行。其特 点是:①专门性。②政策性。③行政性。 5.2.3.1 开发银行:开发银行是专门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长期投资的需要而设立的银行。这类 投资项目具有投资量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等开发性特点,一般商业银行不愿意承担。开 发银行多为国家或政府创办,不以盈利为目的。 5.2.3.2 储蓄银行:储蓄银行是指专门吸收居民储蓄存款并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这类银行 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居民消费者,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储蓄存款,资金运用主要是为居民提供消费 贷款和抵押贷款,投资政府公债、公司债券以及转存商业银行等。 5.2.3.3 抵押银行:抵押银行是指专门办理以不动产抵押长期贷款业务的银行。抵押银行的资金来 源主要是通过发行不动产抵押债券筹集到的长期性资金。其长期贷款业务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以 土地为抵押物的贷款,贷款对象是土地所有者或农场主;二是以城市不动产为抵押物的贷款,贷 款对象主要是房屋所有者和建筑商。 5.2.3.4 进出口银行:进出口银行是为通过金融渠道支持对外贸易、开拓国际市场而设立的一种专 业银行。创建进出口银行的宗旨是推动本国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大型机电设备的进出口贸易,加 强国际间金融合作。进出口银行的资金来源除自有资金外,还可以向财政部、中央银行借款或发 行金融债券。 5.2.3.5 外汇银行:外汇银行是专门经营外汇业务和国际结算的银行。外汇银行的资金来源除自有 资金外,还可以吸收存款、发行债券。业务有:①外汇业务。②贸易融资业务。③对内融资业务。 ④对外融资业务。⑤国际证券业务。⑥外币资金的筹集。 5.2.3.6 农业银行:农业银行是指在政府指导和资助下,专门为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 农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发行债券以及根据有关法规出资团体的缴纳款等;资金运 用主要是向农牧渔民创业和发展生产提供低息贷款。 5.2.4 非银行金融机构 5.2.4.1 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是依靠投保人缴纳保险费筹集资金, 并对发生意外灾害和事故的投保 人予以经济赔偿,是―种信用补偿方式。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是保险公司获利的主要来源。保险 公司筹集的资金除了一部分用于应付赔偿所需外,其余部分主要投向稳定收入的政府债券、企业 债券和股票,以及发放不动产抵押贷款、保单贷款等。 5.2.4.2 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是指专门为工商企业提供证券投融资服务和办理长期信贷业务的金 融机构。投资银行的业务从广义上说,是指所有的资本市场业务。从狭义上来说,仅是指传统的 投资银行业务,即在一级市场上为融资者提供服务的业务。除了传统的证券承销和融资业务外, 现代投资银行业务涵盖了证券经纪、证券交易、投资管理、收购兼并、财务顾问、金融创新、衍 生工具、项目融资、杠杆租赁等广泛的领域。 5.2.4.3 退休或养老基金会 :退休或养老基金会是指雇主或雇员按期缴付工资的一定比例, 在退休 后可取得一次付清或按月支付的退休养老金。其资金来源由职工和雇主共同出资积聚而成,即雇 主的缴款以及雇员工资中的扣除及自愿缴纳。资金运用的收益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退休或养老 基金会的资金运用以长期投资为主。 5.2.4.4 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行基金股票或基金受益凭证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 来,直接或委托他人将集中起来的资金投资于各类有价证券或其他金融商品,并将投资收益按原 始投资者的基金股份或基金受益凭证的份额进行分配的―种金融机构。投资基金本质上是一种金 融信托,其优点在于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专家理财、规模经济等。 5.2.4.5 信用合作社 :信用合作社是在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互助合作性金融组织, 由同一 地区、同一工会或在同一公司工作的职工等特定范围的成员组成。资金主要来源于合作社成员缴 纳的股金和吸收的存款,资金运用主要是向信用合作社的成员发放贷款。 5.2.4.6 邮政储蓄机构 :邮政储蓄机构是一种与邮政部门关系密切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经营小额存 款,其吸收的存款一般不用缴存准备金,其资金运用一般是存入中央银行,或购买政府债券。 5.3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5.3.1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国务院的组成部分,是制定和执行货 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宏观调控部门。中国人民银行的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 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只与政府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往来关系。 5.3.2 其它金融监管机构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逐渐由单一全能型的监管结 构走向多重机构的分业监管。根据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我国先后成立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 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分别对证券、保险和银行业进 行监管,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5.3.2.1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1992 年 10 月, “证监会”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统 一监管体制开始形成。 