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好人 武志红考试的为难味儿是怎么回事 武志红

武志红: 中国式矛盾
编辑点评:
对哭泣的态度,也是中国父母乃至所有中国成年人对待感受的态度。哭,像是罪过;谈感受,像是羞耻。原因是:你哭泣时,勾起了我内在哭泣着的小孩;你谈感受,勾起了我向人敞开心却不被看见甚至被羞辱的羞耻感。
多少人,在自己家人前体验过,可自由哭泣。对方不斥责,不焦虑,不攻击,也不找答案,而是先拥抱着你,就做一个陪伴者,听你哭。
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十诫》中的一个故事,平安夜,男主人公前女友说丈夫失踪了,要他陪着自己一起去找。真相是,前女友已独自过了两次平安夜,她觉得自己撑不了第三次了。所以,求前男友陪伴。
男主角答应了,他隐约知道真相是什么,但还是陪着她找了一夜她失踪的老公。
凌晨,男主角才回家,惊醒了还在沙发上等待的妻子,她紧紧抱住他,没要解释,只是紧紧抱着他。
剧情平淡,但却相知。
国内神学家刘小枫在他的著作《沉重的肉身》中,不断提到&抱慰&一次。这位丈夫对前女友,妻子对丈夫,就是抱慰。我不问就知道你的痛,我陪着你,好让你能面对你的痛。
但抱慰另一个人的痛,在中国家庭,常是一个奢望。我所熟悉的中国家庭故事里,哭,像是一种罪过。家长对孩子,孩子对家长,夫妻间,都有一种逻辑--你哭,就等于我做的不够好。所以,我们都要求对方不哭。如对方哭,健康一些的人会焦虑地自责,不健康的人会暴怒。我们不试着去抱慰对方,而是希望对方停下来不哭,至少要哭的人给一个解释。
特别是孩子的哭,本来孩子的心是最纯净的,哭的原因最容易找到,也最容易安抚,但太多中国父母对孩子哭泣的态度,达到了变态的地步。
我老家的农村,甚至有一个传说:长齐牙口的孩子,如果经常夜哭,就会带来灾难。所以,一旦发生这种事情,他们不会想着去理解孩子,而是打骂孩子,逼迫孩子不哭,甚至去找巫婆。最近知道广东这边也有此说法。
听到最夸张的故事,是一个大家族,如孩子哭,大人就把孩子按到,掰开牙,塞一把盐到孩子嘴里。再关上孩子嘴巴,逼问,你还哭不哭。如孩子摇头示意不敢,才将孩子放开。这是对孩子何等残酷的虐待!
这样做的逻辑都是,我们不去理解对方的感受,不去了解对方到底发生了什么,而只寻求表面上的没事。就像政府一样,万头猪泡进黄浦江,各部门却都说没事。
你可能还感兴趣的相关文章
小学生的家长,大概是压力最大的。三四十岁的年纪,要积极奋斗工作,要照顾家中的父母,要照顾思想行为还不成熟的孩子。这其中,最难的,就是照顾并培养小孩了。刚生下来,精心看护不让孩子生病;上幼儿园,考虑怎样能进一所好的小学;上小学,又想方设法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最新2017武志红信息由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您现在的位置:
巨婴国(国内心理学家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
&&&&武志红老师思索21年,书写5年,终于成书,该书为国内心理学家首次如此贴合社会人心、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
&&&&内容厚重、扎实、字字珠玑,走进当今社会人们的内心深处,跟每一个人的心灵成长休戚相关。毫不夸张地说,此书为每一位成年人的必读书。
&&&&《巨婴国(国内心理学家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作者从心理角度出发,辅以文化分析,细微而深刻地剖析了巨婴的全能自恋心理,探究了中国式好人、控制狂、强迫症、被迫害妄想症、躁狂抑郁、无安全感、玻璃心、公主病等种种心理问题的根源。
