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如何?自1978至今有何发展变化

当前位置&>&&&&&&&
人民日报刊发国家统计局报告:改革开放铸辉煌 经济发展谱新篇——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09:30
1978& 1978&197835&&35353535&9.8%9.8%2.8%&1978364520125189421978198618199125101200110220062010201252&&19782008201019781.8%201211.5%200820%&1978381198711121992231120031054220072201692010330015201238420197816.28.7%197819020125680&&197811321985200519934349199911144420075513222011102012117254197810314.6%&&19781.67380.171199011119961050200611066320113201233116&&&35353535&354.6%11.3%10.8%197828.2:47.9:23.9201210.1:45.3:44.61978201218.12.620.7&&1981-4.3%200739.6%42.4%18.0%201255.0%47.1%-2.1%&200019858.30.44.24.5201223.5%24.1%11.1%20006.05.02.7&197817.9%201252.6%34.71.01586435197823.7%201248.4%76.3%51.6%&&&35353535&35201258958197893.5%20046568419782.234375.6134854.72405735.6590811.7838719796.920112012436.5197836.9%5.125.499.843.71.23.73.08.0&&201236.519784.97.221.822.132.91928128.319782.8201284270.41.3201211.83.535201017.6%227220201350089()200278&1978201223140710.8%9.5%10.5%19786820122872312.8%802900611.3%&&35353535&201233.219784.35.0%5.6%90%19783.1%201210.3%&&3520129.8197888.8%4243.832821.099.966.532.520129.6235020129356&&3519785.020129.692.6%19851425863.1201299.1%19780.220121580847940643749106.8192.52.8143.519780.382012103.10201282.5020024.6%201242.1%&&&35353535&19782062919881000199420001997300020041201238671197818616.6%2048720917.0%1818416616.2%201211.2%9.8%&&&&198050.3%20124.9%49.7%95.1%198065.2%198587.5%200380%2003201265.1%198021.640.5201253447647&1276118.0%2007265201287820125319&&&35353535&4015276704107520122.6&3520122456519787113.4%7.4%79175812.8%7.5%201239.961978189624.9%20122.6%&&&&201216674197852.612.4%590849.912.3%201236.2%197821.339.3%28.4201232.9197826.237.129.02012212.687.021.52000193.177.321.0&&&35201230426.8198924716.519861.315224.7199419486.77256.948369.5256698.3%2143.55344.5&19782012197819782.5200714798112008200743202010268854420102010165672012989910%3334&&35353535&30619825.220128.92012689197816.1239126.962536.9&&302012R&D10298199528.51.98%1.421.71633D&&3020129519784.66681.7527.11.9198167.8201074.8&302012732119781.330761.530697.840677957199113.9%2.897.51%98.20%2012745197846482.333.579.219782.83.41.1&1984200020082927521076&197835353535&
数据咨询电话: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京ICP备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57号(100826)当前位置: >>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正常下降,农业投资稳步回升,有利于 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1996 年与 1991 年比较,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下 降了 9 .2 个百分点, 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了 4.3 个百分点。 从 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看,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 一产比重逐步下降是正常的, 而且,同世界一些人均 GDP 水平大体与我国相同的国家比较,目前我国的一产 比重是属于偏高的。另外,在一产比重下降的同时,我国农产品的供给仍然满足 了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说明农业的效率在提高。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 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业的投资在 1994 年达到谷底后逐渐回升,1997 年 1~8 月第一产业基建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比重已达到 4%,比上年同 期提高了 1.3 个百分点, 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业的稳定发展将对我国形成合 理的产业结构产生积极作用,并为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创造一定的条件。 