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海老房子装电梯的电梯噪音扰民,该怎么办

您好, []|
电梯运行噪音扰民 建筑设计有缺陷?
业主指称电梯钢架直接打在墙上,不符合建筑规范日前,市区延安广场雅苑6幢第1单元顶层业主周女士,多次拨打海都漳州通称,该单元的电梯与起居厅仅一墙之隔,每次电梯在启动及高速运行时,都会有很强的振动噪音传到室内,严重影响到她和家人的正常生活。她多次向物业、开发商反映后,至今还没得到一个有效的答复。目前,该单元已有多户业主签名联合抗议电梯噪音扰民。
小区物业厦门世家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漳州分公司工程技术员许先生称,由于电梯的合格证、使用证开发商还没有交付给他们,所以他们只能将业主反映的问题发函给开发商来解决。开发商漳州天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梓赋表示,他给业主提了两个建议,一个是将房子退还给开发商或转让,另一个是按开发商工程技术人员给出的方案,对电梯边上的弱电井做隔音处理,但周女士拒绝接受这两个建议。【业主】建筑设计缺陷夜半电梯噪音扰民“你听,就是这声音,一天到晚不知道要响多少次,实在是受不了,我的黑眼圈就没消过。”业主周女士说,先是电梯运转时绳索拉扯轿厢、齿轮转动发出的摩擦声,接着是两声电梯机房计电器发出的开合之声。随后,她还拿出自己前几天晚上11点多用多功能噪声分析仪测试的分贝数,最大值达到90.1分贝。根据周女士手机拍摄的建筑设计图纸显示,其住宅客厅背面就是两部电梯和3间弱电井,中间仅有一墙之隔,其楼顶紧挨着电梯机房。周女士说,她当初购房时曾提出疑问,但售楼人员称会做隔音处理,不会产生噪音,可以放心居住,但自去年12月入住后,却一直因噪音问题而苦恼。周女士认为,是因为该单元的电梯机房建筑设计有缺陷,才导致电梯运行时伴随的一些噪音直接穿墙而入。一个缺陷是电梯机房在建筑施工时没有做任何隔声减振措施,电梯钢架和配电柜直接落地固定在水泥地上;另一个缺陷是电梯井道与04户型起居厅紧邻设置,也没有采取任何隔声、减震措施。“这样,噪音影响到我包括04户型的楼下几户人家。而且很奇怪,卧室听到的噪音比客厅还大。”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wytursec]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功能障碍对男子的影响不仅是生理上的,更是男人心中永远的痛……[
让宝宝多接触阳光对维生素D 的合成有很大的好处,能使宝宝……[
道家的宗旨是把握人生,争取竞其天年,因而道家人物均以自……[
您是否因鼻炎困扰影响生活?您是否因鼻炎反复发作而绞尽脑汁?您是否…[
两名初中男生闽江溺亡,尸体打捞上岸家属痛哭
四川农民工在厦门BRT起火事件中砸开车窗,拽出十多人
关注排行图片评论新闻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电梯噪音扰业主 判不得超30分贝
10:03  来源:中国消费网·中国消费者报  刘文新 ︳ 我要分享
  中国消费网重庆讯&& 卧室紧邻电梯井,电梯运行带来的噪音污染让业主苦不堪言。近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业主因电梯噪音诉开发商的案件作出终审判决,判定开发商消除电梯夜间运行的噪音污染,确保噪声排放限值不超过30分贝。rn  日,刘女士购买了一套位于重庆市荣昌县迎宾大道的&东邦城市广场&小区的住宅,开发商为重庆东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12年6月入住后,刘女士发现卧室与电梯井仅一墙之隔,电梯运行带来的噪音非常明显,到了晚上更是让人无法安睡。刘女士多次要求开发商消除噪音,但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于是一纸诉状将开发商告到荣昌县人民法院,请求排除妨碍,并支付赔偿金5万元。rn  开发商辩称,该电梯的安装及运行通过了竣工验收,说明符合国家规范和交付质量,不存在侵权损害行为。刘女士将噪音污染都归责于电梯噪音,没有法律和事实依据。其要求损害赔偿也无法律依据。rn  今年4月,荣昌县法院审理认为,在目前我国尚无明确的居民楼内电梯噪音排放标准的情况下,《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对噪声排放的环境区分及排放限值作了详细分类,明确规定了住宅卧室等以睡眠为目的、需要保证夜间安静的房间的噪声排放限值。以《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作为认定本案噪声排放是否超标的依据,较为客观、合理。rn  法院依照荣环(监)字〔2013〕第W31号监测报告的监测结果,认定原告刘女士所购买房屋的卧室内听到的噪声排放源来自电梯,其噪声值已超过《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A类房间夜间噪声排放限值30分贝,影响了原告的正常休息与生活。因此,法院判决开发商应采取相应措施排除噪声妨碍。对于原告主张的赔偿金5万元,不予支持。rn  一审判决后,原被告双方均不服,上诉至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重庆市五中院近日作出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1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
(共0条评论)电梯噪音大 业主告赢开发商
电梯噪音大 业主告赢开发商
幸福的2016年
