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管理创新现金单位技术不断发展 移动支付能取代现金吗

数据安全等问题还在 移动支付还无法真正取代现金_网易科技
数据安全等问题还在 移动支付还无法真正取代现金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外媒称中国迎“支付革命” 人们甩掉钱包:努力让老人跟上步伐)
参考消息网8月29日报道&外媒称,中国的消费模式近年来正在迅速升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已有4.69亿手机网上支付用户,年增长率为31.2%,网民手机网上支付的使用比率由前年的57.7%提升至去年的67.5%。正当中国正火力全开向无现金社会的目标冲刺时,各方也在努力让老年人和弱势群体跟上时代的步伐。“让老人轻松甩掉零钱包”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8月27日刊登题为《中国支付革命:全民扫码,谁还需要钱包?》的报道称,在北京东城区的物美超市里,轮回播放着这样的录音:“带着手机逛超市,轻松甩掉零钱包!”超市呼吁顾客下载多点App(手机应用),通过手机自助结账,免去购物排队的烦恼。报道称,超市内部到处张贴着“手机自助结账”“购物不排队”和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平台的醒目宣传标语。在超市结算区,也有好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指导购物者使用App自助结账。顾客只要用App扫描商品代码,商品就会自动添加到电子购物车,顾客通过线上支付平台结账后就能完成购物。王先生(63岁,退休人士)正在学习使用手机自助结账。他说,超市三个月前推出手机自助结账,他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学会使用支付宝和微信,目前正慢慢掌握手机自助结账的流程。王先生说:“手机自助结账App的程序有点复杂,老人家上手需要一点时间,但上手后确实很方便,不用排队,也不用带现金。”报道称,大多数老人仍习惯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金,无现金社会往往意味着更多困扰而非便利。另外,上海一家手机公司专为老年群体设计字号特大、界面简洁易用的老人智能手机。这家公司的培训总监杨旭辉说:“我们在手机出厂前为老人预装好了微信、支付宝等软件,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一系列培训课程,教他们使用这些软件。”杨旭辉认为,帮助老人融入无现金社会,关键是要有“好的武器和关爱”。她说:“好的武器指的是要为他们量身定做智能手机和App。关爱指的是老人自尊心较强,有时不愿开口问,但只要我们肯主动、耐心地教他们,他们其实是愿意学的。”部分老人对移动支付持怀疑态度不过,尽管各方都做了很多工作,仍有一些老人对移动支付平台持有怀疑态度。于捷(66岁,退休人士)说,她身边有不少朋友担心密码和钱财被盗用或骗走,不敢使用移动支付平台。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研究会会长邱宝昌表示:“新技术在起步阶段难免有各种不足、必须克服很多障碍,民众应尽可能用包容的心态对待,多考虑它们带来的实惠,这样科技才能不断地往前发展。”王先生也坦承:“起初刚接触移动支付平台的时候会有心理障碍,但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发现这些软件的操作并没有想象中复杂。”他笑说:“现在我皮包里的100元现金已有一个多月没碰了。”移动支付强势进驻中国民众生活,扫码付款已经成为许多人支付的首选。移动支付技术仍待提高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本月初启动“无现金日”“无现金周”活动,一些商家却走到极端,拒绝收取现金,掀起了舆论风波。对此,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研究会会长邱宝昌告诉说:“我们都要做到与时俱进,尽量学习掌握先进技术。但也不能操之过急,要考虑到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对技术的掌握,要给消费者一个适应的过程,不能一刀切地拒绝现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则撰文认为,即使在北欧一些力推无现金社会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尝试,现金仍然存在,并没有在短期内消失。