2.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1991 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42.1%,1996 年 提高到 49%,5 年提高了 6.9 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分别 下降了 4.3 和 2. 6 个百分点,与八十年代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一、第三产业比 重稳步提高的情况比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第二产业比重 的上升并不是以牺牲一、三产业的发展为代价的,而是在一、三产业发展质量不 断提高和二产内部结构逐步改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充分表明进入九十年代 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3.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尚不处于主导地位 1996 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三分之一,低于 发达国家三产所占比例的 50%左右,这说明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还处于工业化 中期,第三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有较强的第二产业作为支撑。我国第三产业在总量 不足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金融、保险、通讯、房地产业等新兴第三 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其快速发展还需要经济总体环境的改善和有序的竞 争机制的形成。 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问题相比,在 工业化进程加快过程中现阶段我国工业内部的结构矛盾更为突出, 下面将主要对 当前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动情况及其原因进行初步的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 化,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轨 道。从总体上判断,我国已由...三 产业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 技术进步对结构变动的贡献度增大, 以及三次产业结...根据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和经济增 长的周期性特征,可以分成四个阶段:1978 一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我国产业结构的...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特点...“入世”后我国要改变这种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改革开放初期,第 一产业占全国 GDP 的比重约 30%,...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形成的历史特点_天文/地理_自然科学_专业资料。查阅中国历次五年计划,分析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 布局形成的历史特点 1949 建立新...三架马车来说,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后,我国...特点为() 短期性且不断变化 长期性且不断变化 ...()抓住了一个机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赢得了持续...(2)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38.为了解我国经济活动总量的变动情况,收集国家统计...(1) (2) 示; (3) 如何描述数据的一般特征。 ...1、西方国家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及启示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特点和演变趋势 (一)...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 我国是一个拥有 7.2 亿农民的农业大国,三次产业结构在...单选题 地理 产业转移、区域农业的发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读下表,我国产业结构及变化特点是() A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第一产业比重过低 B改革开放三十年...年三次产业结构排序变为二、三、一, 年 三次产业...贵州的医药制造业发展潜力大,特点鲜明,下列表现有( ...“人与生物圈保留地网”成员,是我国亚热带 生态...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观点选登
王慧炯:中国产业发展及结构转型
【字号    】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日期:】
&&内需与策略平衡问题
  2007年夏季由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影响波及全球,其严重程度也是二战后历次金融危机中史无前例的。全球经济增长率,由2007年的5.2%,降至2008年及2009年的3.0%与-1.1%。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尤为严重。预计美国,欧元区与日本在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2.7%,-4.2%与-5.4%。主要的国际组织均在总结这次危机的经验教训,他们的相同的结论是:经济供给的缺陷需要修补,但全球的需求也有必要调整。许多曾追随出口导向战略而其经常账户具有顺差的国家,需要更多地转向国内需求去抵消那些因资产价格(股票与住房)破产而处于赤字经济,并陷入低迷的国内需求。同样地,许多对外逆差的国家,需要减少其国内需求而更多地转向外需。这些都需要进行国内外需求的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前,中国政府于其2006年3月经全国人大所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第二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在六项推动发展的政策导向中,就已明确有下述二项结构调整的政策导向:
  一、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二、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在经济社会建设与工业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国的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从历史和现状的发展及与国际的经济结构相比较,都存在急需的结构调整与再平衡问题。本文将对此展开学术探讨。
  1.&中国工业化与对外经济发展的过程
  1.1& 中国工业化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时期:改革开放前30年与上世纪末实行改革开放后直至现在(本文简称为后30年)。本文重点探讨后30年的经济发展与工业化。但也将极简要地阐释前30年工业化的成就与经济结构,以便于读者们理解当前中国调整需求结构与再平衡所面临的体制性原因及挑战。
  一、改革开放前30年的工业化(中央计划经济时期)
  1.前30年中国工业化的成就
  中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至上世纪70年代末期,基本在前苏联模式的影响下,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与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由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在该时期的与1978年曾三次编制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特别是1956年所颁布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简称为12年规划),其中明确了重点任务,科学研究工作体制与设置及科学技术干部的使用与培养等。因此中国学科与技术的发展,也促使该一时期,能基本形成比较完整工业体系的建设与能力。表1可以反映出该时期中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变化,例如重工业的钢产量,由1949年居世界产量位次第26位,跃居为1982年世界的第4位。相对新兴的化学纤维工业产量,由1957年居世界产量位次的第26位,至1982年跃升为第5位。建材工业的水泥、轻工业的棉布及新兴的电视机产品,在1982年的产量,均分别居世界产量位次的第2、第1与第5位。由此可见,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的工业化过程,亦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前30年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虽然前30年中国的工业化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简要阐述三方面:
  一是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的投入与产出均由各级计划部门负责原材料及产品的调拨。企业产品不愁没有销路,因此企业缺乏创新活力,产品更新换代极慢。其著名事例是上世纪50年代所建立的长春汽车厂,其所生产的解放牌卡车在20余年未更新换代。此外也形成了企业市场营销能力的薄弱。
  二是对外经济的不发达。在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基本上处在封闭半封闭状态。1978年时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仅200多亿美元,利用外资基本是空白。这影响了工业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国外市场状况也缺少了解。
  三是由于计划遵循前苏联模式及其所采用的物质生产统计体系(MPS),该体系将服务业作为非生产性行业,该时期中国相当部分的服务业均作为事业单位。因此前30年中国工业化过程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二、三产业同步发展过程不同。中国在前30年工业化过程中,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增反降,如表2所示。三次产业在1950年占GDP的比重还有28.7%,到了1980年二次产业(工业)的比重,由1950年占GDP的20.8%,上升到了1980年的49%,而服务业却由28.7%下降为21%。
  二、后30年的工业化
  1.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MVA)占GDP比重的上升幅度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表3是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08年国际工业统计年鉴》资料所编制。从该表中可以看到,对发达国家或经济体而言,由于正处在从工业化转向信息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制造业增加值(MVA)占GDP的比重,从年,普遍呈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的该一比例,却由1995年的19.4%上升至2006年的22.2%。中国的这一比例,于1995年时为30.8%,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值的19.4%。而增长速度,由1995年的30.8%上升至2006年的34.4%,也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增长速度的0.8%。
  2.中国制造业在数量上,居于全世界的领先地位
