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9大后中国是通缩还是通胀 通缩

2017年:大通胀还是大通缩?
最近,关于通货“膨胀”的声音很多,当然也有专家认为2017年依然处于通货“紧缩”状态。那么,2017年到底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呢?对我们投资有什么具体影响呢?小禾智库给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首先看看我国的经济环境。
(1)供给侧改革依然是2017年我国宏观经济的主线,因此我们会看到各种大宗商品依然会处于去产能状态,因此上游资源价格必然较大幅度提升;
(2)而我国依然在扩大需求,至少是适度扩大总需求,从目前各省的2017年投资规划就可以看到,全国各省投资规划45万亿,WORD天!
(3)在看看货币,我们的M2依然维持在11%左右,也就是我们的货币增发依然处于高位。
那么,这样的经济环境说明什么了,大家从PPI不断提升就可以看到,PPI已经远远高于CPI,因此我们实际上已经处于通货“膨胀”阶段。只不过我们的CPI无法有效地表明我们的通货“膨胀”程度而已。
那么我国是否会发生大通胀呢?
目前来看,我国发生较高程度的通货“膨胀”可能性不大。为什么呢?(1)我国2016年需求很大程度是因为我国的房地产高度发展所造成的;(2)而2017年我国ZF已经明确抑制房地产泡沫,因此作为经济引擎之一的房地产不太可能再出现2016年的场景;(3)仅仅我国的大基建可能不会造成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严重不平衡;(4)最关键的一点是我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大战”很可能在2017年发生,这会严重抑制我国的出口,会对需求带来巨大的影响。
因此,虽然供给侧改革造成PPI不断增高,但是我国的总需求会在2017年出现较大幅度的“衰退”,因此商品价格等不会出现加高程度的增长。
小禾智库预测,2017年年中的时候,我国PPI、资产价格等会出现明显的下落过程,按照库存周期,我们认为2017年中旬左右就会出现去库存阶段,而不是之前的增库存,从而会导致上游的资源价格、中游的商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落。
相反,我们不担心我国的大通胀问题,我们反而担心我国的大通缩问题。
什么是大通缩,说的俗一点,就是经济“萧条”或者非常严重的通货“紧缩”。
那么,我国是否会出现较大程度的通货“紧缩”呢?我们首先看看可能的条件:(1)目前处于美国加息周期,我国已经隐性加息,这个非常重要的前置条件,说明钱开始值钱了;(2)其次,2016年的财富大转移过程已经给老百姓增加了太高的杠杆,如此高的杠杆情况下,消费会在2017年出现急剧的变化;(3)企业端,因为供给侧改革已经导致众多的小微企业关闭或转移,从而带来众多的人员失业、工资下落等传导变化;(4)最关键的是,我国货币流动性会在2017年处于极其严重的状态,各处都缺钱,个人家庭企业都会出现钱非常紧张的状态,从而导致实际利率非常高,而且还借不到钱。
因此,这样的综合经济情况非常可能引发我国发生严重的通货“紧缩”,如果程度更大一些,就可能是非常严重的经济“萧条”。
更多内容找公号“小禾智库”或加xiaohehr邀您看相关话题直播。
那么,我国是否会发生程度较为严重的经济“萧条”呢?
目前看,我们小禾智库认为:这种情况依然存在较大的可能。因为我国现在面临货币、资产价格、RMB汇率三角严重不稳定的情况:(1)如果货币不流出、资产价格不下落,则RMB汇率必然出现加大幅度的下落;(2)如果资产价格稳定、RMB汇率稳定,则我国必然出现大幅资金外流情况;(3)如果RMB汇率稳定、资金严重封锁,则资产价格必然出现大幅下落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预测我国将严密防止资金外流、RMB汇率也是必然坚守的,那么资产价格就是下落。如果我国出现较大程度的资产价格下落,如房地产价格、金融资产价格,那么大家老百姓手上的财富必然大幅下落,出现较为严重的缩水过程,这样老百姓的生活会怎么样?
总上,小禾智库认为2017年6月-9月份是较为明显的拐点,在这之前我国依然会出现PPI不断上涨的过程,CPI不断上涨的过程,但是6月份之后就会出现明显的拐点。
我们进一步判断认为:我国2017年6月-9月份是我国经济“衰退”和“萧条”的分界点,2017年9月份开始我国可能进入较深程度的通货“紧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萧条”。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您好, []|
全部 沪深 港股 基金 美股
沈明高:未来中国可能出现通缩 而不是通胀
腾讯财经讯 《经济学人》杂志(The Economist)首届中国峰会于11月3日举行,本届峰会主题为“中国与无序的”,主要讨论“财富,消费,中国的支撑体系 ”等话题。腾讯财经全程图文直播。环球金融亚洲中国研究主管沈明高在发言中表示,中国的定价能力也将得到提升,这就使得中国的制造业更有能力把工资上涨的压力转嫁给客户。未来中国可能出现通缩,而不是通胀。以下为沈明高部分发言实录:花旗环球金融亚洲中国研究主管沈明高:我觉得中国面对的问题就是高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我觉得这是我们所看到的主要问题,短期来讲,中国将继续保持在大约9%的增长速度,按照现有的模式还能保持几年。但是问题是这样的经济模式还能够生存多少年?我们相信中国现有的系统,支持出口,支持投资,这种模式可以再存在几年。但是再过几年之后,投资的效率不高就会变成一个问题。我们认为一个发达世界可以进入到一个缓慢增长时期的今后几年,中国的出口也不能够保持30%的增长,也许我们也要放缓我们的出口差不多10—2%左右,在今后的几年当中。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全球的角度,我们发现当人均GDP在;8000之间,是中国今后五年要发展的,真正的GDP可以超过8%,但是人均GDP;1万美元,GDP增长大约是8%,我想中国不管做什么增长都是放缓的。对于这样的一种类型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全球令人振奋的经济体来说,我说的是肯定的答案。我认为中国面对一些结构性问题,但是中国还是有解决方案。这里面有很多的变化在发生当中,在今后十年里面,讲三点。第一是我们的工资的通胀,每年工资越来越高,今年我们跟很多厂商交流,工资和非技能工作差不多达到15%的增长。很多制造厂商认为这个趋势会发展下去。为什么工资从现在开始变得越来越高?我的研究表明,当人均DGP超过3000美元之后,有一些关键区会出现,就是人们的需求,要求休闲的趋势越来越高。如果你跟一些年轻人讲,他们想工作时间就少一些,不像他们的父母,他们需要一些时间消遣。在3000美元以下,是叫做生活型的,人们不关注休闲娱乐。现在发生了变化,即使劳动力的供应比较稳定的,就是工作小时差不多会降低20—30%。这是工资上涨的一个动力。也许中国会进入高工资的阶段,在今后5—10年当中。 第二个问题是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可以帮助促进我们的消费,现在中国城市人比农村人消费超过三四倍,目前还没有发育起来城市化,目前中国消费是比较低的水平,在中国差不多43%是城市化。我们的居民,如果看一下我们的户口制度,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中国人被认为是城市居民。但是还有60%的工人工作在非农业以外的工业领域。这是我们巨大的一个潜力,推动我们的消费和城市化。 下面一个问题是关于我们制造行业的整合,中国并没有失掉制造业的竞争。我们需要整合,现在已经开始出现整合了,会继续进一步地整合我们的制造业。另外,如果这个发生的话,一个是我们的劳动力、生产力、竞争力在我们制造业要进一步改进。第二,我们制造业的定价能力也将得到提升,这就使得中国的制造业更有能力把工资上涨的压力转嫁给客户。未来我们可能出现通缩,而不是通胀。
[责任编辑:xcwang]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财经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财经视频高清大片
新闻排行数码汽车科技财经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2017年到底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3)
现在谈谈古典经济学家萨伊与现代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的分歧焦点,再学学基础理论,加加油,磨磨解刨中国经济现象的手术刀。。。哈哈
经济发展首要问题是,必须尽力保持生产与消费的平衡,失去平衡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严重时就会发生经济危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产过剩危机。
萨伊定律有个著名的生产与消费平衡公式;
收入=消费+储蓄
举例1,假设你家有年收入10万,消费掉8万,储蓄2万,列出平衡公式;10万=8万+2万。
一个家庭不能只有消费,没有储蓄,因为你可能需要购房,购车等大件消费,或者是教育,医疗需要,如果你节约,储蓄多,你还可以理财投资。如果一个家庭吃光用光,没有储蓄,那么这些事就都不能干。那就不是一个正常的家庭经济模式。就是一个败家子的家庭经济模式。
一个国家也是这样。
举例2,假设某国年GDP总额100亿,当年国民消费总额70亿,储蓄(投资)30亿。列出平衡公式;100亿=70亿+30亿
这里需要网友特别注意的是;
对一个国家来说,这30亿储蓄如果全部用于消费,那么这个国家就没有钱投资了,经济就不能发展,虽然生产与消费是平衡的,但只能有简单的生产再循环,这个理论概念我在前面的文章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
如果这个国家将30亿全部用来投资,那么这个国家经济就会进一步发展,如果大家都节约,再少消费10亿,就有40亿用于投资,这个国家的发展潜在动力就更强了。
所以,按照萨伊定律运行的国家经济就会提倡节约,反对浪费。这与今天的市场经济国家提倡消费是完全不同的。
