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中国海外投资失败案例总是失败,而且是大败

我对“中国半数以上千万富翁想移民海外”的质疑
导读:前天一大早,就有老者来聊天,说什么中国半数以是富翁要移民海外,他直叹气,直摇头。当时我没有当回事。可是这几天,这个新闻铺天盖地,各种级别的专家、媒体都出来发表大论了。就是此时,美国大使馆发布环境监测数据的事儿也炒得很火,这两件事儿,心中一直觉得很诡异,觉得这两件事儿很相似;更疑惑的是中国的千万富翁应该太多了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太多千万翁了,身边的朋友也有几个身价几个亿的,华西村等这种地方每家存款至少也有百万啊,象京沪一带的百姓,凡有两处大一点儿房产的,就可能值千万了,这么多人,他们怎么
前天一大早,就有老者来聊天,说什么中国半数以是富翁要移民海外,他直叹气,直摇头。当时我没有当回事。可是这几天,这个新闻铺天盖地,各种级别的专家、媒体都出来发表大论了。就是此时,美国大使馆发布环境监测数据的事儿也炒得很火,这两件事儿,心中一直觉得很诡异,觉得这两件事儿很相似;更疑惑的是中国的千万富翁应该太多了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太多千万翁了,身边的朋友也有几个身价几个亿的,华西村等这种地方每家存款至少也有百万啊,象京沪一带的百姓,凡有两处大一点儿房产的,就可能值千万了,这么多人,他们怎么个调查法?疑惑着,就想趁正闲下来,好好了解了下富翁移民的事儿。稍做浏览,觉得想乱说几句,可能要挨一些人喷了。上度娘,搜到“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与胡润研究院联合发布《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这应该是新闻的源头了,搜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已经发布的白皮书的原文全文。倒搜到了很多大论,和一条“胡润财富榜上说中国有96万个千万富翁万富翁,6万个亿万富翁。 可是为什么却到处都说百万富翁只有34万?”的提问。关于发布白皮书的机构公正性和调查的可靠性,我想氷要去质疑了,咱没有这水平和精力。于是就找了白皮书的通用解读版。原来“2011年5月至9月间,胡润研究院与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面对面地访问了全国18个重点城市的千万级别以上的高净值人群,共获得980份有效问卷。他们的平均财富达到6千万人民币以上,平均年龄42岁。”看了半天,闹出新闻点的地方也没有读懂:“中国私人投资的现状
中国高净值人群中拥有海外资产的已经达到1/3。海外资产在可投资总资产中的平均占比为19%。投资标的以房地产为主。在目前没有海外资产的高净值人群中,也有将近30%的人在未来三年有进行海外投资的计划。子女教育是海外投资的最主要目的,一半的高净值人群因为子女教育而进行海外投资。另外1/3海外投资是为了移民。14%的高净值人群目前已移民或者在申请中,还有46%的高净值人群考虑移民。”这是原文,越看越觉得这段话措辞可真是很用心, 很有水平。个人先仔细解读一下:1/3的大富翁也就是327人有海外资产,海外资产占资产19%,主要是海外买房了(注意没有详细数据);另2/3大富翁也就是643人没有海外资产,其中30%也就是193人未来三年可能海外投资。一半也就是490人为了孩子的教育的主要目的而海外投资(注意没有而一半的详细数据,也没有说孩子教育就是在海外教育,更没有说明是因为不方便照顾还是单纯的送孩子去海外受教育);关键是“另外1/3海外投资是为了移民。”这句话,我始终不能算出来哪个群体的1/3。14%的大富翁也就是137人已移民或正在申请移民。46%也就是451人考虑移民,我也不知道这46%是否包括已移民或正在申请移民的14%。以上是对通用解读的再解读。下面是个人乱弹:1、白皮书已经说明了调查的高净值人群,他们的平均财富达到6千万人民币以上,而各类新闻中说的是千万富翁;共获得980份有效问卷,样本就这么多,而新闻中说的中国的千万翁这个群体,要知道“胡润财富榜上说中国有96万个千万富翁万富翁,6万个亿万富翁”。46%也就是451人考虑移民。