  根据上述《2008年国际工业统计年鉴》资料可以看到,通过先后60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国制造业的各方面,不仅在发展中国家中居于最领先地位,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多数制造业的子分类中,中国占世界产量的份额也名列前茅。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正版3)中的二位代码把制造业分为23个子类。除其中的第37子类循环利用由于缺乏统计资料,在《2008年国际工业统计年鉴》中缺乏国际比较资料。其中第34子类汽车、拖车与半拖车一项,在2006年的统计中,中国产量占世界的份额尚不居优势。其他的21个子类中,中国在ISIC16-19的烟草、纺织品、服装、皮革制品与鞋袜等四个子类及ISIC27,31、35的基本金属、电气机械与设备、其他运输设备等三个子类的产量占世界份额均居第一位。代码为23、25等二个子类的产量占世界份额位居世界第二位。代码为15、21、24、26、32、36等六个子类的产量占世界份额居世界第三位等(详见表4)。在表4中代码为31的电气与机械设备,代码为32的无线电、电视与通信设备,代码30的办公、会计与计算机械及代码33的医疗、精密与光学仪器,在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中,均被分类为高技术及先进技术类产品。由此可见在后30年工业化过程中,中国制造业不仅在生产数量上居于世界最前列,在某些高科技与先进技术产业中,中国也开始涌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
  1.2& 对外经济
  一、改革开放前30年的对外经济
  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基本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状态。早期仅与前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有易货贸易。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后,对外经济逐步有所发展。但直到1978年末实行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仅200多亿美元。而外资的利用,基本处于空白。
  二、后30年的对外经济
  1.对外贸易
  后30年,1980年建立了四个特区,此后对外开放的城市与地区不断地扩大,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如图1所示。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2007年的第3位。占世界贸易份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0.8%上升到2007年的7.7%。2007年的货物主要的出口地区依次为欧盟、美国、香港与日本。
  从图1可见,1990年前,中国外贸进口大于外贸的出口。当1994年中国进行外汇市场改革,按调剂市场汇率统一了官方汇率后,中国的外贸出口额,从1994年开始大于进口,其贸易顺差,也逐年扩大。中国的外汇制度,在1980年中国恢复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席位后,曾经历一系列改革过程。本文不在此予以详述。
  2.使用外商直接投资
  1990年前中国利用外资的情况,对外借款额大于外商直接投资额。该时期外商直接投资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未超过1%。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使用外商的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如图2所示。多年来中国大陆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已成为外资流入东亚的最大接受地区。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2008世界投资报告》,外资流入中国的投资结构也有所改善,进一步地投向了服务业、高技术产业与高增值的经济活动。2007年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达840亿美元。外商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于2008年累计已超过1200家。
  2.& 中国工业发展导致的内需与出口策略平衡面临的挑战
  2.1& 中国经济需求与供给若干不平衡问题
  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的挑战
  虽然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化时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正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温家宝总理在其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一部分《2008年工作回顾》中,叙述了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四点困难和挑战。其中第三点有以下论述:「&&三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有的还很突出。消费需求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在扩大&&」
  二、中国经济结构&&供给与需求的国际比较
  中国经济发展所存在结构性矛盾,亦已为中国政府所察觉。这可以见诸上面所引述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经济结构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表5的国际比较而说明。
  表5系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2008年统计手册》中所选取的资料而编制。
  该表的原始资料包括了GDP需求结构,即最终消费、总资本形成、出口与进口,也包括了GDP经济活动的组成:即农业、工业与服务业。表中选取了全球、发达经济、发展中经济及转轨经济的四类总量,发达国家的美国、法国与国土面积小的新加坡及发展中大国的印度、乌克兰及前苏联1990年的数据与中国作比较。
  比较可见:在GDP需求最终消费一列,全球与发达经济及发达国家(除新加坡外)从年基本处于上升态势;而发展中经济及国家,也包括转轨经济则普遍处于下降趋势,而以中国下降所占GDP的比例达到最低,2006年仅为51.0。中国的资本形成额则处于最高位,长期高于全球一切经济体,2006年高达42.9%。进、出口方面,中国与发展中经济相比,并不异常。与发达的新加坡相比,其进、出口占GDP比例,2006年均在200%以上。但由于新加坡国土面积小、人口少,占世界贸易份额不大,与发达国家不会产生贸易摩擦。但中国的情况就不同,其外贸的进出口量受到主要贸易伙伴的关注。
