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米舢板渔船稳性等压杆稳定性计算公式方法,谁会填写的。填写合格的参数。

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_甜梦文库
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
大连市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附件一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大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机械工业规划研究院二○一○年十二月 目 录前言................................................................ 1 一、大连市船舶行业发展状况.......................................... 1 (一)基本状况 .................................................. 1 (二)主要企业 .................................................. 2 (三) “十一五”发展回顾 ......................................... 6 (四)发展特点 .................................................. 8 (五)行业地位 ................................................. 10 (六)发展条件及优劣势分析 ..................................... 12 二、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 18 (一)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 ................................... 18 (二)行业发展趋势 ............................................. 65 (三)市场需求分析和预测 ....................................... 74 三、发展规划思路及目标............................................. 88 (一)规划思路 ................................................. 88 (二)发展原则 ................................................. 89 (三)发展目标 ................................................. 90 四、发展重点....................................................... 92 五、结构调整规划................................................... 95 (一)企业组织结构 ............................................. 95 (二)产品结构调整 ............................................. 96 (三)技术结构 ................................................ 100 (四)所有制结构 .............................................. 102 (五)区域(布局)结构 ........................................ 103 (六)调整重点 ................................................ 104 六、新兴行业和区域集聚............................................ 106 (一)新兴产业的培育 .......................................... 106 (二)产业集聚区 .............................................. 109 七、措施建议...................................................... 109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前言船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性产业,是为国防 建设和航运、海洋开发等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具有技术先导性强、 产业关联度大、资本与劳动密集结合等特点。它不仅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到综合性的促 进作用,而且能带动众多相关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大幅提高,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带动了国际造船行业市场的好转,世界船舶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中国船舶工业经 过长期积累,基础设施、造船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使得近年来中国造船完工量快速 增加。加快船舶行业发展,是提升大连装备制造业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 挥优势支柱产业作用的重要举措。一、大连市船舶行业发展状况(一)基本状况大连市处于中国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圈内的重要位置, 是中国北方地区造 船业龙头城市。 近年来, 大连市船舶工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 年均增幅在 30%以上。 2009 年,船舶工业①实现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603.15 亿元,出口交货值 346.33 亿元,利润总额 39.15 亿元,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 6.29 万人,规模以上企业单 位数 153 家,资产总额 1374.62 亿元。目前,大连已具备建造 30 万吨及以下各种类 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品的能力,船舶配套体系日益完善,船舶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也已初步形成。 大连船舶工业已经形成了以中船重工所属大连船舶重工、中远船务、中远造船、 STX(大连)造船、大连辽南船厂等造船企业和大连船用柴油机、大连船用推进器、①本规划除注明外,统计数据均为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大连市数据由大连统计局提供) 1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大连船用阀门等船舶配套企业为基础的 153 户规模以上企业,造船企业 23 户,从事 船舶配套产品生产的企业有 84 户,船舶修理及拆船企业 46 户,船舶研发中心和设计 公司 20 家,4 个有相关专业的院系(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洋大学和海军大连水面舰艇学院)。大连有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造船厂,有在 行业领先的船用低速柴油、船用阀门和船用螺旋桨的专业生产厂,有船用水声设备的 科研试验单位,还有专为海军修理舰船的大型骨干企业。 大连船舶工业历史上先后开发建造了新中国第 1 艘万吨级远洋货轮, 第 1 艘弹道 导弹潜艇,第 1 艘导弹驱逐舰,第 1 座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第 1 艘远洋油水干货补给 船,第 1 艘大型出口货轮和第 1 艘化学品/成品油轮和第 1 艘 10 万吨级的大型船舶, 设计制造了第 1 台大功率船用低速柴油主机等,在全国同行业中创造 30 多个第一。 如今,VLCC、5668TEU 集装箱船、4250TEU 集装箱船、18 万吨散货船、11 万吨成品油 轮、30 万吨超大型油轮、7.6 万吨成品油轮、23 万吨浮式生产储油船、JU2000 型钻 井平台等产品已成为大连船舶业的品牌船型、支柱产品,形成了品牌化、系列化、批 量化生产。船舶配套以船用柴油机、船用阀门、推进器、甲板机械和舾装件等为主要 产品。以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修船企业,修船能力在我国北方位居第 一。 随着中远大连造船、 韩国 STX 集团大连造船及重工、 韩国的东方精工、 斗山重工、 大洋商船以及日本今治造船集团等进驻大连和项目的实施, 大连市船舶产业优势进一 步提升,形成了以船舶重工、STX、中远造船、中远船务为支撑的大连湾、旅顺、长 兴岛三大船舶产业基地和 5 个船舶配套园,呈现强势发展的船舶产业集群。(二)主要企业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DSIC)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建造产品最齐全、最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船舶总装企业, 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始建于 18982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年,现有总资产 817 亿元,员工 8000 余人,拥有军工、造船、海洋工程装备、修船 和重工五大产业。2009 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212 亿元,销售收入 208 亿元,利润总额 17.4 亿元,造船产量 388.7 万吨,是国内首家跻身世界造船十强的企业,手持船舶 订单连续稳居世界第四位,2009 年荣膺世界最佳船厂奖。近年来,公司成功开发并 建造了 VLCC、大型化学品船、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滚装船、大型浮式生产储油轮、 半潜式钻井平台、 自升式钻井平台等多型高技术、 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品, 以及多种型号的优质军用舰船。公司占地 512 万平米,拥有船坞 10 座、船台 9 座、 舾装码头 10 公里,岸线总长超过 14.2 公里,最大起重能力 900 吨,可满足从驳船、 拖船、渔船、军船到货船、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滚装船等各类船舶,以及 FPSO、 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等各类海洋工程装备的全系列建造需求。 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2 年 9 月 2 日,是中远船务集团的核心 企业之一。公司占地 130 万平方米,岸线总长 3200 米,以船舶修理、海洋工程改装、 船舶制造、海洋工程建造为主业。公司拥有 30 万吨级浮船坞、15 万吨级浮船坞和 8 万吨级干船坞各 1 座,坞容总量达到 56 万吨;最大起重能力 400 吨;目前,公司拥 有员工 1600 多人。公司于 2007 年开始进军船舶制造领域,年修船能力 200 余艘,具 备 OBO、PCTC、油轮和化学品船、VLCC、VLOC、VLBC、FPSO 等多种特殊船型的改装能 力,公司承接了世界首艘浮式钻井生产储油船(FDPSO)建造项目、系列 30000 吨重 吊船建造项目、系列 57000 吨、80000 吨、92500 吨散货船建造项目。 大连中远造船工业有限公司(DACOS)是中远集团(COSCO)旗下与南通中远川崎 船舶工程有限公司(NACKS)并行的第二家大型现代化船舶专业制造企业。公司主要 建造 18 万吨级以上散货船、VLCC 油船、VLOC 矿砂运输船、10000TEU 以上集装箱船 等大型高附加值远洋船舶。2007 年 8 月 6 日,大连中远造船工业有限公司在旅顺开 发区羊头洼正式挂牌成立,2008 年 8 月正式开工,公司占地面积 180 万平方米,主3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工程为建设一座包括两个 30 万吨级船坞在内的国际一流水准现代化造船厂。建成 后将达到年造船 240 万载重吨的能力。 大连辽南船厂是李鸿章建立北洋水师的时候建立的企业, 现已成为旅顺海军基地 最大的军工生产单位,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部,工厂以舰船修理、建造和 现代化改装为主,可以修理、建造和改装 24000 吨以下各种类型的军用舰船及油田守 护船、勘探船、港口疏浚船、铝合金船、客滚船、危险化学品船等特种船舶。工厂占 地 36 万平米,拥有 24000 吨、16000 吨船坞各一座和 10000 吨连体船台三座、1500 吨室内船台一座,最大起重能力 400 吨。现有职工 1800 余人。