好了,我想说的是,这个白皮书名字《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做调查的人都知道,这个样本是不具有代表性的,因为样本抽样太少,就算6万的10%,也得做6000个样本。我不知道这么小的样本为什么能冠以中国这么大的称号,还定位在白皮书这么正式和权威的文本。按理说中国银行和胡润这么大的名头,做事应该很严谨,很科学啊,何况要发布全国性的年度权威文本呢?连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也不会做出这各低级水平的事啊。为什么它们不做一个全面的数据抽样和调查?2、白皮书出炉了,一份经过精心措辞的解读也出炉了,接着,新闻就变了,变成了全中国的半数以上千万富翁要大逃离了,各路专家也来解读了,毫无悬念的抨击体制,抨击政府。百姓论坛里更热闹了,扯什么的都有,英美媒体也同步了,说是将导致中国大崩溃,然后很自然的说英美多么的好,令中国人普遍“艳羡”。这个过程中,没有媒体、没有专家、没有个人去质疑这个白皮书的公正性、科学性和代表性,天下一片哀叹,一片指责,一片谩骂,早已没有人去研读这个白皮书了,在百姓心里,中国有钱有本事的全跑到海外享福去了,只留下没钱没本事的人在家里受苦。新闻与数据严重的不符,可是这个时候,始作俑者中国银行和胡润研究院哪里去了呢?为什么不出来说话?为什么不出来出来澄清事实?为什么我一个普通网民在网上搜白皮书的原文这么难?难道它们放了一个屁就跑了?强烈要求这两个机构出来再次出来解释此事!3、“海外”是什么意思?它是一个非正式用名,泛指指国外,
指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作为正式机构发布的正式权威白皮书主,为什么用这个用语?海外投资和海外移民,可以指一切外国,美英算,非洲国家也算,中国人这些年在非洲国家的投资和移民非常多,为什么我没有看到样本中的海外投资和海外移民没有这样的数据分析?而新闻和评论中,却无一例外的暗指海外就是那些西方发达国家?4、海外投资是坏事吗?我倒觉得是好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国人不但会挣国内的钱,还走出去了,去国外挣钱去。而在新闻和评论中,却完全变了味儿,海外投资被暗示成了坏事儿,海外资产被 形容成了国人进行了资产大转移,大逃跑。这样的话, 那外面投入在中国的这么多钱是不是也在向中国大逃跑?5、海外移民是正常不过的事儿,社会越开放,这种事儿就会越多,进进出出,很正常,在各国能移民的人也都 是有钱的人,美国贫民窋的人想移民中国也没以有这个能力。如果在美国的大富翁中做同样的调查,肯定有更高比例的人在中国进行投资,当然也会有一些人会考虑移民中国,在别的国家,这样的富翁想移民中国的会有比美国富翁更高的比例。6、很有意思的是,我心中总不自觉的把这件事儿与美国大使馆发布北京环境数据的事儿联系起来。细想起来,两者确有想通之处:发布者很权威,有很大的名头;发布的数据都是抽样数据,都 是小的不能再小的;都是不具有权威性的数据;都是跟中国百姓关心诉热门话题相关的,且都是与政府宣传的和谐反着来的;都是公开发表一个不痛不痒的数据,然后有大量媒体跟进炒作的,结果都是百姓心中失去公共信心的;都是发布完了数据就放了一屁就走的,坐在暗处不言语,好象始作俑者不是它似的。今后,类似的话题会很,做法和手段都会有似曾似的感觉。7、我们的媒体责任心何在?为什么不去解读白皮书原文?这么多官媒为什么不经分析就按照别人的说法上新闻,而没有自己的见解?这么多媒体为什么一字不差的引用和评论?重量级媒体为什么也这样去迎合?我们的专家责任心何在?否定自已一切的时候,能不能对外来的东西有点儿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我们的社会能不能不要从一个僵化的极端走向另一个混乱和盲从的极端?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中国最大海外矿业投资失败案例分析
中国煤炭新闻网
19:31:33 & &
