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证宏观结论微观验证:联储要缩表 谁是接盘侠

美联储缩表:一石真能激起几层浪?_观察_宏观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N
当前位置:
个股查询:
美联储缩表:一石真能激起几层浪?
本文来源于苏宁财富资讯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
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研究员付一夫
9月21日,美联储公布了最新的议息决议,维持基准利率在1%-1.25%不变,同时宣布10月份开始缩减已达4.5万亿美元规模的资产负债表,这将是美联储自金融危机以来首次缩表。
在实行多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美联储启动缩表进程,究竟会对市场造成哪些影响?本文将做个探讨。
何谓缩表?为什么要缩表?
所谓缩表,是指缩减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也就是资产和负债要同时减少,资产方面减少当时买来的债券和MBS,而在负债端收回美元。
简单来说,就是采用一种名曰&缩表&的工具来完成对美元基础货币的回收,基础货币的缩减会进一步通过货币乘数来让市场上成倍的美元消失掉。
与通过加息来提高资金成本、抑制贷款活动相比,缩表的政策力度无疑更大,这彰显了美联储渐进收紧、实现货币政策常态化的决心。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不仅将短期利率(联邦基金利率)降至接近零的超低水平,还先后通过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购买大量美国国债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大幅压低长期利率,以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刺激美国经济复苏。
与之相伴的是,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也从危机前的不到1万亿美元,膨胀至目前的约4.5万亿美元(参见下图),其数额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约6%升至24%。
随着美国经济回到稳步复苏轨道,美联储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也要回归常态,这既包括联邦基金利率要逐步回升到中性水平,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也要收缩到相对正常的水平。否则长期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美国经济过热,鼓励金融机构过度冒险、加大杠杆,可能催生资产泡沫和通胀飙升的风险。
自2015年12月启动金融危机后首次加息以来,美联储已累计加息4次,共100个基点,但客观来讲并没有在金融市场引起太大波澜。
因此,为了将美国乃至全球过度宽松的金融环境拉回正轨,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长稳健,劳动力市场接近充分就业,美联储反量化宽松政策(QE)的时机成熟,此时亮出紧缩工具箱里的&缩表&,可谓正当其时。
美联储缩表会带来哪些影响?
从短期看,美联储缩表对市场的影响程度比较有限。一方面,美联储此前已就&缩表&问题与市场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沟通,市场对此已经有了充分预期。另一方面,此次&缩表&方式较为温和,并非一次性地结束所有再投资或抛售资产,而是采用了缓慢、渐进的方式终止到期债券再投资(如下表所示)。
同时,根据美联储前主席的计划,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没必要缩减到次贷危机前的9000亿美元,可以选择更加平滑的缩表规模。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最终资产负债表规模大约为3万亿-3.5万亿美元,缩表规模也将在1万亿-1.5万亿美元左右。由此可见,虽然缩表的影响激烈,但缩表的规模可能不如预计的那么大。
不过,随着缩表进程的不断推进,其对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外溢影响值得关注。
其一,抬升美国债券收益率。中长期来看,缩表将直接影响美国国债和资产抵押债券(MBS)的供需关系,一定程度上推动美债收益率上升,而美债收益率也正是全球资产定价的重要基准之一。如此一来,全球范围内股票、债券、期货等投资品的价格与收益率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二,理论上会给美元带来一定的升值压力。考虑到资金回流美元资产等因素,不排除新兴市场将面临法币贬值和资金外流的压力。从市场反应来看,议息会议公布后,美元指数先下跌后回升,但美元指数上升的可持续性还受到欧美经济基本面的影响,以及特朗普政府能否进一步推进税改的影响。
其三,黄金价格短期可能会有所回落。从历史看,美元指数与黄金价格呈现反向波动关系。此次议息决议公布后,随着美元指数回升,黄金价格也出现明显回落。但从中长期来看,美元指数和黄金价格波动将更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由于缩表规模有限,影响可能并不特别明显。
【作者:】 (编辑:文静)
财经网微评论(人参与)
说说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条)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财经网联系。未经财经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407号] Copyright 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兴证宏观】重磅!联储要缩表,谁是接盘侠?—《缩表的长河》系列报告之一
日,美联储宣布于10月正式启动缩表。针对联储政策尤其是缩表相关,我们将持续跟踪系列报告《缩表的长河》。本篇报告将深入分析美联储缩表计划、路径及潜在冲击,供投资者参考。
1)联储缩表计划的三个关键信息;
2)未来缩表的具体路径解析:
国债中短久期偏多,联储再投资或以长债为主;
长久期的MBS,缩表进度取决于提前偿还情况。
3)联储“瘦身”后,MBS市场的风险或仍在基本面;
4)但美债市场问题可能更大:供给或上升,还缺人接盘。
Evidence & Analysis
即将结束的是怎样一个时代?