&&&&在《巨婴国(国内心理学家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中,作者武志红透彻地呈现和分析了巨婴的全能自恋心理,而此心理即集体主义和愚孝的深层心理机制,这样的心理机制下,催生了中国好人、控制狂、被迫害妄想、无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郁等一系列当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作者说,我们发展了很复杂的行为,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等的需求可以涨到很高的地步,但它们常常是一种防御,是两种在婴儿时期没被满足的最原始的简单愿望转化出来的。一个愿望是:抱抱我;一个愿望是:看着我。&&&&本书以显微镜式的微细与精确呈现出了人性心理的角角落落,而作者优美的文笔、对痛苦的敏感及深深的关怀,又令本书散发出温暖的人性之光。作者用最大声来鼓励每个人看到自己内在的负面能量,活在流动之中,拥抱内心的婴儿,从而活出丰盛的自己。
&&&&曾奇峰-心理学家&&&&志红文章突出的特点,是满足一个人对自己现实处境的哲学上的探究癖:我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以及随后立即浮现出来的问题:我怎样才可以不是这个样子。这个特点,来自志红深厚的精神分析或许说心理动力学基础。&&&&罗振宇-"罗辑思维"创始人&&&&武志红厉害,看到了躲在我们成人躯壳下的婴儿。在武志红看来,我们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等的高涨需求常常是一种防御,背后的声音是:抱抱我,看着我。这是非常深刻的观察与洞见。我向罗辑思维的所有读者推荐《巨婴国》。&&&&张德芬-身心灵作家&&&&巨婴国真的是武志红老师呕心沥血的巨著,他引经据典又随手拈来许多自己经历过的小故事和对人性的洞察,我十分赞同他的观点。让我们这些巨婴都长大,那么这个社会、这个世界都会更加的美好!&&&&高铭-《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作者&&&&巨婴,这个定义非常好。之前我曾经想过类似的问题但一直没找到准确的词汇来做个定义,而武志红先生做到了,且精准。&&&&读者&&&&武老师对心灵这个东西有直觉,对他人的痛苦有着敏感的同理心,对怎样走出困境有中肯的见解。
&&&&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北京大学心理学学士与硕士,师从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创办武志红心理工作室。
&&&&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为何越爱越孤独》《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解读“疯狂”》与《活出你的小宇宙》等作品,总销量超百万册。
推荐序:传道者志红/ 曾奇峰自序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伸展你的能量球能量的演变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中国家庭的外部轮回机制中国人内心的轮回机制这张试卷根本没正确答案巨婴心理:共生都在找妈:中国文化的实质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妈宝男是怎么形成的田朴B的绝招――把牛人弄成孩子当婴儿照顾,当女神崇拜中国男人是中国女人的绝配皇帝梦、特权梦,都是巨婴梦巨婴梦的另一面――甩无助国人为何随处丢垃圾?集体主义即共生中国式大家庭与回家过年用表面完整来逃避破碎心灵――逼婚的深层逻辑我们为何沦为互害型社会?公众舆论,不等于正义女鬼、女妖与无欲男中国家庭的那些糨糊逻辑共生即绞杀黏稠与眼睛的意象谁逼死了杨元元守住界限:不再滥好人对控制者说不,找到你的节奏中国式好人封闭的好人啊,请认识你自己好人的痛与悲关于中国式好人的N个提问被动、僵尸与寂灭感情寂灭的一代宗师为什么会是软塌塌的身体没有麻烦,也就没有关系懂事,或是很深的绝望你的需求不是罪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全能自恋的四种展现全能自恋的幻梦中国农民的皇帝梦全能自恋的几张面孔小孩更有力量――谈谈哪吒与悟空我们为什么需要崇拜谁从标哥的名头谈谈自恋卓越强迫症:不优秀,不配活分,分,分,谁的命根?