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咖啡能提高性功能吗知识储备

如何拥有旺盛精力? - 知乎13327被浏览407459分享邀请回答1.5K3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503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8 个回答被折叠()高效减脂的咖啡,喝了就能躺瘦吗? - 知乎专栏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contributes":[],"title":"高效减脂的咖啡,喝了就能躺瘦吗?","author":"outlinehd","content":"然而并不能咖啡减肥的说法由来已久尤其时尚杂志在这方面进行了功不可没的宣传确实咖啡能够提高人体能量水平加速你的新陈代谢加快你的脂肪燃烧减少你的脂肪吸收促进你的肠胃消化但是如果光喝咖啡就想减肥那是肯定不可能的哈佛大学研究称日常饮用咖啡的人体重只会比不喝咖啡的人低1磅左右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了基本不具有任何减重的参考意义究其原因可能是光喝咖啡而不运动虽然增加了身体的脂肪分解却也促进了皮质醇分泌这可是导致“满月脸”“水牛背”的激素一减一增两相叠加体重也就维持在了一个相对均衡的水平那就在运动时喝咖啡?也不行!刚喝了咖啡就运动或者一边运动一边喝咖啡咖啡因来不及发挥积极作用反而会妨碍血管扩张影响体内的氧和作用使你在运动中无法得到足够的能量除此以外咖啡还有轻微的利尿作用一边运动一边喝咖啡“脱水”能让你体重减轻看起来显瘦但你自己也知道这不可持续咖啡的最佳摄入姿势* 运动前1小时摄入3-5mg/kg体重咖啡促进力量、耐力提升和脂肪分解* 运动后摄入2-3mg/kg体重增加肌糖原储备为下次运动做更好的准备P.S.夜间锻炼者运动后不要喝咖啡* 不运动时解乏或帮助调动记忆建议控制在3-5杯内* 非常重要的提醒喝咖啡时尽量不要添加糖和奶以免摄入多余热量喝咖啡后要适当控制饮食不要因为“饥饿感”反而吃多了","updated":"T10:10:2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collapsedCount":0,"likeCount":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v2-ba84e57c8cb5c_r.jp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reviewers":[],"topics":[{"url":"/topic/","id":"","name":"咖啡"},{"url":"/topic/","id":"","name":"减肥"},{"url":"/topic/","id":"","name":"运动"}],"adminClosedComment":false,"titleImageSize":{"width":440,"height":396},"href":"/api/posts/","excerptTitle":"","tipjarState":"closed","annotationAction":[],"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hasPublishingDraft":false,"snapshotUrl":"","publishedTime":"T18:10:28+08:00","url":"/p/","lastestLikers":[],"summary":"然而并不能咖啡减肥的说法由来已久尤其时尚杂志在这方面进行了功不可没的宣传确实咖啡能够提高人体能量水平加速你的新陈代谢加快你的脂肪燃烧减少你的脂肪吸收促进你的肠胃消化但是如果光喝咖啡就想减肥那是肯定不可能的哈佛大学研究称日常饮用咖啡的人 体…","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annotationDetail":nul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FULLINFO":true}},"User":{"outlinehd":{"isFollowed":false,"name":"离线灰度","headline":"","avatarUrl":"/v2-9c2da28f03ea028afd37a0d79a1fec4c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outlinehd","bio":"我去逗逗猫~再睡睡你~生活真是美好","hash":"e8bbcf12c11a00d8a724c","uid":714300,"isOrg":false,"description":"","profileUrl":"/people/outlinehd","avatar":{"id":"v2-9c2da28f03ea028afd37a0d79a1fec4c","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adge":{"identity":null,"bestAnswerer":null}}},"Comment":{},"favlists":{}},"me":{},"global":{"experimentFeatures":{"ge3":"ge3_9","ge2":"ge2_1","isOffice":"false","nwebStickySidebar":"sticky","qrcodeLogin":"qrcode","favAct":"default","default":"None","mobileQaPageProxyHeifetz":"m_qa_page_nweb","newMore":"new","newBuyBar":"livenewbuy3","newMobileColumnAppheader":"new_header","appStoreRateDialog":"close","sendZaMonitor":"true","homeUi2":"default","answerRelatedReadings":"qa_recommend_with_ads_and_article","wechatShareModal":"wechat_share_modal_show","iOSNewestVersion":"4.2.0","qaStickySidebar":"sticky_sidebar","androidProfilePanel":"panel_b","liveStore":"ls_a2_b2_c1_f2","zcmLighting":"zcm"}},"columns":{"next":{}},"columnPosts":{},"columnSettings":{"colomnAuthor":[],"uploadAvatarDetails":"","contributeRequests":[],"contributeRequestsTotalCount":0,"inviteAuthor":""},"postComments":{},"postReviewComments":{"comments":[],"newComments":[],"hasMore":true},"favlistsByUser":{},"favlistRelations":{},"promotions":{},"switches":{"couldAddVideo":false},"draft":{"titleImage":"","titleImageSize":{},"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can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title":"","titleImageUploading":false,"error":"","content":"","draftLoading":false,"globalLoading":false,"pendingVideo":{"resource":null,"error":null}},"drafts":{"draftsList":[],"next":{}},"config":{"userNotBindPhoneTipString":{}},"recommendPosts":{"articleRecommendations":[],"columnRecommendations":[]},"env":{"edition":{},"isAppView":false,"appViewConfig":{"content_padding_top":128,"content_padding_bottom":56,"content_padding_left":16,"content_padding_right":16,"title_font_size":22,"body_font_size":16,"is_dark_theme":false,"can_auto_load_image":true,"app_info":"OS=iOS"},"isApp":false},"sys":{},"message":{"newCount":0},"pushNotification":{"newCount":0}}咖啡知识培训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咖啡知识培训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怎样提升自己
我的图书馆
怎样提升自己
360doc文摘》,写在前面的话
【360doc个人图书馆】是免费的知识分享社区,致力于让用户更便捷地收藏、管理与分享好文章。经过十年的积累,用户收藏文章总量已达两亿篇。
《360doc文摘》是从用户收藏的海量文章出发,借由某个具体的切入点并由此展开话题,精选用户收藏的相关文章,再经过整理制作而成。虽然篇幅不长,却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为用户提供相对体系化的知识。希望在这个阅读碎片化的时代里,让你我的智慧在《360doc文摘》汇聚。
亲爱的馆友们,如果喜欢就献花转藏吧!如果有更好的意见或建议,欢迎吐槽评论,我们期待你的反馈哟~
推荐序——为什么你没有百万年薪?&
“ 你和年薪百万的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每隔几天,都会有一篇类似的文章登陆各大媒体门户,吸引着10w+的点击量。其实,把这类文章都看遍后,你会发现它们说的其实是一回事。
所有“和年薪百万的人之间的区别”,都可以归结为效率上的区别;所有通往成功的转变方法,都能归结为四个字:提高效率。这种效率包括方方面面。
你别不信。试想,同样是工作,高效的人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工作,你却沉浸在朋友圈中任时间流逝,最后只能在下班前把工作匆匆赶完;
同样是顾家,高效的人专心地陪孩子嬉戏,你却一边逛着淘宝一边敷衍着孩子,最后发觉自己买了一堆不实用的东西,又要再找时间去退货;
同样是社交,高效的人或跟知心好友喝茶,或跟生意伙伴驰骋,你却总去参加各式各样的饭局Party,交换了一堆再也不会联系的微信号;
同样是解决问题,高效的人会查阅资料,会请教前辈,会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解决方案,你却只会闷着头自己想,最后连一个靠谱方案都拿不出来;
同样是看了“干货”文章,高效的人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纳入自己的实践系统,而你热血沸腾地勾勒宏伟志向,却在第二天闹钟响起时习惯性地赖了床。
——数数自己中的“枪”,是不是明白为什么成功会光顾高效的人了?又或者,你也想成为高效能人士中的一员?
本期360doc文摘将带你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的逐步实现高效。只要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坚持不懈地实践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
【360doc个人图书馆】编辑部
今早和同事共进早餐,我精神已经很抖擞了,她还睡眼惺忪地没胃口,感觉我俩之间隔着时差。
她一身起床气地嘟囔着总也睡不够,问我一般几点起床,我回答,05:00am。看她长大的嘴巴,我知道她彻底醒了。
我早起的习惯,惊动了很多细心的读者,有人还到我的微博下留言,起那么早不困吗?晚上几点睡呀?怎么坚持早起呢?
我这个神秘的天蝎座决定不再神秘地讲讲自己晨型人设的养成术。
我读中学时,早起的习惯被迫彩排。作文格写错了,练习簿涂改了,我就撕掉重写,追求完美是内心脚本,导致我完不成作业时,只能定好次日闹钟早起狼狈猛赶。那时为了避免早起的痛苦,誓死戒除作业强迫症。
我读大学后,早起的习惯正式剪彩。一是东部地区天亮早,对光线敏感的我自动早醒;二是同寝室有个学霸起床很早,她报名中级口译后,每天早起朗读英语。
我喊着 “ 老学霸带带我 ” 尾随她早睡早起,那时我俩清早轻手轻脚地洗漱完毕,找个风景优美的校园一角便开始学习。
尝到进步大、状态好的甜头后,从此早起固化成我的生活习惯。后来工作了,结婚了,我每天早上5点左右依然自然醒。
1、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美好生活体验
我醒后不会赖在床上胡思乱想或翻来覆去,而是做两个平板支撑后迅速起床,因为有几个爱妃在等我翻牌:看书、写文、锻炼或做早餐。
我喜欢在5-7点之间阅读,手机哑巴了,配偶还在睡,没有搅扰,静谧温馨,这是我和作者的私人约会时间。
作者在书中分享经验或表达观点,而我以共振共鸣或不同看法来回应作者,我边看书,边做笔记,过脑且走心,高效且专注。
灵感出没时,我就写文章。在这个时段里,思绪最易厘清,心情最能沉淀,我常常敲击键盘都敲出节奏感,写到该出门上班了还意犹未尽。
当身体疏于照顾时,心生内疚的我不惜用清晨时间来弥补。
感觉缺乏运动了,就会铺开瑜伽垫,小声地放着舒缓音乐,让自己在一呼一吸间吐纳,在一拉一伸中强韧;
感觉缺营养了,或煮杂粮粥,或榨豆浆,或泡花茶,用食补来增强体质。
每天早上的两个小时,让我远离一切信息熵,可以淡定从容、有条不紊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种体验真美好。&
2、长期坚持早起,会活出升级版的自我
你一定听过科比·布莱恩特的名言,“ 你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钟是什么样子吗?”