中信泰富西澳铁矿项目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在海外矿产资源领域最大的投资项目之一,同时也是澳大利亚资源领域为数不多的中资100%控股项目,也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最典型的失败案例。&吃一堑、长一智,今天《矿业汇》带您了解中信泰富西澳铁矿项目及其留给后来者的经验教训。一、荣智健的中信泰富正事开始前咱先来扒一扒中信泰富这家公司,中信泰富在香港上市,其最大股东为中信香港,隶属于中国大型央企——中信集团。中信泰富的掌舵者荣智健更是一代传奇人物,他的伯祖父荣宗敬、祖父荣德生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奠基人,父亲是前任国家副主席,红色资本家荣毅仁。1&红顶商人1978年,荣智健只身南下香港打拼,利用荣家在香港硕果仅存的一些资产,先后开办了电子厂、美国加州自动设计公司,短短数年就积累了数千万港元身家。&1986年,在香港小有名气的他加入父亲荣毅仁掌舵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信集团前身),成为中信香港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在他领航下的中信香港重资本运作而轻实业,如同猛禽般在资本市场左冲右突。与荣氏祖上遗训:“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完全背离。随后几年,荣智健通过收购国泰航空、香港电讯、恒昌行等以小博大的高风险投资,使中信香港在短短几年内增值数十倍,并成功借壳泰富成为上市集团。其中,中信香港收购国泰航空及恒昌行的资本运作,更一度被投资界奉为经典案例。但尽管如此,在香港工商界始终不曾把荣智健与李嘉诚等白手兴家的富豪归为一类。&当时年营业额只有2.42亿港元的中信香港,要收购实际净资产77亿的恒昌行,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因其每次都能得到母公司的破格支持,而当时正值九七香港回归之际,标榜爱国唯恐不及的香港富豪们更是鼎力相助,事情自然容易很多。&总之,荣智健在资金筹措和人脉运用上如鱼得水,从没有遇到什么迈不过去的坎。2西澳铁矿项目惨败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传奇人物却败在了西澳铁矿项目上。中澳铁矿项目开工于2006年,原计划投资42亿美元,于2009年建成投产。但项目开工后,投资一路水涨船高,几度陷于停顿,直到2013年年底才首次将铁精矿粉装船出口,比原计划晚了4年,且超支了80亿美元。&2009年,作为此次项目负责人,67岁的荣智健因涉嫌利用铁矿项目炒外汇致企业巨额亏损,不得不从香港中信大厦黯然离去。&打造一个百年家族传奇,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要将这根基毁于一旦,则只需一个足够严重的错误决策。&二、西澳铁矿项目的经验教训西澳铁矿项目留下了诸多教训,这些教训也给想投资海外矿业项目的中资企业敲响了警钟 。1项目选择与调查西澳铁矿项目:&该项目规模大,生产流程长,需要配套包括港口、道路、管道、海水淡化厂和发电厂设施。并且该项目磁铁矿含量较低,且矿石硬度较大,在采选方面技术难度很高。&中信泰富:&中信泰富此前并没有海外大型矿山开发经验,中信泰富的准备无法与项目的巨大规模、技术瓶颈和复杂的投资环境相匹配,埋下了项目失败的隐患。&小结:海外矿业投资,要认清自身优劣,并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选择与公司人员、技术储备和管理实力相匹配的项目,切勿盲目。2总承包商的选择和管理1)总承包商的选择&中冶集团在海外做过很多项目,但没有在澳大利亚承揽工程项目经验,对在澳大利亚实施工程建设的法律环境、市场条件等因素了解不够全面,在施工中遭遇诸多障碍。缺乏经验导致的预判不足和预案欠缺,使得项目工期严重拖延,项目成本自然就水涨船高了。&&2)对总承包商的管理&中信泰富在初期没有一支项目建设管理团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过度依赖总承包商中冶集团。&在中澳铁矿项目中,工期多次延误,费用大幅增加,首批铁矿石出运的预期时间从2009年初延至2013年底,根据合同,中冶集团延误了规定的工期而使中澳磁铁矿项目蒙受损失,业主有权按照合同价格的0.15%获得按日的赔偿。但该条款可能没有得到实际执行。&小结:海外投资项目实施的招标中,应从有当地项目实施经验的企业中选择总承包商。同时,自己也必须进行调研并建立一支精干和专业的项目建设管理团队,严格执行合同,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问题。