全球货币政策拐点已现。在经历了长达6年的QE扩表和接近3年的再投资续表之后,美联储在6月会议上向市场公布了一份经过“深思熟虑”的长期缩表计划。而跟随联储的脚步,欧洲央行近期似乎也正在筹划退出宽松,桥水基金的Ray Dalio称当前是“一个时代已经终结”。其实如果将时间拨回到2016年的年中,我们团队最早在日的中期策略报告《风吹草低见牛羊》中便旗帜鲜明地指出,全球流动性周期正在面临拐点,这一观点之后逐渐被市场认识。
雁过留痕:美联储长期QE为全球留下了什么?2008年11月到2014年10月的六年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联储共实施了3轮QE(QE2和QE3之间还有一次期限曲线扭曲操作)。我们认为,在联储多轮QE过后,至少为全球经济和金融生态留下了三个方面的“遗产”:
庞大的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为了突破名义利率下限为0的限制,美联储在2008年末开始使用资产负债表扩张的非常规货币宽松政策。美联储的总资产从2008年初的0.9万亿美元一路升至2014年末的4.5万亿美元,整体规模扩张了4倍,其中持有的国债规模从0.7万亿上升至2.5万亿,持有的MBS和机构债(少部分)规模则从0升至1.8万亿。
高企的资产价格和估值。联储通过大量购买国债和MBS等资产释放流动性,不仅压低了债券收益率和信用利差,同时也推升了各类资产的价格。从数据上来看,截至2014年年末,美联储持有的国债和MBS占各自市场总量的比重均超过20%,已经成为影响市场的一个重要参与者。
溢出效应:各国央行竞相放水。金融危机之后,由于全球需求持续低迷,各国纷纷通过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而另一方面,货币宽松的一个重要溢出效应是汇率贬值,“抢占”外需,并且推升国内通胀复苏。但当全球普遍缺需求的背景下,各国央行竞相放水的现象非常明显。
“深思熟虑”的缩表计划
联储缩表计划的三个关键信息。联储在2017年6月FOMC会议上公布了一份长期缩表计划,包含了三个关键信息:
初期等同于被动式缩表。根据缩表计划,联储中短期内仍将采取被动缩表,即停止资产的到期再投资,而非在市场主动抛售相关资产。
设置缩表规模上限,具有可预测性。为了提升缩表路径的可预测性和控制缩表的负面冲击,联储设置了每月缩表规模的上限,具体而言:对于国债而言,初始上限为60亿美元/月,之后每3个月增加60亿美元,直至达到300亿美元/月;对于MBS和机构债,初始上限为40亿美元/月,之后每3个月增加40亿,直至到达200亿美元/月。
缩表行动是可逆的。当经济前景出现明显恶化的情况下,联储随时准备恢复资产的到期再投资,这意味着联储的缩表行动仍是可逆转的。
未来联储缩表的路径解析
联储在6月公布的缩表计划中设定了缩表规模上限,而超过上限部分的资产到期后会继续进行再投资,因此需要比较缩表上限和资产实际到期情况,才能够估算未来联储的缩表路径,我们分国债和MBS分别进行阐述:
国债中短久期偏多,联储再投资以长债为主。从联储持有的国债久期分布来看,剩余期限为1-5年的国债持有规模较多,这意味着中短期国债到期量也偏多,预测到期规模超过缩表上限。因此,联储将以上限值进行停止再投资,而超出的部分会继续购买国债。
对于联储继续购国债的久期而言,考虑到2014年联储停止扩表后,国债的到期再投资主要用于购买10年以上的长债,基于此,我们预计,超出上限的国债再投资也仍将以购买长债为主。
长久期的MBS,缩表进度取决于提前偿还情况。联储持有的MBS基本上全部集中在10年期以上(99%以上),自然到期的压力小于国债。但与国债不同,MBS底层资产是按揭贷款,因此存在提前偿还的情况,所以到期基本是指提前偿还。根据历史情况来看,美国按揭贷款提前偿还率平均在15%上下,但同时,提前偿还率受利率政策预期影响明显:利率下行期,提前偿还率明显较高(20%左右),而利率上行期,提前偿还率则相对较低(10%左右)。因此,考虑当前的加息通道,我们以10%的提前偿还率计算。
(数据来源:BKFS,Mortgage Monitor report, 2016.05)
联储“瘦身”后,
MBS市场的风险或仍在基本面