&每天洛杉矶早上四点仍然在黑暗中,我就起床行走在黑暗的洛杉矶街道上。一天过去了,洛杉矶的黑暗没有丝毫改变;两天过去了,黑暗依然没有半点改变;十多年过去了,洛杉矶街道早上四点的黑暗仍然没有改变,但我却已变成了肌肉强健,有体能、有力量,有着很高投篮命中率的运动员。
我的大学学霸舍友,大学四年坚持早起学习,中级和高级口译都过了,后来去了她梦寐以求的名校读研究生。
我以前有位做外贸的朋友,负责南美市场,她告诉我她四点半起床发邮件,这是她和国外客户同频交流的时段,她的业绩也是扛把子级别的。
很多高产作家早上四五点钟起来写作,村上春树凌晨四点左右起床写小说,灵魂有香气的李筱懿也是四点多起来写文章。
每份坚持,都是伴随着痛苦和收获,把早起的时间充值到改变人生的一万小时定律中去,最后化作更强健的肌肉,更优秀的成绩,更出色的业绩,以及更多产的成果,他们都变成了升级版的自己。
3、晨型人的早起配方大公开,如何不痛苦的早起并保持高效?
早起倒逼自己养成早睡的好习惯
晚上刷手机睡不着的人早上闹钟叫醒不来,而很多早起的人都能早睡,这是睡眠守恒定律。
有个标题叫“晚睡,是想和自己多呆一会“,我多想说早起也能啊,而且从科学的角度上更健康,夜猫子的身体素质哪能PK过晨型人?
我的学霸室友晚上十点睡觉,早上五点起床,几乎每天夜跑,我羡慕死她的好状态了,从皮肤到气色,从身材到成绩。
我现在11点不睡,就觉得眼皮上被抹了胶水。睡眠质量奇好,一碰枕头就能不省人事,夜里雷雨交加我一概不知,上下班路上也要见缝插针地眯一会。
早醒后找到迅速进入状态的方式
《大方》杂志采访村上春树时,村宝说“写长篇小说时,基本都是凌晨四点左右起床,从来不用闹钟,泡咖啡,吃点心,就立即开始工作。重点是,要马上进入工作,不能拖拖拉拉。”
我的经验是,醒来还在床上翻来覆去,容易一整天都头晕脑胀;早起后拖着不干正事,我会因为浪费时间精华而深感沮丧。
而如果我醒来后做两三个平板,出卧室后干搓脸半分钟,头脑清晰后,马上投入到看书、写文、锻炼或做早餐中去,那开了个好头的一天就有好彩头。
思考性事项&操作性事项&不重要事项
早上精力充沛,状态上佳,适合学习和思考。比如用来深入阅读、练习外语、听公开课、建立知识体系等,比如平时被推着走的自己,可以静下心来想想人生的轻重缓急。
操作性事项如果不急,没必要用这个时段来做,回复邮件会让人觉得工作超长待机,用来做家务处理杂事更是把早晨大材小用。
还有些不太重要的事,像是上朋友圈商学院,刷微博热门八卦,如果把这些琐事前置到一天之计,那真是把早晨暴殄天物了。
不妨从早起半小时开始试试
前几天,编辑群里的小易问我,她忙于钻业务、写稿子、提升自己,强烈感觉时间紧张,她也看上早起这块肥肉,但是试着早起后反而更没精力。
没有早起习惯的人突然早起一两个小时,大多会把一整天的状态搞得很夹生,还高喊”早起毁一天“,错误的方法白瞎了一颗想自我突围的心。
我建议不妨从早起半小时开始试试,甚至一刻钟,循序渐进,配合早睡,慢慢调整生物钟,起床后做你最感兴趣的事,然后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早起方案。相信我,早起也是会上瘾的。
早起于我如同夏至,因为那天太阳到达北回归线,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它拉长了我的白天,让我更有生机,更感光明。
我想到熊培云的诗句,“你是你的沧海一粟,你是你的万千可能之一种”,早一点起床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成为更好自己的可能性也会更大一点。
——来自馆友
当前馆藏:71篇
建馆时间:2014年09月02日
图书馆访问量:378次
作者:古典
自年初开始,我开始坚持每天在微信群里发“清晨三件事”,竟已37天。有趣的是,我默默的发也不拉拢谁,慢慢的竟已有一百多人一起“发”了起来。
这想法最早来自某本时间管理的书,上世纪某个牛逼的企业求助管理大师效率翻倍的方法。对方让他每天把最重要的三件事写下,然后做完就划掉一个。然后大师信心满满而神秘的说——显然也因为这个方法太简单以至于不好意思收费——你先跑一年,一年以后按效果算钱。
一年后,这哥们收到了三万美金的支票。
当年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感叹大师的聪明——要知道,我尝试过各种自我管理的方式,发现两个秘诀——第一,好用的都是最简单的。因为每天人能够回归到“自我管理”的位置的时刻实在太短。就好像在路上走着,能停下来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走,如何走会更好的时刻不占过程的百分之一,一旦这个方法笨重而繁琐,就根本不去执行啦。
于是想试试了。试试就是试试,别问我试试是谁。
但第二天咧着嘴醒来的时候,又忘记了。
这是我领悟出来的第二个秘诀——只有真正忙到缺时间的人,才需要时间管理。其实大部分热衷于时间管理的人,根本不是时间管理的方法不对,而是他们的问题在其他环节:要不效率实在太低,要不想做的事情太多太杂太乱,少做事就有时间了——怎么说的,以大部分人效率之低,根本就没有到需要管理时间的地步。
终于到今年年初,事情越来越多,我觉得需要来点时间管理。于是我每天早晨会列出当天需要做的三件事并发到群里去。
格式大概是这样:“37/100 #清晨三件事# 昨天的回顾 今天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
这里面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最好的制定时间,就是早上刚起来,床气刚刚散去。此时大脑还没有被信息刷屏,能分辨轻重缓急。窗外阳光灿烂,繁(cao)忙(dan)的一天恍如隔世,能定出更加靠谱的计划。所以我把这个方法叫做清晨三件事。
或者临睡前也是非常好的时机。所以,要么早上刚起,要么临睡前。如果你完美主义可以分两次,或者早上晚上找个时间就好。
以前也有早上起来想想每天干什么的习惯,但没记录,没发布,也不可能有回顾。这样一天下来,“目标损耗”的情况就常常出现了。(目标损耗就是我们由于不愿承认计划和现实差距而产生的偷偷降低目标标准的行为,比如你心里计划背100个单词,实际背了50个,你会安慰自己这也还不错。)
三件事情做了吗?说没做也做了,说做了好像又没做。很多时候,第二天的事情又淹没过来,无暇顾及,再见到这件“重要的事”已经是好久之后。真正的重要的事情一拖再拖带来的内疚感,比本身不做这个事情的损失好像还要大。
所以,写下来!
给你的计划加上“进度”,试试坚持100天。比如第16天的计划前标明16/100。
这样有两个很明显的好处:
只要简单加上这样的计数进度,就更加容易持续下去,减少半途而废的可能。
同时,仅仅是每天看着数字增加这件事本身,就让人多了些成就感,因为有“看得见”的进度和效果。
一直到这里,这还是一个自我时间管理工具,但是一旦你公布出去,就不一样了。
对于我来说,我会每天早上把计划发到生涯规划师微信群里面。其实一开始,我写出来也不好意思发群,因为一方面涉及一些隐私,可能会影响工作;一方面做不到第二天被人看到很不好意思。但是一想到今年新精英的战略有一句叫“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还是一咬牙一跺脚投入了群里面。想不到收益很多。
第一收益就是公众承诺带来的执行力
无论再忙再想休息,我还是会去发三件事,时间一长,习惯成自然。一件写下来的事情,你总不好意一连三五天总拿出来吧,实在有负我个人成长导(hu)师(you)的盛名,所以只好对自己说:
“装逼就是祸,写了就要做”
一旦做了,又总忍不住要做好才拿出手,所以如果计划制定的不靠谱,往往干到很晚才休息,然后在回顾的时候写:
“下次打死不乱定计划了!”
这种事情来回几次,慢慢的居然让我养成了两个很好的心态:今日事今日毕;指哪打哪不贪多。
前者用来修炼心安,后者让我对自己的能力体力有所察觉,指哪打哪,打不到不指,时间一长,自信满满。
第二收益是获得协作
很多同事看到我写今天下午要做某事,会提前和我约时间;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会议,会主动要求参与;群里同学对我做的事情有建议及时说一句,会很有帮助——有次在群里谈到与NCDA的主席沟通,结果群里AMY就给了我很多相关信息和建议,因为他们有人刚谈过。
如果是一个公司里的人都这么做,基本效果类似每天早上开了一个精益创业站立会,效率倍增。互联网团队往往不在一起上班,更应该考虑。
第三收益是带来领导力
行动是最好的领导力。我在我自己的大学同学群天天发,几周以后,他们也开始打卡。榜样力量无穷啊。
第四个收益是带来资源
光是讲清楚你想做什么,在一个高支持度的社群就已经能获得很多支持了。
比如中学生生涯课程众筹课在业内是一个奇葩,20多天时间里,在根本没人招生的前提下,大家人拉人自己开了一个不在新精英排课计划内的班。这事的缘起就是有一天我写了一个清晨三件事,有一件是“中学生涯备课”。然后有人问起,有人提议,有人牵头,一堆人参与,20天以后,课开成了。
这一个月,我从自己发的三件事里面勾搭到的人包括:3个企业的高管建议者、2个合作伙伴、1个跑步教练、1个设计高手、1个医生、1个律师还有很多各行业的好朋友。
你的三件事,也反映着你的焦点,你的特色,也会受到群体的力量。如果你真的缺乏资源,你也可以在里面寻求帮助,大家的资源多到你想不到。不过慎用,目测一个月一次到两次大家比较喜欢,但是每周来一次,就有点讨人嫌了——自己不想办法吗?
至于会不会有隐私泄露的问题?——我自己会想一下什么能发,什么需要改个名字,比如用字母代替名字,把会议的名字模糊掉等方法。总体来说即使有风险,沟通的收益也比风险大。
——来自馆友
当前馆藏:50篇
建馆时间:2015年02月23日
图书馆访问量:823次
作者:高地清风
如果你是喜欢加班的创业老板,或是自愿屈从老板胁迫的员工,或是周期性临时任务加班人员(比如电商双十一加班),请点右上角关闭本页。此文专治白天拖着不干活或者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到了晚上加班加点到痛苦不堪的拖延症加班患者。
你为什么加班?时间都去哪儿了?