记者 于洋江北五里店一小区业主,由于家里卧室靠近电梯,噪音太大,将小区开发商告上法庭,要求降噪,并赔偿精神损失,最终业主赢得官司。近日,在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重庆第一中级法院对外通报一批环境资源类典型案件,其中就包括这起电梯噪音扰民案。业主起诉认为电梯噪音不合标日,市民冯某某和龙某某与某房地产公司签订合同,买了位于江北区五里店房屋一套。但是,从装修入住开始,冯某某和龙某某便发现自己房屋室内噪声大,尤其晚上电梯运行时,卧室、客厅噪声极大。随后不久,冯某某、龙某某委托专业机构对其室内噪声进行监测,检测结论为:冯某某家次卧、主卧都不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卧室夜间≤37dB的要求。业主将开发商诉至渝北区法院,业主认为,房地产公司作为该房屋的开发商,交付隔声措施不足以降噪的缺陷房屋,导致冯某某、龙某某室内噪声严重超标,噪声来源系其购买并安装的电梯运行声音;而该楼盘物管公司未能对电梯扰乱生活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也存在一定责任。请求法院判令:房地产公司和物管公司立即采取整改降噪措施,将房屋室内电梯噪声降至符合相关国家规范标准;房地产公司、物管公司付鉴定费4000元;房地产公司、物管公司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本案诉讼费用由房地产公司、物管公司负担。开发商被判采取措施降噪并赔偿一审法院审理认为,冯某某、龙某某靠近电梯的卧室、客厅的噪声超过了国家的强制性标准,房地产公司交付给冯某某、龙某某的房屋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房屋隔声标准;同时,某房地产公司设置的电梯与冯某某、龙某某房间相邻,采取的隔声措施不足以降噪,导致冯某某、龙某某室内噪声超标,干扰了冯某某、龙某某的正常工作、生活,其行为构成侵权,冯某某、龙某某要求某房地产公司采取降噪措施将其卧室、客厅夜间噪声级降至40dB以下,符合法律规定,一审法院予以支持。冯某某、龙某某卧室、客厅的噪声值超过国家标准,影响了冯某某、龙某某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休息,故对冯某某、龙某某主张的精神损害抚慰金,一审法院酌情支持3000元。依据相关法律,一审法院判决:一、被告重庆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本判决生效后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将原告房间室内夜间电梯噪声降至40dB以下;被告支付原告冯某某、龙某某检测费2000元、精神损害抚慰金3000元,共计5000元;案件受理费50元,也由被告负担。一审判决后,被告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不服,向重庆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一中法院审理认为,一审认定事实清楚,判决正确,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主城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实现“零突破”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重庆市第一中级法院通报了环境资源案件审理情况。2016年,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正式成立,标志着该院环资审判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相比其他案件,环资案件在法律适用、举证规则、专业性等方面具有更大难度,为此,一中法院专门配备了具有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复合知识结构的法官从事环资审判工作。一年来,市一中法院环资庭共受理环境资源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共计68件,其中环境行政案件占比51.5%,环境民事案件占比44.1%,环境刑事案件占比4.4%。2017年3月,一中法院环资庭受理了一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即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诉重庆某物业公司、重庆某环保科技公司水污染责任纠纷案。这起案件实现主城区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零突破”。6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向一中法院提交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诉状,该案系全国首批、重庆市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重庆作为中央确定的七个生态损害赔偿制度试点地区之一,这起案例具有一定的标杆意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幸福的2016年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和世界,爱众生。世界是白色的,墨水是黑色的。