他断言:“(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需求多样,‘消灭现金’将会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也提出,移动支付能否一直保持现有的成本优势还是个未知数,“纸币之死”还不到盖棺定论的时候。报道称,事实上,金融和数据安全等问题一天未解决,移动支付就无法真正取代现金。移动支付技术仍存在安全漏洞,有网民的社交媒体账号被盗用,账号里的电子钱包被洗刷一空,损失惨重。另外,用户的手机号、身份、使用移动支付的时间、地点、金额、购买的商品等数据都被支付平台所收集,在“数据是王”的年代,如何避免信息被泄露或转卖,也是对服务供应商的一大考验。
本文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王凤枝_NT254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基于移动支付的自动售货机设计与实现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基于移动支付的自动售货机设计与实现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94|
上传日期: 10:52:2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基于移动支付的自动售货机设计与实现
官方公共微信上周,部分地区支付宝出现了长达两小时的故障,后据支付宝公告说是因为华南地区机房故障导致。去年,支付宝已经出现过类似问题,也有声音对支付宝提出了疑问。移动支付时代,场景对于支付尤为重要,也因此使得支付宝的老大地位并不那么牢靠。而支付产品对多样化和碎片化场景的主动适应,很可能使得&去设备化&成为现实。而去设备化又会使&去中心化&成为支付发展一种可能的选择,而已经有在实践该理念了。不过,&去中心化&也只是支付发展的诸多可能选择中的一种,而且有也是比较大胆的一种,有可能成为现实,也可能不会。但是,在目前阶段,&技术&对于支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没有根本性的创新来颠覆巨头们现有的市场格局的情况下,从技术手段进行支付创新,提升移动互联时代的支付便利性,以帮助其适应不同的场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乌镇互联网大会说过:&这是一个摧毁你,却与你无关的时代&&&也许,&支付宝&正面临着马云所说的&摧毁&。在纪录片《少年阿里》中,马云提到&移动互联网&,片中他将其比作支付宝一个巨大的危机。不过,片子最后给人的印象是阿里先行一步,克服了这个危机。但实际上移动支付这场战争,才刚刚打响。易观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到了163626亿元,同比增长104.2%。自第二季度起,移动支付的规模首次超过PC端支付,之后差距逐渐拉大。虽然凭借电商、支付宝转账和余额宝等优势产品,支付宝在交易额快速增长的同时继续保持交易规模行业第一的态势,但其市场份额出现缩水。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定程度是因为移动互联网与PC端互联网是两个具有完全不同性质的互联网时代。简单说,PC端互联网的特性是&联接&,但移动互联网更强烈的特性是&渗透&。两者的区别在于,为适应PC端互联网特性而产生的支付产品,主要解决的是远程交易中的&信任问题&。所以,拥有平台,并掌握远程购物主要入口的阿里,能凭借支付宝独步天下。这个时候,PC端主要的作用是联接&双方&。 但是,经过多年的市场培养,消费者对&信任&已经不存疑心了。同时因为移动设备对生活的接近性,使得它能深入更多的场景,显得更碎片化。这样的特性,就使得对于支付便利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移动设备与场景天然的关系,使得竞争各方可以通过更多的场景来切入支付,从而也为这个市场增添了更多变数。这一点体现在更多巨头对移动互联网的觊觎上,即使支付宝在这个领域的地位已经非常牢固了。这一切都在说明着在移动支付时代,支付宝的&老大&地位远没有在PC时代牢固。看到可以通过更多的场景来在支付市场上分一杯羹,本来在各自领域都有足够市场份额的巨头们,又怎会错过这个机会。FinPlus FinTech投资基金认为这造成了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就是移动互联时代,支付场景将会更加&多样化&,因为这既是时代特性,也是一个&后来居上&的机会。