主导产品是绞吸式挖 泥船、吹泥船、工作船、开体驳船、勘探船、放缆船、客货滚装船等。 大连松辽船厂隶属于沈阳军区工厂管理局, 是一个陆军船艇的修造基地, 为全军 陆军船舰修造能力最强的厂家,建造的船舶包括成品油轮、登陆艇、高速双体船、全 封闭救生艇等特种船。大连松辽玻璃钢船艇有限公司是大连松辽船厂控股的企业,是 国内设计研发能力最强、生产规模最大、技术工艺最先进、产品档次最高的玻璃钢豪 华游艇生产企业, 其生产的“松辽?斯莱泊蒂”牌游艇已成为国内乃至东南亚市场上 的名牌。企业在大连海湾工业园将建立全国最大的玻璃钢船艇建造基地。 STX 大连集团成立于 2006 年 9 月,总投资 20 亿美元,占地 550 万平方米,拥有 4 条大型船台,一个海洋结构物(海洋工程装备)建造设施,4 座 900 吨龙门吊,员 工 14000 余人。主要产品散货船、汽车运输船、海底管道铺设船、钻探船等船舶、海 洋工程装备,船用低速柴油机、船用曲轴、船用推进器等船舶配套产品,年造船能力 300 万吨、船用柴油机 200 台(300 万马力)。未来规划发展油船、LNG 船、集装箱 船、豪华游轮以及半潜式钻井平台、浮式储油装置等新产品、新领域。 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 DMD )隶属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 DMD-WARTSILA 系列和 DMD-MAN 系列重型船舶主机,公司拥有大批数控装备和现代化 重型测试设备,具备了大规模焊接、加工、热处理和装配试验的手段。目前,可建造4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覆盖至超大型船舶(VLCC、ULCC、VLOC)和 5000TEU 以上集装箱船的主机。同时公司 与美国 GE 公司、哈电集团、哈汽公司等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进行了大型金属结构件 多项产品合作,正在向重大工艺装备制造基地不断迈进。 大连船用推进器有限公司(DMPC)是中国最大的船用螺旋桨专业化生产企业,隶 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具有五十多年船用螺旋桨生产经验,可设计、研制、生 产各种船用定距桨、 调距桨部件和铜合金铸件。 中国第一只 6.8 万吨级、 9.8 万吨级、 15 万吨级、30 万吨级船用螺旋桨都是由公司首制成功。目前,公司在国内大型散货 船桨,大型油轮桨,大型、超大型集装箱船桨,VLCC 系列船桨市场中处于绝对优势 地位,公司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为 60%。公司现有员工 336 人,拥有 9m 七轴五联动 数控加工铣床、重型五轴联动数控落地镗床等精密加工机床。2009 年公司实现产值 55035 万元。 大连船用阀门有限公司(DMV)是国内船用阀门的专业生产厂,是国内唯一的一 家能够为整条舰船全船配齐阀门的企业,是国家船用阀门指定的检测中心。公司高新 区厂区占地 44800 平米,公司在普兰店热加工生产基地(大连达发铸造有限公司)占 地 112100 平米。公司拥有职工 1100 余人,2009 年公司生产船用阀门 9.4 万组,创 造产值 4.68 亿元,利润 9000 万元。公司生产的产品专用于为船舶配套,产品制造技 术及产品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先进水平, 并具有从铸造到成品加工的全过程成生 产能力,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目前,公司的手动、气动、电动、 液动控制的蝶阀品种规格已达 2 万多种,产品替代进口,填补了国内空白,占据了国 内船用蝶阀市场的 70%以上的市场份额。 大连船舶工业公司(集团)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围绕为船舶工业配套 和服务,可承担国内外民用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和非船舶产品的设计、生产、修理; 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对外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工程建筑、安装及其他 业务。公司在船舶配套业中船舶劳务、船用锅炉、船用电器等领域形成了一定规模,5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从事船用锅炉的设计、制造、安装及调试,可为用户提供配套锅炉机组(包括配套辅 机、自控设备的安装,调试及售后服务);能够为各船厂同时提供电气设备配套系统 和技术配套,包括驾控台、主配电板、内部通讯系统设备等组装配套和船舶设备的调 试交验,包括船舶监测报警系统、配电系统、主机遥控系统及货油检测系统的调试交 验;可生产完整的船舶上层建筑。同时,公司还承做船用甲板设备,船用舾装件、船 舶管系和船体分段等。 展翔海事(大连)有限责任公司是专业从事新型高性能船舶研发、 设计、 建造和技 术服务的科技型公司。公司始终致力于新型高速、高性能、节能环保、低碳绿色船舶 的研究开发。公司在进行自主研发的同时,还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与 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高校进行战略合作,实现了同国际高性能船舶技术同 步发展的自主创新,缩短了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实现的过程。目前已经形成大型铝合金 多功能高速工作船、大型铝合金高速客货运输船、铝合金高速军辅船、豪华游艇等主 营产品系列,公司获得我国铝合金海洋工作船整套设计首笔出口订单,为客户提供从 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到生产设计整船设计以及后续的建造技术服务,与大连理工大学 联合申报的台湾海峡大型高速客货运输船自主研发设计方案已经获得国家立项批复 (工信部联装( 号)。(三)“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 在大连市委、 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大连船舶工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落实实施《大连船舶工业“十一 五”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推进结构布局调整,促进产业链优 化升级,造修船、海洋工程装备、船舶配套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实现了由承修常 规船舶到承修高附加值船舶、由配套单一化到配套系列化、由低水平开放到高层次开 放的转变,为“十二五”发展打下良好基础。6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市现有造修船及配套规模以上企业 153 家,比 2005 年增加 111 家。2009 年规 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603.15 亿元,主营业务收入 559.64 亿元,利润 39.15 亿元,出口交货值 346.33 亿元,分别是 2005 年的 4.27 倍、4.44 倍、7.52 倍、11.44 倍、9.84 倍,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 55.8%以上。亿元、个、千人 15002005年 2009年1200900600300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新产品产值出口交货值资产总计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图 1-1:大连船舶行业发展状况 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手持订单三大指标均有大幅度增长。其中造船完工量是 2005 年 3.02 倍,年均增长 31.8%。民用钢质船舶 405 355 增长率(%) 150 135 120 105 90 75 60 155 105 55 5 -45 45 30 15 0船舶完工量(万总吨)305 255 205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员数-1502005年2006年2007年 年份2008年2009年图 1-2:大连船舶行业造船完工量增长状况7增长率( % )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四)发展特点1、造船总量快速提高。2005 年大连市生产民用钢质船舶 138.1 万总吨,2009年达 416.6 万总吨,四年造船总量增长 3.02 倍,年均增速 31%以上。船舶制造业实 现工业总产值 603.15 亿元,年均增速 43.7%,出口交货值 346.33 亿元,年均增速 77.1%, 2、应对措施积极有效。2009 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冲击,国 家及时出台了《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科研开发、技术改造、融资信贷、结构 调整、扩大内需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极大地促进了船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大连市 根据自身发展实际,也制定了实施方案,从政策,财税、金融、兼并重组、产业投资、 结构调整等方面明确扶持和调整方向,加大了对船舶工业政策扶持力度,保证了大连 船舶产业在金融危机中能够持续稳定发展。 3、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船舶产品已由常规船型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大型、 超大型、多功能化方向发展。船舶种类方面,除一般的散货船、油船和干货船外,还 能建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品油船、化学品船、滚装船、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 钻井平台、30 万吨级 VLCC 型油轮、FPSO 浮式储油轮、4250TEU 集装箱船、5668TEU 集装箱船等高技术、高复杂性船,产品形成系列化和批量化建造。大连船舶重工第一 艘 VLCC“德尔瓦”号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船之一, 2009 年新开发设计的 32 万吨原油船 型,一经推出就受到国际市场欢迎。船舶行业加大科研开发力度,通过自主设计、联 合设计或引进国外先进设计,消化吸收,船舶设计建造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 4、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产业集中度大幅度提高, 规模经济初步显现。大连船舶重工造船总量约占大连市的 90%以上,2009 年大连船舶 重工的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分别占大连市船舶行业的 35.1%和 44.4%。目前,在大 连以大连船舶重工、STX(大连)造船、中远船务、中远造船、大连辽南船厂为主的8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船舶产业集群已形成,同时,主要骨干企业以市场为引导,发挥自身优势,准确把握 市场定位,既避免了国内造船市场产品同构,又形成独特的产品竞争优势。 5、船舶配套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大连有各类船舶配套企业 84 家,船舶配套总 产值占船舶行业比重由 2005 年的 10.8%提高到 2009 年的 14.8%,形成了一批骨干企 业,包括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大连船用推进器有限公司、大连船用阀门有限公 司、大连东方精工船舶配套有限公司等,产品覆盖了全国各大造船厂及主要配套设备 企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其中,船用阀门占国内市场的 70%以上;船用螺旋桨 国内市场占有率 60%左右;船用低速柴油产量居国内第二位,“十一五”期间船用低 速柴油机的产量达到 315 台/632 万千瓦;船用大型低速柴油机曲轴实现了完全自主 生产,泵系列产品、船用救生设备、舾装件、船用锅炉等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6、造船效率质量明显改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学习“数字造船”等先进理念,大力推广“造船总装化、管理精细化、信息集成化” 的现代造船模式,初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系列化造船体系。行业规模化和专业化 水平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骨干船厂在造船总量增长同时,管理水平逐 步提高,造船周期不断缩短,平均船坞(台)周期在 3-4 个月,部分企业已达到 2 个多月,骨干企业主要船型建造周期接近日韩水平。