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质量往往受到什么,信息来源的分类和决策

群体决策理论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群体决策理论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群体决策是为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由多人共同参与决策分析并制定决策的整体过程。其中,参与决策的人组成了决策群体。
群体决策理论兴起
决策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体现着时代的特征。随着环境的变化,决策也日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群体决策受到重视并获得迅速发展。 对于那些复杂的决策问题,往往涉及到目标的多重性、时间的动态性和状态的不确定性,这是单纯个人的能力远远不能驾驭的。为此,群体决策因其特有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决策者的认同并日益受到重视。
首先,决策者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许多问题的复杂性不断提高。相应地,要求综合许多领域的专门知识才能解决问题,这些跨领域的知识往往超出了个人所能掌握的限度。
其次,决策者个人的价值观、态度、信仰、背景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这些因素会对要解决的问题类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产生影响。例如,如果决策者注重经济价值,他们就会倾向于对包括市场营销、生产和利润问题在内的实质情况进行决策;如果他们格外关注自然环境,就会用生态平衡的观点来考虑问题。另一方面,决策者个人不可能擅长解决所有类型的问题,进行任何类型的决策。
再次,决策相互关联的特性客观上也要求不同领域的人积极参与,积极提供相关信息,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并进行决策。
群体决策理论原因
(1)决策责任分散。
群体决策使得参与决策者责任分散,风险共担,即使决策失败也不会由一个人单独承担,加之权责往往不够分明,所以群体决策不如个体决策谨慎,具有更大的冒险性。
(2)群体气氛。
群体成员的关系越融洽,认识越一致,则决策时就缺乏冲突的力量,越可能发生群体转移。
(3)领导的作用。
群体决策往往受到领导的影响,而这些人的冒险性或保守性会影响到群体转移倾向。
(4)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群体成员所具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信奉的价值观会被反映在群体决策中,例如,美国社会崇尚冒险,敬慕敢于冒险而成功的人士,所以其群体决策更富于冒险性。
群体决策理论利弊
在多数组织中,许多决策都是通过委员会、团队、任务小组或其他群体的形式完成的,决策者经常必须在群体会议上为那些具有新颖和高度不确定性的非程序化决策寻求和协调解决方法。结果,许多决策者在委员会和其他群体会议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决策者甚至花费高达80%以上的时间。因此,分析群体决策的利弊以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群体决策理论好处
尽管人们并不一致认为群体决策是最佳的决策方式,但群体决策之所以广泛流行,正是在于群体决策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点:
1)群体决策有利于集中不同领域专家的智慧,应付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通过这些专家的广泛参与,专家们可以对决策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有利于在决策方案得以贯彻实施之前,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决策的针对性。
2)群体决策能够利用更多的知识优势,借助于更多的信息,形成更多的可行性方案。由于决策群体的成员来自于不同的部门,从事不同的工作,熟悉不同的知识,掌握不同的信息,容易形成互补性,进而挖掘出更多的令人满意的行动方案。
3)群体决策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其成员不同的教育程度、经验和背景。具有不同背景、经验的不同成员在选择收集的信息、要解决问题的类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往往都有很大差异,他们的广泛参与有利于提高决策时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群体决策容易得到普遍的认同,有助于决策的顺利实施。由于决策群体的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所形成的决策是在综合各成员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对问题趋于一致的看法,因而有利于与决策实施有关的部门或人员的理解和接受,在实施中也容易得到各部门的相互支持与配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决策实施的质量。
5)群体决策有利于使人们勇于承担风险。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在群体决策的情况下,许多人都比个人决策时更敢于承担更大的风险。
群体决策理论存在的问题
群体决策虽然具有上述明显的优点,但也有一些特殊的问题,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就会影响决策的质量。群体决策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速度、效率可能低下
群体决策鼓励各个领域的专家、员工的积极参与,力争以民主的方式拟定出最满意的行动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陷入盲目讨论的误区之中,既浪费了时间,又降低了速度和决策效率。
2)有可能为个人或子群体所左右
群体决策之所以具有科学性,原因之一是群体决策成员在决策中处于同等的地位,可以充分地发表个人见解。但在实际决策中,这种状态并不容易达到,很可能出现以个人或子群体为主发表意见、进行决策的情况。
3)很可能更关心个人目标
在实践中,不同部门的管理者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对不同问题进行定义,管理者个人更倾向于对与其各自部门相关的问题非常敏感。例如,市场营销经理往往希望较高的库存水平,而把较低的库存水平视为问题的征兆;财务经理则偏好于较低的库存水平,而把较高的库存水平视为问题发生的信号。因此,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发生决策目标偏离组织目标而偏向个人目标的情况。