  分析GDP经济活动组成,中国服务业的数据最为异常。由于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正从工业化社会转向了发达国家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主导的信息社会(或后工业化社会),发达国家正在经历去工业化而转向更多发展服务业的过程。如前所述,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前采用前苏联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一般把服务业算作非生产性,因此其发展相对滞后。表5可见,199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在前苏联、转轨经济与中国都远低于世界其他经济。但转轨经济在2006年的服务业,已发展到占GDP的56.1%。而根据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2006年俄罗斯的服务业也发展到了占其GDP的56%。因此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滞后,不容忽视。
  综合上述中国GDP需求与供给的国际比较,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存在其必要性与紧迫性。
  2.2&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
  一、服务业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注意服务业的发展。始自1993年,中国对服务业的投资超过了第二产业(见表6),对促进服务业与就业的增长,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2008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仍仅40.1%,还低于2007年的40.4%。就业人员比重,占总就业人数的33.2%,也低于农业的39.6%,远未能发挥服务业作为主就业的贮水池的作用。有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服务业发展不充分,服务企业大而不强
  金融业的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寿保险及通信运行商的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均被2008年美国《幸福》杂志列为世界500大公司之列。但名列最前面排序为92的工商行利润只有159.48亿美元,仅稍高于名列第三的美国沃尔玛百货店。2008年美国三大百货店(沃尔玛、Target与Sears)的收入达到了5173.25亿美元,约合2.5万亿人民币,超过了同年我国发达地区东部10省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万亿元的一半还多。这些可见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滞后,有市场规制问题,也有统计问题。
  2.服务业发展的规制问题
  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由于对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的划分研究不够,过去绝大部分服务业被划入公益性与事业单位,影响了其充分发展。对服务业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的分类,需要进行规制的程度,世界各国不尽相同,因而其发展就不尽相同。最近日本对其服务业的媒体产业,作了与美国的对比研究如表7所示。
  日本分析了其整个广播产业年销售额总量还不如美国一家公司,其原因是由于其对该产业管制准入许可证制度。日本2005年广播产业的4.6万亿销售额中,国营NHK公司仅为7471亿日元,占市场份额的19%;而大量私营商业性广播的销售额却达到29200亿日元(不包括有线电视),占市场份额的73%。由于日本仅允许国营的NHK可在全国部署网站而私营商业性广播站仅能通过地方政府获得许可证而进行,由此阻碍了日本广播产业的发展。因此日本研究认为,需要改革其规制。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同样地存在体制及规划的影响。
  3.服务业发展的统计问题
  服务业发展统计的正确性,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由于前两个世纪,全球各国的发展,较普遍地以工业化为主体,因此国际组织与世界各国的统计基础,对工业统计较为侧重与详细,而对服务业的统计分类与基础资料收集则较粗。但当上世纪中叶后,特别是70年代后信息通信产业的兴起,发达国家声称已进入新经济(美国词汇)或信息社会(欧洲词汇)。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发达国家日益上升。美国于1992年开始,着手修改使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标准产业分类(SIC),并组织了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共同编制了新的产业分类,加重了对服务业的统计分类研究,于1997年形成了北美产业分类(NAICS)第一版,于2007年又形成修正版。该修正版与联合国产业分类修正版4(ICIS Rev.4)也大致适应。例如,联合国产业分类修正版4代码为J-58-63的信息产业包括了出版、影视出版、电视与无线电广播、计算机编程,咨询及信息服务等。而美国2007年的NAICS代码为51的信息类中,对企业数值(141034家)、年支付工资额(2233.76亿美元)、职工数(3428262人)及销售额(10751.5亿美元)等均有极详细的统计。
  中国统计原来采用前苏联体系的物质生产系统(MPS),自上世纪90年代后,才与国际的标准体系相衔接。而服务业较详细的统计,始于2004年的经济普查后,与国际上仍有一定差距(见表8)。
  从表8可见,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信息产业服务业,在2005年中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及构成中,仅为4768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为2.6%。根据国际产业分类标准,中国部分信息产业(例如出版、影视出版、电视与无线电广播等),可能被列入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根据中国现有广播电视与无线电广播及影视文化娱乐等现状及规模,表8中1188亿元的增加值仅占GDP比重的0.6%,似属过于偏低。因此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在体制规制改革、市场准入及统计改善等方面,都有大量工作要做。