前文分析指出,过去联储扩表“增肥”,普遍推升了资产价格,并且成为债券市场上的一个重要参与者。而随着当前联储开始“减脂”,相关市场压力可能会有所增加,但具体受冲击的幅度还取决于几个方面:市场参与者类型、对价格波动的承受能力、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接盘者等。基于此,我们可以评估联储缩表的直接影响。
短期来看,缩表对MBS市场的冲击相对有限:
利率上行预期下,MBS提前偿付行为会受抑制。美联储持有的MBS久期较长,其到期情况取决于其基础资产按揭贷款的提前偿还情况。而按揭贷款提前偿还则主要受利率影响较大:利率下行提升提前偿还率;而利率上行则会抑制提前偿还行为。未来缩表过程中,利率同样处于上行通道,从而MBS的实际到期情况可能会相对较小。
MBS主要被配置型机构大量持有,对价格波动承受力较强。从当前美国MBS市场的持有结构来看,金融危机之后,基金、政府和海外投资者不断减持MBS,而同时美联储和存款类机构则大量增持MBS资产,并且配置型机构对MBS价格波动承受力也相对较强。
配置机构的核心关注点是违约风险,目前来看风险仍然可控。MBS的持有人结构的变化,意味着联储减持对MBS影响的核心关注点实际上是按揭贷款的违约风险。不过,无论从债务人履约能力,还是潜在进入者的购房能力指数来看,目前按揭贷款的偿付风险还相对不大。
但美债市场问题或更大:
供给或上升,还没人接盘
联储持续推进货币正常化,为何美债收益率却整体走弱?2015年以来,美联储不断推进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从提升加息节奏到准备启动缩表,但同时期美债收益率却在整体走弱。究竟谁在买美债呢?
受监管新规影响,货币基金大量增配美债。2014年7月,美国出台了货币基金监管新规(2016年10月实施),其核心内容在两个方面:1)要求面向机构投资者的货币基金采用浮动净值;2)允许货币基金设置赎回门槛,防止挤兑风险。新的监管规定的出台,导致美国货币基金年出现明显的资产再配置过程:减持商票、信用债等,同时增持国债、MBS等。货币基金也因此在2016年一跃成为美债最大买家,推升了美债需求。
年初以来,外资购债出现反弹。近年来,受美国货币政策收紧预期的影响,新兴市场外汇储备持续承压,导致海外购买美债的规模快速下行。而随着全球贸易活动的改善和新兴经济体预期有所修复,2017年年初以来,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有所企稳,在此背景下,外资购买美债也出现修复反弹,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年初以来美债价格整体上升。
但需求的动能似乎都在减弱。不过从空间来看,两股需求的动力似乎都难以继续为联储“接盘”:
1)货币基金的资产再配置进程或已接近尾声。货币基金持有的国债、MBS等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目前已升85%左右,同时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金融危机以来,货币基金市场整体规模持续在0上下徘徊,增量资金非常有限。因此,未来联储减持后,货币基金继续增持美债的空间已经不大;
2)联储缩表也将趋势性抑制海外购买美债的需求。中长期来看,作为美债的最大需求方,新兴市场的外汇储备仍然取决于联储流动性的输出。而随着联储的缩表和加息,全球流动性环境必然面临趋势性收紧,这也意味着外资对美债的需求整体上也很难明显改善。
未来供给端的潜在压力同样较大:特朗普减税。“减税”政策作为特朗普和传统共和党的共同诉求,可能迟到,但应该不会缺席。根据CBO测算,特朗普税改预估将在未来10年增加赤字5.5万亿,如果这一减税政策落地,无疑将大幅增加未来美国国债的供给。
综上所述,虽然美联储的缩表计划预设了短期缩表规模上限,但由于长期的QE已经使联储成为市场的一个重要“Player”,同时也大幅压低了债券收益率,因此,联储的减持很可能导致相关市场承压。具体影响来看,由于主要被配置型机构持有,缩表对于MBS的冲击短期可能相对有限,而同时,国债市场则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一方面,主要需求端(货币基金和外资)的“接盘”能力在减弱,另一方面,未来减税政策可能造成供给压力明显上升。
【分析师声明】