群体决策理论有效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是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的产物,每个人的选择可能会存在差异,甚至截然相反,有时还往往与个人或某一集团的利益密切相关,因而群体的选择受到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特别是任务与情绪交织在一起。因此人们设计出诸如德尔菲法、戈登法、头脑风暴法等方法,试图消除可能的紧张、变化无常、对抗等消极力量。同时,群体结构的模式、规范和作用对群体决策也有深远的影响,而友谊、权利、地位更在群体成员相互作用中又起着微妙的作用。事实上,群体的内聚力、团队精神、择优规则和时间的紧迫性等都会对决策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有效的群体决策应具备的主要特征
根据群体决策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有效的群体决策应至少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1)决策的有效性,即能够迅速地做出决策。这与决策者所期望的急迫程度、正确程度以及创新程度有关,并由群体决策成员的知识、能力、参与的程度以及发挥影响的程度所决定的。
2)决策的开放性,即决策群体不受个人特定的见解(有时可能是偏见)所支配。这是由决策群体成员的价值观的差异和思想的开放程度所决定的。
3)决策的合理性,即采用合理的决策程序,做出合理的选择。这是由决策步骤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所决定的。
对群体决策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
群体决策的优势来源之一就是公开讨论,但一些行为因素却妨碍这种优势的产生,主要表现在:
1)求同的压力。即所谓的“随大流效应”。经过一定时间的讨论之后,意见一致的倾向在成员间可能突然加强。
2)群体中主要气质类型的影响。
3)地位歧视。结果导致地位较低的参与者受到地位较高的参与者的排挤而随波逐流,尽管他们深信他们的观点才是最正确的。
4)被认为是某个问题领域专家的参与者企图影响他人的努力等等。
5)宗派与集团。群体中往往分化成三人一帮、两人一伙,相互间缺乏共同利益,对问题的看法也不一致,一旦出现分裂,就很难重归于好,影响决策质量。
群体决策所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群体决策成员的价值观和目标的多样化,加之各自的影响力及拥有的信息上存在的差异,群体决策具有许多个人决策所没有遇到的特殊问题,为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激发群体决策的创造力,决策群体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努力形成一个以能够促进创造性思考过程的决策者为领导、有与问题相关的不同种类的人才广泛参与的群体结构,以使组织能够获得所有相关领域的知识。有时,还可以邀请那些不受组织制约的外部专家参与。
2)促使群体中的每个成员承担起和大家一起探索的群体角色。
3)使群体决策的过程具有以下特征:
不是倾向于与领导交流,而是主动地与群体中的所有其他成员进行沟通;
每个群体成员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进来;
把形成思想与评价思想合理分开,把识别问题与制定行动方案合理分开;
恰当地转移角色,增强成员间的理解和合作气氛,进而有利于产生更多更好的行动方案;
延缓做出判断,避免过早地思考行动方案,使得重心能够保持在分析和探索方面。
4)创造轻松的、没有压力的群体环境,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短期收益出发,培育成员之间相互鼓励的群体风格。
5)追求一致,但不排除在难以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接受大多数原则。集体决策的优势和弊端是什么
我的图书馆
集体决策的优势和弊端是什么
关于群体决策的一些其他资料。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群体决策方法 组织的大部分决策是群体决策(group decision),尤其是对组织活动和人员有深远影响的决策。管理者40%以上的时间是在开会,在进行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1)提供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 (2)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3)提供更多样的经验和观点; (4)可以开发更多的可行方案(alternatives); (5)提高解决方案的接受程度; (6)增加正当性。 群体决策的缺点主要表现在: (1)费时; (2)少数人垄断; (3)服从的压力; (4)“从众现象”(group think),即压抑不同的、少数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以建立一致的表像; (5)模糊的责任。 为了更好地发挥群体决策效益,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从总体上看,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好; (2)要明确评估准则。在决策速度方面,个人决策优于群体决策,在创意方面,群体决策优于个人决策;在解决问题的接受程度方面,群体决策优于个人决策;在决策效率方面,个人决策优于群体决策; (3)在群体决策规模的大小上看,一般5~15人较适宜,不少于5人,7人最能发挥效能(Magic 7)。 群体决策方法比较好的方法除了上文介绍头脑风暴法以外主要有以下名义群体法、德尔菲法和电子会议法等三种方法。 名义群体法 名义群体法(Nominal group technique),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这就是名义一词的含义。像召开传统会议一样,群体成员都出席会议,但群体成员首先进行个体决策。具体方法是,在问题提出之后,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成员集合成一个群体,但在进行任何讨论之前,每个成员独立地写下他对问题的看法。 (2)经过一段沉默后,每个成员将自己的想法提交给群体。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向大家说明自己的想法,直到每个人的想法都表达完并记录下来为止(通常记在一张活动挂图或黑板上)。所有的想法都记录下来之前不进行讨论。 (3)群体现在开始讨论,以便把每个想法搞清楚,并做出评价。 (4)每一个群体成员独立地把各种想法排出次序,最后的决策是综合排序最高的想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使群体成员正式开会但不限制每个人的独立思考,而传统的会议方式往往做不到这一点。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Delphi technique)是一种更复杂、更耗时的方法,除了并不需要群体成员列席外,它类似于名义群体法。德尔菲法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赫尔姆和达尔克首创,经过戈尔登和兰德公司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德尔菲这一名称起源于古希腊有关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话。传说中阿波罗具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因此,这种方法被命名为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兰德公司的专家们为避免集体讨论存在的屈从于权威或盲目服从多数的缺陷提出的一种有效的群体决策的方法。 