例如。30多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有个长期流行的口号;节约每一分钱,支援国家经济建设,这与今天提倡消费的时代有着天壤之别,如果今天谁还对年轻网友宣传这个口号,年轻网友们一定晕倒,莫名其妙。
从以上例子,我们明白了如下道理;
1,一个国家只要遵守这个公式,生产与消费就是平衡的,购买力就永远等于生产力。就不会有生产过剩。
2,一个国家经济要发展,应该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否则就没有储蓄,就没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不过以上道理只是萨伊的道理,后来的凯恩斯提出了异议,这个生产与消费的平衡公式就成了二人分歧的焦点。
不过在谈凯恩斯观点之前,我们先用这个平衡公式来分析中国的现实情况,理论要联系实际吗,同时也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凯恩斯要对这个权威的萨伊定律提出挑战。
现在我们用萨伊的生产与消费平衡公式来分析分析中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再来看与之对立的凯恩斯主义为什么会成为现代经济学主流。
中国2016年GDP总额约74万亿,固定资产投资约60万亿,社会零售和居民消费约30万亿,
列出生产与消费平衡公式如下;
74万亿(收入)=30万亿(消费)+60万亿(投资)
很明显,这是个不等式,总收入小于消费+投资,或者说消费加投资90万亿,比总收入74万亿多出整整16万亿。
这个公式清楚明白的告诉我们,中国的生产与消费失去了平衡,生产过剩,
我们要重点探讨的是;这多出来的16万亿是哪里来的。
现在我们谈谈这多出来的16万亿是怎么来的,有网友说是借来的,没错,确实是借来的。
对应一下2016年M2增长17万亿,债务总量增长约20万亿,可以确证是借来的。
问题是,萨伊定律时代,虽然也可以借,但可借出货币量很少,而且债务链条很容易断裂,现代市场经济能够借出这么多,而且债务链条还可以延续很长时间,很多年,这就得归功于凯恩斯先生了。
我说归功是说凯恩斯先生对挽救资本主义经济确实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什么,让我们回顾一下凯恩斯主义创立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就知道了。
193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发生以通货紧缩为特征的大萧条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兴起,社会主义国家不断涌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摇摇欲坠。
资本主义世界急需摆脱古典经济学的束缚,寻找新的经济理论和新的应对经济危机的办法。
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凯恩斯一开始就针对萨伊定律的生产与消费平衡公式提出了质疑,甚至否定。
凯恩斯认为;
收入=消费+投资,这个公式在经济实际运行中必定会逐步走向不平衡,因为消费受人们心理习惯影响会逐步递减,而投资往往会小于储蓄,
因此凯恩斯提出,应该有政府干预,实行财政扩张,用货币手段制造半通货膨胀,从而可以刺激消费,反过来又可以增加人们的收入,从而实现经济的扩张循环。
有了凯恩斯的理论指导,各国市场经济政府开始主动干预经济,财政扩张,同时开动印钞机,逐步突破金本位,到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一个全新的现代纸币体系形成,为彻底实施凯恩斯主义创造了条件。
从二战以后,各国政府逐步实行凯恩斯主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资本主义又开始繁荣,社会主义纷纷退潮。。。
现代市场经济学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上,为挽救资本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有人称凯恩斯为经济学界的爱因斯坦。
遗憾的是,凯恩斯主义实施到今天,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几乎都走进了死胡同,债台高筑,贫富分化,经济发展停滞,找不到发展方向,找不到解决办法。凯恩斯主义已经失灵。
例如日本,长期陷入通货紧缩,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扩张都效果微微。
例如美国,政府债台高筑,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没有任何理论指导,只能凭着其商人本能蒙着头朝前冲。
今天的中国,实施市场经济20多年来,也遇到了美日等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同样的问题,经济增速逐步下行,债台高筑,贫富分化,风云于中国经济舞台的经济学者基本上都是凯恩斯主义信徒。能够找出应对中国经济面临问题的理论和办法吗,我表示怀疑。
俗话说,30年河东,30年河西,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的通货膨胀经济已经走到尽头,凯恩斯主义很可能将要退出历史舞台,或许古典经济学又将以新的面貌回归也不一定。
我的体会是,用古典经济学的科学道理更能解释清楚目前中国面临的经济问题,例如,养老金短缺问题,我还没看到那篇文章真正说清楚了养老金短缺的原因。
现在,我就来试试,分析分析养老金短缺的真正原因,欢迎网友加入,批评指正。
现在谈谈养老金短缺问题,按一些经济精英们的说法,养老金短缺主要是下面2个原因,所以要延迟退休。。。
1,赡养比的问题,精英们说,过去是3个工作的人养活一个老人,是3比1,现在是2个比1个是;2比1,将来会变成1.5比1,所以养老人会越来越困难。
2,养老金历史欠债问题,精英们说,1994年养老金制度改革以前的视同缴费,实际没收到钱,所以欠了一笔。。。
现在我们先来谈第1个问题,赡养比。
其实,这完全是忽悠,是把两个基本无关的事扯到了一块,不信听我慢慢道来;
我们还是列出个公式来说明,通俗易懂;
假设某小国有劳动力100万,可创造GDP总量100亿,需要养活的老人50万,其他需要养活的小孩等100万。合计消费80亿,还需要储蓄20亿。老人与劳动力的赡养比是2比1(100万劳动力÷50万老人),列出公式如下;
GDP100亿(100万劳动力创造)=消费80亿(劳动力+老人+小孩合计消费量)+20亿(储蓄)
第二年,GDP增长10%,GDP总额为110亿,总人口不变,老人增加5万达到55万,储蓄不变。赡养比由2比1下降为1.8比1.列出公式如下;
GDP110亿(100万劳动力创造)=消费90亿(劳动力+老人+小孩合计消费量)+20亿
网友们看清楚了,虽然老人增加,赡养比下降,但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是提高了10%,消费增加了10亿,赡养比的下降并不影响养活老人的问题。
这说明了以下3个道理;
1,能否赡养老人与劳动生产率相关,与赡养比无关,
2,赡养比与养老金是两回事,决定养老金高低是个分配问题,是在90亿总消费量中老人能分多少的问题,与赡养比没有关系。
3,从劳动力这个角度看,也证明是否能养活老人与赡养比没有关系,例如,到底是110万,100万,还是90万劳动力完成的110亿GDP,结果都是一样。
例如;如果是90万劳动力完成的110亿GDP,那么90万劳动力÷55万老人=1.63,赡养比下降到1.63比1,同样不会影响养活老人的问题。
以上道理其实非常简单,仅凭生活常识就可以悟出来,可是那些博士前,博士后的精英知识分子却煞有介事的将赡养比作为养老金不够要延迟退休的理由。天理良心何在。
所以对于一些知识分子哭哭啼啼说几十年前受了什么迫害,我是一点都不同情,事实证明,一些知识精英就是这个德行,奴颜婢膝,依附权势,欺压和忽悠弱势群体,而对完全不合理的公务员退休高新问题却不发一言,不敢批评半句。
接下来谈谈所谓养老金历史欠债问题,从货币的储藏功能深入分析分析
现在谈谈一些经济精英鼓吹的养老金短缺的第二个理由,所谓历史欠债问题,同时深入探讨一下货币的储藏功能。
精英们说,1994年退休制度改革全面铺开,在此之前的未缴纳养老金的职工一律视同已经缴费,其后也一直没有补交,这一笔养老金被称为历史欠账。。。
现在,我们先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分析;
其实这一部分就其具体金额来说,已经微不足道,根本就构不成今天养老金短缺的重要原因,算算账就知道;
1994年前,中国职工的平均工资大约在60元左右,按现在企业20%,个人8%合计28%算,每月每人只有16.8元,每年只有约200元,10年才2000元。
即使有1亿人欠缴10年,总额才2000亿,对于今天一年支出就近3万亿的养老金总额根本就微不足道,有它不多,无它不少。
但是这每月的16.8元养老金缴费对当时的工人可不是一笔小数,基本可以养活一个家庭人口。就是说当年的16.8元含金量是很高的,是能购买许多商品的。
今天的16.8元就只能吃2碗粉了,
说的更形象点,由于人民币的大幅贬值,这笔历史欠债其实已经不值多少钱了,即使全部补交,也解决不了今天养老金短缺问题。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众所周知,1994年的养老金改革方案是建立在人民币必须保值的基础上的,建立在一种必须具有储藏和保值功能的货币基础上,否则这种养老金改革方案必定失败,养老金短缺是必然的。
30年来的人民币历史证明,人民币已经丧失了保值和储藏功能。这才是养老金短缺的真正原因。
当然,网友们会异口同声说,人民币超发呗,但看问题一定要看深,看透,因为养老金短缺问题不过是人民币超发所引发不良问题的冰山一角,所以需要从理论高度深入探讨,搞清楚,弄明白。
现在,我们从货币的最基本原理探讨一下;
现在我们从最基础的货币理论探讨一下中国超发货币的问题,再进一步分析通货紧缩下又可能发生什么。
还是举例说明,通俗易懂。
举例1,假设有甲乙两个猎人他们用1元来标识一个劳动小时。
甲猎人擅长捕猎野兔,平均每1小时可以捕猎1只野兔,标价1元
乙猎人相反,擅长捕猎野鸡,平均没小时可捕猎1只野鸡,标价1元。
甲乙猎人交换,
甲的1元=1小时劳动时间=乙的一只野鸡
乙的1元=1小时老顶山家=甲的一只野兔
第二年,甲乙都提高了劳动效率,甲1小时可捕猎2只野兔,乙可以捕猎2只野鸡,甲乙交换。
甲的1元=1小时劳动时间=乙的二只野鸡
乙的1元=1小时劳动时间=甲的二只野兔
