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卖夫妻性保健品专卖加盟的骗子都那么有钱

当前位置: >
为什么保健品诈骗上当的都是老年人
很多老年人都想延年益寿,身体健康,随着人们的各种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手里的钱也逐渐增多,社会上就新兴一种诈骗手段,买保健品,不论是身边还是电视里都有报道老年人买保健品上当,那么为什么保健品诈骗上当的都是老年人呢?
案例一:年老多病,渴望健康长寿
李大爷74岁,机关退休老干部,儿女都在外地。2015年春节前,他接到某保健品公司业务员的电话说,公司要开春节慰问会,摇号摇到了李大爷,名额珍贵。&老头回来说,这次推销的产品是航天员带到天上去的产品,吃了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都没了。&林阿姨说,&老头可激动了,当场花14600元买了四套。&
之后,林阿姨开始服用这款保健品,每天4粒胶囊。其间,一直感觉胃部不太舒服。到6月份,林阿姨到医院做胃镜,查出了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而李大爷也因骨髓瘤晚期,时日不多了。林阿姨烦恼不已:&我们就想身体健康,却着了道,都不敢跟说&&&
许多受访老人都有林阿姨这样的受骗经历,他们的初衷只是想让自己更健康,自己少受罪,少受累,但却事与愿违。人到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功能逐渐下降,各种慢性病找上身来,尤其在看到周围老友一个个离世后,害怕疾病与死亡的心理也与日俱增。于是,&花钱买健康&便成为许多老年人的共识。★建议与对策:
正确认识生老病死,多培养兴趣爱好
生死病死是自然规律,老年人要正确对待疾病,有病应当到正规医院去看,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治疗。同时,要树立同疾病长期作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再加上适量的运动,合理的饮食来调理身体,以达健康目的。另外,老年人要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交朋友,多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老年活动,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老人还要不断接受新信息,以免让不法分子钻空子。
案例二:缺乏保健常识,让不法商有机可乘
赵女士母亲患有,父亲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目前退休在家。看到老母亲常年遭受病痛折(,父亲于心不忍。多方打听,遇到有讲座就去听,在逐渐接触后,他开始给老伴大量购买保健品。不仅把自己的积蓄花光了,还从孩子那儿借来3万元。身为医生的赵女士看过那些保健品,上面没有检测报告,也没有出厂日期,但医学知识欠缺的老父亲此时却被洗了脑,就是相信有效果,根本不听她的劝告。
在我们周围,像赵老先生这样由于缺乏医学常识,没有分清保健食品和药品的界限,错把保健品当药品的人不在少数。
★建议与对策:
老年人要学点医疗保健知识
老年人要多学习科学医疗养生保健知识,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善于甄别骗子的陷阱。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介绍,保健品的生产门槛较低,产品标准也很低,一般只需要通过安全性评价和功能性评价、卫生学检验,而不需经过医院临床实验等便可投入市场。因此保健食品不能宣传疗效,否则就是违规行为。由此可见,所谓&高科技产品&包治高血压、、糖尿病甚至癌症等,实际上是天大的谎言。医学专家提醒老人,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来治疗疾病;保健食品有一定的适宜人群,且不可听信&包治百病&的夸大宣传,要根据自身状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品,更不可轻信街头巷尾来历不明的讲座及产品推销。
案例三:孤独寂寞,亲情缺失被忽悠
家住济南某小区的刘女士闲逛时认识了一位年轻女孩。两人聊熟后,女孩隔三岔五地带点小礼品上门问候。一天,女孩提出要认刘女士当&干妈&。因儿女都在外地,身边多个知冷知热的人,刘女士求之不得。没过几天,&干女儿&便向刘女士推销一种价格不菲的&神药&,声称能治疗刘女士的身体不适。老人碍于情面掏钱买了。可之后,&干女儿&就消失了。