大连新船重工造船有限公司生产 的 VLCC4 号船比 1 号船的建造周期缩短了 7 个月;4250TEU 集装箱船,取得了平均每 22 天交工一艘的骄人成绩,建造周期已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7、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取得快速发展。大连海洋工程装备产品目前已形成以自升 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船为主体的海洋工程装备系列产品。大 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实现系列化、规模化建造, 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集成建造实现新突 破,大型 FPSO 设计建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深水钻井船、油田守护船、勘探船、疏 浚船等产品水平快速提高,也获得国内外大量订单。 8、船舶集聚区已初步形成。随着大连中远造船、大连中远船务、韩国 STX 造船、 新加坡万邦集团、旅顺滨海造船有限公司、大正船舶重工、东方精工、斗山船机、东9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邦船机、熊川船机等企业进驻和发展,以及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长兴岛项目、大连 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三十里堡新区项目、 大连船舶重工海洋工程设备制造基地建设项 目等的实施建设,长兴岛、大连湾、旅顺和普兰店等地的船舶及船舶配套产业集聚区 已初具规模,呈现出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五)行业地位大连市的船舶工业在中国的船舶工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9 年大连市船 舶工业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出口交货值、规模以上企业数占全国比重分 别达到 11.0%、13.7%、12.4%、13.7%、8.3%。2005年 15% 2009年大连在全国比重10%5%0%工业总产值 销售收入 利润 规模以上的企业 出口交货值指标分类图 1-3:大连市船舶工业占全国的比重 2009 年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 388.7 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在国内企业中 排名第二,在世界造船企业中排名第七。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是国内最早建造 10 万吨级以上船舶和出口船舶的企业,是国 内唯一拥有从千吨级、1 万吨级、3-10 万吨级,直至 30 万吨级各级船舶专业建造设 施的造船企业。大连拥有国内船企中唯一的工程院院士,同时拥有国家级船舶企业技10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术中心,中国船厂实力最强的船舶设计研究机构,能够按照中、英、挪、美、法、德、 日等主要船级社的规范和各种国际公约标准设计各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 大连船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在科技投入、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走在国内行业的 前列。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不但成功开发了 VLCC、5668TEU 集装箱船、4250TEU 集装箱 船、18 万吨散货船、11 万吨成品油轮、7.6 万吨成品油轮等三大主流船型产品,还 成功开发了大型高速滚装船、化学品船、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等高技术、高附加 值船舶产品和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奠定了大连船 舶业在国内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领先优势。 大连在现代造船技术领域已处在较高水平,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船 舶建造周期不断缩短, 部分主导产品的建造周期已达到甚至超过日本、 韩国造船水平。 中远船务集团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管理最优的专业修船企业,被誉 为中国修船业的“航母”。其总部设于大连,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是中远船务 旗下最具发展潜力的核心企业之一,在国内 LPG、FPSO 及大型船舶改装领域处于领先 地位,实现修船业首次在高精尖的海洋工程装备方面的突破,提升了大连修船业的技 术水平和实力,进一步奠定了大连中远船务在居国内修船“排头兵”地位。大连船舶 重工集团与新加坡太平船务(私人)有限公司在合资设立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船务工程 有限公司,极大推动大船集团修船产业的发展。同时,大连辽南船厂的挖泥船、耙吸 船、三用工作船、远洋运输船、远洋渔船、金枪鱼钓船、集装箱船、液化石油气运输 船等民用船舶及军用舰船修理改装在国内外也具有较高的水平。 大连船舶配套产品本地生产比重较低,但主要产品在国内具有很高的水平,市场 占有率高,竞争能力强。其中以船用柴油机、船用推进器、船用阀门三大骨干配套企 业的低速船用柴油机、船用螺旋桨、船用阀门为代表,建造了国内最大功率船用柴油 机,建造国内最多超重型主机和智能型主机,船用螺旋桨和船用蝶阀的市场占有率都 超过 60%。同时,大连在船舶分段、船舶上层建筑、舾装件等配套领域具有领先水平11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较强实力。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船用曲轴的批量生产能力,成为 我国重要的大型船用曲轴制造基地,为造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六)发展条件及优劣势分析1、区位优势大连市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中国辽东半岛最南端,全地区海岸线长 1906 公里, 占辽宁省海岸线总长度的 73%,其中陆地海岸线 1288 公里,海岛岸线 618 公里;具 有海洋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大连地处东北亚经济区、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中心地带,位于中国辽东半 岛最南端,是中国环境最美、最开放、最具活力并高速发展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北 方重要的港口、贸易、工业、旅游城市。东北腹地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 大连是以港立市、以港兴市的城市,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区位优势、 港口优势和城市功能优势明显的腹地型干线港。通过建立和完善海运网络,大连港已 与世界上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300 多个港口建立了经贸航运往来关系。东北是中国 煤炭产业的重要产业集散地, 背靠东北腹地的大连目前已经与世界上 100 多个港口和 150 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 作为正在加快建设和形成中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大连的航运业为与其紧密相 邻的上下游产业-造船业、修船业营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的岸线,具有多处适 宜建设万吨级以上船舶制造基地和发展中小型船舶制造和维修项目的岸段。 同时接近 韩、日等造船大国,在营造市场和接受国外造船产业转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地处环渤海地区易于接受两大经济圈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辐射,同时发挥船舶制造业 对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的环渤海地区(以大连为中心)辐射功能。12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产业基础大连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工业基础雄厚, 工业门类齐全, 综合配套能力较强, 具有较强的制造业能力和完备的制造业基础。目前已形成以石化、电子、机械、轻纺 服装、冶金建材、食品医药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全市船舶工业在造、修和机、电、仪以及船用材料、船舶技术、劳务输出等方面 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大连船舶重工、大连中远船务、大连中远造船、STX 大连造船、 大连辽南船厂及大连船用柴油机、大连船用推进器、大连船用阀门等大型造修船及船 舶配套企业已具规模、技术、效能等优势,为船舶工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目前,环渤海地区正在成为国际资本、产业大转移的首选地和我国船舶工业聚 集并高度发达的三大地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之一,造船、修船和船舶配套 已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形成了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产业群和企业群。大连作为环渤 海船舶制造基地的核心城市,除拥有船舶制造企业以外,在周边范围内的船舶配套企 业,为大连船舶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连市现有大连船舶重工、大连中远船务、STX 大连造船和大连中远造船等四大 船舶“龙头”企业。 大连船舶重工是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的大型龙头造船企 业,总资产 817 亿元,员工 8000 余人,公司占地 512 万平方米,岸线总长超过 14.2 公里,主要装备:拥有船坞 10 座(30 万吨级船坞 3 座),船台 9 座,舾装码头 10 公里,45 吨以上吊车 110 台,最大起重能力 900 吨;拥有四个主要生产场区,十条 生产线;分布于厂区周边的钢材加工配送、分段制造、舾装和管件加工、单元模块制 作、舱口盖制造、上层建筑制造、轴舵制作安装、船舶设备及重工产品制作、海洋工 程装备、物流配送等十大专业化配套基地,是撑起高效的现代化总装造船模式。2009 年造船完工量 388.7 万载重吨,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双超两百亿”,利润 17.4 亿元。2005 年,大连船舶重工第一次进入世界造船十强第十名;2006 年,大连船舶13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重工的手持订单已经上升到第五位,2007 年全球船厂手持订单的排名,大连船舶重 工以 107 艘/1345 万载重吨排名第 4 位。 2009 年大连船舶重工造船完工量国内排名第 二,全球排名第七。 STX 大连集团是韩国 STX 集团投资兴建的 STX 大连造船海洋综合生产基地,成立 于 2006 年 9 月,位于大连长兴岛,总投资额 20 亿美元,占地 550 万平方米,拥有 4 条大型船台,一个海洋结构物建造设施,4 座 900 吨级龙门吊,员工 14000 余人。经 过 3 年多的建设,STX 大连集团已经成为 STX 集团三大核心造船海洋基地之一。STX 大连造船海洋综合生产基地分为三个生产基地,一是造船基地,担负散货船、汽车运 输船、石油产品运输船等船舶的建造任务;二是海洋成套设备生产基地,担负固式和 浮式海洋成套设备的建造任务;三是船用发动机生产基地,担负铸造和锻造任务,生 产船用螺旋桨、曲轴、发动机及其配件。同时,积极发展风电设备。企业最终目标要 达到造船 300 万载重吨、船用发动机 300 万马力,在散货船、LNG 船、汽车运输船、 海洋平台等形成自己的优势。 STX 落户长兴岛后,一批造船配套企业也纷至沓来,目前已经有 15 家韩国配套 企业入驻长兴岛,总投资 1.6 亿美元,将为 STX 大连集团提供电装设备(MSBD)、照明 设备、机装设备、CO2 系统、舱室管路等船用设施。预计今年 7 月将陆续全部投产。 STX 大连造船还采用本地化采购原则,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8 年中国当 地采购 1300 万美元,占总采购额的 15%,到 2010 年将达到 22 亿美元,占总采购额 的 65%,到 2012 年 STX 大连基地完全完工时,中国当地采购额将达 36 亿美元,占总 采购额的 75%。 