请网友注意;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甲乙的1元=1小时劳动时间没有变,但可购买到的商品增多了,列出公私如下;
劳动生产率提高前;1元=1小时劳动时间=1只野兔或者1只野鸡
劳动生产率提高后;1元=1小时劳动时间=2只野兔或者2只野鸡
现在我们明白了以下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要货币标识的劳动时间不变,同样数量的货币可以购买到更多的商品。这就是货币的储藏功能。货币价值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
回到现实中,从1994年开始到2017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1994年的1元钱原本到2017年能够买到多得多的商品,但今天的现实是1元钱只能当几分钱来用,充分说明人民币已经完全失去了货币应有的储藏功能。
现在我们再来看货币的保值功能;
假设第二年甲乙猎人劳动生产率虽然提高了,但货币也增多了,变成2元=1个劳动小时,列出公式如下;
劳动生产率提高前;1元=1小时劳动时间=1只野兔或者1只野鸡
劳动生产率提高后;2元=1小时劳动时间=2只野兔或者2只野鸡
请网友注意;由于货币数量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同步增加,标识1小时劳动时间由1元变成2元,所以1元钱能够买到同样数量的商品,即;劳动生产率提高前1元买只野鸡或野兔,劳动生产率提高后还是1元能够买1只野鸡或野兔,货币价值没有改变,这就是货币的保值功能。
回到现实中,1994年前的1元钱到2017年还能买到与当时一样多的商品吗,同样不行。
今天事实证明,人民币已经失去了储藏升值功能,连起码的保值功能也没有了。
简要总结一下;人民币要想保持储藏和保值功能,货币总量的增速一定不能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速,也就是不能超过GDP增速
那么是谁让人民币几十年来大幅贬值,完全失去了货币应有的储藏和保值功能呢。
谁都知道,完全是因为人民币大量人为的超发,而且铁证如山;
从每年的M2增长公式看;M2增速=GDP增长率+预估CPI(物价上涨指数)+约3个百分点。
例如,2015年M2增长公式=预估GDP增长6.9%+预估CPI 3% + 3个点=13%左右。
就是说2015年的M2增速高出GDP增速约6个百分点。就是说2015年一年,货币总量的增速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达5个百分点,人民币怎么会不贬值。何况过去30多年大部分年份实际货币总量增速远快于年初的控制目标。
人为的大量的超发人民币,贬值人民币,养老金当然会短缺了,这是个不难明白的道理和事实,经济精英们却装聋作哑,半个字也不提,却要借此延迟退休,将长期货币超发的不良后果一股脑推给弱势劳动者来承担。天理良心何在。
货币严重超发造成养老金短缺不过是冰山一角,,我们再来谈谈其它方面的严重后果。。。
货币的严重超发给养老金造成短缺还不算最大的危害,而是将造成长期的通货紧缩,这才是最可怕的。
首先,我们看看人民币到底超发了多少,让我们从一个日常生活常识的角度来判断;
众所周知,人民币分币已经从中国消失,人们不再使用分币,商店也不再用分币标注商品价格,这是什么含义,这意味着中国的货币可以去掉一个零,而不会对日常商品交易有任何影响
例如,可以取消现在的100元,50元和20元纸币,重新发行分币,而商品物价和收入都去掉一个零就行了,理论上不会对商品流通造成任何影响,只是改个习惯而已。
中国现有货币总量M2约160万亿,去掉1个零以后就只剩下16万亿。要是我是央行行长,谁要说我央行超发了货币,我就用这个办法堵住你的嘴,你不是说我超发了多少多少万亿货币吗,我这一改革就去掉了160万亿-16万亿=144万亿货币,去掉了80%的货币,你总不能再说我央行超发货币了吧。。。哈哈。
有网友看到这里,一定会一楞一楞的,有点莫名其妙,真的耶,央行这么一改革,还真的不能说央行超发货币了,这央行太神奇了,这千夫所指,万人诟病的货币超发就被央行轻轻松松化解了。好不神奇。
真的吗,这简直就像赵本山卖拐,把好人的腿都给忽悠瘸了。
但是,只要我们明白了前面相关文章所说的通货膨胀周期和通货紧缩周期的基本经济原理就不会被忽悠了。
因为通货膨胀是一个利用货币不断超发,债务不断累积的经济繁荣周期,这个周期造就了经济繁荣,同时也制造了债务累积,经济结构扭曲和贫富分化。
当通货膨胀周期达到顶峰,经济就将进入通货紧缩周期,这个周期就是不断消灭债务,消灭货币,调整经济结构,缩小贫富差距的经济衰退周期。
所以,要想解决货币超发问题,不是纸币面额去掉一个零的游戏,而是一个痛苦和难受时期,例如延迟退休,若干年后,幸福的满街广场舞将逐步消失,因为男女都到65岁退休的老太太,老爷爷恐怕再也没有了跳广场舞的好心情和好身体了。。。
到时,代之而起的是另一番景象,到处是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还在机场清洁卫生,商店收银,摆货,饭店穿梭服务。。。就像今天的西方国家一样,繁荣不再,一切繁荣已成昨日黄花。
无论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不是一个很短的周期,中国的通货膨胀繁荣周期从2001年算起大约17年,预计通货紧缩周期会要短一些,但都会以十年计。
通货膨胀周期使中国的货币总量从1994年的大约1万亿,暴增到今天的160万亿,那么在通货紧缩周期,人民币货币总量是不是也会从今天的160万亿暴跌到10年,或20年后的16万亿呢。。。
现在谈谈今天的约160万亿是否会变成10年或20年后的16万亿,即通货紧缩10倍,
先从理论高度看,答复是,完全可能。
通货膨胀周期是依靠不断扩张的借贷消费,借贷投资支撑起来的一个经济繁荣周期,可以说,这是二战后由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创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和原理就是;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成为政府税收,企业利润,
例如,2016年仅仅中国银行系统就对外贷款11.4万亿,这11.4万亿就成了政府税收,老板利润,个人工资,没有这11.4万亿的借贷,无法想象还会有2016年的GDP增长6.7%,和经济繁荣。
这种依赖于借贷消费,借贷投资的经济发展模式缓解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但却引起了新的问题;债台高筑,经济结构失衡,贫富分化三大恶果。
当这三大恶果达到严重程度时,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就不可持续,从而会反向开始一个通货紧缩周期。
欧洲,日本,美国等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都已经结束了通货膨胀繁荣周期,进入了通货紧缩的经济发展缓慢,停滞时期,三大恶果一个不落,如同三座大山压迫着这些国家经济。。。
以美国为例;三大恶果一个不落
美国政府欠债已达20万亿美元,超过GDP总额。再借就连利息都还不起。
美国制造业已经空心化,全靠金融业在维持所谓的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美国的贫富分化世界一流,
所以,美国的加息,缩表,减税都是虚张声势,都是企图牺牲别国利益,剪别国羊毛来维护美国利益,特朗普上台不是偶然的,他的美国利益第一的口号是符合美国经济状况的,特朗普为了美国利益,见谁咬谁,从身边的墨西哥,加拿大到远方的中国,不顾日本利益,毁掉Tpp,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要收10亿美元。。。
美日欧西方世界已经进入长期的通货紧缩周期,因为已经无力再借助借贷消费,借贷投资扩张经济了,
现在来看中国的经济情况。
中国的通货膨胀经济繁荣发展周期较短,从2001年算,只有约17年时间,但发展快,造就了所谓中国经济发展奇迹。
目前,债台高筑,经济结构失衡,贫富分化三大恶果已经都在中国一一达到顶峰,通货膨胀繁荣周期已经到头,以2017年为转折点,中国已经进入通货紧缩周期,没有疑义。
与美日欧一样,各国有各自的特点,中国的通货膨胀周期也有自己的特点,通货紧缩周期也会有自己的特点。
例如,2014年中国的房价已经松动,预示繁荣周期行将结束,可是管理层利用其世界罕见的强大行政执行能力和庞大的国企硬是强拉硬拽企图阻止繁荣周期的结束。
应该说,效果还是有的,2015年,16年GDP增长分别达到6.9%和6.7%,让世界为之惊叹和羡慕,但也同时创造了一些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经济数据和奇芭现象。
例如,2015年的股灾,千股跌停,7天股指4熔断
例如,2016年7月的银行约4000多亿新增贷款99%是房贷
例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0万亿,占GDP总量的81%以上
例如;固定资产投资每投1元钱,只能创造7分钱的经济量。
例如,10道金牌的行政措施锁定一二线城市房价。
例如,民间投资增速断涯式下跌到2.8%,与此同时国企的投资增长还可以达到20%以上。两类企业好像分别属于不同的经济环境。
在充分考量到中国特色后,依据经济原理,我对下一步通货紧缩周期做出如下大致预测;
中国经济下一步通货紧缩周期将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行政力量与经济规律相持阶段
第二阶段;经济规律大发神威阶段
第三阶段;行政力量与经济规律进行决战阶段
先谈第一阶段;行政力量与经济规律相持阶段
这一阶段实际是从2014年开始的;
双方的对抗首先是从理论界开始的。
2014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发文,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资本边际效益递减阶段,搞货币刺激已经没用了,刺激过多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不要太在意GDP增速,有5到6个点就行,重点在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
与此同时,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也发文,中国经济投资机会还很多,中国经济还可以保持7到8%的中高速GDP增长。。。