作者最新文章电梯噪音扰民 开发商赔万元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日前,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整合审判力量,新成立了环境资源审判庭。该院向社会通报了多起涉及民生的环保案件。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一起城市生活中常有投诉的电梯安装扰民案。法官表示,近年来法院受理了多起噪音污染案件,此类案件在进入法院之前普遍呈现被侵害方维权难、鉴定难等现象。法院通过判例为解决此类纠纷作出相应指引。电梯装在住户共用墙上广州市民袁先生在越秀区水荫路某小区买了一套房子,入住前没发现问题,入住后却发现每晚睡觉时都会被刺耳的噪音吵醒。袁先生称,开发商安装电梯时,将电梯设备直接设置于与住房客厅共用墙之上,未进行任何隔音处理。致使两台电梯运行时产生的噪声让他晚上无法入睡,他多次向开发商和物业管理反映要求治理电梯噪声,但广州嘉某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却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措施。长期的睡眠不足导致袁先生家人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因此将小区开发商广州嘉某房地产公司告上法庭。庭审中,袁先生出示证据称,自己委托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测试分析中心对涉案电梯所产生的噪声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涉案房产主卧的电梯噪声,在不同声压级下的多个噪声测量值,均高于《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袁先生认为,公民享有生活环境不受噪声污染的权利。开发商对小区内住宅设计、电梯采购和配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在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有义务对相关设施采取有效的隔声降噪措施,确保其所开发的房地产项目符合国家有关噪声限值的要求。因此请求法院判令对开发商的行为侵害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噪声污染案件呈上升趋势一审越秀区人民法院审理后作出判决:被告开发商应在判决生效的60日内对涉案电梯采取隔声降噪措施,并使噪声达到《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逾期未达标准,按每日100元对原告袁科威进行补偿;同时被告开发商须支付精神抚慰金10000元给原告,并支付原告鉴定费1500元。一审判决后,被告开发商不服并上诉,认为袁先生在入住装修时,拆掉了阳台与客厅之间的一面墙,导致噪声增加,而且其装修所用的材料对噪声也有扩大作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理认为,本案为噪声污染责任产生的纠纷,应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举证规则,即由污染者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本案中,被告公司没有证据证明其主张,因此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据此,法院终审判决驳回开发商的上诉,维持原判。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表示,2016年至今,广州法院新收涉环境资源案件近200件,其中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纠纷、电梯噪声污染案件等属于新类型案件。近年来,随着房价的攀升,旧楼加装电梯越来越受到业主的青睐。然而,电梯安全和电梯噪声污染案件也随之增多。广州中院的相关判决对处理同类型案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房地产开发商以及电梯的生产经营者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南方日报记者 刘冠南 实习生 王逸如电梯噪声扰民案件解析
日 09:27来源:
作者:闫海超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日渐提高,低频噪声扰民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近年来,由电梯所引发的低频噪声污染案件在各地不断上演。  闫海超绘标准成盲点 监管现真空电梯噪声谁来管?北京朝阳区电子城业主状告开发商电梯噪声超标"吃不好、睡不好,每天心里闹得七上八下的。这电梯噪声问题再不解决,我就要神经失常了。"近日,居住在北京市朝阳区电子城的王女士以电梯噪声超标影响其正常生活为由将小区开发商告上法庭,能有个安静的居住环境成了她最大的期盼。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人民法院近日开庭审理了此案。岂一个"忍"字了得?2002年,王女士一家搬进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驼房营西里电子城4号楼东塔28层的顶层房屋,并居住至今。在建筑构造上,王女士所居住的楼房内设有3部并排电梯。入住后,王女士发现,房屋的一间小卧室紧临楼房公共电梯井,电梯在运营时不断发出低频噪声,严重影响到她们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多年下来,每天被这噪声折磨着,整个人都快崩溃了。"王女士说,自从搬进新家,她的噩梦就开始了。"从早上五六点钟起,就有送牛奶的工人坐上电梯挨家挨户送牛奶,电梯'咣当、咣当'一层一层地停,你就别想再睡个踏实觉了。"王女士说,她的一天就在这恼人的噪声中开始了。目前,王女士退休在家,与这电梯噪声相处的时间就更长了,"年轻人白天要工作,还可以出去躲一躲,可我哪儿也躲不了,只能白天、黑夜的不得安宁。"为了在白天尽量减少听到令她心烦意乱的噪声,无奈之下,王女士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电视机的音量尽量调大,用此声音盖过彼声音。可如此一来,时间长了,她的听力也就下降了,而脾气却涨上来了。