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来了如何投资理财产品品还能稳赚不赔吗?

资管新规来了,理财产品还能稳赚不赔吗?
日 17:31 | 作者:李延霞 桑彤 吴雨 | 来源:
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题:资管新规来了,理财产品还能稳赚不赔吗?新华社记者李延霞、桑彤、吴雨日前,央行等五部委针对资管业务出台统一的指导意见,其中打破刚性兑付等相关内容引发社会关注。“新规实施后,我的理财产品还能稳赚不赔吗?收益会下降吗?”多年来一直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北京白领潘女士的疑问,代表了不少投资者的担忧。资管新规,对你我的“钱袋子”影响有多大?打破刚性兑付,还能有稳稳的收益吗?提了多年的“打破刚性兑付”,这一次监管动真格的了。指导意见强调,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凡是刚兑的金融机构将予以严惩。打破刚性兑付,对投资者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否还能有稳稳的收益?其实,刚性兑付在证券、基金领域早已被打破,此次监管新规对一直存在“隐性刚兑”的银行理财影响较大。新规要求,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国泰君安分析师王剑指出,这意味着银行将逐步取消保本理财产品,而是以发行大额存单和结构化存款来替代。业内人士指出,如果保守的投资者是冲着刚性兑付购买银行理财的话,那么今后可能要选择存款、货币基金、国债等相对低风险的投资方向了。不过,普通投资者对打破刚性兑付也不用过于紧张。“监管的目的是建立打破刚性兑付的制度性安排,这不代表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或违约率的上升,对普通投资者来说,银行理财仍是一种低风险、收益率适中的产品。”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说。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潘东表示,新规推动理财产品由预期收益型向净值型转变,已经习惯稳定预期收益的投资者也要转变思维方式,要关注净值变化和收益率波动,这对投资者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投资限制增多,理财收益会下降吗?除了能不能“稳赚不赔”,很多投资者还关心“能赚多少”。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投资人的理财收益会下降吗?专家表示,新规对资管产品的投资端进行了严格规定,包括资金池运作、期限错配、可投资范围等,投资端收益的下降或将传导给投资者。针对一直广受诟病的利用资金池“以短投长”的问题,此次指导意见也作出了严格规范,以后每只资产管理产品要做到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一些理财产品收益率高是因为期限错配,用短期理财投资了长期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但按照新规,不能期限错配投非标,比如三个月的理财只能投资三个月期限的资产,收益率不排除会出现下降。”王剑指出。曾刚预计,短期内理财市场可能出现增幅、收益率都下降的情况。“资管产品投资非标的要求提高,会使得资管产品投资非标减少,但通过资产管理人精心的管理,可以为投资人提供风险波动较小、收益较高的投资产品。”潘东说。投资者门槛明确,三五万元还能不能买理财?此次资管新规对投资者适当性进行了规定,个人合格投资者的准入门槛设定为: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对此,普通投资者心存疑虑:这意味着投资门槛要提高么?以后还能花三五万元买理财产品吗?“指导意见只是规定了私募投资者的门槛,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投资门槛并未提高。”潘东说,我国资管产品投资者将分为不特定社会公众和合格投资者两大类,分别对应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此次只是明确了个人合格投资者的准入门槛,对普通投资者的门槛并没有硬性规定。业内人士表示,其实针对私募产品的投资人,各家机构早已有各自的门槛,只不过现在由监管统一了标准。“以前买银行理财觉得‘稳赚不赔’,但听说以后要‘盈亏自负’,得自己掌握投资项目、衡量投资风险,真有点不适应。”上海市民吴先生的担忧代表了很多普通投资者的想法。对此,监管部门特别强调穿透式信息披露,不仅要穿透识别合格投资者,还要求金融机构对募集信息、资金投向、杠杆水平、投资风险等,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地披露。“对理财产品穿透式的信息披露,可以让投资者更全面掌握产品风险、收益等状况,有助于真正实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前海开源基金董事总经理杨德龙说。
编辑:秦云
关键词:打破刚性兑付 理财产品资管新规出台,两大影响下投资者如何应对?__理财频道 - 融360
资管新规出台,两大影响下投资者如何应对?
资管新规出台,两大影响下投资者如何应对?
一定要正视风险,先看风险,再看收益。
  上周五,《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出台。
  有媒体说,这份新规让市场迎来涅槃重生新时代。
  有人问小编,新规对投P2P是否有影响?