  二、工业
  今后中国工业化面临的挑战将是提高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及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自主创新力。
  1.提高企业竞争力面临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工业竞争力应体现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也就是工业跨国公司的竞争力。跨国公司的兴起源于向海外投资。由于中国前30年工业化进程是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状况,因此极少海外投资。在改革开放后30年,中国才开始对海外投资。但至1992年底,中国海外投资总额仅为15.9亿美元,占世界投资额约0.1%-0.2%,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兴办了1363个企业,投资分散,规模小,且主要是为了解决国内某些重要资源不足的问题。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占有优势。在联合国贸发组织《世界投资报告2006年》的统计中,2004年世界100家最大的非金融业跨国公司中,法、德、英、日、美占了85家。该同一报告中,也研究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于2005年的销售额也达到了1.9万亿美元,而且亚洲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马来西亚、新加坡、南韩与中国大陆各有一家公司名列其中。中国大陆名列其中的是中国投资信托公司。但在《世界投资报告2009年》中,法、德、英、日、美及其他发达国家占了94家。发展中国家名列其中的仍有6家(其中韩国二家,香港特别行政区、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各一家)。南韩列名其中的分别为电子与汽车制造业。而中国的中信公司仅是一家多种经营的企业。因此,中国虽然目前已是世界工业与制造业的大国,但在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工业企业的竞争力还不强,还不是制造业的强国。
  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案例
  本报告将引述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案例,来说明中国急需提高其产业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汽车产业的建立,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于1956年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厂,主要生产4吨卡车和极少量红旗牌轿车。上世纪60年代,中国相继建成了东风、陕西与四川等汽车厂。由于体制问题,中国各省都竞相建立自己的汽车工业。1979年前,中国有66家汽车制造厂,166家专用车装配厂。但1979年的年产量仅为19万辆。主要生产品种为卡车与专用车。其时中国汽车的生产与全球汽车产业生产的主流相背离,主要生产军用及少数货运卡车。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后,从年期间,开始与外国合资发展汽车产业。中国「七五」,计划期间将汽车列为支柱产业,并作了三大、三小计划:三大是一汽、东风与四川汽车厂;三小是北京、天津与广州,它们分别与克莱斯勒、日本大发等合作生产汽车。但江西昌河、重庆长安等也部分别进入了汽车生产领域。1993年底,中国汽车生产厂达到125家。总的来说,中国从1953年开始筹建长春第一汽车厂到1992年止,用了近40年时间使汽车产量达到100万辆。
  年期间,大量跨国公司以合资方式进入中国。这些跨国公司以生产轿车为主,如通用汽车(1997年)、本田(1998年)、丰田(2001年)与福特(2001年)等分别与上海、广州、天津及长安进行合资。2002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达到了200万辆。在年期间,合资厂达到了170家左右。
  2008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了934.51万辆和938.05万辆,位居世界第一。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月,中国汽车销量超过了1200万辆。预计全年将超过1300万辆,因而超过美国而居世界第一。
  虽然中国汽车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自主品牌与技术。由于中国轿车的发展,主要是与外国合资,用的是外国技术与品牌。中国自有品牌较少,仅奇瑞、吉利及长安等。2000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汽车专题组曾有一份报告指出:「它意味着对未来产品将依靠外国技术,至少在近期是如此。因此任何产品将从属于西方的设计与开发,从而将会适合于西方汽车供应商的战略。有几家西方供应商业已表示了将中国活动变成亚洲主要供应枢纽的兴趣。从该角度而言,尽管中国将成为出口的主要力量,但主要是仍将符合西方汽车制造厂的条件与范围。二是国内市场的竞争性不充分,有一份资料对中美市场各细分车型的价格,作了比较。提出了&销量全球第一背后:中国车价仍远超美国。」「在车方放量增长的情况下,显然,普通百姓并没有分享到实惠。」这与中国国内市场的结构有关,大部分是国营企业垄断市场,竞争不充分。中国企业的成长,仅有在国内市场上具有足够的竞争力,也才能走出去在全球市场上进行竞争。
  3.中国产品升级走向高精细化产品阶段所面临的挑战
  经过了建国以来60年的工业化特别是后30年的工业化,中国业已建立起全部的工业体系,也能生产大部分的工业产品。但中国还不能生产医学精密仪器,高端制造设备及传统衣、食、住、行等消费品的高端产品。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于其2009年出版的工业发展报告中,通过了对年各类国家的经济发展与27类制造业部门的工业结构变化研究,获得如下结论:
  一、发达经济具有多样化的工业部门;能出口精细化产品(以技术、组织、质量、设计与物流等组成的水平来衡量)的经济,其经济增长速度快:
  二、在人均收入与生产及出口的专业化间存在U型的曲线关系(图3)。该图表示,在收入上升过程中,国家的生产与出口将变得更多样化。在现有部门中,将引入新的生产线与生产活动,直至进入到高收入阶段:根据159个国家年的数据分析,该U型线适用于出口多样化的演变。在人均收入上升过程中,在现有生产线中会通过引入新产品而出现出口多样化。