5.3.2.2 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保监会”于 1998 年 11 月 18 日成立,是全国商业保险的 主管部门,为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维护保险业的合法、稳 健运行。 5.3.2.3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银监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银监会自 2003 年 4 月 28 日起正式履行职责。 5.3.3 商业银行 :我国的商业银行主要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 商业银行等。商业银行的共同特点是:股权结构并非国家所有,而是以股份形式组成,产权关系 明晰,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初步建立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平衡、 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 5.3.4 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设立, 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 非营利性金融机构。1994 年,我国正式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5.3.4.1 国家开发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于 1994 年 3 月 17 日正式成立,直属国务院领导。其总部设 在北京,目前在全国设有 32 家分行和 4 家代表处。同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相比,国家开发银行有 如下特点:一是任务特殊。二是经营目标特殊。三是融资原则特殊。 5.3.4.2 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于 1994 年 7 月 1 日成立,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府 全资拥有的国家出口信用机构,其国际信用评级与国家主权评级一致。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 家产业政策、外经贸政策、金融政策和外交政策,为扩大我国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 品出口,推动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促进对外关系发展和 国际经贸合作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 5.3.4.3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于 1994 年 11 月 18 日正式成立,是直属国务院领 导的国有农业政策性银行。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 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 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具体业务范围,由国务院根据一定时期国 民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需要并考虑其承办能力来界定。 5.3.5 非银行金融机构 5.3.5.1 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是经营保险业务的经济组织。它的主要经营活动包括财产、人身、责 任、信用等方面的保险与再保险业务及其他金融业务。其资金来源为以保险费形式聚集起来的资 金以及投资收益。 资金运用则为保险赔付、 政府公债、 市政债券、 公司股票等。 我国保险业于 1980 年恢复办理。 5.3.5.2 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是以经营证券业务为主的金融机构。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有:代 理企业发行各种有价证券、代理客户买卖证券、证券自营、代办股票红利支付和债券的还本付息、 证券的代保管、证券投资咨询等。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由若干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投资组建的 股份制证券公司;另一类是由银行、信用社、企业集团、租赁公司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设立的 证券营业部。 5.3.5.4 信托投资公司 :信托投资公司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金融机构。1979 年 10 月,新中国 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对外窗口组建成立。 5.3.5.5 信用合作社 :我国现行的信用合作社有两大类,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前者 主要为农村广大农民及乡镇企业的生活、生产提供金融服务;后者则主要为城市集体企业、个体 工商业户、城镇居民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两类信用社均属于我国互助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实 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原则。 5.3.5.6 财务公司 :我国的财务公司即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是指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 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财 务公司在业务上接受银监会领导、管理、监督与稽核,在行政上隶属于各企业集团,是实行自主 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企业。 5.3.5.7 邮政储蓄机构 :我国邮政储蓄业务于 1986 年恢复,并在邮政总局下设立邮政储汇局。依 照规定,邮政网点吸收的储蓄全部缴存中国人民银行,邮政储蓄存款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一项信 贷资金来源业务。 