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的企业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马克思制度经济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一特定背景下,近年来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尤其是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在我国广为扩散。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我国经济改革中的指导性地位则受到挑战,甚至出现怀疑或贬抑的倾向。理论上的这一偏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一状况,深入研究马克思制度经济理论的深刻内涵,在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中客观地、公正地评价马克思制度经济理论的学术地位和历史作用,充分挖掘马克思制度经济理论的当代价值,并认真分析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指导意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极为重要。一、马克思制度经济理论的主要思想尽管没有被称为“制度经济学家或学派”,马克思却有完整而丰富的制度经济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制度经济学说。马克思在制度分析方面的科学功绩,一些尊重客观事实的西方学者也是承认的。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D.诺斯对马克思的制度理论也十分重视并...&
(本文共6页)
权威出处:
早在巧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个论断从一定意义上看,是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某种预言。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言的这种趋势已经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如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始于泰国,迅速波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受其影响,远在万里之遥的拉美国家的金融市场也产生剧烈震荡。再如,从2001年初开始,世界经济风云突变,连续10年牛气冲天的美国经济呈现衰退,由此引起的连锁反应是:本来就疲软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欧盟经济增长迅速减缓,刚刚从亚洲金融危机中缓过劲儿的东南亚各国再次受到打击。这真是美国经济“感冒”,世界经济“打喷嚏”。从这些事例,我们也可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那么,究竟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为什么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经济全球化呢? 经济全...&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正不断扩大,我国正以积极的态度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因素扩大对外开放,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但是,在利用经济全球化积极性因素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始终对其弊端及其挑战保持清醒的认识。由于历史条件、经济基础和发展资源的不同,各参与方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迄今为止,资本主义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经济全球化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从总体上讲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一、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主导性第一,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缘起看,资本主义为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物质技术基础和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全球化从一开始就打上了资本主义的烙印。经济全球化是建立在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离开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全球化不可能产生和发展,而这些条件主要是由资本主义创造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当代科技革命的主要策源地,现代科技革命成果一...&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世界分工进一步深化 ,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和发展趋势已非常明显。它在推动世界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 ,也提升了世界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而为社会制度的历史变迁准备着物质、制度和精神条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 ,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地传播 ,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根据深度和广度的不同 ,以“二战”为界 ,可将经济全球化进程大致分为两个趋势相同但形态、特征和历史作用不尽相同的阶段 ,即近代经济全球化阶段和当代新经济全球化阶段。近代经济全球化  自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始 ,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 ,世界发生了两次大的科技革命 ,即 1 8世纪中叶至 1 9世纪中叶发生的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 1 9世纪下半叶至 2 0世纪初兴起的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第...&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一、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分析1.利益归属带来的贫富差距。经济全球化是以FDI的迅速增长以及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活动更趋活跃为特征的。在金融国际化、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凭借其资本和技术优势,可以利用所有国家的比较优势,从而实现资本自由地追逐利润最大化目标。美国极力倡导经济全球化,其目的在于为其跨国公司向海外扩张,把各国纳入其国际生产体系,企图将其主导下建立的各种国际经济秩序和法规推广到全球,使其真正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目前,除日本投入一定的实力以外,经济全球化仍以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和载体,以西方中心主义色彩推进的。如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国际直接投资中占居主导地位。目前已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5%。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5个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占世界对外投资总量的2/3。在全世界6.3万多家跨国公司中,23个发达国家有47850家,占总数的75.4%。全球500强中的前100名中有98%是发达国家的...&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曲折中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都被纳入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国家与国家间的依存关系不断加深。面对这一汹涌而至的世界潮流,我们只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审时度势,主动参与,积极应对,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创新开辟光明的前景。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实质,是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契机,加速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前提。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我们应该运用唯物史观,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中去加以理解和把握。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世界各国都不可能离开这一进程而获得独立发展。其次,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超越国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促进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方式。在这一进程中,世界各国、各...&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9da19-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老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企业理论方法论的比较--《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2004年
老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企业理论方法论的比较
【摘要】:本文从方法论层次上对以老制度学派为代表的演化经济学企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进行了比较。老制度学派企业理论以整体主义方法论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则是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作为根本方法。老制度学派企业理论以“制度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而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则以历史的、现实的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老制度学派采用进化论方法,把企业问题置于文化领域中研究;而马克思主义者则运用系统发展的观点,在生产与交换的有机结合中研究企业问题。本文认为从根本上看,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方法论更具科学性和指导性。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270【正文快照】:
20世纪80年代末,以新制度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企业理论被引入我国,在90年代迅速发展,一度成为我国企业改革重要理论工具。但20世纪90年代末期,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发展势头有所减弱,这是因为实践表明,这一理论本身无法为我们的企业改革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与之相对应的是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程恩富;;[J];人民论坛;2011年22期