加班说白了就是你的工作任务在八小时内没完成,需要加时赛。那问题不是出在任务上就是在你身上,我们来一一分析:
1.第一个问题就是低估了工作量
活没干完最常见的现象是低估了任务量,活越干越多。而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种情况:
收到的任务没记录
就是因为没有记录所有要做的事情,导致任务有遗漏和忽略,甚至遗忘,等到下班或他人问起才突然想起来。没办法只有加班。如果你频繁出现这种状况,可能这份工作就有点危险了。
复杂的任务没拆分
首先,大脑对于复杂的任务会有认知负荷,就会天然的逃避拖延。其次,复杂任务如果不拆分,最后很难准确估计时间。做的时候你会发现完成复杂任务需要四步,每一步又需要两三个环节,可能还得对接三五个人,简直是个深坑。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任务膨胀”现象。这个坑很深,大家一定要避免。
计划外紧急任务
更多的情况是你不找事情但事情来找你,本来我这个计划好好的,正准备进入“工作霸王”模式,但是突然老板说:“你来干点这个活儿”,你的同事说:“这个该怎么办啊?”使得你原先那种满满的斗志一下子就像气球放了气一样,你看着密密麻麻的那张计划表,你知道,好,今天我不可能做完了。(当然,你可以拒绝,具体方法参考昂sir文章,传送门在此。)
2.第二个原因是低估任务耗费时间
有个定律叫做候世达定律: “做事所花费的时间永远永远永远比你预计的时间要长很多,即使已经考虑了候世达定律本身。”
为什么?因为你除了要考虑前面的任务膨胀还得考虑你完成任务的用时。悲剧的是,绝大部分时候,我们总是高估自己的:
高估自己能力
这种情况是一方面对任务缺乏了解又对自己盲目自信造成的。以为自己很快能搞定,做起来发现hold不住,需要很多时间。还有就是把所有的任务都安排在同一天,但人不是机器,不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状态。
低估意外干扰
计划外任务也是干扰,但还算任务。最可怕的是无意义的干扰,有数据显示,进入深度编程状态后的程序员被打断后需要平均要花15分钟才能回到工作状态。如果代码复杂,时间会翻倍。除此之外还有你自己突然冒出来的无关工作的想法造成的内在中断。比如你突然想起还有一个事儿或者灵感,你怕忘了,要拿个本子记下来。这个过程本身也会耗费时间。
未来盲目乐观
有研究证明大脑在考虑未来的时候通常是很乐观的,于是我们特别喜欢“虐待”未来的自己。通常任务来了先是东搞西搞,看今天时间不多了就说:“没事,明天就有空来做了。”拖了几天后开始焦虑恐慌,直到最后那一刻,你终于无处可逃的时候,在死限(deadline)临近时哭着把事情做完。现在流的汗和泪,都是当初脑子进的水。
应对原则和方法对策
应对原则是心法,要真正认可并放在心里。只要遵循照做,就一定会有收货。我们来看任务处理的四项基本原则:
1.记录原则
除了吃喝拉撒的日常琐事,其它都建议随身记录一下。除了避免遗忘以外,记完大脑就会立刻轻松很多。记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能让问题显现。这里推荐一个APP叫 “嘀嗒清单”,记录任务,还设定优先级,很方便。
2.拆分原则
任务拆分做到位就已经在时间管理方面超越80%的人了。拆分是比较费脑子的,但磨刀不误砍柴工,能有效规避任务膨胀,大大提升复杂任务的执行动力和执行效率。如果嫌麻烦而逃避,很可能会事倍功半。而且脑子不用会变傻的,多做拆分还能预防老年痴呆症。
3.时间悲观原则
不要对自己拥有的时间太乐观,我们的时间分为用来完成任务的 “可用时间”和 吃喝拉撒睡、发呆、分心、娱乐等等“不可用时间”。我做过一个调查,每天用于完成任务的时间不到7个小时,这还不包括外部因素的 “占用时间”和内部“中断时间”。自己拆分任务算到最后,真正的自由时间不多。
4.缓冲原则
就是不要把任务量安排满,最多安排三分之二的工作量如果把任务排满,你就没有为机遇、可能性留出空间,肯定会被虐的非常非常惨的,越是新手越是喜欢一天吃个胖子。最重要的不是安排了多少计划,而在于时间的高效利用率。
听完那么多原则感觉整个大脑都不太好了,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把时间当做情人。
没错,就是把时间当成你的男神或者女神,然后充满激情的去追求它。我们来看
推倒时间情人的两个大招
第一条:限制工作时间
限时工作法来自Steve Pavlina,是通过抽样记录时间的使用情况,对有效数据进行分析,限制工作时间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
有人说听起来很像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详细了解请阅读《奇特的一生》),其实是有不同的。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有三个问题:
首先,频繁重复记录时间这个行为本身的成本很高,很难坚持。
其次,柳比歇夫只有记录没有输出,很难把问题显化出来。因此很难产出改善策略。
第三,柳比歇夫过于传奇,他的成功属于个案,没有重复性。
限时工作法更容易复制,第一步:抽样记录时间获取样本。你不用做大量重复的时间记录,每半年记录一星期就可以了,如果想提升工作效率就记录工作时间做了哪些事情,总之只记录你想改善的部分。
第二步:输出结果。就是让时间看得见。把记录的结果数据分成两类,一类是有效一类是无效,哪些对你工作真正有效的抓住重点的就是有效,哪些偏离重点的不能产生效果的就是无效,然后除以一个比例就可以了。(效率比=有效时间/总的时间)
第三步:通过压缩工作时间来提升效率比。通过输出的数据,你会发现加班这种延长工作时间的选择实在是太愚蠢了。你会把强迫自己努力工作的压力感和拖延工作的焦虑感转向提升工作效率的成就感。当你压缩工作时间后,大脑认识到工作时间很紧迫,你突然间就会变得极有效率。
当Pavlina使用这个办法后把效率比从25%猛增到90%,后期稳定下来也是三倍的增效。
第二条:逆向日程表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发明的一种逆向日程记录方式。
往往我们日程表里记录的全是工作、学习任务等等,看到密密麻麻的日程,上班的心情可能比上坟还糟糕。但如果日程表是要去哪玩、约会、娱乐,你会感觉分外期待。工作日早晨困的起不来,而假期出游日天还没亮就兴奋醒了。
逆向日程表就是记录下班时间后的让你充满期待的日程安排。当你发现如果想要玩个痛快就必须几点下班,如果你常委屈自己放弃爱好时间,就把日程换成跟异性的社交活动吧。一旦你决心不加班,你的大脑也会立刻意识到时间的紧迫感,就不会被汪峰或其他热点干扰。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当你谨记四大原则并熟练使用俩项目大招后,久而久之你会形成关注时间性价比的习惯和非特殊情况绝不加班的工作风格,你的工作也一定会有起色。
曾经玩过一个游戏叫做《异域镇魂曲》,我认为它是所有游戏当中最深刻、最伟大的一部。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时间不是你的敌人,永恒才是你的敌人”。所以,缺乏紧迫感才是你的敌人,而时间永远是你最美的情人。
——来自馆友 的馆藏
ID:413468
星级:★★★★★
当前馆藏:285534篇
建馆时间:2009年10月24日
图书馆访问量:199万次
作者:特立独行的猫
我叫特立独行的猫,2008年毕业开始上班,至今七年。七年前我看到过一句话:“下班后两小时,决定你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因为各种原因,我决定试试看。
这七年来,上班时是某国际公关公司的在职员工,下班后我是一个坚持写作的人,期间写了四本书,《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等等,同时结婚生子倒也什么都没耽误。虽然这七年坚持非常辛苦,但收获也会非常大,甚至下班后的成就比上班的成就大的多,在一定意义上,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路。(老板对不起(ㄒoㄒ))
很多人问我,作为现如今的加班狗,下班就瘫倒在家里了,如何利用下班或者业余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爱好?如何在有孩子之后还能捡起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如何告别手机党,让自己看看书长点心?其实有很多问题我也有,我也在努力,那么不妨分享一下我的小小心得,希望能帮助有同样问题的你。如果你有好方法,也欢迎你来告诉我,共同进步。
下班就累的瘫倒了怎么办:用健身战胜累瘫睡
90%的人问了同一个问题,上班通勤已经很累了,回家只想倒头就睡,根本没有力气再做业余活动,更无法动手动脑把业余活动做出什么成就来,这简直就是一个无法破的死循环,该怎么办!以我的实际经验告诉你,早晨去健身,去健身,去健身。那会不会让身体更累呢?你去试试看,真的去试试看。我从早晨健身后,整个一天都精神振奋的想大跳,观察我身边的健身妹子们,以前一个个都是加班狗,上班一年就一个个暮气沉沉,健身后一个个感觉都朝着网红路上走了。人的精神和外貌都改变成这样了,随时随地精神百倍!这些人现在干点啥都发朋友圈,简直都想屏蔽她们。
拖延症与懒癌患者怎么破:从最小的事快速做开始
面对一天汹涌的工作量和路上颠簸,拖延症与懒癌发作是特别值得理解的。我的方法就是从最小的事情做起,给自己建立小小的成就感。比如告诉自己:马上去洗澡,马上去洗手换衣服,马上去吃饭。当一件件小时很快的完成之后,内心会有成就感,小小的成就感会让自己越来越有劲儿,也会去立刻动手做比较大的事情。我以前下班回家一直拖到睡前才洗澡,结果睡前太困又不想洗导致一拖再拖拖到两三点才睡觉。然后开始用这种方法开始练习,到家就告诉自己马上放下书包去洗澡,吃饭,收拾妥当带孩子睡觉后就开始看书写作上英语课,只要成功到家洗澡,成就感就会爆棚一下下,晚上做事效率也非常棒。
啥都想干时间不够用:目标不要太大,从小事计划起(非常重要)
很多人问:我想下班后学个跳舞,还要健身,读书,写作,学英语,可是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怎么办?下班后一事无成的一个很大原因是目标太大,什么都想做,结果不知道到底该干嘛。你可以尝试把这些目标都分开,一三五健身,二四六写作,周日读一天书。下班后的每个人都会非常累,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欲望,并管理自己的行动,是非常重要的事。