如今社会高度老龄化,子女长时间不在身边,缺少亲情陪伴的老人很容易成为保健品的&俘虏&。&退休金要高,最好儿女不在身边&,这是保健品推销员选择推销对象的潜规则。选好对象之后,就进入&攻坚&阶段了。这时候,嘴必须甜,怎么年轻怎么叫。有事没事要常去老人家看看,聊天培养感情,送点小礼品甚至认老人做干爹干妈。突然多出一个这么孝顺的孩子,老人一高兴,基本都能痛快地掏腰包。
★建议与对策:
子女的关心陪伴是老人最好的保健品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轻人忙于工作、学习,加班加点,少有时间陪伴家中老人。而保健品推销方式中的&专家&免费健康知识讲座、免费旅游、推销员的殷勤陪伴等恰恰给老年人提供了这样的精神寄托,让他们形成依赖难以自拔。子女多陪伴老人,多嘘寒问暖,子女的陪伴便是老人最好的精神保健佳品。
案例四:贪图小恩小惠,掉进推销陷阱
2014年7月下旬,110接到多名老人报警,称近期参加了一家公司的&感恩讲座&,被骗数千至数万元不等。据回忆,7月20日左右,这些老人先后接到一家公司的电话,称要举办感恩讲座,为期7天,每天参加都能领到&价值不菲&的礼品。随后开始推销&纳豆&保健品。公司称这些保健品价值数万元,但只收&爱心钱&7990元,并称第二天会将钱返还,还有意想不到的礼品相赠。然而第四天,讲座现场已人去楼空了。
听免费讲座,还赠送礼品,不少老年人热衷于参加这样的健康讲座。他们紧绷&听课归听课,坚决不掏钱&这一根弦。但俗话说&买的不如卖的精&。一旦踏进了这样的健康讲座,就很难逃出保健品公司精心设计的攻心陷阱。讲座专家讲述一些让人目眩神迷的知识与案例,夸大产品疗效,给你一种灵丹妙药的感觉,然后再采取货源有限等&饥饿营销&策略,让你怕错失良机而产生购买冲动。此时,再配合&买十送十、买五送五&促销折扣,让你很难抵挡诱惑。
★建议与对策:
搭建养老平台,引导老人参与社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于健康讲座,不妨先向政府有关部门或社区了解一下,是否为正规的公益行为,如果不是,则不参加为好。健康知识可以通过网络、报刊、书籍、医院等渠道学习到。
老年人离职退休后,觉得被社会所遗忘,社会价值感突然降低。再加上社会上适合老人的活动场所不多,&赶场子,听健康讲座&成了许多老人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各级涉老组织要多关爱老年人,组织他们多参与一些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实晚年生活;充分引导和鼓励他们利用自身特长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在为社会多作贡献的同时,增强社会价值感和自身荣誉感,避免不良商家乘虚而入。
案例五:轻信媒体宣传,迷信专家权威
今年81岁的刘先生听力不好,还常出现耳鸣现象。去年下半年,他在报纸上看到&益气聪明丸&的整版广告,说100个人能治好99个。看着看着刘先生就心动了,当即打电话咨询。客服人员简单介绍了产品情况,随后给寄了一本内部资料。看到资料上标注有&中华耳病基金会&字样,刘先生觉得挺正规的,就信了。他拨打了一个027 开头的武汉电话订购了13盒,花了1490元。没过几天,刘老先生收到了产品,产地是陕西咸阳。当时他也没多想,就开始服用。服用后,耳鸣不但没减轻,反倒加重了不少。联系厂家,对方却不承认寄过产品。
在调查中发现,有些老人不会轻易相信街头发放的传单等宣传手段,但对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的保健品宣传,深信不疑。用他们的话说,&国家办的媒体,怎么会骗人?&&都是大医院中有名有姓的专家,讲得肯定错不了!&这些老人大都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看到广告或者权威专家们讲得头头是道,很容易产生购买冲动。
★建议与对策:
加强对保健品生产、销售、宣传的监管力度
要让老年人走出保健品消费误区,防止上当受骗,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保健品的监管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非法销售保健品的活动,对那些违规宣传疗效的商家,其活动场所应坚决予以取缔;对有意骗取老年人钱财的不法商家,公安部门应及时介入,以保障一方平安。要加强保健品生产准入和产品质量方面的监管;工商部门要加大保健品虚假宣传的监管力度;物价部门要加强保健品营销价格管理,对肆意提高价格者,加大处罚力度。
如何选购真正保健品
