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去杠杆 防风险风险还是转给了平民

金融去杠杆已到哪一步,这些你需要知道!_凤凰财经
金融去杠杆已到哪一步,这些你需要知道!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来源:联讯麒麟堂;作者: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联讯证券研究院宏观组钟林楠在《中国杠杆全解析》中,我们详细介绍了居民杠杆、企业杠杆与政府杠杆的来龙去脉,但存在一个金融杠杆尚未覆盖。在
来源:联讯麒麟堂;作者: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联讯证券研究院宏观组钟林楠在《中国杠杆全解析》中,我们详细介绍了居民杠杆、企业杠杆与政府杠杆的来龙去脉,但存在一个金融杠杆尚未覆盖。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被问及金融去杠杆现在到哪了?金融杠杆有没有降下来等问题。这篇报告,我们就来说说金融杠杆的那些事,希望给投资者和决策者一些启发。金融与杠杆相伴相生。对金融机构来说,它的利润多少主要取决于两项,一个是负债端成本与资产端收益率之间的利差,一个是资产规模。利差是&单价&,在一个非垄断的市场内,这个利差会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不断收窄,金融机构要靠提升利差过活扩大利润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要赚的尽可能多的利润,金融机构就要想办法扩大资产规模,靠规模取胜。但是要扩资产规模,得先有钱,这就要加杠杆,用少量资金为支点,来撬动更大规模的他有资金来为我所用。具体怎么加呢?加出来的金融杠杆又有多大呢?我们从经济系统的资金流向由下往上一层一层来看。资料图第一层:从具体投资行为看金融杠杆所有盈利性的金融机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个是银行类,另一个是非银金融部门类,他们的主要盈利性业务基本都是吸收负债资金,投资在相应资产。这个资产主要是三类,一个是股票/股权,一个是债券,还有一个是信贷类资产。对于股票,其加杠杆主要是通过配资的方式或结构化产品的方式实现。比如说机构张三手中有100块,它对未来股票市场很有信心,想多投点资金在市场中赚钱。于是它就拿着这100块去找一家有资金富余的单位,借了100块(配资),这样手中就有了200块投资额度,金融杠杆倍数就是2倍。还有一种是机构张三设计一个结构化产品,用自己的100块做劣后端,来吸引400块的理财资金做优先端,最后用一共500元去投资股票市场,无论赚了多少都给银行理财4%的收益,自己享受超出4%收益的利润(如果有),亏了先亏张三自己的,银行理财资金保障安全。这种产品也普遍用于信贷类、股权类投资中,尤其对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银行更是如此。但这种模式杠杆倍数基本是采取场外私下协商的办法确定,数据难以获得,要测算这类杠杆难度较大,精度不足。对债券类资产,它加杠杆的方式是通过回购,杠杆的计算相对容易。还是以张三为例,在投资股票市场亏了之后,它认为股票风险太大,于是转向了债券市场,买了一只票息为4%的国债。但国债风险这么小,收益率这么低,100块投下去赚不了多少钱。于是张三决定把买的100块债券质押出去,向有钱的李四借了90块钱再去买国债,期限约定7天,利率2.5%。当7天时间到了之后,张三再借王五的90块还李四,一直这样滚动养着国债,最后张三就用100块买了190块的国债,赚了(4%-2.5%)+4%的双份钱。资料图这是利用债券质押回购的方式加起来的金融杠杆。这种模式在年前三季度被市场上的金融机构广泛利用,成为他们增厚投资收益的主要策略。针对这个杠杆,我们有两个观测指标。一个是间接法,用加杠杆的隔夜资金回购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比重来反映当前市场债券杠杆的高低。从图3来看,隔夜资金的占比经历了&上-平-下-上-下&的轮回。在2015年货币宽松周期时,资金成本被打到很低的水平,回购利率在央行的呵护下平稳如镜,金融机构加杠杆基本没有风险。而当2016年8月金融去杠杆周期开启后,在央行适度收紧流动性+拉长OMO期限,提高资金成本与资金面波动后,加杠杆的成本与风险上涨,隔夜资金的占比出现拐点开始下滑,并在月出现了债灾。随后在2017年1月,随着春节的临近与央行呵护市场流动性恢复投资者信心等考量,资金面再度重回宽松,杠杆再起。直到2017年4月银监监管风暴来袭,市场又再度受挫,隔夜资金占比下滑,5月后监管协调被提及,央行又重新开始&呵护&资金面的稳定,才开始有所趋稳之势。另外一个是直接法,利用公式:债市杠杆=债券托管量/(债券托管量-待购回余额)来测算整个市场的杠杆。但由于市场上大部分债券资产集中在风控严格、杠杆倍数较低的商业银行手中,债市整体杠杆倍数基本都在1-1.2之间波动,并没有过多的参考价值。资料图为此,我们可以修改上述公式,利用:金融机构杠杆=(债券托管量-买断式待返售余额+买断式待购回余额)/(债券托管量+质押式待返售余额-质押式待购回余额)来计算单个类别的金融机构杠杆。