第 6 章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 6.1 商业银行 6.1.1 商业银行概述 6.1.1.1 商业银行的概念 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一国银行体系中最重要的金融机 构。早期的商业银行主要吸收短期存款,并相应地发放短期商业贷款,商业银行由此而得名。随 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发展演变,其经营对象远远超出了传统的业务范畴, 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是具有信用创造功能、以经营存放款和办理结算为主要业务、以获取利润 为主要经营目标的综合性金融机构。在西方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是某一类银行的抽象化的一般 概念,具体到某一家银行时一般并不直接称为“商业银行”,如美国的国民银行,英国的存款银 行,日本的城市银行,法国的信贷银行等,都属于商业银行,但都没有直呼商业银行。可见,商 业银行是一个总体抽象概念,它不是指某一家或某几家银行,而是指具有某种共同职能和特征的 一类银行。 6.1.1.2 商业银行的性质: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为经营对象,为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商业银行属于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也与一般企业一样,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其获取 最大利润既是其经营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发展的内在动力。 2.商业银行属于金融企业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企业,即金融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商业银行的 特殊性表现为:①商业银行经营的商品特殊。②商业银行对社会的影响特殊。③国家对商业银行 的管理特殊。 3.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不仅不同于一般企业,与其它金融机构相比,商业银 行的业务更综合、功能更齐全,经营的既有零售业务,又有批发业务;既有传统的银行业务,又 有金融创新业务。它为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更全面、范围更广,而其它金融机构只能提供一个方 面或几个方面的金融服务。 6.1.1.3 商业银行的职能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一般来说,商业银行有以下几个主要职能。 1.信用中介信用中介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将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通过资产 业务,将所集中的资金运用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去。作为存款金融中介机构,银行对资金多余单 位和资金短缺单位都提供金融服务,为借贷活动充当信用中介,这是银行最基本的职能。 2.支付中介支付中介职能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账户, 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结算、 货币收付、 货币兑换和转移存款等业务活动。在执行支付中介职能时,商业银行是以企业、团体或个人的货 币保管者、出纳或支付代理人的资格出现的。由商业银行充当支付中介,为客户进行非现金结算, 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节省了社会流通费用,加速了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的周转,起到了促进 扩大再生产的作用。 3.信用创造信用创造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其吸收活期存款的条件,通过发放贷款、从事投资业务而 衍生出更多的存款,从而扩大货币供应量。包括两层意思:首先,现代商业银行产生后,打破了 贵金属的垄断,创造了银行券和支票等信用流通工具,既节省了流通费用,又能及时满足经济发 展对于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需要。其次,借助于支票流通和非现金结算制度,银行的信用活动 还可以创造出大量的派生存款, 从而使银行可以超过自身资本和吸收的存款数额来扩大贷款规模。 4.金融服务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职能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自身的业务活动为满足全社会对货币的各 种需要而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商业银行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 商业银行具备了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的物质条件。社会化大生产和货币流通专业化程度的 提高,又使原本属于企业自身的货币业务也交由银行代理,如发放工资、催收货款、代理支付等。 6.1.1.4 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是一个国家用法律形式所确定的该国商业银行体系、结构及组成这一体系的 原则的总和。目前,各国商业银行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不同,因而组织形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 异。世界上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单元银行制单元银行制又称单一银行制,是指商业银行业务由各个相互独立的银行本部经营, 不设立或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每家商业银行既不受其它商业银行的控制,也不得控制其它商业 银行。这种银行制度以美国为典型。 2.总分行制总分行制是指法律上允许在总行以外,在国内外其它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一种银行制 度。这种银行一般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在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所有分支机构统一由总行领导。 