第一招:看&小蓝帽&的保健食品标志和批准文号。标志为蓝色图案,下方有&保健食品&字样;如果没有,肯定不是正规保健食品。对应的国产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卫生部批准)或&国食健字G&(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如果是进口保健食品,则在文号中相应含有&进&字或&J&。第二招:看保健功能。减肥保健食品包装上&保健功能&的文字一般应为&减肥&二字。如果使用了虚假、夸大、让人误解或者欺骗性的文字或图形,则可能是假冒保健食品。第三招:访问官方网站。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输入外包装及说明书上的项目(如批准文号、产品名称、保健功能、适宜人群等),看与网站上的资料是否一一对应。如有一项不符,则有可能是假冒保健食品,应谨慎购买。
购买假冒伪劣保健品如何维权
在购买保健时,建议到合法店铺购买正规保健食品,且不要一次性大量购买某一产品。要保管好购买凭证,如购物小票或发票,以便维护自己。发现受骗及时举报。食品药品监督电话:12331;工商部门投诉电:12315;政府热线:12345。
以上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为什么保健品诈骗上当的都是老年人,老年人虽然想要身体健康,但是要通过自身的锻炼以及日常的保养,一些保健品不仅不会让老年人延年益寿,还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因此老年人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上当。
向医生咨询相关问题
有问题向医生咨询,百万医生在线解决您的健康问题。
大家都在搜:
健康加油站离职员工揭露保健品骗局:只要不死人什么都敢吹
新闻爆料:finance@ 电话:(010)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财经app
中国财经微信公众号
中国新三板APP
中国新三板微信公众号
在业内人士看来,按理说保健食品上市公司其产品质量、管理体制等严格把控,出现问题的情况较少,而这次却被国家食药监总局列为重点检查名单中。 据名单中排在第一位的广东保健品巨头汤臣倍健公司相关人士透露,“这份名单是首次发布,发布当天我们才收到,这次国家食药监总局没有给企业提前通知”。
在业内人士看来,按理说保健食品上市公司其产品质量、管理体制等严格把控,出现问题的情况较少,而这次却被国家食药监总局列为重点检查名单中。 据名单中排在第一位的广东保健品巨头汤臣倍健公司相关人士透露,“这份名单是首次发布,发布当天我们才收到,这次国家食药监总局没有给企业提前通知”。
近年来,老人买保健品被坑几万元、几十万元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骗子的手法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大多是针对老人容易轻信对方、脸皮薄滥发善心的弱点,赚取钱财。 然而,记者却发现,在这些容易受骗的老人背后,并非都是不管不问的儿女。相反,很多做子女的都是作为老人的“第一道防线”,态度坚决地拦着父母买保健品。不过,在儿女眼里,父母却像着了魔一样,越劝越要买。为何会如此?花20万元买保健品的温伯说:“因为寂寞,又有钱,...
有保健品推销员透露,通过家访可以从老人那里获得核心信息,包括老人的经济条件、身体状况、家里谁做主等。刘女士母亲有专门的保健笔记本,上面写着各种保健品营销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有“院士、导师、教授、医生”等头衔的名人讲座。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报告,约七成消费者对国内保健食品市场不太满意。中新网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保健品公司打亲情牌,用虚假、夸大的营销方式忽悠老人购买产品,而当老人发现问题时,又陷入维权困境。
6月初,读者向先生来信称,他求职时发现有多个公司,让员工冒充健康专家忽悠老年人买药。”  在“卓睿晟”和“康美生”投递给病人的宣传册上,每一种保健品几乎有“包治百病”的功效。
即使事后发现被骗,老年人也面临举证难、维权难的尴尬。执法机关由于难以掌握切实的证据,在执法过程中也面临现实难题。 阿胶非驴皮 燕窝刷明胶 “这些阿胶越煮越臭,能吃吗?”一名陈姓女士讲座的有30多人,都是和他年纪差不多的老人。公司当时请了北京的专家,告诉大家吃公司的一种保健品,能够治疗多种疾病,同时还能在突发疾病时有急救作用。