而场景的多样化,又会使得技术的作用更加受到重视。为什么这样说?上文也说了,移动互联时代,支付必须要与场景结合,而场景是多样的,这就使得支付行为变得越来越&短平快&,更加的碎片化。FinPlus FinTech投资基金也在对场景化的金融科技保持着热切的关注,近期也将投资部分场景化消费金融、场景化支付的FinTech项目,欢迎更多 有志于在FinTech领域创新的项目投递到BP@FinPlus.me。 随着竞争的加剧,这种碎片化的趋势会更加明显。在碎片化的支付行为中,对便利性的考量就会变得比PC时代更加重要,&用户中心&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将显得更加重要。而这一趋势,将使得支付过程中主要造成体验困难的&验证&步骤进一步下沉,而技术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支付设备,在移动互联时代,已经由常见的磁条卡、IC卡、智能手机等发展到腕表、手环、眼镜、头盔、戒指、衣服等可穿戴式智能终端。为适应支付方式日益的碎片化,支付过程中的验证技术手段也在日益变得&多样化&、&简单化&,以最大程度地将支付行为与场景的距离缩小。 目前,最常用的验证技术是数字密码验证。但越来越多的生物识别技术正在得到应用,如人脸识别、声纹识别、指纹识别、掌纹识别、笔迹识别、虹膜识别乃至键盘敲击识别。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会把移动支付带入生物识别时代,极大地缩小支付与生活的距离,也使得人们对支付本质的认识产生根本性的改变,有可能产生&支付即生活&的认识,这正是支付宝为应付这个时代的危机所采取的战略。在支付宝的页面上,已经有30多个场景,上到跨境转账,下到高考查分,几乎无所不能。也就是说移动支付时代场景的重要性将使得支付行为日益碎片化,这又使便利性被充分重视。提升便利性正是技术的作用,它反过来又会从根本上改变支付的性质,使支付融入生活。那这条技术之路的尽头是什么?是去设备化。何为去设备化?就是不借助任何除身体之外的设备进行支付。在电影《时间管理局》中,人类的寿命是无限的,前提是你要通过工作使得你手上的一串数字保持不为零,要不然下一秒你就得死。而这一串数字,可以用来交换任何商品,过程只是交易双方握手即可。为什么去设备化可能成为支付技术发展的终点?首先, 移动支付使得支付行为通过各种场景深度参与到生活,甚至有可能最终融入生活。 而最直接参与生活的,就是我们的身体。所以,身体是一个极好的支付工具。其次, 在支付验证技术的发展趋势中,通过身体特征来进行验证已成为一种潮流。 因为虽然现在的验证技术已经很安全了,但始终存在着漏洞。这世上,唯一不能被偷走的,就是你自己。所以,身体也是一个极好的支付验证手段。再次, 越来越多样化的支付工具,其实都在指向身体。 比如眼镜、指环、手表等等,都是与人的身体紧密相关的,表面上看是支付设备越来越多样化了,实际上是支付工具越来越&生物化&了。而这生物化的尽头就是把身体当支付工具。其实,讨论了这么多技术发展的终点,主要是为了说明一个可能&& 支付发展的终点有可能是去中心化。 目前,所有支付手段的核心都是&银行账户体系&,这就是一个中心化的支付系统。甚至以挑战者姿态诞生的支付宝,也是利用中心化的模式,在交易过程中设置可信任的关口,然后通过多步支付的方式解决远程交易中的信任问题。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支付的本质可能发生变化,特别是当身体变成支付工具后,中心化的支付系统有可能受到挑战。 关于支付与生活的关系,在蚂蚁金服产品总监陈龙于哈佛大学进行的演讲中所提出的&金融生活&概念中可见一斑。有研究认为2018年,很可能产生通过指纹就完成整个支付过程的技术。试想一下,如果通过指纹就能轻松完成支付过程,消费者还会关心支付行为指向的是支付宝、微信或是银行卡吗?创新产品的优势之一就在于他们的便利性,一当这个便利性被抹平了,那么支付过程所指向的&中心&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这也就意味着,在社会还没有适应&去中心化&的体系之前,&多中心化&的支付体系是很有可能的。当中心多到一定程度,身体就成了&中心&,直接交易就会越来越被需要,&去中心化&就有可能成为现实。况且,中心化的支付体系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弊端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明显。拿跨境支付来说,高昂的手续费和漫长的转账周期是跨境支付的痛点。