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体系整合与投入力度担当精神不足整改措施,有什么措施

江苏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和效率的对策思路--新华日报
第15版:智库
| &&&&&&&&
出版&&&|&&&&&&|&&&&&&|&&&
江苏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和效率的对策思路
&&&&王庆五&&&&智库出品o供给侧改革&&&&当前,我省经济供给体系有条件保障市场供需大致平衡,同时在质量和效益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改善供给内容、激活供给主体、优化供给服务、增强供给动力、创新供给管理等方面综合施策。&&&&改善供给内容,聚力提升江苏产品与服务的品牌影响力。作为制造业大省和外贸大省,我省制造品等产品供给在满足需求端方面具有较强比较优势,但对照新常态下的需求变化,在供给内容上我省存在一系列短板:一是公共品供给整体不足且质效较低;二是竞争品中的一般性产品与服务供给品偏多,而国际上有竞争力、国内有影响力、有品牌的产品服务供给不足。&&&&针对以上短板,建议从以下方面发力:一是优化存量供给,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创意品牌等发展,积极推动发展互联网+等新业态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引导增量供给,以“一中心、一基地”为统领,以构建产业新体系为导向,着力提升公共品与服务的供给和有品牌、高品质的竞争性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三是减少低端无效供给,重点推进传统制造业去产能,下决心清除僵尸企业占有资源要素的浪费,促进资源要素的更优配置。&&&&激活供给主体,构建供给主体协同并进格局。当前,我省企业和民众等供给主体呈现“长短互现、优势消长”的特点。所谓“长短互现”,表现在企业主体上,我省企业在制造业、部分新兴产业及部分服务业供给上具备优势,但在互联网经济、科技创业等领域存在短板。在民众主体上,“双创”不乏亮点,但在规模、质量和效益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仍存差距。所谓“优势消长”,表现在我省部分企业运行管理模式僵化、老化,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不足;同时,一批传统企业改造后焕发生机、一批新兴企业采用最新管理模式和商务模式赢得市场垂青。&&&&建议从六个方面提高供给主体素质、激发供给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企业主体,重在深化国企改革,提高企业市场开拓能力;放宽准入,引导民营企业进入服务业领域、民生领域、传统垄断领域。二是民众主体,重在倡导企业家精神,鼓励形成真正具有创业精神、冒险意识的企业家阶层、队伍和个人;政府重在为创客和专业人才干事创业创造便利条件,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区域主体,发挥我省优势,以市场为手段培育各具特色、富于竞争力和活力的各类创新型区域。四是科研院所主体,重在深化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创新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优势。五是平台主体,重在搭建一批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或组织,为提升企业和科研院所创新提供公共服务。六是政府主体,重在建立服务型、创新型政府,为其他各类主体创造有效供给提供服务。&&&&优化供给服务,着力扩大满足本土终端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供给。面对日益兴起的国内市场和结构不断升级的大众消费,我省供给服务对象的结构性扭曲现象开始凸显,主要表现是在苏南国际代工模式中,外向型企业主要服务于国际市场需求,企业或者直接为跨国公司生产中间品,或者生产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中低端制造品。这种供给服务结构的弊端在于,企业无法锻炼发现并直接响应进而开拓市场需求的能力。&&&&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鼓励企业开展本土商业模式创新,探索灵活适应本土市场需求的商业模式。二是鼓励对接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三是倡导工匠精神、实现“精致生产”,以优质精良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四是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力争在一些有优势的产业锻造若干具有高度国际竞争力、掌握产业价值链控制权的本土跨国公司。五是畅通供给渠道,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增强供给动力,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重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入新常态以来,我省供给驱动力结构呈现的突出特点:一是“传统动力边际效用递减但总体动能仍然较强”,例如,我省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产品供给中仍具有较强竞争力。二是“新生动力边际效益递增但总体动能仍然偏弱。例如,一些新型产品与服务表现出极强的市场成长性,正成为我省经济的新引擎。&&&&我们建议做好传统三大要素的优化,重点加强科技和制度创新两大要素增强供给动力:一是优先解决人口和劳动力问题,特别是解决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的问题。二是要提高资金投入效率,优化投资结构,避免资金错误配置。三是要对土地和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四要增强科技创新对改善有效供给的引领功能,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五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解除束缚有效供给生长的体制瓶颈。重在推进要素市场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改革。&&&&创新供给管理,为发挥市场促进有效供给的决定性作用提供保障。受到“双强”传统的影响,我省供给运行管理服务效能较强,但也有改进空间,行政化配置资源偏强、市场化配置资源偏弱的状况还存在问题。例如,可能加速资源错配,增加“三去一降一补”的困难,甚至即使消除了旧有的供需错配,仍存在产生新的体制性供需错配的动因。&&&&建议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创新管理:一是尊重市场规律、经济规律,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创造更好条件。二是按照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所讲的“清”、“亲”二字法则,建立新型政商关系。三是重在优化政府投资结构,聚焦提供适应新消费新供给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四是减少选择性产业干预,构建“市场友好型”产业政策,进一步从体制机制上促进创业、创新活动。五是补齐政府监管的短板。重点是继续简政放权,加大依法监管力度,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确保各类创客和创新行为健康持续发展。&&&&(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本版策划组稿:翟慎良&颜云霞
集团 数字报刊: |海尔是如何保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有哪些质量管理措施?来自: 展格装饰 日分享至 :
海尔在市场竞争中如何保证自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分享至 :
下一篇:上一篇:其它类似问题相关帖子相关文章---海尔是如何保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有哪些质量管理措施?&&&&&&& 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 300384
&&&&&&& 摘要:当前不少生产企业已建立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然而,生产企业在取得认证证书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运行情况与原规定有脱节情况,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行较差,没能真正落地生根发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无法保证产品质量,优化管理,增强生产企业的竞争力。基于此,本文对全面质量管理习题与内部控制整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完善,以供参考。