这种银行制度以英国为典型,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这种银行制度。 3.持股公司制持股公司制又称集团银行制,是指一个集团成立持股公司,再由该公司收购或控制 两家以上的若干独立的银行而建立的一种银行制度,这些独立银行的业务和经营决策由持股公司 控制。 4.连锁银行制连锁银行制又称联合银行制,是指由一个人或某一个集团购买若干独立银行的多数 股份,进而控制这些独立银行的业务和经营决策。这种控制可以通过持有股份、共同指导或法律 允许的其它方式完成。连锁银行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独立法人地位,具有自己的董事会,但由 于受控于同一人或集团,因此还有统一的决策机构。 6.1.2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中经营范围最广泛、业务量最大、业务种类最丰富。总的来看,商业银行的 业务可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 6.1.2.1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银行融通资金、筹措经营资本和资金的业 务,也就是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它决定着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规模和结构,从而决定了商业 银行资金运用的规模和结构。负债业务是资产业务的基础和前提。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有自有资 本、存款负债和借入负债三种类型。1.自有资本:自有资本又称银行资本或资本金,是指银行为 了正常营运而自行投入的资金,它代表着股东对银行的所有权。自有资本包括股本、储备资本和 未分配利润。股本是在有价证券市场上用出售股票的方式筹集起来,或由一些大公司共同出资合 股形成的,是商业银行最原始的资金来源,也是商业银行开业的前提条件之一,是银行资本中最 基本、最稳定的部分。 储备资本是指在商业银行保留的收益中专门用于应付意外事件或预料中突发事件的准备金。 未分配利润是指银行税后净利在分配给股东后的余额,它是商业银行增加自有资本的主要来源。 2.存款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也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任何商业银行在 经营中总是千方百计地设法增加存款,只有增加资金来源,才能扩大放款和投资规模,增加利润 收入。按照传统的存款划分方法,商业银行的存款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活期存款是存款人可以随时存入和提取的存款,存款人可以在自身的存款额度内随时签发支票, 或进行日常支付和结算。定期存款是指存款人在银行存款时先约定存款期限,到期才能提取本金 和收取利息的存款。若存款人提前支取必须承担相应的利息损失。定期存款一般采用记名、存单 方式存取。储蓄存款一般是个人或非盈利单位为积蓄货币,取得利息收入而采用的一种凭存折或 存单提取的存款方式,包括活期储蓄存款、定期储蓄存款等。对储蓄存款一般要支付利息,在商 业银行负债业务中,居民储蓄存款是最普遍、最重要的业务之一。 3.借入负债:商业银行在自有资本和存款不能满足放款需求时,或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不足时,可 以通过各种借款主动寻求资金,因此借款是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商业银行借入资金主要有以下 一些渠道。 向中央银行借款。一是直接借款,即再贷款;一是间接借款,即再贴现。 向其它金融机构借款。它是指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融通。 向国际金融市场借款。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欧洲货币市场交易量大,资金来源充裕,借款手续简 单,资金流动性强,受政府管制少,调拨资金灵活,利差小。 向社会公众借款。商业银行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借入资金,主要是适应中长期投资和放款的资金 需要或作为附属资本的来源。 6.1.2.2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通过各种不同渠道运用资金创造 收益的业务。按资金运用方式可分为现金资产、贷款、票据贴现和证券投资。 1.现金资产: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应付客户随时提现的资产准备,通常被称为存款准备金。包括 库存现金、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放同业的现金和结算中占用的现金。 2.贷款: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将组织到的资金以货币资金的形式,按照一定的利率贷放给客户并约 期偿还的一种资金运用方式。 3.票据贴现:票据贴现是指商业银行买入尚未到付款日期的票据,借以收取一定利息的业务。商 业银行根据票据面额,扣除从贴现日至到期日的利息,以现款支付给客户,或转入其活期存款账 户,并在票据到期时向票据债务人收取票款,商业银行此时向客户收取的利息叫贴息或折扣。贴 息与票据面额之比为贴现率。 4.证券投资:证券投资是商业银行购买有价证券来获取一定收益的资产业务。其目的或是以后按 高价出售谋取投机利润,或是为了获取利息、股利和取得对企业的控制权,还可能是为了增加银 行资产的流动性,降低风险性,因此,商业银行持有的短期证券资产又被称为“第二准备金”。 6.1.2.3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动用或较少动用自己的资金,以中间人 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它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商业银行的中 间业务主要包括结算业务、代理业务、信息咨询业务、信托业务和租赁业务等。 1.结算业务:支付结算是商业银行代客户清偿债权债务、收付款项的一种传统的中间业务。其特 点是业务量大、风险小、收益稳定。现代结算业务主要有代收业务、汇兑业务、信用证业务和信 用卡业务。 2.代理业务:代理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政府、企业、其它银行或非金融机构以及居民公认的委 托,以代理人的身份代表委托人办理一些经双方议定的经济事务的业务。银行经营代理业务一般 不动用自己的资产,不垫付资金,不参与收益分配,只收取手续费,因而风险度较低。代理业务 种类繁多,包括代理收付款项、代理融通、代理行等。 3.信息咨询业务:信息咨询业务是商业银行以转让、出售信息和提供智力服务为主的中间业务。 