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书堪称是网络al时代职场趋势洞察洞察全球经济变化的经典

HC影视有限公司并购KD传媒的案例分析--《哈尔滨商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HC影视有限公司并购KD传媒的案例分析
【摘要】:在我国,文化产业得到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青睐,同时也受到大量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源的期冀,文化领域的投融资也迅速兴起。随着行业的不断成长,行业中的各个企业逐渐选择并购重组的方式。而上市传媒公司具备最丰富的资本操作运行经验,收纳了最优质的文化产业资源,走在行业的前沿,是名副其实的先驱者。横向并购这一金融行为的价值并不只是对于企业的发展,更是对于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推动意义。我国文化产业的推动,促使企业展开横向的并购,同时企业的联合发展,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所以评说一个企业战略性并购的选择正确或否,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虑。一方面作为上市公司,可以从其价值开始进行估算,来对公司的价值做理性的判断和测算,以做决定投资与否,另一方面,必须从整个行业来看,分析其动因和并购事件对于行业发展的启示。市场经济成为主体,选择了和市场变化同步,形势趋同,众多上市媒体企业便都默契地选择多元化投资、各种网络平台合作、兼并、的战略发展计划。所以传统的影视传媒公司要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本文拟通过HC影视公司并购KD传媒的案例,给传媒影视公司一些经验借鉴。本文第一部分简洁的介绍出了目前全球的影视传媒行业发展状态,以便能够更容易的了解影视行业的竞争构架。第二部分介绍了 HC影视有限公司和KD传媒的公司发展历史和基本成就,从中可以看出两者结合的原因和历史驱动的必然性,以便及时的对行业发展方向的变化做出应对。第三部分是选择了杜邦分析法,对HC影视有限公司的并购前后的财务数据进行绩效分析,不仅可以了解HC影视有限公司的财务状况,并且能够反映本次并购活动对企业带来的影响,直观的表达本次并购的成功与否。第五部分,总结HC影视横向并购KD传媒的过程中的经验,以供其他同行业的公司参考,并希望能剖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供行业内借鉴,最终实现推动行业发展的目的。在文化产业备受关注的今天,如何应对这个时代变化的风口,作为国内领军人物的HC影视有限公司,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选择,为其他企业的发展发挥了先导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7【分类号】:J943;F27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晓丹;刘志迎;;[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金树东;冯玉才;孙小薇;;[A];数据库研究进展97——第十四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7年
苏哲;;[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郑大利;黄清玲;蒋雪梅;彭碧文;林建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都爱莲;任惠民;吕传真;;[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黄香艳;;[A];铜牛杯第九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杨久成;;[A];第四届全国电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杨军兰;徐焰;杨柳;岳乔红;顾克菊;苏明权;郝晓柯;于文彬;;[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沈欣;[N];市场报;2006年
杨辉;[N];中国汽车报;2005年
北京商报记者
王万利;[N];北京商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游雅楠;[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麟怡;[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7年
唐亚武;[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丁玲强;[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何秋云;[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余军;[D];重庆大学;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聚产业之力推动网络安全社会意识普及与强化--《中国信息化》2017年10期
聚产业之力推动网络安全社会意识普及与强化