【法律声明】
本报告的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本公司对本报告保留一切权利。除非另有书面显示,否则本报告中的所有材料的版权均属本公司。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未经授权的转载,本公司不承担任何转载责任。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美联储缩表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影响
缩表是指中央银行减少资产负债表规模的行为。美联储通过直接抛售所持债券或停止到期债券再投资的方式,可实现对基础货币的直接回收,相对于提高利率,是更为严厉的紧缩政策。
数据显示,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2008年底实施QE后便开始大幅扩张,从2.12万亿美元一直扩张至2014年10月退出QE,资产负债表到达峰值4.47万亿美元。
对全球市场流动性来说,美联储缩表对市场的心理影响会大于实际影响,短期影响大于长期影响。一段时间之内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国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不会改变。美元可能会重新走强,但超过前期高点的可能性不大。
“缩表意味着‘释放长期优质资产+回收投机性资金’,有助于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莫尼塔宏观研究团队认为,缩表能够灵活影响长端利率,实现收益率曲线的无扭曲上移。有助于重塑美元信誉,降低美联储加息的负外部效应。还能向全球提供美元优质资产,有助于缓解欧洲、日本等国避险资产缺失的问题,减轻美联储加息对各货币宽松国家的冲击。
但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缩表这一工具相对加息而言较为刚猛,因而在加息这一步走稳之前,美联储可能不会任意为之。
凌晨的美联储会议上,根据多位官员的表态,美联储今年预计将加息两次,随后将暂停加息,并展开缩减资产负债表的努力。尽管美联储会议纪要提到了加息的问题,被市场解读为偏向鹰派,但因纪要未显示出加息的紧迫性,投资者还是选择了抛售美元,买入黄金。
受此影响,黄金价格先配合ADP的利空影响出现了单边的快速走低,行情最低测试到了1245美元附近后企稳陷入震荡,随后受到美联储会议纪要影响最终于凌晨4点走出一波拉升目前价格已经重新站上了1250美元位置,并且最高测试到了1258美元附近,行情重新回归到了的区间,
短期建议投资者继续维持区间内进行操作,进场点位关注5日均线与10日均线在1250-52一线的支撑,回调做多为主,高位做空为辅。重点放在本周五的非农数据带来的操作机会上。
操作建议:
1、触及1250美元做多,止损4美元,目标1260附近;
2、触及1261美元附近做空,止损3美元,目标1255附近。
文/康钱盛世,指导(kqss918)喜欢的话分享出去,让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共享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美联储宣布缩表 信贷扩张时代正式结束!
作者:来源:港股那点事 20:08
  一、美联储正式决定缩表
  9月21日凌晨2点,美联储举行了议息会议。在经过长达9年的扩表之后,美联储终于决定缩表。
  此次会议重点有四个:
  1、维持基准利率1%~1.25%不变。
  2、宣布今年10月起启动渐进式被动缩表。
  3、预计2017年还将加息一次;预计2018年将加息三次;预计2019年加息两次;预计2020年将加息一次。
  4、下调长期中性利率预期至2.75%(之前预期为3.00%).
  美联储宣布,从10月13日开始,将开启缩表(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缩表意味着美联储将从市场抽出流动性,其中2017年计划抽走300亿美元,而2018年全年为4200亿美元!