投入为什么那么难?能力并非来自于神来之笔依赖妈妈,全能感被驯服正常等于可怜自恋性暴怒:一言不合就要死个人?脆弱的真相与高考独木桥能量必须被确认,否则死亡美好事物,都因投入而生中国女人为什么脾气大认识你的绝对禁止性超我中国式考试的为难味儿是怎么回事国人为什么爱归罪别人?失控即魔鬼魔鬼即你自身全能自恋与彻底无助不归罪别人,也不归罪自己极致的控制欲= 恋尸癖中国式“智慧”:平息众怒中国式敬酒与帕瓦罗蒂的神钉当你可以被我欺负时,我就爱上了你千人一面与枪打出头鸟觉知敌意的想象游戏捉住重要关系中的“鬼”阴谋论的心理逻辑虐婴少女,天生坏种?转变你的敌意想象游戏孝就是顺为什么父母要虐待孩子听话哲学中的生死绞杀让你弱,我才强?孝道是人性的逆袭孝的本义就是顺二十四孝:把爸妈当婴儿养为什么孝总带着点愚?中国家庭的自杀游戏富二代们为何会迷失为什么非得喂胖孩子――喂养孩子中的权力无回应即绝境毕节的四个孩子,死于什么样的绝境?你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妈妈,请看着我,和我说哭声,是婴儿的呼唤最累是自闭而孤独自我被否定,即精神死亡孤独星球与不存在的父亲习惯性迟到是怎么回事习惯性撒谎是怎么回事周星驰的电影与命运剧本从龙成为人爱,就是答案成为你自己的英雄王小波:一个真正特立独行的人讨好,与人间失格破碎人格者的凌乱罪行梁龙的面子与王菲的里子拓宽你的心灵空间让一切流经你的心人性自身即是答案后记
&&&&推荐序:传道者志红/ 曾奇峰&&&&许多来访者和学生告诉我,他们首次接触到心理学,是因为读武志红的文章。我和志红是多年的朋友,也算是他的读者和粉丝。每次出现一个大的社会事件之后,我几乎本能地会想:志红又要发新文章了。这个期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落空过。无论从质量还是从数量上来说,志红都应该是心理学领域的超一流写手。&&&&曾经以及现在,鸡汤文横行天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幻想层面把别人的故事替换成自己的故事,用别人的成功掩盖自己的失败;一味突出所谓正能量,使阅读者丧失对现实世界的整体感;忽略对之所以是现在这个状态的原因的思考,用虚幻的未来麻醉自己对当下的感受。从行文上来说,鸡汤文里每一个高频词都是一粒兴奋剂,有治标的欺骗性却无治本的实际效果,被称为鸡汤文实在是实至名归。&&&&志红的文章中没有人物的替换,你的命运就是你的命运,别人的命运跟你无关;当然他也列举古今中外很多事例,却不是为了进入别人忘记自己,而是为了反衬自己的处境;现实世界是一副全景加最大景深的照片,最美好与最丑恶、最有趣与最无聊都同样被强调;而志红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满足一个人对自己现实处境的哲学上的探究癖:我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以及随后立即浮现出来的问题我怎样才可以不是这个样子。上述特点,来自志红深厚的精神分析或者说心理动力学基础。精神分析是一门关于心灵自由的学问,它告诉你是什么和为什么,从不告诉你该怎么做。这也是鉴定一门学科的金标准,那些直接告诉该怎么做的“学说”或者“师傅”,是在剥夺你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最重要的东西:自由选择的权利。&&&&本书名为《巨婴国》。巨婴的意思是,一个个体,在身体上已经发育为成年人,而在精神上还保留着婴儿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这些巨婴特点包括:自我意识狭窄,无法预知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可能造成什么影响;人身依附,使自己成为他人或机构的一部分,丧失或出卖个人良知底线;在人际和社会层面,为了操控而操控,无法施与爱或享受爱。书中列举了很多&&&&例子,而作为读者,你也可以列举无数发生在你身边的例子。