王纯;;[J];中外企业家;2011年14期
赵敬言;;[J];品牌(理论月刊);2011年04期
包心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6期
徐亚杰;李冬香;;[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6期
雷英;;[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5期
胡义成;;[J];西昌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陈砚华;陈燕红;;[J];改革与开放;2011年14期
赵培章;;[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8期
邓亚中;;[J];价值工程;2011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仕军;;[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刘凤义;;[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刘凤义;;[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顾晓英;;[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方诗铭;刘修明;;[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姜佑福;;[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董瑞华;;[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张炳光;吴秋明;;[A];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企业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C];2009年
黄书进;史国枫;;[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赵会元;;[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戴钢书;[N];中国艺术报;2008年
田建明;[N];中国民族报;2008年
钟平;[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汪伟;[N];天津日报;2008年
王杰;[N];学习时报;2008年
【美】阿里夫·德里克 于海青
美国俄勒冈大学耐特社会科学讲座教授;[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郑萍;[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钟君;[N];光明日报;2008年
陈欣然;[N];天津教育报;2008年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陈学明;[N];社会科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富文;[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陈爱萍;[D];南开大学;2010年
童贤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魏连;[D];山东大学;2011年
李兴平;[D];兰州大学;2010年
杨茜;[D];河北大学;2011年
李庆喜;[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张志勇;[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余一凡;[D];南开大学;2010年
杨宏伟;[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炜;[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郭栋;[D];中北大学;2010年
杨宇晓;[D];南华大学;2011年
詹乐;[D];河北大学;2011年
李双套;[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曹俊玲;[D];西华大学;2011年
宿秀平;[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舒平洋;[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袁启文;[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鲍福丽;[D];黑龙江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思考
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都探讨个人与社会分离情况下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特点,都是对传统“市场机制和谐论”的某种反思。但二者在人的基本行为假定、经济绩效准则以及企业性质、企业规模和边界、企业内部权利结构安排等企业理论的具体层面上,存在诸多不同。本文通过对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的比较研究,提炼出其中的精华部分用于指导我国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实践,对于推动我国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大型国际企业集团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经济学部湖北武汉 430056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您现在的位置是: &
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分析
□ 李怀 赵万里
摘 要: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在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国家理论及制度变迁理论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采用整体主义方法对制度理论进行研究,认为公有产权比私有产权更有效率,认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种暴力工具。新制度经济学采用个体主义的研究方法,认为私有产权比公有产权的效率高,认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国家的主要作用是界定和行使产权。通过二者的对比,可以为中国经济改革提供重要的启示。
  摘 要: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在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国家理论及制度变迁理论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采用整体主义方法对制度理论进行研究,认为公有产权比私有产权更有效率,认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种暴力工具。新制度经济学采用个体主义的研究方法,认为私有产权比公有产权的效率高,认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国家的主要作用是界定和行使产权。通过二者的对比,可以为中国经济改革提供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制度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9)01-0059-07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承认马克思是一位制度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关于制度分析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对新制度经济学家产生过重要影响。一些学者认为新制度经济学著名代表人物诺思的制度变迁和制度演进等著作受到了马克思的重要影响,吸取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以启发性思维方式使用马克思理论,利用马克思理论中的多种元素建立起理性选择的新模型。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固然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一、产权理论的比较?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在基本观点、基本分析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重大的差别。?
  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把财产关系看作是由所有制决定的,法律意义上的产权关系是以经济上的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虽然产权概念也是法律的范畴,但法律意义上的产权是对现实经济关系的一种确认,是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也就是说,是经济上的所有制关系决定了法律上的产权关系,是先有财产的所有制关系,然后才有法律意义上的财产所有权关系。即先有经济关系,才有法权关系。因此,研究产权关系的实质是研究人们生产活动中的经济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把法律看作是决定产权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重点从法权关系上来研究产权问题。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对产权的界定来看,他们都把产权看作是由法律决定的。都认为产权是一种由法律规定和实施的以使用权、收益权等权能组成的排他性的独占权,这些权利不是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而是以反映人的超历史的自然本性的法律为基础的,是法律创造了产权。?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公有产权比私有产权具有更高的效率。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早已突破了个体的局限,社会化大生产已成为生产的主流形式,个体小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只是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为适应社会生产的这一发展趋势,私有产权的形式已经突破了小私有制的局限,以股份公司为主要形式的私人资本社会化已成为现代社会产权的主要内容。这一变化的实质在于,在股份制的条件下,私人财产与个人的经济活动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分离了,即财产虽然是私人所有的,但直接使用这些财产的并不是财产所有者本人,而是其他人。这样,对于财产所有者来说,财产与个人经济活动之间的结合具有了间接性。从这一点来说,私有制在财产利益方面对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动力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也就是说,在一个股份制公司中,其动力如何主要是取决于公司本身的机制,而不是主要取决于该公司的股票是掌握在私人手里,还是掌握在集体或国家手中。对于这一现象,马克思把股份资本的出现看作是对个人私有产权的扬弃,是私有产权向社会资本转变的转折点。个人私有产权这一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必须采取社会资本的形式才能更好地符合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而社会资本的出现本身已经包含了在很大程度上对个人私有产权的否定。?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产权关系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私有产权比公有产权具有更高的效率,认为公有产权必然导致低效率。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主张实行私有产权的一个重要理由是,私有产权能够给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使企业主在不受任何束缚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只有实行私有产权才能真正做到产权清晰,从而使经济发展具有最充分的动力。?