即使事后发现被骗,老年人也面临举证难、维权难的尴尬。执法机关由于难以掌握切实的证据,在执法过程中也面临现实难题。 阿胶非驴皮 燕窝刷明胶 “这些阿胶越煮越臭,能吃吗?”一名陈姓女士讲座的有30多人,都是和他年纪差不多的老人。公司当时请了北京的专家,告诉大家吃公司的一种保健品,能够治疗多种疾病,同时还能在突发疾病时有急救作用。
点击查看更多
近几年,关于国美创始人黄光裕出狱的消息时有传出,而且每次传播力度都极广。
高瓴资本的张磊以一种意外的方式刷了屏,此前他被业内的人称赞:低调的牛逼着。
软银集团董事长兼CEO孙正义可能拿出100亿美元入股Uber:要老股东打折转让。
希望看到以公开申购方式发行可转债,这样参与的群体会变成大机构,为三板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
未来交易制度和市场定价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再配合转板机制,新三板独立交易市场的功能将更完善。
企业因非IPO因素选择从新三板摘牌但议案遭到股东大会否决,说明大小股东的利益诉求未达成一致。
得益于基建相对完善,致使行业准门槛及成本较低,此外网速快、家庭经济能力提升等也是重要因素。
24小时点击排行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81166
传真:81900
邮箱:finance@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2号牡丹科技楼A座2层 北京国新汇金股份有限公司贪小便宜吃大亏:20多位老人现身说法揭保健品骗局
06:00 &&来源:辽沈晚报&&
作者:陶刚
  20多位老人现身说法揭保健品骗局
  “贪小便宜会吃大亏 轻信保健品定被坑”
  新闻到底:《八旬老人违背“誓言”揭保健品骗局》
  新闻闪回:八旬老人郑大娘,两年买了10多万元保健品,本想给老伴治病,自己也能健康长寿,结果老伴旧病未除又添新病,身体不错的郑大娘也查出不少毛病。面对现实,郑大娘总算清醒了,她要违背保健品公司为防退货,由工作人员口授的诅咒“毒誓”,用亲身经历揭露保健品的骗局,并告诫老年朋友“要是再买下去就会家破人亡”。
  辽沈晚报9月6日的报道在读者和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有20多位曾痴迷于保健品的老年读者希望记者能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告诫更多的老朋友们:贪小便宜会吃大亏,轻信保健品定被坑。
  记者对读者们反映的问题进行了归纳,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例,作为老年朋友的警示。
  读者自述一
  买100元退120元 买1500元退2000元
  买4万元……一分不退了
  王先生今年83岁,家住铁西区,是退休老干部。用王先生的话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就相信(保健品宣传)了。”
  想来想去,王先生写下了这篇《我经历了一次骗局》,望老友们能引以为戒。
  今年8月间,我接到一家名为“科××”的单位之邀(个人信息不知如何泄露),在一家宾馆参加了一次集会,参会的有500多位老年人,会议开了四天,主讲的中年男子被人称为于总。
  第一天,于总一开讲就声明,他这次来没有任何商业行为,不是为钱而来的。他从有关老年保健方面的问题,讲到要是成为会员,可以到北京参加会议,还可以到“巴马(音)”休养等等。当天会议结束,给大家发了一些纪念品。
  第二天,除了养老内容外,于总介绍起一种名为“××胶囊”的“国家级专供品”,把功能说得是神乎其神,一盒要上万元。
  接着,于总让大家买一种卡,一张100元,并让大家下午到公司持卡交钱,一卡再交1500元,可以得到一瓶“××胶囊”。多数人买了卡,我也买了,没买卡的人被劝退场了。
  第三天,开会前先是把那100元的卡退了,每人还多给了20元,又让当天去公司交1500元的人上台,问他们回家吃没吃,效果如何?这些人说“效果挺好”,有人把这些人的1500元退回,每人还多给了500元,外加一个铁锅。
  举办者的这一“甜头”,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老人们。
  于是,一场“重头戏”开始了。这次是让大家直接到公司交款领卡,还是100元一张,每张卡再收5000元,可得3盒原价万元一盒的“××胶囊”,每人仅限4份。
  此时,于总“海誓山盟”,保证像上次一样,钱会如数退回。去公司交钱的有130多人,交完钱就把保健品拿走了。
  我开始也犹豫,虽然买了卡,并不想交钱了,要把卡退了。这时,负责的工作人员说:“别退啊,没问题,不退钱(买保健品的钱)我给你赔。”
  我就轻信了他们的承诺,和老伴共买了8张卡,交了4万元,得到24盒保健品,由于太多拿不走,当天只带回8盒。