吴敬琏先生明显代表了经济规律一方,林毅夫先生代表了行政力量一方,表面上,林毅夫先生是经济学家,我看,实际只是个为官员讲话,官方经济政策粉饰背书的秘书类人物。
在实践层面,2015年,16年到现在2年多时间里,行政力量与经济规律双方有过数次惊心动魄的较量;
第一次较量发生在股市,
为提振经济,不知谁的主意,开始人为拉抬股市,主流媒体发表4000点才起步的雄文,媒体大造舆论,股市好就是经济好以掩饰正在不断下行的经济形势,当股指推高到5179点时,经济规律开始发威,以连续千股跌停,无量跌停形式使股指飞流直下三千尺,震惊中外。
不过行政力量一方并不甘心失败,把责任推给所谓做空股市的敌对势力。至今还在怀疑是XX金融大鳄制造的股灾。
第二次较量发生在汇市;
为了给国内超发货币留足空间,央行突然于日将人民币兑美元贬值1000点,结果引发央行为一方,国际汇率炒家为一方的人民币汇率多空大战,央行在离岸人民币交易市场耗费超过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耗时一年多,也未能将人民币汇率空头击退,只好使用看家本领,用行政手段实行资本管制,终于稳定了人民币汇率。
第三次较量发生在房市;
这次又是央行惹的祸,央行为了推高M2,决定降低房贷首付10个百分点,后果出乎意料,导致一二线城市房价飚涨,更严重的问题是出现了大量首付贷,即首付款也是从银行借来的,导致银行风险大增,被迫在国庆前夜下达住房限购令。至今行政限购,限售的金牌不下十道,但房价并未完全打下去,还在蠢蠢欲动。
为什么如此强硬行政措施也打不倒房价,原因很简单,央行还有一块真金牌不敢拿出来用,这就是全面停止一二线城市的房贷。只要这块真金牌一出,即使全部限购行政令都取消,房价泡沫也必定破裂。
你富人有钱,你炒房客有钱,尽管用1000万,800万现金去北京上海买套房,但遗憾的是90%的刚需者却都因此买不起房,没有了这些刚需接盘侠,看这房价还能涨到哪里去。
接下来,行政力量与经济规律的较量还可能在股市,债市,国企改革领域发生。斗争正未有穷期。好戏还在后头。
如此激烈较量,源头只有一个,这就是,2014年房价下跌,M2增长乏力,各种经济现象已经表明中国经济的通货膨胀繁荣周期已经结束,通货紧缩周期来临,可是我们的管理层拒不承认,加上林毅夫类经济学家的鼓噪,一定要维持中国经济的7%左右的中高速GDP增长。坚定相信举世无双的中国的超强行政执行能力能够战胜。。。。
我预测,这种行政力量与经济规律目前的较量难分胜负,但2到3年内必将见分晓,到时通货紧缩周期的第一阶段将结束,开始第二个阶段。。。
今天谈谈债务问题,这个很重要,因为通货紧缩就是紧缩货币,而现代纸币实际是由债务组成。
1,先谈国内债务和国外债务问题
有专家学者忽悠,说国内债务是左口袋右口袋的关系,所以不会发生债务危机,这种说法是对国家和人民不负责任,因为两相比较,国内债务可能造成的危机比外债更严重,因为外债是可以免除的,例如中国就免除了许多非洲国家的债务,
相反,国内债务是无法免除的,无论表面怎么减免都是一种假的减免,不是真的减免,
因为任何债务都是由债权人和欠债人双方构成,把欠债人的债务免了100万,那必定是债权人损失100万。
如果是欠银行的,不归还,银行就会破产,政府就得用财政收入来救银行,财政收入是哪里来的,是人民的血汗,用财政收入救银行,财政收入不够了,政府就得欠债,欠债多了,政府也会破产,
如果政府利用手中掌握的印钞机直接印钞票来弥补财政开支,那纸币就将失去信用,就会变成真正的纸,远有金圆卷,近有津巴布韦元,
到时官员就得面临保政权还是救银行的选择。不用说,只能抛弃银行,金融危机就来了。
谁还要说国内债务不会引发金融危机,谁就是对国家对人民不负责任。
2,什么是债务的真实归还,什么是债务的虚假归还
举例,某豆腐店老板借了1000元,年利息100元。年初借钱时每片豆腐价格1元,到了年底可能会有如下3种情况;
1,豆腐价格没变,还是1元/片,老板卖出1000片豆腐,获得1000元,再从利润中取出100元,连本带利归还了1100元,这就是真实还债。
2,豆腐价格涨价,1片/2元,老板只需要卖出550片豆腐就连本带息归还了1100元,老板不但白用了借来的钱,还赚了450片豆腐和省了100元利润。这就是虚假的债务归还,对欠债者十分有利。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用房贷购房,随着房价上涨,购房者不但白从银行借了钱,还大赚一笔,
这就是为什么在通货膨胀,物价不断上涨周期,人们会尽量贷款购房,进一步推动房价上涨,又进一步鼓励人们贷款购房,推动房地产大发展的真实原因。
但这是一种虚假还债,是有严重后果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下一步的痛苦的通货紧缩周期。
3,豆腐价格下跌,年底豆腐下降到0.5元/片,这时老板必须卖出2000片豆腐才能得到1000元再加上100元利润,才连本带利归还了1100元,
这就是通货紧缩下债务加重的例子,欠债人债务大大加重。
当今中国总债务已经接近200万亿,一旦进入通货紧缩周期,债务将不断加重,大家可以想象那将是一副多么恐怖的经济画面。
下面再谈谈什么是存量资金之间的借贷,什么是信用货币的借贷,即;什么是直接融资,什么是间接融资。。。
现在谈谈什么是直接融资,什么是间接融资,即;什么是存量资金借贷,什么是信用货币借贷。
简单说就是债务分两大类;
第一大类是老百姓,企业之间的借贷,这类就叫直接融资。
第二大类是老百姓,企业从银行贷款,这类就叫间接融资。
现在分别谈谈二者之间的区别和特点;
第一类直接融资是不创造信用货币的,是已经存在于市场上的存量资金,市场上的存量资金是携带价值的。
例如,你拿到一个月工资5000元,将其中1000元借给你的朋友,这1000元是你劳动换来的,携带了你的劳动价值。
第二类间接融资时由银行和借贷者共同创造了信用货币,但这些货币是无中生有创造的,这些货币是不携带价值的,或者说,这些货币只是携带了借款者答应按期归还的承诺。
例如,你从银行贷款100万购房,10年期,你和银行共同创造了100万信用货币,但这100万是没有携带价值的,只是携带了你10年期归还的承诺。
假诺你10年内没有归还这笔欠款,就会成为银行烂帐。市场上最终也会减少100万流通货币。
下面说说直接融资消费和间接融资消费之间的一个很重要特点,这个特点网友一般不会留意,但却很重要,对我们分析经济现象很有用处。
我们还是举例说明;
举例1,某工厂有10个相互熟悉的工人,都想买辆新自行车,如是他们同意每人每月从工资中拿出10元钱,合计每月有100元,然后抓阄决定谁先用的秩序。
这就是直接融资,是存量资金的借贷消费。这种借贷消费有个特点,它不会增加自行车的销售数量,例如,自行车最大销售量只能是10辆,不会增加,但却可以使大部分人提前消费,从而对生产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举例2,某工人从银行借100元购买了自行车,自行车厂收到这100元又存入银行,银行又将这100元借给另一个工人,也购买了一辆自行车,自行车厂收到后支付给原材料厂,再存入银行,银行再次借出去。。。
这样,通过这种借贷消费,同样是100元,却大大增加了自行车的销售量,使原本只能购买一辆自行车的100元变成可以购买5辆,10辆,如果举例1中的10个工人都从银行借钱购买自行车,那自行车销量就是是几十辆。而不是10辆,因为更多工人也可以用同样办法提前消费自行车。
所以, 两相比较间接融资更能促进生产。
俗话说,有利就有弊,虽然直接融资借贷消费不能增加自行车销量,但这种消费办法健康,良性,不给下一步经济发展留后遗症。相反,间接融资的借贷消费虽然能快速推动经济发展,但也会产生很大弊病,例如物价上涨,债务累积等等。
简要说;直接融资消费不会产生通货膨胀的经济繁荣周期,同时也不会有通货紧缩的经济衰退周期。
间接融资则相反,将会产生通货膨胀的繁荣周期,同时也会产生繁荣之后的通货紧缩的经济衰退周期。
今天刚好看到凤凰台一篇有关日本债务的文章,这对我国应对通货紧缩很有借鉴意义,怪不得财政部长肖某前往日本听日本央行行长介绍应对通缩的经验。
(第六次中日财长对话在日本横滨举行(日)
日本政府债务继续攀升,今年达到约10万亿美元,是日本GDP的245%,换个国家早就崩盘了,但日本国民,政府,外界对此似乎无动于衷,一切都很平静。
这是为什么呢,
1,日本国债利率极低,几乎是零利率,最多在0.5左右,因此利息负担轻,日本政府还能承受得起。
2,日本国债主要用于公务员开支和财政开支,也就是说,是直接用于消费,不用于基础工程建设,这就能起到刺激经济作用。
3,一个强大的由日本企业组成的海外军团几乎再造了一个海外日本,每年海外GDP超过3万亿美元,大量的海外收入支撑着日元汇率。
4,日本央行近年大规模量化宽松,用大量的印刷纸币替代信用货币,计划直到日本通胀达到2%,再转而升息。
对比一下日本,中国如果在房产泡沫破裂后能够达到日本这个效果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所以目前中国管理层应该总结日本经验,找出妥善的办法来应对日益加重的通货紧缩,令人遗憾的是,管理层至今不愿面对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通货紧缩周期,经济下行不可避免,房产泡沫破裂不可避免,反而采用各种行政手段锁住房价,强行维持GDP中高速增长。
如果错过最佳调整时期,像目前这样靠行政手段硬撑,后果真的难以预测了。或者欲求日本这样的效果都难了。
网友们有个特别不理解的是,央行掌握印钞机,必要时可以大印钞票,钞票多了不就通胀了吗,怎么会通缩呢,
其实央行并没有网友们想象的那么神通广大,不但中国,世界各市场经济国家的央行都是焦头烂额,不堪重负,有央行官员感叹,不能事事都靠货币政策。
为什么央行货币政策会受制约呢,印钞机也不是那么好开动的呢,我今天试着从最基本经济原理谈谈,与网友共同探讨探讨,
一般来说,央行有两大任务;
1,给市场提供货币流动性,就是说不能让市场缺钱。
2,推动M2不断合适增长,保持和尽量延续通货膨胀的繁荣周期
我们先谈央行的第一大任务;保持市场上的货币流动性
什么是货币的流动性。什么是钱荒。
大家记得90年代初的三角债吧,这就是因为缺乏流动性引起的,还是举例说明,通俗易懂;
举例1,有甲乙丙三人,甲欠乙100元,乙欠丙100元,丙又欠甲100元,这时,甲从银行借了100元,如是甲归还乙100,乙归还丙100,丙再归还甲100,甲再将这100归还银行。
从这个例子我们明白如下道理;
甲乙丙三人虽然相互都欠债,但都有偿还能力,只是缺少100元货币,这就是缺乏流动性
银行借给甲100元,这就是提供流动性,解决了甲乙丙之间的债务问题。
把这个例子扩大到国家,甲乙丙之间的欠债就像一个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欠债,因为缺少货币流动性,会造成三角债,资金紧张,这时央行向市场释放货币,这就是提供流动性。
有人把这种流动性当成钱荒,这是不正确的,因为钱荒是另一种货币现象。
什么是钱荒?