&&&&志红告诉我,他的电脑里有一个专门的文件夹,用来储存当下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以便随时查看。这些事件发生之后,公众需要一个或一系列解释,以便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知道杜绝发生类似事件的办法。志红一直在努力满足公众的这一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志红是以一己之力,成为国家维稳力量的一部分,而且可能是最基础的那一部分。文章千古事。好的文字会成为文明的一部分,代代相传。尤其是那些深入人心的文字富含的洞见,会抵消掉文化中的糟粕,使我们打包传递给下一代的精神食粮,有更多滋养、更少毒素。
&&&&我们曾经为没有中断的5000年文化感到自豪。深入的思考发现,这种延续的原因至少部分来自文化中的施虐因素。因为爱制造分离,而施虐制造忠诚。在文化延续所制造的歌舞升平的表象之后,是每一个曾经生活其中的人想成为自己的愿望的无边墓地。
&&&&志红的写作,可以被看成某种启蒙运动的一部分。这个启蒙运动的目标是:在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已经非常深入的背景下,启动公众对探索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兴趣,并且最大范围地分享已有的探索成果。
&&&&跟志红一样,我也是“孝顺”文化的坚定反对者。孝顺是对长者的恶性催眠:你老了,快死了,所以我让着你一点,这样你可以沾点便宜再离开这个世界。孝顺是对长者的巨大排斥与不屑。被催眠的长者会提前进入“垂死”状态,苟且地活在孝顺包围的虚假世界里,所以孝顺是坟墓的一种精神形式。我曾经想象过被晚辈或学生们孝顺的场景,确实可以满足一些帝王般的操控欲,但却伴随着弥散的孤独、无力和悲哀。一番权衡之后想说:请别孝顺我,请真诚地对我,就像对你的同龄人一样。
&&&&从心理发展阶段来说,孝顺表示固着在4岁前的人际控制和反控制期,人格还没有发展到更高的爱的级别。用爱替代孝顺,是全文明级别的巨大进步,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将享受这一进步带来的无限福利。
&&&&最后想说一个极富挑战的问题。拿志红或其他现代心理学家跟一些先哲相比,在视野、知识总量以及对人性的洞见方面,谁更胜一筹?
&&&&这个问题是一面镜子。这个问题的答案永远在路上,也在你的人格深处。
&&&&在本书的序言中,我讲到,21年前,我给自己出了一道题: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其中的“人”,其实是中国人,更是我自己。&&&&今年,我给出了一个正式的答案――《巨婴国》这本书。&&&&曾有一个感悟: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很多踏实的细节累积而成。所以,真正的好东西,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本书,虽然还称不上非常满意,但它的确是由我21年来很多踏实的努力,累积而成。&&&&当年,给自己出这道题时,觉得最方便的解题方法是,做一名心理医生,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事实也证明,J,J~2007年正式开始的心理咨询工作,对于我写出这本书,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差不多每年,我都有一千个小时的咨询量,所以从2007年~2016年,我累积了将近一万个小时的咨询量。&&&&其中,深度咨询,即长程咨询,起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还保有三十来个来访者,咨询的时间,大多数都超过三年了。&&&&三年看似很长。我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觉得不安与内疚――这么久,还没有让来访者发生剧变,我是不是水平太差,还在坑钱?