生活被各种小事儿撕扯着:善于利用碎片时间(非常重要)
利用碎片时间处理一些杂事,比如我会在出租车上给手机充值,收发邮件,刷淘宝买东西,和微信朋友说事儿,给自己订饭等等。这些事一定要是非常小而杂的,而不是碎片时间看一本书之类的。因为碎片很可能就几分钟,或者20分钟,刚翻开书看了两行车来了,这样会不断打断看书的心态。长时间看不完一本书,你就会气馁。当然,如果你在路上的时间很长,比如地铁要半小时,可以用来看书,否则就用来处理一些杂事就好。
事儿太多记不住要干什么:每天列个To do list,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有两个list,一个是上班要做的事,一个是个人要做的事。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年纪越大越相信这句话,越是忙乱越是要白纸黑字的写下来。每天时刻想着这两个List,一个个完成就是每天的成就感。如果有个别没有完成就转移到第二天的List中去,不断地告诉自己这件事还没有完。
我是睡神,无法像你一样熬夜:再大的成就都比不过健康重要
睡觉的问题没有可比性。我天生睡觉少,精力充沛,所以一直以来都睡的比较少,但这件事不能模仿,要跟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你要么早睡早起,早晨开始工作读书健身,要么晚睡晚起,很多人晚上灵感好,这都没问题。至于晚睡影响健康的问题,只能是每个人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身体和习惯来。但倘若你就是非常爱睡觉,一天12个小时才能醒,那就好好睡觉,不要跟自己的身体较劲,再大的成就都比不过健康重要。
总是对自己的不上进有负罪感:不要玩的时候想着学,学的时候想着玩(非常重要)
我就是这件事的最大受害者,可能大多数人也是吧。学习的时候想着我应该放松一下自己,玩的时候觉得我这么不学无术的怎么好,所以心里总是太有负罪感的生活。日复一日,再好的日子也过的匆匆忙忙,没法静下心来吃一顿好饭,喝一杯咖啡。现在我的做法是,每天给自己1-2个小时写作,至少一小时看书,每周周末有一天都是玩,不管是看书还是睡觉还是出去见朋友。给自己规定好什么时间里做什么事情,其他的都不去想,反而效率高了很多,做每件事的时候都能真正投入进去,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
总是这那磨蹭,时间就没了:保存好自己的精力,在整块的时间里做最难的事
拖延症还有一个原因是事情太复杂,一直不动手,结果拖得越来越久。如果你的某天工作没有很累,下班后的时间还能做点复杂的事,一定要保存好自己的精力,回家就开始干。比如读一本深奥的书,写一篇长文,看一部英文电影等等。而不是回家后这里磨蹭一下,那里聊会天儿,等精力消耗的差不多了,你也做不了什么大事儿了。
手机依赖重度患者:跟手机分别一小会儿,天不会塌下来
我是手机依赖重度患者,用我先生的话来说,我要是晚上不看手机,就能看一整本书。我在努力改善,比如写作的时候用“小黑屋”软件,让自己不再分心。看书的时候一小时内不看手机,你看,天也没有塌下来。只要开着声音,别让老板找不到我就可以了...... 事实上,手机依赖重度患者老看手机也并不是因为有多重要的事在与人商讨,多半是自己这里逛逛,那里刷刷,下一堆软件挨个刷,然后消费了一大把。
有孩子如何安排时间:从最小的工作量开始做起,树立成就感
这是很多妈妈的问题,包括全职妈妈和上班族妈妈。只要有孩子,只要跟孩子在一起,就做不了任何事儿!这该怎么办呢?
我的方法是,陪孩子的时候专心陪,不要想着自己还想做这做那,要知道三岁一进幼儿园开始有了自己的小伙伴和小对象儿,你我可就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了。
所以别老抱怨孩子耽误了自己的时间,该陪伴的时候好好陪着。等孩子睡觉以后,或者任何能自己玩不需要我们的时候,或者有老人或者阿姨能帮忙看一会儿的时候,抓紧时间做点事儿。比如晚上八点左右孩子睡了以后,我的个人生活就开始了。
当然对于全职妈妈来讲,白天带孩子会非常非常累,累到孩子一睡自己也想睡。我个人觉得,这种情况如果还想做点什么事的话,一定要从最小的工作量开始做起,比如看五页书。看一集电视剧,做一个简单的手工等等,让自己先有点成就感,慢慢跟着自己的节奏和精神状态增加量。
事虽然小,但积累起来就比什么都没干要强很多。目标太大,身体疲惫会让自己非常累,但做不完又心里难受,看到别人天天都在进步,只有自己天天只有围着孩子转,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
我还有一个建议,很多全职妈妈都想要做点什么事儿,但又觉得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我个人觉得每天带孩子其实是个非常好的素材,要知道很多在职妈妈都没办法看到孩子每一天的成长,如果你愿意写下来,并分享,并阅读一些书籍来思考孩子每步的成长,于己于人都是非常好的内容,可以试试看。
辞职当自由职业者是不是就有了更多自由时间:No
自由职业者的时间精力自我管控非常非常重要。很多人只要一休息,就是半夜睡下午起,如此循环,上班时候想着辞职后一定要每天都过得神采奕奕的,天天晒幸福,结果却过成了浑浑噩噩,黑白颠倒。我们大部分人几十年已经习惯了有人给你规定上学上班时间,你按时遵守就可以了。把自由的生活规划的跟上班一样,几点起床,几点工作,几点吃饭,几点去玩,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千万别觉得上班太苦,辞职肯定会很爽。你要相信,如果不规划时间,大部分人辞职后的生活就会像雾霾一样,越来越看不清前面的方向。自我管理工作量,自我控制时间,自我调节情绪,全靠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了。
生活不需要时刻打鸡血,若一事无成也不必内疚。
年轻的时候总觉得生活一定要努力,年纪大了看多人不同的人,又会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时刻紧绷着努力。你可以懒散一些,也可以紧张一些,全看自己拥有怎样的现状,是否对自己的未来有别其他的憧憬和想法。上班下班看电视睡觉也不失为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只是于我个人而言,保持努力和进步的样子,哪怕是表象,会让自己面对纷繁变化的世界,心安一些。这样说可能会让你觉得一点都不励志,但这就是百态人间最真实的样子。
下班后两小时,决定你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一起,共勉。
——来自馆友 的馆藏
当前馆藏:108篇
建馆时间:2015年02月25日
图书馆访问量:14290次
作者:艾栗丝
昨天开会时,办公室里单身了21年的大本说他具备一项牛到爆炸的技能——和不熟的人聊天,十句话内必终结话题。嗯,完美解释了他万年单身的原因。
写起文章来洋洋洒洒、花名“话唠”的大本,在现实生活中和人聊天也会遭遇各种尴尬症,可见聊天真心是门技术活。
虽然“断舍离”教我们砍掉无效社交,但一定程度的闲聊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一个人的社交能力决定了他能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今天,艾栗丝就来教教你如何在与人闲聊时脱颖而出!
本文由LinkedIn翻译原创。
表现出对闲聊伙伴的兴趣
让对方多说话
最好的聊天方式就是不断地表现出你关心别人说了什么。
人们都喜欢谈论自己,表现出对别人的兴趣也意味着让对方多说话、分享关于他自己的信息。
表现兴趣最好的方法是眼神示意,用充满求知欲和好奇的眼神看着对方。或者追问,“然后呢”、“接下来”,都能让对方滔滔不绝。
比如和女神聊微信,女神说“今天早上我自己做了早餐”,大本接“好惨我今天什么也没吃”,估计女神就该去洗澡了。
正确的接话方式是“听起来很棒!做了些什么好吃的啊大本同学?”。
如果你根本不在意别人说了什么,只是急于表达自己,你一定会慢慢被女神拉黑。
选择合适的话题
切忌交浅言深
每个人心中都有无穷的故事,都是一座宝藏。把别人的故事问出来,要求你具备一颗关心别人的心。
最适合的切入话题:家乡、工作、旅行、电影、美食、最近读的书、爱好。
在这些话题上,对方往往有很多故事能够分享。
切忌交浅言深。
即使你是一个思想深邃的哲人,也不必在第一次见面就急着问人家“这棵树为什么是一棵树”、“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种终极命题。
大家不熟,最重要的是轻松愉快,不用过于掏心掏肺。
不用分享过于沉重的经历:生病、死亡、政治立场等,更不必把对老板和公司的不满都说出来。
多问开放性问题
一般来说,开放式的问题更容易让对方多开口。
相比回答往往为“是”或者“否”的一般疑问句,询问开放性的问题能够鼓励你的对话伙伴分享更多关于他的信息,而不会让聊天走进死胡同。
还是拿大本举栗子,假如你想约女神郊游,不要一上来就直奔主题嘛,就算只是出于矜持,女神也很有可能当即say no啊。
你可以从“听说这周六天气不错,你一般周末做什么?”开始,要是女神说看书啦喝咖啡啦,你可以提供几个有情调的咖啡馆供她选择;要是女神说想去走走,再扔出来郊游的建议也不迟。
让你的聊天对象当你的老师
别怕“露怯”
许多人在聊天时束手束脚,都因为怕“露怯”。
不过,如果你对于谈话的内容并无太多了解,正好能够让聊天伙伴教你,一定不要错过这样的机会。
大部分人都愿意当老师,并且愿意耐心地教别人。
这同时也是让别人说更多话的技巧,因为别人在教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细致地解释,而你又可以根据他教你的东西,继续聊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伺机把内容扩展聊到你擅长的话题上去。如果这个话题对方并不了解,那么恭喜你,你表现的机会到了。
因为你们的世界不同,分享彼此不同的世界,才是聊天的乐趣所在。
聊着聊着冷场了怎么办
聊新闻不突兀
一个话题聊了没几句,话没了,接下来也不知道怎么接,没有比这更尴尬的聊天场景了。
换成一个骨骼清奇的无厘头男子,可能会说“诶,今天天气不错”。
女神心领神会,相视一笑,一次尴尬就巧妙地被化解了。
不过对于大本这样害羞的男子来说,一次可怕的沉默可能是致命的。
突然开始问对方的兴趣?太奇怪了!
问她的星座?自己也不是很懂。
诶大本啊,对于一个只能靠才华的男子来说,还有什么比最近的新闻更容易打开局面呢。
“你听说京华时报明年要停刊了吗……”或者“郭德纲和曹云金撕起来了你怎么看?”