  所谓的缩表指的是资产负债表缩小。另外缩表不需要注明是负债缩小还是资产缩小,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资产负债是同增同减的。所以只需要注明是扩表还是缩表即可。
  本质上,缩表就是从市场中抽出资金,你可以理解成把资产变卖掉换成现金。而所谓的扩表实际上就是市场中注入资金。
  从历史上来看,自1920年至今,美国总共经历了6次缩表,其中最长的一次缩表周期是1957年-1965年,我们正在经历的是第7次缩表。
  二、2008年-2014年,美联储是如何扩表的
  要理解缩表,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是什么样的,扩表又是怎么回事。
  美联储公布资产负债表实际分为两类:职能型和分析型。分析型更接近于会计财务报表,职能型则反映的是美联储执行货币政策职能操作的结果。美联储的职能型资产负债表如下图所示:
  截止到2017年7月,美联储的总资产是4.46万亿美金。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证券(MBS)是资产的主要形式,占总资产的94%。
  所以,所谓的扩表,实际上就是美联储在过去9年里在市场里购买了大量国债和MBS,当美联储购买资产,意味着美联储把钱投向了市场,因此市场中的钱变多了,流动性变好。
  这一切的一切,要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说起。
  次贷危机之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采用的是“降息”与“扩表”的组合。2007年8月,次贷危机爆发,美联储先是在2007年9月份-2008年12月份降息10次,将联邦基准利率从5.25%下降到了0.25%的零利率水平。但是即使如此,美国经济在2008年依旧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失业率持续标高到了9%,GDP增速是-6.5%。
  在联邦有效利率降到了0之后,美国经济短期内依旧没有任何起色。因此,伯南克决定开个飞机“撒”钱。
  于是伯南克2009年开启了举世闻名的量化宽松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以下简称“QE”),先后在2009年-2014年推出了四轮大规模的QE.
  所谓QE, 实际上指的是当利率等常规货币工具不再有效时,央行(也就是美联储)通过购买国债、企业债等方式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来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以此来刺激借贷和开支。
  (上图是过去10年美联储的资产规模变化图)
  美联储在2008年11月-2010年4月实行了第一轮QE,在此期间,美联储总共向市场注入1.725万亿美金的资金,其中购买了1.25万亿美金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0.3万亿美金的美国国债。之所以购买这么MBS主要是因为2008年是房地产行业引发的次级贷款债务危机,因此当时整个MBS市场的流动性几乎瞬间冻结了,所以这个阶段注入资金的形式主要通过购买MBS.
  随后在2010年11月份-2011年5月,伯南克推出了第二轮QE,每个月购入750亿美金的长期国债,总共投入了大概6000亿美金。
  在2012年9月,美联储又宣布每月购入400亿美金的MBS,直到就业市场大幅度变好为止。
  2012年12月份,美联储决定每月购买450亿美金的美国国债。
  四轮QE之后,美联储的资产总规模从2008年的9250亿美金,上升到了今天的4.5万亿美金,总规模上升了5倍。
  三、美联储缩表会给投资者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在明白了扩表(印钱买MBS和国债)是什么意思之后,理解缩表就非常简单了。
  缩表实际上就是卖出之前购买的MBS和国债,从而达到了回收美元的效果。
  那么缩表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首先,美联储此前已就“缩表”问题与市场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沟通,市场对此有充分预期,在2017年6月的FOMC会议上,提出了缩表的原则和计划。
  美联储主要通过减少到期资金再投资的方式来进行缩表。债券到期后还本,这部分资金不再继续投资,联储所持有的债券规模自然缩减,无需卖出证券。这样的安排对市场的冲击也将较小。