举例2,还是像前一个例子一样,甲乙丙相互欠债100元,不同的是,这种欠债是有利息的,假设利息都是5元,这时银行提供100元流动性就不够了,需要提供115元才能解决他们之间的债务,如果银行提供的流动资金少于115元,那么甲乙丙之间的债务就无法结清,就会闹钱荒。
放大到一个国家也是一样,如果一个国家债务不断增多,利息量也会越来越大,央行需要向市场补充的货币量就会越来越大。
对于第一类货币流动性问题,央行是很好解决的,但是钱荒问题就很难解决,因为利息是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解决的,不仅仅是一个货币数量问题,如果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央行脱离物质财富的增长去满足钱荒的货币需求,那就本末倒置了,那就是货币游戏了,那就是虚假的债务归还了。
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否,央行是无能为力的,因此钱荒问题也不是央行可以单独依靠货币政策解决的。
看看,这第一个任务央行就很头疼,就麻烦多多,如果再加上第二个任务,即;推动M2适度增长问题就更难了。。。
先插一段,评评最新的月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和到位资金数据。这是我特别关注的数据,因为这是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是判断通货紧缩状况,M2增速的重要数据。
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9%,比1到3月下降0.3个百分点,投资总额14.43万亿。
月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是负增长1.4%,到位资金总额;15.57万亿
固定资产投资是正增长8.9
而到位资金却是负增长1.4
这充分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后劲严重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还将继续下降,
我们知道,固定资产投资是推高M2增速的一个主要推手,这个主要推手没力量了,M2就将继续下行,通货紧缩不可避免。
网友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到位资金与投资总额比例仅仅只有8%了,
即;到位资金15.57万亿-投资总额14.43万亿=1.14万亿
1.14万亿差额除投资总额14.43万亿=8%。
这是啥意思呢,这表示固定资产投资执行部门有100元投资计划,但手上却只有8元资金可用,这在投资增速不断下行大环境下,是没办法继续维持原有投资增速的。
对比早几年情况就知道了。
2013年这个比例是35%,意味着投资部门有100元的投资计划,手上有35元可以安排。
2014年这个比例是28%,
2015年这个比例是21%
2016年这个比例是19%
现在,2017年4月这个比例大幅下降到了8%,固定资产投资必定继续下跌,结果必然是M2增速下行,通货紧缩加剧。
如果我们要关心房价,就更应该关心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可以说固定资产投资是M2增长的决定性数据之一,M2上不去了,房价还想上涨吗,门都没有。
天涯那些把房价与美元加息,缩表,汇率联系起来的观点并没有抓住影响房价的最主要因素。
现在谈谈央行的第二大任务;保持适当M2增速推动经济增长,尽量延长通货膨胀繁荣周期。
中国从2000年开始就一直是依靠温和通货膨胀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尽管货币严重超发,但CPI长期保持温和增长,长期在3%左右。
为什么温和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呢?
想想看,消费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特别是住房价格不断上涨,手上货币不断贬值,自然会刺激人们的消费,一个人的消费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收入增长又反过来推动经济增长。市场岂能不繁荣。
想想看,工厂进了原材料,几个月后原料涨价2%,产品生产出来又涨价1%,什么也没多干,就增加3%的纯利润。投资岂能不增长。
因此,在通货膨胀繁荣周期,只要央行保持货币总量适度增长,长期维持温和的通货膨胀就能维持经济的繁荣,
也就是,要维持GDP增速就得保持M2适度增长,反过来,如果央行无法继续推动M2增速,经济下行就成为必然。
在通货膨胀上升周期,央行的工作是很轻松的,只需要压制M2过快增长就行,因为这时经济发展快,干什么都赚钱,大家都愿意借钱消费,借钱投资。而经济总体上债务又不高。
例如,2009年M2增速高达27%,2010年高达19%,其后2年,央行就将M2增速压到14%以下,因为此时央行只要严控银行贷款额度就行了。
但通货紧缩周期开始后,央行的保持M2适度增速就难了,因为此时经济下行,干什么都难赚钱,债务总额又越来越大,借钱的人减少,借出钱的央行风险又越来越大,
众所周知,借贷是双方的,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借钱的人不愿意借,银行就不能创造信用货币,M2增长就难。
其实,中国经济早在2014年就房价下跌,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实际已经进入通货紧缩周期,当由于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强行维持了2015年的M2增速13%以上。
是什么样的特色体制能够逆经济规律而动呢,这就是大量的国企和只管借钱不管还钱的地方政府。
例如,2015年民间投资增速断崖式下跌到2.8%,而国企相反,投资增速仍然保持20%以上,众所周知,民间投资下降时因为投资没效益,回报低,这是经济规律的作用,可是同处一样经济环境中的国企仍然不顾效益,保持了投资高速增长。
因此,2015年央行借此勉强完成了M2预定增速任务。
但是到了2016年情况就不同了,债务高达180万亿,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下降,财政部发文严控地方政府过度借债,去产能,去杠杆等,央行推高M2增速环境恶化。
所以,央行未能完成年初预定的M2增长13%左右的任务,2016年M2增速仅为11.3%,比预定目标低1.7个百分点。可见央行推高M2增速已经有心无力了。
例如,2016年初,央行为了完成M2增长任务,决定增加个人信贷,发文减低首付购房贷款10个百分点,不料造成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房价大涨,超出央行预期结果,不得不于国庆前夜发出限购令。
对此,周行长在后来的公开场合解释,房价上涨不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预期后果,充分说明,减低首付比的货币政策原意决不是为了救房市,更不是要推高房价,而是要尽力推高M2,以完成年初M2增速预定目标,结果出乎意料,没达到预定目标,还创下房价飙涨的大祸。
可见央行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保持M2预定增长目标了,这就是通货紧缩已经到来的铁标准,硬指标。
所以,天涯有许多网友总是用货币乘数来预测M2增长极限,用缩表和基础货币的多少来预测M2的增速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没有抓住要点。
这些网友不明白,M2增速的是由借贷双方推动的,不是银行和央行单方面推动的。
我们明白以上道理后就知道,央行的麻辣粉,酸辣粉,一天放水4000多亿就是什么通货膨胀来了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其实这些大放水完全是央行的无奈之举,是担心钱荒而被迫释放的流动性。否则,这两年央行一直在货币放水,为什么无法完成M2增速目标呢。
有网友建议,多谈经济原理,少预测,我很赞成这种观点,因为经济原理了解的越多,分析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就越清晰,就越能够正确分析过去,看清现在,预测将来就水到渠成了。
当前网友们最纠结的就是房价,如果我们就房价去看房价是看不清楚的,这需要从最基本的经济原理着手,例如什么是GDP,什么是等价交换。
今天就来谈谈什么是GDP,什么是等价交换;
1,什么是GDP
简要说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的,可供消费的全部商品,例如,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包括服务劳动商品,例如,医疗,教育,理发,按摩等等。
请网友注意以下2点;
1,所有GDP全部是劳动产品,就是说,GDP都是劳动创造的,非劳动不能创造GDP。
逻辑推理,所谓土地升值,房产升值,股市,债市盈利等等都是虚假的,或者说,只有其中部分耗费了劳动的成本部分才是实实在在的GDP。
例如,房屋的建设成本每平米只有约2到3000元,只有这部分才是真实的GDP,其它部分都是虚假的,所谓升值部分其实都是来自其他劳动者创造的GDP。
比如,北京现在房价每平米价约5万元,成本只有3000元,那么这多出的4.7万元就是虚假的GDP。或者说是其他劳动者创造的GDP。
如果某人卖出一套100平米北京房子,得到500万,其中470万就不是该人创造的GDP,因为这不是他劳动换来的,如果他用这470万去消费柴米油盐酱醋茶,那就是侵占了生产这些商品的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这些生产470万价值的劳动者就得不到足够的回报。
我们还可以逻辑推理出;
2016年中国约有7亿劳动者,创造了74万亿GDP。就是说这74万亿是7亿劳动者的劳动成果,理所当然应该将这74万亿公平合理的分配给这7亿劳动者。
逻辑推理,任何7亿劳动者以外的非劳动者多分走一元,这7亿劳动者就会少分配一元,或者说,任何非劳动收入多一元,7亿劳动者的回报就会少一元,例如,股市炒作赚100万,劳动者就会少100万可供分配。
由此我们明白一个非常重要的显而易见的道理,劳动者越是能得到合理回报,劳动积极性就越高,经济才能越快发展,反之亦然,因此一个国家的管理层一定要尽量减少非劳动收入,减少非劳动者,才能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
现在,我们还面临另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这就是在7亿劳动者之间如何分配这74万亿GDP,怎样分配才合理,才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另一个基本经济原理;等价交换
2,什么是等价交换
简要说就是;一个劳动者在一定量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与另一劳动者在相同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另一种商品进行交换。(注意,是不同商品的交换,不是同一种商品交换)
甲猎人擅长捕猎山羊,用自己5小时劳动时间捕获的一只山羊去交换乙猎人的10只野兔。甲觉得很划算,因为他自己捕猎10只野兔需要花费10小时劳动时间。
乙猎人擅长捕猎野兔,用自己5小时劳动时间捕获的10只野兔与甲交换一只山羊,乙也觉得很划算,因为乙自己去捕猎山羊需要10小时劳动时间。
这样,甲用自己5小时劳动时间捕获的一只山羊与乙同样花费5小时劳动时间捕获的10只野兔交换,这就是等价交换。
等价交换的结果促进了甲乙之间的劳动分工,甲乙将会更专注于各自擅长的捕猎商品,努力提高效率,就能交换到更多商品了。
等价交换促进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是人类发展经济的最大推动力,经济越是发达,分工就越细。而只有等价交换才能促进分工,破坏了等价交换就会破坏劳动分工,从而影响经济健康发展。