&3交易对手的选择遴选当地合作伙伴,是影响跨国投资成败的重要因素,中澳铁矿项目的种种遭遇,提醒中国投资者在选择合伙人之前务必擦亮眼睛。&2006年中信泰富从克莱夫•帕尔默(ClivePalmer)手中收购了20亿吨的磁铁矿开采权,而帕尔默在澳大利亚矿业人眼中是一位“难缠的角色,爱打官司”。但中信泰富并没有对其进行充分了解,且合同并不明确,许多模棱两可用语,造成帕尔默抓住漏洞,起诉中信泰富,后续纷纷扰扰,让中信泰富痛苦不已。4认清行业发展趋势2006年,当该项目首次被提出时,中国急需铁矿石,用以炼成钢铁,铁矿石处于高位运行。同时中国钢企一直指责全球三大铁矿石巨头把铁矿石价格抬得过高,该项目是中国试图摆脱他们挟制的重要尝试。&但随后,铁矿石的供求形势急转直下,铁矿石价格大幅下降。中信泰富错误估计了行业发展趋势,造成企业进退两难的局面。&三、总结&一是忽视投资环境,容易被巨大的矿产资源潜力所诱惑,忽视了投资环境方面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社会风险、人文风险等等。&二是忽视软实力的作用,用国内的理念和文化去应对国外的问题。大量的实例表明,这方面的失误造成的损失可能比勘查失误的损失还要大。&三是忽视合作伙伴,无论是承包商还是交易伙伴,必须慎重选择,经验和市场规范运作必不可少。&国家鼓励走出去和海外投资,但中资企业一定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切勿盲目投资,造成国家资产流失,得不偿失。&&(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及凤凰财经)
来源:网络
&&&&&编 辑:徐悉
本网站新闻版权归中国煤炭新闻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煤炭新闻网()及其原创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实名:中国煤炭新闻网 中国煤炭资讯网
地址:重庆高新区陈家坪一城新界A栋3-3
邮编:400039
编辑部电话:(023)560944
广告部电话:(023)、
业务合作:
Loading...中企投资海外新能源:几十个项目 失败不重样儿
来源:南方周末
原标题 [新能源“出海”:要“种地”,不要“打猎”]
  此轮中国企业投资海外新能源几乎都高调启动于2010年,在2012年达到高潮,并集体在2013年陷入低谷。
  金融危机提供的机遇,让中国企业在本国新能源产业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介入了国际新能源投资市场,挫折重重,“几十个项目,失败都不重样儿”。
  中国企业投资海外新能源项目,口头上说要去“种地”,实际却恰恰在“打猎”,妄想短期暴利。依靠运气和“打猎”心态,往往难以获得长久成功。
  世界突然安静了
  在临门一脚面前,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下称中国节能)退了回去。
  作为中国唯一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央企,中国节能一直希望在海外有所作为,2012年6月,机会来了。
  中国节能宣布与国内最早专业从事太阳能电站EPC(设计采购施工)业务的中盛光电集团成立德国合资公司,二者在海外共同开发至少200兆瓦的太阳能电站。不出意外,这批高达200兆瓦的海外项目将成为中国节能海外扩张的重要里程碑。
  一切准备就绪中国节能已取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海外投资审批文件,一亿美元的投资资金业已等在海外,但在最后合资条款的谈判中,这家央企却临时退了回去。
  原因出人意料:“不能接受不控股的要求。”
  在海外投资的支持者看来,中国节能在“最应该放大规模的时候错过了机遇”。如今,这个历时3年且一度野心勃勃的海外太阳能投资计划,陷入了僵局。据中国节能内部人士透露,目前中国节能的海外太阳能投资团队几近解散。
  不仅中国节能,过去三年里,国电集团、三峡集团、大唐集团、正泰集团等二十多家中国企业都启动了各自的新能源海外扩张计划。