  新规主要针对的是资管产品。
  资管产品,发行主体是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或证券公司,最常见的资管产品是基金、债券。
  P2P是个人与个人间发生的小额借贷。
  所以,新规对P2P基本没影响。
  这则新规对什么有影响?银行理财。
  3个月以下银行理财可能买不到了
  意见稿规定,降低期限错配风险,金融机构应当强化资产管理产品久期管理,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
  什么叫期限错配?期限错配一般是指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短期化,资金运用长期化。
  举个例子帮大家理解。
  你花5万元购买了一款60天银行理财,银行将这5万元投向了五年期国债。
  快60天的时候,又有人也购买了60天银行理财。
  当你来取钱的时候,银行就把其他人的钱给你。
  快60天的时候,小B也购买了60天银行理财。
  前面的人来取钱的时候,银行就把小B的钱给前面的人。
  小B来取钱呢,把小C的钱给小B。
  小D的钱给小C
  银行这么做的逻辑很简单,5年期国债收益肯定比60天银行理财收益高,买短期理财的人越多,银行赚取的利差越多。
  期限错配当然有风险,银行的钱全在长期资产里,小C、小D、小E,小F&&同一时间都来兑付,银行拿不出钱,后果不堪设想。
  意见稿限制银行发售短期理财,无疑降低了这种风险爆发的可能。
  银行理财再也不能&稳赚不赔&了
  新规明确了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打破刚性兑付。
  啥是刚性兑付?所谓刚性兑付,其实是平台向投资者承诺保本保收,当产品到期时,如果收益达不到标的或者出现亏损,平台就自掏腰包把钱垫付给投资者。
  银行理财大概有70%是非保本的,但实际上超过99%的投资者都会如约收到银行兑付的本金和收益,这就是刚性兑付。
  新规出来后,刚性兑付将被逐渐打破。
  不要以为这是在坑投资者,银行长期垫付,累积风险,一旦崩塌,投资者倒霉。
  风物长宜放眼量,从长远来看,打破刚兑绝对是好事情。
  打破刚兑由来已久。
  2014年,央妈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明确提出,刚性兑付增加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并引发道德风险,应予以有序打破。
  2016年,银监会下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再次提出要打破刚性兑付。
  2017年7月,央妈发布《2017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重提有序打破刚兑,要求资产管理业务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投资产生的收益和风险均应由投资者享有和承担,委托人只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
  为推进打破刚兑,银行推出净值型理财产品。为&破局而生&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不承诺收益,定期开放申购赎回,提供净值查询,投资风险由投资者承担。
  近两年,银行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越来越多。有数据显示,目前银行发行的保本类理财产品占比不足4成,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越来越成为主流。
  关于打破刚兑,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时代的开启。
  当然,全新时代肯定是渐进式到来的,在它到来前,习惯了&刚兑&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除旧布新
  过去,大多数人的理财的态度是&负盈不负亏&,只要不亏钱,赚多赚少我不care。
  未来,这种态度不合适了。
  投资有风险,并不是说说而已,银行都有倒闭可能了,虽然是小概率事件。
  投资任何理财产品,即使是银行定期储蓄,都要做好本金亏损的可能。打破刚兑后,谨慎的投资观念更加可贵。
  学会匹配风险与收益
  牢记风险与收益成正比,对超高收益时刻保持警惕。
  一定要正视风险,先看风险,再看收益。
  很多朋友通过后台询问,某某平台利息高到吓人,能不能投。
  在关注利息前,更应该关注平台的安全性。
  不断学习理财知识
  打破刚兑,投资者回归&买者自负&,对投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要跟上理财市场的风云变化,就要不断学习理财知识,提升理财的专业水平。
  将花呗额度提升至5万的最全攻略,关注:融360财秘,回复&1&获取。
文中产品信息
小编推荐: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凡注明 “融360”来源之作品,任何媒体和个人全部或者部分转载,请注明出处(融360 www.rong360.