从我们的计算结果来看,银行类的的杠杆普遍要低于广义基金与证券公司类,这是由各个机构的风控与投资风格所决定的。从最近三个月的表现看,在银监的监管风暴下,作为检查重点对象的银行类机构纷纷降低债券杠杆,保持更为稳健的经营。相反,在5月后,广义基金、证券公司却在提高杠杆水平。这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在经历了两次深度调整后,大部分广义基金的业绩表现不佳,有着来自银行与公司内部的压力。在5月监管有所缓和、6月央行大额投放的有利环境下,管理人开始出手收割此前深度调整的债券市场,加杠杆来获利。第二层:从银行-非银资金往来看金融杠杆在第一层,我们说的是金融机构拿到钱做投资时加的杠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非银金融部门的负债资金是从哪来的呢?从资金流向来看,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利用公募基金、集合信托等产品从居民、企业手中直接吸收的;二是利用拆借、贷款与销售同业资管产品从银行手中获得的。对于第一种,这是金融部门与非金融部门之间的交流,我们在此不予讨论,而将主要重心放在第二条关系线上。在第二种&银行部门-非银金融部门&之间,存在着你来我往的借贷关系,就是在这种借贷来往之间,金融杠杆就被不知不觉的加了起来。过去银行与非银金融部门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可能只是简单的拆借、贷款与同业存款等业务往来。但当2014年经济开始步入下行周期,货币宽松钱多起来,银行配置资产出现困难时,非银金融部门就开始利用各类定向或集合类的资管计划承包了银行的资产配置任务,银行资金开始大量向非银金融部门跑,非银金融部门就用自身固定的少量资本金承接了这些银行资金,这是杠杆的第一步。随后,当非银金融部门拿到资金后,去做资产配置时,会选择去买些同业存单、同业理财类的银行资产,又使资金回流给银行,银行手中又有了钱,然后又给了非银金融部门。这样就在不断重复的你来我往间,非银金融部门与银行的规模就膨胀了起来,撬动的资金规模也扩大了。而追溯源头的话,这些资金其实最初都是来自于央行不断宽松过程中释放出的银行超储。因为银行有了过多的超储,才会去买同业存单,才会去买同业理财,非银金融部门才能拿到银行的委托资金,才能去回买同业存单。所以,银行&非银金融部门之间庞大的资金流其实就是由银行体系的超储撬动的,在这里,银行就是我们之前所举例子中的张三。但与此前主动有意识的加杠杆行为不同,这个&张三&加起来的杠杆是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加起来的,这其实是最危险的。要测算这个金融杠杆的大小,我们需要构造两个指标:一是利用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加总(股权及其他投资项+对非银贷款)。这里&金融机构&统计口径包括央行、银行、信用社、财务公司与信托等机构,主体是商业银行。里面的股权及其他投资项主要是商业银行买的非银金融部门资管信托计划,股权投资受限于法律限制,占比较低,可忽略不计。二是用其他存款类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加总(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项+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其他存款类机构包含了政策性银行,各家银行所购买的政策性银行债是被纳入到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这项中的,而这种行为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同业投资。因此在加总两项后,我们再剔除其他存款类机构所持有的政金债、商业银行次级债,最终得到一个综合指标,我们称之为同业投资。从以上我们构造的两个指标与超储的比值来看(图表7),年前三季度是金融杠杆快速上涨时期,(股权及其他投资+非银贷款)/超储从3倍上涨至12倍,同业投资/超储则从10倍涨至24倍。但2016年8月后,金融杠杆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两者一度降至8倍与15倍。进入在2017年,金融杠杆又开始快速飙升,目前趋于稳定。看到这,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为何金融杠杆会在2017年重新上涨呢?现在不是在金融去杠杆吗?这里存在一个计算公式里分子与分母变化速度不一致的问题。分母是超储,规模与量的变化很快。在金融去杠杆开启之时,央行的货币政策焦点主要在OMO与MLF的期限结构与价的调整,量上没有过多问题,所以在月金融去杠杆刚刚开始时,超储量仍有保障。但在2017年后,在年初由于春节假期现金大量漏损,央行没有全额补足,加之月信贷高增,银行不得不用已经处于低位的超储资金去补缴法定准备金,使银行的超储规模大幅降低。