同时,大连在船舶配套领域也拥有龙头企业,如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大连 船用推进器有限公司、大连船用阀门有限公司在各自领域都是龙头企业,拥有绝对的 市场占有率。大连在船舶制造行业拥有众多的龙头企业,对大连市整个行业的发展具 有极大带动作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总装造船”先进造船理念,实现由封闭型全程 造船向开放型总装造船转变,明确提出“多元化投资,社会化生产,专业化协作,本14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地化配套”的发展思路,推动大连造船产业集群的形成,带动地方经济加快发展,船 舶配套产品向社会敞开了大门,一批相关的生产制造基地相继建成投产。如与鞍钢共 同投资建设的钢材加工配送基地,与大连电机厂共同合作建设的分段制造基地,通过 合资在旅顺建成了舱口盖制造基地,与中国一重合作建设的轴舵制作安装基地,与松 辽船厂合作建设的上层建筑基地等。同时,大连船舶重工在国内外造船业的影响力, 吸引众多国际资本也纷纷进驻大连,世界最大船舶建筑建造企业东方精工、世界第二 大船用柴油发动机生产企业斗山发动机,以及投资近亿美元、主要从事船舶修造业务 的大洋商船等韩国三大船舶配套项目相继落户大连。4、技术和人才优势现代船舶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大连造船行业技术开发力量雄 厚,现有各类船舶专业工程技术人员 3800 名,并有一名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和海军大连水面舰艇学院分设的相关专业,每年都为国 内培养输送大批船舶专业人才,已成为国内重要的船舶人才培训基地。大连船舶重工 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有一千多名船舶设计专家和科技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是 中国船厂实力最强的船舶设计研究机构。近年来自主设计了 170 条各类船只,开发出 50 多种新船型。 大连市的职业教育比较发达,澳晡骼嗥笠蹬嘌舜笈ㄒ导际跞瞬牛豢晌 区船舶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同时,众多的造修船企业也 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熟练的造修船技术人才,大连船舶工业公司(集团)下属大连船 舶工业工程公司(原大连船舶工业劳务公司)拥有员工 10000 余人。技术工种涉及船 舶电焊、船舶装配、气焊气割、管铜、起重、吊车、船舶机电安装、数控设备操作、 冷热加工设备操作、管钳、火工、维修等,成为大连、威海、武汉、舟山、福州、厦 门、广州等地区环抱中国东南沿海各大主力船厂从事船舶建造施工的主力军。先后参 与建造了 VLCC 巨型油轮、集装箱船、成品油轮、化学品船、散货船、FPSO 储油船、15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客滚船、半潜船、深海工作船、海洋钻井平台、滚装船、汽渡船、军船等多类型的船 舶,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东方精工船舶配套有限公司、 烟台莱佛士船厂、 山东省威海船厂、 山东省黄海造船有限公司、 天津新港船厂、 武船重型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沪东船厂、扬州江扬船厂、浙江扬帆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欧华造船有限公司、舟 山万邦永跃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东南造船厂、福 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 司、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广州中船龙穴造船有限公司、湛江南海西部海洋石 油工程公司等单位,提出并成功实践了欧华造船模式,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现代造船模 式。5、政府支持造船业是大连市委、市政府重点发展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被纳入振兴东北老工 业基地战略,大连市提出打造世界级船舶基地,给予了造船业高度重视和重点扶持, 在造船土地规划使用,以及相关政策等方面都对造船业给予大力支持,使做强做大造 船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条件。 大连被国家纳入渤海造船基地重点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 国家将对大型船舶制造 企业和项目在股票上市、定向募股、发行企业债券、减免税收、研发费用、出口信贷 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2004 年,大连市第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通过的《大连市 振兴老工业基地规划纲要》,在“四个基地”中明确提出要把大连打造成为船舶制造 基地;《大连市海洋发展规划》提出扩大船舶制造业用地规模,加快配套园区建设; 大连“两区一带”装备制造产业布局规划中造船产业带海岸线 147.4 平方公里, 共有 规划面积 75.06 平方公里,主要包括长兴岛临港工业区、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旅顺 开发区等;重点发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配套。 以大连为中心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五点一线”规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发展壮大船舶制造及配套业,具有加速东北振兴、老工业基地改造、沿海开发开放、16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先进制造业等多种产业特征,将获得省和国家多种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产业发 展环境十分优越。6、存在的问题(1)综合技术水平差距明显。大连船舶行业技术水平在国内是一流的,但在共 性技术、设计、制造和管理方面与韩国、日本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所表现出来的 综合技术水平差距是十分巨大的。对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性能和结构先进技术开 展系统研究不够,有些新船型产品设计才刚起步;重点海洋工程总承包和设计建造能 力差距更大,国际市场竞争力薄弱;企业信息集成度低。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总体设 计和过程控制,不同的系统或模块由不同厂商分别提供、孤立建设和实施,导致大多 数企业应用系统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单体应用、部门级应用居多,企业级集成应 用少。 (2)船舶配套业滞后。船用配套设备供应不足,本地化设备装船率低;生产规 模偏小, 没有建立全球销售服务网络; 大型船用配套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不足, 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主要船用设备依赖引进国外专利技术制造, 不少产品尚属空白; 缺乏核心技术,无自主知识产权的船用设备品牌产品;在船舶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 向买方市场,国际船舶新标准、新规范不断推出的形势下,船东对船型、船用设备要 求更加苛刻。船用配套业发展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国内造船快速增长需要的局面没有 得到明显改善,严重削弱了造船企业的船价竞争力和实际创汇能力,甚至出现了关键 零部件国外采购受到限制,影响造船速度和承接新订单。对船舶企业来讲,如果不能 在当地解决船舶配件问题,而要从外地调运进来,企业生产成本就要增加,这将直接 导致船舶修造区域竞争力下降。 (3)潜在产能过剩问题。我国现有造船能力超过 6000 多万载重吨,根据对未来 船市需求的预测,产能过剩已成为突出的问题。在前几年船舶市场快速增长的影响, 大连船舶行业新建、扩建改造项目、特别是大项目较多,根据现有项目建设目标看,17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 2020 年,大连本地造船能力将达到
万载重吨,同时存在着同质性问题, 大部分为生产常规的散货船、油船能力,而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生产能力不足,船 舶市场的巨大波动将带来较大风险。 (4)专业人才紧缺。随着大连造船能力的提高和新兴造船、船配企业的增加, 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大连船舶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逐年 提高,已从 2005 年的 2.59 万人增加到 2009 年的 6.29 万人,年均增加 9200 多人。 船舶设计、生产、管理、检验等关键人才均出现短缺,各企业争夺激烈;造船企业中 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数量明显不足,有经验的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外包劳务队伍 不能长久稳定,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船厂的生产进度和按期交船,制约了船舶行业 的稳定发展。二、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一)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1、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形势(1)发展概况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船舶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具备了较强 国际竞争能力,成为世界船舶工业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我国船舶制造自主创新能力 显著增强,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制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 船舶工业已基本形成包括科研、 设计、 生产、 配套、 修理在内的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具有设计建造各种吨位的常规船舶和多种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能力;通过引进国 外先进技术以及积极进行自主研制开发,我国的主要船用设备技术水平得以迅速提 高,基本形成了包括中、低速柴油机、船用辅机、仪器仪表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船舶 配套工业体系。18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从 1994 年起,中国造船产量连续 14 年排在世界第三位。2008 年中国造船三大 指标已全面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2009 年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超过韩国, 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 34.8%、61.6%、38.5%,比 2008 年底分别提高了 5.3、23.9 和 3 个百分点。2009 年, 全国造船完工量 4243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47%;新承接船舶订单 2600 万载重吨,同 比下降 55%,手持船舶订单 18817 万载重吨,同比下降 8%。造船完工量 完工量增长率 承接新船订单 新船订单增长率 手持船舶订单 手持订单增长率200 150 100数量(万载重吨)00 0 2 05 08 0年份图 2-1:近年我国船舶行业三大指标发展趋势中国 100% 90% 80% 70% 60% 日本 韩国 其他份额50% 40% 30% 20% 10% 0% 造船完工量 新接订单量 手持订单量指标图 2-2:世界造船三大指标市场份额19增长率( %)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09 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5484 亿元,同比增长 32.37%;销售收入 4080 亿元,同比增长 36.00%;实现利润总额 316.4 亿元,同比增 长 11.64%;累计出口 283.6 亿美元,同比增长 46.49%;规模以上的企业 1839 个,比 2008 年增加 597 个。 