【摘要】:正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极速发展和全面普及,推动了全球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网络技术和应用正在迅速地改变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在享受互联网科技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网络安全威胁与挑战。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生产网络、智能家居等形态,都会带来新的安全问题和潜在安全风险。
【作者单位】:
【分类号】:D922.16;F49【正文快照】: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极速发展和全面普及,推动了全球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网络技术和应用正在迅速地改变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在享受互联网科技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网络安全威胁与挑战。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生产网络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民虎;;[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陈琪;;[J];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杨坚争;[J];邮电企业管理;2001年Z1期
梅立岗;[J];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04期
李长健;禹慧;;[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潘统芬;[J];兰州学刊;2004年01期
戴天岫;马民虎;;[J];图书与情报;2007年01期
王秀艳;;[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J];社会观察;2014年06期
杨景宇;[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冯一鸣;[N];巴中日报;2014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刘品新;[N];人民法院报;2006年
;[N];中国电子报;2013年
西乡县政协 陈定湘;[N];各界导报;2014年
李宣良;[N];经济参考报;2007年
本报驻法国记者
李志伟;[N];人民日报;2012年
;[N];国际商报;2001年
梁梦娇;[N];法制日报;2013年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谢亚宏;[N];人民日报;2013年
蔡光普;[N];网络世界;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小林;[D];重庆大学;2016年
陶新月;[D];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
杜江楠;[D];南昌大学;2016年
马瑞妮;[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洞察互联网的二十本书(2017版)
我的图书馆
洞察互联网的二十本书(2017版)
方军=文 修订于2017年3月如何理解互联网,理解技术,理解技术产业,是我们当下需要应对的重大议题。要理解互联网,我们不能局限于当下的事件和仅对事件做出短线的反馈,而必须尝试去完整了解技术、互联网、传播、社交网络、科技产业的脉络。我曾列出洞察互联网的二十本书清单,并更新几次,如下大幅更新的2017年新版。为什么在做着实践操作的我们,要读一些看似理论性的著作,而非那些更偏重实务型的?理论性的著作却在更根本的层次帮我们理解所要应对的议题。2017版的更新思路,除了纳入一些新出版的书外,更重要的试图让它更具实用性,所列多为可买到的书。第一组:互联网的本质1、《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的本质》,[美]里克·莱文、克里斯托弗·洛克、戴维·瑟尔斯、戴维·温伯格/著,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10月对于熟悉互联网的人来说,线车宣言(The Cluetrain Manifesto)是一本绝对的经典,「市场就是谈话」是它较为准确的意译。这一次出版社很大胆,用上了《互联网的本质》这样强烈的中文书名。这四位作者中,其他人的著作很少再有接触,第四作者戴维·温伯格之后有很精彩的书。对于互联网的本质,有很多种解读。但是,说互联网带来的就是个体之间的谈话,这个的确正是我们现在感受到的现实。互联网,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了个体,又让我们所有人都联系到一起,在持续地交谈。市场就是谈话。说起互联网,不要联想到满载各类批发商品的大型卡车从广告牌前呼啸而过,而应该想到是一张为两个人交流而准备的桌子。