而分子是各类资管理财产品、同业存单、拆借贷款等资产,这些资产除拆借时间较短外,其他几项均在3个月以上,而且在资管理财产品与存单背后可能是期限更长、流动性更差的非标、PPN与中低等级信用债,需要这些资管理财产品与存单不断去续作,来维持这些长期限且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所以分子项变化的速度会相对较慢,需要等资产端的资产慢慢到期。从实际情况看,同业投资与(股权及其他投资+对非银机构贷款)的规模在2017年3月后已经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资产端已经开始出清,金融去杠杆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在6月份,两个指标却出现了背离,主要原因在于股权及其他投资与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的大幅差异,前者降了2000亿,而后者高增1.4万亿。为何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从组成结构看,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的范围要更广一些,不仅包括了各类资管计划,还有对非银的贷款、买入返售等项目,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对其他金融公司债权要包括股权及其他投资项,两者的差异在于对非银贷款、买入返售项及股权投资项。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估计。先将四大行、全国大型银行、全国性中小银行信贷收支表中的买入返售项加总(这些专门对非银,对银行的资金运用有专门的项目),然后把它与(对其他金融公司债权-股权及其他投资-非银贷款)放在一个图中(图表9),可以发现两者具有较好的拟合性。从绝对数值看,6月买入返售环比增加了1.25万亿,而(对其他金融公司债权-股权及其他投资-非银贷款)环比增加了1.55万亿,基本可以解释两者出现的差异。进一步的,这些买入返售项又是什么意思呢?所谓买入返售,简单来说,就是银行与某机构约定:我先买你的资产,给你钱,到期后再资产卖回给你(即返售),收回钱。如果把这里的&资产&换成&债券&(事实上,这里的资产大部分也确实是债券,127号文规定买入返售项的资产必须有合理公允价值与较高流动性),这就是我们第一层所说的利用债券回购加杠杆。从这项高增我们可以得到至少两点信息。一是银行在6月手里是有钱的;二是银行手里即使有钱,也没有将资金大规模用于新增购买非银资管产品等项目,而是选择将大部分用于放回购,做买入返售,原因可能是银行仍然存在监管压力,不敢放量。第三层:从经济系统全局看金融杠杆最后第三层,我们用总量的思维来看金融杠杆。经济系统内部所有的资金源头都来自于央行。银行从央行手中拿到钱后,用贷款、买债券、股权投资等方式,把一部分钱放给了以居民、企业为代表的非金融实体部门;用拆借、非银贷款、买资管产品等方式,把另外一部份钱给了非银行金融部门。然后这两大部门又把钱以存款、买理财、买存单等方式回流给银行,银行又有了资金,缴完法定存款准备金后,又重复上一步骤,把钱给两大部门。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信用派生过程。央行用1元钱变成了N元,撬动了大于原始资金若干倍的资金,形成M2,这也是一种金融杠杆。要实际测算的话,一般采用的是货币乘数,即用M2/基础货币。从图表10来看,这个指标所反映的金融杠杆走势与此前一致,在2015年后飙升,在2016年三季度后停止转为下降,随后又在2017年开始反弹回升。其原因在于央行适时收紧了流动性,基础货币规模在2017年出现了下滑,使金融杠杆被动抬升。资料图除货币乘数外,我们也创建了一个指标来协助判断金融去杠杆的成果。现在金融要去杠杆无非是:过多流动性积聚在了金融系统内部,金融资产可能出现泡沫,流动性风险过高,金融对实体支持不足等原因。要去金融杠杆,实际是要强化金融对实体的支持,降低风险,把原本积聚在金融系统内部的流动性赶向实体经济。因此如果我们能衡量出积聚在金融系统内的流动性,就能看出现在金融去杠杆的效果如何。从全局来看,M2是各项存款的加总,是负债的概念,主要由信用派生产生,是整个社会所能使用支配的资金;而社融是资产的概念,是负债资金运用在实体部门(个人与居民)的量的体现。如果我们用M2减去社融,就能得到资金在非实体部门(即金融系统)内的存量。但要注意,社融包含了直接融资项(即部分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一来没有派生M2的作用效果,二来资金虽进入了实体部门,但同时也形成了金融资产,属于金融系统的范畴,存在重合。为避免混合与不清晰,我们简单处理,在社融里扣除这两项。最终计算下来得到图表1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16年8月金融去杠杆周期开启后,积淀在金融系统内的流动性在慢慢减少,资金逐渐往实体经济跑,目前已降至2015年年中的水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2016年下半年,经济出现了一个弱补库存的小周期,企业融资需求回升,使流动性逐渐往实体回流;另一方面一行三会也做了积极的部署与举措,倒逼流动性脱离金融系统。受此影响,债券市场也从去年三季度开始出现大幅调整。最后总结一下,我们在这篇文章里对金融杠杆做了一个梳理,用到了多个衡量指标,各有优劣。在对金融杠杆与金融去杠杆的效果进行判断时,需要综合来看,不可偏信一方。就现在的情况来看,金融去杠杆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未来可能还会持续,但重心已经从去杠杆转为稳杠杆,毕竟杠杆的消解需要一定时间,操之过急可能会适得其反。