用她的话说,"在这种环境下,涨脾气,很容易;不烦躁,却很难。"和王女士有着同样遭遇的大有人在,今年72岁的林阿姨在这栋楼的25层已经居住了5年。"5年了,天天被这电梯折磨着。"林阿姨说,为了让家里的孩子晚上休息得好些,她只能牺牲自己的睡眠质量,自己在紧邻电梯井的小卧室居住。"没办法,白天孩子们还要上班。我还可以在家补补觉。"何先生与王女士同住在28层的顶层。他说,"电梯发出的噪声属于低频噪声,听起来,更让人觉得痛苦。而声音又是向上传播的,住在顶楼,噪声对我们的干扰就更大。"何先生说,他们居住的这栋楼房,一共28层,一梯8户,因为住户较多,所以电梯的使用率也就更高。"我的孩子还小,怕这噪声伤害孩子的身体健康,所以不敢让孩子住在离电梯近的卧室,只能我们大人在这儿忍着了。"一个"忍"字,道出了何先生的无奈,也道出了楼里大多数住户多年来的心声。2002年~2011年,长达10年的时间里,王女士多次与物业、开发商交涉电梯噪声的问题,要求他们进行整改,可始终未果。"实在让人气愤的是,开发商的一位工作人员竟然对我说'你3600元一平米买的房子,还想住什么样的环境?'"正是这句话终于让她没办法再忍下去,最终王女士选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2010年12月,王女士委托一家有检测资质的检测中心对家中的电梯噪声进行了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在小区内公布,同时发起抵制电梯噪声污染的倡议书。最后,有18位居民响应并在《关于向政府和法院反映电梯噪声问题联合签名的倡议书》上签名。近日,王女士将小区开发商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开发商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住房内的噪声污染并进行相应赔偿。庭审当天,有6位居民自发而来。他们说,"已经没法再'忍'了,必须得有人来管一管了。我们支持她,要讨个公道回来。"30分贝?35分贝?标准之惑问及本案的难易程度怎样?本案的原告代理律师卿正科指出,"2009年,我曾代理过北苑家园小区的电梯噪声污染案件,这次的案件与那次案件有很多相似点。"2009年,北京市北苑家园小区业主因电梯噪声污染状告开发商。与本案相似,原告的卧室也紧邻3部电梯。原告3户业主夜间住宅内噪声经检测达31~36分贝不等。当时原被告双方争执焦点在于:噪声检测的依据是《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规定的30分贝,还是《建筑设计规范》规定的40分贝。法院最后判决,被告需对电梯井和电梯采取整改措施,使电梯运行噪声在原告居住的房屋内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的要求。"在北苑家园的案件中,法院最终判决所依据的标准是《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规定的30分贝,这在当时让我们受到很大鼓舞。"卿律师说,然而现在却遇到了问题。2010年12月,王女士委托一家有检测资质的检测中心对家中的电梯噪声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晚间21∶00后,房屋中客厅在电梯运营时噪声(等效声级)达到41.7分贝,小卧室(等效声级)噪声达到39.5分贝;客厅噪声(倍频带声压级)47.5分贝,小卧室噪声(倍频带声压级)43.8分贝。"显然,电子城的噪声值远远大于当时北苑家园的噪声值,可我们现在却没有了确切的噪声评价依据。"卿律师说,通过查阅有关部门的最新相关规定得知,目前《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和《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不适用于居民楼内为本楼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而设置的设备(如电梯、水泵、变压器等设备)产生噪声的评价。"也就是说,30分贝的标准已经明确不能适用电梯等室内噪声污染的评价。"卿律师说,这让人感到很迷茫。居民楼内的电梯噪声究竟由谁来监管?判断电梯噪声是否超标究竟要使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在庭审现场,被告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代理人承认原告提出的噪声扰民现象的确存在,并去现场进行了实地检测,但对于其噪声是否超标?超出多少?被告代理人并没有明确的说法。"针对这起案件,目前我们只能转而依据《住宅设计规范》规定的35分贝噪声评价标准。而我认为这有些不太科学。"卿律师指出。从北京中环物研究环境质量监测中心为原告所出具的检测报告可以看到,在说明一栏中注明:"根据环境保护部的相关规定,对为本楼居民服务的居民楼内设施无评价标准,故本中心在此次检测中检测方法按《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相关规定执行,不做评价。"字里行间中不免也透露出,检测机构在面对评价标准时,也同样感到茫然。卿律师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针对社会上低频噪声污染问题开展立法调研,及时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恢复适用30分贝的电梯噪声评价标准,以更适应当前低频噪声污染的发展形势。采访札记谁吵了我的美梦?中国环境报记者 闫海超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还记得孟浩然的那首《春晓》吗?多美的意境:春意绵绵宜入梦,在不知不觉中天亮了,忽然间醒来,听到的是鸟儿的啼鸣,夜里迷迷糊糊听到风声、雨声,担心的是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一觉醒来,迎头而来的不是鸟语花香,却是钢筋水泥,车来车往。