&&&&&&&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内部控制;整合
&&&&&&& 前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性更是艰苦和持久的工作。质量管理的改进,涉及人多,影响面广,难度较大,且短期内效果不是那么明显,往往不易引起重视。为此,要想持续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就必须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把一个简单工作成千上万次准确做好,聚沙成塔的积累,从领导层及全体员工的思想意识、持续改进文化的形成、以及一些有效的贯彻执行,真正地做到用制度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使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断持续有效,为生产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 1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有效性概述
&&&&&&& 质量管理体系是世界上许多国家质量管理经验的科学总结,以符合顾客需求作为管理的源头,通过实施一整套标准,建立质量体系,使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处于受控状态,从而有效地减少、消除和预防不合格,确保质量方针、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体系是为了达到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实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 2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 2.1对体系认证和审核工作认识不足
&&&&&&& 在审核工作中普通存在为了认证而认证和为了审核而审核的错误认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融入国际社会质量管理领域的先进管理理念,强调过程控制和系统控制方法,通过输入、输出和过程的有效控制,实现生产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有效保证。因此,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目的不是认证本身,而是通过认证将国际质量管理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导入生产企业的管理之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内部审核目的也不是审核本身,而是通过对照标准查找体系存在问题和不足,通过内部改进机制,达到满足符合标准的要求和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目的。
&&&&&&& 2.2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 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要求定期进行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工艺质量等的核查,这种核查也逐渐突显出众多问题,尤其是生产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审核,受感情因素影响、业务水平影响、部门沟通影响等,内部审核起不到自检自查的作用,仅仅是内部形成统一战线应付外审,这种理念的偏离使得内审问题重重,不进行有效的整理对生产企业的影响会越来越深,从而导致生产企业战略目标难以实现。
&&&&&&& 2.3内审员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 内审员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内部审核高效开展的必要条件。内审员素质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够熟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了解生产企业生产流程;是否善于观察和沟通;是否能够熟练应用审核技巧等方方面面。
目前,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保证所有的内审员都能参加专业认证部门统一组织的培训学习,且内审员一般为兼职,平时工作繁重,学习标准的时间少,造成内审员整体素质不一,使内审质量受到影响。
&&&&&&& 3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与内部控制整合措施
&&&&&&& 对质量管理体系与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合并,更不能& 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凋&。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要在融合各自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统一有效的整体,这才是进行体系整合的根本目标。
&&&&&&& 3.1重视内外审的检测作用
&&&&&&& 内审是为了高效自检自查,不断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指导生产企业不断适应市场在经济浪潮中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外审是利用局外人的特殊眼光和手段来促进生产企业与市场的吻合度,同样是为促进生产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为了达到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生产企业必同建立内审组织机构,对生产企业的运行实行动态的内部审查与管理,不断修正生产企业的缺点,配合外审进行自我修正。最终促进管理评审有效的对生产企业进行优劣评估,为生产企业发展提供建议。
&&&&&&& 3.2形成体系改进的良性机制
&&&&&&& 内审工作是体系运行的重要环节,对体系运行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 这是阶段终点,也是持续改进的起点。生产企业要针对形成体系改进的良性机制,要认真对照标准进行全面梳理,诊断问题和缺陷;要重视体系运用,自觉按照体系要求规划工作流程;要重视基础建设,配置优势资源,加强沟通协调;要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关键过程和核心要素的控制,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要以顾客满意为焦点,重视顾客反馈和持续改进,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 3.3提高内审员的审核能力
&&&&&&& 开展全员参与的审计质量管理工作离不开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提高全体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关键。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内审人员素质片是把握好内部审计人员的&入口关&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聘用考核制度二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督促内审人员廉洁自律;三是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培训。由于内部审计业务涉及的知识面广沮更新快要切实加强经济理论、会计审计业务知识、工程技术和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参加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业务素质。
&&&&&&& 3.4整合程序文件
&&&&&&& 整合后的程序文件是生产企业全面质量控制手册的第二级文件,主要指满足质量管理与内部控制要求、规定各职能部门之间相关职能和完成活动所需途径的管理性文件。生产企业可以对照 《内部控制手册》 分别将适用的业务流程与风险点找出,并逐一与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进行对比,将程序文件中缺少的业务流程或风险点识别出,并将缺少部分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补充编入原程序文件,以此完成新程序文件的整合。
&&&&&&& 3.5注重日常工作的细节,重视基础工作,加强质量改进力度
&&&&&&& 生产企业要想持续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就必须要重视基础管理工作,从小处着眼,注重细节,力求用 100%的过程质量来保证最终的产品质量。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质量改进的力度,将 PDCA 循环始终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将改进工作作为常态化工作,并建立奖励激励政策,对于在质量改进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人员或部门给予奖励,激发员工质量改进的热情。