当然,聊这些话题容易显得你很有学问,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选择女神可能感兴趣的话题也很关键,比如你完全不懂的时尚圈,比如她所从事的出版业。
反过来说,与人打交道需要我们去了解这个世界每天发生了什么,包括那些你可能不太感兴趣的部分,也是帮助自己更多地了解世界的方式。
学习好的对话
模仿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多听喜剧演员或者听脱口秀主持人的节目,尝试记住他们提问的类型,如何跟进其他人的回答,甚至是他们如何利用沉默。
擅长聊天的人也会把握这种机会学习。
贝嫂做客北美超人气脱口秀《Ellen show》,Ellen在节目里跟贝嫂大聊她的家庭,风趣幽默。做了正确示范。
如果你想学习撩妹或者撩汉技巧,还有什么比看剧更能来得有效,比如《欲望都市》,看完绝对高级情话出口成章。
由衷赞美聊天对象
传递正能量
学会适当地夸奖对方,这会让对方很愿意与你继续聊下去。
毕竟,设身处地想想,有谁愿意在闲聊的时候也被批评、被打击自尊呢?
让每一个与你谈话的人和你聊完后感觉更开心,也是一种独特的本领。传递正能量是拉近彼此关系的最佳方式。
每个人都会尴尬害羞
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你永远不是世界上唯一会感到尴尬或者害羞的人,其他人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所以永远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冷场而怯于开口。
毕竟,出了门谁还认识谁?或者,你在别人的小宇宙里又能算几斤几两?
你要相信,在你想办法要挽救尴尬局面的时候,对方也是这么想的。
聊天也需要练习
扎克伯格曾公布自己除工作之外的必做事项。
除了两周读一本书、学习中文等之外,有一项写着:每周认识一位Facebook之外的人。
这对于害怕社交、不善言谈的朋友来说,无疑是一条很好的建议。
你可以找陌生人专门练习闲聊的技巧,这样当你真正需要与人闲聊的时候,才可以施展才能。
毕竟,熟能生巧!
——来自馆友
星级:★★★★★
当前馆藏:206242篇
建馆时间:2014年03月28日
图书馆访问量:584万次
作者:&巴九灵
生活中,人们经常用“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来比喻两性之间因为认知差异造成的相互曲解。
但回到现实层面,我们几乎时刻都在遭遇沟通中的互相不理解,这些问题何止只存在于两性之间。
你是不是遇到过:
花了很多时间和对方说明一件简单的事,对方却总无法领会;
明明觉得自己说清楚了,对方却理解成另外一个意思;
只不过想在讨论中提出不同观点,却让对方觉得你在针对他;
心里想关心对方,对方却对你说出的话感觉不舒服。
今天周刊君就从如何在工作中节省沟通成本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和他融洽相处两个方面,教你在日常交流过程中,更高效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并把自己的想法正确传达给他人,节约沟通成本的同时,也让彼此的关系更融洽。
NO.1如何节省沟通成本
很多时候,我们要和对方讨论的事件其实并不复杂,但由于自己的大脑“绕了弯子”,导致谈话内容被曲解,所以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内容范围保持在“此时此地此事”。
1直接清晰地表达你的意见
从小我们就被长辈教育“做人要圆润”,但如果在沟通一件正规严肃的事情时(比如某个重要项目),总是模凌两可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仅会叠加不必要的沟通成本,还可能耽误正经事。
比较好的方法是直接提出个人意见(哪怕是很细小的事情),不要怕得罪对方,在职场中,拥有“专业精神的人”才会自始至终得到大家的尊重。
但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发表意见的过程中要保持头脑冷静,不要误把“攻击性的语言”当成“直截了当的语言”。
比如,化妆品品牌2016年下半年要推出一款口红新品,需要一名明星代言人。
同学A的意见是请当红女星刘诗诗代言,同学B的意见则是请气质沉稳的中年男星梁朝伟代言。那么同学B应该如何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呢?
错误说法1:我觉得刘诗诗可能年轻了一些,这款香水的顾客定位是35岁以上的都市轻熟女,我认为找气质较好、年长一些的明星代言更好。
听的人可能误解成:B的反对的意见集中在“刘诗诗的年龄不符”,所以只要找一个年龄相符的女星即可。
错误说法2:以刘诗诗现在的荧幕形象,根本撑不起这款口红“经典、优雅”的品牌内核,邀请她来不是花钱打水漂吗?
听的人很可能误解成:B的语气“咄咄逼人”,是情绪上的反对。
正确说法:我认为比起找年轻女星刘诗诗,找有气质的中年男星梁朝伟代言更好。原因是女人化妆的很大动力是给男人看,而梁朝伟如今在主流媒体宣传下,几乎代表了这一新品目标客户群(35岁以上都市女性)另一半的理想形象——成熟、儒雅、贴心。借由他的口说出这款口红如何能让女性变得更有魅力,会让客户的接受度更高,起到更好的市场效果。
2不要把“沟通”当成辩论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明明只是想短暂开会讨论一个小话题,却因为双方意见不一致开始争执,然而最终也没讨论出结果,反而浪费了很多时间。
造成这个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快节奏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因为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而情绪化地把“沟通”变成“辩论”。
但事实上没有人会是永远正确的,当对方提出反对意见时,永远不要被潜意识里的“我要说赢”的想法控制,而导致急着说服对方,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
当你发现是自己错了,要勇于承认。正视错误、彼此推进才能在沟通结束后,最大程度上得到良好的目标效果,况且承认错误不是示弱,也不是说明你比别人差,相反,这是一种自信、成熟的职场表现。
比较好的方法是,沟通前想清楚这次沟通最终是想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在沟通开始前把这个结果和对方达成共识之后再进行讨论,促使本次谈话的目的始终围绕结果进行。
3直接开口问,不要揣测
通过猜测对方话语中的信息来“自行读懂”对方的意思,而不是直接询问,是内敛的东方人经常会做的事。
但不管你觉得自己有多了解对方或者你对对方的意思有多么笃定,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理解偏差。
如果不想事后后悔,当对方传达的信息里有任何你不太明确的地方,哪怕是最细微的问题,你都应该直接开口问。
如果你担心突兀的追问会引起对方不适,可以采用&“重新定义”的追问法则,即以你自己的理解将刚才说话人的信息重复一遍。
这种“委婉”的提问方式,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在认真思考他的话,而不是草率地做出评价或责问。
这里提供两个小技巧:
&用陈述事实的口吻“改变”说话人的措辞
对方的话:今天的会议真是毫无意义。
重新定义:你是说今天的会议太长了,但还是没讨论出结果,对吗?
&从说话人给出的信息中抓出一个例子
对方的话:《超人大战蝙蝠侠》比《美国队长3》观影体验差劲多了。
重新定义:你是说《美国队长3》的打斗场面设计得更加用心,对吗?&
使用“重新定义”的追问法则,会让对方觉得你是个对他话语感兴趣的好听众,从而会很乐意向你进一步阐述他话里的意思。
NO.2如何与他融洽相处
在沟通中,我们反复向对方说明自己的意思,却总感觉对方不得要领,很可能是激动的情绪让我们的沟通方式“偏离轨道”。
1记得设置“讨论时间”
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沟通中无法和对方达成共识而争执。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在争执结束后会猛然发现:争执的内容和一开始讨论的话题根本不是一回事。
原因很可能是在日常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总会有一些小摩擦。只要不是大问题,大部分人会碍于面子不说出来。
一旦遇到不得不争论的情况,平时积累在潜意识里的不愉快就会被负面情绪激发出来,双方争执点就会从当前这件事升级到更严重的层面上,久而久之,很容易破坏彼此的关系,这个问题在亲人间更容易发生。
比如,你和对方沟通年假去哪里玩时,你希望去欧洲,他觉得国内游即可。在双方都不让步的争论中,你可能会联想到在平时的相处中,总是你让着对方比较多,说出“为什么你每次总是想着自己?”
于是接下来你们双方的讨论焦点就会从“到底去哪儿玩”变成“谁更自私”。
比较好的办法是遇到类似需要讨论的小事,定一个时间点,比如5分钟之内讨论完毕。
假设5分钟后双方还在讨论,就要停下来思考,“你们争论的内容还是当下这件事吗?”,如果不是,就赶紧停下来,深呼吸,各自冷静10—20分钟再讨论。
要注意的是,在任意的一场对话中,如果不想让双方的关系变得紧张,就少用评价类的话语(比如指责对方的人品等)。
2巧妙验证对方的感受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都会忍不住通过“察言观色”的方式,来判断对方对我们的态度和想法。
一旦感觉到对方(特别是重要的人)似乎对我们有所不满,我们就会内心焦虑。
当这种不安的情绪放大后,我们很可能就会向对方做出求证式的提问,“你是不是不高兴了?”“你是不是对这个提议不满意了?”
如果对方不是这么想,会觉得你“擅自”误解他;
如果对方真的这么想,就会觉得你是个说话不留余地的人。
为了避免双方关系僵化,比较好的方法是不要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没有根据的猜测,而是要理智地验证对方的感受。
验证感受包括三个要素:
描述对方的行为。
列出关于此行为的至少两种解释。
请求对方对行为解释作澄清。
比如,你发现对方最近回家之后都比较沉默,似乎有什么心事。那么你可以采取下面三段式的方法询问他:
描述行为:“你这几天一回家就不说话。”
第一种解释:“我不确定你是不是在生我的气。”
第二种解释:“或许你只是这段时间工作比较辛苦。”
请求澄清:“你能告诉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用“验证感受”的方法向对方提问,能够让彼此的交流更加平和稳定,因为它并不假设你的感受是正确的,以一种保留对方颜面的方式使我们与别人交流时,不至于直接威胁或攻击对方,会让对方更愿意坦诚地说出想法。
经常用这种方法和对方交流,不仅能消除沟通中的误解,还能让对方觉得你是个贴心的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活在某种焦虑之中——因为害怕自己的声音被淹没,总是急于表达观点,反倒让聆听成了稀缺资源。
事实上,如果你愿意收起心里那些不安的情绪,静下心思考对方的立场,事情就会简单得多。
想象一下,回到20年前,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唯有你们两个人,在晚风徐徐的小路旁,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
沟通,还会像现在这么难吗?