&&&&但个案经验累积多了,我会发现,咨询常常是,满一年时,来访者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变化。满三年时,我和来访者的关系又会进人一个新阶段……&&后来也发现,那些最有冲击力的人性经验,也的确只有在充满信任、稳定而结实的咨询关系中,才能很好地呈现。&&&&这些长程的个案,也确实展现了很多深度的、不可思议的人性,这在极大程度上帮助我理解了“中国人”与我自己。&&&&很有意思的是,逐渐地,我发现自己能读懂诗了,也能发现当代艺术的一些“美”了,这都源自对深渊深处的人性的理解。&&&&这些理解,也是《巨婴国》这本书能写出来的关键所在。&&&&所以,要特别感谢我的所有来访者们,尤其是那些长程的来访者。在长时间的陪伴中,既是在疗愈你们,也是在疗愈我,更是深度碰触我们共同的人性。&&&&曾做过一个梦,梦见我在一列火车上,对所有人的故事都充满好奇,恨不得在这一次旅途中,将所有人的生活都体验一遍。醒来后,我想,我对别人的故事那么好奇,是不是忽视了自己的生活?&&&&也的确,我现在还没结婚、没孩子,虽然买卖了三次房子,但直到现在,才有了一套令自己满意的房子,不过还未收楼。&&&&这是一个问题,但同时,对所有人,特别是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充满浓烈的好奇,也是我的一个特质吧。&&&&一直关注我的文章与微博的朋友,会看到我这种好奇,而在《巨婴国》这本书里,这份好奇带来的思考,更是一览无遗。就这份好奇而言,我特别要感谢那些尽责的记者,他们深人到各种热点新闻中,那些充满说服力的细节文字,可以帮助我真实碰触到当事人。
同样也特别感谢我微博的粉丝们。一直以来,我都喜欢微博,因为微博上可以和粉丝互动,包括被骂,而在一些互动中,一些关键性的思考就此形成。边写微博边互动边总结,已成了我的一个思考方式。
所以,可以说,那些常在我微博上和我互动的粉丝们,这本书,绝对有你们的贡献在。
当然,最需要感谢的,是我自己。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他一直在无情地分析自己,你必须先弄懂自己的生活,才能懂得别人的生活。
我也如此,我对自己的一切都充满最深的好奇,一直在锲而不舍地全方位观察自己。在任何其他人的事情上,不管我的文字看起来多有说服力,我都不是权威,唯独面对自己,我是绝对的权威。
我也绝对是一个巨婴,一个原本憨厚、老实、可靠而又消极、被动的中国式好男人。这些无情的,或者说中正客观的自我认识,至少在我自己身上,显示了巨大威力,带来了无数踏实的细小转变,而最终导致这样一个结果――这两年来我的身体与心理,是这42年来最好的。
同时,我也深入到一些潜意识的“无人之境”。
你注视着深渊,深渊也注视着你。这句广为人知的话,显示了我们对“深渊”即潜意识的恐惧。但终于,我能跳入深渊,切实体验了其中的震撼,又安全返回,这是很难得的经历。而这也是一点点深入认识自己的结果,是由一个个踏实的努力,累积而成。
不过,前面提到的这些探索,都是比较个人式的,也是针对当下的,接下来的几年,我希望自己能更多地了解历史,也更多地了解当下社会,更真切地去了解并检验“巨婴”的概念。
也希望和各方面的大家,一起来探讨巨婴的概念。
最后,特别感谢我的图书出版公司――磨铁。按照合同,这本书应该是在2013年就问世的,但竟然一拖拖到了现在,但磨铁的领导与编辑,都有足够的耐心,一直在等待,没有催促我。
也要感谢所有等待这本书的朋友,我放你们的鸽子太久了。
不过,这也的确是值得的,因为我一直在努力,而好的东西,都是由踏实的努力累积而成。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得饱满而自在,愿我们都能证到这一点: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0―6个月,我称之为一个人的阶段,即,虽然看起来婴儿是和妈妈或其他抚养者在一起,但婴儿会觉得,整个世界只有他一个人存在,且整个世界必须以他一个人的意志为核心,他接受不了不同,不同即是敌对世界。&&&&6个月-3岁,我称之为两个人的阶段,即,婴幼儿开始意识到,他和妈妈是两个不同的人,他既需要和妈妈亲密,又需要独立。