问题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商品价格不受人为力量干预的公平市场,才能有利于等价交换,只有一个价格能正确标示商品中所耗费必要劳动时间的市场,等价交换才能顺利进行。
例如,甲乙猎人各自用1元来标示1小时劳动时间。那么;
甲的山羊就会每只标价5元,野兔就会标示每只2元
乙的野兔就会标价每只1元,山羊就会标价每只10元。
理所当然,甲只会用自己的山羊去交换乙的野兔了,这样交换才对自己有利。如果甲乙把价格乱标一通,要么就无法交换,要么就是错误的损害其中一方利益的非等价交换,从而破坏双方之间的劳动分工,最终对甲乙都不利。
所以,著名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就认为,一个自由竞争,公平交易不受人为干预的市场,交易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会自动形成等价交换,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所以萨伊反对从消费端刺激经济,更反对借贷消费,因为借贷消费会破坏价格形成机制,会增强某种商品的消费能力,导致某种商品价格在这种借贷消费的刺激下上涨,从而破坏市场的自由竞争,公平交易,进而破坏经济健康发展。
举个现实例子大家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举例,中国在1998年前是不能从银行贷款购房的,人们的购房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实行10年,20年,甚至30年期的贷款购房后,相当于10倍,20倍的增强了人们的购房能力,从而导致房价不断上涨,结果造成房价的严重的非等价交换。
比如,一个人辛苦劳动十年,还顶不上另一个人10年前在北京贷款买套房的收益,
比如,一个人辛苦劳动1年还买不起北京的一平米房子。
这就是今天中国现实发生的惊人的非等价交换,完全破坏了市场的自由竞争和公平交易。
所以,今天为什么大多数人都痛恨高房价,因为高房价制造了严重的不公平交易,普通人说不出其中的经济道理,只是凭直觉也能感受到。
所以,破坏公平,公正,破坏经济健康发展的高房价是天理不容,经济原理不容,继续维持高房价,必将受到经济规律的严重惩罚。
现在评评七剑网友的通货紧缩观点,虽然七剑网友与我都认为中国经济进入通货紧缩,但理论观点不一样。
七剑网友把通货紧缩与外汇储备挂钩,认为外汇储备是中国发行货币的抵押物,如果外汇储备减少,中国货币总量M2就会紧缩,如果外汇储备枯竭了。。。好像就不得了,中国经济似乎就会崩溃似的。。。。
我认为七剑网友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我不得不站出来说说,因为七剑的帖子点击量那么大,评论那么多,影响那么大,我就不得不知无不言了;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看七剑网友的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1,从货币发行原理角度看
2,从中国和日本的外汇储备的不同看
首先我们从货币发行原理角度谈谈
货币发行无非是下面四种方式;
1,金银货币发行,金银货币发行人人平等,谁获得金银说就可以发行,完全的金银货币体系是不要中央银行的,
2,金本位货币体系,早期是各个私人银行依托本行存储的金银数量按1比1方式发行,胆子大的银行可能按1;1.5,甚至1;2或更多倍数发行纸币(票据),但发行纸币多了,该银行就得承担破产的风险,那时是没有中央银行的,没有国家政府来为私人承担风险,所以那时的各个银行不得不自我约束,所以金本位时代,在没有中央银行之前的金本位体系,实际也是没有货币超发的。因为那个银行超发纸币,那个银行就得承担破产风险。
3,脱离金本位的完全纸币体系,一般有如下几种纸币发行方式
1,依托债务而发,例如美国,依托国债而发
2,依托外汇储备而发,例如中国
3,美元联系汇率制,例如香港,依托1美元就可以发行7.8港元
4,与物质产量挂钩,例如30多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依托物质数量增长发行纸币。
以上货币发行机制都必须由中央银行控制,以上发行的纸币都是基础货币,即由印钞机印刷出来的纸币。又称种子货币,因为依托这些基础货币又可由银行创造出大量信用货币,市面上流行的其实大多数是信用货币。
世界各市场经济国家的基础货币数量都不多,主要是依托基础货币派生的信用货币,那么100元基础货币能派生出多少信用货币呢,这就有个所谓货币乘数问题。谁来控制这个货币乘数呢,毫无疑问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
那么中央银行是如何控制各个商业银行创造信用货币的呢,这就是靠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就越低。反之亦然。
中国现在存款准备金率是16.5%,所以中国的货币乘数大约是5.3,而基础货币是约30万亿,基础货币又主要由外汇储备占款组成,高达23万亿。
所以七剑网友据此推算,中国约有30万亿基础货币,按货币乘数5到6算,中国M2扩张最大量就只有173万亿。
所以,如果外汇储备大量减少,就是基础货币大量减少,那么M2就必定收缩,通货紧缩就来了,如果外汇储备全部耗光,那还得了,中国金融,中国经济就必定崩溃了。。。云云。
如果我们明白了以上纸币发行原理,就知道七剑网友是吉人忧天了,道理很简单,即使中国外汇储备耗光了,央行还可以用其它方式发行纸币,掌握了印钞机的央行不愁没有基础货币。
现在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外汇储备与日本的外汇储备有什么区别。
2,中国的外汇储备与日本的外汇储备之区别。
1,日本的外汇储备是财政收入购买的,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央行印刷基础货币收购的。
为什么中国的外汇储备不用财政收入购买,而要用基础货币购买呢。原因就在于日元是完全自由兑换货币,而人民币是不能完全自由兑换的,资本项目一直是受行政管制的。
那么,为什么会因为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而不得不用基础货币收购外汇储备呢,原理是什么呢。
中国常年是对外贸易顺差,每年外贸顺差高达数千亿美元,所谓顺差就是出口多,进口少,这样银行收到的美元很多,但进口商不需要那么多美元,导致大量多余美元聚集在各个商业银行,占用商业银行大量人民币,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央行就不得不把银行多出的美元收购上来,成为外汇储备。
问题是中国的外贸顺差数量庞大,需要大量人民币,根本不可能用财政收入来收购,结果央行不得不开动印钞机,印刷基础货币来收购。
日本不一样,日元是可以自由兑换的,日本虽然也是常年大量外贸顺差,由于日元是自由兑换的,汇率就可以随着市场波动,当商业银行美元增多时,日元就会升值,进口商品变得便宜,进口商就会加大进口,美元需求就会增加,这样商业银行的美元外汇就不愁卖不出去,就不会有美元大量堆积在日本银行的情况了。
所以日本央行收购美元外汇储备是另有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日本政府要干预日元汇率,由于日本出口能力强劲,日元不断升值,日本央行为了压制日元升值过快和过多,就用财政收入从市场收购美元,以压制日元升值。
时间一长,日本政府就累积了相当数量的外汇储备,所以,日本的外汇储备与日元汇率相关,与货币发行无关。
2,日本的外汇储备可以用于国内民生,但中国的外汇储备不可以,这又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因为日本的外汇储备是财政收入收购的,所以,日本政府可以随时在市场上卖出美元外汇储备收回日元用于国内民生。
例如,日本遇到核电灾害了,缺钱用。日本政府就可以卖掉一点美元收回日元救急。
中国外汇储备不同,不能用于国内,如果用于国内就相当于二次结汇。是很荒唐的。
大家想想,如果财政部卖出100亿美元,收回700亿人民币,但这100亿美元又进了商业银行,又成为多余美元,又被央行用基础货币收购变成外汇储备,理论上这100亿美元就可以反复兑换人民币,无数次兑换成人民币,这不是很荒唐,违反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吗。
这个道理,一开始连央行自己都没搞清。
例如,2000年初,中国为了给四大国有银行注资,拿出上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兑换成人民币向四大国有银行注资,当时外管局官员还说,这是外汇储备使用创新,后来有经济学者指出这是外汇储备二次兑换,不合逻辑。
央行这才知道错了,连忙发行1.6万亿特别国债,购买了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成立了一个中投公司来管理这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这就是在股市大名鼎鼎的中金公司的来龙去脉。
现在我们明白了,央行依托外汇储备发行基础货币完全是无奈之举,央行自知理亏,所以用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锁住这20多万亿基础货币,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高达16.5%,还曾经一度高达21%的原因。
当我们明白以上道理后,就知道,即使外汇储备耗光,影响的将是人民币汇率,而不是因缺少基础货币而造成通货紧缩,因为央行还有其它办法印钞,例如,向美国学习,以国债作抵押来发行人民币。
现在谈谈通货紧缩周期,为什么是“现金为王”的道理。
先从实践看;
假设,你今年首付20万,贷款80万购买了套房。如果明年房价下跌50%,那你的房子就成了负资产,这时银行会要求你追加30万,你一算,划不来,必定会选择放弃这套房,银行将这套房拍卖50万,结果银行亏30万,你亏20万。对社会来说就损失了50万流通货币,
相反,如果你没有买房,你就手中有20万现金,你财务状况与贷款买房是天壤之别。
这就是现金为王对个人家庭经济影响的具体例子。
网友要特别注意,现金为王是指双向的,就是既不要贷款消费,也不要冒险理财,因为在通货紧缩周期中,借钱的和借出钱的往往都是双向损失,即借贷者和贷款者会同时受损,例如,上面的例子说明银行也是受损者,如果银行把你的贷款与某个理财产品挂钩,那么买这个理财产品的也会同时受损。
所以在通货紧缩周期,不但尽量避免贷款消费,还要尽量保守理财。这就叫“现金为王”
为什么会是双向损失呢,为什么会同时造成M2收缩呢,这就需要从纸币体系的源头上谈谈。
众所周知,现代纸币体系中的货币总量中基础货币占少数,绝大多数流通货币都是信用货币。而信用货币是借贷双方共同创造的,所以,如果债务违约,不但借贷双方同时受损,债权和债务同时消灭,也同时消灭了他们共同创造的信用货币。造成通货紧缩。
前面的那个例子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这与纸币体系的货币依托债务而发行特点是相符合的。即;货币依托债务发行,又会随着债务的违约而被消灭。消灭债务的同时也就消灭了货币。
纸币体系的这个特点与金银货币体系是完全不同的,在金银货币体系中,无论债务怎么破裂,是不可能消灭金银货币的,金银是金银,债务是债务。二者不会像纸币体系中的纸币一样,同生同灭。
请网友务必注意,以上科学道理,主流媒体,主流经济学者是不会告诉你的,因为一旦这个道理被挑明,一些把戏就玩不下去了。
例如,有人希望在债务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去杠杆,甚至在债务还在攀升的同时去杠杆,这不是逻辑不通吗。因为杠杆就是债务,债务不减少怎么可能去杠杆?
同时,去杠杆,降低债务必定就会收缩货币,M2增长必定受到限制,如果真的要去杠杆,就必须更改现在的M2增长公式;
现在的M2增长公式;预估GDP增长率+CPI增长率+2到3个百分点。
例如2015年的M2增长目标就是;预估GDP增长6.9+CPI增长率3%+3个点=13%左右。
如果真要去杠杆,那M2增长公式至多应该是;预估GDP增长率=M2增长率。
例如,2015年的M2增长目标就是;预估GDP增长6.9%=M2增长6.9%左右,而不是13%左右