com)。文章中所载的信息材料及结论只提供用户作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暂无评论,需要你第一个站出来表达观点!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号
融360 - 银行 版权所有资产管理新规六大要点有哪些?【天邦汇业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贴子:
资产管理新规六大要点有哪些?收藏
从近期市场流传出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来看,资产管理业务定向为表外业务,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资产管理产品不得投资其他资产管理产品,但FOF(基金中的基金)、MOM(管理人的管理人基金)、单层委外除外。具体来看,存在六大要点:新规要点之一:分类方式有所改变,采取一致监管规则。如果按照基金法的公、私募标准来划分,银行理财中绝大部分产品属于公募。由于面向高净值客户及私人银行客户的理财产品均对资产有要求,这类产品或将归为私募。但从限购人数及宣传方式的角度来看,这类理财产品不符合现在私募基金的监管要求,因此如未来资管产品统一划分公募及私募,则需要对公募与私募的界定做出更合适、更准确的解释。新规要点之二:保本理财被禁止,“刚性兑付”难继续。目前表内资管主要是银行的保本理财,所以该项规定对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冲击颇大,如表内保本理财产品被禁止,则银行无法在表外理财收益不达标时再将其转为保本理财产品兜底。因此“刚性兑付”的潜规则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对于银行的风控能力以及未来投资者是否仍将银行理财作为对冲风险的首选投资项都有极大的影响。新规要点之三:严禁多层嵌套,通道业务受限。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有不少投资公募基金、券商小集合,一旦严格执行,将会对通道业务带来较大的冲击。但从反面来看,去通道化也意味着银行理财的投向选择或将放开,可以说对银行理财是个利好。 新规要点之四:明确投资范围,限制非标投资。普益财富预估2016年末银行理财资金投向非标资产的比例大致为19.06%,且大多数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而银行信贷资产又是非标业务的重要底层资产,因此限制非标投资对于银行理财来说有较大影响,若该项限制落地将导致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数量和预期收益率的下降。新规要点之五:同一杠杆要求和比例要求。传言称结构化产品,优先份额/劣后份额的杠杆倍数分别为固收类3倍、股票类1倍、其他类2倍。若依新规统一执行,则对银行理财的产品设计及投向限制有所松绑,固收类是银行理财的主要业务,选择结构化运作往往难以贴合银行理财客户对于低风险的需求,最终劣后级可能依旧由银行兜底。新规要点之六:禁止关联交易及期限错配。对于理财规模较大的银行而言,其理财业务在品类和资产获取上都有优势,相应而言较易形成理财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匹配,受期限错配禁止的冲击较小,但是理财规模较小的银行可能在期限匹配上更难进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和资产的管理难度都会增加。天邦汇业表示,虽然整体来看,资产新规对资管行业进行了幅度较大的调整,但考虑到过去较多条款在“三会”层面已有所要求,因此并非对所有资管产品都有影响。
信用卡额度 +2万,月息低至4.9!
资产管理新规确实说到了一些痛点,这对规范运作起到很大作用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您的位置:
大资管行业监管再度加码。11月17日,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意味着大资管行业将回归“代客理财”本源,金融市场进入全方位监管时代。其中对谈论已久的“刚性兑付”、净值型管理等的规定,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将对银行理财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银行理财产品或将彻底告别“稳赚不赔”模式。
首次明确定义“刚性兑付”
所谓刚性兑付,简单地说就是金融机构对其所发行的资管产品采取的兜底行为,在银行理财、信托等领域存在较为普遍。根据《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刚性兑付包括违反公允价值确定净值原则对产品进行保本保收益、采取滚动发行等方式使产品本金、收益在不同投资者之间发生转移、自行筹集资金偿付或者委托其他金融机构代为偿付等四种类型。
对个人普通投资者来说,除存款外,目前能够接触的投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刚兑型产品,还有一种就是以基金为代表的净值类资产。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共有55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8.38万亿元。
中金固收团队认为,刚性兑付此前被视为银行理财等资管机构发展的法宝,一旦刚性兑付破除,理财投资者的不确定性增大,吸引力会有所减弱,理财发展速度将受到明显制约。
“从目前来看,刚兑是投资者选择银行理财或基金的重要标准之一。”某股份制银行资管人士告诉记者,长久以来,银行理财吸引的都是风险偏好偏低的投资者。一旦其失去了刚兑能力,处于高风险偏好边缘的投资者,将部分进入稳健型的净值型产品,而处于低风险偏好边缘的投资者将进入银行存款、货币基金等。
资管业务逐步净值化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打破刚兑是否意味着银行理财不再“稳赚不赔”呢?在业内人士看来,这还要等监管层的进一步细化。因为银行理财分为表内、表外理财,表内理财是承诺保本、刚性兑付的,而此次《指导意见》要打破刚性兑付的是表外资管业务。但是资管新规对资管产品的范围界定,并没有提到银行保本理财,保本理财是否作为存款处理还未明确。
“目前表内资管主要是银行的保本理财,如表内保本理财产品被禁止,除银行外,对普通投资者的冲击也不小。”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表示,虽然目前银行的非保本理财产品占比较大,但在收益不达标时,银行会将其转为保本理财产品兜底,这也就是“刚性兑付”的潜规则。
为打破刚兑,《指导意见》要求资管产品由预期收益率模式向净值化管理模式转变。对银行理财产品而言,所谓的净值型理财,就是不承诺收益,可提供净值查询,用户在开放期内进行申购、赎回,类似于开放式债权基金。
“目前净值型产品从银行推广角度来看难度较大。”一位银行资管行业人士表示,会购买银行理财的投资者,一般认可固定收益类的低风险理财产品,对浮动收益类产品认可度不高,在市场教育上仍需要一段时间。此外,净值型理财产品对风险和收益要求均较高,也对银行进行资产配置和管理的投研团队有了更高的要求。