为消除成员间相互影响,参加的专家可以互不了解,它运用匿名方式反复多次征询意见和进行背靠背的交流,以充分发挥专家们的智慧、知识和经验,最后汇总得出一个能比较反映群体意志的预测结果。 德尔菲法的一般程序如下: (1)确定调查目的,拟订调查提纲。首先必须确定目标,拟订出要求专家回答问题的详细提纲,并同时向专家提供有关背景材料,包括预测目的、期限、调查表填写方法及其它希望要求等说明。 (2)选择一批熟悉本问题的专家,一般至少为20人左右,包括理论和实践等各方面专家。 (3)以通信方式向各位选定专家发出调查表,征询意见。 (4)对返回的意见进行归纳综合、定量统计分析后再寄给有关专家,每个成员收到一本问卷结果的复制件。 (5)看过结果后,再次请成员提出他们的方案。第一轮的结果常常是激发出新的方案或改变某些人的原有观点。 (6)重复4、5两步直到取得大体上一致的意见。 种方法的优点主要是简便易行,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以避免会议讨论时产生的害怕权威随声附和,或固执已见,或因顾虑情面不愿与他人意见冲突等弊病;同时也可使大家发表的意见较快收敛,参加者也易接受结论,具有一定程度综合意见的客观性。 但缺点是由于专家一般时间紧,回答总是往往比较草率,同时由于决策主要依靠专家,因此归根到底仍属专家们的集体主观判断。此外,在选择合适的专家方面也较困难,征询意见的时间较长,对于快速决策难于使用等。尽管如此,本方法因简便可靠,仍不失为一种人们常用的有效的群体决策的方法。 电子会议法 电子会议法(Electronic meeting)是将名义群体法与尖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最新的群体决策方法。 目前电子会议法所需要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概念和操作也比较简单。它要求人数众多的人(可多达50人)围坐在一张马蹄形的桌子旁。这张桌子上除了一系列的计算机终端外别无他物。主办者将问题显示给决策参与者,决策参与者把自己的回答打在计算机屏幕上。个人评论和票数统计都投影在会议室内的屏幕上。 电子会议法的主要优点是匿名、诚实和快速,而且能够超越空间的限制。决策参与者能不透露姓名地打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任何信息。它使人们充分地表达他们的想法而不会受到惩罚,它消除了闲聊和讨论偏题。 在现在网络时代,每篇随笔后许多热情的网友的留言,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就类似于电子会议法。热情的网友的建议我们尽量采纳,有些会在以后的随笔中回应! 让我们在网络的世界中,借助网络的神奇力量,办成一项利国利民的给我们晚年带来美好回忆的大善事!也让我们的孩子明白什么叫梦想,什么叫契而不舍.......
有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span class="downcount" followupid="4f5c750f8cfbb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组织集体决策是现代领导者的重要职能。一般而言,凡是涉及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发展方向和影响所有组织成员的切身利益的决策,都宜于采用集体决策。领导者要组织好集体决策,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必须对影响集体决策质量的各种心理因素保持清醒头脑,并且明确自己的领导责任。 影响集体决策质量的心理因素 1.从众心理 在集体决策中普遍存在着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参与者不愿意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以免感到孤立,而当参与者的态度和见解与其他成员一致时,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或者是参与者对讨论的问题不了解,吃不准,心中无数,缺乏主见,因而在有人发言之后,不认真考虑也跟着附和;或者是参与者看见大多数人的意见都差不多,尽管自己有不同看法,可是担心讲出来不为大家接受,不能改变任何事情,干脆随大流,人云亦云。从众心理的负效应在于:一方面,当多数人的不正确认识误导集体决策时,没有人敢于站出来坚持真理;另一方面,如果有预谋的少数人抢先发言或拿出方案,会使不明真相的大多数人轻易赞同,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集体决策。 2.群体压力 从众心理一般起源于群体压力。群体压力是指已经形成的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的行为具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得每个群体成员不得不顺从群体的行为。集体决策的顺利进行需要正式的群体规范如议事规则等约束参与者的言行,而由习惯、先例等构成的非正式群体规范也要影响参与者的行为反应。并且,非正式群体规范产生的群体压力常常更大。例如,一些集体讨论的发言顺序总是会按照职务等级要么自高而低,要么由下而上,这不是明文规定的要求,而是习惯造成的结果,谁不按惯例打乱顺序发言,马上就会感到群体压力迫使其回归原位。虽然群体压力没有强制执行的性质,但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难以违抗。这就使集体决策的参与者在与多数人发生意见分歧时,迫于强大的群体压力,容易选择沉默不语或放弃己见。在一边倒的情况下做出的集体决策,其正确性和可行性都将大打折扣。 3.个人控制 如果决策集体被一个有才干的人所掌握,他可能是主要领导者,德高望重,可能是个性坚强者,很有个人魅力,可能是敢于说话者,能言善辩,总之,他可以左右整个决策集体,对其他人产生个人控制。这样一来,集体决策就会出现如下现象:谁职务高谁说了算,谁资格老谁说了算,谁敢抢先说谁说了算,谁霸道谁说了算。虽然个人控制者的特征没有一个是作出集体决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那些外在因素与集体决策质量本身没有必然联系,但却容易制人。而且,个人控制在集体决策中的负效应非常突出,会起到抑制集体讨论、降低其他成员的创造力和妨碍其他成员作出贡献的消极作用。 4.小团体意识 小团体意识是指在集体决策过程中形成的不合理地、过分地追求一致的现象和倾向。一旦集体决策被小团体意识所支配,集体决策参与者们就会片面地不遗余力地追求一致而忽视集体决策的质量。他们为了保持一团和气,为了达成形式上的团结统一,有不同意见不愿说,怕伤害彼此和气,有问题不愿争论,怕影响彼此感情,强调大家抱团,什么都要一致,甚至在表面一致赞同的假象下强行通过不正确的集体决策方案。小团体意识最大的弊端是排斥不利于自己意见的信息,按照固定模式评价和选择决策方案,听不进群众和智囊团的不同意见,因而导致阻断决策信息、压抑创造精神和破坏集体决策功能的后果。 提高集体决策质量对领导者的要求 1.创造宽松心理气氛 集体决策的优势之一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在尽可能全面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决策。然而,要使集体决策的这个优势充分发挥,领导者必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集体决策的参与者们觉得不怕讲话,因而敢说真话,敢讲心里话,敢于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只有当参与者们能够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不同意见,集体决策才能汇聚最新知识、获取准确信息和掌握真实情况。