2、《知识的边界》《知识的边界》,[美]戴维·温伯格/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这本书重要,是因为它关注了最重要的事情:“知识”。关于“知识的网络化”(the networking of the knowledge),温伯格讲出极具说服力的观点:当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那个,已经不是站在屋子前头给我们上课的那个,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群体智慧。房间里最聪明的,是房间本身:是容纳了其中所有人与思想,并把他们与外界相连的这个网。戴维·温伯格在《小块松散组合》中的如下说法始终影响着我:网络价值并不是来自于其整体运行的效率,而是来自于大量的小块内容,这些小块指向更多的小块。并且,更为重要的是,网络不仅仅是将网页组织起来,而且还以一种新的方式将人类组织起来。我们是网上真正的‘小块’,我们正在用自己仍然在不断发明创造的方式松散互联。相关书籍:温伯格相关著作都有翻译出版:《万物皆无序:新数字秩序的革命》(2017.1)《新数字秩序的革命》(2008.11)《小块松散组合》(2003.1)《信息简史》,[美] 詹姆斯·格雷克,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10月(The Information: A History, A Theory, A Flood)3、《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英] 维克托·迈尔 – 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 /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年 1 月Big Data: 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 Viktor Mayer-Schonberger, Kenneth Cukier, 2013大数据是一个热门而有争议的词汇,《大数据时代》是一本有争议的书。争议在于,多数著作要么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要么让我们感受到压力,变化来了我们要行动。这本书作者做了很多的阐述,却始终在挑战我们的认知:要放弃因果,相信关联?因果是深嵌在我们的思维中的事物,我们都没准备好放弃。但我们总是要思考,这本与我们常识相反的书,是不是可能说对了?社会(因为大数据)放弃了寻找因果关系的传统偏好,开始挖掘相关关系的好处。寻找原因是一种现代社会的一神论,大数据推翻了这个论断。相关书籍:《信号与噪声》,纳特·希尔弗 / 著。这位统计学家发现,大数据时代的预测活动发展得并不顺利。4、《智能时代》《智能时代 : 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吴军 / 著,中信出版集团,2016 年 8 月随着2016年Google的AlphaGo战胜韩国围棋棋手李世石,大众开始关注人工智能(AI)。加上之前对专家系统、推荐算法、知识图谱的关注,看了不少关于人工智能的书。吴军的这本书胜在通俗,他从数学、科学和技术的脉络中,给我们 画出一条理解人工智能的路径。在吴军的描述中,他也把大数据、算法、计算能力、互联网产品都纳入了进来。封面上的“2%的人将控制未来,成为他们或被淘汰”,这句话既是一句实话,又没多大用处。回顾千年人类史,任何时候都是少数人控制的现实。现在,人工智能算法出现了巨大的突破,其中最为大众熟知的就是所谓“深度学习”。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和算法,2017年元旦我买过一本(看不懂的)图绘日文版,有较为轻松活泼的介绍。5、《科技想要什么》《科技想要什么》,凯文·凯利/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1月技术思想家凯文·凯利这本书的原题其实应该是「技术想要什么」(What technology want)。这个问题问的相当奇怪,为什么不是我们想要技术如何发展?我们想要从技术中得到什么?而是问:技术想要什么?凯文·凯利的这个问题,其实就反映出他跟经济学家、《技术的本质》作者布莱恩·阿瑟的同一种思路,他们都把技术看成是有自己的生命力的东西,像人、像生物一样,有自己的需求。在凯文·凯利看来,与生物进化的“必然性、偶然性、适应性”对应,技术的进化受这三种力量影响:必然性偶然性人的选择相关书籍:《必然》,凯文·凯利/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1月(这本书是凯文·凯利用他的技术思想对互联网现象的解读和趋势预测,之前人类最大的科技体是城市,互联网是当下最大的科技体。《技术的本质 : 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年4月6、《技术至死》《技术至死:数字化生存的阴暗面》,[白俄]叶夫根尼·莫罗佐夫/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6月To Save Everything,Click Here: The Folly of Technological Solutionism这本书的书名,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是:《拯救一切,点击此处:技术解决方案主义的愚蠢》。多数研究者把互联网看成是乌托邦,莫罗佐夫一直把互联网看成反乌托邦,技术至死是他的观点的大汇集。莫罗佐夫还有一本流传甚广的书《iGod》,从书名可可以看出这是一本乔布斯批评传记。