  二者都认为不同的产权制度将对经济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都把产权看作是法律意义上的规范,是一种经济关系;都认为产权是一组权利,并且是可以分开的;都认为产权是可以让渡的,从而都研究所有权与使用权之间的关系;都研究所有权与使用权这两权分离与对剩余索取的关系问?题等。??
  二、企业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是从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的社会分工和协作这一角度来说明企业起源的。由于商品流通的发展和对商品需求的增长,个体小生产在生产上的局限性,导致了简单协作这种联合生产的最初形式的产生。在简单协作这种联合生产的情况下,互不依赖的单个劳动转化为一个集合的社会劳动,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没有分工的简单协作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毕竟是有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逐渐出现了分工协作的工场手工业,使得生产进一步社会化,劳动过程进一步专业化。因此,工场手工业阶段创造的生产力无疑大于简单协作时期。马克思一方面从历史上考察了企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从理论上对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马克思认为,相对于个体手工业者来说,企业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分工和协作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赚取更多的利润是企业形成的直接动力。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并考察了传统的工厂制企业和现代股份制企业的产生原因及其发展规律。通过分析可以看到,由于协作可以提高生产力和节约生产成本,简单协作使企业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得以萌芽,进而分工协作使企业得以产生并扩大规模,最后由于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驱使企业向机器协作过渡。概言之,在马克思看来,作为生产组织的企业的产生及其演进的深刻根源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是从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起源。他们把企业看作是一种与市场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之所以会出现和需要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是因为这一资源配置方式比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具有更高的效率。科斯通过引入交易费用概念,说明企业在一个专业化的交换经济中出现的原因。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都具有配置资源的功能,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是用“权威”代替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在科斯看来,运用企业这一组织进行资源配置,大大减少了市场交易,从而也就大大节省了交易费用,使许多本来要付出的成本内化在企业中。在这一条件下,由企业组织来配置资源比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更高。因此,“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1](p.26),企业的出现是对市场机制的取代。沿着科斯这一思路,新制度经济学出现了许多关于企业产生原因的理论。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理论提出,由于衡量每个人在团队生产中的贡献会花费较高的成本,而企业的出现节约了这类成本。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理论提出,当存在资产专用性时,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相互作用会带来风险,因此,企业的出现减少了这种风险所带来的交易费用。?
  马克思认为,企业规模的大小与扩张,其动力来自于资本增殖,其原因决定于劳动生产力,其方式表现为资本的积累与集中。众所周知,资本家的生产目的是为了使资本增殖,即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为了实现资本增殖的目的,资本家会拼命压榨工人的血汗,扩大企业的规模。但是,企业的规模会受到一定约束条件的限制。这些约束条件包括:其一,资本有机构成的限制。在资本家统一指挥下工作的工人人数和机器设备的数量都是由企业分工的技术力量所决定的,工人人数的比例必须符合生产工序的要求,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结合也必须符合一定比例的安排。其二,资本集中程度的限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企业规模扩张的资本约束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方式来解决的。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而增大资本的总额,它是和资本积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是资本积累的结果。一个企业的建立,既取决于单个资本家能够支付多大的资本量来购买劳动,又取决于资本家能够拿出多少资金作为不变资本的投入。但资本积聚不仅要受到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而且要受到个别资本分散性的限制,因此,资本积聚有很大的局限性,通过资本积聚所实现的个别资本的增大是比较缓慢的。马克思指出:“假如必须等待积累使某些单个资本家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2](p.688)。突破资本积聚局限性的个别资本增大形式是资本集中。其三,管理监督费用的限制。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资本家对工人和生产资料的运用进行协调会产生困难。虽然大机器工业的出现减少了资本家对工人的直接管理,但资本家用于管理的费用始终不能消除,并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规模大小,取决于企业扩张或收缩的内部交易费用与市场交易费用之比。科斯沿用交易费用范畴,说明企业规模扩张的界限。他认为,市场和企业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机制。无论运用市场机制还是企业组织来协调分工,都是有成本的。虽然把市场交易内部化到企业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但往往又使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提高。市场机制被替代是因为市场有成本,企业规模没有无限扩张是因为企业组织也有成本。科斯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大是企业内部交易取代了市场交易,企业的边界决定于在企业内部组织一项交易的成本和在公开市场组织同一交易的成本相等的一点上。威廉姆森在科斯理论的基础上,引进了新的概念来解释企业的边界。他认为,在进行了专用性资产投资的情况下,由于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的作用,采用市场交易就会产生较高的交易费用。所以,当资产专用性程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实行一体化就可以节约交易费用。随着企业规模变大,在企业主的职能上,可能存在收益递减,就是说,在企业内组织更多交易,成本可能上升。自然,有一点必须被达到,那就是说,在企业内增加一项交易的组织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这项交易的成本,或等于由另一个企业主组织这项交易的成本。也就是说,企业规模的临界点或边界是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费用与市场或别的企业组织同样交易所需要的费用相等的那一点。?