  三、中、低收入国家的企业,其生产力如能等于或超过高收入国家的竞争者,那么它们才能进入主要由高收入国家所占有的出口市场。一个国家如果能具有大量富于全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工业制造业内部形成生产力的快速变化与快速增长。
  本文作者认同上述工发组织报告的结论。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属于图3中快速增长的中等收入国家。从图3的关系看,中国的产品生产正从低与中等精细化产品走向高精细化产品阶段。中国工业还必需进一步提高设计与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生产与物流组织能力,以应对全球范围内的竞争。这一挑战将是艰巨的。
  三、对外经济
  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与投资)虽然在后3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面临下述五方面的结构调整与平衡问题:
  1.外贸出口结构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的结构组成中,加工贸易的比重由中国「六五计划」期间占出口总量的8%,上升至2007年的高达51%(表9)。这种加工贸易占有相当比重的出口结构,符合当前中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状况,即中国当前生产要素的劳动力构成中,普通劳动力及由农村转移出来的农民工占有多数。因此它有利于中国的一般性就业及从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的必要(中国农村的要素构成是人多地少)。
  中国在国际劳动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当前还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这种外贸出口结构,其经济效益不高。因为加工贸易对出口国所能获得增加值收益部分,主要是加工费。从长远战略角度来看,中国需要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通过产业升级与提升工业产品的精细化程度,通过出口结构的逐步转换,以提升外贸出口的效益。
  2.中国的服务贸易长期处于赤字
  当代国际贸易包括商品与服务贸易两部分。由于发达国家正处于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转轨进程中,其服务业一般地较发展中国家更处于强势,它们的服务贸易大都处于顺差。而中国作为发展中经济,虽然在商品贸易中占有优势与贸易顺差,但中国的服务贸易与发展中经济及转轨经济一样,处于贸易逆差状况。表10列出了各类经济及中国大陆、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及中国台湾地区年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从表10可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服务业十分发达,其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顺差。中国的服务贸易,在改革开放后30年中,自2003年以来,一直处于逆差状况。因此中国的外贸结构中,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结构比重,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
  3.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主导地位
  由于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对外经济的半封闭状态,中国对国外市场的熟悉程度不高。中国对外贸易采取了两头在外(即依靠国外市场和资源)的政策。因此改革开放后30年中,虽然进出口贸易发展很快,但进出口贸易主要由外资所主导。特别是年期间,中国利用外资的法制环境不断完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件》(1983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1986年人大通过),《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1986年国务院颁布)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90年人大通过的新修改)等。外资在上世纪90年代后,进入中国的数量大量增加(见前图2),其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也进一步增大。图4表示了外商投资企业占中国全国的比重由1980年的不足5%,上升至2006年超过了55%以上。
  4.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受外商独资企业所主导
  后30年中,中国虽然在外贸出口的结构有所改善,其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由1980年的54%上升至2007年的95%。但是中国制成品出口中,按国际高技术产品的分类标准,根据美国国际贸易会经济办公室主任科克门(Koopman)的研究报告提出:在加入WTO后,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独资及合资)。而中国的国有、集体及私营企业在这方面几无业绩,而国有企业在高技术产品的贸易还处于逆差(图5)。
  5.对外投资与走出去战略后30年中国开始了对外直接投资,但如前所述,在1990年前,对外直接投资量小而分散。1990年时对外直接投资的总存量仅约44.6亿美元。1990年后,对外投资逐渐增长,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达211.6亿美元,至2008年增为521.5亿美元,但还低于同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对外投资的599.2亿美元。因此虽然中国政府近年来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但中国企业对国外状况及有效实行收购或兼并战略等能力,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3.& 结论
  通过本文前面的阐述,可获得若干主要结论如下:
  一、中国的工业发展,在建国的60年中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后30年,在制造业多数产品产量上,位居世界首位。对外经济的发展,也取得很大成就。