在之前的互联网时代,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互联网和生活并行不悖,我们可以自由在两边切换。现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就是生活,怎么面对技术的另一面,的确成为我们需要面对的核心议题之一。莫罗佐夫试图提醒我们看到代价,硅谷式的解决方案主义的代价:“硅谷力图通过提高效率、透明度、确定性和完美性,消除其邪恶的双生子,如阻力、不透明、模糊性和瑕疵,把我们都装进数字约束衣。而这终将证明是代价高昂的。这一高昂成本尚未进入公众视野,而且仍将如此,假如盲目追求硅谷伊甸园的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探究,我们为何对‘互联网’这个惑人标签下的各种技术如此痴迷。”7、《互联网思想十讲》《互联网思想十讲》,段永朝/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10月段永朝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互联网研究者,这本书是他在北京大学一门课的讲义。在书中我们或许并不能明确读到多少作者的独创看法,但这本书会是我们深入理解互联网的一个引子。他带我们走进去。摘引作者书中的一段话作为吸引我们阅读的引子:“需要将技术的互联网和作为商业的互联网(简言之,就是工具性的互联网),纳入到更加宽广的历史背景中审视。作为脱胎于工业时代的产物,互联网思想中必然携带有工业时代的基因;但互联网基因中的‘后工业时代元素’又使得它注定将扮演颠覆和反叛的角色。同时,作为社会构建的重要力量,互联网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机器的关系,也是理解互联网思想的重要维度。”8、《数字化生存》《数字化生存 : 20周年纪念版》,[美] 尼葛洛庞帝 / 著,胡泳、范海燕 / 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年1 月Being Digital, Nicholas Negroponte, 1995这本数字经典不用任何解释,值得一再被阅读和思考。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中,数字化生存能使每个人变得更容易接近,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心声。在2017年初,由段永朝、胡泳、王俊秀等老师主办了「互联网思想大会」,在会议之前有一组「致敬互联网」视频节目,分别是五个思想家和他们的著作。它的目标是:以托夫勒、尼葛洛庞蒂、奥莱利、KK、弗洛里迪为主线人物, 首次完整梳理和解读中国互联网思想启蒙史。第一集: 第三次浪潮——致敬互联网之托夫勒第二集:数字化生存——致敬互联网之尼葛洛庞帝第三集: 2.0浪潮——致敬互联网之蒂姆·奥莱利第四集:失控——致敬互联网之致敬凯文·凯利第五集:第四次革命——致敬互联网之卢西亚诺·弗洛里迪9、《信息的社会层面》《信息的社会层面》,[美] 约翰·希利·布朗、保罗·杜奎德 / 著,商务印书馆,2003 年 10 月The Social Life of Information, John Seely Brown, Paul Duguild, 2000这本书是一本被严重低估的著作,作者布朗是施乐公司首席科学家和著名的施乐研究中心(PARC)的主任,杜奎德是在伯克利和 PARC 同时任职的社会学家。把这本书列为“洞察互联网的二十本书”2014 版的第一本,是因为,二位作者十多年前所讨论的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正再次变得重要。过分专注于信息造成了对社会环境的忽视,但正是后者有助于人们理解信息可能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什么信息很重要。10、《链接》《链接 : 商业、科学与生活的新思维 (十周年纪念版)》,[美] 艾伯特 – 拉斯洛·巴拉巴西 /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年 8 月The New Science Of Networks, Albert-laszlo Barabasi , Jennifer Frangos ,2002巴拉巴西这本《链接》并未引起多大的影响,这很让人遗憾,因为这是一本对所有的网络进行分析的著作,让我们全面了解网络科学,与之对等的,大概只有讲述复杂理论《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一书。巴拉巴西另有一本《爆发》有中文版。21 世纪初,一伙特立独行的科学家发现,网络具有深层的秩序,依据简单而强有力的规则运行。这一领域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时尚、病毒等的传播机制,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健性,以及经济体系的脆弱性——甚至是民主的未来。第二组:互联网产业说明:我去年年底合作做的研究认为,(互联网)平台正成长为市场、企业之后的第三种、也是最主要的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在平台方面有很多著作,如《Platform Scale》《Platform Revolution》《Matchmaker》《平台战略》(陈威如)等。等我们的研究报告成书出版之后,或许要立刻更新一版这个书单,将之纳入。关于分享经济,过去一两年也有很多优秀著作,值得推荐有张晓峰老师所著的《滴滴:分享经济改变中国》、诺贝尔奖得主埃尔文 E.