创造宽松心理气氛不仅需要领导者经常公开号召大家打消顾虑、有啥说啥,也要求领导者通过改进信息联系方式、改善讨论会场布置等举措展示虚心听取意见的诚意,从而解除集体决策参与者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决策讨论,大胆直抒己见。 2.有效控制决策过程 耗时多是集体决策的一个弱点,而一些心理因素的干扰造成议而不决更会拖长集体决策的时间。例如,有的人在讨论问题时,持有不同见解,可是担心直截了当说出来会得罪人,于是就绕着圈子发表意见,说了半天可能还没有触及实质问题,时间却已经流逝。尤其是当研究重大问题时,许多人害怕说错话被人视为愚蠢或被人笑话,就保持沉默,不表态,不置可否,但当涉及到那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时,他们自信胸有成竹,发言热烈,海阔天空,可遗憾的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没有答案。为了提高集体决策的效率,领导者应当有效控制决策过程,这不是要控制参与者的思想,而是要在决策过程中保证集体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在重大问题上,始终紧扣和抓住核心问题讨论研究,高效率高质量地做出决定。 3.灵敏捕捉闪光思想 真理有时候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这就要求领导者组织集体决策必须尊重少数人的意见,更不能借多数人的意见压制少数人的意见。应当看到,好的决策方案总是由个别人先提出来。虽然个别人声音微弱,但有价值的思想是很有生命力的。任何高质量的集体决策都会充满每一个参与者的闪光思想,都要充分吸纳每一个参与者有价值的见解。因此,领导者能不能敏锐地意识到、捕捉住集体决策参与者们的闪光的思想火花,并将其融入最终的决策方案,对提高集体决策质量至关重要。这也就要求领导者时刻注意接受好思想,一发现某人有好的想法,就应让他详细陈述意见,然后再交大家讨论,集中讨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吸收、扩展、完善好的思想的过程。 4.开发利用不同观点 集体决策过程中出现不同观点交锋是正常现象,是优势所在,是大好事情。如果没有任何不同意见就作出的重大决策不一定是好决策,过早一致达成的决策常常隐藏着重大灾难。高质量的集体决策离不开反向思维,欢迎不同意见的争论。为什么我国“一五计划”期间许多重点项目决策的正确性经受住了历史考验?因为每个项目都是反复讨论的结果,要是没有不同意见,领导者要自己站在反面提意见讨论,要是提不出意见,先放一下,让大家再考虑,看能不能提出不同意见,经过反复考虑才最终拍板。《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这就是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组织对重大问题的集体决策时,必须高度重视不同意见,要积极开发利用不同观点,不能把不同观点视为麻烦,而是应该看成财富,要鼓励、启发人们提出更多的不同观点,以利于打开决策思路,扩展决策视野,防止决策疏漏,提高决策质量。 5.善于提炼归纳总结 提高集体决策质量要求领导者必须善于提炼、归纳、总结。如果有十个决策方案提交领导者选择,高明的领导者往往不会选定其中之一,而是提炼十个方案的精华,将每个方案的独到之处归纳起来,加以整合,再造一个高于原有十个方案的更为理想的决策方案。这样做既能够吸纳所有的好思想、好观点,使选定的决策方案真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又能够避免制订方案者因为落选而产生失败感、挫折感,让他们看到最后方案有自己的贡献而感到自己也是赢家。当然,这有利于集体决策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有利于集体决策更好地贯彻落实。
有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管理,很重要的是领导群体决策的管理和员工群体的管理。这里有几则比喻和寓言,可能对管理会颇有启发。 一、应当关注领导群体决策的正确性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今天我们已经更为重视决策民主、党内民主,并且将集体领导、民主决策作为民主的重要内容之一,群体决策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高,这就更有必要关注各级领导的群体决策的正确性问题。 有人曾经这样比喻:两杯摄氏50度的水放在一起来还是摄氏50度,不会成为100度。相反,一杯100℃的与摄氏50度的水合在一起,就没有摄氏100度了。 用这个比喻来说明群体决策未必更正确,还是有相当说服力的。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和必要的措施、程序以及足够的防范意识,群体决策产生错误的可能甚至会更大。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群体决策,可能使责任向群体转移,由于群体决策个人所负的责任反而小,群体决策可能更大胆。如果是这样的“集体研究的决策”,完全可能并不正确。 群体讨论,也会使群体成员的观点可能朝更极端的方向转移,在有些情况下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保守或者更冒险。或许可以说,虽然“众人拾柴火焰高”;但是,众人“担”不同温度的水来和在一起,水温并不自然“就高”。 群体压力、从众心理对群体决策也会有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集体研究的决策”,也可能不正确。 那么,领导群体怎样才能正确的成功决策呢? 一般认为,应该正确理解领导群体的氛围及其作用;重视领导群体中的不同意见和合理的冲突,防止过早形成一致性意见;防止领导群体的责任、转移。 领导群体的抉择或曰决策,如果遵循一个良好的过程,所选的、所作的决策才可能是最优、较优的。 二、从寓言、比喻看员工群体管理 一个寓言: 众人捐酒酒变水——大酋长要求每一家捐出一壶自己酿得的酒,在大庆典结束的时候大家共享。于是由几个人抬大桶经过各家,每户都往桶里倒下了自己家酿的酒。到共享的时候,酋长从大桶中给每人都注满了一大杯酒,但大伙喝的时却发现杯子里的都是清水。其实,导致大家喝的都是清水的根源,是缺乏严格明确的检验或约束,是管理上的漏洞。在收捐酒时,人人都以为自己的一点点小问题不会影响到大局,最后结果却发现,出现问题的地方就在这里。 可见,如何管理督促每个员工完成好自己的任务,是管理者应该做的大事。 比喻一: 搭便车效应——很多人在一艘船上划船。有人会想到,我不用承担自己行为的全部后果,那我就少出一点力;而本来尽全力的人,由于不能得到全部好处,他也会少用一点力。这样,会造成划船的速度低于正常。导致“1+1小于2”,多个个体力量相加,并不等于每个“1”所相加的数学之和。 这就是搭便车效应。这说明以整个团队为整体进行的绩效管理,尽管有利于团队的协同合作,但会造成搭便车效应的损失。 有研究认为,两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仍然以整个团队为整体进行绩效评定,但要进行准确地观察和考核。二、将团队绩效分解为个人绩效。 比喻二: 船长和管理成本——在一艘只有两个人的船上,搭便车行为不容易泛滥。因为两个人之间很容易做到互相监督。一个人偷懒会严重损害另一人的利益,将立刻被对方发现。而在一艘100人的船上,因个人偷懒对其他99个人的利益损害,就不那么明显。 管理者应该根据团队规模进行适当的绩效管理。小型企业,人员少、管理结构扁平、人员间可以便捷地进行沟通,无须建立纷繁复杂的管理体系,而应突出考核的明确性、实用性、重点性和时间性。 比喻三: 捕鱼和卖鱼——大规模的捕鱼活动需要很多人分工协作。有人撒网,有人操作机械,有人收网等,个人不可能独立完成整项工作。这样的捕鱼工作的考核,应该以团队考核为对象。 考核团队,还是考核个人,效益是要优先考虑的因素。而如果不是捕鱼而是卖鱼,就应该选择按个人绩效考核。如果把卖鱼者组成团队进行考核,会导致大量的搭便车行为和卖出更少的鱼的效果。 比喻四: 教练和权力——足球队员的工资虽然并不是教练发放,但他们却要服从教练。因为教练决定了他们的上场次数,而这与他们的经济利益关系紧密。如果一个教练没有决定出场阵容的权利,他的权威就会遭到队员的挑战,最终将无法让队员体现他的战术,教练也就名存实亡了。看来,管理的有效性与必要的授权还是很有关系的。很多的管理,并不仅仅是靠你的主张“正确”,别人就“服从真理”,会主动地听你的,如同姜太公钓鱼那样。 作者:文磬 来源:《管理论坛》杂志参考资料:
有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决策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体现着时代的特征。随着环境的变化,决策也日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群体决策受到重视并获得迅速发展。对于那些复杂的决策问题,往往涉及到目标的多重性、时间的动态性和状态的不确定性,这是单纯个人的能力远远不能驾驭的。为此,群体决策因其特有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决策者的认同并日益受到重视。首先,决策者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许多问题的复杂性不断提高。相应地,要求综合许多领域的专门知识才能解决问题,这些跨领域的知识往往超出了个人所能掌握的限度。其次,决策者个人的价值观、态度、信仰、背景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这些因素会对要解决的问题类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产生影响。例如,如果决策者注重经济价值,他们就会倾向于对包括市场营销、生产和利润问题在内的实质情况进行决策;如果他们格外关注自然环境,就会用生态平衡的观点来考虑问题。另一方面,决策者个人不可能擅长解决所有类型的问题,进行任何类型的决策。再次,决策相互关联的特性客观上也要求不同领域的人积极参与,积极提供相关信息,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并进行决策。1)决策责任分散。群体决策使得参与决策者责任分散,风险共担,即使决策失败也不会由一个人单独承担,加之权责往往不够分明,所以群体决策不如个体决策谨慎,具有更大的冒险性。(2)群体气氛。群体成员的关系越融洽,认识越一致,则决策时就缺乏冲突的力量,越可能发生群体转移。(3)领导的作用。群体决策往往受到领导的影响,而这些人的冒险性或保守性会影响到群体转移倾向。(4)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群体成员所具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信奉的价值观会被反映在群体决策中,例如,美国社会崇尚冒险,敬慕敢于冒险而成功的人士,所以其群体决策更富于冒险性。1、群体决策的好处尽管人们并不一致认为群体决策是最佳的决策方式,但群体决策之所以广泛流行,正是在于群体决策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点:1)群体决策有利于集中不同领域专家的智慧,应付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通过这些专家的广泛参与,专家们可以对决策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有利于在决策方案得以贯彻实施之前,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决策的针对性。2)群体决策能够利用更多的知识优势,借助于更多的信息,形成更多的可行性方案。由于决策群体的成员来自于不同的部门,从事不同的工作,熟悉不同的知识,掌握不同的信息,容易形成互补性,进而挖掘出更多的令人满意的行动方案。3)群体决策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其成员不同的教育程度、经验和背景。具有不同背景、经验的不同成员在选择收集的信息、要解决问题的类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往往都有很大差异,他们的广泛参与有利于提高决策时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4)群体决策容易得到普遍的认同,有助于决策的顺利实施。由于决策群体的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所形成的决策是在综合各成员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对问题趋于一致的看法,因而有利于与决策实施有关的部门或人员的理解和接受,在实施中也容易得到各部门的相互支持与配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决策实施的质量。5)群体决策有利于使人们勇于承担风险。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在群体决策的情况下,许多人都比个人决策时更敢于承担更大的风险。2、群体决策可能存在的问题群体决策虽然具有上述明显的优点,但也有一些特殊的问题,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就会影响决策的质量。群体决策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速度、效率可能低下群体决策鼓励各个领域的专家、员工的积极参与,力争以民主的方式拟定出最满意的行动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陷入盲目讨论的误区之中,既浪费了时间,又降低了速度和决策效率。2)有可能为个人或子群体所左右群体决策之所以具有科学性,原因之一是群体决策成员在决策中处于同等的地位,可以充分地发表个人见解。但在实际决策中,这种状态并不容易达到,很可能出现以个人或子群体为主发表意见、进行决策的情况。3)很可能更关心个人目标在实践中,不同部门的管理者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对不同问题进行定义,管理者个人更倾向于对与其各自部门相关的问题非常敏感。例如,市场营销经理往往希望较高的库存水平,而把较低的库存水平视为问题的征兆;财务经理则偏好于较低的库存水平,而把较高的库存水平视为问题发生的信号。因此,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发生决策目标偏离组织目标而偏向个人目标的情况。、有效的群体决策应具备的主要特征根据群体决策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有效的群体决策应至少包括以下几个特征:1)决策的有效性,即能够迅速地做出决策。这与决策者所期望的急迫程度、正确程度以及创新程度有关,并由群体决策成员的知识、能力、参与的程度以及发挥影响的程度所决定的。2)决策的开放性,即决策群体不受个人特定的见解(有时可能是偏见)所支配。这是由决策群体成员的价值观的差异和思想的开放程度所决定的。