  马克思认为企业的内部关系是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一种雇佣劳动的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关系中,反映出的本质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说明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马克思认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只是完成了价值的转移而没有创造出新的价值,而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是,工人所获得的工资,并不是工人劳动的全部价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而且,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等手段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使工人受到更大的剥削。而且工人受资本家的剥削处于一种无奈的状况之下。由于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只能依附于资本家。工人从企业中所获得的工资只能维持工人本身及家庭的日常消费,因此,尽管工人的人身是自由的,但是他却不能离开资本家这个群体而生存。机器大工业的出现更加剧了工人对资本家的依赖。所以,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资本家和工人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工人对资本家被迫的依赖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所决定的。企业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微观载体,因而,在资本主义企业中,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解决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矛盾的唯一出路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只有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改变资本主义企业的性质,工人阶级才能从被奴役的状态下解放出来。?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的雇员、管理者、股东之间是一种平等自由的契约关系。科斯认为,企业内部的调节取代市场交易可以节约交易者之间讨价还价、签订契约、监督执行等交易费用。因此,企业内部的权威和命令不是权力关系,而是效率的体现。企业内部人员通过契约达成协议,因此,企业内部人员之间和市场交易者一样,具有平等的地位和自由的签约权。由于交易费用、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所导致的不完全契约的存在,企业中不同的生产要素之间会有利益冲突,但依赖一定的制度就可以调节这种冲突。?
  总之,他们都认为企业这一组织制度存在的理由或原因是因为它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或经济活动的效率。他们都把企业性质界定为一种经济组织。无论是从生产的角度来界定企业的性质,还是从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或是从契约发生的角度来界定企业的性质,都认为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基本经济组织。?
  三、国家理论的比较?
  在国家起源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出来的。在人类社会之初的原始社会,本没有什么国家和政府,人们过着财产公有、共同劳动的群居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私有制逐步产生,占有财产较多的人就有可能逐步演变成奴隶主,他们不再把战争中俘虏来的人杀死而让他们充当奴隶,于是就产生了两大对抗阶级。同时社会上还存在众多的穷人与自由民,他们虽然不是奴隶,但和奴隶主之间也存在着矛盾,社会中的利益冲突与对抗日益尖锐,在这种情况下便产生了国家。国家的存在只是对人类社会自身的缺陷与不足的一种弥补,国家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工具。当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架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新制度经济学在国家起源方面的主要贡献是把国家作为影响经济绩效和制度变迁的内生变量纳入分析框架,并运用经济理论研究了国家的起源和演变。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国家定义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是一种具有暴力潜能的组织,并且是一种具有垄断权的制度安排,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国家既可能发挥增进市场制度的补充作用,又可能由于自身利益而阻碍市场的发展。国家作为一种具有垄断权的制度安排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一些竞争性的制度安排(如市场、企业等)。第二,国家是一种第三方实施的暴力机制,它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机制更有利于契约的实施。新制度经济学把国家定义为由个人组成,这些人受制于一个单一的、以使用暴力作为强制实施手段的最终第三方。它的地域边界是以它的强制实施力来划分的。在此边界内,国家的范围是以所有被第三方以暴力手段强制执行的协议的价值与总产品价值的比率测量的[3](p.132)。?
  马克思主义创立国家理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揭示国家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得以准确把握这一阶级社会历史上最重要、最复杂的政治现象,并由此出发去探寻人类社会全部政治现象的发展规律。国家作为有组织的暴力“在一切典型的时期毫无例外地都是统治阶级的国家,并且在一切场合在本质上都是镇压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机器”[4](p.176)。因此,马克思考察国家并创立国家学说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为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国家以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提供思想武器。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未完,请点击下方“在线阅读”)
特别说明:本文献摘要信息,由维普资讯网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对该文献的全文内容负责,不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
金月芽期刊网 201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