罗斯的《共享经济 : 市场设计及其应用》。这后面一本其实并不是关于当下的分享经济,而是关于市场设计的,也就是罗斯获得诺奖的研究成果,但这本是一本面向大众的著作。11、《硅谷百年史》《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美]阿伦·拉奥、[美]皮埃罗·斯加鲁菲,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4月A History of Silicon Valley: The Greatest Creation of Wealth in The History of The Planet《硅谷百年史》把我们带到超长的历史空间,看看硅谷怎么成为创新与财富创造之地。故事可以一个个看,但在开头作者对金钱和财富所做的区分,或许可以成为我们跟随他们理解硅谷的一条线索:硅谷人对此的态度简而言之是:财富不等于金钱。……财富由用以改善人们生活的商品和服务组成。它包括有形的商品(视频、衣服、房屋、汽车、电器和用具等)和无形的活动(度假、飞行、理发、美甲、保健和教育服务等)。硅谷在创造的是财富。这本大书后来增订拆成三册出版,图书信息是:《硅谷百年史:创业时代+创新时代+互联网时代》,人民邮电出版社,12、《信息规则》《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美] 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 /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 6 月Information Rules: 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 Carl Shapiro, Hal Varian, 1999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这两位伯克利的经济学教授十多年前的著作,现在看依然有着预言意义。我们现在应该还偶尔读到哈尔·瓦里安的声音,他自伯克利退休之后,现为 Google 的首席经济学家。如果你想理解互联网对你和你的企业有何意义,你可以从百年前电话系统的建立中得到许多启发。13、《长尾理论》《长尾理论》,[美] 克里斯·安德森 / 著,中信出版社,2006 年The Long Tail, Chris Anderson, 2006克里斯·安德森近年来持续地推出新的“观念”,长尾理论即是他一系列理论的起点,之后有“免费”、“创客”等。过了很多年看,长尾理论不再热门,但可能逐渐地变成现实。千篇一律或说一种产品卖遍天下的时代正在结束,它的地位正在被一种新事物取代——一个多样化的市场。长尾理论现在已经逐渐地变成了「背景」,但是,只要考虑一下留在我们的词汇中的东西,就知道这本书的价值。长尾头部14、《认知盈余》《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美] 克莱·舍基 /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Cognitive surplus: creativity and generosity in a connected age, Clay Shirky, 2010克莱·舍基(Clay Shirky)近年来有多本著作出版,除了这本《认知盈余》之外还有《未来是湿的》(又译《人人时代》)。《认知盈余》可以与《维基经济学》对照阅读,因为维基百科很大程度上是认知盈余的最佳案例,一部分人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最终凝聚成人类众多知识库中的一个。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可以把自由时间当做一种普遍的社会资产,用于大型的共同创造的项目,而不是一组仅供个人消磨的一连串时间。15、《区块链革命》《区块链革命:比特币底层技术如何改变货币、商业和世界》,[加]唐塔普斯科特(Don Tapscott)、[加]亚力克斯·塔普斯科特(Alex Tapscott)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2016年9月区块链(blockchain)随着时间会变成什么样子?无人能知晓。但是,《维基经济学》作者这本书值得阅读,沿着他之前的思路,他为我们展示了分布式、协作和区块链的可能未来。我对区块链很浅显的认识是:区块链是“分布式的、公开的、互联的大账本”。对区块链未来的一种设想是:它是一种类似的新协议,是关于信任的协议(Trust Protocol),基于它可能构建成转移价值的互联网——价值互联网。现在,我们的互联网是基于TCP/IP这样一组协议族展开的,所形成的是信息互联网。如果这样基础协议级的变化能成真,它带来的将是巨变:从「信息互联网」到「价值互联网」16、《我是布隆伯格》《我是布隆伯格》,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这本书较早的一本版本标题是《信息就是信息:布隆伯格自述》Bloomberg By Bloomberg, Michael Bloomberg, 1997很多年,都没有考虑把《信息就是信息:布隆伯格自述》纳入这个书单,但现在觉得这可能是一个错误,现在必须修正这个错误。布隆布格创造的 Bloomberg 的信息服务,至今为止可能是最强大的、最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服务之一,不逊于 Google,要知道那是诞生在互联网真正商用之前的时期。