[责任编辑:刁艳艳 PF073]
责任编辑:刁艳艳 PF07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1810596
播放数:439973
播放数:1386707
播放数:5808920风险藏在分母中:金融去杠杆的目标、方式、节奏和底线
之前我们讲:“今年将是一个拉长版的2013,经济向下,利率向上”。从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上看,分子E的正面效应会开始衰竭,实际上较早出来的4月PMI数据已经开始验证经济向下的拐点将现,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均高位回落,在手订单、新出口订单等分项指数均出现下滑,反映出需求回落。但分母P的影响远大于分子E,监管的目标、方式、节奏和底线是当前市场最大的焦点。16年下半年以来,金融体系的特征是“非银去杠杆,银行加杠杆”,2016年银行以资产驱动负债的方式扩表。我们根据资管机构可获得委外资金测速2016年底的银行理财委外规模约12.4万亿左右,与2015年底的7.6万亿相比增长了约50%。同业存单的规模从15年底1万亿左右上升到16年底7万亿左右,最近已经接近8万亿。表:根据资管机构可获委外资金测算的委外规模当前金融去杠杆的短期目标是去银行的杠杆,降低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速度,控制委外和同存规模,压缩监管套利和空转套利。在强监管下,银行正在从“以贷定存”的资产驱动转到“以存定贷”的负债驱动,未来考验的是银行的负债管理能力。从17年1季度上市银行的财报来看,去年年底开始的监管政策收严已经对上市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产生了结构性影响。五大行资产规模环比增速稳定甚至继续扩张,而股份制和中小行资产规模环比增速下降,1季度已经缩表。相比13年6月,金融去杠杆的方式不会过于剧烈,现在看主要是微观审慎(金融监管)与宏观政策(货币政策)配合,MPA考核、LCR考核(负债端管理工具)和货币政策配合。金融监管趋严会否代替紧货币?我们认为仅用监管的微观审慎制度去不掉宏观的杠杆,无利差不杠杆,最后还是要货币政策配合压缩加杠杆空间。下半年货币政策可能是“政策利率加息+结构性降准”的组合:政策利率加息是为了去杠杆,结构性降准是为了对冲货币乘数下降。目前央行的流动性提供方式高度依赖合格抵押品,而利率债和高评级信用债为主的抵押品价格下跌造成抵押品不足,如不能扩充抵押品规模,会增加间歇性流动性短缺的频率。预计下半年可能会相机降准补充基础货币,对冲货币乘数下降,维稳流动性。工作节奏上,一方面,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可能会相互对冲避免共振。3月底MPA考核之后,大家觉得好像没什么事,资金面也比较缓和,是因为MPA考核的结果还没有出来。4月基本上是金融监管主导,三会连续发文件,相对而言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前半个月流动性操作暂停逆回购,后半个月做了一些净投放,到期的MLF也续作了,整体上是监管政策趋紧的时期,货币政策偏对冲。5月监管是否会继续主导还是未知,但如果6月MPA考核叠加资管新规正式文件出台,可能会发生监管和货币政策共振,届时资金面和市场情绪会比预想的更紧。另一方面,要明白市场和央行的博弈是怎么回事:你觉得没什么事,他的工作进度就会加快;你觉得有事,他就会稍微平复一下你的情绪。央行和市场交易者就是博弈的对手,不断地摧残着你的意志,直到把套利者打垮。所以,监管地工作节奏上可快可慢,但这个过程是长期的。监管底线在哪里?我们认为监管的底线不是实体经济或债灾,目前一级债券市场取消发行和票据利率长期处于4%以上,实体经济已经受到影响。去年底债灾也反映了监管底线远不限于此。金融去杠杆,结构性的流动性短缺可以有,去年12月和今年3月都发生过,去年12月是银行与非银之间的结构性流动性短缺,今年3月是负债驱动型的大银行与资产驱动型的小银行之间的结构性流动性短缺。但不能有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防风险不能出更大风险,这才是监管的底线。钢丝要走,走钢丝的技巧也要有。金融要稳,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引发道德风险就要被纠正,刚兑和隐性担保就要被打破,所以如果出了事情,重心要放在救流动性(也要市场失灵时才出手),而不是救机构。最后,谈几点目前的环境下股债的风险和机会。