分析人士认为,总的来看,随着非保本理财明确表外化、净值化,未来将转变为纯粹的资管产品,考虑到转型调整需要一定时间,短期内理财发行规模可能会出现一定收缩。但从中长期看,随着国民财富存量的持续提高,对多元化投资渠道的需求,仍会为资产管理行业提供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当然,从此次资管新规的设计上看,不论是集中度的安排,还是净值化管理,甚至是风险提示、信息披露,未来整个行业对投资管理人能力的要求会进一步提高,行业分化会进一步加剧。资管新规解读之银行影响:银行理财“稳赚不赔”将成过去时 信贷腾挪出表通道被堵_凤凰财经
& 财经滚动新闻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资管新规解读之银行影响:银行理财“稳赚不赔”将成过去时 信贷腾挪出表通道被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资管新规解读之银行影响:银行理财“稳赚不赔”将成过去时 信贷腾挪出表通道被堵 每经记者 张祎
原标题:资管新规解读之银行影响:银行理财“稳赚不赔”将成过去时 信贷腾挪出表通道被堵
每经记者 张祎 长久以来,提到银行理财,给投资者的第一印象就是“稳赚不赔”。作为当前市场财富管理产品的重要一员,由银行发行的的理财产品有近30万亿元。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共有55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8.38万亿元。
但是在“稳收益”背后,“刚性兑付”,也就是所谓的“稳赚不赔”,对银行孕育着极大的风险。
这一情况即将打破,继去年7月出台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之后,此次《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再次重申了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规范产品池化运作、回归资管实质的理念,避免银行资管业变相沦为信贷变相出表的腾挪通道。 首次定义刚性兑付认定标准
在《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明确了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打破刚性兑付。
文件规定,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
“本次文件首次定义了刚性兑付的四条认定标准,而且设立投诉举报机制,说明银行理财净值化管理转型已迫在眉睫。”有法365首席经济学家李虹含认为,将所有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旨在平衡风险与收益,促使资管业务回归本源。
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看来,对银行来说,打破刚性兑付主要是针对表外理财产品,并不会带来太大影响。他指出,银行虽然有信用背书,但是如果严格执行投资人准入门槛,严格遵循客户匹配的规则,那么资管产品真正对应的是高净值用户,这部分人群对风险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而刚性兑付的打破,将使银行理财产品直面市场化竞争,促其提高收益率。
银行理财业务池化操作明显的问题同样受到了监管关注。《征求意见稿》指出,金融机构应当做到每只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要求金融机构加强产品久期管理,规定封闭式资管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根据产品期限设定管理费率,产品期限越长,年化管理费率越低,以此纠正资管产品过于短期化倾向。
而此前在实际操作中,非标资产大部分对应的都是时间跨度较长的“类信贷”业务,而银行客户又大多偏好短期理财产品,于是银行往往通过滚动发行的方式,来弥补理财产品资金端和资产端期限错配的问题。
“本次在降低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方面的相关规定,将使得理财非标业务的难度加大,找到高收益资产匹配负债将逐渐更加困难。”李虹含预计,短期限理财产品通过资金池业务滚动投资长久期非标资产将不再可行,存量产品也要在过渡期内逐步清理,资金池业务难以为继,规模趋降。从资产角度来讲,也将进一步促使理财资金更多投资于债券市场或资本市场等标准化产品。 资管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
实际上,此份指导意见除了打破“刚兑”,回归资管本质外,还有一点需要关注的就是银行表内信贷资产通过资管产品出表的渠道将会被堵死。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攀升,截至2016年末,银行表内、表外理财产品资金余额分别为5.9万亿元、23.1万亿元。
在飞速发展的表外业务下,又出现了一些怪象。传统的资管业务的逻辑本来就是“拿人钱财、替人理财”。但是过去却有手法,表内的信贷资产,“伪装”成资管业务,表面是不用自己承担风险,实际风险却残存于银行体内。
尹振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表内资产会接受严格监管,受到更多的约束,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准备金,将表内转成表外,可以降低成本,弱化监管。
对此,《征求意见稿》提到,“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金融机构不得将资产管理产品资金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有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就有助于杜绝信贷资产变相出表。
央行也提到降低影子银行风险,引导资管业务回归本源,资管产品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应当遵守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有关限额管理、风险准备金要求、流动性管理等监管标准,避免沦为变相的信贷业务。
东方固收团队指出,银行表外理财实质上回归表内监管,理财规模可能收缩。在2017年一季度,央行已将表外理财规模纳入MPA广义信贷增速的考核,从总量上控制了表外理财。资管新规中要求对理财资金的投向实行穿透式监管,银行表外理财实际上已回归表内监管。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
中国新闻网
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
凤凰国际iMarkets
中国政府网
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
没有更多了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1444196
播放数:2678
播放数:8524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投资理财产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