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多,网络覆盖面广,拥有业务规模和业务范围的优势,在信息获 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商业银行通过所持有的大量账户,对资金流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因 此,对市场商情变化有着灵敏的反映,再加上商业银行先进的电脑设备和齐备的人才,使得商业 银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信息库。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并视情况 收取服务费用。 4.信托业务:信托业务是商业银行作为受托人,为了委托人的利益,代为管理、营运或处理托管 财产的业务。商业银行受委的财产十分广泛,包括资金、遗产、公益金、有价证券、动产和不动 产等。商业银行信托部虽然是商业银行的一个业务部门,但委托财产并非商业银行的资产,商业 银行在其业务中仅仅收取手续费和佣金。 5.租赁业务:租赁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通过货币借贷,而是通过出租昂贵设备等生产资料来开展 信用业务,其实质是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的一种借贷。租赁主要分为两大类:经营性租赁和融资 性租赁。商业银行从事的多为融资性租赁,即客户需添购或更新大型设备、仪器,因资金不足, 由商业银行出资购买这些设备,客户使用它们并按时交纳租金,商业银行通过租金逐步收回资金。 在租赁期间,物品所有权属商业银行,使用权归承租人。租赁期满,承租人对租赁物品可作退租、 续租或留购的选择。 6.1.3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6.1.3.1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 1.安全性原则所谓安全性,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条件免 遭损失的可靠性程度。 2.流动性原则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在不损失价值的情况下的变现能力和足以应付各种支付 的能力。 3.盈利性原则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是指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大小。与其它股份制企业一样,商业银 行需要尽可能扩大它赚取利润的能力才能满足股东的要求。 6.1.3.2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怎样才能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性”方针的要求,既是商业银行要解决的一个经营管 理的实际问题,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营条件的变化, 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的三个阶段。 1.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理(1)对称性原理。对称性原理是指资产与负债在规模、结构和偿还期 限上相互对称与统一平衡,双方保持一定的对称关系。 (2)目标替代原理。目标替代原理是指商 业银行在经营实践中,不应固守某个目标,而应将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个经营目标合理选 择、相互补充、相互替代,最终使银行总效用保持最大。 (3)适度规模原理。适度规模原理是指 商业银行规模必须适度,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4)分散化原理。商业银行在经营时,必须遵循 资产分散化原理,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要把资产分散于相互独立或相关性极小的 短期贷款、长期贷款和证券投资等,并对某一特定对象贷款不能超过其自身资本的一定比重。 2.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内容: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产负债管理的内 容指商业银行管理者对所有的资产负债的类型、数量以及资产负债的总量及其组合同时作出决策 的一种综合性资金管理方法。狭义的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是指利差管理,具体地说,就是商业银 行管理者控制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使其大小及变化与银行总的风险-收益目标相一致。 6.2 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在一个国家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的金融政 策,管理、监督和控制全国的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的金融中心机构。 6.2.1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在银行的发展历史上,首先出现的是商业银行,而中央银行是在 商业银行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商业银行的发展到中央银行的产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 史演变过程,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6.2.2 中央银行的职能 6.2.2.1 发行的银行所谓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是全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它集中货币发行 权,统一全国的货币发行。目前,几乎所有国家的现钞都由中央银行发行。硬辅币的铸造、发行, 也多由中央银行经营。 6.2.2.2 政府的银行所谓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是管理全国金融的国 家机构,是制定和贯彻国家货币政策的综合部门,是国家信用的提供者,并代理国家执行国库出 纳职能。 6.2.2.3 银行的银行所谓银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的地位处于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之上,即中央 银行代表政府管理和监督其它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 6.2.3 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 中央银行是一个复杂的组织控制系统, 它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与组织机构来履行职能和发挥作用。 