一是不可否认风险偏好、估值以及流动性溢价都受到金融去杠杆的压制,对股债而言,分母的风险加大:整个商业金融系统无序和无限的货币信用创造能力将被大力收缩,紧信用会对资产价格周期、利率、汇率以及整体系统性风险变化产生长期影响。未来更考验负债管理能力,负债驱动资产,守不住的叫浮盈,守得住的叫资产。二是债的交易就变得很纠结,对于交易而言性价比不高。3.2-3.3可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很难交易出价差,3.5较难有效突破,但一旦监管叠加货币收紧,有效突破3.5后可能磁吸到3.7。由于监管有惯性,对数据的反应有滞后性,急于做左侧交易的危险比较大。三是如果监管和紧货币在2季度末发生共振,从市场和政策的博弈角度(决定了工作节奏),3季度可能会有修复性机会,但也是波动,而不是趋势。风险藏在分母中,股债皆不易,趋势难有,注意波动。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golding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腾讯理财超市
同类产品年涨&27%
今年以来收益&13%
近1月涨&7.41%
7日年化收益&2.97%
本日热门资讯
一周热门资讯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金融去杠杆还将持续多长时间?_网易财经
金融去杠杆还将持续多长时间?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金融去杠杆还将持续多长时间?)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曾刚今年以来,在“金融去杠杆”的基调下,货币政策和监管轮番发力,对金融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产生了明显冲击,市场利率快速上行的同时,波动也明显加大。金融去杠杆的目标何在?杠杆要去到什么样的程度?以及去杠杆的政策要持续多长的时间?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市场参与者关注的焦点。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与实体经济不同,金融业本身就是高杠杆行业,而且,也正是利用这种高杠杆的特征来集聚社会资金,并将其导引到效率最高的领域,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当然,高杠杆也必然意味着高风险,当杠杆超过一定水平时,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也随之上升,危机爆发的概率会大大增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金融业有必要将杠杆控制在合理水平,以取得风险与效率的平衡。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如果要讲金融杠杆超过了合理水平,可能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增速超过实体经济增长,引发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引发系统性风险隐患;二是金融套利盛行,部分资金在同业间空转,在拉长资金链条的同时,也加重了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隐患。从货币创造的角度,上述两个方面存在一定关联。同业存单、同业理财加委外或通道的套利模式,虽然迂回,但实质上还是一种货币、信用的扩张途径。微观上的过度套利叠加到宏观上,就导致了货币、信用膨胀与实体经济的背离。可以认为,此轮金融去杠杆的目的,在于为抑制资产泡沫创造更为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以防止潜在的系统性风险。调控着力的对象则主要在于各种过度的金融套利行为。货币政策从量、价两端入手,一方面通过抬升利率水平来消除套利空间,推动金融机构逐步消解存量;另一方面用MPA考核来约束和控制增量。监管方面,则通过对各种套利行为进行全方位自查与清理,直接打压机构的套利动机。接下来看第二个问题。什么才是合理的金融杠杆水平?去杠杆是否一定意味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收缩?从世界范围看,不同国家之间,以及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金融杠杆会存在较大差异,很难说哪一个水平是真正合理的。从实际情况看,要满足实体经济稳定增长的需要,货币、信贷也还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就这个意义上讲,“金融去杠杆”在宏观上更可能是“稳杠杆”的概念,即货币、信贷增速放缓,但仍可以维持实体经济增长需要。