目前主流的传统跨境汇款方式&&电汇汇款周期一般长达3~5个工作日,除了中间银行会收取一定手续费,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也会对通过其系统进行的电文交换收取较高的电讯费,如在我国通过中行进行跨境汇款会被收取单笔150元的电讯费。再就是通过诸如支付宝和微信之类的拥有跨境支付牌照的公司进行,但会受到单笔支付规模的限制。同时,费用和程序繁杂问题也不容小视,特别是在跨境电商日益呈现订单碎片化的趋势时。另外,因为传统金融的支付体系不够发达,全球仍有逾25亿人口没有银行账户。而这些,都为&中心化&的支付体系在全球贸易背景下的不适应下了&注脚&。而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已经有创业公司先行一步。英国创业公司CurrencyFair、WeSwap就利用点对点的支付模式,绕过银行账户体系,使得全球有货币兑换或转账需求的双方通过该平台直接进行兑换或转账。但是,这种方式仍有较大的缺陷,因为它实际上是建立在某些货币&强势&的基础上的,在平台上经常会出现弱势货币兑换不出去,美元供应不足的问题。 而有一种方式,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跨境贸易中出现的问题,这就是区块链。区块链长期被当成一种新型技术,实际上,它更接近于理念和模式,它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价值交换&模式。而其中所涉及的诸如&密码学、符号学、逻辑学以及编程&等才是技术,而这些技术早就已经存在了。有观点指出,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打造点对点的支付方式,撇除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中间环节,不但可以全天候支付、瞬间到账、提现容易及没有隐形成本,也有助降低跨境电商资金风险及满足跨境电商对支付清算服务的便捷性需求。现实中,已经有创业公司将区块链接至应用与支付领域。Circle成立于2013年,该公司基于比特币的区块链技术能让消费者立刻完成支付,还能实现低成本兑换货币及跨国汇兑。目前已经支持美元、英镑和比特币的兑换,即&从英国支付英镑,美国用户就能收到美元&。据彭博社消息称,如果Circle的支付App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并与银行达成合作,和阿里的支付业务将受到挑战。FinPlus 为FinTech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及资源,有正在FinTech领域创业的团队,可以将商业计划书投递到 BP@FinPlus.me。
24小时报不停
阿里巴巴增持菜鸟,未来五年再投1000亿建设全球物流网络
Instagram月活跃用户达8亿 日活跃用户达5亿
工信部:到2020年工业电子商务销售额达11万亿元
Uber新任CEO发表公开信向伦敦道歉,寻求和解
趣店赴美IPO融资7.5亿 业务依赖蚂蚁金服存忧
爱奇艺2018年将在美IPO 估值超过80亿美元
谷歌气球上网服务或在2019年实现商用
妙健康宣布完成B+轮一亿元,两年融资额共计4.5亿元
美国科技股周一集体受挫 阿里股价跌幅一度接近4%
运满满上线担保交易平台满运宝,日交易额600多万
金立刘立荣:内销3千万台没压力 千元全面屏11月出
微信出现卡死Bug:发送两数字+N个句号会崩溃
汽配电商平台车通云再获Star VC 6000万元追投
奥飞娱乐:已在北美建立玩具研发与营销中心 引入迪士尼等企业的团队
阿里和亚马逊市值仅差1.3% 两个月缩窄近千亿美元
Hi电被指变相裁员:要求三天内到边境城市报到
联通董事长王晓初:混改资金年内全部到位
Moka&脉脉战略合作,发布了Moka最新功能“企业人脉”
北京网信办罚款微博贴吧:对用户发布违规信息未尽到管理义务
iPhone 8玻璃后盖维修费比屏幕还高
从“人类起源”到“华夏文明”,微信启动页首次“变脸”
三星放大招:可折叠手机获韩国政府认证 或明年面市
人人车完成2亿美元新一轮融资,滴滴出行战略投资
退回政府补贴 法拉第未来正式放弃内华达工厂建设
媒体评小米校招:送日语系学生拍片,别把低俗当有趣
人民日报谈微信淘宝隐私条款评审:促业界提升水平
工信部:年底前冒充公检法的境外诈骗电话将被拦截
乐视网要花30亿收购乐视金融 市场人士称估值偏高
金融业务对接社交平台“金客拉”获得数百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
瑞思英语递交IPO申请:单季营收2.2亿“手机钱包”能否取代现金?·每日商报
我的图书馆
“手机钱包”能否取代现金?·每日商报
一年“刷”掉9000亿元
“手机钱包”能否取代现金?