由此,亲密和独立构成了一对矛盾,两个人的意志同时存在,也构成了一个矛盾。这时,婴幼儿能接受彼此意志的不同了,但还需要妈妈在自己身边,还接受不了长时间的分离。所以对忠诚的要求比较高。&&&&并且,两个人的阶段的主题,是抢夺控制权。一个人的阶段,会绝对地追求控制权,必须是,只能一个人说了算,另一个人的意志得被消灭。两个人的阶段,虽然也争夺控制权,但不再是有你没我的控制权,而是可以接受对方与自己的不同,但希望自己的控制权多一些,同时要求两个人的身心都忠于彼此。或者说,你要忠于我,而我可以自由。&&&&3―5岁,俄狄浦斯期。我称之为三个人的阶段。发展到俄期这个阶段,就意味着,一个人能接受关系的复杂性了,我爱你,但我也爱别人;你爱我,你也可以爱别人。这个别人,譬如是孩子,譬如是工作,也可以是伴侣的异性朋友,你会要求一个忠诚的底线,但不再要求对方绝对属于你。而像前两个阶段,特别是一个人的阶段时,我会要求你绝对属于我,而我却可以为所欲为。&&&&所以说,虽然发展到俄期,意味着世界变得复杂了很多,不再是单纯的小清新,但对这份复杂的容纳,其实意味着更高的心理健康程度。&&&&像前俄期,则对忠诚、忠贞、纯净、单纯等有极高的要求,但一旦碎裂,就会变得很可怕,所以说,只想活在一个单纯简单的世界中,这未必是好事。&&&&就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发展到了俄期,就会对人的复杂度,即性欲和竞争欲有很高的接纳度。&&&&譬如英国和美国,在整体上,就达到了俄期,其社会对性的复杂性和竞争心,有很大的包容,以及鼓励。&&&&没发展到俄期,就意味着其心理年龄还在3岁前,而这又分为口欲期和肛欲期。肛欲期的重要表现是控制与强迫,追求洁净和秩序,德国和本就很像是处于肛欲期。&&&&心理治疗圈里的朋友多认为,日本发展到了肛欲期,甚至是俄期,但我非常怀疑他们是否到了肛欲期,我觉得他们和我们的状况也许是一样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口欲期的集中表现则是,好吃,并且,什么事都要经过嘴来体验。口欲期不仅是好吃,也因为嘴部最敏感,所以1岁前的婴儿,做什么都喜欢用嘴唇去感受一下。&&&&巨婴也是。所以,一切美好的动物,国人都想把它们吃到肚子里,变成自身的一部分。这就像是,口欲期的婴儿觉得自己是匮乏的,他们必须把妈妈的乳汁吃到肚子里才可以。《西游记》中,各种妖怪都想吃唐僧肉,以追求长生不老。在精神分析学看来,一个完美的乳房来讲,就是可以让自己长生不老获得永生的。&&&&巨婴,即是成年的婴儿,而婴儿,特指l岁前的孩子。作为由巨婴们组成的国度,中国吃文化如此发达,特别是广东,可以从早茶开始,一直吃到晚茶乃至夜宵。就像是,婴儿永远在找奶吃。&&&&据台湾学者孙隆基说,那种像航空母舰一般巨大的饭馆,全世界只有中婴儿。我也确实没在其他国家发现,像广州炳胜酒家这样规模庞大的饭馆。&&&&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超过l岁,这看起来已经够低了,而我还有一个更激进的判断。我认为,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超过6个月。&&&&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称,6个月前的婴儿,处于正常共生期,一个最显而易见的特征,是母婴共同体,即婴儿觉得,他和妈妈共用一个身体和心灵,是一个人,不分你我,不分彼此。P10-11武志红:中国式爱情的样子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选自武志红、青音合著《中国式的情与爱》。天猫搜索:博库图书专营店,即可购买限量签名版+寄语+武志红签章版,并有惊喜爱情手账赠送。结婚,但未必经历爱情有一个已经是第三次婚姻的朋友跟我聊,她说:&ldqu