根据世界范围内中央银行的发展历程,其组织形式主要有四种类型:单一中央银行制、多元中央 银行制、跨国中央银行制、准中央银行制。 6.2.3.1 单一中央银行制:单一中央银行制是指一个国家只建立一个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并根 据需要下设若干分支机构,全面地、纯粹地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并领导全国金融事业的中央银行 制度。单一中央银行制权力集中、组织完善、机构健全、业务多样,是比较成熟的中央银行组织 形式。 6.2.3.2 多元中央银行制:多元中央银行制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央和地方都设立中央银行机构, 并按规定共同执行货币的发行,为政府服务、制定和推行货币政策,以及对金融机构实行监督管 理等中央银行的职能。 6.2.3.3 跨国中央银行制:跨国中央银行制是指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共同拥有一家中央银行或由 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其主要职能有:发行共同的货币、为 成员国政府服务、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及其成员国政府一致决定授权的事项。 6.2.3.4 准中央银行制:准中央银行制是指在国内或地区没有建立起真正专业化的、具备完全职 能的中央银行,而只设履行有限中央银行职能的类似于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 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的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 6.2.4 中央银行的业务 6.2.4.1 中央银行的资产与负债业务中央银行的资产是指其在一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有价物;中 央银行的负债是指社会各经济活动单位在一定时点所拥有的对中央银行的债权。中央银行的资产 负债表是反映其基本业务活动的综合会计记录,是中央银行发挥职能的基本体现。中央银行资产 负债业务的种类、规模和结构,都综合地反映在一定时期的资产负债表上。因此,我们可以从中 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了解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和资产负债情况。 1.资产项目:贷款。它们包括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和再贷款的数额,以及对财政及国内外 其它金融机构、经济单位的放款。 有价证券。主要是指中央银行持有的本国政府债券、外国政府债券以及高质量的商业票据等。 黄金、外汇储备。这是中央银行购买黄金、白银、外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而形成 的资产。其它资产。是指除上述以外的、未列入的资产项目,如待收款、房屋、设备等。 2.负债项目:流通中的通货。主要是指社会公众手中持有的和各金融机构库存的现钞和铸币。 金融机构存款。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各类存款。 财政和其它存款。财政存款主要包括财政部和其它政府部门存在中央银行的款项。其它存款主要 包括国际金融机构存款等。其它负债。除上述之外的负债。 自有资本。它是指中央银行的自有资金。包括股本金、盈余结存和财政拨款。 6.2.4.2 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是资金清算业务,执行银行的银行职能。 中央银行的清算业务是中央银行集中票据交换及办理全国金融机构间资金清算的业务,也是中央 银行金融服务职能的具体反映。中央银行的清算业务,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集中办理票据交换。票据交换是指在同一地区范围内将所有金融机构的应收应付票据进行交 换,仅就其差额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进行划转结清的一种清算方式。 二是结清交换差额。参加票据交换所交换票据的银行或金融机构称为“清算银行”。各清算银行 均在中央银行开设活期存款账户,存有一定数额的备付金,票据交换出现的应收或应付的差额通 过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间的划转即可完成。 三是办理异地资金转移。办理异地资金转移是指通过中央银行清算中心,结算异地各金融机构之 间资金划拨的清算业务。异地银行间远距离资金的划拨,各国均由中央银行统一办理。 7.1 投资银行 7.1.1 投资银行的内涵:投资银行是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早 期的投资银行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和证券交易业务,而目前的投资银行业务已经涉及到了几乎 全部的资本市场业务、部分货币市场业务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业务。目前人们对投资银行的定 义并没有一个严格的、一致的结论。 7.1.2 投资银行的性质与特点:投资银行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是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 投资银行是证券和股份公司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证券市场和成熟金融体系的重要 主体之一,与其他相关行业相比,特点为:①投资银行属于金融服务业。②投资银行主要服务于 资本市场。③投资银行业是一个智力密集型行业。④投资银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⑤投资 银行是一个富于创新性的行业,投资银行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 7.1.3 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 7.1.3.1 证券发行与承销业务 投资银行的证券承销业务范围很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金到期负债本息比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