行走其间,四面八方被各种声音充斥着。活在当下,作为一个都市人,难得的是耳根子的"清净"。难以触景生情,也就再难得有孟浩然那样吟诗作赋的雅兴。北苑家园、电子城两处的电梯噪声,我都曾亲身感受过。"烦躁"是我站在房间里的第一反应。打个比方,就像被一只苍蝇盯上了,打不着,也赶不走。一只小虫足以破坏一份好心情。虫终有"一命呜呼"的一天,难不成也让电梯"一命呜呼"?显然,这不现实。用他们的话说,"每天夜间停运两部电梯,只开一部,我们心里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听来可悲,我们所憧憬、向往的美好生活竟在一部小小的电梯前戛然而止。在网络上输入"电梯噪声"进行简单检索,就会发现由电梯引发的低频噪声污染案件近年来在各地不断上演。查阅大量的案情,基本上可以归纳出同样一种模式:电梯噪声扰民--与物业公司、开发商沟通未果--诉至人民法院。噪声在前、治理在后的怪圈真的无法逾越?其实也不尽然。在发达国家,对低频噪声问题的关注历来已久,对于住宅建筑项目,从一开始就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批,这样从城市规划上首先就对居民住宅内部及周边的环境噪声源进行了限制,避免噪声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我们何不以此为鉴?打破怪圈,消除噪声。当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确评价标准,扭转低频噪声污染问题无法可依的局面。可以看到,在一些城市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规定:所有销售的新楼盘必须在买卖合同中,明确标注建筑隔声情况和所在地声环境状况,售楼处也应该提供反映这些情况的文件。未按要求明示或不如实明示的,有关部门将按违规进行处理。强制公开标示住宅环境的缺陷,就是在给消费者打预防针,提醒其在购房时就应该注意到所买房屋的噪声问题。那么就电梯本身而言,产生低频噪声主要是由于电梯在设计、安装、使用等方面的某些不合理因素产生的。解决电梯噪声问题就需要注意几个主要的方面:一是电梯设计阶段应考虑电梯安装位置、安装方式、隔墙隔声量等;二是电梯生产单位,应选用经过严格计算的隔振设备设施;三是电梯使用单位应加强维护保养,保证运转正常。科技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烦恼。而如果通过有效的提前干预就可以解决这不必要的干扰,那我们为何不从现在就行动起来呢?专家视点适用何种标准更合理?专家建议法官可参考相关规定自由裁量案件中,由电梯引发的噪声对居民的正常生活产生了妨害,如何界定其噪声是否超标成为案件的关键所在。针对由电梯引发的噪声适用标准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国宁。张国宁认为,环保部门、建设部门及世界卫生组织《社区噪声指南》对同一性质问题均做出过相关规定,究竟适用哪项标准?法官只要在其自由裁量权范围内参考上述任何部门、机构的相关规定进行案件审理,均属合理。电梯噪声真没有适用标准吗?针对居民楼内设备产生噪声适用环保标准问题,多年来,普遍依照《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GB/T12349-90)中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而随着旧标准的废止、新标准的实施,目前《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和《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两项标准不再适用于居民楼内为本楼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而设置的设备(如电梯、水泵、变压器等设备)产生噪声的评价。如此一来,让很多人产生了不解。难道由电梯引发的噪声问题没有了监管部门?没有了适用标准?张国宁说,"其实不然,这中间的曲折是有原因的。"在关于这一问题的最新明示中,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环函〔2011〕88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和《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都是根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制定和实施的,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未规定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居民楼内的电梯、水泵和变压器等设备产生的环境噪声。"之所以有上述变化,是因为建筑物室内环境问题直接归属建设部门管理,在处理居民楼内生活服务设备产生噪声的投诉问题时,法律并没有赋予环保部门对这一问题具有行政管辖权。"张国宁说,为了避免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不必要的矛盾,环保部门有必要将这一问题界定地更加清晰、明确。"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环保部门是对噪声问题实行统一监督管理的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对电梯噪声问题具有参考价值。"张国宁指出,认识到这一点,问题也就容易找到出路。法官判案应依据什么?对于本案,张国宁认为,法官选择的判据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关键所在。目前来看,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有相关标准来加以界定的。