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仍需保持温和扩张,而非转向所谓的“缩表”。当然,与套利交易相关的部分业务(如理财资管和同业业务等),在货币政策转向和监管高压之下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总结起来,金融去杠杆并不意味着金融体系的收缩,也不意味着商业银行的“缩表”。更恰当的理解是总量上“稳杠杆”,即货币、信贷增速放缓到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水平,扭转由于金融脱实向虚而导致的背离。局部“去杠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仍将保持适度扩张,但部分套利业务短期内会有明显收缩。最后看第三个问题。金融去杠杆政策将维持多长时间?从长远看,监管规范是长期的趋势。但就目前的政策高压而言,在市场调整到位之后的确有转向正常化的可能性。目前来看,如果把金融去杠杆理解为消除金融套利,使理财资管、同业业务回归合理状态的话,目前的进程已经过半。理由之一,在经历了几轮资产抛售和委外赎回之后,由利率冲击引发的存量调整已完成大半。随着利率和债市的企稳,进一步调整的压力已明显减小。当然,监管政策方面,尤其是资管新规最后的出台,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需要密切加以关注。理由之二,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在规模上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尤其是同业理财,作为资管业务加杠杆和进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手段,同业理财在过去几年发展相当迅速,规模从2014年的0.49万亿飙涨到2016年末的5.99万亿,占全部理财的比重也从3.25%上升到了20.61%。2016年下半年,由于预期央行将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许多中小银行纷纷发力同业理财,以在短期内扩张规模、做大基数。这部分同业理财期限较短,在理财利率大幅上行的背景下,到期之后已无续作空间。从5月份数据看,同业理财规模已经明显下降,侧面显示去杠杆已取得一定成效。理由之三,由于2016年上半年银行各项业务均处于低谷,基数偏低,加之2016年下半年,受实体经济回暖和理财监管预期的影响,银行表外业务扩张相对较快。这导致2017年的一二季度,以同比增速为主要考核内容的MPA评估对银行的资产约束尤为严厉,部分银行被迫抛售流动性较好的债券资产以求达标,引发债市的一轮波动,并加剧了流动性紧张的状态。预计进入三季度之后,随着银行资产负债调整逐步到位,以及上年基数较高等因素的影响,MPA考核的约束会明显减弱,银行的资产配置能力有望得到提升。总体上看,金融去杠杆政策已经取得明显进展,5月份广义货币(M2)增速明显回落,与名义增速接近,而且,金融部门持有的M2增速仅为0.2%,意味着因为同业往来引发的货币创造受到了明显抑制。此外,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规模开始缩量,价格也有所回落。对银行而言,金融去杠杆的负面影响集中在短期,主要体现在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上升。在央行强化流动性管理的背景下,以及市场预期逐步好转,相关风险均在可控范围之内。随着资产、负债结构的逐步调整到位,无风险利率上升的环境下,银行业的净息差还有上升的可能,这会有助于盈利能力的提升。当然,不同银行的分化可能会比较明显。短时间内,“存款立行”的发展模式又将回归主流,在广义货币增速放缓,主动负债成本上升的背景下,银行间的存款竞争可能会有所升温,零售业务和渠道的价值会再度凸显。
金融去杠杆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在信用债发行利率飙升之后,预计下半年贷款利率可能会有明显上升:一是信用债发行规模大幅下降,成本显著上升。部分融资需求可能会转到银行信贷。二是理财资管和同业业务虽然多重嵌套,但实质上还是针对特定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和房地产等)的融资通道。这些业务收缩,必然会影响相关融资主体的资金可得性。三是银行表内外资金成本大幅上升,也会推动贷款利率的上行。当然,贷款利率具体上升的时间和幅度,目前还难以判断,有待进一步观察。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决定着下一步政策的选择。如果实体经济可以承受利率的上行,则宏观调控政策大概率会维持目前的态势,继续通过维持“紧平衡”状态来为实体经济去杠杆、防风险创造稳定的货币环境。如果实体经济不可承受,则仍需保持政策灵活性,适时适度进行调整。(编辑&欧阳觅剑)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杠杆 降风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