  从政治经济稳定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到主权信用评级相对较低的希腊、保加利亚、乌克兰,再到马里、埃塞俄比亚、尼罗河沿岸&&中国投资者穿梭于希腊游行罢工的人潮中,也曾在赴马里考察前一天,得知将接待自己的当地政府已经被军队推翻&&这种全球“扫货”的心态不亚于购买奢侈品。
  今年以来,世界突然安静了下来一度热情高涨的中国新能源投资者集体放慢了脚步。
  第一个在海外投资新能源项目的国有发电企业龙源电力就是其一。早在2011年7月,龙源电力就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斩获了一个100兆瓦的风电项目,但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两年过去,在烧掉四千多万加元后,项目仍因各种阻力尚未开工建设。而其位于南非、匈牙利、澳大利亚的项目仍未获进展。
  同样,大唐集团2010年5月就高调宣布成立海外业务部,在预评估了二十多个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以及二百多个新能源发电项目后,仍迟迟未出手。“确实没有找到合适的项目满足我们的收益要求。”大唐新能源海外业务部副主任时文刚说。
  更多的则是,投资难见下文。国家电网公司2012年一度试图收购美国发电企业AES风电业务的控股权,但因谈判难以进行而没了下文;而作为第一家获得国家发改委海外投资太阳能电站审批资格的企业,2012年航天机电投资意大利太阳能电站遇挫后也一蹶不振,海外投资随之搁浅。
  不难发现,此轮中国企业投资海外新能源几乎都高调启动于2010年,在2012年达到高潮,并集体在2013年陷入低谷。
  过去三年,中国企业建立在低成本制造业和政府过度“呵护”下的全球竞争力仍非常孱弱以“投资者/开发商”而非“制造工人”的身份参与国际清洁能源竞争,对中国企业还十分陌生。
  实际上,不仅是不适应,还有诸如规则、文化、合作以及战略选择等“致命杀手”笼罩着中国企业的海外清洁能源投资,正如初出茅庐的他们所说,“痛苦极了!”
  海外超级诱惑
  海外的诱惑是巨大的。用最通俗说法,就像是“镇上开砖厂的对城里做房地产开发商的向往”。
  阿特斯太阳能董事长瞿晓铧说,在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之前,在全球太阳能项目投资领域,顶尖的操盘手都是西班牙人。危机为中国人创造了机会全球大量待建的风电、太阳能项目急需资金,中国投资人获得一展身手的机遇。
  机遇不止上述。在希腊、罗马尼亚等新能源电价优厚的国家,投资太阳能电站的收益率能达到20%,个别项目甚至能达到40%,其他国家普通的风电项目收益率也能达到10%-20%,同时,中国国内新能源市场日渐饱和,加上较为低廉的制造成本,相当数量的企业开始转战海外。更为重要的是,海外不会发生“弃风”“限电”的尴尬。
  在这些因素驱动下,过去三年中国清洁能源的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统计,截至2012年,中国企业在海外新能源项目投资已达到23.9亿美元。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中国清洁能源对外直接投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中国企业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累计已达到400亿美元,涉及124个海外项目和33个国家,统计范围包括投资海外清洁能源项目、制造工厂以及并购等等。
  主持WRI报告撰写的高级研究员胡涛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过去三年,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海外投资增速远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政策也在助推中国企业海外扩张。胡涛表示,资本市场并不是中国海外投资者融资的主要来源,80%-90%的资金是来自中国的银行,特别是政策性银行。
  “国开行在清洁能源对外投资中扮演了国家战略的执行者的角色。”金风科技总裁王海波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是不少企业海外扩张的重要支持者。
  “都按中国的来,投资如何成功?”