2009 年,我国船舶产品出口金额 283.6 亿美元,同比增长 44.9%。我国船舶产品 出口到 159 个国家和地区, 亚洲和欧洲为出口的主要市场, 占比分别为 48.8%和 29.2%; 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德国位居前三名,占比分别为 17.78%、16.36%和 8.07%。船 舶出口中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占比分别为 31.6%、19.1%和 11.9%。工业总产值 产值增长率 销售收入 收入增长率 利润 利润增长率 出口 出口增长率 产值增长率 企业数增长率180 160数量(亿元、亿美元、个)140增长率( % )120 100 8060 40 200 04 2005 年份 08 20090图 2-3:近年我国船舶行业发展状况(2)主要造船企业中国船舶行业企业构成主要是两大船舶集团、地方船舶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合 资企业)、国外独资企业、军队企业等,主要造船企业有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造船厂)、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沪东 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表 2-1: 集团/系统中国船舶行业主要企业 船厂名称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沪东中 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船厂、上海爱德华造船有限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公司、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文冲船厂有限公司、 江州造船厂、芜湖造船厂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青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天津新港船厂、山海关船厂、 武昌造船厂、重庆造船厂 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大连中远造船工业有限 公司、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大连中远船务集团有 中远、长航等系统 限公司、长江航运集团青山船厂、长江航运集团江东造船 厂、长江航运集团宜昌船厂、长江航运集团金陵 238 船厂、 中商口岸船舶工业公司 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 江苏江扬船舶集团公司、江苏扬子江船厂有限公司、江苏 苏美达船舶工程公司、江都亚海造船有限公司、江都粤海 省市/地方 造船有限公司、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船舶重工股 份有限公司、山东威海造船厂、烟台莱佛士造船有限公司 (外资控股)、舟山扬帆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浙江船厂、杭 州东风造船厂 STX 大连海洋造船、常石集团船业(舟山)发展有限公司、韩 外商独资 国大宇造船海洋(山东)有限公司 如海军“4801 厂”“4805 厂”、“4810 厂(大连辽南船 军工企业 厂)”、 “7814 厂” (大连松辽船厂)等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是我国造船业的两大主力。2009 年,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全年造船完工 170 艘,首次突破 1000 万载重吨,达到 1076 万载重吨,比上年增加近 300 万载重吨,吨位约占全国造船完工量的 27%,约占全球 造船完工量的 9.1%,稳居国内造船集团首位?世界大型造船集团第二位。21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表 2-2: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中国 2009 年造船完工量排前 10 名企业 企业名称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 江苏扬子江船厂有限公司 江苏熔盛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舟山金海湾船业有限公司 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扬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 造船完工量(万载重吨) 603.0 388.7 257.4 193.4 148.0 145.5 127.6 127.0 113.9 113.1民营造船在本轮造船周期中迅速崛起,造船产量已占到国内造船产量的 50%。自 从本世纪初开始,大量民营资本涌入造船业,特别是在民间资本活跃的江苏、浙江和 福建地区,短时间内涌现了熔盛重工、江苏新世纪、扬子江造船等一批有实力的民营 船企,打破了由中国船舶和中船重工两大集团把持的造船业格局。根据克拉克松在 2009 年 6 月统计的全球船厂手持订单 50 强中,入围的 19 家中国造船企业中有 7 家 为民营企业,其中熔盛重工排名九,位居民营船企之首。 表 2-3: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09 年 6 月末国内船厂手持订单排名 船厂 大连船舶重工 江苏熔盛 江南长兴 外高桥 渤海船舶重工 新时代造船 舟山金海湾 南通中远川崎 江苏新扬子江 沪东中华 STX 大连 金陵船厂 广州龙穴 大洋造船 新世纪造船 北海船舶重工 上海船厂22性质 (中船重工) (民营) (中船集团) (中船集团) (中船重工) (民营) (民营) (中远集团) (民营) (中船集团) (外资) (长航集团) (中船集团) (民营) (民营) (中船重工) (中船集团)万载重吨 15
612 594 551 545 528 472 416 412 409 347 342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排名 18 19 20船厂 舟山常石 中远大连造船 江苏东方重工性质 (外资) (中远集团) (民营)万载重吨 309 304 264资料来源:克拉克松民营造船企业的崛起和繁荣促进了中国造船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扩大了中国的 造船总量和造船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整个中国造船业,打破了原有中国两大 船舶集团的垄断地位,形成不同地域、不同所有制船企共同竞争的局面,促进了造船 行业的进步。(3)市场产业结构据统计, 2009 年我国造船行业的产业集中度 CR5 和 CR10 分别为 37.48%和 52.26%; 而日本的 CR5 和 CR10 分别为 47.37%和 72.88%,韩国的 CR5 和 CR10 则达到了 78.84% 和 96.01%(见表 2-4),可见,在世界造船市场排在前 3 位的国家,其造船市场都属于 寡头垄断市场。日、韩造船业在生产、原材料采购、研发等方面形成合力,大大提高 了其综合竞争力,但我国船舶行业集中度依然低于韩国、日本。 表 2-4: 指标 CR5 CR10 中国 37.48% 52.26% 世界船舶行业集中度比较 日本 47.37% 72.88% 韩国 78.84% 96.01% 全球 30.53% 44.72%随着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船舶行业的区域集中现象十分明显,我国船舶产业地 域分布逐步形成了环渤海湾地区、长江口地区以及珠江口地区等三大船舶工业基地, 以及上海、江苏的南通和泰州(含江阴和扬州)、广州、大连、舟山、山东的胶东半岛 和福建的厦门八大中型船舶产业集群,在上海、大连、南通、青岛、广州等城市,围 绕若干大型或超大型船厂,集聚了大量船舶配套企业、船舶设计院所、相关的大专院 校、船舶贸易公司以及船级社等服务机构,正在形成庞大的船舶产业集群,其船舶产 量与产值占据了全国的大半壁江山。23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辽宁 12.07% 湖北 2.45%山东 5.31%广东 2.70%其他 3.98%浙江 15.16% 安徽 1.99%上海 19.49% 广西 1.54%江苏 35.31%图 2-3:2009 年民用钢质船舶产量(载重吨)分布(4)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 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国际航运市场急剧下滑, 造船市场受到很大冲击,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 一是新船订单急剧减少。2008 年以来,国际新船需求急剧萎缩,我国船舶工业 新接订单大幅下降。2009 年我国承接新船订单量比 2008 年减少 55.31%,同时,手持 船舶订单也下降了 8.03%。 二是新船价格呈下降态势。韩国造船企业降价、韩元贬值将使韩国船舶价格较我 国更具竞争优势,交船难对产业影响较大。尽管全球船舶新订单量和 BDI 指数均处于 回升态势,但与往年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新船的交付,闲置运力也会增多, 新船成交价格呈现下降的趋势,综合来看,全球船市复苏仍不稳固,复苏态势仍不明 朗,降价已成不可抵挡的行业趋势。 三是配套企业新增市场需求下降,我国船配企业遭遇撤单风险、进口产品低价冲 击。受造船市场低迷的影响,全球船舶配套新增市场需求锐减,2009 年我国部分骨 干配套企业新签订单不到现有生产能力的 20%,由此引发撤单(2009 年我国船配企业 普遍遭遇 20%左右的撤单)、订单推迟交付、船舶配套产品价格大幅回落、订购方拖24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欠货款,配套企业资金无法周转等困难。特别是一些国家的配套企业对我国船用配套 设备实行低价竞争的策略, 使国内船舶主机关键配套设备及二轮配套产品的市场竞争 进一步加剧,产品价格不断下滑。 四是企业融资出现困难。国内有关金融机构已将造船业和航运业列为高风险行 业,船东融资难度和成本显著上升,船舶工业企业流动性资金贷款和获得保函的难度 加大,部分船厂生产经营困难。(5)比较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造船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征,需要使用大量的劳动力, 日本劳动力成本已占各(造船)公司总成本的 20%-30%,在韩国也要占到 15%-20%。而 在我国人力成本在 10%以下。 中国造船场地资源丰富,容易形成产能优势。与日韩等国相比,中国拥有很长的 海岸线,比较容易地扩建造船基地。由于本国场地限制,大宇在中国的烟台、三星重 工在宁波建设船体分段制造厂。 中国造船企业的劳动力优势、产能优势集中体现在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常规 船舶的建造上,这是中国造船厂的三大主力船型,大部分用于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 有较大的市场份额。(6)存在的问题1)我国船舶工业产能结构性过剩严重 我国船舶工业产能结构性过剩严重,即造船产能出现过剩,船用配套发展相对滞 后;普通船型制造能力扩张过度,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研制能力不强。 工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造船产能约 6600 万载重吨。据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IMF)估计, 年间全球新船年需求量一般情景下为 6000 万载 重吨,而 2012 年造船能力约为 1.6 亿载重吨,全球造船产能过剩仍达 1 亿载重吨,25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产能利用率不到 1/2。按照《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 2011 年我国造船完 工量占世界造船完工量的 35%以上的目标,届时,我国已建成的造船基础设施将出现 三分之一以上的产能过剩。如果把许多小船厂的数据统计在内,我国造船实际产能已 接近 1 亿载重吨。 表 2-5: 船 厂 山海关造船重工 渤海船舶重工 上海长兴 1 号线 广州龙穴 舟山金海湾 上海长兴 2 号线 大连中远 天津新港船厂 2)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中国在船用设备领域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中国船舶配套业总体技术水 平严重滞后:船用核心部件大部分都需要依赖从国外进口解决;部分国内产能也都是 授权许可证生产,产量满足不了需求;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部分船用设备产品品牌认 知度还很低,无法在世界范围内享受维修等配套服务,从而得不到国际船东的认可, 只能为沿海小型船舶和内河船舶配套。