3)决策的合理性,即采用合理的决策程序,做出合理的选择。这是由决策步骤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所决定的。2、对群体决策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群体决策的优势来源之一就是公开讨论,但一些行为因素却妨碍这种优势的产生,主要表现在:1)求同的压力。即所谓的“随大流效应”。经过一定时间的讨论之后,意见一致的倾向在成员间可能突然加强。2)群体中主要气质类型的影响。3)地位歧视。结果导致地位较低的参与者受到地位较高的参与者的排挤而随波逐流,尽管他们深信他们的观点才是最正确的。4)被认为是某个问题领域专家的参与者企图影响他人的努力等等。5)宗派与集团。群体中往往分化成三人一帮、两人一伙,相互间缺乏共同利益,对问题的看法也不一致,一旦出现分裂,就很难重归于好,影响决策质量。3、群体决策所应遵循的原则由于群体决策成员的价值观和目标的多样化,加之各自的影响力及拥有的信息上存在的差异,群体决策具有许多个人决策所没有遇到的特殊问题,为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激发群体决策的创造力,决策群体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努力形成一个以能够促进创造性思考过程的决策者为领导、有与问题相关的不同种类的人才广泛参与的群体结构,以使组织能够获得所有相关领域的知识。有时,还可以邀请那些不受组织制约的外部专家参与。2)促使群体中的每个成员承担起和大家一起探索的群体角色。3)使群体决策的过程具有以下特征:不是倾向于与领导交流,而是主动地与群体中的所有其他成员进行沟通;每个群体成员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进来;把形成思想与评价思想合理分开,把识别问题与制定行动方案合理分开;恰当地转移角色,增强成员间的理解和合作气氛,进而有利于产生更多更好的行动方案;延缓做出判断,避免过早地思考行动方案,使得重心能够保持在分析和探索方面。4)创造轻松的、没有压力的群体环境,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短期收益出发,培育成员之间相互鼓励的群体风格。5)追求一致,但不排除在难以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接受大多数原则。
有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机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都需要法治加以规范和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由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与世界的和谐构成。我们应当围绕这四个方面的和谐发挥法律的引导和维护作用。 一、引导和维护人与人和谐的法律机制人是社会的细胞,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基。这里所说的人是作为自然个体和社会个体的人,诸如父子、母女、夫妻、师生、上下级、雇主与雇员等。引导和维护人与人和谐的法律机制有很多。诸如:(一)明确个体身份及其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机制通过涵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法律规范明晰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及其界限,使全体公民在法定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防范各种违法行为发生,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制度基础。婚姻法、亲属法、继承法、教育法、教师法、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等,都明确地规定作为具有不同身份的个体的权利和义务,为每个人行使与身份(社会角色)相联系的权利、履行与身份(社会角色)相联系的义务做出了明确的指引。(二)确保人与人之间诚实信用的法律机制诚实信用既是一个道德要求,也是一个法律范畴。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市场经济和市场文化负面影响的冲击,社会面临着诚信缺失的严重困扰,集中表现为违约、偷税漏税、贷款不还、假冒伪劣、制贩假证件等。诚信缺失不仅严重损害他人的利益,破坏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而且导致社会道德失范,人与人之间缺少基本信任和合理预期,严重的还会引起社会混乱和不安定,甚至为黑社会的形成推波助澜。解决诚信缺失和信用危机需要综合治理,除了道德教育和舆论引导之外,更主要的是从制度上解决问题,依靠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和监督重建诚信社会。当前,要以完善信贷、纳税、产品质量、履行合同、执行法律裁决等方面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治制度,把法律上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作为保证社会成员诚实守信的长效机制。(三)化解矛盾和纠纷的法律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注重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和纠纷,而法律正是化解矛盾和纠纷的重要手段。为了使法律真正起到定分止争、化解矛盾的社会作用,除了加强立法外,必须充分发挥司法在化解矛盾和纠纷方面的主导作用。在现代法治社会,人们往往诉诸司法途径解决各种矛盾。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平均有600多万起纠纷是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的,司法机关在化解矛盾、减少冲突、稳定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二、引导和维护人与社会和谐的法律机制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公民与国家的和谐、个体与集体的和谐、居民与社区的和谐、群体(阶层)与群体(阶层)的和谐等。(一)公民与国家的和谐公民与国家都是政治范畴,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属于社会的政治关系。运用法律在权利与权力之间形成理性平衡,特别是要建立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关系。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尊重、保障权利和人权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只有充分尊重和保护公民权利和人权,使人民群众意识到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主人和主体地位,才能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才能满腔热情、扎扎实实地去学习、工作和创造,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当前,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对社会弱者的权利保护。