  “你们太贵了,塔架要中国的!机组要中国的!工人也要中国的!”每当王海波听到合作伙伴在海外项目上提出这样的抱怨时,都只能苦笑。
  “海外投资就是要求你换大脑,如果都不遵守对方的规则,都按中国的来,海外投资如何成功?”王海波说,2012年美国发起对华风机塔筒产品的反倾销,金风科技正是有预见性地选择了在美国本土采购,才规避了这一风险。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多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进入,绿地投资是按照东道国法律,在东道国境内设置部分或全部归属中国企业所有的新建公司,此方法能给东道国带来新增就业和生产力,同时由于需要大量的筹建工作,对中国企业的经营能力和资金实力也是重大挑战。
  以风电场投资为例,多数东道国都要求项目采购的风电机组需获得当地认可的认证机构认证,而一味追求低成本采购中国设备,则存在因认证问题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事实上,实际操作中,因不遵守规则而失败的海外新能源投资案例,比比皆是。
  2009年底,航天机电宣布将在意大利分期投资总规模达26.8兆瓦的光伏并网电站项目,总投资约1.03亿欧元。两年后即宣布遇挫,根据公告的说法,原因是“与国外电价审批部门意见不一,使得其2010年的电价补贴可能暂时无法获取”。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出问题的项目是一个规模为11.8兆瓦温室电站项目(下称“温室电站”)。根据意大利能源部门政策,底下种有农作物的温室电站项目将比地面电站享受更高的补贴。知情人士透露,航天机电项目在2011年并网运行之后,“并无农户在温室中种植农作物”,这导致意大利政府能源服务管理部门拒绝给予其2010年的电价补贴。
  尽管航天机电经过协调最终拿到了电价补贴,据上述人士透露,这一补贴实际为2011年的地面电站补贴,这与2010年的温室电站补贴额度差距巨大,“可能会相差三分之一左右,按当初的投资算,项目难以盈利”。
  经此一役,航天机电再未投资任何新项目。“在没有搞清楚东道国对温室项目定义的情况下,就下注投资,这样的失误教训深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企海外项目负责人说。
  同样,2012年10月,三一集团宣布将起诉美国总统奥巴马,理由是三一集团的美国风电项目靠近一军事基地,被指“涉嫌威胁国家安全”勒令无条件退出。据发改委旗下专门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中国海外产业发展与规划协会(下称“海外协会”)研究部主任张世国透露,三一集团曾就此案希望得到海外协会的声援,却遭拒绝,在海外协会看来,这是企业没有遵守东道国投资规则造成的损失,应由企业承担。
  “中国式解决办法”不适应海外
  2012年2月,美国伊利诺伊州,金风科技在建的Shady Oaks风电项目(目前已投入运营)前面被人竖起了一块大牌子:“得州牛仔滚蛋!”(该项目负责人来自美国得州)。
  由于不满补偿费用不均,风电场附近社区的一位居民一度扛着枪,开一辆皮卡车,在金风科技项目周边示威。这个总装机容量106.5兆瓦,总投资额达2亿美元的项目建成后将实现金风机组当地运行记录100台年的要求,如果运行顺利,金风将得以跻身美国主流市场。
  初到美国做开发商,“中国员工吓死了”,甚至有人提出了“中国式解决办法”找警察把他抓起来。“事实上,这只是虚惊一场,在美国这种事只需要派律师去跟他谈谈。”金风科技总裁王海波说。
  在中国做开发商,有时需要找关系,甚至依靠警力解决危机,但在国外却需时刻记住依靠法律。“如果真把对方抓起来,企业必定在当地社区中树立起一种&不够仁慈&的形象。”王海波说。
  在海外,类似的文化差异时刻冲击着中国投资者,如何智慧、巧妙地化解成为又一道难题。
  在印度,正泰集团投资的一个10兆瓦的太阳能电站项目,同样因为当地村民的阻挠而迟迟无法完工,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因为宗教原因,当地村民不允许我们砍掉工地上的一些树,在多次协商无果的情况下,我们在树周围修了一道封闭的围墙后,把树砍了。”正泰集团副总裁陆川无奈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在海外做新能源开发商,会遇到各种与中国拆迁类似的问题,甚至如何摆平地痞恶霸也是一大考验。
  对于一些法律不完善的国家,中国企业也受到过不少“欺负”。比如罗马尼亚,一家中国企业需要在项目与公路之间修条小路,却被告知必须找当地指定的一家裙带公司,其价格高出市场价40%;而在斯洛伐克,一家中国企业因在施工中不小心挖爆了地下水管,收到了一张巨额的修理账单,“因为知道你是外商”。
  商务部研究院亚非研究部副主任张广荣提醒,中国企业切勿将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的“坏习惯”带到国外。他表示,中国一些企业在拉美与工人、工会发生争执之后,往往并不通过合法手段予以积极合理解决,而是采取贿赂收买工会头目等违法方式处理,易造成无穷遗患,最终致使问题升级。