目前国内船舶配套自给率不足 50%,而日本和 韩国的船舶配套自给率则都高达 90%以上。 中国远洋船舶的导航、通信、舱室、自动化设备,以及电机、电器等关键部件还 大多需要进口。目前我国船用甲板机械缺口近 50%;部分船用舱室设备、船舶通讯导 航自动化系统等其他设备技术水平滞后,配套能力缺口更大。主机等核心设备被国外 控制,这也意味着国产的船壳,装备国外主机配套设备,使船舶产业难以形成真正的 竞争力。 3)核心技术能力较低。 近年来国内主要新增造船产能 增加产能 100 万吨 150 万吨 450 万吨 250 万吨 50 万吨 300 万吨 240 万吨 180 万吨 投产时间 2007 年 5 月 2007 年 7 月 2007 年 10 月 2007 年 12 月 2007 年 12 月 2008 年 10 月 2010 年 2010 年26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从造船业本身来说,随着国际船舶市场需求的大型化、专用化、高速化、高度自 动化和系列化,造船竞争的核心从资源比较转向了科技实力的竞争。今后技术能力、 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等内在因素对船企竞争力的作用将变得更加明显。 目前,中国造船企业在技术与设计上与日韩企业差距明显,韩国造船业非常注重 技术的进步,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船舶市场上占有明显优势,仅三星重工就拥有 1500 多名设计人员;在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上,中国企业与日韩企业也存在较大的 差距。 另外,企业信息化水平低也是中国船舶企业与日韩的主要差距之一。中国造船业 的投入几乎都集中于信息传播、信息运行这种信息空间转移,难以完全实现技术开发 和产品设计手段信息化,以及工艺流程与生产组织数字化。机电产品的自动化、智能 化、数字化水平短时期内难以达到日韩水平,也无法利用国家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完 善的配套产品网上采购信息系统和技术服务信息网络。 4)船舶专业人才短缺。 船舶工业集劳动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于一体的产业,现代化的设施和装备 只有与现代造船模式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 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但需要大量 能力强、素质高的设计建造技术人才,还需要大量技术人员。随着一批船舶项目的不 断建成投产,使得船舶类专业人才短缺的矛盾日显突出。(7)船舶配套产业1)发展概况船舶配套产业链与造船、修船息息相关,包括船用设备、原材料和物料、船舶制 造总装三个部分。船舶配套产业涉及钢铁、机械、电子、通讯等行业,从技术分类看, 船舶配套件主要是钢铁、板材、化工塑料等原材料类,还有各种主机、辅机等机械类 和各种导航控制仪器、仪表等电子类产品,体现了船用设备产品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 的要素特征。27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原材料及物耗, 27% 船舶制造总装, 30%船用设备, 43%图 2-4:船舶价值构成②其他, 12%舾装设备, 6%操控与导航系统, 8% 电气及自动化设 备, 13%推进动力系统, 27% 辅机系统, 14%舱室机械设备, 9% 甲板机械设备, 11%图 2-5:船用设备价值构成 造船业快速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船配产品市场, 吸引着众多国外船配企业和 国内其他行业企业进入这一领域,逐渐形成了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三股力 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中国的地方及民营船配企业超过了 600 家,外商独资 船配企业约有 90 家,中外合资船配企业约有 40 家。 年,中国造船业以年 均超过 37%的速度快速增长,船舶配套业也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主要产品产量逐年增 加;船用柴油主机及曲轴、甲板机械等优势产品的产能迅速提高,供不应求的状况得 到缓解;低速船机曲轴的制造瓶颈被消除,为中国造船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09②以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三大船型为代表 28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年我国船舶配套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620 亿元,利润 33.4 亿元,是 2005 年的 3.25 倍 和 3.67 倍,年均增长 34.2%和 38.4%。 2005金额(亿元)500 400 300 200 100 0 工业总产值指标利润图 2-6:中国船舶配套业增长状况 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我国先后从瑞士、丹麦、德国、法国、挪威、英国、日本、 奥地利等国引进了船用主机、辅机、舱室机械、甲板机械、船舶电器以及铸铁件 60 余项先进技术。其中,大部分是以制造许可证方式引进的,也有以合作生产或合资方 式引进的。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一批大型关键船舶配套设备的研制生产 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制出我国首台智能型柴油机 5RTflex58T-B 及世界最大智能型 柴油机 7RTflex58T-B;承接建造国内最大功率柴油机 8K90MC-C 柴油机;成功引进了 代表世界领先技术水平的 16/24 等四型中速机制造技术; 成功交付了世界最大级别的 船用螺旋桨,单桨重量近百吨;甲板机械成功实现了为大型油船、散货船和超大型集 装箱船的配套。 随着船舶向高附加值、大型化方向发展,国产设备柴油机、发电机组、螺旋桨、 安全救生系统、电气系统、电源、警报系统、照明系统、锚泊、甲板机械等船用配套 设备,已能制造并越来越多地满足装船使用需要,发展潜力较大,产品技术水平总体 上达到国外当代同类产品水平。 在船舶导航、通信、操舵系统、特殊船舶操纵系统、辅助系统等配套产品领域, 装船使用的还多是国外设备。29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前, 中国有 12-14 家低速船用柴油机企业, 2010 年总产能将达到 1000 万马力; 中速船用柴油机企业也有十几家,2010 年,其产能将超过 2200 台(包括主机和发电 机组);低速船机曲轴生产企业有 3 家,2010 年,其总产能将超过 300 根。届时, 这几种主要船用设备产能不足的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 随着船舶配套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产品体系也不断完善。目前,中国已拥有一 大批优势船用设备,包括船舶动力系统主要产品及部分零部件、甲板机械类的主要产 品、舱室设备类的部分产品、电力电气类部分产品、舾装件类产品和船用仪器仪表类 部分产品。2008 年,中国的 20 多种船配产品出口到世界近 70 个国家或地区,出口 额达 24.5 亿美元。 中国船配企业已具备了较强的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 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 VLCC、 8530TEU 集装箱船等大型、高附加值船舶的动力系统和甲板机械产品制造已实现国产 化。“十一五”期间,中国骨干船配企业的主要船用设备国产化研制取得重大进展, 制造并交付了 8K98Mc 等超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机、6RT-flex60C-B 等智能型船用低速 柴油机、新型船用中速机以及 90 缸径低速船用柴油机的曲轴等。 此外,在壮大船配产品制造力量的同时,中国船配企业积极开展自主研发工作, 具备了一定的船用设备自主研发能力, 成功研制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用设 备,包括船用中速机及曲轴、大型螺旋桨、船舶电站、KGW 吊机、大型锚机、大型绞 车、船舶数控自动操舵仪等。船舶配套业发展模式正在由纯制造型向制造与自主研发 结合型转变。2)设备装船情况随着造船业快速发展对船用设备质量、档次的要求不断提高,但目前中国船舶配 套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中国三大主流船型的本土设备平均装船率为 50%,本土设备 平均装船率仅约 40%,国产舱室设备、通讯导航自动化设备的装船率很低,高附加值30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船舶国产设备装船率较低,智能型柴油机的零部件国产化率很低,需要中国船舶配套 业尽快跟上其发展步伐。 国内配套企业为出口船和内销远洋船配套的情况是:动力装置类(包括柴油机、 发电机组、应急发电机组)和舾装件类(包括船用门、窗、梯、阀门、舱口盖、家具、 锚、锚链、吊艇架、小五金、船用锁、管路附件等)设备产品,以及船用灯具、电线、 电缆基本能装上出口船; 甲板机械类部分产品 (包括锚泊机械、 装卸机械、 拖曳机械、 舵机等)和舱室机械类少数几种产品(主要是风机、防污染设备、空气瓶等)能装上 出口船。 这些为出口船和内销远洋船配套的主要设备产品基本上都是引进专利技术或中 外合资、合作生产的外国品牌产品,只有舾装件类产品多为自主品牌产品;为出口船 配套的设备企业主要是两大造船集团所属的骨干设备企业,以及地方中外合资、外商 独资的企业,舾装件类产品生产企业有地方小厂。 表 2-6: 设备名称(一)动力装置 1、柴油机 2、柴油发电机组 3、应急发电机组 4、推进、传动连接器及尾轴密封装置 (二)船室机械 1、泵类 2、风机 3、空压机 4、船用辅锅炉附燃烧器 5、防污染装置 6、海水淡化及净化装置 7、热交换器 8、空调装置及冷藏设备 9、空气瓶 10、消防装置 (三)甲板机械 1、锚泊机械 船东指定 外国 中国 外国 外国 外国 外国 外国 外国 中国 外国 质量(无证书)、售后服务 质量、船东指定 质量、船东指定 质量 质量 质量、售后服务、船东指定 质量、售后服务、船东指定 质量、售后服务、船东指定 中国,外国 船东指定 质量、售后服务、船东指定 质量、售后服务、船东指定 质量、船东指定我国各类船用设备装船情况 制造商 (中国、外国) 不装国产设备的原因31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设备名称2、装卸机械 3、拖曳机械 4、其他甲板设备 5、舵机 (四)电机、电器及电缆 1、船用电机 2、 船用低压电器元件及船用电器控制 设备 3、船舶自动化设备 4、电源设备 5、电线、电缆 6、日用电器及厨房设备 7、船用灯具 (五)仪器仪表 1、自动化仪表与系统 2、电工仪器仪表 3、成分分析仪器 4、专用仪器仪表 (六)船用舾装件 1、滑车 2、钢索卷车 3、船用卸扣 4、索具、套环 5、螺旋扣 6、船用门 7、船用窗 8、水密舱口盖 9、船梯 10、船用隶具 11、船用锚 12、船用锚链 13、玻璃钢救生艇 14、玻璃钢工作艇及舢板 15、吊艇架 16、各类救生属具及抛绳 l7、船用小五金 18、船用锁 19、船用减震器 20、不锈钢波形膨胀接头 21、船用阀门制造商 (中国、外国)中国,外国不装国产设备的原因售后服务、船东指定 外国 外国 外国 中国 外国 中国(照明) 外国(航行) 售后服务、船东指定 船东指定 船东指定 质量、国内无生产、船东指定中国,外国中国中国,外国船东指定中国32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设备名称22、管路附件 (七)通讯导航 1、雷达 2、无线电通讯设备 3、无线电附件 4、船用通讯 5、导航仪器 6、普航仪器 (八)液压件 1、液压泵 2、马达 3、油缸 {九)其他设备 1、气象传真仪 2、火警探测及报警装置 3、特种设置 4、其他设备制造商 (中国、外国)不装国产设备的原因国内无生产、船东指定 田内无生产、质量、售后服务、船东指定 外国 质量、鲁后服务、船东指定 船东指定 中国中国,外国船东指定船东指定 外国 国内无生产、售后服务、船东指定 国内无生产3)船舶配套业的主要业务模式船舶配套设备特别是船用柴油机、甲板机械等关键配套设备的设计技术要求高, 制造工艺复杂,目前全球船舶配套业普遍采用技术许可证生产的业务模式。 包括 MANB&W、瓦锡兰、法国热机协会、MTU 和 IHI 在内的欧洲和日本船舶配套设 备企业依靠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科研能力,掌握着先进的设计技术和制造工艺, 但由于其生产成本较高,难以在大规模生产中与新兴造船国家(如中国、韩国等)的 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竞争;与此同时,这些新兴造船国家的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 拥有相对低廉的厂房、 设备和人工成本, 但却缺乏先进的技术和工艺。 基于上述现状, 技术许可证的生产方式应运而生: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设备制造方)通过技术许 可证的生产方式引进船舶配套设备设计企业(专利持有方)的先进技术和工艺。