——来自馆友 的馆藏
汉青的马甲
ID:2369606
星级:★★★★★
当前馆藏:225463篇
建馆时间:2010年07月25日
图书馆访问量:1823万次
作者:&张良计
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先看下面两个场景。
场景一:和好朋友聊天。
聊着聊着突然她说起来,你知道吗?最近 Linda 跟她男朋友又闹分手了,那个小三还没放手,小三说已经怀了男方的孩子,Linda 也不是省油的灯据说她已经叫人调查这个小三了。
镜头切换到你,What? 你不知道什么小三,也不知道你的好朋友 Linda 要分手,更不知道还有一个孩子,事情的来龙去脉你一无所知,当你朋友把这些一股脑跟你倒出来的时候你觉得信息量太大你要捋一捋。
场景二:你被突然叫入参加一个会议。
会议上坐了七八个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地热火朝天,你完全不知道前因后果,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心里着急想着手头还有别的工作亟待完成。
会议结束,你的老大突然跟你说,刚才大家说的你都记下来了吧。这个新项目需要你来协助,你先把工作内容规划整理一下。你听完不知所措一脸懵逼地呆在那里, Excuse me?
以上两个场景在职场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
当我们在和别人沟通一个事情时,如果信息量太大,往往会让听的人完全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你想要讲什么。同样的,当我们在听别人叙述一个信息庞杂的事情时,如果对方讲的没有逻辑条理,我们也会听不下去。
那么今天 Boy 就分享一下关于在工作和生活中练就高效沟通技巧的方法。
首先,任何一个事物的叙述逻辑,都可以分为两种:时间线式和分部式。
时间线式的叙述,要将事物的发展按照以下逻辑进行拆解:
所以文首的第一个例子,按照时间线式的叙述逻辑,可以这么来讲:
Linda 之前谈了一个男朋友叫 Will. 他们在一起2年了,感情一直很好。直到上个月的时候Linda突然在Will手机里发现了一个叫 Lisa 的女人,然后她还发现 Will 和 Lisa 之间有持续的信息往来。(起因背景)
这个事情 Lisa 一直瞒着 Will,她知道 Will 爱玩,但对她一直是「真心真意」,她以为 Will 只是和 Lisa 在夜店认识两人和朋友喝酒出来玩玩而已,并没有太放在心上。直到突然有一天 Linda 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是 Lisa,还说自己已经怀了 Will 的孩子,让 Linda 跟 Will 分手。(发展)
Linda 听到这个消息人都炸了,马上去找 Will,没想到 Will 死不承认,说跟这个 Lisa 根本不熟,两人只是朋友介绍互相在酒局上认识而已,平时发消息也都是工作上的一些往来而已。(结果)
Linda 还是不信,于是花钱找人去调查这个叫 Lisa 的女人。据说现在已经把她微博微信找出来了,不知道以后还会爆出什么东西来,到时候 Linda 可要跟这个女的大撕逼了。(未来)
这样说,无论对方对这个事情知道多少,都会觉得非常清楚,交谈可以顺利地进行下去。
说完了时间线式,再来说分布式。分布式的叙述逻辑如下:
分部式是将一件事物按照一定的属性进行归类。例如按照人物(以某个人物的视角进行经历叙述,典型的例子如《权利的游戏中》的 POV 人物叙述法),按照发生的地点(发生在同一地点的事件集合),按照事物主体的性质(例如按照部门分类,按照行业分类等),分别进行说明。
就好像我们看电影小说里不同主角各自的故事线剧情一样。分部式通常会和时间线式的叙述相结合。
比如像文首第二个例子,我们就可以这样进行叙述:
这次会议讨论的主题是A客户接下来三个月的市场宣传方案的修改问题。上周我们已经给客户进行了第一轮提报,总体而言客户比较满意,但是有一些地方我们需要进行调整,因此今天把各部门的同事召集到一起,就各自需要修改调整的地方进行说明。(起因背景)
创意部门:客户对创意方向还有一些考虑,建议我们尝试从社会新闻事件的角度去切入,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来表现创意内容。创意对接人为 Endy.(子事件1)
策略部门:竞品调查还缺失几个案例的研究,会后客户部门的 Emma 会整理具体的列表出来。策略对接人为 Jame.(子事件2)
技术部门:客户对于 H5 中的 3D 旋转功能有顾虑,担心加载过慢影响用户体验,我们看看是否有别的替代方案。这个部分的技术对接人为 Tony.(子事件3)
客户服务部门:Emma 将今天讨论的问题记录下来,会后会发出会议记录,各部门同事请根据上面的要求进行各自方案的修改。两天后我们再开会汇总一次。感谢大家的鼎力配合!(子事件4)
假如你是 Emma, 这样的表述是不是让你对自己的工作内容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各部门对接人清楚了,自己的职责范围也比较清楚,就不会手忙脚乱。
上面介绍的这两种叙述表达逻辑,大家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多多运用,不仅是面对面沟通,你写方案,做演讲,写文章都可以用到。除此之外,下面我总结了一些日常沟通中的小 Tips,供大家参考。
Tip 1. 了解对方对信息的接受阶段
这点在沟通之前一定要知道。通常我把沟通对象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 1:一无所知
这个阶段的沟通对象对于你要告知的信息完全不了解。这个时候你就要从事情最初的起因背景开始讲起,按照时间线和分布式的逻辑将事物完整的情况告诉他。处在这个阶段的沟通对象需要你耗费更多精力。
▍阶段 2:知晓一部分
这个阶段,沟通对象可能之前已经对你要说的事情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在沟通时我们可以简单做一个前情概要,一般不超过一分钟。简单回顾事件之前的重要信息,然后开始说对方所不知道的信息。比如:「上次不是说到......,现在.....」, 「之前有提到......事情后来有了发展......」
▍阶段 3:完全了解
这个阶段的沟通对象,通常全程参与和知晓事件的经过。那么我们不必跟对方多说废话,可以直接告知事情最新的进展。不用再做前情回顾,直奔重点。
还是回到文首第一个例子,当沟通对象处于第一阶段一无所知时,我们就要从起因背景,发展,结果一直讲到未来。而当沟通对象处于第二甚至第三阶段时,我们就可以直接跳过起因背景和发展,直接告诉对方现在的结果和未来可能事情的走向,这样是不是就节省了很多时间?
知晓对方对信息的接受阶段很少有人注意到,但其实这是高效沟通的一个大前提。很多时候我们听一个信息容易云里雾里就是因为沟通者不知道我们对于信息处于哪个接受阶段。
当我们对事物一无所知时,对方却以为我们已经身处其中,滔滔不绝讲了一个小时却并没有让我们得到清楚的了解。所以当我们下次再沟通时,可以先简单了解一下对方处于信息接受的哪一个阶段,比如问:「对这个事情你知道多少?」,然后根据对方的回答来酌情筛选你接下来要沟通的信息,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
Tip 2. 判断对方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沟通的信息本身自带情绪属性。比如「这个设计稿又要重新做」,没有一个设计师听到这个消息心里会高兴;再比如「我家人不喜欢你」,你男朋友听到这种消息也不会开心;或者「客户要求我们把价格下调 20%」,你老板知道了应该会很不爽......
所以在沟通信息之前,你要先对这个信息的情绪属性进行判定,对方得知这个信息会是怎样的情绪反应。然后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场合去沟通。有一个小窍门大家不妨试一下,我叫它情绪反差沟通法。
当你要告知一个让人不好的信息时,尽量选择对方情绪平稳或开心的时候告诉他;当你要告知一个让人高兴的信息时,选择在他有点郁闷的时候告诉他会有奇效;当你要沟通一个需要麻烦对方的信息时,在对方比较空闲的时候告诉他;当你要跟男朋友说分手时,不要选择在他最爱的球队输球的时候说(当然如果你想让他加深印象你可以这么干......)&。
总之你要先预判这个信息会给对方带来怎样的情绪反应,避免负面情绪加深,尽量增强正面情绪的引导。
Tip 3. 明确自己的目的,剔除干扰信息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方和我讲一个事情讲了一个小时,最后却只需要我做很简单的一个事情。在这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他跟我说了大量和目的无关的信息,一开始我以为他要我帮他找一份报告,听了一阵我以为他要我推荐给他一个人,最后我才知道他的需求是让我将团队里的一个小朋友借用到他部门一天。
这种沟通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比比皆是。想想你家的七大姑八大姨要给你介绍相亲对象的时候都是怎么开场的:
哎呀现在国家经济形势真是差呀......好工作真不好找........生活成本那么高,出去吃个饭动不动就几百块.......我楼下那个老王家的女儿,一个月拿一两万咧,每个月都没存款的......现在房价也那么高,上海边边地区都要四五万了......现在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啊.......结个婚都结不起了......房子车子小孩教育这以后都是钱......
我上次看了个新闻,现在结婚不算房子都要起码 100万了......哎哟想当年我们那时候结婚哪有这么多规矩......所以啊,找男朋友一定找个条件好点的你说是吧......哎,小琳,你现在还没男朋友吧,阿姨这里有个朋友的儿子还不错的,要不给你介绍介绍?
说实话,这铺垫真的让人听不下去。
高效沟通中,直奔主题是最好的方法。当你明确了自己的沟通目的,那么和这个目的不相干的信息都应该予以剔除,否则很容易让对方产生错觉,混淆视听。
借用人直接说借用人,介绍对象直接说介绍对象,你要担心的不是对方会不会反对你的提议,而是想办法证明以及说服对方接受你的提议。
麦肯锡有一个著名的「30秒电梯法则」,如何在与客户同乘电梯的这 30秒钟内说服对方接受你的解决方案?
这么短的时间里,客户是不会听你噼里啪啦说废话的。你只需要告诉对方,我的方案是什么?为什么这个方案对你有利?这个方案未来会有什么风险,但是我们如何控制风险?