  “爱恨交织”的合作伙伴
  几乎所有企业进行新能源海外投资的一线操盘手,都对南方周末记者提到了“痛苦”二字,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跟合作伙伴的关系。
  2010年11月,隶属于国电集团的龙源电力与中非发展基金、南非穆力洛可再生能源公司正式签署南非风电合作开发协议,以合资公司为主体开发南非风电项目。
  由于不熟悉当地环境,龙源电力工作人员最初“从最小的吃穿住行都得靠对方”,随着合作深入,矛盾日渐增大,以至于中非基金中途愤然退出,原因竟然都是“日常费用等小事”。
  三年间,龙源电力已在南非办公室投入了约300万美元的前期投入,随着南非风电电价的进一步降低,知情人士预测,项目收益率的降低或让龙源电力在南非进退两难。
  实际上,清洁能源领域的海外投资有着明确的专业化分工:投资的前期需要跟私人业主、各种政府审批部门打交道,核心是法律问题和当地资源建设;后期则涉及全球的供应商管理、工程建设和交付后的电力运营显然,徒有资金并不足以让中国企业如鱼得水,一个拥有当地资源的合作伙伴非常重要。
  信任你的合作伙伴,这成为各国企业海外清洁能源投资的巨大挑战。王海波说,从金风科技自身的经验来说,如果要将走出去可能遭遇失败的原因分类,80%的问题都出在企业自身内部,外部环境因素仅20%。他认为,从金风科技的走出去实践过程中得到的教训是,企业走出去的问题并非一线人员经验不足,而是国内管理层在缺乏海外投资的经验的情况下,又不愿对下属授权。
  “往往日常的事务最能体现企业的素质,国有企业走出去,说是注重双赢合作,强调授权,实际往往难以做到,与合作伙伴互相猜疑等情况时有发生。”一家电力央企的海外投资合作伙伴说。
  “策略应对为主,谋略不足”
  “目前,中国企业的清洁能源国际化多是稀里糊涂在做,以策略性应对为主,谋略不足。”海外协会的研究部主任张世国对南方周记者说。
  过去两年,德国拜尔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学军跟中国试图海外投资新能源的国有企业都接触了一遍。他发现大部分国有企业的海外扩张都来自子公司的推动,这种自下而上的推动往往缺乏规划,计划性差,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统一战略。
  一位长期从事海外新能源项目开发的业内人士总结说,中国企业对海外投资的艰苦性和时间周期需要有战略规划:第一个项目,失败的可能性较大,自己培养的团队刚混个脸熟,根本谈不上独当一面,要尽量减少损失,争取不亏;第二个项目,团队参与能力逐渐培养起来;第三个项目则要完全参与,达到系统全部上手。
  “目前一些企业一共就规划了一个项目,到海里游了一次泳,呛了一口水,就说海里不好,不玩了,让人扼腕叹息。”上述业内人士慨叹说,往往企业口头上说要去“种地”,实际却恰恰在“打猎”,妄想短期暴利。
  在张世国看来,各个行业成功的海外投资案例均表明,走出去需要“一股劲儿”,这股劲儿往往来自企业坚定的海外战略,依靠运气和“打猎”心态,往往难以获得长久成功。
  “萎缩只是暂时的”
  尽管增速放缓,但日渐庞大的清洁能源海外投资总量,却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日,美国智库威尔逊中心(Wilson Center)就在华盛顿召集了一场针对中国企业海外清洁能源投资的研讨会。他们发现,过去五年中国对美国的清洁能源投呈显著增长趋势,使美国受益。
  今年初,汇丰银行一项面对二百多家“走出去”中国企业的调查显示,虽然目前全球经济前景尚不明朗,但内地企业对于继续拓展海外业务的热情丝毫不减,83%的受访企业计划继续扩张海外业务。此外,受访企业对其海外业务的收入增长前景表示乐观。
  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王碧B看来,尽管前阶段中国企业的海外清洁能源投资挫折重重,但妄下判断还为时尚早,一些现在看来是失败的项目,也许再等五年就是成功的。
  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投资了多座太阳能电站后,阿特斯太阳能电力董事长瞿晓铧说,他希望到2013年底,来自新能源项目的收入能占到公司总营收的40%―50%;正泰太阳能副总裁陆川则表示,在经历了多个国家的投资坎坷后,正泰已经逐渐总结出一套投资方法论,这将更有助于下一步的投资。
  “萎缩是暂时的。”大唐新能源海外事业部副主任时文刚说,国内风电市场的不景气导致各大风电企业收入大幅减少,“供血不足会导致活动能力下降”,长期来说,他仍看好海外投资。
(责任编辑:UN638)
&&&&&&</div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队大败日本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