在许 可证协议下,技术专利持有方向设备制造方转让关键生产技术,然后从生产设备的销 售额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技术提成费,从而达到专利持有方和设备制造方双赢的结果。33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通过技术许可证生产,不但能够保证产品技术和工艺水平处于世界较前沿,符合市场 需求,而且能够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实现自身设计和制造的跨越式发展。4)船用设备进口情况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建造内销远洋船进口船用设备种类最多的是导航、通信、 自动化设备,其次是舱室设备,再次是电机、电器设备和柴油机关键部件。我国进口 的船用设备主要来自亚洲和欧美,亚洲主要是日本和韩国,欧洲主要是法国、德国、 丹麦、芬兰、挪威等。其中从日本、美国进口量最大,韩国对我国船用设备出口呈现 快速增长趋势;美国信托其在导航、通信、自动化船用设备领域的优势保持了一定份 额并呈增长趋势,这些领域是我国船舶配套业的空白或弱项;随着我国船用柴油机制 造能力的提高,近几年,我国从欧洲船用柴油机主要生产国进口量下降。 表 2-7 设备分类 船舶动力装置 我国主要进口船用设备 设备名称 主发电机组、应急发电机、螺旋桨、侧推装置、曲轴、链条、轴瓦、 缸套、排气阀杆、阀座、注油器、电子调速器、螺旋齿轮圈总成、 轴承、前后密封 大型船用锅炉、压缩机、电机、电控箱、船用中央空调、船用制冷 机组、水泵、货油泵、油泵、艏部液压泵组、艉部液压泵组、液压 油缸、油水分离器、分油机、供油单元、板式冷却器、热油锅炉、 锅炉燃烧器、锅炉燃烧器自动控制部分、空压机、船用风机、油舱 液位及温度遥测装置、机舱水雾喷淋系统、货油加热系统、CO2 灭火 系统、火警监测装置、报警板、惰性气体防爆系统、货仓火警报警 装置、可燃气体探测装置、刹车试验装置、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净 油系统 温控阀、减压阀、安全阀、真空阀、液舱温控阀 罗经及自动舵仪、磁罗经、测深仪、计程仪、卫星导航仪、差分全 球定位系统、雷达、雷达应答器、扭力仪、罗经及自动舵仪、舵角 指示器、风向风速仪、航行记录仪、气象传真接收机、声音接收器、 应急示位标、机舱集控台、液舱遥控台、机舱控制及监察装置、主 配电盘、应急配电盘、组合启动盘、主机遥控装置、主机工况监测 装置、船位自动识别装置、粘度(燃油)控制器、冷藏箱监视器、 配载系统和横(纵)倾平衡控制系统 汽笛系统、子母钟、船用航行灯、共用天线、中压电缆、风雪清除34舱室设备船用管系导航、通信、 自动化设备其他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设备分类 器、刮水器设备名称从具体产品生产水平来看,MANB&W 船用柴油机品牌高居榜首,瓦锡兰居第二位; 舱室设备是欧洲和日本的名牌产品占优势,如欧洲的阿法拉伐公司、哈姆沃西公司、 斯普利公司、欧堡公司等,尤其是阿法拉伐公司的造水机和分油机、欧堡公司的锅炉 几乎垄断了中国进口相关产品市场;甲板机械也是进口数量远大于国产数量,主要是 德国、挪威、瑞典、日本等国的知名配套厂商在我国的出口船和远洋船上占有很高的 装船率。仪器仪表虽然不是船用设备采购的主要项目,但由于国内生产企业技术能力 薄弱,引进的国外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据了相当份额。卫星通讯设备、无线电系统、船 用电话和内部通讯系统基本是日本产品遥遥领先,而雷达系统、罗经、自动操舵仪、 回声测探仪等船舶导航系统,多是日本、美国、德国公司的产品占据了国内市场。5)存在的主要问题①主要船用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品技术含量低,多数 企业基础薄,资金缺乏,设备陈旧;在性能、质量、规格和品种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 比较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投资研发动力不足,技术开发能力匮乏,产品规格小,生产 工艺落后。 ②船用设备生产能力发展不均衡,不同的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不同且落差很大。 如船舶通信、导航和自动化系统等产品的技术水平非常薄弱,主要依赖进口。远远落 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且差距越拉越大,实际装船率极低。部分设备产能趋于过剩,而 部分设备研制尚是空白;螺旋桨、增压器、锚绞机、舵机、吊机、救生装置、锚及锚 链、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焚烧炉、海水淡化装置等产品。制造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同 类产品先进水平。并保持同步发展,能基本满足出口船和远洋船配套需要,有的产品 还直接出口,少量品种能力已出现过剩。35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③配套企业数量多但竞争力强的企业少,产业集中度低;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 生产能力不能满足造船需求;生产的产品档次低,能够获得多家船级认证、为出口船 舶配套的企业更少。一、二、三轮配套产业链远未完善,生产能力布局有待调整。 ④缺乏对已有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和创新,缺乏对产品质量控制技术、检测技 术、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受到很大限制。原有引进技 术急需更新换代, 不能适应现代船舶的大型化、 高速化、 自动化和环保化等发展趋势。 技术引进没有按造船各专业系统引进完整的配套产品技术,导致技术引进种类不全, 设备难以配套。并缺乏统一规划,如引进了船用主机制造技术,却没有引进与之配套 的自动监控和操作制造技术。 ⑤企业在市场营销、售后服务、成系统供货等方面的竞争力有待加强;缺乏完善 的全球性的维修服务体系, 国内外市场, 产品配套服务跟不上, 装船率难以得到提高。 此外,船配企业经营的产品单一,抵抗船舶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8)拆船业发展情况相关数据显示,2009 年,全球拆船厂总共购买了 1014 艘老旧船舶,相当于总运 力 3150 万载重吨的船舶被拆解,这一数字是 2008 年的两倍,同时也创造了自 1996 年以来的拆船量新高。而伦敦航运咨询公司发布的全球拆船报告预测,2010 年全球 老旧船拆解量有望再创新高, 预计比 2009 年再增加一倍, 粗略估计至 6000 万载重吨。 根据中国拆船协会的数据, 2008 年中国拆船协会会员企业共接受各类废钢船 69.4 万轻吨(指船未载货时的重量),超过前 3 年的总和;2009 年,拆船量更是达 到 320 万轻吨,比 2008 年增长了 5 倍。航运公司拆船套现的现实以及废钢替代作用 的突显都将在今后一两年继续支撑我国拆船业的快速发展。表 2-8 排名 12009 年船舶修理及拆船企业销售收入排名 企业名称 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36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排名 2 3 4 5 6 7 8 9 10企业名称 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 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 友联船厂(蛇口)有限公司 上海华润大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 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舟山市鑫亚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广州中船远航文冲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中海长兴国际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注: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数据不包含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和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数据后2008 年经济危机以前,国际贸易的大幅增长加大了对航运的需求,世界各大船 厂纷纷开足马力生产,新船完工量一再创下历史新高。全球新船订单量由 2003 年的 3500 万载重吨迅速增长至 2008 年的 25000 万载重吨,但许多航运公司仍然因为运力 不足,不愿意淘汰旧船,旧船的价格是废钢价格的 1.6 倍,拆船业举步维艰。2008 年 9 月以后情况出现了反转。经济危机拖累国际贸易,海运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货运量明显下降。航运价甚至一度接近成本价,波罗的海指数(BDI)跌幅惨重,最 高点相比最低点跌去 90%左右。在运力过剩的情况下,航运公司集体采取了封存集装 箱运力的措施,但闲置运力依旧需要不菲的维护成本,拆解老旧船舶成为缓解运力过 剩的必然选择。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因维持船舶运转及日常维护而支付的费用,还能收 回一部分成本,缓解当前流动资金不足的压力。法国船舶经纪公司 BRS 的统计显示, 截至 2009 年 10 月中旬,共有折算运力达 1190 万载重吨的干散货船被拆解,是 2008 年全年总数的 1.8 倍。其中,只有 82%的船舶船龄介于 25 年至 35 年,船龄低于 24 年的船舶占去 13%。“低龄化”趋势突显出众多船东明显的拆船意愿,希望尽早拆解 船龄较低船舶,调整自身运力。 另一方面,虽然 2008 年 9 月以来新船订单大幅下滑,并一度出现全球零订单的 状况,但各大船厂手上仍然握有大量的既有订单-在经济危机前主要造船企业的手持 订单普遍排至 2012 年以后,甚至有部分船厂已经开始承接 2014 年交船的订单,新船 的持续供应必定会对旧船产生挤出效应。在我国,目前从事远洋和沿海运输的船舶在37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8000 万载重吨左右,其中 3000 万载重吨超过 25 年,到了拆解船龄的老旧船舶比例 达 35%以上,拆船业将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 2009 年中国拆船协会会员企业共计采买各类废钢船 442 艘 323.03 万轻吨。 其中: 进口废钢船 395 艘 305.48 万轻吨,国内废船 47 艘 17.55 万轻吨,而同期我国进口废 钢总量为 1433.78 万吨,由此可以看出进口废船拆解产生的废钢总量非常惊人,成为 我国进口废钢的主要来源之一。2009 年,中国废钢消耗总量约为 8000 万吨,预计将 来中国废钢需求量还将大幅增加。对拆船业而言,这意味着废钢船的需求还将持续增 长。 2009 年 12 月 30 日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规范发展拆船业的若干意见》 , 指出“加快老旧船舶淘汰更新,扩大新船需求空间,促进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而一些地方省市更是出台了明确的优惠措施, 在配合落实国际海事组织对单壳油轮强 制淘汰规定的同时,对提前报废船舶实行更新补贴,鼓励拆解国内废船,鼓励金融机 构推行已购废船抵押融资, 在这种政策环境条件下, 预计拆船业还将保持一定的发展。2、世界船舶工业发展形势(1)世界船舶工业发展的现状造船业具有资金密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从历史上看,随着不同地区 的经济发展,造船业已经实现了从英国到美国、到西欧、到日本、到韩国的多次从先 行工业化国家到后起工业化国家的产业转移。从上个世纪 50 年代开始,日韩凭借其 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方面的优势,逐步挤掉了欧洲的霸主地位,实现了造船业欧洲 向日韩的转移;日本也在 1956 年首次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位;第二次产业转移过 程中,韩国凭借其成本上的较大优势以及在技术上的快速接近日本,于 2000 年赶超 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国;随着韩国国内造船成本的不断提高以及海岸线的局限, 中国在船舶制造成本、海岸资源上的比较优势逐步凸现,相对日韩,中国在劳动力成 本上具备 10%的成本优势,该优势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使得中国在常规船方面38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竞争优势已经超过韩国。尤其是在全球造船业景气回落的环境下,中国的低成本优 势将会更加显著,使得中国造船业的景气期将明显长于全球景气水平。 目前,日本和韩国两国仍然是世界造船大国,但世界造船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更 加明显。