&&&&&&& 结语:综上所述,质量管理体系在领导作用、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原则的基础上,应灵活运用于生产企业经营管理之中,结合本生产企业的实际,在实践中总结和提高,在生产企业管理中丰富其内涵,提升其作用,上升为生产企业管理新的理论,把研究策划、计划布置、检查落实、总结提高,作为指导思想,从而创造出具有自己生产企业特色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辉.浅谈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统计与管理,2016,(05).
[2] 项美娇.强化生产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研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6,(13).
[3] 史婕.会计信息化对生产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与对策[J].财会研究,2016,(05).
[4] 单延义.浅谈生产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6,(14).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
  摘 要: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系统由目标系统、组织系统、对象系统、改进系统等四个子系统构成。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保障行为被动、保障目标外生、保障对象单一、保障机制不足、质量改进滞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单一的外适性质量观使职业院校质量目标错位;强势的外部评价使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行为迷失;短期内的急剧扩张使职业院校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认识不足。因此,职业院校需要转变观念,树立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以质量改进为落脚点逐渐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国论文网 /9/view-3164722.htm  关键词: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问题;对策  作者介绍:刘虎(1986-),男,河南鹤壁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石伟平(1957-),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0JZD004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石伟平;本研究获得上海市重点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建设项目(项目编号:)的资助,主持人:石伟平。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13-0012-04  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指职业院校为维持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质量而主动采取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管理过程。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质量保障主要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有直接或间接的政府行为以及强势的市场力量,我国职业院校内部尚未形成一种基于自身主动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职业院校增强自身质量责任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1]。  一、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基本特征与问题  职业院校不是脱离社会而存在的独立实体,而是一个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开放系统,其组织演化是系统为自身生存和发展而寻求目标优化的过程。所谓职业院校质量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指职业院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目标,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整合办学资源,形成推动自身办学质量持续改进与提高的机制,从而构建起具有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功能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系统[2]。  (一)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特征  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由目标系统、组织系统、对象系统、改进系统等四个子系统构成,其基本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1)目标系统的特色性。职业院校类别众多,其突出特点就是多样化。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系统的建设需要汲取国际和国内有关教育质量管理思想的精华,确立学校办学定位、学校教育教学思想,制定适合校情的质量标准,走特色发展之路。(2)对象系统的全面性。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全程、全员、全面的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所有人员、活动、环节都会对教育质量产生影响。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对象既包括教育教学要素的科学组织与运行,也包括管理部门对办学要素的组织协调与管理。(3)组织系统的整合性。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涉及到的环节主要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结构的调整、校企合作机制的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等,然而单个环节作用的发挥难以实现学校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需要抓住课程建设这一核心,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围绕课程建设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并根据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改善实训条件,提升教师素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人才培养合力,从而实现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4)改进系统的闭合性。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动态的、复杂的人工系统,因此职业院校内部保障体系需要借鉴相关理论与技术,构建闭环式的改进系统,并通过制度来规范、约束、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职业院校内部质量管理的动态平衡。  (二)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职业院校初步建构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制度框架,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意识日渐增强,质量保障机构逐渐建立,然而,由于长期受外部驱动的影响,我国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的有效性尚待提高,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行为被动。