今天谈谈央行印钞问题,许多网友都认为央行掌握印钞机,必要时可以印钞放水,只会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怎么可能发生通货紧缩。
实际上,央行印钞是受客观条件限制的,或者说是受经济大环境限制的,目前中国已经处于通货紧缩周期的经济大环境,只要房价高企,房产泡沫不破裂,央行就不可能印钞。
为什么,今天从央行角度来分析分析;
1,央行手中实际掌握大量已经印刷好了的人民币,这就是外汇占款,高达20多万亿,如果需要,央行只需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就能释放出大量基础货币。
2,央行凭什么印钞,总不能无锚印钞,如果外汇储备增加,印出的钞票也只是增加外汇占款而已。
如果像美国一样,政府用国债作抵押印钞,或者要求商业银行购买国债,那就得修改银行法,据说,1994年,央行在总结90年代当时发生的大通胀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制定了银行法,规定政府不能向银行透支。
3,即使印钞,还有个怎么发出去的问题,一般来说有如下四种发出去的办法;
1,直接印钞,让后向老百姓发钱,理论上可行,实践上行不通。
2,发给商业银行,但商业银行不是资金最终使用方,商业银行还得以借贷方式发给企业或老百姓,但在资本边际效益不断下降,也就是干什么都不赚钱年代,老百姓,企业不借怎么办,钱就只能堆积在银行了。
3,以酸辣粉SLF。麻辣粉MLF,PSL等短期工具发出去,但这些都是短期释放流动性工具,是解决流动性紧张问题,到时得收回去。
唯有PSL有3到5年期限,但目前只有国家开发银行一家在用,是专款专用,我观察,这实际是一种变相的财政扩张。
4,突破银行法(如果有的话)由财政部发行国债,央行印钞购买,或者商业银行购买(创造信用货币)也就是由政府,财政部把印钞的钱用出去。
从以上四种把钱用出去的方式来看,目前央行根本就不可能印钞,也就是不可能通货膨胀,只有通货紧缩。
有网友会说,麻辣粉,酸辣粉等短期货币释放工具不是正在大量使用吗,最近的麻辣粉甚至还把期限延长到1年,短期都快变长期了,
其实这些粉都是央行因银行资金紧张,为防止钱荒而释放的流动性,本身钱就紧张,就闹钱荒,怎么可能造成通货膨胀。
还会有网友说,现在M2增速还远远高于GDP增速,还是会通胀,对此我将另外撰文谈谈。
所以,如果央行要印钞,只有采用第4种办法,即突破银行法,但在房价泡沫破裂之前是万万不可使用的,否则将会产生严重不良经济后果,
为什么,这得谈谈市场经济中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经济规律,即;资本边际效益下降规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称为;资本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
资本边际效益下降规律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吴敬琏先生在2014年就说过,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资本投资边际效益下降阶段,所以不要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否则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GDP高点低点都没关系,重点是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
不过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的资本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以扩展我们的经济知识范围,而且马克思的资本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更为科学,更为宏观。剖析得更为深入和透彻。
1,什么是资本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
简单说就是;随著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制造技术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使用机器设备越来越多,使用人力越来越少。也就是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越来越大,人力资本投资比例相对越来越小。
按马克思理论,利润,即剩余价值来自人力资本,固定资本只是向商品转移价值。随着生产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利润率也就越来越低。
生产制造业的资本利润率下降,必然会导致其他行业的资本利润率也会随之下降,因为资本是逐利的,那个行业利润率高,资本就会扑向哪里,直到把各行各业的平均利润率逐渐拉平。
这就是马克思资本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还是举例说明,通俗易懂;
举例;某鞋厂10年前有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100万元,有工人100名,年利润10万元。
该鞋厂资本利润率;10万÷100万=10%
10年后,该鞋厂不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用新的先进的机器设备代替人力,固定资产增加到500万,工人减少到50个,利润还是10万。
该鞋厂资本利润率下降为;10万÷500万=2%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固定资产投资越多,生产设备越先进,自动化程度越高,资本利润率反而越低。
我想这颠覆了一些网友的三观吧,许多网友应该一直认为,技术越高,生产自动化程度越高,利润率就应该越高。没想到吧。(编者按:此处异议较大)
但是,如果马克思的资本平均利润率规律是科学的,那么就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例如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等,不过这里我们按下不表,立竿见影的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在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通货紧缩周期的大环境下,房价泡沫未破裂前,央行不能采用印钞,财政扩张的办法。。。。
二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生产技术飞速发展,制造业自动化,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到1980年代资本平均利润率递减规律开始发生作用,西方资本,西方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向三世界劳动力便宜国家转移。中国就是最大接受国之一。
经过30来年的引进外资和技术,中国生产制造技术也突飞猛进,开始大量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制造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普遍,进入2010年代,资本平均利润率递减规律也开始在中国起作用,大量中国资本也开始出国投资。部分制造业转而寻找劳动力更加便宜的东南亚和非洲国家。
问题是,此时的中国尚不具备大规模对外投资的基本条件,因为中国还未进入高收入国家,转移出国的制造业生产的商品无法返销中国,因为中国本土生产的商品仍然便宜,这样中国经济无法受益于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
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制造业完全不同,西方国家大量制造业转移中国后,又大量返销廉价商品,使西方国家的经济和老百姓都受益于这些廉价商品。
遗憾的是,中国管理层并未明白这一点,反而错误的鼓励对外投资,导致2011年后,中国资本外流不断加剧,2014年更是首次出现对外投资逆差,引发人民币贬值,管理层才意识到这种错误,反过来又加严实行资本管制,锁住资本,限制资本外逃。
以上回顾,充分说明资本在国际间受资本平均利润率递减规律支配的趋利性流动,
同样的道理,国内资本也会受趋利性支配,哪里赚钱哪里去,遍观中国各行各业,仍然是房地产一枝独秀,至今仍然是中国最赚钱行业,2016年的房价暴涨,更是让房地产业赚得盆满钵满。
如果不是2016年国庆前夜的紧急限购令和随后的一系列行政管制,全国各路资金必定集中炒房,直到房价泡沫破裂,拉平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直到房地产业像其他行业一样难赚钱,资本才会收手。
这就是资本平均利润率减低规律的威力。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预见,如果管理层在房价依然高企,房地产行业仍然是中国最赚钱行业情况下,开动印钞机,财政扩张来继续维持所谓GDP中高速增长,那么所投入的货币必定再次推高房价,直到房产泡沫破裂。
这时的经济危机将变得更为严重,银行告急,企业告急,地方财政告急,股市,债市房奴告急,管理层急需大量资金救市,可是这时的管理层已经因为过早开动印钞机,过大规模实施了财政扩张,已经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救市了。
其严重后果真的不好说了,只举一例就可见其后果的严重性。
假设中国的高房价再撑住一年,甚至2年,那么2016年,2017年,甚至2018年的高价购房刚需者怎么办,仅仅这些成千上万的房奴所引发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就是中国经济和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用个通俗的比喻就是;中国现在的高房价就是股市的6000点,如果现在实行印钞加财政扩张,就会一举把房价推高到7000点,后果是什么,不用脑袋想,用骨头想都知道。
有网友认为,现在M2增长还有11%左右,远高于GDP的6.7%的增速,货币增长仍然远快于GDP实体财富增长,怎么会通缩呢,应该还是通货膨胀啊,现在我就来解释解释,欢迎网友批评指正;
这其实是一种数学对应关系,虽然总体上货币数量仍然快于实物商品增长,但是由于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下降,所以物价实际将是下降的。
例如,原有货币数量增长与商品数量增长比例是3比1,即;每1元商品增长对应增长3元货币。逐步下降到1元商品对应2元货币增长,那么,在这个下降过程中物价必定也是一个下降过程。
例如,某小国第一年货币数量增加300亿,商品增加100亿件,第二年货币数量增加250亿,商品数量还是增加100亿件,第三年货币数量增加200亿,商品数量增加100亿件。那么列出该国物价增长如下;
平均商品价格;300亿÷100亿件=3元/件,第一年。
平均商品价格;250亿÷100亿件=2.5元/件,这是第二年
平均商品价格;200亿÷100亿件=2元/件,这是第三年。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尽管该国货币数量增长每年都快于商品数量增长,但实际物价却是下降的。至少涨幅必定是下降的
我们可以用这几年的中国GDP增长与M2增长近似实例来说明,大家就更清楚了;
假设;2013年GDP是60万亿,M2是100万亿,从2013年到2017年每年GDP增长都是7%,而M2增速每年逐步降低,从13%减低到10%,那么这几年的物价必定是逐步下行的,即使每年的M2增速一直快于GDP2增速;具体排列如下;
2014年GDP净增长4.2万亿,M2净增加13万亿,增速13%,货币与商品比是;13万亿÷4.2万亿=3.09,即;3.09比1.