对于法官来说,如果没有明确适用的标准,通常可以借助判例、专家观点甚至是自己的亲身体验作为参考依据进行审理。国内没有相关标准的,也可以借助国外相关标准作为参考依据。"如果没有明确适用于居民楼内设备产生噪声适用的标准,法官可以参考环境保护部出台的《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和《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来进行案件的审理,因为它们规定的是同样性质的问题,都是产噪设备通过结构传声至室内后如何科学评价其影响的问题。"张国宁说,这时电梯噪声超标适用的标准是采用30分贝、35分贝还是40分贝,主要是由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在发挥作用。参考哪种标准更合理?目前,噪声污染的形式已经与过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不同部门制定的不同噪声评价标准,此案参考哪种标准能更适应当前的环境发展形势?张国宁说:"我个人认为,参考环境保护部出台的《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和《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要更好。"张国宁指出,环境保护部制定的噪声评价体系要比建设部制定的相关评价体系全面一些。"从控制的严格程度来讲,它更加严谨,既有对等效声级的要求,也有对低频段噪声频谱的要求。"同时,他指出,"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居室内噪声环境,白天不超过45分贝,夜间不超过35分贝,是对噪声控制的一个基本要求,如果有低频的问题,还要对噪声频谱特性做补充评价。世界卫生组织《社区噪声指南》就明确指出,当出现大量的低频噪声时,A声级测量是不确切的,建议进行频谱分析。"张国宁说,这样的限制也更符合当前公众对声环境的需求。《噪声法》该如何调整?为了使公众、律师、法官摆脱目前的困惑,张国宁个人认为,我国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还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仅从环境噪声污染的定义来看,我国1989年颁布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将其定义为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而1996年颁布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则定义为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对此,张国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新法较之旧法,增加限定了'排放'要素,实际上反而缩小了法律涵盖的范围。这种规定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我们需要对所有的噪声源制定标准,而这显然不利于实际操作。""从大气和水的角度来看,我们指的污染即为超过环境质量标准,而排放标准则是一种行政管制手段,如超过排放标准,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法律规定要求污染源限期治理或实施其他环保管理措施。"张国宁说,对噪声污染也应如此,不应限定在"排放"这一要素上。"对公众而言,举报噪声污染,只需要认定其居住的大环境内的噪声超标即可,而不需要明示是哪个噪声源,环保部门会根据居民反映的情况判定噪声源并进行相应监测。当然对于噪声,老百姓听听声音有时也很容易判断出来源,不像大气和水污染那样判定污染源很复杂。"他说,这样法律就能真正为民所用,标准也就真正是为民所制。当前,我国噪声污染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地不断出现类似电梯噪声的污染投诉。针对这一现象,张国宁认为,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修订过程中,应将居民楼内生活服务设备产生噪声的适用标准问题纳入进去,避免出现公众以及执法部门在鉴别噪声是否超标问题上无法判别适用标准的茫然。相关链接世界卫生组织《社区噪声指南》的指导限值为了估算噪声暴露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制定指导限值,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了《社区噪声指南》。根据《社区噪声指南》显示,噪声对睡眠的可测量影响出现在连续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LAeq)大约30分贝。对于连续噪声,如果噪声对睡眠的不利影响可忽略,室内限值为30分贝;对于大量具有低频成分的噪声,建议更低的限值。当背景噪声很低时,应限制LAmax不超过45分贝,如果可能,对于敏感的人群这一限值最好更低。《社区噪声指南》规定,居室内的噪声可造成睡眠干扰、烦恼和谈话干扰。卧室典型的是睡眠干扰。卧室内的《指南》限值为连续噪声LAeq30分贝,一次噪声事件的LAmax为45分贝。更低的噪声水平也可能造成干扰,取决于噪声源的特性。夜间,室外噪声水平(居室外正面1米处)不应超过连续噪声LAeq45分贝,可保证开窗条件下人的睡眠。这个值是假定开窗条件下声音从室外传至室内降低15分贝。能够保证白天室内偶尔的交谈,噪声水平不应超过35分贝。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老房子装电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