&&“最大的敌人不是银行卡,而是用户钱包里的现金。”这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最新公布的一份数据,将支付宝推上全球最大移动支付公司的位置,背后透露出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巨大潜力——1亿支付宝用户去年通过手机支付27亿笔、付款超过9000亿元。艾瑞数据更是称,2013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同比上涨700%。互联网企业、通信运营商以及商业银行纷纷加入移动支付混战,“手机钱包”最终能否取代现金?眼前还有哪几道坎?
&&兵家必争的枢纽
&&一个资深的移动支付用户一天的生活,可能是这样:早上睁眼拿起手机看理财收益,出门在便利店用条码支付“刷”了早餐,然后用软件打车连带付款,中午吃饭用手机和同事AA付了款,下午茶的间隙点几下屏幕,家里的水电煤气费也缴清了。如果兴趣来了,也可以顺道机选一注彩票碰碰运气,逢年过节还能在微信群里抢抢红包讨彩头。
&&这是以支付宝、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搭建起来的移动支付场景。支付宝最新公布的数据称,从2013年第二季度开始,支付宝手机支付活跃用户数超过了Paypal,成为全球最大。&&
&&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2万亿元。其中,转账、还款等个人应用成为主要的交易规模来源,移动网购已不再是支撑行业发展的主要场景。分析认为,第三方移动支付仍有较大空间。
&&快速增长的市场下,在移动支付领域早先已有尝试的运营商也开始再度入局。2月12日,上海地铁、中国移动和浦发银行联合宣布,首次将手机卡、银行卡、地铁支付三合一,这意味着“刷手机坐地铁”在上海地铁将成为现实。
&&决胜在应用场景
&&胡延平认为,余额宝、打车补贴以及“红包大战”等快速培育了移动支付市场,当移动支付超越电子商务的工具属性,其市场规模可能达到电商规模的四倍。
&&尽管“钱去了哪儿”“没提取的红包利息归谁”等质疑声渐起,但刚刚过去的春节期间,微信红包毫无疑问引爆了社交圈。“移动支付+社交”的能量露出冰山一角,已经被挖掘出了足够的想象空间,甚至被视为移动支付全面开战的象征。
&&移动支付争霸的背景是,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高速发展趋势仍将持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继续保持上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微信有速度,支付宝有商业生态圈和活跃度,未来谁能取胜?用户数、活跃度、人均每月支付额和商户的数量这四个指标非常重要。”相关人士认为,目前微信和支付宝在4个关键指标上各有优劣,即便仅看互联网巨头,国内移动支付市场的争夺赛也仍旧是悬念待解。
&&观察人士表示,移动支付在2013年的高速增长,背后是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迎来的全新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市场是中国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最大优势,拥有全球最大的用户群,这将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动机。
&&不过对于用户而言,移动支付安全仍是更大的担忧。除了常见的木马病毒、恶意手机应用带来安全隐患,此前支付宝、腾讯均有用户数据被泄露或倒卖,最新的微信红包也在春节期间遭到“山寨陈光标”捞走数百万元红包。用手机取代传统的钱包,资金安全仍需加强技术防控和监管。&& 据新华社
馆藏&450039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子支付取代现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