受我国行政性教育管理体制影响,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性较差,学校自主发展意识薄弱,职业院校没有将内部质量保障活动提升至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许多职业院校并不重视对自身办学思路的梳理,唯上级部门和市场需求是瞻,这使得职业院校办学目标日渐趋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也逐渐流于形式,难以发挥保障学校特色发展的作用。(2)保障目标外生。职业院校质量保障的目标应主要来源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然而受政府行为的影响,职业院校质量保障的标准也主要依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文件而非学校发展诉求,行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没有参与保障标准设计和保障活动的权力,学校内部质量改进动力不足,外部质量保障难以转化为内部质量提升的动力。(3)保障对象单一。职业院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应该具备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质量标准方面的保障、投入方面的保障、人才培养过程的保障、教学效果的保障以及信息收集、评价、分析和反馈机制的保障等系统内容。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办学内部质量保障工作方面的重点在于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教学结果的评价,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投入、毕业生信息收集、反馈与改进等方面不是很重视。(4)保障机制不足。目前,多数职业院校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适合职业院校质量管理体系的配套的系列质量保障制度,同时多数职业院校是由教务处负责本校教育质量监控工作,有的在教务处内部或教务处下面设立教学评估中心,且评估人员大多由教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兼任。无论从机构的地位,还是从人员的精力来看,都不足以支持整个学校的质量保障活动,相关的质量监控工作也常常受到其他事务性工作的干扰,不能系统深入地开展[3]。(5)质量改进滞后。目前,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更重视对办学过程的静态监控而忽略动态监控;重视校内评价而忽视企业在生产性顶岗实习中的评价;重视院校自身的质量控制而忽视校企合作共同质量控制;质量保障习惯上停留在经验性的评价和总结层面,总结性评价过多而过程性评价偏少,职业院校质量控制机构在质量管理和督导过程中“督”的比重大于“导”,评价结果更注重在评比、选优方面的运用,而较少用于对质量问题的诊断和预警,对如何帮助被评对象较好改进工作提供的服务不够。
  二、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缺陷的原因  (一)单一的外适性质量观使职业院校质量目标错位  在教育实践中,常见的有三种不同的教育质量观:内适性质量观、个适性质量观和外适性质量观。[4]内适性质量观认为教育质量就是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为下一个阶段学习所作准备的充分程度。个适性质量观强调学生作为人的自由与独特性、整体性、自我指导性,认为学生理智的训练、心智的发展和完善比功利的目的更重要,个性的陶冶比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这两种质量观目前在我国职业院校的质量标准中都不占主导地位,目前我国更加重视外适性的质量观。外适性的质量观源于工商管理的质量概念,从工商管理的观点来看:离开顾客的需要去谈质量是没有意义的。在他们看来,质量即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这种依据外部需要来界定质量的观点被称为外适性质量观。由工商界移植过来的外适性教育质量观强调教育必须适应并满足国家、社会和教育“顾客”的需要,否则教育便不具有意义,它以外部满足作为衡量质量水平的标准。外适性质量观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就是就业导向:职业院校如果能够准确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取得高就业率,那么就是高质量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基本反映了社会对某所职业院校毕业生素质的综合评定水平。  依据外适性教育质量观对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进行评价是一种标准参照性评价,其关注点更侧重于教育服务效果。其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急功近利的特点使得人们根据外适性质量观去考虑教育问题,几乎无例外地只考虑教育的短期效应。就业导向关注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适应某一岗位所必需的就业素质和能力,即只要受教育者开始了职业选择,接受了相关的就业培训,进而进入工作岗位就业或再就业,那么职业教育也就完成了任务。仅从就业角度认证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会使人们忽视教育的根本属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与教育的长期性、发展性特点是相违背的[5]。在外适性质量观的指导下,职业院校更加关注短期内学生的就业,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忽视办学质量的系统保障,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就难以实现。  (二)强势的外部评价使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行为迷失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既是职业院校的举办者,又是职业院校的管理者,还是职业院校的评价者。这种情况往往导致职业院校高度重视政府组织的外部评价而忽视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价。职业院校尚未把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看作是学校整个质量保证活动的主体和基础,而只是将其视为质量保证的对象。教育部规定“所有的高等职业院校每五年都要接受一次教学工作评估,要以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引导高职院校正确定位,加强各项教学改革与建设”。[6]教学水平评估对职业院校的办学起着导向作用,评估成绩对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十分重视教学工作评估,调动全校人力物力争创优秀。然而,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水平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是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对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相关服务水平都较少涉及,这就造成高等职业院校更加重视教学质量相关工作的开展而忽视其他保障措施的配套建设,造成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系统的不平衡。长期以来,我国对职业院校的评价更注重院校的硬件建设以及短期之内的办学效益,并且这样的评估方式在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评估中成为几乎唯一的方式。这样的评估难以促进职业院校进行系统性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反而使得职业院校围着评估指标转,使得其内部质量保障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鼓励和指导。  (三)短期内的急剧扩张使职业院校对内部保障体系建设的认识不足  我国职业教育在新世纪以来获得了极大的发展:1998年国家首批高等职业院校仅14所,但截至到2009年底,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已超过120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70%,高职在校生人数超过1300万,高等职业教育从学校数量到在校生人数都已占据了全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在2007年突破800万,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达到868万。我国职业教育在短期内获得了规模上的迅速扩张,这也使得职业院校在办学上出现了许多短视行为:在职业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职业院校的管理者来不及思考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问题,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先机,得到更多生源,从而赢得更多的发展资源,成为职业院校的领导层必须首先思考的重大课题。