  其间,有工作人员要把盒拆了,只剩瓶少好拿,我没同意。事后才明白,幸好没拆包装,拆了想退就更没门了。
  第四天,大家又都按时去了,目的只有一个,去拿退买保健品的钱。
  让人们没想到的是,于总先后拿出另外三种保健品,一一向大家介绍,而且价格都很昂贵,其中一种一小瓶就800多元,一盒是8000多元。
  最后,这三种保健品免费赠送给在大家了,还开车送货上门。
  至于退钱的事,于总是一字未提,发完三种保健品便扬长而去。
  这时,大家都傻眼了,有人高喊“骗人、骗人”,可是没人理会。我一看也蒙了,花这么多钱不给退,怎么得了啊。
  我马上找到工作人员提出不再要任何保健品了,必须全额退钱。看我态度坚决、强硬,一王姓男子说他是经理,让我下午到公司退钱,但绝不能与别人说,不然就不给退了。当天下午,我带着已拿回家的8盒保健品来到这家公司,找到那位王经理,总算是把钱退了。
  我问王经理,那位于总是什么单位的?王经理竟说,他没什么正经单位,他们是临时合作。
  这让我大吃一惊,一个连正经单位都没有的人,还承诺带大家去北京开会,去巴马休养,这可能吗?分明就是一个骗子。
  回过头来看,这次会议就是一场骗局,交款的有130多人,平均每人二三万元,加起来就是200多万啊。
  我经历了这场骗局,也吸取了教训,以后可不能图小便宜,不能轻信花言巧语,4万元差点打水漂。
  也奉劝老年朋友,不要再上这种当了,也希望相关部门能认真查办,不能任其发展了。
  读者自述二
  隔空诊病 送药上门 差点要命
  家住沈北新区的吕先生76岁了,今年5月的一天,他得一则信息,有一种“神药”“×××××服液”,用讲座中“专家级医生”的话说,这种“神药”没有不能治的病。
  吕先生患心脏病多年,体内装有心脏起搏器,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主动给人家打去电话。
  电话另一端的“医生”,听了吕先生的病情后,隔空作出“诊断”:病情很严重,为什么久治不愈,就是因为“药不对症”,吃了他们的口服液,不日就可根治。
  吕先生决定去买“神药”,可人家告诉他,不用亲自来,他们会“送药上门”。
  就这样,吕先生花了1280元买了一疗程,结果这“神药”不仅没治好病,还差点要了命。
  吕先生说,他吃了几天后,便开始拉肚,严重到拉得“都提不上裤子了”。
  吕先生赶紧打电话询问,“医生”又隔空诊断说,这是好现象,说明见效了,再吃两个疗程病就全好了。
  于是,吕先生又买了两个疗程,可是越吃拉得越严重,最后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医生问诊后说:“你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啊?不吃药却吃保健品,你真是不要命了”。
  出院后,吕先生想找对方讨个说法,可电话怎么也打不通了,什么地方就更不知道了,只有忍气吞声。
  读者自述三
  免费送鞋“百岁爷爷”高价卖药
  今年8月的一天,大东区79岁的钱先生接到一个电话,让他到和平区一大厦免费领取一双健步鞋。取鞋时有人告知,第二天要来参加一个老年养生讲座。
  第二天早上,钱先生如约来到这家大厦。养生讲座的主讲是一位女士,自称是“国家民政部”、“国家健康委”、“国家养老协会”的领导,此次来沈是“受部委指派”,关心老年健康,关注老年人问题,专门介绍了“国家养老、智慧养老”的问题,还放了一些宣传片。
  次日,讲座继续进行。主讲女士渐入主题,她说,自己与那些卖药的不一样,还严厉地批评那些人的作法,她声称,自己此行体现的是“国家的关怀”,是“政府行为”。
  她还讲,现在老年人身患多种疾病,希望能根治;又从心脑血管、糖尿病等讲到如何防治。
  这位女士声称,她的爷爷是老干部,年近百岁了,身体还很好。为什么呢?因为爷爷常年吃一种“特供药”,所以才有了好身体。她本人为什么显得很年轻,那是因为多年以来,她经常偷吃爷爷的“特供药”。现在“国家决定将‘特供药’卖给老人,就是希望老人们都能像她爷爷一样长命百岁”。
  主讲女士进一步说,这种“特供药”分三个疗程,一是排毒,二是调养,三是恢复。因为是“政府行为”,价格大打折扣,一份只需5000元,且每人仅限3份,多了不卖。
  主讲女士强调:“(花钱买‘特供药’)看起来是你们给我的,但我给你们的(钱)会远远超过你们(给我的钱),我绝对不会让你们吃亏。”
  为了证明给得多,主讲女士拿起免费送的那双健步鞋说,这鞋不是一般的鞋,真正能强身健体,花多少钱你也买不来。
  说着,有人扶着一位拄拐的老太太上了台,穿上了那双健步鞋,10多分钟奇迹发生了,那位老太太竟扔了拐自己走下了台。
  钱先生说,经过两天的洗脑,他彻底相信了,和老伴花了3万元买了6份,这是两年的用量。
  回到家,老两口开始吃“特供药”,说好“七天见效”,可现在吃得连觉都睡不着了,老两口不仅上了火,而且老病也加重了,为此还住了三次院。