之前,随着国际各大投行有条件限制交易员们使用 Bloomberg 的即时通讯聊天室,我们才发现这个在互联网之前创造的 IM 工具,有着如此巨大的隐秘影响力。在智能和算法受到关注的当下,金融和互联网的关联又出现很多的可能性。17、《搜》《搜》,[美] 约翰·巴特利 / 著,中信出版社,2006 年The Search, John Batelle, 2005搜索已经成为互联网的基础架构。现在来看,当时印在《搜》中文版封面的观点都有点过时,“搜索是通向整个世界的兴趣和欲望的窗口”,但搜索没有过时。关于 Google 的书有不少,除此之外还有《In The Plex》、Jeff Javis 的《Google 将带来什么? 》,各有特点,但无疑要理解搜索,最值得推荐还是这本《搜》。管理世界上所有的信息,使所有人都能得到和使用它们。18、《Facebook效应》《Facebook效应:看Facebook如何打造无与伦比的社交帝国》,大卫·柯克帕特里克 / 著,华文出版社,2010 年The Facebook Effect: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company that is connecting the world, David Kirkpatrick, 2010这本书是创造 Facebook 的故事,还被转化成电影《社交网络》,它真实地记录了 Facebook 的历程。或许可以与另外两本书对照,一本是新书《孵化 Twitter : 从蛮荒到 IPO 的狂野旅程》,一本是《谁偷了 MySpace : 被社交网络改变的疯狂世界》。19、《游戏改变世界》《游戏改变世界:游戏化如何让现实变得更美好》,简·麦格尼柯尔 /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Reality Is Broken: Why games make us better and how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 Jane McGonigal, 2011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人,偶尔总有冒出一点担心,我们是不是在浪费他人的时间?比如,卡尔所著的《浅薄》就痛斥互联网的负面影响。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但也有乐观主义者如斯蒂文·约翰逊,他有本著名的书,题为“所有的坏事对你来说都是好事”( Everything Bad is Good for You),他用电视、游戏等领域的研究雄辩地说明: 大众文化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游戏改变世界则是另一本超级雄辩的著作,现实已经破裂,人们在游戏中重建现实。现实世界没有办法像虚拟空间一样,轻轻松松就能让人享受到精心设计的快乐、惊险刺激的挑战以及强有力的社交联系,它没有办法同样高效地激励我们。现实不是设计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潜力的,也不可能从头到尾都让我们兴高采烈。因此,游戏玩家越来越多地生出一种感觉:和游戏相比,现实破碎了。相关书籍:《坏事变好事:大众文化让我们变得更聪明》,[美] 斯蒂文·约翰逊 / 著,中信出版社,2006 年Everything Bad is Good for You: How Today’s Popular Culture is Actually Making Us Smarter , Steven Johnson, 200620,《创业无畏》《创业无畏:指数级成长路线图》,彼得·戴曼迪斯、斯蒂芬·科特勒/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 对我来说,多次阅读来自奇点大学的几本著作,的确总能激发技术乐观情绪,包括:《指数型组织》、《富足》、《创业维艰:指数级成长路线图》等。指数级增长,可能是互联网和技术的一本根本性的特征,比如在最根本的层次上,芯片性能每18个月翻一番的摩尔定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要注意的,这样的「定律」并非物理定律,而更像一种信念,产业的实践者们相信它,努力地实现它。我们也看到马斯克以一个人的力量在四个领域突破着:电动汽车、私人航天、太阳能和超级高铁,他几乎是技术乐观主义的现实商业代言人。奇点大学的几位研究者和以往的技术乐观派不同的是,他们不是未来学家的方式,他们是技术实干派,他们将理论和实战混合在一起。这有时会增加他们的魅力,有时又显得不够未来感,因为过于实用易于被挑刺,实用就需要快速迭代修正。但这是他们真实的状态。这可能也是我们在实务中的人应该有的状态,保持一种实用的技术乐观,并努力将它实现。就「指数型」的解释,彼得·戴曼迪斯的解释比《指数型组织》要更好,这本《创业无畏:指数级成长路线图》(BOLD)中,他提出了一个所谓的“6D”框架:1)数字化(digitalization)。“一旦某个技术或产品完成从物理过程想数字过程的转变,那么它便会呈指数级增长。”2)欺骗性(deception)。“紧随着数字化的是欺骗性,这是指数级增长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在于,小数目的翻倍通常也是小的。”3)颠覆性(disruption)。“颠覆性技术是指任何一个能够创造新的市场并且颠覆已有市场的新技术。”4)非货币化(demonetization)。“这意味着把货币从等式中移除。过去需要付出货币来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现在都免费了。”5)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它更进一步,甚至连商品和服务本身也消失了。”