这个同样也可以运用在生活和工作中。下次大家可以试试如何在 30秒或者 1分钟之内,完整地讲一个故事,或者概述一部电影的剧情。这些小练习都对提高沟通技巧有很大的帮助。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感谢~
——来自馆友 的馆藏
ID:2355900
星级:★★★★★
当前馆藏:39710篇
建馆时间:2010年07月24日
图书馆访问量:2245万次
作者:布洛迪的后花园
写在前面:面对时代的飞速变化,你可曾焦虑和无助?也许你见过所在的城市凌晨四点的样子,也曾搭乘最后一班地铁回家。然而,这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你累得像条狗,感觉身体被掏空,然而却并没有什么卵用。也许你也曾像我一样,每天忙碌又疲惫,却依然只是一名“低品质勤奋者”。这篇文章正是自己对于“真正的勤奋”这一话题的思考,希望有机会一同深入探讨。
(一)一个普通“勤奋者”的模糊肖像
如果你足够勤奋,你多半会按照被这个时代所鼓励的方式去生活——热爱学习,拥抱变化,走在快速成长的风口上——或者至少你是这么认为的:
首先,你会耳濡目染相当数量的缺乏实现路径的励志故事,相信天道必然酬勤,在地铁上也不忘用一本《创业维艰》或者《穷爸爸富爸爸》来配合自己的定位;
然后,你对潮流的走向也相当敏锐,罗辑思维的语音一天不落,忙于穿梭于各互联网创业训练营,一言不合就用微信来扫一扫,自以为与各种大咖建立了连接;
当然,作为崛起的中产阶级一份子,你对于旅游也持有支持的态度,说走就走的事情也不是没干过,体验不同的生活固然是一个很文艺的说辞,然而下面往往才是重点——用美颜相机精心地采集好你“生活在别处”的证据,通过朋友圈被选择性地展示出来,并满怀期待地等待32个赞。
可是问题是:你做完了以上所有事,你会如愿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吗?或者你有认真考虑过结果吗?
是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讨论的绝不是“勤奋的姿势”,而是“勤奋所带来的结果”。
(二)表演“勤奋”,还是想把事情搞定?
大概很少人会拒绝“成功来自勤奋”这种说法。就像大多数人拥有梦想的人一样,说不定凌晨四点,你就踏上了一天的征途,去迎接一整天的忙忙碌碌和东奔西走,好不容易处理好一天的工作,顾不上身体被掏空,又赶着最后一班地铁回家。我相信,你这么一复一日地努力,无非想结果更好一些,离成功更近一点,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时间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舍昼夜地消逝。不经意间小半年过去了,接着一年又没了,直到你盘点收获时,才尴尬地发现以下事实:
1、之前计划好的雅思没有准备好,只得弃考或者硬着头皮裸考,导致无法出国;
2、一直想提高的演讲和写作技能也没大长进,所以那次难得的公众表达机会就这么白白溜走;
3、甚至你一直期待的“减肥成功后,自信满满地向女神大胆表白”这样的美好画面也没有出现,原因想必大家都了解。
这所有的一切,都与你制定目标时的雄心壮志想去甚远,压迫着你的神经,以至于你会显得忿忿不平:我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却没有收到预期的回报,实在是不公平!
事实上,我认为“说时间不公平”才是最大的不公平。进一步解释,时间甚至是绝无仅有跨越国籍限制、打破阶级边界、罔顾古今之别的神奇资源,它被无差别地分配到了每一个人手中。而具体到用相同的时间资源产生大不同的结果,原因也是有的,即每个人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和利用效率不同。这一点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里已经详细剖析过了——不同的心智水平会让同样的时间资源在不同人那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我看来,这种优秀的心智能力更多的是一种策略利好,它会对你的实践起到“思维工具性质”的帮助。但是,如果让我拿一辆法拉利跑车为例,如果一名老司机想要真正发挥其威力,那除了“跑车足够新、司机足够老”之外,还有一点不可或缺——油箱里必须有足够的油。
所以,我质疑的从来不是“勤奋有没有用”,而是认为“表演勤奋”的这种行为没有价值,这种看似勤奋的行为实质上是一个人“思维懒惰”的保护色。用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来概括:这根本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表面上你很勤奋,实际上却刻意回避了真正困难却更有价值的部分——而这种“思维懒惰”的行为最终会导致你成为了文章开头中所提及的“低品质勤奋者”。
还是结合文章开头的场景来谈:
你听完罗辑思维的语音后,一时心血来潮地下单了很多书,却从来不看——不难理解,毕竟买书的行为容易,看书则要困难得多;而更加困难的是,你完全没有思考过你应该系统地读哪些书来更好地解决你的实际问题,哪些书对你的帮助最大。
你下了血本,花了大几千块去听风头正劲的某大咖演讲,哪怕他标价¥38 的书里所阐述的思想完全一样——这也好理解,毕竟听演讲这个行为有逼格又轻松,况且还可以勾搭上大咖;而相对让人不那么愉悦的还是埋头看书这件事了,至于能否勾搭上大咖,我认为唯一靠谱的判断标准就是你的咖是不是够大,但是思维懒惰者总会有自欺欺人的理由。
至于“旅游去体验生活”这件事,我很认同其价值,不过我认为其美好特质依然与思维懒惰者无缘。我问过好多朋友:你旅行的目的是什么?令我吃惊的是,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是好像没几个人能真正说出一个让他们自己满意的答案。当然,有一个女生想得比较清楚,她认为“旅行是一种让自己从例行公事般日常脱离,去体验另一种生活的机会”,也许正是她的这种认真思考所带来的对于旅行的认同感,让她分外珍惜每次旅行的机会——往返机票和住宿的预订、装备行李的配置,以及记录心情的旅行札记——无一例外的精心规划。我几乎能想象出这种积极的准备态度会让她拥有怎样高品质的旅行经历。
以上行为的价值有高有低,但毫无例外,你很有可能就选择了价值更低的那种。在此声明,虽然我用的代词是“你”,实际上也是“我”,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倾向。事实上,一旦我们选择了“思维懒惰”,我们也就选择了做一名“低品质勤奋者”,同时也就选择了低价值的行为和由此而来的低价值结果。
到这里,我有了这么个初步结论:“思维懒惰”所带来的“低认知水平”才是“低品质勤奋者”产生的原因。不过依然困扰着我的是:费这么大劲,苦也没少吃,福却没多享,从经济学角度看,“低品质勤奋者”的勤奋行为性价比极低,完全不具备投资价值,那为什么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么多人还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也许美团王兴的一句话道破了天机。
(三)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愣了半天,我想如果你初次看到这句话,并且足够走心,多半也会被震撼到。这句话的力量在于它放弃了自我欺骗,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任何寻找借口的可能。所以,经济学上解释不通的事情,就这样在心理学上找到了突破口。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在进化史上绝对长的时间内,人类都没有被赋予过多深度思考的任务,原因很简单,光是应激反应就足以解决掉过去95%以上的问题了。但是让基因万万没想到的是,人类的进化速度竟然是如此之快!
事实上,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对此有过精妙描述。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反应快速,但很容易上当。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却很懒惰,经常走捷径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处理方式——面对于变化缓慢的环境,基因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不存在任何问题。一方面,它做出了一个大概率靠谱的决定来应对环境的缓慢变化;另一方面,懒惰地走捷径也让基因节约了能量,这对于远古时期食物获取成本极高的人类而言意义非凡。所以,当我们谈到为什么人会“思维懒惰”、或者为什么不习惯于“深度思考”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通过向基因施压,让其减少对于“条件反射”这种救命神器的能量分配,转而向“深度思考”这种奢侈品倾斜。这对从远古穿越而来的基因而言,无异于降低基因携带者的生存概率。简单来概括,深度思考在基因层面是反人性的。
让我们从远古穿越到现在,那么目力所及,现在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变化,急剧的变化,非常急剧的变化!事实上,变化早已经成为了我们彼此心知肚明的共识,这种越来越快的变化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信息的指数级发展,从信息的承载方式上亦可见一斑——从甲骨、竹简、羊皮卷、印刷纸,一直到理论上无限大的虚拟存储空间。
对于这种信息疯狂蔓延所引发的知识洪荒,每个人可怜的认知能力显得是那样微不足道,认知能力取代了知识信息储备成为了更为稀缺的资源,构建起人与人之间新的壁垒。如果此时还顺从顽固不化的基因,继续思维懒惰下去,避免反人性的深度思考,会导致什么结果?我想结果大概也很容易预测——我们将无法享受到知识增长和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好处,至多维持目前水平的生活质量,甚至被淹死在信息的洪荒之中,焦虑无助、不知所措。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想得到与过去不同的结果,就必须做一些与过去不同的事情,而这些不一样首先要体现在认知层面。
(四)“深度思考”才能带来“认知升级”,从而成为“高品质勤奋者”
谈到“深度思考”,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段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死生亦大矣,这段话用事关生死的极端描述强调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很有说服力。而事实上,在真正生死命悬一线的战争场景中,“深度思考”这种特质的地位不仅没有因为兵荒马乱的紧迫性而被削弱,反而是因为沙场嗜血的残酷特质被大大提升了。
我们都知道《孙子兵法》,在这部被誉为“兵学圣典”一书的“军行篇”中有这么一句: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意思是说,在两军短兵相接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收集一切渠道的信息,充分评估当下态势,殚精竭虑地质问己方一切的隐患和可能发生的问题,然后在脑海里推测、模拟战争可能的走势,利用现存资源来精心筹划出解决方案。等到这所有工作都就绪,双方真正踏上战场的时候,才能将一切了然于心而胸有成竹,这仗才会有胜算。由此可见,对于精心准备的一方,战争的大部分工作在战前就在深度思考的头脑里完成了,上战场打仗只不过是一个例行公事般的存在,胜负的天平早已倾斜。
说到战争,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也我个人欣赏的战争天才。作为被毛泽东评价为“无以伦比的常胜元帅”、被蒋介石赞赏为“黄埔最优秀将军”的林彪,之所以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战无不胜,靠的绝非简简单单的“狭路相逢勇者胜”,而是“深度思考”得出的对战场局势胜人一筹的认知水平。江湖上关于林的战争传闻很多,最有传奇色彩的可能要数“他利用大数据活捉廖耀湘”这件事。
自1948年辽沈战役,每天深夜林彪都在东北野战军前线指挥所里听取军情汇报,由值班参谋读出下属各个纵队、师、团用电台报告的当日战况和缴获情况,而林彪则认真细致地记录着大数据。在一次关于“胡家窝棚那个战斗的缴获”中,林彪敏锐地从一个数据的微小变化中察觉到了异样,面对一脸懵逼的吃瓜部下,林彪用三个疑问确定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为什么那里缴获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为什么那里缴获和击毁的小车与大车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为什么在那里俘虏和击毙的军官与士兵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没等大家反应过来,林彪大步走向挂满军用地图的墙壁,指着地图上的那个点说:“我断定敌人的指挥所就在这里!”事实上,林彪可以如此笃定,正是得益于他高品质的勤奋——拒绝思维懒惰,坚持深度思考——长期的数据记录和分析,让这些枯燥的数字在林彪脑中形成了系统化的数据库,所以一旦出现偏差,他便可以及时发现不同,推理出准确信息,找出关键价值所在。