  钱先生后悔地说:“久病不愈,急于治病,人家就是抓住老人的心理,讲着讲着就相信了,结果是花了几万元又遭罪,再也不干这种傻事了。”
(责任编辑:冯庆洋)
东北新闻网微信订阅号
东北新闻网手机版
东北新闻网法人微博
新闻客户端Android版
新闻客户端iPhone版
【】【】【】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本频道48小时排行揭保健品骗局:推销员待老人如亲妈 十年骗百万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后生待我如亲妈 十年骗我百万财
  记者连续跟踪采访两个月 起底保健品公司销售骗局
被骗光积蓄买保健品的老人,希望能在各方帮助下讨回养老钱。
老人家中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保健品。
  当下,保健品骗局愈演愈烈,老人成为保健品销售公司刀俎上的“鱼肉”。保健品骗局何以疯狂?保健品公司又是如何编织骗局让老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日前,广州日报记者接到热心读者的报料,他们其中既有受骗者的儿女,也有保健品销售公司从业者。记者连续跟踪采访两个月,还原保健品销售各个链条,起底保健品销售骗局。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王晓全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除署名外)
  个案:
  大学老师10年被骗光百万家底
  身体还算硬朗的老太太在前面走着,身边总围着一到两名年轻人,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伴则颤颤巍巍地跟在后面。这样的画面总浮现在卓女士眼前,并成为她的噩梦。老太太和老伴正是她的父母,那些纠缠不休、面孔常新的年轻人则是来自各家保健品公司的推销员,“我妈掌握财政权,所以他们扶着我妈,或者说他们扶着钱。”卓女士说。
  退休工资加起来近2万元的老夫妻,如今成了“月光族”,在保健品公司年轻后生仔的“关怀”下,10年间花费百万元购买各类保健品。这些昂贵的保健品疗效如何呢?接触保健品期间,老太太周姨甚至被推销员送去医院就诊过,老伴则常年住院并被医院下达过病危通知书。
  月入两万不够用&亲友都被借怕了
  “家底全被掏空了。”卓女士愤怒地说。据了解,这对年近八旬夫妻都是大学退休职工,一个正教授职称,一个工程师职称,月退休金加起来近两万元,如今却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卓女士告诉记者,每个月快到发工资的时段,都会有电话打到家里,提醒母亲记得“还钱”。
  以前两位老人都是银行VIP客户,现在四处借钱把亲友都借怕了,“今年向我借了3次钱,找舅舅女儿借了3万元,现在亲戚都不借了,就跑去找以前大学里的年轻老师。”卓女士透露,2016年10月,邹伯病情恶化住进医院,之后被下达病危通知书,“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妈还是打电话要我取些钱以备不时之需,我就知道他们真的没什么存款了。”
  老人身体变差&推销员趁机“渗透”
  2007年,周姨购买了第一份保健品,如今这张2340元的收据已字迹模糊,隐约能看到周姨当时的签名。那年周姨69岁,掏出钱包买产品时让推销员吃了一惊。“当时她不是最有希望的潜在客户,听过很多次推销讲座却没买过任何东西。”卓女士说。
  卓女士回忆,那正是父母身体状况明显变差的时期。“妈妈关节受损,在暨大华侨医院就诊需要换关节,我爸开始经常性健忘。”第一笔钱花出去,保健品公司的后生仔开始用各种手法“攻克”这位退休金丰厚的大客户。送汤探望、帮忙跑腿、嘘寒问暖甚至帮忙看护住院的邹伯,渐渐“渗透”进两位老人的生活。
  2016年6月的一张提货单上,周姨一口气购买2.5万余元保健品,其中“双参口服液”一瓶50ml售价100元。每人每天喝2瓶,两位老人至今仍在坚持服用,一天要花费400元。
  推销员深知谁手上有钱,走在外面时常常会有一两个推销员搀扶周姨,尽管她身体并无大碍,但患有老年痴呆症的邹伯只能自己颤颤巍巍地跟在后头。“他们扶着钱。”卓女士说,从2007年至今,两人的退休金几乎全买了各种保健品,花费近百万元。
  推销员像亲生儿女一样随叫随到
  “他们都是我的朋友,难道我这个年纪就不配有朋友了吗?”当身边人质疑这群来历不明的年轻人时,老太太会情绪激动地说。这些推销员组成了她的社交圈,像亲生儿女一样随叫随到,走在路上发现鞋子不合脚,一个电话推销员就送来新鞋。老太太住院期间,保健品公司会派好几个推销员到医院陪床,聊天、说笑,甚至承担不少看护的工作。