比如,照相机、摄像机、GPS定位系统、数字图书馆、录音机、计算器,现在都“消失”在智能手机之中。6)大众化(democratization)。“当(智能手机的)这些硬成本下降到非常低的程度之后,手机将变得唾手可得,几乎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到那时候,大众化就会发生。”特别篇《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加拿大] 简·雅各布斯 / 著,译林出版社,2005 年 1 月The Death and Life of American Cities, Jane Jacobs, 1961这本向来是第20本书的著作,现在却只能变成第21本。作为第21本特别版的好处是,它可能可以更持久地留在这个清单中。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城市的演变与规划是核心一环。而最近这几十年,人们在另一空间经历城市几千年的演变:信息网络之城的涌现。新近的变化是,过去我们只是以虚拟之身在网络中,移动互联网让我们的现实之身也置身其中。信息网络业的工作者的角色,即是信息之城的规划师,他们和建筑规划师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如何规划一个可实际运行的、有活力的城市?”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该仔细研读简·雅各布斯的城市规划名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原因。在雅各布斯之前,城市规划被“想像”主导,建筑规划师们浪漫地想像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如花园城市、辐射城市、城市美化,然后用这种想像指导城市改造。在信息网络领域,乌托邦般的“梦想“(应该是什么样)的影响可能更大。雅各布斯则力图扭转这一切,她让关注焦点回归到“城市在真实生活中是怎样运转的”。雅各布斯揭示的城市规划的一类错误,在网络之城中也再明显不过:“只知道规划城市的外表,或想像如何赋予它一个有序的令人赏心悦目的外部形象,而不知道它现在本身具有的功能……”相关书籍:《建筑的永恒之道》,[美] C. 亚历山大,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年 2 月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 现代性体验》,[美]马歇尔·伯曼,商务印书馆,2013年9月之前版本记录:「洞察互联网的二十本书」(2015版)1、《知识的边界》2、《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3、《技术至死:数字化生存的阴暗面》4、《互联网思想十讲》5、《信息的社会层面》6、《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7、《手机:挡不住的呼唤》8、《数字化生存》9、《小块松散组合》10、《链接:网络新科学》11、《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12、《信息就是信息:布隆伯格自述》13、《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14、《长尾理论》15、《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16、《搜》17、《Facebook效应:看Facebook如何打造无与伦比的社交帝国》18、《被出卖的新闻界:相信我,我在说谎,一个媒体操纵者的告白》19、《游戏改变世界:游戏化如何让现实变得更美好》20、《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洞察互联网的二十本书(2014版)曾包括在2014版的图书推荐:《当下的冲击:当数字化时代来临,一切突然发生》, [美] 达格拉斯·洛西科夫 / 著,中信出版社,2013 年 10 月Present Shock: When everything happens now, Douglas Rushkoff, 2013《移动浪潮:移动智能如何改变世界》, [美] 迈克尔·塞勒 / 著,中信出版社,2013 年 1 月The Mobile Wave: How mobile intelligence change everything, Michael Saylor, 2012《群的智慧:向蚂蚁、密封、飞鸟学习组织运作绝技》,Peter Miller,2010,天下文化(台湾)The Smart Swarm: How understanding flocks, schools, and colonies can make us better at communicating, decision making, and getting things done, Peter Miller, 2008《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美] 凯斯·桑斯坦 / 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年 6 月 2.0, Cass R. Sunstein , 2009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球经济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