与日韩两国相比,中国具有成本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中国的人工成本只有日 本、韩国的七分之一左右,而且与日韩两国日趋凸显的人口老龄化相比,中国的人力 资源依然比较充足。同时,中国具有造船基础原材料供给的成本优势。以钢材为例, 从 2005 年开始,国内钢材供应充足。相比之下,日本从 2004 年开始,国内出现钢材 供应短缺, 而韩国的钢材一直以来都大量依靠进口。 并且, 中国近几年通过技术引进、 自主创新,进一步缩小了与日本和韩国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与其他新兴造船国家 (如越南、印度和菲律宾)相比,中国的造船业起步比较早,基础比较好,具有更好 的资金、技术条件。世界造船重心正逐渐向我国转移,尤其是我国近几年加大对大型 造船设施的投入,积极承接国外造船产业的转移,我国船舶工业步入历史发展的黄金 周期,中国正在崛起成为一个新的世界造船中心。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强劲增长,特别是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 西)等新兴经济体保持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全球贸易量飞速增长。海运量的持续 增长带动了上游造船业的景气提升。2008 年第四季度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全球海运量出现萎缩,造船业新增订单较 2007 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但全球订单 总量仍继续增长, 从 1998 年末的 8821 万载重吨增长到 2008 年末的 57710 万载重吨,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0.66%。 根据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的统计,上世纪 70 年代初造船业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
年造船完工量连续三年超过 4000 万载重吨;80 年代全球造船业经历了巨 大的下滑,年均造船完工量 1700 万载重吨,并且在 1988 年到达谷底,年造船完工量 仅为 1100 万载重吨;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造船业经历了新一轮的增长期,造船完 工量逐年上升,2007 年全球造船完工量到达 8065 万载重吨, 全球新增订单达到 27109 万载重吨,较 2006 年上涨 50.46%,处于历史高位;2008 年,全球造船完工量继续增39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长,达到 9056 万载重吨,较 2007 年增长 12.29%。新增订单为 15759 万载重吨,虽 然仅低于 2006 和 2007 年,为历史第三签单高峰年。 2009 年国际造船市场出现重大调整,新船成交大幅回落。在缺乏新船订单有效 补充和大量订单完工交付的情况下,2009 年手持船舶订单量出现近 13 年来首次大幅 萎缩。2009 全球造船完工量 12203 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 4219 万载重吨、手持订单 量 48884 万载重吨,比 2008 年分别增长 24.89%、减少 72.67%、减少 15.29%。 2009 年是新船订单大量撤销的一年。保守估计,至少有超过 3000 万载重吨的新 船订单被撤销掉,约占 2009 年年初手持船舶订单总量的 5%;2009 年也是延期交付最 为严重的一年。据统计, 2009 年全球实际完工交付量约为 1.2 亿载重吨,仅为当初 预计的 75%。造船完工量 完工量增长率 新接订单量 新接订单增长率 手持订单量 手持订单增长率100数量(万载重吨)500
年份 09 -50-100图 2-7:世界船舶行业状况 此外,2009 年是新船价格急速下滑的一年,新船价格大幅下挫。各型船新船价 格跌幅普遍在 30~40%之间,个别甚至超过 40%。2009 年底反映油船、散货船、集装 箱船和液化气船的克拉克松新船价格综合指数跌至 136 点,较上一年历史最高位 190 点下降了 54 点,而这一过程仅花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而从 136 点一路上涨至 190 点则整整花了 4 年多的时间,详见下图所示。40增率( % )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油船(30万DWT) LNG(14.7万cbm) 散货船(7.5万DWT) 集装箱船(4500TEU) LPG(7.8万cbm)价格(万美元)
02005年3月2005年6月2005年9月2006年3月2006年6月2006年9月2007年3月2007年6月2007年9月2008年3月2008年6月2008年9月2009年3月2009年6月2004年12月2005年12月2006年12月2007年12月2008年12月2009年9月时间图 2-8:2004 年 12 月-2009 年 12 月世界主要船型新船价格 表 2-9 指标
年世界主要造船指标比较 单位 2008 年 2009 年 万载重吨
新船成交 亿美元 1482 约 160 订单撤销 万载重吨 少量 &3000 延期交付率 % ≤10% 25% 手持订单 万载重吨(年底数)
新船价格 克拉克松价格指数(年底数) 177 136 合同重谈 少量 几乎所有订单变化 ↓72.67% ↓90% ↑ 大幅提高 ↓15.3% ↓41 大幅增加在全球众多造船国家中,各国船舶工业的规模、能力、产量、技术水平和竞争实 力的差异很大,新的世界造船竞争格局已经形成,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阵营,即以 韩国、日本和中国三大造船大国为第一阵营;以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丹麦、波兰 和中国台湾等若干个重要造船国和地区为第二阵营; 以数量众多的较小造船国家为第 三阵营。中、日、韩三足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欧盟凭借高复杂船舶市场的优势占有 一席之地,其他国家在这一领域还很难构成竞争威胁,未来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竞 争将是全球造船业格局发展的主旋律。 欧洲造船业在高端船舶的建造上既精细又专业,所建造的船舶一向以复杂、安全 和环保著称,实际建造标准往往超出规范要求。从目前情况来看,欧洲造船工业不仅 在建造技术、船舶设计和建造软件的发展上仍然保持世界领先,甚至垄断了豪华游船412009年12月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市场,欧洲船厂如 Aker、Fincantieri 和 MeyerWerft 都是游船和大型舰船设计和建 造的主导者,而且在小型商船、军舰和特种船方面也一样始终站在世界造船的前沿。(2)世界船舶配套业发展的现状船舶配套设备是船舶高附加值的主要载体,因此,世界造船强国无一不重视船舶 配套业的发展。世界船舶配套工业,欧洲仍具有强大的势力,占据近 50%市场份额; 欧洲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船用设备基础技术研发、新产品研制、售后服务等方面 长期占据绝对优势。日本和韩国各自用了 20 年左右的时间使其船舶配套业逐步壮大 起来。约共占近 50%份额;日本通过引进欧美国家先进技术,并经消化、吸收及创新, 其造船设备配套国产化率达到 95~98%;韩国积极推进船用设备国产化,采取相应的 保护措施,减少进口,促进船舶配套工业的快速发展,其造船设备国产化率已达 85% 左右。 随着东亚全球造船中心地位的巩固, 世界船舶配套业的产业布局以及市场竞争格 局等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欧洲船舶配套业独霸天下的局面已成过去,如今,欧洲、 日本、 韩国在船舶配套业领域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而中国作为该领域的后起之秀, 正在向着船舶配套业做大做强的目标快速前进。 据中船重工经济研究中心测算,2009 年全球船舶配套业总产值 834 亿美元,主 要分布在欧洲、韩国、日本和中国(如下图所示)。日本船舶配套业产值约为 11360 亿日元(折合约 121 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的 14%;韩国船舶配套业产值约为 180 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为 22%,已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中国产值约为 620 亿 (折合约 91 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 11%。从图中可以看出,欧洲船舶配套产业以 48%的全球市场份额,仍保持着全球绝对领先地位,并依靠技术创新继续引领全球船 舶配套业的发展。42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欧洲 48%其他 5% 中国 11%日本 14% 韩国 22%图 2-9:2009 年全球船舶配套产能分布情况资料来源:国际船舶网上图显示的是近五年内全球船舶配套产能分布演变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欧洲船 舶配套的全球市场份额正在下降,而韩国和中国船舶配套业的比重快速上升。韩国甚 至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船舶配套国。目前,不少欧洲船舶配套企业海外生产增 多,同时,以许可证授权生产方式使得欧洲本土船舶配套产业全球市场份额下降(尤 其是在中国和韩国开设合资企业, 以及中日韩依靠许可证授权生产的船用设备并未计 入到欧洲的产值中去)。2004年 2009年70%80% 70%船舶配套业产值份额60% 50% 40% 30% 20% 10% 0% 中国 日本 韩国 欧洲4% 18%48%22% 14%9% 0%11%5%其他国家、地区图 2-10:近五年内全球船舶配套产能分布演变情况资料来源:国际船舶网43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前,世界船用设备的研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东亚,欧洲主要包括德国、芬兰、 英国、丹麦、法国、挪威、瑞典、荷兰、波兰、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等国,东亚主 要指日本、韩国和中国。此外,美国在船用设备研制领域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技术层面看,欧洲船用设备研发历史悠久,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在高技术、 高附加值船用设备研制领域占据垄断地位。目前,主要船用设备的设计开发以及核心 船用设备的制造,仍以欧洲为主;日本早年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欧洲的先进技术, 目前已具备了很强的船用设备研发实力, 大部分种类的船用设备研制水平可与欧洲抗 衡;韩国目前发展船舶配套业的方式仍以从欧洲、日本引进技术或设立合资企业等方 式为主,但随着其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和强国,其船用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 创新能力迅速提升。 从制造层面看,随着世界造船重心东移,东亚地区正在成为世界船用设备的制造 中心。该地区装船的主机、辅机以及舾装设备等产品大多由本地区自己制造。日本、 韩国和中国的船用柴油主机总产量(按马力计)约占世界总产量的 85%,其中,低速船 用柴油机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 90%,而导航通信自动化类等重量轻、附加值高的设 备制造仍由欧洲企业主导。 从大类船用设备的研发、制造实力看,船舶动力系统类设备的设计主要在欧洲, 制造主要在亚洲; 甲板机械、 舱室设备类设备的设计在欧洲和日本, 制造主要在亚洲, 少量高端产品的制造在欧洲;导航通讯自动化类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基本在欧洲、美国 和日本。此外,美国在船用导航通信自动化设备、中高速柴油机、燃气轮机等设备的 设计、制造领域居世界先进水平。1)欧洲欧洲船舶配套制造业在建造技术、 船舶设计和建造软件的发展上仍然保持世界领 先水平。 目前全球各地看到船舶制造设备供应单上的主要设备大多数是为人熟知的欧 洲品牌,船舶配套业已成为维持整个欧洲船舶工业的支柱。在当今世界船舶配套业每44 大连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年的总销售额中,欧洲厂商仍占世界 50%的份额。欧洲船舶配套业主要致力于新产品 开发、许可证技术转让、售前售后服务、舱室设备及船舶导航通讯自动化设备等高附 加值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目前,世界船舶配套业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压杆稳定性计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