  对于这部分不再投资的资金,联储设置了上限:国债每个月最多减少再投资60亿美元,此后12个月里每三个月提高一次上限,每次提高60亿美元,直到达到每月减少300亿美元为止。对于机构债(agency debt)和房地产抵押债券(MBS),首月减少再投资的上限是40亿美元,此后12个月里每三个月提高一次上限,每次提高40亿美元,直到达到每月减少200亿美元为止。
  正是因为市场的预期很充分,所以昨晚的缩表主要影响了美元,并没有影响股票市场。
  1. 美元指数大涨,期货黄金跳水
  在美联储上述决议公布后,美元指数应声大涨,最高涨幅一度超过0.9%,随后有所回落。美元对各主要货币均大幅升值。
  期货黄金跳水,截止到目前为止期货黄金价格下降1.31%。
  2. 美国三大股指先是有所回落,后纷纷止跌转涨,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指数盘中继续创出历史新高,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微跌。
  四、从历史数据来看,加息或者缩表并不会直接导致股市暴跌
  在某种意义上,缩表和加息在货币政策中的效果是大致一样的,都是从市场中抽流动性。
  而大多数投资者先天性对抽流动性有莫名其妙的恐慌。
  因此,下面我们用数据来看看抽流动性(加息或者缩表)跟股市涨跌之间到底有没有相关性。
  从2000年至目前为止,美联储一共加息了18次,降息了37次。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加息与降息的分布呈周期性,2000年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6.5%的水平上运行,从2001年至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下降到了1%,此后在1%的水平上运行近1年。从2004年6月起,利率重新上扬至2006年6月,利率从1%上升到5.25%。之后美国在5.25%的水平上维持近一年后,又重新步入降息通道,从2007年9月至2008年10月,利率从5.25%再次下降到了1%。不过这一利率并未如此次周期那样,在这一水平上运行。2008年12月,美联储将目标利率再次下周至0到0.25%的区间上,这一水平持续到了2015年12月,才上调了0.25个百分点至0.25%到0.5%的区间。
  可以看出,过去16年里,联邦基金利率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降息通道、加息通道、降息通道、低息水平运行。现在来看美国股指的表现。
  我们来选择道指作为参考对象。从2000年至2016年,道指表现如下。
  上面两张图合二为一之后,你可以看到下面这个图。
  仅从数据上看,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在过去的16年里,美国利率的涨跌基本上与道指的涨跌同步。第二,道指见顶开始下跌伴随了利率高水平的运行,道指见底开始上涨伴随了利率低水平的运行。
  从第一点来看,市场目前对加息的畏惧又是不成立的了。因为过去的数据并没有教训市场,告诉市场加息利空股市。上一个加息通道里,从开始加息(2003年6月)到股市见顶(2007年9月)中间相隔了4年有余,如果有人认为加息利空股市而做出抛售的举动,他可能失去了4年的大投资机会。
  从第二点来看,高利率或者缩表似乎利空股市而低利率利好股市。
  怎么来看这似乎是矛盾的两点呢?
  其实市场左右纠结美联储的行动,却忘记了美联储的初衷。
  美联储的目的,说白了,就是维持经济的稳健运行。无论它的会议决议内容是什么,它都是以这个目的为出发点。
  而鉴于美联储官员的知识、经验及信息优势,市场应当有理由相信他们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大概率是正确的(仅仅只是大概率).
  加息意味着在美联储官员看来,经济是向好的。正是因为如此,从历史数据来看,很多时候股市在加息的背景下依旧上涨。
  而降息则恰好相反,这说明美联储的官员认为美国经济可能会出现衰退的苗头了。正是因为如此,从历史数据来看,很多时候降低反而导致整个股市下跌。
  下面一句话对理解今天美股很重要:
  如果昨晚美联储不缩表,美股绝对会大跌。
  原因很简单,美联储在之前的会议里已经多次给投资者缩表的预期了,如果今年不缩表,原因只有一个:美联储对目前美国的经济没有信心。
  决定美股走势的最重要核心因素之一是:美国经济的基本面。
  缩表,最起码代表了美联储短期内对经济的乐观看法。
  这是股指在美联储确认缩表之后没有下跌反而上涨的核心原因。
  实际上,美联储利用加息或者缩表,向市场传递了美联储看好美国经济的强烈信号。
  这就是为什么几乎在历史上,加息前期几乎不会带来股市的下跌。
  但是,这也可能只是市场短期的乐观看法。
  对美股而言,真正的政策拐点其实还没有到来。
  原因是,在这次会议纪要上,美联储承诺的缩表实际上是渐进式的被动缩表(对于到期的债券还本不再进行投资,并不主动出售MBS和美国国债).