  二、由于工业化及对外经济所取得的成就,中国在全球宏观经济所处的地位,显著地上升。近年来,微观的企业竞争力也有所加强。根据2009年8月美国《幸福》杂志对全球500大公司的统计,中国企业数在1998年仅占6家,占该年500家公司总收入11.5万亿美元的1%。2008年,中国企业数上升为37家,占当年500家公司总收入25.2万亿美元的7%(图6)。
  三、由于前30年中央计划经济时期工业化过程及该时期中国对外经济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的遗留影响及发展惯性,中国经济结构的需求与供给都存在需要调整与进行内外需的再平衡。
  四、中国今后的工业化将根据国情及发展,适当调整并保护发展劳动密集产业和出口加工业,并深化两岸新的良好关系,促进自主创新,进一步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的电子工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中国还需要充分发挥香港特别行政区在服务业及对外经贸等与大陆的互补优势,进一步深化CEPA机制,共同建成强大的国际金融业及进一步实现走出去的战略。我们深信,中国未来必将可以完成调结构、扩内需和保持长期增长的前景,为亚洲和世界的长期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 叶汇主编:《投资建设三十年回顾》,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
  3.& 李红雁著:《解读2009指标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
  4.& 余斌,魏加宁主编:《走向富强之路&&30年宏观经济回顾》,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
  5.&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年。
  6.& 《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
  7.& 薛凤旋:《均衡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建议》,2007年。
  8.& Daniel R.Pearson,a report presented to China Development Foundation Beijing(March 21,2008),Perspective on US-China Trade.
  9.& Dr. Paul Nieuwenhus&Dr.Reter Wells,Center for Automotive Industry Research,Cardiff Business School,on behalf of UNIDO(April-July 2000),Automotive Industry?Case Study.
  10.& &Fortune Global 500&(Aug.24.2009 No.14),Asia Pacific Edition.
  11.& World Economic Outlook,IME 2009,Oct.
  12.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Induscrial Seaeiscics,UNIDO,2008.
  13.& World Investment Report,UNCTAD,2008.
  14. Handbook of Staristics,UNCTAD,2008.
  15.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UNIDO,2009.
  16. Wang Huijiong&Li Shantong(1995),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nomic Reform China,New World Press.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版权所有
地址: 上海市世博村路300号5号楼邮编:200125 电话: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上午:9:00-11:30 下午13:30 - 18:00
2017年4月,获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2016年度“上海市优秀政府网站”
2016年12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被评为“2016年上海市重点网站运行安全”优秀工作单位
2016年4月,获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2015年度 “上海市优秀政府网站”
2016年1月,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2015年“上海政务新媒体”工作先进单位
2015年4月,获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2014年度 “上海市优秀政府网站”
2014年12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网站被评为“2014年上海市重点网站运行安全保障”优秀网站
2014年11月,上海经信委政务微信荣获2014互联网政务创新奖
2014年3月,获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2013年度 “上海市优秀政府网站”;
2013年11月,获上海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办公室颁发2013年上海市重点网站运行安全“优秀工作单位”;
2013年4月,获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2012年度 “上海市优秀政府网站”;
2012年4月,获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 “政府网站优秀集体”;
2011年3月,获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2010年度上海政府网站 “优秀案例奖”,主题:构建制度与科学融合的专项资金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
2010年4月,荣获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的2009年上海市政府部门“综合优秀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次产业结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