&选自武志红、青音合著《中国式的情与爱》。天猫搜索:博库图书专营店,即可购买限量签名版+寄语+武志红签章版,并有惊喜爱情手账赠送。结婚,但未必经历爱情有一个已经是第三次婚姻的朋友跟我聊,她说:&你一直在跟大家分享&爱是什么&。可是我周围的人,包括我在内,觉得中国人的惯性思维,或者说文化养成里,是把爱情和婚姻当作两回事的。&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我想起自己在大四和研究生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就会对身边认识的情侣的感情结果进行预测,结果大部分结局并不乐观,而且好像基本言中了。其中只有一对情侣,我觉得他们未来会过得很幸福。一个多月前我又跟那个朋友联系上了,我问,你们怎么样?他说,非常好。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多年没有联系了。&&&&&&&&其实当时的预测没有别的理论工具,就是通过直觉,感觉他们之间爱的成分的多少,彼此默契程度如何。我当时觉得,除了这一对,别的情侣考虑情感之外的东西过多;也有几对似乎特别在意情感的情侣,又有些东西非常不协调。所以,我对大多数情侣的结局持悲观态度。后来我做了心理咨询师,接待了大量来访者,写专栏,又收到数千封读者的来信,才明白中国人把爱情活出来是一件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大家都结婚,但是大家未必都经历过爱情。我听过这样的说法:爱情是什么?爱情就是鬼,听过没见过。首先,我们的父辈是羞于谈爱情的,因此他们在参与孩子婚姻讨论时也不提爱情。孩子结婚时,爸爸妈妈不会问他:你们相爱吗?父母的关注点往往落在买学区房、落户口这些特别实际的问题上。所以直到现在,大部分中国人选择婚姻的时候,虽然也考虑爱情,但不会将爱情作为婚姻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将婚姻的持久稳固视为比爱情更重要的事情,将重点放在物质条件、社会地位等方面。&&&&&&&&爱情是靠不住的关于爱情,我听过一些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非常普遍,说,爱情的前提是两个独立的人,他们又想在一起,然后才会有爱情。另外一种说法是美国的一个哲学家,准确地说是神话学家提出的,虽然现在爱情的观念深入全世界每个地方,但实际上在文化渊源里,爱情是只有在欧洲文化中才有的东西。除了欧洲,其他各种各样的文化里,其实都不怎么讲爱情。&&&&在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中,七仙女、白素贞,追求爱情,但基本上都是悲剧结尾。白素贞被压在了雷峰塔下,七仙女跟董永隔着银河遥遥相望。好像中国人普遍认为爱情是凄美的,追求爱情,就没有好下场。&&&& 这里面其实藏了一种特别深刻的痛楚,也就是我总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爱情的观点:如果整个民族都相信爱情是凄美的,其实是因为我们认为&爱情是不可能的&。所以老一辈人教导年轻人说,不要只考虑爱情,甚至不要考虑爱情,爱情是靠不住的。要选择让你感觉安全持久的东西,比如社会经济地位,或者是否门当户对。我的理解是,之所以这样教导,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藏着对爱的渴望,但是同时,身为中国人,我们又会存着很深的对爱的绝望。所以,即使有了爱情,在表达上,我们也都心虚气短,觉得不可能实现。不敢、不会把爱活出来跟爱情有关的文艺作品,欧洲国家的表现风格都是奔放的、热烈的,但是我们的表达常常是非常凄婉的。在国内的导演里,我觉得王家卫对中国爱情的表达最到位。王家卫的电影里,男主角和女主角的爱只有一条线那么细,那条线似有若无,却连绵不断。就好像跳舞,两个人碰到了,双目相投,却擦肩而过。这种表达非常符合中国特色,很渴望爱,但又不敢,在两个人就要表露,就要在一起的时候,擦肩而过。中国人对待感情的态度,就是这么压抑,就像龚自珍笔下的&病梅&,扭曲、病态、不自然,甚至觉得热烈、奔放,大胆地去追求、享受爱情,享受性爱是有罪的。同样是激情,我想到梵&高的画。梵&高是一个病得很重的人,是严重的精神病性的心理疾病患者,但是他的向日葵非常奔放,他的星空非常奔放,他可以把生命的全部热情在笔下泼洒出来。但在中国文化里,主流文化讲究的都是含蓄的、暧昧的、没有勇气实现、只好一辈子心心念念的情愫。