在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社会弱势群体,例如国企下岗职工、城镇农民工、失业或待业者、残疾人以及其他在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心理上处于弱势地位或不利状态的人。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弱势群体的利益本质上属于人权范畴。尊重和保障人权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权。在宪法面前,对弱势群体的人权关注和保护,不仅是我们应有的道德关怀和福利救济,更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肩负的宪法责任,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当前,维护公民与国家的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合理地协调公民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门财政税收用于广大人民群众最为需要的教育、社会保障、卫生等方面的比例明显偏低,很多困难群众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没有落实,社会保险的覆盖率不到15%。一些地方政府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将土地、厂房、商标转让给不法商人,使他们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成为拥有百万、千万甚至亿万资产的富翁,而同时很多群众则因为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国企出让而一夜之间失去了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土地、厂房、工作单位和劳动岗位,成为生活困难群体。这些造成了群众对当地政府的不信任,甚至出现对立情绪,酿成社会不稳定的局面。必须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建立公共财政优先投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国家和社会安全的法律机制,建立维护各阶层公平正义的法律机制。(二)个体与集体的和谐在自然和社会中,每个人既是个体,具有个体性;同时又是作为集体的成员而存在,具有集体性。既然集体是由个体构成的,那么,集体就应当为个体提供足够的、独立且自由的活动空间,保障个体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然而,由于个体归根到底只是集体的一部分,个体的利益是集体利益的一部分,因此个体的独立、自由和利益总是要受到集体的共同规则的制约。不顾集体所固有的规则,个体就不能生活于集体之中,而不能生活于集体之中,也就等于丧失了独立和自由,最终也就失去了个体的利益。正如马克思所告诫我们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进入21世纪后,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节个人独立和自由与集体统一和整合、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尤为重要。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在集体主义哲学观和社会观的指导下,从实现个体与集体和谐的价值目标和工作目标出发,从法律上合理划分个体与集体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权利和义务机制来调整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寻找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和谐。(三)居民与社区的和谐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场所,“八小时”工作之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社区度过的。因而,社区和谐对于所有居民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构建和谐社区,使居民相安无事、友爱互助、人身财产安全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和谐社区的关键因素。如果老百姓缺乏安全感,那就没有和谐可言。所以,必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遏制犯罪的高发态势。在打击犯罪的同时,更要注重预防、疏导、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努力减少社会对立,防范矛盾激化,要切实做好维护稳定的工作,及时排查和处理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防止这两类事件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和破坏。(四)群体与群体、阶层与阶层的和谐随着我国经济成分从单一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存在和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客观上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同时,随着社会治理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社会自治领域和事务的扩大,出现了各种各样全国性的、地方性的、行业性的非政府组织。可以说,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利益多样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时代。如果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不能及时有效地得以公正调整和解决,就会在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造成对立,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面对利益和利益主体多元化格局,需要建立正确、及时反映各方利益的法律机制,让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都能有平等的机会和渠道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为此,我们应当以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为基本制度,建立健全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的利益表达和协商机制,为各个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提供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的制度性平台,使多元社会的各种利益诉求能够通过公正、规范、有效的渠道输入公共决策过程中,供决策者整合和选择,从而制定出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公共政策。