为此,许多学校大作表面文章,片面追求校园建设的高规格,忽视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有限的办学资金消耗在基本建设上,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相关环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校内部资源不能合理配置;为容纳更多的学生,学校在专业建设上缺少详细的市场论证,片面追求热门专业,即使没有发展的条件和师资力量,也不断拼命扩张,影响学校办学质量;在人才培养上,本末倒置,漠视学生基础知识教学,片面追求效益,压缩人才培养时间,导致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在以规模扩张为主题的发展时期,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受重视,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也就步履缓慢。  三、完善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以质量提高为核心,推进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从世界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来看,数量的增长不等于质量的提高,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都经历了“数量增长——质量下降——控制数量——提高质量”的发展过程,因此,构建职业院校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是解决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促进的根本路径。[7]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扩张速度的放慢,社会各界对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质疑,提高办学质量成为教育政策和实践指向的重点和热点。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未来十年,职业教育发展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同时,随着适龄学生数量的减少,职业院校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办学质量将成为学校取胜的关键。这一发展思路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的管理者、职业院校的领导层要将发展的思路从规模扩张转移到质量提高上来。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将是职业院校增强自身竞争力,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二)内外结合,坚持多样化的质量观,促进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999年在韩国首尔召开的第二届世界职业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科林·鲍尔指出:“世界正在走向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生产和服务的质量将决定效率。培养富有成效的灵活的劳动力对迎接21世纪的竞争至关重要。职业技术教育不应该仅仅是‘需求驱动’,也应该由‘发展需要’来驱动。职业教育应是人的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8]。职业教育必须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就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来说,我们不能仅仅用外适性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标准来简单判断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好坏,而应该用发展性的、多样性的质量标准来衡量职业教育办学质量。[9]我们要坚持职业教育为社会和个人服务,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满足他们千差万别的教育需求,适应学习型社会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增强职业院校的发展潜力,增强职业院校内部质量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评估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职业院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将内部体系与外部体系进行有效的配合。我们需要不断完善职业院校评估制度,将行政性评估转化为促进职业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行为,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相结合,合理分配资源,注重评估结果的反馈,增强评估的指导性,从而有效促进职业院校推进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10]。  (三)统筹规划,构建机制,以质量改进为落脚点逐渐完善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职业院校内部保障体系建设必须把握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形成规律,尽管职业教育千差万别,但职业教育质量有着自身生成的规律:办学质量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基础上;职业院校的目标和使命是质量生成的基础;办学投入是质量形成的条件;办学过程是质量形成的核心过程;办学成果的评价是不断改进办学、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这些方面直接决定了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11]从实施层面上来讲,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定期开展一系列制度化的质量保障活动,通过目标认同、制度约束、活动引导等措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监督意识,使质量保障意识渗透到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同时,对于质量保障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要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改进,建立责任追究和奖惩制度以及定期检查或随机检查制度,促进评估对象将整改工作落到实处,另外,职业院校还要尊重教师、学生及毕业生所在单位对学校反馈的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对专业、课程设置做出调整,加强分析与运用内部质量评估结果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康宏.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  [2]戚业国,代蕊华.本科教学质量体系建设的思想与方法[J].教师教育研究,2007(2).  [3]李明惠,邢伟.建设多元化主体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4]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教育出版社,.  [6]石伟平,唐智彬.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  [7]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1).  [8]温璿.关于构建高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5).  [9]周满生.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第二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总结报告(摘录)[J].教育发展研究,1999(7).  [10]任君庆,苏志刚.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观[J].职业技术教育,2003(25).  [11]戚业国.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J].江苏高教,2009(2).  责任编辑 韩云鹏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身不足及改进措施 的文章

 

随机推荐