如同鲁迅笔下那个&文人的梦想&:在下雪天,由两个侍儿扶着,吐半口血,去院子里看梅花。文人们觉得这种感觉特别好,特别有意味。王小波对这段的评论是,大可不必搞得这么憋屈,我是一个壮小伙子,如果需要,上去打他一拳,他立马就可以吐出血来。我的理解是,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是没有&儿童&这个物种的。有的只是&小大人&。我们的成长过程,似乎就是一个学会压抑的过程。因此大部分中国人从小就在并不适合自己身心发育的环境里成长,我们对爱的体验都是非常绝望的,生命里的热情、感性、奔放,就好像跟我们彻底没了关系,统统被压抑了。这种体验一再重复、加强,情感的需求被一再压抑,所以后来即使长大了,也不敢、不会把爱活出来,因为我们很害怕这种伤害:我很渴望你,但是你会让我体验到绝望。爱情是凄美虚无的,物质保障才是可靠的为什么中国人从文化到现实,对情感的态度会是这样呢?这里面包含着几个层次的原因。首先,客观地说,我们的经济发展平均水平还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我们的社会福利和保障系统也没有达到让一个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的水准,所以大部分人,即使是一些已经不用担心温饱的人,也没有足够的物质上的安全感,因此,在选择婚姻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物质条件的保障。其次,我们对情感的态度,跟原生家庭、个人的成长经历、所受的教育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混沌的、黏糊的文化,人和人之间界限极不清晰,而且彼此越位、侵蚀严重,大家都习以为常;这些人一旦成家,组成家庭,就不是彼此独立的,他们一旦成为父母,培养出的孩子,不管是男孩、女孩,其人格在进入婚姻之前也不是一种独立的状态。所以即使大家觉得家人之间很相爱,但其实完全是共生的,甚至是寄生的关系,这种情感是依赖的、是病态的;一旦这个孩子恋爱、成家,他遵循的也是和他的父母一样的轨迹,而不是享受两个独立的个体之间成熟的爱情。除此之外,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我们民族的集体意识里,人们一提到爱情,反应就是凄美的,靠不住的,像肥皂泡一样,一吹就破的。我们知道,爱情是两个独立的人才会有的东西,但是在中国的两性关系里,往往只有一个人能够绽放。这个人是核心,另外一个人要围着他转,满足、照顾、烘托他的情绪。读者朋友不妨想想自己周围朋友们的家庭结构,两口子之间是不是大多数是这个样子。这种关系时间长了一定会失衡,失衡就会出问题。一出问题,大家又会觉得,爱情是靠不住的,还是物质比较靠得住。因此,中国人将爱情和婚姻区分开来这种现象,是与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现有的经济状况和社会财富积累程度,与我们代代相传的家庭意识,都有深刻关联的。因此,在这些客观条件没有得到充分调整和改善之前,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下结论,比如批评有些人结婚就是为了钱,或者嘲笑年轻人为了爱情而结婚。其实这是两种极端,都是片面的。不管是发展社会经济,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是调整我们的家庭观念和养育观念,逐步培养人格独立、心智健全的人,都需要经过长久努力才能慢慢地发生改变。在此之前,就让我们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尽量清醒、审慎地选择自己的爱情与婚姻。
[责任编辑:何可人 PN033]
责任编辑:何可人 PN03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读书官方微信
播放数:2396983
播放数:593755
播放数:1839301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