  真正要值得担心实际上是主动缩表(Smart Sell)的到来,所谓的主动缩表指的是在市场中主动出售国债和MBS.
  Smart Sell出现时,才是美国货币政策进入实质性快速收紧阶段。以目前来看,这个时间点很可能出现在2019年。因为美联储给的加息预期是2018年3次,2019年1次。在加息频率下降时,进行主动缩表,这样应该是可以起到避免市场反应过激的作用。
  五、结语
  巴菲特虽然告诉投资者,不要看宏观经济,但是巴菲特没有告诉你,他自己是全世界看宏观首屈一指的高手。
  缩表短期之内对美股并不会有本质的影响,因为这实际上代表着美联储对美国经济的信心。
  正如霍华德马克斯而言,如果你研究人类的经济史,你会发现它就是一部信贷周期史。历史上的大多数经济危机都是发生在信贷收缩周期。
  因为在信贷扩张周期期间,信贷的扩张实际上掩盖了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而信贷收缩周期会让这些问题全部暴露出现。
  这就是巴菲特说的:“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最后为大家推荐一本书,因为光看一篇文章是远远不足以理解缩表、美联储等这些问题的。
  这本书详细生动地讲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流动性拐点来临的影响。这本书叫《美联储》,作者是格雷德,写于1989年,但译文2013年才有。这是我读过的关于美联储最好的一本书,光看书的目录就知道它是非常非常精彩的。
  这位作者极具才华,从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物理学等多个维度揭开这个全球最神秘机构的面纱,文笔优美而隽永,见解独到而深刻。尽管这本书写于1989年,主要涉及的是沃尔克主政美联储的八年(也是“里根时代”),但对于理解美联储,理解美国政治,理解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这仍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
  70年代末全球还陶醉、迷茫又焦虑在通货膨胀带来的繁荣中,价格永远涨,谁也没有料到接下来是急风暴雨般的80年代。当流动性拐点来临时,不仅仅是个人,还有国家,都在那个时代或沉或浮。
  历史有时候透着的相似让人瞠目,80年代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美国都上台了一位“好玩”的总统:里根与特朗普。他们都古稀之年登上全球权力的顶峰,都是极端保守的共和党人。同时他们都有着分裂的政治愿景,他们都想要财政刺激(里根又减税又扩国防,特朗普又减税又搞基建),他们又都想削减财政赤字。
  但是里根和特朗普最大的不同在于,里根上台时美国处于信贷紧缩周期,为了遏制通胀,美联储持续加息,失业率在短短两年之内上升到10%。
  但是随后在1983年开始,里根人为的“架空”了保罗沃尔克(当时的美联储主席,强硬的鹰派),在美联储内塞入温和的鸽派,随后美国开始了长达10年的信贷扩张周期。
  而特朗普上台时,正是信贷扩张周期的结束,信贷紧缩周期的开始。
  这让我很好奇,究竟是人厉害,还是周期厉害?在信贷紧缩周期里,特朗普能实现他那些激进的目标吗?
  不过有一点我是确定的,对投资者而言,在信贷紧缩周期,安全比赚钱重要,风险比收益重要。
  对任何一个财务自由的人而言,为了多赚几倍的收益而承担过量的风险是极其蠢的。
  如果你有10亿,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一年赚10%,在承担多一些风险的情况下可以赚30%。
  一年过后,11亿和13亿,有什么区别呢?它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本质的区别,但是当你为了多赚20%,而损失3个亿的时候,区别就产生了。
  这道理很简单,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做不到。
  因为人天生有对比倾向和嫉妒倾向。当你赚10%时,而你的朋友赚了30%,强大的心理落差会迫使你承担更高的风险。
  正如老巴所言,一个人,一辈子,只用富一次就可以了,富两次的人都是傻瓜(先富再破产,再富).
  今天之后,就是别人贪婪,但是我要开始谨慎的日子(谨慎并不意味着害怕,它指的是聪明的承担风险,承担概率更大,赔率更高的风险).
  活着才是唯一的真理。
中证公告快递及时披露上市公司公告,提供公告报纸版面信息,权威的“中证十条”新闻,对重大上市公司公告进行解读。
中国证券报官方微信中国证券报法人微博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发证券宏观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