  周姨家客厅里还堆满“价值连城”的杂物,除去价格高昂的各类保健品,还有许多包装豪华的礼盒。纪念银条、养生紫砂壶、瓷器餐具套装……周姨称这些礼物“都是朋友送的”,但卓女士告诉记者,这些全是保健品公司的赠品,买满一定额度才会获得。
  银条轻如塑料,养生壶、瓷器做工极其粗糙,从未戴过的一支“能量手表”表带竟然是歪的,更夸张的是,一套纪念版人民币明明是假币。
  老人成“月光族”&卡内仅剩几毛钱
  周姨的记忆力逐年减退,问起购买保健品的种种细节,都说记不住了,但她出示给记者看的一个口服液礼盒上,写着“辅助改善老年人记忆”。大量保健品来不及吃完均已过期,但推销员告诉周姨2年保质期是国家要求印上去的,实际上产品并未过期。
  不仅单据找不到,许多口服液、胶囊都没有外盒包装。卓女士告诉记者,当初母亲购买时就是提着环保袋回家,“这些人跟老人说,为了让他们方便拿减轻重量,就拆去了外包装,可一旦退货就说没有包装退不了。”
  关怀的另一面是保健品公司的榨取,两位月退休金近2万元的老人成了“月光族”。卓女士最后一次看到父母的工资卡是去年9月,两张卡余额都是几毛钱。
  后生7步“挖坑”
  老人千金“买套”
  吴惠君(化名)是广州某保健品公司的一名业务员,已从业两年。“卖保健品给老人已有了固定流程,公司人员层级化,分工清晰,骗术也专业化,形成了一条成熟的骗局链条。”
  吴惠君口中的骗局链条包含了信息“套取”、上门约访、客户分析、讲课“洗脑”、“体检”恐吓、“点病”与开单、收款与“反退货”等步骤,各步骤环环相扣,编织成骗局陷阱,一步步让老年人“乖乖就范”。
  “每一款保健品的销售,我们按照这些步骤按部就班地去做,老人十有八九能被搞定。”吴惠君说。
  在多次采访中,吴惠君一点点向记者还原了骗局每一步的详细做法,记者将其整理出来,以便老人及家人明辨。
  1信息套取&只要拿到老人电话&什么都可以套出来
  吴惠君说,保健品骗局第一步是获取老人信息,方式多种多样。如街头派礼品让老人填表,药店门口赠送礼品登记信息,进小区免费测血压搜集信息等。
  “获取信息成本很低,主要为进小区向物管缴纳一定摊位费,一般小区五百元一天,高档一点的小区上千元一天。赠品、小礼品主要是鸡蛋、药膏、眼镜等,其中,药膏就两块钱一支、眼镜也就几块钱一副。”吴惠君说。
  虽然成本低,但是收集信息的效果却很好。“去小区摆摊,一天可以收到四五百个老人的资料,多则上千个。”
  吴惠君介绍,信息表主要登记老人的姓名、电话、年龄、病情、地址等,其中电话是最重要的。“只要拿到了电话,接下来什么都可以套出来。”
  2上门约访&十个老人七八个病&聊天主要是摸清病情
  拿到老人资料后,接下来就是约访。“我们会主动打电话给老人,先介绍自己公司,然后提出上门赠送礼品,并嘘寒问暖,间接了解老人身体情况。”吴惠君说。
  上门送赠品只是幌子,能够进老人家门才是目的。“他有什么病,我们就送什么药膏。”吴惠君说,每个上门约访业务员书包都配备了血压测量器、血糖仪,有时候要靠这两个来“突破”。
  “十个老人,七八个病。和老人聊天主要是摸清病情。除了病情,还要摸清老人家庭情况、经济状况。”吴惠君说,经过多次聊天,跟老人就熟络了,接下来就可以邀请老人参加健康讲座。
  3客户分析&给老人“定一个价”&确定能卖多少保健品
  在老人来参加保健品销售会前一天晚上,保健品公司会开一场客户分析会。“讲师、所有业务员会坐在一起,对邀请到的老人做一个全面分析,圈出重点客户。”吴惠君说。
  吴惠君说,客户资源表上主要有六个方面,病情、做主权(老人说了算数吗)、家庭成员(是否和儿女同住,购买后可否顺利收到货款)、保健意识与消费观(买过保健品吗,最多买了多少,有没有保健意识)、经济能力(退休工资、储蓄情况)、定位(给每一位老人“定一个价”,确定明天能够卖给他多少套保健品)。
  “在这个行业做久了,当我们知道老人做什么工作和岗位级别,他的退休金有多少,我们也就能猜得八九不离十。”吴惠君说。
  4讲课洗脑&引入生物科技激光治疗等时髦概念行骗
  保健品销售会一般在高级酒店租一个厅或在公司会议室举行,老人入场后将接受“名医”讲课“洗脑”。
  吴惠君说,一般公司老板会先渲染公司实力有多强,例如,与某某大学医学院达成战略合作、所邀请的名医名气如何大。
  讲座形式虽老套,内容却不断升级。吴惠君说,现在讲座引入很多生物科技、量子科学、激光治疗时髦概念。“有时还现场做实验,把一只青蛙杀死,把心脏掏出来,放入一杯溶有保健品的清水,还可以跳动四五十分钟,以显示药片神奇。”吴惠君说,其实把青蛙心脏丢在清水里,也可以跳动这么久。
  5体检恐吓&告知老人病情严重&为卖保健品做好铺垫
  在会场,还会让老人进行一个免费体检,体检设备是一款名为“量子弱磁场分析仪”的盒式仪器。入场前,会向老人渲染仪器价格上百万元,体检医生很资深。但体检医生其实就是一名业务员,“只是换了身白衣”。
  吴惠君介绍,这个仪器所谓的体检只是扫描一下,1分钟就可以出结果。“但我们要告诉老人,检查结果要等一个半小时才能出来。这宝贵的一个半小时,可以让老人继续接受’洗脑’。”