三、引导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律机制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之上,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必然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律机制。现在讲人与自然和谐具有现实意义,因为我们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脆弱、能源危机等问题的困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发资源,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律机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水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农业法、防沙治沙法等二十多部环境资源保护法。与此同时,国务院制定了近百件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和地方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大量与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我国还缔结和参加了几十项国际条约、公约、协定。可以说,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以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比较完备的环境与资源法律体系。然而,在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中还缺少环境权的规定,而环境权是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最重要的机制。关于环境权,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规定:“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着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1]1992年国际环境与发展会议正式将环境权确认为人的基本权利。环境权的一般定义是享受照顾好环境并进行支配的权利,具体内容包括:⑴健康、舒适、安全的环境保证;⑵当代人传给子孙后代的是不被污染、不受破坏的自然资源要素;⑶当代人负有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的庄严义务,包括阻止环境破坏、排除侵害、恢复环境、采取良好措施预防环境破坏等。在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中确立环境权的核心地位十分重要。第一,使环境法成为由核心价值构筑和统一起来的规范体系,服务于人民的环境利益。第二,有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只有全社会都能认识到环境权是基本人权,老百姓有权利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居住环境,环境法才能得到广泛认同和支持,其实施才有强大的群众基础。第三,增强政府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作为政府有责任为人民提供与环境权相适应的环保服务。第四,为公民团体提起环境诉讼提供维权动力,为司法机关提供受理环境诉讼,维护环境正义的法律依据。在明确环境权利的同时,也要明晰环境义务,维护环境正义。环境义务的基本原则是:⑴人类不得干涉生态物的自然生长和生态系统的自然维系;⑵人类对生态物自然生长的干涉以必要为前提,这种必要性是为了保障人的生命利益;⑶人类对生态物的行为必须谨慎,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除非是紧急避险行为;⑷ 人类对生态物的行为必须支付相应对价;⑸非经正当途径剥夺生态物的生存权利,破坏生态秩序,必须负法律责任。四、引导和维护中国与世界和谐的法律机制我们的和谐社会是与和谐世界融为一体的。没有世界和谐,难以有中国的持续和谐,进入21世纪之后,和谐成为世界性话题。人类社会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冷战时期,对战争和冷战的回顾和反思,使各国人民和负责任的政治领导人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共建和谐世界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对内倡导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也对外发出了共建和谐世界的呼唤。  推进国际社会和谐,建设和谐世界,关键是国际关系民主化,全球治理法治化。国际关系的民主化首先指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其次指政治多样化和文化多元化,以及政治、文化领域的开放包容、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尊重和维护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推动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广泛对话与合作。全球治理的法治化是指世界范围的公共治理应当以《联合国宪章》为根本大法和总章程,使《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和平相处等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成为国际社会的行为准则,无论是经济贸易关系,还是政治文化关系,都应当依照充分反映各国共同利益的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加以调节;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运用对话、协商等和平手段解决国家与国家、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矛盾、分歧与争端,在对话和协商失败的情况下,应当努力诉求法律程序加以调节和裁决,不以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要充分发挥联合国作为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制定和执行国际法基本准则的核心作用,同时推进联合国改革,建立以联合国为主导的、法治化的全球治理结构和国际事务管理体制。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决策与信息编辑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