在林彪推理出情报的帮助下,新六军的指挥所很快就被连锅端了。新六军军长廖耀湘,这位出身黄埔并留学法国著名的圣西尔军校、参加过滇缅战役的名将,想不到自己精心隐蔽的精悍野战司令部这么快就被灭掉,输的不甘心,认为这是一个偶然事件。而当他得知林彪是如何得出判断之后,他说:“我服了,败在他手下,不丢人。”
除了重视数据,林彪的勤奋细节还体现在他尤为重视调查,作为“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平型关大捷的总指挥,他在战前三次到平型关乔沟一带进行实地勘察:
第一次是他带着参谋人员和电台去的。首先到平型关关口,爬上关口北侧山岭,对着地图观察平型关以东的山势、河沟、村庄和道路。然后下山沿西跑池、东跑池公路到乔沟至东河南,察看峡谷公路两侧的地形地貌;
第二次是他化装去侦察的。重点勘察了老爷庙前的地形和乔沟南侧山地地貌,一个完整的伏击战计划在林彪脑海里基本形成;
第三次是在上寨动员会后,林彪和聂荣臻带着旅长、团长们去侦查的,并在现场向各团指定了埋伏地点,明确了师、旅、团指挥所的位置。
战争的筹备工作历来繁杂,在战争开始前三天,基于各种局势下的战斗模拟就没有停过,这还不包括对于战时的部队部署,以及战前对于全师连以上干部的动员工作。诚然,战争胜利的因素很多,但是至少,林彪在战前基于“深度思考”的勤奋准备对于平型关大捷的结果功不可没。
我有一个习惯,如果我觉得一个人与众不同,我会去分析他的思维方式,而了解一个人思维方式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听他自己怎么讲。林彪自己在《怎样当好一名师长》一文中就分述九点,把他自己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细致的总结。文章网上可以找到,看上去朴实无华却内含寸劲,条条直达要害。在我看来,估计很少有人能按这九条来落实,原因是太耗心力——至少有四条要求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深度思考”,其中第五条的要求是这样的,因为太过经典,我原封不动引用出来:
五、要把各方面的问题想够想透:
每一次战役、战斗的组织,要让大家提出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让大家来找答案,而且要从最坏的最严重的情况来找答案。把所有提出来的问题都回答了,再没有问题没有回答的了,这样,打起仗来才不会犯大错误,万一犯了错误,也比较容易纠正。没有得到答案的问题,不能因为想了很久想不出来就把它丢开,留下一个疙瘩。如果这样,是很危险的,在紧要关头,这个疙瘩很可能冒出来,就会使你们心中无数,措手不及。当然,在战争环境中,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不可能一次都提完,也不可能一次都回答完,整个战役、战斗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不断回答问题的过程。有时脑子很疲劳,有的问题可能立即回答不了。这时,除了好好地和别人商量以外,就好好地睡一觉,睡好了,睡醒了,头脑清醒了,再躺在床上好好想一想,就可能开窍,可能想通了,回答了,解决了。总之,对每一个问题不能含糊了事。问题回答完了,战役、战斗的组织才算完成。
这里必须要说实话,起初我看完林彪这篇文章,居然相当紧张,直冒一身冷汗。因为遑论真刀真枪地上沙场,仅仅看完这九条,就发现居然有如此多不达标之处,可见通过“深度思考”让自己的“认知升级”,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同时也松了一口气,甚至略有欣喜——好歹已经知道了方法,也算上了道。
写到这里,我基本上也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勤奋很重要,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是优秀结果的必要非充分条件。那么如何让它变得充分必要?我给出的答案是——拒绝思维懒惰,习惯于深度思考,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而至于如何深度思考,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着给出自己的答案,我也会在今后的文章中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章写完,于我而言却仅仅是一个开始,因为我清醒地知道“拒绝思维懒惰,习惯于深度思考”其实是在同人性抗争,必须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同时,我也希望每一位真正勤奋的人都能撕掉“低品质”的标签,过上配得上你努力程度的高品质生活。
——来自馆友 的馆藏
星级:★★★☆
当前馆藏:965篇
建馆时间:2016年05月21日
图书馆访问量:37892次
作者:韩大爷的杂货铺
最近,有位读者朋友发来简信问我:“你说是什么让某些人与我们平凡人不同,让他们更加出色?”
我答道:是思维方式。
读者又问:“那又是什么让我们与他们之间的不同越发明显,差距越来越大?
我想了想:是习惯。
读者朋友问到了点子上,我回答得却意犹未尽。今天,就与大家分享几个能让我们获益终生的思维习惯。
放下固有成见,客观冷静地分析事物
记得读大学时,一位老师曾在授课中对我们说:如果有哪句话值得送给大家,并能对大家产生长久影响的话,我希望大家能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千万不要对任何事物抱有成见。
这里的成见,指的是现成的看法与既有的观念。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觉得稀松平常,并没多大体会。但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实践经历与生活体验中,我渐渐明白了这句话的价值与分量。
我们生活在大圈套小圈的多层文化环境中,很容易在脑海中对某些事物或人形成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一看法推而广之,而忽视掉个体差异,这在传播学领域被称为“刻板印象”。
这种标签化的思维习惯,有时能帮助我们更加方便快捷地认知与判断,但它更多时候,成为了一种思维枷锁,凝结成我们前行之路上的阻碍。
比如,我们常常先入为主地认为: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穿得清凉些就是作风不良,长得丑的人都比较靠谱,学历低的人都比较肤浅……等等等等。
然而这些观念很多时候是别人灌输给我们的,更多的时候仅仅是我们的自以为是。当我们抛却成见,客观冷静地进行一番观察与分析,事实往往会给理论一个截然相反的答案。
刻板成见是个害人不浅的东西,它不仅让你变得偏执而封闭,目光短浅,更会殃及你思维的独立性,影响你与他人良性关系的建立。如果有哪种思维习惯是需要最先确立起来的话,我想,客观冷静的事物分析意识,当仁不让。
用尽办法,迎难而上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条热门提问:在情商高的人眼中,这个世界是怎样的?
有这样一条回答简短而深刻: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沟通的,没有什么矛盾是不能解决的。
面对困难,首先想到的是情绪宣泄与逃避,这是人类的本性。然而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得多大成就,基本上就是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克服各种“人之常情”。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小男孩在搬石头,父亲在旁边鼓励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一定搬得起来。最终孩子未能搬起来,他告诉父亲:我已经拼尽全力了。父亲答:你并没有拼尽全力,因为我在你身边,你都没有请求我的帮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谓迎难而上解决问题的意识,就是态度上要乐于沟通,手段上要穷尽一切可能。
很多时候,看似山穷水尽,但只要多往前探一步,多问一嘴,多做一些,一切都会大有不同。
所以说,你如果想要使人生获得质的改变,就要从此刻起为自己确立一种积极的问题解决意识,告诉自己不要犹豫,不要拖延,勤于沟通,立刻行动。
嘴勤的穷人能问出金马驹,腿勤的匹夫能跑出三千里。
是什么原因导致富人越富,穷人越穷?是手里掌握资源的多少?是他们接受的教育水平更高?我承认这都是一些现实因素。然而,真正让穷人与富人拉开差距的,是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思维角度。
富人与穷人看待问题有什么差别呢?
我们穷人,或者说普通人,是手里有多少资源,才敢做多大的事情。
富人,是脑子里先想到要做一件什么事情,目标定下了之后才开始考虑要怎样筹措资源。
富人思维把“目标”和“资源”之间的逻辑关系给倒转了过来,使得他们不会被一些看似无法逾越的门槛给限制住。因为有这种思维,所以没有什么拦得住他们做一件事:没人可以请,没钱可以借,不懂可以外包,限制可以规避,敌人可以和好,对手可以买通。
总而言之一句话: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
而我们在做事前,总会瞻前顾后,永远觉得自己的积累还不够,时机还不到,方法还需研究,经验还要再学习,任何东西都能成为拦住做一件事的理由,我们眼中的世界,到处是羁绊与红线。
所以说,在你还没有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之前,不妨去观察一下他们是如何想事情跟做事情的。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妨先去模仿那样的人。
用简单的经济学模型,理性决策
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情绪化的东西很容易主导我们的选择。在评判一件事该不该做,到底该怎么做时,也常常是感性占上风。
其实,如果稍稍运用一下经济学工具,可以帮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和解决问题,效率也会高很多。
比如运用我们都听说过,但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有用过的「SWOT分析法」,描绘出这件事情的不同侧面,帮你把一个问题看得更清楚。
什么是 SWOT 分析法?不了解的可以去搜索一下,简单来说,SWOT&可以拆分为 S、W、O、T ,分别对应英文单词&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意思分别是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就是说,如果你在纠结一件事儿要不要做,先想清楚做这件事你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别是什么,各方权衡比较,答案或许就很明显了。
当你把SWOT 分析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面临决策时,会得到一个更加理性和平衡的结果。这可比抛硬币掷骰子一类靠谱得多。
交换之前,先考虑对方的真实需求
不得不承认,你我都生存在一个十分功利化的时代里,而这个时代最突出的法则便是“交换”。这里的交换是个中性词汇,并不等同于潜规则,它包含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互通有无。
所以说,从本质上来看,想让别人帮助你做某事,或者你想通过努力获得收益,就必须搞清楚你所拥有的筹码与对方的现实所需。
假如你口渴难耐,忍无可忍,只需要一杯水。而你的好友对你感情至深,他起早贪黑为你蒸了整整一大锅馒头,走了十万八千里路磨破了九百多双鞋送到你的身边,这对你来说是怎样的体验?
你肯定觉得这是在开玩笑。而生活中的我们,却经常不自觉地犯这种错误。有时候,不是我们不够真诚,更不是努力不够,而是没有考虑到对方的真实需求,把劲儿用错了方向,最终做了无用功。
■&你的老板聘用你,他需要的是你为他创造出实实在在的利润收益,所以面试时,你大肆鼓吹你的学历、荣誉、人生感悟和职业规划,都不如切中要害地告诉他你能为他的公司带来什么东西,更能博得他的青睐;
■&你的爱人选择你,证明你已经得到了她的认可,此时她最需要的是你传达给她“我也同样甚至更爱你”的信息,所以你不断证明自己多优秀,别人如何比不上你,都不如你每天陪着她,呵护她能更让她安心;
■&你的导师选你做他的研究生,他最看重的是你的知识架构与他的研究方向是否有交集,所以你笑脸逢迎,打招呼送礼,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申论知识储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