  “体检结果出来,业务员会一脸焦急地拿给老人看,告诉老人现在病情发展已很严重,目的在于恐吓老人,为卖保健品做好铺垫。”吴惠君说。
  6点病开单&和盘托出病情&老人被“镇住”傻傻买药
  为进一步“唬”住老人,讲课过程中,“名医”会给两三名老人把脉或看舌苔,然后马上准确说出老人身体患病状况,让老人觉得医生“很神”。这个过程行内称之为“点病”,其实业务员早就把病情通报给了“名医”。
  课讲完了,很多老人就到诊室外排队,等候面诊。进门后,“名医”并不看体检报告,而是先为老人把脉诊断。“把完脉后,名医便把已熟记的病情和盘托出,此时,大多数老人会目瞪口呆,心理防线彻底失守,傻傻地等名医开方子买药。”吴惠君说,其实,这个方子就是公司这次想要出售的保健品,“无论老人是什么病,都开这一个方子。”
  7反退货&到老人家中安抚&增强对保健品的信心
  如果老人吃了一段时间没有效果,前来退货怎么办?吴惠君表示,这时,第一次上门的工作人员会马上跟进,做好“售后服务”。一般情况,购买米油或者果篮,到老人家中安抚,让老人感到温暖,也增加老人服用保健品的信心。
  “到了老人家中,便与老人聊天,告诉老人这保健品不是神丹妙药,吃几天就能见效。”吴惠君说,无论老人开了多少套保健品,都说这要服用半年,要慢慢吃才有效。总之,想各种办法哄老人不退货。
  “上瘾者”:
  他们完全进了套路
  吴惠君说,购买保健品的主要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什么职业都有,有大学退休老师、退休职工,也有公司退休高管等,“还有退休妇产科医生!”
  “现在老人大部分是自己拿着退休金存折,钱也是自己管,但没有能力管好这些钱。最后,老人攥在手里的钱就被保健品公司掏走了。”吴惠君说。
  对于一些购买“上瘾者”,吴惠君说,这些老人是完全进入了保健品公司设计的套路之中。“买了、再买,成了一种消费惯性,成了保健品公司铁杆会员。有些老人即使意识到错了,也不愿意低头认错。”
  从业者忏悔:
  “我还年轻,不能再这样下去”
  “我觉得保健品业务员的工作是骗子的帮凶。我还年轻,不能再这样下去。”看着老年人大把大把地花钱,吴惠君心里感到十分愧疚。
  让他心灵深受触动的是一个善良的阿姨,“我曾遇到一名很有钱的阿姨,她非常信任我,视我如自己的孩子。”吴惠君回忆,这份深深的信任让他倍感愧疚,当他带着阿姨去公司“交差”前,还反复嘱咐阿姨不要花太多钱,买一点点意思一下就好,“最后她当场买了20多万元的产品,就是为了帮我冲业绩。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再也骗不下去了。”
  此外,他也见证了很多老人因为深信保健品疗效,就放弃了正规治疗。“我知道一家公司有一款针对白内障的保健品,一套8000多元,主要成分是哈密瓜、葡萄提取物,化学合成。虽然无害,但是对白内障无效。老人买回去,依赖这个,耽误了动手术治疗。真的很麻烦,最后还可能害人性命!”吴惠君说。
  记者了解到,在很多保健品公司,不少业务员都是年轻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吴惠君解释说,“普通业务员一个月可以很轻松拿到3000多元,比外面做服务员轻松多了。不累,也自由,坐在办公室打打电话,上门陪老人聊天,嘴巴甜就好赚钱。”但是,吴惠君说自己很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大家年纪轻轻,不能靠这个生活。”
  吴惠君还告诉记者,很多保健品公司都不会对外公开招人,都是靠内部人员介绍亲戚朋友加入。“很多保健品公司都是家族式经营,一个人开了总公司,亲戚就去下一级城市开拓市场。”
  话术体系:
  老板研究话术&业务员练话术
  “要想富,背话术!”对保健品销售业务员来说,这句话可谓经典。漂亮且恰当的话,是拴住老人的最有力的“武器”。
  在保健品骗局之中,话术的应用渗透到每一个销售步骤中,凡是面对老人的时候,都要用到话术。
  吴惠君告诉记者,对于每一个业务员而言,进行话术训练很重要,“一有时间,业务员就会动笔抄写话术模板,并领会话术中蕴含的表达技巧和逻辑思路,只有这样,在实践中才可以做到随机应变。”
  对于保健品公司老板而言,编纂、升级话术很重要。“保健品销售已经不像前几年那么容易了,现在正面临信任危机,再加了现在保健品公司成千上万地涌现,竞争异常激烈。老板们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最新话术、研究话术,分发给我们,让我们灵活运用。”
责任编辑:郭一晨 SF16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淘宝卖保健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