2015年GDP净增额4.49万亿,M2净增加13.55万亿,增速12%,货币与商品比是;3.01比1
2016年GDP净增额4.81万亿,M2净增额13.93万亿,增速11%,货币商品比是;2.89比1
2017年GDP净增额5.14万亿,M2净增额14.04万亿,增速10%,货币商品比是;2.73比1.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2013年到2017年M2增速都是10%以上,远快于GDP增速的7%,但货币增长数量与商品增长数量却是逐步下降的,对应的物价必定也是下跌的。或者说涨幅必定谁回落的。
具体化一点;
2014年是,3.09元=1元商品
2015年是,3.01元=1元商品
2016年是,2.89元=1元商品
2017年是,2.73元=1元商品
毫无疑问,实际物价一定是下跌的。现在房价被锁住了,房价不跌就只有其他商品跌价了,
就像前10多年M2增速不断升高时,房价上涨很快,其他商品上涨就比较慢了。
补充一下M2增速与通货膨胀周期和通货紧缩周期的关系。进一步明白,为什么可以通过最近几年货币增量与商品增量之比,来明确判断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进入通货紧缩周期。
有网友提出,用M2总量÷GDP总量,结论还是物价在增长,只是增长幅度小了。
首先谢谢这位网友认真看帖,网友的疑问提醒我上贴没有把我的意思完全表达清楚,现在补充一下;
上贴说的2013年到2017年近似的货币净增量与商品净增量之比;
2014年是;3.09元=1元商品
2015年是;3.01元=1元商品
2016年是;2.89元=1元商品
2017年是;2.73元=1元商品
这就是通货紧缩周期的特征,也是中国经济进入通货紧缩周期的铁证,而且这对搞企业和经商的网友是极具实际意义的,因为这代表生意越来越难做,钱越来越难赚。
为什么,我再列出2001年到2005年近似的货币净增量与商品净增量之比,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2000年中国GDP总量是9.92万亿,M2总量是13.46万亿。从2001年到2005年我们按照每年M2增速13%算。得出的各年的货币增量与商品增量之比如下;
2001年是;1.76元=1元商品
2002年是;1.81元=1元商品
2003年是;1.86元=1元商品
2004年是;1.91元=1元商品
2005年是;1.96元=1元商品
看看,与通货紧缩周期的走势刚好相反,物价无论是绝对还是相对都是在不断上涨的,这就是通货膨胀周期的特征,这种特征对于经营企业和商业的人是十分有利的,你会觉得赚钱不难,而且似乎还越来越容易。
何况,我还只是假定这几年的M2增速都是13%,实际许多年份增速都是远高于13%。
俗话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表面看通货紧缩周期的物价还是上涨的,但相对来看,实际物价是不断下行的。如果经营企业和商业的人士能据此判断出经济已经进入通货紧缩周期,就能未雨绸缪,避免经济损失了。
相反,如果物价进入绝对下降,大家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你就没有先见之明了,你就别想赚钱比别人牛皮了。
有网友建议谈谈银行的通道问题包括银行同业存单,确实应该谈谈,不过这样的问题一定要从宏观看,从经济原理看,才能看清楚,看透彻;
首先,我们要提出一个疑问,银行为什么要这样做,银行为什么能够这样做。
回答当然很简单,为了利益,银行通过同业存单,扩大可贷款资源,又通过通道将钱贷出去,据说通道贷款已经高达30万亿,银行只要赚取2%,就是6000亿,可见利益之巨大。
现在我们再看银行为什么能够这样做。
众所周知,银行搞的这些通道业务,同业存单业务的风险是很大的,而且这些风险极难评估。
例如,某银行通过债卷公司通道给第三方贷出100万,如果出问题就责任不清,查到债卷公司,债卷公司并不是资金使用者,只是收点手续费而已,查到用钱的第三方,又与银行没有合同,搅成一锅粥。
这就给银行留下了潜在风险,同时监管层也很难监管,因为这不是一笔二笔贷款,而是无数笔的巨量贷款。
结果就掩盖了银行的烂帐风险和资本金不充足问题,如果真如媒体所说高达30万亿,那么中国银行系统决不是现在这样的表面风光,而是实际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一点都不为过,所以银监会出手就是必然。
那么银行为什么要冒巨大风险,追根寻缘还得看另一方,即;借钱方。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银行必须要有强大需求才会这样做,才能这样做,那么谁是借钱方呢。
回答也很简单,2大借钱者,
一个就是房地产开发商,风风火火,一惊一乍的中国房地产有着巨大的借钱需求。
一个就是地方政府,在GDP政绩推动下,大搞基建投资,铁路,公路,地铁,办公楼,那个不要钱。
对于房地产商借的钱,银行不着急,因为有排着队在银行门口借钱买房的居民兜着,他们买房借的钱交给开发商,又源源不断流回银行,所以,居民购房贷款是银行的最优质资产,
地方政府就不同了,杖着政府的信誉,只借不还,基建投资有没有效益不用管,或者说等到基建完工,那已经是下一届政府的事了,没钱还了,怎么办,借新债还旧债,2016年地方政府就债务转换,借新还旧6万亿。可以说,地方政府的借钱需求是无限大,有多少借多少。
这样,银行,房地产商,地方政府,串通一气,你情我愿,把个通道业务搞得红红火火,直冲云霄,30万亿。
地方政府这样不顾后果借钱不能没人管,财政部去年下文规定,那些是中央可以兜底的债务,那些是地方政府必须自负其责的债务,地方政府不得不收敛。
与此相匹配,今年银监会出手整顿银行的通道业务,以防系统性风险。
现在,我们可以从宏观角度看到一幅这样的图景了;
商业银行的正规贷款和通道贷款就像两根巨大的输血管,不断向中国经济输送资金,以支撑中国的GDP经济增长,我们不能只指责银行逃避监管的通道贷款,而忽视其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作用。
所以,预计银监会的监管大棒也只能是高高举起,轻轻打下,不可能来真的,或者一棒子打死,有经济学者提醒银监会,不要为了制止一种风险,却引发另一种风险。
我预计,银监会将采取这样的行政手段来监管,形象点说就是,在通道输血管上装个大阀门,根据经济增长整体状况开大或关小,这个掌控阀门之手当然就是政府之手,行政之手。
这样,我们又看到了这样一幅中国经济全景图;
汇率,外汇储备有风险了,来个资本管制,房价飙升,有风险了,来10道金牌限购,限售,现在金融系统有风险了,再来个行政监管,
那么,接下来呢,股市风险,债市风险是不是全都来个行政干预,或许有效,或许正确,问题是,说好的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呢,
我们官员们的各种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的文件,说得头头是道,理由冠冕堂皇,无可辩驳,天上的事知道一半,地上的事全知道,或许就不必借助市场经济了。搞计划经济未必不能成为选项。
这也是我总是犹犹豫豫,不愿具体预测中国经济下一步的潜意识原因吧。
To be continoued...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胀和通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